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增值税(共6篇)
地方增值税 篇1
目前世界上140多个实行增值税的国家中, 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1994年, 我国选择采用生产型增值税, 这一选择, 一方面是出于财政收入的考虑, 另一方面是为了抑制投资膨胀。之前的增值税条例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 不允许企业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 存在重复征税问题, 制约了企业技术改进的积极性。
我国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从6%调低至3%, 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 同时, 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
此次全国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在三个方面作了调整:一是企业新购进设备所含进项税额不再采用退税办法, 而是采取规范的抵扣办法, 企业购进设备和原材料一样, 按正常办法直接抵扣其进项税额;二是转型改革在全国所有地区推开, 取消了地区和行业限制;三是为了保证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扩大内需的积极效用, 转型改革后企业抵扣设备进项税额时不再受其是否有应交增值税增量的限制。本文以咸阳市为例, 从财政税收等方面就增值税转型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加以分析, 以期抛转引玉。
一、增值税转型对税收的影响
增值税转型将直接影响着税收的增减变动, 而减税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其宏观经济效益的大小, 因此要分析增值税转型的相关经济效益, 首先要分析它的减收效应。
(一) 增值税转型对增值税收入的减收效应
根据增值税转型的基本原则, 当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中, 只有生产经营用的外购已税设备器具可以抵扣进项税额。因此, 需对固定资产投资额指标做进一步测算修正。按2008年统计数据计算, 咸阳市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限额设备器具购置额为1007881.2万元, 其中:购置限额以上新增已税生产经营设备器具176661.95万元, 则转型后, 限额以上投资企业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将增加176661.95÷ (1+17%) ×17%=25668.83万元, 若该笔进项税额全部得以抵扣, 当年将减收增值税25668.83万元 (表1所示) 。按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增长50%推算, 2009年在咸阳市实施增值税转型, 购置限额以上新增已税生产经营设备器具引起的增值税年度减收额为25668.83× (1+50%) =38503.25万元。据测算2009年工业企业 (小规模纳税人) 转型后增值税减收额1800万元;商业企业 (小规模纳税人) 转型后增值税减收额1700万元。三项合计, 2009年咸阳市全部企业转型后增值税减收额合计42003.2万元。
注:1、以咸阳市2008年度限额以上设备器具数据为例测算增值税转型对税收的影响;2、城市维护建设税按7%计算征收;教育费附加按3%计算征收;3、固定资产残值率按5%、折旧年限按10年计算。
(二) 增值税转型对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收入的减收效应
依照表1转型后增值税减收额为计税依据, 按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增长50%推算, 加上工业商业企业 (小规模纳税人) 增值税减收因素, 则2009年增值税转型, 引起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减收额为:38503.25×7%+ (1800+1700) ×7%=2940.22万元、教育费附加减收额为:38503.25×3%+ (1800+1700) ×3%=1260.1万元。
(三) 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所得税收入的增收效应
转型后, 固定资产由按含税价计原值, 改为按不含税价计原值, 引起固定资产原值变小, 计提年折旧额减少。以表1数据为例, 转型前, 企业当年购置限额以上设备器具1007881.2万元 (含税) , 其中购置限额以上新增已税生产经营设备器具176661.95万元。转型后成本降低176661.95÷ (1+17%) ×17=25668.83万元, 则每年折旧额将减少25668.83× (1-5%) ÷10=2438.54万元。由于折旧、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都是企业所得税的税前列支项目, 税前列支减少, 意味着应纳税所得额的增加。则转型后, 企业所得税年度增收额 (2438.54+1796.82+770.06) ×33%=1651.79万元。按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增长50%推算, 则2009年转型咸阳市所得税年度增收额为:1651.79× (1+50%) =2477.68万元。
综合以上分析测算, 2009年增值税转型带来的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减收影响与所得税增收影响相抵后, 对咸阳市全部企业的税收减收额为43725.84万元。随着转型实施时间的延续, 转型带来的税收减收效应会随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的逐年增长而放大, 这对咸阳市的税收及经济运行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近期看, 由于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企业购入的固定资产抵扣进项税额, 必然会减少一定数量的税收收入。但是从长期看, 减税又可以促进投资和消费, 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和税收的增加, 因而促进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保持一定的合理比例关系, 使税收增长步入一个最佳轨道, 从而实现“经济——税收——经济”的良性循环。
二、增值税转型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经济决定税收, 税收反作用于经济, 它们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密不可分。
(一) 增值税转型对经济影响的连锁效应
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 咸阳市素质性、结构性、机制性矛盾也日益显现, 经济增长总体上表现为以低技术、低价格、低收益为特征的粗放型数量扩张, 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作为咸阳市工业经济主体的电子、医药、食品、能化、纺织、建材、装备七大支柱产业, 其行业结构层次、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大部分产品如织布仍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 高技术产业比重仍然偏低。2007年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62%,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4.12%。如果固守低附加值、低加工度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不在制造业的先进性上迈出实质性步子, 势必难以占据国内外竞争的有利地位, 错过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如果沿袭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将难以承受日益加大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发展的路子会越来越窄。
2009年增值税转型的实施, 将缓解咸阳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连锁效应:一是在短期内缓解宏观调控对经济的冲击。因转型吸引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和减收的税款, 将分别通过投资乘数和税收乘数的作用拉动咸阳经济的增长。二是最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值税转型改变了工业产业结构内部各行业之间不平等的税收环境, 解除了生产型增值税制度下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障碍, 为这类企业加大科研投入, 提高产品竞争力, 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 进而能够带动咸阳工业走上高附加值、高效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有利于建立经济增长的传递机制。从微观的层面来说, 增值税转型将带来企业资金的相对宽裕, 职工工资有望提高, 这同样是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简单地说, 有利于建立经济增长的传递机制:工资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拉动内需增加——经济增长。
(二) 增值税转型对投资的拉动效应
