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孔子读后感

2024-05-30

学孔子读后感(通用10篇)

学孔子读后感 篇1

读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有感

昌平中学

高坤

学校给我校每位老师都发了《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如获至宝。尤其在孔子出生地曲阜尼山从事教育工作的我更要学习他老人家的教育智慧。

曲阜是“圣人之地”,两千多年前在这里诞生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孔子将一生中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传道、就业、解惑”的教育事业中,并终生都在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弟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财富。

当老师,尤其在孔子的故乡当老师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其实,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也算是一种别样的幸福。我不敢说自己有多伟大,更不敢拿自己跟孔子比,但是,我体会到的是:老师,必须用心教书,用心去育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孩子,要满足他们成长的知识需要、心理需要,我们要教授的除了知识,还有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如何做人,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再说教学生学会做人又谈何容易?对学生,要言传身教,都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相信,我能做到这些,我的学生也能做到。

总观全书,我感受最深的是孔子的世界观正是他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源泉。孔子对天命鬼神的不迷信,是孔子世界观的一个特点。这有利于我们当代教师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价值观。

另外,孔子对社会历史问题的观点,“他认为道德是推动历史的主要力量,企图用‘温和’的方法去改良社会,”这些思想,有利于我们培养品德高尚的学生。

再者,孔子关于教育作用观就是“教育是和政治分不开的,教育工作就是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孔子之努力于教育,也就是为培养自己的实力,作为政治资本,以便更有效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基于这一目的,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把教育和人口、财富作为立国的三大要素。他认为老百姓应该受教育,这些思想不正是当今社会的现实要求吗?

从本书中还学到,孔子的教育目的对己能“修己”,对人能“安人”、“安百姓”。孔子所要达到的理想社会是“至于道”的这种最高理想的社会,这是“天下为公”的时代,大道得行的“大同”社会。这不正符合当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要求吗?

孔子还告诉我们,教学中要善于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如“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等。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习的过程和态度,主张“因材施教”,注意学生“学思行”的结合。善于运用问答法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注意关于道德教育任务的培养,向学生传授“知”,“仁”、“勇”三方面的知识,这也是知、情、意的道德教育的基本过程。对孔子教学方法的总结,基本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抓住了本质,突出了孔子作为一代名师的优秀之处。这不正是当今推行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吗

读了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孔子关于教师的观点,不仅在于孔子本身的为人,也在于孔子对教师的有关论述。孔子正是禀承了重视教师的传统并加以发展,把师德提到“仁”的高度。孔子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作为一个教师的个人人格的感化,重视以身作则。孔子所要求的“博学”、“学思结合”、“学行结合”、“学无常师”、“专业乐业”、“诚实”、“不固执”、“谦虚”等等,既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作教师的标准,孔子正是身体力行一个优秀教师的职责。因此,作者认为“在今天看来,作为一位教师,他有不少优良的教师品德、模范事迹,值得我们重视和批判继承。”

作为教师再结合本书,我认识到孔子主张教师应以教为乐业,以教为乐。他首创儒家私学,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矢志不渝,终身从事教学工作。从他30几岁办学开始,直到73岁病逝,即使是在鲁国从政(任大司寇等职)和周游列国的十几年中,也没有中断过他所酷爱的教育事业。他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用一生的心血和生命,谱写了成效卓著的教育事业的凯歌,在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历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教育的根本精髓在于对爱的播种。“爱”是什么?是爱自己?还是爱他人?是接受爱?还是付出爱、奉献爱?孔子说:“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某种意义上说,爱即是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只有释放出狭隘意义上的个人的爱,在博爱与奉献中,人生才能得到更加开阔的诠释。

读了本书,我进一步了解到孔子在教育方面的巨大贡献,如教材建设、创办私学、重视道德教育、提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等等方面都是具有独创性和启发性的贡献。我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活动,反映了当今社会思想和要求。因而,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今天还有许多合理的因素值得我们借鉴。作为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还有很多值得深思学习的思想其实,国外已经有很多人开始研究孔子了,在国外,有些学者把春秋时期的孔子与以后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歪曲的孔子截然分开,称孔子是“革命家”、“现代民主主义的奠基人”、“万世师表”等。所以我们更应该把孔子思想发扬光大。

现在,我们学校的改革正大步向前,广大老师在校长的正确指引下,学孔子,做君子,高举课改兴校的指导思想,翻转课堂,学案导学模式使学校焕发了生机,课堂活起来了,让学生有充分的展示平台,我的课堂我主宰,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教师的穿针引线,更好的指引着学生的前进方向。

2015.2

学孔子读后感 篇2

树立标准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一个领导者,要树立自己对于下属的期望标准,并让所有下属能够看到。如果他希望下属勤奋工作,则必须器重一个老黄牛。如果希望下属开动脑筋工作,则必须器重一个转得快的机灵鬼。只有树立了一个榜样,才能让其他下属有所榜样有所模仿。

用好人才

仲弓为李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领导者不是一个士兵,而是一个将领,任务是靠别人也就是下属来完成的。因而,选拔人才是头等大事。卫灵公自己虽然无道,贪玩恋色,但是他用人用得好,用了仲叔圉、祝舵、王孙贾几个人,不至于亡国。企业界,杰克·韦尔奇也是花了十到二十年时间,来培养和选择自己的接班人,培养企业的新锐力量和中青年干部。

子曰“:君子…使人也,器之。小人…使人也,求备焉。”

对于人才,一般管理者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求全才:希望一个人个人品德和能力俱佳,各方面都是能手。孔子是不赞同这种求全责备的态度的。他说:好的领导者,量才使用,也就是“器之”,永远用那块最长的木板,不要求一个人全能,不要试图改变一个人的短处。只有这样尊重各人专长,配合使用各类人才,才可以达到大的成就。

善待下属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善待的一个含义是礼待,也就是态度要尊重。说起来,下属是帮上级干活的,上级应该以礼待之。上下级是一种契约关系,而非占有和被占有关系。任何领导,如果因为居其位凭其权,对下属呼来喝去,也不尊重下属的需求和发展,多半是一个没有作为的老板。

善待另外一个含义是要给予下属实惠。利益,是孔子所不避讳的,虽然很少谈到。他认为,治理一个国家,首先要让民众富起来。在调动民众的时候“,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第十七篇中,孔子于“恭、宽、信、敏、惠”有一大段描述,源于子张问仁。后世学者怀疑此段其实问的也是为政。最后一条“惠”,说的也是与民于利,“惠则足以使人”。夫子也是实在人,一个管理者,不能让下属有前途不能让下属赚钱,有什么资格使唤别人呢?!

