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2024-08-21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1

(本课选自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第5单元。)

教材简析:课文没有泛泛地介绍苏州园林的景物, 而是抓住“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 从整体到局部, 从大处到小处, 做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 从而使读者不仅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又得到美的享受, 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的典范, 对指导学生写作、陶冶学生的情感大有裨益。

教学理念:

1.改变“串讲”的教学模式, 设计“课前积累———创设情景导入———自由式阅读———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 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说明文,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让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 掌握其音、义, 并用词造句;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能力目标:学习抓住事物特征, 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情感目标: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 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 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 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理解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并明其作用。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学习课文之前, 利用书籍、网络等课程资源辅助教学, 指导学生登录“园林”、“旅游天地”等网站, 走进图书馆, 了解苏州园林的概况, 同时要求学生熟读课文, 充分预习, 探究课后习题。

二、情景导入

1.让学生说说都知道哪些名胜古迹, 并介绍一个最熟悉的。

2.教师出示课文的插图———苏州拙政园。学生以导游的口吻, 根据图画, 运用简洁的语言, 做介绍。教师补充完善, 评价鼓励, 并巧妙过渡到课文。

三、自主式阅读课文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文的对象, 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 理清说明的顺序, 找出说明的方法, 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说明文, 应该让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2.自由朗读, 整体感知, 做到以下几点:

(1)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圈画不理解的词句 (小组或全班交流) ;

(2) 找出概括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

(上课伊始给学生一段自主学习的时间, 让他们靠自己的能力去探究、发现, 努力做到自学文中的生字词, 自悟文中的精彩之处, 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合作式解读课文

1.课文先后多次提出“图画”, 让学生再仔细阅读课文, 用“圈点法”找出这些句子。 (学生回答, 相互补充, 共有10个句子。)

2.要求学生为这些句子依次标明序号, 并简要小结。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这些句子中, 哪几句是写整体?哪几句是写局部?哪几句是写细部?学生先以4人小组讨论, 而后在班级发言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写出序号, 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 从总到分, 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1) 联系上下文, 看看这些局部和细部说明的对象分别是什么? (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 找出相应的说明对象。)

(2) 作者反复用图画作比, 目的在于强调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由此, 在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方面获得什么启示?

3.以优美的古筝独奏曲为背景音乐, 学生自由选择课文段落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学生找出课文中表现说明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的句子, 然后回答, 教师随机点拨。

4.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说明方法。

(在合作解读课文的过程中, 主要是教给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方法。点拨深化, 总结升华,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获得知识。)

五、探究式拓展课文

1.文章的结尾好不好?简要说明理由。如果作者不在此结尾还继续写的话, 会再写些什么呢?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 而后在班级交流发言。

2.让学生自由质疑, 能解答的让学生自己说, 教师不作具体答复。

3.想象设计“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 要求从房屋、桥梁、花树的布置和雕塑、池沼中选一个方面来表现, 可以用图画加上说明性的语言, 也可以用语言直接描绘。

(挖掘学生的潜力与想象力, 让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 还要补充课文里没有的知识。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好处。)

课后反思:

上完了《苏州园林》, 走出教室, 心里感到特别轻松。一直以来自己所思索的用新课程的理念教说明文, 在教学中得以实践。

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 我打破传统的“串讲”模式。采用了先创设情景导入, 再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让学生找出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 然后仔细阅读课文, 从2至9段中找出含有“图画”的句子。我想:学生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句子, 肯定就能理解说明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 但这有一定的难度, 对学生来说是否过难, 我心里没有底。但结果出乎我意料, 有部分学生一下子就找出来了。再指导学生为这10个句子标上序号, 分组讨论, 找出说明整体、局部、细部的句子, 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文的说明顺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各自的说明对象, 从而解决每段的中心句。第二课时学生配乐选段朗诵, 赏佳音、品美文, 充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已经是水到渠成了。

课堂结束之前留下一定时间, 让学生讨论“课文的结尾是否画蛇添足”, 想象“如果作者继续写下去会写什么”, 想象并设计“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学生笔下的校园五彩缤纷, 学生身上闪耀出的智慧火花, 也令我倍受鼓舞。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一篇语言通俗但艺术情趣和审美品味都很高的说明文。作者经过周密的观察,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找到苏州园林在不同中的共同点,再现它的画意美,赞美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本课教学力图贯彻这些理念。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园林的美丽风貌。

2、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3、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对苏州园林有具体的感观,从而激发学生欣赏并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

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五、教学难点

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六、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指导学生怎样阅读说明文。这是初一年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先让学生们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把握说明文的结构,在说明文中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为学习本单元的说明文作铺垫。)

七、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词,做积累字词知识的读书摘录卡。

②查阅有关叶圣陶的资料,或上网查阅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获得直观的认识。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园林”吗?“园林”是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览休息的风景区。我国江苏的苏州以“园林城市”的美称闻名天下,曾有人赞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有谁去过苏州园林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苏州园林这一幅美丽的图画。老师这里有一个小小的要求:看完之后请说说,从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多媒体课件显示,学生看完后谈看到的景物和感受: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镂窗廊子等。)(老师点拨)是啊,屏幕上的画面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美的世界。今天,我们最主要的是要欣赏叶圣陶先生是如何用语言文字向我们介绍《苏州园林》的美的成因。

(简介作者)《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是叶圣陶先生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言。有谁知道什么叫“序文”?(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序文,最好读两遍。读正文之前先读一遍,可以心中有数,知道读正文的时候该注意哪些地方,应该如何去理解,读完正文再读一遍,可以回忆一下正文的内容,加深记忆和理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可以把学生引入新课的“大门”,激其情,引其思,使课堂充满语文课特有的情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多媒体显示课件)现在让我们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借助工具书查阅不懂的生字词,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信息、关键词语圈点划出来。读完后我们来交流。读的过程中,如有疑问,可以举手。

(1)有哪些字词的读音不明白的需要老师和同学们帮助的请提出来,或者你自己掌握了也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学生提出,师生之间共同解答,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屏幕显示生字词)(注意“壑”的书写、“嶂”-“障”。)

(2)苏州园林是一篇事物说明文,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感受到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指导学生圈点划线)(3)那么,在这一幅图画中,都有哪些内容呢?请依据课文(3-9段)找出来,最好每一个内容用一个短语概括。(学生按自然段找出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多媒体显示)

点题 总 分 不止以上写的这些(标本)(一幅完美的图画)(4)除了2-9段,那么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写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如此来读文章,就把长文章读“短”了,这样我们就能很清楚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重要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本文思路很清楚,先说苏州园林的地位,再说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然后根据园林的组成部分分类加以说明,最后以“不止以上写的这些”,让人感到意犹未尽。从全文看,作者是按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要到次要,由大到小的说明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具体感受。(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过渡)历年来,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或从建筑学的角度写,或从园林历史写,或从导游角度写,各尽其妙。而叶圣陶先生是从鉴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也就是“无论从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对苏州园林作了全面深刻的介绍。我们也以一个鉴赏者的角度来欣赏这篇美文,请同学们再度课文,说说你认为哪幅画写得最美,为什么?(也就是你认为哪段文字写得最美,为什么?)(请学生们交流)(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哪段文字写得最好”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自由地发表意见。)(镜头:

二、精读课文:鉴赏品味)

(1)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假山和池沼这幅画写得最美(也就是课文的第4段),为什么呢?因为:(镜头显示)

结构美(老师参与到讨论之中与学生共同探究,体现了教学的民主,又起到示范的作用。)

第一,层次很清楚。你们看,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对第一句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你们再看,在写假山时,也是按总说、分说的顺序写的。

第二,从多角度说。譬如假山这部分,首先正面写假山。写假山“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角度写,就是“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副副画。最后,从游客的角度写。游客攀登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中”。

(2)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我们再回头看这段文字的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了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以把苏州园林的美都表现出来。

(3)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屏幕显示:鱼戏莲叶间)语言美

一、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艺术”指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这段的结尾一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其中这个“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它将鱼儿那种顽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而“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把这景色的画意写出来了。它强调的是画,是画中之景。还有一个“又”字特别要注意,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又”字,里面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画意。我想这与文章的内容是相吻合的。(当然,语言之美还不只这两点,还表现在多种表达方式:描写如“重峦叠嶂”,说明……)

三、准确严密。如大多使用活水的“大多”。(品味语言,以点带面)

(4)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读第4段,注意读音清晰,速度适当,语调舒缓,特别是有些关键性的说明语句,更要注意读清楚。(学生齐读第4段)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

(5)接下来,请同学们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任选你最喜欢的一段文字,从这两个角度来作鉴赏。(指导学生写出来,而后说,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学生鉴赏一段,其他学生补充,老师点评,而后指导朗读。)我们读书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读:第一步是初读课文,是了解;而第二步是再读课文,也就是精读课文,是鉴赏,是品味。我们读书就是这样读的。

三、拓展训练:

1、下面我们来进行说话训练:我当小导游。

假设你面对一个没有游览过苏州园林,也没有读过本文的人,请你指着课本上苏州园林的彩图,给他说说苏州园林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尽量用课文的原话介绍这张图片所体现的苏州园林的特征。(指导学生看封面插图说话,按总--分的顺序)

①面对全班说,师生给予评价。

②布置口头作业,回家对父母说,请他们指导和评价。

2、质疑:学完这篇课文后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提出来,让老师和同学帮你解疑--学贵有疑。(学生质疑)结束语: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及评析 篇3

1.对对子

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

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全国园林之全豹

(三副对联由浅入深、由远及近。以这种方式导入课文,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地位,使学生对本文的说明对象——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有初步的认识。)

教师总结:第一联,盛赞了苏州园林的美丽,第二、三联,写出了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

2.请学生在第一段中找出与上面对联意思相同的词语。

(要求学生划出标本一词,理解“标本”的含义,幻灯片板书。)

3.教师介绍苏州园林。

由陈从周《中国园林散记》:“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引出,并简略介绍苏州园林特点、数量以及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基本情况。

“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第21届会议对苏州古典园林的高度评价。(以上文字及四大名园图片都制作成幻灯片,教师一边介绍,一边展播。教师介绍苏州园林,作必要的内容补充,为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感知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作铺垫。)

二、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1.学生带问题欣赏介绍苏州园林的风光写实视频资料。

(视频资料的解说词为课文内容概括,其中1、2两段为原文,时间大约6分钟。如果全文录读,太费时。)

(1)这篇课文是介绍苏州某个园林的特点的,还是介绍苏州园林总体艺术特征的?

(2)苏州园林凭什么成为全国园林的标本?为了追求艺术效果,苏州园林的设计师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在哪些方面下了工夫?

(播放苏州园林风光写实视频,形象的画面与概括的介绍互为补充,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得到美的熏陶,又不露斧凿痕迹地达到了文本内容与课外延伸的融合。)

2.把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这个部分的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小问题:

(1)这篇课文是介绍苏州某个园林的特点的,还是介绍苏州园林总体艺术特征的?让学生明确:本文是介绍苏州园林总体的艺术特征的。

(2)文章哪一段是介绍苏州园林总体的艺术特征的?(第2段)

(3)苏州园林凭什么成为全国园林的标本?为了追求艺术效果,苏州园林的设计师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什么?

苏州园林的设计师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幻灯片板书:完美的图画。)

(4)为了达到“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目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又是从哪些方面下了功夫的?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大声朗读。

学生找出“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个句子并朗读。

(幻灯片板书)

(这四个小问题环环相扣,简洁而重点突出)

教师补充什么是图画美。

(因为课文有十多处提及“图画”、“中国画”、“画意”等词,所以必须让学生明白,本文的图画美是指“中国画”的布局、立意、线条、色彩之美,同时也使苏州园林的特点根植于学生心中,以让学生获得一点鉴赏审美的知识。)

最后,以四个“讲究”统率哪几个段落(3—6段),引出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重点研读,把握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

1.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3-6段,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方面探索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的原因(既可独立探究也可小组合作,或互相探讨,或询问老师,画出关键词句,并进行圈点批注)

思考: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如何创作这幅完美图画的?苏州园林的美究竟有什么特点?(此为主问题)

(通过此问题的探索,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有全面的了解,也对欣赏园林艺术的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并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学生交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品质的训练,要巧妙地插问,承上启下,使课堂教学流畅,教师可对学生的回答稍作补充评论,既起到点拨作用又提高学生的认识。

语言是文章的灵魂,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准确而充满情趣。要把探求苏州园林的艺术之美与品味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结合起来,以体现语文课堂的本色。

③对于文章提到的艺术特点的品析,应随即播放相应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交流内容预设:

(1)亭台轩榭的布局有自然之趣

(此处主要扣住“绝不讲究对称”即可。)

(2)假山池沼的配合有“入画”之感(这一部分重点研读,为学生精读文本提供范例,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A、假山的特点

假山的总体特点: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造型,它们千姿百态,重峦叠嶂;

搭配,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效果,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都能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教学时用“改词”、“换词”、“移词”、“减词”等方法引导学生比较、推敲、品味,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

⊙辨析“艺术”与“技术”。

学生思考: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删除“仅”字,说“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行不行?为什么?

为什么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是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改成“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技术而不仅是艺术”行吗?

⊙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身在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能否改成“一生中见过许多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B、池沼设计特点

池沼的设计大多引用活水,因地制宜,根据园林的具体情况布置池沼。要求学生说出四点:

一是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二是水面成河道模样,设计决不雷同的小桥;

三是河岸高低屈曲任其自然,再布置一些湖石,或种零星花木,宛若自然,目的是为了“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补充说明:可与《小石潭记》里的描述“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和“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比较。由此可见苏州园林的设计者们所追求的这样的一种自然之趣,都是为了取得称为一幅画的效果。)

四是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增加了园林的生趣,而且水中养鱼种荷,“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一景。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可以改为“决不相同”吗?不可以,“雷同”是不该相同而相同的意思,突出了苏州园林桥梁的各具情趣)

⊙用减词法品味下列修饰限制性的词语,领悟它们准确的表达作用。如:

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大多”说明比较客观,不排除个别。

②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③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板书——课件展示

(3)花草树木映衬的画意之美

这个环节利用抓关键词的方式,抓住“映衬”一词,让学生思考:苏州园林的花草树木是如何映衬,达到画意之美的?

A、三个“映衬”:

高树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

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这个环节既要让学生领略苏州园林花草树木映衬的画意之美,又要引导学生体会精练而形象富有诗意的语言之美。如:

①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它形象写出了俯下的高树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画美。

②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繁华和欢娱。“盘曲嶙峋”写藤萝的古老,“珠光宝气”,显示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一幅生意盎然的图画,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4)近景远景的层次变化之多:

设计花墙和廊子是为了增加园林的层次和景致的深度。花墙上有各式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层次多了,景致深了,画面就有变化了。

(请学生欣赏沧浪亭的复廊和廊墙漏窗图片,体会什么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3.感知细小之处的艺术特点。

原文: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决不容许这幅图画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学生找出句子后,引导学生品味“败笔”这个词。原意——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园林中的败笔指——建得不好的地方……不合图画美的设计……欠美伤美的设计。

学生交流7-9段学习所得。内容见下:

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门和窗也具有图案美和雕镂美:

色彩有中国画的淡雅美:

(注:如果学生这个环节没有提及且课堂时间不够,就略去或作为课外作业。)

4.理出课文说明顺序,教师小结。

课文先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再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也就是从主要到次要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个整体的了解,并以此牵出课文的说明顺序,感受课文严谨的结构。)

多媒体课件展示板书:

四、作业。

说明文要求作者用准确的语言科学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为了突出这个事物的特征,作者往往会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本文使用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用准确而充满情趣的语言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请你模仿课文,选择一个地方用准确的语言介绍出来。

[评析](葛明霞)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以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对其进行全面深刻的介绍。文章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加以说明,使读者在得到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一些欣赏园林的方法。

课文是范例。语文教学,教师应有“文字、文章、文化”三种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三方面兼顾。本文是一篇结构严谨的说明文,但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充满情趣,是引导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好范本。语言是文章的灵魂。学习一篇文章,注重语言的咀嚼品味,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去感悟、积累语言,提高语文能力,方能体现语文课的价值。教学一篇课文,应有文章的整体意识,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既可长文短教,又可避免肢解文本。像《苏州园林》这样的文章,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切不可忽视。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充实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有所收获,使他们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应该是最终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追求是: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案例,即每一堂课,都应该让学生学会点什么,哪怕只有一点。

鉴于以上认识,本文的教学分三个环节步步深入:一、导入新课,初识苏州园林;二、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三、重点研读,把握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在本教案设计中,抓住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图画美,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苏州园林的美究竟有什么特点?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如何创作这幅完美图画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又是怎样体现图画之美的?通过对问题的探索,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有全面的了解,也对我国的园林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而对欣赏园林艺术的方法有初步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侧重抓关键词句,用“改词”、“换词”、“移词”、“减词”等方法引导学生比较、推敲、品味,体会语言的准确精妙之处。主张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如:默读、朗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思考等方式)进行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只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指导,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的训练。

本文语言精练,文化意蕴丰富。对联导入,教师的讲解评说适当插入有关苏州园林的知识,引用了一些名家评说和前人诗文,不仅达到激趣的目的,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鉴于学生对苏州园林并不熟悉,为了化抽象的语言为形象,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所以必须精心设计精美的课件,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不露斧凿痕迹地达到了文本内容与课外延伸的融合。

至于说明方法,因前几篇文章已学过,因课堂时间有限,也不必面面俱到。所以不作教学的重点,如果学生提到,就穿插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论苏州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 篇4

