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佛教园林建筑

2024-07-26

苏州佛教园林建筑(共3篇)

苏州佛教园林建筑 篇1

泰国是一个佛教历史悠久的国家, 有“黄袍佛国”之美誉, 佛教在泰国被称之为国教。据说佛教在公元前241年就传到泰国, 全国有将近95%的民众是佛教徒, 泰国僧团大约有28万人。泰国的每名男子都必须出家一次, 王族也不例外。且泰国宪法还规定, 国王必须是佛教徒, 为佛教最高赞助者。可见佛教在泰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并且对泰国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本土发展起来的泰国佛教思想, 在全国社会各方面打下了良好基础的同时也产生了广泛影响。无论是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还是人们行为规范所遵循的人生信条, 都体现着佛学的哲理。与此同时它还充分吸收外来文化, 佛教在东南亚发展与兴盛的同时, 深受印度、缅甸、柬埔寨及爪哇等国的影响。泰国的佛教是以小乘佛教为主, 融合其他信仰的混合型宗教, 带有较大的包容性。这种包容的民族个性也被带入建筑创作之中, 在融汇高棉、孟人、锡兰及本土建筑艺术的基础上, 逐渐发展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宗教建筑。

_造型独特的泰国佛像。

泰国的佛教建筑艺术逐渐兴旺发达起来, 从建筑风格上不难看出本地的艺术工匠们融入了本民族的审美观念以及他们对佛教理念的认识与理解, 又有了吸取外来优质资源的条件。尤为明显的是国家传统文化在建筑的造型、装饰艺术等方面得到完美的体现, 从而创造出独特的佛教建筑艺术。由于泰国的佛教文化色彩极其浓郁, 其佛教寺院建筑也成为早期的文化教育中心。泰国寺院建筑约2.5万座, 佛塔达10万座以上, 平均每一个乡就有一座寺塔, 随处可见。

_泰国佛教建筑中的造型艺术特点

泰国的佛教建筑文化与中国佛教建筑文化均源于坟文化, 泰国佛塔与中国的南传佛教塔就有其相似之处。泰国佛塔由塔刹、覆钵、塔身、基座四部分组成。覆钵为圆形锥状, 塔身由下至上逐层收分, 基座一般为折角亚字形台面, 有如我国“天圆地方”的传统概念一说。在佛塔的周边耸立着小金刚塔, 从造型上来说跟佛塔结构相似, 也分四个部分组成, 只是塔刹部分多为金属制的, 并以金色调为主。覆体上由火焰纹包围着, 塔身的四周内开设璧龛, 里面摆着佛像。底座一般为方形台面, 塔身为覆莲和仰莲。泰国清莱、清迈的佛教建筑的造型艺术特点尤为明显。

_泰国佛教建筑中的传统色彩表现

泰民族运用杂征某种含义的图形和使用赋予某种意义的色彩来装饰其建筑, 充分暗示和扩大建筑艺术的联想境界。泰国佛教建筑上的装饰色彩是由其民族生活审美习惯、使用的环境、部位的不同而决定的, 而且它还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如红色厚重、金色富丽、黄色高贵、白色洁净、蓝色肃穆、绿色宁静、黑色威严等。红色是权利的象征和斗志旺盛的刺激色, 它与尊严、英雄人物及肃穆的宗教相联系, 佛殿、灵塔殿、护法殿等重要殿堂的外墙一般都使用红色, 并且在大片的黄色、红色墙面上装点着紫色“卡白”、黑色窗套、金色的琉璃、金红和青绿色的彩绘, 另有黄、白色帷幔边上镶着图案纹样, 还有各式各样部件的鎏金装潢点缀, 构成金色谱般的色彩图样组合, 艳丽多彩, 呈现出粗犷而又瑰丽的色彩美。这种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以及独特造型, 使得泰国佛教建筑在蓝天白云的城市中显得格外大气与神秘。此外, 层层平行交错的原石台阶和其独特的重叠屋檐以及悬山式屋顶产生节律之美, 色彩层次丰富, 气势威严。其建筑上的雕和塑的图案均施以彩绘, 浑然一体。如此装饰门面使其光彩夺目、高贵华丽。加之泰国僧人常用的黄红色僧衣、黑帽等服饰的色彩也是其佛教艺术的标志。所有这些色彩构成了整体和谐的色彩美, 宛如色彩的交响曲。

