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2024-10-16

中学教学管理中的问题(精选12篇)

中学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篇1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心理学上也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的发明与创新, 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 不如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问题式”教学方法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即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 并把这一线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它突破了中国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 变为由教师提供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 辅之以学习方法的必要指导, 让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研讨、交流、辩论、启发, 从而探求真理, 达成共识, 最终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知识由被动转变为主动。问题式学习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从而为学生打下鲜活而扎实的知识基础, 让学生具备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技能。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最基本特征。新课程改革下化学学科的特点是:重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反映化学与科学、技术及社会实际的密切联系, 体现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及研究方法。化学教学工作量大, 需要记忆的部分多, 教学中容易形成老师讲解过多而学生主动学习不足的局面, 从而造成学生死记硬背, 因此感觉内容枯燥, 失去学习兴趣。而老师虽反复讲解, 加大了教学工作量, 教学效果却不佳。高考大纲中, 要求高中生应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 能设计简单化学问题的实验探究方案, 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科学方法, 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和科学研究中的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显得极为重江苏邳州●沈斌

要。“问题式教学”模式是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有着积极作用。

一、能创设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式教学是一种讨论式教学, 它成功实施的前提是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高中生的课堂教学绝大多数都是以高考为宗旨, 一切围绕考试来进行, 课堂教学主要就是填鸭式的练习讲解。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使用问题式教学模式, 既能够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 也能使课堂变得生动, 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轻松。作为教师, 能深刻地理解“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真正含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 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以从容的、平易可亲的教态来消除学生内心的不安, 教师还要以满腔的热情, 耐心而和蔼地加以引导, 坦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使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学生才敢于参与教学过程和乐于参与教学过程。

二、问题的设置要具有科学性

问题式教学是由一连串问题组成的教学过程, 所以提问的方式及深度极为重要。问题过于简单, 就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不了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若难度过高, 导致大多数学生不会回答, 少数学生答而不全, 使学生智能的发挥受到抑制, 令“课堂冷场”, 同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问题的提出应该依据学生主体的能力而定, 所以课前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 认真组织难度适宜、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我们知道, 人的思维总是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编制问题, 已知的为未知的做铺垫, 后面为前面做深化, 这样就能引导学生逐步接近问题目标。

问题提问的方式是问题教学设计中的一个关键, 对同样一个问题, 不同的提问方式、不同的切入点甚至不同的语调都有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例如, 在讲卤族元素的性质递变性时, 让学生通过预习完成其规律性的总结, 问题设置为“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呈现什么样的变化规律?”问得平淡乏味, 激不起学生的思考兴趣。若借讲氯气性质时书后的资料卡片, 再来设问:“卤族元素中为什么排在前面的单质可以把排在后面的单质从它的卤化物中置换出来?”这样“直题曲问”, 既让同学们觉得似曾相识, 又丰富了问题的内涵, 学生须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将原有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 进一步思考才能正确回答, 激发了思考情趣。再例如, 在讲氯水的成分时, 绝大部分的时候就是让同学们依据氯气与水反应的原理, 直接问氯水的成分有哪些, 同学们可能就有点茫然。我们可通过习题去解决这一问题。例如, 把“新制的氯水分别滴入碳酸钠、KI、硝酸银、三氯化铁和紫色石蕊溶液中各有什么现象”这一“曲题直问”为“新制氯水的成分有哪些”,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问题的设置要独辟蹊径, 以曲求直, 忌故弄玄虚;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 简洁明了, 一览无余。

问题的开放性是指教师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提问, 以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式, 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问题, 对知识点掌握得更牢固。

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思考意识和提问能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以引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的。教师应善于发现那些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又不敢问问题的同学, 鼓励他们勇敢地阐明自己的观点。

问题式教学的实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质疑和释疑来解决问题。首先, 要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学生问题意识不强, 主要有几下两点原因:一是不敢提问, 怕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有错而被老师看不起或同学嘲讽;二是怕提出的问题与老师的观点不同, 担心老师不喜欢他。其次, 教师应该对提问的方法加强指导,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包括问题的质量) 。但绝大部分学生缺乏问题意识, 因此, 教师可介绍一些常用的提问方法, 如:模仿法、联想类比法、逆向思维与发散思维法及意外事实引发问题等方法,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教学效果。

“问题式教学”法改变了教师一贯的“以讲为主, 以讲居先”的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研究发现, “问题式教学”法的效果主要受教师知识范围、工作经验、教学艺术、积极性和对问题的提升与管理等因素影响。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 努力创设问题情景, 优化课堂结构,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 才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学生进行更好的素质教育。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 不但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成长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平台, 也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0 (3) .

[2]吴俊明.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1 (1) .

[3]徐远征.关于构建中学化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J].化学教育, 2000 (10) .

[4]毛新勇, 孙长根.建构主义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J].上海教育, 1999 (1) .

中学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篇2

汉中市第八中学 李 珲

困惑一:考试的内容与课标的公然背离?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无论是在阅读教学领域还是写作教学领域,总有一个挥之不去回避不了的、为广大一线教师头痛不已的、似乎是‚无解‛的问题,即‚文体之惑‛。

阅读方面,我们教的教材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有‚小说‛、‚诗歌‛、‚剧本‛、‚散文‛,还有‚寓言‛、‚童话‛、‚书信‛、‚演讲稿‛等等;我们的教参、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考试,也是将以上‚文体‛一锅煮。可我们的写作呢,情况似乎就有点不一样了,面对学生们的作文,老师们经常困惑的是:到底什么样的文章叫‚记叙文‛,什么样的文章是‚规范的议论文‛?如何区别‚记叙文‛和‚散文‛、‚记叙文‛和‚小说‛?每年高考、中考后为什么总有那么多对作文文体的质疑和问难? 再看一看我们的高考、中考试题。各省市高考卷,除文言文外,阅读分别为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细加比较,不难发现,这三类文本也根本无法与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这传统的三大文体一一对应。再看各地市中考卷,有的考三道大阅读题(文言文除外),有的只考两道大阅读题。考三道大阅读的,一道是说明文,一道是议论文,还有一道呢,是记叙文吗?几乎不是,要么是散文,要么是小小说。考两道大阅读的,一道要么是说明文要么是议论文,另一道呢,是记叙文吗?也不是,还是散文或者小小说。至于写作,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于是,便出现了令人费解的现象:我们教学生阅读记叙文,可是考试又不考记叙文阅读,而是考‚文学作品‛(小说、散文)阅读;我们教学生写记叙文、议论文,考试也要求学生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可是在实际考试中,又有大量的学生不写记叙文或议论文,或者不会写记叙文或议论文,而去写‚文学作品‛,写所谓的‚议论性散文‛甚至‚四不像‛。

我们的中考到高考考命题者们居然无视‚宪法‛,甚至‚知法犯法‛,还堂而皇之地要求考生把‚宪法‛废除的文体(记叙文、议论文)写得‚规范‛,写得

‚中规中矩‛,岂不荒谬? 如今,2011年版义务教育新课标似乎也在步高中新课标之后尘,以‚记叙性文章‛、‚议论性文章‛和‚说明性文章‛取代此前的‚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在‚文体‛上的不对等和种种疑问继续蔓延,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越来越严重的负而影响。

困惑二:阅读教学的指向

为读而读?为写而读?为语文素养而读?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始终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耗时最多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是‚为读而读‛,还是‚为写而读‛,抑或是‚为素养而读‛,广大一线教师都心知肚明吗?

就现代语文传统而言,阅读教学的指向恐怕更多是‚为读而读‛。叶圣陶曾撰文指出:‚咱们不妨凭实际的经验想一想,关于写作固然是咱们学习语文的目的,可是阅读仅仅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吗?关于阅读不也是学习语文的目的吗?‛在此基础上.经由张志公、吕叔湘等人的继承和发展,最终导致现代语文教学中‚阅读本位‛思想的确立。于是,阅读教学被简单地等同于‚精读‛教学,其要求,一是‚讲透‛,一是‚多练‛。叶圣陶为此还说过:‚精读的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最终,讲读教学一统天下,阅读课堂成为一个又一个废话垃圾场,也就造成了吕叔湘所批评的2700多课时劳而无功的状况。

在此背景下,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似乎有了‚新动作‛。2011年版课标将旧课标‚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校定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虽然是一处看似细微的修改,但这一修改一方面延续并体现了新课标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另一方面重新定义了阅读教学的手段、方式、方法、任务、目标,即:语言文字运用。新课标明确地在‚课程性质‛中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同时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从而一举确立了语文课程的核心,即‚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阅读教学无疑将为‚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语文课程核心作出应有的贡献。

从新课标的这一改动,我们是不是可以敏锐地捕捉到这样的信息,即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应当由此前的‚为读而读‛的教学转变为以写作为指向的阅读教学。换句话说,就是要从重阅读转变为重写作,努力做到潘新和教授所言‚为写而读、为写择读、以写促读、由读悟写、读以致写‛。

另外,只要稍微翻阅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无处不在,作为主要教学任务的阅读教学,当然不能缺席。但令人遗憾的是,‚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确过于笼统,其外延与内涵都过于‚丰富‛:既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包括‚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和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甚至包括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等,面对如此‚语文素养‛,广大教师显得无所适从;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语文素养‛于不知不觉间成为空中楼阁,几近虚无。

困惑三:作文文风

要华丽还是要朴实?教、考与课标为何错位?

