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增值采购研究

2024-10-16

企业增值采购研究(通用7篇)

企业增值采购研究 篇1

现代企业资产的增值或贬值成为影响财务状况的重要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及复杂化, 影响资产增值或贬值的因素越来越多, 变化速度越来越快, 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高。企业资产增值的促进和贬值的预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工作, 资产增值也成为企业盈利的重要部分。企业资产增值既是企业各类资产的增值, 也是企业整体作为商品在购并重组市场上价值的增加。基于企业购并重组的资产价值判断, 本文针对企业资产增值的经营管理展开讨论, 提出了资产增值管理的思路及方法, 供企业财务管理及经营人员参考使用。

一、影响企业资产增值的成因分析

资产增值表现在资产市场上即公允价值的提高。某种资产现在市场交易价格与购买时价格的对比, 其差额反映资产的增值或贬值。影响资产增值或贬值的因素主要有:

(一) 持有资产的稀缺性

稀缺性表现在持有资产本身特性形成的数量有限性和难以替代性。例如, 某种矿产资源的有限储量, 房地产的区位地段, 持有先进适用的专利技术或垄断状态的技术诀窍等。

(二) 货币流动性过剩

市场流通货币数量增加过快和持币人对价格上涨的预期等, 使资产价格出现持续上升。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着资产价格的升高。

(三) 经济周期

从繁荣到衰退的失衡, 延伸到萧条和复苏过程的再调整, 重新走向繁荣。随着经济周期高峰与低谷的轮回, 影响着企业资产交易价格的高低。

(四) 持有资产的市场供求关系

资产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数量与结构, 以及供求过程中其它相关因素的作用影响着资产的价格。

(五) 投机炒作

一些大宗物资、房地产及交易性金融资产等的价格受各种利益团伙炒作的影响出现价格的升跌。

(六) 产业政策

公共管理者为了达到某些既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产业政策会改变企业持有资产的有用性程度, 从而影响其价格。

(七) 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企业经营战略、内部管理秩序、市场营销渠道、产生利润和现金流的能力等, 既决定着企业自身存在的稳定性和获利能力, 又影响着企业资产的增值能力。

(八) 企业技术的先进性

企业已有的技术装备和技术开发的综合能力, 以及技术的市场适应性和在行业内的地位等影响着对企业整体资产价值的判断。

(九) 人才组织结构

现代企业购并市场更加注重企业人力资源存量的综合价值, 特别是企业内部运作的秩序性和尖子人才的状态。

二、企业资产增值的分类管理

企业资产一般围绕提高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盈利能力而设置和使用。盈利能力的提高能使这些资产的市场价值提高, 而资产市场价值的提高也推动着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不同性质或用途的资产在增值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及管理特点。

(一) 房地产

包括土地使用权和建筑物。土地使用时间的推移和建筑物的折旧是对它们的消耗, 但区位地段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使它们的增值大于消耗。随着人类活动聚集中心的扩大与转移, 以及公共设施的增加和完善, 不同区位地段的土地和建筑物会有不同程度的升值。在创建企业或企业扩张建设中需要分析预测所筹建的建筑物及其所在地段土地使用性质未来的变化, 以及可能升值的前景。在发展中城市地区, 这些筹划运作会对企业未来房地产的增值有较大影响。针对土地区位地段性质的变化, 建筑物使用性质也会有较大的变化。在筹建设计时既要考虑满足目前经营的需要, 又要兼顾到未来区位地段性质变化带来的建筑物使用性质的变化, 提高升值效应。随着城市的扩大与繁荣, 房地产升值成为企业资产增值的重要部分。

(二) 无形资产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创造和使用无形资产是资产增值的重要方面。企业在使用商标销售产品过程中既要满足目前经营销售的需要, 又要通过营销传播不断提高商标的知名度。这需要对商标进行精心的设计及使用策划, 有一套使之扩大影响、增加市场信誉度的经营方案, 在经营销售过程中确立和增加商标的影响力, 使其不仅能够满足产品销售的需要, 又能成为有效增值的无形资产。随着企业营销影响力和广告宣传声势的扩大, 商标权价值也在增加。专利权在被有偿使用或形成企业的技术或市场垄断状态下体现出其有效价值。企业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发明创造及申请专利权, 能够获取超额利润以及防止其它企业模仿而保护自己的产品市场, 或者被别人使用而收取专利费用。专利权随着专利技术能够创造利润数量的增加而升值。企业的经营特许权和非专利技术等也都能为企业带来利润, 成为资产增值的一部分。

(三) 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及商誉

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装备、技术能力、市场网络、销售方法等形成能够使企业获取利润的经营模式, 并以此为基础加上企业文化、广告宣传、人员素质、公共关系、社会形象、区位优势等形成企业的商誉。其实质为在较长时期内能够获取较同业平均盈利水平更高利润的能力, 是企业各种资源协同效应的表现, 形成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之中。优秀的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及商誉能够使企业超额收益而形成企业资产的增值, 并在购并重组活动中成为企业整体资产价值升高的重要内容。

(四) 存货

存货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和产成品等。存货的市场价值随着原材料供应市场和产成品销售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企业应建立供应市场和销售市场动态价格下的采购、存货及生产决策系统, 对两个市场价格变动的方向、速度和拐点进行监控与实时分析, 预测变动的趋势, 回避价格变动造成的风险, 充分利用价格变动的有利态势。使企业尽可能减少存货的减值损失, 提高存货运用的盈利能力。

(五) 机器设备

机器设备在使用中以折旧的形式被耗用,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机器设备精神磨损的速度加快而使其快速贬值。企业一方面需要尽快使用新的技术装备以提高产品质量、性能和生产效率等, 从而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销售量获取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需要尽量延长已有机器设备的使用时间, 充分发挥设备的生产能力, 降低设备使用的总成本。这要求企业要很好的选择技术装备更新换代的时机和方法, 将其减值风险尽可能的降低。

(六) 交易性金融资产

包括企业持有的证券、股票和基金等为了通过近期出售或回购而获利进行管理的金融资产。大量事实证明, 持有大量交易性金融资产必须强化对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 必须对所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实施专项管理, 有专门的负责人员和监督管理流程, 实时监控和及时处理相关的事务。

(七)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在企业购并重组价值评估实务中往往占有重要位置, 成为企业整体资产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企业在创造利润过程中, 人力资源与其它资产相比其重要程度更高。基于企业整体资产增值的需要, 人力资源应当作为企业资产增值经营管理的内容之一, 促进企业在购并重组市场上整体资产价值的升高。

三、建立有效的企业资产增值管理系统

(一) 设置专门的企业资产增值经营管理机构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资产增值的经营管理越来越重要, 企业需要制定资产增值经营管理的战略方针和具体措施方案, 需要有专门的职能机构及人员进行分析和监管, 强化企业资产增值的经营管理。

(二) 有效的信息和决策系统

在房地产、无形资产、商誉和机器设备等方面, 企业需要收集整理市场价值变化的信息, 把握资产的市场动态。通过对连续年度的资产价值和增值率的计算分析企业资产增值或贬值的数量和速度, 预测企业资产增值能力变化的趋势。针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信息进行前瞻性分析, 判断获利点和止损点, 严防因期望值过度拔高而导致失控。针对企业经营相关的原材料、在制品和产成品等方面的信息, 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使企业能够利用价格变化获利, 以及规避价格变化造成的损失。关注企业能力所及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适时适度介入。企业应有自己适用的各种形式的智库, 追求经营决策的快速、正确和优化。