_清迈的大佛塔寺, 也叫契迪龙寺, 创建于1411年, 是清迈地位崇高的寺庙之一。

_泰国佛教建筑中的壁画艺术特点

壁画是泰国佛教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精湛的壁画艺术品更是泰族人民的伟大创造。当然, 画师们塑造的艺术形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如佛像、菩萨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时代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人物面部传神, 许多佛像画得庄严、慈祥、文雅可亲、动态自然, 构成优美的韵律, 能够表现出一定思想感情。泰国佛教建筑的壁画在色彩的运用上也有其本土特色, 强调对比, 讲究色彩艳丽, 追求金碧辉煌的效果, 并用点金或其他中和色统一画面。清迈、清莱佛殿壁画在连壁大幅的画面上, 白或黄底色衬托少许的石绿、朱砂, 显得古朴、浑厚有力。这种色调是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色彩爱好相结合所形成的, 而更多的却是以色彩为黄黑色底调的壁画, 背景大多以山、石、水的写实场景为主, 当然还有就是离不开它独有的佛教建筑物。其实从整个场景来看, 大致的感觉跟现实中的佛教建筑生存场景很类似, 表现手法相当写实, 然而画面中的人神、动物形象就更具其特点, 形象中采用了大量的泰国佛教艺术元素, 人身兽像, 动态灵活生动, 服饰特点鲜明, 其铂金色调具有压倒性优势, 金碧辉煌、色彩艳丽的画面效果透露出一种空灵的境界, 在精神上更让人体会到佛教思想的崇高境界。泰国佛教建筑的壁画艺术是一份优秀的民族遗产, 在主题、造型、色彩、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富于特色。这些辉煌的杰作, 都是劳动人民劳动果实与智慧的结晶, 其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在泰国佛教文化中体现出极大的价值。