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对学生作文文风的批评及争论从未停止过。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深深地迷失在‚华丽‛还是‚质朴‛的困惑中。

首先,考纲与课标要求产生莫名其妙的错位。义务教育语文2001年版课标对写作教学的总目标要求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2011年版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由此可见,新旧课标对写作教学始终坚持的基本要求是‚具体明确、文从字顺‛。这一点,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的要求显然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初高中语文课标才希望‚表达力求有创意‛、‚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可与课标要求相对应的‚考纲‛,情形却是另一番模样。无论中考考试说明还是高考考试说明,抑或依照考试说明制订的中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不但具有浓郁的应试味道,而且多与课标‚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的写作要求相抵牾。中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虽然大体上都采取‚基础等级‛(‚内容‛、‚表达‛)和‚发展等级‛两级评分法,却在‚内容‛与‚表达‛中附加了诸多要求:比如立意(审题)、情感、中心,比如文体、结构、字迹,等等。其结果就是,评价角度过于‚多维‛,‚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的写作核心要求往往被其他评价角度遮蔽。而‚发展等级‛对‚有文采‛的‚诱导‛更是导致作文文风趋向华丽的‚温床‛。

其次,教师教学行为不可选择地发生异化和错位。如上所述,尽管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历历在目‛,可是,由于‚考纲‛的‚有法不依‛,对一线语文教师来说,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讲美文‛(或日欣赏美文)、‚写美文‛自然成为教学常态。更加之我们现有的教材选文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全曰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以,教师的目光,自然会更多地流连于教材中随处可见的‚文美‛之上;至于那数量少得可怜的‚朴实‛且‚质美‛的文章,教师的教学重点也往往不是分析、揣摩、习得朴实的语言,而是立足‚质美‛大讲特讲情感态度价值观,或‚顾左右而言他‛。写作教学的情形似乎更糟,试问有多少写作课堂回旋着作文语言要‚质朴‛要‚平实‛的倡导之声?

质朴或是华丽,或许本身就不能‚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地机械分割,或许二者就是有机的整体。时至今日,中学生作文到底应该写什么样的作文,我们感到的除了困惑,可能还是困惑。

困惑四:语法

由于我国‚重感悟‛的传统语文教育并没有形成整严的语法体系,‚换文‛时代的语文教育思想、语文研究方法大多是‚舶来品‛,这似乎也最终注定了我国现代语文教育中的某些‚先天不足‛。体现在语法教学上,就是语法理论本身不完善,语法体系纷杂。这样的状况不仅让师生无所适从,即便叶圣陶那样的语文教育家也不由地为语法‚体系不一,术语分歧‛而苦恼,并说这实在‚大是苦事‛④。张志公也曾对语法教学有过无尽的苦恼与沉痛的反思:‚中学教师是从我们的语法著作里学到语法的,是从我们高等学校的课堂里走出去的。在我们讲语法的著作里和课堂上,语法就是这样讲的,中学教师怎么会不跟着走呢!中学的语法教学要是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我认为语法研究工作者是不能辞其咎的。‛在实际教学中,语法教学更是显得‚杂乱无章‛:‚据调查,初高中有45%的教师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语法教学,而其中有95%以上的教师进行单纯的语法教学,同样有95%以上的学生对教师的语法教学不感兴趣,有65%和88%的学生认为语法教学作用不大。‛⑥

也许正是考虑到语法教学的敏感性或难以操作,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对语法教学的要求上似乎显现出高度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正文部分只字未提及语法,仅在‚附录

二、选修课程举例‛和‚语言文字专题‛课程举例中建议‚梳理有关语言文字结构和运用的规则‛,‚可以设臵文字、语法、修辞、逻辑、普通话与方言等方而的专题‛,比如‚语法专题‛等。相对高中语文课标的‚无视‛,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只是在7~9年级的‚阅读‛阶段目标中蜻蜓点水似地提到‚语法‛:‚了解基本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轻描淡写的表述,暖昧审慎的态度,难以给实际教学与评价带来实质性的指导。这样的态度延续到刚刚颁布实施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新课标不动声色地将‚了解基本语法知识‛微调为‚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从‚了解‛到‚学习‛,新课标对语法教学的态度着实耐人揣摩。虽然新课标于‚具体建议‛中新增一条‚6.关于语法修辞知识‛,从课标表述的文字量上来看,语法修辞俨然已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相提并论、并驾齐驱,成为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可遗憾的是,‚关于语法修辞知识‛长达两大段字数(超过‚口语交际‛)的内容中,并没有对语法教学展开十分具体的阐释,语法教学的‚度‛如何把握?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合理操作?如此要紧的问题,新课标却让教师与学生‚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这不能不让人迷惑。

困惑五:细节描写

究竟什么是‚细节描写‛?是教‚生动细致地描写‛还是教‚细节描写‛?

无论阅读还是写作,细节描写都是无法回避的重要教学内容。但究竟什么是细节描写?笔者曾以此请教过一些著名特级教师,得到的答案基本上是,细节描写就是把它描写得很细。但如果真要深入地思考探究一下,恐怕不是这么简单。

‚把它描写得很细‛,这应该是获得普遍认可的观点。因为,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服饰、表情变化、心理活动及事物的细微之处进行具体而细致的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⑦,‚一般认为,文学作品中的细节,就是细小的情节,是相对于重大情节来说的‛⑧。

据说,‚描写‛一语‚是从绘画上来的‛,‚写作的人把文字作为彩色,使用着绘画的手法,记叙他所选定的事物,使它逼真,使它传神。这就是写作上的描写。‛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细节描写就应当是绘画中的‚画龙点睛‛之笔;既为‚画龙点睛‛,那么,细节描写显然不可能在一个小小的片段中具有‚这些‛、‚共用了五个‛这样的数量,而应是‚以一当十‛。正因为这样,王光祖、杨荫浒主编的《全国高等教学自学考试教材〃写作》突出的是‚细节描写‛的‚具有典型意义‛、‚最细微、最本质‛:‚细节描写是对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细枝末节的描写,它是记叙性文章的最小描写单位。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典型环境的描绘,都需要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把它们最细微、最本质的情状特点,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细节描写的典型意义及‚最本质‛性,在福建师大赖瑞云教授那里,被更直观、形象地概括为‚有特点的细节‛:‚细节主要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情等方面的细叙,它们往往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称这些细节是有特点的细节。‛赖教授还为此举例道:‚《荷花淀》中水生女人一句‘你总是很积极的’,既有埋怨更有赞赏的话,一下子‘亮’出了一个‘外静内秀’的贤慧女子的形象。‛

一句‚你总是很积极的‛显然不是所谓的‚把它写得很细‛;这告诉我们,如果不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具有特征性的‚把它描写得很细‛,往往等于‚凑字数‛。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1-0022-0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对话的展开,应以问题为支撑。教者要根据自己阅读文本的经验和学生实际,提出充满撞击力、引爆力,能激发学生质疑探究欲望,引导教学对话不断走向深入的问题。具体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有效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

问题的设计要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要扣住教材的重难点,结合文体特点,从课文的内容、语言、手法、主旨等方面设计出适于学生理解与应对,能激发起热烈的学习情绪的“牵一发而动全篇”的问题。如:

①《生命,生命》。文章选用了三个事例引发了对生命怎样的思考?选用这三个事例有什么妙处?

②《香菱学诗》。香菱学诗如痴如醉,请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描写语句,体会这些描写的传神之处。

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诗句有描写、叙事、抒情,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④《出师表》。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

⑤《范进中举》。小说对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的胡屠户进行了两次描写,前后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

⑥《故乡》重在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

二、整体性:基于文本感知设计问题

整体性阅读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它着眼于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研读、理解、赏析课文,克服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一讲到底、肢解课文、零敲碎打等弊端;它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第一印象”,突出“直觉”与“综合”,也重视对内涵的把握与体悟,彰显“理性”与“概括”,它有助于学生对“文脉”、“文旨”的感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和“能力结构”,改变阅读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析,轻感悟”的现状,从而引导阅读教学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著名特级教师洪宗礼认为,要改变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微的现状,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从整体上改革语文教学,发挥语文教学的整体综合效应,实现语文教学结构的科学化与最优化。

在教学《一双手》时,洪老师立足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设计了以下几个“主问题”。

①课文题目明明是“一双手”,作者为什么偏偏列举出“各种各样的手”,而且又是“未留下很深印象的手”呢?

②作者所写的这一双手有哪些特征?怎么写的?请大家运用“读书四到”的方法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③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天下第一奇手”呢?从课文中找出四句话来具体分析。

④在我们周围,社会上、学校里、家庭中,或者报纸上、影视中、书刊上,看到的人事,还有没有能说明“美是以丑为代价”这个道理的。

整体感知文本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整篇课文,同时也关注字、词、句、段,落脚点仍是语言。教师对学生的整体感知不能放任自流,需要精心指导。通过明确感知要求,创设感知情境,提供背景知识,注重方法点拨,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适切性:基于学生实际设计问题

学情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设计的依据。问题以学生已有的知能基础为起点,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可以缩短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所需达到目标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的思维强度出现“临界状态”。李镇西老师执教《提醒幸福》,首先调查学生是否喜欢这篇文章,“读得懂吗?有没有什么读不懂的?”接着了解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说出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随后重点让学生“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李老师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一要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以此设置教学的“高度”或者“标尺”;二是备课时,要把自己当作学生去研究思考课文,设想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能有什么兴奋点或疑难点;三是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第一印象”开始,让学生在没有教师任何“干扰”的前提下先进行“干净的阅读”,这种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有利于教学对话的催生与展开,学生各种独到的发现和见解才会在课堂上呈现出来。

四、层次性:根据教学环节设计问题

教学的不同环节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对“问题”设计的要求也理当不同。教学起始阶段,可以设计一两个“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整体理解;教学展开阶段,要设计出最为精当的“主问题”,形成重要的活动“板块”,以构建自由、广泛的交流对话时空;教学深化阶段,往往以“问题”加深思考,引发讨论,强化理解。

在教学《散步》一文时,随着教学的推进,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怎样解决的?

②在“分歧”解决的过程中,是什么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选择?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③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学《斑羚飞渡》,随着教学的推进,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自由读课文,试着用一句话从不同角度概括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②找出本文最让你感动的句段或情节,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动?

