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精选12篇)
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篇1
“视同销售 ”是一个税法概念 ,意味着涉税行为不管从经济形式上看是不是销售, 在进行税务处理时必须要按销售业务进行计税、报税。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业务的翻新、多样, 视同销售行为也愈加普遍、频繁。 在目前的税收法律法规中,不论是增值税、 营业税等流转税, 还是企业所得税都有视同销售的规定。 作为一个相同的税法概念,不同税种下的“视同销售” 有其共性,但也各有特色,存在差异。
自2013年8月1日起,“营改增” 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且陆续地扩大范围,截止到2015年3月,营业税中的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部分现代服务业和有形动产租赁都纳入了增值税的征税范围,预计将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营改增”改革。 总之,“营改增”使得增值税的范围越来越大,而营业税的范围逐渐缩减直至退出历史舞台。 本文根据目前的改革状况,解析改革对增值税视同销售的影响,并对改革后,我国的两大主体税种———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视同销售的异同进行归类,并根据未来的改革趋向加以预测。
一、“营改增”对增值税视同销售的影响
(一)改革后增值税下劳务“视同销售”行为暂不需纳税。在《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中,税法采用列举的方式,列举了八项视同销售状况, 并且没有兜底性条款(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因此可以理解为,凡是在列举范围内的,都需要按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进行税务处理; 凡是没有列举的, 就不需要纳税。因此增值税视同销售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列举范围中只涉及货物,没有涉及到劳务。 因为没有兜底性条款,加之 “营改增” 后的相关政策、 法规比较滞后,因此劳务目前在增值税视同销售中处于“编外”,相对比较“安全”。 例如A为货物生产企业,B为物流公司, 两家企业合作完成一项公益性捐赠。 改革后,两家企业均为增值税纳税人,一家捐赠了增值税应税货物,而另一家捐赠了增值税应税劳务,但是根据目前的增值税视同销售规定,A企业的捐赠货物应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而B企业的捐赠劳务,存在法律空白,就不能作为视同销售来计税。 因此,大量营业税劳务,“营改增”后,就视同销售来讲,目前涉税风险是降低的, 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情况只是相对的。 “营改增”使得增值税征税范围中劳务的比重急剧增加, 如果在同一种税———增值税中,还是维持仅对货物“视同销售”征税,忽略劳务的话,那么税法会越来越偏离公正、公平。因此将来,随着增值税的相关政策法规调整,视同销售很有可能会加入劳务项目。
(二)改革后货物发生视同销售的可能性也有所降低。 在增值税视同销售税法规定中,第四项就列举了“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这种情况, 应作为视同销售,征收增值税,其中所涉及的“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就是不征增值税的项目。 而鉴于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征税范围是互斥的,即一项经济行为,往往只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中的一种, 而不会同时征收这两种税,所以“非增值税应税项目”主要对应的就是“营业税的应税项目”。 改革后,这个范围是缩小的, 所以自产和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 “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 的机会减少 ,发生增值税视同销售的可能性减少。 例如,一家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在“营改增”前,也兼营物流运输业务,经常在运输车辆日常维修中使用企业自己生产的配件。 改革前,生产销售配件,属于增值税的范围, 而物流运输属于营业税的范围,当发生上述行为时,可以确定是把自产货物用于 “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应作为增值税视同销售计税;而改革后,物流运输转变为增值税的应税项目,根据规定,就不属于增值税的视同销售,不需要纳税。
二、“营改增”后的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视同销售异同
改革后, 增值税的视同销售目前还是仅局限于货物, 并且限定了货物的来源和用途, 其中自产和委托加工的货物往往对内、对外都视同销售,而外购来源的货物, 在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集体福利、个人消费时,不视同销售,不征增值税。
在《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中,对视同销售的范围规定是比较宽泛的, 不仅涉及货物 (并且没有限定货物的来源)还包括劳务,但是用途上仅限于 “对外 ”,主要涉及 “捐赠 、偿债 、赞助 、 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不涉及提供给自己法人企业内部的货物或劳务。
虽然两种税的视同销售都涉及到了“对外”———对纳税人之外,但是界定的标准有所不同, 增值税确认纳税人的标准是“独立核算”,而企业所得税确定纳税人的标准是 “法人标准”, 那么前者应为“独立核算”之外,而后者则是“法人”以外。鉴于改革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视同销售存在关联, 也存在着差异, 笔者把两税的视同销售分成以下四种情况,并逐一分析“营改增”对其产生的影响,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同属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视同销售。 因为两税的视同销售的共同点在于,都有货物和“对外”,并且往往是“法人”以外肯定满足“独立核算”之外,因此两税共有的视同销售包含以下两种:
1.自产和委托加工来源的货物“对外”(企业所得税中的法人企业之外)。
2. 外购的货物 “ 对外 ” ( 企业所得税中法人企业之外, 但不包括用于个人消费、集体福利)。
例如: 某食品厂把自产或者是外购的糕点赠送给福利院。
分析: 满足增值税的货物来源和用途, 满足企业所得税中的 “法人企业” 以外。 由于此部分主要是针对货物,所以目前的“营改增”没有对此产生影响。 但是随着未来“营改增”的深入,货物与劳务的不平等待遇扩大,随之而来的将是税法的调整, 那么此类的范围有可能因为劳务的加入而随之扩大。
(二)是增值税而非企业所得税的视同销售。因为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的视同销售主要差异是,增值税就用途而言内外皆有, 而企业所得税则仅限于 “法人”以外,所以此类差异包括两种:
1.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企业内部的非应征增值税项目。
例如: 某钢厂把自产某种型材用于内部厂房的修建。
分析: 因为是自产货物用于非应征增值税项目,所以征收增值税。但是没有“对外”所以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2.自产和委托加工、外购来源的货物“对外”(“独立核算”以外,“法人”之内)。
例如:某钢厂把自产或者外购的某种型材赠送给独立核算的分公司使用。
分析: 因为是自产或者外购货物用于对外赠送, 但是对外的范围是独立核算之外,而非法人企业以外,所以此项业务仅涉及到了增值税的视同销售,不满足企业所得税的视同销售。
“营改增 ” 后 ,由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越来越大, 非应征增值税项目范围会越来越小, 因此此类别中第一项的范围会逐渐缩小。但是如上所述,如果未来税法为了公平, 有可能做出相应的调整, 增值税视同销售中可能会增加劳务, 所以第二项的范围又有可能会有所扩大。
(三)是企业所得税而非增值税的视同销售。 此类差异主要由于增值税视同销售范围仅限于“货物”,而企业所得税既有货物,又有劳务。另外在增值税中外购的货物在对外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时,不作为视同销售。 因此此类差异包括以下两类:
1.各种劳务的 “对外”。
例如: 某广告公司免费为红十字会制作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广告一则。
分析: 不满足增值税所列举的货物,满足企业所得税中的“法人企业” 以外。 所以此业务应为企业所得税的视同销售。
2. 外购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 、个人消费。
例如:某企业采购一批洗涤用品, 用于职工福利。
分析: 不满足增值税所列举的用途,满足企业所得税中的“法人企业” 以外。 所以此业务应为企业所得税的视同销售。
“营改增 ” 后 ,增值税征税范围中增加了多项劳务, 而增值税视同销售的范围没有发生改变, 因此此类视同销售受“营改增”的影响,第一项的范围会越来越大,但是如上所述,如果未来税法为了公平, 有可能做出相应的调整,那么这个范围又会逐渐的缩小; 第二项的范围主要涉及货物, 目前的 “营改增 ”对其没有影响 ,但是未来有可能因为加入了劳务而有所扩大。
三、结论
综上所述,“营改增”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属于增值税的劳务越来越多,而目前的增值税改革的步伐没有及时跟进,增值税中依然没有劳务的视同销售,而企业所得税中一直存在劳务的视同销售, 所以改革后,不属于增值税但属于企业所得税的视同销售范围明显增大;二是“营改增”使得非应征增值税项目缩小,所以不属于企业所得税但属于增值税视同销售的范围缩小;三是同为两税视同销售的范围主要涉及的是货物的对外,貌似现在没有显著的变化,但是考虑到未来税法为了公平,有可能做出相应的调整,那么不是增值税但属于企业所得税的视同销售的一部分,将会转变为两种税共同视同销售。
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篇2
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收益和生产效益产生重大影响。增值税转型属于价外税不纳入企业利润表核算范围,没有直接对企业会计净利润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对企业可支配财力和全面收益产生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与上市公司经营收益能力的孱弱和生产效益的低下已经形成强烈的反差。增值税转型通过建筑投资和设备投资的差异性税收待遇,实质是构建由投资总量增长的模式向技术增长模式转变的制度激励机制。增值税转型后,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将大幅增加设备投资比重。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在注入收益的同时,更多的是提供了提高技术进步和注重生产效率的机制。增值税转型政策的着眼点更多的在于如何保持中国经济在今后30年持续增长能力。
增值税转型从制度供给的角度激励企业提高工业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增值税转型直接影响企业收益使企业存在扩大投资和设备投资的政策激励。增值税转型有助于增强上市公司整体收益能力,促进价值投资
增值税转型激励企业设备投资的同时,增值理念的形成。
税进项税额也存在增加趋势,意味着财政收入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增值税转型必须考虑替代税源,这将拉开中国税制重大改革的序幕,而生产效率优先原则理应成为税制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
增值税转型改善小规模纳税人税收待遇应当从扩大
适用一般纳税人范围和降低工业小规模纳税人法定税率入手。
2增值税改革惠及行业
此次增值
税改革,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将不同程度地获得税收优惠,其中电力、化工等六行业获得税收优惠将超过六百亿元以上。
此次增值税转型主要的措施是允许企业抵扣新
购设备所含的增值税。不过该项改革对于不同行业的影响不一。获利较多的将是存在增值税销项且新购置设备较多的资本密集型行业。此次
所谓的“全行业”实施增值税抵扣,主要看行业是否有增值税的销项部分,如果没有该部分也就不能计算增值税转型的抵扣,目前制造业、农林牧渔的部分行业、采矿业、电力生产行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软件业要缴纳销项增值税。
此次增值税转型
将给超过三十个行业带来税收减负的效应,其中电力、采矿、化工、交通设备制造和黑色金属冶炼等六个行业将获得超百亿元的税收优惠。其中电力行业全行业将获得税收优惠接近199亿元。
根据《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年鉴》中各行业新购置工器具设备的数据,按照不同行业的增值税税率来计算增值税转型带来的税收优惠,发现橡胶制品业、印刷业等十个产业受益最为明显。
从带来的税收优惠占该行业2007年利润的比重来
看,橡胶制品业、印刷业、木材加工及其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家具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十个行业明年获得的税收优惠占去年利润的比例超过10%。这意味着增值税转型明年将给这些行业带来10%以上的利润增加。
另外塑料制造、化工、电信、一般机械制
造业、服装、医药和农产品等十四个行业将获得去年利润5%以上的税收优惠。
3增值税改革的内容
自2004年7月1日起,东北、中部等部分地区先后进行增值
