《孔子》读后感(精选9篇)
《孔子》读后感 篇1
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的,平和的孔子,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
这部片子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
第一个情节是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对话。孔子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就应‘无为方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下吧,这十分贴合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眼见立刻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下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于是,孔子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
第二个情节是孔子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南子对孔子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能够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她对孔子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内心和执着。
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十分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
第四个情节是孔子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
在这个片子,孔子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孔子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这是一部十分有内涵的国产片。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如此优秀的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孔子》读后感 篇2
书中上篇中,探讨为师之道时,首先就提到孔子是一个潇洒的人!一个人要想拥有潇洒的人,首先得学会幽默。教师也是凡人,难免有让学生不满的地方(如年龄、长相、衣着、举止),学生也会有些微词,这时就看你如果对待。你过分认真,难免找气生,气出了病,医药费还得自己掏;你以幽默对待之,反而“退一步天高地阔”。可见幽默是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有时候,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经常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这时,作为我们老师,也不妨请幽默来帮你的忙。记得有次代4.3班主任,下午午读还没开始,我就去班里了,还没进班门就看到XXX跟XX支起架子来,看来已经战斗了一会儿了,好多孩子围在周围,有几个孩子看到我来了,对着他们喊“琳琳老师来了,别打了!”我没说话,两个主角看到我站在讲台上,也慢慢地放下来,互相斜视着,气还没消,我招呼孩子们都坐下,大家也都安静下来,我便说“看来我错过了一场精彩的搏击战啊!地方有点小,那得多施展不开呀!我还没呐喊助威呢!”话还没说完,孩子们就哄堂大笑了,两个孩子也低下头笑起来,我话锋一转,开始教育起来,其实这种方法大家都会用到,只是不会次次用,更多的时候会火冒三丈、不分青红皂白的大发雷霆,先劈头盖脸的来一顿批再说,自己生气不说,其实效果未必好。其实现在我们有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却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精神压力。教师被绑在所谓素质教育的战车上,更是不堪其苦。我们老师不妨请幽默走进生活,让它来调整人际关系,让它来缓解人生压力。“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我觉得自己平时还是挺能笑的,但头发却也白了太多太多,看来还需要继续多笑,想开一些所谓的烦恼!
孔子还是一个全面发展,兴趣广泛的人,他兴趣广泛,博学多能。他爱好音乐,除非遇到朋友的丧事等特殊原因外,他每日必歌。他喜欢射箭,精彩参加射箭比赛。他热爱大自然,喜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有很多的兴趣,但好像不如孔子那么的洒脱罢了,压力之大,牵挂之多,总是不能很好的静心做一件事,哪怕是休闲娱乐。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让受教育者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换言之,我们不仅需要孩子学富五车,更需要孩子灵活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智力与能力的培养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当然,我们教师只是教育者的一部分,父母以及社会上关涉教育、宣传的人士都是教育者,他们的思维品质也应该不断地提高。这让我想到了现在社会上的乱杂的各种培训机构,有多少是以教育为目的,又有多少是以盈利为目的呢?
作者在怎一个爱字了得中提到,“仁者爱人”,要求施爱之人要具有耐心、毅力与奉献精神。反思自己,惭愧惭愧,特别是耐心的缺乏,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错误,不能总是一一的耐心倾听,不能总是一一的耐心解决,有时候也会后悔处理的不妥,可火山爆发还是会常常存在。这个,对学生、对自己都很是不好,得改!所以向孔子学习,也是必须的!