1.卧佛寺又名越菩寺, 是曼谷最古老最大的寺院, 也是传统泰式按摩的起源地。

2.卧佛寺内有一尊大佛卧于神坛之上, 为世界最大卧佛之一, 全长46米, 身高15米, 为铁铸, 包金, 镶有宝石。

3.造型独特的佛塔, 迥异于其他佛塔。而右边的宫殿有龙盘旋其上, 又充满了中国元素。

1.郑皇庙, 亦称郑王庙, 又名黎明寺, 在湄南河西岸旧都吞武里, 与曼谷市区隔河相望, 为泰国规格最高的皇家寺庙之一。

2.尖塔外装饰以复杂的雕刻, 并镶嵌了各种彩色陶瓷片、玻璃和贝壳等, 塔身的下半部分用了很多力士托塔的形象, 工艺极其精湛。

_典型的泰国佛教建筑分析

1.卧佛寺

卧佛寺位于曼谷市内, 整个佛寺规模宏大, 建筑多且错落有致, 不少佛塔与殿宇交相辉映。卧佛长45米、高15米, 侧卧在长约60米、高30余米的巨型佛殿——卧佛殿之中。卧佛殿为典型的泰式风格建筑, 平面为以纵向轴线为主轴的矩形组合 (中国古式建筑是横向轴线为主轴的横长方形平面) 。佛殿主体为佛堂, 前后为门廊;屋面为陡坡大举折多叠组合歇山顶, 与中国大屋顶建筑不同的是歇山的侧面为建筑的正面或背面;屋角是将正脊两端上扬并做成轻巧活泼的羚羊角似的“鸱尾”;在多叠屋面上有层层飞升之势, 形成鲜明的节奏感;屋顶的“山面”为重点, 均为以佛像为中心的鎏金彩饰山花, 雕制非常精湛。“博风”亦以造型典雅生动的火焰状的鎏金雕饰铺张, 十分气派豪华。卧佛殿屋面为红绿两色剪边赤陶鱼鳞瓦, 色彩浓烈艳丽, 在热带阳光的照射下极具诱人的魅力并隐隐透出宗教所特有的神秘气氛。十分有趣的是, 卧佛寺内各院落的门前或佛殿的台阶前摆放着不少中国雕塑的石刻门神。卧佛寺内还有造型各异的其他殿宇和佛塔, 形形色色的彩釉瓷片镶贴在建筑和佛塔上面, 阳光下格外璀璨夺目, 熠熠生辉。

2.郑皇庙

郑皇庙, 亦称郑王庙, 又名黎明寺, 在湄南河西岸旧都吞武里, 与曼谷市区隔河相望, 为泰国规格最高的皇家寺庙之一。郑皇庙所处位置非常好, 从西向东, 面临游船如织的湄南河。从湄南河上或东岸望去, 确实气势不凡, 风水绝佳。原庙建于18世纪中叶, 公元1768年郑王即位后修葺。拉玛二世王于公元1809年至1824年重建该寺, 并赐名为“拉杰瓦拉兰”寺, 寺名亦含“黎明”之意。重建的郑皇庙布局考究, 建筑宏伟。

1.金碧辉煌的玉佛寺。

2.佛塔下的大力神。

3.满挂风铃的廊檐。

寺前为两座纵向矩形平面、三折两叠鱼鳞瓦屋顶的泰式大殿, 其中一座即郑王殿。殿内挂着中国式灯笼, 中间供奉着郑王坐像。郑王殿后为一组气势雄伟、造型巍峨的泰国式宝塔, 名黎明塔。塔群占地颇宽, 具有礼制性纪念建筑的典型特征。主塔居中且形制独特:下段为拾级可上的金字塔造型, 与墨西哥古代玛雅人所建的金字塔非常相似;中段为急剧收分的金刚宝座塔基;上段为四角带有佛完的组合柱式塔身;塔身顶部又矗立着一段玉米芯似的七级浮屠。整座塔高约40米, 造型稳重而挺拔, 和谐而富于变化, 表面全用精心打磨成各种形状的彩釉瓷片镶贴, 五彩斑斓、光耀夺目, 远处望去直插云天。此塔由拉玛二世王主持建造, 其遗体就安放在主塔下段的“金字塔”内, 颇似古埃及法老葬法。

主塔四角方位配塔4座, 在这一主四从的严谨布局之中, 还穿插有格调高雅的钟亭2座、十字悬山加塔尖的门楼4座, 加之另外的3座尖塔和寺前的参天古树, 构成了郑皇庙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形象。另外还有一座正方形平面的白色鎏金边饰帐篷式建筑, 以其别致的造型, 明快、淡雅的色调而引人注目。这就是泰国有名的海军部。这组建筑与郑皇庙连在一起, 气势更显恢宏, 亦是对郑皇庙这一皇家风水宝地的坚强拱卫。

_佛塔尖顶的装饰。

3.玉佛寺

大皇宫最富泰国这一东方佛国特色的部分是东北部的皇家寺庙玉佛寺, 这是世界各国宫殿建筑中极为鲜见的, 佛教国度的庄严形象由此而鲜明地体现出来。该寺为大皇宫的有机组成部分, 面积约占整个大皇宫的四分之一 (6公顷左右) , 是泰国王室供奉国宝绿色玉佛和举行宗教仪典的皇家佛寺。寺内佛殿高耸, 佛塔林立, 亭廊错落、金玉璀璨, 景象极为壮观。