理财不妨学孔子 篇3

这从孔子的经典语录和生活經历就可见一斑。试想孔子带着数千学生周游列国,在当时如果没有深厚的经济支撑和高超的理财水平,很难实现。

建立正确的理财观念

孔子一直倡导节俭,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视之有度, 用之有节。“成由勤俭败由奢”,在孔子看来,简朴的生活也是一种幸福。

在充满物欲的当代,为了活的体面,有些人月光族丝毫不考虑未来,甚至不惜大肆透支信用卡或是巨额负债,来尽可能提前享受生活。

适当消费,提高生活质量本是理财的最终目标,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消费,不考虑未雨绸缪就犯了理财的大忌。

其实,最简单的理财就是攒钱,最好的财富就是节俭。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量力而出、做好理财规划。

脚踏实地的积累财富

孔子当时的私塾和如今的贵族学校一样,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连鲁国的大夫都把孩子交给孔子,努力工作为他带来了丰厚的职业收入。

《史记正义》对孔子收入的记载是:“六万小斗,当今二千石也”。换算下来,孔子的年薪相当于现在的 52.8 万元,月工资为 4.4 万元。

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一些年轻人觉得工作只是个饭碗,不知珍惜,在不断地“找饭碗、丢饭碗”的恶性循环中荒废青春。

还有些年轻人觉得工资收入低,想靠炒股、炒基金发财,就连上班时的心思都全用在炒股上,其结局往往是股市上没有赚到钱,工作也没有干好,最终两手空空。

孔子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收入高低,首先要重视自己的工作,最稳定的现金流来自脚踏实地的工作,而不是其他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想法或异想天开天上会掉馅饼。

让专业的理财师辅助自己

孔子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其中的“数”便是理财。七十二贤人中有一位弟子可谓理财高手,他就是被后人奉为“儒商之祖”的子贡。

在孔子遇到困难、窘境时,子贡总能挺身而出,显示出其“孔子首席理财师”的独特价值。在当时,孔子非常认可和培养子贡的理财能力。让他术业有专攻,最终培养了专业的人才,还辅助自己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在理财上,多数人都很自信,自己创业有道,理财还能比创业难?所以多数中国人都认为自己是最好的理财师。

孔子学琴的读后感 篇4

这故事历经几千年能保存在现在,可见这个故事影响了不知道多少人了,因为加入了咱们的团体才能够有机会来深入挖掘这个故事,也能理解这个故事。要是以往这个故事看了也就看了不留下任何记忆,更别说反思了。通过这个故事我体会到了几个方面:

1、永远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向高手学习。

知识能改变命运,知识也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学一辈子也不能将所有的知识都掌握,能真正的把自己所从事领域的内容学好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对于学习这块一定要抱有一颗谦卑的心,不然不能够找到你要学习的对象,只要是比你优秀的人都要去学习不管他是什么人。

2、活到老学到老。

这是句古语流传至今,脍炙人口,大家都知道,通过今天课程我反思我对这句话又有了新的认识,学习也要运用好三大思维模式,学习的内容不能一把抓,不然就是往大海里撒盐。

学习是要带着目的性的去学,一定是自己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碰到了什么问题,模棱两可的,这个时候需要做深入的学习,对于有点基础的内容,只要运用好单点爆破,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定能学习很不错。对于必须掌握,还很陌生的内容就要真正的像孔子学琴一样。

所学的内容一定不能多,少就是多,只求学习一个掌握一个。

3、学习的方法。

孔子学琴是把学习方法描述的淋漓尽致,对于所学的内容,要通过目标细分把,把学习的终极目标划分成每个小目标,每天就为一个个小小的目标而努力,精益求精,少就是都,不求太多的内容,只追求学习的一个个小目标,学一个掌握一个。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5

刚读了一本书,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流淌着教育智慧的书让我走近了孔子,走进了孔子的生活和思想,掩卷沉思,我们确实应该跟随孔子学当老师。书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

反观教学现状,中国的家长历来责任心奇强,今天不愿意丢失落榜的脸面,明天更不忍心目睹孩子待岗的痛苦,于是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四处奔走物色名师家教,充分发掘孩子的时间和智力资源,决不允许孩子蹉跎光阴,虚掷年华。这样虔诚的近乎愚昧的爱,让孩子埋藏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熄灭了童年所特有的智慧的火花、创造的灵气,甚至不时演绎出触目惊心的人间悲剧!十年寒窗,学生们牺牲了自己应有的自由连同自己的花样年华。一些表面上看上去天真活泼、热情开朗的学生,心中也会充塞着对学习的焦虑、填满对生活的恐惧。曾经有个成绩优异的孩子这么说:“同学们都羡慕我:当班长、成绩好、会弹钢琴……其实我也有烦恼。每天爸爸妈妈轮流管我学习:该做奥数了,该去练琴了,该读名着了……一刻也不得闲。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我们要学孔子的精神:潜心自己的事业,用纯净的良心成就一份责任,用艰苦的跋涉让教育多几份人性和温暖。真的希望素质教育不再是浪漫的影像,而是真实的栖息;学校教育能应抹去追名逐利,呈现出生命的润泽。在我们教师真诚的微笑里,蓄满教育的阳光,让我们一起蹲下身子,弯下腰杆,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吧……

学孔子读后感 篇6

——读《学孔子当老师的智慧》有感

曲阜市防山镇万柳小学

赵金凤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时至今日,孔子的教育思想仍然闪烁着他的价值之光,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仔细研读了这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学习的准则。“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孔子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论语》中记载着一个孔子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 孔子是一位非凡的老师,他能够对接受教育的对象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因为不分析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笼统地灌输道德、知识和学问,就无法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

我不由得惊叹,作为杰出的教育家,孔子早就注意到了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孔子在教学中的施教不是千篇一律,更不是让学生“齐步走”,而是因人而异,灵活多变。我觉得,这种尊重个性、包容个性、肯定个性的做法实在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去学习。当今所谓的“分层教学”、“培优补差”、“走班教学”、“分类推进”等做法以及“个性化”教育思想,正是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文中对因材施教做了个很好的解释,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这里的“因”是根据、适应的意思;“材”就是学生的实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就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教”既指教育思想,也指教育方式和方法。“因材”是“施教”的基础,“施教”是“因材”的必然要求;“因材”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施教”。因此,“因材施教”就是教师“这个人”对学生“那些人”的教育认识的活动。

那么孔子是怎样因材施教的呢?《论语》中保存着许多孔子对学生情况进行个别分析的记录。如《论语 先进》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由此可见,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因材施教。从这个孔子教学的判断中我明白了,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

