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世界(精选12篇)
精神世界 篇1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 不仅有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 更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随着茶叶贸易的开展, 茶被带到了世界各地, 而茶道精神也随着茶叶贸易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成为人们争相了解中国的一种渠道。奥运起源于古希腊, 在近代欧洲重新兴盛。奥运不仅以其追求体育运动的极限之美感染世人, 更以“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吸引着全球人的目光。当这两种精神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相遇, 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1 中国茶道精神与世界奥运精神历史渊源和内涵
1.1 中国茶道精神的源起和内涵
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开始算起, 茶已经有了近五千年的历史。茶叶最初作药用, 后用于饮食, 再后来成为一种饮品。随着茶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 便产生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化活动。茶的种植, 品茗也形成了一套体系, 自此茶文化开始形成, 古人也将之称为茶道。茶文化的形成有一个萌芽、形成、发展的过程,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 茶道精神处于萌芽时期, 唐朝时期陆羽写的《茶经》一书, 使茶有了完整的体系, 再加上文人学士和统治阶级的推崇, 丰富了茶文化。宋朝时期, 茶文化发展到高峰, 不仅有人饮茶成痴, 爱茶如命, 民间更是斗茶之风盛行。明清时期, 茶道精神进一步完善, 发展成为日益成熟的中国茶道。茶道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儒佛道等多种传统思想的影响, 思想内容复杂。大致总结起来, 将其茶道精神用四个字概括:和、清、静、寂, 这也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髓。
1.2 世界奥运精神的发源与内核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公元前8 世纪的古希腊, 它最初是产生于原始的宗教崇拜。古希腊城邦众多, 战争不断。为了应付战争, 各城邦国家都加强对本国公民的体育锻炼, 进而增强公民的素质。后来人们对连绵不断的战火感到厌烦, 于是才定了一个“神圣休战月”。在这个月里各城邦不得征战, 而是开展军事训练和体育运动, 逐渐就演变成为以体育竞技为主的全民运动会。后来逐渐产生了圣火传递, 凡是圣火所到之处, 各地必须休战。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早期的以和平、尚武、尊神、友谊、公平为主体的古代奥林匹克精神。后来奥林匹克运动在公元3 世纪被禁止, 沉睡千年之后, 在16-18 世纪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兴起, 奥林匹克又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野。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896 年的希腊雅典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和平、公正、友谊”为宗旨, 吸引来自世界各地人们的关注, 奥林匹克运动也演变为一场国际性的运动。而在竞技体育的同时, 奥林匹克运动更以其超越国家和种族的精神感染、吸引着世人。奥运精神在追求竞技体育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同时, 同样寄予了人类奋斗的目标是为了全人类的发展,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秉承着“和平、友谊、进步、公平”的信念不断努力。
2 中国茶道精神与世界茶道精神的共同点
2.1 人文关怀
中国茶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儒教、道教和佛教的影响, 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和生命的关怀。[1]儒家的“仁”的思想提倡“仁者爱人”, 心怀“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佛教也怀抱着普度众生的思想, 收纳受苦受难的群众。与此同时, 人们还可以在品茶中参悟人生哲理, 这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在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下, 也注重对人的关怀。它强调通过体育运动展示人的本质力量, 倡导人的尊重, 谋求人类的全面发展, 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哲学, 进而维护社会和平。而奥运中对公正的追求也正是出与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2.2 积极进取
中国茶道精神中充分吸收了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 并且指导着人们的人生处事。儒家不仅主张安贫乐道, 还主张切磋琢磨。让人面对困境时不仅要不谄媚, 富裕而不骄傲, 还要学会在逆境中磨练自己, 在困难中成长。[2]在人生顺境的时候, 依靠品茶磨练心性, 不骄不躁, 身处困境中仍然能够在饮茶中自我排遣, 自我升华。这便是茶道的内涵, 进可攻, 退可守, 积极进取, 处之有道。奥运匹克运动更是以积极进取精神为主要的动力。它通过追求体育运动的极限之美, 克服身体限制的困难和环境条件的艰苦, 不畏艰险, 努力拼搏, 其进取的精神感染了数以万计的人民, 鼓舞着他们加入到这一人类的和平事业之中。
2.3 注重健康
中国茶道除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外, 还有形成了系统的养生之道。因为茶叶本身就具有养生的功能, 绿茶美白皮肤, 降低血脂, 改善贫血, 还能防癌, 红茶有利于减肥帮助肠胃消化、利尿、强健心肌, 乌龙茶减肥美容、降低胆固醇。除此之外, 人们通过喝茶可以凝神静气, 愉悦心情。茶与禅道结合, 在喝茶中静心禅思, 参禅悟道, 体会人生, 也是一个养生的过程。[3]而奥运精神其最初举办的宗旨也是为了加强体育训练, 提高身体素质。古代希腊人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健康生活的保障, 健康的灵魂是建立在一个健康的躯体之上的。所以在西方的雕塑和绘画作品中多是展现人的形体健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更是以“更快、更高、更强”作为体育运动追求的目标。
3 中国茶道精神与世界茶道精神的差异性
3.1 虚幻与现实
中国古代思想侧重于直觉思维, 主要是依靠人的主观意识判断和对待事物。[4]因此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虽然丰富, 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对其思想做出完整的正确表述, 即注重虚化的模糊表达。这表现为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诸如在绘画作品中, 留白手法的处理让人们透过虚假的幻想得到美的体验, 在文学创作上也偏好通过表面的现象进而隐喻所要表达的真正思想。注重虚幻的思想也深刻影响到了中国的茶文化, 在茶礼中有许多是用于客套的虚礼, 而人们也总是透过茶产生丰富的联想。
与之相反的, 西方自古以来就崇尚科学和实证。从古希腊开始, 其哲学思想便是在对万事万物的观察开始的, 进而又在理性思维的指导下, 形成了系统的哲学思想。而也正是由于西方人注重科学实证的精神才能使他们从地心说的束缚解脱出来, 发现“日心说”, 也才能发现地圆学说, 进而从欧洲走向世界。同时对私有权的保护使西方的法律制度发展非常完善, 这就促使奥运会在形成中不仅形成了完善的比赛体制和评分体制, 而且还注重维护比赛的公平。
3.2 和谐与竞争
中国古代向来提倡以和为贵, “和”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早期的儒家提倡中庸之道, 即“不偏不执, 淡薄明志”。为了维持和的局面, 孔子提出用礼来约束人, 进而来达到“和”, 还提出“仁”的思想, 从内心道德上约束人们。在交友中也提倡“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和乐思想。而在中国盛传的佛教也追求的与世无争的世界, 为此, 佛教主张“顿悟”, 通过提高人的内心修为来达到人的内心平静, 不追名逐利。还通过普度众生的思想让人类世界大和。中国茶文化在形成过程深刻受到儒家和佛教文化的影响, 也主张“以和为贵”。
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西方文化特别注重对“力”与“利”的追逐, [5]它主张的内容与中国的“和”文化正好相反, 开拓进取的精神鼓励人们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在这种思想驱动下, 形成了西方人注重公平竞争以获得个人利益的性格。从古罗马角斗士激烈角逐到中世纪西欧各国以强权争夺领土, 再到殖民运动的兴起, 新航路开辟, 处处充满着西方人的竞争意识。由此体现在奥运精神上就是注重“力”的追求, 讲究公平竞争。
3.3 内敛与外显
中国茶道精神是在中国国土上孕育出来的, 其思想深刻受到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 “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人们的生活常态, 而古代圣人也说“齐家治国平天下”, [6]从这些可以看出中国人崇尚安稳, 无论是从个人的修身养性, 还是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安定平和都成为人们的理想追求。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中国人形成了沉稳内敛的性格, 更加注重对人自身的探索。茶文化充分吸收这种思想, 也讲究含蓄内敛, 这在中国的茶礼、茶俗中都能得到很到的体现, 如在敬茶时主人自谦的称谓等。
与中国茶道精神相比, 奥运精神更加注重外显。奥运起源于西方, 漫长的海岸线使西方人拥有广阔的胸襟, 同时也激励着人们去探险和奋斗。之后随着殖民时代的到来, 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广阔的海外, 开辟了新航路, 放眼全球。而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更加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将人从中世纪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更加注重人的价值, 主张人要勇敢地开拓。这种开放的环境造就了西方人开放、进取的性格特点, 这反映在奥运精神中就是更加注重对自我的彰显, 主张通过体育运动充分展现自己的实力和魅力, 进而也形成了奥运精神外显的特质。
4 结语
中国的茶道精神从东方出发, 远渡重洋, 达到西方, 奥运精神从希腊发源, 穿洋越海, 站在东方的土地上。二者以其共同的思想和谐相处, 以不同的文化各放光彩。
摘要:2008年北京奥运上, 中国提出了“人文奥运·茶香世界”的主题口号, 首次将茶与奥运连接在一起。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事物是如何产生联系并走到一起的, 许多人都带着诧异的目光。本文将从二者的思想源头进行分析探索二者的异同, 进而将中国的茶道精神与世界奥运精神融合到一起。
关键词:茶道精神,世界奥运精神,异同
参考文献
[1]马歆乐, 马业康, 刘恒.古今奥运会之异同——基于人文精神之辨析[J].新疆社科论坛, 2013 (1) :68-72.
[2]郭兆霞.奥林匹克教育历史演变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0.
[3]尹小光.中国传统体育性质与西方体育性质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01.
[4]李鹏.论古希腊文学中的奥林匹克精神[D].天津师范大学, 2007.
[5]梁巧英.道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D].四川大学, 2004.
[6]张键华.中西体育文化比较[D].武汉体育学院, 2014.
精神世界 篇2
苏轼贬官黄州期间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一个岁末的不眠之夜,自己与同样被贬在黄州的张怀民漫步在承天寺庭中的情形。清幽如水的夜景描绘,“何夜无月,何处无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议论,全然没有迁客骚人的悲戚和消沉,以恬淡旷达的襟怀和慧笔灵心作着平和、亲切的娓娓叙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逆境苏轼的人格魅力。
再如,苏轼在黄州写的札记小品,《二红饭》云:“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鲜二红饭也’”其间除了民生艰难的忧患,以苦作乐的欢然心态,超然旷达的心胸,哪里有什么消沉悲戚之思!在苏轼的影响下,连苏轼的家人不是也能苦中作乐吗?