记得书中作者讲了一个《伊索寓言》中的小故事:一只老螃蟹当教练,教一只小螃蟹学走路。他三令五申地讲解走路要领:“要向正前方,照直里走。”可是,小螃蟹尽管默记了要领。然而,走起路来却仍然横向走。老螃蟹对学生很不高兴,免不了一顿训斥。小螃蟹心中不服,提出要老螃蟹做示范动作。老螃蟹听了,便真的做起来,结果,他也是横着走。这次教学活动,自然是失败的。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不仅想到了老师的角色,也想到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有时候也会给孩子一些不好的示范,也有言行不一的时候,也有太多偷懒的时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正,不令而行。”为师如孔子,学生、儿女又焉能不听其言,效其行的?孔子门下英才辈出的奥秘,大概就在于此吧。
《向孔子学做老师》这本书中有太多的点,需要细细品味,需要慢慢去实践,去坚持落实。就如文中所说“如果要想做好一个老师的话,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读后感 篇3
我知道了东方也有圣诞节,每年的9月28日为孔子的诞辰日。到了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人们把这天叫做孔夫子圣诞或是孔子圣诞节。
我还知道了为什么孔子圣诞节能延续了上千年?这是因为孔子是举世公认的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之一。
孔子的一生,办学传道四十多年,先后教授弟子三千多人,精通六艺的有72人,他悉心册编《诗》《书》,审定《礼》《乐》,修撰《春秋》,研读《周易》,作《易传》等,总结数十年的学术心得,传承历史文化堪称不遗余力。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继续传播他的学说,形成了儒家学派,孔子被尊为创始人。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了占正统地位的政治思想。至此,各个朝代的帝王都会给孔子封尊号。1658年,康熙皇帝御笔万世师表匾额高悬于孔庙的大成殿上。孔子的教育理念,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可见一斑。孔子不愧为中国古代首屈一指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孔子世家 读后感 篇4
说起来惭愧,这是我第一次读《史记·孔子世家》。但毕竟是大学生了,此时读书少了以前的学习看故事的情节,多了些边读边想的境界,但因为文学天赋不高吧,我就浅谈一下我个人的小想法。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到今天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仍有很神圣的地位。但世界上有没有圣人,我个人认为是没有的,人无完人。但是人类需要神圣,需要一种信仰去引领我们的人生,所以,圣人大都是造出来的。究其原因,可能是人类自我感觉渺小,但本身人类思维已经足够灵活发达,需要而且有能力制造强大的伪装来自我安慰。起初是一种心理安慰,久而久之,便会成为一信仰,在人们的心里与血液里流淌。在我看来,孔子就是这样一个神圣的存在,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里,熠熠生辉,指导者我们的人生方向。但是在司马迁笔下的孔子,还没有被完全的神圣化。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中国写通史的开山鼻祖,关键是其自成一家,而为后代一直效仿。众所周知,《史记》的体例分类是按照本纪、世家、列传、年表等,都是按照一定的规矩将人物分到各个项目里,也表示了作者对某某些历史人物的褒贬。最耐人寻味的要数载诸侯王“世家”类,司马迁列入了《孔子世家》和《陈涉世家》两篇,陈胜作为农民起义领袖成王,这无可厚非,但是司马迁却把连列传都勉强的孔子排入《世家》之列,我们便看出了孔子在当时以及今后的两千年来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读《孔子世家》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的出色历史眼光和明锐,同时很庆幸看到他写的这篇孔子传记,完全是从对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描写,和以后上千年的鼓噪和神化的连篇累牍相比,司马迁笔下是一个最接近真实的孔子。司马迁和孔子年代并不久远,大约三百年,而且他亲自去孔子故里进行了实地考察,也没受后来孔子神圣化的污染,这文章中,司马迁连《论语》都没提及,他最后的评语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人。”司马迁的平和心态与后人提起孔子非圣既尊,非贼既犬的复杂心态相距何远。司马迁之后,为一偶像化孔子,和耶稣相近,司马迁笔下为真实孔子,我们不妨当久远的朋友相识。