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企业工作站

2024-10-15

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共12篇)

研究生企业工作站 篇1

2008 年,江苏省政府在国内率先启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建立和建设工作,以提升地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深化省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过短短5 年,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已发展到近2 000家,成效也初步显现。其发展异常迅猛的事实表明,该组织形式似乎存在显著的、区别于其他模式的独有特征和特殊优势。

吸收能力概念自提出以来,常用于分析企业如何获取和有效利用外部知识[1],研究视角正从静态因素逐渐转变到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动态演进分析[2]。外部知识注入源不同,企业吸收能力和企业创新绩效表现出较大差异[2]。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校企技术联盟合作载体,以高校为企业外部知识源。校企合作与企业所处环境有着密切联系[3]。本文试图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校企联盟载体,研究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及其不同组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并试图借此分析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隐含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

1 文献背景

1. 1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由企业申请设立,引入高校导师及研究生团队,与企业研发团队共同开展技术研发的机构,是产学研合作平台,也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创新实践基地[4]。这一定义明确界定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基本功能: 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基本属性是校企研发联盟载体和合作桥梁。李安萍等[5]认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产学研基础上的协作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企业创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沈金荣等[6]研究提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建立与美国 《大学工业合作研究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敖永胜[7]认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升级。张翔[8]认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建立对于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王博超等[9]研究认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利于校企资源吸收,竞争力和效益提升。

Lin等[10]基于吸收能力视角研究了组织间研发联盟,认为研发联盟为企业提供了创新的途径,研发联盟比其他形式更适应达到此目的。Ahuja等[11]研究显示,公司联盟活动程度对专利和创新都有积极影响。徐二明等[12]研究认为,联盟的资源互补能够提高联盟创新绩效。秦玮等[13]认为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利用高校创新资源与企业合作开发出新产品,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正是校企研发联盟基地,为信息传递和技术转移提供路径,以组织间因素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这也正是本研究的基础。

1. 2 企业吸收能力

在概念维度,Cohen等[14]最早提出企业吸收能力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企业识别、评价、消化并应用外部新知识的能力。Lane等[15]认为吸收能力因知识溢出组织的不同而有所区别。Mowery等[16]分析了隐性特征知识的吸收和消化。Kim[17]将知识学习分为探索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Zahra等[18]认为吸收能力是企业的一系列惯例和过程。Lane等[1]学者从效率角度分析吸收能力,认为吸收能力会让企业忽视对长远发展的关注,提出企业学习的过程导向。

在影响因素维度,现有文献主要分析了技术因素和组织因素。Muroveca等[19]研究证实吸收能力与企业研发活动正相关。Giuliania等[20]认为已有知识储备有利于增强企业吸收能力。Chen[21]认为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组织因素主要包括内部沟通机制、组织形式、组合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刁丽琳等[22]认为组织间层次上影响因素包括双方在技术基础、技术语言和问题解决方法上的相似性,以及双方在薪酬制度、组织结构、经营业务和组织文化上的相似性。

在结果变量维度,现有研究集中在组织间学习、知识转移、组织学习和创新绩效等方面。在创新绩效方面,Wijk等[23]认为企业理解、消化、应用知识的能力对企业创新有着不同效果,存在交互作用,外部知识获取不一定能提高创新绩效; Lichtenthaler[24]研究认为探索、转化和利用能力的互补性作用对企业创新产生影响。

国内学者陈茵等[25]以及王志玮等[26]将吸收能力划分为获取、消化、转化和应用4 个维度,对沟通机制与知识学习等动态共演进作了研究。张韬[27]认为吸收能力包括价值辨识、知识获取、知识消化、知识转化和知识应用5 个维度。胡士强等[28]、马国勇[29]等将企业吸收能力划分为绝对吸能力和相对吸收能力,即基于双边关系特征的能力和基于企业自身的能力。

本文试图借助学者对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其中部分因素及其不同组合在企业创新绩效中的动态共演进机理。这种演进机制分析,是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这一校企技术联盟为背景的。

2 研究假设的提出与研究框架

借鉴学者胡士强等[28]学者观点,本研究使用的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依照相对吸收能力和绝对吸力能力2 个维度进行划分。相对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技术因素和组织因素,其中技术因素包括外部知识源相似度,组织间因素包含组织间沟通机制等。Dyer等[30]认为吸收能力是从关系伙伴那里所发展出的知识识别、消化能力。基于上述分析,高校知识溢出和高校相关学科参与的校企互动沟通可能是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影响企业相对吸收能力的主要因素。企业绝对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组织内环境和企业研发活动等。企业内部组织环境是企业自身主动创设并精心营造的符合企业自身文化特征的工作情境。Bosch等[31]也指出组织结构及其组合能力等是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企业研发活动是企业技术进步、新产品开发的主要途径,是企业保持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手段,也是企业吸收能力提升的主要动力来源。因此企业组织环境和研发活动是企业自我创设或实施的影响企业绝对能力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中,高校知识注入是企业外部知识来源的主要源头。基于企业相对吸收能力的分析,本研究将高校整体知识溢出设为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自变量Z1; 另外,企业吸收能力理论研究往往采用企业创新绩效为后置因变量[25],本研究以企业创新绩效为研究对象,由此设置企业创新绩效为因变量M1。

Belderbos等[32]、Poot等[33]、Nieto等[34]的研究认为,外部知识流入是吸收能力的主要输入变量。“学生”对于“老师”知识的注入,其中起首要作用的因素是企业对知识辨别度。本研究中企业对外来知识的辨识,就是通过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进行高校知识的潜在价值判断和选择,寻找与企业研发需要相契合的学科知识和研究团队的过程。据此,提出假设1:

H1: 高校整体知识溢出Z1与企业创新绩效M1正相关。

Dyer等[30]认为企业转化和应用外部知识受组织间知识同质性、组织情境的相似性和双边关系特征决定。高校面向企业的知识溢出并不是高校知识的全部,其主体应该是相关学科知识的注入,学科知识是企业创新的主要知识源泉之一。高校相关学科研发团队是高校学科知识的载体,特别是隐性知识的载体,其参与的校企互动沟通是企业知识获取、同化的重要管道。学者研究也表明,企业知识的猎取和转化是通过有效沟通达成的,沟通机制是企业吸收能力研究最为频繁的因素之一[25]。陈茵等[26]认为组织间沟通机制对隐性知识的学习有显著促进作用; Zhra等[18]将企业知识获取、同化称为潜在吸收能力。本研究将高校相关学科研发团队参与的校企互动沟通设为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自变量Z2。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成功,可能正是由于校企双方借助研究生工作站平台强化了学科知识互动沟通强度,打破了校企组织情境的巨大差异壁垒,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获取、同化知识的能力,提高了企业相对吸收能力,从而提高的企业创新绩效。据此,提出假设2:

H2: 校企互动沟通Z2与企业创新绩效M1正相关。

学者研究企业吸收能力的探索子能力测量往往借鉴Lichtenthaler[24]、Jansen等[35]的研究量表,包括是否建立了良好的激励和奖励系统、是否调拨了充足的人事资源,以及是否投入了大量的财务、组织和后勤资源,用以鼓励和支持外部知识的搜寻等。本研究拟将此类项目概括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组织环境变量。在企业研究工作站运行过程中,企业营造了良好的组织环境,为高校知识从外部注入企业内部创设了较好的组织氛围,也为企业消化、应用外来知识提供了条件保障,因此本研究中将企业营造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组织环境设为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自变量Z3,是基于企业绝对吸收能力的企业组织情境要素。据此,提出假设3:

H3: 组织环境Z3与企业创新绩效M1正相关。

国内学者陈茵等[25]认为,在企业获取知识到最终成功应用这些知识之间,知识会在企业内部存留一段不短的时间,此期间是知识冷冻保鲜过程,是吸收能力的转化子能力阶段。Zahra等[18]认为企业自身研发活动的能力、水平和强度既是企业自身显性吸收能力的体现,也是企业提升吸收能力和水平的主要途径,有助于提高外源知识的辨别度和知识获取、消化、运用能力和水平。Cohen等[1]认为企业吸收能力是其研发活动的副产品,研发活动有助于创造新知识或知识的重新组合,增加企业的知识存量,提高企业的绝对吸收能力,进而影响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研发活动也是对前期冷却保鲜知识的重新 “激活”和运用。据此,本研究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中开展的企业研发活动设为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自变量Z4,并提出假设4:

H4: 企业研发活动Z4与企业创新绩效M1正相关。

如前所述,高校相关学科知识参与的校企互动沟通强度是提高企业知识获取、知识运用能力的重要管道,对促进企业自身研发活动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本研究关注高校学科知识的校企互动沟通强度自变量Z2对企业创新绩效M1 的独立影响作用的同时,也关注校企互动沟通强度自变量Z2在企业研发活动Z4与企业创新绩效M2之间的中介调节作用,并研究基于该中介变量的变量组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5:

H5: 校企互动沟通Z2在企业研发活动Z4与企业创新绩效M1之间起中介作用。

如前所述,企业良好的组织环境为高校知识的外部注入、企业研发活动提供了条件保障,促进企业消化、应用外来知识,提高创新绩效。据此,提出假设6 和假设7:

H6: 组织环境Z3在在高校整体知识溢出Z1与企业创新绩效M1之间起中介作用。

H7: 组织环境Z3在企业研发活动Z4与企业创新绩效M1之间起中介作用。

如果假设H5、H6、H7得到验证,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拟进一步提出假设8 和假设9 并进行验证:

H8: 企业研发活动Z4与组织环境Z3或校企互动沟通Z2组合总效应明显大于其独立影响。

H9: 高校整体知识溢出Z1与组织环境Z3组合总效应明显大于其独立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学者既有研究提出的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提练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运行过程中可能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作用的一些变量,从理论层面分析了这些变量及其组合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动态演进机制。那么这种理论分析是否可靠?这些因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是如何产生的? 影响程度如何? 演进机理又是怎样的? 为此,本文基于理论分析,提出上述9 个假设,得到了进一步分析的理论研究框架( 见图1) ,拟通过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不同因素及其变量组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弄清不同因素在企业创新绩效的演进机理。

3 研究方法

3. 1 变量与观察指标选取

在对潜变量高校整体知识溢出Z1进行观察指标选取时,参照Jaffe等[36]的研究量表并结合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特点,选取了高校教学科研人员数( JYKYRS) 、科技课题项目数( KJKTS) 、科技经费数( KJJF) 、论文发表数( LWS) 4 项指标。

企业吸收能力的分析是理解和获取外部知识环境为基础的,依赖于企业对外部知识特性的认知。许多学者根据知识特性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得到广泛认可[25]。高校学科知识以研发团队为载体,研发团队在校企互通沟通过程中给企业带去的不仅仅是已经发表的论文和专利,更有隐含在学科团队每个个体脑海中的、对知识广度和深度的洞察力和对前沿知识的把握度,具有极强的 “缄默”知识特点。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运行过程中,高校参与企业校企互动沟通的主体是进站学科导师团队与研究生团队,并且研究生团队长期驻企业生活和工作。本研究考察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运行过程中的高校学科知识的校企互动沟通变量Z2时,选取相关学科参与校企互动的高校导师数( GXDSS) 和在站研究生团队人员数( ZZYJSS) 2 项指标。

参照借鉴Lichtenthaler[24]及Jansen等[35]的探索子能力测量量表( 激励和奖励系统、财务投入、组织投入和后勤资源投入) ,用以鼓励和支持外部知识的搜寻的测量题项,结合企业研究生工作运行的实际情况,设置组织环境因素潜变量Z3的观测指标为: 生活环境( ZS) 、研究学习基地( YXS) 、激励经费( BT) 。

参照Laursen等[37]、Jarvenpaa等[38]的研究,关于企业研发活动潜变量Z4的观察指标选择,选取企业投入合作课题数( QYKTS) 和企业研发团队人数( QYDSS) 2 项测量指标。

测量企业创新绩效时往往包括企业财务绩效和企业创新绩效等方面。鉴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对企业创新的财务绩效观察指标难以从企业财务总体绩效指标中简单剥离出来,本研究舍弃了财务绩效指标,单独选取站内企业创新绩效M1的观察指标。借鉴Jaworski等[39]、Reinartz等[40]、Cepeda -Carrion等[41]学者开发的量表,本文在选取企业创新绩效M1的测量指标时,除选取工作站内研究论文发表数与专利申请数( LWSANDZLS) 外,结合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特点,增加了高校为企业培养并新增的企业研发技术骨干人员数( LZYJSS) 。