后来,苏轼被贬往时称瘴疠之地的惠州时,竟能放声高歌:“日食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拉拉的精神世界 篇3
我们的认识很平凡,当时我喜欢的是另一个人,可是她不是T(拉拉中的男性角色),所以我们也没有在一起,只是当作很好的朋友,而她,当时也不是T,只是她不愿意承认,因为在我们那里还没有那么多的T,就怕被别人歧视,可是她当时对我真的很好。每天都会来找我,做的很多事情都让我感动得一塌糊涂,可是,也是因为那个人,我很不愿意承认她喜欢我的这个事实,所以,当她们要我做出选择的时候,我放弃了她。
过完了一个暑假,开学了,那个人要离开这个城市,虽然有一点点难过,可是在那个人走的那段时间,她说,我难过时,她在我心里。我每个星期回去都会找她,每次她都会陪着我一天到晚,渐渐地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她了,因为第一次有人对我那么好,看着她会让我感到幸福,虽然我不停地告诉自己她是女人。
后来的日子,我每天都上网找她,我们也一样聊得很开心,每个星期回去也都去找她,终于,她开始觉得我烦了,对我的耐性也渐渐的没有了,打给我的电话也少了,QQ上的话也不多了,我很努力的对她好,可是都没有用,她依然不喜欢我,不肯答应我。
我真的很努力很努力,可是一切都只是我自己在做无用功,看着她对别人的好比对我更好,我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每天只会让自己装出无所谓的样子,不敢在她面前掉一滴眼泪,到最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甚至成为了陌路,我根本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终于,我决定了放弃,因为一个男人的出现,改变了我的生活,他对我很好,让我无法抗拒。
我最后一次在她空间里面留了言,告诉她我很幸福。她说:她也不知道自己现在的心情,就好像什么东西丢了一样。看到这样的话让我心痛不已,可是我真的没有办法,不得不放弃。
后来,她给我打过电话,那时我已经跟我男朋友在一起,我让她来跟我们一起玩。她来了,我真的不敢相信。有一天晚上,她没有来找我,我突然接到了她的短信,“你在哪里?”“我和我妈妈在吃东西?你今天怎么没出来呀?”“不想来”“为什么?”“不为什么”“哦”“我觉得我还是有点花心的,如果你跟我在一起有没有信心?”“嗯,当然。”“那我们还在一起吧。”
我欣喜万分,可是我不想伤害那个男人,毕竟在我最低潮的时候是他陪着我,可是,我还是为了她放弃了男人,我们能在一起真的很不容易,我不想再错过,只想好好珍惜。
那天为了去找她,我忘了带钥匙,我不敢回家,因为玩得太晚了,她让我去她家,我想了很久,答应了,那天我们睡在一起吹到了很晚,忽然,她的唇碰到了我的唇,软软的,很暖很舒服,我在那一刻觉得真的很幸福,因为那是她的初吻。第二天。她早早的就起来了,我睡着都不想起来,她竟然做饭给我吃,我真的很意外,我忽然发现自己真的爱她。
又一个星期六,我们几个人在她家里玩。晚上,她不准我回家要我在她家,我根本没办法拒绝,只好答应了,她说我们要永远在一起是不可能的,她以后还要结婚,我说我不要,她说我们都应该现实一点。我真的不想和她分开,那天躲在她的被子里面哭了,她睡得很安稳,我就这样看她看了一晚上,第二天仍然是她做东西给我吃,我就当作什么也没发生过,后来的日子,我们都没再提过。
可是,我到现在还没有听说过有拉拉可以永远在一起的,我知道我和她是肯定不可能的了,所以,我真的不敢去奢望,那么,请各位一定要告诉我,拉拉的世界是否有永远?我们真的都应该去珍惜,因为做拉拉真的很不容易!
现在的我已经无力去维持这段感情了,累了,真的累了,在别人看来我们很幸福,可是,幸福背后的心酸只有我自己知道,她也明白,因为我们的爱很辛苦。我要离开吗?或许真的离不开,或许失去比承受更痛苦吧!那么,我该不该放弃?
专家点评:弗洛伊德认为同性恋称为性倒错更为合适,除去先天因素,同性恋者的童年经历对她日后的性取向有很大的影响。有很多的女同志是因为童年时代父亲的缺席,应该说,在一个人从出生到2岁这段时间,对她之后的各方面都有超乎寻常的影响,当然之后的童年时代的经历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女同性恋来说,父亲的缺席意味着男性世界的缺失,对于日后到她们成熟的年龄,对于那个群体,她们是完全陌生的。而作为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母亲是她模仿的对象,也是爱的施与者,对于母亲过度的依赖导致一种根深蒂固的恋母情结,而在日后很可能影响到她寻找对象的要求,也就是说她们把她们自己当成是自己的父亲。而她们寻找的其实是她们的母亲,她们寻找的爱情其实是一种母爱。她们永远处于缺爱的状态,确切地说,她们缺的不是爱,而是一种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关怀,一种关于自己长久以来所不曾拥有的心灵的慰藉,所以她们寻找的是温柔的类似母亲的对象,也就是说她们寻找的是母亲的替代品。但这也不是导致性取向偏差的全部原因,在性成熟的过程中任何偶然的因素都会导致她们对男性的厌恶,我身边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一个很小的事件导致她对男人不可遏制的厌恶,从而把目光转向女性世界。
世界历史精神文明 篇4
专题热度:★★★☆☆
试题难度:★★★☆☆
高频考点:包括世界科技的重大发明,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普朗克量子论,达尔文进化论及三 次工业(科技)革命的重大发明如瓦特改良蒸汽机、发电机与电动机、互联网等,要重点关注这些科技成果出现的背景。复习时,我们要注意分析文艺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注意理解文学艺术的时代性,认识它们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实。
考题类型:选择题与材料解析题都有涉及,以选择题为主。
考查特点:所考试题多以文字、图片或表格等材料为载体,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有效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角度新颖。复习时,我们要把握人文主义的起源、复兴、发展、成熟这一主线,特别是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对亚、欧、北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深远影响。试题侧重于考查不同历史知识的对比与鉴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难度不大;注重中外历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文学艺术的主要成就及特点。
复习建议:
1.把握人文主义思 想的发展 演变这条 主线。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希腊先哲时期是萌芽时期,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是兴起时期,宗教改革运动时期是发展时期,启蒙运动时期是进一步发展时期。要从人 类探索社会、追求理想、追求和谐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人文主义的发展。
2.对于近现代科技,要弄清三组关系。一是伽利略的成就与牛顿力学。前者是物理学的真正开端,后者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二是科技与思想文化。人类在科技上的重大突破,离不开文化更新和思想解放的推动,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同时,科技进步又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其中,物理学领域的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对哲学发展的影响尤其显著。三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与牛顿力学。前者是对后者的概括,而不是否定。前者只是否定了后者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理论概念,至今仍指导着物理学的发展。
3.对于世界文学艺术方面,要突出三个“重点”、理清两条“线索”、树立一种“精神”。
(1)三个“重点”:一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二是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和音乐作品产生的背景及其艺术价值。三是影视艺 术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两条“线索”:一是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出现了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各种文学流派,深刻反映了社会历史现实。二是随着科技的进步 和艺术的 发展,科学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影视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3)一种“精神”:人文精神。世界文学艺术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重要珍宝,入室探宝,可以给人以美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可以提升人文素养;可以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观念。
【金题点睛】
示例1(2014年高考海南卷第11题)卢梭和洛克都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在下列洛克关于国家政治 的主张中,与卢梭的 主张不同的是
A.议会君主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B.国家源于社会契约
C.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
D.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答案:A
解析:洛克主张“国王及其政府应该在立法权控制下行使权力”体现的是议会君主制,故A项正确;“国家源于社会契约”属于社会契约论,是二人的共同主张,故B项错误;“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也是二人的共同主张,故C项错误;“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不符合题干中“国家政治”的限定,故D项错误。
变式练习美国著名学者托马斯·L.汉金斯在《科学与启蒙运动》一书中说:“18世纪的自然科学家相信,科学革命正在改变人类的一切活动。理性是正确方法的关键,它甚至会毁坏宗教法庭的基础。”该材料主要强调
A.科学革命启发理性的出现
B.理性主义思想成为科学革命的根源
C.启蒙运动破坏了天主教规
D.科学革命冲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答案:A
解析:由“科学革命正在改变人类的一切活动”和“理性是正确方法的关键”可知,题干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科学革命与理性思想的关系,科学革命的发生促进了理性的出现,由此可知,A项正确。B项拔高了理性主义思想的作用,C、D两项不符合题干材料强调的角度。
示例2(2014年高考江苏卷第17题)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答案:D
解析: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皆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知识(或者科学)与技术联系不够紧密,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故A、B、C三项错误;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知识(或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故D项正确。
变式练习阅读《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表1),下列对材 料信息解 读正确的是
A.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B.科技成果 转化为生 产力的周 期越来越短
C.科技成就 都以科学 理论重大 突破为基础
D.科学发展 对人类社 会生活影 响越来越大
答案:B
解析:材料列举了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一些重要发明成果的研究年限、生产推广年限,反映了科学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短、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说法较绝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学成果主要是生产经验的积累,与科学理论重大突破无关,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示例3(2014年高考山东卷第22题)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哥白尼日心说主要探究宇宙,与人无关,故A项错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提出时近代科学体系早就形成了,“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的是牛顿经典力学,故B项错误;哥白尼日心说反对之前教会宣扬的地心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反对教会宣扬的上帝造人说,都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故C项正确;“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的是启蒙思想,故D项错误。
变式练习马克思在1861年向朋友介绍某本书时这样写道:“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虽然存在许多缺点,但是在这里不仅第一次给了自然科学中的‘目的论’以致命的打击,而且也根据经验阐明了它合理的意义。”下列对“这本书”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为《共产党 宣言》的诞生 提供了理 论依据
B.使马克思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之上
C.书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该书的作者在认识宏观世界方面存在着不足
答案:C
解析:《共产党宣 言》的诞生时 间是184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马克思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之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与题干意 思不符,故C项错误;“第一次给了自然科学中的‘目的论’以致命的打击”说明马克思肯定达尔文的进化论,有力地打击了目的论,故C项正确;“认识宏观世界方面存在着不足”属于经典力学,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示例4(2014年高考江苏卷第18题)“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母亲》
D.《老人与海》
答案:A
解析:由“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 领域内的 秩序”可知该作品与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相同,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体现了浪漫主义注重个人感情的抒发,注重人类感情世界的挖掘的特点。《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 主义文学,故A项正确;《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故B项错误;《母亲》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现实主义作品,故C项错误;《老人与海》是现代主义文学,故D项错误。
变式练习“这里有贵族的沙龙,战场的格杀,莫斯科大 火,法军溃逃,地主的庄 园生活……构成了光怪陆离的社会万花筒,体现了作家的广博,使得作品气象万千。”材料描述的作品是
A.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B.拜伦的《唐璜》
C.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D.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从材料描述的内容来看,该作品属于现实主义文学,内容主要描述了战争的场景,故D项正确;A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是借丹麦八世纪的历史反映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故A项错误;《唐璜》是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故B项错误;《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作品,但反映的是19世纪法国的社会生活,是一部法国的社会风俗史,故C项错误。
【重点突破】
1.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比较
3.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延续与弘扬
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一样,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文艺复兴开启了这场运动。
(1)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它强调以人而不是以神为核心来观察世界。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它同样强调人的作用与价值,强调凡事要以人的思维(科学的办法)去判断,而不是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这与人文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2)在反封建层面上,启蒙运动比文艺复兴带有更强烈的政治革命性质。它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并对未来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做了较完备的设想。