增值税转型对投资增长的推进是一个重要因素, 而对投资需求的拉动效应, 其现实意义是增值税尽快转型能较好地适应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资本有机构成加快的投资发展趋势。根据咸阳市统计局的相关资料, 2007年咸阳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41727万元, 是2004年的2.44倍, 2004-2007年, 咸阳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4.44%, 大大高于GDP的年均增幅甚至高于工业产值的增幅。应该说, 投入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之源, 而增值税转型正是通过对投资的刺激作用拉动经济的增长。
1、从投资收益率上分析, 增值税转型将有效增加企业的投资意向。投资收益率是实现的利润与投资额之比, 是影响企业投资意向的主要因素, 投资收益率提高, 企业的投资意向就会增多, 反之, 则减少。增值税转型将通过折旧、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成本费用税金的减少, 增加企业的利润额。由于利润额与投资收益率呈正比例的关系, 在同样投资额的情况下, 利润提高意味着投资收益率提高, 企业的投资意向就会增多。增值税转型后, 因投资收益率提高而吸引的社会闲置资金的投资, 会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拉动经济总量的增加。当然, 我们在对待投资问题时:一方面增值税转型对投资、经济增长是渐进、舒缓的, 不可能带来投资猛增、经济过热现象, 因为增值税转型影响的范围只限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用设备器具类投资。另一方面, 增值税转型的影响能侧重于吸引民间资本, 将大量的民间闲置资金吸引到工业环节, 更新生产技术设备, 强化工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2、从可用资金量上分析, 增值税转型将提升企业的投资能力。可用资金的多少是决定企业投资能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可用资金规模越大, 企业投资能力越强, 反之, 则越小。增值税转型后而减少支付的增值税额, 将直接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使企业成为增值税转型的直接受益人, 这意味着企业可用自有资金的增长。根据表1的测算结果, 2009年增值税转型将直接增加咸阳市规模以上企业自有资金38503.25万元, 其自有资金增加额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54%, 说明企业依靠增值税转型提供的自有资金, 就能在原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基础上再增加2.54%的投资额。考虑到企业享受税收政策的实惠, 会增加投资可抵扣固定资产的比例, 再加上因转型吸引的新增民间投资, 我们预计, 增值税转型将带动全市工业企业可抵扣设备投资额增长5%以上。
3、从乘数法则上分析, 增值税转型将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按照乘数理论, 即税收每减少1个单位, 将引起经济总量增加4个单位;投资每增长1个单位, 将引起经济总量增加5个单位。根据测算, 咸阳市在2009年实施增值税转型的税收综合减收额大约为43725.84万元, 根据税收乘数原理, 将拉动咸阳经济增长174903.36万元。若企业将这43725.84万元全部用于固定资产再投资, 则根据投资乘数原理, 将拉动咸阳经济总量增长218629.2万元。由此可见, 仅就增值税转型当年减少的税收而言, 拉动咸阳经济总量增长就在17亿元到21亿元之间。若再加上转型后因投资收益率提高而吸引的新增投资, 转型对咸阳经济也将起不可小视的拉动作用。
(三) 增值税转型对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效应
因增值税转型, 企业增加了新增固定资产的抵扣, 会增强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财力, 这将大大提升咸阳市第二产业的发展力度,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有利形成经济发展多支柱产业的支撑体系。增值税转型对咸阳市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制造业, 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咸阳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是有效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增值税转型减收的税款能为传统产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产业重组提供资金来源。二是将加快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变。转型受益较大的是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传统行业。因为增值税转型有助于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加大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税收政策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企业利润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宏观国民经济的角度看, 实现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这对于我国经济中低技术产品过剩, 高新技术产品相对短缺的产品结构的改变具有深远的意义, 同时通过高科技产品的供给“生产”内需, 这无疑是通过改良供给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 实施增值税转型, 使各种不同类型产业的税负环境趋于公平。三是有助于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当前, 咸阳市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较弱, 制造业的主导产品和技术仍以模仿引进为主, 较少掌握核心技术,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2007年规模以上企业的研发费用仅占销售收入的0.96%, 这与发达国家一般在3-5%的研发费用相比差距极大, 甚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实施增值税转型, 可以使企业获得从事技术创新的资金来源, 以尽早转变这种低成本、低价格、低效益、低档次为特征的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走上以节约能源、循环经济为核心的内涵扩大式的工业发展道路, 全面提高咸阳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档次, 从中长期时段上促进咸阳工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 全面提高企业全球化条件下的综合竞争力。
三、增值税转型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增值税对税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其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从短期看, 增值税转型将导致税基的减少, 对税收有明显的减收效应, 因此其大规模地推广必然会对财政收入增长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冲击。财政必须加大对这种冲击的承受力。
我们知道, 照目前分税制规定, 增值税收入在中省财政和地方财政之间按照75:7.5:17.5的比例分享, 增加的企业所得税收入在中省财政和地方财政之间按照60:20:20比例分担。据此测算, 咸阳市2009年度转型增值税财政税收减收43725.84万元, 地方财政将承担其中的11055.34万元 (见表2) 。
从咸阳市近年来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和构成情况看, 转型引起的咸阳市地方财政收入减收程度应在其承受范围之内。因为2005年至2008年, 咸阳市地方财政收入每年都在递增, 这为实行减税政策提供了现实的支持, 财政有能力拿出一部分税收来支持税制改革。近几年增值税收入在咸阳市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相对稳定, 2005-2008年基本维持在18%左右 (见表3) , 另一方面, 咸阳市工业基础薄弱, 这正是增值税实施转型的良好契机。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从长期看, 增值税转型将刺激投资,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推动经济增长, 对地方财政收入具有明显的增收影响, 这是增值税转型的利好趋势。
四、增值税转型会加大劳动就业压力
我国许多地方的企业构成中劳动密集型企业所占比重较大, 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时, 劳动密集型企业因为固定资产投资少, 不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小而税负较轻。增值税转型改革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同时企业往往追逐利润最大化, 不可避免社会资金必然流向高利润行业, 而劳动密集型企业往往属于利润较低的行业, 从而影响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和企业职工就业。在这种情况下, 转型改革就面临着一方面由于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会淘汰一部分技术水平不能满足要求的员工;另一方面, 随着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的不断上升, 而实现消费型增值税使得机器设备的成本不断降低, 从而导致人力资源成本与机器设备成本之比相对于增值税转型前有所上升, 企业更愿意用机器代替人工, 这样就导致劳动就业压力的加大。