玉佛殿为寺内主要建筑, 是泰国佛殿建筑的杰出代表。建筑为长方形纵向主轴平面, 三叠檐四举折组合歇山陡坡屋顶, 蓝灰色鱼鳞瓦屋面, 橙黄色鱼鳞瓦剪边, 层层欲飞的羚羊角似的“鸱尾”, 在屋脊上闪着金子般的光芒。玉佛殿在泰国同类佛殿中, 规格最高, 形制也与其他佛殿不同。殿内有2米多高的双层白色大理石台基, 每层台基均砌以花饰富丽的栏杆。殿的四面皆有多彩鎏金的细长廊柱;柱皆为八面, 高约10米, 收分明显, 比例匀称。柱脚柱头都用典雅的鎏金花饰予以强调。柱的上部有形似“如意”的鎏金斜撑屋顶的出檐, 廊檐下满挂风铃。连廊庞下的外墙面及窗框窗台都全部做成多彩鎏金花纹饰面和雕饰, 众星拱月似地罗列着12座同样风格的歇山屋顶拜亭;佛殿台基外层栏杆位置又点缀有6座流光溢彩、玲珑别致的宝塔式佛龛。所有这些装饰处理, 使玉佛殿给人以金碧辉煌、至尊无上的强烈印象。

泰国佛教建筑文化与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泰民族吸取东西方建筑文化精髓的同时, 合理地融会贯通到本民族的佛教建筑文化上来, 并形成本土特色, 使其建筑艺术成为世界佛教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建筑文化的丰富性做出了杰出贡献, 更使其成为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

苏州佛教园林建筑 篇2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相传在公元前六世纪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悉达多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5年。因为他是释迦族人,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学术界有很多说法,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明帝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明帝将原驿站给他们居住,称做白马寺。因此白马寺有中国佛教第一寺之称。

佛教经典大致分为经、律、论三个部分,称为三藏。三藏均通晓的高僧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三藏合编在一起称“大藏经”。佛经种类繁多,内容晦涩难懂,我们不需要深究。

去过少林寺的人或许对其大门外影壁上的八个字“大乘胜地,禅宗祖庭”还有印象,那么,这几个字代表什么意思呢?他有两个含意,一个是说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二是说佛教有宗派之别。

小乘佛教形成于公元前四世纪,衰于公元后一世纪。其教义与原始佛教接近。该派认为只有绝对遵循佛陀之道的少数幸运者才能够达到涅盘之境,强调借严格自律与修养得救。同时该派认为,佛祖只是一位教师(正如释迦自己宣称的一样),而且已进入涅盘,不再为人。现在,小乘佛教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居支配地位

大乘佛教公元一世纪在印度兴起,公元八、九世纪衰退,大乘佛教除在若干教义上与小乘佛教不同外,它与小乘佛教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把释迦牟尼奉为神,奉为全人类的拯救之神。至此,佛祖被神化为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由于宣扬释迦为拯救之神,大乘佛教远比小乘佛教更获人心,在中国、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居支配地位。

佛教的宗派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不同的师承,不同的寺庙,不同的修行方法而逐步产生的。在我国流行的大乘佛教中一般常说的有八个宗派,分别是“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密宗”“三论宗”和“律宗”。在藏传佛教中还有好多派系,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唐代玄奘创立了法相宗,祖庭为陕西西安的慈恩寺。山西交城的玄中寺为净土宗的祖庭之一。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来,有过兴盛也有过衰落。北魏杨炫之所撰《洛阳伽蓝记》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总数达一千余处,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有详细记载。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中也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当时佛教的兴盛。当然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佛教也有过衰落,有记载的灭佛就有过四次。

简单了解过佛教以后,我们来继续了解佛教的建筑及其塑像。

佛教建筑现存的有石窟、塔和寺院。

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的石窟,造像以石雕为主,依山雕凿,而因为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艺术,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艺术技法融合交汇,成就了我国特有的石窟雕像、绘画艺术,集大成者有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

