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通用10篇)
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 篇1
《苏州园林》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课时安排:两教时。
第 一课时
教学重点: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正音、正字,解释词语;通读课文;了解作者构思和文章结构;辨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
今天我们学习介绍江南第宅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正音、正字,解释词语。
根据预习提示,给加点字词注音。
同学注音、朗读,教师提示读准字音和正确掌握汉语拼音规则。
补充两个多音字;对称chen、相间jian
解释词语:(出示投影——几个重点词语的注释)
同学解释、教师重点提示的词语:
标本、布局、映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等,强调要把词放在句中来解释。
(三)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读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探求作者的思路)
(四)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可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导入,也可由教师提出)
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什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写的。
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问:读第10段,想本文结尾有何特点?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投影显示):
总说(完美的图画)——分说(第2段)
大处讲究:布局(3段)配合(4段)映衬(5段)层次(6段)
细部注意:每个角落(第7段)门窗图案(第8段)色彩(第9段)
课上做练习一,填写结构图表。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会写、会注音、会解释。
2.笔答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生字词。
(二)结合讲评检查课后练习二的作业完成情况,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由同学举例说明。
1.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点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又如第9段,与北京园林的色彩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的特点。
2.举例子。如第2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为例,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描摹。如第5段中对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小结: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使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重点分析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逐项分析时,先由同学举例、分析,再由教师补充,归纳。举例时尽量照顾课文的先后顺序。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的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l)准确
结合练习三,辨析:玩赏、鉴赏、欣赏、观赏——玩赏:有品味、赏玩之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观赏:指观看欣赏。此处的“鉴赏”一词最恰当。
(2)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加点词的作用。(投影显示)
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精练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
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等。
教师: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小结:本文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优美,表现力很强,从而看出说明文的语言并不是枯燥的,是可以充满情趣的。
(四)总结全文: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五)配乐朗读课文(边出画面配合),进一步体会本文的两个学习重点,从而获得知识和美感。
(六)布置作业:
1.笔答课后练习五、六、七
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 篇2
1. 第2课《芦花荡》一文中的第54段写道:
“我打他们不用枪, 那不是我的本事。”这句话表达模糊不清。结合上下文来看, 意思是要写老头子的过于自尊自信和机智勇敢, 但是却没有表达出来, 误将双重否定和反问两种句式糅合在了一起。不妨将原句改为:“我打他们不用枪, 那才是我的本事!”或:“我打他们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这样就能更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了。
2. 在第11课《中国石拱桥》
八年级语文课改探索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八年级,语文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22-01
近年,新课堂改革浪潮全面袭来,在汹涌的大潮面前,每位教师都在寻找新的教育生机。看着同校的老师们也以极快的速度调整了心态,投入到课改中,我也陷入了沉思:我的课改之路该怎样走?通过课改通识培训,通过学校领导、教师的指导帮助,通过我不断的阅读报刊杂志,接受新信息、新知识之后,我认真地对自己的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一番冷静思考,于是,踏上了我的八年级语文课改之路。
一、班级情况