税转型改革试点,取得预期成效。为扩大国内需求,降低企业设备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同
时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降低至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经测算,明年实施该项改革将减少当年增值税收入约1200亿元、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约60亿元、教育费附加收入约36亿元,增加企业所得税约63亿元,增减相抵后将减轻企业税负共约1233亿元。
为确保增值税转型改革顺利实
施,做好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之间的衔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修订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修
订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修订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4增值税改革的亮点
增值税转型
即是将我国先进的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其主要表现在增值税税基的缩减,其核心内容是允许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金可以在销项税金中抵扣。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短期可为企业减负、增加企业投资积极性,长期可以刺激投资,提振内需,促进企业技术更新改造,配合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
增值税是我国的第一大税种,2007年国内增值税收入超过1.5万
亿元,约占全年税收收入的31%,增值税转型将直接减少财政收入。以2007念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计算,增值税如果全面转型减少的财政收入占2007年全年财政收入5.92%。与市场普遍预期的税收减少规模不同,通过我们的测算,我们认为如果政府在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增值税转型,将使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约4400亿元,考虑到增值税转型改革在全国推开后财政的承受压力,我们预计国家将任然延续增值税转型分步骤推进的思路。
增值
税转型核心从生产型转向消费型。我国从1994年起在工业领域和商业领域全面实施的增值税制度是抵扣范围狭窄的生产型增值税模式,即仅限于抵扣外购货物与部分劳务所支付的进项税金,对包括机械设备在内的外购固定资产所支付的税金是不允许抵扣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型增值税的弊病越来越明显和严重,其主要表现在俩方面:其一是影响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加重了企业负担,影响
企业投资的积极性,特别是影响企业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及基础产业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新技术的采用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其二是,影响中国的产品出口,降低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因此扩大增值税的抵扣范围,实行彻底抵扣全部外购货物与劳务所支付的税金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成为促进经济转型以及改善现阶段微观经济体经营现状的重要方面。
“增值税转型”,从
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篇3
摘 要 准确把握税收政策,积极进行相应的税务筹划,是提升自身利润空间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以报业单位为例,分析了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筹划技巧,为相应财务人员提供了可以参考的建议,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关键词 报业单位 纳税筹划 技巧
一、报业单位增值税的筹划
(一)增值税出版环节先征后退
财税[2009]147号文件规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的机关报纸和机关期刊等享受增值税先征后退的优惠政策。
各级的机关报纸和机关刊物,增值税先征后退范围掌握在一个单位一报一刊以内。因此纳税人需要准确理解政策,严格执行,才能顺利得到优惠。比如,纳税人同时经营增值税先征后退项目、增值税免税项目或营业税免税项目与非优惠项目时,应各备帐册分别核算,否则就得不到应有优惠。
例:某日报属市委机关报,下属两张子报。增值税征收范围:发行收入,税率为13%。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适用于机关报发行收入,由于某日报社是统一纳税人,收入分开核算,进项税额合并抵扣,对日报进项税额抵扣的计算是每月按日报发行收入占发行总收入的比例,与进项税额相乘,最后汇总计算每年12个月应返还的增值税。
按规定,纳税人在生产、销售应征增值税文化产品的同时,又通过媒体提供营业税应税劳务(如广告服务),而且,该营业税应税劳务与销售产品之间无从属关系,即兼营销售的,应分别核算货物和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不分别核算或不能准确核算的,非增值税应税劳务应与货物一并征收增值税。一般来说,增值税税负应比营业税税负大,但如果本期购进的可作抵扣的原材料较多,加上广告业征营业税和文化事业建设费①,所以,营业税税负不一定比增值税税负低。
例:某报刊社2006年发行3.5万份,年定价36元,含税收入126万元,广告收入46万元。购进印刷纸、油墨等原材料、支付委托印刷加工费65.56万元(均为含税支付),均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其中,20%部分用于广告方面的支出。
如果广告业务与期刊发行业务不分别核算,则应合并一同缴纳增值税.销售收入应按13%的税率计提销项税(126+46)/1.13×13%=19.79万元,购进材料取得进项税65.56/1.17×17%=9.53万元,应纳增值税10.26万元。
如果广告业务与期刊发行业务分别核算,则购进材料取得进项税的20%不能抵扣,发行业务应纳增值税6.88万元:广告业务应纳3%文化事业建设费、5%营业税、城建税(营业税的7%)、教育费附加(营业税的4%),共计3.93万元,合计税负为10.81万元(不考虑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可见,不分别核算对纳税人有利。
若不计文化事业建设费,分别核算较为有利。当然,如果购进原材料和委托加工支出的费用不能全部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分别核算和不分别核算的税负又会有差别。所以,是否分别核算,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固定的模式。
(二)选择适当的进项抵扣办法
国税[2000]第188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版物广告收入有关增值税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确定文化出版单位用于广告业务的购进货物的进项税额,应以广告版面占整个出版物版面的比例为划分标准,凡文化出版单位能准确提供广告所占版面比例的,应按此项比例划分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但如果不能准确提供广告占版面的比例则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划分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即:
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当月无法划分的全部进项税额×当月免税项目销售额、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营业额合计÷当月全部销售额、营业额合计。纳税人可根据预期的经营情况来确定是否提供准确的广告版面比例,选择使“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最小的方案,从而获得税收利益。
接上例,其中购进货物、接受应税劳务用于广告方面的支出,有两种方案选择。
(1)能准确提供广告占版面的比例,即20%。
本期不能抵扣的进项税额为
65.56/1.17×1796×20%=1.91万元。
(2)不能准确提供广告占版面的比例。
本期不能抵扣的进项税额为
65.56/1.17×17%×46/(126/1.13+46)=2.78万元。
显然,此时以提供广告占版面的比例对纳税人有利。但如果此比例提高或非应税劳务占整个销售额的比例下降,纳税人也可采用不提供广告占版面的比例的方案。
其实,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广告占版面比例的税负临界点,从而可以调控广告占版面的比例来进一步纳税。
假设广告占版面的比例为X,则令65.56/1.17×17%×X=65.56/1.17×17%×46/(126/1.13+46),解得X =29.21%。若广告占版面的比例等于29.21%,两者税负相等;若广告占版面的比例大于29.21%,则不提供广告占版面的比例的方案较优;反之,若广告占版面的比例小于29.21%,则提供广告占版面的比例对纳税人有利。
(三)利用增值税的不同税率进行筹划
2005年11月2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增值税若干政策问题》(财税[2005]165号),其中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印刷企业接受出版单位委托,自行购买纸张,印刷统一刊号(CN)以及采用国际标准书号编序的图书、报纸和杂志,按货物销售征收增值税”。即印刷企业自行购买纸张的印件按13%征收增值税,出版单位购买纸张委托印刷企业加工的印件,印刷企业仍按加工业务征收增值税,税率为17%。所以印务公司,应尽可能自行购买纸张,印刷有统一刊号(CN)图书、报纸和杂志,既可享受13%的较低的增值税率,又可进行购买纸张带来进项税额的抵扣。另外,在购买纸张、耗材、办公用品、汽油、修理车辆等应尽可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支付运费取得运费结算单据,以便进行进项税额抵扣。
二、报业单位企业所得税的筹划
(一)费用区分的筹划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第84号)对若干扣除项目,例如业务招待费、广告宣传费等作了具体的规定.对限额扣除项目的筹划主要考虑两方面:严格区分会务费(会议费),差旅费等项目与业务招待费。在核算业务招待费时,应当注意不能将会务费、差旅费等挤入业务招待费,否则对企业不利。因为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经营活动有关的合理的差旅费、会议费、董事费,只要能够提供证明其真实性的合法凭证,均可获得全额扣除,不受比例的限制。
(二)利用税收政策及时报批资产损失
每年年终所得税汇算清缴时,税务局要求一些重大的固定资产报废、坏帐冲销、图书积压等财产损失要经过税务局的批准,特别是一些大额的损失,未经批准不能抵减应纳税所得额。因此,如有重大损失要及时上报税务局,争取税前列支;对于出版单位的小额坏帐,要在规定的限额内随时处理,不可积少成多而难以报批。
(三)预缴企业所得税的筹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第五十四条规定:“企业所得税分月或者分季预缴。企业应当自月份或者季度终了之日起十五日内,向税务机关报送预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预缴税款。企业应当自年度终了之日起五个月内,向税务机关报送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并汇算清缴,结清应缴应退税款。”如何预缴企业所得税呢?《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第一百二十八条规定:“企业所得税分月或者分季预缴,由税务机关具体核定。企业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分月或者分季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应当按照月度或者季度的实际利润额预缴;按照月度或者季度的实际利润额预缴有困难的,可以按照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月度或者季度平均额预缴,或者按照经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预缴。预缴方法一经确定,该纳税年度内不得随意变更”办法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最佳的预计方法。如果企业预计今年的效益比上一年度要好,则可选择按上一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一定比例预墩,反之,则应按实际数预缴。
纳税是每一个公民和企业神圣的义务,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2006年度中国纳税百强系列排行榜”中,广州日报社以1.4423亿元在新闻出版业名列前茅(位居中国报业之首)。这说明报业集团的税务策划不仅有其可能,更加有其必要。笔者认为,平时多了解、领会税收各项政策,并注意新颁布的税收法规,结合最新的财会、税务法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以实现企业合理税负,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美中.纳税筹划.企业管理出版杜.2007.1.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4.