3. 2 样本调查与数据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调查样本选择江苏省高校参与建立的分布在全国各省区市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所属企业。数据获取主要依托兄弟高校同行鼎力协助,央请他们发动所在高校进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工作的研究生,积极联系所在地区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负责人,求得支持,填写调查表。通过研究生们的艰辛工作,共调研企业573 家。调研结束后,采用双份同时录入,然后通过Excel软件比对,剔除2 组间不相同或含有缺项的数据,再行整理、审查、汇总。非常幸运,实际得到有效数据共457 条记录,有效调查数据占总调研数据的85% 。其次,各高校相关数据来源于教育部科技统计司[42]编写的 《高等学校科技资料统计汇编》。调查完成后,通过测量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了信、效度检验。

第一步对测量模型进行了可靠性和有效性检验。按照吴明隆[43]提出的结构方程模型( Amos) 的操作与应用步骤: 一是用Amos18. 0 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CFA) ,测量变量的因子载荷和T值显著性,检查构念的聚合效度。二是计算平均萃取方差AVE。各变量测量指标及因子分析结果见表1 所示。Tabachnica等[44]认为社会科学研究量表的因子载荷相对偏小,建议以0. 55 为标准。本研究因子载荷量均大于0. 7 ( P < 0. 001) 。通过计算,各潜变量平均萃取方差AVE值( 组织环境因素Z3: 0. 75; 企业研发活动Z4: 0. 65; 高校整体知识溢出Z1: 0. 68; 校企互动沟通Z2: 0. 70; 企业创新绩效: 0. 73) 均大于临界值0. 5,说明变量测量均已超过了最低的可接受水平,信度较高。

第二步用SPSS16. 0 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EFA) 。各潜变量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 Cronbach's Alpha系数) ( 组织环境因素Z3: 0. 90; 企业研发活动Z4: 0. 79; 高校整体知识溢出Z1: 0. 89;校企互动沟通Z2: 0. 84; 企业创新绩效M1: 0. 85)( 见表1) ,表明其内部一致性符合统计学要求。

第三步效度检验分别从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2 个角度进行。就内容效度而言,各调查表均是借鉴已有上述文献、问卷和实际工作内容等综合而成,并在预测试后修正了初始项目,因此调查内容具有较高的效度。结构效度通过收敛效度和判别效度来衡量,参照Anderson和Gerbing提出的检验方法,通过AMOS18. 0软件对测量模型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见表1) 。由前所述,各测量题项的因子载荷系数均大于0. 6,平均萃取方差界于0. 6 和0. 75 之间,全部大于最低临界值0. 5。同时应用spss16. 0 软件检验,得到KMO = 0. 78 ( 标准KMO > 0. 5 ) 、Battele检验P <0. 0001,两者都表明收敛效度较高。

注: ***P < 0. 001

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在对调查数据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并修正的基础上,路径分析模型主要通过拟合度指标检验整个模型与观测数据的拟合程度,和通过路径系数检验验证理论假设的支持情况。运用AMOS18. 0 软件进行模型分析,选择了卡方自由度比CMIN/DF、规准适配指数NFI、相对适配指数RFI、比较适配指数CFI、适配度指数GFI、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等主要结构方程模型( SEM) 整体拟合度的评价指标验证拟合度,主要结果见表2 所示。从表2的模型总体拟合度的各项指标数值来看,各项指标值都符合评判标准要求,模型拟合效果理想。

5 结果与假设验证

5. 1 直接路径系数及直接相关假设验证

运用AMOS18. 0 软件进行路径分析后,基于企业相对吸收能力设置的高校整体知识溢出变量Z1对企业创新绩效M1的直接效应系数为0. 03 ( P =0. 44,P > 0. 05) ( 见表3 ) ,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高校整体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绩效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假设H1不成立。

注: ***P < 0. 001

基于企业相对吸收能力分析而设置的校企互动沟通强度变量Z2对企业创新绩效变量M1影响的直接路径系数为0. 38,达到显著水平,表明高校学科知识的校企互动沟通强度Z2对企业创新绩效M1有直接促进作用,假设H2成立。

基于企业绝对吸收能力设置第一个变量组织环境因素Z3与企业创新绩效变量M1直接路径效应系数为0. 34,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组织环境因素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假设H3成立。

基于企业绝对吸收能力的第二个变量企业研发活动Z4与企业创新绩效变量M1直接效应系数为0. 22,达到显著水平,说明企业研发活动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直接正向促进作用。假设H4获得支持。

5. 2 间接路径系数及中介变量假设验证

本研究理论模型设置了2 个中介变量( 组织环境Z3和校企互动沟通Z2) ,研究基于吸收能力的变量组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由表3 可知,2 个中介变量对企业创新绩效M1的路径系数都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如果其他自变量与该2 个中介变量的路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说明中介作用成立。

研究表明,企业研发Z4与假设的中介变量组织环境Z3和校企互动沟通Z2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 25 和0. 59 ( P < 0. 001 ) , 都达到显著水平( 见表4) ; 同时高校整体知识溢出Z1与组织环境Z3的路径系数为0. 10 ( P < 0. 05) ,达到显著水平。表明组织环境Z3与校企互动沟通Z2在企业研发Z4和企业创新绩效M1 中存在着中介作用,同时也表明组织环境Z3在高校整体知识溢出与企业创新绩效M1中也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即假设H5、H6和H7成立。

注:*P<0.05,***P<0.001

5. 3 各自变量与企业创新绩效M1 的总效应

根据Amos18. 0 软件估计结果,统计出了各自变量与企业创新绩效M1的总效应值,见表5 所示。

5. 4 无中介自变量直接效应与变量组合效应对比

为进一步验证变量组合对企业创新绩效M1的影响,本研究在上述模型中去除研发活动Z4和高校整体知识溢出Z1 到中介变量之间的路径,其余不作任何改变,以分析无中介变量作用下各自变量对企业创新绩效M1的效应值. 经过验证,修改后的模型模型也有尚可的拟合度( NFI: 0. 918,IFI: 0. 934,TLI: 0. 916,CFI: 0. 934,GFI: 0. 917,CMIN / DF:4. 6,因素载荷都大于0. 6,各变量测量指标组合信度与效度也全部超过标准值) ,因此可以用此模型对同一样本数据进行各自变量到企业创新绩效M1无中介变量参与情况下的路径系数估计( 估计结果见表5) 。

由表5 可知,无中介变量作用情况下,各自变量独立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的路径系数都比有中介变量参与组合情况下的各自变量直接路径系数有所提高,而对比直接效应值与变量组合效应可以发现:

首先,无组织环境中介变量参与,高校整体知识溢出Z1对企业创新绩效M1的路径系数0. 04 ( P> 0. 05) ,表明高校整体知识溢出Z1对企业创新绩效M1直接作用仍然不显著。通过对比,显然高校整体知识溢出Z1对企业创新绩效M1的直接作用是不显著的,但通过组织环境Z3的变量组合,高校整体知识溢出Z1对企业创新绩效M1效应值提高了0. 026,比独立作用情况下提高了65% 。

其次,通过对同样本数据的再次估计,企业研发活动Z4对企业创新绩效M1独立产生作用的路径系数为0. 27 ( P < 0. 001) ; 但企业研发活动Z1在有中介参与情况下,与组织环境Z3以及与校企互动沟通Z2变量组合后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总体效应达到0. 535,路径效应显著提高了0. 265,达到原效值近2 倍( 提高到198% ) 。结果表明,无中介变量组合情况下的独立估计值明显小于变量组合效应值( 0. 27 < 0. 535) ,提示企业研发活动Z4与校企互动沟通Z2和组织环境Z3变量组合情况下对企业创新绩效M1有着更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样,作为中介变量的组织环境Z3和校企互动沟通Z2独立估计时,比不参与变量组合时的路径系数分别提高了0. 04 和0. 05 ( 不显著) 。这种路径系数值的提高也表明两变量在促进企业创新绩效M1提升方面暗含了部分中介作用,促进了企业研发活动Z4以及高校整体知识溢出Z1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的发挥。

以上验证结果表明,变量组合后形成的总效应大于变量的独立作用,具体组合形式包括: ( 1) 高校整体知识溢出Z1与组织环境因素Z3组合;( 2)企业研发活动Z4与组织环境因素Z3组合; ( 3) 企业研发活动Z4与校企业互动沟通Z2组合。因此,假设H8、H9得到支持。

6 结论、启示、贡献及局限性

6. 1 结论

本文探讨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运行过程中企业吸收能力的一些影响因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并研究了因素组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对初始研究模型进行了修正,得到修正后的结果模型及其变量关系( 见图2) ,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

图2实证分析后的结果模型

( 1) 企业外部知识源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组织环境为中介,企业外部知识的作用依赖企业内部的保障条件和研发基地。Vermeulen等[45]研究表明,如果公司事前选择了没有协同效应的新技术,事后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都不能取得较同的效果。本研究中高校整体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绩效直接效应不显著( 路径系数0. 04,P > 0. 05) ,正好验证以上结论。本文进一步研究表明,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组织环境( 包括研发基地、条件保障等) 为中介变量,两变量组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有明显提高; 同时,校企互动沟通对企业创新绩效也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两点都表明,外部知识源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显著依赖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内部组织环境,如条件保障和研发基地等因素,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性。

( 2)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研发活动、组织环境及其校企互动沟通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正向影响。国内学者王志玮等[26]研究认为企业研发活动强度对企业潜在吸收能力影响最大; 陈茵等[25]研究认为企业外部沟通机制对外部隐性知识的获取、同化与转化有显著促进作用。本研究显示,在企业创新绩效提升中,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这一校企联盟的研发活动、组织环境、互动沟通机制都有正向影响,其效应值分别为0. 27、0. 34、0. 43。

( 3)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研发活动在积极的组织环境和良好互动沟通过程中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更为显著。Jimenez - Castillo等[46]研究表明,一体化沟通机制和一体化信息集成机制有利于企业吸收能力提高,进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雷蒙德等[47]认为,可信的高强度关系会促进组织间和组织内的知识转移。本研究显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内研发活动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且研发活动与其它影响因素的一体化组合取得更好的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高的效果。本研究中,研发活动因中介变量参与情况下直接效应为0. 22,与中介变量组织环境组合效应为0. 085,与互动沟通变量组合效应为0. 224,累加后总效应达0. 535,与无中介变量参与情况下研发活动的独立作用效应值0. 27 相比,显著提升了0. 226,提高了98% ,大于其独立作用。这种变量组合,显示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研发活动在企业创新绩效提升中的不同演进机理和不同的影响程度。

6. 2 启示

( 1)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诸因素作用机理显现出复杂性、交互性,一些因素因中介变量的存在显示出明显的路径依赖性。如前文所示,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研发活动与组织环境、互动沟通不同组合显示出了不同作用效果,并显著大于其独立作用。这一研究结果显示的这种影响企业吸收能力诸因素对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显现出的交互性、层次性、互补性以及彼此促进的特点,表明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不是孤立的,其机制是较为复杂的。企业外部知识源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是存在中介条件的,要通过一定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组织环境作用于企业内部才能起实现; 同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研发活动与组织环境和校企沟通相结合展现出比独立因素更大的影响效应。这些都说明企业创新绩效的不同影响因素具有各自不同的演进路径,既有路径依赖性,也具有不同的演进机理。

( 2)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基于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对企业创新绩效提升作用的理论研究需要较多着眼多变量动态共演进分析。国内学者陈茵等[25]研究表明,企业外部沟通机制对企业探索性学习有积极影响,而对企业内部知识转化性学习影响不明显;Ebers等[48]也指出,企业吸收能力的不同组合不仅独立地,而且互补性地共同对企业创新产生影响。本研究显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基于吸收能力影响因素不同组合在企业创新绩效的动态共演进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的作用效果,其中表现出的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是互补性、复杂性表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基于吸收能力响因素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的整体研究以及某些独立因素研究是必要的,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细分变量及其不同组合,以研究多变量动态共演进机制对企业创新绩效与单变量作用有何不同,展现何种特点、何种演进机理。

( 3) 实践启示: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需要着眼组织环境、校企沟通环节,提升企业研发活动和知识与技术选择水平。

