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值税

2024-10-14

新增值税(精选12篇)

新增值税 篇1

2008年12月9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7号)文件,对再生资源(废旧物资)增值税优惠政策进行了调整,规定从2009年1月1日开始,在2010年底以前,对符合条件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再生资源缴纳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政策。江西省专员办及省财政厅也联合发文,制定了我省再生资源增值税退税申报审批操作办法。作为一项再生资源增值税退税的新政策,在实施的这段时间中,我们对再生资源增值税退税企业退税过程进行跟踪和调查,发现了一些实际情况和问题,现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提出有关加强监管的建议。

一、政策背景介绍

再生资源,通常也称为废旧物资,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价值、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能够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包括废旧金属、报废电子产品、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废造纸原料(如废纸、废棉等)、废轻化工原料(如橡胶、塑料、农药包装物等)、废玻璃等。

为了支持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国家对废旧物资回收行业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政策经过几次调整,从2001年开始对回收企业销售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其开具的废旧物资销售发票(普通发票)可以作为下环节企业(限于利用废旧物资作原料的生产企业,即利废企业)的扣税凭证,按金额的10%抵扣进项税额。

这种上环节免税、下环节扣税的做法,违反了“征税抵扣、免税不抵扣”的增值税原理,在执行中因难以控制享受政策的回收企业范围,容易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造成国家税收流失。特别是2002年国家取消了对废旧物资回收行业的特种行业许可管理以后,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三个问题:一是产废企业容易偷逃增值税;二是利废企业存在虚增进项税额抵扣的利益驱动;三是部分回收企业通过虚开发票从中非法牟利。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导致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而且严重影响了回收行业的规范和健康发展。据报道,从2001年到2006年短短几年间,全国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的回收企业数量由原来的几千家猛增到六万多家,据估算,国家因实施该政策减少的税收收入,最多的一年超过400亿元。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家税务机关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回收行业税收管理的措施,对制止偷骗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单纯靠加强管理的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政策设计缺陷产生的问题。

财税[2008]157号文件对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进行了调整,一方面通过恢复增值税链条机制,防止偷逃税收,促进了公平竞争,另一方面通过对符合条件的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企业实行一定比例的增值税退税政策,鼓励合法、规范经营的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有利于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调整后的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取消原来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销售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的政策,取消利废企业购入废旧物资时按销售发票上注明的金额依10%计算抵扣进项税额的政策。

二是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废旧物资回收企业按其销售再生资源实现的增值税的一定比例(2009年为70%,2010年为50%)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退税业务由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及负责初审和复审的财政部门按照规定办理。

二、存在的问题

再生资源增值税退税新政策从2009年1月1日实行以来,在实际操作中陆续碰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难以判断购销的真实性

一笔商业购销业务的真实性,主要是从该业务的资金流和货物流两个方面来判断。而有些再生资源公司出于种种原因,在实际操作中以“销”代“购”、以“销”定“购”,混淆购进与销售的入账依据,导致退税的审核部门难以判断购销的真实性。

以我省某再生资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为例,从货物流来看,A公司购进废钢销售给外省B公司,以B公司开具的废钢收据作为原材料购进的入账依据和原始凭证,以“销”代“购”、以“销”定“购”,混淆了购进与销售的入账依据。A公司还无法提供废钢运往B公司的货运发票或发货凭据。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存货”栏期初数和期末数都为“0”,与现场查看货场时的情况不一致,现场有存货,据该公司工作人员反映该存货存放了数月,而账目中没有如实反映。

从资金流来看,A公司的基本账户开设在我省,在外省B公司所在地开设了一般结算账户,B公司付A公司货款到该一般结算账户,A公司再将此款一次性转出到个人账户,资金数额较大,这与人民银行的账户现金管理规定不符,由于该一般结算账户设在外省,退税审核部门难以核实相关情况。在查看投售人台账时,投售人与应付账款的实际收款人不符,A公司也无法提供投售人与实际收款人之间的银行资金结算单,从账上难以看出收购环节的资金拨付的真实情况。

(二)混淆一般物资与废旧物资的核算

有些再生资源公司在账上未将一般物资与废旧物资的购销分开核算,以一般物资的进项税抵减废旧物资的销项税。例如,B企业申报2009年7月份再生资源增值税退税时,纳税申报表上反映,当月销售废铁销项税10万,购进一批设备入固定资产进项税1.5万,应缴增值税8.5万,已交8.5万。经现场核实,所谓的购进固定资产——设备有的已找不到实物、有的规格型号与销售合同不符。经该企业业务员介绍,这些设备在购进后,进行适度检修,已经对外销售,销售时不开票或混淆为废品销售,同时以购进固定资产的名义抵扣增值税款。

(三)销售时不开发票,偷逃税款

有的再生资源公司在销售废旧物资时,存在有意不开发票偷逃国家税款的情况。例如,C企业是政府指定的报废车辆回收企业,报废车辆经过分解后分为废钢和废旧轮胎两部分,在申报退税时,账上只有废钢的收入,没有废旧轮胎的收入。

三、有关建议

为加强再生资源行业的规范管理,为审核部门提供明晰的、充分的审核依据,有以下建议:

(一)应制订一整套规范再生资源行业的会计核算管理办法

财税[2008]157号文件规定了审核办法和要求,但在实际审核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具体的情况和问题,文件没有明确处理办法,给审核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制订一整套规范再生资源行业的会计核算管理办法势在必行。应有如下规定:

1.再生资源企业从进料计量计价开始,到投料消耗产出成品,直至最终销售,应有详细的各种原始记录和凭证,如格式统一的过磅单、入库单、出库单和各种交接工作记录,以及收付款凭证,特别是现金付款凭证;要求企业健全存货的进、销、存明细分类账。

2.经营单位向个人及非企业性单位收购废旧物资时,应开具统一收购发票;向企业、个体经营者或其他经营者个人购进的废旧物资、超出工商登记范围收购的废旧物资以及收购的非废旧物资货物,应取得销货方开具的普通发票,不得使用统一收购发票。

3.经营单位跨县(市)异地收购废旧物资的,不得使用其在机构所在地领购的统一收购发票;异地收购并异地销售废旧物资的,不得开具其在机构所在地领购的统一销售发票,应比照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规定,由经营单位向其机构所在地主管国税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后,凭此证明向收购地或销售地县(市)国税机关申请领用收购发票或销售发票。

4.生产企业从经营单位购进的废旧物资,必须取得经营单位开具的销售发票;付款金额超过1000元的,必须通过银行结算;取得的统一发票上开具的单位名称、金额,必须与银行结算凭证相符。

5.经营单位应将废旧物资和其他货物的经营分别进行核算,准确划分经营成本、费用、免税销售额和应税销售额,准确计算免税额和应交税额。

6.经营单位收购废旧物资必须计量入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营单位应提供证明资料备案:

(1)实行直运销售方式(即从收购地直接运至销货地、不入经营单位仓库的大宗废旧物资),必须提供购销合同或直运证明(如运费单据),并在仓库台账上注明直运方式。

(2)经营单位因收购规模较小而没有大型计量设施(如地磅)、需租用他人计量设施的,必须提供租用合同或协议。

(3)经营单位在本县(市、区)设有分支机构(经营部或收购点)的,必须提供其分支机构名单。分支机构的购销业务按本办法规定管理。

7.经营单位将废旧物资固定性提供给同一生产企业,并向该生产企业租用仓储场所的,必须与该生产企业按照独立企业之间业务往来计价、收费,仓储场所必须相对独立,废旧物资入库、移送生产企业必须按本办法规定计量出入库管理,逐笔记录、月终盘存。

(二)存在混合经营行为的应严格分类核算

由于再生资源销售执行特殊的退税政策,有同时进行一般物资销售的再生资源企业就必须严格分类核算。对于没有分类核算或混淆不清的,不予退税,在账务调整清晰、税款缴清后,再按照规定办理退税。

新增值税 篇2

颁布单位: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文号: 财税〔2013〕106号

发文日期: 2013-12-1

2有 效 性: 全文有效

税种: 增值税

国标行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铁路运输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邮政业

引用文档: 法规(29)篇政策解读(6)篇问答(12)篇税收筹划(1)篇纳税评估(1)篇专业文章(8)篇

【正文】 大 中 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经国务院批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下称营改增)试点。结合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运行中反映的问题,我们对营改增试点政策进行了修改完善。现将有关试点政策一并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一、自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铁路运输和邮政业营改增试点。