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虽由人作, 宛如天生”自然原则, 以及讲究“天人合一”的造物理念至今在中国造物技术范围中影响深远。而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源头在西方,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 艺术设计也逐渐将走向成熟。但越来越多的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古典园林当中, 国内外的景观设计参照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模式来增加景观设计元素的例子逐渐增多。在这些例子当中也有一部分是间接引用乐苏州园林的设计元素, 将一些古典园林的造园原则与现代景观设计相互融合, 利用现代的审美需求对古典园林进行转化和改造, 而非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 或者简单地杂糅一些带有古典园林特色的符号, 而是真正做到, 古为今用, 从对于苏州园林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之后, 明白背后的设计原理和美学理念之后, 进行较为理性和完整的整合、提升, 从而赋予了现代景观设计新的时代精神, 最终实现对于中国传统园林的继承和革新。

在苏州园林的构建当中, 设计者推崇的是对于自然本色的遵照和顺应, 所谓“师法自然”, 迎合自然地形以及植被发展状况, 以自然山水的真实表现为范本, 将自然的美在苏州园林的建造当中凸现出来, 使之全无人工痕迹。这种朴素的自然主义美学观是中国传统古典美学范畴当中最核心的价值取向, 从自然中来, 最终放归自然的造园理念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做到天衣无缝,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这种和谐共生的理念也正是现代景观设计最需要的。在现代, 自然与人的关系异常紧张, 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城市景观设计当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出来。现代景观设计能够从苏州园林秉承自然的造园理念中借鉴到顺应自然的这一点, 就能为人类创造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空间提供可能。

上文也曾经提到了,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古典园林, 在中国封建思想的笼罩下, 为古代上层阶级游玩聚集的私密空间, 而非供大众游玩休憩的场所, 而正是因为这种私人性, 才使得苏州园林在建造中, 更加注重与人的关系。根据人的观赏视角以及游玩习惯来进行设计, 处处体现了园林主个人的喜好以及兴趣要求。而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现代景观设计当中则更加关注服务于大众, 当然更重要的是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 不片面追求景观设计的浩大, 而更多关注的是否符合人的主观审美, 或者是否考虑了人的舒适度和方便性。

在苏州园林的建造中, 在空间营造、意境呈现和点景搭配当中也有很多值得现代景观设计从技术层面直接借鉴的启示。在苏州园林当中有很多空间组景手法, 以以小见大、步移景异的形式将空间的层次感加强, 产生更美好的景象。“以小见大”顾名思义就是在有限的空间当中感受到了无限的自然意境。而所谓的“步移景异”就是营造园林的虚实、抑扬等的形式感, 将空间效果进一步丰富延伸。在苏州园林当中运用了传统造园技艺中的“造景十八法”, 即:借景、框景、点景、障景、限景等等, 将空间内各个竟敢元素不断地进行空间上的重组, 各种方法的运用使得精巧别致的苏州自然小景包罗万象, 妙趣横生。而在现代景观设计当中, 这些传统的激发也被重新拿来思考, 融合现代一些元素, 例如对于光、影的借景, 对于空间的塑造等, 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鉴了苏州园林的传统造园技巧。

中国传统园林最注重意境的营造, 上述在技艺上的运用, 归根结底是为了意境的表达。意境的营造为园林关注了生命力, 因为园林的塑造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设计堆叠, 更多地是体现园林主人或者建造者, 或者建造时代的精神气息和韵味。苏州园林在江南的诗情画意的环境当中, 更表现出了秀妙悠长的美感, 将中国山水画与山水诗中的理想境界在园林中得以一一实现, 营造出了人在园中游, 如在画中行的理想环境。古语有云: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中国文人士大夫将自己对于显示的理想和精神世界的追求投射到对于园林的建造当中。在文人心目中, 园林中的每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蕴含有文人的关怀与情感, 寄托着文人的主观情绪和人生态度。在园林中驻足, 更能思考天地宇宙之广大, 人生匆匆之渺小。园林好比是一个问政的人, 所有景物或者景点都只是人的魅力的外部形状, 而园林所蕴涵的深层次的额精神性或者激发观看者的感怀, 则是它人文修养和思想境界的体现, 是它灵魂以及价值之所在。这无异于是说, 园林的建造是精神性在先, 而物质性在后的一种完美结合, 空间承载乐精神表达, 就是传统中国园林建造的精妙之处。漫步诅咒园林当中, 感受园林当中的景象, 更认真去体会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 如在苏州拙政园中的留听阁, 看庭前荷花池水光淋漓, 每每有阳光照射的雨点洒落残荷之上, 不禁让人联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残荷听雨声。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是现代景观设计最容易忽略的。现代景观设计受到工业化设计理念的影响将对内在的发掘不够彻底, 苏州园林中的深刻内蕴正是现代景观设计中最缺少的人文情怀。简单机械的陈设让现代城市的景观少了很多温情的人情味。因此从苏州园林当中的精神宝库中接收一些更加复杂且深邃的情感思考, 是使得现代景观设计像更高层次发展的必要一环。

除了对于传统古典园林的继承性之外, 现代景观设计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灵活的创新。站在新时代的时间节点上, 运用新的思路以及新的材质和建筑手段都能让现代景观设计的创造获得更多的便利和更大的艺术成就。

在现代的景观设计当中, 高科技的运用将一些不可确定的主观美感经验用数字科学技术的方式获得科学的解释与定义。上世纪七十年代, 生态学家麦克哈格提出了生态规划方法论, 也就是所谓生态因子分析法:就是先对建筑环境中的各个自然要素进行分类和单要素分析;而后再根据具体要求用图层叠加的技术, 将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 最后给出综合结果, 并对之进行生态敏感度的量化评价。自此之后的几十年中, 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精确到了将整个建筑场地进行全数字精细化解析, 根据地形、坡度、高度、夹角等等在科学的层面上对园林景观的设计进行理性的量化分析。这既是一种直接的便利, 同时更加远离人工, 不掺杂人工的设计方式也使得上述对于苏州园林的借鉴更加重要。

在现代的景观设计当中, 对于苏州园林中造园技艺的解读和借鉴都是必要的, 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之下, 对于西方优秀设计的学习与借鉴的确很有必要, 丰富我国景观设计的思路, 取精华而为己用。法国几何式园林的构图形式, 还有意大利苔地园的造景方式都曾经给中国的景观设计师带来不一样的灵感和启示。而反观自身, 中国拥有最丰富的园林建造经验, 就苏州园林而言就有数不尽的可供借鉴和吸收的造园经验和丰富多样且取之不竭的设计灵感。因此在现代景观设计过程当中, 注重对于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吸收, 具有良好的继承和反省精神, 而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吸收同样值得好好利用, 在科学、理性与文化、感性的结合中找到自己发展的道路, 既能博采众长又能与时俱进的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景观设计。惟其如此, 中国景观设计的将来才更加美好, 才更加具有中国的特色和标签。

摘要:在苏州园林中集中表现了诸多中国古典造园技艺, 并且蕴含着深刻的中国园林美学内涵。在现代景观设计当中如何在西方景观设计影响的氛围下审视传统园林体系的物质性和精神性, 是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发展的关键步骤。

关键词:苏州园林,现代景观设计,园林意境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刘敦祯.苏州古典园林M第1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3]吴肇钊.巧夺人工中国园林理论艺术营造文集M第2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4]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第2版.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0.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如果我们来到江南就不免去苏州的园林看一看,它虽然没有北京皇家园林的庄严肃穆;却也不失江南的婉约与妩媚。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走进苏州园林,去欣赏那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

2、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4),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3、辨明字音:

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邱壑(hè)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相间(jiàn)嶙峋(lín xún)庸俗(yōng)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4、整体感知:文章是从D角度,抓住A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角度: 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 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二、速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什么?(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文章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a.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b.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c.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d.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e.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f.门和窗是高度的图案美.g.极少用彩绘给人色彩美.从七个方面紧扣 “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总体特征.3、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4、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第二课时

1、本文作为一篇说明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除说明之外其他表达方式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本文主要用解说的方法介绍苏州园林,熔说明、记叙、议论于一炉,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

记 叙1.“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树相间。”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景象。

2.“古老的藤萝……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3.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描绘了游人观鱼的动人情景。议 论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评价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2.“我想,用图画来比方……是不讲究对称的。评论不讲究对称的美学原理。

3.“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可是没法说出来。”评论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2、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作用答题思路:对什么进行分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答题思路:把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突出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答题思路: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增加说明的趣味性)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答题思路:举什么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答题思路:列举具体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3、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 掉“一切”“决不”,可以吗?)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好不好?)