首先,虽然高校整体知识储备颇为丰盈,知识创新能力和水平较高,但由于校企组织情境与企业组织情境的迥异,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力仍然是很有限的,因此校企双方需积极参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组织环境建设,建立校企联系纽带关系。作为研发联盟的校企合作组织机制,需要通过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营造校企组织情境相似性小环境,提升研发联盟组织机制的桥梁作用。正如Kogut等[49]指出的那样,知识具有独特的产生背景,高度嵌入在组织内部的社会网络中,很难与其组织方式相分离的。邹波等[50]实证分析后认为,校企关系、组织距离和知识特性等因素对校企转移绩效有重要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组织环境因素对高校整体知识溢出和企业研发活动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换一个视角,通过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营造校企组织情境相似性小环境是适应企业吸收能力理论要求的,是提升校企研发联盟作用的有效载体。

其次,校企双方选择进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工作的学科导师团队和研究生团队,其互动沟通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促进作用表明,相关学科导师团队、研究生团体、企业研发技术骨干是校企合作的主体,因此,校企双方应该建立各种激励机制,调动相关学科导师团队、研究生团队、企业研发团队积极性,以促进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提升研发联盟知识转移、知识运用的水平和能力。本研究所显示的,高校整体知识溢出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不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高校学科团队、研究生团队、企业研发骨干参与的校企互动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也验证了以上两点。

另外,由本研究显示的多变量组合共演进的独特作用表明,校企双方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中要充分重视知识选择、组织环境、校企沟通和企业研发活动的综合作用的发挥,充分利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这一研发联盟组织机制对企业绩创新效的促进作用,更好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

6. 3 本研究的贡献及局限性

目前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研究,直接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研发联盟载体开展研究的尚不多见,多变量动态共演进研究也刚处于渐进过程中,而本文阐明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变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独立影响,而且在研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基于吸收能力变量对企业创新绩效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某些变量不同组合共同演进机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正如Kim等[51]指出的那样,我们研究吸收能力变量如何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需要引入系统性思维。本文还存在以下局限: 一是研究样本局限于江苏省高校参与建设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所涉及企业,样本选择固然有助于减少差异对研究结果的负面效应,但由此也带来了外部效度问题。二是作为研发联盟载体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还具有人才培养功能,本文没有涉及。三是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很多,其它因素如何通过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载体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作为校企研发联盟与其它模式的差异在哪里? 这些均有待于进一步思考。

摘要:目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作为校企研发联盟,其驻属企业创新绩效研究注重整体定性分析,多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为视角,实证研究较为鲜见;企业吸收能力不同变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是理论研究热点。通过高校作为外部知识注入源,以457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所驻企业为样本,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企业吸收能力变量及其不同组合动态共演进机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不同变量组合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与单因素相比明显改善,具体表现在企业研发活动、外部知识源在组织环境和沟通机制协同作用下效应值显著提升,并显示出明显的路径机制。研究结果对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关键词:吸收能力,绝对吸收能力,相对吸收能力,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企业创新绩效,结构方程

研究生企业工作站 篇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迎来了企业大发展的新形势。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当前个别企业工作人员重视业务、忽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研究在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使企业党建工作真正在思想观念上转变过来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搞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紧紧围绕企业工作中心,发挥政治思想工作优势,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用理想信念塑造人,用丰富的活动鼓舞人,用关爱温暖凝聚人,扎扎实实地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样就可以最大化的调动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的劳动热情,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促进企业各项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充分认识目前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切实增强进一步做好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实践证明,越是企业改革发展,就越要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越是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就越有利于推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实现企业又快又好发展的角度,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对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正确审视和解决那些影响干部职工思想活动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要求,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努力把思想政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目前,就煤矿企业来说,企业发展的全面推进,使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内部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管理的不断加强,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职工思想异常活跃,各种矛盾和热点问题日益突出,加之受腐朽堕落思想的影响和侵蚀,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也在各个煤矿企业呈现出滋生蔓延的趋势,职工违纪违法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煤矿企业的职工队伍结构有了较大变化,临时工人数多,所占比例大,文化水平和业务技术普遍较低,素质参差不齐,且人员难找,找来难安心,流动性大,劳力紧缺和技术力量薄弱已成为制约矿井生产的突出问题。三是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形势非常严峻。有些煤矿经过技改以后,提升能力大大加强,可是由于经营管理方面没有相应跟进,也不同程度制约了生产能力的发挥。同时,产品生产精细化、专业化管理程度还不够,还需要在工艺创新、技术进步,实现产品优质、高产、低耗、高效上狠下功夫,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另外,在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上,还没有建立完善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存在“大锅饭”弊端,致使部分人员爱岗敬业意识差,不思进取,消极怠工,劳动效率普遍低下。因此,深化内部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实行劳动定额管理,严格绩效考核,加大浮动工资比例,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显得比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尤为急切和重要,而要把一系列工作真正组织好、实施好,就需要我们积极研究,不断创新,全面打开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二、目前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和

在企业大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企业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总的发展趋势还是很不错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持和动力源泉。但是在部分企业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个方面:

一是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思想更加活跃,观念不断更新,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且复杂多样,因此统一职工思想的难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了。

二是新旧体制交替,建立起的新体制使长期积累下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充分显露出来,职工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思想困惑和心理压力,思想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日益增多,保持队伍稳定的难度加大。

三是随着煤矿企业市场化改制工作的不断推进,职工与外界社会的联系、交往日益频繁,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增多,来自外部的各种思想、观念对职工的影响不断增强,使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盲点”和“空白点”。

四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企业进一步走向市场,融入市场经济的大循环中,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更易滋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淡化艰苦奋斗的精神,造成部分人的期望值与现实生活较大落差,心理失衡,影响职工队伍稳定。在社会生活中,伴随着经济转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复杂局面,社会不正之风、党内腐败现象等成为了职工群众关注的焦点,同时给职工思想带来了消极影响,也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五是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学科,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其自身的发展落后于其他学科,同时也落后于当前人们思想的变化。有的企业做思想政治工作时采用的大部分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工作经验、方法和手段,与目前的新形势已不适应。有的企业还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思想政治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使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很好地落实到基层和职工个人。

六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减弱,社会上有一句顺口溜——“十年政工一场空,十年技工混高工”,尽管说法片面,但反映了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不重视。所以许多优秀干部不愿干政工,有的政工干部想方设法转行。加之由于煤矿企业重组改制,部分企业党群部门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运作方式都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七是职工素质比较低阻碍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进行。目前,在煤矿企业里,农民工、临时工比较多,文化水平和业务技术普遍较低,在思想上对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清,并且由于流动性大,使企业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力度和连续性受到很大影响,制约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贯彻。

以上不足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方法、内容研究不够,只简

单地照搬过去的一些作法,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对企业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形成领导重视、队伍健全、措施得力的工作机制。

三、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要求和主要措施

一是建立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加强制度建设是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重要保证。抓好制度建设,主要是按照细节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即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制度、情况报告制度、效果反馈制度、逐级谈话制度和重点帮教制度等,并坚定不移地落实下去,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考核,同时总结,达到目标明确,责权分明,渠道畅通,考核一体的目的。同时,为搞好思想政治工作总结交流,要定期召开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推广思想政治工作先进经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平衡发展。

二是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的重点,强化教育引导,增强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对干部职工的学习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学习教育上,要加大措施,狠抓落实,努力在提高主动性、增强针对性、确保实效性上下功夫。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1、形势任务教育。不断加大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的力度,教育引导职工进一步认清企业发展的形势和面临的困难,明确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斗志投入到全年工作中。重点加强两个方面的教育:一方面,要进行发展前景教育,使广大职工明确集团公司和我厂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宏伟前景,树立做强做大企业的信心,进一步明确方向,鼓舞干劲,加快发展;另一方面,要进行企业面临困难的教育,对企业当前面临的困难,要实事求是地向职工讲明白,讲透彻,讲到位,以增强居安思危的紧迫感。要利用班前或班后时间组织职工进行学习,建立严格的考勤和学习制度,并认真做好记录,保证学习效果。

2、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要做好党员先进性教育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工作,防止和克服“过关”思想和松劲情绪,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大措施,确保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要进一步深化整改工作,在前段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查找党组织和党员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根本宗旨、遵守党的纪律、坚持“两个务必”、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与“质量管理年”和“管理效益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定措施,抓整改。继续坚持整改销号制度,改一销一,不改不销,对已经整改的问题,要做好巩固工作,防止刚刚解决的问题又出现反弹;对原定近期整改但因客观条件变化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向职工说明原因,逐步解决;对不能按期完成整改任务的责任人,要严肃追究责任。要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本着实际、实效、实用的原则,制定本单位保持党员和党组织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炼升华,努力把感性认识理性化,工作经验系统化,真正使先进性教育活动成为职工满意工程。

3、加强职工思想道德教育。针对煤矿职工思想道德素质良莠不齐的现状,要突出加大职工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不断增强职工自律意识、法制意识、道德意识和大局意识,引导职工事事处处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爱护公物,遵纪守法,助人为乐。重点对思想波动大、不稳定的青年职工和临时工进行法律法规、场规场纪和爱岗敬业教育,要坚持从严治场,一切从严,一贯从严,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对出现问题的要严肃处理,不能姑息迁就,包庇纵容,保证全场风清气顺。

4、加强职工的岗位技能培训教育。大力提高职工的岗位技术素质,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也是加快企业发展的根本所在。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将搞好岗前培训和以师带徒活动相结合。对企业的生产工作骨干,要逐一落实,进行培训。

三是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就要求企业结合实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根据不同时期的目标任务,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保障和生命线作用,努力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渗透并根植于经济建设之中,更好地为生产经营大局服务。为此,关键是要抓好以下五个结合:

1、要与情感管理结合。各个企业的党组织一定要深入做工作,要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体谅职工的实际困难,满腔热情地进行教育和帮助。要注重实际,从关心职工疾苦,解决职工实际问题入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情感人,凝聚力量,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切实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高度重视做好临时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待临时工,要在人格上尊重,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不能歧视临时工,更不能无故侵害他们的合法权益。

2、要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对于煤矿企业来说,要在职工中大力弘扬 “不怕吃苦的真抓实干精神,敢于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思维广阔的大胆创新精神,忠诚企业的感恩报场精神”。同时,要立足自身实际和特点,深入挖掘企业精神、企业作风的深刻内涵,不断丰富企业管理理念、经营理念,及时提炼和提出一些符合企业实际,又朗朗上口、入心入脑的企业文化口号,形成人人自觉遵守、自愿践行的共同价值取向、愿景目标、行为准则。

3、要与活跃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结合。要加大职工之家建设的力度,充分发挥职工之家活动阵地的作用;要紧扣时代主题,结合煤矿企业实际,多组织开展一些寓教于乐,形式多样,贴近职工生活的的文体娱乐活动,忙时少搞,闲时多搞,尽可能多地吸收一线职工参与,以丰富和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4、要与转变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结合。企业领导干部要努力增强责任意识、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要深入一线,加强调查研究,听实话,摸实情,出实招,办实事。同时,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纪政纪教育,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免疫力。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制度,健全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要将廉政建设与企业事务公开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公开制度,充实公开内容,规

范公开程序,推进企业工作的扎实进行。

我国企业党政工作创新研究 篇3

【关键词】我国;企业;党政工作;创新

对于企业而言,进行党政工作的主要意义就是在加强对员工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进步发展和经济效益,这是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途径。所以我国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党政教育工作,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从而实现企业党政工作创新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 我国企业党政工作创新的现实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也在不断实行壮大改革,然而我国现代化企业的制度并不完善,导致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直处于下滑状态,经济效益也十分令人不满意,而且现代化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竞争如此激烈,面对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我国企业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创新,促进企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不仅如此,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所以实行企业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需要企业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进行企业党政工作的创新,从而使我国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带来的挑战。

2 我国企业党政工作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督促下,一直在尝试进行革新,但是在党政工作的创新中依旧存在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2.1 缺乏科学完善的党政工作机制

现阶段,我国企业对于党政工作的宣传力度过小,相关教育部门也存在态度不端正的现象,具体的工作任务分配十分不合理,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都对企业党政工作的有序进行造成了负面影响。并且,企业党政工作机制的不科学、不完善,使得党政工作的各相关部门缺少协调性,配合度不高,从而导致党政工作效率迅速下降。