地方增值税 篇2
开展土地增值税自查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开展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08‟318号)精神,提高土地增值税管理水平,强化税源管理,堵塞征管漏洞,根据《河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开展房地产开发项目土地增值税清算自查的通知》(豫地税函„2009‟158号)的要求,市局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土地增值税清算自查工作,为保证自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自查工作的目标
(一)根据总局和省局的《通知》要求查找土地增值税管理制度、工作机制方面的建设情况是否符合要求,摸清全市土地增值税税源基本情况,为税收征管打牢基础;
(二)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征收方式鉴定制度。
(三)及时查补土地增值税税收征管漏洞,并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征管水平。
二、自查工作的范围
本次自查工作的范围是全市2007年以来房地产开发项目和二手房交易管理情况。特殊情况可以追溯到以前。
三、自查工作内容
自查工作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管理制度方面
1、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情况。是否及时转发省市局关于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工作的相关文件,并对相关工作做出安排。
2、土地增值税日常管理情况。是否建立健全了土地增值税的日常管理机制;是否落实了“先税后证”、“一窗式”征收等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措施。
(二)贯彻落实征管制度方面
1、土地增值税房地产项目登记情况。是否按照规定对每个开发项目都进行了登记,有无漏管项目。
2、土地增值税的征收方式鉴定情况。是否对开发项目分别进行鉴定,鉴定资料是否齐全,查账征收或者核定征收依据是否准确。
3、土地增值税预征率和核定征收率的执行情况。是否按照规定的预征率和核定征收率征收了土地增值税。
4、土地增值税的清算工作开展情况。是否对符合土地增值税清算条件的项目进行了税源调查和统计,并在本地区范围内全面开展土地增值税的清算工作;清算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
5、二手房的土地增值税征收情况。是否按照规定对应予征税的二手房转让征收了土地增值税。
6、预售房款是否申报缴纳土地增值税。
7、是否有违法或越权减免土地增值税的情况。
8、是否存在不按规定核定征收土地增值税的问题。
四、自查步骤
第一步 税政管理部门负责对管理制度方面进行自查。
第二步 管理部门负责对贯彻落实征管制度方面的项目进行自查。
(1)与房管、土地部门核对土地增值税项目登记信息的准确、齐全性。
(2)将征管系统中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基本信息,与项目登记信息进行比对。
(3)将2007年至今的销售不动产营业税、转让土地使用权营业税的入库信息与土地增值税入库信息进行比对。
(4)对土地增值税管理中符合清算条件的项目进行重点督查,督促开发企业尽快办理清算手续。
通过自查,重点查找以下几类问题:一是应登记未登记、登记数据不实等问题;二是核实应缴税未缴税和未足额缴税情况;三是核实未按规定核定征收和越权减免税情况。四是应清算未清算的情况。将有问题企业列入待核查企业目录,内容包括企业名称、存在的问题、主管税务机关等内容。
第三步 主管税务机关负责核实情况
主管税务机关要对待核查企业进行逐户核实,初步核查土地增值税项目登记情况和预缴税款情况。对事实清楚、问题简单的企业,应督促企业及时改正,尽快补充完善有关资料,补缴各项税款,该清算的及时清算,并将结果反馈给税政管理部门;问题严重的企业,移交稽查部门重点稽查。
第四步 主管税务机关完善管理登记
税收管理员根据自查情况,对土地增值税登记中的立项信息、土地信息、销售许可信息、竣工验收信息等情况进行修改完善,并及时 建立动态的管理台帐。
五、自查工作时间安排
1、准备阶段(7月16日——26日):各县(区)局、市直各单位根据 市局通知要求制定本辖区的自查工作方案(包括工作进度安排),召开自查动员会。
2、实施阶段(7月27——8月31日):各县(区)局、市直各单位按照自查内容和方式的要求,本着“全面比对,全面自查”的工作原则,对辖区内的土地增值税管理情况进行自查。各单位在自查中也可以要求纳税人对土地增值税的预缴申报、清算、二手房交易情况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
3、总结阶段(9月1日——9月30日):各县(区)局、市直各单位应于2009年9月底前将工作总结上报市局。工作总结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自查工作的组织落实情况,包括全面自查情况、重点自查情况、存在的问题、问题归类总结; 二是自查工作中的问题及工作建议,包括政策问题、征管问题、长效机制建立等。三是下一步工作打算。同时填写《土地增值税自查情况统计表》上报市局。
4、抽查检查阶段(10月份):市局将对各县(区)局、市直各单位的工作采用抽查或区县互查的方式,对各单位的自查工作完成情况和工作质量进行检查。
六、自查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
各单位要充分领会此次土地增值税自查工作的意义,要借此次自查工作,查找、弥补我市土地增值税税收征管漏洞,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二)积极主动
各单位要积极主动地开展自查工作。合理分工,明确责任,因地制宜地确定本地区的重点自查对象,尤其是达到清算条件的重点开发项目,一定要及时清算。
(三)后续管理
地方增值税 篇3
关键词:增值税,“扩围”改革,博弈
一、引言
我国于1994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增值税,确定其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现增值税已成为我国第一大税种。增值税具有税收中性、税基广阔、税负易于转嫁、税源稳定等特点,在筹集财政收入、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调节经济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进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增值税和营业税分立征收的做法以及现有增值税征收范围覆盖不完整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结构深化升级的进程,要求增值税扩大征收范围改革(以下简称“扩围”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11年11月16日发布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明确上海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从2012年1月1日起,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由此拉开我国增值税“扩围”大幕。此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等10个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有关将全国范围内的铁路运输、邮政业、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的通知相继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作为一项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措施,“扩围”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势在必行。
二、增值税“扩围”改革的必要性
在我国,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包括建筑业除外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商品批发和零售以及加工、修理修配业(以上行业在第三产业中占比较低),而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等服务业等)仍属营业税的征收范围。2012年启动的“扩围”改革是对现有税制结构的一次优化:在微观层面,改革有助于消除重复征税问题,减轻个体税收负担;在宏观层面,改革将对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深化我国产业分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一)微观层面
从我国现有的增值税税基来看,仍然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这是因为:在征税过程中,当所涉及行业未被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时,其在上一环节中所缴的增值税不得抵扣。分析经济发达国家的征税经验不难看出,要平衡发展各个产业,有效解决增值税重复征税问题,主要途径就是扩大增值税征收的覆盖范围,因为在增值税征收过程中,只有将经济生产的所有环节纳入完整的抵扣链条,才能保证产品在各种生产流通方式中承担的总体税负相同,从而使增值税重复征税问题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消除(薛一梅,2010)。因此,增值税“扩围”改革是减轻个体税负,解决重复征税问题的有效途径。从2015年2月财政部税政司发布的报告来看,2014年全年有超过95%的试点纳税人因税制转换带来税负不同程度下降,减税898亿元;原增值税纳税人因进项税额抵扣增加,减税1020亿元,合计减税1918亿元,这样可喜的“成绩单”充分证明了增值税“扩围”改革与当前我国结构性减税政策目标是一致的。