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个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点都心里有数。也折射出一个道理:在我们的教学中,当代的教师必须具备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更好的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因材施教。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有的教师文化水平很高,教学方法也不错,但在教学中收到的效果总是不太明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而是搞“一刀切”。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深入实际了解学生的个性,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有预见地、有针对性的去帮助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发展性格的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把学生培养成性格更加完美,智能更加发达的新一代。

学孔子读后感 篇7

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东北部的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冲积而成的三角洲上。东、西、北三面与印度毗邻, 东南与缅甸接壤, 南濒临孟加拉湾。孟加拉奉伊斯兰教为国教, 穆斯林占总人口的88%, 主要民族为孟加拉族, 另有20多个少数民族。国土面积147570平方公里, 人口约1.6亿, 首都达卡, 孟加拉语为国语, 英语为官方语言。 (1)

1975年10月4日, 中国与孟加拉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孟建交以后, 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多方位的合作。1979年11月, 中孟两国签署两国政府文化合作协定。2003年, 中孟两国签署了《中孟文化合作协定2004-2006年执行计划》。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汉语热”在孟加拉持续升温, 越来越多的孟加拉人希望学习汉语言, 了解中国文化。孟加拉南北大学孔子学院是南亚第一所孔子学院, 2005年11月, 中国国家汉办与孟加拉南北大学在北京签署协议;2006年2月14日, 孟加拉南北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挂牌并启动, 国内合作院校为云南大学。笔者有幸于2012年11月以国家汉办公派汉语教师的身份被派至南北大学孔子学院任教, 有机会对该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情况作简要的调查和描述, 并提出一些相关思考。

二、孟加拉南北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现状描述

孟加拉南北大学孔子学院自建院以来, 坚持面向达卡开展多层次、宽领域、有针对性的大学、中学及社区汉语教学, 增进孟加拉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 发展中孟友好关系, 以此为办学宗旨和目标。下面对南北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现状作具体介绍:

(一) 学期安排与课程设置

南北大学孔子学院的学期安排和南北大学的学期设置基本保持一致, 分为春季 (1月到4月底) 、夏季 (5月中旬到7月底) 和秋季 (8月中旬到12月) 三个学期, 3个月一个学期, 一学期每门课程有24次课, 每周两次课, 每次课1个半小时。课程分为晚上班和周末班两种:晚上班开设两个, 周日、周二一个班, 周一、周三一个班, 晚上6点半到8点上课;周末班是星期五、星期六早上10点到11点半上课。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 选择任意一个班级。学员构成主要有两部分:社会已工作人士和南北大学在读学生。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两大类:“请进来”和“走出去”。

“请进来”是南北大学孔子学院主要的教学模式, 即学生来到南北大学参加汉语课程的学习, 主要有以下几种课程类型:

1.基础汉语课程

基础汉语课程是孔院的主干课程, 学生人数相对较多。孔院根据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 开设了六个级别的班, 分别是基础汉语一、二、三 (上) 、三 (下) 、四 (上) 、四 (下) 。

一般来说, 每个级别都会有两个晚上班, 一个周末班, 每个班5~30个人不等。通过六个级别的学习, 学生具备了汉语日常会话、认读与书写常用汉字的能力, 能使用汉语进行日常交际。教材是《长城汉语》系列教材。

2.文化实践课程

在国家汉办的大力支持下, 孔子学院引进多套多媒体文化体验设备, 建立健全“中国文化体验中心”, 形成以“奇韵亭” (音乐室) 、“翰墨轩” (书法室) 、“香茗屋” (茶艺室) 、“彩云轩” (舞蹈室) 等文化体验教室为教学实践主体的中国文化课教学基地, 发挥其文化实践功能, 得到了学生的赞誉。为使文化体验教室与汉语教学相适应, 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 孔院根据教学的需要、学习者的需求, 开设多种类中国文化课程, 如中国茶艺、中国歌舞鉴赏、葫芦丝演奏、中国书画、中国电影、中国烹饪等。从2013年春季学期起, 学生除了参加孔院的基础汉语课程外, 还可以免费参加八次文化实践课。文化实践课程的开展, 不仅吸引了孟加拉国学员, 还吸引了外国驻孟使馆的工作人员。文化课的开设, 更好地辅助了汉语教学, 使孔子学院日益成为中孟文化沟通交流的平台, 成为孟加拉人民了解中国、实践和体验中国文化的重要场所。

3.南北大学文化选修课程

为了更好地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 南北大学孔子学院为南北大学开设了《Introduction to Chinese and Culture》 (汉语与中国文化概述) 学分课程 (3学分) 。2012年秋季学期, 学院协助南北大学组织开设了《中国研究》学分课程, 以满足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和探究中国文化的需求。很多学生正是因为前期参加了中国语言与文化概述类课程的学习, 对汉语和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最后成为孔子学院的长期学员。

4.“一对一”课程

根据学生的需求, 南北大学孔子学院开设了“一对一”汉语教学, 根据学生的需求及短期学习目标, 为其量身打造和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根据不同情况, 采用不同的汉语教材或自编教材。上课时间比较灵活, 一般由任课老师和学生沟通商量、孔院统筹安排。很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 错过了基础汉语小班课程的报名和学习, 或学生想对汉语听、说、读、写等专项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 “一对一”课程的开设真正地满足了学生灵活学习汉语的需求,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汉语的专项能力。

5.HSK辅导课程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HSK考试的通过率, 孟加拉南北大学孔院专门开设了HSK辅导课程。一般在考前1~2个星期, 根据HSK考试大纲、词汇和样卷, 由专业的汉语教师对学生进行HSK考试突击训练, 一般5~10次课不等, 每次课2~3小时。

“走出去”是南北大学孔子学院近几年逐渐开展起来的教学模式, 即汉语教师走出孔院, 去对方学校或者工作单位, 为其开设专门的汉语课程。孔院为东航、华为公司及孟加拉NAWANA公司等当地的高层管理干部及员工, 开设有针对性的汉语培训班。如从2012年12月开始, 对中国东方航空公司 (达卡办事处) 的本土员工进行民航汉语教学, 每周三次课, 每次课一个半小时。经过两个月的汉语学习,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迅速提高, 11名学生参加了2013年1月12日的HSK考试, 八名学生顺利通过了HSK一级考试, 最高分190分。2013年4月开始, 孔院派出三名汉语老师对包括韩国驻孟加拉国大使在内的三名韩国驻孟加拉使馆的工作人员进行汉语“一对一”培训, 目前课程还在顺利开展中。

(二) 问卷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南北大学孔子学院学生基本情况、学习汉语的动机、学习态度、对老师和教材的看法及建议等, 笔者对孟加拉在南北大学孔子学院学习的学生做了一次随机的问卷调查, 我们共发放了40份问卷, 收到有效问卷22份。