(三) 资产的选择与优化

企业创建或扩张时, 各项资产的购置对未来的增值速度及幅度有着基础性的影响。企业处所的区位及地段影响着未来房地产的价值, 选择的机器设备影响着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 选择的企业名称和产品商标影响着销售能力, 等等。

(四) 建立优越的生产经营模式

任何行业的企业或产品的经营过程可以有不同的管理流程组合, 不同管理流程的组合在收入与成本的数量关系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选择与造就优越的生产经营模式是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促进资产增值的基础。

(五) 培养高度创造知识的能力

现代企业资产增值管理需要较高的内部创造知识的能力, 包括企业的商标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特许经营权和经营模式策划等方面的工作都需要有较高素质的人才。企业必须注重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招聘、培训和开发利用, 建立良好的创新氛围, 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六) 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

现代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 管理对企业文化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组织的凝聚力、工作秩序及工作效率等都需要企业文化来统筹。企业的社会形象影响着企业整体价值的市场判断, 强化公共关系和广告宣传, 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推动企业整体资产的增值。

摘要:本文分析了影响企业资产增值的因素和不同性质或用途的资产在增值过程中变化及管理的规律, 提出了建立企业资产增值经营管理系统的措施办法, 以求促进企业增强资产增值的盈利能力。

关键词:资产增值,企业经营,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2]中华会计网校.新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精读精讲[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6.

[3]薛振忠.动态价格下的采购、库存及生产决策[J].财会月刊, 2009 (8) .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企业研发型人力资本增值路径研究 篇2

关键词:研发型,人力资本特性,增值

0 引言

研发型人力资本不仅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 满足现行企业发展的需要, 更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资源, 肩负着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核心动力的重任。目前, 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 对人力资本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研型企业要想适应现代化工业生产, 面对科技的高速发展, 只有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1 人力资本内涵及企业研发型人力资本特性分析

1.1 人力资本的内涵

企业人力资本是指企业为实现未来的增值, 通过有意识地投资获得的, 依附于全体员工身上的健康、智力、精神等价值存量的总和。此定义指出,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是企业, 对象为企业的员工。企业人力资本依附于个人人力资本之中, 但并不是所有的个人人力资本都能为企业实现增值, 都属于企业人力资本。

1.2 企业研发人员人力资本特性

企业研发人员属于人力资本的范畴, 并且是一种稀缺性的高层次的人力资本, 主要因为研发人员拥有一种特殊的资源——知识技能, 这种知识技能是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正规的技术培训和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得到的, 具有一般人力资本所不具备的特性。

1.2.1 需要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技能

研发人员作为技术型人才, 其技术的掌握要通过正规的教育累积基础知识, 同时, 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 从而才能在特定专业领域中有所建树。此外, 由于知识和技能处在不断发展之中, 研发人员也必须及时补给和更换新知识。

1.2.2 勇于创新和接受挑战

研发型人力资本主要致力于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他们更愿意挑战技术的新高度, 新的技术和发明的突破会给科研人员极大的成就感。

1.2.3 高团队合作性

研发工作往往具有高度的复杂性, 是系统工程, 团队的合作可以集思广益, 突破技术难题, 同时, 各有分工的模式, 能够加快研发进度, 为企业抢占技术领先地位。

1.2.4 确保研发人员发挥最大潜力

研发人员属于高级知识分子, 重视精神、声誉、地位的提升, 具有较强烈的成就导向和抗压能力, 对其激励需要兼顾到物质、精神的层面, 确保研发人员能发挥最大的潜力。

2 企业研发型人力资本增值途径分析

发挥企业研发型人力资本的最大效益, 必须首先争取研发型人力资本存量最大, 同时, 要最大程度地激发研发型员工的努力程度, 只有双管齐下, 才能确保企业对研发型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最大化。

本文按照对人力资本价值增加的作用效果, 把能直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投资称为直接人力资本投资, 如通过招聘获取新的人力资本;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使人力资本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等, 这些方式对人力资本的存量增加有直接效果。而间接人力资本投资旨在通过各种较为间接的方式增加人力资本发挥效益的意愿, 即努力程度。针对研发型人力资本的特性, 其投资的内容应侧重于团队氛围、薪酬激励, 发展空间和企业文化等要素。

3 企业研发型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建议

3.1 综合运用人才测评技术, 严把招聘关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知道研发人员应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团队精神等胜任力特征。企业可以通过资格审查和笔试考察应聘者的学历、专业知识和工作背景。同时, 可以结合行为面试来考察应聘者的抗压能力、创造力、团队合作度、成就导向等胜任力。

3.2 重视人员配置, 人岗匹配

要将个人人力资本最大程度地转化为企业人力资本,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合理配置人员, 只有将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上, 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能。研发人员一般是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开展工作, 我们通常将项目分解, 把相应的工作交给相应擅长的人, 同时, 又要在团队领导下解决分歧, 通力合作, 攻克难关。企业应在人才测评和岗位分析的基础上, 分析团队成员的素质、能力, 并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

3.3 分析培训需求, 力求培训方式多样性

对科研人员而言, 专业培训不仅能够较快地满足其对新知识和技能的补充需要, 而且还是有效的激励手段, 主要包括一些现代的设计工具、软件和一些前沿的产品动态以及先进的设计理念。企业应充分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结合绩效考核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 同时, 培训方式也应力求创新, 如学习休假制、在职学习、科研人员导师制, 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需要, 提供研发人员参加高级技术培训及国内外高级别的学术会议的机会。

3.4 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 考虑成员的个性需求

科研人员通常要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产生绩效, 良好的团队氛围能够促进团队成员的知识交流和共享, 同时, 也能促进个体创造能力和工作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最主要的是要形成高度的团队认同感、团队信任, 同时, 还应该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个性特征, 如学历、性别、年龄、兴趣, 家庭等, 从而设计出个性化的激励方案。

3.5 薪酬激励, 提升研发人员的成就感

薪酬激励体现了企业对研发人员才能及工作努力的认可, 企业应在外在薪酬激励的的基础上, 如分红、绩效奖励, 灵活的工作时间、良好的工作条件等方面加以激励, 但对于研发型人力资本更应注重内在薪酬的激励, 企业应致力于提升员工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等心理感受。

3.6 以创新为特征的企业文化

科技型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创新, 因此, 必须营造创新文化, 实行各种鼓励创新的政策, 同时, 在明确团队和个人绩效目标的基础上, 营造自由和相对宽松的研究氛围。管理者的领导方式应以支持和协调为主, 给员工自由发挥的空间,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员工的创新潜质。

4 结语

本文主要从研发型人力资本的特性入手, 在分析人力资本增值途径的基础上, 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性建议。从人力资本的获取到个人人力资本最大程度地转变为企业人力资本, 再到提升企业人力资本效能发挥的能力和意愿, 循序渐进, 最后具体从人才测评、配置、培训、团队氛围、薪酬激励和创新文化的营造等几方面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参考文献

[1]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2]沈群红.高技术企业研发人员需要特征[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1.

[3]梅广明.人力资本增值八法[J].人力开发, 2002 (11) .

[4]孙理军, 聂鸣.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人员的激励机制[J].科研管理, 2002, 23 (4) :114-119.