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篇4
(一) 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等部署联合出台文件, 对属于文件规定范围之内的高校, 可享受采购国产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的优惠政策。据此高校应在国税部门进行税务登记是享受此优惠政策的基本条件。按照税务规定, 在进行税务登记后必须进行相应的税种认定。认定的主要税种之一就是企业所得税。
(二) 2012年起国家在国内部分省份实行“营改增”试点。所谓“营改增”, 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简称, 即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增值税就是对于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 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 同样营改增就是对以前缴纳营业税的项目比如提供的服务也采取增值部分纳税的原则计税。以上两项税收新政策的出台, 势必会对高校在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 (原营业税) 纳税的申报、收入票据的管理、尤其是科研经费的管理等方面产生新的影响。
二、高校目前纳税申报的现状及原因
目前高校校办产业由于多数实行企业化管理, 独立核算, 纳税申报完全依据税法规定, 在此不赘述。而事业性质的高校本身纳税申报情况则是各不相同。以江苏省属高校为例, 有些高校对收入只开具江苏省行政事业性票据, 不纳税;有些高校部分若对方要求提供税票则开具税票, 其余仍开具行政事业性票据逃避部分税款;还有些高校只缴纳增值税部分, 而企业所得税根本就不进行申报。以上情况一方面致使国家税源流失, 另一方面也使高校管理层特别是财务部门承担了很大的税务风险。
笔者分析, 造成上述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
(一) 多数高校管理者没有完全树立起自觉纳税的意识。在其认为高校属于事业性质, 吃财政饭的, 不以经营为主业, 不以盈利为目标, 谈何企业所得税、增值税, 对此根本没有概念。对于税收问题的关注更多的集中在个人所得税上, 认为这才是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
(二) 高校财务人员多从事事业会计, 触及税务领域较少, 税务知识相对缺乏, 对税法规定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对应税范围的界定不清晰。相当一部分财务人员还存在对学校影响较大的认定税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所谓的“避税”认识误区。
(三) 地区税管部门的检查和监管较松, 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高校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对税收问题的认识偏失。据了解, 由于目前的税务管理体制还不十分健全, 在江苏的多数地区税务部门根本没有明确的针对高校税收问题的文件规定和执行方法, 由此形成了高校税收问题处理上的“擦边球”空间。
三、以税收政策调整为契机, 做好税收筹划。
增值税退税和营改增政策的实行, 涉及学校自身经济利益,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 行使学校税收职能的财务部门应充分利用此契机, 使学校在税收问题上提高认识, 加强风险管理意识
1、我国税法中明确规定了高校作为纳税主体有依法纳税的义务。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高校管理体制的逐步变化, 税务部门对高校税收加大了检查和监督力度, 高校所承受的纳税风险应纳入高校管理思路的重要环节加以考虑。高校管理层不应再有税收问题的思想“盲区”, 应意识到依法纳税是一种责任。
2、加强对高校财务人员税务知识的培训, 提高涉税管理能力, 只有如此, 才能在具体高校税收工作中有立足之本。同时加强会计核算, 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做好会计业务和税收事务的衔接工作。
3、重视信息沟通和交流环节。实行营改增之前, 高校比较多的是与当地地税部门打交道, 而实行营改增之后, 高校主要税收业务划属国税部门, 所以要主动走出去, 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 及时掌握税收政策的新动向, 吃透政策, 少走弯路。同时, 还要充分利用地区高校的资源, 保持同行之间的联系, 分析税收个性问题, 归纳共性问题, 请教专家和专业事务所, 寻求解决方案。
(二) 关于业务层面:企业所得税方面
1、严格执行国家税法, 正确区分应税收入和支出, 使用不同票据
江苏省属高校目前的收入主要是由财政拨款、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和上年结转资金组成。笔者根据对税务部门的了解和相关税务师事务所的咨询, 高校目前的收入相应于税法又可分为三类:
(1) 不征税收入:指有上级相关拨款文件、下达指标通知书的财政拨款、财政补助收入、纵向科研经费、事业收入中的学费、住宿费部分等。
(2) 免税收入:指其他收入中的利息收入、捐赠收入部分。
(3) 应税收入:指事业收入中的横向科研收入、附属单位税前缴款、其他收入中的投资收益部分等。
相对应于税法规定的收入分类, 高校的支出也可分为三类:
(1) 不征税支出; (2) 免税支出; (3) 应税支出。
2、根据纳税要求, 认真分析梳理收入和支出结构, 用足税收政策, 降低税收成本
(1) 按照纳税要求, 免税收入的认定需要在税务部门有非盈利性组织资格的备案。非盈利性组织资格的申报以五年为周期, 且申报的认定通过过程时间较长。上一轮申报时期为2008-2012年。高校可利用新一轮申报的有利时机, 尽快准备材料, 争取申报2013-2017年非盈利性组织的免税资格, 这样高校收入中的利息收入和捐赠收入部分在税务部门认定后就能直接纳入免税范围。
(2) 属于应税范围的横向科研经费中, 按照规定, 劳务费、超限额的招待费以及固定资产等支出均属于纳税调整项, 不可直接作为成本税前抵扣。
(1) 据税法规定, 招待费作为成本可税前抵扣的部分为发生额的60%, 最高不得超过当年收入的5‰。目前据笔者掌握的数据, 江苏省的绝大多数高校横向科研经费支出中招待费均据实报支, 比例远远超过这一标准, 文科科研较之于理科科研更高。而科研管理文件中又没有对招待费特别限制, 财务人员在审核时缺乏依据。所以为了降低招待费的比例, 应充分研究, 合理运用扣除比例, 针对税法两头限制的方式, 寻找两者之间的最佳比例关系, 确定最高限额。同时在科研管理文件中对招待费要加以特别要求, 明确规定。
(2) 根据税法规定, 劳务费作为成本可税前抵扣的内容是指该劳务拥有真实的劳务发票, 签有用工协议、还有教职工津贴等。目前高校劳务费支出中主要是科研立项奖、助研费、专家咨询费等, 并且这些支出的附件多为发放签名单, 不符合税法税前抵扣的规定。所以为了符合税法税前抵扣的要求, 在助研费方面, 学校应签订研究生助研协议, 报研究生院审核、财务处、科技部门备案, 在科研支出中据实列支。为保证助研支出的真实性, 应直接将助研费转入研究生本人银行卡内。在咨询费方面, 所有外请专家劳务全部需提供咨询劳务税票, 据实列支。对立项奖问题, 可提交学校管理层讨论, 对科研管理文件加以修改, 确认为科研人员津贴, 逐月发放, 转入科研人员本人银行卡内。
(3) 2012年以前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没有规定的, 它是通过“固定资产”“专用基金—固定基金”会计科目来反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税法则规定固定资产折旧是按照统一规定的折旧率和固定资产原值计算的虚拟折旧来进行纳税调整。2012年出台的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财教[2012]488号文) 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 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计提折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残值。固定资产折旧不计入高等学校支出。针对此情况, 高校资产管理和财务等部门要积极充分研究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方式的选择、折旧范围和年限的确定, 以及折旧成本的分配问题, 有针对性地修改、补充现行的固定资产管理文件, 对帐务处理进行相应的调整, 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因素对教育成本核算的影响, 进而对缴纳所得税的影响。
(三) 关于业务层面:增值税方面
1、正如前文所说, 目前很多高校应税收入的票据主要是行政事业性票据和税票同时存在, 也就是处于“两条腿走路”的状况, 税务风险大。
学校横向科研项目理应按照税法规定全部使用税票。在此情况下, 学校要做的首要基础工作应是纳税人身份的认定, 即学校属于一般纳税人和还是小规模纳税人。因实行营改增之后, 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率相差很大, 不含附加税部分, 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率为3%, 一般纳税人的税率为6%。如被税务部门确认为小规模纳税人, 实际税率由原来的5.56%降为现在的3.27%。
其次要考虑的是, 为了不影响科研项目负责人的科研积极性, 导致科研经费的流失, 也为了不致使学校的科研经费总规模出现下滑, 学校科研部门应与财务部门及科研项目负责人进行探讨, 在设定科研管理费的提取比例时考虑税率因素。现在江苏省省属高校科研文件多规定, 横向科研项目管理费的提取一部分上缴学校, 且通常所占比例过半, 一部分作为科研开发发展基金, 还有一部分为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所有。重新调整的管理费不以到账经费为提取基数, 而应以项目经费扣除税金以后的为基数。在对学校收入没有大的影响的前提下, 从学校鼓励科研开发的角度出发, 管理费的提取中学校部分稍作调整, 科研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部分的比例则适当地降低, 尽量使开税票的影响控制在科研项目负责人可承受范围之内。同时在科研管理文件中明确项目负责人的纳税责任。
最后, 为加大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力度, 规范增值税发票的领购、开具、保管及作废行为, 财务部门应会同科技部门出台专门的税票管理办法, 从应税服务范围、税费的构成及税率规定、税票的申请及开具和经费管理等诸方面加以说明和要求, 使税票管理流程清晰, 分工明确。
在税票问题上这里必须提到的是, 针对税法规定, 学校应明确要求所有科研外协费用需对方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 (机关单位除外) ;用科研经费购买设备的, 一律要求供货方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 这样要求可以使学校享受税收相关方面的优惠政策。
2、在做好政策性调整的同时, 在操作细节上还实际存在着横向科研经费在管理过程中大量应付款单位要求先开票, 次月或更长的周期经费才能到账的现象。由于高校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 这在以前没有严格执行税法规定, 开具行政事业性票据的时期没有什么影响, 但在开具税票的情况下, 按税法规定, 只要税票开出, 当月就要缴纳增值税款, 若该款项没有及时到账, 税款的支出渠道无法落实。
学校应一方面在科研管理文件中规定对学校用于科技开发、转让、咨询和服务的发票严格预开票机制, 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项目经费到帐时间要求项目负责人加以明确和承诺, 应限制在同月份内, 并备有相应的控制措施, 如对其所负责的项目经费暂时冻结等。