③从斑羚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以“小斑羚的哀鸣”为题,写一篇短文。

五、实践性:拓展教学时空设计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要跳出语文教语文,走出课堂学语文,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变通对话形式、拓宽活动渠道,拓展教学时空,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水平。

教完余光中的《乡愁》,我意犹未尽。让学生自愿报名,以手抄报为载体开展一次纵深的语文实践活动。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参加本次活动的人员分为三组:资料组——重在搜集丰富的乡愁诗,创作组——重在进行乡愁诗创作,编辑组——主要是将资料组搜集的资料和创作组创作的作品编成小报。每组推荐一名组长,组长再作分工,他们按照占有资料→创作诗歌→整合资料的程序开展了这次实践活动。一周后,送到我眼前的有“资料组”搜集到的丰厚的材料,“创作组”创作的小册子,“编辑组”编制的精美的手抄报,学生们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主动构建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教学《陌上桑》,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增补一些情节,把这首诗改写为一个故事;教学《威尼斯商人》,可以组织一次戏剧活动,排演“法庭审判”这场戏;教学《雨说》,可以让学生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300字左右的散文,体会两种题材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六、拓展性:利于内容整合设计问题

为了扩大教学容量,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淀,深化学生理解主题,教者可以把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题材、主题、写法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读”、“联读”,设计出拓展性的“问题”。

于漪老师教《晋祠》一文,用三言两语引入课文后,请每位同学口述一处祖国的名胜古迹,并在速度与表达上提出要求。学生从上海的豫园讲到云南的西双版纳,从杭州的西湖讲到长白山的天池……不仅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激发了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教者出示《中国名胜辞典》,听写有关“晋祠”的条目,将条目中说明的每一句话用数字标出,和课文中相应的内容对照,辨析异同。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训练了听写能力、比较思维能力、思维的敏捷性,同时也检验了阅读理解的准确度。于老师将课内外资源有机的整合起来,紧扣语文能力训练点,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培养。

余映潮老师执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采取“吟诵诗歌”、“自由背读”、“抒发感受”三部曲,围绕“抒发读诗之后的感受”这个“主问题”采取了“联读”的方式,引领学生学习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理解“要乐观、坚强”的主题;学习宫玺的诗《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理解“要诚实、踏实”的主题;继而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围绕“我们该怎样对待新的生活”自由写诗,最后再朗诵邵燕祥的诗《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节选)》,进一步理解“要自强不息”的主题。“抒发感受”、“寻觅启迪”的“主问题”设计,深化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层层深入的“联读”推进,使三首诗得到了有效整合,增加了教学密度,增大了教学容量,扩展了阅读视野。

教学《乡愁诗两首》,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乡愁是什么?”可以把台湾诗人彭邦桢的《月之故乡》、舒兰的《香色酒》、于右任的《望大陆》等放在一起“联读”;教学泰戈尔的《纸船》,可以与冰心的《纸船》进行“比读”;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可以和席慕容的《乡愁》“比读”;教学《南园》,可以从格调上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比读”,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可以在内容与风格上与晏殊的《浣溪沙》“比读”等等。

七、探究性:着眼能力培养设计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通过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实施阅读教学时要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设计探究性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活动,培养其探究学习能力。

余映潮老师教学《死海不死》一文,用“微型话题”的方式,由课文内容生发开去,开展从课内到课外、跨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活动。首先在理解积累词语的基础上,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探究“点”,接着对这些“点”进行探究,然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小结活动成果,从方法上点拨。

第一层面的话题有:①《死海不死》的开头;②《死海不死》的结尾;③《死海不死》中故事的作用;④《死海不死》的构思特点;⑤《死海不死》中的说明方法;⑥《死海不死》中的因果关系等。

第二层面的话题有:①说说浮力的故事;②为什么湖水有的淡,有的咸;③为什么种庄稼需要淡水;④海水为什么具有治病功能;⑤从死海的形成看地壳运动;⑥死海真的会死吗;⑦海面为什么“空气清新,含氧量高”;⑧矿物质与人的生活;⑨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死海等等。

这种着眼于能力培养的探究性活动具有探究性、活动性、合作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不仅适用于“单课教学”,还可以应用于“单元教学”、“整册教学”,甚至“学段教学”。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遵循有效性、整体性、适切性、层次性、实践性、拓展性和探究性的原则,要瞄准教学目标,立足文本感知,贴近学生实际,优化环节设计,拓展教学时空,整合教学资源,培养探究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国正.中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3]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丁莉娟,赵志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篇4

一、存在的问题

1. 家长及社会方面

多年来, 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 社会、家长甚至有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官员都把地理视为“副科”“小科”, 认为地理不过就是地名加物产, 只要划一划, 背一背就行了。有的家长更是“现身说法”, 认为学习地理是浪费时间, 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行。有的家长根本就不在意学生地理成绩的高低, 更别说让孩子选修地理了。

2. 学校方面

既然家长、社会评价学校就看升学率, 那么学校领导重视“指挥棒”下的“主科”轻视“副科”的现象, 肯定是比较严重、普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师资配备不足。地理学科在许多农村中学 (尤其是初中) 已沦为“识字就能教地理”的地步。有的学校由“主科”教师兼任, 而专职的地理教师因为有一定的学历和能力却被“重用”安排上“主科”了;很多初中学校地理成了后勤人员的“评职课”, 病、老教师的“关照课”。地理教师人员变动频繁, 素质偏低, 有的老师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连学生都不如, 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

(2) 地理教学资源严重缺乏。教材配套的挂图不全、陈旧不堪, 多媒体设备更是空白, 有的学校竟连个像样的地球仪都没有, 很多老师上课仍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 给教学带来很多不便。

(3) 排课不科学。地理成了语文、数学等主科的“添头”, 大多安排在上午最后一节和下午, 根本不考虑地理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地理教师任课班级多, 有时还不得不跨年级上课。

3. 学生方面

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种种作为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态度。有的学生进入高中后, 就把自己的理想定位在理科上, 认为学地理无须“浪费”太多时间, 能应付学业水平测试便可。这种状况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若不补充初中地理知识, 高中地理教学举步维艰;若补充过多势必造成高中地理课时不够, 学生学习吃力, 影响高中地理教学质量。这也成为地理课程改革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

4. 教材编排方面

初三不学地理, 学生本已浅薄的地理知识到了高中已忘得差不多了, 高中一入学就要接触地球的运动、天气和气候等方面的知识, 难度较大, 不易接受。高一新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 因为必需的物理和数学知识还没有具备, 不少学生都有受挫的感觉, 普遍认为地理难学, 其难度超过了数学、化学等学科, 仅次于物理。难怪学生会感慨:“地理和物理, 想说爱你不容易。”

5. 教师方面

(1) 积极性不高。受大环境影响, 不少地理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责任心不强, 不思进取, 得过且过, 不愿钻研地理教材、揣摩教学方法, 教学基本功逐渐丧失。有些地理骨干教师也觉得前途渺茫、心灰意冷, 普通课与公开课相差甚远。有的中青年教师更是乐意改教其他学科。

(2) 教学理念陈旧。“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没有树立起来, 满足于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结论, 忽视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与地理科学观念的培养与渗透。比如, 怕学生学不会、考不好而满堂讲, 满堂练, 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 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只能是被动接受, 没有主动建构。“……这样的知识于他们不过是一堆不具任何情感意义的符号, 不具任何实用性, 是‘死知识、假知识’。学生的学习犹如‘复制———粘贴———删除’三步曲, 先从教师那里将知识复制到自己的脑海中, 然后在作业或考试时最好能原封不动地粘贴, 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 再将其从头脑中删除, 以留足空间进行下一个循环。”

(3) 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有的教师只备教材不备学生, 把上课当成了“有条不紊”地执行教案的过程, 希望学生能按教案设想去思考, 去回答。有的教师引导学生去活动, 场面轰轰烈烈, 气氛空前活跃, 但却不知如何收回来, 造成课堂的失控;而有时又矫枉过正“收”过了头,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学习情绪低落, 思维活动受到抑制。

二、对策

钱学森曾指出, “地理科学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问题, 国家必须重视地理学科, 建立地理科学体系, 发展地理科学。”如何走出当前中学地理教学面临的困境呢?本人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 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 加强宣传, 彰显地理学科应有的价值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乱砍滥伐、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加剧, 都与公民地理科学素养不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 加强中学的地理教育,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2. 完善考试制度, 协调好考试与教学的关系

学科的兴衰与考试制度密切相关, 地理教学的现状与地理学科曾不被列入中考或高考的范围, 有直接的关系。教育主管部门在出台中考、高考方案时, 应全面协调好“中考、高考、学业水平测试”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 这样才能保证地理学科的健康发展。

3. 学校管理应以学生发展为本, 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办学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学校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重视地理教育教学, 把责任心强、业务过硬的教师安排到地理教学岗位, 并在评优晋级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逐步建立和培养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专职地理教师队伍, 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 教材编排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师要舍得删去教材中一些过难、作用又不大的内容, 把难度控制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 不可将学生“一棍子打死”。另外, 还可以调整教学顺序, 将相对较简单的人文地理内容提到自然地理之前教学。这样, 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信心, 消除畏难情绪, 另一方面等学生学习了相关的物理和数学知识后, 再学习这部分内容就容易多了。

5. 内强素质, 外塑形象, 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1) 加强自身修养,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要多改变自己, 少埋怨环境……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客观条件的改变上, 不如将希望寄托于挖掘自身潜能上……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有机遇的时候, 抓住机遇, 没有机遇的时候, 眼睛向内, 超越自我, 提高素质, 等待机遇。”地理教师尤其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 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实现由传统经验型、教书匠向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转变, 才能在课改的浪潮中勇立潮头, 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更新教学观念。苏格拉底说过, 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点燃火焰。教师要改变那种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思考、重文字轻图表、重积累轻运用的教学观念, 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使学习过程成为启发思维, 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愉快活动。教师要善于引导,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比教师直接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要好得多。