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研究 篇3

随着全球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和我国整体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管理方式及其商务活动进行改造,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我国企业信息化自70年代起步, 80年代有过较大进展, 至90年代进入网络化新阶段。从全国看, 企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成效并不显著, 不同企业的成效也很不平衡。由于我国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开始信息化建设的, 导致不少企业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高投入低产出”、“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偏差过大”等情况, 使其前进艰难, 甚至濒临破产。

对于信息化与企业价值增值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是否能给企业价值增值带来真正的促进作用, 一直没有明确的结论, 从而使许多企业在投资和推进信息化时感到进退两难。本文针对上述问题, 对信息化与企业价值增值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企业信息化含义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企业流程 (优化) 重组为基础, 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 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 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 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的过程。简单地说,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 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进而提高企业价值的过程。

从发展程度看, 企业信息化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面和发展阶段。第一是利用计算机实现对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第二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第三是利用互联网开展的电子商务。

目前, 企业信息化水平主要通过企业的信息设备装备程度、信息设备利用程度、信息人员配备程度、信息化综合配备程度等指标来衡量和体现。

二、企业价值评估

企业价值, 决不是将经公允评估后的各单项资产的价值简单相加的代数和, 而在于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具体来说, 企业价值就是企业资产综合体未来能创造的价值的现值。

企业价值具有多元性, 按载体的不同, 可将企业价值划分为产品价值、科技价值、资产价值和产权价值;按时效的不同又可将企业价值分为历史价值、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

同时考虑到:一般中小企业, 有关产权价值涉及因素很少;大多数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都较高, 信息化对大型企业的产权价值增值作用不明显, 所以在这里对产权价值评价不作分析;信息化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特殊商品, 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因此企业潜在价值也是我们所要探讨的内容之一。

(1) 产品价值。通过选择产品的产量增长率、顾客投拆率、产品回收率、产品性能、功能的改进和售后服务的提高等五大指标来评估。

(2) 科技价值。通过选择劳动生产率提高率和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率等指标来评估。

(3) 资产价值。通过选择销售收入、利润率、成本、资金周转次数等指标来评估。

(4) 潜在价值。就目前而言, 企业潜在价值很难有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 即使是单个企业也很难有具体的量化标准, 在此采用定性评价法将其与产品价值、科技价值、资产价值相结合起来评估。

三、信息化与企业价值增值关系研究

(一)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价值关系模型

从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作用的结构来看, 有单项指标企业价值和综合指标企业价值, 其中综合指标企业价值由各单项指标企业价值之和构成。综合考虑企业信息化因素与非信息化因素, 得出企业价值和企业信息化存在如下模型关系:

其中, SVZ为综合性指标企业价值;VZi为第i项单项指标企业价值;I为信息化因素;*I为非信息化因素。

此模型说明了信息化确实是影响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 但同时也说明了企业信息化与企业价值之间还存在非信息化因素这一变量,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企业价值的增值归结于信息化因素。事实上,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价值增值之间是一种非对称关系, 也即一方面信息化可以对企业价值产生增值作用;另一方面, 由于非信息化因素的存在, 信息化可能不会导致企业价值相应的增值, 下文将对增值作用和非对称关系问题分别进行具体论述。

(二) 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具体体现

(1) 产品价值方面。首先在生产环节, ERP (企业资源计划) 系统能根据顾客的需求制作销售运作计划, 进而编制主生产计划, 最后得出物料和能力需求计划, 这增强了需求的准确性和可控性。结合运用SCM、JIT、B2B等, 从传统的简短流程变为连续流程, 可以大量减少库存, 减少总体采购时间, 缩短生产周期, 节约生产成本, 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在销售环节, 企业借助电子商务, 可以减少中介环节, 实现不限时不限地的运作, 消除或减少销售时间, 加强企业对销售的控制, 更好地满足顾客的购物要求, 改善顾客服务, 提高购买体验, 提升产品价值。

同时, 企业通过建立CRM系统, 整合客户信息资源, 并在企业的内部实现客户信息和资源的共享, 为客户提供oneto-one个性化服务, 改进客户价值、满意度、赢利能力以及客户的忠诚度, 及时把握并及时响应客户需求,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顾客投诉率。

(2) 科技价值方面。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信息产品和企业管理流程相结合的一种特殊产品, 实际上是高科技产品在企业中的应用。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 高科技产品本身的价值转到企业价值中去。

其一, 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分工专业化程度。企业内建立生产系统、财务系统、营销系统, 实时集中的获得全方位的信息辅助企业决策、引导企业运作。同时各系统的管理人员通过跨部门的信息分析, 从更高层次对本系统进行管理, 可以提高管理有效性和劳动生产率。

其二, 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变革。通过网络技术使员工共享企业信息, 各层级间交流顺畅, 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开拓性和应变性, 实现组织的持续创新, 提升企业的智力资本, 提高产品的人文科技含量, 并将创新成果转化成经营收入和其他类型的价值, 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

(3) 资产价值方面。经济效益可以说是企业价值增值的最直接的表现。企业通过信息系统的财务模块, 能够合理改造应收应付账款的业务流程, 使在应付帐款使用上的成本效益更大, 在应收账款上的时效性和可回收性上有效分析, 最大限度的防止应收账款的回收, 既能保证留住企业的重要客户, 又能增强企业的信誉度。

同时, 信息系统的应用和网络技术的支持, 导致企业组织的极大变革, 向更加扁平化的方向发展, 信息的传达更加迅速及时准确, 这无疑可以大幅度的节省企业的管理费用。

在销售方面, 实施电子商务, 企业可以减少中介环节, 在网站上进行宣传和交易, 可以降低企业的宣传费用和交易成本, 提高利润率。

(4) 潜在价值方面。诚如前文所述, 就目前而言, 对于企业潜在价值, 很难有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 即使是单个企业也如此, 因此, 我们采用定性的方法将其与产品价值、科技价值、资产价值相结合起来考察和评价。

(三) 非信息化因素导致的非对称关系及解决对策

(1)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价值增值之间的非对称相关关系

①企业信息化水平呈上升趋势, 但与之相对应的企业价值却是呈下降趋势

这种情况下, 根据企业信息化与企业价值的模型可作如下两种解释:一则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还不够高, 信息设备装备程度、信息设备利用程度、信息人员配备程度、信息化综合配备程度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还无法给企业带来相应的价值增值, 出现这种情况的一般是在信息化因素对企业价值增值构成主导因素的企业;二则是企业信息化因素对企业价值贡献率是正值, 但是非信息化因素 (如管理层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 缺乏长远整体规划, 或者搞“形象工程”;信息化建设盲目跟风, 投资于最先进的软硬件, 没有与企业的具体业务情况紧密结合等) 作用更大, 且为负效应, 以此抵消了企业信息化的正效应, 相反, 信息化因素对这类企业的弹性并不大, 不起主导作用。

②企业信息化水平呈下降趋势, 但与之相对应的企业价值却是呈上升趋势

当企业的非信息化因素的影响占主导地位时, 企业的综合价值或单项价值 (产品价值、科技价值、资产价值、产权价值、潜在价值) 呈增值现象, 主要表现在非信息化因素上, 其中, 企业信息化因素所产生的负效应被非信息化因素所产生的正效应所弥补。如企业管理体制的优化、企业良好的环境等均可以使企业价值在信息化水平较低时而企业价值增值仍呈上升趋势。