综上所述, 新形势下高校税收问题, 我们对待其中主要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正确态度是, 既要考虑学校自身的发展, 更要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 加强财务管理, 严格会计核算, 合理合法纳税。
摘要:文章基于国家出台的高等学校享受国产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的政策和在部分省份实行“营改增”试点的背景, 结合目前高校纳税申报的现状和原因, 从学校管理层面和业务层面对税收筹划问题进行了探析。
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篇5
一、有关背景
2014年9月1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为落实国务院会议精神,我局会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71号),明确自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月销售额2万元至3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免征增值税或营业税。
为便于免征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的贯彻落实,针对按季纳税、兼营不同应税项目、专用发票开具等问题,税务总局发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有关问题的公告》,对相关事项进行明确。
二、公告主要内容
一是明确了“以一个季度为纳税期限的纳税人”如何确定免税销售额和营业额的问题。财税文件分段、按月规定了小微企业享受免征增值税、营业税的销售额或营业额,如:财税〔2013〕52号明确月销售额2万元以下的企业和非企业性单位免税;新出台的财税[2014]71号明确销售额2-3万元间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包含个体工商户、其他个人、企业和非企业性单位)免税。本着减轻小微企业税收负担的原则,公告明确对于按季申报的纳税人,季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9万元(含9万元)的,免征增值税或营业税。
二是明确了兼营不同应税项目免税计算问题。兼有增值税应税项目和营业税应税项目的纳税人,既属于增值税纳税人,又属于营业税纳税人。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公告明确,纳税人分别核算增值税应税项目销售额和营业税应税项目营业额,分别享受月销售额不超过3万元(按季纳税9万元)免征增值税和月营业额不超过3万元(按季纳税9万元)免征营业税的优惠政策。
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的影响 篇6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财务影响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6-0129-02
1增值税转型的内容与意义
在对货物和劳务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前提下,根据对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税金扣除方式的不同,增值税分为生产型、收入型和消费型3种类型。目前世界上140多个实行增值税的国家中。绝大多数国家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我国增值税对销售、进口货物以及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单位和个人征收,覆盖了货物的生产、批发和零售各环节,涉及众多行业。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生产型增值税。
1.1增值税转型的内容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即从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自2009年1月1日起,全国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可以计算抵扣;②购进的应征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不得抵扣进项税;③取消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④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降低为3%;⑤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从13%恢复到17%。
1.2增值税转型的意义
增值税转型改革,允许企业抵扣其购进设备所含的增值税.这既是一项重大的减税政策,也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将为纳税人减轻税收负担超过1 200亿元。转型改革将消除生产型增值税制存在的重复征税因素,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有利于鼓励投资和扩大内需,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的影响
2.1刺激固定资产投资,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模式
生产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计人固定资产成本,不能抵扣,这形成了对固定资产交易的重复征税现象,加大了企业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较多的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降低了企业的设备投资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使企业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受到影响。增值税转型后由于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率一般为17%,对企业来说,消费型增值税下的固定资产投资所占用资金相应减少了近17%,有利于改善企业现金流,刺激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间接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形成对经济的整体拉动效应。同时,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有利于促进企业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
2.2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企业会计准则一固定资产》规定,固定资产按取得时的人账价值计算,包括为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的、必要的支出。由于不同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和新旧程度不同,有的甚至会相差很大,固定资产规模越大,计提的折旧额越多,则转入费用成本中的进项税额也就越多。这样,即使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假定生产中消耗的材料、人工等其他费用相同,但因成本中的进项税额不同,人为形成了企业之间费用成本水平的差距。特别是费用成本偏高,将会造成产品售价偏高,而且“销项税额”是根据“产品销售收入”计算确定的,这样也会使企业的“销项税额”偏高,增加企业税收负担,影响企业产品竞争力。
增值税转型后,固定资产成本中不再包含进项税额,计人产品中的折旧费用将会减少,产品成本要小于转型前,产品的售价不会受增值税影响。从而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不会因为固定资产进项税的影响降低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也可避免出口退税可能引发的国外对我国企业的反补贴诉讼,使国内企业和国际企业在同一税负平台上公平竞争。
2.3改善企业盈利与财务状况
2.3.1增加利润,改善财务状况
在消费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中的增值税可抵扣,使固定资产原值减少,在不改变折旧方法的前提下,年折旧额也减少,计入到成本或费用中的折旧额减少,从而增加企业的会计利润。假定某企业息税折旧前利润为200万元,当年新购设备(不含增值税)200万元,在生产型增值税下,企业需要将34万元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计人固定资产成本,假定该设备按10年折旧,残值率为零,则每年的折旧额23.4万元,假设没有其他折旧项目和利息费用,企业适用25%的所得税税率,则企业的税后利润为132.45万元;如果采用消费型增值税,企业每年的折旧额将降为20万元,相应的税后利润为135万元,利润上升幅度为1.9%。转型后虽然增值税减少所得税增加,但所得税增加的幅度要小于税后利润的增加幅度。由于税后利润的提高,将会提高企业的净资产报酬率。
另外,按照消费型增值税政策,当期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购置的增值税可以直接抵扣,即便在当期销项税金不足只能部分进行抵扣的情况下,由于转型后较转型前,资产和负债均按照未抵扣金额减少,净资产不变,提高了企业的流动比率;由于入账的固定资产价值降低,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固定资产的周转率。这样,因政策是实施,企业的盈利指标、营运指标以及偿债能力指标都有所改善。
2.3.2提升设备购置当年的现金流量
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只是买价,相应的增值税直接计人“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金)”的借方,直接减少了企业当年应缴纳的增值税以及随同增值税一起缴纳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以及其他税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由于增值税支付的大幅减少而提升,以后各年的现金流量不再受增值税转型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企业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扩大生产能力和提高产品竞争能力,最终可以通过降低产品销售成本,持久地提高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3增值税转型以后,企业需要关注的问题
3.1采购固定资产应尽量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
增值税转型会对企业投资产生正效应,使企业存在扩大投资和设备投资的政策激励,从而对企业收益产生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对除房屋、建筑物、土地等不动产以外的购进固定资产(包括接受捐赠和实物投资)、用于自制固定资产(含改扩建、安装)的购进货物或增值税应税劳务,应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这样才能享受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的政策。如果购进时不能分清固定资产用途的,也要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待明确购进固定资产的用途后,再最终决定是否能够进行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