随机调查的对象里, 男生占95%, 女生占5%, 这可能跟穆斯林的宗教习俗有关, 男生比女生有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其中21~30岁年龄段的占77%, 31~40岁年龄段的占14%;大学生占41%, 公司职员占18%;做生意的人占18%。大部分来孔院学习汉语的学生都是孟加拉人, 占82%, 其他国家的学生占18%, 有一些使馆工作人员及其家属, 或者在达卡做生意的外国人也选择来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参加过HSK考试的学生占14%。

问卷中, 关于“你为什么学习汉语”, 学生的回答如表1所示。

调查显示:大多数来孟加拉南北大学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学员都是出于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热爱、希望以后可以去中国旅游、找到一份好工作。孟加拉学生普遍对中国人很友好, 希望增进中孟友谊, 这一点在笔者来到孟加拉任教以后就深深地感受到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孟加拉人希望了解中国, 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中国每年都提供大量的政府奖学金和孔子学院奖学金名额, 近年来给孟加拉学生的奖学金名额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孟加拉学生希望学习汉语以后, 有更多的机会申请到奖学金, 从而可以去中国学习。

关于“你对学习汉语的态度”这一问题, 细化成八个选项, 可以多项选择, 调查结果和选项如表2所示。

从调查结果来看, 有很多人认为汉语发音难, 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汉语发音不难, 这可能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关;有的人刚刚接触汉语, 初步接触汉字, 觉得汉语比较难。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 逐渐了解到汉语的语音和语法规则跟孟加拉语相比并不是那么难。

所有学员都觉得汉语是有用的, 并且大部分学员都对汉语持积极的态度, 觉得汉语很好听, 并了解到汉语特殊的声调和文字, 有了一个大体的认知。

关于“你喜欢什么样的汉语老师”这一问题, 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调查显示, 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年轻、积极活跃、幽默、有肢体语言的老师, 这跟接受问卷调查学员的年龄有关。英语是孟加拉的官方语言, 所以大部分学员都喜欢英语流利的老师。学员更多地选择男老师, 这跟穆斯林的习俗有关。另外, 部分学员希望老师能说流利的孟语。

关于“你喜欢什么样的汉语教材”, 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员希望汉语教材里配有英语翻译, 这跟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在孟加拉中小学教材里, 英语被广泛使用, 很多教材直接是英语版, 没有孟加拉语。大多数学员希望能学到汉语日常用语, 学了以后能达到和中国人简单交流的目的。汉字对初学汉语的孟加拉学员来说, 是一种完全陌生的书写系统, 难写、难认、难记, 所以他们希望汉语教材里的生词和课文都能配有拼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在学习汉语的同时, 学员也希望教材介绍一些中国文化。另外, 教材里有一些汉语和孟语的简单对比, 一些孟加拉人名、地名等都会让学生产生亲切感。

三、启示及相关思考

孔子学院的主要职能是教汉语、传播中国文化。如何在非目的语、穆斯林环境下有效地开展汉语教学, 吸引更多的学员, 不断扩大其影响力, 这是南北大学孔子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南北大学孔子学院应考虑到当地的政治、文化、学期和学制等特点, 多层次、宽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汉语教学: (1) 如何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 (2) 如何扩大汉语学习的宣传、扩大招生规模; (3) 如何有效地开展社区汉语教学; (4) 加大HSK宣传力度, 将HSK与奖学金挂钩, 吸引更多学员; (5) 对现有的中国教师进行培训, 并培养一批本土化的汉语教师; (6) 开发适应孟加拉的国别化适应性教材。

孟加拉南北大学孔子学院已经成立七年, 作为海外语言和文化推广机构, 孔子学院将继续坚持从学员的需求出发, 更大范围地扩大宣传和招生规模, 让孟加拉人民更多地了解汉语和中国文化, 为中孟友谊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明.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 2009 (5) .

“孔子”办“公”学周游列国 篇8

孔子,中国著名教育家,中华教师的鼻祖。古人把孔子尊为圣人。看到孔子的雕相要下跪、让道,皇帝也不例外。

关于孔子是圣人的事,民间流传不少故事。有一则讲道,仲由(子路)在市场上闲逛时,见一买卖双方发生了争吵。卖者说自己的鲁缟三钱一尺,八尺正是二十四钱,少一个也不卖。而买者却争辩不休:“明明是三八二十三,你多要钱是何道理?”仲由在旁说买者错了,买者不服,争执中便与仲由打赌。仲由性格爽直,为人勇武,当场便以自己新买的头盔作赌注。而那买者火气更旺,则愿以自己的脑袋做赌注。于是二人找孔子评理。结果孔子笑着说仲由错误,并让其把头盔输给买者。仲由为此大恼,嫌自己最信任、敬仰的老师撒谎,一怒之下,辞别老师,回家省亲,其意是不想再做孔子的学生了。孔子并没有生气,只是在仲由临行时微笑着说:“你要走,我不怪你,你可以不认我这个老师。但此次省亲有两句话必须谨记:古树莫存身,杀人莫动刀。”仲由不明含义,便毅然离去。途中正遇大雷雨,仲由身处荒野外,无处避雨,见道旁有一古树,树洞很大,刚想进去栖身,突然想起老师的叮嘱马上抽身离开古树。他还没走多远,一道闪电划过,紧接着一声暴响,古树被雷击断,冒着青烟。仲由万分庆幸,心中也深深地感谢老师。寅夜时分,仲由抵家。站在门外又暗自思量,离家多日,不知妻子是否忠贞。便悄然跃墙入院,用刀尖拨开门闩,轻步到床前一摸,居然有两个人头合枕而眠。仲由怒上心头,举刀欲砍,猛然间又想起老师的话,于是放刀点灯,竟是妻、妹合床而眠。仲由吓了一身冷汗,心想多亏老师明鉴。结果只在家住一日,便又忽忙赶回,报答老师指点之恩。然后,才又大惑不解地问孔子当初评判的原因。孔子笑道:“你输了,头盔可以重新买到,若买者输了呢?”仲由此时才恍然明白老师的用意,买者赌的可是命呀!

这就是孔子的圣人形象,似乎有点先知先觉的味道。其实仔细想想,孔子善意的谎言和杀人莫动刀是孔子终身身体力行仁慈博爱的行为,“古树莫存身”则可能是他知识面广,懂得雷雨不可大树下躲避的科学知识。因为孔子天资聪颖,自幼好学,青年时期在學问和品德修养上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17岁时就已经引起某些有眼光的鲁国贵族的注意。所以这个故事根本不足为奇。然而当今之世,有一件事,却巧合得让人啧啧称奇。2500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曾经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但终其一生,他老人家的足迹也没有走出过今天山东、河南两省的地界。可是,孔老夫子做梦也不会想到,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孔子真得出海了,又以另一种方式“周游列国”:以他命名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足迹”遍布五大洲的90多个国家。或许老人家那个时候就相信,在大海的那一端,有着别样肤色的圣人之徒。难道孔老夫子真有先见之明?