塔随佛教一起从印度传入中国,塔的音译是“窣堵坡”“浮屠”。外形为半圆球形。这种佛塔进入中国后,与我国传统木结构的亭、台、楼、阁等建筑形式相结合,在不同的区域产生了不同形象、不同风格的造型。从平面来分类,有方形、圆形和多边形等;从建筑材料来分类,有木塔、砖塔、铁塔、石塔、琉璃塔等;从塔的造型来分类,常见的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覆钵式塔。(楼阁式佛塔:西安大雁塔、山西应县木塔、介休的史工塔;密檐式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云南大理千寻塔;覆钵式佛塔:北京北海白塔、五台山白塔)。塔的功能也逐渐扩大,从存放佛舍利,发展到存放藏经、供奉佛像等。

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寺院就和中国的传统建筑、传统思想相融合,其有三个特点:一是院落式布局;二是中轴对称布置;三是主次分明,等级严格。下面是介休回銮寺平面布置,在这个寺庙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轴线上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院,其两侧的关帝庙、土地祠和财神庙等是佛教和中国传统的宗教融合后的产物。我们再来看洪洞广胜寺的平面布置,中轴线上依次是山门、二门、飞虹塔、弥陀佛殿、释迦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进入二门后东西两侧为祖师殿和伽蓝殿殿。广胜寺有四进院落,其中飞虹塔为明嘉靖六年(1527)建成,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在佛教的寺院中,大雄宝殿是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所以这个建筑位于中轴偏后的部位,形制最高、用材最好、用料最大。天王殿供奉的主像是大肚弥勒佛,弥勒佛两侧为四大天王像(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后面为护法神韦驮像。山门开间和形制可以高于院中的其他建筑但要低于主殿,山门两侧各有一尊金刚力士像,即哼哈二将,把守山门。进入山门后在天王殿前的左右两侧位置为对称的钟楼、鼓楼。回銮寺的大殿两侧耳殿为地藏殿和明王殿。地藏菩萨一般为出家像,右手持锡杖,左手持如意宝珠,地藏菩萨两侧的胁侍为道明和尚和闵公长老。明王是密宗佛、菩萨的化身,有五大明王、八大明王和十大明王这分。

大雄宝殿的主像为佛祖释迦牟尼,两侧一般为迦叶和阿难的站像,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各骑狮、象的座像。大雄宝殿主像为三尊的布置方法有横三世佛和竖三世佛之分。横三世佛为药师佛、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竖三世佛为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佛弥勒佛。另外不常见的还有五尊和七尊的布置方法。

西方三圣主像阿弥陀佛,左胁侍观世间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东方三圣主像为药师佛,左胁侍日光菩萨,可胁侍月光菩萨。华严三圣主像为释迦牟尼佛,左胁侍文殊菩萨,右胁侍为普贤菩萨。

伽蓝殿的主像是的是波斯匿王,左边是祗陀太子,右边是给孤独长者。也有的伽蓝殿供奉的是我们家喻户晓的关帝圣君。

祖师殿主像是禅宗初祖达摩禅师,左方是达摩的弟子六祖慧能禅师,右方是慧能的三传弟子建立丛林制度的百丈怀海禅师。

张壁古堡现在的佛教寺院有:南门外区域的观音殿、韦驮殿、西方圣境殿(旁边有地藏殿遗址),村中兴隆寺,村北的三大寺殿、空王行祠等五处。观音殿为泥包铁像窑洞处,原为一观音像,匾书写“急早回头”院中一小殿为韦驮殿。村中的兴隆寺为06年恢复的建筑,是现村中比较完整的一座寺院,山门(天王殿)为三开间带前廊的硬山建筑、正殿为五开间带前廊硬山建筑,另外还建有东西配殿及南禅房。三大寺位于北堡门上部真武殿的西侧,为一带前廊的三开间四架悬山建筑(现存木构架为康熙三十一年的修建)。西方圣境殿为三开间三架梁悬山建筑(现有建筑为雍正九年重修)。西方圣境殿西侧为原地藏殿的遗址。空王殿为堡内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建筑(明万历四十一年建成),为三开间四架梁带前廊的悬山建筑,屋顶有精美孔雀蓝硫璃脊饰,檐下保存有国内唯一的硫璃碑。殿内塑有一佛两菩萨,据碑文记载为空王、摩斯和银公。