(二)宏观层面
当前我国力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应是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主要内容。营业税是对营业额全额征税,具有无法抵扣创造最终产品过程中所耗用的生产资料己纳税金的特征,现实是我国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均属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因此增值税覆盖面较窄的情况从某种意义上造成了我国第三产业税负相对偏高,制约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而影响经济转方式、调结构进程。另一方面,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业分工不断细化,其中起到服务劳务支持作用的仓储物流、融资租赁、商业咨询、金融等行业不断地从原有体系中分离出来,组成更具规模、更有效率的独立行业,对上述新兴行业征收营业税将降低行业的利润率,不利于行业的蓬勃发展,从而阻碍我国产业分工。
综上,实施“扩围”改革不仅是完善我国税制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公平税负的必然措施,作为我国经济转方式和调结构中的重要一环,改革具有现实的需要性,更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三、增值税“扩围”改革下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行为博弈
在我国属于单一制国家的背景下,政府体制主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构成。在国家的治理方面,中央政府代表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起主导作用;地方政府享有的权利来自中央政府的授权,这样的体制结构使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目标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差异性。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宏观管理调控方面,为提高治理效率,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需要地方政府执行,同时地方政府需要代理中央政府管理调控本地区的经济等,以使其健康有序发展,二者在利益目标方面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具有政府主体和非政府主体两重属性,作为本地区非政府主体的代表人,地方政府往往只顾本地区经济、文化、公共设施等事业的建设,只关注实现本地区利益最大化,从而促使其最大限度争取中央政府各方面的支持,造成中央政府的资源不能得到最有效配置(曹丽,2009),这体现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利益目标的差异性,同时也是中央地府和地方政府存在博弈的主要原因。本文借鉴刘黎明(2007)等的模型,对增值税“扩围”改革下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行为博弈进行分析。
令中央政府的收入为:
式中,Ai表示中央在地方i征得的增值税,Ai=f(ti)+si(i=1,2,3,4,5…n,即存在n个地方政府),f(ti)表示地方的增值税产出,ti是地方取得增值税Ai的努力水平,si表示环境随机干扰变量;q表示中央征收增值税所付出的成本占增值税收入的比例,A(1-q)则表示中央政府在i地取得的减去征收成本后的增值税收入;R(Ai)表示中央在地方i征得增值税Ai后,分享给地方政府的部分和转移支付部分,可进一步表示为R(Ai)=jiAi+Fi=jifΣ(ti)+siΣ+Fi,ji表示地方政府的增值税收入分享比例,Fi表示转移支付。
地方政府的实际收入为:Hi=R(Ai)-W(ti)=jifΣ(ti)+siΣ+Fi-W(ti),式中W(ti)表示地方政府的税收努力付出的成本。函数服从正态分布,在考虑风险成本下,地方政府的确定性等价收入为期望收益表示地方征税过程中的风险成本。
基于以上条件,构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行为博弈模型:
其中,表示政府转移带来的公平性效用。
假定地方政府的保留水平为K,那么地方政府的确定性等价收入应大于(或等于)地方政府的保留水平,即;另外,中央要受到地方收入最大化约束:。
设f(ti)=lnti,W(ti)=S2,ti、S均大于0,可以构建地方政府的拉格朗日函数为,又依据库恩-塔克为:条件得,那么中央政府的拉格朗日函数可以表示
根据库恩-塔克条件,经过整理后得到以下等式:
根据,得,,从而可以知道,当地方政府的增值税分成比例得到提高时,地方政府的税收积极性和税收努力水平也会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却在变小。因此要选择一个最优分享比例ji显得尤为重要,在“扩围”改革背景下,适当提高地方政府在增值税分享中所占比例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其次,从(4)(5)式中可以看出,转移支付Fi受诸多因素影响,同时亦能发挥指挥棒作用———引导地方政府严格执行中央的政策,这就要求协调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分配关系。最后,还要从提高增值税征收管理水平等方面下功夫,提高Ai总量。
现阶段,我国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收入全部归属中央政府所有,其他环节的增值税收入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享,总额的75%归属中央所有,总额的25%归属地方所有。而作为地方税的营业税,除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和保险公司总公司缴纳的营业税归属中央政府外,其余的营业税收入全部归属地方政府所有,可以说营业税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增值税“扩围”改革的实施,最终可能导致营业税被取消,从而直接减少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施文泼、贾康,2010)。如前所述,地方政府作为本地区的非政府主体的代表人,面对营业税被取消可能带来地方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与中央政府存在博弈就不可避免了。如何在保证地方既得利益的情况下,实现中央与地方理想合作状态就成为“扩围”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这就需要对我国增值税“扩围”改革的路径不断优化。
四、增值税“扩围”改革路径优化措施
(一)渐进式推进改革
基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扩围”改革因涉及面较广、利益调整复杂,不可能一步到位,可分行业、分地区先行试点,时机成熟再推广至全国。首先,可将具有物质生产和劳务提供双重特征的行业率先纳入增值税抵扣链条,如仓储业、交通运输业、租赁业等行业,这些生产性服务行业产生增值的过程决定了其缴纳增值税理所应当。然后,可将金融业、房地产业、娱乐业、旅游业及其他服务业等纯消费领域服务业纳入改革的进程,此类服务业与与生产、流通关联度不大,可成为改革的第二步棋。最后,可对公共交通、图书服务等实行低税政策,对教育、社会福利、公益等服务业实行免税,一步一个脚印渐进式推进改革进程。首选上海市作为先行试点地区,也是基于上海服务业门类齐全且辐射作用明显,有利于为全面实施改革积累经验。
(二)协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分配关系
“扩围”改革势必会造成地方政府营业税的税基缩小,若按现有增值税的分享比例进行分配,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将大为减少、财政利益将会受到极大的损害,按照之前分析,地方政府可能在政策执行等方面打折扣,以实现本地区经济利益最大化。要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就要协调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分配关系。遵循“既要确保中央政府税收收入的比重,不影响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又要保证地方政府既得利益,充分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的原则,适当提高地方政府在增值税分享中所占比例。鉴于地方政府在产业结构和税源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性,改革对各地财政收入的影响不同,可能对第三产业发达、营业税占比高的地区影响更大,在确定增值税分享比例时,还应综合考虑地方的产业结构、基本公共服务需要等诸多因素。
中央政府在确定转移支付结构时,应综合考虑国家产业政策、地区人口和经济发展情况等因素,以使转移支付的结构更加合理。在转移支付方式上,可采用专项转移支付和财力性转移支付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中西部经济不够发达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力争使营改增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冲击降到最低。另外,为了避免私自挪用政府转移支付、随意进行转移支付等现象,还应对政府转移支付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加强法制化建设。资源税、房产税等税种具有税基较宽、税源丰富、便于地方征管等特征,推进此类税种的改革,培育其成为地方政府新的主体税种,以提髙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缓解因“扩围”改革带来的地方税收收入减少的影响。