各国排队争着办学院三百弟子近百万

2004年一个冬季,在当时韩国的首都汉城,一个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城市,诞生了全世界第一所挂牌成立的孔子学院。随后,欧洲首家孔子学院———北欧斯德哥尔摩孔子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挂牌成立。随后的几年内,孔子学院犹如蒲公英似地,随着越刮越劲的“中国风”漂洋过海,在世界各地落地开花。

孔子学院创办,多是由外国有关部门和大学主动申请,由国家汉语办牵头和负责,由国内各大学具体承办。“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国家汉语办主任许琳表示。“国家汉语办“曾经一年就接待了7000多位客人,这些客人谈话主题基本上就一个———建孔子学院。

有这样二个故事能充分显示世界各地对建立孔子学院的热情和急迫程度。美国罗得岛大学是一所在全美大学中排名120多位的工科院校。当罗得岛大学提出要办孔子学院的书面申请后,考虑到离该大学只有1小时车程的波士顿已经建了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中国国家汉办就没有同意。罗得岛大学的校长专门通过中国驻纽约总领馆找到了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十分急切地说:“给我1分钟时间,就看一张图!”这一次该许琳主任称奇了,这是一张罗得岛大学孔子学院的效果图,这张图上清晰地绘制了一个把宁波的“天一阁”和北京的“恭王府”结合在一起、成比例缩小的中国园林式建筑。罗得岛大学校长说,罗得岛大学是培养工程师的,现在中国的各种大工程是世界上最多的,学了汉语,我的毕业生才有更好的机会。我们孔子学院的建设工程已经开建了,在全球招聘汉语教师也已开始……

另一个故事说的是孔子学院在瑞典的奇遇。目前,全世界说瑞典语的人只有1000万左右,所以瑞典人对本国语言十分“爱惜”,出版物、广播、电视几乎都是瑞典语,甚至一些人士表示瑞典要保护好自己的语言“领地”,绝不能让英语、德语“抢占了地盘”。但建立孔子学院的计划却一下子得到了瑞典人的热烈欢迎,绿灯大开。“斯德哥尔摩北欧孔子学院”的副院长李茂至今还记得学院开班招生时的盛况:“刚开始,我们各招了一个班,各25名学生。后来,招生名额不得不增加到50人,开设了两个班,规模已超过了斯大中文系。现在,我们学院的学生已经过百了。”因为“扩招”,李茂也越发忙碌起来,“这还是从几百封申请信里挑选出来的,差不多8到10个人里选一个呢!许多没被选上的学生,只能来旁听课程。”

史书上说,孔子办私学,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可是截至2010年,已有96个国家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和300多个孔子课堂。此外,还有50多个国家的260多个机构提出申请,包括一些世界一流大学。孔子学院开设各类汉语课程两万多班次,累计注册洋弟子75万多人,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上万场次,参加者达500多万人。

有教无类王室囹圄同升温

孔子办学,主张“有教无类”,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也没宗族种类限制,向一切群众敞开。孔子学院的学员,同样来自各行各业,身份迥异,五花八门。这其中既有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记者、瞄准中国市场的商界人士、收养了中国孤儿的夫妻等和中国有一定渊源的人士,更有向往中国,热心学习汉语的政府官员、普通百姓。既有在校学生,也有在职人员,他们不分老少,学习汉语的热情都很高。

66岁的孙艾玲曾是瑞典国家人类学博物馆馆长,曾经因为不懂中文,把一件来自中国罗布泊的展品放颠倒了。如今虽然已经退休了,但她还是决定来补上这一课。现在,她是北欧孔子学院里年纪最长的学生。过不了多久,她和她的同学们就将成为北欧孔子学院送出的第一届毕业生。

50岁学汉语也不迟?对,这是孔子学院2010年7月院刊上的一篇文章标题,讲述的是4位50岁的加拿大人学汉语的经历。孔子说有教无类,忘年师生,尽管这些学生比老师年长很多,但他们还是非常客气地管年轻助教们叫“老师”。学员Breda Higgins 2010年6月从麦克马斯特大学毕业并获得意大利语和语言学学位,因为总是面带微笑,她的中文课老师李莉给取了个中文名叫何悦。何悦对汉语心驰神往,她的几个孩子在中国工作时都学会了汉语,这更激励她选修汉语,希望有朝一日去中国“操练操练”。

同样是50岁,在李莉的课堂上,还有一位特殊的学生,她就是麦克马斯特大学校长夫人,她的中文名字叫艾丽。她走进孔子学院学习中文是因为她收养了一个可爱的中国女孩。从收养女儿的第一天起,她就决定学习女儿出生国的语言。艾丽的汉语课本扉页上贴了一张女儿娇娇的照片,照片下面写着一行字:“这是你做此事的原因”。

谈及孔子学院发展,就不得不提及泰国。据统计,孔子学院在亚洲共有70所,而泰国就已占据了12个席位,可见汉语教学的普及程度。朱拉隆功大学拥有泰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在这里,无论是王室贵族、政府官员还是平民百姓,每个人都只是以普通学生的身份学习汉语。泰国公主诗琳通还在孔子学院成立之初,亲自为其揭牌并题词“任重道远”。该院开办了多期泰国宫廷秘书处官员汉语学习班,使泰国从王室到民间都掀起一股更加强劲的汉文化热。

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日益扩大自己的学生群体,2009年10月就有80余名军校学生走进孔子学院,他们将进行为期三年的汉语学习。正如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武官处武官王立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所说,“在其他国家有汉语进入军营的例子,但是如此众多的军校学生同时学习汉语还是第一次。”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孔子学院不光在学院内办许多班次,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同时还到周边中小学校、机构和组织去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最有意思的莫过于2008年的一次监狱之行。这所监狱位于离谢菲尔德市大约1小时车程的地方,人烟稀少,且守卫荷枪实弹,看守极严。孔子学院派出几位女生,在此举办了一个“中国日”,教说汉语、写毛笔字。本以为应者寥寥,结果大出意料,参加中文和书法专题会的人员爆满,达到了该监狱出于安全考虑所规定的数目上限。几位女生应接不暇,直累得满头大汗。监狱方工作人员亦忙得不亦乐乎。这真是:有教无类:囹圄也疯狂。