3.2采购固定资产抵扣增值税时机的选择
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篇7
1 增值税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1.1 增值税涵义
增值的意思就是纳税人获得的收入比其付出的金额多出来的部分, 就是他们在生产经营中新产生的价值。而增值税就是对在生产、流通及劳动等环节中新增的价值及商品附加的价值征收的流转税。
根据法定扣除的项目作为标准, 可将各国实行的增值税分为生产型、收入型、消费型三种。这三者的根本区别就是在对增值税课征时, 是否扣除企业当年新购入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国际通行办法是不扣除的是生产型, 按折旧方法逐年扣除的是收入型, 而一次性扣除的是消费型。三种增值税对固定资产扣除方法不同, 税基范围以生产型最大, 消费型最小, 而收入型次之。从它们的税基来看, 生产型课征增值税范围和国民生产的总值是一致的, 虽然这种方式能够保证财政稳定和及时取得, 但实质上却是对固定资产中耗费支出的部分的重复课征。而收入型每一次的扣除额都和相应的折旧额配比, 虽然在理论要求上避免了重复课征, 但因其无法结合发票抵扣制使得操作难度增大, 征管的成本提高。消费型将购入的固定资产所含的税金都扣除出去, 也就是说将课征对象限制在了消费材料之中, 彻底消除了重复课税。我国的增值税改革就是将其由传统的生产型转为消费型, 又称作增值税转型。
1.2 增值税转型主要方面
⑴企业新购设备含有的进项税额用销项税额抵扣, 且明确规定一些内容:第一, 购入的机器设备应用于非应税或免税项目时不得使用销项税额抵扣进项税额。其他可抵扣。第二, 不允许不动产及在建工程的进项税额从销项中抵扣。第三, 摩托车、游艇和汽车等自用消费品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这是由于个人物品会引起纳税扣动, 但外购销售的允许抵扣。
⑵直接抵扣其新购设备的进项税额, 使办法规范化, 先征后退或增量抵扣都不再被采用。
⑶增值税对小规模的纳税人工业及商业征收率一致调低到3%, 减轻小规模纳税人的经济负担。
⑷取消进口设备的免增值税政策以及外商采购国产设备退增值税政策, 并且矿产品的增值税恢复到17%的税率。
1.3 增值税改革的重要意义
1.3.1 生产型增值税必须要转型
只要同一种商品最后销售时的价格不变, 其增值税就不会发生改变, 这也是增值税应有的特征, 也就是其税负具有一致性。但显然生产型是不具有这种特征的。此外, 在增值税仍是生产型时, 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专业化效率高的企业其税负明显比大规模全方面的企业要多一些, 这明显违背了我国目前现代化建设中对生产企业高效率专业化的要求。并且在生产型的模式下, 外购的固定资产却不允许对其进项税额进行抵扣, 明显增加了重复纳税, 因此, 对生产型的增值税进行改革, 转型成为消费型是非常有必要的。
1.3.2 保证价格真实不被抬高
生产型模式下, 因其固定资产不能抵扣增值税, 纳税人就会将其税金层层转移, 最终转到到商品价格上, 抬高了原有的价格, 与其实际成本不符。而真正的增值税应是一种价外税, 就是说其交纳的增值税不能由销售价格承担, 生产型的增值税明显违背其税负本质, 使销售价格扭曲, 破坏了销售的正常机制。而转型消费型之后, 产品的最终价格只是其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中环环新增的价值总和, 税负不会因为其生产形式组织改变而发生改变, 只会随产品最终售价而变化。
1.3.3 优化产业和投资结构
生产型模式下, 对高新科技产业及一些基础产业的征收都普遍较高, 使其企业背负很高的税负, 积极性被挫伤。这些产业正是我国目前发展经济及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产业, 能源、建筑、交通以及环境等产业的建设都需要耗费很多的资金投入, 高投入就意味着高税负, 不合理的高税负减缓了企业积极性, 阻碍了技术进步, 减缓设备更新, 非常不利于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政策落实。而消费型取代生产型之后, 这些基础产业的税负允许被抵扣, 负担明显减少, 企业就有了继续发展的动力, 产业结构就可以更积极更合理地进行优化调整了。
2 增值税改革对企业税收的影响
我国这一次的增值税改革毫无疑问对企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以后, 政府的税收会减少很多, 但经济发展会得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能促进企业进一步快速稳定发展。
但这次改革对企业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还需要认真对比生产型和消费型两种增值税, 这样才能正确地得出改革后的消费型对企业的影响。我们需要通过一个例子来比较这两者的区别。
假设有一家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 扩大生产规模, 从市场上购入了一台价值约为10万元的机器设备, 则企业需要交纳大约1.17万元的增值税。如果这台机器能够正常运转10年, 而它的净残值预计为0, 那我们使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 计算后得出所得税的税率为25%。
在增值税没有进行改革之前, 生产型模式下, 企业购入的固定资产是不能使用销项税额抵扣这部分进项税的, 因此, 该例中的这家企业还需要交纳这台机器的进项税, 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机器的实际价值为11.7万元。依旧按照机器寿命10年的数值来计提折旧, 算出该机器每年的折旧费相当于1.17万元。付出的这笔费用大大降低了企业自身的利润, 根据这个数字计算出企业所得税每年可以少缴纳大约为0.2925万元。但是企业在使用该机器的过程中, 随着产品不断生产, 其购买价值会被转移到这些产品中去, 另外企业在销售这些产品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增值税, 新产生的产品增值税虽然并非由该企业承担而是由购买它们的其他企业来缴纳, 但税务机关仍会重新计征增值税。也就是说, 实际上, 企业因为这台机器的购入而依然要上缴1.17万元的增值税, 算入机器的折旧费之后, 也仅仅使该企业每年所得税少上缴2925元。
而现在增值税改革之后, 消费型增值税成为当前模式, 这就意味着企业因购入设备而产生的增值税可以被进项税额抵扣。根据刚才的例子, 企业实际增加的这10万元价值的固定资产不需要再单独交纳增值税。依然按照机器正常运行寿命是10年时间, 算出来每年折旧费就只有1万元。根据这个数值去计算, 企业每年所得税只需要0.25万元。而企业购入设备时的增值税已经被进项税抵扣了, 也不用再一次交纳增值税了。最后结论就是企业不再负担增值税, 且所得税每年可以少缴纳2500元。
根据这个例子,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消费型的增值税使得企业避免了被重复计征, 但其每年所得税少缴纳的那部分却减少了一部分。因此, 进行改革之后, 企业在增值税税收这一块会减少, 但其所得税税收会相对增加。
3 增值税改革对企业账务的影响
增值税的改革同样会对企业账务带来一定的影响, 尤其在企业中的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 面对这种改变, 企业应及时调整, 做出有效调整, 以适应增值税改革后新的税收规则。
3.1 对企业的会计核算的影响
增值税改革在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其政策的改变, 涉及购入机器的计量方式及其增值税的缴纳方法。其中机器折旧后增值税及所得税会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 企业新增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也会变化, 这些都使该企业的现金流量以及财务情况发生极大的改变。
改革后, 增值税抵扣范围增加, 新增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可以由销项税抵扣, 因此会计科目中需要增加新增资产这一项。会计科目下有一类应交税费, 其下属科目应新增可抵扣的固定资产, 在这一科之下应继续新增其进项税额、转出的进项税额以及已被抵扣的进项税额等明细。
3.2 对企业的账务报表的影响
这次改革涉及企业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及利润表等多种报表, 企业账务变化很大。通过下面的例子就能清楚地发现它的改变。
某企业为了加强生产设备的投入, 买进一台新设备, 该设备价值大约为80万元, 那么因为新设备的购入而产生了增值税, 其进项税额为13.6万元。假设该设备能够正常运行10年, 并且其净残值为0, 对其使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 计算出该机器的所得税有25%的税率。
如果增值税依然是生产型的模式, 那么所买进的这台设备时不能够使用销项税来抵扣其增值税的, 那么购入后, 企业的该项设备作为固定资产的价值要加上它的增值税, 约为93.6万元。在10年的使用期限中, 其折旧额就是9.36万元, 也就是说企业因此每年都要减少9.36万元的利润, 所得税则减少缴纳2.34万元, 将其折算成现金大约价值2.34万元乘以年金现值系数6.1446算出为14.378万元。并且在生产型模式下, 每年税务部门都要对该设备重复计征。
而改革后的消费型模式, 企业购入这台设备产生的进项税额是可以被销项税额抵扣的。在这样的条件下计算, 该设备作为固定资产其价值仍为80万元, 折旧费仍按10年计算可以得出每年为8万元, 那么企业所得税就会少缴纳大约2万元, 根据系数将其折现价值就是12.289万元, 并且在现在的环境下, 企业还可以少缴纳0.952万的城建税以及0.408万元的教育费。
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的观察分析, 在生产型模式下, 如果企业购入的这台设备的销项税额是14万元, 则企业应缴纳14万元的增值税。那么企业缴纳税费的项目价值就是15.4万元。在现在的消费型模式下, 增值税使用销项税额抵扣之后, 增值税仅为0.44万元。通过两个结果可以看出, 消费型的增值税能明显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 不会对企业的净资产产生影响, 并且在节约成本的情况下使企业资金的周转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再来观察企业的利润表, 改革后, 企业可以少缴纳总计1.36元的城建税和教育税, 在计提折旧上也相应减少了1.36万元, 这减少的两者加在一起就相当于企业利润增加了2.72万元, 多出的这部分缴纳0.68万元的所得税之后依然剩余2.04万元。通过利润表可以发现, 增值税的改革使企业固定资产降低, 折旧费减少, 并且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收益, 增加了利润。
4 结语
增值税改革虽然对企业各方面包括税收和账务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这个影响明显是利大于弊。通过这次改革, 企业在升级转型时就能够减少税负成本, 增加企业活跃发展的动力, 提高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 促进我国经济飞速健康发展。
摘要:我国在过去增值税一直是生产型, 这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竞争活力, 改革进行后, 我国增值税变为了消费型。本文通过分析对比生产型和消费型增值税的不同, 阐述改革的意义内涵, 探讨增值税改革对企业的税收及其账务分别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增值税改革,企业税收,企业账务,影响
参考文献
[1]蔡兰.新增值税条例对企业账务处理的影响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4) .