(三)合理确定税率及优惠政策
确定合理的增值税税率,既保证国家税收收入,又要避免增加企业税收负担。理论上单一税率更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因此要避免设置过多税率档次(大多数国家采用2-3 档)。但由于各行业增值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若改革后适用统一税率,会造成各行业税负变化不均,进而可能引发中央与地方政府新一轮博弈。多数专家学者经过测算后建议,13%是一个合适的税率,再结合行业特征、国家阶段性经济政策对部分行业税率进行调整。
目前税制下,营业税存在大量的免税等优惠政策,“扩围”改革后,原有的优惠政策走向成为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增值税符合中性原则,由于增值税是环环抵扣的机制,当某一中间环节出现例外时,整个抵扣链条会出现断裂或异化现象,因此不适合对增值税实行优惠政策,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也证明,较少优惠政策下的增值税制度更具公平与效率。而在现实中,各国为了发展特定行业、克服增值税累退性等,会设计免税和低税率等增值税优惠政策。现阶段,我国设计的增值税优惠政策主要有先征后退、低税率、简易方法征收等。在“扩围”改革中,应以尽可能减少优惠政策对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冲击为前提,适度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并限定在基本消费需求领域和最终消费环节。
(四)提高增值税征收管理水平
在现有税收征管体制下,增值税由国家税务机关征收管理,与地方政府按比例分成;营业税由地方税务机关征收管理,收入由地方政府支配。“扩围”改革不断深入,国税与地税系统的业务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若维持现有的征管体制,将会出现国税系统人手不足、地税系统人浮于事的状况。改革初期,按照“人跟事走”的方针,分流负责“营改增”行业业务的地税系统工作人员至国税系统;考虑到增值税与营业税在我国税制中极为突出的地位,下一步当“扩围”改革接近完成时,进一步整合两大税务系统,按照税种的不同进行机构设置和人事安排。
应进一步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实施金税工程促进了我国税收管理程序化、规范化、透明化,大大减少了利用增值税发票进行税务犯罪的行为。“金税三期”试点工作在部分省市试点成功,核心系统已经具备在全国扩大试点的条件,加快推动金税三期工程的全面上线,对于加强征管信息化建设、提高增值税征收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税收征管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税务系统与工商、公安、海关、质监等部门的联系,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系统,增强税源监控、打击偷税漏税的行为,从而提高增值税征收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清、罗星、陈立:《增值税扩围改革:中央与地方政府博弈行为研究——基于税收分权和税收竞争视角》,《商业研究》2015年第6期。
[2]刑树东、陈丽丽:《增值税“扩围”改革后中央与地方分享比例问题研究》,《地方财政研究》2013年第5期。
[3]曹丽:《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分析》,《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4]赵宝廷:《中央和地方间共享税比例的财政体制博弈模型》,《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6期。
[5]施文泼、贾康:《增值税”扩围”改革与中央和地方财政体制调整》,《财贸经济》2010年第11期。
[6]刘黎明:《财政体制的理论与模型方法研究》,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地方增值税 篇4
为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税收日常征收管理,规范全市税收执法行为,提高土地增值税管理水平,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地增值税清算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清算工作质量,根据国税发〔2009〕91号、国税发〔2010〕53号、豫地税函〔2010〕201号、202号和《信阳市土地增值税清算实施方案》的文件规定,市局决定自即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011年土地增值税清算督导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开展土地增值税清算督导工作,加强我市土地增值税的管理,围绕税收中心任务,进一步提升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的质效,结合本地实际,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堵塞征管漏洞,切实提高征管水平,更好地发挥土地增值税的调控作用。
二、督导人员
土地增值税督导工作由流转和财产行为科牵头,并抽调市局相关业务科室和各单位业务骨干,成立督导组,分别对各主管单位进行督导。具体分组情况另行通知。
三、督导内容
(一)贯彻土地增值税的相关政策及落实《河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明确土地增值税若干政策的通知》(豫地税函〔2010〕28号)、《河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加强土地增值税征管工作的通知》(豫地税函〔2010〕201号)、《河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土地增值税清算有关问题的通知》(豫地税函〔2010〕202号)对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部署情况,是否及时转发土地增值税政策规定,并对清算工作做出动员、部署。
(二)土地增值税的清算工作开展情况:对《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规程》的贯彻落实情况;对当地房地产项目及符合土地增值税清算条件的项目进行的税源调查和统计情况;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计划制定情况;清算工作中采取的具体措施;对价格明显偏高的重点审核对象采取的具体措施。对下阶段清算工作做出的进一步的部署和安排。
(三)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完成情况。清算工作取得的具体成果(组织收入情况、补退税款情况、完成清算的项目占符合清算要求的项目的比例);对重点审核对象的审核取得的成果。
(四)2006年至2010年房地产项目稽查税款入库情况及相关问题。
(五)土地增值税预征情况。是否全面对房地产开发项目预征了土地增值税;是否按照豫地税发【2010】28号文件要求调整了预征率。
(六)土地增值税核定征收情况。是否存在不按规定核定征收土地增值税的问题;是否按照豫地税发【2010】28号文件要求,调整了核定征收率。
(七)土地增值税清算中的部门配合情况。在清算工作中与相关部门的配合采取的具体措施;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情况、存在的问题。
(八)中介机构在土地增值税清算中的参与情况。中介机构在清算工作中的具体参与状况;税务机关对参与清算的中介机构的监督检查情况和具体管理措施。
(九)二手房的土地增值税征收情况。
(十)土地增值税日常管理情况。是否建立健全了土地增值税的日常管理机制;是否按照项目设立了台帐;是否落实了“先税后证”、“一窗式”征收等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措施。
(十一)是否有违法或越权减免土地增值税的情况,对减免土地增值税建立了怎样的具体管理制度。
四、督导方式
督导过程中将采取以下方式:
1、听取被督查单位执法情况汇报,确定督导的分局(所)、开发项目及具体的工作方法。(各单位征管分局、稽查分局为必查单位)
2、调阅被督查单位转发土地增值税相关文件和房地产一体化管理文件及有关涉税文件(提供全部文件复印件和相关数据资料)。
3、查看2006-2010年土地增值税清算台帐(见附表)。
4、到被督查单位房地产交易大厅实地了解土地增值税在房地产一体化管理中的征管入库情况及有关数据。
5、查看全部房地产项目中介机构出具鉴证报告清算的资料,深入每户清算企业实地核查比对,检查企业相关账簿和原始凭证等。
6、查看二户普通标准住宅的减免税批准文书。
7、查看土地增值税核定征收情况。
8、了解对重点清算项目的清算情况。
9、调阅有关电子文档;
10、询问被督查单位执法人员有关情况;
11、其他方式。
各被督查税务机关应在督导组到来前将相关资料的复印件做好整理备查。并提供辖区内房地产的销售数据(包括一手房、二手房的交易情况)、房地产营业税、所得税等相关税种的征收数据等资料。
五、督导工作日程安排 督导时间:2011年2月开始。
2月21日下午2.30:土地增值税督导组人员在市局二楼会议室报到。召开预备会。
2月下旬:各督导组深入各单位实施督导。3月中旬:各督导组写出督导报告并上报市局。
六、督导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市局成立由市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慎刚任组长,流转和财产行为税科全体及相关业务骨干为成员的督导组,督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流转和财产行为税科,杨桑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流转和财产行为税科要切实发挥牵头职责,统筹规划,合理调配人员,做好组织协调和具体落实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相互配合,全力做好此次督导工作。