(2) 解决对策

①通过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促进企业价值的增值

当前很多企业的计算机只是用来处理比较原始的文档, 大部分企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设备利用率较低, 信息系统的利用率尤其低。在现在拥有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中, 这些系统也起到提高技术生产效率的作用, 但很少用于企业的高层管理决策, 即信息系统分析所得的数据没有转化成信息用于高层决策。因此, 企业特别是信息化对企业价值构成主导影响因素的企业, 一方面应提高信息化设备装备率, 同时应将重点放在提高信息系统的利用率上, 从而促进信息化因素对企业价值的增值作用。

②处理好信息化因素与非信息化因素的关系

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必须确定两者谁处于主导地位:当企业信息化因素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时, 要协调好非信息化因素对其的补充作用, 使信息化因素与非信息化因素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企业价值的增值;同理, 当非信息化因素占主导地位时, 也应着力于信息化因素对其的补充作用。

③深化企业管理变革

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需要管理思想与管理环境的变革;同时, 从另一方面看, 信息技术的普及又不断推动着管理以及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变化。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 并与其他变革思想和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企业应解放思想, 改变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环境, 从传统的管理体制桎梏中走出来, 利用信息化建设从深层次进行企业管理变革, 促进企业价值增值。

四、结论

通过对信息化与企业价值增值关系的探讨, 我们不难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

(2) 企业信息化可以对企业价值产生增值作用。不同的企业, 由于信息化因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程度不同, 信息化的增值作用在程度上存在差异。

(3)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价值增值之间呈现非对称相关关系, 企业价值增值的影响因素, 除了信息化因素, 还有非信息化因素。企业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 正确对待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问题, 处理好信息化因素与非信息化因素的关系, 作出明智决策, 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4) 对于信息化因素对企业价值构成主导影响因素的企业, 要特别注重提高信息系统的利用率, 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具体业务紧密结合起来, 以使信息化对企业价值的增值作用达到最大。

参考文献

[1]、雷义川.信息与信息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5

[2]、梁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3]、阎磊, 王伟.浅谈企业信息化[J].现代经济, 2008, (4)

[4]、斯蒂芬.哈格等.信息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版)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5]、刘凤琴等.中小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 2004 (20)

[6]、孙睦优.企业信息化与其价值增值[J].企业天地, 2005 (1)

[7]、钟开威, 赵悦.信息化是推进中小企业价值增值的有效途径[J].市场经纬, 2005, (15)

橡胶企业增值税税收政策研究 篇4

一、橡胶企业的有关增值税税收政策

(一) 对于拥有橡胶林、自产自销的橡胶企业和个人,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免征增值税。

(二) 对于向农业生产者个人和小规模纳税人采购橡胶原料后加工销售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其购进农业生产者销售的免税农业产品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农产品按照买价和13%扣除率计算进项税。买价是指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使用的农产品收购发票或销售发票上注明的价款。

(三) 对于进口原料生产销售天然橡胶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根据2014年和2015年海关税率税则, 各种形式的天然橡胶均适用17%的进口增值税。

(四)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1995年6月15日关于印发《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的通知, 天然橡胶 (包括乳胶和干胶) 的增值税适用税率为13%。另外根据国家税务总局2009年8月21日发布的《关于复合胶适用增值税税率问题的批复》, 复合胶是以新鲜橡胶液为主要原料, 经过压片、造粒、烤干等工序加工生产的橡胶制品。因此复合胶不属于《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规定的“天然橡胶”产品, 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如果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向其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采购橡胶原料, 则按照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金额进行抵扣, 税率为13%或17%。

二、橡胶企业现行增值税税收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出现“低征高抵”现象, 给企业带来纳税风险和经营风险。如果向个人或小规模纳税人采购橡胶原料的加工企业按橡胶产品买价的13%计算增值税进项税, 而销售时以不含税价的13%计算增值税销项税, 则只有销售产品的毛利率达到13%时, 销项、进项才能平衡。如果进口橡胶原料生产天然橡胶, 由于采购环节采用17%的进项税, 销售环节如采用13%的销项税, 只有当毛利率达到23.52%时, 销项、进项才能平衡。目前一般橡胶加工企业毛利率在5%左右。这样一方面与增值税的立法精神相悖, 造成“低征高抵”的现象, 另一方面造成橡胶加工企业进项税留抵越来越大, 不断吞噬企业流动资金, 造成现金流紧缺, 不利于企业正常经营。同时由于企业进项税和销项税倒挂, 国家税款流失, 给税务机关税款征收带来压力, 造成税企关系紧张。另外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11月28日发布的《关于增值税若干政策的通知》规定, 一般纳税人注销时其留抵税额不予以退税。只有采取吸收合并的方式, 才可能将被合并企业的进项税留抵额转到合并企业中去。

(二) 引发企业偷税现象, 税务机关征管风险加大。税务机关要求, 企业收购农户橡胶原料时, 须向农户开具天然橡胶收购发票, 同时要求农户出示身份证原件并将信息读入开票系统。税法中的农户是指橡胶种植者, 但实际操作中, 企业在收购橡胶原料时仅凭一张身份证很难区分出售人是种植者还是胶贩子, 这就给企业埋下了虚开橡胶产品收购发票的税务风险。自开自抵的方式使得税务机关对橡胶产品收购发票无法通过稽核比对来检验收购行为的真实性。虚开收购发票或销售发票引发偷骗税的案件时有发生, 造成税务机关征管风险。

(三) 部分橡胶生产企业形成采购发票缺口, 造成所得税纳税风险。为加强税收征管和发票管理, 税务机关对天然橡胶收购发票采取以票控税和信息管税的办法, 即“总量控制、限量供应、验旧购新”。如采取总量控制、限量供应的办法, 加上有的企业虚开采购发票, 自开自抵, 造成另外一些企业实际收购天然橡胶后无法从税务机关取得收购发票来开具, 形成采购发票缺口。由于缺少采购发票, 不利于企业将采购原料的成本正常税前列支, 造成所得税纳税风险。

(四) 混淆了复合橡胶和天然橡胶的区分, 给企业和税务监管机关带来困惑。国家税务总局2009年8月21日发布《关于复合胶适用增值税税率问题的批复》, 将新鲜橡胶液为主要原料加工生产的制品均纳入复合胶。这种规定比较模糊, 等同于认定一般的国产天然干胶也属于复合胶范畴, 需缴纳17%的增值税。这显然与现行的《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对于天然橡胶的定义相悖。

(五) 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加工企业、一般纳税人流通企业之间税负不公, 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小规模企业按照3%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 实际税率为2.91%;由于橡胶加工行业的毛利率达不到13%, 造成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加工企业进项税大于销项税, 出现零申报或负申报;而为一般纳税人的流通企业只要有毛利, 基本上销项税大于进项税, 产生增值税税负。不同企业间税负不公, 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三、农产品增值税政策分析

(一) 购进扣税法政策分析

初级农产品进项税额抵扣问题, 属于世界性难题。自1994年以来, 我国农产品增值税实行“购进扣税法”, 对企业收购农产品规定主要按“前免后抵, 自开自抵”的进项税额抵扣办法 (宋丽艳、王树峰, 2014) 。这种办法违背了增值税征扣税一致的基本原则, 造成购销双方相互制约的增值税征扣税链条机制失效, 农产品收购发票缺乏有效监督和管理, 采取自开自抵的方式在税制层面为虚开收购发票提供了可能, 引发了大量的偷骗税案件;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和深加工企业之间, 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之间, 加工企业与购销企业之间税负不公 (孙福栋, 2013) ;“低征高低”现象给税务机关造成较大征管压力, 动摇了增值税稳定运行的根基。