二、各地要高度重视营改增试点工作,切实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周密安排,明确责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试点前的各项准备以及试点过程中的监测分析和宣传解释等工作,确保改革的平稳、有序、顺利进行。遇到问题请及时向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反映。

三、本通知附件规定的内容,除另有规定执行时间外,自2014年1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自2014年1月1日起废止。

解读:

因2014年1月1日起,铁路运输及邮电业都已执行营改增,相关的衔接文件我们也没搜索到。由于地域不同,执行细节可能有差异,我将我们应城片收到的相关营改增的执行细节告知如下,也请大家密切关注各地方的不同执行情况。

1、应税产品的铁路大票自14年1月1日起要求全部更换为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执行税率为11%和6%。(运费些的11%,取车费等6%)

2、免税产品的铁路大票自14年4月1日起全部更换为货物运输业增值税普通发票。

新税法下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筹划 篇3

【关键词】小规模纳税人 增值税 筹划

一、新税法关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的调整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公布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新细则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重点明确了增值税转型改革、混合销售行为、境内营业税应税劳务界定、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等相关规定。增值税实施细则修订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结合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对部分条款进行补充或修订;二是与营业税实施细则衔接,明确混合销售行为和兼营行为的销售额划分问题;三是进一步完善小规模纳税人相关规定;四是根据现行税收政策和征管需要,对部分条款进行补充或修订。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和相关规定的调整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将现行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销售额标准分别从100万元和180万元降为50万元和80万元;二是将现行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个人、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统一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规定,调整为年应税销售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其他个人(自然人)继续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而非企业性单位和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是否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调整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将进一步消除重复征税因素,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的计算与会计处理

1.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的计算

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采取简易办法计算应缴增值税,不得抵扣任何税款。小规模纳税增值税计算公式如下:

应纳增值税=销售额×征收率

小规模纳税人作为增值税计税基数的销售额同一般纳税人一致,也是不含增值税的价款和价外费用。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后,自己只能开出普通发票,而普通发票上面的伞额是含税价,必须除以(1+征收率)换算成不含税价后,才能作为计税基础。2009年1月1日实施增值税转型后, 一般纳税人购进生产经营用设备,可以抵扣进项税额,因小规模纳税人不实行抵扣办法,而是按照简易办法计算应纳增值税,故小规模纳税人购进生产经营设备仍然不能抵扣。但相应地,为了减轻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自⒛09年1月1日起,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的征收率由原来的6%或4%,降低到3%。

【案例】某小规模商业企业,2009年5月份有关购销情况如下:本月购进服装150套,进价100元/套,取得了普通发票,另负担进货运费500元,转账支付贷物和运费。本月销售服装100套,售价329.60元/套,开具的普通发票上注明价款32960元,款项存入银行存款户。购入办公设备,普通发票,列明金额60O0元。销售已经使用过的旧设备,该设备原值5000元,已经折旧1000元,售价3090元。

案例解析:小规模纳税人应纳增值税与购进任何货物没有关系。购进货物的全部支出都计入货物的成本。小规模纳税人应纳增值税只与销售货物有关。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按照3%的税率计算应纳增值税,销售已使用过的生产经营用设备,按照3%计算出应纳增值税后,再减半征收。

应纳增值税=150× 329.60/1.03× 3%+3090/1.03× 3%× 50%=960+45=1005 (元)

2.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由于小规模纳税人采取简易办法计算增值税,不存在进项税额抵扣的问题,因此,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的会计处理比较简单。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的会计核算,设置“应交税费—— 应交增值税”三栏式明细账。小规模纳税人购进货物时,无论取得专用发票,还是普通发票,都将全部支出(包括增值税税款)计人成本;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时,开出普通发票。普通发票列明的是含税价,将含税价除以(l+3%)后,得出不含税价款,记人企业“主营业务收人”账户,将增值税部分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明细账。

三、小规模纳税人问题的增值税税务筹划

小规模纳税人的主要问题是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身份的不一致,实际上是“一税两制”,从而使小规模纳税人存在税负偏重的问题。理想的措施当然是将小规模纳税人也纳入增值税的正常机制中,即消除增值税体系内的身份差异。但小规模纳税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经营分散,难以建立规范化的会计制度。如果将他们纳入增值税的范围,要组建很庞大的稽查组织,使税收征收成本大增,降低税收效率。另一种办法就是将小规模纳税人排除在增值税体系之外,不征税。但由于小规模纳税人是中国基层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提供者,在中国不可能对小规模纳税人免税。如此看来,实现全面型增值税有很大难度,改变的成本可能要大于不改的成本。在现行税制体制下小规模企业应该以增值税纳税人的身份为突破点寻找出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 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种类型, 而其身份的界定必须根据税法的界定条件加以确认并由纳税人进行身份申请认定。也就是说, 纳税人对其身份的选择具有主观能动性, 这在客观上为纳税人身份的税务筹划提供了可能。由于增值税的税率和征收率存在差异, 因此纳税人身份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增值税税收负担的差异。一般纳税人适用的是17%或13%的增值税税率, 小规模納税人适用的是3%的征收率。尽管表面上看一般纳税人的适用税率要远远高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 但由于我国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进项税额抵扣制度, 因此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实际负担并不一定高于小规模纳税人。

另外由于我国增值税跨县市的目前都实行属地管辖,即使同省或者同地市可以汇总增值税缴纳的,也需逐店审批。因此,跨县市开店的连锁零售企业,每在异地县市增设一间新店,基本都要申请认定一次一般纳税人。实际执行中,工商部门要求装修工程完工验收后才受理办理执照,等到法人代码证、刻章等手续和税务登记办完,已耗时两个月。这两个月中新店已经开业了。办完税务登记递交一般纳税人申请材料,行政审批的时间长短几乎没有限定:快则当月申效;慢则三四个月申效。

参考文献:

[1] 《新增值税税务筹划与会计处理》 王素荣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1

新增值税筹划空间变化分析 篇4

一、新增筹划空间

(一) 小规模纳税人认定标准

新增值税中小规模纳税人认定标准与原标准相比, 主要在两个方面发生了变化:一是销售额标准下降, 新法将原法中规定的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销售额标准分别从100万元和180万元降为50万元和80万元;二是非企业性单位和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是否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新增值税法则规定, 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其他个人 (自然人) 继续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 而非企业性单位和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是否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小规模纳税人认定标准的变化, 给增值税筹划带来了以下空间:

一是企业更容易成为一般纳税人。由于我国现行税收征管制度对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市场竞争环境的差异。因此, 降低一般纳税人的准入门槛, 对缓解增值税管理对市场竞争公平性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企业使用简易法计税获得的税后收益更大时, 由于一般纳税人的准入门槛降低而成为一般纳税人, 必须使用扣税法, 这样, 新税法的实施可能会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因此, 企业在选择纳税人类型时, 应特别注意税法的这一规定。

二是非企业性单位和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 或者按一般纳税人纳税。新税法的这一规定, 实际上是给以上纳税人在增值税计税方法和增值税管理方式方面提供了选择的空间。符合以上条件的纳税人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 从节税和获取最大的税后利益出发, 选择合适的纳税方式。

(二) 免税项目选择纳税

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六条规定, 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适用免税规定的, 可以放弃免税, 依照条例的规定缴纳增值税。放弃免税后, 36个月内不得再申请免税。这是新增的条款, 它为纳税人对销售或者提供适用免税规定的货物或劳务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根据增值税的征收原理及其规定, 免税是指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劳务不用计缴销项税额, 但用于这些免税货物或者劳务的外购货物所支付的增值税, 不得抵扣销项税额。同时, 根据我国现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规定, 一般纳税人销售免税货物或者提供免税劳务, 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可见, 纳税人销售免税货物或提供免税劳务, 不一定是合算的。新增值税增加了这一规定, 对维护纳税人的税收利益提供了保障。企业在利用这一制度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在享受免税或者纳税上作出正确的判断。在选择时, 要测算免税和纳税所产生的税负差, 通常当应税项目适用较低税率而外购的货物适用较高税率时, 采用纳税方式可能更加有利。根据我国现行增值税规定, 采用免税, 纳税人在销售该应税货物或劳务时只能开具普通发票, 而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这无疑对纳税人的市场营销活动带来影响。

二是要充分评估免税与纳税在近三年 (36个月内) 各自的利弊, 特别是非税收益所产生的对税收利益的影响。新税法明确规定, 纳税人一旦选择纳税方式, 将在36个月内不能再提出免税的申请。因此, 评估选择的利弊必须把期限延伸至三年, 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今后市场发展变化的趋势, 以企业税后利润为衡量标准, 对免税项目是否采用纳税方式作出选择。