2.2 党政工作的方式方法过于单调乏味

我国企业的党政工作本身是很枯燥乏味的,再加上企业对员工进行党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很单一,过于注重理论教育,企业员工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状态,导致党政教育工作的效率大大降低,渐渐地员工也会对这样的教育产生厌倦心理。目前,我国企业党政工作的教育形式仍然陈旧,严重缺乏生动直观性,不足以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太少,从而使得教育者无法具体充分地了解员工的思想和心理状态,更别说员工的接受度,许多教育者一直持有一种完成上级交代的党政教育任务即可的心态,这就严重阻碍了党政教育工作创新的有效进行。

2.3 严重受到我国企业自身的制约

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其党政工作的员工整体能力存在严重不足,导致其无法完全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今我国企业的观念较为陈旧,而且综合素质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国企业的党政工作缺少了创新的思想意识,从而制约了党政工作的创新。

2.4 我国企业党政工作太过注重形式化

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的党政工作人员对于企业党政的教育认识依旧不足,并没有加强对自身工作的积极开展,而且进行党政教育工作时,对其缺乏重视,对于接受党政教育的员工也并没有与之积极互动,对员工思想状态和接受程度缺乏深入的了解,从而导致企业党政工作过于注重形式化,严重缺少创新性,这就使得员工无法对其完全认可。

3 我国企业党政工作创新的策略和方法

我国企业党政工作的一直处于一种稳步前进的发展状态,始终没有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在于企业党政工作缺乏创新性,因此,笔者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以下几点创新策略和方法,希望能够为我国企业党政工作的创新提供帮助。

3.1 对企业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

我国企业的党政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企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所以,企业应该适当地增加党政工作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在企业开展隆重会议时,让企业党政工作人员也随之参加会议,在会议过程中,让他们拥有发言权,切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让党政工作人员体会到倍受企业重视的感觉。这样不仅能够激励党政工作人员积极认真对待以后的工作,还能从根本上改善党政工作在员工心中的地位,从而促进我国企业党政工作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3.2 对我国企业所有员工做到平等对待

企业员工在工作中是平等的,企业应该做到一视同仁,对基层员工积极关注,而且要对他们保持足够的耐心,尊重每位员工自身的选择,站在员工的立场上为其着想,尽量在工作上帮助员工努力改进不足之处。这样既能使员工感受到党政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能促进员工的个人成长,从而为企业做出更多更大的成就。对此,企业可以实施民主监督,让员工之间互相监测,企业与员工之间也相互监督,以此有效促进我国企业党政工作的创新发展。

3.3 将党政工作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

我国企业党政工作不但要在活动形式上进行改善创新,也要在管理制度上做到创新,将企业的文化与党政工作相结合,利用企业文化推动党政工作的开展,从而使两者之间共同进步发展。企业想要有效开展党政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现对党政工作的全面监管,将企业的管理与党政工作相融合,既能提升企业的管理质量,又可以促进企业党政工作的创新。

4 结语

我国的社会经济一直在不断地进步发展,随之企业的党政工作也变的越来越重要。事实上,企业的经济管理实质性就在于企业的党政工作,所以实现两者的相互结合,相互统一,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企业在社会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因此,我国企业党政工作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企业对此加以高度重视,从而为企业的进步发展奠定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丽.浅析党政工作建设的必要性及措施[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2).

[2]杜国纳.“三贴近”推动党政工作相融共进[J].中国煤炭工业,2008(01).

[3]陈婷,宫本超.综述如何加强党政工作在电力企业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6).

作者简介

崔瑞(1986-),男,山西省吕梁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党建工作。

作者单位

研究生企业工作站 篇4

关键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导师,研究生,角色定位分析,培训和激励机制

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实现转型升级, 实施创新战略的号召下, 江苏省作为教育大省, 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上率先提出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这种创新培养模式, 以提升在新形式下研究生培养从学术型为主向应用型或技能型为主转变[1,2,3]。据统计, 全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从2008年首次批准建立32个工作站, 已经增加到1606个, 在站导师2795人, 研究生达7028人, 与企业申请发明专利2143件[4]。然而, 在企业研究生工作快速成长的同时, 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作为参与主体在企业研究工作站运行过程中的角色在悄然发生变化。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开展相应的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 面对高校和企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需求, 导师角色由单纯研究生教学科研, 增加了企业技术支持和技术管理等角色, 导师多元化的角色演变与研究生角色单一化的角色匹配不一致或角色转换不协调, 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师生沟通不畅, 双方目标取向的错配等弊端。以上矛盾不但影响了正常的师生关系, 也影响了高校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施和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顺利运行。

一、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中师生面临的多元角色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 高校教师的角色变化越来越迅速, 使社会的发展所赋予大学的创新功能、赋予大学教师各种新角色更是层出不穷。对研究生导师来说这种变化更为明显, 因为研究生教育就要求科研创新和技术推广, 需要更直接地面对企业和市场。这也是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这种模式与时代变化相适应的表现, 研究生工作站内导师的角色多元化是时代和创新机制发展的必然。然而, 多元化的角色和单一的学生角色相比, 面临着学生不知如何与导师相处的角色混乱。对学生来说, 什么时候导师是师, 什么时候是BOSS, 什么时候是专利所有者?师的角色占多少?其他角色占多少?他在什么情况下是什么角色?这些问题都令研究生很困惑和无所适从, 因为不同角色对应的价值观不同, 评价准则不同, 相处模式更有所不同, 师生关系也因此而不同[5]。

一方面, 这种变化给高校教师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也使其不得不在复杂的情形中认真反思自己的多重角色和定位。另一方面, 导师角色多元化, 给学生耳目一新感觉的同时, 也在研究生师生关系中出现了角色匹配混乱的情形, 这种情形在企业研究生工作中有着几个方面的矛盾情形。

二、高校和企业在导师角色定位上的不平衡和激励机制欠缺

高校和企业的社会角色和目标不同。高校的目标是培养人, 企业是用人来创造效益。换而言之, 高校制造人才产品, 企业是使用人才产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在一定程度可以看作是高校针对企业需求进行的柔性人才定制培养模式。这就要求高校和企业彼此了解, 能够针对研究生培养目标共同努力, 促进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 特别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6]。然而, 二者对导师的角色定位不同。一方面, 高校要求导师适应高校内的绩效考核, 多元角色并不在考核内容里, 校内导师并不能大幅度地将主体意识和价值尺度向多元化进行偏移。因此, 高校本身对导师的定位,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导师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企业导师, 以企业平台上角色为主, 研究生导师这个称谓对他们没有产生实际效益, 他们的思维和意识是领导员工, 这造成了高校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与企业的培养目标难以建立直接效益关联。因此, 企业导师, 仅被看作是一种荣誉。这样, 高校导师多元化的角色弱化, 企业导师的空挂, 使两个导师之间的角色无法平衡。因此, 双导师角色定位模糊不清导致了研究生在工作站中的研究生培养“空心化”。从责、权、利角度看, 高校导师的定位中, 绩效中主要体现了指导研究生教学上的责、权、利, 并没有技术和实践能力培养上的考核机制;而企业导师, 指导研究生也是一无责、二无权, 三更无利。这种双导师角色定位和责、权、利上的不平衡, 使研究生工作的研究生培养还停留在高校的培养模式里, 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人才培养的柔性定制和角色互动, 阻碍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这种新模式的运行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变。当前, 尽管江苏省部分市县对企业研究生站的企业给予了相应补贴, 可是政府和企业内部并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去促进导师和研究生接受相应的角色培训以明确各自的角色和定位。

三、研究生角色与多元角色之间的交叉错配

(一) 一对多的错配

在双导师制下, 以校内导师为主的指导模式下, 仅适合校内导师所派生出的多元角色, 对研究生来说是一对多的难题。研究生要随时随地识别导师的角色, 并迅速转换成相应的角色, 才能形成真正的良性沟通, 创造新思维和实现价值创新。这种变色龙似的生存本领, 在学校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存在, 对研究生的要求过高, 需要研究生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对应的角色, 是一个高速的角色分化过程。一旦研究生本身的角色分化速度不够, 则会把师生关系与多元角色派生出来的科研伙伴关系、雇佣关系与基本师生关系混乱化, 又难以理清, 从而引发对相应关系的不满, 或错误地将师生关系置于雇佣关系、科研伙伴关系之后, 把导师一同参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工作定义为完全功利化的事情, 则使基本的师生关系蒙上功利化和社会化的影子, 对研究生的培养失去基本的“育人”基础和信任。这种一人多角色的定位, 会对研究生构成能力与成长上的困扰, 而从事科研创新性工作需要专一精神而不是多元分散, 多元化造成水平横向发展, 而无法实现在科研创新上的纵向深入。这种角色多元, 使研究生会形成科研功利化或泛化的不良影响和困惑。只有对研究生进行多元角色的响应培训, 才能使师生在角色共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沟通。

(二) 双导师的困惑

一个人有一个导师, 需要适应, 而有两个该何去何从, 该听谁的, 以谁为重, 何时何地该如何, 需要研究生不断因时因地的判断自己的角色。双导师配置, 需要研究生培养起“双面亚当”的角色来适应两个导师。当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处在同角色平衡时, 都会有不一致的观点和决策, 研究生该如何面对?如果本身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角色就不平衡, 企业导师只是以“用人”为主, 不以培养为目标, 则研究生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所得的津贴收入, 可能被错误地理解为“被利用”或者“被压榨”, 因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津贴并不能等同于企业正常员工或者试用工的待遇, 但在企业内却可能被要求遵守同样制度、作息时间等, 但同时却损失了学业和知识上打好基础, 将来在科研上进一步深造的时机。高校对导师和研究生的要求是出论文, 科研成果, 研究生不断处于双导师制目标不一致的情形中摇摆, 引起自身的困惑。只有在双导师的角色和定位完全明晰的情况下, 理清各自的责权利, 并让研究生清楚自身角色的定位边界, 才能减少和尽量避免这种困惑。以上导师和研究生角色之间的定位及匹配关系的矛盾, 不但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定位, 使高校和企业在研究生工作站上的合力效果无法实现, 在客观上也对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运行带来不利影响。因此, 迫切需要建立与之适应的角色定位和管理机制。

四、角色定位与责权利的管理机制

随着国家教育部初步决定要把近600所本科高校转为应用型、技能职业型学校[1],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作用将更为明显。尤其工科院校是以技术应用型的二年制专业硕士培养为主, 更需要加强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结合, 否则高校培养的研究生都不如应用型职业学生或本科生。这就要求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管理机制, 与管理对象的角色定位相协调, 同时与责、权、利的体现也越来越重要。要理清导师和研究生的角色定位, 建立与之适应的激励和培训管理机制, 提高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运行成效, 则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建立双导师的上岗培训机制和责权利激励机制

要促进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参与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 参与各方均需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不但高校导师本身清楚研究生基本培养目标和规律, 同时企业导师也应明确相关要求和规律, 两个导师角色间必须相互学习, 互通彼此。针对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 高校导师不仅要有理论, 还要有专业技能, 既懂专业, 又有知识, 既会管理, 又善于协调, 是集理论、技术、师范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导师资格评审不能延用重学术、职称, 应在资格评审加入实践经历要求, 至少在企业有一年以上的实习经历。否则导师本身无法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对研究的应用指导则完全是空谈。同时, 高校导师也应对企业运作方面有基本的了解, 才能与企业导师相互配合。高校导师需要企业的相关培训。另一方面, 高校应组织对企业导师进行有关高校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基本培训和导师上岗的短期培训, 明确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规律。同时, 政府从责、权、利的管理机制出发, 不但对高校导师有相应的绩效考核, 也应要求和鼓励企业中对承担研究生指导的企业导师从责、权、利上进行绩效考核, 对企业导师可以参考华为企业的创新模式中老员工带新人的奖励机制, 对指导研究生的企业导师给予绩效上的奖励措施, 提高企业导师参与应用型研究生指导的积极性。

经过培训, 使导师更为清晰自己的角色定位, 利于研究生与校内导师的角色明晰和顺畅沟通。这样, 研究生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中的应用性培训和实习或工作, 是由企业导师完成的, 理论学习主要由校内导师完成, 两位导师对自己角色和定位都能各就各位, 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合格员工和社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 开展研究生的多元角色培训与双导师多元角色协调