我上期所教的班级,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检测皆逊色于同年级其他班级,而且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参与性尤其差,课堂交流的质量低,基础知识不扎实,再加上我是接班上课,学生刚开始不太接受我,从而导致了课堂死气沉沉,教师唱独角戏,教与学走入了困境,师生关系陷入了僵局。我通过召开学生代表会,查看周记,调查问卷等形式,归纳出根本症结在于:绝大多数学生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这包袱主要源于学生胆量太小,说错怕人笑,怕人说“爱出风头”的心理。针对此情况,我是这样做的:
二、课改足迹
足迹一:搭建平台,让学生“动起来”
胆量小,思想顾虑就多,学生就放不开手脚,与课改下学生应扮演的角色就沾不上边。鉴于此,我认为,提高学生的胆量,让学生敢“动”是关键,因此,我尝试了以下两种做法。
1、名人名言故事,引导思想行动
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故事。既是那些名人做人的经验总结与行为写照,也是他们对后人的告诫。通过长时间的收集,一次次生动传神的讲述,再加上名言警句的张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人生社会知识,更有利于陶冶学生的人格情操,促进敢说敢做的开朗性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形成,这样,由于知识视野的拓宽,人生意识的增强,学生胆量就逐步提高,课堂上“动”起来的表现也多了。
2、口语交际的训练,增强表达能力
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回家收看中央电视台“第二起跑线”、“百家讲壇”、“对话”,或大学生辩论赛等栏目,结合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训练,开展课前3分钟活动(说故事、成语、背古诗词、演讲等),在锻炼学生胆量的同时,也着力练好学生口才,使得学生不必再为胆量不足而有思想斗争,从而敢“动”、好“动”起来。
俗话说:“活动、活动”,除了让学生“动”,还得让学生在动中“活”起来。
足迹二:转变方式,让学生“活起来”
要有效的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就必须努力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合作学习中来的情景与氛围,对此,我又进行了以下两点的尝试:
1、课堂上,改进师生问好和对话交流环节
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师生问好环节上增加同桌问好,在小组代表发言时鼓励同组成员补充;在举手环节上取消举手,鼓励直接发言。发言时,要求转身面向绝大多数同学,以便面对面交流,通过交流者、倾听者的亲近对话,自主合作意识增强了,显然,这样的语文课堂充满了课改生机。
2、课堂外,开展作文接力赛
为走出传统作文教学的困境,充分调动集体的合作意识,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我尝试开展“作文接力赛”。我在班上挂了一个大作文本,叫《班级日志》,安排学生写、或自由写、或轮流写,上面就是同学们表现喜怒哀乐的地方,让学生随便写,写生活、写学习、写家庭、写个人、写同学、写老师,一句话、两句话,一段、一篇,抒情、议论等等,都可以。因为我告诉学生:你们写什么,我就看什么,你们敢写,我就敢看。有时,师生还相互批改这些作文,彰显其中亮点,指出不足,好的给予奖励,或加操行分。这样,激活了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都争着写,还时不时出现学生看后的评语,当然,我也争着看,这既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又了解了班级学情,使学生从思维上“活”起来了,又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将近一年的课改实践中,我觉得我的课堂比以往更有生机了,学生不再是“尽听师言,尽信师言”了,学生真正变成课堂的主人了。
三、展望未来
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 篇4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诗中国园林更是极富传统文化意蕴的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所以我认为本课不仅要教会学生学说明文,还要让学生学会用鉴赏者的眼光来看园林,扩而大之会看传统艺术,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苏州园林》虽然是“谈”苏州园林,其体裁是说明文,但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很有一种“画意美”,因而我认为教学本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苏州各名园的图片和资料,并加以简要生动的文字说明,在班上展览;课上则通过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的特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潜能,传统说明文学习时的单调、乏味一扫而光,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唤起了他们对祖国美好风物的热爱,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本课的.教学中,我没能及时抓住契机充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主人翁”的地位还可以有更充分的体现新课改,新课堂,给每一位老师的启发是多样的,也是深刻的它对每位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参与者”的责任更重了
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 篇5
【教学目标】
1.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2.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第一课时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指导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轩榭(xuān xiâ)
池沼(zhǎo)
丘壑(hâ)
模样(mú).....斟酌(zhēn zhuó)重峦叠嶂(zhàng)相间(jiàn)嶙峋(lín xún)......庸俗(yōng)阑干(lán)镂空(lòu)蔷薇(qiáng wēi).....回廊(láng).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剪裁、创造。嶙峋:枯瘦的样子。
镂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点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宜的方案。阅历: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的创造性构思)。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3.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对其总体印象如何?