苏州佛教园林建筑 篇3

1 宗教对建筑的影响

1.1 西方宗教对建筑的影响

西方宗教的主要宣扬思想是政教合一思想, 其中, 神本主义的思想长期占据西方宗教思想的统治地位, 经历的历史时期大约分为三个阶段。

1.2 古典主义时期的神庙、神教阶段

这个时期的欧洲人们认为自然界中赋有神的力量, 神的力量远远超出人的力量, 并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 古典时期存在大量为了供奉神、保护神的宗教, 比如以雅典娜、阿波罗、太阳神等命名的宗教圣地[1]。

1.3 封建社会下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教堂

在罗马帝国晚期兴起了对基督教的供奉, 到了中世纪, 基督教更是被赋予了神的光照, 基督教具有了神学的特质。

1.4 文艺复兴后具有人文性质的教堂

文艺复兴之后带有人文关怀的教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欧洲建筑讲究秩序和设计比例, 具有严谨建筑系统。

1.5 中国佛教对建筑的影响

中国古代长期处于皇帝以及各级代表机构的统治中, 宗教往往是政治的隶属工具, 具有很强的世俗因素。和西方国家宗教神化的性质相比不同的是, 中国社会讲究宗法血缘制度, 宗教由神化逐渐转变为人化, 主要神化了人的能力和力量, 最明显的体现是人们对古代君王、族长、祖先以及长辈的盲目崇拜, 儒家思想长期控制人们的思想, 在秦统一六国之后, 佛法逐渐传入中国, 在南北朝使其形成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第一次高潮。佛教中普度众生的博大思想被历代帝王尊崇, 并大量聘请国内外高僧, 培养了大批的高僧学者, 在各地兴建佛寺, 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思想对我国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突出体现在佛寺建筑成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欧洲中世纪宗教建筑的发展

2.1 巴西里卡建筑

巴西里卡建筑兴起于公元前320 年, 世界第一大教堂——圣彼得教堂就是巴西利卡建筑, 建筑的主要特点是, 以古罗马的古典主义风格为主, 建筑平面主要是长方形, 屋顶主要是条形的拱券, 建筑的最外圈是一圈柱廊[2]。

2.2 拜占庭建筑

拜占庭建筑兴起于欧洲4 世纪和6 世纪之间, 到15 世纪还在继续发展, 主要以古罗马贵族的生活和审美文化为设计基本, 后来又融合了伊斯兰和阿拉伯的文化特色。建筑主要特点是外观十分奢华, 内部设计显得敦厚, 建筑屋顶主要采用的是穹窿顶, 是一种集中式的建筑结构, 后来发展成伊斯兰教建筑的模板。拜占庭建筑装饰艺术特色体现在:第一, 表现风格平面化, 线条和色彩实行平铺式展示, 原有的体积感和透视感逐渐消失;第二, 在室内和室外的设计上大量使用马赛克进行转换;第三, 比较突出抽象性的特点, 除了建筑的柱子之外, 不存在其他方面的装饰;第四, 采取辐射式的中心建筑布局。其中, 典型的拜占庭建筑主要有圣马可教堂、圣菲索亚大教堂等。

2.3 罗马建筑

罗马建筑兴起于10 世纪, 在10 到12 世纪得到了发展并发展到顶峰, 其建筑的主要特点是, 为了达到较为壮观效果, 多使用罗马式屋顶, 形状为椭圆和拱形, 首次引用了石头屋顶, 窗户的开口较小、处于位置较高, 具有神秘的特点。罗马建筑的外观封闭, 具有城堡的韵味, 造型沉稳敦厚, 具有庄严的艺术气息, 主要代表建筑有意大利比萨教堂、法国昂古莱姆大教堂等。