(三)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新税法对销售结算方式不同而发生的纳税义务时间的解释作了相应的调整:

一是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在原来的“为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的基础上, 增加了“无书面合同的或者书面合同没有约定收款日期的, 为货物发出的当天。”这一新规定, 暗示了企业在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时, 一定要签订合同, 并在合同上约定收款日期, 否则,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货物发出的当天。此外, 企业在签订销售合同时, 一定要按照《印花税暂行条例》的规定, 履行相关的纳税义务。

二是采取预收货款方式销售货物,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在原来的“为货物发出的当天”的基础上, 增加了“但生产销售生产工期超过12个月的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等货物, 为收到预收款或者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这一规定, 对于生产销售生产工期超过12个月的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等货物的企业来说并不是利好, 因为相对原税法的规定, 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提前了。由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确定既可以是收到预收款的当天, 也可以是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 因此, 从税收筹划角度看, 把按书面约定的收款日期作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比按收到预收款的当天有更大的筹划空间。

三是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在原来的“为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的基础上, 增加了“或者收到全部或者部分货款的当天。未收到代销清单及货款的, 为发出代销货物满180天的当天。”这一规定的修改, 进一步弥补了原税法在这方面的漏洞, 使原税法中存在的一些筹划空间归于消灭。

(四) 进项税额抵扣

此次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的核心是允许企业新购入的机器设备所含进项税额在销项税额中抵扣。企业在税收筹划时, 要注意下列几点:

一是要准确理解新税法对允许企业新购入的机器设备所含进项税额在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含义。税法准予抵扣的固定资产是指《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所规定的固定资产, 即: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而且该固定资产是自2009年1月1日后购买的;除专门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等的机器设备进项税额不得抵扣外, 包括混用的机器设备在内的其他机器设备进项税额均可抵扣;纳税人外购和自制的不动产在建工程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纳税人自用的属于应征消费税的游艇、汽车和摩托车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 这里的个人消费包括纳税人的交际应酬消费。

二是要严格执行现行销项税额抵扣制度。现行销项税额抵扣制度规定, 购进或者自制固定资产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的公路、内河税控运输发票, 应自开票之日起90日内报送主管税务机关进行认证, 并根据“认证相符”的固定资产增值税专用发票、固定资产公路、内河税控运输发票以及铁路、海洋、管道、航空等非税控运输发票在本期申报抵扣;对购进不属于消费税征税范围的机动车所取得的通过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税控系统开具的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 凡属抵扣范围的, 也应自开票之日起90日内报送主管税务机关进行认证, 并根据“认证相符”的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在本期申报抵扣。违反以上规定, 企业发生的属于抵扣范围的进项税额不予抵扣。因此, 从税收筹划的角度出发, 企业取得增值税抵扣凭证后, 应尽快进行防伪认证, 并在认证通过后的当月申报抵扣, 以免因超过法定认证时间而丧失获取增值税退税的资格。

二、已消失筹划空间

(一) 兼营销售筹划空间变化

原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六条规定:“纳税人兼营非应税劳务的, 应分别核算货物或应税劳务和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不分别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核算的, 其非应税劳务应与货物或应税劳务一并征收增值税。纳税人兼营的非应税劳务是否应当一并征收增值税, 由国家税务总局所属征收机关确定。”。这一规定实际上已经隐含了“兼营的属于营业税的应税项目, 在缴纳增值税还是营业税方面存在选择的空间”。在实际的税收筹划操作中, 纳税人一般通过对税负的评估, 如果认为缴纳增值税有利, 就采用兼营收入不分别核算的方式, 如果认为缴纳营业税有利, 就采用分别核算的做法。

但新的增值税制度对原来的这一规定进行了修改。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纳税人兼营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 应分别核算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分别核算的, 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这样, 原来存在的筹划空间也就消失了。

(二) 纳税人销售旧货筹划空间变化

原增值税制度规定, 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属于应征消费税的机动车、摩托车、游艇, 售价超过原值的, 按照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售价未超过原值的, 免征增值税。旧机动车经营单位销售旧机动车、摩托车、游艇, 按照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财税[2002]29号) 。根据这一规定, 纳税人在销售以上旧货时, 往往比较关注销售收入是否超过原值。但新增值税制度对这一规定进行了修订。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货物适用增值税低税率和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9号]的规定, 纳税人销售旧货, 按照简易办法依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而所称的旧货, 是指进入二次流通的具有部分使用价值的货物 (含旧汽车、旧摩托车和旧游艇) , 但不包括自己使用过的物品。可见, 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属于应征消费税的机动车、摩托车、游艇的筹划空间已经消失了。

参考文献

房产可免征增值税及附加税新政策 篇5

房改房:因住房制度改革中单位以成本价或标准价出售给所属职工的公有房屋

动迁房:指因城市规划、土地开发等原因进行拆迁,而安置给被拆迁人或承租人居住使用的房屋。

配套商品房:因重大市政工程动迁而为居民建造的配套商品房。

直系亲属赠与房产:直系亲属指的是相互之间有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的上下各代亲属,也是夫妻之间或者父母子女、祖父母之间关系。

合法继承房产:按照《继承法》的规定,是指依照法定程序把被继承人遗留房屋所有权及其土地使用权转移归继承人。

增值税及附加税

相关定义

增值税:指不动产在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部分为依据而征收的一种税。

附加税: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

增值税及附加税计算方法

购房年限:普通/非普通住宅<2年

= (全额÷1.05)×(5%+0.65%)

购房年限:非普通住宅≥2年购买年限

= (差额÷1.05)×(5%+0.65%)

新增值税 篇6

土地增值税是针对1992—1993年的房地产过热、投机严重出台的,1993年12月13日,为了规范土地、房地产市场交易秩序,合理调节土地增值收益,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缴纳土地增值税,条例从1994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土地增值税是国家为进行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而出台的税种,目的是调节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收益和利润。但由于房地产开发周期长,投资活动比较复杂,清算难度大,各地税务部门多采用按销售额0.5%—3%对房地产开发商预征,有些地区甚至还未开始预征,土地增值税的清算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2003—2005年土地增值税同比分别增长81.90%、101.26%、86.96%,2006年,全国土地增值税收入为231亿元。近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中有关税收征管问题进行了明确。证券市场反应强烈,沪深两市地产股连续两天大幅跳水。但从房产市场实际成交来看,成交量并没有因此受到明显影响。

对于该通知对房价的影响,税务和大地产开发商口径出奇的一致,认为不会抬升房价。同时所有地产上市公司都声明,对其2006年的收益不会产生影响。

不同的关注点

未来是否继续看好地产股,证券投资人眼下的担心似乎被上市公司的一纸声明暂时缓解了,但并没有彻底打消疑虑。预征和清算毕竟是不同的概念,清算时必然会发生多退少补,而各地产商开发项目的结构,如拿地的成本,地价升值的幅度和开发成本费用等对退补的数额有很大影响,房地产开发商在宣称不会影响去年财务数据的情况下,正在抓紧时间估算未来可能要补交的税款,利润空间被压缩是显而易见的结局。

地产投资人考虑的是自己能否顶得住绷紧的资金链条的压力,而度过这一轮生存危机。一旦清算土地增值税开始执行,一些以长期囤积土地为获利方式的地产企业可能遭遇较大的税负压力。以北京为例,有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8月底,北京协议出让过关的土地超过8000万平米,而经过两年之后,差不多还有2/3的土地依然没有启动开发。这些主要靠同积炒卖土地的投资人中,有相当比例缺乏开发资金或开发能力。在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链中,有的开发商向银行的贷款占了很大比例,他们面临着被征收土地增值税和支付银行贷款利息的双重压力。

消费者最大的关注是房价,自从二手房交易开征增值税以来,一线城市的房价不仅没跌而且上升了不少。税务部门这次仍然声称对房价的影响不大,但信者寥寥。随着税收的依法严格征收,在开发商利润的缩减和现金流压力增加的同时,损失的部分利润或多或少会转移到购房消费者的身上。房价的涨跌,最终还是由供求关系决定。在短时期内,深圳、广州、北京为代表的部分主要城市仍然会延续供小于需的矛盾,投资房地产的热钱仍然会保持惯性,进一步上抬房价。

新的博弈迷雾中的房价

清算的时代,税务部门和房地产商开始针对新规则的博弈。但与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还是房价。