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工作, 研究生必须对企业的各种制度, 如质量体系、技术规程、安全制度等有基本的了解, 才能在企业有主人翁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这就需要研究生在进企业时企业导师应组织相应培训, 以一个员工的岗位培训形式或其他相应培训方式开展起来, 尽快提高研究生适应企业氛围和企业中给导师定义出的多元角色的定位, 相应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 才能在意识和行动上与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配合。明确校内导师在企业研究生站中的角色和企业为校内导师所做的定位, 相应地明确了研究生的在高校和企业平台上的角色定位。避免和与双导师的角色混乱导致的师生关系矛盾, 影响研究生工作站的正常运行。

(三) 政府应建立保障制度, 建立相应培训和激励机制

研究生工作站的双轨制培养是江苏省政府主导下的新型培养机制, 政府应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对导师师资的培养进一步投入, 培养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师资力量, 加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导师的培养和认定, 而不是简单地沿用高校的导师认定体系。政府主导的导师上网培训和相应的激励机制更易为高校和企业所接受, 可以进一步促进高校在导师资格认证上向“应用型”倾斜。同时, 建立双导师双向培训机制, 兼顾研究生的培训, 才能实现参与三方共同交流平台, 真正实现高校与产业的对接, 避免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 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工作站在新形势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这种新的创新模式, 不但产生论文等科研成果数量, 更能实际地促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变, 提升研究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成为国家将来真正可用的人才。因此, 政府应从法律法规和教育规范上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保障机制, 建立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相适应的导师角色培训和激励机制, 才能理顺高校和企业的角色定位关系, 理清导师和研究生的角色定位, 进一步促进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顺利开展。

总之,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中导师和研究生的角色定位越明晰, 对导师和研究生的工作开展越有利。否则, 角色匹配混乱, 不利于研究生工作站这种培养模式的运行。要在双轨制下, 双导师指导下, 提高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各方均需接受相应的角色定位培训, 才能具备真正进入角色所需的岗位技能和认识, 才能在同一频道上为研究生培养实现培养目标进行有效沟通。角色培训机制、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激励机制, 均需政府制定相应的规则和承担相应的费用而已考核机制。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可持续的良好运转下去, 创造更大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魏丕值.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术型教育调整是一次高校战略性的深化改革[J].黄河之声, 2014, (8) .

[2]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转发省教育厅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EB/OL].[2008-11-17].http://wenku.baidu.com/view/145805360b4c2e3 f5727634d.html.

[3]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进站研究生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EB/OL].[2009-12-09].http://jyt.njau.edu.cn/show Counts.aspx?id=1048.

[4]殷翔文.建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探索研究培养新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 (12) .

[5]周文辉, 张爱秀, 刘俊起, 赵清华, 周玉清.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9) .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研究 篇5

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兴隆台公用事业处供暖公司,政工类的论文一篇。2800字符数一篇。摘要:随着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社会也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日见显露,这些都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稳定。如何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企业改革,保持企业稳定,加快企业发展,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建议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党领导的政治体制相结合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行为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使国有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随着人们利益关系的不断调整,职工的思想更加活跃,思想问题进一步突出。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了,就可以使广大干部职工加深对公司各项改革措施的理解,从而统一思想,凝聚全体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为推进发展战略,建设和谐而奋斗。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是协调人际关系,保持队伍稳定,促进企业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必要的条件,是形成企业凝聚力、向心力的有效措施。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深入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工作氛围的好坏,关系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已方面抓内因,调整人的思想;另一方面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通过营造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保证员工和部门之间的关系融合,从而带动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最终影响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目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存在着误区,认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室独立的,个别群体的,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管理和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企业只注重自身的生产经营发展,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三是企业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高,或者说根本不感兴趣,参与政治活动部积极;四是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仍然主要放在“说”上,而没有具体解决问题;五是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比较古板,没有创新,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3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3.1坚持党的思想领导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这是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保证国有企业全面、协调的发展,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综合竞争力。要针对职工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实在在地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发挥保障作用,变虚为实,变无形为有形。

3.2坚持“以人为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胡锦涛同志说“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为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要贴近职工群众,理解、关心群众,让职工在思想道德、体力、精神心理等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既要统一思想又要尊重差异,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重视正当利益,既要解决思想问题又要解决实际问题。要重视广大职工群众的物质需求,把满足职工群众的物质利益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同时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功能,让职工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切忌用办实事代替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人的精神需求,为他们提供精神寄托,满足职工群众的知识文化需求,满足广大职工群众的感情需求和心理需求。

3.3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建立“大政工”模式

要结合现代企业制度,重新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格局,跳出“思想政治工作仅仅是政工部门和政工干部的事”的认识误区,跳出思想政治工作“自我循环”的怪圈,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专利”,而是搞好企业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政治基础,要保证企业发展,就必须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体优势,建立“大政工”模式,形成全方位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抓好管理必须从思想入手,鼓励每个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于企业经营管理有效结合,逐步形成大政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

3.4加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

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企业的生产经营为中心,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坚持思想教育与利益引导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效地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坚决克服“空对空”的说教和脱离实际的教育。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善于协调解决广大职工的思想情绪,修正决策中的不足和偏差,防范决策实施中带来的震荡和风险;要围绕企业的重大活动来进行,融思想政治工作于企业的集体活动之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要围绕广大职工的实际困难来进行,尤其要围绕困难职工的实际问题来进行,帮助他们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生老病死问题等等,通过实际行动来帮一个、带一片,给广大职工送上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体现社会主义企业的优越性。

3.5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素质

要想做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应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增强其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思想政治工作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契机。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廉洁勤政,勇于奉献,不谋私利,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带领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动人、引导人,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品质和应有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3.6探索创新,与时俱进

要与时俱进,探索和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使其内容适时,方法适当,形式适用。

一是要坚持贴进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要把握时代脉搏和企业发展心率,从构建和谐社会和加速岫岩经济崛起的高度,研究、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努力走出一条合时、合宜、合身的路子来。二是要把传统做法和创新做法有机结合起来。对于传统方式方法,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创新的基础上予以扬弃,做到既要继承发扬,又要创新发展。三是要坚持引导和交流。通过培训、座谈、经验交流、典型引路等方式方法,搞好企业间的交流,搞活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发展和构建和谐岫岩发挥作用。

4结束语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围绕企业发展大局,为企业中心工作服务;为企业化解各种矛盾,构建和谐企业服务;培养企业员工的责任感、主人翁意识和帮助员工认识国家大局及社会发展方向,掌握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明确国有企业发展的意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迎面而来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开拓新途径、新方法、才会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企业共青团工作创新研究 篇6

关键词:共青团工作;企业发展;工作创新

共青团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群众组织,随着当前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向前,广大青年逐渐成为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成为诸多企业当中的领导力量,企业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建设需要共青团组织不断发挥其在企业当中引领青年员工思想建设、使其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不断实现自我价值、为企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争取党政支持,充分发挥共青团在企业当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首先,作为为党组织所领导的团体,企业当中的共青团要充分认知和领会党政领导的要求和意图。在企业建设、发展以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方面,党组织所能起到的作用不仅是服务与支持,更是一种思想方向的领导和政策上的辅佐,因此共青团要想在企业当中更好的承担自身的功用,就要充分发挥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局部服从整体这一原则,将一切有关共青团的工作内容与要求充分放置到企业发展建设的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努力找到党政工作、共青团建设以及企业发展三者之间的一个契合点与切入点,全方位深入到为企业发展所需的各个环节。

其次,优秀的共青团组织是企业当中能够引导广大青年员工,引导其产生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生成个人理想的强大载体,而要想让其真正意义上促使这种力量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就需要广泛地去获取企业内部党政机构的全面支持,通过创建各种绩效管理和奖励机制(包括物质奖励和荣誉评比),让广大青年员工能够在这个企业当中以自身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产生积极的热忱,彰显出共青团于企业当中的引领和带头作用。同时于企业发展而言,员工艰苦奋斗的意识、节约创造的意识,都需要积极的外在氛围去培养和引导,也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予以限定和要求。尤其是广大青年员工更需要共青团不断培养这种意识与态度,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个人模范。

二、突出以人为本,构建一支极具创造力和战斗力的干部团队

以人为本,意味着突出员工个人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致力于以实现个人价值和工作理想为途径,助力共青团成为服务企业发展、服务广大青年员工成长的重要平台。但是这样一种理念的实现需要构建一支极具创造力和战斗力的干部队伍,其所要承担的重任就是构建和谐团队、在秉承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将企业发展与共青团发展以及各项工作的展开进行融合,使之能够永葆方向的正确性与活力。同时为了使这样一支干部团队能够不断汲取当今社会各种新鲜的文化资讯、政策内容,同时能够依托个人对于我党和国家对于各项政策内容的解读,让这个不断汲取新知识和新内容的过程,永葆理念的先进性和方向的正确性,需要在对广大干部的选拔和培训上做出明确的引导,要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干部选拔制度,让那些工作态度积极、工作能力和学习力较强,同时拥有自我反思和清晰的自我认知的团员,成为干部的有力参与者和竞争者。在完成对干部选拔的同时,还要展开积极的培训,培训的内容除却最为基本的党团知识外,还要包括如何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如何发挥个人对于团队号召力和凝聚力的作用等。

三、将共青团工作与企业发展相联系,依托各种活动,促进企业效益提升

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企业得以生存的根本,因此为了能让共青团在企业当中走得更远、发挥出更多的价值,就需要将其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相联系,使之靠近企业发展的这个核心与重心,真正意义上展开“服务企业”理念的实践过程。具体来说主要包括这样几方面内容:

首先,以探索和务实的精神,积极挖掘出能够有益于员工个人发展,提升其企业忠诚度、工作积极性的活动与福利;其次,充分发挥广大青年员工在企业当中所能起到的引入新知识、吸收新技术方面的先驱作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技术和知识的快速更迭,当老一辈员工面对新知识、新技术出现接受障碍或者说无法快速融入这样一种全新高速发展的情境时,就需要广大青年员工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在基于企业发展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创新的思维、积极的理念,去发掘新的能够真正意义上提升企业效益和发展方法的新技术、新手段。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而言,其内部的共青团工作是面向广大青年员工、承担服务企业、服务建设的重要载体。而面对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科技更迭,不断生成的新政策、新思维,需要其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与时俱进的同时展开一定的创新,在争取企业内党政支持、突出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将其工作方法与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关联性,使之在服务企业的同时,更能推动广大青年员工以积极、崭新的力量和思维推动企业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浅谈如何做好企业共青团工作[J].企业导报,2011 (04):197-198.

研究生企业工作站 篇7

研究生工作站是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举措, 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是承担研究生培养单位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 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全新的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在建站之初即明确了研发方向与人才培养方向, 并设有专门导师, 设立专门联合研发与培养场地、设施, 形成了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新载体, 实行产学研紧密深度合作, 强化企业创新能力, 进行协同创新和协同培养人才的新局面[2,3,4,5,6]。

研究生工作站一般是研究生在学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之后, 进入企业参与科研项目, 即“学校+ 企业”模式[7,8,9]。但是, 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过程性看, 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新模式下, 研究生培养过程涵盖学校和企业两个阶段, 目前这两个阶段缺乏有机联系和相互呼应, 主要体现在: (1) 企业在研究生培养方案设计与制定中的参与度不够, 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与实践环节等方面未考虑进站研究生的特殊性, 没有完全发挥研究生工作站的作用; (2) 企业导师不熟悉研究生培养的流程、规范, 对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对课题的了解程度并不清楚, 在指导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3) 研究生进站后需要较长时间来熟悉课题的工程背景知识、学习企业制度与规范, 补充相关的理论知识, 大大降低了研究生在工作站科研的效率, 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本文旨在针对目前研究生工作站实施和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研究在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载体的培养新模式下, 高校和企业如何密切合作, 从整体上设计和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环节, 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工作站在人才培养、区域创新和服务地方中的重要作用, 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实现校企协同创新和协同培养人才。

1 面向企业工作站的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面向企业工作站的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 即面向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科研课题遴选机制、面向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整体设计和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双导师”制的协作机制。

面向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科研课题遴选机制:以研究生培育目标为指导, 结合进站导师团队的专业背景、企业研发情况和产学研合作基础, 建立有效、可行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学位论文课题的遴选机制, 实现研究生工作站以科研项目为导向的目标。