中学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篇5

摘要:

现行中学语音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

1、教材语音教学内容的安排分散且学程长,不利于拼读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从一开始便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自信心受到挫伤,教学效果差。

2、孤立、分散教字母、音标,忽视音素这一重要要素。

3、重单音教学轻语流教学。

4、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这些问题导致语音教学费时低效,造成学生词汇记忆困难,进而产生了英语学习上的两极分化,并且为日后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能力的培养种下了暗疾,是实现中学英语教学目的的拦路虎。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给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对策。关键词:语音教学;音素;拼读能力;问题;对策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掌握语言知识和获得言语技能的基础,所以学习语言必先从语音开始。正因如此,现行中学英语教材把语音教学安排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初一年级,其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良好语音语调,具有单词拼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学生的预习能力、自学能力、及初步运用英语真实交流的能力打下基础。然而,目前实际的中学英语语音教学的效果与目的相距甚远。

其具体表象就是:

1、很多学生学完音标之后音标记不准、认不全;

2、许多学生没有独立识词的拼读能力,学习英语*鹦鹉学舌,背诵单词*死记单词字母顺序,给英语单词加注汉语拼音或汉字;

3、朗读时缺乏语流音变,不能表情达意,一些学生害怕当众朗读。

4、单词不会拼读造成词汇记忆困难,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过拼读关,而大多数学生不具备拼读能力,最终导致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对中学语音教学的现状做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分析,发现语音教学之所以效果差,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现行中学英语教材语音教学内容的安排分散且学程长,不利于拼读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从一开始便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自信心受到挫伤,教学效果差。

2、孤立、分散教字母、音标,忽视音素这一重要要素。

3、重单音教学轻语流教学。

4、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一、问题分析

1、语音教学内容的安排分散且学程长

现行中学英语教材语音教学内容的安排分散且学程长,不利于拼读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从一开始便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自信心受到挫伤,教学效果差。现行中学英语教材将语音教学安排在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历时3个学期,完成单音教学、读音规则、和重音、连读、失爆等语流音变的教学。单音部分26个字母用近2周的时间学完,其次是音素,再次是音标。48个音素和音标的教学有41个分布在第一册(上),5个在第一册(下),2个在第二册(上)。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不难看出,单音部分的教学过于分散,而且需要3个学期才能将48个音素和音标学完,未免学程较长,问题的关键是,学生学不全48个音素和音标,就无法拼读和正确有效地记忆单词,这无疑造成学生学习英语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的地位。

被动之一:学生最初学习的每一个英语单词及每一句话都得通过跟着老师重复模仿来获得。由于记不住单词和句子的读音,学生们采取不得已的手段―――用汉字或汉语拼音给英语单词和句子注音,这多多少少让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有些困难。

被动之二:学生们原想学完26个字母,自已就能像学完汉语拼音一样,能独立地拼读英语单词和句子,结果愿望落空。

被动之三:由于48个音素施行分散教学,加上教师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编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无视学生要独立拼读的愿望,致使长达两个学期的时间使学生们一直处在鹦鹉学舌、死记硬背的学习状态,渐渐地一些学生到了学英语就感到头痛的地步。学生们最初要独立拼读的意识淡漠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减低了,随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极分化。

被动之四:当学完48个音素和音标并应当获得独立拼读能力的时候,又由于缺乏相对集中和强化练习,造成语音教学“夹生饭”。加上平时老师领读惯了,致使一些学生音标认不全,更谈不上具有拼读能力了。众所周知,没有掌握拼读能力,就等于没有进入英语学习的大门。学生的预习能力、自学能力培养也就根本无从谈起,甚至一些学生到了初三了,英语句子下面仍用汉字标注英语读音。学生学习英语的这种困难的被动局面较为普遍,乡村中学更为严重一些。我们都知道“教师、教材、教法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目前中学语音教学形成上述被动现状跟教师的教学素质有关系,但是教材的作用不可低估,尤其当教师的综合教学素质还不够齐、还不够高,还不能达到创造性地驾驭教材时,教材的编排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和质量。现行中学英语教材语音教学内容的安排虽然符合英语循序渐进的原则,但是它低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忽视了学生们要独立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独立拼读,尤如孩子将永远无法挣脱母亲的手自由行走一样,学生学习英语就没有乐趣,就没有成就感。所以,语音教学内容,特别是单音教学内容,分散且学程长,不能满足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不利于拼读能力的培养,最终的教学效果也只能是部分开花,而不能遍地开花。

2、孤立、分散教字母、音标,忽视音素这一重要要素

通过笔者亲身的教学实践与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包括中学生、师范生和一些在职培训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其头脑中根本没有音素这一概念。很多人认为语音教学就是字母、音标的教学。这一问题恰恰反映出学生为什么学了字母和音标仍然不会拼读单词、记不住单词的原因。因为他们所谓的拼读单词,实际上是字母、音标两张皮,即:字母是字母,音标是音标,是记不清楚的两套符号。学生识记单词的模式:读音标、看词义,然后死背字母顺序。不能将音、形联系起来,按照音形义相结合的正确方法识记单词。这里所指音形联系的关键要素是音素,因而语音教学应使学生明确字母、音标、音素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尤其重要。我们说:字母是构成单词的最小单位。音素是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属于听觉符号,而音标只不过是记录音素的书面符号,属于视觉符号。可见,字母、音素、音标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其中,音素在字母与音标之间起着桥梁作用。由于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因而教学中,教师应当抓住音素这一要素,适时地教给学生掌握字母(形)在单词中的读音(音),了解了字母的读音后,就象掌握了汉语拼音一样,可以拼读英语单词,而音标起着提醒我们了解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作用。但是,由于部分教师没有音素的概念,结果不能适时地使学生建立起音、形之间的联系及其单词的拼读意识,失去了培养学生拼读能力的良好契机。

3、重单音教学轻语流教学

现行中学英语教材从初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安排了重音、语调、意群、连读等语流教学的内容。但是,笔者发现:多数教师相对地对单音较为重视而对语流语调的教学重视不够。其表现为:

1)、对于教材中所出现的相关的语流语调教学内容,教师往往是一带而过。让学生听一听,然后模仿一下。这样的教学方法仅就语流的单项练习来说也未常不可。问题的关键是部分教师不能结合课文的教学进行语流语调的训练。即脱离开单项语流练习,在进行课文教学时,什么重音、语调、连读、失爆等语流音变现象很少受到师生的重视,几乎全丢在脑后,致使学生习惯于朗读与背诵只能达意不能表情,没有韵律节奏,学生朗读背诵时差不多都一个味。甚至是夹带着地方音的英语。因而许多学生怕丢丑,不愿意当众朗读。话说回来,如果英语的语流语调掌握不好,学生就不会真正感受到所学英语的语音美,很难获得英语的真正语感,就会使英语的学习永远停留在语言学习的浅层上,无法触及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底蕴,这也就很难使学生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

2)由于缺乏对语流语调教学的重视,为学生日后获取听说读写的能力种下暗疾。我们说,英语语流语调与汉语语流语调差别很大,曾有人将汉语的语流语调比喻为一串珠子,拔一拔,个个清晰有声,而英语的语流语调听起来恰似小溪的流水,哗啦啦,连续不断。可想而知,一个习惯于以汉语的语流语调朗读英语的学生,听力理解、口语表达、阅读理解与速度将直接受到严重影响。造成的结果要么听不懂别人讲的地道英语,要么自己讲的英语别人听不懂,并且阅读时还读不快。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意识不到这一点,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课还讲不完呢,哪有时间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的语流语调,让学生课下自己练习去吧。”可见,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事关整个英语教学的成败。

4、过分的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

纵观整个语音教学过程,过分的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的问题比较严重。首先,许多教师教学中还存在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现象,教学中更多考虑的是课本里有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忽视学生的需要,较少考虑学生应当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即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问题。“严格地说,不论是本族语还是外语都是学习者自己学会的。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必须把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语音教学做为语言学习的第一关,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拼读能力,从而解决学生的识词问题。同时,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认知学习、迁移学习和行为习惯学习能力。通过语音教学,教会学生查字典,以便学生具有预习能力和自学能力。可是从目前的语音教学现状看,很多教师没有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表现:

1)教师越俎代庖,习惯于课堂上领读新单词而不是让学生练习独立拼读。

2)教师习惯于灌输知识,缺乏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使部分学生养成“小和尚念经”―――动口不动脑的坏习惯。

3)许多中学生手中始终没有一本英语词典,课堂上教师也从未教过学生怎样查词典和运用词典,因而很多学生学习英语没有预习和自学的概念以及能力。显而易见,教师没有“授人以渔”的教学思想。

二、对策

1、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对语音教学的单音部分要实行先集中后分散的教学原则

为了缩短语音学习的学程,改变学生从一开始学英语就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的现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经过对一些教学成绩优秀的个案的调查研究,现行中学英语教学对教材中语音教学的单音部分实行先集中后分散的教学原则是切实可行的。这里所说的集中,即首先运用3个左右的`学时集中识记26个字母(26个字母中的大部分在小学的课程中和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这期间穿插一些日常英语用语和简短易学的英语歌曲,内容基本上跟教材相符,教师也可以有适当的机动;其次,用2-3周的时间进行字母、音素和音标的教学,教学的重点要放在了解字母、音素、音标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各自在拼读单词中的作用,完成48个音素、音标及其相应字母、字母组合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过发音、拼读开口关。同时,结合教材生词表上的单词练习拼读,掌握用音、形、义相结合的正确方法识记单词(可以是生词表上部分单词,特别是一些有读音规律的单词),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立拼读的能力,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从一开始就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然后是分散教学,即按照教材所编的教学任务施教。以达到在教学中进一步分散巩固前面所学的字母、音素和音标,确实形成熟练的拼读能力,并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单音部分的其它学习内容。