(3)总体看来,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做了全面的发展:
1从批判对象看,文艺复兴的矛头主要指向天主教神学世界观,而启蒙运动则直指整个“黑暗的中世纪”,特别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
2从涉及的领域看,文艺复兴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而启蒙运动扩展到了哲学、史学、经济、政治等各方面。
3从批判形式看,启蒙运动脱掉了文艺复兴的宗教外衣,以理性为唯一判断标准。
综上所述,可以说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延续与弘扬。
4.牛顿力学体系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比较
5.三次工业(科技)革命在发生的条件和对社会的影响方面的相同点
(1)条件: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和国内外市场扩大的结果。第一次是因17世纪资本主义统治在英国确立,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科学知识和18世纪中期英国国外市场扩大所致。第二次是因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的确立和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市场的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及自然科学取得了迅速发展所致。第三次是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科学理论有重大突破、科技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及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技迫切要求的结果。
(2)影响:三次工业(科技)革命都大大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第一次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是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都推动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第一次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是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第三次科技革命还没结束,但已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也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使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增强。
6.互联网产生的社会影响
(1)积极影响。
1对经济增长方式:信息化的发展开创了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靠高资源、高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
2对教育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功能的优势,通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多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3对生活方式:信息化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四通八达的网络通信系统,从而使信息作为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资源,改变了传统 的生活方式。
4对国际竞争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竞争方式,以政治军事为主的竞争逐渐让位于科技竞争,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科技作为提高民族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决策。
5对国际经济格局: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2)消极影响。
1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2全球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日益加剧,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3一些人沉迷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特别是腐朽落后的文化和信息容易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
7.“蒸汽时代”与“电气时代”的比较
8.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区别
9.17世纪到20世纪,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1)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经济上的发展引起技术上的进步;政治上,大多数国家的资产阶级尚无力推翻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王权的庇护以发展自己,而国王需依靠资产阶级来削弱贵族势力,故推行重商主义扶持资产阶级,这种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妥协造成了文学艺术的封建色彩。当时欧洲文学艺术流行的是 古典主义 潮流,它崇尚理性和创作的规律性,追求完美和谐的形式。
(2)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革命正在加紧进行,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壮大起来;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促进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
(3)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弊端逐渐暴露,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开始取代浪漫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主流。
(4)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但人类却付出了巨大代价:两次世界大战、频繁的经济危机、冷战使人类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苏格拉底曾指出:“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苏格拉底具有很强的公民意识
B.苏格拉底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C.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很大局限性
D.雅典城邦推崇法律至上原则
2.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古希腊神话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突出表明了
A.古希腊人对神的敬畏和崇拜
B.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
C.古希腊哲学家主要研究“神”的本质
D.古希腊城邦制度的高度发达
3.“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总体特征并不是所有意大利人的特征,而主要是富裕的上层阶级所独有的,他们只占全部人口的一小部分。”这种评价
A.否定了文艺复兴的重大作用
B.较客观地指出了文艺复兴的局限性
C.忽略了文艺复兴的阶级属性
D.片面地夸大了文艺复兴的消极影响
4.1878年,雨果以76岁高龄发表了震撼人心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他出生的时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他死的时候,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所以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枢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微光”意指
A.波旁王朝正处于法国的极盛时代
B.法国开始 迸发出资 产阶级大 革命的火光
C.伏尔泰葬于思想圣殿巴黎先贤祠
D.冲击法国 封建统治 的伏尔泰 等人的思想
5.现代学者周有光说:“启蒙运动不是简单地继承文艺复 兴,而是发展 和提高了 文艺复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次运动都以人文主义为指导
B.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拓展了人文精神
C.两次运动都把矛头指向封建王权
D.启蒙运动 比文艺复 兴具有更 大的广泛性
6.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中世纪后期神学和基督教会对现实生活的控制受到当时由个人探究得出的新的道德准则和社会准则的挑战,并最终为后者所取代。”这里所说的“新的道德准则和社会准则”是指
A.天赋人权和理性主义思潮
B.无神论和依法治国理念
C.重商主义和主权在民思想
D.人文主义和宗教信仰自由
7.约翰·麦考曾经说:“中世纪的欧洲社会是传统的、农业的、乡村的。和这些相异的一个新阶层的出现,导致了一场社会革命,这个新阶层就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约翰·麦克所说的社会革命指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C.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D.资产阶级革命
8.1703年,牛顿(1642-1727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在任职期间,牛顿曾说:“我愿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来证明神的存在,以便更好地侍奉神。”该现象表明
A.18世纪的科学发展还十分有限
B.宗教改革对牛顿产生深刻影响
C.启蒙运动在英国没有出现高潮
D.工业革命没有深刻冲击思想界
9.德国物理学家玻恩曾说:“普朗克做出伟大发现的1900年,标志着物理学新纪元的真正到来。”材料中所说的“伟大发现”
A.推动了人类对生物界的新认识
B.加速了人类对宏观世界的新探索
C.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促进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新认识
10.1949年11月,伦敦《泰晤士报》的标题极为醒目:“科学革命、新时空论、牛顿引力论的颠覆。”该报道的主题可能是
A.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B.普朗克与量子论
C.达尔文与进化论
D.瓦特与万能蒸汽机
11.“这一发现成为20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关于“这一发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它揭示了时空的属性,弥补了经典力学的不足
B.它打开了认识微观世界的大门,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C.它解决了热辐射理论的疑点,有助于成功解释光电效应
D.它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重大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12.《科学的旅程》一书认为:“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说得到了完全的‘证明’,当新事实或新的观察结果出现时,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和审视。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下列史实符合该论述的是
1从亚里士多德学 说到自由 落体定律2从神创论到生物进化论3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电磁感应理论4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
A.123B.134
C.124 D.234
13.英国学者巴雷特认为:“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的机会。它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但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下列与巴雷特的主张不符的是
A.因特网推动全球化进程
B.因特网应受法律控制
C.因特网应立足部族化
D.因特网应受政府管控
14.北京时间2014年7月15日凌晨,《科学》杂志在线发文,宣布中国科学家领衔的团队首次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发现让研究新的量子系统成为可能,或将对信息技术进步产生重大影响。下列科学家与这一发现无关的是
A.普朗克B.达尔文
C.玻尔D.爱因斯坦
15.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在全球化第三阶段,个人成为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促使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形成B.交通工具革新
C.信息技术应用D.美苏冷战结束
16.文艺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创作风格。下列创作风格与其对应的文艺作品,不匹配的有
1斯达尔夫人“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感动我们自己”———《巴黎圣母院》2车尔尼雪夫斯基“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苹果车》3沃塞尔“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向日葵》4莫奈“光是画中的主角”———《格尔尼卡》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7.下列对图3所示作品 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
A.它是浪漫主义作品
B.它反映了工业文明对思想观念的冲击
C.它体现了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
D.它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
18.南朝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原其飚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下列作品在创作风格上,可与《风》《骚》对应的是
A.14、23 B.12、34
C.23、14 D.24、13
19.总之(画家关注的)不是建筑物本身,而是光线所演绎出的“悲喜剧”……画出了生命在光线变幻的时时刻刻所呈现出的永恒美。与上述评价最符合的绘画风格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印象画派D.现代主义
20.人们评论一个艺术流派:“(他们)拥抱现实生活———但是以不同的方式。别具一格的是,他们对色彩、光线和光学的新理解融入他们的画作中。”下列画家属于这一流派的是
A.德拉克洛瓦B.凡高
C.列宾D.毕加索
21.美学家阿恩海姆曾说过:“(它)之所以引起哗然与骚动,并不只是因为它的新奇,而因为它所显示出的扭曲和张力。”作者评论的艺术风格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D.理性主义
22.20世纪初,某学者在评价某一艺术时说:“它也像印刷术一样通过一种技术方法来大量复制并传播人的思想产品。它对于人类文化所起影响之大并不亚于印刷术。”该艺术是
A.电影艺术B.雕刻艺术
C.绘画艺术D.电视艺术
23.刘海粟在《西洋风景画史略》中介绍道:“由其罗列之色点,描写其真现象,故能形态与光线俱臻善美,且深远处亦无不显豁呈露。”这介绍的是
A.浪漫主义美术
B.现实主义美术
C.印象派美术
D.现代主义美术
24.有位美学家指出:“绘画应是从最单纯的事物中抽离出最简单的形式,让画布上出现的是符号般的造型,经由视觉慢慢被组合在一起以代表一个实物。他不是具象世界,而是画家心中的意象。”下列美术作品中,创作风格与此观点一致的是
A.《向日葵》B.《睡莲》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D.《格尔尼卡》
25.图6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某 电影的海 报,若要从电影史角度给该片配上一个标 题,下列选项中合适的是
A.电影时代的处女作
B.默片时代的经典
C.有声黑白时代的开山之作
D.有声有色电影的代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4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8分,共50分)
26.追求人的自由是众多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过程中,法国的卢梭和德国的康德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将它打破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那是因为,人民依靠暴力而夺回了他们由于暴力而丧失的自由。……要寻找一种结合形式,使得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以及财富,并且因为这一结合而形成了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依旧像往常一样地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康德主张,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它体现了人类道德和人类幸福的一致性。自由既是人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这种神圣的权利应该由“法律”来保证,使争取自由权利的努力不致被权势扼杀。……宪法应容许“最大可能的人类自由”,同时又使每个人的自由能够和其他人的自由相一致,并在适当的时候把“制度按照理念”建立起来。