面向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设计:结合进站研究生的科研课题和论文项目, 高校与企业合作系统制定与完善进站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考核目标, 主要包括学制与课程体系设置、企业实践性环节设置、进站考核制度等, 充分体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双导师”制的协作机制: 结合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环节, 明确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在研究生不同培养阶段的职责与分工, 建立“双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协同配合机制, 共同负责研究生进站期间的指导工作, 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2 面向企业工作站的研究生协同培养措施研究

在完善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基础上, 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切入点, 紧紧围绕企业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重大难题和预研问题开展科研和论文工作。通过校企联合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高校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高校与企业共同开展前瞻性研究等不同形式, 根据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 建立完善的进站课题遴选机制, 从各类项目中凝练出符合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课题, 规范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课题和项目管理, 实现研究生工作站以科研项目为导向的目标。

在研究生工作站科研课题遴选基础上, 进站高校与企业共同设计研究生培养目标, 制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深度介入研究生培养。理论课程的学习应该为研究生进入企业工作站开展科研项目奠定基础, 更加有必要针对性地补充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并了解企业研发与产品的相关背景、了解企业文化, 熟悉企业规章制度。此外,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弱, 而企业一般都拥有良好的设备、仪器和场地, 为学生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机会。因此, 在研究生进站之前, 高校和企业应该基于遴选的科研项目, 从整体上设计和制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 着力解决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模式下研究生培养中共性和个性的矛盾问题, 体现既有共性知识、又有个性培养, 发掘研究生创新潜能, 实现“学校+企业工作站”培养模式的有机融合和互补, 而不是彼此割裂, 为进站研究生构建涵盖基础知识体系、专业知识体系和企业知识体系的立体、综合知识体系结构。研究生基础知识体系以公共课、基础理论课、学科专业课为主要载体, 由学校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来传授, 重在强化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 引领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专业知识体系以专业技术类课程和工程前沿课程为主要载体, 以学校为主、以企业为辅, 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企业现场教学或联合授课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企业知识包括企业安全规程、行业规则与规范、相关法律、项目申请与管理、现场实践等, 这些企业知识由企业导师通过企业现场案例教学完成, 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研究性教学方法,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统一。

在培养方案中设置的理论课程中, 如果由于实践性、专业性过强, 高校无法开设或者没有开设, 则需要通过企业导师编写讲义与授课、研究生定期参与企业培训、项目团队专题讲座等不同形式实现;有针对性地增加与研究生论文课题相关的实验、测试等实践性、操作性环节,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设课题研讨、学术交流与讲座、阶段汇报、中期考核等环节, 促进良性互动, 打造以企业高端人才、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年青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生共同构成的多层次学术研究梯队, 强化研究生工作站的学术民主氛围, 营造宽松、自由、争鸣的学术环境;结合研究生培养方案, 制定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 完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和研究生考核、奖惩制度与措施。

结合研究生培养方案, 进一步明确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职责, 建立协作、互动与交流机制, 强化双导师职责。高校应根据企业的需求, 选派服务意识和责任心强、富有技术研发经验和研究生指导经验的老师, 担任进站研究生团队的导师;在企业内, 聘请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的企业工程科技骨干担任企业研究生指导教师。在互动上, 高校导师应帮助企业导师上好理论课、编制相关的教材与讲义, 促进教材的更新, 并帮助企业导师熟悉高校研究生培养相关学术规范、制度和流程;企业导师负责在课题的背景知识、相关实验、技术难点给予学生具体指导, 并负责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践环节, 并定期与高校导师交流, 对进站研究生的表现、课题进展给予评价, 帮助高校导师了解研究生的情况。

3 面向企业工作站的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的实践

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上海振华重工集团 ( 南通) 有限公司具有良好、长期的合作关系和基础, 在长期的合作中, 双方注重相互配合, 发挥各自优势, 形成了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合作模式, 努力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与核心技术推广应用, 并积极探索实施面向不同层次 ( 本科生、研究生) 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 2011 年双方合作成功申报了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本着“企业主体、导师领衔、互利合作”的原则, 公司与高校进站团队密切合作, 围绕海洋重型装备制造及特种加工技术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 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研究生培养。公司成立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委员会, 制订了上海振华重工集团 ( 南通) 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 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企业指导教师团队, 企业为研究生开设了焊接结构工艺、钢结构力学及制造工艺等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 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基础, 有效地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进站研究生在研究中, 提出了基于快走丝线切割加工技术替代传统火焰切割加工大模数齿轮齿条的新方法, 大大提高了加工精度, 该研究成果已经在企业生产中得到了应用,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基于进站团队与企业合作的研究成果, 荣获了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等奖励。设站以来, 校企合作成功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南通市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计划项目等高级别科研项目4 项, 获批经费达1 300 多万元。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提高, 提升了企业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实现了人才培养和企业创新发展的双赢。

4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面向人才培养的系统性、长期性, 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新载体和模式下, 企业深度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并与高校合作从整体上设计和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环节, 着力解决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模式下研究生培养中共性和个性的矛盾, 体现既有共性知识、又有个性培养, 实现“校站”培养模式的有机融合和互补, 充分发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最终实现校企协同创新和协同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群, 徐岩.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轻工教育, 2011 (6) :6-7.

[2]敖永胜.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 (3) :68-72.

[3]张翔.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6) :54-55.

[4]罗文伟, 张洪海.协同创新思想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工作站的建立[J].现代教育, 2013 (13-14) :20-22.

[5]沈金荣, 雷凯.当前中国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4 (5) :92-96.

[6]蒋文春, 刘仁桓, 王振波.关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与学生培养的若干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 (20) :13-15.

[7]王博超, 卢占会, 尹成群校企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6) :54-55.

[8]沈金荣, 雷凯, 束龙仓.研究生工程实践教育平台的实践与机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6) :131-135.

企业员工工作标准研究 篇8

工作标准源于人力资源管理(HRM)中工作分析的工作结果与过程分析。工作标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主要内容既包括工作结果标准,又包括工作过程标准。工作结果标准包含2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从时限、数量、质量和安全等角度描述的产出标准;另一方面是从成本角度描述的投入标准。工作过程标准通常是指某项工作的流程、方法和动作等方面的标准。较以往各种标准而言,工作标准的突出特点是既考虑了工作结果是实物形态的工作岗位,也考虑了工作结果是非实物形态的工作岗位,如管理岗位。正因为工作标准具备这一大特点,使其更利于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员工考核的公平性。

1 企业员工工作标准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工作分析的书面结果里没有工作标准。有些专家、学者混淆了工作标准与一般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或管理标准之间的关系。众多关于标准的研究都集中在某一特定领域的技术、质量或安全标准等领域。此外,还有一种趋势就是将工作标准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但重点是对一些流程、方法、动作上的研究。一些企业尝试性地运用工作标准,但是没有相应的考核标准,也就难以发挥工作标准应有的作用。有些管理人员根据工作标准,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标准,并服务于绩效考核部分,但在处理考核结果与员工薪酬之间的关系时,由于操作不当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最终也没有将工作标准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企业员工工作标准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1.1 对工作标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学术界对工作标准在HRM中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对工作标准的研究不足。工作结果与过程分析理应成为工作分析的重要内容,工作标准也应成为工作分析的结果之一,然而现今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工作分析的内容仅包括岗位规格分析和员工规格分析两大部分,工作分析的结果包括工作说明书(或称为工作描述)和岗位规范(或称为资格说明书)。学者并没有将工作结果与过程分析列入工作分析内容的范畴,工作分析的结果中也没有工作标准。经实践检验,这种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

历史表明,工作分析最初起源于工作结果与过程分析,工作标准当之无愧应成为工作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工作分析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学术界理应加强对其研究,实业界也应在实践中勇于尝试运用工作标准。

1.2 当前工作标准研究的重点有失偏颇

目前,学术界对工作标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过程标准的研究和某一特定领域质量、安全等标准的研究,而对工作结果的研究不足。

在工作结果与过程分析中,最早开展的研究就是对工作过程的研究,比如泰勒在伯利恒钢铁公司进行的搬运生铁块的实验,吉尔布雷斯夫妇对标准的砌砖方法的研究等。当前较为流行的企业流程重组、企业价值链管理等,通过企业流程再造,使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新的企业流程中实现高效地运转和使用;将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有机地整合起来,使企业的供、产、销形成一条链。这些都是典型的工作过程研究。管理领域中HRM常用的KPI,是企业战略目标经过层层分解,最终形成的对战略目标具有增值作用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的选择是基于对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的细微分析、对整个运营过程的解析、更是对整个工作过程的研究。但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归根到底还是对利润的追求,过程再完美,没有结果,一切也只能是徒劳,因此对工作结果的研究同样重要。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可依据诸如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安全标准等具体化的标准进行标准化操作。但是,仅仅对生产领域的标准化进行研究及运用是远远不够的,对其他工作亦应该制定、执行工作标准。在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OHSAS 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对标准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一些非常具体的、可量化的、以实物形态为对象的领域,对一些比较抽象的对象,比如各种管理岗位上的工作标准化的研究甚少。

1.3 实际操作中的不当运用

许多企业将工作职责具体到每位员工,确保“事事有人做”,再将相应的工作标准附于工作职责后,做到“事事有标准”。但是往往缺少考核的环节,设定的标准流于形式,没有任何的约束力。很多的企业都是“有标准无考核”,最终收效甚微。工作标准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最后一个环节,即考核标准。只有将工作标准和考核标准并举,才能将员工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绩效结合起来,最终确保部门绩效和企业绩效的有效达成。有标准无考核,会导致工作标准形同虚设。还有一些企业以岗位考核结果为基准,赏罚并重,即依据考核标准进行打分,得分与员工薪酬挂钩,实行赏罚。分高就赏,分低就罚,赏罚并重,或重赏轻罚。这样往往导致员工奖金没少发,而企业利润没增加,不利于企业与员工实现双赢。

2 企业员工工作标准问题的改进建议

2.1 重视工作标准,完善理论体系

企业应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工作标准,将工作标准纳入工作分析体系中。工作标准的研究与制定过程,表面上看是对成功经验的书面化和标准化,实质上则是对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的内在规律的尊重和把握,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简化事物和认识工作本质的过程。完整的工作分析应包括组织结构分析、岗位规格分析、工作结果与过程分析和员工规格分析、这样工作分析就从企业、部门深入到岗位、员工,对应的分析结果分别为组织结构图、工作说明书、工作标准和资格说明书。要在常规的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加上组织结构分析和工作结果与过程分析。工作结果与过程分析的结果是工作标准,它不仅是工作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培训,进行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处理劳动关系时的重要依据。

2.2 加强工作结果研究,树立全面观念

工作标准包括工作结果标准和工作过程标准两大类,其中的重点是工作结果标准。设计工作过程需要很强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从工作结果入手,可以使工作化繁为简,提高工作效率。工作结果标准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方面是从时限、数量、质量和安全等角度描述的产出标准;另一方面是从成本角度描述的投入标准。在书面描述时,应重在产出标准方面。对于产出标准,很多专家、学者并不能全面把握其内涵,于是出现了现实中偏重于某一领域的质量或安全标准的现象。要扭转这一现象,就必须树立全面的产出标准观念。偏重部分产出标准,对工作产出是非物质形态的管理类岗位的工作标准缺乏研究,不能对这些管理工作岗位形成约束力。

2.3 完善标准,注重考核

针对有标准无考核的问题,只需进一步挖掘工作标准的作用,根据工作标准设计相应的考核标准即可。考核标准是由工作标准而来,工作标准是由工作职责而生,由此推出考核标准源于工作职责。依据考核标准进行考核,最终的考核结果只能作为罚金依据,而不能作为奖金依据。在依照工作职责的考核中,考核不理想的,进行负激励是合情合理的。而对于这些考核结果很理想的员工给予相应的奖金,就显得很不合适,因为这本身就是所在岗位员工的应尽职责,员工做好这些工作是应该的,是员工对得到所在岗位对应的薪酬的合理付出。

摘要:文章通过对企业员工工作标准的研究与其应用现状的分析,指出其存在对工作标准认识不足、研究内容不完整、工作标准的实际运用不当3个问题。为了有效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研究和应用中应重视工作标准,正确把握工作标准的研究重点,并在实践中合理运用工作标准。

关键词:工作分析,工作标准,工作结果,工作过程

参考文献

[1]徐宁.用好工作分析: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J].管理科学,2007(3).

