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世界(共5篇)
佛教世界 篇1
一、研究背景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世界文化遗产全称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目前我国有23项文化遗产,4项双重遗产,其中与佛教文化相关的共有十项: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龙门石窟、青城山与都江堰、泰山、武夷山、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云冈石窟、大足石刻、庐山国家公园、莫高窟。
宗教旅游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细化到佛教文化旅游的研究较少,尤其在理论性研究方面不足。目前学术界有关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方面的研究侧重点主要有遗产开发与保护研究,旅游者管理研究,世界文化遗产教育、传播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等方面的研究,此外,学术界把研究的焦点放在了佛教景区个案研究及佛教文化现象方面的研究,在个案选取时,多选择未成熟的佛教景区研究其开发走向,缺乏细化到与国际接轨的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地的专门性,系统性的研究。目前受诸多方面的影响前往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者已成规模,但旅游者普遍反应主要以观光游览为主,在加上简单的烧香祈福活动,不能充分体验世界佛教遗产地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内涵及分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的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范畴主要包括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更多侧重于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佛教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包括在此范围之内,对相关方面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一)世界佛教文化遗产的内涵:
可以从文化角度出发,定义佛教文化。目前有关文化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学科角度,对文化给出了较多种定义。从广义角度来看,文化是指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因此,佛教文化则是指人类通过发挥主动能动性创造的一切佛教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明的综合。
世界佛教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离开常住地去往有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世界遗产地进行短暂的佛教文化体验的经历。同比佛教旅游的概念,世界佛教文化旅游是细分化了的旅游形式,是一种升级换代了的专项旅游活动。
(二)分类:
1、有关文化的分类:
按照文化结构层次划分文化的类型,有以下几种方法:两分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分法: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按照文化由表及里的划分方式,可分为意识文化层、行为文化层、直接物质表现文化层、间接环境氛围文化层。
2、有关世界佛教文化遗产的分类:
(1)依据文化两分法,可把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分为世界佛教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佛教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佛教建筑、佛教名山、佛教艺术品、雕塑、壁画、帛画等。佛教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佛教节日、佛教仪式、佛教忌讳、佛教语言体系、佛教音乐等。
(2)依据对文化由表及里的分类方式,世界佛教文化遗产也可以分为:世界佛教意识文化层:教义、伦理价值观等。比如《金刚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楞严经》等。