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6

关键词: 《苏州园林》 说明文 说明方法 顺序 语言特点

说明文主要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教授知识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的主要特点是以传授知识,阐明事理为主。它不同于其他文体:议论文以理服人,记叙文以情动人,说明文在于传授知识。在通常情况下,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属于事理说明文,文章从多角度阐明花儿这样“红”的原因;《苏州园林》属于事物说明文,主要通过介绍表现苏州园林无论游览者站在哪个角度,眼前展现的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从近年来徐州市及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看,首先徐州市每年都在现代文阅读中出现说明文的题型,从分值上看有加大的趋势。其他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很少没有考察说明文这种文体的。针对不同的文体,当然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因此,語文教师要在说明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说明文,要掌握哪些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如何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呢?笔者结合《苏州园林》,谈谈如何开展说明文教学。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在课堂中学生对说明文不感兴趣,由于学生在课堂中的消极表现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但是,教师必须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其实与说明文相关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搞清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顺序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掌握这些,学生在遇到说明文这种文体时就会知道从何处着手,在中考阅读中不会无从下手。

一、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而采取的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下定义和作诠释等。在《苏州园林》中为了介绍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列举了假山池沼的配合,“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绝不雷同”。通过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它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作比较的运用及作用,在《苏州园林》中,作比较比比皆是。如在文章第一段,将苏州园林与其他各地的园林作比较,突出强调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概括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又如为了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将苏州园林与我国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进行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因为苏州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的是自然之趣;分类别及其作用,在《苏州园林》中“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四个讲究,分类说明,条理清晰,文章以下几段就紧紧围绕这四个方面说明的。分类别就是让文章思路清晰,有条不紊,让读者一目了然。

二、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就是作者要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说明顺序有以下几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就是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组织文章内容的。这种时间顺序一般是为介绍人物的生平、记录科学观察的内容及说明事物的制作过程的内容而写的;空间顺序就是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前到后等进行说明。这种空间的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包括建筑物方面的比较多;逻辑顺序就是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安排的。逻辑顺序细化为由总到分、(例如《苏州园林》就是按照先总后分的逻辑顺序开展的)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细部(例如《苏州园林》,作者首先从苏州园林的整体着眼,介绍了它的地位和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从大的方面介绍,再到花墙和廊子,细化到苏州园林的门窗及图案设计,这种结构是作者有心安排的)。逻辑顺序包括由主到次、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近几年徐州中考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例如2014年徐州市中考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黑匣子在,希望就在》,2013年徐州市中考语文试题说明文《看云识天气》,此类说明文是事理说明文,一般是运用逻辑顺序。

三、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般从两个角度谈,一是它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二是生动形象性。说明文这种文学体裁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要求准确严密,例如在《苏州园林》中,“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其中绝大部分语言运用准确、科学、严密,说明我国古代的宫殿到现代的一般住房,基本上对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都对称,也有少部分不讲究对称,如果去掉,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用了“绝大部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但是,也有一些小品文,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其实为了改变说明文语言比较平实的特点,让说明文阅读起来兴趣盎然,作者往往在语言上用心表达,尽量让语言生动一些。例如在《苏州园林》中“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其引用《汉乐府 江南》中的诗句,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增强说明文的文艺性。

总之,在说明文教学中要关注这些说明文的一些知识点,教给学生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授之以渔,一方面学会阅读说明文,知道有关的说明文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在教学说明文的过程中,结合中考的考点、热点,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掌握中考说明文的考点。

参考文献:

[1]洪宗礼,程良方.说明文教学浅谈[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80(04).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7

一、猜想、验证,激发阅读兴趣

尚德课堂强调教学从学生的学情开始,学生了解的程度是设计《苏州园林》教学的起点。苏州园林是苏州城市的一张名片,学生或多或少了解一些。教学《苏州园林》伊始,我让学生猜想作者在课文中会写到苏州园林的哪些东西,作者会按照怎样的思路写作。课堂上,这两个很简单的问题,把学生和作者的思维巧妙地连接起来。这两个问题勾起了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生活记忆,也勾起学生阅读课文的欲望。

在阅读猜想阶段,学生对苏州园林景物的猜想主要指向苏州园林中的典型景物 :假山、池子、围墙、廊子、房屋、花草树木、动物等等,忽略了苏州园林中特别细小的部分。而且,学生对写作顺序的猜测,也是基于一般的、粗线条的知识积累,如空间顺序、游踪、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苏州园林》是一篇精美的文艺性说明文,堪称说明文教学中的典范。尚德教育中,如何发挥典范的示范性有效进行说明文教学,让说明文知识真正融入到学生的认知系统中,是值得教师们好好谋划的。我在本文教学的起始阶段,顺着学生的思路教,也教出了《苏州园林》的理趣境界。虽然学生原有的生活图式和课文自然存在差距,这差距恰恰是我们开展好课堂教学所需要做的事 ;弥补差距,按照学生需要仔细研读课文 ;自我发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课文永在学生心海。

事实上,让学生猜测是为了激发想读的欲望,学生就会生成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我到底猜到了作者写的那些东西没有?作者是不是这样写的?所以,在自我朗读课文环节,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边读边用笔圈画,读书效果明显提高。

在验证阅读阶段,学生很快发现自己猜想的不足,忽视了园林中细小部分——每个角落、门窗、色彩 ;同时也没有注意到作者写围墙廊子的意义——其实是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层次,是写游览者对苏州园林空间的整体感受,而不是单纯地写围墙和廊子。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只有像作者那样观察苏州园林,才能全面地反映苏州园林的风貌特点。这样,课文的写作顺序也就迎刃而解了,即从主要写到次要,从大写到小。但这些内容的学习还仅是基于学生的自我感悟,还不能算是真正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思维,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思维的触角在阅读过程中伸向远处高处。

我们来看一个片段。

师 :本文写“苏州园林”是不是写苏州某一个具体的园林?

生1 :不是。是写苏州所有的园林。

师 :这就难了,一篇小文章要写苏州所有的园林?

生2 :文章写了苏州园林中共有的东西。

生3 :抓住了苏州园林中共有东西的共同特征来写。

师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生4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

师 :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这一句)

师 :为了体现这个共同的特征,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表述?

生5 :四个“讲究”。

师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读)

师 :这四个讲究和“务必”那一句话是什么关系?

生6 :总分关系。

师:这四个讲究又和下面哪几节一一对应?

生6 :3、4、5、6节。

师 :那还有7、8、9节呢?

生6:7、8、9节包含在“一切”中。因为“务必”一句和四个“讲究”构成总分关系,四个“讲究”“一切”又和下面几节构成总分关系。

师 :那哪个同学来完整地总结一下作者的写作思路?

生7 :作者以总分的结构,从主要到次要,大到小的顺序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通过“本文写苏州园林是不是写苏州某一个具体的园林”这么一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由具体的看得见的东西引领到整体的理性的造园理念上,又通过“这四个讲究和‘务必’那一句话是什么关系”“那还有7、8、9节呢”两个追问,自然把学生引向文章的结构。说明内容一目了然,说明顺序一点就通,但如何自然地理解文章的谋篇布局需要细细体会。课堂上,我重点让学生朗读苏州园林共同点的句子——四个“讲究”及“一切”句,让学生体会“总分总”的结构特点,也借机认识段落之间的关系,把文章结构教学不知不觉寄予其中。

从猜想写作内容到写作思路,再验证自己的猜想,不仅激发学生想读的欲望,还让学生感知到自己的差距,更激起学生想学习的欲望,这样的教学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的,是容易让学生接受的。

二、评说、品味,切入文本关键

文本的感受与阅读,其实是“养性励行”的过程。通过文本来涵养学生本性或者个性,恰恰是语文课程目标所期。在“尚德教育”中,“养性励行”强调“养”之有素,方能厚积薄发。《苏州园林》之所以精美,语言的精美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作者在文中表述了自己对苏州园林的感悟,属于个人的看法,但希望个人的看法能够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不仅需要生动地描述苏州园林的美,更需要用精准恰当的语言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因此学习本文语言的准确生动性是“养性励行”的重点。

当学生知道了本文写了什么和按照怎样的顺序写以后,我问学生“我们还要学习本文的什么”,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认为还应该学习 :本文的语言表达、如何欣赏苏州园林的美、说明方法、写作目的等等。事实上,就语言来说,课文确实非常经典。第一节中“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中的“据说”一词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据说”,表明作者并没有实际确定证实过园林到底有多少,如果将这个词拿去,意思就变为肯定,与原意不符。第4节“大多引用活水”中“大多”表示大部分,并不是全部,表明少部分也有用死水的。第六节“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中的“必然”意思为“一定”,如果把这个“必然”去掉,就不能准确地表现出园林花墙和廊子设计的精巧。作者用词精致、准确、客观,这些词都能很好地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所以,当我遵从学生的本意,让学生寻找学习方向时,学生的想法都具有一定的道理。比如学习审美,我们通过学习本文可以获得一定的鉴赏苏州园林美的知识方法,作为一篇说明文说明方法也应该是学习的一个要点。但精准恰当的语言能够涵盖这些具体的内容,所以,我把品味本文的语言作为本节课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来学习。课堂教学环节,我先告诉学生什么是“准确、生动”的用词,又通过示例的形式先让学生感知,然后才让学生在文中自由寻找、批注,表达自己的感悟。事实上,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感悟出乎我的意料,很有灵气智慧,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自由氛围下的学习热情。我们看这个交流片断——

生1 :第5节“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珠光宝气”指闪耀着珍宝的光色,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开得鲜艳、繁茂 ;“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不仅写出了花的鲜艳,更写出了游览者愉悦的心境,“可是没法说出来”进一步突出了花给人美的享受。可见文章语言的生动。

师 :你分析得太好了,可见你理解得深刻。

生2 :第5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寂寞”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使人觉得树也像人一样有情感,既形象地说明景物特征,也写出了苏州园林四季常青、优美如画的景象,读来有诗意。

师 :分析得好,老师再补充一点,“寂寞”是游览者对苏州园林栽种花草树木的总体感受,突出表现苏州园林花草树木栽种的特色。

生2 :我对第5节“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一句要补充。“珠光宝气”体现了花开时鲜艳的色彩美,“没法”使人对花的鲜艳产生联想。

生3 :第2节中“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一句中四个“讲究”采用了排比,写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达到一幅完美的图画,精心设计。

师 :这四个句子,还有一定的规律呢。看出来了吗?