(二) 核定扣除法政策分析

为调整和完善农产品增值税抵扣机制,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4月6日联合下发《关于在部分行业试行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办法的通知》, 决定在部分行业开展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 但在天然橡胶加工行业尚未推行。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管理办法大大减轻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增值税负担, 有利于促进农产品深加工, 可以做到进项和销项的总体平衡, 有利于税收征管。但在目前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缺陷。

1.改变了增值税前征后抵的一致性, 可能造成国家税款流失。将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全部按照价税合计数计入采购成本, 并按照销售时的适用税率进行抵扣, 打断了增值税前征后抵的一致性。如果企业在采购时增值税专用发票税率为13%, 销售时增值税专用发票税率为17%, 则按照17%计算进项税进行抵扣, 造成国家税款流失4%。

2.削弱了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法律效力, 可能助长偷漏税事件的发生。1994年分税制改革前, 税务机关主要根据企业会计资料记录的数据计算增值税进项税, 对增值税难以进行有效控制。实施分税制后, 我国全面采用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税额作为进项税予以抵扣的办法, 并强力推行增值税“金税工程”, 对企业开票信息实施全方位监控。“金税工程”对减少增值税偷税行为, 保证国家税收, 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现在非试点纳税人依然实施根据发票计算进项税的办法, 但是现行农产品进项税核定扣除方法基本是根据企业会计核算资料数据计算进项税, 回到了分税制前的办法 (孙中平, 2014) 。

3.核定扣除标准难以准确适用。无论投入产出法还是成本法, 都需要测定核定扣除标准。如果制定出的标准, 致使企业少抵扣了, 则会申请单独核定, 税务部门工作压力大;如果偏高, 一方面会导致税收流失, 另一方面会导致不同企业实际上的不公平。

四、橡胶行业增值税税收政策改进建议

我们借鉴现行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实施办法的优点, 结合橡胶企业的特点, 提出改进办法。

(一) 遵循税收公平原则, 避免重复抵扣。增值税的计税原理是在每一销售环节只对新增价值部分征税, 税款随销售环节逐步转移, 最终由消费者承担。增值税具有中性税收的特征。按照公平原则, 农产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 增值税链条的起点, 不论这些农产品是否经过简单加工, 都应该可以按率被抵扣一次。不应该不被允许抵扣, 也不应该被允许抵扣多次。否则有悖公平原则, 从起点上损害了增值税链条。因此在所有生产流通环节, 企业对采购橡胶农产品只可以一次按照买价和13%扣除率进行抵扣。

(二) 遵循税收效率原则,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提高税收行政效率。税务机关只需对企业自行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和取得农产品普通销售发票的原料按照“销售实耗法”核定扣除进项税, 避免将四种采购发票包括农产品收购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普通销售发票都按照核定扣除法抵扣进项税, 减轻税务机关核定扣除标准的难度, 提高税收行政效率。

(三) 调整农业产品征税范围, 将税务总局、质检总局和海关总署关于复合橡胶、天然橡胶的定义统一起来, 严格区分农业产品和工业品。2014年12月31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复合橡胶通用技术规范》, 将复合橡胶定义为“生橡胶与炭黑、二氧化硅 (白炭黑) 等配合剂的均匀混合物”。当按ISO9924试验时, 复合橡胶中生橡胶含量不应大于88% (质量分数) 。在税务上进一步澄清《关于复合胶适用增值税税率问题的批复》。对橡胶产品只按一个标准即农业产品和工业品严格区分, 并实行不同税率。将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定义的复合橡胶明确为工业品范畴。如生橡胶含量大于88%, 则属于《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中的天然橡胶。海关关于天然橡胶的进口税则可以进一步完善, 以便与国家标准和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相互衔接。对于符合复合橡胶定义的橡胶产品, 按照17%征收进口增值税, 天然橡胶则按照13%征收进口增值税, 以免企业出现“低征高抵”现象。

按照以上办法试行后, 纳税人在生产销售流通各环节不会出现“低征高抵”现象, 有效避免了税务机关的征管风险;整个增值税链条完整, 不会产生重复征税或重复抵扣;只对自行开具的农产品收购发票和从小规模纳税人取得的普通销售发票按照投入产出法、成本法、参照法, 结合橡胶产品的生产工艺, 进行核定抵扣, 大大减轻了税务机关的征管成本和征管风险。有利于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近年来我国橡胶企业在执行增值税税收政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纳税风险, 也给税务机关带来征管风险。我们可借鉴现行农产品增值税核定扣除办法, 并进行适当完善。这样不会产生重复征税或重复抵扣, 不会出现“低征高抵”现象, 有利于橡胶行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橡胶企业,农产品,增值税,核定扣除办法

参考文献

[1]宋丽艳, 王树峰.农产品进项税额核定抵扣的增值税税负评价及建议[J].会计之友, 2014 (10) .

[2]孙福栋.我国农产品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 2013.

增值税转型后企业税务筹划研究 篇5

一、增值税转型后纳税人身份选择的筹划

(一) 新税制的相关变化

主要表现为:一是降低了一般纳税人的准入门槛。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调整了小规模纳税人销售额认定标准, 这样使企业更容易成为一般纳税人。二是统一并降低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新增值税条例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再区分行业, 而统一实行3%的征收率。三是纳税人身份选择权发生变化。新增值税制中规定, 非企业性单位和不经常发生增值税应税行为的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是否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 给了这些纳税人选择纳税人身份的空间。

(二) 新税制下税务筹划措施

企业选择何种身份较为有利, 应通过比较增值税的实际税负来加以确定。对此, 可使用增值税税负无差别平衡点来进行分析。

设A为销售额 (不含增值税) , B为购货额, 如果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实际税负相等, 按照我国增值税的计税办法, 则有:

(1) 式除以A×17%, 得到:

(2) 式中 是纳税人的增值率, 增值税无差别增值率为17.65%。还可将 (2) 式整理为 , 即企业购货额占销售额的82.35%时是企业增值税税负无差别抵扣率。

当实际增值率等于17.65% (实际抵扣率等于82.35%) 时, 两种纳税人身份税负相同;当实际增值率低于17.65% (实际抵扣率高于82.35%) 时, 由于可以抵扣进项税额, 选择成为一般纳税人比小规模纳税人更为有利;而随着实际增值率上升, 一般纳税人的优势会越来越小, 当实际增值率高于17.65% (实际抵扣率低于82.35%) 时, 选择小规模纳税人身份税负较轻。通过类似计算, 可以得到增值税转型后不同情况下的增值率平衡点, 见表1。

小规模纳税人要想成为一般纳税人, 还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身份的转变会增加纳税成本。如果企业选择成为一般纳税人, 需要权衡利弊, 如果转变纳税人身份所带来的好处小于因此增加的纳税成本, 则对企业不利。二是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小规模纳税企业如果打算在近期内扩张业务或计划做大规模的设备投资, 选择成为一般纳税人将更为有利, 因为可以获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好处。三是购货方增值税的转嫁。作为小规模纳税人, 如果产品主要是销售给一般纳税人, 则对方会因为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而不能抵扣进项税, 增加税收负担。此时, 若销货方在价格上不给予折扣, 则会影响销售。在这种情况下, 销货企业选择成为一般纳税人会更有利于销售。另外, 由于新税制使得企业更容易成为一般纳税人, 如果企业按小规模纳税人计税获得的利益更大时, 新税制的实施反而会对企业不利。企业在选择纳税人类型时, 则可以通过分拆机构、注销原企业设立新企业等方式缩小企业的销售额, 来维持小规模经营纳税人的身份。