[2]张冬焱.增值税改革对企业税收和账务的影响分析[J].新财经 (理论版) , 2012 (1) .
[3]肖凌.试论增值税改革对税收和账务的影响[J].会计之友, 2010 (14) .
[4]张玲娟.浅谈增值税转型的必要性及存在问题的对策[J].中国商界:上半月, 2012 (10) .
[5]李亚婕.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税负的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 (综合版) , 2011 (9) .
增值税和所得税的筹划分析与探讨 篇8
关键词:增值税,所得税,税制,纳税筹划
纳税筹划一般是指纳税人在整个税收法规的许可范围之内,在符合自身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对相关涉税业务进行有效的策划工作,从而制定出完整的纳税操作计划。因此,在纳税筹划工作上,其最终目标需要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保持相互一致,即为进一步达到该企业自身总体价值的最大化。
一、增值税同所得税之间的内在联系
增值税一直都是对商品生产、流通以及劳务服务之中是较多个环节中新增是价值抑或是商品自身的附加值进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其实施的价外税,也就是说通过消费者来负担,有了增值才可以进一步征税,没有增值就无法征税的,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之中,对于商品的新增价值抑或是附加值在其生产或者是流通的整个过程之中都是无法进行准确计算的。故而,中国一直都是使用的国际上面的普遍使用的税款进行抵扣这一方法,即为依据销售的商品或者是劳务的销售额,按照所规定的税率去对销项税额进行计算,之后再扣除那些需要获取额该商品或者是在劳务时需要支付的一些增值税款,即为进项税额,它的差额就是该增值这以部分应该交纳的税额,这一计算方法就是表现出了按照增值的因素进行计税这一原则。
假如某公司购进库存商品100元,进项税额17元,增值税税率17%,按(增值10%)110元销售,销项税额18.7元,所得税税率25%。
应交增值税=18.7-17=1.7元
增值额=110+18.7-100-17=11.7元
应交所得税=(11.7-1.7)*25%=2.5元
净利润=11.7-1.7-2.5=7.5元
净利润占增值额的比例=7.5/11.7*100%=64.1%
增值税税额占增值额的比例=1.7/11.7*100%=14.5%
所得税税额占增值额的比例=2.5/11.7*100%=21.4%
64.1%+14.5%+21.4%=100%
14.5%+21.4%=35.9%,一般都是用来对该企业自身的整体税负去进行近似的估值。在整个实务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那些比较少的固定资产以及很短期间的费用进行商品流通的企业,它的整体税负是很接近在上面的近似值的(前提是要在不考虑一些其他税种的状况之下)。在假设了增值额那些固定并且不去考虑实际所得税的状况之下,该企业要减轻一些增值税对于该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这是有很大好处的。但是正是由于存在所得税的国家是被称作为双保险的税种的,会致使交增值税的这些企业,由于降低了增值税的支出,进一步加大了所得税自身的税基,使得需要交更多的所得税。故而在其增值额固定的状况之下,该企业的利润往往是取决于增值税的税率以及所得税的税率的。
二、对增值税进行纳税筹划
(一)通过对增值税的“节税点”筹划
如果相关企业在性质上需要缴纳增值税,那么其属于一般纳税人抑或小规模纳税人在税率层面的差异是比较大的,其出现的税负也相对较大。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状况进行税务的筹划。众所周知增长率=(销售收入—可抵扣进项目金额的差)÷销售收入之比值,可通过计算两种纳税人应纳税额平衡点,销售收入×增长率×17%=销售收入×3%,得出增长率为17.65%。即当增长率低于17.65%时,以一般纳税人的身份进行增值税缴纳,可起到一定节税作用。当企业增长率大于17.65%时,对于小规模纳税人来说,其主要缴纳增值税,因此具有一定的节税优势。通过计算两种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平衡点,得出其节税点可通过规避平台,对税收进行有效的筹划,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通过对分劈销售收入实现有效节税
在纳税时,如果企业的回资存在困难,则可以通过纵向分劈收入的办法,推迟纳税的时间。在我国税法上明确规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必须要签订分期收款的销售合同,在往后的收款上,遵从合同上签订的收款时间对实际收入进行确认与缴纳等额税金。而对于部分金额较大的销售业务,如果一次性无法收回全部货款时,可以按照共同所签订的合同,对分期收款条约进行确定,而企业在纳税时间上同样可以减缓。这对企业来说,可以延长时间缓解融资难题,并提升资金利用价值。
对于税率不一致的业务,一般情况下都可以通过横向分劈降低部分纳税金额。根据我国税法的相关规定,如果相关企业兼营的货物在税率上不一致或者劳务既有应税又有非应税时,一定要按照各自需要适用的税率对应纳税额进行分开的核算,不可以采取单独的核算,从而提高适应税率征收。因此,在税收筹划时,一定要详细划分销售货物与劳务类别,从而在分科目的前提下实现单独核算,理清是该缴纳增值税还是营业税。例如,A公司在性质上属于一般纳税人,但是公司内部不但生产相关电子产品,还经营了部分工程承包业务,2012年11月份销售产品收入为1100W,工程承包收入为200W,11月进项税额为100W。假设营业收入没有进行单独核算,会一并征收增值税,即为:(1100+200)×17%-100=121W,销售税金及附加即为:121×10%=12.10W,企业应纳税额总计为133.1W;如企业对增值税与营业税进行分别核算,应缴纳的增值税为1100×17%-100=87W,应缴纳营业税则为200×3%=3W,销售税金及其附加即为:(87+3)×10%=9W,应纳税额合计为:87+3+9=99W。采用单独核算可节约税金为133.1-99=34.1W,节税效果明显。此外,对于混合销售的行为,若是非应税的劳务金额很大的,就一定要对成立的公司进行单独的考虑。
(三)增值税进项税额的筹划
针对一般纳税人的企业来说,一定要先去获取进项抵扣发票。这是因为一般发票不能做抵扣使用,由此企业就要加付税款,无故提升了纳税压力。但是对于增值税进项发票来说,由于其可以进行有效抵扣,因此相对来说减少了企业的税负。另外,从2009年1月开始,对于增值税适用范围内的一般纳税人,如果进行新设备的选购,所包含的进项税额是能够进行抵扣进行计算的。因此企业也可以利用这一转型的有利政策,通过新一轮的设备更新来固定资产的投资,同时还能够强化该企业的生产效率,在减少增值税的同时,还可以提升盈利水平。
(四)利用优惠政策实现节税
在增值税的征收政策上,优惠条件主要包括低税率、减免税项目、部分起征点优惠等。例如,对于低税率来说,可以享受到13%税率的范围主要包括:粮食、食用植物油、图书、报纸以及杂志等;对于减免增值税的项目,则包括:古旧图书与避孕药品等;下岗职工、个体的工商户则要采取起征点的纳税优惠政策等等。企业能够依据实际的状况,将这些优惠的条件进行充分的应用,便于获取到较低的价格进行商品选购,通过价格优势获得市场竞争力。而对于出口货物,其零税率概念,主要指的是:所出口的货物,其整体性税负为零。因此不但在出口时不用纳税,还可以获得之前环节缴纳税款的优惠退还。企业在利用这项政策后,进一步将货物的成本有效的降低,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对于与规定的货物相符合的则要积极出口,确保收入的有效增加。
三、结束语
通过对上面的分析,该企业一定要将税收看成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成本,利用科学合理又合法的财务安排,抑或是有效的经营安排来达到成本的降低。将税收的法律制度进行正确的运用,进一步来确保自身的权益,将税务的风险有效的降低,有效的规避税收所造成的滞纳金以及罚款。
参考文献
[1]苏万贵.关于纳税筹划的八大问题[J].会计之友,2009
[2]蔡昌,李玉萍,杨华.税务会计-理论、方法与案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3]郑婷婷.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方法与案例探讨[J].财税金融,2009
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篇9
一、52号文件的解读
1. 销售额或营业额的问题。49 号公告进一步明确了52 号文件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月营业额不超过2万元”,是指月销售额或营业额在2万元以下(含2万元)。月销售额或营业额超过2万元的,应全额计算缴纳增值税或营业税。可见,对月销售额不超过2 万元的小微企业来说,一个月可节省多达600元的增值税。同时,伴随增值税附征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费附加也都免征了。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销售额指的是不含增值税的销售额,此处的营业额指的是包含营业税的营业额。
2. 按季申报的问题。由于纳税人的纳税期限可以按月也可以按季,所以49 号公告明确了以1 个季度为纳税期限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季度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6 万元(含6 万元)的企业或非企业性单位,可按照52号文件规定,暂免征收增值税或营业税。
3. 兼营的问题。《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纳税人兼营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应分别核算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所以,49 号公告进一步明确了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中的企业或非企业性单位,兼营营业税应税项目的,应当分别核算增值税应税项目的销售额和营业税应税项目的营业额,月销售额不超过2 万元(按季纳税6万元)的暂免征收增值税,月营业额不超过2万元(按季纳税6万元)的,暂免征收营业税。即增值税纳税人兼营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或者营业税纳税人兼营增值税应税项目的,应分别核算销售额和营业额,分别适用相应的税收优惠,销售额和营业额并不合并计算。
4. 代开发票的问题。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中的企业或非企业性单位,月销售额不超过2 万元(按季纳税6 万元)的,当期因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含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已经缴纳的税款,在发票全部联次追回后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这样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时,尚不能确定其月销售额是否达到2万元(季销售额6万元)。
二、52号文件待完善的问题
1. 小微企业的界定标准不明确。52 号文件没有特别指明此处的小微企业的界定标准,49 号文件也未进一步明确。目前已明确界定小微企业的标准的税收规定有两个,一个是财税[2011]117 号《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中的小微企业是指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相关税收政策规定的小型微利企业。而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的规定,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并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 000 万元;其他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 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 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 000万元。另一个是财税[2011]105 号《关于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的通知》,该通知中规定的小微企业是指符合《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 号)的条件的小型、微型企业。那么,52号文件中的小微企业到底应该按企业所得税法中的“小型、微利”还是按印花税优惠政策中的“小型、微型”界定呢?还是两者都不是?