生3 :和下面的四节一一对应的。

师 :对,每一个“讲究”分别对应下面一节。所以排列次序不可变化。

生4 :第4节最后两句话“鱼戏莲叶间”这一诗句,生动形象地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夏秋季节如诗如画的美景,也与上文“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相照应。

师 :你不仅分析了诗句的美,还分析了诗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非常好。

“顺乎自然”,本是古代“养生”理念。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他在《养生主》中强调“缘督以为经”,说的是养生要顺着事物的自然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这里,庄子强调的“顺乎自然”,即顺乎人体的生理要求,不强行压制,也不汲汲追逐。课堂教学环节当我们“放纵”学生的本心,让他们对文本作一番透彻的阅读,让他们自由建构文本语言的美丽境界,你会发现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比教师的预想精彩得多,深刻得多。事实上,我们有时往往人为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如果回到尚德课堂的自由思考境界中,学生获得的必将是最为精彩的阅读美丽。

三、探究、推测,合理解释写作动机

“尚德课堂”从杜威的“儿童为中心”出发,认为学生是学校发展的中心,学生是教学发展的中心,学生是自我学习力发展的中心。在阅读《苏州园林》时,我们怎样让学生的这种自我学习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当学生获得了对课文的完整理解时,一个疑惑也在学生心头潜滋暗长 :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呢?根据发展学生本心的追求,我让学生探究、推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学生根据对文章的整体了解认为 :是为了向大家介绍苏州园林的美,是为了表达对苏州园林的喜爱之情,是为了向读者介绍如何鉴赏苏州园林的美。

这三种理解第一种是针对教材文本功能而言,第二种暗合了作者写作的原初目的,第三种是读者阅读文本时获得的读者意。无论哪一种理解,既然学生提出了教师就有义务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

我根据学生的理解是这样引导的——

师 :我们了解了《苏州园林》的内容和写作的顺序,也鉴赏了《苏州园林》的语言妙趣。你们知道作者当初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吗?

生1 :为了教人们如何审美?

师 :你怎么读出来的?

生1 :第一节“如果要鉴赏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中“鉴赏”是鉴别欣赏的意思,那么作者就有可能是要教人们如何鉴别欣赏园林。

师 :真聪明,从一个词上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很好。还有吗?

生2 :表达对家乡苏州眷恋、赞美。

师 :叶圣陶先生是苏州人,写作本文时他不在苏州,写家乡的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爱很好理解。我们来看书下第一个注解。本文原题叫《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什么叫“深眷”?即“深深的眷恋”,明确表明了对苏州的眷恋赞美啊。

生3 :还表达了对苏州园林设计师和匠师们高超技术高度的赞美。

师 :一篇文章同学们读出了多种情感,叶圣陶先生肯定会为你们的聪明感到高兴。

在学生充分感受《苏州园林》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作者写作《苏州园林》的真正目的是为香港要出的一本摄影集《苏州园林》作的序,并简单地进行了“序言”文体知识的教学。事实上,叶圣陶先生的序写好后,香港的摄影集没出版,却造就了现在这么一篇专门介绍苏州园林的文艺性说明文。课堂教学环节,我出示了《苏州园林》的开头和结尾部分。由此让学生觉得他们读本文时感受到的情感,也是有一定依据的,也是很自然的事。

师 :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是为香港要出的一本摄影集《苏州园林》作的序,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序”吗?

生(齐答):知道。就是写在一本书的前面的文章。

师 :对,“序”就是写在一本书前面的文章。文中可以交代写作的原因,介绍书的内容、写书的经过等等。那么我们看这篇文章像“序”吗?

生(齐答):不像。

师 :对,不像了。为什么呢。这篇文章在进入教材前,把第一节、最后一节删去了。我们看最后一节——

叶圣陶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及写的这些,病后心思体力还差,因而不再多写。我还没有看见风光画报出版社的这册《苏州园林》,既承嘱我作序,我就简略地说说我所想到感到的。我想这一册的出版是陈从周教授《苏州园林》的继续,里边必然也有好些照片可以与我的话互相印证的。”

这节课的最后,我还布置一个猜想性的思考题 :如果叶圣陶先生现在回到苏州,再写《苏州园林》,他又会写些什么呢?让学生带着疑问思考离开课堂。

尚德课堂以“遵循本心,顺乎自然”为理念。这种追求理念,意味着教师应该遵循本心设计教学,开展顺乎自然的教育规律教学 ;这种理念追求,还意味着学生遵循本心的开展学习,顺乎自然的在课堂上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教学《苏州园林》,我顺着学生的思路,一同猜测、探究《苏州园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顺序,体现了什么样的语言特点,是什么样的文体……我以学生原初的认识为起点,以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的方式逐步深入,努力探究、寻找学生和作者在表达认识上的差距,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习——财富蕴藏其中》,强调终身学习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21世纪教育规划和人才培养的一个全球性发展的战略目标。苏州“尚德课堂”旨在提升深度阅读能力,致力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趣味、阅读创新精神和阅读实践能力。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我更强调培养学生深度阅读能力、深度表达能力、深度求新求异能力、深度交际能力、深度动手能力等。因为,当我们围绕“深度”提升课堂学习力时,我们的学生才能变为“尚德”的最强大脑。

摘要:翁永兴校长建构了尚德教育体系,要把尚德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遵循本心设计教学,开展顺乎自然规律的教学。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遵循本心的开展学习,顺乎自然的发展个性品质。在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教学《苏州园林》,笔者采用尚德理念,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猜测、探究《苏州园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顺序,体现了什么样的语言特点……以学生原初的认识为起点设计教学,水到渠成地达成教学的目标。

从拙政园看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 篇8

1. 文化底蕴浓厚成为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的特色。

苏州园林建设设计之所以能够被称为“中国园林之最”, 归根到底是由于苏州的文化底蕴深厚, 而苏州城的文化底蕴也成就了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特色, 即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中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对于苏州这座古城, 最早建成于公元前514年, 整个城池坐落于历史的核心地理位置, 历史上关于苏州的文字记载追溯到远古时期, 最开始为吴属之地, 又称之为姑苏。明朝时期的经济文化中心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以及江南一带, 据明朝苏州城史料的记载, 明代时期的苏州可以说是一个经济文化繁华的城市, 是明朝时期的第一大城。除此以外, 苏州城巷中的每一个小巷中都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最有名的有专诸巷。在明朝时期的拙政园中, 人们不难发现文化的韵味, 拙政园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在当时的影响力可谓是相当大的[1]。从明代看拙政园的文化底蕴, 它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建筑形式, 而是升级为了一种内在与外在的升华, 而这种升华就体现在绘画、山水、花草树木以及诗文集合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所汇聚的艺术形式, 将中华民族的时代气息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也成为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的最大特色。

2. 别具一格的设计成为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的风格。

拙政园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 在整个园林中占据着最大的建筑面积, 是苏州园林内最为典型的代表。据记载, 拙政园建成于明朝正德年间, 明代时期的拙政园主要是以水为主, 景色尤其美丽, 当时的建筑数量虽然不多, 但它的看点却不仅在数量还体现在建筑设计上。明代的拙政园简单而不俗, 素雅而不失美, 园中茅亭、竹子篱笆、自然山水相交融合, 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作。在拙政园中, 最吸引人的还要数园中的花草树木, 在这些自然景色中, 有近80%的景观是以山水植物为题材, 每一个景观栩栩如生, 给人以美的遐想。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风格在明代时期是独具一格的, 它摆脱了传统的粉饰性装扮, 充分以园中的优势进行设计, 从而形成别具一格的园林景观。据《王氏拙政园记》中记载, 文征明综合利用拙政园天然的优越性, 将这一带的地质松软、积水过多、湿气厚重转化为优势, 因地制宜, 最终规划设计出了拙政园的各个景点。每一个景点都有着独特的天然韵味与气息, 将意境完美地与自然相结合, 打造出极具观赏价值的苏州园林[2]。在拙政园中, 山水、花鸟、竹亭作为其简单的构成元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 拙政园正是由于这些简单的元素才组成了具有意境的设计风格, 而这种设计风格也成为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的风格。