术业“无”专攻学院教师多才多艺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孔子学院是个教授外国人中文的地方。其实不然,昆曲表演、书法展览、艺术品收藏……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已经成为提升孔子学院品牌形象、扩大孔子学院影响力的又一个有效举措。在孔子学院的课程表上,汉语、茶道、烹饪、太极都是“上座率爆满”的课程。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可这话放在孔子学院任教的老师们身上就不对了。孔子一生崇尚和倡导“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如今的老师们,同样多才多艺。就拿澳大利亚“孔子课堂”的首任教师张璇来说,明明专业是中文,当了15年的南京一中语文教师,可换了一个课堂,张璇一下子变成了“全才”,教汉语,教包饺子,教茶艺,教太极拳……算下来有近10种和中国文化有关的课程她都能教,还教得像模像样。在澳大利亚教课3个月,她的弟子有七八百人,粉丝从四五岁到八十多岁都有。

张璇的专长是教语言,每天上午和下午,她要到各所中小学和博物馆给中小学生们上汉语课。16:30-18:30,才是“孔子课堂”开课的时间,这时她的教学内容也不再局限在教语言,而是按需教学。“比如做花灯,我在国内也没做过,就回忆以前看到的,用牙签、竹筷、彩色卡纸、订书机这些能找到的材料制作,虽然做出来不好看,但是已经有花灯的样子了。”有时候,张璇还要被邀请去学校教体育课,在课上教大家太极拳、扇子舞,“这些还是我十七八岁时在雨花台跟师傅学的,现在全捡起来了。”为学员们做中国菜也是张璇的工作之一,“包饺子、包馄饨、做醉鸡,澳大利亚人都特别惊讶,大家都觉得好吃,也喜欢学。”还有一些本领,张璇还是在澳大利亚学会的。去年10月,南京一中本部进行武术操比赛,张璇想教澳大利亚学生,就请国内的同事把视频传过去,她在宿舍里现学。还有刻图章、剪纸,很多都是张璇对着电脑学会的。

从推广汉语到致力于中国文化与各国文化的相互浸润,这是孔子学院的发展轨迹。

2008年圣诞节,孔子学院帮助谢菲尔德当地一家大律师行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中式圣诞派对。不但有中式美味佳肴,更有五光十色的魔术、叹为观止的武术和余音袅袅的中国乐曲。

派对开场之时,两位英国律师一时兴起,自告奋勇地要表演舞狮。这两位仁兄勇气可嘉,但对舞狮的困难程度严重估计不足。在10分钟之内要一直弯腰、走动、腾挪、跳跃,没有一定训练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刚一入场,他们便迫不及待地披上狮身装饰,舞将起来。哪知不到两分钟,他们已经步履蹒跚、气喘吁吁;不到5分钟,他们浑身大汗淋漓,踉踉跄跄,上气不接下气,心中叫苦不迭。眼看紧要关头,遂不再逞强,赶紧换上中国舞师。事后,该律师行老总笑眯眯地说道,“这就是我们要的效果。往年都是黑礼服白衬衣、西装革履的传统派对,今年我们反其道而行之,过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圣诞节。这其中孔子学院功不可没。”

孔子学院的功能渐行渐强。想学汉语,可来孔子学院;读不懂诗词,孔子学院帮你解释;想请家教,孔子学院帮你介绍……选择教材、编写教学大纲,甚至开办中文学校,孔子学院都能帮上你。孔子学院的活动和影响范围就像激起的水波一圈一圈地扩大。

“孔子学院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好最妙的一个出口产品,是中国实施和平外交战略、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措施。”美国《纽约时报》曾如此评价。当以中国古代圣贤“代言”的中华文化迅速走向海外的同时,孔子学院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名词,而逐渐成为向世界人民推介中国的文化名片和窗口,成为拉近中国与世界距离的桥梁。

小链接

世界上几个主要语言文化推广机构

法语联盟:创建于1883年的法国法语联盟历史悠久,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旨在传播法语及法国文化,所有的法国总统都自动成为其名誉主席。目前在130个国家和地区有1100多个机构,学员多达4万名。

歌德学院:建立于1951年,以德国文豪歌德的名字命名,遍布78个国家和地区,分支多达144个。首项任务是在德国境内培养外地德语老师。歌德学院先是开展德语教学,进而接替了德国在国外文化机构的使命,成为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学院。通过促进国外的德语语言教学,介绍有关德国文化、社会以及政治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歌德學院成为展现丰富多彩的德国的重要平台。

学孔子读后感 篇9

精彩介绍:

“礼”赢天下的孔子

 玉玦赶人走——馈赠背后的文化  谦辞敬语应了解  玉为信物有出处  送对鲜花表对意

 玉环请人回——馈赠礼仪六要素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伴手之礼,情意悠长 赠物赠言,新颖独特 选对时机,锦上添花 馈赠场合,因地制宜 馈赠方式,精心安排  馈赠礼仪的国际化

以下文字节选自《看电影 学礼仪》一书

馈赠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赠送给交往对象礼物,来表达对对方尊重、敬意、友谊、纪念、祝贺、感谢、慰问、哀悼等情感和意愿的一种交际行为。作为一种非语言的交际方式,馈赠是以物的形式出现,以物表情,礼载于物,起到寄情言意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得体的馈赠,就好比无声的使者,能给交际活动锦上添花,给人们的感情和友谊注入新的活力。而且,它也是商务往来和市场营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馈赠礼仪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

说到馈赠礼仪,如果让我们选取一部电影来作讲述的话,我觉得《孔子》是最好的一个范本。

孔子的“礼乐”思想在其经文中就屡见不鲜,《论语·乡党篇》把他的衣食住行礼仪形态都很集中的记录了下来,这里面包括了他对理性化社会的整套制度。正如“仁”字包括了他对个人行为的教训精髓一样。孔子自己对“政”与“礼”的定义是一而二,二而合一的。政是“正”,而礼则是“仁”的外用或“政事之治也”。从其狭义上理解,“礼”的意思是“典礼”,也是“礼节”;从其广义上理解,意思是“礼貌”;从其哲学精义理解,则是理性化社会秩序。孔子一生倾尽全力要做的,就是把西周礼仪制度在鲁国复兴并发扬光大。

而从礼仪的角度来看,《孔子》这部电影对孔子时代礼仪思想的有了很好的注解。诸如春秋时代的服饰、饮食文化;春秋各国之间交往的外事礼仪;乡射之礼的展示等等。在这里,我们只选择了电影中孔子与季大司徒之间的发生的故事来做礼仪分享,重点阐述馈赠礼仪。

首先交代一下孔子与季大司徒之间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气势磅礴的时代,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有战争、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中国史称为“春秋”时代。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于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当时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孔子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孔子的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那个让他政治理念破灭的一个关键性人物就是电影中的另一位主角:季大司徒。