———陈乐民《康德论启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卢梭关于获得和保障自由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经济、政治背景。(6分)
(2)据材料二,康德认为启蒙的前 提是什么?(2分)概括指出康德对“自由也是一种责任”观点的理解。(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卢梭和康德“自由观”的历史作用。(3分)
27.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界部分重要发明从定型到投产的时间示意图。
———根据《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的数据编制
材料二1990年4月,美国总统布什颁布了提高教育水平的七点计划。重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人力资本是美国立足21世纪的关键问题,其后明确宣布2000年教育目标。美国自1965年以来的历次移民法的修改,均向有一技之长的科研人员倾斜。80年代末,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中的非美国出生者占到59%,美国工程系科的研究生一半以上是外国人,35%以下的主讲教师中有60%是外国出生的。
———黄安年《美国的发展与科学技术革命》
材料三表7是中国1989年至1995年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讲话或重要决定。
———《新中国档案: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图片反映的主要趋势。(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我国领导人和党中央自20世纪80年代末对科技、教育关系的认识。(4分)对此,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启示?(4分)
28.阅读下面表格:
请回答:
(1)根据表格,概括世界近代现代电视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电视业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B3.B4.D5.B6.D7.C8.A9.D10.A11.A12.C13.C14.B15.C16.B17.D18.D19.C20.B21.C22.A23.C24.D25.C
二、非选择题
26.(1)主张:通过暴力革命获得自由;按照社会契约建立政权,保障自由。(4分)
背景: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政治上,法国深受封建专制统治 和教会压 迫。(2分)
(2)前提:公开运用自己理 性的自由。(2分)
理解: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别人的自由,自由应该由法律或宪法来保证,要按照自由的理念建立新的社会制度。(3分)
(3)历史作用:促进了思想解放;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推动了民族民主政治运动;影响了公民法治社会的构建。(3分)
27.(1)主要趋势:科技发明用于生产的时间越来越短,科技促进生产的作用 越来越大。(2分)
主要原因:科技革命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大多数国家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教育的发展,民众素质的提高。(4分)
(2)主要因素:重视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人力资源;修改移民法,加大外国科技人员引进的力度。(4分)
(3)认识: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经济效益的提高取决于科技的发展;振兴科技,又必须首先发展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4分)
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把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当作头等大事予以重视;近代现代以来,大多数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取决于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水平;科技的发展水平决定国家的综合国力。(4分)
28.(1)主要特点:前期发明进程缓慢,成果集中在德国、英国、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电视技术从发明至运用十分迅速,电视技术不断改进,从无声至图像和声音同时播出;从二战前的黑白时代发展至二战后的彩色时代;二战使电视业陷于停滞状态,二战后美国在电视业的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12分)
世界精神卫生日 篇5
2007年世界卫生日
世界精神卫生日(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联合会的一项倡议。今年它得到国际预防自杀协会的支持和其它非政府组织的合好范文,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作,由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由于自杀通常是未能诊断和治疗的严重精神病的后果,因而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增强认识,减少风
险:精神病与自杀”。
就全世界而言,自杀为15~44岁人士的三大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大多数自杀是可以预防的。可在社区和国家采取若干措施以减少危险,包括:
·减少获得自杀手段(例如杀虫剂、药物、枪支);
·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特别是抑郁症、酒精中毒和精神分裂症患者);
·对自杀未遂者进行随访;
·负责任的媒体报道;
·培训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人员。
只有少数自杀发生前是无预兆的。大多数自杀者有表明其意图的明确预兆。因此,应严肃对待所有自残威胁。此外,大多数自杀未遂者是矛盾的,并非完全蓄意死亡。
有过一次自杀的人并非好范文,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必然始终有风险:自杀的想法可能重新出现,但并不持久,并且在一些人中这种想法可能不会重新出现。
精神世界任去留 篇6
一套太极下来,他已全身是汗。但是精神状态极好,言语平静喜悦,且有力度。
比起刘董事长,刘总,他更愿意别人称呼他为向水或者向水师傅。
他把微博名字取为“向水幸福”,记录的也都是简单和幸福的事。
20年前,他从河南大学化学系毕业,那时候他隐约给了自己一些暗示:这辈子一定要做出一番成就,做大事。这记忆也令他想起小时候,从农村的家里出发去镇上上初中时对母亲的承诺:您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自己,学到最好。
年少时的雄心壮志令他有了丰富而别样的人生经历:当过教师,办过涂料厂,当过律师,而后房地产开发的经历让他在商界有了自己的地位和话语权,凭借独到的商业智慧和超于旁人的眼界,他开发的房地产项目一经推出便得到了众人的追捧,地产商的身份让他拥有了财富和表面的风光。然而他越发觉得自己并不快乐,“那时候每天叫嚣得特别厉害,人看起来非常有力量,但是只有自己知道身心疲惫到什么程度,每天三片人参含片,现在才明白那是一种心理暗示的疾病,每次走在楼梯上时,我都让人紧随我身旁,生怕一下子突然栽倒再也起不来。”
日渐累积的财富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国人的幸福感在逐渐丧失,如果我们挣了许多钱,但是自己不快乐了,不健康了,那么这是不是一个更大的损失?”他不断反省,最终得到答案:只有快乐挣钱,才能挣钱快乐。
逐渐地,他卸下了身上的众多身份,放慢了生活的节奏,走出了企业的繁杂事务,告别了商业上的纷争动荡,平心静气潜心于“脑,身,心”的研究,且活在当下,感知自己的存在,做喜欢的事。
有人这样评价地产界的两个人:万科的王石攀登了地球的最高处,居易的向水探索了人们心灵的最深处。
把工作当做娱乐,把太极当做养心之道,生活是一半俗世,一半素食,简约而有规律,这使得他疲惫的身心得到了解脱。他的体重下降了二十多斤,人也逐渐变得有力量,有精神。“我想让大家明白,特别是企业家们,即使跟钱束缚在一起你也可以很快乐,很自由。我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就是要让自己活在当下,关注自己的存在,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想做的,让自己的存在自由游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正如他的名字——向水,是自由的,流动的,快乐的。也正如他所悟到的太极之道:太极于形,和谐于心。
保持一个基业常青,永续经营的企业同样需要如水一样的智慧:顺其自然,激荡澎湃,急流勇退。
专题七世界历史精神文明 篇7
一、古希腊人文精神兴起的原因
1.经济上:古希腊发达的工商业及城邦经济的繁荣, 为古希腊人文主义兴起奠定了基础。
2.政治上: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 重视公民的个人价值, 强调培养公民的责任感, 是人文主义精神兴起的政治保证。
3.文化上:形成思想自由、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文化传统精神。
4.社会环境:开放、冒险的海洋文明, 造就了希腊思想家 追求平等、诚 信、不断探究 的品质。
二、智者学派的观点
1.探究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和人自身。
2.人是万物的尺度, 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 追求思想自由。
3.提倡怀疑精神, 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
4.要求尊重人的习俗和法律, 主张建立与自然相符的法律和习俗。
5.主张“平等”推广到所有人的思想。
三、普罗泰格拉和苏格拉底的比较
1.相同点。
(1) 都把哲学研究的中心放在了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可以把两者看作西方人文主义的先驱。
(2) 都否定绝对权威。
2.不同点。
(1) 背景:智者学派与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相伴, 而苏格拉底时期雅典政局动荡。
(2) 内容:在普罗泰格拉那里, 人还只是个体感性的人, 而在苏格拉底那里, 人则成了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在“人是万物的尺度”中人对自己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而在苏格拉底的理论中人对自己的认识则已经具有了理性认识的含义。
(3) 影响:苏格拉底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与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特点极为相似, 因此可以把他看成是启蒙思想的先驱和战友。而普罗泰格拉则被看作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先导。
四、正确理解人文主义的实质和影响
1.实质。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 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
2.影响。
(1) 积极性。
1思想方面, 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 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 赞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 为后来启 蒙思想的 出现打下 了基础。
2政治方面, 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3文学艺术方面, 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 类艺术史 上的绚烂 篇章, 永放光芒。
4自然科学方 面, 提倡科学 实验、注 重 实践, 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2) 消极性。
1对它的过分推崇, 造成了文艺复兴运动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2它把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特性看作全人类普遍的人性, 掩盖了资产阶级和人民的对立。
五、正确认识理性主义
1.“理性”是启蒙 运动的核 心。所谓“理性”, 是指人自己思考, 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2.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 要求获得人本 身的解放, 进一步发 展了人文主义。
3.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 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
4.启蒙思想家的号召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 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 构建一个更加符合人性和理性的社会。
六、启蒙运动的四大特点
1.从批判的对象看, 矛头指向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伏尔泰倡导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明确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其共同的本质就是反对专制主义。孟德斯鸠以“天赋人权”反对教会作为第一等级的封建等级制度;卢梭用“社会契约”论对抗“君 权神授”, 都是对教 权主义的批判。
2.从批判的方式上看, 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诉诸理性。
启蒙思想家宣传理性, 对封建制度进行理性的批判, 是科学进步与资产阶级强大的反映。
3.从批判的领域来看, 集中于政 治、思 想领域。
即使是百科全书派, 宣扬科学和理性的目的也是为了反对专制、教权和迷信。
4.从历史作用上看, 主要是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作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
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批判, 说明了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君主立宪和三权分立不仅提供了依法治国的理论, 还为资产阶级的政权组织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方案。启蒙运动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设政权的强大思想武器。
七、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运动之间的关系
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是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主要侧重于使人获得或满足基本的生理欲望, 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的一种批判。
2.宗教改革是对文艺复兴的一种延续, 宗教改革的内容也蕴涵着人文主义思想, 只不过它侧重宗教领域的思想。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 提倡人的个性解放, 使人们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 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3.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继承表现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上, 要求从教会束缚下解放人的个性, 对人文主义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发展是指启蒙运动把矛头集中指向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 并且启蒙思想家为未来的“理性”社会设计了一幅蓝图, 提出了整体改造社会的方案, 直接为欧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八、启蒙思想与明清之际民主思想的比较
九、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原因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2.文艺复兴等运动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冲破宗教神学的束缚, 形成面向现实、注重实践的时代精神, 催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3.生产经验的积累, 技术能力的提高, 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4.科学家大无畏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成为重要的因素。
十、从经典力学到量子论
1.经典力学的特征:一是注重实验, 揭示客观现象和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得出重要的结论;二是数学化, 自然的数学结构是科学家先驱们深信不疑的真理;三是注重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宏观世界。