【交流点拨】说明对象:苏州园林;总体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交流点拨】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3.文章是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
【交流点拨】(1)整体:①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②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③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④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2)局部:①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②门和窗是高度的图案美。③极少用彩绘给人色彩美。
第二课时
学法指导一:
【说明文的结构特点分析法】
1.明确说明文的结构形式:总分式(分总、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2.抓中心句及连接词:“首先”“其次”“还”“也”等。学法指导二:
【题型: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方法:(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理清思路 弄清顺序
1.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说说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文章的结尾,留有余地,使人不断回味、思索和向往。(总—分—总的特点:1~2段总说特征,3~9段分说,10段再总说。)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2)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交流点拨】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3)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①学生齐读第4段。
②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交流点拨】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最后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把握特色
一、揣摩说明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是什么意思?)【交流点拨】“标本”原指实物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范本、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影响。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交流点拨】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交流点拨】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交流点拨】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往往”能去掉吗?)【交流点拨】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
学法指导三: 【题型: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方法:(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表程度的词进行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周密性、科学性。
答题格式:不能,“„„”词在原句中意思是„„,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了„„,删掉了“„„”一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与实际不符;“„„”词,符合实际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景象,生机盎然,沁人心脾。
二、把握说明方法
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交流点拨】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分类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②作比较:“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③引用:“„„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④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⑤列数字:“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三、探究表达方式
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体,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除说明之外的其他表达方式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1.记叙:(1)“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树相间。”(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景象。)(2)“古老的藤萝„„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景象。)(3)“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描绘了游人观鱼的动人情景。)2.议论:(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评价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2)“我想,用图画来比方„„是不讲究对称的。”(评论不讲究对称的美学原理。)(3)“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可是没法说出来。”(评论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居室设计:当今社会,有人因为久处繁华闹市,生活节奏忙碌紧张,很想拥有一个能让自己的身心彻底放松的处所。那么,不妨从苏州园林的设计中借鉴一点灵感,设计一个你喜欢的有自然之趣的居所。来,说说你的创意!
【附: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完美的图画大处讲究布局
配合 映衬 层次
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 篇6
1.学习作者抓住特征逐步展开的说明方法,培养高度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2.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要点,体味语言的多样性。3.领略江南园林的风貌,激发热爱灿烂文化的感情。
1. 朗读法;2.品读法;3.讨论探究法。
第1课时
步骤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历史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或从建筑学角度写,或从园林历史写,或从导游角度写,各尽其妙。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以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作了全面、深刻的介绍。真如一幅幅出色的山水画,使人有观赏不尽的感觉呢。
步骤二 自学互研 自我感悟 1.了解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对语言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2.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轩榭(xuān xiè)
重峦叠嶂(luán)(zhàng)....丘壑(hè)嶙峋(lín xún)...镂空(lòu)蔷薇(qiáng wēi)...池沼(zhǎo)相间(jiàn)..着眼(zhuó).3.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意思写词语。阅历:由亲自体验、经历而得来的知识。雷同:不该相同而相同。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
因地制宜:课文指根据具体地形,设计各不相同的园林。因,依照、根据;宜,适当、适宜。步骤三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一)整体感知 读课文,思考: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对其总体印象如何?
【交流点拨】说明对象:苏州园林;总体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交流点拨】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3.文章是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
【交流点拨】(1)整体:①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②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③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④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
(2)局部:①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②门和窗是高度的图案美。③极少用彩绘给人色彩美。4.文章结尾写什么?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文章结尾告诉人们苏州园林值得介绍的还有很多,文中所介绍的只是一些方面。结尾留有余地,给人无穷的回味。
(二)理清思路
1.通过以上分析,请同学们快速给课文划分层次。
【交流点拨】(1)第一部分(第1段),对苏州园林的总的评价。
(2)第二部分(第2~9段),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①第一层(第2段),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②第二层(第3~9段),分说苏州园林的特点。
(3)第三部分(第10题),总结全文,指出苏州园林要写的不止这些,引人回味。2.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总——分——总。3.从上述看,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三)局部探究
阅读课文第四、五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第四段:
(1)这一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
【交流点拨】中心句是第1句;2~3句写假山;4~11句写池沼;这是总分式。(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这是处处写“画”,突出苏州园林“画”的效果。(4)“雷同”能否用“相同”替换,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2.第五段:
(1)这一段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简要解说一下。
【交流点拨】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分。)(2)这一段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交流点拨】描写、议论、说明。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步骤四 当堂演练 拓展延伸
这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想想本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交流点拨】因为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园林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建筑物的说明文那样,按照空间顺序来进行说明,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采用逻辑顺序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介绍说明。
步骤五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美的图画四个讲究亭子回廊不对称(自然之趣)假山配花木、活水配桥梁(自然美)高低俯仰生姿(映衬美)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层次美)细处注意角落——图画美 门窗——图案美 色彩——淡雅美 总说→分述
第2课时
步骤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苏州园林》的作者是叶圣陶,按照“总分”结构,先总说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再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每个角度、门和窗、色彩七个方面分说苏州园林的特点。这一堂课我们来品味一下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步骤二 自学互研 自我感悟(一)探究表达方式
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体,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除说明之外的其他表达方式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1.记叙:(1)“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树相间。”(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景象。)(2)“古老的藤萝……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景象。)(3)“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描绘了游人观鱼的动人情景。)2.议论:(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评价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2)“我想,用图画来比方……是不讲究对称的。”(评论不讲究对称的美学原理。)(3)“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可是没法说出来。”(评论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二)把握说明方法
文章在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要求: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小组内交流看法。)【交流点拨】1.作比较;(1)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
(2)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是比
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
(3)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有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2.分类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引资料,“……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4.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5.列数字:“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三)揣摩说明语言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是什么意思?)【交流点拨】“标本”原指实物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范本、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影响。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交流点拨】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交流点拨】“一切”“决不”用肯定的语气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为了强调其共同点。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交流点拨】艺术是强调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往往”能去掉吗?)【交流点拨】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景象,生机盎然,沁人心脾。
【小结】本文说明语言准确而又生动,严密而又精练,表现力很强,使文章充满情趣、画意。作者为我们介绍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点,给我们再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同时赞美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
步骤三 当堂演练 拓展延伸
记叙、说明、议论三大文体的区别是什么?