世界佛教行为文化层:佛教节事活动,如弥勒佛圣诞、释迦摩尼出家日、观音菩萨成道日等;佛教仪式如诵经修法、各种法事、三皈五戒等;佛教生活起居习惯,如吃斋、过午不食;佛教禁忌,如皈依持戒、饮食禁忌、着装修饰禁忌等;佛教语言体系,如阿弥陀佛、善哉善哉等。
世界佛教直接表现文化层:佛教建筑、佛教艺术。比如寺庙建筑、佛塔建筑、佛教绘画、雕塑、音乐、文学、舞蹈等。
世界佛教间接环境氛围文化层:佛教名山。比如峨眉山、武夷山、庐山。
三、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对旅游者体验的价值
世界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属于专项旅游文化产品,通过旅游者体验,对旅游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一)获取佛教文化知识的价值。
佛教由古印度传入中国,开始于公元纪元前后,南北朝时期发展状大,唐朝进入鼎峰时期。佛教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主要有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三大派系构成。佛教文化涉及哲学思辨、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又因其思想意识、伦理规范,生活习俗及价值理念等区别于世俗核心价值观念,具有独特性。另外,三个派系之间各方面表现形式的差别较大,带有较强的神秘色彩,对旅游者出游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激发了旅游者前往异地亲自感受认识佛教文化知识的动机。
伴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升,旅游者已经不能满足于停留在对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地,单纯的快餐式、走马观花式的观光型旅游,逐步希望能过度到对佛教文化深度体验的旅游方式,如导游讲解方面,不满足于浅显的佛教文化小故事的讲解,期待能结合日常生活、工作来讲解,佛教教义、佛教价值体系、佛教中蕴含的深邃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等。此外,旅游者喜欢通过积极地参与佛教活动,深度感悟佛教文化知识,如放生活动,祈福活动、佛教节日活动参与等。
(二)养生价值。
伴随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都市人出现了作息时间不规律,如养成了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习惯;饮食不规律,如早上不进食晚上暴食、高脂肪高能量摄入不节制等。由此导致都市人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胃病、神经衰弱等现代都市病频发。而佛教文化规律的作息时间,素食主义以及注重静坐修禅等养生文化,使得进入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地的大批旅游者,自然会受到佛教养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反思自己情况,合理调节作息时间及饮食习惯,进行修生养性,逐步构建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将有助于其身心健康。
(三)释放压力、平和心态的价值。
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都市人生活的压力变大,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释放压力。当旅游者进入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地后,可从佛教意识文化层、行为文化层、直接表现文化层、间接环境氛围文化层,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体验佛教文化所蕴含的良好的价值观,如佛教文化核心价值观中的众生平等、普度众生、“四谛”的观念,实际上反应了佛教提倡人人平等的思想,主张男女老少之间应互相关爱,一视同仁,敬畏生命、慈悲为怀,平等博爱、宽容大度。通过这些佛教善文化对旅游者的积极影响,有助于旅游者通过自我反思,得到心理抚慰,调试不平衡的心理状态,积极摆脱旅游者因生活和工作的不顺带来的烦恼和压力,有助于旅游者形成良好的心态,与他人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提升道德伦理水平,陶冶情操的价值。
佛教文化中的“戒律文化”,以及佛教文化“普度众生、因果报应、六度、四摄”等核心思想,都体现了度人利他,与人为善,惩恶扬善的观念,具有较高的伦理价值,旅游者通过旅游体验,潜移默化地接受佛教善文化对其的熏陶和感染,有助于规范其平时言行举止,提升其道德伦理水平。