2.经典力学的历史地位。
1把自然界的一切力学现象囊括在力学体系中, 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2使力学和天文学在理论上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 并且在科学实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标志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3促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 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机器生产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4牛顿力学体系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 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打击了宗教神学思想, 促进了人类思想不断解放。
十一、结合三次科技革命理解科技革命“双刃剑”的特点
十二、西方不同时期美术流派兴起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1.新古典主义美术:伴随着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到来, 资产阶级反对旧制度下的陈腐艺术风格, 用艺术宣传革命, 鼓吹自由、平等和共和;用艺术培植人们的斗争勇气, 树立英雄主义的气概。
2.浪漫主义美术: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失望, 一些知识分子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 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
3.现实主义美术: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 社会的黑暗使得人们产生了不满和苦闷的情绪。他们要求真实地表现现实, 并且对现实加以揭露和批判。
4.印象画派:19世纪后半期, 一些青年画家对统治欧洲艺术的种种清规戒律表示不满;在科学证明“颜色是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启发下, 主张户外写生, 他们从画室里走出来发现了千变万化的大自然。
5.现代主义美术:20世纪以来,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巨大创伤;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使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 可以感觉到时代的快节奏;感觉到现代人的精神创伤和心理困惑;感觉到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
十三、近现代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的三大阶段
1.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社会各阶层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 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浪漫主义兴起。
2.19世纪30年代以后,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现实主义兴起;随着科技的进步, 印象画派形成。
3.20世纪以来, 两次世界大战和工业化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 现代主义兴起, 流露出艺术家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
【创新训练】
一、选择题
1.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写道:“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求知, 智慧, 向善, 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观点与该句最为契合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社会秩序建立在约定上
C.美德即知识
D.信奉圣经, 献身上帝
2.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 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 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3.下列两位人物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判断社会道德的标准
B.不符合礼 的事, 就不看、不听、不 说、不做
C.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使人向善
D.通过教育手段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苏格拉底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这套科学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 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相对主义造成了个人放纵和道德破坏
B.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
C.智者学派的思想不能指导个人行为
D.智者学派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5.美术界但丁式的人物乔托, 尽管他的绘画还带有近似中世纪蛮族美术的稚气, 却潜藏着与宗教文化相对独立的世俗精神和与蛮族美术相对独立的客观精神。据此可以判 断乔托应是
A.文艺复兴时期人物
B.宗教改革人物
C.启蒙运动时期人物
D.近代科学人员
6.1497年在市政厅广场的中心树立起一个金字塔形的“火葬台”。在最下面一层摆着假须、假面具和狂欢节的化妆品服;上面一层是拉丁文和意大利诗人的著作, 其中有薄伽丘的作品;其次是妇女的装饰品和化妆品、香料、镜子、面纱和假发。这些物品被焚烧的主要原因是
A.违背传统宗教观念
B.导致社会奢侈成风
C.危及封建君主统治
D.倡导民主自由思想
7.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人文主义者说:“我愿意再年轻几岁, 这是因为我相信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这句话体现了
A.批判宗教信 仰、追求个性 自由的强 烈愿望
B.重视物质享 受、追求贵重 金属的时 代特征
C.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
D.追求理性、自由、民主、科学的生活态度
8.“当定格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中时, 人们能够回想起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 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能反映此观点的是
1新航路的开辟2卢梭的《社会契约论》3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4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A.134B.12
C.34D.234
9.德国作家托马斯 ·曼评价 马丁·路 德“提出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关系”, 从而促进了民主。这种“直接关系”体现在
A.天赋人权B.人皆僧侣
C.人皆上帝D.理性至上
10.马丁·路德主张“君权神授” (君权直接来自于上帝) , 提出“国家的存在是神的旨意和命令, 而君主的权力则是神的意志的体现。”这体现了马丁·路德
A.否定教皇的权威
B.思想出现了倒退
C.主张教会高于国家
D.与其因信称义的思想相矛盾
11.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一个皮匠、铁匠、农民, 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 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甫和主教。”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就是神甫和主教
B.神甫和主教要从各种职业的人中 选举产生
C.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要信奉上帝
D.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是在上帝面前权利平等的教士
1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宗教改革与西方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开展研究性学习, 搜集到下列观点, 其中符合宗教改革的是
1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2信徒皆为祭司3用理性的武器扫荡一切权威4回到《圣经》来
A.13B.23
C.24D.14
13.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 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 (神职人员) 变成了俗人, 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下列对宗教改革的相关评述, 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 只要虔诚 信仰, 灵魂即可得救
C.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 沟通的惯例, 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
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14.“这些哲人受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 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 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文中“这些哲人”与以往近代思想家的突出不同之处是
A.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B.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C.推动了早 期资产阶 级革命的 进一步发展
D.给天主教会以摧毁性打击
15.“我考虑我 自己”是法国 思想家蒙 田 (1533-1592) 说过的一句名言。它之所以能在欧洲广泛流传, 主要是因为它
A.是人类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表现
B.体现了自我意识和极端个人主义
C.表现了对意志和个性的向往
D.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16.当代史学家西斯·马丁在其《思想的进步史》中说:“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 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A.揭露批判天主教会
B.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
C.以理性主义为核心
D.提出建立民主与法制社会的主张
17.孟德斯鸠说:“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下列观点中与材 料一致的是
A.“人君之于天下, 不能以独治也”
B.“上帝是宇宙的主宰, 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
C.“哪里没有法律, 哪里就没有自由”
D.“自然法是正当的理性准则”
18.关注时代特征, 是把握历史的核心。如果把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 其最基本的特征是
A.在动荡中进入中世纪
B.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
C.在革命中实现民主化
D.在变革中实践工业化
19.中秋时节是钱塘潮的最 佳观赏期, 潮起潮落, 美丽壮观。苏 东坡有千古 名句“八月 十八潮, 壮观天下 无”。下列哪位科学家的理论可用来解释钱塘潮的壮观景象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普朗克的量子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0.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里查德·奥维瑞列举人类历史上50个最重要的日期,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位列其中, 里查德·奥维瑞如此选择是因为
A.达尔文的论著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达尔文的著作深化了人类对生命 本质的认识, 开创了分子生物学
C.达尔文最早提出生物是由低级向 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D.达尔文改变了人对自身与环境的看法, 动摇了对上帝的信仰
21.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A.“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B.“与时俱进, 发展创新”
C.“西学中源, 合理利用”
D.“取明深义, 取便发挥”
22.斯达尔夫人猛烈抨击矫揉造作的沙龙文学和妨碍创作自由的法则, 她提出“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感动我们自己”。以下哪一作品体现了她的文学艺术思想
23.罗素指出:“浪漫主义者注意到了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正产生的丑恶, 注意到了那些在生意里发了财的人 (在他们认为) 的庸俗, 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可见, 浪漫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的驱动
B.商业经济发展导致拜金主义盛行
C.工业革命使“理性的胜利”成为谎言
D.浪漫主义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24.法国著名作家左拉非常推崇美术的一个流派, 他认为:“绘画所给予人 们的是感 觉, 而不是思想。”这一流派的画家以“不关心主题思想”为宗旨, 醉心于光和色的 研究。其代表作是
25.某学校举办一次介绍欧洲文化的活动, 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演讲。讲题包括“歌德的诗歌创作”“拜伦与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和“雨果的小说艺术”等。为配合这项活动, 学校还安排了一场音乐会, 主题为“舒伯特之夜”。这次活动的主题可定为
A.启蒙运动时期的学术
B.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
C.现实主义的文化风格
D.浪漫主义的文学艺术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者, 爱人。”
“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材料二“未 受考验的 生活是不 值得过的。”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 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
———苏格拉底
材料三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 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 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 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1) 根据材料一, 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 并说明其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所具有的借鉴价值。
(2) 根据材料二, 概括苏格拉底 的核心思想。他的思想与智者学派相比, 有何异同?
(3) 根据材料一、二, 指出材料三中所说的“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4) 根据上述材料, 从思想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27.西方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 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 而是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 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 那么, 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 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材料三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 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 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 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 不可侵犯, 不得转让, 不受限制, 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 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