【交流】记叙文:重在记叙、描述与抒情,以形象感人,以情动人;议论文: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以理服人;说明文:重在实事求是地比较客观的说明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步骤五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方式——说明、记叙、议论 说明方法分类别 作比较
引用 举例子 列数字
说明语言——准确生动、严密精练、表现力强,充满
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 篇7
一、对新课标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八年级文言文编排的困惑
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历经了两套语文教材的更替, 我感觉虽然教材所选的文言文不乏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 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增加了数十首诗歌的内容, 更加重视学生的积累。但在文言文的编排上还存在较多瑕疵, 不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同时,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画地为牢、敷衍塞责, 不仅不利于学生文言文知识的掌握, 还把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给灭掉了, 更为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留下了许多隐患。
1. 零星分散, 事倍功半。
多年来, 在中学语文课中, 文言文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学的方法。教师一般都把文言文和现代文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这样, 初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4至5篇白话文, 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 文言文教学是星星点点, 时隐时现, 分量并不很大, 可是时间却拉得很长。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下册的文言文课文, 就都安排在现代文单元中, 这种编排方式虽然关注了单元知识的教学, 却忽略了文言文课文自身的特点, 造成了文言文教学支离破碎的局面。以所谓的“读懂一篇课文为目标”, 没有重视“文言文知识规律的总结”, 不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教学的关系”, 学生学习的内因没有被调动起来, 学生被动学习, 阅读水平难以提高。
2. 分配不均, 前松后紧, 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新课标要求文言文教学要注重衔接、由易到难、循序渐近、注重积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文言文的编排难易、多少严重脱节, 缺少古文知识的衔接。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文言文安排过少, 一个学年两个学期两本书总共才11篇古文, 而且这11篇古文相对篇幅比较短小, 其中被选入垦区中考的篇目只有3篇, 仅占中考篇目的6%;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九年级安排较多, 特别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 周课时5节, 可每册书仍有30篇的教学任务, 其中有2个单元是文言文———10篇文言文需要学习, 还有额外的10篇古诗需要背诵,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一个学期的古文量就相当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一年的量, 而且这些文言文的篇幅相对较长。值得一提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的文言文被选入垦区中考的篇目就有14篇, 占垦区中考篇目的70%, 无形当中要求背诵的内容明显增多, 也无形中加重了八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 很多学生难以适应。
例如,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的《桃花源记》《三峡》《陋室铭》《爱莲说》, 下册中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文质兼美的名篇, 本应细细品味, 可面对繁重的背诵要求, 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 很多学生叫苦连天, 早已没有了对“美”的欣赏与探求, 那又何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学习祖国丰富语言,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对新课标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八年级文言文编排的思考
1. 集中编排, 事半功倍。
首先, 学习一种语言, 需要具有一定的学习环境。文言文虽不是外语, 但当今社会缺乏一定的语言交际环境, 学生只有在上文言文课时才能接触文言文, 其他的时间却完全淹没在白话文的汪洋大海之中, 学生学习文言文就有了古今语言障碍。在这种情况下, 零星分散地学文言文, 不如相对集中地学文言文。我们可以尝试文言文集中学习的教学改革。集中学习的好处是创造高强度的语言环境, 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意识, 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从而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文言文交际环境。