开发商最直接的动机就是“增加成本,转移利润”,房地产投资活动的复杂性会促进财务数据新花样的层出不穷,各地征收细则还未出台,如果地方政府站在中央一边,博弈双方将对如何计算和征收不得不严阵以待,这个税种的征收给双方带来的成本都很大。但是地方政府是否这一次会和中央站在一起还是个疑问,因此,也有可能因为执行的迟缓和滞后而对近期的房价走势缺少实质影响。

开发商还可考虑增加“以租代售”的比例,延缓产权转移而达到推迟交税的目的。但要这样玩就必须有雄厚的资金,相信多数是龙头企业,而他们如果这样做,就势必影响到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房价上涨。

征税也有可能促使一些中等实力的开发商为了加快资金周转而不再惜售,或为了加快销售变现而适当降价,特别是高档住宅价格小幅下挫的可能性较大,而中低档住房因为其本身销售就比较快速,价格不会受到影响,因此对市场的影响很有限。

应该说,这一记重拳是重重地打在了那些利用国地牟利的小开发商身上了。他们恐难逃厄运。这些开发商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下已经七零八落了,这一次将被彻底肢解,预计房地产开发商间的重新洗牌将是2007年的主题旋律。房地产上市龙头企业将对中小开发商进行兼并,行业内出现赢家通吃,强者逾强的局面。税收的增加可能导致部分临近盈亏平衡点的企业退出开发行业,并降低今后进入房地产开发行业的投资,使得未来的商品房供应可能减少。此役之后,出现多头垄断的格局,以后的博弈是政府与大房地产寡头之间的游戏了。在整个变动过程中,鉴于市场供应的阶段性减少,房价仍然是升多降少。

房地产热的症结在于“需求拉动供给”,其中投机性的需求造成对各种房产的投资饥渴,开发高档还是中低档的选择更多是看利润率。预计这一清算行动,对抑制需求的影响甚小,房地产商需要盘算的是,在这样的征收方式下,从现金流、利润率方面比较是开发经济适用类型还是高档房更合算。另外,老百姓自己就是房价的造市者,作为消费者的预期,已经对市场产生了深刻的推动作用。如果相当多的购房者相信“羊毛出在羊身上”,对开发商将转嫁成本的恐慌会进一步加剧供需不平衡,拉动房价上涨。

浅析增值税会计新模式的构建 篇7

现行增值税会计模式是“财税合一”,即增值税会计信息的提供主要是为了满足征税的需要而不是出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购入货物,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将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从采购成本中剔除;销售货物,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将销项税额从销售收入中剔除。增值税是一种价外税,被排除在损益表之外,也不在“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中作为费用列示。财税合一的增值税会计模式以税法规定的纳税义务和扣税权利作为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依据,会计核算过分依照税法的规定,而放弃了自身的要求与原则,致使提供的会计信息与真实公允的会计目标存在较大差异。

二、现行增值税会计模式的问题

(一)破坏了计量的统一性

现行的增值税会计实行价外税,其“主营业务收入”实际上是计税基础销售额,销售额为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不包括收取的销项税额。而会计对收入的定义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因而将销项税额从销售收入中剔除不符合收入的定义。另一方面,把外购货物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从存货成本中剔除,反映的存货成本只是实际成本的一部分,不符合实际成本计价的要求。收入、成本、费用等一系列财务会计概念发生扭曲,降低了财务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二)忽视了增值税的费用属性

现行增值税会计将购货成本中的增值税与销售收入中的增值税相配比,得出应交增值税的数额,并将其确认为负债。而会计对费用的定义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显然,增值税支出与所得税、消费税、营业税支出一样,也具有费用的属性。因此对增值税费用,就需要在会计分期假设下,遵循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加以确认,其金额应该是按销售收入计算的销项税额减去与销售成本相关的进项税额后的余额。

(三)违背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原则

从单个一般纳税人看,对同一企业存货的计价根据有无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情况,有时价税分离,有时价税合一,缺乏可比性。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来看,一般纳税人在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存货成本按价税分离核算,而小规模纳税人一律按价税合一核算,导致不同类型企业的存货成本缺乏可比性。对于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的不同企业来看,由于营业税采用含税法进行会计处理,增值税采用不含税法进行会计处理,致使前者利润表中的收入、成本及税金项目都包含营业税,而后者没有包含增值税,严重影响了两类报表的可比性。

三、重构财税分离、价税合一的增值税会计新模式

(一)基本思路

解决上述问题的理论基础是增值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分离。一方面,增值税会计以税法为准绳,利用财务会计“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等账户对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出口退税、已交税金、未交税金、多交税金等涉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向税务机关和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增值税信息;另一方面,财务会计以会计准则为依据,将进项税额计入存货成本,将销项税额计入销售收入,增值税则作为一项费用进入利润表。这样,既能做到收入、费用的配比,又与会计核算有所区别。

(二)账户设置

在财税分离、价税合一的模式下,增值税会计账户设置可分为:1.“待转进项税”账户。核算待抵扣的进项税额。借方发生额为转入损益核算或资本性支出的进项税额以及进项税额转出,贷方发生额为外购货物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期末贷方余额表示待抵扣的进项税额。2.“增值税费用”账户。核算主营业务的增值税费用。借方发生额为销售收入产生的销项税额,贷方发生额为销售成本对应的进项税额,借方余额为本期的增值税费用,期末转入“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3.“进项税”、“除税成本”明细账户。在存货类账户、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账户下设置“进项税”和“除税成本”两个明细账户,分别记录外购货物的进项税和不含增值税的外购成本。4.“增值税”明细账户。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等账户下设置“增值税”账户,核算这些账户所涉及的增值税费用。

(三)业务处理

根据以上账户,可对增值税会计业务处理作如下规定:企业购进货物时,分别按价、税借记“原材料——除税成本”、“原材料——进项税”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对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待转进项税”科目。企业销售货物时,按价税合计数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结转成本时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贷记“库存商品——除税成本”、“库存商品——进项税”等科目。反映增值税费用时,根据销售收入中的销项税额,借记“增值税费用”科目,同时根据销售成本中的进项税额,借记“待转进项税”科目,贷记“增值税费用”科目。调整进项税额差异时,借记“待转进项税”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调整销项税额差异时,借记“待转进项税”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

根据上述处理,“增值税费用”账户的期末余额为本期增值税费用,反映了增值税的会计内涵,“待转进项税”账户为待抵扣的进项税额,“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账户期末余额为本期应交的增值税,体现了税法的要求。

重构财税分离、价税合一的增值税会计模式,实现增值税费用化,能纠正增值税核算对会计基本概念的曲解,增强财务报表的可比性,使财务报表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的赢利过程,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新增值税 篇8

一、新增值税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主要变化

增值税纳税人的税务筹划主要体现在运用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和抵扣率进行纳税人筹划, 兼营行为增值税纳税人的税务筹划及增值税与营业税纳税人选择的税务筹划等方面, 而此次新颁布的增值税法主要体现在对运用无差别点增值率和抵扣率进行增值税纳税人筹划的影响方面, 因此本文主要就此方面进行探讨。增值税有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之分, 两类纳税人由于征收方式不同、税率不同, 其税负水平也不同。2009年1月1日实施的《增值税暂行条例》 (修订) (08国务院令第538号) , 和《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08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第50号令) , 相对于之前的条例和实施细则的变化表现在允许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自用消费品 (如小汽车、游艇等) 所含的进项税额不得予以抵扣、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将有关农产品和运输费用扣除率等一些现行增值税政策体现到修订后的条例中、延长纳税申报期限等五个主要方面, 但对增值税纳税人运用增值率和抵扣率进行税务筹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 小规模纳税人的新的界定标准。《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修订) 第二十八条规定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为: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 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 并兼营货物批发或者零售的纳税人, 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下 (含) 的;除以上规定以外的纳税人, 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下的。 (2) 小规模纳税人税率的变化。与一般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可以抵扣, 税负减轻相适应, 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由原来的4%或6%降为3%。