———卢梭
(1) 材料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内涵具体是什么?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 在灵魂得救的途径问题上, 材料二持什么观点?此观点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3) 概括材料三中卢梭的主张。这些主张对欧洲思想和政治有何积极影响?
28.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希腊社会……这个时期有科学研究活动, 而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是这些科学研究活动及其发现是在没有固定的社会角色 (即专职的科学家) 的情况下进行和取得的, 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人是由当时的“哲学家”和“技术人员” (包括医生) 兼职的……亚里士多德虽然是古典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创始人, 但是他公开的社会身份是哲学家, 研究科学是兼职的。
———王顺义《西方科技十二讲》
材料二牛顿确立的新规范不仅是近代科学革命的顶点, 而且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深刻的革命, 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物理学范围。
———王顺义《西方科技十二讲》
材料三所谓科学革命一般说来指的就是通行的科学理论体系的 急剧转变 ……迄今为止, 科学史上有据可查的关于物质世界的一般理论总共不过三种, 分别以亚里士多德、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但真正的科学革命, 实际上只发生过两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并简要分析古希腊社会科学研究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牛顿确立的“新规范”及其确立的标志, 并简要分析新规范“远远超出物理学范围的影响”。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两次“真正的科学革命”中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突出成就, 并简要说明它与前一次科学革命成就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解析】“求知”、“智 慧”、“向善”与“德行”可谓同义词, C项“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主张。A项是智者学派普罗泰 格拉的名言, B项是启蒙 思想之一, D项是基督 教的说法。
2.C【解析】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 体现了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本质, 故丙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甲观点有误, 雅典民主只属于少数成年公民;乙观点不够严谨, “陶片”不能全面反映论点;丁观点错误,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最早的成文法, 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而不是世界最早的成文法;排除A、B、D三项。
3.D【解析】孔子兴办私学, 重视教育的教化作用。苏格拉底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 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他进一步指出, 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 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4.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苏格拉底思想的理解。B、C、D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的主张是苏格拉底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 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
5.A【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美术界” (说明是画家) 、“但丁式” (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人, 新世纪第一人) 、“中世纪”、“相对独立”等, 可以判断乔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 故选A项。
6.A【解析】关键信息:1497年、主要原因。结合文艺复兴相关知识点, 题干所罗列的物品应是体现文艺复兴时期反对宗教神权的象征, 表达的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 A项正确;D项迷惑性较大, 易错选。
7.C【解析】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者只是反对天主 教神学, 并不反对 宗教信仰, A项不正确;B项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时人们的愿望, 不符合题意;追求理性、自由、民主、科学的生活态度是 启蒙运动 者们的要 求, 排除D项。从材料“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中可以看出人文主义者乐观进取的精神。
8.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西方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理解和文艺复兴的影响。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依据时间 来判断。卢梭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 之一, 排除2。新航路的开辟、伽利略 (生活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之间) 、莎士比亚, 均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内容或影响, 都符合题目要求。
9.B【解析】马丁·路德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圣经》来取得自己的信仰, 并直接与上帝打交道, 根本不需要教士或教会作为人和上帝的中介。
10.A【解析】马丁· 路德主张 “因信称义”, 否定教皇的权威, 故选A项。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项说法错 误;C项说法与 题干材料 相悖, 排除;D项说法与题干材料无关, 排除。
11.D【解析】从材 料看, 马丁·路 德认为, 尽管每个人工作、职务不同, 但他们都可以是“神甫和主教”, 即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 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 与上帝直接对话。也就是说,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故选D项。A、C项逻辑错 误, B项与材料 信息不符。
12.C【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1强调人的作用和伟大, 是文艺复兴的思想;3强调理性, 是启蒙运 动思想。2 4属于宗教 改革的内容。
13.D【解析】宗教改革并未也不可能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D 项表述不正确。
14.B【解析】由题 干中的关 键信息“理性”来判断“这些哲人”是启蒙思想家, 他们与以往近代思想家 (主要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代表人物) 突出不同之处是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故选B项。
15.C【解析】注意结合材料中的时间判断。材料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表达了对意志和个性的向往。A、B两项属于智者学派, 康德的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16.A【解析】由“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 的超越。”得知“超越”的主要表现是B、C、D三项。
17.C【解析】“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阐释的是自由与法律的关系法律以保障自由为宗旨, 自由以法律许可为前提, 没有法律作为保障也就没有真 正的自由“人君之于天下, 不能以独治也”, 是倡导民主法治, 反对专制独裁, 是从决策方式的角度谈的“上帝是宇宙的主宰, 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 宣扬君权神授, 维护君主专制;“自然法是正当的理性准则”, 谈的是自然法, 不是揭示自由与法律的关系;“哪里没有法律, 哪里就没有自由”与孟德斯鸠的话一致。
18.B【解析】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有: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所有这一切都反映着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发展的影响,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推动着西欧社会 由封建社 会向资本 主义社会 的转变。
19.B【解析】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 使海洋水面发生周期性涨落的潮汐现象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可对潮汐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20.D【解析】本题考查进化论。进化论的意义不仅仅是在生物学领域有所突破, 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上帝造人说, 对当时欧洲的思想解放起了推动作用, 故选D项。
21.D【解析】康有为、严复、陈独秀等人都利用进化论来研究中国问题, 与此吻合的是D项。A项是洋务派的思想, 其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 排除;B项的“创新”没有体现, 排除题干中体现的是陈独秀等人利用西学, 而没有提到“西学中源”, 排除C项。
22.A【解析】“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感动我们自己”属于浪漫主义风格。《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作品;《百年孤独》属于现代主义作品, 故选A。
23.C【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准确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必须根据材料信息和题目要求来思考。材料的大意是批判工业革命中发财的工业资本家庸俗丑恶, 题目的要求是浪漫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 故C项符合题意要求。题中材料无法直接体现“追寻理想世界”, 故排除A项。D项体现了该流派的主张, 但不符合“兴盛的原因”, 因此D项错误。
24.A【解析】“绘画 所给予人 们的是感觉”“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 由此推断为印象画派的特征, A项《日出印象》是印象画派杰出代表作。
25.D【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拜伦、雨果、舒伯特等人 均是浪漫 主义文学 艺术的代 表人物。
二、非选择题
26. (1) 仁。互相爱护, 融洽相处;待人宽容, 立人达人。
(2) 理性;知识即美德。都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苏格拉底弥补了智者学 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弊端;反对智者学派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 认为真理应有其客观标准。
(3) 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
(4) 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27. (1) 内涵:强调人的 价值, 树立人的 尊严。背景:民主政治高度发展。
(2) 观点:因信称义 (或信仰上 帝即可得救) 。意义:否定教皇权威, 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3) 主张: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以法律保障人民民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影响: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
28. (1) 成果:在《物理学》一书中, 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在生物学领域, 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和解剖研究。原因:古希腊工商业经济发展繁荣;民主政治的形成并且不断发展;智者运动的思想解放;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等。
(2) 新规范: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确立标志:1687年,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影响: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给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
(3) 成就:20世纪初的 相对论和 量子论。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爱因斯坦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发展了牛顿力学。
为“活的孩子”创造“精神世界” 篇8
帕夫雷什中学每月要开两次科学——校务会议或心理学讲习会, 校本教研是其中的第二部分内容。
校本教研活动中, 首先进行的是由校长、教导主任或最有经验的教师准备的“理论报告”。报告后, 通常都要展开热烈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 老师们对重大的教育问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论报告以及后续讨论的中心一般是有关教育与个性全面发展方面的某一问题。
自1960年至1966年的七年间, 帕夫雷什中学教师团队共讨论过95个具体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方方面面, 形成了一个个问题系列, 有道德与情感领域的, 智力发展领域的, 行为习惯领域的, 生理健康领域的, 等等。内容十分宽泛, 但又十分具体、深入, 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问题都紧扣学生教育问题, 指向于“活的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非常明显的一点。
重在剖析生动事实而非空谈
帕夫雷什中学的校本教研大都建立在这个团队集体教育工作的生动事实的基础上, 团队绝不会就事论事, 而是通过对诸多生动事实的剖析来开展教研活动。我们曾经围绕一个叫“别佳”的学生经历展开持续研讨。经过五年观察, 我发现这个孩子不但没有数学才能, 就是连初步的算术知识学起来也很困难。在一、二年级时, 他连最容易的习题都不会做。依老师看, 这个孩子连乘法表也掌握不了。
然而, 当他迷上了少年数学家小组的数学匣的制作活动时, 他的兴趣被激发了。那是一种运算教具, 可以用它以直观的形式概括许多数量关系, 别佳对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 焕发出好钻研、好学习的精神。过去被他视为沉重负担的脑力劳动, 变成了他的需求。以后别佳成了班上优秀的“数学家”。
由别佳的教育事实, 我们更加坚定了这样一个教育信念:如果一个人有了思考的需求, 如果他在脑力劳动中看到了想要达到的目标, 那么情性和他思想上的束缚就必然会消失。
建构理论不是教研的完结
精神世界与教师自我成长的责任 篇9
人的世界是精神化的世界,精神化的世界是作为主体的人身在其中并亲历着的世界。亲历意味着“我思”与“我行”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而不是我与对象化了的外界“物我二分”的静态结果。精神世界千差万别的丰富性是造成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换言之,人的差异性取决于人的精神属性而非人的物质属性。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的存在是“个体之人占有精神本质的过程”[1],这种判断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人的精神性特征。精神元素构成了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它涉及人的存在与思维、实践与认识,是主体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同时发生、共同推进的主客观基础。精神世界是意义负载的,它不是既成的世界,而意义是人在认识世界及自身、变革世界及自身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因此,精神世界是个人生命意义的源泉[2]。精神世界既可以被理解为人开展认识活动的环境和对象,也可以被理解为人认识活动的方式和成果,两种精神世界从不同层面体现着精神世界的价值和意义。