其次, 学习语言的主要方法是靠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必要条件, 但是仅有理解并不能自然达到精确而牢固的记忆, 还必须及时地、经常地进行复习, 记忆才能巩固, 否则就会遗忘。学生同文言文的接触, 主要是在语文课上和语文教材之中, 如果文言文的学习过于分散, 很难做到及时复习, 经常复习, 这样时断时续地学到一点知识, 很不容易巩固, 间隔的时间一长, 便会产生遗忘。这也是文言文费时不少, 成效甚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 零星分散地学文言文, 不如相对集中地学文言文, 从而给学生创造一个温故知新的学习环境。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教材选文编排的方法是采用文言文和现代文的穿插编排, 中学语文课授课方式大多是采取分散教学的办法, 学生在课下几乎不会找文言文去阅读,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过于分散, “很难做到及时复习, 经常复习”, “这样时断时续地学到一点知识, 很不容易巩固, 时间一长, 便会产生遗忘”。因此零星分散地学, 不如相对集中地学。
例如, 我在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时, 我把6个单元的课文顺序打乱, 开学的前一个月, 我先引导学生学习趣味性较强的现代文,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当经过一个月的语文学习后, 我再把整册书中的5篇古文整合起来, 编成一个单元, 先讲授第一单元的文言文《童趣》, 激发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学习古文的兴趣, 接着再学第二单元的《论语》十则, 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处世之道, 紧接着再学第五单元的《陈太丘与友期》, 让学生感受“信礼”对人的重要性等等, 经过一个月文言文的学习及后3个月的温故知新, 学生既积累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又从思想上、情感上得到了熏陶。所以集中编排文言文更合理, 既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 又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 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正可谓一举三得, 事半功倍。
2. 合理调整, 循序渐进。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的文言文共42篇, 古代诗歌共89首, 其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只有11篇文言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有18篇文言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有13篇文言文。值得一提的是,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只有《陈太丘与友期》等3篇为黑龙江省垦区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 只占中考篇目的6%而已, 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就有14篇为垦区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 占垦区中考篇目的70%, 在这种情况下, 我认为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处于文言文学习的入门阶段, 但他们学习的科目、学习的任务相对少一些, 可以适当增加文言文的数量, 适当增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 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又能缓解八年级的超负荷学习压力。
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 篇8
一、认真钻研教材,总结教学规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为八年级语文的教学带来了全然不同的新版教材。面对八年级教材的重整与改编,教师应当有所心理准备,也应当以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进行应对。作为八年级语文教师,要立足于新版教材,要认真钻研教材,要洞察教材中所蕴含的先进理念与科学思想,要以基础教育改革中所倡导的教学标准进行教材内容的剖析与内涵的挖掘,要认真钻研教材中的各章、各节,深挖其中的知识联系与贯穿特点,并在生活素材及其他学科资源之间的有效整合下为学生提供与众不同的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八年级语文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二、创设教学情境,再现课文实景
语文知识是对生活场景与情感的一种锤炼,是对生活中各种情景境界的一种感悟。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之中,教师要处理好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衔接,要将语文知识寓于生活情境之中,通过生活中生动、形象的情境资源进行语文课本内容的真实展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语言与文字的无穷魅力,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领悟到生活的美好。例如,在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生活性情境:在这个变化超速的时代,学生是想生活在这个繁忙热闹的大都市,还是希望居住在娴静怡然的世外乡村呢?请大家踊跃地谈谈自己的想法。通过此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但能够激发学生探求课本知识的兴趣,还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快速地融入课文之中,让学生将自身置于桃花源之中,感受作者所写文章的大意与主旨。
三、开展合作探究,激发学习情感
在八年级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互动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助的交流环境下自主探究语文知识,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的外界刺激下达成内在情感的激发与感化。
总之,针对于八年级语文的教学,教师要始终在教学的过程中掌握好“度”,掌握好学生发展的“度”,掌握好新课程标准的“度”,以此提升八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的实际性提升。