2、抓住音素这一关键要素,突破拼读关音素是字母和音标的桥梁。

在单音的教学中,要始终把握住这一脉搏,进行字母、音素、音标同步教学。如:学了字母f,l,m,n,s,x,就让学生识别出六个字母的名称音都含有一个共同音素[e],就此使学生识记元音字母e通常在单词中发[e],且该音素的音标与字母形同;同时指出去掉这六个字母的第一个音素[e],余下的音便是五个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且字母与其音标形同。接下来,让学生练习拼读下列单词:men,fell,mess,self ,sell ;从而建立拼读意识,发展拼读能力。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下面的字母b,c,d,p,t,v,z在单词中的读音,以及字母e的名称音[i:];还有像字母a,k,j,h也可如法进行;五个元音字母和字母组合以及辅音字母和字母组合的语音教学也有其各自的规律可循。重要的是抓住音素是字母与音标之间的桥梁,避免形成字母与音标两张皮。

3、教字母、音素、音标

掌握拼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能力我们说,虽然教材是从起始内容编起的,但有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是初中学生对英语的认识和了解不能归零(一些学生在幼儿和小学阶段接触过英语);另外,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和掌握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英语的学习。实践证明,中学生也不可能完全*习得掌握英语,因为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所以,不能让初学者只单纯地*行为习惯、机械模仿、鹦鹉学舌的方式来学习掌握英语,否则就将低估学生的认知能力,抑制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养成学习英语有口无心的习惯。因此,在语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对英英、英汉的音素进行适当的比较,注意字母与音素、字母与音标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观察、发现、联系、对比、总结、归纳的认知学习和迁移学习以及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尽快形成见词就能拼,能拼就会读的拼读能力。如:英汉相似的音的比较:y―[i:]、r―[r]、w―[w]、h―[h]、g―[g]等;英英相似的音的比较:[i:]―[i]、[i]―[ei]、[s]―[θ]、[v]―[w]等;字母与音标之间的联系:如部分元音字母、大部分辅音字母都与其相应的元音音标、辅音音标形似:如p―[p]f―[f]h―[h]等。实践证明:学习英语不能*简单机械模仿死记硬背,只有“将认知学习、迁移学习和行为习惯学习拧成一根英语学习能力的三股绳”,才能真正学好英语。所以,从一开始学英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4、与课文教学相结合,长期坚持进行语流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形成正确、规范、自然、流畅的英语,顺利地进行口语语言交流,教师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搞好语流教学。如:单音、单词、句子相结合;单词、句子、语篇相结合;特别是要将语流教学与课文教学相结合进行,让学生多听课文标准录音,对课文的语流语调要形成整体地深刻印象,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境地,如此坚持练习,学生才能突破朗读关,朗读时才能表情达意,这对语感的形成至关重要。另外,教师还可选择一些诗歌、绕口令、歌谣、歌曲等,让学生练习,或让学生欣赏性地听,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美的熏陶中获取英语语感。学生能通过自己一口漂亮的语音语调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5、教会学生查字典,巩固拼读能力,发展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自学能力教师在语音教学中,要抓住三个契机:

1)在学生有强烈欲望要自己独立识词的时候,适时地使学生掌握单词的拼读能力,即集中强化单音教学。

2)在学生具有了初步拼读能力之后,要立即巩固教学效果,及时教会学生查字典。一方面练习了拼读;另一方面,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初学英语的成就感,同时还可以掌握一些词汇。更重要的是,为发展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自学能力打下了基础。

3)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精彩的英语句子或短小的文章,让学生能够通过查字典阅读,这样就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提高了单词的复现率,加大了语言的实践量,从而形成良好的语言输入环境,即输入的多,记忆的就多,并且使学生形成在英语的使用中掌握英语的良好学习策略。结束语语音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英语教学的成败。在当前普遍重视听说读写言语实践能力培养的形势下,重视与加强并大胆改革入门阶段的语音教学势在必行。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教学素养,积极地进行教学研究,要创造性地驾驭教材,真正改变语音教学费时低效的现状。否则,目前所存在的语音教学问题将成为实现中学英语教学目的的最大拦路虎。

参考文献

[1]张延军.中小学教学新大纲及教材分析中学英语[M].当代世界出版社,,5.

[2]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9.

当前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篇6

这样“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其本质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首先是与教的矛盾:普通中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中学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

其次是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师让学生欣赏艺术品,主要不是培养职业的鉴赏家和批评家,但经常对各种审美类型和特征作比较与鉴别,经常对各种艺术作品优劣之处进行区分与评价,确实有助于审美趣味的敏锐化。但这种审美趣味的培养,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个性独特倾向。教材应该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式的递进,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再次是与个体完善和社会需要的矛盾:美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课程之一,除了对受教育者的审美结构的美育功能之外,还具有伦理结构的德育功能、智力结构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结构的健康功能。只有这些功能的全面发挥,方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完善个体。而且,随着文化科技的进步,艺术与生产、生活日趋融合,社会要求劳动者具有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丰沛的艺术灵感与创造意识。而传统的美术教学的欠缺与片面都是美术教育功能的畸型发展,使人格和个性平面化,使再生产劳动力的感官运动与审美创造相分离,从而影响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社会的顺利发展。

美术教学的目的、性质、任务,并要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素质、审美修养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在教学中利用本学科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学习基础知识进行简单训练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美术欣赏、艺术原理、美学知识的教学,变单一的知识技能为多元的知识结构,使美术教学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美术教育的意义是将人类在视觉艺术方面创造的理论、技法及成果,按照教育规律再创造成适合不同对象的教学材料,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公民对美的认识、判断、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可见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素质,也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上。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对美术教育的功能有着共识,他们认为美术教育直接的目的是寻找种种机会,用种种方法训练学生的身心和各种感官,使他们的各种感官及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及道德情感等本能渐渐地自由生长发育。

新世纪是一个科技、信息都飞速发展的世纪,面对21世纪教育形势的迅猛发展,美术教育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要:

1.发掘美术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有着悠久而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这些,对学生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

2.更加重视美术与日常生活的关联,美术的本义就是美好,因此创造美妙的东西、创造美好的生活是它最基本的要求,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能分开。日常美术教育中应该贯穿一些和日常生活联系的知识,才能发挥它的本质含义和现实意义。

3.注重美术学科与其他艺术学科(如音乐、体育)的渗透和融合,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各种美。

4.开展一些比赛性质的美术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也锻炼他们的创作能力,培养他们对美术的热爱。

总之,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美术教育的主体,让他们内在的创造性、造型表现欲望与外部存在的美术相碰撞,使学生真正意义上获得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益的美术能力,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

中学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篇7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媒介, 是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文化是语言的根本所在, 是语言的思想内涵;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共同促进人们认识水平和交往能力提高。语言能够直接反映人们的生活体验和风俗习惯, 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文化, 所以想要学好一门语言, 前提是先了解该民族的思想文化。中学英语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国家文化, 基于英语文化背景展开英语教学, 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英语素质能力发展, 还可以增强学生在异域文化中的交往能力。

一、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实施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体现了英语教学的根本要求, 也是落实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整体上说, 把英语文化导入课堂教学活动中, 有利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传播, 打破地域限制, 帮助学生消除异域文化语言交流的隔阂, 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1]从局部上说, 实施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 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 还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英语知识, 让他们更好地进行英语阅读和学习。

二、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教学内容

(一) 基础文化知识

中学英语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教育课程, 因此, 其特点是讲究实用性和基础性, 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必须根据该特点进行, 加入一些英语国家的基础知识教学, 像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西方文化知识体系, 从而为正确理解英语知识奠定基础。通过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角度认识英语以及英语文化, 增强学生知识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二) 民族文化观念

语言形成于特点文化环境中, 它代表着一种民族特色, 从根本上说, 中西文化差异体现为思想观念不同。实施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时, 必须融入有关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知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应基于本民族思想文化, 让学生学习理解西方文化观念, 培养学生运用西方思想文化来分析英语问题。[2]

(三) 本土文化词语

英语教学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即词汇、语法和语音,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重要部分, 是最基础的英语教学内容, 在文化导入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英语本土文化词汇知识学习。英语本土词汇也就是英语中的“俚语”, 这些词汇往往极具当地文化特色, 富有历史韵味, 它形成于特殊文化背景下, 要想真正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 必须全面了解学习词汇及其文化内涵, 不能死抱着教材解释不放, 要让学生全面正确地学习英语词汇, 扩宽学生知识面。

三、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教学原则

(一) 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实施英语文化导入教学时, 教师必须始终坚持科学性、实用性两个基本原则。其中, 科学性指的是文化导入具体内容以及方法手段科学有效, 中学英语教学必须遵循教学客观规律, 基于新课标思想要求, 科学设计文化导入教学活动, 避免把教师个人主观思想随意添加到英语文化导入教学中, 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3]实用性指的是文化导入具体内容要和英语教学有联系, 文化导入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进行, 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精心挑选文化导入材料。

(二) 适度性和相关性

由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教学内容有具体规范, 所以, 英语教学必须坚持适度性和相关性原则, 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根据适度性和相关性要求来确定文化导入内容, 教师应选择最有代表性、最有特色的西方文化知识, 来深入讲解分析, 如果在课堂上讲一些无关紧要的知识, 只会浪费课堂宝贵时间, 大大降低教学效率, 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相关性指的是文化导入内容要和教学内容或者扩展知识相关联, 为学生语言学习创设具体文化环境,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运用英语词汇。

(三) 阶段性和灵活性

阶段性和灵活性原则主要应用于文化导入教学方法中, 我们应当认识到, 文化教学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文化导入教学设计必须充分依据教学客观规律以及学生实际认知水平, 循序渐进地分阶段开展文化导入教学。课堂文化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 灵活选择教学手段, 做到因材施教, 保证所有学生异域文化交流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四、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教学策略