二、新增值税条例下增值税纳税人税务筹划

其一, 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筹划法。我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对一般纳税人实行17%或13%的税率并允许扣除进项税额的计算方法, 而对小规模纳税人实行3%的征收率不允许扣除的计税方法。在征收比例法定的前提下, 一般纳税人税负的高低取决于扣除的多少。如果某纳税人可以扣除的进项税额的比重比较大, 那么, 它作为一般纳税人的税负就可能低于小规模纳税人。相反, 如果某纳税人可以扣除的进项税额的比重比较低的话, 则作为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可能低于一般纳税人的税负。有了这么一个基本判断, 站在税务筹划的角度, 就可以通过拆分一般纳税人, 使其成为多个小规模纳税人, 或者通过单个纳税人规模的变动, 或者在税法规定的幅度内通过会计核算的规范与否来选择是否申办一般纳税人资格, 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因此, 在遵守税法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前提下, 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的选择可以通过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税负无差别平衡点来进行分析。这一无差别平衡点表明在这一增值率条件下, 作为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是相同的。当增值率不在这一点上时, 可以通过分析纳税人销售额增值率超过或者低于无差别平衡点来判断税负的高低。当纳税人的应税销售额增值率超过无差别平衡点时, 说明扣除的比重较低, 作为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税负高于小规模纳税人, 企业可以选择成为小规模纳税人;反之, 则作为一般纳税人税负更轻些。

(1) 两类纳税人的计税原理。

一般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销售额×增值税税率-购进项目金额×增值税税率= (销售额-可抵扣购进项目金额) ×增值税税率。由于, 增值率=增值额÷销售额= (销售额-可抵扣购进项目金额) ÷销售额, 因此, 一般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销售额×增值率×增值税税率

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

(2) 不含税销售额增值率无差别平衡点的计算及选择。

当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税负相等时, 其增值率则为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在销售额为不含税销售额的情况下:

一般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小规模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

不含税销售额×增值率×增值税税率=不含税销售额×征收率

即:增值率=征收率÷增值税税率

当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为17%, 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为3%的情况时, 增值率=3%÷17%=17.65%。即当增值率高于17.65%时, 一般纳税人的税负重于小规模纳税人, 应尽量选择作为小规模纳税人, 当增值率低于17.65%时, 一般纳税人的税负轻于小规模纳税人, 应尽量选择作为一般纳税人。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处于不同的情况下, 计算出的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也不相同, 具体见表1。

(3) 含税销售额增值率无差别平衡点的计算及选择。

当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销售额和购进价格均为含税价格时:

一般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小规模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

即:含税销售额÷ (1+17%) ×增值率×增值税税率=含税销售额÷ (1+3%) ×征收率

增值率=[征收率× (1+17%) ]÷[增值税税率× (1+3%) ]

当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为17%, 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为3%的情况时:增值率=[3%× (1+17%) ]÷[17%× (1+3%) ]=20.05%, 即当增值率高于20.05%时, 一般纳税人的税负重于小规模纳税人, 应尽量选择作为小规模纳税人, 当增值率低于20.05%时, 一般纳税人的税负轻于小规模纳税人, 应尽量选择作为一般纳税人。

在销售额和购进金额为含税价格时, 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处于不同的情况下, 计算出的无差别平衡点增值也不相同, 具体见表2。

(4) 利用增值率无差别平衡点进行纳税人筹划举例。

[例1]某生产性企业, 年销售收入 (不含税) 为85万元, 可抵扣购进金额为65万元。增值税税率为17%。年应纳增值税额为3.4万元。由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可知, 企业的增值率为23.53%[ (85-65) /85]>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17.65%, 企业选择作小规模纳税人税负较轻。因此企业可通过将企业分设为两个独立核算的企业, 使其销售额分别为45万元和40万元, 各自符合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分设后的应纳税额为2.55万元 (45×3%+40×3%) , 可节约税款0.85万元 (3.4-2.55) 。

其二, 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筹划法。

(1) 不含税销售额抵扣率无差别平衡点的计算及选择

即:增值率=1-抵扣率

当销售额为不含税销售额, 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税负相同时:一般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

不含税销售额×增值率×增值税税率=不含税销售额×征收率

不含税销售额× (1-抵扣率) ×增值税税率=不含税销售额×征收率

此时的抵扣率为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 即:抵扣率=1-征收率÷增值税税率

当增值税税率为17%, 征收率为3%时:抵扣率=1-3%÷17%=1-17.65%=82.35%

即当抵扣率高于82.35%时, 一般纳税人的税负轻于小规模纳税人, 应尽量选择作为一般纳税人, 当抵扣率低于82.35%时, 一般纳税人的税负重于小规模纳税人, 应尽量选择作为小规模纳税人, 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处于不同的情况下, 计算出的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也不相同, 具体见表3。

(2) 含税销售额抵扣率无差别平衡点的计算及选择。当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销售额和购进价格均为含税价格时:

一般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小规模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

含税销售额÷ (1+17%) ×增值率×增值税税率=含税销售额÷ (1+3%) ×征收率

即:含税销售额÷ (1+17%) × (1-抵扣率) ×增值税税率=含税销售额÷ (1+3%) ×征收率

抵扣率=1-[征收率× (1+17%) ]÷[增值税税率× (1+3%) ]

当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为17%, 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为3%时, 抵扣率=1-[3%× (1+17%) ]÷[17%× (1+3%) ]=79.95%

即当抵扣率高于79.95%时, 一般纳税人的税负轻于小规模纳税人, 应尽量选择作为一般纳税人, 当抵扣率低于79.95%时, 一般纳税人的税负重于小规模纳税人, 应尽量选择作为小规模纳税人。

在销售额和购进金额为含税价格时, 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处于不同的情况下, 计算出的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也不相同, 具体见表4。

(4) 利用抵扣率无差别平衡点进行纳税人筹划举例。

[例2]某商业批发企业, 年应纳增值税销售额为150万元 (不含税) , 会计核算制度健全, 符合作为一般纳税人条件, 适用17%增值税税率, 该企业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占销项税额的比重为50%。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应纳增值税为12.75万元 (150×17%-150×17%×50%) 。由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可知, 该企业的抵扣率50%小于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82.35%, 因此企业适宜作小规模纳税人。如果将该企业分设两个批发企业, 各自作为独立核算单位, 那么, 分设后的两个单位应税销售额分别为75万元, 符合小规模纳税人的条件, 可适用3%的征收率。分设后的应纳税额为4.5万元 (75×3%+75×3%) , 可减轻税负8.25万元 (12.75-4.5) 。

[例3]乙、丙企业均为小规模纳税人, 批发机械配件。乙企业的年销售额为75万元 (不含税) , 年可抵扣购进金额为65万元;丙企业的年销售额为70万元 (不含税) , 年可抵扣购进金额为60万元。由于两企业的年销售额均达不到一般纳税人标准, 税务机关对乙、丙两企业均按简易办法征税。乙企业年应纳增值税额为2.25万元 (75×3%) , 丙企业年应纳增值税额为2.1万元 (70×3%) 。

由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原理可知, 乙企业的抵扣率为86.67% (即65/75) >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82.35%, 选择作为一般纳税人税负较轻;丙企业的抵扣率为85.71% (即60/70) >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82.35%, 也是选择作为一般纳税人税负较轻。因此乙、丙两企业可通过合并方式, 组成一个独立核算的纳税人, 年应税销售额为145万元 (75+70) , 符合一般纳税人的认定资格。企业合并后年应纳增值税额为3.4万元[ (145-125) ×17%], 可减轻税负0.95万元[ (2.25+2.1) -3.4]。

当然, 对于增值税纳税人的税务筹划, 还会受到税法对一般纳税人的认定要求、筹划成本、企业财务利益最大化、企业产品的性质及客户的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企业应综合考虑, 在不受其他因素限制的前提下, 实行增值率或抵扣率判定法, 以实现纳税人税务筹划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计金标:《税收筹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新增值税 篇9

增值税是以商品生产流通和劳务服务各个环节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流转税。根据税基宽窄的不同, 增值税可分为消费型、收入型、生产型三种类型。按照国际惯例, 在计算增值额时, 消费型增值税是指允许把当期购买的固定资产价值在当期全部予以抵扣;收入型增值税仅允许扣除当期转移到产品价值中的那部分固定资产;而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扣除任何固定资产价值。世界各国实施增值税都必须面对增值税类型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 对增值税类型的选择是由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等复杂因素决定的。目前世界上采用增值税的国家中, 大部分采用消费型增值税, 使用生产型增值税的只有中国和印度尼西亚。

从财政收入的角度看, 在税率相同的情况下, 生产型增值税收入最多, 消费型增值税收入最少;从鼓励投资的角度看, 消费型增值税效果最好, 生产型效果最差。而我国在1994年的税制改革中, 出于抑制通货膨胀和保证财政收入的考虑, 选择了对投资课以重税的生产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起到了其应该发挥的作用, 保证了十多年来外国的财政收入的稳定, 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然而, 长久以来, 生产型增值税也一直是束缚企业更新改造和技术升级的重要障碍。2009年增值税转型改革全民啊实施, 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主要表现在税基的缩减, 核心内容是允许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金可以在销项税金中抵扣, 增值税转型改革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现金流, 提高企业设备投资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 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