受到季大司徒排挤而离开鲁国的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他传播其思想,倾尽全力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

孔子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而促成他返回故里的一个关键性人物还是季大司徒。

关于馈赠礼仪的讲述,我们围绕着季大司徒排挤孔子,让孔子离开鲁国,以及若干年后,季大司徒终于醒悟以前的过错,重新请孔子回到鲁国的这两个片段来展开。

馈赠礼仪中常见的问题

在开始介绍孔子和季大司徒的故事前,先说一个关于馈赠礼仪的故事。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

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向国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这天,缅伯高来到沔阳河边,只见白天鹅伸长脖子,张着嘴巴,吃力地喘息着,缅伯高心中不忍,便打开笼子,把白天鹅带到水边让它喝了个痛快。谁知白天鹅喝足了水,合颈一扇翅膀,“扑喇喇”一声飞上了天!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拔下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一时间,缅伯高捧着几根雪白的鹅毛,直愣愣地发呆,脑子里来来回回地想着一个问题:怎么办?进贡吗?拿什么去见唐太宗呢?回去吗?又怎敢去见回纥国王呢!

思前想后,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披星戴月,不辞劳苦,不久就到了长安。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忐忑地献上鹅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

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广为流传开来。

这个故事里,缅伯高不仅做人很真诚,也很有才气,如果换了是其他人,这个故事的处理方法及结局也许会大相径庭。鹅毛和鹅相比,自然价值要小很多。但配上了缅伯高的诗还有缅伯高的诚意,鹅毛的价值则不见得比鹅小了。

由此可见,说到馈赠礼仪,其实,赠什么固然重要,但怎么赠,赠的方式,赠的人是谁也许更重要。《孔子》这部电影,在馈赠礼仪方面能给我们很多思考和启发。

在孔子游历各国的进程中,经常遇到各类需要馈赠的情形,而且有很多时候是那种看似很“尴尬”的馈赠,但是这一切并没有难倒孔子。面对这些常人看来是馈赠礼仪中的困惑问题,孔子均轻而晚举地一一化解。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在馈赠活动中需要直面的。

同样的,我们先抛出一些关于馈赠礼仪的问题,带着问题来赏析电影。 和人交往,不知道要送什么?  送礼时不知道什么时候送?

 接受人家的礼物不知道要不要当面打开?  哪些礼物是有特别的含义,有些东西能送,有些东西不能送?  日常交往有伴手礼一说,伴手礼是什么意思?

 为什么《孔子》这部电影中,季大司徒赶孔子走,用的是玉,请孔子回,用的也还是玉?

 那么多用玉制作的饰品,在中国古代是否都有其特殊的含义?  中西方对馈赠礼仪的侧重点不同,具体是什么?。。。精彩待续。。。

礼仪培训网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62366163

孔子学琴 课堂实录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2快速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教学重难点:

学习快速默读课文,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体会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幻灯片出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同学们看到大屏幕上这句话了吗?(师学古人那样摇头读名言)

师: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 生自由答

师:这句名言是说: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 现在这句话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

师:我是来自汉渠学校的老师,今天来和大家共同学习,你们想对我说什么?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老师从你们的读中听出你们对老师的欢迎还不够热情,能不能再热情些?

生:大声地有感情地读。

师:满意地点点头。

师:今天还有这么多听课的老师来到我们中间,大家想对他们说什么?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今天还有很多评委老师来到这里,大家想对他们说什么?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同学们,我现在听出来了,大家对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非常欢迎。我这位大朋友今天能认识你们这么多小朋友也十分高兴。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读的这句名言是孔子说的,今天我们共同学习29课《孔子学琴》,让我们走近孔子、了解孔子。(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二、品读人物,感悟思想

1、学习第1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说?

生: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师:是啊,孔子不但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两千年来受到华夏子孙乃至东方世界各国人民的敬仰,他的思想和许多言论至今仍为我们推崇,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全国各地建了孔庙,包括我们大同也有府文庙,就在原来六中院内,前几天老师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游览了孔庙,孔子的言行使老师深受震撼,同学们休息天可以让家长领着去看看。今天老师就带来其他地方孔庙的一些图片,请大家欣赏。

师:播放各地孔庙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师边放映边介绍山东曲阜孔庙、四川德阳孔庙、浙江衢州孔庙、哈尔滨孔庙、河北正定孔庙、云南建水孔庙、广东德庆孔庙)

师:同学们从第一自然段还读懂了什么?

生:孔子有多方面的特长,还是位音乐行家。

师:既然是音乐行家,他会些什么?

生:会弹琴、鼓瑟、吹笙、击磬。师:同学们见过这些乐器吗?

生:没见过。

师:不要紧,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这些乐器,播放这些乐器的幻灯片

师:孔子会这么多的乐器,他满足吗?

生:从不满足

师:板书(从不满足)

师:正因为他从不满足,所以他能成为音乐行家;正因为他从不满足,所以他能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正因为他从不满足,所以他十五岁志于学,到五十岁还特意向著名音乐家师襄学弹琴,他真是一位(生补充)

生1:勤奋好学的人,生2: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3:好学上进的人。

师:确实,在《论语•述而》中,有这样的记录: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意思是孔子在齐国学习《韶》的乐章,很长时间都尝不出肉味来。其实,三月不知肉味就真实地表达了孔子的好学,学起来入迷的程度。

师:在《孔子学琴》这个故事中,孔子学到了什么曲子?

生:《文王操》

师:同学们知道《文王操》的乐曲中表达一种什么思想吗?

生:不知道。

师;同学们很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师告诉大家,《文王操》传说是周文王所作,曲中很好地表达了儒家“仁爱”的思想,一种发自内心的博大的爱。孔子练《文王操》最终达到了什么境界?请用书上面的一个词概括。

生:炉火纯青

师:板书(炉火纯青),那你们理解“炉火纯青”的意思吗?

生:自由说

师:出示幻灯读(炉火纯青:相传道家炼丹,直到炉子里的火苗呈现纯青色时,就算成功了。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师:谁能说说“炉火纯青”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生:生答不出来,师:提示,比如说练一门技术或者学一门功夫等等。

师:孔子练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整个练琴的过程中,师襄几次去看孔子学琴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2~6自然段并找出答案。

生:四次

师:你从哪知道的?

生:从表示时间的词语。

师:请同学们把表示时间的词画出来,并说说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当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画表示时间的词后回答孔子练琴时间长,学习不知疲倦等。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了师襄先后四次去看孔子学琴,但每次都有不同的发现,那么师襄第一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师襄看到的、听到的句子。

师:谁来读读师襄看到的、听到的句子。

生: “只见孔子正毕恭毕敬地弹着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 师:你从中感受到孔子弹琴怎样? 生:认真

师:从哪个词,哪一处感受到孔子的认真?