(一) 培养师生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的意识

培养师生英语教学文化导入意识是保证文化导入教学目标实现的必要前提。首先, 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思想, 实施英语情境教学, 为学生创造良好英语学习、交流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分析中西文化, 帮助学生找出两者不同点,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深入探究英语词汇知识。其次, 学生应自觉提高异域文化交流沟通能力,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平时注意加强西方文化知识积累, 增强全面认知西方文化的能力, 同时学会整合归纳所学知识, 构建自身英语知识体系。比如, 在上新标准英语 (外研版) 初中二年级下册“Module 1 Hobbies Unit 1 Do you collect anything”一课时, 教师可以在上课前, 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收藏物品带到教室里, 先让学生自己对收藏物品的价值以及文化内涵进行简单介绍, 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展开分组讨论, 自由阐述收藏物品的特点, 尤其是分析蕴含的思想文化。这种讨论活动可以增强学生文化思想观念, 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为学生创造自由开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 促进学生英语水平和文化思想共同提高, 从而达到良好课堂教学效果。

(二) 文化导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1. 引出教材中的文化素材。

引出教材里的文化素材就是把有关知识文化背景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 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首先, 教师对教材中词汇的由来进行举例分析, 像为什么一年有365天, 一星期有7天, 还可以挖掘英语单词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 像给学生讲述古罗马神话中日期的由来, 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课堂参与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其次, 教师可以采用影像资料、图片、语境模拟等手段把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根据教材内容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交流感受异域文化, 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提高他们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比如在上新标准英语 (外研版) 初中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What did Zhan Tianyou do”一课时, 教师在上课前可以给学生展示影音、图片等有关材料, 介绍Zhan Tianyou的故事, 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这种课堂导入方法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教材, 而且可以让学生深入把握教材内容。

最后, 对中西文化差异和思想观念区别进行深入比较分析, 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像单词“dragon”, 在中西文化里都解释为“龙”, 但在中国文化里, 它代表着一种头上长着鹿角、全身覆盖着金色鳞片的蛇形吉兽;而在西方文化里, 它代表着无恶不作、到处破坏的凶兽。在学习这种词汇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区别不同文化中词语含义的差异, 提高学生跨文化思维能力。

2. 英语文化进入课堂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基本都在课堂上进行,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有意识地把英语文化融入到教学活动各环节。同时, 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根据教学要求收集整合文化知识素材, 开展“课前十分钟”活动, 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英语文化知识用英语表达出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讲解文化知识时要进行旁白解释, 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同时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加入一些西方流行文化介绍,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扩宽学生知识面。[4]

3. 英语文化丰富课余生活。

要真正学好英语文化只在课堂上花45分钟学习是远不够的, 教师应为学生在课余时间提供充足时间和机会去学习英语文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些西方传统节日, 像愚人节、圣诞节等, 通过节日活动体验西方文化;另外,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比如推荐学生了解圣经故事等, 吸收西方文化精华;组织学生欣赏英文原版电影, 让学生通过感官体验, 更好了解学习西方文化。[5]

4. 英语文化开展系统教学。

开设“英语角”或者采取选修课形式来实施文化导入教学, 有组织地开展英语文化系统教学。中学英语教学讲究实用性、基础性, 为此, 教师可以选择像《英美概况》这些书籍资料来给学生介绍西方国家文化概况。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日常生活, 感受西方人的衣食住行, 从而对西方文化思想以及思维方式有初步了解。选择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主题开展英语演讲活动或者开设英语知识讲座,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边玩边学,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从而加深他们对英语文化的理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 实施中学英语文化导入教学, 不仅是语言教学的根本要求, 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必由之路。开展合理的文化导入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英语知识, 提高学生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 强化其终身学习意识。我们应当认识到, 文化导入教学不能急于求成, 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先明确语言和文化两者关系, 不断改进文化导入教学方法, 保证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当然, 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策略并不只是上面提到的这些, 更重要的在于我们应该不断完善英语课堂教学, 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英语素质能力全面发展。

摘要:传统中学英语教学基于结构主义理论, 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 包括词汇、语法、语音等, 当然, 英语教学关注认识英语内部结构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同时也要关注语言文化教学的积极作用。最近几年, 在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标思想引导下, 很多中学教师开始重视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元素的积极作用, 并逐渐把西方文化思想融入到课堂教学实践, 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基于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分析, 根据文化导入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提出具体方法策略来改进英语教学。

关键词:中学英语,中西文化,文化导入,方法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宝林, 王朝一.西部中学英语教学应加强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J].安徽文学, 2011, 12 (10) :243.[1]张宝林, 王朝一.西部中学英语教学应加强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J].安徽文学, 2011, 12 (10) :243.

[2]刘佳.论英语教学中引入中西方文化的必要性[J].学园, 2011, 10 (12) :30-31.[2]刘佳.论英语教学中引入中西方文化的必要性[J].学园, 2011, 10 (12) :30-31.

[3]李淑君.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0, 5 (12) :35-36.[3]李淑君.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0, 5 (12) :35-36.

[4]谢凌云.关于新课标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的探讨[J].科教文汇, 2010, 18 (10) :126-127.[4]谢凌云.关于新课标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的探讨[J].科教文汇, 2010, 18 (10) :126-127.

问题情境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问题情境,中学数学,教学案例,作用分类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各种情境, 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数学问题情境, 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 激发他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克服困难, 进而获得成功体验的数学教学情境。相对于小学还不能贯穿太多的问题情景, 中学数学教学需要更多的数学问题情景的创设, 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思维的策略和方法, 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将中学数学问题情景主要分为以下六类:生活式、体验式、质疑式、阶梯性、发散式、开放式等, 以下将结合它们的作用和范例进行进一步介绍问题情境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 生活式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体验动机

例如在初中“线段大小的比较”的一课中, 可以如此创设:口头描述———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1.1m、1.4m处各标上一条红线, 问这些红线有什么作用呢?由此引入线段大小比较的学习, 学生会倍感兴趣, 积极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会使教学效果得到较大的提高。

在高中“均值不等式”一课中, 可以如此创设: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 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 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 第二次打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2p+q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2 体验式问题情境, 带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利用图、形、声、像等媒体演示, 让静止的物体动起来, 使之变得新奇有趣。有条件的初中学校则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景物图像投影。

例如在初中“无理数”一课中, 可以如此创设:拿着边长是1的正方形实物 (并且可以多媒体投影一个正方形广场) 问它的面积是多少?再问面积是1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接着拿出两个边长是1的正方形问能否将其通过剪拼成一个正方形, 学生很有兴趣, 通过拼剪成了1个正方形 (将一个正方形沿一条对角线切一下, 然后总共得到四个三角形) , 老师问它的面积是多少?同学答出是2。接着问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呢?学生有了一个疑问, 由此老师提出对无理数的学习。

在高中“数学归纳法”一课中, 可以先用多媒体演示“多米诺骨牌”效应, 通过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并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定义与本质。

3 质疑式问题情境, 学生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例如在初中“有理数乘法”一课中, 可以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有理数的乘法:2+2+2=2×3

2×3, 就是个相加, 接着提出问题:2× (-3) 是什么意思呢?总不能说是负3个2相加吧?那又该如何理解呢?于是产生疑问, 教师利用矛盾冲突, 激发学生思考, 逐步诱导。这样一来,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动机与欲望, 接下来的过程也就水到渠成了。

例如, 在高中“对数”一课中, 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手中的这张纸厚0.08毫米, 对折3次, 厚度不足1毫米, 如果能够理想化的对折30次, 厚度大约是多少?”待学生们纷纷估计之后告知:“经过计算, 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们感到惊讶, 甚至很多学生表示怀疑。于是列式计算:0.08×230。这时, 我说:“计算230要费很长时间, 很容易出错, 如果学会使用对数, 很快便能理解。”学生们急切地倾听。这样, 教师成功的造成了学生急于解决问题的情境。

4 阶梯式问题情境, 注重问题情境的层次性

例如在初中深入学习解决解绝对值方程问题时, 学生虽已学过“简易方程”和“绝对值”后, 但对解x-4=9这类绝对值方程问题还有较大的难度, 可以将它分解为几个有关联小问题, 把问题简单化:1) a=9, 求a? (即绝对值都等于9的有哪些数?) 2) x-4=9, 求x这样, 阶梯式问题情境的提出, 既分散了问题难度, 使学生易学、乐学, 又消除了学生畏惧数学的情绪, 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课中, 可以创设如下情境:

1) 求点P (0, 5) 到直线l:y=x+1的距离;

2) 求点P (2, 5) 到直线l:y=x+2的距离;

3) 求点P (0, 5) 到直线l:x-y+2=0的距离;

4) 求点P (x0, y0) 到直线l:y=Ax+By+C=0的距离。

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要注意把握“度”, 必须针对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并且要合理有序, 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5 发散式问题情境, 学生体验“殊途同归”

发散思维, 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 以期寻求众多解决的方法和答案的思维方法。

例如在初中“勾股定理”一课中, 可以设计下列问题情景:哪位同学能测出操场中旗杆的高度?但也需要教师尽量带动起学生的兴趣, 那样学生可能就会说:可以通过计算拉旗杆的绳子移动的距离来求, 可以根据阳光下旗杆的影子长度和角度, 利用勾股定理来求, 可以……这样, 引导学生将数学融入生活, 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在高中“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一课中, 可以设计下列问题情景:2009年12月26日, 中国第一列高速铁路武广高铁全线贯通。某夜, 该线高铁通讯线路由于雷电原因在某处发生信号中断。该线路长达1000千米。现在要求技术员把故障的范围尽快缩小到5至10千米。该怎么查找?