2 全面推进增值税转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首先, 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不仅是税负公平原则的充分体现也是增进企业活力, 克服现阶段外部环境不利因素, 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增值税转型试点首先是被作为支持东北振兴的优惠政策而加以运用的。2004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3]11号) , 决定在东北地区“三省一市”的八个行业实行试点增值税转型。2007年7月1日起, 我国继在东北地区实行增值税转型试点之后, 又在中部六省的26个老工业城市、12 000多户企业进行了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试点。至2007年底, 共为这些企业抵退增值税34.5亿元。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试点担负着支持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与探索完善增值税制度的重任, 终极目标是为今后进一步在全国推进增值税转型、建立规范化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积累宝贵经验。同时。使之由一种优惠政策转化为一种制度安排, 以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真正实现纳税人税负公平。纵观国内外的增值税实践, 只有实行全面抵扣的消费型增值税, 消除重复征税。才能真正体现增值税的公平及中性, 保护纳税人权益。

其次, 于2009年全面推进增值税转型已经具备了充要条件, 存在良好的进行转型改革的土壤。

第一, 财政状况的改善为增值税转型提供了可能。

生产型增值税的税基最大, 其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转型后由于税基减除了固定资产价值, 将会造成财政收入的急剧减少。据财政部测算, 如果仅允许把新增固定资产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国家财政将减少收入200~400亿元;如果允许将原有的设备投资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 将减收800~1000亿元。转型使财政面临收入减少的风险, 这对国家财政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但从另一方面讲, 减少的财政收入又可得到部分弥补。①增值税转型后, 外购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计入成本, 纳税人的成本费用降低, 相应的应纳税所得额增加, 企业所得税将增加, 这样, 减少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可以得到弥补;②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加快, 财政状况逐年好转。统计显示, 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累计完成51304.03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收12543.83亿元, 增幅达到32.4%;从财政收入总量的结构来看。税收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007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49442.73亿元, 比上年增收11806亿元, 增长31.4%, 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96%。自1998年以来。税收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8年的11.82%上升到2007年的20%。财政税收连年大幅增收, 为增值税的转型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 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为增值税转型提供了可能。

近年来, 随着我国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 税收制度的完善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特别是“金税工程”及“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 (CTAIS) ”的逐步到位, 使得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消费型增值税相对于生产型增值税来说, 税款抵扣业务更加复杂, 征管难度更大, 要求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经济信息具有充分的监控能力, 要求税务系统征管力量对商品流转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我国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为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3 增值税转型路径研究与探索

有效推进全国范围内的增值税转型, 应当适应各地经济发展和财政状况的实际, 做出逐步而彻底的改革。具体说来,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在改革策略上可实行分步走。在行业方面, 先在一些税负较重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和交通、电力等基础产业推行消费型增值税, 待时机成熟后, 再推向重复征税矛盾不很突出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面向消费的餐饮、旅游业等;在地域上, 可先在国有企业最集中、生产型增值税弊端最突出的地区进行, 如目前的东北三省和中部地区的试点, 为今后全国的增值税转型推广提供宝贵经验。此举能使税收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相协调。

其次, 将现行的“增量扣税”改为“全额扣税”。具体操作中。可采取分段计算、逐步过渡的办法, 即设置一个合理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标准。一方面, 对标准额度以下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允许直接计入增值税进项税额, 一次性从企业当期销项税额中扣除。无须考虑新增增值税及欠税抵减因素;另一方面, 对标准额度以上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则继续采取增量抵扣办法, 在计算抵减新增增值税及欠税后仍有余的予以退税, 不足的则留待以后年度抵扣。这种分段计算的操作办法, 既可适当照顾中小企业的实际困难。又能将当期固定资产进项抵扣的税额控制在财政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从中部地区和东北“三省一市”的试点情况看, 在抵扣方式上, 中部采用的是增量抵扣的办法, 东北地区则在增量之外办理增值税抵、退税;从抵扣力度来看, 中部地区小于东北地区, 原因在于财政减收和对经济的影响问题, 中部地区幅员辽阔, 影响面较大, 退税会影响到投资反弹及调控导向的问题, 因此, 抵扣方法只能稳步推进, 这样的经验可用于今后的全国推广。

第三, 适时开征新税种。为了弥补增值税转型后的财政收入缺口, 要加大税费改革力度, 适时开征财产税、社会保障税、遗产税、环境保护税、资本利得税等, 促进财政收入的增长。

第四, 强化计算机征管, 运用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计算机征管可以大大提高征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创造条件, 加强计算机联网建设, 从而加强计算机联网稽查。税务部门应该继续重视和加强计算机的征管和稽核, 进一步加快“金税工程”建设, 早日实现税务信息化管理。

总之, 在全国稳步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可以消除重复征税, 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对市场机制的扭曲, 有利于税负公平, 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并且符合国际惯例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彭骥鸣, 李新.增值税转型的经济学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 2006, (3) .

新制度下增值税税收筹划的思考 篇10

增值税的筹划可以从纳税人、征税范围、计税依据、出口退税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增值税纳税人的税收筹划

人们通常认为, 小规模纳税人由于没有进项扣除, 所以税负重于一般纳税人, 但实际并非尽然。对于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身份的筹划, 可以通过计算增值率和抵扣率来判定。

(一) 均衡点增值率判别法

增值率=征收率÷增值税税率

适用不同税率情况下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无差别均衡点增值率 (见表1) 。

无差别均衡点意味着在某个特定的增值率下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有相同的税收负担, 即税负无差别, 纳税人身份的选择无差异;而在特定增值率点的两边, 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有不同的税收负担, 当增值率高于无差别均衡点增值率时, 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大于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增值税额, 这时小规模纳税人税收负担较轻, 选择小规模纳税人身份较有利;反之, 增值率低于无差别均衡点增值率时, 一般纳税人税收负担较轻, 则选择一般纳税人身份较有利。

(二) 均衡点抵扣率判别法

抵扣率=1-征收率/增值税税率

适用不同税率情况下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无差别均衡点抵扣率 (见表2) 。

无差别均衡点抵扣率的含义是:当企业可抵扣的购进项目占不含税销售额的比重在无差别均衡点抵扣率时, 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有相同的税收负担, 即税负无差别, 纳税人身份的选择无差异;当企业可抵扣的购进项目占不含税销售额的比重大于无差别均衡点抵扣率时, 一般纳税人税负轻于小规模纳税人, 这时选择一般纳税人身份较有利;当企业可抵扣的购进项目占不含税销售额的比重小于无差别均衡点抵扣率时, 则一般纳税人的税负重于小规模纳税人, 这时选择小规模纳税人身份较有利。

二、增值税计税依据的税收筹划

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增值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因此, 可以对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分别进行增值税纳税筹划。

(一) 销项税额的纳税筹划

在保证产品销售利润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销项税额, 可以有效减少增值税负担。而销项税额的多少与销售额紧密相关, 销售额的实现又取决于销售方式, 不同销售方式下税法规定了不同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和销售额的确定方法。

1、销售方式的税收筹划。

企业的销售方式多种多样, 除了一般销售方式以外, 企业还经常采用各种促销方式以扩大销售额, 如折扣销售、现金返还、赠送购物券等。选择何种促销方式, 关键因素即税收负担的高低。这时不仅要考虑增值税, 还要考虑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相关税种的税负高低, 根据企业各税种的综合税收负担的高低来确定销售方式。

2、结算方式的税收筹划。

在增值税条例中根据结算方式分别规定了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因此, 要推迟纳税义务的发生, 关键是采取何种结算方式。纳税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结算方式进行筹划。纳税人通常采取以下两种结算方式:

第一, 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税法规定, 赊销和分期收款结算方式都是以合同约定日期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因此, 企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 在应收货款一时无法收回或部分无法收回的情况下, 可以选择赊销或分期收款结算方式。经过测算, 采用这两种结算方式, 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流动资金, 节约银行利息支出。

第二, 委托代销方式。委托代销商品是指委托方将商品交付给受托方, 受托方根据合同要求, 将商品出售后开具销货清单并交给委托方。此时, 委托方才确认销售收入实现。因此, 根据这一原理, 如果企业的产品销售对象是商业企业, 并且产品以商业企业再销售后付款结算方式的销售业务, 则可以采用委托代销结算方式, 根据实际收到的货款分期计算销项税额, 从而延缓纳税时间。