2. 小微企业开具发票的问题。从49号公告可以看出,享受52 号文件规定的小微企业,在享受该项税收优惠期间,是不能从税局购买空白发票的。在销售了商品、提供了应税劳务或者营业税服务,需要由纳税人到所属税务机关委托税局代开发票(含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这样做一方面增加了税局代开发票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办税者往返于税局和单位的奔波。更重要的是,这给纳税人不给客户提供发票提供了客观理由,明显有违于发票管理的相关规定。笔者认为,税务机关可以印制一些定额的普通发票供这些可能的小微企业领用。当然,领用的金额是有限制的,比如一次最高只能领10000元,在每个纳税期内不限制购买次数,每次验旧买新,当小微企业的客户需要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小微企业可以到所属税局委托税局代开专用发票。
三、围绕52号文件的纳税筹划
围绕52号文件,税务筹划的方法就有两个,一个是递延收入法,一个是企业分立法。
所谓递延法,是指享受52号文件规定的小微企业,在每个月的月底,就需要注意其销售额或者营业额,严格控制好其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让其突破2 万元。若实际销售额或营业额突破了2 万元,可以采用与客户协商的办法,推迟发票的给付。注意,该方法只适用于月销售额或营业额略超2万元的企业和非企业性单位。
分立法是指把一个企业或非企业性单位分立成两个或更多个企业或非企业性单位。该方法适用于月销售额或月营业额突破2万元,并且有望继续增长的企业或非企业性单位。但实务中,不断地进行分割的做法是不现实的,因为分割也是有成本的。
摘要:2013年7月2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的通知》(财税[2013]52号),本文首先对该文件进行了解读,然后针对该文件不足的地方笔者提出了自己的理由和建议,最后,针对该文件的税务筹划空间进行了探讨。
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篇10
(一) 由生产型增值转为消费型增值税有利于促进企业的设备更新
由于继续使用旧设备的年平均成本低于更换新设备的年平均成本, 因此企业在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制下会选择继续使用旧设备。由于现行税法规定付现操作成本和大修理成本的进项税额在支付的当期可以抵扣 (这与会计核算有所不同, 会计核算中对于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成本要分期摊销) , 如果企业当期发生的大修理成本过大, 当期的销项税额不足抵扣进项税额时, 企业还可以获得因推迟纳税而享受到的货币时间价值收益, 进一步降低旧设备的年平均成本, 企业在此税制下更会选择继续使用旧设备。如果实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 更换设备的年平均成本将更低, 企业就会选择更新设备的方案。
(二) 转型对固定资产投资起到了促进作用
增值税转型后企业增值税实际税负都普遍降低, 对固定资产投资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 平均固定资产投资都有了稳步的增长, 除了石油化工和高新技术行业 (石油化工行业是因为在转型前有几个公司的新项目上马, 使得当期的投资巨大, 从而造成平均转型前的固定资产投资大于转型后的投资) 。通过国家宏观的统计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结果。主要是因为东北作为老工业生产基地, 其生产设备相当落后, 固定资产进项税不可以抵扣, 使得东北企业的平均税负较全国平均水平高, 因此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的设备更新。实施增值税转型后, 固定资产进项税可以抵扣, 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税负, 为固定资产更新创造了条件。一方面鼓励增加机器设备投资、加快设备更新改造, 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 另一方面带动了东北地区投资规模的扩大, 投资与发展良性循环的态势初步显露。
(三) 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不明显
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出台理论上说将会对地方的固定资产的投资起到积极作用, 但是实证结果显示, 其影响并不显著。主要原因是, 所得税优惠政策是一个长期的效应, 在短时间内无法像增值税那样对固定资产投资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所得税实际税负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不显著, 也进一步说明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增值税转型使得企业的增值税税收负担减低促使企业设备更新换代, 而不是由于其他的税收政策引起的。
(四) 消费型增值税可以促进投资
在消费型增值税下企业当期购买固定资产所含税金在当期销项税金中可以一次全部得到抵扣。因此, 企业当期购买的固定资产越多, 企业当期抵扣的税金就越多。在销项税金一定的情况下, 企业所纳税金就越少。在税收收入一定的情况下, 相当于把按流转全额征税下由投资品负担的税款转移给实行增值税下的消费品负担, 这就大大降低了投资品的成本。在总收益一定时, 成本的降低必然提高投资收益率, 因此, 有利于刺激投资、扩大投资需求。企业当期税负越低为企业扩大投资增加了财力来源, 将会起到刺激全社会投资总量增加的作用。同时由于固定资产一次性抵扣, 投资当年, 经营现金流由于增值税支付的大幅减少而有所上升, 而经营现金流的增加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增值税转型在促进投资总量增加的同时, 还可以起到鼓励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的条件下, 由于企业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税款不能抵扣, 在不同行业或企业外购固定资产价值占其外购生产资料价值的比重有所区别的情况下, 这一增值税政策实际就是一种行业差别税收政策, 即生产型增值税下, 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重复征税程度要高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从各产业特点看, 基础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往往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 而基础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正是我国现阶段着力推动和发展的产业故生产型增值税的这一效应与鼓励科技进步的世界发展趋势是相违背的, 也不利于我国基础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值税的转型纠正了行业差别的增值税政策, 有利于调动企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积极性, 从而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五) 增值税转型在地方形成一定程度的“良性洼地效应”
增值税转型政策使得地方的企业税收负担大大降低, 从另一方面说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 直接使得企业投资当年所交的增值税减少 (以后年度不受影响) , 现金流增加;同时使固定资产以不含税成本入账, 导致以后年度固定资产的折旧减少, 现金流减少, 相当于企业提前收回现金, 获得这部分现金的时间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 消费型增值税主要影响的是企业的现金流, 而在投资决策上, 现金流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因此, 消费型增值税对企业投资的刺激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使得越来越多的外来客商把目光投向地方, 而当地的民间投资也受到政策的刺激而日趋活跃, 从而形成“洼地效应”。通过“洼地效应”, 有效引导了投资规模和方向。由于实行了增值税抵扣, 企业技术改造成本降低, 刺激了本地企业投入更多资金进行技术改造, 当然这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固定资产投资。随着民间资本和外资已渐成投资的主力, 而民间资本与外资的逐利性和灵活性, 使其不会轻易投资利润不大的一般性竞争领域, 不会引发大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因此, 增值税转型政策引发的应是一种“良性的洼地效应”。
二、转型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策略
(一) 抓住增值税转型机遇, 把握好固定资产购置时机
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 不仅有利于促进资本性投资的增长, 而且有利于降低实际税负和生产成本。作为资本性支出, 固定资产的投资不仅应定位于企业的战略发展结构、构筑核心竞争能力和生产经营管理的目标上, 还应从培育和谋取市场竞争优势的角度, 对拟投资固定资产的先进性能、资源的配套程度、发展阶段、对存量固定资产的优化调整及配置组合进行深入而系统的分析, 而且应长远计议、精心组织, 利用多方面的有利因素, 依托增值税转型的税收优惠政策, 把握好投资的轻、重、缓、急节奏, 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投资时机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争取固定资产的投资额从税基中得以最大限度的扣除, 实现企业最佳的投资回报。
(二) 树立前瞻意识, 不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应当明确, 一旦投资形成, 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竞争环境急剧变化的冲击下, 原有的技术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衰减, 甚至沦为劣势。因此, 企业在投资时应有充分的前瞻意识, 把投资政策与战略发展结构、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相结合, 形成实现战略发展目标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战术性投资行为, 以持续的技术领先推动市场竞争优势。在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或稳定的同时, 使投资活动具有合理的弹性, 以有效规避各种风险, 促进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吴旭东.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税收政策效应分析[J].财会通讯, 200 (11) :31-32.