从孔子本身出发,不考虑他的伟大的儒家学说,从他的个人行为来说,来谈谈他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孔子的音乐才能常因为推崇其思想而被忽视,他年轻就会多种乐器,吹笛子,吹笙,击磬,弹琴,他不但懂得声乐韵律,还会作词谱曲。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觉得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请人家再唱一遍,自已认真的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史载“子无一日不歌”,“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甚至在游学中,“孔子游于匡,匡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在陈国路上,“陈蔡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可见其喜爱音乐的程度了。《孔子世家》所说的“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礼乐不分家,真实的孔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的音乐家。孔子对音乐的痴迷和对音乐的透彻理解让我们敬佩。《孔子世家》里记载了一段孔子学弹琴的生动故事,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孔子世家》记载的第二个孔子学音乐的故事家喻户晓: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这里有个误解,人们常理解第一层,孔子听了《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殊不知,《韶乐》是个大型歌舞,作为礼仪,用于祭典,还用于迎宾、宴乐等等。屈原《离骚》里也提到“奏九歌而舞韶兮,聊暇日以偷乐”。而孔子不知肉味,还包括了第二层的三个月刻苦“学之”。孔子音乐造诣非常之高,他削《诗》三千余篇为三百五篇,并且为每一篇谱曲使之能歌唱,而且曲调都非常之高雅,符
合周朝的朝庙之音。而且他还能总结创作演奏音乐的主要规律是:开始的时候往往很平和,接着演奏下去就越发的圆润纯美、历历清晰。络绎不绝,这样一直到完。用孔子总结的音乐规律来欣赏现在诸多流行音乐,乃至民歌,很多也还符合这个规律,可以说此规律即使百世而不能易矣。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天赋人人不同,但我们能从孔子身上学到的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孔子的不知肉味、三个月的刻苦“学之”才是我们要认真去学习的。在任何历史时期,不努力都是得不到成功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新一代的学生更要学习这种刻苦的精神,肯钻研的干劲,才能在我们的人生画板上留下绚丽光辉的一笔。
当然,人无完人,从《孔子世家》里我也看到了孔子失败的一面,这样说,并不是贬低孔子,而是在那个历史环境下,谁都无法避免。在实践恢复周礼的行动中,孔子是个彻底的失败者,《孔子世家》记述的很详细。他希图利用周朝的礼仪制度,解决春秋的乱世,只能是一种空洞的理想,和各怀野心和私利的诸侯,说礼谈教,当然对牛弹琴。如果是太平世界,礼教或尚可一补盛世,这也正是后朝帝王尊孔的原因。孔子生不逢时,只能到处碰壁。《世家》载,孔子去齐国说教,当时著名的大臣晏婴就评论说:“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闲。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齐王遂不理睬孔子。孔子去卫国,《世家》载:“灵公问兵陈。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孔子带着弟子长期周游列国,终未获用,可见他的礼仪救亡路线不合时宜。而从历史发展看,春秋乱战过后变成战国七雄争霸的烽烟,最后由秦始皇到达暴力统一的巅峰,孔子的克己复礼何其可笑。《世家》记录了孔子对自己的理念在当时的失败的感慨,当时孔子一众被困郊野,“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孔子一生困顿不遇,无法按照自己的设想建设一个理想中的人间天堂,是跟但是的社会背景以及孔子个人的性格都有原因的。
一、孔子是有惊天的才华的,但是孔子是个理想主义者,无法降志辱身迎合统治者而获得施展自己抱负的权力。说实在话,孔子不是搞政治的材料。搞政治的人,要脸厚心黑,可以忍受暂时的侮辱而获取权力,这一点,孔子做不到。在鲁国,孔子因为桓子接受了齐国女乐,又不致膰俎于大夫,遂出周游列国。受不了委屈和侮辱。
二、孔子似乎颇为胆小,在齐国,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就回鲁国了;卫国,卫灵公听谮,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威胁孔子,孔夫子就溜了,适陈曹郑等小国之间,在陈国三年,陈国遭晋楚相续侵犯,孔子就说:“归于归于!”由此看来,孔子胆子似乎不大,搞政治的人,为了权力,不怕天打雷劈不怕祸及三族,顾惜此身,如何成事?