利用结算方式进行税收筹划的目的都是为了推迟纳税时间, 获得递延纳税的利益。

(二) 进项税额的增值税纳税筹划

增值税采用进项税额凭购货专用发票扣税法,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小规模纳税人处采购的货物不能进行抵扣, 或只能抵扣3%, 为了减少纳税时抵扣过低带来的税收负担的加重, 一般纳税人必然要求小规模纳税人在价格上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小规模纳税人价格折扣是多少才合适?这里存在一个价格折让临界点。

根据测算, 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不同税率情况下的临界点 (见表3) 。

当增值税税率为17%, 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为3%时, 价格折让临界点为86.80%。这意味着当小规模纳税人的价格为一般纳税人的86.80%时, 即价格折让幅度为86.80%时, 无论是从一般纳税人处还是从小规模纳税人处购进货物, 承担的税负相等。其他组合含义相同。

企业在采购货物时, 可根据以上价格临界点值, 正确计算出临界点时的价格, 从中选择采购方, 从而取得较大的税后收益。

三、兼营与混合销售的税收筹划

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 企业的跨行业经营现象已越来越普遍。兼营和混合销售就是指纳税人在经营活动中同时涉及了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征税范围。税法对这两种经营行为如何征税做出了比较明确的界定, 企业在其经营决策时若能做出一些合理的税收筹划, 可以获得节税利益。

(一) 兼营的税收筹划

税法规定, 对兼营行为, 纳税人若能分开核算的, 则分别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不能分开核算的, 一并征收增值税, 不征营业税。这一征税规定说明, 在兼营行为中, 属于增值税的应税货物或劳务不论是否分开核算, 都要征增值税, 没有筹划余地;而对营业税的应税劳务, 纳税人可以选择是否分开核算, 来选择是缴纳增值税还是营业税。

兼营行为的产生有两种可能, 进行筹划时也应按照实际情况分别处理。

1、增值税的纳税人为加强售后服务或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 涉足营业税的征税范围, 提供营业税的应税劳务。在这种情况下, 若该企业是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 因为提供应税劳务时, 可以得到的允许抵扣进项税额也就少, 所以选择分开核算分别纳税有利;若该企业是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 则要比较一下增值税的含税征收率, 选择不分开核算有利。

2、营业税纳税人为增强获利能力转而也销售增值税的应税商品或提供增值税的应税劳务。这种情况下, 由于企业原来是营业税纳税人, 转而从事增值税的货物销售或劳务提供时, 一般是按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方式来征税, 这和小规模纳税人提供营业税的应税劳务的筹划方法一样。

(二) 混合销售的税收筹划

税法对混合销售的税务处理为: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及个体经营者 (包括以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零售为主, 并兼营非应税劳务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即个体经营者) 的混合销售行为, 视为销售货物, 应当征收增值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 视为销售非应税劳务, 不征收增值税。这里所谓“以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零售为主, 并兼营非应税劳务”, 是指纳税人的年货物销售额与非应税劳务营业额的合计数中, 年货物销售额超过50%, 非应税劳务营业额不到50%。

纳税人在进行筹划时, 可以通过控制应税货物和应税劳务的所占比例, 来达到选择缴纳低税负税种的目的。在实际经营活动中, 纳税人的兼营和混合销售往往同时进行, 纳税人只要使应税货物的销售额能占到50%以上, 则缴纳增值税;反之若非应税劳务占到总销售额的50%以上, 则缴纳营业税。

四、出口退税的税收筹划

(一) 选择经营方式

通过选择经营方式进行筹划, 即选择是自营出口还是来料加工方式, 使用的出口退税方法不同, 得到的退税额也不同。自营出口, 包括进料加工, 一般采用“免、抵、退”税办法办理出口退税;来料加工则采用“不征不退”办法。

一般来讲, 对于利润率较低、出口退税率较高及耗用的国产辅助材料较多 (进项税额较大) 的货物出口宜采用进料加工方式, 对于利润率较高的货物出口宜采用来料加工方式。

选用“免、抵、退”方法还是“免税”方法的基本思路, 就是如果出口产品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小于为生产该出口产品而取得的全部进项税额, 则应采用“免、抵、退”办法, 否则应采用“不征不退”的“免税”办法。

而对于退税率等于征税率的产品, 无论其利润率高低, 采用“免、抵、退”的自营出口方式均比采用来料加工等“不征不退”免税方式更优惠, 因为两种方式出口货物均不征税, 但采用“免、抵、退”方式可以退还全部的进项税额, 而“不征不退”免税方式则要把该进项税额计入成本。

(二) 选择出口方式

对于有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有两种出口方式, 即自营出口和代理出口。两种方式均可获得退税但数额却不尽相同。

在退税率与征税率相等的情况下, 企业选择自营出口还是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 两者税负相等。

在退税率与征税率不等的情况下, 企业选择自营出口还是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 两者税负是不同的, 即选择自营出口收到的出口退税数额小于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应获的出口退税数额, 选择外贸企业出口有利于减轻增值税税负。

五、利用税收优惠的规定进行筹划

增值税有多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要通过自身创造条件, 来适应税收政策的要求, 以享受国家的减免税规定, 达到少缴税的目的。例如, 某钢铁生产企业的主要原材料为废旧钢材, 除少数来源于废旧物资单位外, 大部分来源于个体的废品站, 从废旧物资回收公司购入的材料有合法发票可抵扣进项税, 而从个人处收购的不能按收购额的10%抵扣进项。对此, 企业可以自己依法设立废旧物资回收公司, 从个人处收购的废旧钢材通过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后, 再由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开具发票给钢铁企业入账。

参考文献

[1]、余文声.纳税筹划技巧[M].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3.

新增值税 篇11

近几年,随着国内汽车消费市场的持续升温,尤其是私家车的增多,中国轿车私有化的不断攀升,为汽车装饰业的发展提供巨大商机,也给汽车用品商带来巨大利润。以装饰为主的汽车用品市场将随之加快发展,仅汽车音响在去年就超过了40亿元,预计今年汽车用品销售额将达到500亿元,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据业内估计,上海汽车用品行业的市场规模一年50个亿,汽车用品行业正在激烈竞争中高速增长。

4s店愈加重视汽车用品销售

汽车用品带来的巨大增值和利润,使得4s店越来越注重这方面的经营。同时,随着整车竞争的加剧,4s店整车销售利润会越来越低,已经是大势所趋。将经营重心放在后市场,作为重要利润增长点,在4s店利润大副下滑的情况下,汽车经销商把经营汽车用品作为差异化竞争的主要手段,汽车用品被喻为4s店利润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在此背景下,汽车用品经营成为4s店增加利润的新亮点。4s店也越来越重视汽车用品的经营。广汽本田汽车华通特约销售服务店就展示了这样的景象进店的北侧是一块专门开辟的汽车用品精品展区,其面积占整体店面的四分之一,各类汽车用品陈列其中,精品区里设有休息室,很多等待的顾客坐在沙发上休息,看杂志、报纸和有线电视:休息室还有各种茶水、饮料供应:还专门开设了汽车美容改装间,配有专业人员。

除此之外,北京现代汽车鹏奥特约销售服务店也专门开设了一个汽车用品精品店,位于4s店的侧面。店里配有专业人员,各种汽车用品摆放在架子上进行展示。店里的高层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期间,店里的领导阶层经常召开会议商讨下半年汽车用品的销售情况与策略。

4S店汽车用品销售具有品牌专业优势

汽车4s店凭借其现代化的设备和服务,高度职业化的气氛、保养良好的服务设施,迅速及时的跟踪服务体系在信誉等方面的优势,在汽车用品销售上数量已大大超过汽车用品超市、汽配城等,而且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广汽本田汽车华通特约销售服务店精品主管叶春霞表示,店里很重视汽车用品这方面的销售。精品区开设三个月来,业绩一直不错,优质的服务使得消费者享受到豪华车的待遇并觉得多花些钱是物有所值的。精品区配备了三、四名精品导购人员为顾客服务,使得整体感觉上更加专业。防护膜、导航和垫板都是厂家直销过来的,质量有保证,销售情况也最好,利润很大,带动性强。

在4s店里看车正准备买车的公司职员杨小姐认为汽车用品应分物品来决定在哪里买。需要改装线路的导航仪和音响等还是来4s店里比较保险,毕竟店里的改装技术和人员具有专业性,其他装饰品则先从价格上考虑去批发城买便宜一点的。