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 篇9
一、字词书写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能最广泛地反映生活的文学体cái是什么?是小说。读者最多、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文学样式是什么?是小说。小说的内容最为丰富,ōu歌美好、神圣、庄严,鞭tà丑陋、污huì、邪恶……
二、选择题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组委会通知,住宿在七八两个楼层的选手今晚七点到组委会办公室抽签。
B.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吗?它会笑你呢。
C.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呢,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
D.它把基本粒子分为两类,一类是轻子,另一类是强子。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尤为可喜得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B.专家指出,日常体验式活动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C.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
D.夜深人静,王东独自孑然一身地匆匆穿过小巷,闪进了巷口的一个漆黑的大门。
三、句子默写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________________)
②晓镜但愁云鬓改,__________________。(《无题》)
③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
④__________________,略无慕艳意。(宋濂)
⑤林嗣环的《口技》中表现宾客从“伸颈”“侧目”、屏息细听的专注状态中松弛下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
⑴《水浒传》中行者_______(人名)在寻找哥哥武大郎的途中,路过________(地名)时,打死了一只大老虎,于是倍受百姓喜爱;当及时雨_______(人名)作了梁山第二把交椅时,接老母上了山;于是李逵也下山接母,行至沂岭时其母被老虎吃掉,他愤怒之下,连杀四只老虎。
⑵梁山好汉听闻第三十二届奥运会将在日本东京举办,也想到奥运会赛场上一展身手,为国争光,无奈参赛名额有限,于是众好汉在聚义厅上争论起来:
小李广花荣说:“凭我百步穿杨的本领,奥运会射箭冠军非我莫属。”
花和尚鲁智深说:“我能倒拔杨柳,力大无穷,奥运会举重金牌肯定是我的囊中之物。”
请你仿照上面两位好汉争论的范例,再续写一位好汉的争论。要求写出绰号、姓名及其拿手本领,语句通顺,最好使用一个成语或俗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秋浦途中①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昔韩娥东之齐①,匮②粮。过雍门,鬻歌③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姊埽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⑤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⑥舞,弗能自禁,忘向⑦之悲也。乃厚赂⑧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仿娥之遗声。
――《列子・汤问》
(注)①韩娥:韩国的歌唱家。之:去。②匮:尽。③鬻(yù)歌:卖唱。④梁妫lì):房屋的中梁。⑤曼声:长声。⑥(biàn):鼓掌。⑦向:先前,从前。⑧赂:赠送礼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既去而余音绕梁
②过逆旅
③遽而追之
④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左右以其人弗去
A.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B.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C.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D.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既去而余音绕梁妫三日不绝。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5.表现韩娥善歌哭,多次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写出其中的两处。
七、现代文阅读
①太阳刚刚爬过对面楼房的顶上,弟弟便开始忙活起来,穿上那件浅灰色的长风衣,背着那把破吉他出门,去家附近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场上班了。
②弟弟所谓的工作,在我看来,和他周围那些面前摆着破碗或者竖着写满悲惨经历的人一样,是希望得到别人的施舍。但只有他称那是工作,而且他是很认真地说那是他的工作。
③他第一次去的时候,我笑着对他说:“你周围的那些人,不会让你抢他们的生意的!”他神秘地笑笑,说:“我自有办法!”只是那天中午回来,弟弟的长风衣上布满了脚印,他连饭也没吃,回到自己的房间,一会儿便传出了呻吟声。到了午后,他居然起来了,而且把风衣上的灰掸得很干净,背上琴又要出去。我叫住他:“换身行头吧,你穿成这样去,不挨打才怪!”他留给我一个倔强的背影,走起路来,腿有点微瘸,看来被教训得不轻。
④晚上弟弟回来后神采飞扬,衣服也干干净净,看来他下午不但没有挨打,生意好像也不错。我打开他的琴盒,却是一个硬币也没倒出来。于是嘲笑说:“你连一毛钱都没挣到,还乐得像捡了金条一样!”他故作高深地一耸肩:“太俗,张口闭口都是钱!我这高雅的艺术岂是金钱能衡量的”
⑤我曾在一个网站上看到过弟弟的长篇玄幻小说,他同时开了两本书,都已经签约上架,也已经出版了第一本的第一部。我常批评他:“白天的时间用来在家写书多好,你知道那些读者对你的作品有多么期待你对得起他们吗”他回应我的依然是背着琴盒有些酷酷的背影。
⑥快冬天了,弟弟还是那身装束。我曾对他说:“你得多买几件风衣了,总穿一件,观众们会有视觉疲劳!”他却说:“没多长时间了,冬天我就不去了,太冷,旁边的那些人冬天也很少出来!”呵呵,他居然跟那些乞丐对比上了,在我看来,他似乎忘了第一天他们联手揍他的事了。他还一本正经地说:“那些人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都是骗钱的!”