教师的精神世界是教师的客观精神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的统一,是教师在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它既包含了教师的所作所为,也包含了教师的所思所想。从生活空间不同来划分,教师的精神世界包含着包括教师家庭生活在内的私人的精神生活、包括教师学校生活在内的职业的精神生活与包括教师娱乐生活在内的社交的精神生活,这三种精神生活从不同的维度展现出教师的生命图景。这三种精神生活构成的精神世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通过教师的行动有机统一起来的连续体。
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的精神存在具有“三重境界”:即以追求愉悦为旨趣的审美生活、以理性为基础的伦理生活、以宗教(基督教)伦理为归宿的信仰生活,而且他认为“审美生活如果不能转化为基督教信仰就会处于绝望之中”。[3]
从人的现实性出发,可以看出,人的精神世界实质上包含了审美、德性、信仰等各个层面,但是各个层面虽有内容之分,却无高下之别,是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教师的精神世界包含了以上诸多层面,各个层面无差别地融入教师私人的精神生活、职业的精神生活与社交的精神生活。教师私人的精神生活包含了教师的日常审美、个体品德、生活理性、个人追求等精神要素;职业的精神生活包含了教师的美育观念、职业道德、职场理性与职业理想等相关内容;社交的精神生活包含了教师的公众审美、社会公德、交往理性与意识形态等复杂层面。教师私人的精神世界体现出较多的个性倾向,社交的精神世界更多地反映了教师的社会性,而教师的职业精神世界介于前两者之间。各种精神层面与各种精神世界,共同形成了教师精神世界的圆融统一,构成了教师完整的精神生活。
二、教师精神世界关怀的缺失
教师的精神世界与教师的“生活世界”具有内涵上的一致性。没有“生活世界”的精神是虚无的,没有精神的“生活世界”是空洞的。生活世界在本质上也是精神化的,人类通过实践将物质和精神统一起来,这种统一的过程就是自在世界的全面精神化,而统一的结果是自在世界变成了属人的世界。“在‘生活世界’中,人既不是上帝,也不是奴仆,人无须用理性的虚构来束缚自己的本性,也不能用物质的攫取来说明生活的意义和价值。”[4]然而理念总是与现实生活有出入的,现实中对教师精神世界的关怀是缺失的。对教师精神世界关怀的缺失,导致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即教师的被动生存、工具化生存、边缘化生存。
1 . 对精神世界关怀的缺失导致了教师的被动生存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私人性常常被忽略,私人性被忽略的后果就是教师作为“人的完整形象”被消解[4]。这也就意味着职业成为了教师的“名片”,而教师则以固定的形象出现在不同的场合。教师在学校是教师,在家是教师,在社会上还是教师,一辈子只能做教师。这种“公私不分”的现象既是传统社会的流弊,也是现代社会的通病。一方面,受传统教师观的影响,公众将牺牲精神作为一种普遍认可的“师德”优先考虑,使教师的私人权利在某种程度上被忽略,教师的“无私”成为了一种理所当然的要求,致使教师的私人空间受到无限制地挤压。这不但影响了教师正常的私人生活,而且使公众对教师形成了不合理的角色期望,教师总是处于一种“被期望”的被动状态。另一方面,追求整齐划一的教育制度,使教师的个性和自主性受到抑制,教师个体趋向同质化,单个的教师被抽象为“众人”。然而,“众人具有一种惯常的属性,即虚幻性,而虚幻性决定众人的无人称性、世俗性和虚假性,由此,众人淹没了个人,人成为匿名的、抽象性的、非个人性的、无悔过感的和无责任感的人。”[1]教师变成了一种角色化的存在,他们不是被理解为一个作为“人”的教师,而是被理解为一个是“教师”的人[5]。
一方面, 对教师片面的角色期望增加了教师的精神负担。有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身心健康呈亚健康状态,并患有不同类型的职业病[6]。有的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个人生活。如,某教师的儿子犯罪判刑,教师去探监,儿子不肯出来见面,带话说:“你不是有许多‘儿子’在北大清华吗?你去看他们吧。可他们会有几个认识你?”[7]这既是教师个人的悲剧,也是教育的悲剧。另一方面,社会没有形成专门为教师提供精神福利的机制,教师的第三生活空间非常狭窄。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教师的物质待遇相对地提高了,然而教师的精神生活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教师依然是“精神生活的贫困者”。公众的目光聚焦在了教师身上,教师陷入各种理念、口号、规定的重重围困之中,丧失了自己的实践话语权。这固然是社会缺乏理性的表现,但也与教师自身理论自觉的缺失有关。教师如果不能有效地审视和把握社会舆论的意义,对之作出合理的判断,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牵制。总之,不能从根源上消除公众对教师不正确的角色期待,改变教师的被动生存现状,教师精神生活的品质很难提升。
2.精神世界关怀的缺失表现为教师工具化的生存
马克思认为,如果个人的生命活动变成一种“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那么这就是一种“自我异化”。与此相对应的,还存在着一种“物的异化”,就是人“成为自己对象的奴隶”[8],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工作才能生存,才能维持自己作为肉体的主体。而当下的许多教师,就表现出这样一种异化的生存状态。不但教师自身被异化为手段和工具,变成了提高升学率和创造绩效的工具,而且,教育活动对教师来说也变成了一种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生命的完整性被肢解,他所从事的职业变成了禁锢他自身发展的阻力。过于强调教师的工具价值,就使教师的本体价值受到抑制甚至被抹杀。如果教师自身是无价值的,那么他所做的牺牲也就成了无道德价值的贡献[9]。
人是作为整体而生活着的,但是现代社会却把每个人的生活分隔成多种片段,每个片段都有自己的准则和行为模式。所以个人所经历的是这些互为区分的片段,而不是生活的统一体[10]。在现代学校僵化的管理体制之下,教师缺乏人身自由,他们的行动完全被“时间”精确地裁剪成了“碎片”。在标准的行动纲领的规约下,教师不仅在教学活动中缺乏自主性,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失去了自主权。自主性的丧失,使教师不能自觉地去思索生命、反思教育。人是意义的存在者,人的行动具有意义的趋向性,因此,任何一个人都不会自愿地承担那些对自己缺乏意义的事情。一旦教育对教师失去了意义,教育就变成了外在于教师自身的活动,而教师也仅仅是把教育当成了一种谋生的工具。对教师而言,教育不再是一种“应该”(ought to)追求的事业,而是一种“不得不”(have to)应付的差事,教师只有通过从事教学活动,或者只有确保自己作为教师的时候,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对教师生存缺乏价值理性的观照,使教师的主体性得不到彰显,进而对学生主体性的提高造成阻滞。
3.精神世界关怀的缺失使教师陷入了边缘化生存的窘境
教师不能从生存的意义出发,去关怀和经营自己的精神世界,致使教师的心灵成了精神的荒岛。教师在自己的世界中“在场”,却没有与自己的精神“相遇”,也没有与学生的精神“相遇”。这就意味着教师对自身及学生缺乏必要的了解,或者相互之间缺乏深入的沟通,没有实现精神的交流与共鸣。因此,有教师感慨道:“教书是一场盛大的恋爱,你费尽心思去爱一群人,最后却只感动了自己……”这种现象的产生,是教师与学生对彼此的精神世界缺乏深切关怀所致,并导致了师生之间情感的淡漠和疏离,最终使师生交往变成了一种交易行为,而师生关系则变成了买卖关系。在这场交易中,教师是雇员,学生是顾客,学校只是一个购物中心或市场。在这场交易中,交易双方站在各自立场上以知识作为媒介与对方进行“交往”。而这种交往是“单子式”的,教师与学生各自为营,学生既不能进到教师的圈子里,教师也不能进入到学生的圈子里。而教育和教学活动对教师而言,不再是一种内在的生命需要,而是一种契约关系下的义务。目前,一些学校在教师聘任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非升即走”的办法,这种规定在相当程度上侵害了教师的生存权益,也使教师成了教育场域中的边缘人,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劳工”。如此一来,教师成了“学校企业”中被管理的对象,不但人身自由受限,思想也难以独立。享受各种社会福利和娱乐服务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可是教师却被繁重的工作任务放逐到这种权利之外,以至于教师“只有‘生’(指职业、工作),没有‘活’(指生活质量、闲暇)”[11]。
三、精神世界的关怀:教师自我成长的责任
人活着就要承担责任,无论是个体责任还是群体责任,都具有精神规定性。教育是具有实践品格的精神化存在,离开了教育,人就不能成为文明人,但是离开了人,教育便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教育有许多具体的目的,但终极目的是使人幸福[12]。人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关怀的终极目标,只关怀学生而不关怀教师的教育是片面的教育、失谐的教育。然而对教师的关怀,主要是对其精神世界的普遍关怀,因为教师的个体成长主要是精神上的。这种精神上的成长包括了教师身心状态的调试能力和心智能力的不断提升。对教师精神世界关怀的缺失,使教师生存变成了缺乏自主性的被动生存、缺乏主体性的异化生存、缺乏精神性的边缘化生存。这些不合理的生存方式阻碍了教师身心的健康成长,要消除这种阻碍,需要对教师精神世界给予关怀,而这种关怀不单纯是某个个体或团体的责任,更是教师自身的责任。因为对教师来说,自己是自我精神世界最可靠的关怀者,也是最有效的关怀者。
1.教师自身成为自我精神世界的关怀者,具有现实性和可靠性
教师是自己历史的见证人,也是有能力关怀自身的关怀者。从教师的社交关系来看,能够成为教师关怀者的人群包括学生、学校领导、社会公众以及家庭成员等重要他人。公众作为一种与教师没有“直接接触”的群体,不可能对教师产生广泛的精神关怀。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队伍也相应地增加,因此学校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商业化的管理倾向,学校根本无暇顾及所有教师的成长问题,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关怀也就受到了质疑。而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世界中与教师“直接接触”机会最多的群体,是否具备对教师的关怀能力呢?在理想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对教师的关怀是可能实现的,但是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关怀教师的精神世界呢?教师的精神世界包含了教师私人的精神生活、职业的精神生活和社交的精神生活,而这三重意义的生活又各自包含了许多方面,如同并非每个教师的家庭成员都能够关怀到教师的职业生活,都能理解并关怀到教师的社交生活,学生也不可能理解和关怀到教师的私人生活世界。而且,学生并不能对教师形成有效的关怀,因为一般来说,学生的条件知识和学科知识的储备都不及教师的多。那么,教师只能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自己关怀自己,从自身出发寻求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关怀。因此,教师自己成为自己的关怀者,既是可能性的选择,也是必然性的选择。
2.精神世界的自我关怀是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有效方式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认为,“个人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他认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七个层次,前四种为比较低级的“缺失需要”,一旦被满足,需要的强度就会降低;而后三种属于比较高级的“成长需要”,其强度反而会随着满足而增强[13]。因而成长是不断被加强的、永无止境的过程,教师的自我成长就是一个自身需要自给自足、不断追求新的自我实现的连续过程。教师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自我关怀,增进了教师对自身的认识,促使教师不断地去反思和改进自己,调整自身的路向,整合自己的资源,以满足自身的需要。自身需要的满足使教师不断产生新的“成长需要”,促进教师进一步地自我实现与成长。
3.教师精神世界自我关怀的责任构成了教师自我成长责任的基础
美国教育家诺丁斯提出关怀的两种基本含义:其一,关怀与责任感相似,如果一个人操心某事或感到自己应该为之做点什么,她就是在关怀这件事;其二,如果一个人对某人有期望或关注,他就是在关怀这个人。教师精神世界的自我关怀,不仅意味着教师应当为自己精神世界的建构怀有责任感,而且对之充满期待。教师自我成长责任的自我承担,是以个人自觉自愿的理想追求为基础的,而这种理想追求是精神化了的价值趋向,它对教师自我成长的责任具有奠基性。教师只有对自身的成长怀有责任感、关心自己的成长时,他才会去关怀他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的成长是“教师学会教学、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也是逐渐形成教育实践知识和智慧的过程”[14]。教师的成长主要是精神上的成长,而只有关怀精神,精神才会成长,同时,只有精神的自我关怀才是一种现实的关怀、可靠的关怀、有效的关怀。因此,教师精神世界的自我关怀,就成为教师自我成长的一种责任。
“人是与成为他自己这一任务密不可分的自我。”[15]而教师反身自观的自我精神世界的关怀,正是与成为他自身紧密相联系的。只要人的身体处在行动状态,处于认识与实践的状态,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像河流一样,不断地流淌、生成、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讲,精神世界是一个未成的世界,人也是未成为他自己的人。也就是说人永远不可能成为他自己,因为成为他自己即意味着发展与成长的终结。精神世界的生成与自我成长责任的生成具有内在一致性,他们都是统摄于教师全部生命活动之下的。教师的自我成长或自我实现的过程,也就是教师的精神世界生成的过程,是教师寻求自身存在与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精神的关怀促进了教师的成长自觉,使教师主动承担起发展自身的责任,而教师也是在承担自身发展责任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
教育作为人的一种实践样态,既不能超脱于教师的整个精神世界而独立存在,也不能完全地融合教师的整个精神世界,一种合理的状态就是教师在他的日常生活世界里承担生活的角色,在教育世界里扮演教师角色,在自身的精神世界里成为自我精神世界的创建者。教师的这三种不同角色包括教师的生命过程与生存状态。教师对精神世界的追寻与关怀,成为教师自我成长的责任,是教师对自身需要的一种积极的关切和回应。当教师主动地关怀自己的精神世界时,其自我成长就变成了一种行动的自觉自为,而这种行动的自觉自为不再是强制状态下的责任胁迫,而是责任的自发生成。
摘要:精神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既是类意义上的全体人类的共同特征,也是构成生存主体个体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教师的精神世界包含了教师私人的精神生活、职业的精神生活和社交的精神生活。对教师精神世界缺乏关怀与理解,导致了教师的被动生存、工具化生存与边缘化生存。教师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关怀,具有现实性、可靠性与有效性,同时教师精神世界的自我关怀构成了教师自我成长的责任。
探寻林徽因完整的精神世界 篇10
的确, 她有着令人艳羡的家世、学识, 也有着令人羡慕的生活和爱情。多少年来, 人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太太的客厅”, 关注着这位总是客厅主角的女人, 而对她所经受的劳作挣扎、贫穷困苦甚至是危及生命的苦难却少有提及。用梁从诫先生的话说“多少年来, 人们都津津乐道于她的美丽和才气, 而在我的记忆中, 母亲却是一位长期卧床的病人。”纵观她短暂的一生, 大都是在同疾病进行抗争。她用自己独有的对生命感悟体验着生活。这是两个世界, 窗里窗外的两种生活, 本文试图从林徽因留下的几篇“窗外”题材的诗歌中去探寻她更加完整的人生。
1937年的9月5日, 从林徽因举家仓促逃出北总部胡同的那一刻起, 她的人生就彻底改变了, 美好也就戛然止于这一刻。长达39天的逃亡路上, 她经历了病势的凶猛侵袭与临时住所被日军炸弹炸飞的惊魂一刻, 也经历了“旅馆杂乱不堪, 赌棍骂骂咧咧, 妓女浪声浪气, 各地来的汽车司机, 鬼混的、喝酒的、打牌的、跟女老板吵架的一片乌烟瘴气。”“不说是名门千金, 即便是学者精英, 被混杂于一塌糊涂的三教九流, 这场合对她即是人生的一种洗礼。” (陈学勇《莲灯诗梦———林徽因》) 一路跌跌撞撞, 林徽因举家到了大西南。其间的艰辛在致友人费正清夫妇的信中, 林徽因这样写道:“为了能挤上车, 每天凌晨一点我们就要摸黑爬过, 抢着把我们少得可怜的行李, 和我们自己塞进汽车, 一直等到十点, 汽车终于开动, 这是一辆没有窗户, 没有点火汽, 实际上什么也都没有的家伙, 爬过一段平路都很困难, 何况是险峻的高山……”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走出太太客厅的林徽因, 没有怨愤, (至少在她那个时期留存的作品中没有更多的看到) 而是将诗人悲悯的目光投向了窗子之外, 投注到了她脚下生存的土地。没有了窗内的阳春白雪, 没有了优雅, 却多了一份高贵的悲悯。例如《微光》:
“街上没有光, 没有灯, 店廊上一角挂着有一盏;他和她把他们一家的运命, 含糊的, 全数交给这暗淡。街上没有光, 没有灯, 店窗上, 斜角, 照着有半盏。合家大小朴实的脑袋, 并排儿, 熟睡在土炕上。外边有雪夜, 有泥泞;沙锅里有不够明日的米粮;小屋, 静守住这微光, 缺乏着生活上需要的各样。缺的是把干柴;是杯水;麦面……为这吃的喝的, 本说不到信仰, ———生活已然, 固定的, 单靠气力, 在肩臂上边, 来支持那生的胆量。明天, 又明天, 又明天……一切都限定了, 谁还说希望, ———即使是做梦, 在梦里, 闪着, 仍旧是这一粒孤勇的光亮?街角里有盏灯, 有点光, 挂在店廊;照在窗槛;他和她, 把他们一家的运命, 明白的, 全数交给这凄惨。”
面对微光下苟延残喘的贫民, 诗人难以无动于衷, 简练的笔墨, 却有十分动人的力量。没有对生活的阴暗绝望和厌世逃避, 街角的那盏灯, 透漏出的那点暗淡微光, 是雪夜泥泞路上行人的一点温暖希望, 也是挣扎着生存的林徽因一家的希望, 更是劳苦大众的希望。这样的关注在林徽因之前的生活中是没有的。
困居在昆明与李庄的8年时间里, 林徽因将笔触更多地指向现实生活, 有了一种返璞归真的诗情画意。一位从四川来的做白铁活的60多岁张大爹, 背深驮着, 喜欢喝很烈的酒, 脸总是红红的。林徽因经常带孩子去看临街张大爹的手艺, 一张白铁皮, 在他手里剪剪敲敲, 三下两下, 就出来一只漂亮水壶。《小楼》一诗, 写下了她当时的感受:
“张大爹临街的矮楼, 半藏着, 半挺着, 立在街头, 瓦覆着它, 窗开一条缝, 夕阳染红它, 如写下古远的梦。矮檐上长点草, 也结过小瓜, 破石子路在楼前, 无人种花, 是老坛子, 瓦罐, 大小的相伴;尘垢列出许多风趣的零乱。但张大爹走过, 不吟咏它好;大爹自己 (上年纪了) 不相信古老。他拐着杖常到隔壁沽酒, 宁愿过桥, 土堤去看新柳!”