[2]何仲强.标准化良好行为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3]安改玲.企业工作标准的建立与改进[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8 (10).

企业会计内控工作问题研究 篇9

改革开放不断地深入, 经营体制向着多元化方向转变, 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得到充分体现, 因此, 企业会计内控制度改革也顺势而行。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我国的企业要与外部世界激烈地竞争, 尤其是某些大型的跨国企业所造成的压力, 让很多企业都难以承受, 这更加大了他们经营的风险。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 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实, 国有资产流失, 执权人员贪污等问题。究其缘由, 都与缺乏有效的会计内控制度密切相连。

因此, 我们应不断地完善和健全企业会计内控制度, 加强对会计内控制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 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只有筑起会计内控的篱笆, 防微杜渐, 才能预防会计造假;只有强化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建设, 才能确保企业积极健康地发展。

2 建立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2.1 建立会计内控制度可以有效避免财务风险的出现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 不能让事情发生了而再去制定制度, 应该防患于未然。企业会计内控管理制度的制定, 不仅是为了防范有可能发生的会计管理风险, 也是责、权、利相互统一的原则。划分好企业中各部门人员的责任, 围绕企业经营目标将会计信息与经济责任、会计控制同业绩考核结合起来, 明确规定企业各部门的风险责任和相应的处罚条例。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财务风险的出现。

2.2 建立会计内控制度符合会计信息管理的要求

建立会计内控制度是为了确保企业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完整性。确保各项会计信息指数可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决策分析, 更好地促进企业完善其内部治理的结构。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 是为了改善财务管理体系, 努力构建规范、有效的财务机制, 体现不同利益主体的财务需求, 有利于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

2.3 建立会计内控制度是企业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

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客观上需要建立企业内控制度, 针对关键的风险操控点, 采取积极稳妥的可行措施, 建立起一套科学的, 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 才能增强抵抗内外部风险的能力, 才能为企业整体协调的发展目标创造适合的环境与氛围。

2.4 建立会计内控制度是企业提升科学管理水平的需要

建立会计内控制度, 有助于企业及时发现并掌控经营中的突发风险, 有助于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措施, 有助于企业优化本身资源配置, 提高资源使用率。会计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和不断的完善, 将使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2.5 建立会计内控制度的现实意义

会计内控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部分, 因为会计内部控制在本质上是以企业的资金运转为对象, 它为资金合理、有效流动提供了引导和保障的功能。而企业资金的运转既是经济活动得以实现的基础, 又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实现形式, 它贯穿了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这也使会计内控贯穿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全过程, 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从会计内控制度的现实性来说, 其是会计工作的重要指导准则。其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相通, 但又超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其重点是对可能潜在的问题进行防范。

3 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3.1 会计内控制度不健全, 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

由于监督企业会计工作的人员与企业之间的工薪关系等同于其个人切身利益掌控在企业的经营者手中, 会计工作的监督职能往往会被弱化。《会计法》规定:会计内控不受企业经营者的影响。在我国, 一些会计从业者虽通过了业务理论考试, 但其综合素质, 尤其是法制观念意识和职业道德仍有待提高。会计行业中的恶性竞争和社会上的各种腐败现象狼狈为奸, 共同促使企业会计报表审计过于形式化。政府职能部门与审计监督单位受人力、物力的限制以及其事后监督性质的局限, 很难查出会计工作中违法违纪的行为。

3.2 企业信息核算失实

目前一些企业为了局部和个人利益, 怂恿会计人员做假账, 有的企业甚至无视国家的法规制度, 乱搞非法集资和非法投资、乱挤乱摊成本费用、乱调账目、乱发工资奖金、乱分福利, 为了偷税、漏税或其他非法目的在会计账目上弄虚作假, 使会计信息严重失实。这些违法违纪的现象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这不仅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更造成了会计秩序的混乱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

3.3 会计内控工作不规范

通过对某些企业会计的审查和研究, 我们发现企业会计内控工作还不完善, 甚至一些单位的会计内控工作一直处在瘫痪之中, 其主要表现是:企业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或监管不力, 如购买单位所需用品、公务出差报销等等由于审查不严格, 而导致很多工作人员多报, 甚至伪造发票进行报账, 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等的不规范、不符合要求, 造成了大量的虚假发票, 使社会犯罪现象不断增长。

4 关于完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建议

4.1 建立良好的会计内控环境

会计内控的实质不是消除一切风险, 而是控制意识到的风险, 加强会计内控的宣传, 提高会计内控的意识, 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会计内控是全员参与的系统化工程, 只有得到领导充分的重视, 才能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要重视会计内控的制度和队伍的建设, 为会计内控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氛围。同时, 也要要求相关部门强化内控意识, 与财务部门一起承担内控责任。

4.2 加强财务队伍建设,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1) 提高会计人员的就业门槛, 无会计从业资格证者不能从事会计工作。

(2) 加强对会计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法制意识和反腐倡廉等几方面的教育。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人员的处理力度, 让他们树立起敬业爱岗、忠于职守、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 强化对内控制度的自觉执行力度, 使他们具备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 做到求真务实、依法办事。

(3) 引进培养高层次的会计人员, 提高企业单位会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 形成良性循环。

4.3 健全会计内控体系, 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1) 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按各单位会计工作的特点设置合适的会计岗位, 按事设岗、按岗设人、相互制衡、职责明确, 使会计内控系统有效实施。明确各部门上岗人员的职责权限, 始终坚持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的原则, 形成相互制衡体制, 预防犯错, 防患于未然。

(2) 建立完善的会计处理程序。

此内容包括会计凭证的审核传递、会计科目设置、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账簿的记账要求与设置等。一定要对会计凭证进行严格的审核, 所附的原始凭证张数要正确, 摘要要填写完整;必须严格按照项目名称与往来客户名称设置明细账、专账核算;收支全纳入账户管理中。通过会计内控处理程序, 使得会计业务处理标准化、规范化。

(3) 建立严格的内部核对制度。

主要在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财物的安全性等方面予以控制。对会计内控制度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 有章难循的要废除, 有章不全的要完善, 无章可循的要建立。由不同的人管理支票、财务、法人章。加强对财务报告的核实, 审查报表的数据是否属实。

4.4 建立会计内控考核机制, 保证会计内控有效实施

国外企业内控实行控制、自我评估, 各个单位不定期地对自己的会计内控系统进行考核, 评估会计内控的有效性及实施的效果, 以求更好地达到会计内控的目标。我国可以参考外企的经验, 建立会计内控考核机制, 采取外部评估和自我评价结合的方法, 及时完善企业单位会计内控制度。对会计内控体系的各部门进行比较, 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综合评估, 肯定成绩, 从而推进相关部门和职工尽责地做好会计内控工作, 保证会计内控的建立、运行。

5 结语

综上所述, 建立会计内控制度是确保企业单位有效率, 有成果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企业单位不仅要从体制上进行会计内控, 更要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 不断改善和发展会计内控制度, 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会计内控制度是实现经营管理目标, 组织进行内部活动, 提供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和措施的机制。企业只有建立了规范的内控制度才能为其实现各项目标提供合理而有效的保证, 才能保证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秉印.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10) .

[2]苏晓光.农业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会计内部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篇10

马克思说过,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 是企业管理的根本所在。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 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简称, 亦称思想工作或思想教育。它是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 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 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 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

( 2) 以人为对象, 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 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搞好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 具有鲜明的党性、实践性和群众性。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党员、干部和群众, 使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 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当前的和长远的革命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2 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就是企业管理的目标。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建设的一项优良传统。在企业, 它的目标就是要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企业管理的目标是效益最大化, 而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必须由全体员工来完成。这就是说, 员工的思想出了问题, 企业就无法实现它的既定目标。

( 1)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就是企业管理的手段。我们知道,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企业的党建工作、工会工作和共青团工作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 它们的目标就是在企业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党工团队伍, 为企业的稳定和发展保驾护航; 宣传教育、文化建设也是思想政治工作, 因为它们是凝聚人心、调动广大员工全力以赴搞建设。管理最好、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增强员工队伍的主人翁责任感。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是统一的, 也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

( 2)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特殊的社会活动, 就其实质来说是对人的管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就是要不断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 人们的觉悟有先有后, 认识有深有浅, 以致对各种问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的看法。所有这些都会对人们的生产、工作的积极性的发挥产生不同影响, 这就需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 3)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有效保证。在企业管理过程中, 人既是管理的客体, 又是管理的主体。在社会生产力中, 人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生产工具的改进, 物质资源的配置, 科学技术的应用, 都需要通过人来实现, 现代企业管理正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强制度管理, 严格组织纪律是必要的, 但这还不够, 加薪提级等物质激励机制也有一定作用, 但光靠这些也是不行的。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精神动力不是自发形成的, 而是要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去灌输的。一个企业只有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实现人与物的科学结合, 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 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激发他们为企业的稳定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

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党的十八大提出,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企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壮大, 而企业的发展壮大, 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保障。因此, 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同企业党的理论教育、生产经营目标、作风效能建设、改革创新、文化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 才能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活力, 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 1) 思想政治工作与党的理论教育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要把这个理论体系贯穿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方面, 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人心。要教育职工树立四种意识, 一是树立科学发展意识, 只有企业兴旺发达, 职工才能更好地生活和发展。二是树立竞争意识, 市场的竞争是优胜劣汰, 如果不牢固树立竞争意识, 眼光只放在小圈子内, 就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企业就很难持续地发展下去。三是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是企业发展之本, 要大力推动技术创新, 大胆进行制度、机制、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四是树立法律意识, 通过全面实施“六五”普法, 不断提高职工法律素质, 教育职工依法维护和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

( 2) 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目标相结合。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之间存在着“合则俱兴, 离则俱废”的紧密关系, 不能偏废任何一方。这就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贴近、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管理等中心工作的全过程, 同时还要选准二者的最佳结合点, 避免“两张皮”现象。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难点”、“重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 “着力点”, 将生产经营活动的目标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制高点”, 凝心聚力、破解难题, 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相融合的完整的工作体系, 这样才能较好地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 增强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3)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作风效能建设相结合。开展作风效能建设活动的目标是打造“钢班子”、“铁队伍”。要把加强干部队伍作风效能建设作为进一步增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来抓, 从五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转变工作作风,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真实了解实际情况, 重点解决职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二是强化监督机制, 深入推进督察落实, 确保各项工作部署不减力、不梗阻。三是努力提高工作效能, 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 及时做好沟通协调, 调动好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 做到打防并举, 预防为主。五是深化党务和厂务公开, 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进一步增强工作透明度。

( 4)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改革创新相结合。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思路寻求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 使思想政治工作主动适应企业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新要求。要不断丰富工作的内涵外延, 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统一起来。有效利用各种载体和职工群众经常接触、便于接受的传播渠道, 潜移默化地使职工与企业的发展理念达成共识, 从而把职工的思想凝聚到实现企业改革发展目标上来。

( 5)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企业文化可以在更大的领域里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 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业文化可以不断丰富内容、强化思想效果。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可以通过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手段的综合运用, 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企业的价值观、行为规范, 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发挥职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为企业和国家多做贡献。

( 6) 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解决实际问题是解决思想问题的基础和重要条件。思想问题根源于现实生活, 离开对职工实际生活的关心和了解, 不注意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 许多思想问题就无法得到解决; 把实际问题解决了, 思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得既讲道理、又办实事, 多做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 要深入到职工队伍中去, 与职工交心, 了解职工诉求, 围绕职工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工作。以关注民生的态度从实际出发, 真正做到急职工之所急、想职工之所想, 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 也要向职工讲清楚, 并积极创造条件加以解决, 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4 结 论

综上所述, 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渗透到各项业务工作去做, 把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任务与具体的业务工作一起量化, 与业务管理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 才能保证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在我国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 应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创新工作方法, 增强工作活力, 把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把职工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不断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为企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东芳.浅谈企业政工干部思想素质[J].天津科技, 2010 (9) .

[2]周鄂鹏.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初探[J].中国职工教育, 2010 (1) .

[3]罗云成.努力提升政工干部的和谐领导力[J]政工学刊, 2010 (3) .

[4]刘玉阳.企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怎样开展思想政治工作[J].新闻早报 (论文版) , 2009 (9) .