2、明确要求,规范程序。督导组要严格按照《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规程》规定和省市局相关文件实施检查。一是要认真开展查前培训,结合督导的重点内容认真进行分析,统一督导原则和要求,使工作有的放矢,提高督导的质效。二是要深入、细致地开展督导工作。督导工作要全面细致,力争查深、查透,坚决杜绝查而不实、查而不细等走过场的行为。三是督导组成员要认真负责、客观公正,敢于坚持原则。要严肃工作纪律,在检查中严把事实认定关、调查取证关和责任界定关。督导结束后,向被查单位反馈检查情况,对存在问题分单位下发《土地增值税督导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并向市局党组形成书面执法督察报告。四是各单位要对督导工作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市局督导组检查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推脱、阻挠检查。
3、注重实效,做好分析、总结。督导结束后,督导组要将督导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检查发现的问题、整改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意见和建议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对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等行为,要进行责任追究,保证土地增值税清算督导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七、督导发现问题处理
1、凡与国家统一税法抵触的涉税文件、会议纪要、办公纪要等,必须立即停止执行,并对执行以来的情况予以纠正。凡与国家税法相抵触的具体行政行为,各单位必须立即纠正。
2、严格执行国税发(2009)91号《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规程》、豫地税发(2010)28号文《河南省地税局关于明确土地增值税若干政策的通知》的规定,对预征率、核定征收率适用错误的,要立即更正并补缴相应税款。
3、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查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清相关责任,并按照税收执法责任制的规定对过错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发现违纪违法问题的,移交纪检监察部门进一步查处。
地方增值税 篇5
一、原有比例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国内原有的税收收入分享机制下, 市场上商品的进出口增值税全部被中央收取, 而我国国内的进出口增值税是按70:30的比例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进行共享, 故增值税是我国目前的第一大税收种类。而除了各地银行总部和铁路总部的营业税集中缴纳之外, 各地的营业税收取则大多由地方政府的税收单位来进行, 同时营业税也是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根本财政支柱。本文根据对我国云南省各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了筛选, 并对所选出的8个样本城市在2012~2013年的营业税所占所有税收的比重进行了分析, 分析结果见表1:
通过对表1进行分析, 7个地方的营业税超过了35%以上, 占8个样本地区的87%左右。在增值税全面扩展以后, 如果按照我国原先的增值税收入的分享比例, 那么云南省大多数地区的地方政府都要承受一定程度上的损失, 这样的状况将会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造成很大影响, 同时也会加剧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利不对等性。
二、分享比例调整原则与分享基数的确定
以增值税为中央与地方进行分享税金为前提, 在我国全面实现“营改增”后, 我国地方的营业税将全面纳入增值税当中, 并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进行有效分享。在进行“营改增”之后的地方政府增值税分享量要与在此之前地方政府所获得的增值税和营业税相加之和一样, 同时这也是我国进行“营改增”的基本原则。该原则可以用下方的公式进行简化表达:“营改增”后地方政府所拥有的增值税收入≈地方政府的营业税收入+“营改增”前地方政府所享有的增值税收入。也就是说, 在现有的税务数据下, 将云南省地方政府的增值税收入与其地方政府的营业税收入进行合并, 并将其作为我国进行税务“营改增”后的云南省地方政府分享的增值税数量, 将该数量与中央政府的增值税收入进行对比, 继而得出相对完整的“营改增”之后的增值税分享近似比值。
我国国务院于1993年12月15日颁布了《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该文献中规定增值税将作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共享税。该文献中所提到的增值税指的是我国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中的增值税, 而我国相关的进口商业环节的增值税则全部归中央政府所有, 其中增值税出口退税环节的相关政策虽然在2004~2005年之间有所调整。但至今基本上仍由中央政府进行承担。由于我国的“营改增”政策并不涉及到进出口贸易的增值税与退税环节, 所以我国现阶段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所共同分享的增值税也仅限于我国国内的生产与流通环节的增值税。
三、“营改增”后增值税分享比例的测算
在我国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政策提出后, 原有的分享机制并不能够保证云南省地方政府财政税收的稳定, 也无法从根本上减轻中央和地方在财政方面的分配不均问题, 因此很容易对税收制度的改革产生一定的难度。在这样的背景下, 还需要对增值税的分享比例重新测算。
“营改增”之后, 如果不能改变收入的总额, 只是单纯改变了税收的结构, 那么中央和地方在财政上的最终结局就是双方的财政收入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 既没有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 也没有减少中央的财政税收。因此重新测算需要做到三点内容:首先, “营改增”所产生的新的分享比例不会使中央财政收入减少, 其次, 营改增”所产生的新的分享比例不会使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最后, 营改增”所产生的新的分享比例不用考虑到减税的影响。
根据对目前的财政税收结构进行分析能够得知, 在改革不影响收入总额的情况下, 新的分享比例是由之前的国内增值税以及地方营业税的构成所决定的, 也就是国内增值税站国内增值税+营业税的比值A/A-B, 而这个比值在我国云南省各市政府的税收收入中并不相同。详细数据见表2。
通过表中的信息能够得知, 云南地方政府的国内增值税收入占据了比重的60%以上, 由此可见, 增值税属于我国的第一大税收来源。然而, 分享比例标准具有统一性的特点, 根据云南地方政府的占比不同而制定出不同的分享比例, 将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税收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因此, 分享比例的重新测算应该满足云南省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利益。
实际上, 如果对现如今我国的财权和事权的分配体制不进行改革的话, 如果能够保证云南“营改增”后中央政府税收收入和地方政府的税收比值和“营改增”之前相比相同的话, 就能够实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共同损失, 有利于减少改革中所发生的困难, 在此时此刻,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幅度能够相当。但也要注意到, 这种分配调整的方式应该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分配体制并没有进行调整的基础上进行。
“营改增”制度改革之后, 对我国的税收制度的结构优化、财政体制的完善, 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都具有着广泛而又深远的意义。和其他改革一样, 改革将会面临到很多困难, 比如说中央和地方政府增值税分享比例重新测算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 就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 只有做到这些, 才能为我国下一步“营改增”的改革积累经验。本文通过分析云南“营改增”的效果以及方式, 能够反映出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与此同时也要理性认识到, 改革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应该量力而行, 争取稳中求变。
摘要:“营业税改增值税”是现如今我国财政税务改革的重点问题, 当前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的局面已经深深影响到我国服务行业的长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问题, 因此应该尽快找到合理的办法予以解决。“营改增”就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 但是措施带来了成就的同时, 中央与地方的分享比例也就成了难题。基于此, 本文从云南入手, 分析“营改增”后中央与地方增值税分享比例的重新测算问题。
关键词:云南“营改增”,地方增值税,分享比例,重新测算
参考文献
[1]刘明, 王友梅.“营改增”后中央与地方增值税分享比例问题[J].税务研究, 2013, 12 (09) :18-20.
[2]潘罡.“营改增”后中央与地方增值税分享比例的重新测算[J].财会月刊, 2014, 04 (29) :42-44.