3. 意境的营造成为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的标。

明代时期的苏州园林极具“诗情画意”, 而这种意境主要归根于园林的设计理念。中国古代的园林一直都是在探索一种意境的表达, 而从苏州园林的整体建设设计不难发现, 它的意境表达是颇具心思的。关于园林的建设设计, 不仅包括布局的设计, 最重要的是一种格调的设计, 相对于皇家园林而言, 拙政园作为私家园林的代表, 应突出高雅自然的意境。明朝时期, 从拙政园的意境中不难发现, 它十分注重高雅的意境设计, 整个园林以园林的本色色调为基本色调, 通过楹取、书雕刻、装饰等作为载体, 以大片粉墙为主, 再加上栗壳色的梁柱, 黑灰相称的瓦顶, 以白墙和水磨砖所制的灰色窗框, 勾画出一幅山水画, 也营造出了一种自然高雅的意境。同时, 对于每一个景点的名字也进行了仔细的命名, 如松风水阁、与谁同坐轩、雪香云蔚亭等, 给人以浮想联翩的意境体验, 具有极强的文化韵味[3]。园林中文人书画的亲笔所作也是一大亮点, 苏轼的《赤壁赋》、董其昌所书曹植的《洛神赋》等, 给人以文人骚客的韵味体验。

二、从拙政园看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兴盛的原因

1. 文人画家的参。

明朝时期, 经济的繁荣发展为苏州营造了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 苏州作为第一大城, 诞生了不少文人画家。在苏州园林建设设计中, 最优影响力的就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徵明, 他作为明代园林设计的代表人物, 对拙政园乃至苏州园林的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徵明, 主要擅长的是诗文书画, 他的文学是从师于吴宽, 书法艺术从师于李应祯, 画作则从师于沈周, 他是“吴中四才子”中的一位, 与祝枝山、唐寅、徐祯卿并称。明朝年间, 他受命参与拙政园的建设设计。在文徵明对拙政园进行设计之前, 他综合考察了拙政园所处的地理位置, 认为劣势资源可以通过设计进行改造, 通过对拙政园的松软地质以及潮湿地气进行微观设计, 最终绘制出了《拙政园三十一景图》。这幅著作每开画拙政园内一个景点就对页题诗, 并且每首诗词之前都要作上一首用正草隶篆书写的小序, 园中的山水花草全部采用自然制造。可以说, 在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 具有极强的美术价值与园林研究价值。中国的山水画最早可以追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那时候的书画艺术主要呈现出阳刚气息, 没有柔和的一面, 经过几代的发展与创新, 到了宋朝时期开始有了意境的特点, 到了明朝时期, 这种意境的表达更具创新性。

2. 美术艺术的熏。

明代时期, 美术艺术繁荣发展, 文人画派出现了演变, 随着明朝时期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发展, 近似于资本主义的思潮开始兴起, 人们的思想不再局限于封建社会的落后思想, 市民文化开始崛起, 这直接导致了美术艺术的演变。同时, 随着外来传教士文化的传播, 西方古典主义的美术作品开始萌芽, 中国美术开始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明朝时期的美术主要可以被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但主流还是分为宫廷绘画与浙江为主题的浙派。明朝时期, 在皇帝内宫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画院, 但是到了洪武年间, 皇宫内便开始从浙江一带招聘一些画工, 随之而发展起来。明朝时期, 代表人物主要有吴伟和戴进, 他们都注重构图的剪裁与意境的营造, 尤其是山水的意境描写。同时, 花鸟画也开始风靡起来, 大多是继承了宋代的特点, 描写精细, 擅长大幅制作, 生动逼真, 将花鸟与特定环境相结合, 给人以美感。明朝时期的代表主要是吴门派, 其门派下擅长竹林题材的弟子也非常多, 在吴门派中最典型的代表当属沈周, 他出身于诗画家族, 自身对绘画非常感兴趣, 擅长山水诗画, 以水墨淡着色著称, 表达出无限的意境。到了明朝晚期, 随着吴门派的衰落, 松江画派逐渐兴起, 其中最为代表的是董其昌, 他是继文徵明之后的书法家, 在水墨山水画方面也颇具造诣。通过研究拙政园的绘画艺术可以发现, 明朝时期美术艺术的影响对其有着重要的作用, 也是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兴盛的重要原因。

3. 造园文化的影。

造园文化源远流长, 明朝时期, 随着园林景观的崛起发展, 造园文化体系也逐渐形成。以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为例, 这部著作的绘制为以后园景观的建设设计奠定了基础。可以说, 明代时期拙政园的建成与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绘制有着密切的关联, 因为有了这本绘制图本, 很多建筑设计者便找到了设计的方向, 根据其中的内涵进行创新研究, 从而发展适合自己的园林设计方案。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也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设计方案, 它包含了各个景点的每一处细节, 对每一处细节都进行仔细的勾勒, 这也是拙政园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主要原因[4]。《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以系统性的视野对整个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研究, 书画相得益彰, 园林内一水、一木、一池都刻录着自然的印记, 给人以无限的憧憬。这种意境的提炼也正是造园文化所需要的内涵, 可以说, 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已经成为了造园文化的一部分。

三、从拙政园看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的意义

1. 提高了苏州园林的社会影响。

拙政园的建造是数百年精神文化的沉淀, 为苏州园林增添了几分韵味, 而苏州园林也正是因为有拙政园的存在而大放异彩。拙政园中的桃花片, 营造出沿岸种植开花, 花开盛若红霞的唯美意境;竹林间, 高拔挺直。还有那季节性的美景, 春日的山茶, 夏日的荷花, 秋日的芙蓉, 冬日的梅花, 竞相开放。在拙政园间, 最不能错过的就是植物景观, 以山茶花、荷花以及杜鹃花著称的三大花卉, 可以说, 园中80%以上是植物景观, 以荷风四面亭的荷花、玲珑馆的竹林以及听雨轩的芭蕉著称, 营造出淡雅唯美的意境。通过拙政园的这些园林设计, 提高了其自身的地位价值, 成为中国园林史上的典型代表。

2. 促进了园艺艺术的繁荣发展。

明朝时期拙政园的园林建设设计是一项令人赞口不绝的艺术精品, 它是艺术与内涵的结合, 对中国园艺艺术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园林中的雅趣画面是园林设计的一种境界, 对园中的设计与格局的布置达到了极致, 这主要得益于明朝时期发达的造园艺术。同时, 园中的虚静画面唯美, 主要是以《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的《槐雨亭》为代表。拙政园是一部真正追求艺术价值的园林精品, 它在艺术构思、设计格调进行了全面客观的思考, 是在园林艺术的美学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 人们所看的不仅是一种外在的美景, 更应是一种内在的设计理念, 对其设计的动静、雅趣以及趣味进行观赏。在中国园林史上, 明朝时期所诞生的拙政园可以说是一部佳作, 它不仅集聚了多种文化的内涵, 而且创新了更多的设计理念, 为后来的园林建设设计理念奠定了基础, 同时, 从明代的拙政园看苏州园林艺术也就存在着非常大的历史意义。

摘要:本文在从拙政园看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特点的基础上, 探究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兴盛的原因, 从而探讨出从拙政园看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繁荣发展的意义, 提升了明代美术艺术的研究价值, 促进了园艺艺术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拙政园,明代,苏州园林,建设设计

参考文献

[1]卜荔娜.中国古代园林的类型及设计特点[J].兰台世界, 2012 (22) .

[2]曹林娣.中华文化名人与苏州园林建筑装饰[J].苏州大学学报, 2009 (4) .

[3]曹林娣.明代苏州文人园解读[J].苏州大学学报, 2006 (3) .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9

1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特点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 形成较为独特的乡土景观。在历史漫长的古代, 无论是官宦之家, 还是文人墨客, 都对审美有着较高的要求, 都会在设计居住环境时将艺术文化应用其中, 以便能够打造出更加宜人居住的优美环境。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充分考虑到光线、气候、温度等一系列因素, 无论是布置亭台楼阁, 还是种植植被, 亦或者布局园林结构都对其予以考虑, 除此之外, 还将园林内的景观环境与外界的景观环境予以有机结合, 让人们在对优美的园林景观进行欣赏的同时, 也能够与大自然实现亲密接触。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还较为重视空间曲折变化和空间组织手法, 努力做到虚实相间、动静结合, 将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充分结合起来, 以此来打造出独特的个性化功能空间。例如扬州个园就是扬州古典园林中最具艺术价值、最富盛名、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园林, 集中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精髓。

2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1 “天人合一”的古典造园思想的应用

古典园林设计思想极为推崇顺应自然的发展让园林设计与大自然进行有机融合, 园林设计效果务必达到“天人合一”, 这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需要予以关注的重点, 从目前来看, 虽然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已经取得较大的发展, 但是却没有足够重视自然的生态环境, 这样一来, 就造成较多生态资源浪费。

2.2 古典园林中意境创造思想的应用

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特别希望“用有限的土地面积来营造出无限意境”,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就需要合理布局景色。例如北京颐和园在自身建筑的独特性基础上巧借玉泉山的美景, 让二者相映成辉, 一起将颐和园的整体美观体现出来。又如扬州个园的面积虽不大, 但一处一景, 将造园者的匠心独具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特别是个园的叠石艺术让人叹为观止, 个园利用分峰用石的手法, 堆叠4 种不同的石料 (宜石、笋石、黄石、湖石) 来营造出“春、夏、秋、冬”4 景, 表达出“冬山宜居”、“春山宜游”、“秋山宜登”、“夏山宜看”4 种截然不同的诗情画意, 最终形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精品杰作。