6 开放式问题情境, 提供思维的空间

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

例如在初中“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课中, 可以将下面这道题“8人分别乘两辆小汽车赶往火车站, 其中一辆小汽车在距离火车站15千米的地方出了故障, 此时距离火车停止检票时间还有42分钟, 这时唯一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辆小汽车, 连司机在内限乘人, 这辆小汽车的平均速度为60千米/时, 这8人都能赶上火车吗?”作为课后思考题, 并做互动讲解, 提供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相互交流, 只要符合实际, 就给予鼓励。

在高中“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一课中, 除用高斯的故事 (求“1+2+3+…+100=?) 作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外, 教材中的问题情境也是非常好的:一堆钢管, 最上层4根, 最下层9根, 从第二层起每一层都比上一层多一根, 求这堆铜管总数 (除了直接进行加法运算外,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和的求解) 。

问题情境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已经比较深入, 本文将深入应用的内容分为六类, 主要希望能够为问题情境的再深入应用做一定的贡献, 也希望对同行和数学爱好者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戴黎军.关于数学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问题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 2007.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问题 篇9

一、不能系统地学习

很多同学都有这样一个困扰, 那就是看语法书能看懂, 但是实际做题时就傻眼了。原因在哪里呢?主要是学习太机械化, 过于死板了。他们只看到了语法书上最浅层的意思, 而没有去仔细推敲, 学会举一反三。

系统论认为, 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结合或者简单相加, 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的性质。但是, 在日常的学习当中, 我们很多学生都不能很好的进行系统地学习。因此,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 要学习把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从点到面, 建立属于自己的一套语法系统。

在英语语法学习中, 很多语法知识, 语法现象都是可以进行归纳总结的。比如在学完英语的几大时态之后, 我们就可以尝试总结出动词do在各种时态中的时态问题:1一般现在时, do, does.2一般过去时, did.3一般将来时, willdo.4现在进行时am, is, are doing.5现在完成时, has/havedone.6过去完成时, had done.如此类似的知识总结在我们的中学英语语法学习中随处可见。所以, 想要真正的学好语法, 必须要将这些知识内化成专属自己的语法体系, 为我所用。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要去多接触一些不同题材的文章, 从中摘录一些好的句子, 一些所谓的长难句, 多多分析, 找出其中的一些规律, 只有这样, 学到的知识才能具有条理性, 系统性。

二、学习没有趣味

英语语法学习向来被认为是枯燥无味的, 很多学生都对其望而。学习趣味性在教学中是不可小觑的。学生学习一种新的知识的同时, 如果能伴有浓烈的兴趣的话, 那么其学习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所以, 教师在教授语法的过程中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比如鼓励学生多看一些原版的美国大片, 多听一些英文歌曲, 还可以让学生多去接触一些英语国家的人, 鼓励学生多去交流。

三、没有好的学习的方法

曾经教过的一个高二的学生, 他深知学好语法的重要性, 同时又感觉自己的语法有些弱, 于是乎他就跑到书店买了一本厚厚的语法书, 每天上课下课都能看见他在那里死啃这本书。我觉得这样学习语法就有点过了。实际上我们中学生语法学习, 绝大多数情况下, 只需要了解最基本的常用的语法点就行了, 我们并不指望自己以后能成为多么著名的语法专家。所以学生, 尤其是高中生在学习语法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有选择性地去学, 我们要把手中的语法书当成是学习英语的工具, 而不是课本教材。很多时候, 带着问题去查阅语法书, 其学习效果要好的多的多。我们应付考试的语法难度, 根本不需要超过高考难度, 毕竟高考是经过国家权威部门几十年的研究才敲定下来的, 所涉及的内容已经覆盖了几乎所有的语法了。

四、不懂语法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 语言学习必须要遵循语言的学习规律, 我们的学生如果没有基本的语法知识, 就不能更好地运用语言, 然而片面地强调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而忽略学生日常学习中语法知识的讲解, 对学生的语法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张威廉先生说过:“中国中青年人学外语必须搞清楚语法。”学不好语法, 学生就无法跟上老师讲课的节奏, 无法看懂英语课文和文章, 对于考试做题来说, 就是不能把题做好做对。即使有些题凭借语感做出来了, 但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意识到语法学习的重要性。

语法的学习不像一个数学公式, 学好了就可以做出一道类似的习题, 学习语法就要长期积累, 不断提高, 不可能一蹴而就。英语语法中包含的内容种类比较多, 比较琐碎, 老师在教学中对语法的专门系统地讲解必然是极其枯燥的, 学生也会觉得难以掌握。所以,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增加语法的实用性, 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确实感受到语法的学习确实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另外, 老师也应该指导学生将已学到的语法知识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 并且让他们自己或者同伴互相检查行文, 这样学生的语法知识才能在实际运用中得以巩固加强, 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习信心才能有所提高。

摘要:长期以来, 中学英语语法的学习一直是TEFL界热烈讨论的问题之一。本文指出了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地位, 并分析了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 并且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作者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能为促进外语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想法, 同时也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外语教学研究者关注英语语法教学, 共同推动英语语法教学的进步。

关键词:中学语法教学,系统学习,语法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桂诗春.中国外语教学研究论文精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中学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篇10

一、中学体操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原因

1、体操教学器材配备严重缺乏, 场地器材局限

就现状而言, 升学率仍然是衡量一所中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大部分学校领导比较重视升学率, 而对体操教学不够重视, 因此投入到体育器材的精力和经费不多, 添置体操器材的经费更少, 体操教学安全措施也因此不完善。

2、中学体育教师的技术水平有局限性, 思想观念落后

长期受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的影响, 大多数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仍然比较落后, 对体操课教学态度不积极, 对体育教学改革思想意识淡薄。同时, 体操没被列入国家锻炼标准内容, 导致大多数中学体育教师认为安排体操课与否关系不大, 于是对体操课教学持无所谓的态度, 对体操课程的重要性缺乏科学的认识。除此之外, 有的体育教师体操技能水平较差, 技术水平存在局限性。有的学校的体操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课间操的形式或队列队形的排列, 没有具体的体操器械的操作, 另外, 体操教学时数较少, 开课率低, 范围偏狭窄, 学时比重分配不合理, 体育老师也没有按照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数上课, 这些都导致了体操教学的滞后, 这样的现状是无法适应21世纪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需要的。

3、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中学体操教学的教学方法还仅停留在传统的教师“讲解”、“示范”, 学生“练习”的水平上, 很少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 对现代教学媒介如多媒体的运用极少, 体操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用原体操大纲与方法手段培养学生, 虽然会使学生的技巧与器械体操运动能力较强, 但也会导致学生的运动技能比较单一, 基础理论不扎实, 综合素质不能有效地提高, 这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 也无法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二、加强学校体操教学的对策

1、加大对高校体育教学设施的投资

体育场地器材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硬件设施, 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各中学领导应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 各级体育、教育管理部门也应加大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投资, 应该建立健全学校体育正常开展的资金保障体系, 这是学校体育器材配备达标的重要财政手段, 也是努力创造条件使体操教学场地和教学器材等硬件设施达标的重要保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大对学校体育所需资金的监管, 对中、小学体操场地、器材设备数量应提出最低的绝对限额及按人数比例的相对数值, 解决各级各类学校现有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 同时还要监督学校并给予其检查与督促, 采用激励机制, 以防专款专用, 和防止过大投入, 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可提倡学校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体操简易器材, 以节省开支, 逐渐完善体操设备满足教学要求, 促使体操教学与中学体育教学相接轨, 真正实现学校体育的和谐发展。

2、深化教学改革, 改变当前体育中考的模式

素质教育鼓励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中学体育的全面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运动的情感并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为目标。但目前的体育中考模式基本上仍没有逃脱应试教育的魔掌, 对体育体操的教学的重视仅停留在对分数和升学的追求上, 没有上升到对体育运动全面性和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建议应积极提倡中学体操教学改革, 进行新的体操教育教学模式的尝试, 推进新的课程标准, 鼓励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倡学生的首创精神和个性的培养, 发挥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导向作用, 让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考试项目。体操具有其它项目不可取代的特点和自身的锻炼价值, 可通过设立基层的体育比赛, 来加强学生对体操的兴趣并及时加以引导, 这必将为学校体操教学提供良好的氛围。

3、对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 提高教师素质

体育教师的技术水平在体操教学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体操素养, 全面进行体操业务培训, 加强教师的素质是改革中学体操教学中应首先考虑的问题。在体操教学中应加强体育教师对体操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培养学生学习体操的兴趣, 同时要加强体育教师的责任感, 走出体操教学不安全的误区。还应对体操教材进行改革, 增加趣味性和实用性, 以适应现代教育的挑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使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 不断吸收和借鉴新的教育理念, 以为学校体育发展和学校体操教学奠定雄厚的师资基础。中学继续教育的开展, 对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中学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陈旧, 方法单一, 领导不重视, 场地器材设施等缺乏等问题, 提出了在中学体操教学改革中应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 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和变革体操教学的内容、方法, 提高体育教师质量等几点建议, 各级中学应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建设, 重新树立体操教学在学校体育中的重要地位。

摘要:体操是我国竞技体育的重点发展项目, 也是大众体育健身的重要方式, 学校的体操教学便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学体操教学的现状和原因, 提出了一些对策, 希望能改观当前体操教学的之后现状, 使体操教学适应学校健康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体操教学,问题,出路

参考文献

[1]刘志明:《学校体操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年6月第3期。

[2]左成:《体操教学现状及改革探微》,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1 (6) :21一22。

中学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篇11

一、正确理解并全面贯彻教学大纲,处理好教学与应考的关系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是指导中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要求我们以教科书为依托,认真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当前,由于客观上存在片面以学生中考、高考成绩的高低衡量教师水平高低和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现象,致使一些教师认为,执行教学大纲固然重要,但应付考试则更为必要,因而考试考什么就着重教什么。如:考试没有听说题,教学中就放松或放弃听说训练;考试不考翻译题,教学中就不注重这方面的训练;考试题型以标准化的客观题为主,教学中就大搞选择题模拟练习。