⑦天气逐渐冷起来了,从我们小区通往广场的柏油路被银杏树叶染成一片金黄。像我这种爬格子的人平时是很少出门的,这天却突发奇想,想去看看弟弟是怎样工作的。正是下班的时间,广场上人来人往,弟弟被那些下班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着,吉他声、歌声硬是从人群中传了出来。呵呵,这小子,一首看似普普通通的流行歌曲,倒是被他整出了“绕梁三日”的`感觉。我好不容易挤了进去,看见弟弟面前的琴盒里已悠闲地躺着不少的零钱和整钞,这些钞票和它们新的主人一样,流露出一脸的得意。
⑧我从人群中退出来,躲在一边。凝视着落日那诱人的余晖,我点上了一支烟。渐渐地,围拢的人群散去了,弟弟艰难地站起来,把琴盒里的钱散发给周围的乞丐们。呵呵,原来整个秋天,他都是替那些曾经打过他的人讨过冬的钱啊!我想起弟弟在他的小说中说:“网上说今年冬天会更冷,这回你们冬天不用出来了!”
⑨为了不让弟弟看到我,我先跑回家,站在一楼的窗口,看着弟弟慢悠悠地走回来,凉凉的风吹动他长长风衣的下摆,他脸上依然是满足的神情。一进门,他立刻换了一副神情,急急地甩了风衣,脱下裤子,把左腿的义肢摘下来,疼得龇牙咧嘴,腿根的断处,已经磨得不堪入目。我忙为他抹药,再把他抱回房间。
⑩那个夜里,我在弟弟更新的小说中,看到他借主人公的口说出的几句话:“原以为最幸福的事,是和心爱的人相伴偕老,现在才发现,最幸福的事其实是给别人以帮助;原以为最痛苦的事,是恋人陌路,可是经历了才知道,在那份帮助别人而得到的幸福面前,这种痛苦微不足道。”弟弟在说着他自己的心声啊。
1.⑦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2.③④两段,回答下列问题
⑴联系下文看,第③段写弟弟第一次去广场“工作”就被打,其作用是
⑵文中和第④段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是
3.段插入弟弟在网站上创作小说这部分内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4.下面材料,分析其中“长风衣”和“军大衣”的作用。
材料一:太阳刚刚爬过对面楼房的顶上,弟弟便开始忙活起来,穿上那件浅灰色的长风衣,背着那把破吉他出门,去家附近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场上班了。
材料二: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粟。(契诃夫《变色龙》)
八、命题作文
请你以“另一条路”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限文体(诗歌、戏剧除外)。
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 篇10
13、《苏州园林》
一、学习内容
1、积累掌握“轩榭、丘壑、嶙峋、镂空、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
2、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3、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4、揣摩语言,体会说明中融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以及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二、课前自学
1、自读课文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轩榭()丘hè()嶙lún()着眼()叠嶂()
池zhǎo()zhēn()酌lòu()空jiàn()赏qiáng()薇
3、解释下列词语
因地制宜:
重峦叠嶂:
别具匠心:
4、你的阅读疑问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文中原句)?这样的特征又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①②
2、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两处加以简要说明。
①
②
3、以第5段为例,说说都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方法指导:体会说明中融合记叙、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的特点)
①
②
4、你从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四、自测自评
1、根据下面的意思,填上合适的成语。
①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②独有的巧妙的`构思。()
③出于自心的剪裁、创造。()
④重重叠叠的山峰、峭壁。()
2、根据课文,辨析词义,选择填空。
(1)谁如果要(鉴别鉴赏欣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放过。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好完美美好)的图画。
(3)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靠依傍依赖)的,实际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加深了景致的深度。
(4)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魔方砖,浅灰色和白色。
(对比对衬对称)。
3、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池沼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3)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4)阶砌旁边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5)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4、作者说明苏州园林这个群体的特征并总领全文是语句是___________。全文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结构是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