2.4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兴起于11 世纪的法国, 建筑特点主要是尖形的拱门和屋顶, 建筑高耸, 窗户上绘有圣经图案和花纹, 正门的里面有圆形的花窗, 内部采用彩色画面的玻璃窗, 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在内部建筑的雕塑上, 主要采用怪诞的图案以及令人惊悚的怪兽等, 主要代表建筑有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法国亚眠主大教堂等[3]。

3 中国佛教建筑的发展

3.1 佛寺建筑

佛寺是最常见的佛教建筑, 起源于汉代, 借鉴了印度和西域的佛寺设计, 形成了以佛塔为中心的布局。佛寺在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比如北魏洛阳的永宁寺。其设计采用了前塔后殿的布置格局, 突出了佛塔。到了隋唐、宋时期, 伴随佛学思想的深入发展, 佛寺得到了发展, 形成了对称式的布局, 明清之后的佛寺建筑更加规范化, 大多是具有中轴线的建筑格局。

3.2 佛塔

佛塔是佛教建筑中留存最多的建筑, 佛塔一般具有世俗的情感。其中, 影响最为广泛的是印度佛塔, 后经过实践发展形成了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形式。

4 中西建筑比较

4.1 建筑造型方面

建筑的差异最明显的是体现在建筑造型上, 其中, 西方建筑大多数注重整体的厚重感, 突出表现不稳定的动态, 大多运用夸张的空间对比手法进行设计, 在内部布局上采用神秘的光影设计, 对人的情感产生导向作用。比如哥特式的尖塔结构, 体现了一种向上的张扬性格。中国的佛塔虽然也设计向上, 但却没有哥特式的凌厉, 层层塔层的堆砌给人一种较为亲和的感觉。另外, 中国的建筑在造型方面更为注重建筑的群体配合, 强调建筑林立间的虚实对比。

4.2 颜色选取和意境营造

西方建筑的颜色选取上较为大胆, 旨在给人以刺激的感受, 激发人的宗教情绪, 具有很强的象征性。比如哥特式建筑的彩色玻璃设计上就将色彩发挥得很充分, 并结合建筑设计的凌厉感, 将人们心中的宗教感受推向更高层次[4]。而中国在建筑颜色的选择上比较讲究, 色彩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如青绿色象征青龙, 黑色象征玄武、代表北方, 朱色代表南方, 黄色代表中央。另外, 中国建筑不同于西方将情感视觉化的表现形式, 而是更为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切建筑设计围绕人的发展, 并注重建筑给人带来舒适度。

4.3 材料选择上

西方建筑主要以砖石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比如哥特式大教堂以及一些神庙的建筑材料均是采用了砖石进行构建, 建筑耗费的时间较长, 一般需要几十年来完成。中国的建筑大多选用的是木质结构, 建筑形体较小, 并常以组合的形式存在, 其建筑材料的选取深受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层次错落有致, 布局和谐。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从建筑设计的外在形式上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和审美趣味的不同, 西方建筑重视外观和物质感受, 主要体现了宗教信仰的狂热崇拜;中国建筑表现注重内在和含蓄, 提倡显示人们的精神力量, 表现人内心的平和。由此可见, 中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 我们要吸收和借鉴适合我国建筑发展的西方建筑中的适合因素, 加强中西建筑文化交流, 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建筑发展的国际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戴孝军.人间与天国——中西宗教观的不同及在传统宗教建筑中的体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78-82.

[2]程丽昀.欧洲中世纪宗教建筑与中国佛教建筑比较[J].大众文艺, 2014, (9) :113-115.

[3]邹建雄.2014年国内宗教美学研究寻踪[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 :34-40.

上一篇:数学广角乐园下一篇:特征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