二、放弃免税权的增值税筹划

(一) 新税制的相关变化

新增值税制规定, 纳税人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适用免税规定的, 可以选择放弃免税。但放弃免税后, 36个月内不得再申请免税。这一新增条款为纳税人对免税项目的选择提供了筹划空间。

(二) 新税制下税务筹划措施

根据增值税的征收原理及其规定, 享受免税的纳税人, 其销售额不计算缴纳销项税额, 相应的进项税额也不得抵扣, 同时不能向购货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因此, 纳税人享受免税并不一定合算。纳税人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 测算出免税与纳税的税负差, 来判断选择免税或纳税。举例如下:

某粮油企业主要生产销售各种油类产品, 同时将加工过程中剩余的菜粕、花生粕等作为免税的饲料类产品。该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有专门向农民收购农产品的机构, 凭税务机关认可的收购凭证, 可按收购发票的金额抵扣13%的进项税额。2011年5月该企业油类产品销售收入1000万元, 免税饲料销售收入为200万元, 当期进项税为600万元, 且所有进项税无法准确划分免税与应税项目。 (按照现行税制规定, 一般纳税人兼营免税项目而无法准确划分其进项税额的, 要按免税项目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比例来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计算如下:

当期进项税额转出=600×200/ (1000+200) =100 (万元)

免交的增值税额=200×13%=26 (万元)

如果企业选择行使免税权, 虽然可以免26万元的销项税额, 但同时会有100万元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 反而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因此放弃免税权更为合算。

纳税人如果放弃免税权, 还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由于申请放弃免税权后36个月内不得再申请免税, 因此企业应考虑到近三年内生产经营情况将会发生的变化, 以免得不偿失。二是企业确定放弃免税权后, 要以书面形式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并备案, 税务机关接受备案表明从形式上已认可纳税人的声明, 从时间上已确认放弃免税权的起始时间。

三、增值税转型后进项税额抵扣的筹划

(一) 新税制的相关变化

自2009年1月1日起,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新购进设备并取得抵扣凭证的, 允许抵扣其新购进设备的进项税额, 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结转下期继续抵扣。但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不包括在可抵扣的范围内, 且可抵扣进项税款的设备仅仅是2009年1月1日以后新增加的。同时取消了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予以退税的政策。转型后的增值税为企业进项税额的筹划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 新税制下税务筹划措施

具体包括:一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的筹划。增值税转型后, 直接受益者为纳税人, 企业可以在投资总额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适当地调整投资方向。在新增固定资产时, 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外购机器设备比例, 减少房屋、建筑物、汽车等固定资产的购置, 以实现增值税节税利益。二是固定资产取得方式的筹划。通常国产设备与同等进口设备相比有价格优势, 购入企业可以进一步节约成本, 还可以获得抵扣进项税额的税收利益。同时, 企业还可以对外购固定资产的运输方式进行筹划, 将自营运输方式转换成外购运输支付运费的方式, 以尽可能多的获得进项税额抵扣, 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另外, 企业还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购货方式来实现固定资产的购置, 以尽量减少大量现金的流出。三是固定资产购进时间的筹划。企业可以在不影响正常经营的前提下, 统筹安排设备的购进时间, 尽量以当期进项税额不超过销项税额为宜。如果当期的销项税额较多, 就可以安排在本月购入固定资产以取得较多可抵扣的进项税额, 从而使当期的应纳增值税额减少, 连带着一些附加的税金也会减少, 从而减少企业的税收负担。另外, 企业应将购进设备的时间安排在纳税期限到来之前的时点, 支付进项税额后马上可以进行抵扣, 减少了资金占用时间。

四、增值税转型后销项税额的筹划

(一) 新税制的相关变化

主要包括:一是恢复了矿产品税率。转型后, 矿山企业外购设备纳入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 为公平税负, 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的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二是调整了销售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的税务处理。为配合增值税转型, 新税制规定企业销售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应区分不同情况计算销项税:2009年1月1日以前增加的无论售价是否超过原值, 均按4%减半征收增值税;2009年1月1日以后增加的按适用税率计算。

(二) 新税制下税务筹划措施

为防止和减轻因税率改变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企业应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销项税额与应纳税额。受到相关税收政策变化的影响, 企业还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固定资产处置方式, 以减轻纳税负担。当企业需要处置固定资产时, 应做出合理规划。如果处置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的固定资产, 由于购入设备的进项税额允许抵扣, 销售时按适用税率计算销项税额, 企业并不会增加税收负担。如果处置的是2009年1月1日之前购进的固定资产, 这批固定资产适用旧的增值税条例, 不但在购进时未抵扣进项税额, 而且销售时还需按4%减半征收增值税, 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纳税负担。此时, 企业可以利用以旧换新的方式处置旧设备、购入新设备, 这样既能弥补处置旧设备时的税收损失, 也能以优惠的价格取得新的生产资料。

参考文献

企业增值采购研究 篇6

1. 国有企业产权不明

产权不明一直是我国国有企业资产面临的问题, 国有企业产权不明, 是指其责任主体不明, 也缺乏有效的监督主体, 所有者缺位。由于国有企业产权不明, 其在运行的过程中, 缺乏具体的经济体以及风险责任的承担主体。这就必然导致国有企业中委托代理链条过长, 不仅增加了代理成本, 而且更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 增加了监督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 使得其所属资产损失情况比较常见。

2. 国有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资产管理制度

我国国有企业在进行改制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对治理结构的认知, 导致现今很多国有企业缺乏完善的治理结构, 影响了其生产经营和业绩情况, 更不用说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了。在股份制企业中, 股权分散以及相互牵制平衡的投资主体是构建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前提。但是由于目前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是在以前的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制, 发展而来的, 这样使得国有股份在企业资产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影响了股权的合理分布。导致国有企业内部股权机构单一, 投资主体单一化, 这种情况下, 国有企业内部难以形成有效的制约平衡, 小股东利益容易遭到损害, 使得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难以实现, 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经营效益下降, 国有固定资产大量流失。

3. 缺乏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实行的是多层委托代理的管理体制, 这种委托代理管理关系在增加代理成本的同时, 也在施行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根据相关规定, 国有资产管理管理机构作为出资人, 对资产只有控制权, 作为行政管理机构, 和国有资产是否增资的利益关系不大, 这就必然导致其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缺乏动力。而在国有企业内部缺乏激励约束机制的情况下, 管理层更多的关注的是个人利益, 而将国有企业利益摆在次要位置。在这种情况下, 必然导致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减值, 降低其价值, 使得国有固定资产的大量流失和被侵吞。