三、还是孔子出身问题。孔子出身寒微,没有半寸封地,无凭无籍。如果孔子有个好出身,有一块祖上封地,说不定他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在封地上实践,竟能建设出一片人间乐土呢。
四、或许如流行的看法,在春秋战国那种相互征伐相互吞并的年代,根本不需要孔子的思想。
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也许是成功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他是个失败者,从历史发展看,春秋的诸侯无论从自身利益和野心都没有服膺孔子的思想,而后出现战国七雄争霸,秦始皇一统天下,孔子的克己复礼成为笑柄。但是在相对比较太平的朝代,孔子的儒教逐渐被尊崇,他推行的仁义道德,在后世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但是从文字到实践也是一把双刃剑。鲁迅曾在《狂人日记》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正是对中华文明阴暗一面的批判。即使孔子本人的经历里,也曾流露出从“仁义”到“吃人”的转变。统治者需要孔子,需要他的仁义道德儒教,不过是在孔子名下的综合文明,孔子只是成为一个宗教的代名词,和孔子真人谬之千里,今天更不需要把《论语》当经读,应当本书看,也不要把孔子当圣,当个人。
司马迁笔下的孔子是个可爱的人,他在孔子死后三百年亲临他的故里,在曲阜,看到了孔子的宗庙厅堂、用过的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仍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他流连忘返以至不愿离去。司马迁感叹: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这么多人尊崇。当然司马迁没有想到,二千年后,孔庙前更加热闹。孔子自己更不会想到,他在临死前悲哀地唱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边唱边哭。他告诉来看他的弟子“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於东阶,周人於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孔子做着回到祖先的梦凄凉离去,让孔子安息吧,其道远矣。
孔子拜师读后感 篇5
读了这篇文章,我十分佩服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他都已经三十岁了,也成为名人了,还要去洛阳拜老子为师。可是现在有很多人,一出名就会骄傲自满,不求上进,只知道贪图安逸。在去洛阳拜师的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最后终于来到了洛阳,他的毅力多么顽强呀!见到老子以后,他每天不离老子左右,有不懂的问题就会问他,真是不耻下问。
和孔子相比,我还相距甚远呢!每次练小提琴时,妈妈都会给我指出毛病,我也会注意,但是每当练完一遍我就会坐下来休息,妈妈经常提醒我,可我总是不在意,总觉得自己已经练得挺好的了。现在想想,其实我还差得远着呢!
我现在每天晚上都要练快板和小提琴,虽然很累,但我不肯放弃每一项特长,因为这两项特长我都很喜欢,以后我会努力把它们都练好。在生活中,我也能做到不耻下问。读课外书的时候,我有不懂的词就会问妈妈,妈妈也会耐心地给我解释。
孔子世家读后感 篇6
孔子世家读后感
孔子世家读后感 太史公以诗赞孔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太史公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至于后世,更有所谓“大诚至圣先师”之号。孔氏之学,渐乎后世,不可谓不深远矣。 然则孔子之不用于当时,何也? 有论者以为其生不逢时,故有不遇。果哉?子贡曰:“夫子盖少贬焉?”子曰:“而志不远矣!”以此知孔氏一学者也。学者之为,道也。不容于世,亦宜矣。孔子亦自知也,故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之语。孔子不悦桀溺,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以此知子之执也。孔子自云:“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诚然一学者之象也。 孔子之学博。楚令尹子西曰:“诸侯之使,无如子贡者,诸侯之辅相者无如颜回者,诸侯之官尹无如宰予者。”然圣者不霸,霸者不圣。所谓“王者”之说,亦宜付诸东流。孔子既以修道不倦而圣,又不降志以求,其不容于世不亦宜哉?世之所求,无非霸也。 春秋之时,诸子纷争,各以说逞,皆以己学为正道。所言不一,所执亦异。然大道渺茫,实难求索。道有大小之分,有“霸”,“王”之别,有学用之类,以此道论比彼道,不亦怠哉?王霸有道,为政有道,书画有道,庄子曰:“矢溺亦有道。” 与孔子同时之诸子,名、法、墨、阴阳亦传诸后世而不绝,唯儒高出诸子而独尊,何也?无他,时也。春秋中文社区bbs.cqzg.cn 昔孔子生之不遇,后,身既没而名显,皆因时也。春秋之时,大礼已坏,而孔子教人以忠恕,克己复礼,期诸侯俱以王室为。秦遵法术而亡,汉鉴前辙而杂儒法,孔学终以“君臣父子”而得显,岂非无因乎?