2.3 因地制宜的古典园林设计技巧的应用

由于受到城市人口增加、大气污染、用地日益紧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现代园林景观建设的用地面积也较小, 应用因地制宜的古典园林设计技巧显得尤为重要。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对于空间变化往往要求既统一又多样, 那么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层次变化的特点, 必然会大幅度增加园林景观的空间层次感, 打造出现代、立体、多样的园林景观空间。

3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继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日益加快, 中国文化正在遭受多元化文化思想的冲击,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历史意义与文化底蕴也与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渐行渐远, 但无论是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 还是古典园林的创作手法都能够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提供许多思考、许多借鉴。从目前来看,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过多地受到西方园林景观设计思想的影响, 虽然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个性, 但缺乏内涵, 完全没有考虑到中国人内心对于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解和感受, 必然不利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因此,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 务必要继承发展古典园林设计思想, 营造出具有适宜居住和较强观赏性的景观作品。这既是对中国历史传统的继承, 也能够让打造出来的园林作品更符合中国的国情, 更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4结语

总之, 我国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务必要基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借鉴和学习古典园林设计理念, 创造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园林。

参考文献

[1]邹伟周.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继承与发展[J].现代园艺, 2011 (11)

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 篇10

关键词:城市园林,设计,植物保护

园林绿化过程中, 园林设计不仅对植物的配置以及植物的种群结构等相关的事项起着决定的作用, 对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也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 在园林设计中对园林植物保护因素应进行有效的考虑。不科学的设计, 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园林生态失衡、病虫害滋生泛滥的现象。

1 园林设计以及植物保护的情况

1.1 病虫害的危害

目前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断加快, 城市在绿化建设中通常选择一些不适应当地环境的外来树种, 不加论证就播种。虽然短期内这些树种在园林景观上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但由于不能适应环境变化, 出现生长不良的现象, 且易受到病虫害威胁。有的城市花费大量资金, 盲目移植特大乔木, 这些乔木成活率很低, 且很难恢复原貌, 同时生长不良会导致病虫害的出现。

1.2 树种之间的配置不合理

在园林设计中, 由于设计人员知识面有限, 考虑得不周全, 在设计前没有完全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每种植物间的关系, 导致了一些园林树种配置不合理。其表现在一些相克的植物同时种植, 比如核桃会造成周围松树和苹果树受害;容易产生转主寄生的植物品种同时种植, 比如:红叶小檗和竹子同时种植会出现锈病;将不耐水湿植物种植在低洼处, 易出现病害等。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植物出现黄化病、蚜虫及白粉病等, 大部分病虫因环境及周围条件限制, 很难进行有效控制。

1.3 园林的设计模式单一

园林设计过程中存在着设计模式比较单一的现象:植物的种类、年龄以及层级趋向一致, 植物生长群落的结构比较简单, 不能够有效抵御病虫害的侵害, 也不能够发挥出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 最终导致园林植物病虫害问题的加剧。如果大面积的种植冷季型禾本类草坪, 将会使一些农田迁飞性害虫大量进入到城市草坪当中, 连年发生灾害。最近几年来迅速发展的金丝柳, 树皮金黄色而且光滑美丽, 但是大量的单一种植没有伴生植物作为保护, 十分容易感染腐烂病, 引起皮层的溃烂以及叶片脱落, 最终将会出现批量的死亡。

2 预防植物病虫害发生解决的措施

2.1 注重种苗本地化以及苗本乡土化

种苗本地化是指植物种子及苗木在选用时, 尽可能在本地选取及培育。尽量减少长途调运植物种苗数量, 跨地区采挖移植野生植物要严格控制。本地采收的种子及培育的苗木, 在一定程度上经过耐性、抗性考验, 播种及栽植后, 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融入当地生态系统, 对病虫害表现出较强的抵御能力。城市园林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 受人为因素影响, 选择植物种类时, 要注重乡土树种的推广和应用。

2.2 适地适树

配置树种时, 一定要结合栽植地的具体情况, 不仅要与环境条件相协调, 还要与其相适应,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园林的整体美。要结合绿地的性质、功能, 选择速生树种或者是慢生树种;结合光照的强弱选择阳性树种或者是阴性树种, 结合地势以及地下水位这两者之间的高低, 进一步选择抗旱或者抗涝树种;结合污染源的不同, 选择不同的抗污染树种;结合周围建筑群的性质、周围建筑群的高度和周围建筑群的朝向, 选择不同形态及功能的树种;结合土层的厚薄选栽乔、灌、地被等相关的树种;根据风力的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栽深根或浅根性树种。栽植过程中, 其位置如果违背了树种的生物学的特性, 比较容易发生病虫害。一些边缘树种或者外来树种, 应充分考虑对当地的适应性, 栽植时一定要注意气候, 如果气温突变, 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到比较严重的伤害甚至是死亡。

2.3 设计时要品种多样化以及结构复层化

园林植物中, 植物是病虫寄生的寄主, 不同病虫会危害不同树种。选择不同树种搭配时, 必须要了解病虫害的寄主范围及活动规律, 防治病虫害的转主危害及交叉感染。根据不同环境选用不同树种, 增加物种间的制约能力, 以此来减少病虫害发生。尽量选择不同类树种, 以丰富多样性来形成多层次绿色空间, 具有一定的结构、功能及自我调节能力。这样不仅能丰富园林景色, 同时也能预防及减少病虫害出现。在具体配置时, 要根据树种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征, 使不同树种都有适应的生长环境, 组成一个稳定及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 同时也增强树种自身调节能力及增加树种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最终实现生态调控。实践证明:只有物种多样性才能有生态稳定性, 只有生态系统稳定, 才能更好地抵抗病虫害。例如在一些城市中, 大批量种植杨树及国槐, 导致杨树食叶害虫和槐树天牛类蛀干害虫的危害加剧。

3 结语

总之, 园林在绿化设计时, 应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 以生态学理论为主要的指导。园林的植物要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 把各种园林植物有效地组织在一起, 不仅要构建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还要构建安全的生态系统,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丕捷.浅谈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J].现代物业 (上旬刊) , 2012 (6)

论园林专业园林工程课案例教学 篇11

关键词:园林工程;案例教学;问题;特点

G712;TU986-4

园林工程案例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比较注重,而且还进一步强调了如何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让学生有目的地对感知印象获取,进而使理论的认识丰富和加深,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以最佳的方式去获得知识,缩短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从而使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园林工程项目的设计能力和施工应用能力达到。

一、园林工程特点

在园林专业中,园林工程是一门重要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综合性,主要培养综合技术人才。学生需要掌握园林工程有关理论知识,具备基本施工技能,这样才能在实际工程施工中充分运用工程技术与园林艺术,发挥园林工程构筑物自身功能,使其与周围环境协调。目前,大部分园林专业学生注重设计,忽略施工。事实上,设计只有以工程施工为依据才能实现设计的可操作性。最近几年以来,各地区兴建大量公园、广场等园林工程,且项目投资、规模较大,设计精美,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问题,包含雨季难以排除地面积水、经常维修路面等。

二、园林工程课程教学问题概述

1.理论教学问题

教师在园林工程课堂教学中一般是照本宣科,关于施工图设计、实例教学内容少,影响学生学习能力提高,限制学习视野。教学对象为学生,但学生无学习积极性,敷衍了事,也不参与实践活动,会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

2.实践教学问题

园林工程教学中,实践课程少,无任何教学改革,主要沿用传统教学方法。此外,学校缺乏实践场地、实验室设施,影响园林工程实践教学效果。由于社会实践少直接影响学生实习机会。实践教学处于薄弱环节,学生无法在实践过程中运用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未有效结合,学生动手能力难以提高。

3.课程安排问题

多数高校园林工程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所占比例少,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包含施工项目组织、照明工程、供电工程、山石景观工程、水景工程、道路工程以及园林场地工程等。

三、园林工程课程课堂教学改革

1.专题讲座

园林工程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指导工作。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邀请有丰富工程项目经验专家参访,提出改进学校设施与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案;通过专家讲座,可针对园林专业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对其采取全面分析,重点剖析园林工程施工过程。

2.拓展教学内容

教师需熟悉教材内容,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收集教学资料,補充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可详细讲解叠水、铺装与驳岸等施工流程。通过这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学习兴趣,能加深学生对施工流程中有关知识的理解。

3.趣味教学法

园林工程课堂教学内容较为枯燥、无趣,要想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增强园林工程课程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可以适当开展比赛以及相关活动,打破常规教学格局,例如开展施工图设计比赛,展出作品,并进行评选,给予优秀学生相应奖励。