佛教文化通过不同表现形式表达其独具魅力的审美价值,旅游者深入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地,将会完全沉浸于佛教氛围的庄严肃穆中,佛教文化的形式美,如佛像之美、寺庙建筑精巧之美,佛教名山的自然美,如青城山之幽、泰山之雄、峨眉山之秀、庐山之奇,佛教文化倡导的人性美,如人性的宽容、慈悲、舍己为人等,种种美学价值在佛教文化中得到充分展示,撞击人们的情感世界,使世俗中的旅游者身心得到超脱,心灵受到了洗礼,沉浸于神圣空灵的情感世界中,进入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四、结论
佛教文化发展至今,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从人类大文化中剥离出来,具有大文化的基本功能,也有自己的独特功能。佛教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后代继承者不断的批判改革,有其一定积极的社会功能,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地旅游者众多,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深入剖析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地旅游体验形成及变化机理,以及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协调多方利益群体,在保持世界佛教文化遗产本真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构建和谐统一的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地旅游体验度提升的具体途径,将会充分发挥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对旅游者的价值,同时,也使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地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佛教世界 篇2
2005/03/09
发扬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维护世界和平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人们对佛教的认识越来越接近事实。佛教的和平、理性与人本(与神本相对)精神,让越来越多的明智人士认识到,佛教就是慈悲、理性、和平的宗教。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在历史上所有伟大宗教里,我是崇尚佛教。尤其是它的早期形式,因为它几乎没有宗教迫害因素的存在。”
爱因斯坦说过:“未来的宗教将是一个宇宙宗教。它将是一个超越了人格化的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务的(无论是精神的,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括地讲,在现时代,唯有佛教兼具如下数方面的品质:
1、能够自如的应付科学的挑战;
2、既能够满足人们的理性需要又能够满足人们的信仰需要;
3、能够以平等、包容的心态与其它宗教和平共处;
4、能够给人类真正带来持久的和平;
5、能够指导人们获得身心的究竟宁静;
6、能够解决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
佛教虽然具有上述优势,但是能不能使这些优势变成现实,这还要看佛教的弘法工作否做到位,能否真正融入社会,融入人心。
我认为,在当前要做好佛教工作的弘法工作,必须牢牢第抓住“契理契机”这个原则。理就是佛教的真理,机就是时代人心。根据时代人心的特点来宣讲佛法,要用佛法来分析时代人心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应病与药。
换言之,在现时代弘扬佛法,首先要大力的宣传人间佛教,将佛教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现实生活始终是佛教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在中国大陆,我一直提倡“生活禅”,并提出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口号,并将之展开为: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以三学为修学的总纲,以四摄为利他的方便,以六度为修学的正行,以老实做人为修学的起点,以轻安明净为修学的证验等修行理念。这些理念比较全面的提示了人间佛教的内涵。
我个人认为,这些理念是弘扬佛法中必须注意抓住的根本。离开了这个根本,佛教无法真正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也无法得到持久长足的发展。