二、实现国有企业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对策

1. 理顺产权关系, 明确产权责任

产权关系是对一个事务进行管理的前提条件, 因此只由明晰国有固定资产的归属, 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产权责任, 才能实现其保值增值。具体操作, 就是国务院代理行使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职能, 并委任各个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分布各地的国有资产进行经营管理。但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依然只是代表国家对国有资产行使所有权的职能, 国有企业才是国有固定资产经营的最基本单位, 国有固定资产只有在国有企业才能发挥作用, 并实现增值。因此, 国有企业必须按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 依法独立的对国有固定资产行使支配权, 并对其保值增值承担责任。在这种情况下, 国有企业应该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 建立健全对国有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有些企业施行的承包经营的制度, 就应该将国有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纳入到承包指标中, 并在管理层任期届满后对其进行依法审计, 以确保国有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在明晰产权关系的过程中, 还应该明确国家对国有企业经营进行干预的范围, 确保国有企业政企分离、政资分离, 防止国有固定资产被侵吞。此外, 对于国有资产管理局发布的《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方法》中关于产权归属的规定, 必须认真落实, 确保国有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归属, 以更加有效地保护国有固定资产, 防止其流失。

2. 健全国有企业内部资产管理制度

由于国有股份在国有企业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建立合理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 从而实现国有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就更有必要。国有企业必须要像普通企业一样, 依法合理经营, 并对投资主体承担相应的义务。因此, 国有企业应该在遵循国家制度和相关政策的基础上, 完善内部治理机制, 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如《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 还应该在实际运营中, 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规范经济活动的程序。此外, 国有企业还应建立完备的账卡, 对其所拥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归类登记, 以便分类管理。这样就可以及时反映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情况以及增加变动状况, 从而能都对固定资产有一个明晰清楚的了解。在国有企业内部建立国有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 在固定资产的保管和使用过程中, 严格履行相应的保管和交接手续, 对于每项固定资产的保管和使用责任, 都要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或者个人, 明确职责。在对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 形成财务、审计、资产管理部门以及资产使用部门之间相互合作并相互制约监督的管理机制, 保证国有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3. 完善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

一方面, 健全国有企业内部固定资产的监管体系, 防止侵吞国有固定资产现象的发生, 以保证其保值增值。具体措施如下:完善在重组并购过程中的审批程序, 明确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审批过程的权限和审批范围。这是因为很多侵吞国有资产的行为都是以重组并购的名义进行的, , 加强这方面的审批建设, 对在重组过程中明显低于国有资产评估价值的项目进行查, 这样以来可以有效减少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 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检查力度并, 完善国有企业的监管体系, 并加强和相关监管部门的联系, 以保证国有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 改进国有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评估方法。首先, 确定以EVA (经济附加值) 的计算方式来计算国有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EVA的计算公式为:EVA=税后经营业利润加权平均资成本投资资本总额。采用这种计算方式, 将权益资本的成本考虑进去, 可以较为精确的反映国有企业的经营情况, 还可以作为企业进行激励的标准。其次, 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通货膨胀对企业资本具有侵蚀作用, 是确定国有固定资产保值增量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 必须制定和通货膨胀相关的折旧政策, 允许国有企业根据重置成本来合理确定折旧费用, 以更精确的反映国有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最后, 建立合理的激励报酬机制。根据上述方法确立评估方法之后, 将评估的结果和企业经营者的薪酬挂钩, 采用浮动年薪制度, 以增加经营者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益, 实现国有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动力。

参考文献

企业增值采购研究 篇7

1994年我国进行了增值税税制改革, 当时全国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投资过热, 基于这种经济形式, 我国采取了只允许企业抵扣购进原材料所含进项税, 不允许抵扣新购买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金的“生产型增值税”。这对有效控制盲目投资、抑制通货膨胀以及组织财政收入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 随着国家经济环境发生变化, 尤其是国家财政实力大大加强的情况下, 生产型增值税的弊端逐渐显露, 它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而且从外部环境来看, 世界大多数国家均采用消费型增值税, 我国的增值税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造成内资企业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 削弱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所以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的呼声越来越高。

2004年国家先在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实行增值税转型试点改革, 以了解和妥善应对增值税转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再自2007年7月1日起, 国家在中部地区六省份的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的8个行业中进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试点, 从而为增值税转型在全国范围的推行做好铺垫。自2009年1月1日起, 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 同时, 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 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 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

二、企业升级概述

最早明确提出企业升级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 格列夫 (Gereffi, 1999) 认为企业升级是一个企业或经济体提高迈向更具获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能力的过程。汉弗莱和施密茨 (Humphrcy和Schmitz, 2000) 认为, 从企业层面来讲, 升级是指企业通过获得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 以改善其竞争能力以及从事高附加值的活动。潘 (Poon, 2004) 也指出, 企业升级就是制造商成功地从生产劳动密集型低价值产品向生产更高价值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这样一种经济角色转移过程。概括来看, 企业升级就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和提高产品、服务的附加价值的过程, 是产业升级的微观层次。所以, 企业升级, 即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和提高产品、服务的附加价值的过程, 与企业的成本包括税收成本及固定资产价格等、投资支出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都有直接的联系。

三、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升级的影响

图1就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升级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因素 (包括企业税收负担T、企业投资I、国民收入Y、固定资产价格p等) 产生影响的过程给出了一个简要描述。下列各图的横轴都表示时刻, t1均表示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时间。这部分分析中的企业仅限于一般纳税人, 暂不论及小规模纳税人, 即年应税销售额未超过100万元的工业企业, 或者年应税销售额未超过180万元的商业企业。

1、对企业税收负担的影响

年应税销售额超过100万元的工业企业, 或者年应税销售额超过180万元的商业企业, 作为一般纳税人, 其增值税应纳税额计算公式如下:

增值税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一当期进项税额

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的条件下, 由于纳税人购进的固定资产所含税款不能抵扣, 也就是当期企业外购的固定资产价值不能从计算增值税的税基中扣除, 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

在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情况下, 企业当期购置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可以抵扣, 从而使企业实际缴纳的增值税额减少, 进而降低增值税税负。与之相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费应相应减少。由此可见,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将直接减轻企业的税收成本。

但由于在消费型增值税下, 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可以抵扣, 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购买价格P以及运费M, 即等于P+M。而在生产型增值税下, 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包括以下几部分:固定资产的购买价格P、购买固定资产所发生的增值税费用T以及运费M, 即P+T+M。两相比较, 消费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成本减少, 折旧费用减少, 利润总额增加, 相应企业应纳税所得税额将有小幅度增加。

增值税转型后, 尽管所得税有小幅增加, 但由于增值税受直接影响, 增值税减少的幅度更大, 加之带动了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费减少, 所以, 总体来看, 在增值税转型改革一段时间内企业的税收负担将下降, 但是随着企业扩大投资, 企业所得额增加, 企业所得税将逐渐增加, 使企业税收逐渐上升。企业税收随时间的推移, 将呈现J形变化, 如图1 (a) 所示。

2、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一方面, 由生产型增值转为消费型增值税有利于促进企业的设备更新。在生产型增值税下企业购入的固定资产进项税不能抵扣, 因此公司购入的新旧设备的原价是含税价, 又由于在生产型增值税下规定付现操作成本和大修理成本的进项税额在支付的当期可以抵扣, 如果企业当期发生的大修理成本过大, 当期的销项税额不足抵扣进项税额时, 企业还可以获得因推迟纳税而享受到的货币时间价值收益, 进一步降低旧设备的年平均成本, 企业在此税制下更会选择继续使用旧设备。如果实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在消费型增值税制下更换设备的年平均成本更低, 企业会选择更新设备的方案。因此在消费型增值税下企业更倾向于设备更新, 消费型增值税对促进投资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 消费型增值税可以促进新投资增加。