地方增值税 篇6
营业税重复征税现象明显, 会导致增值税的抵扣链条中断,不利于增值税“中性”效应的发挥。而增值税不对经济主体“区别对待”,客观上有利于引导企业在公平竞争中做大做强,有利于打通二、三产业的增值税抵扣链条,有利于完善税制结构,消除重复征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对我国“十二五”期间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施“营改增”,有利于社会专业化分工;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有利于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增值税“扩围”是大势所趋,增值税将逐步覆盖到生产和服务的全部环节, 最终彻底解决生产和流通环节重复征税的问题。增值税“扩围”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其他税收制度以及中央与地方增值税分成比例不变的情况下, 对地方财政收入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分步推进的过程中,部分行业和企业短期内税负有可能上升,“营改增” 对重庆市财政收入有何影响,对企业税负有何影响,值得研究。
二、“营改增”对重庆市财政收入的影响分析
重庆市2010—2012 年财政收入呈增长趋势,营业税收入、增值税中地方分享收入不断增加,但营业税、增值税在一般预算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2012 年重庆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总额为17 034 885 万元,其中地方营业税收入为3 680 455 万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21.61%;地方增值税为863 346 万元, 营业税和地方增值税两项合计达到了4 543 801 万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26.67%。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使得原来归地方所有的营业税改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的增值税, 这无疑动摇了营业税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地位,对地方财政收入产生影响。
“营改增”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只涉及增值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以及企业所得税。 运用重庆市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出这几种税收收入, 进而分析 “营改增”对重庆市财政收入的影响。投入产出表中全社会国民经济部门依据纳税情况分为增值税部门、 营业税部门和不征税部门,对原增值税应税部门,“营改增”前交增值税,“营改增”后还是交增值税,但应交增值税数额发生变化,原因是原增值税应税部门购入增值税“扩围”部门的服务时增加了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增值税下降;营业税部门“营改增”前交营业税,“营改增”后一部分扩围改征增值税,扩围行业“营改增”前交营业税,“营改增”后交增值税,一部分没有纳入扩围仍然交营业税,增值税“扩围”对其纳税没有影响;教育卫生等部门属于不征税部门,对财政收入没有影响,这里不予考虑。
增值税: 增值税纳税人有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之分,理论上应对两类企业分别计算其纳税额,但由于可获得数据的局限及小规模纳税人所占比重较小, 预计对估算结果的影响程度不大, 本文没有对小规模纳税人进行单独处理,而是全部按照一般纳税人的方法进行估算。增值税税基计算公式如下:
增值税税基=总产出+进口-出口-存货增加-中间投入-机械设备投资
公式中总产出、中间投入、进口、出口、存货增加都可直接利用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机械设备投资数据利用《重庆统计年鉴2007》估算。 各行业机械设备投资根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设备工具器具投资总额及按行业分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即可计算出行业机械设备投资数据, 从而计算出购入机械设备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 投入产出表的数据以生产者价格为基础,工业行业的数据中包含增值税,是含税价格,所以,应将含税价格还原成不含税价格,再进行相关计算。
营业税:营业税的计算根据投入产出表中缴纳营业税行业的总产出与其税率相乘得出。重庆市2007 年投入产出表中从47 095—92 143 部门属于营业税应税部门,总产出由中间投入加收入法增加值得到, 其中收入法增加值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直接税体现在劳动者报酬和营业盈余中,间接税则体现在生产税净额中,在工业部门以外的其他非农部门中, 生产税净额取自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以及营业费用、 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中其他属于生产税净额的部分。因此,工业部门以外的其他非农部门即营业税应税部门所缴纳的营业税是体现在收入增加值的生产税净额中,计算营业税时无需进行不含税换算。
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按应缴纳增值税、 营业税的10%计算。
(一)“营改增”前税收收入
“营改增”前增值税计算行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采矿业、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批发业、零售业和新闻出版业共92 个行业。 “营改增”前税收收入等于原增值税应税部门缴纳增值税、 原营业税应税部门缴纳营业税、 增值税和营业税对应部分应缴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之和。
增值税税率采用现行税法规定的税率, 进项税额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购进商品和货物支付的进项税额,这部分进项税额根据投入产出表资料换算为不含税价格计算得出, 计算进项税额的行业、 税率在计算销项税额用的行业、税率基础上,增加购进农产品按13%的税率计算,购进运输服务按7%的税率计算。 另一部分是购进设备工具器具支付的进项税额,这部分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设备工具器具投资总额及按行业分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计算得出,2007 年重庆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 615 147 万元,其中如设备工具器具投资4 438 013万元,占比14.03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增值税行业投资占比34.03%。 “营改增”前购进设备工具器具支付的进项税额估算为219 440.89 万元。
“营改增”前缴纳营业税的行业包括建筑业、运输业、邮政电信、住宿餐饮、旅游、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等共计42 个行业。
税收收入中归地方所有的部分包括全部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理论上,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部分归中央财政收入, 部分归地方财政收入,国税系统负责征收的铁道部和各银行总行、保险公司的营业税及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归中央财政收入,除国税系统负责征收的归地方财政收入,但由于数据的限制,我们将全部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作为地方财政收入。
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根据《重庆市2007年投入产出表》和《重庆统计年鉴2008》计算得出
从表1 中可以看出, 依据2007 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在不实施“营改增”的情况下,2007 年重庆市增值税收入3 027 474.14 万元,营业税收入1 177 944.98 万元,对应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收入420 541.91 万元,三项合计4 625 961.03万元。增值税收入中地方分享增值税收入753 212.40 万元,“营改增”前归地方所有的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三项税收收入合计2 355 355.43 万元。
(二)“营改增”后税收收入
“营改增”后增值税计算的行业,除 “营改增”前的增值税行业,还包括“扩围”行业。“营改增”后税收收入等于原增值税应税部门缴纳原增值税、“扩围”行业缴纳的增值税、未扩围行业缴纳的营业税、 对应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之和减去因增值税“扩围”原增值税行业增加的可抵扣进项税额后的差。
“营改增”后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计算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原有增值税行业的销项税额,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采矿业、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批发业、零售业和新闻出版业共92 个行业。 另一部分是“扩围”行业的销项税额。 包括交通运输业以及包括研发、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辅助、有形动产租赁、鉴证咨询、广播影视等部分现代服务业、邮政电信业共21 个行业。
“营改增”后的进项税额同样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购进货物和服务支付的进项税额, 包括原有增值税行业的进项税额和“扩围”行业的进项税额,这部分进项税额根据投入产出表各行业中间投入资料计算得出, 一般商品和货物按17%的税率计算, 购进农产品按13%的税率计算,购进运输服务按11%的税率计算,购进研发、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辅助、鉴证咨询、广播影视服务按6%的税率计算,有形动产租赁按17%的税率计算。另一部分是购进设备工具器具支付的进项税额, 这部分根据 《重庆统计年鉴2008》中2007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设备工具器具投资总额及按行业分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计算得出, 根据设备工具器具投资总额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估算各行业的设备、工具、器具投资数额,并换算成不含税价(按17%增值税税率换算)乘以增值税税率(17%)估算设备工器具的进项税额。 2007 年重庆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 645 147 万元, 其中如设备工具器具投资4 438 013万元, 占比14.03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营改增” 后的增值税行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7.16%,增值税行业包括原有增值税行业和增值税 “扩围”行业。 原有增值税行业购进设备工具器具支付的进项税额为219 440.89 万元,增值税“扩围”行业购进设备工具器具支付的进项税额为84 692.52 万元,“营改增”后购进设备工具器具支付的进项税额总计304 133.38 万元。