生:毕恭毕敬

师:你能“毕恭毕敬”地读一读吗?

师:一个“毕恭毕敬”就描绘出孔子弹琴的神态。

师: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孔子的认真?

生: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

师:这说明孔子已经了弹很多遍,几乎没有停歇。

师:这句话写了孔子弹琴的动作,还有哪一处写了孔子弹琴的动作?

生:说完,又席地而坐,继续弹起来。

师:“席地而坐”,是怎样的坐?看书上的插图

师:盘着腿坐在地上,坐了很长时间,一晃十天过去了,天天如此,腿都麻了,腰困了,可他浑然不觉,忘我地坐在地上苦练弹琴。

师:师襄看到孔子毕恭毕敬地弹琴他是怎么说的?

生:“你已经练了整整十天,这首曲子也会弹了,可以再学一首新的曲子了”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孔子已经(生补充学会曲谱)师板书。

师:孔子是如何说的?

生:孔子连忙站起来,诚恳地说:“我只学会了曲谱,还没有真正掌握弹奏的技巧呢!” 师:“诚恳”是什么意思?

生:真诚而恳切,师:请你诚恳地读孔子说的话。

师:孔子不满足学会曲谱,他还要掌握(生补充弹奏技巧)师板书,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目想象孔子弹琴的样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孔子眉头时而紧蹙,时而舒展,生2:孔子的身体随着乐曲的抑扬起伏轻轻摇晃,生3:孔子的手指时而挑弦,时而拨弦,时而摁弦,灵活自如。

师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找出了孔子弹琴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进行品读,体会到了孔子弹琴的认真、好学。现在我们运用这种方法自学课文第3至5自然段。

3、自学第三至五自然段

师出示自学提示:

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找出师襄听琴的句子和师襄与孔子对话的句子研读

品析,交流感受。

生读课文后谈体会,师相机指导读

生: “他看到孔子的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的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孔子弹奏技巧已经特别熟练了,像溪水那样流畅动听。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小溪流水的样子:小溪流水哗哗的一下也不间断声音悦耳动听,孔子

弹琴也是这样,谁能把你的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读

师:师襄对孔子的弹奏满足吗?

生:满足。

师:他怎么说的?

生:“你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可以学一首新的曲子了” 师:但孔子满足吗?

生:不满足 师:孔子摇摇头说:“我还没有真正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内容,这样弹奏怎么会使人感动呢?” 师:是的,他不满足练习技巧,还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生补充领会思想)师板书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

生:“刚一进门,他就被激情洋溢的乐曲声迷住了。师襄听得如醉如痴,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境地。一曲弹完,好半天,师襄才醒悟过来。”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孔子的琴技达到了很高超的境界

师:出示这个句子:刚一进门,他就被激情洋溢的乐曲声迷住了。师襄听得如醉如痴,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境地。一曲弹完,好半天,师襄才醒悟过来。” 师:“如痴如醉”是什么样子的?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这句话。

师:师襄这样一位大音乐家都被乐曲声迷住了,陶醉了,他从未听到这样的音乐,让我们像师襄那样陶醉在乐曲中读一读,指名读

生:很投入地读这句话。

师:三人读,必有你师焉。谁能读得比他还要好?

生:踊跃举手读,师:你们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孔子琴艺的高超。

师:师襄听到让他如此陶醉的曲子以后,说了什么?

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朗读了师襄的话,“你已经弹出了乐曲的思想感情,领会了音乐的精神可以学一首新曲子了!”

师:同学们觉得师襄说话的语气怎样?

生1:师襄语气里满是赞叹。

生2: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孔子的佩服。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读一次师襄的话。

生: 再次朗读师襄的话。

师:这次孔子满足了吗?

生:不满足,师:他怎么说?

生:不行啊,我还没体会出作者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读出孔子还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生补充体会作者)板书。

师:同学们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出?

生:读“师襄坐在孔子身旁听琴,他的感情也随着异样的琴声起伏不定,”从这儿我体会出孔子琴弹得太完美了。

生:我理解“戛然而止”的意思。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师:琴声突然戛然而止,孔子怎么了?

生:孔子激动地站起来,大声说:“我已经知道作曲者是谁了。他就是体恤百姓的周文王。” 师:孔子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练习,一次又一次地对自己提出那么高的要求,终于知道了作者

是谁,他怎能不激动呢,我们也怀着这激动的心情替孔子把这句话大声地读出来。

生:怀着激动的心情读

师:指着板书说,同学们,孔子从学会曲谱到练会弹奏技巧再到领会思想又到体会出作者,他对自己的要求一次比一次高,一次比一次严,你觉得他有一种什么精神呢?

生1:更上一层楼

生2:他对自己严格要求

生3:精益求精 师:用红色笔板书精益求精,正因为他有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才使自己的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所以师襄不由自主地向孔子行礼(师做行礼的动作)说(生补充)

生:你的琴艺真是炉火纯青啊!

师:看到孔子能从乐曲中知道作者,师襄是(生补充)

生:既惊异又佩服

师:他惊异什么佩服什么呢?

生:惊异他居然能从琴声中体会出作者,佩服他勤学苦练的精神。

师:孔子的高超琴技和好学精神让师襄为之折服,也深深地震撼着我们,请让我们带着对孔子的崇敬之情再读他学琴的过程。

师:老师想请大家推荐两位同学读孔子和师襄说的话,其他同学读旁白。

4、配《文王操》的乐曲分角色读课文2-6自然段

三、感悟写法

师:同学们,文章主要写孔子学琴,那为什么四次出现描写师襄听琴的神态、动作、语言? 请 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的2至6自然段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

生:答不上来

师:这样描写是从侧面表现出孔子的虚心好学、精益求精、不断进步的优秀品质。我们在以后写文章的时候也要运用这种写法。

师:我们今天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1:学习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生2:学习孔子从不满足的的精神,生3:学习孔子精益求精的精神。

……

师:由《孔子学琴》这件事,让老师联想到了我们学语文也是这样的,就拿《孔子学琴》这篇课文来说,要想学好课文内容,我们先得熟读课文,然后抓住文中描写人物的重点句子来分析人物,接着对这些句子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从中品味出作者的思想。

四、诵读名言,感情升华

师:同学们,有几千弟子的孔子谦虚好学,不断进取,做事精益求精,他做事的态度一定对我们今后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让我们共同分享他的思想精华,在集体诵读的名言中结束这节课。(全体起立大声齐读)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上一篇:直机关落实“两个责任”现场推进会讲话稿下一篇:社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制度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