根据人间佛教的原则,在弘扬人间佛教的时候,要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引导信众做好一个合格的公民,积极参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将佛教慈悲利他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尽职尽责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所谓的“即世而出世,入世而济世”的菩萨精神。
二要自觉的关注时代热点和焦点问题,如环境问题、战争问题、种族冲突问题、社会治安问题、道德建设问题、家庭教育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艾滋病问题、吸毒问题等等,要从佛教的角度,提供相应的解决原则和方法。
三要正视现代人追求的自我价值现实和物质人欲的享受这一现实,以人乘正法、大乘菩萨道和般若空现,给予正确的疏通和引导,为大众培养健康的人格,确立健康的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行之有效的帮助;通过介绍佛教的修行方法,帮助世人认识自己的心灵,克服内心的疾病,从而保障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我们要特别关注当前世界存在的诸如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恐怖活动猖獗的问题、宗教纷争的问题等。根据佛教揭示的道理,任何事务都是受因果支配的,今天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矛盾冲突不断,其原因是人类追求善的本质被异化,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空前膨胀,从而恶的一面在增长。在人类取得空前进步的与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
挑战与忧患。当今的人类,仍然是众苦交加,并没有达到永恒的快乐。而人为的罪恶,又加重了人们的痛苦。在一些地方,少数人为了享乐,不惜发动战争,侵占别国领土,干涉别国内政,掠夺别人财富,使得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给被占领的一方人民带来无穷的痛苦。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民族矛盾、宗教纷争、种族歧视、霸权主义引发冲突,上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以来,无辜的妇女和儿童缺医少药,因此而残废、死亡者难以计其数,远远超过战争本身的伤残人数。还有形形色色的恐怖主义制造了许多人间悲剧,以不杀生为基本戒律的数以亿计的中国佛教徒,对此感到万分的不安与痛苦。
人类和平是各个宗教的共同追求,和平是在血与火的战争中升华出来的人类的伟大理想,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是宗教的基本任务,也是宗教价值的体现,因此我们要发挥每种宗教的独特的感召力,唤醒人们善良的本质,息灭罪恶的念头,从而共同缔造出美好的人间乐土。
佛教是主张和平的宗教,和平是佛教的最重要的思想要素,早在2500年前,佛祖释迦牟尼教导信徒要“爱人如己,勿相残杀”、“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著名的佛教经典《大涅槃经》一开始便讲述了佛陀劝阻阿 世王侵伐跋袛国的故事,可见佛教自古就追求和平,佛祖教导我们爱护生命,反对战争,从而为人类和平幸福事业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000多年来佛教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佛教慈悲为怀,众生平等,止恶行善、利他主义的情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理想追求,“慈悲喜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奉献精神,“慈善、容忍”、“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伦理观,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净化人心的良药,应该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中国佛教继承和发展了爱好和平的思想,讲究“和为贵”,讲究众生平等,历史上的一些高僧曾为消除战争奔走呼吁,法显法师、玄奘法师西行取经,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法,他们是和平的使者,成为中外佛教史和文化交流史的美谈,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为世界和平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人们通常认为痛苦的根源有多种,有自然的,有社会的,特别是人为的,从佛教的角度看,人类心灵的污染才是众多根源中的最主要的根源,由社会、人为造成的痛苦可以通过国与国、组织与组织之间协商、谈判得到一定的解决,但要从根本上消除痛苦的根源,在于净化人的心灵。因此面临社会巨变,面临人类自身巨变的时代,我们希望慈悲为怀、众生平等、追求和平的宗教,唤起更多的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的良知与自信,使和平的事业更加深入人心,使和平运动更广泛的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使人类已经取得的文明成果为促进和平与发展做贡献。