“营改增”后缴纳营业税的行业包括建筑业、住宿餐饮、旅游、部分服务业、金融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等共计23 个行业,与“营改增”前相比,有19 个行业进入增值税行列。营业税直接根据投入产出表中各营业税应税行业的总产出与其税率相乘。 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业、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不计算在内。
“营改增”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主要是 “扩围”行业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营业税金及附加三个方面的变化。 首先,分析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的变化,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原增值税行业在“营改增”前后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都是不含税收入,不影响企业所得税;原营业税行业“营改增”前后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都是含税收入,也不影响企业所得税;只有“扩围”行业,在“营改增”前是含税收入、含税成本,“营改增”后是不含税收入、不含税成本。 营业收入的减少导致企业所得税减少,减少额为174 200.10 万元。营业成本的减少导致企业所得税增加,增加额103 966.76 万元。 其次,分析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变化,“扩围” 行业由原来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原来缴纳的营业税是价内税,计入了“营业税金及附加”, 是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项目,“营改增”后改为缴纳增值税,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不得进行税前扣除,由于“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变化,将会导致企业所得税收入增加。 “营改增”前营业税收入1 177 944.98 万元,“营改增”后营业税收入831 986.90 万元, 营业税减少345 958.08 万元, 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减少24 560.92 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变化使得企业所得税增加92 629.75 万元。综合考虑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这三个因素使得企业所得税增加22 396.41 万元。 “营改增”后税收收入计算详见表2。
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根据《重庆市 2007 年投入产出表》和《重庆 2008 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从表2 中可以看出,依据2007 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在实施“营改增”的情况下,2007 年重庆市增值税收入3 127 823.03万元,营业税收入831 986.90 万元,对应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收入395 980.99 万元,同时考虑 “营改增”增加的企业所得税收入22 396.41 万元,“营改增”后重庆市总税收合计4 378 187.33 万元。
(三)“营改增”前后税收收入变化对比分析
税收收入的变化可以从重庆市总税收收入和归地方财政所有的税收收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营改增”前后税收收入变化计算公式如下:
“ 营改增” 前后税收收入变化=“ 营改增” 后税收收入-“营改增”前税收收入±流转税变化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1.总税收收入变化分析。 “营改增”前后重庆市总财政收入变化对比见表3。
从表3 可以看出, 依据2007 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在没有实施“营改增”的情况下,2007 年重庆市增值税收入3 027 474.14 万元,营业税收入1 177 944.98 万元,增值税和营业税对应的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收入420 541.91 万元,增值税、 营业税、 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收入共计4 625 961.03万元;依据2007 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假如当年实施“营改增”,2007 年重庆市增值税收入3 127 823.03 万元, 营业税收入831 986.90 万元,增值税和营业税对应的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收入395 980.99 万元,“营改增”导致企业所得税增加22 396.41 万元,“营改增”后考虑企业所得税变化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共计4 378 187.33 万元, 财政收入下降247 773.70万元(约24.78 亿元),下降5%。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扩围”后增值税收入增加100 348.89 万元。 原增值税行业“营改增”前缴纳增值税3 027 474.14 万元,“营改增”后缴纳增值税2 931 582.19 万元,下降95 891.95 万元,“扩围”行业缴纳增值税196 240.84 万元,增加和减少的因素综合后净增加100 348.89 万元。 原增值税行业征收增值税减少的主要是因为增值税“扩围”导致原来缴纳增值税的行业增加了抵扣。
“扩围”前营业税收入1 177 944.98万元,“扩围”后831 986.90万元,“营改增”后营业税收入下降345 958.08 万元,即“扩围”行业少交营业税345 958.08 万元。“扩围”行业由缴纳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扩围”行业缴纳增值税196 240.84 万元,“扩围” 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前后少交税149 717.24 万元,说明“营改增”减轻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的税负,同时也造成财政收入的下降。
2.地方收入变化分析。 从归地方所有的税收收入来看,“营改增”前的增值税收入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营改增”后,原增值税行业缴纳的增值税分享比例不变,“扩围” 行业缴纳的增值税收入全部归地方财政所有,地方分享增值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增加的企业所得税的40%归地方所有。“营改增”前后重庆市地方财政收入变化对比见表4。
从表4 可以看出,“营改增”前重庆市地方增值税、营业税、 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收入共计2 355 355.43 万元;“营改增”后地方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收入共计2 166 062.84 万元。 地方财政收入下降189 292.58 万元(约18.92 亿元),下降8.04%。
地方财政收入下降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一是“扩围”行业原来交营业税345 958.08 万元,现在交增值税196 240.84万元,减少149 717.24 万元,“扩围”行业少交的税收收入全部由地方财政承担;二是“营改增”后原增值税行业增加抵扣增值税190 325.03 万元,地方承担25%,使地方财政收入下降47 581.26 万元。 同时,“营改增”会导致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减少、地方企业所得税略有增加。
三、研究结论
“营改增”使重庆市财政收入和地方分享财政收入均下降。
“营改增” 使重庆市财政收入下降247 773.70 万元(约24.78 亿元),下降5%。 主要原因:一是“扩围”后原增值税行业缴纳增值税下降95 891.95 万元,“扩围” 行业缴纳增值税196 240.84 万元,增加和减少的因素综合后净增加100 348.89万元。原增值税行业征收增值税减少主要是因为增值税“扩围”导致原来缴纳增值税的行业增加了抵扣。 二是“扩围”后营业税收入下降345 958.08 万元,即“扩围”行业少交营业税345 958.08 万元。 “扩围”行业由缴纳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扩围”行业缴纳增值税196 240.84 万元,“扩围”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前后少交税149 717.24 万元, 说明 “营改增”减轻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的税负,同时也造成财政收入的下降。
“营改增” 使地方财政收入下降189 292.58 万元(约18.92 亿元),下降8.04%。 地方财政收入下降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一是“扩围”行业原来交营业税345 958.08 万元,现在交增值税196 240.84 万元,减少149 717.24 万元,“扩围”行业少交的税收收入全部由地方财政承担;二是“营改增”后原增值税行业增加抵扣增值税190 325.03 万元, 地方承担25%,使地方财政收入下降47 581.26 万元。 同时,“营改增”会导致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减少、地方企业所得税略有增加。
参考文献
[1]胡怡建,李天祥.增值税扩围改革的财政收入影响分析——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模拟估算[J].财政研究,2011,(9).
[2]张政.“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企业的影响研究[J].商业会计,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