增值税应纳税额T=当期销项税额一当期进项税额=PQt一qb

其中:P为销售价格, Q为销售量.T为税率、q为采购额、b为扣除率。

增值税实际税率r=纳税额T/销售收入PQ=t一 (q/PQ) b

由于在消费型增值税下, 企业当期购进的固定资产越多, 准予抵扣的进项税就越大, 即进项扣除率b与新增固定资产S存在正向变动的关系, b=aS, 则有

r=t一 (p/PQ) aS

上式表明了在消费型增值税下, 增值税的税率与新增固定资产比例成反向变动的关系。这是因为在消费型增值税下企业当期购买固定资产所含税金在当期销项税金中可以一次全部得到抵扣。企业当期购买的固定资产越多, 企业当期抵扣的税金就越多。在销项税金一定的情况下。企业所纳税金就越少。在总收益一定时, 成本的降低必然提高投资收益率, 因此, 有利于刺激投资、扩大投资需求。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 投资在增值税转型实施的t1时刻呈现上升趋势, 如图1 (b) 所示。

3、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相较于调减消费税或个人所得税, 增值税转型对国民收入的放大作用更大。因为调减消费税或个人所得税, 只是减少了税收, 对投资的作用不大。而增值税转型除了减少企业的税收成本外, 还能刺激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加大投资。由于乘数效应的作用, 税收减少, 国民收入Y将以乘数倍增长, 而且投资增长, 也会引起国民收入Y以一定倍数增长。在税收减少和投资增长的双重作用下, 国民收入自然会有较大的增长。又由于倍数原理, 国民收入的增长进一步拉动投资增加。在乘数原理和倍数原理的交替作用下, 国民收入呈现稳定上升状态, 如图1 (c)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增值税转型改革能够很好地促进内需, 防止经济陷入更大的衰退。

4、对固定资产价格的影响

由于增值税转型导致企业税收成本减少, 总投资在一定时期内有所增长, 也就是说, 对固定资产的需求将会增加, 而固定资产的供给存在生产时滞, 不能立即增加, 因而固定资产的价格p在增值税实施转型改革的t1时间后将会有上升趋势, 如图1 (d) , 但是上升的速度不会非常迅猛。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的增值税转型改革不是同一时间在全国普遍展开, 而是采取由点及面、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的, 这种方式对固定资产价格的冲击较小, 有一个缓冲的过程。二是各经营者对税收的变化、新价格的信息的了解需要一定的时间, 再到经营者做出投资决策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些认识时滞与决策时滞使固定资产的价格上升速度放缓。三是目前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国际经济的萧条使投资动力不足且投资的资金难以得到保障。

基于以上原因, 固定资产价格初始上涨比较慢。但是, 当企业经营者普遍认识到改革对企业税收成本、国民经济及投资的影响时, 再加上国际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 固定资产价格p实施改革一段时间后上涨的速度会比前期要快, 如图1 (d) 所示。

四、促进企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1、大型企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1) 大型企业应抓住时机, 加大固定资产更新与投资力度。根据前述分析, 大型企业增加投资或进行设备更新, 增值税下降, 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 另外, 固定资产价格将会在增值税转型改革后的一段时间内呈现上升状态, 且在改革初期固定资产价格上升速度较缓慢, 而改革后期上涨速度要迅速一些。所以大型企业应把握增值税下降、固定资产上涨速度较缓慢的这段时间, 加大固定资产更新与投资力度, 引进更先进的生产线, 提高产品质量, 比竞争对手更快地推出新产品或改进老产品,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2) 大型企业在更新设备的同时, 注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等其他方面的升级。大型企业要实现企业升级, 需要在形成自己的设计和初步研发能力之后, 逐渐过渡到ODM, 向产业链的上游扩展。随着企业实力的进一步增加, 企业可以向O B M发展, 完善更新产品、增强功能, 扩大了生产与销售规模及市场的覆盖面。在这些升级过程中, 不仅仅需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 同时, 企业应整合全球资源, 在不断对引进的设备、工艺进行摸索、探求、仿制和改进的过程中, 培养自己的技术研发人才, 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才能逐步积累起自己的制造经验, 增强企业对市场的支配能力和垄断优势, 更有助于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相当理想的利润率。

2、中小企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中小企业在增值税征收管理制度下属于小规模纳税人, 由于小规模纳税人不能抵扣进项税额, 增值税转型对小规模纳税人产生的直接影响不大, 但是, 作为一般纳税人的大中型企业因为增值税转型降低了税金成本, 为了体现公平原则, 国家对小规模纳税人也相应地调低了增值税税率, 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从原来的4%或6%统一调低至3%。中小企业在增值税征收率下调及大企业进行调整的大好时机下,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推进本企业的升级。一是吸收大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大企业可能进行的“减员增效”在客观上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技术和管理人才, 而且在这些劳动力流动的过程中, 大量的技术知识与管理经验实现了扩散, 这有利于技术能力的提高。二是抢占产品市场。大企业通过重组, 社会负担减轻, 得以集中优势资源进行技术创新, 推进企业产品技术升级, 进而淡出中低端产品市场, 激起中小型竞争企业填补遗留市场空间的欲望, 激励中小企业技术能力的进一步成长, 进而推动产品结构升级。

3、政府促进企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1) 拓宽融资渠道。

企业要在增值税下降、固定资产上涨速度较缓慢的这段时间加大投资, 需要资金支持, 因此, 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价, 由人民银行辅导提升企业信用等级, 便于企业向商业银行融资;试行股权质押、应收款质押、动产质押, 供货合同质押等各种新的金融手段, 通过开发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方式等多种渠道解决企业的融资困难;积极引导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机构对转型升级的中小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组织企业联合组成担保公司, 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

(2) 加强财政扶持

在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中设立产业结构调整专项基金, 如可以设立“企业升级引导资金”, 用于支持企业产业升级, 鼓励企业生产技术改造或更新, 加大对研发和自有品牌建设的支持, 为企业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发展服务贸易等转型升级方面提供专项扶持。加大对组建行业协会的财政支持力度, 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对于经认定升级类企业, 项目增资、厂房扩建及新增自动化设备, 涉及行政收费可予以一定的减免, 并加速新增设备的折旧;引进行业领先的高新技术, 新产品市场化后按其当年贡献新增地方财力的一定比例予以奖励。

(3) 提供智力支持。

积极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载体优势, 大力引进企业转型升级中需要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积极发挥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 加大人才专业化培训力度;对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参加了国内外著名高校或培训机构举办的与本人研发项目、工作岗位有关的短期培训或进修, 可给予适当的补贴;对在企业单位购房并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劳动或聘用合同的企业高层次人才, 可给予一定金额的安家费或租房补贴。

(4) 建立辅导平台。

引导行业协会加大对企业升级的公共服务力度, 搭建公共技术平台, 推广成熟技术;建立企业转型升级网络平台, 提供企业所需的转型升级政策、成功案例等相关信息;建立市领导与重点企业挂钩联系制度, 及时解决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依托技术研究所, 邀请知名咨询公司和机构为企业转型升级进行技术和管理辅导。

参考文献

[1]、李苏娅.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税负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研究[D].2006.04:29

上一篇:中学教学管理中的问题下一篇:智能用电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