4s店汽车用品销售存在质疑

记者走访了西郊汽配市场中心的雅森汽车用品批发城,发现里面的顾客并不多。北京车龙汽车音响有限公司的老板周金勇向记者透露:“4s店经常给我们家代售商品,但是4s店的销售价格比我们的至少高出一倍,却还比我们卖得好。”问及原因,周先生坦言自己并不清楚,并强调4s店和他们的进货渠道是相同的。

西郊汽配市场中心的双宇鹏汽车装饰精品店的范建林对于4s店“价格高却卖得好”则有自己的看法。“虽然4s店经常找我们店拿货,但是4s店确实具有品牌影响力。”不过,范先生在向顾客推荐产品的过程中也强调自己的专业技术和售后服务绝对有保障,以解除顾客的疑虑。

记者在网上也看到很多车主反映4s店里的汽车用品是“杀猪价”,产品太单一、没有主次之分,经常缺货,专业的人才队伍素质不高,进货渠道也存在疑义。面对这些质疑记者决定再访4s店。

4s店汽车用品经营目前处于初级阶段

据了解,4s店的汽车用品销售的确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价格问题,有些4s店里的汽车用品的标价真是高的让人咋舌。汽车用品批发城的消费者王先生说:“我是过来买导航仪的,本来是打算去4s店的,但朋友都说那里的东西太责了,只好来这边了。”当记者问有没有考虑过质量和品牌时,王先生觉得自己买的东西少去哪买都无所谓,对品牌没有要求,而且东西都是厂家直销的,质量应该没问题,自己是出租车司机还是优先考虑价格。

其次,汽车用品品牌众多,各个生产厂都在向4s店推销,但是作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4s店,没有时间与精力去逐一甄别用品质量,价格方面的信息,并缺少相关专业人才。因为前两年汽车市场的异常火爆,大量的资本进驻汽车行业,导致汽车专卖店。汽车大卖场大大饱和,互相之间过度竞争,专业人才缺乏,4s店都是用原班人马来经营汽车用品的,何况汽车用品多而杂,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有熟悉汽车用品方面的人才就不错了,就不用说精通了。

已经有车的服装商陈先生就不看好4s店的汽车用品销售,他认为4s店里经常缺货,而且产品的质量与批发城的没太大区别,改装线路的工作队伍很多是从外面请来的,也不见其所谓的“专业性”。

再次,4s店里产品单一,缺少主次之分,更是经常缺货。有的4s店实行“拿来主义”,反正产品是汽车用品经销商的,与自己关系不大又能盈利,多多益善,凡是与汽车相关联的产品都可以拿来,却不知道一些产品根本就不能实现销售,价格还标的老高。这样不但占有4s店有限的展示空间,而且还使车主感觉到所有的产品都贵,根本没有主次之分,做些“丢了西瓜拣芝麻”的事。

另外,经销商对汽车用品更新周期,4s店与主机厂的内采与外采等问题都存在疑义。西郊汽配市场中心的雅森汽车用品批发城的大多数经销商称4s店有从他们这里拿货的,并有帮他们代售的。

而记者在采访北京鹏翰贸易有限公司东风标致4s店的实习销售顾问柳佳,问及代售问题时,他并没有否认有帮汽车用品批发城代售的事实。记者在店里只看到一个汽车用品的展区,里面展品也寥寥无几。问及缺货问题时,柳先生称是顾客需要先预定才会发货过来。记者在店里并没有见到相应服务的专业改装队伍。

新增值税 篇12

(一) 法定免征增值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免征项目。

(二)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又陆续发文规定了一些新的减免项目, 比如:

1、《关于免征部分鲜活肉蛋产品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2]75号) 规定, 自2012年10月1日起, 免征部分鲜活肉蛋产品流通环节增值税。

文件中未规定免征增值税的专项用途。

2、《关于继续执行供热企业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

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1]118号) 规定, 自2011年供暖期至2015年12月31日, 对供热企业向居民个人 (以下称居民) 供热而取得的采暖费收入继续免征增值税。

文件中未规定免征增值税的专项用途。

3、《关于继续执行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1]92号) 第二项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至2012年12月31日, 对下列新华书店执行增值税免税政策 (一) 对全国县 (含县级市、区、旗, 下同) 及县以下新华书店和农村供销社在本地销售的出版物免征增值税。对新华书店组建的发行集团或原新华书店改制而成的连锁经营企业, 其县及县以下网点在本地销售的出版物, 免征增值税。”

第四项规定“对依本通知第二条规定免征或退还的增值税税款应专项用于发行网点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

二、关于免征增值税会计处理的几种做法及利弊分析

(一) 免征增值税计入“营业外收入”

1、依据。

关于免征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财政部《关于减免和返还流转税的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 (财会字[1995]6号) 规定:“对于直接减免的增值税, 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减免税款) ”科目, 贷记“补贴收入”科目。”

《企业会计制度》关于“补贴收入”的定义为:补贴收入是指企业按规定实际收到退还的增值税, 或按销量或工作量等依据国家规定的补助定额计算并按期给予的定额补贴, 以及属于国家财政扶持的领域而给予的其他形式的补贴。可以理解为:免征增值税属于国家财政扶持的领域而给予的其他形式的补贴。

《企业会计制度》在“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下设置了“减免税款”明细栏目。

如果适用财会字[1995]6号文, 新旧准则转换“补贴收入”应转入“营业外收入”, 那么新准则下, 会计处理应为: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减免税款) ”科目, 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2、有利之处。这种处理方法有文件依据;要求归集免征的增值税, 可以计入非经常性损益。

3、弊端。

(1) 使用的会计科目没有规范免征税的内容。新准则下,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下未设置“减免税款”明细栏目;“营业外收入”在新准则下核算的内容未包括减免税的内容;政府补助核算的内容也不包括减免税的核算。

(2) 减免税款的归集无意义。新准则应用指南中“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下未设 (减免税款) 明细栏目, 减免税款的归集没有指导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适用免税规定的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第十条规定免征增值税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那么, 减免税款的归集思路为:减免税款=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销项税额=含税收入÷ (1+税率) ×税率 (税率为该项目免税前适用的税率或同类项目适用的税率) ;进项税额=取得的增值税发票上注明的进项税额。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免征增值税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所以免税企业购进的免税项目相关原材料时有的取得的是增值税发票, 有的取得的是普通发票, 减免税款归集起来出入会很大, 没有了归集的意义。

(3) 免征的增值税一次性计入了当年损益, 对于未规定具体用途的没有影响, 但对于有专项用途的就将影响损益金额, 比如“财税[2011]92号”文件规定“免征的增值税应专项用于发行网点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 如果一次性计入了当年损益, 那么免征的增值税税额、是否用于发行网点建设或信息系统建设将无法核定。

(二) 不进行专门的账务处理

对于免征增值税的项目销售, 按销售含税价计营业收入, 相应的进项税转出计营业成本。

1、有利之处。

因免税项目销售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发票金额为含税金额, 按发票金额计入营业收入;免征增值税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购进货物取得的发票不论是否为增值税发票均按含税价计入营业成本。这种财务处理不必考虑“减免税款”和“营业外收入”科目。

2、弊端。

免征的增值税体现到了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 未归集减免税额, 未能体现出此项收益为非经常性损益;未归集减免税额, 未能考虑减免税专项用途的核算。

(三) 参照《政府补助》准则进行会计处理。

政府补助准则要求采用收益法中的总额法核算,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与资产相关或与以后期间收益相关的, 先计入“递延收益”科目, 然后分期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

对于免征增值税, 先归集“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减免税款) ”按以下原则进行会计处理:

1、免征增值税没有指定专项用途的, 一次性计入“营业外收入”。

2、免征增值税指定专项用途的, 分收益与资产相关, 与当期收益相关的一次性计入“营业外收入”;

与资产相关或与以后期间收益相关的, 先计入“递延收益”科目, 然后分期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

免征增值税是国家对某一行业、某一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 既然是直接免征, 本人认为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会计核算, 如果税务部门对免征增值税制定专项用途, 最好和财政部门联合下发核算的相关文件既能指导企业进行适当的会计处理, 又能方便相关部门对该事项进行监督管理。

摘要:新准则下, 没有文件对于免征增值税的会计处理方做明确规定, 相关教材和研究资料中对此仍然有不同的理解, 本文将就此作以探讨。

上一篇:国外肉用绵羊下一篇:情境探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