有的学校为了抓分,甚至改变教学计划,减缩教学进程,大搞应试技巧训练,模拟测试对复习巩固己学过的知识有一定的帮助,对提高成绩也有较为明显的效果,然而,如果单纯搞题海战术,除了能训练学生机械模仿及猜题的能力外,势必影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基本训练,导致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不全面,基本知识不扎实。

因此,所有教学人员都应客观地看待考试与正常教学之间的关系,按照中学生学习英语的规律,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教学,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时下中学英语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认为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知识。另一种倾向是过分强调能力训练而忽视基础知识的讲授,脱离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客观实际,不系统讲授语言知识。其结果事倍功半,华而不实,这两种倾向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前者误以为掌握了知识也就自然发展了能力,后者未能看到能力的发展依赖于对知识的系统掌握。殊不知,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首先,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必要条件。给学生讲解必要的语言规律,能帮助他们发挥逻辑思维能力,防止实践的盲目性,使被动单纯的模仿转化为有创造性的独立实践活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语言规则很重要,但不能引导学生生搬硬套,而要训练他们在语言实践中的适当运用。其次,运用语言的熟巧是在理论的指导下,经不断强化,反复操练而形成的。当然,要掌握外语,仅获得语言知识和具有运用语言知识的熟巧是不够的,语言知识技能技巧的训练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具有语言知识技能技巧的人,并不等于已具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所以英语教学的任务应是通过传授基本知识,扩大知识面,以发展学生的运用能力。

三、充分认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与听、说、读、写的关系

中学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篇12

中学教师要如何发展才能在教育教学事业上更上一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理问题, 更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的具体回答往往能够呈现出回答者自身对教学发展内涵的理解, 一旦这种理解是一种主观臆断或是认知偏见, 则势必为实际的教学发展目标的实现带来阻力。目前看来, 在中学教师群体中, 有一部分, 甚至是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 教学发展主要就是指教学能力的发展, 例如, 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的课堂组织以及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等, 这些便构成了教师教学发展的核心维度。当然, 从当下广大中学教师所面临的“学科竞争”、“成绩重要”等教学现实与比较环境压力下, 教师们形成了这样一种发展认知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如果教师们将这种有失全面的“发展”认识进行到底的话, 中学教育事业会出现真正的发展问题, 很有可能的现实局面便是中学教育机构培养出高分高能 (如果分数能够代表能力的话) 的中学学子们, 但是他们很可能是一群缺乏感受力、缺少同情心、缺失感恩意识和和谐精神的“问题”学生。综观中学教师的教学发展认知, 更多短期的、及时性的、功利性的发展追求, 更少长期的、可持续的、滞后性的发展努力, 而后者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伦理精神、教育品质培养等方面。这诸多方面无一不影响教师的教育结果, 关涉到学校的长远利益, 更关乎学生的一生发展。

对此, 有必要为广大中学教师提供必要的理念教育, 端正“发展观”。教师如何理解教学发展内涵对于其工作具有直接的影响, 对于教书育人的成效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因此, 笔者认为, 为广大中学教师提供理念教育, 尤其是关于教学发展的相关理论学习是必要的。这里的理念教育包括与中学教师教学素质和教育品质全面提升的一系列相关认知的教育, 例如, 中学教师的“教师观”、“学生观”、“师生关系观”等认知, 中学教师对教学、教育、研究等基本态度及三者之间关系的认知, 中学教师对于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品质形成等方面的认知及对三者关系应有的处理态度, 中学教师在教育机制、教学伦理、行动反思等方面的理解和认知等。总之, 从多维视角建立一个有关教师自身教学发展的整体认知, 培育教师正确的发展观念, 这既有利于教师自我发展的自主完善, 也有利于学校各项教学事业的开展, 最重要的是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只是“知识至上”、“分数至上”的教育环境, 在“学习知识”和“学习做人”之间找到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而这一点对于学校、对于社会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师自我效能感低下及其克服

教师在教学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低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教学发展、教育品质的提升并没有充分的信心。中学教师在现实教育中更多面临的是成绩和分数的竞争, 而中学生受到各种社会媒介尤其是一些不良媒体的影响, 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问题, 这给教育增加了阻力。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很可能会产生一种倦怠感, 这种倦怠感不仅会使得教学发展中教师出现了动力不足、能动性差的问题, 也使得对于一些新的发展建议、好的发展策略失去必要信心, 而最终影响到教师教学发展的效能感。

基于此, 有必要减轻教师工作的环境压力, 辅助中学教师建立教学发展效能感。中学教师在发展过程中既有来自经济环境的压力, 也有来自面临学校教育各种竞争, 尤其是学科成绩、分数等方面的功利竞争, 这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种环境压力, 内在的家庭环境和外在的竞争压力都给教师带来一定的思想困境, 甚至影响和阻碍了教学发展在中学教师群体中的推进。有研究表明, 不合理的学校管理制度、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绩效负担、薪酬问题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学教师的身心健康乃至教学发展愿望、动力等。因此, 有必要为中学教师教学发展“减负”, 尤其是针对其生存状况、心理困扰、晋级评聘、教学评价等方面给予相应的精神支持和制度关怀, 帮助中学教师建立教学发展和自我提升的信心, 并且愿意投入其中且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使得教育教学素质更上一层。

三、教师发展能动性不足及其克服

中学教师对于教师教学发展更多是被动接受而非主动适应, 更多时候表现为将教学或是教育作为任务而非自我实现的媒介去对待, 进而在实际教学与教育工作中既缺乏必要的反思意识, 也缺乏工作创新精神, 虽然是学生的示范者, 但是缺少必要的读书示范, 也没有形成自觉的自修习惯。因为缺乏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使得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仅仅将自己的经验停留在静止水平, 缺少必要的改进和研究使得经验不具备可推广性。正如波斯纳 (GJ.Posner, 1989) 所言:“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肤浅的知识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远远不够, 而如果没有自觉改善现状的发展欲求, 既有的知识无法供应到学生的成长需要中, 最终势必使得教师面临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的“黔驴技穷”现实问题。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教师“安于现状”的精神面貌对于政体的中学教师教学素养、教育能力、教学品质的发展尤为不利。

针对这一不足, 有必要引入及时性发展回馈机制, 激励中学教师发展自主性。中学教师教学发展有序有效地进行需要引入过程性评价, 即通过教师教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取得的成绩给予直接、及时的反馈, 而以过程性的评价激发教师教学发展的自主性是发挥教育教学评价功能的直接表现, 这不仅能够明确指明教师教学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还能够调动教师进一步投入到教学发展与专业成长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终实现由外在的引导监督与激励为主转化为内在的需要、动力和自发为主的教师教学发展趋势。及时性的发展反馈得以实现需要依托几个基本的条件, 分别是:优质的过程性评价与监管团队, 能够为过程评价提供高质量的评价服务和需求;健全的过程性评价指标, 这里包括教师教学发展内容维度、时间维度、方式与方法维度方面的完善性和整全性考量;顺畅自然的沟通机制为中学教师自我发展中的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提供互通平台和交流媒介。教师通过系统的过程性评价, 及时了解教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并且以此为镜, 自我审视和反思教学发展问题及其归因, 有的放矢地做出自我成长的计划和自我改善的方略, 这将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的整体质量, 也有利于中学教师自身发展的方向感的确立和发展的方式方法的正确选择。

四、团队发展意识缺乏及其克服

教师在教学发展中的团队意识至关重要。在实际的教学中, 一些教师身上存在多多少少的团队意识淡漠问题。例如, 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优秀教学设计分析方面或是育人方法示范与呈现方面, 尚有一些个体缺乏“同志”意识。“小我”意识过浓, 甚至将“自我发展”建立在他人的“自我落败”的基础上, 这种意识不利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也不利于教师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

营造优良的教学文化, 培育中学教师团队精神是克服这一发展问题的关键举措。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这里的教师不是某一位, 也不是特指何种性别、何种年龄、何种职称的教师, 而是一般意义上具有教书育人天职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中学教师的教学发展也不是针对某一位教师进行的发展教育, 而是针对一般意义上的中学教师群体, 是一种诉求于整个中等教育教学队伍的素质提升的发展主张。因此, 对于个别中学教师所存在的整体教学团队意识淡漠、竞争意识多于合作精神、个人主义盛于团队关怀的问题现象是要努力克服的。教学文化是学校一项重要的隐性课程, 影响着学校的校风、教风、师风、学风等基本“风向”。同时, 积极健康的教学文化有利于建设良好的教学发展氛围, 尤其是积极的支持性的发展气氛。对于“什么样的学校教学文化有利于教师形成团队发展意识”的问题, 笔者认为:一方面, 学校应诉诸一种和谐教学关系的建设, 这里的和谐教学关系包括师生、师师、生生等基本教学主体关系;另一方面, 重视学科共同体的制度建设, 主要是指同一学科教学人员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反思和回馈等方面的沟通与互动。

摘要:中学教师教学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个, 即发展观念有失偏颇;发展自主性不高;发展自我效能感缺失;发展缺少团队意识等。提出四个方面建设性意见分别是:为中学教师提供必要的有关教学发展观的理念教育;为中学教师“减负”, 为其专业发展和教学成长奠定物质基础;引入及时性发展回馈, 激励中学教师发展自主性;营造优良的教学文化, 培育中学教师团队精神。

关键词:教学发展,效能感,团队,自主

参考文献

[1]胡春梅, 王蕾.中学教师生存质量调查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14 (4) :69-71.

[2]李飞, 于桂霞.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教师教学发展特征调查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 (3) :113-115.

[3]吴国来, 白学军, 沈德立.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3 (4) :16-20.

上一篇:知识型团队下一篇:企业增值采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