企业党务工作的对策研究 篇11

关键词:企业;党务工作;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82-01

在企业中开展党务工作可以提升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在开展党务工作时要进行不断的创新研究,总结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党务工作形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党务工作质量。

一、企业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党员队伍建设困难。

企业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也在提高,吸纳高素质人才加入党员队伍,是企业当前面临的一个挑战。通常在企业的发展建设中,对党员的工作开展形式比较单一,只处于一种文件形式的上传下达,没有创新能力。而在日常的工作中,党员没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政治不过硬,党务领导组织能力相对较差,党员队伍建设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企业缺乏党务工作意识。

现在很多企业的党组织成员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不足,党务工作意识较低,不能完全发挥领导的作用而影响企业的党务工作开展。每个时期的党务工作内容都是不同的,在目前的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为思想,认真贯彻“三讲”,如果企业缺乏党务工作意识,就无法使党务工作与企业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彻底落实党务工作,使党务工作只是流于形式[1]。

(三)企业内部管理影响党务工作开展。

企业的发展与改革最终的目的是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企业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为了节约企业成本而减少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从而使企业内部的管理不到位,使企业内的很多员工失去应有的权益和保障。另外,企业为了促进生产发展所制定的竞争机制不合理,给员工带来很多工作上的压力。同时,企业党务工作的开展没有针对性,工作对象不明确,直接影响了党务工作的开展。

(四)党务工作开展滞后。

目前一些企业的党务工作开展没有取得一定的实效性,缺乏实施动力,这是由于党务工作开展比较滞后而造成的。没有工作重点,满足不了企业的发展需求,不能发挥党务工作的积极作用。大多情况下,企业开展党务工作只是通过宣传教育,让员工来了解党务工作的重要性,没有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并且没有相应的企业规章制度对党务工作进行规范管理,使党务工作无法彻底得到落实,党务工作开展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加强企业党务工作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企业党员队伍建设。

加强企业党员队伍建设,制定党员的考核标准,对党员队伍结构进行优化,并且通过民主意见和测评等形式对党务工作进行详细规划。在企业生产工作中,注重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对一些思想政治觉悟较高、工作态度认真积极、服从党的分配领导、具有较强责任心的业务骨干进行重点培养,并且需要通过思想、道德、文化、专业等各方面综合评估,考核合格后可以加入到党员队伍,给企业的党务工作开展流入新鲜的活力与生命力,从而进一步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提高企业党务工作意识和素质。

提高企业党务工作意识和素质,首先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教育培训,使党员提高思想意识,进一步明确开展党务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要经常组织党务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学会思考,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渐丰富武装自己的头脑。另外,还要给党务人员多提供培训机会,在培训中提高职业素养,对自己的知识观点进行不断的更新,打造出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党员队伍,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2]。

(三)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明确党务工作重点。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保障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党务工作时,要把工作深入到企业的所有员工之中,进行具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开展。同时,还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党务工作,体现出党务工作的实质性内容,明确党务工作的重点,使党务工作开展更有意义和成效。

(四)企业发展与开展党务工作同步进行。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变化,呈现出全球化、多样化,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要与时俱进,对当前的社会文化、经济和实际情况都要进行充分的了解与分析,并且以此作为工作的重点,根据企业的发展方向,调整工作指导思想,使党务工作与企业发展同步进行,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发展与党务工作形成紧密的联系,有力的保障企业快速稳定发展。

结语

企业党务工作的开展要结合企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样才能持续、有效、稳定地进行下去,提高党务人员的思想意识,在党的方针与政策的指引下,进一步加快企业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任列平.刍议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铁路企业节能统计工作研究 篇12

节能统计是全面客观反映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的重要手段,是能源科学管理的基础,是评价铁路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依据,也是企业加强经营管理的要求。随着世界范围内能源供应紧张的日益加剧,特别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对铁路下达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对节能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铁路企业节能统计工作研究,为铁路节能减排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保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1 节能统计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加强把节能减排作为1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评价考核制度,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节能统计作为节能降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中专门强调要加强能源统计工作,温家宝总理也指示要求“要建立科学、统一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铁路企业根据国家的要求,在节能统计工作做了大量工作。

1.1 建立节能统计管理体系

铁道部将节能统计工作移交给部统计中心,成立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全路的节能统计管理工作。各铁路局也成立相应机构,明确专兼职节能统计人员和相应的统计管理职责,在全路建立起铁道部、路局、站段三级节能统计体系,节能统计力量得到充实和加强。

1.2 完善节能统计管理制度

为满足节能降耗工作的需要,铁路企业能源统计制度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

1.2.1 建立节能统计报表制度

节能统计报表内容上增加了运输工作量单耗指标、中水回用、重复用水、节能技术改造等指标;形式上由2005年的1张能源消耗表,增加到现在的能源消耗统计、单位运输工作量能源消耗、节能技术设施项目统计3张报表;时效上节能报表的频次由以前的年报增加到现在的月报,由各单位每月上报能源消耗报表。

1.2.2 建立节能统计考核制度

为提高节能统计质量,铁路企业建立了节能统计报表定期考评制度,将各单位报表上报时效性、完整性、质量及节能统计分析进行考评,年度总评并公布评比结果。

1.3 提高节能统计信息化水平

目前铁路企业的节能统计报表采用铁道部、路局、基层站段三级网络传输模式,各站段每月汇总统计本单位能耗情况,采用铁道部统一开发的“节能统计信息系统”,直接网络上报各铁路局,路局审核汇总后上报铁道部。改变了以前的纸质报表邮寄,大大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实现了能源统计联网直报目标。

2 加强节能统计工作的意义

2.1“十二五”节能减排新形势要求

铁路运输具有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少、运量大的优势,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的“绿色交通工具”。铁路企业“十一五”期间超额完成国家节能减排约束性考核指标,“十二五”全路面临能源消耗总量逐年增长和运输工作量增长有限等严峻形势,继续完成节能减排目标难度非常大。加强节能统计管理及数据监测,对节能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测和统计分析,及时分析掌握节能减排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为领导决策及确保确保全路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提供及时有力的数据支持。

2.2 提高节能统计科学管理的要求

目前铁路企业的节能统计中还存在不足。

2.2.1 统计基础工作不扎实

主要表现在a)能源计量设施不完善,在单位与单位、主业与多集经、单位与家属、路内与路外水、电表一级计量方面尚有不足,单位内部车间班组之间二、三级水电表也严重不足,给日常节能管理统计考核带来困难;b)节能统计台帐不规范。在节能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足;c)统计数据不准确。在日常能源消耗统计中存在数据不准确、计量单位不统一等问题。

2.2.2 统计考核体系不规范

铁路企业虽然将节能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各单位领导经营业绩考核内容,完不成按规定进行责任制考核,但由于能源消费的特殊性,各单位差异很大,给节能目标考核的准确性带来困难,节能目标分解难,评估难、考核难,日常考核中科学性、严谨性有待提高。

2.2.3 统计信息服务不到位

目前铁路企业节能统计工作在满足国家、铁道部要求提供能源消耗统计数据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时效性、准确性有一定的保证。但在统计监测方面尚有很大不足,不能充分发挥节能统计监测工作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和节能减排提供数据保障作用。

2.3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

能源是企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物资,能源统计可以准确、及时反应企业经营过程中各项运营数据,明确原材料和物料消耗成本和效益,分析能源消耗结构及费用支出情况,找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问题,为企业制定战略,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探索节能降耗途径,提高效益提供可靠依据。特别是铁路运输企业能源消耗数量及费用在企业运输成本中占比重很大,加强企业节能统计工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更为突出。

3 加强节能统计工作的建议

3.1 夯实节能统计基础工作

3.1.1 配齐能源计量设施.

能源计量工作是能源统计工作的基础,铁路企业要按照国家标准GB17167-2006用能单位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通则以及铁路计量管理的有关规定,在满足能源分类计量及用能单位实现能源分级考核的前提下,配齐、管好、用好能源计量器具,各级技术监督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帮助用能单位培训人员,制定制度,做好能源计量和测定工作。

3.1.2 规范能耗原始记录和数据采集

能耗原始记录是铁路企业会计核算、业务核算、能源核算以及填报能源报表的主要依据,涉及运输生产、材料、财务以及单位办公室等多个部门,应该统一规范企业的能源消耗原始记录的设置和填写,满足能源统计科学管理要求。同时要抓好能源消耗统计源点数据的采集,科学制定能耗采集数据流程图,采用计量部门统一采集和车间班组分散采集的方式,最后由节能统计人员汇总计算,确保数出一门,量出一家,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消耗数据的一致性。

3.1.3 完善节能统计台帐

能源消耗统计台帐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基础,是保证统计报表质量、提高统计工作水平的重要保障。铁路企业应该规范各单位的节能统计台帐管理,制定统一格式、明确填写要求,应该建立的台帐主要有“能源购入、消耗、库存台帐”、“车间(班组)能源消耗统计台帐”、“重点耗能设备台帐”、“能耗定额台帐”“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台帐”等统计台帐。

3.2 狠抓节能统计数据卡控

节能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为提高铁路企业节能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采用:

3.2.1“三核对”

每月采用能源消耗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统计报表相互核对的办法,核对单位能源消耗统计数据,提高统计报表质量。

3.2.2“三匹配”

采用能源消耗数据与财务费用相互匹配、与业务部门工作量相匹配、与单位节能评价指标相匹配的方法,核对能源消耗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3.2.3“三卡控”

通过节能统计软件卡控、指标对比分析卡控、数据交叉审查卡控的方式,提高统计数据准确性。“软件卡控”指在节能统计软件的设计过程中,增加计算机逻辑审核条件,消除节能统计数据逻辑上的错误;“指标对比分析卡控”指通过能源消耗统计数据与计划对比、与上年同期对比、与上月环比等多种比较分析方法、发现统计数据的偏差并不断修正;“数据交叉审查卡控”指通过企业与企业间、不同单位部门间互相交叉审核节能统计数据质量,发现节能统计数据中存在的问题。

3.3 完善节能统计考核体系

3.3.1 抓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

根据国务院、铁道部的有关要求,强化对铁路企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考核,组织开展节能减排目标完成和措施落实情况及“十二五”目标完成进度的评价考核,落实奖惩措施,加大问责力度。同时应该将节能统计质量考核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凡是单位存在能源统计管理体系不健全、统计管理不准确等问题,核减有关考核分数,确保单位节能减排数据准确、可靠。

3.3.2 抓节能统计工作评比

对企业节能统计工作质量,可采用日常考核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通报或者评比各单位的统计管理工作情况,及时总结和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考核。对做得好的单位,采用物质奖励或通报表扬等多种方式,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3 抓节能统计执法检查

节能统计管理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统计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能源统计数据和节能监测工作上弄虚作假,一经发现将严格依法依纪严肃处理。每年开展节能统计执法检查,对各单位统计报表、台帐和原始凭证等统计基础资料,以及管理制度建设、工作考核等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严格考核,制定整改措施限期整改。

3.4 加强节能统计监测和分析

3.4.1 做好节能指标完成情况监测

重点对与铁路企业节能减排指标密切相关的铁路运输工作量(货运工作量、旅客发送量)、电力机车消耗电、内燃机车耗油以及煤炭消耗等重点指标的监测,掌握各项指标完成进度,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

3.4.2 做好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监测

每月对各单位贯彻落实国务院、铁道部节能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的监测,对本单位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查明并修正,确保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顺利开展。

3.4.3 做好节能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以统计资料为依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能源消耗与节约过程进行分析评价,为制定有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必须做好节能统计分析工作,每月对单位的能源消耗完成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总结本单位指标完成情况,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分析总结,提高统计分析服务节能减排的水平。

3.5 提高节能统计人员素质

能源统计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核算复杂的专业统计工作,要求节能统计人员具备系统能源基本知识、掌握能源计量、定额、考核等方法,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用能技术工艺等,必须加强日常培训和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不断提高节能人员业务素质。

4 结语

加强铁路企业节能统计工作,是完成节能减排指标的要求,也是企业加强经营管理的需要。通过不断提高节能统计工作水平,为铁路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保障。

摘要:通过对铁路企业节能统计工作“十一五”期间所取得的成绩分析,查找目前还存在基础工作不扎实、考核体系不规范、信息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和不足,提出,从夯实节能统计工作基础、狠抓节能统计数据卡控、完善节能统计考核体系、加强节能统计监测和分析、提高节能统计人员素质5方面加强节能统计管理,为铁路节能减排提供数据保障的建议。

上一篇:软件版本控制下一篇:孔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