[2]武玉清.增值税转型中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J].财会通讯, 2005 (4) :23-24.
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篇11
【关键词】“营改增”;试点;税赋;产业结构
2012年,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工作,标志着中国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转型改革正式启动。如今,已经从地区试点转向行业试点。那么,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下文简称“营改增”),其对我国企业生产活动有什么影响?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谈下看法。
一、营业税和增值税概念解析
1.营业税
营业税是对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所取得的营业额进行征收的一种商品和劳务税。即以第二產业中的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中除批发零售业外的其他行业的流转额来计征的税。
2.增值税
增值税是对从事货物销售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从事进口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进行征收的税。增值额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创造的利润,增值税以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和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业的增加值为税基。
二、对企业影响分析
1.减少了对企业的重复征税,有利于提高企业利润
在我国的税制结构中,增值税和营业税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流转税税种,增值税是我国第一大税种,营业税则是我国地方第一大税种,二者分立并行。其中营业税的计税依据是全部营业额,而增值税的计税依据则是本次增值额。在过去,两种税制同时存在,有效增加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积累,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两税并行的不合理性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营业税流转环节过多,其间存在重复征税现象。同时增值税和营业税征收范围的不同,使增值税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因而也导致重复征税的发生。
如建筑企业在购进用于建筑材料的时候,这部分材料已经以营业税的方式被征收过,但在企业完成建设并以实物出售的时候,这部分材料仍要以营业税方式再交纳一次,相当于这部分原材料被重复征税,增加了企业负担,影响了企业利润的提升。而“营改增”后,就可以将这部分建筑材料予以抵扣,从而避免重复征税,提升企业利润。据统计,2013年“营改增”企业累计减轻负担超过1400亿。
2.有利于调动企业技改积极性,促进企业设备升级
在企业资产中,存在着大量的大型生产器械,其资产价值都很高,在过去,这部分固定资产增值税不能用于抵扣,因而企业缺乏对这部分器械进行升级改造的动力,并倾向于最大限度的利用这部分资产价值,使之24小时不间断的进行工作和生产,即使这部分固定资产已经十分陈旧,企业也不愿轻易舍去,导致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屡禁不绝,也从总体上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推进。2009年我国推出了《增值税暂行条例》,对固定资产抵扣进行了新的规定,调动了企业技术改造和更新设备的热情。“营改增”的实施无疑将使更多企业降低更新改造成本,促进节能降耗。
3.有利于促进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在过去的五年,我国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希望实现“三产”的最优配置,从而最大限度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但对照“十一五”目标,我们发现其中很多目标都超额完成了,但唯有“三产”目标却没有完成,求其根本在于第三产业——服务业始终没有真正发展壮大起来,这里虽然有多种因素在里面,但与我国现行税制不合理,无法刺激服务业蓬勃发展是有直接关系的。正如我国税务局官员许善达所说,由于没解决制度上的障碍,只在其他政策上做调整,由于制度障碍没解决,所以制造业、服务业的产业结构总是实现不了原来的目标。“十一五”也好,包括“十二五”,我们如果不搞“营改增”,“十二五”发展服务业的目标还是实现不了。所以要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制造业一家独大的局面,必须要大力推行“营改增”,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4.对于有些企业,其税赋可能不会减少,甚至有所增加
当然,“营改增”也并非对所有企业都有益,如果企业规模较小,则企业利润往往比较有限,由于会计成本一般较高,让其承担可能难以接受,因而按照目前的增值税条例,可选择按照营业额的3%缴纳增值税,但条例同时规定,这样的话,就不得进行增值税抵扣;因此,对于没有完整会计账册的小微企业来说,他们是无法享受增值税抵扣带来的税负减轻。此外,对于有些企业,如建筑企业,《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如果施工企业提供的设备不是自产货物,且提供的设备材料价值超过合同总价值的50%以上,那么就有可能面临被全额征收增值税的风险,这样的话,企业税负不但不会减轻,反而还会增加。
三、总结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营改增”试点实行后,大部分企业税赋都有所减少,从而导致企业利润增加,同时也加快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某些企业“营改增”非但没有起到降低企业税赋的作用,反而使企业的税赋进一步增加,这样的结果是和制定政策的初衷不相符的,这也说明“营改增”尚存在一定的政策性纰漏,因而需要在后期不断修正,以达到减轻所有企业税赋,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恒.增值税转型试点的政策效应及改革效应[J].税务研究,2005,(6).11-14
[2]林娜.营业税改增值税影响及需注意的问题[J].国际商务财会,2012.03
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篇12
一、资源税改革的内容及对煤炭企业的影响
所谓资源税就是对进行资源开采工作的主体(企业或者个人)所征收的税费。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我国资源税的征收方法比较落后,并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不能真正解决资源浪费的问题,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不能体现税收的根本目的。而新的改革不但提高了资源税的税率,征税方式也从“按量征税”转变为“按价征税”,这两种方式都会提高煤炭企业的资源开采成本,使得煤炭企业主动提高资源利用率,这样一来就真正体现了环境成本的概念,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采和利用。
从长期来看,资源税改革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有利于资源的保护,可以为长期的开采工作提供基础,同时也促进了煤炭产业开采模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产业效率。考虑到煤炭资源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能源,为了长远的发展,务必要落实资源税的改革工作。2014 年12 月,国家实施的煤炭资源税改革,一方面是通过清费立税,切实帮助煤炭企业脱困,为煤炭行业的复苏提供有力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也是减少价格波动对下游产业的影响,这对于煤炭行业的发展以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增值税转型的内容及对煤炭企业的影响
增值税转型的主要内容就是改变原有的生产型增值税为消费型增值税,新的制度由于降低了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十分受到煤炭企业的欢迎,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消费型增值税。比如,企业购买了一些固定资产,产生了增值税金,在生产型增值税制度下,这部分增值税金是不可以在税前扣除的,而在消费型制度下,这部分增值税金是可以进行税前扣除的。
增值税的转型对煤炭企业的影响无疑是积极的。从经济角度来说,增值税的转型大大减轻了煤炭企业的税收负担,煤炭企业可以将更多的闲置资金用于技术的研究、设备的更新,这显然提高了煤炭企业的竞争力。从产业结构角度来说,增值税的转型也促进了煤炭企业结构的优化。我国的煤炭产业主要依靠人力劳动来获取煤炭资源、谋取利益,因此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型之后,煤炭产业开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因此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有利于煤炭企业的整体发展。
三、煤炭企业的税负转嫁
(一)税负转嫁的内涵
税负转嫁就是指将税收负担以其他的形式转嫁到消费者、其他行业或者其他消费品上去,但是这种转嫁并不是任何产业都可以顺利进行的。煤炭产业在我国属于一种存在轻微垄断现象的产业,因此有机会进行税负转嫁,从而大大降低成本价格,获取更高利润。
(二)煤炭资源税和增值税转型后煤炭企业的税负转嫁问题研究
我国目前的税收制度还是“按量征税”,假如对资源税进行改革,对其税收比率和税收方式都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那么资源税的税额就会大幅度升高,从而导致煤炭企业很难像改革之前一样,稍微提高了一点煤炭的税收价格就可以抵消赋税。这样一来,煤炭企业就很难进行税负的完全转嫁,利润也会被压低,煤炭企业就会被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降低成本,资源税改革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对于一些实力强大的大型企业来说,他们很可能通过某种特殊手段将税负向周边行业或者消费者转嫁,因此增值税的转型也是十分必要的。增值税的转型使得企业主动降低设备成本,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在有限的成本里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降低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费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达到理想的经济效益。就其他的税负转嫁问题而言,由于煤炭企业提高了煤炭的价格,消费者就会调整自身的消费行为,主动降低对煤炭的购买数量。从而降低对煤炭资源的依赖程度,从根本上讲也有利于降低资源的开采力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四、结束语
煤炭资源税和增值税转型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转型,它不仅有利于煤炭企业的长期发展,促进煤炭企业生产模式的转变,提高其产业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税收的目的,有益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煤炭的过度开采。煤炭企业在新的税收制度下,一定要正确审视调节税负转嫁问题,在顺应经济形势、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转变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新安,张力多.煤炭企业所得税税负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4)
[2]赵福保.煤炭企业税收制度整体改革问题研究[J].商情,2013(40)
[3]唐军.资源税改革逼近煤炭企业或难承重压[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中旬刊,2013(1)
【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推荐阅读:
增值税改革对企业的影响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收益和生产效益产生重大影响07-25
(总结)增值税自查和所得税年报07-04
企业增值税07-23
煤炭企业增值税06-15
涉农企业的增值税筹划08-11
房地产企业增值税11-01
企业价值增值08-27
增值税优惠政策备案(福利企业除外)07-12
企业增值采购研究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