四、园林工程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探析

园林工程案例教学主要包含两个方向:施工方向、施工图设计方向,按照学生兴趣进行重点培养。对于施工方向学生需掌握丰富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注重社会实践,使其在园林工程施工中能够充分运用理论知识。对于设计方向学生,是学校培养的重点,需掌握施工图设计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同时需对园林工程现场施工有详细了解。园林工程设计与园林工程施工有着明显差异,为确保园林功能设计图符合实际,学生需重点学习水景设计、排水设计、道路设计、苗木种植以及铺装设计等内容,严格把握整体设计。

1.施工图设计实践教学,目前,园林专业学生缺少施工图设计实践锻炼,教师对于学生设计指导较少。教师需要按照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在假定综合场地基础上进行设计,并绘制园林工程施工图。在学生完成设计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详细讲解学生设计图,指出设计图的不足,使其掌握施工图绘制步骤、内容以及相应规范。教师在针对学生施工设计图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建议以后,学生反复修改设计图,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园林工程施工图绘制能力。

2.在对编排案例设计时,我们一定要对内容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加以注意,心理学上认为,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牢固有关逻辑联系的知识。所以编排案例各知识点之间一定要一环扣一环,从而使其相互构成密切联系,使知识结构体系不但要有重点突出,而且还能以点带面,使前后倒置的情况避免,分层次梯度式或螺旋式的上升,并要符合教材知识框架系统。

3.对选编设计好教学案例的过程进行展示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而教师教学的艺术风格又会被很多的因素所制约,园林工程的实训课,案例一般集一章课的教学内容,在引入课堂之后就可对案例进行展示,从案例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从而对案例讨论分析,进一步将相关园林工程原理归纳出,把一连串的知识点穿成一条“锁链”,使复习巩固及实训的教学目的所达到。

4.案例教学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就是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是,让学生通过师生的互动,对案例与园林工程原理之间的联系所了解,这个环节能够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使教学目的紧要环节实现。

5.开放性是案例教学最大的特色之一,是通过从不同角度的讨论分析具体案例,从而对最佳的结论概括归纳出。因此教师的调控能力一定要强,从而指导和点拨学生的讨论分析,帮助学生将案例中的枝节部分的干扰排除,从而对案例的重点和核心部分进行把握。充分地给予鼓励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从而使学生主动探究实际“问题”的兴趣被激发,有助于引导学生对园林工程项目设计过程及施工技法的掌握,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五、结论

通过总结园林工程课程特点,从而分析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确定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专业素质与实践技能;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以最佳的方式去获得知识,使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缩短,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园林工程项目的设计能力和施工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肖万娟;粟本超.高职园林专业“3DSMAX”课程案例教学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6.6:61-64

[2]赵普天,袁胜元,毕翼飞. 面向岗位实操能力:风景园林专业景观辅助软件实践教学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27)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12

1 园林道路的功能

组织空间, 引导游览, 在园林中常常是利用地形、建筑、植物或道路把全园分隔成各种不同功能的景区, 同时又通过道路把各个景区联系成一个整体;组织交通, 园路的布置不仅仅要满足游人的集散、疏导还要满足园林绿化、建筑维修、养护、管理等工作, 同时要完成对安全、防火、职工电话、公共餐厅、小卖部等园务工作的运输任务;构成园景, 园路优美的曲线丰富多彩的路面铺装河以与周围山、水、建筑、花草、树木、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 不仅是“因景设路”而是“因路保景”使得园路可行可游、行游统一。

2 园林道路的具体形式类型研究

2.1 游息小路

顾名思义游息小路指的是:为游客提供娱乐游玩及休闲休息的小径道路, 可以辅助游客到达园林中风景更为精致的区域。在游息小路的设计时, 应保证其双人行走距离在1.2~1.5米的距离, 单人行走的小径在0.6~1米的距离, 对于其他相关的特殊区域, 如水边和疏密山林上所设置的小路, 需要依据其地势和地形蜿蜒曲折的程度, 进行结合自然展开设计。

2.2 园林主干道路的设计规划

风景园林区域设计中, 其主干道路的设计规划主要是针对大部分的游人及周边居民而设计的, 是在园林区域内行走使用最多的道路, 甚至必要时还要能够通行相应的小型车辆。因而, 在针对主干道路设计的时候, 必须要保证其宽度在4米~6米之间, 以此即满足人们实际的需求, 同时也达到舒缓人流堵塞的目的, 更好的做到旺季时期的交通保障。同时在该类主干道路两侧, 均需设置相应完善的绿化带, 来予以修缮填充, 丰满道路的观赏意味。

2.3 园林次要道路的设计规划

所谓园林的次要道路, 实际既是对园林主干道路所做的必要补充, 达到连接风景区和园林建筑群体的作用, 更好的在景区之内发挥出辅助的作用。再对其展开设计的时候, 必要把握好的一项原则既是宽度需大于2米, 低于4米, 以免喧宾夺主影响到主干道路的使用功能。

3 园林道路设计原则

园林道路设计是园林风景规划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对其进行设计时, 既要考虑到园林自身特点, 同时还应该方便群众, 除此之外, 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3.1 灵活性原则

在园林风景规划中, 园林道路设计应该按照园林具体情况要求来设计,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灵活性的规划。一般情况下, 园林道路总体上都是以环形作为主体结构, 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应该调查清楚园林景观走向,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道路设计, 这种设计方法能够防止道路层面出现断连的现象。除了环形道路之外, 还应该以园林中心为核心向外扩展, 以此保证园林景区任何一个位置都有道路通过, 方便人们通行与观赏。要做到上述要求, 设计人员首先应该具备灵活的思维, 而不是拘泥于某一个具体的方案, 道路设计要达到灵活变通的效果, 这样既有利于整体园林风景规划设计, 同时也不会影响人们游览, 而且通过道路的设计, 可以引导人们沿着道路走向风景区, 进而使得整个园林道路处于紧密衔接的状态中。

3.2 使用性原则

无论如何设计园林道路, 都不能忘记设计道路的初衷, 即方便人们体通行, 观光游览, 因此使用性原则是园林风景道路设计人员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设计中, 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尤其是道路布局要尽可能的考虑到人们要求, 比如在道路中设置长椅, 以供游览的人们休息等。园林道路的使用性设计与以人为本的设计相辅相成, 两者应该结合统一起来, 以使园林道路设计达到尽善尽美。

3.3 地域性原则

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景风景规划设计其突出的重点不同, 而作为园林风景规划中的重点的园林道路设计, 必然也会随着地域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特点, 即地域特色。为了能够体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 吸引更多的外地游览群众, 设计人员应该事先了解当地的气候等自然条件, 其次调查清楚当地的风土民情, 之后再展开设计, 以使园林风景规划整体设计突出地域特色, 越具特色的园林道路规划设计, 也就越具独特性, 其游览观赏的价值也就越高。

4 园林风景规划中园林道路设计布局

4.1 平面规划布局

园林道路与普遍的交通道路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 其布局特点必然不同, 一般情况下, 交通道路布局需要考虑交通流向以及流量等问题, 重点是疏通交通, 使得该区域的交通道路不拥堵, 而园林风景道路设计则更多的偏重游览性, 因此在对其进行规划时, 一般都会采取平面设计方式, 体现出一种自然性, 平面规划布局的方式具体可以划分几大类, 第一类是树枝状, 第二类是套环状等。

4.2 立面成形规划布局

在实际园林道路设计中, 设计人员可以按照道路的设计功能来对道路的宽度以及长度等进行自由收放, 可以利用变断面的方法使道路呈现出立面成形的状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园林道路中多安装设置一些长椅或者是运动器材, 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园林道路外部边界, 除了这种简单的方法之外, 还可以采用将园林道路与小广场进行有机融合, 这种方式更能够体现出园林道路的立体型, 使得园林道路更加生动多变, 呈现出宽窄不一的效果, 而且人们在游览时, 也可以进行观赏, 非常惬意。

4.3 交叉路口设计布局

园林风景区中, 必然存在着多条道路相互交叉的现象, 如果不是极其特殊的陡峭山地地形, 设计人员应该通常情况下, 都会选择使用正交的形式来设计, 在具体相交的位置需要进行放大处理, 以使得相交位置显得更加空旷, 如果面积允许, 完全可以设计成一个小广场, 这样在交叉的位置上, 不会出现行人拥挤的现象。如果是小型道路, 选择使用斜交的方式比较好, 但是切记交叉位置不能过多, 交叉点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而且有主有次, , 同时相交的角度需保证一定的宽广度, 以免因为角度太小影响到整体的美观。

结束语

园林景观建设中, 园林道路的设计意义重大, 它对园林景观的整体感觉的实现起着关键性作用。在规划中严格执行相适宜的设计, 对园林的面积进行合理布置, 使园林景观的实现与设计者要表达的意思相吻合, 从整体上体现出园林景观的功能, 增加其艺术美感, 服务好人们的生活, 本文是笔者多年设计经验的总结, 希望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陈维.论园林设计中园林道路的规划[J].现代园艺, 2012, 22:74.

[2]任涛.城市园林景观中道路与广场的绿地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

上一篇:调控一体系统下一篇:测试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