李厚霖:钻石世界里的佛教徒 篇3
母亲节又快到了,恒信钻石董事长李厚霖让公司的每一位员工提交一张与母亲的合影,并写上一句对母亲表达感谢的话,然后公司会用精美的像框装好,在母亲节前夕邮寄给每一位员工的母亲。
对父母表达感激和关爱是李厚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追求。他向记者表示,“小时候的梦想是让我爸妈比所有周围同学的爸妈过得都好,就这么简单”,根本没有想到过要拥有车和豪宅,更没有成为企业家这种宏大的目标。
李厚霖生在河北,父亲是军人。到李厚霖初中毕业时,父亲转业分配到了老家天津蓟县一家钢厂,他也跟着回去上了三年高中。当时李厚霖的家庭条件并不好,“很多同学的父母都比我爸妈厉害,他们大部分人的生活条件都比我家好。”李厚霖就在心中许下愿望,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生活过得好一点。
摸索中发力
如今看来,通过十多年来的努力,小时候的这一愿望早已实现。由李厚霖创建的恒信钻石发展势头迅猛,旗下已拥有专营高端的恒信(HIERSUN)钻石宫殿,以及主攻婚戒市场的“I DO”连锁店,并准备推出代理欧美传统钻石品牌的HDP。恒信钻石王国已初具规模,并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同业所认可。
据李厚霖透露,从1999年进入钻石领域以来,恒信一直小心打造品牌,并未刻意追求市场规模,毕竟要做奢侈品生意,品牌美誉度至为关键。如果要做品牌,就必须耐得住寂寞,经受起很多眼前利益的诱惑。“叵信必须坚持将品牌美誉度作为坚定不移的企业目标”。恒信钻石宫殿落成之后,曾吸引了来自国内甚至世界近千家珠宝企业前往参观。“l DO”则是全球首个对珠宝市场细分后推出的婚戒品牌,南非钻石理事会主席艾贝-契坎尼(Abbey Chikane)甚至说:“I DO将成为未来最具潜力的珠宝品牌。”
很多企业家功成名就时,对于过往的创业经历,都会有一个特别美妙的故事和解释。不过,李厚霖坦言,“创业还是很艰难的,每天我觉得对自己都是一种历练,因为都会面对不同的问题。”
创立恒信以前,李厚霖并没有什么大公司的管理实践经验。大学毕业以后,学习企业管理专业的他分配到华能集团,当时华能集团下面有一个“三产”项目,是跟一个地方政府合作的金矿。李厚霖成为这家金矿的一名小负责人,开始接触到黄金行业,这段经历为其积累了创业的最原始资本,他自称最大的价值是结识了一大批后来支持他的合作者。
当国际钻石垄断者戴比尔斯(De Beers)进入中国时,“市场上刚刚有一点儿感觉”,李厚霖也敏感的转向了钻石行业。他说恒信的创业过程中,一路都在摸索着前行。比如恒信的超大钻石宫殿和“IDO”婚戒品牌细分的模式,以前在国产品牌里面都没有人做过,“我们是第一个站出来去吃螃蟹的人,曾经面临很多的难点和问题。”
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十几个人,再到几十、数百人,直至目前近一千人,恒信每前进一步,都在管理上对李厚霖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由于没有在比较成熟的公司里有过这种体验,“需要你不断地在实战当中去摸索,而且这种实战只能让你成功不能失败,或者只能让你有大的成功,不能有大的失败,小的失败就有无数次了”,李厚霖感慨的说。如今在恒信十几个人的领导核心团队中,平均合作时间都超过5年,管理上已趋向成熟。
信仰中坚持
恒信的成长实际上是伴随着钻石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其实就是耐得住寂寞,艰难地坚持下来,才有今天的收获”。他自认算是幸运者,很多最初进入钻石领域的企业如今早就不存在了,而恒信不仅活下来,还取得了不错的市场表现。
李厚霖说,自己的创业经历是在其所有朋友里面最简单的,一直坚守这一个行业,没从事过任何其他行业。他透露说,有一位朋友去年在股市中以300万赚了近1亿,也有人劝他,少开点“I DO”店面,撤出一些钱去炒股。但李厚霖还是拒绝了,“你最大的诱惑就是你要考虑五年之后我要干什么?要有长远的眼光。”
坚持也体现在李厚霖的信仰上。6年前,李厚霖接触到佛学,很快便成为皈依佛门的居士。6年来,他每天早晨起来都会修行做功课,念诵《皈依经》、《十三字箴言》、《八字箴言》、《十五字箴言》、《百字铭》等佛教经书。李厚霖向记者透露,信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完全是缘份和悟性所致,只有彻底的理解和接受、认同一些东西,才会去做。他的办公室里到处可见与佛学相关的字画,公司大厅里面还摆放着佛祖和文殊菩萨的像。
佛学深深影响了李厚霖。每天早晨对着信仰的佛像上香、磕一百个长头,“你会变得很谦虚,即使你表面很强势,但你骨子里也会很谦虚,表面也会很谦虚。”他认为,有所敬畏就证明在你心中自己并不是老大,有很多人会比你厉害,要不断的学习。