孔子传读后感 篇7
两千多年来,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直深受尊崇。他不仅栖身于先贤的典籍之中,端坐于官方的庙堂之上,更是牢牢地存在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里。为什么?我想,关键在于他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民族精神的化身,和谐社会的象征。
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业绩是: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崭新格局;创立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脉;整理典籍,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播居功至伟。他是人类历史上仅有的几位对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持续两千余年而不灭的伟大先哲之一。因此,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孔子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却始终坚持对清平政治的追求,对苛政暴君的批判,对传统美德的固守。他宏毅坚韧的人格、“仁者爱人”的胸怀、好学不倦的品质、见贤思齐的襟抱、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原则、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堪称我们民族精神的化身。
孔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仍,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诚信受到挑战。在这世事变幻无常,变革与创新并存的时代,有的人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有的人佯狂避世,明哲保身;孔子却以罕见的担当精神,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大力宣扬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政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际关系。尽管他的思想中有空想的成分,但可以说,他不懈追求大同世界的一生,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渴望正义与公理,向往和谐社会的象征。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自己的需要,为孔子加上一个又一个神圣的光环,把他抬到吓人的高位;后世的一些理学家又不断地附会甚至扭曲他的学说,把他神化为高高在上、面目严峻的儒家教主。但从《论语》等早期文献中,我们看到的孔子,却是一个宽厚仁爱的长者,一个雍容大度的君子,一个通情达理的老师,一个可亲可敬的老先生。
――他是哲人,却充满了生活情趣,决非那种不食人间烟火,只知玄思默想的象牙塔中人。
――他是圣人,却是来自民间,由长期实践而博学多能,由平凡而超凡入圣,决非那种天生神圣、远离尘世的怪异角色。
――他是伟人,却是在教书育人、反思历史、传播文化的漫长经历中成就了空前的伟业,决非那种平民大众无法理解,只能顶礼膜拜的大人物。
这样的孔子,洋溢着人间气息,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的广博学识和伟大成就,后人固然难以企及,却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可以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愿望。他的言行举止,已经跨越千年历史,还将继续跨越时代,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人心,让后人效法、学习,在点点滴滴的实践中逐步提升精神境界,提高文明水平。
不管历代统治者曾经给他多少头衔,我们记住的孔子,就是万世师表!
想想孔子的修己安民,为政者可以深长思之。
想想孔子的诲人不倦,为师者可以反躬自省。
想想孔子的见利思义,为商者可以扪心自问……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人间孔子”。他的形象,既是庄重祥和的,又是和善可亲的。这样的形象,既是历史人物孔子精神气质的外化,又是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代表。他将随时激励我们,伴随我们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 篇8
《孔子的智慧》为林语堂文集之一,共分11章,其中《孔子传》首次把孔子的传记译成英文,这是孔子最早的传记,也是孔子惟一的传记,依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孔子世家》英译。孔子是“至圣先师”,一生学不厌而教不倦,以讲学修德与治国利民为目标。孔子以身教和言教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学派,做为两千年来伟大的至圣先师,我们要学习孔子的智慧:一是真诚,二是学和教。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推行教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甚至是两次面临生命危险也没有停下脚步。孔子其实从不板起面孔说教,而是因材施教,重言教更重身教。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从孔子的智慧中学到什么呢?书中值得我学习的有这样一句话,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见所闻所学的知识,学习永不满足,耐心地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那些呢?”我们知道,孔子之所以能成为最大的教育家,他成功的重要因素就在于他的“学不厌,教不倦”。后儒思、孟一派学者在所著《学记》中,提出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既是从孔子“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发展而来的。孔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要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为人师表。如果不学习,不注重修养的提升,就会停滞不前,从而失去做教师的资格。
孔子周游列国读后感 篇9
可以从这句话表现出来: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可想而知,孔子虽然是奔波了许多国家,但是依然不会忘记为自己成长的鲁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非常值得人敬佩,尊敬的。从而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大思想家。
孔子无论去到那里都被国君驱赶,但为了他的和谐思想主义建设,不敢三七二十一,都要发扬这种精神,这也是值得人敬佩的。还可以看出,他的弟子也同样是在他的教导下认识到了世上的不和谐的地方,并于师傅一同去周游列国,孔子真是个大教育家。
【《孔子》读后感】推荐阅读:
学孔子读后感05-30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11-05
影片孔子观后感08-20
跟孔子学教学读后感10-20
孔子电影观后感800字07-16
论语孟子关于孔子读后感500字09-01
电影《孔子》观后感作文800字11-06
《孔子好学不倦》读后感400字的作文07-13
孔子,名言08-23
孔子语录论语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