2007年,李厚霖专程去了一趟西藏阿里,途中他发起了高烧,朋友们都劝他放弃,因为高原上的感冒发烧很可能危及一个人的生命。但李厚霖坚持下来了,徒步56公里转山,转完了一座海拔在5,500米以上的一座藏民眼中的“神山”。
佛学也帮助李厚霖缓解了创业过程中的压力。从二十多岁出来创业,没有祖上留下的积累,全靠自己一手打拼出来,李厚霖坦承每走一步都压力巨大。信仰成为李厚霖的心灵寄托之所,在那里他能寻到平静。他笑称,“如果你坐在我这个位置上,你也会变得晚上睡不着觉,要是没有什么信仰或者寄托,你不疯也差不多了。”
平衡中前行
很多下属都见过李厚霖发脾气,还有下属曾经问过他,信佛怎么还发脾气,李厚霖则回答,“但我还不是佛,人发脾气很正常,我信佛我会尽量减少发脾气。”由于李厚霖在工作上要求非常苛刻,所以有时难免会不满意,但是他认为发脾气是人的本性,重要的发脾气之后的心态问题,有的人发完火之后起的是歪心和报复心,有的人发完火之后会把事情往好的方面努力。
不过自认具有两面性的李厚霖只是工作中较真,生活中则把很多员工都当哥们,“骨子里我还是一个挺认兄弟的人,性格有很柔和的一面,对员工挺有爱心。”他也被朋友们认为是阳光型的人,爱滑雪,且单板滑得很好;爱骑马,就在接受记者采访之前,他还因骑马摔伤了胳膊。
一般人理解,佛学讲究“出世”,从商则是“入世”,似乎存有矛盾。李厚霖则认为两者可以很好结合,做生意要有信佛的心态,从事正经生意的人赚钱的同时也在对社会做贡献,给社会、国家创造了财富,还给很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这也是一种济世,跟佛学完全相一致。
李厚霖自述道,“财富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财富达到一定程度就是社会的,你要对社会负责任。多年来,恒信一直积极向多种社会慈善事业捐助,做好一名企业公民。我想将来财力再大一点,对社会的责任担负得会更多一点。”
佛教世界 篇4
此次被选中的两方松花石砚是由通化市工艺美术厂艺术大师张国江设计, 分别由雕刻师田明威和姜兆春制作的《世外桃源砚》和《荷 (和) 砚》。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和来自全世界近50个国家、地区的1700多名高僧大德、著名佛教学者、政要, 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观了展馆。通化市工艺美术厂的这两方石砚在设计理念和艺术品位上都蕴含并体现了此次论坛“和谐世界、众缘和合”的主题。《世外桃源砚》选用的是松花石砚重新面世30年来少见的大规格刷丝纹理孤石, 颜色为翠绿与墨绿相间的松江静水, 加之雕刻师以纯熟的刀法, 通过深雕、透雕、浮雕巧妙结合, 使石砚整体错落有致, 舒展协调, 可谓云中有山、松柏苍翠, 山水相连、小桥流水、山花烂漫……呈现一派祥和、宁静、令人陶醉的世外桃源。而《荷 (和) 砚》在命名和立意上则通过荷和相谐, 突出了本次佛教论坛和当代“和谐、和合”的主题。石砚整体表现为:在漫无边际的荷塘间, 荷花在竞相开放, 荷叶吸纳着和煦的阳光, 在荷花丛中一条悠然自得的水牛身上, 牧童手托荷叶, 是挡雨还是遮阳……, 耐人寻味、意境绵长。
两方精美的松花石砚不仅受到观者的喜爱, 而且在展会开幕当天就被相关人士以高昂的价格定购, 并经高僧开光后做为永久收藏。
通化市工艺美术厂是此次佛教论坛珍品荟展中全国唯一被邀请参加展出的砚台生产厂家, 大会不仅邀请了该厂艺术大师张国江及厂方代表到会, 并承担了企业到会人员的旅差费和全部参会费用。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佛教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还为张国江大师颁发了展品参展证书。
佛教世界 篇5
关键词:新媒体,佛教音乐,佛教传播
一、新媒体环境下佛教音乐的发展
佛教是古老的, 佛教徒是现代的, 佛教音乐是古老和现代的结合。在社会还处于传统媒体领导的时代, 佛教的传播是缓慢的, 佛教音乐的传播更加艰难, 而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给佛教音乐带来了全新的生命力。新媒体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拥有一大批受众, 在互联网上可以及时、大范围、无差别地传播佛教音乐。在新媒体环境下, 受众能自由选择需要的信息, 在新媒体上传播佛教音乐和佛教文化的, 可以是信仰佛教的组织和个人, 也可以是不信仰佛教的人;在新媒体上接收佛教传播的, 可以是信仰佛教的人, 也可以是不信仰佛教的人, 但他们都能浏览、下载新媒体上关于佛教音乐和佛教的内容。具体说来, 在新媒体平台上佛教音乐的传播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 关于佛教音乐的网站不断增加
互联网为佛教音乐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目前国内的佛教音乐网站和佛教文化网站在数量上都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佛教音乐也在网站中不断丰富, 以便满足信徒的需求。佛教音乐网站也与时俱进, 在网站上人们可以制作佛教音乐的手机铃声或者下载与佛教有关的图片, 现在也有将已经制作好的铃声放入网站直接供人下载的。除了用音频的方式传播佛教音乐外, 视频的加入更是将佛教音乐更加立体地呈现出来, 调动了受众的听觉、视觉功能, 比单一地利用听觉更加有效。
(二) 社交软件成为佛教音乐的传播渠道
智能手机的普及给手机软件带来了庞大的用户量, 其中社交类软件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下几个软件仍是大众选择的主流:
第一, 微博是传播佛教音乐的主要社交软件, 活力满满的微博平台是传播佛教音乐的不二之选。在微博的搜索功能中输入“佛教”, 可以搜索到与佛教有关的微博账号, 其不少还拥有大量的粉丝。例如, 佛教智慧微博拥有133万粉丝数、佛教微博拥有113万粉丝数, 以及前几年因为一段话在网络走红的延参法师拥有4597万粉丝数。在微博搜索功能中输入“佛教音乐”, 可以搜到甲雍—佛教音乐、净空法师—佛教音乐, 以及佛教音乐台等微博用户。
第二, 继微博之后, 微信平台也异军突起。经过不断地完善, 微信现在也已成为大众手机必备的社交软件之一, 这也让佛教音乐在这个平台上安家落户。因为微信涉及的基本属于熟人圈子, 这样的人际关系可以让信息传播的接受度变得更高。微信推出的公众号功能就类似微博的博主无差别地发布信息, 公众号是更加专业化和细分化的存在。
不论是微博还是微信, 它们都具有以下几个相同的特征:
首先, 它们处在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参与网络活动的受众都处于两个世界, 新媒体带来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它和现实世界有相互联系的部分, 但网络行为都是虚拟化的, 现实中的佛教行为也跟着虚拟化, 这为在网络中传播佛教音乐扫清了很多障碍。其次, 在社交平台中分享信息是具有互动性的,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传播呈现双向甚至是多向的趋势, 不像传统媒体时代传播者处于中心地位, 在新媒体中任何人都可以发布自己掌握的信息。最后, 在新媒体社交平台中, 发布信息不需要像传统媒体那样字斟句酌, 它更加随性、更加自由。
网络世界本来就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在传播方面也就显得更加的随意。而且加入这样的社交平台本身就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 只需要花短短几分钟注册账号便可以在网络上做一个传播者, 这样自由的方式更加贴合现代受众的选择。
除了以上几个火热的社交类软件外, 听歌软件也是广泛传播佛教音乐的平台, 这是佛教音乐能够在微博和微信上被传播的基本前提。受众在微信和微博分享音乐后都需要回归到听歌软件的页面, 这一情况也造就了形形色色、数不胜数的音乐软件的问世。
二、佛教音乐对佛教传播产生的影响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 佛教音乐的传唱程度对佛教的传播带来积极影响, 大致分为以下两点:
(一) 佛教音乐的传播为佛教带来源源不断的信徒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拥有众多的信教徒, 不断发展壮大佛教的信教人数, 也是佛教传教者的日常之一。宗教信仰是一种意识形态, 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现代社会科学不断发展, 宗教信仰作为一种与科学唯物主义相反的社会意识不被普及, 利用佛教音乐打开一扇让普通民众接触佛教的门不失为一件好事。
(二) 佛教音乐的传播让佛教不再拘泥于单纯的文字平面
佛教音乐的出现以及现代佛教音乐的多元化让佛教变得更加立体, 单纯地利用文字传播佛教是一种传统的传播方式, 单一的文字传播会让人觉得枯燥无味, 时间越久越无法让被传播者集中注意力。而佛教音乐、佛教图片以及佛教视频都给佛教的传播带来新的生命力, 更加立体的、全方位地展示佛教的魅力, 有利于佛教传播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佛教音乐是从佛教衍生而来的, 它本身就是佛教的一部分, 所以佛教是佛教音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佛教音乐不论如何发展以及加入新的音乐元素, 都离不开佛教的宗教主旨。
新媒体的发展, 不仅为佛教音乐以及佛教的传播提供了弘法途径, 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传承国家的传统文化, 其更是一种研究新媒体的新视角。但是新媒体平台也存在许多不规范的行为,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地利用新媒体传播佛教音乐和佛教文化。
参考文献
[1]田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2) :55-58.
[2]陈文英.隋唐帝王对佛教的态度与佛教传播[J].天中学刊, 2008 (3) :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