找不出一丝战乱的阴影, 有的是街头里弄的生活情趣。那矮檐上的草, 破石子路边的老坛子、瓦罐, 在女诗人的眼里, 即便凌乱可也透露着风趣。只不过此时“夕阳染红下古远的梦”比《微光》中“即使是在做梦, 在梦里, 闪着, 仍旧是这一粒孤勇的光亮。”要更增添了一份朦胧的诗意。
林徽因清醒的意识到:“当前的艰苦不是个别的, 而是普遍的, 充满一整个民族, 整一个时代!客观的无疑我们彼此熟悉的艰苦正在展开一个大时代。所以别忽略了我们现在彼此地点点头。且最好让我们共同酸甜的笑纹, 有力地, 坚韧地, 横过历史。” (《彼此》) 正是基于这种彼此地点点头头, 共同温暖着, 才有了茶铺中喧腾声, 慈祥的面纹, 年轻而灵活的眼睛:
“这是立体的构画, 描在这里许多样脸, 在顺城脚的茶铺里, 隐隐起喧腾声一片。各种的姿势, 生活刻画着不同的方面。茶座上全坐满了, 笑的, 皱眉的, 有的抽着旱烟, 老的, 慈祥的面纹, 年轻的, 灵活的眼睛, 都暂要时间茶杯上停住, 不再去扰乱心情!一天一整串辛苦, 此刻才赚回小把安静, 夜晚回家, 还有远路, 白天, 谁有工夫闲着看云影?不都为着真的口渴四面窗开着, 喝茶, 翘起膝盖的是疲乏, 赤着臂膀好同乡邻闲话。也为了放下扁担同肩背向命运喘息, 倚着墙, 每晚靠这一碗茶的生趣, 幽默估量生的短长……这是立体的构画, 设色在小生活旁边, 荫凉南瓜棚下茶铺, 热闹照样的又过了一天。” (《茶铺》) 的确, 再没有功夫闲着看云影, 放下扁担也只是为了向着命运喘息。生的短长没有影响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赤着臂膀说着闲话, 热闹照样的一天又一天, 历史也就在这坚韧中横过了。
一路流亡, 一路受伤, 生活给了林徽因一个彻头彻尾赤裸裸的真相, 这真相面目仿佛滔天巨浪, 险些要把林徽因的生命之舟葬送。但是, 林徽因依旧是热爱生活, 这种热爱, 因为有了一种螺旋式的上升, 而格外深沉。“我卷起一个包袱走, 过了一个山坡子松, 又过了一个小庙口, 在早晨最早的一阵风中。我心里没有埋怨, 人或者是神, 天底下的烦恼, 连我的拢总, 像已交给谁去……” (《旅途中》) 残酷的现实打碎了林徽因对人生完美的追求, 对生活的热爱又让她无法放弃理想, 她要反抗, 要争取, “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莲灯》) 颠沛流离、贫病交加的生活经历, 使她“告别了创作的旧习惯。”她的艺术天赋和她创作的激情使得她始终能够保持着精神世界的完整和丰满。
窗内与窗外, 才是一个真实而完整的林徽因。
摘要:越来越多的林徽因研究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属于她的“太太客厅”。随着林徽因曾经佚失的作品逐渐问世, 她的一些反映“窗外”生活的诗歌正逐渐还原一个完整而真实的林徽因。
走进燕姬的精神世界 篇11
【关键词】我们的荆轲 燕姬 人物形象 象征意义
提起荆轲,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历史上“荆轲刺秦”的故事,在人们心中,荆轲更多是侠士的代表。而笔者将要进行论述的并不是真实发生过的“荆轲刺秦”的故事,而是莫言的文学剧本《我们的荆轲》,它以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史记·刺客列传》为题材,运用其惯用的现实魔幻主义写作手法对历史故事“荆轲刺秦”进行了解构和重新建构,在尊重故事原有结局的基础上,以现代的视角、荒诞的手法和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对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演绎,对于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使剧本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在这部剧本中,荆轲身上不再体现舍生取义的侠义精神,而是与一举成名的心态相联系。而作为剧本中唯一的女性,燕姬——这位历史上并不存在的人物,充满了理智与智慧,给我们一种无穷而神秘的艺术魅力,她对于荆轲的影響及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在无形中变成了剧中的主角。而唯有走进燕姬的精神世界,我们才能切实体会到燕姬带给我们的思考,一场对个人、对人生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具体来说,本文将从燕姬的身份特征、性格特征和象征意义三个方面对燕姬的形象进行分析。
一、燕姬的身份特征
1、身份扑朔迷离
在第七节副使篇中我们知道,燕姬本是秦国人,一个生于山野的农家女子。入宫之后,她由秦王身边的一个专司梳头的普通宫女得到秦王的宠幸,可秦王却在未亲政时把她赠给了当时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丹,而后,太子丹在燕姬的协助下成功逃出秦国。但毕竟燕姬是秦人,是秦王赠送给太子丹的礼物,我们因此有理由怀疑她与太子丹一起出逃的真实动机。如果燕姬不是秦王派来监视太子丹的奸细,那她为何要力劝荆轲不应该刺死秦王?(第六节断袖篇中,燕姬对荆轲说: “你应该知道,最动人的戏剧是悲剧,悲剧没有大团圆的结尾。最感人的英雄是悲剧英雄,他本该成功,却因为一个意想不到的细节而功败垂成。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超越了历代的侠客,而后代的侠客,如果模仿你,都像东施效颦一样拙劣。”)在其位,谋其职,此时的燕姬已经是太子丹赠送给荆轲的礼物了,本应该协助荆轲刺秦,可她却恰恰相反。我们不难想到,秦王曾对燕姬含情脉脉,燕姬自然也心系秦王,由此推之,燕姬确有可能是秦王派来监视太子丹的奸细。
然而,一位女性,当被无情抛弃后,就很容易将自己的心托付给在她最脆弱时给予她帮助的男性。燕姬曾被秦王当成物品赠给太子丹,这对她来说无疑是造成了莫大的伤害,可当她深陷低谷时,太子丹真心待她,与之相濡以沫。也许燕姬原本真是秦王派来的卧底,但是在太子丹的爱与呵护下,也许就心向太子丹了。燕姬可能也因此协助太子丹逃离虎狼之国,多年来襄助他处理军国大事。她多情重义,深受太子丹的宠爱,由此可见燕姬对太子丹也是有深厚感情的。据此,燕姬应该与太子丹处于同一阵线,所以极有可能是他派来潜伏在荆轲身边的卧底。
女性的内心世界是令人捉摸不透的,燕姬究竟是秦王派来的奸细还是太子丹的卧底?这确实令我们费解。
2、花容月貌,风情万种,命运曲折
古往今来,能为帝王将相宠幸的女子大都姿色非凡,多才多艺,在《我们的荆轲》中燕姬正是这样一个才情非凡、命不由己的女子。
秦王曾对燕姬含情脉脉,用金口玉牙啃咬她的脚趾;太子丹曾与她山盟海誓,为之魂牵梦萦;而荆轲,更是在第一眼见到燕姬时便被她的容颜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注目欣赏。拥有姣好的容颜的燕姬于是被太子丹当成物品赏赐给荆轲,希望借助她的超群技艺治疗荆轲的失眠之症。
从众男子莫不为燕姬的容颜所折服的侧面描写中,燕姬天生丽质、妩媚超群的形象就在我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无奈,她生活在一个身不由己的时代,一个男权至上的时代。这原是令人引为傲的姿容恰恰变成了威胁燕姬的危险,因而,她只能任人摆弄,被迫接受那不受自己掌控的曲折命运。
二、燕姬的性格特征
剧本是叙事类作品的一种,在剧本中,剧中人物的言语(台词)是用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而典型环境对典型人物的影响更为深刻。因而我们可以从《我们的荆轲》中的台词和燕姬所处的背景来分析她的性格特征。
1、有智慧有计谋,高深莫测
燕姬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女子,她博学多才,熟谙世事,散发出一股大气,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感。
在第三节赠姬篇中,燕姬对荆轲说:“妾乃太子赠给先生的礼物,送给别人的东西,哪有收回去的道理?从现在起,您就是我的主人了。”燕姬在说这两句话时完全没有流露出不满抱怨之意,反而给人一种从容淡定的大气之感。也许是因为经历了多次的“转送”,所以当面对此种情况时,燕姬已经习惯于泰然处之;又也许是因为燕姬对未来已经有了胸有成竹的预知,所以她能超然脱俗地面对荆轲。
更令我们惊叹而钦佩的是燕姬在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讲述完后聂政的故事后,意味深长而又发人深省地说出:“也许开始了新一轮侠客故事的,还是一个女人。”一个平凡的女子有何胆量与能力说出这句惊人的话呢?燕姬非比寻常,她的身子里、灵魂里处处充满了睿智、自信与霸气。在燕姬心中,也许她是渴望能够大展宏图,有所作为的,所以那个能“开始新一轮侠客故事”的女人正是暗指燕姬自己。简简单单一句话,就能让我们感受到燕姬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敏锐的政治视角,真可谓奇女子也。
不仅如此,燕姬的高深莫测,在第六节断袖篇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燕姬料事如神地预测出秦王将来会做的辉煌业绩与壮举,并以此来劝说荆轲不要刺死秦王,因为她认为“你能杀而没杀眼下的秦王,他是配角,你是主角。”如果燕姬平凡无奇,她怎么可能正确地预知未来呢?燕姬思想与当时社会中其他人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她清醒而冷静,能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她一步步地预测未来,而剧情也正朝着她的预测发展,我们根本无法捉摸她的思想,但我们总能被她折服。
其实,燕姬才是这部戏剧的主角,她理智、更懂得思考,她睿智、更超然脱俗。
2、对男性世界的洞穿及掌控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认为“人物的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决定”,燕姬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也离不开她所处的生活环境。燕姬在四个不同的男人世界中生活过,她风情万种,与故乡的羊倌、秦王、燕太子丹、荆轲四个男人都有过感情,尽管她像一件礼物一样,曾被秦王拆散了与羊倌的爱情,被厌倦了的秦王转送给太子丹,又被太子丹为了救国的名义,赠送给即将刺杀秦王的荆轲。
身处乱世,燕姬的性格也随之变得混乱复杂,而清晰不减的却恰恰是这种在乱世中丰富的情感经历,这使得燕姬的内心世界高深莫测,对人世间的情情爱爱有着独特别样的看法,恰恰是与四个不同男人的交往,使得她洞察了男性对性欲的追求与渴望,更懂得利用男性的心理来“先发制人”,成功引诱他们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燕姬清楚而深刻地知道当时社会中渴望成名的风气,尤其了解那些所谓侠士的虚伪,种种这些都让她轻蔑地嘲笑男性世界,可她的嘲笑又是显得如此居高临下而又不露于色。
3、对田园的归属感,心灵深处尚存感情与天真
即使莫言曾说他笔下的燕姬是一个“对人生对权力对荣耀有不是深刻而是绝望的认识的女人”,即使莫言尽力把燕姬塑造成一个超凡脱俗的高人,但在《我们的荆轲》这部剧本中,燕姬并不全然如此,在她的心灵深处,还有着对田园归属感的憧憬,尚存有真挚的感情与天真。
燕姬说:“如果你将我追上……”
荆轲说:“那就是范蠡和西施的故事了。”
燕姬说:“接下来呢?”
荆轲说:“男耕女织,生儿育女。”
从燕姬与荆轲的暧昧对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即使饱经沧桑,燕姬的内心仍怀有小女子对爱情的渴望,燕姬心中对男耕女织的乡村生活还是充满期待的,即使社会充满着争名夺利的气息,她始终渴望拥有平凡幸福的生活。
燕姬和荆轲在临死之前都用尽全身的力气表达出对西施范蠡幸福生活的向往,他们的遗言正毫无顾忌地把他们的爱情公诸于世。侠义之士有情,睿智女子亦有情。我们不排除燕姬在第一眼与荆轲相见时就已经倾心于他,亦不排除燕姬极力劝说荆轲不要刺死秦王是为了保全荆轲的性命,更不排除燕姬刨根究底质问荆轲刺秦的目的是为了使其放弃成名的想法从而与她回归田园生活。
因为自古以来,家在女子心中始终占据了重要地位,燕姬何尝不是?她把荆轲从梦中唤醒,使他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在她心中,个体生命比国家事业更为重要,她不在乎是否成名,只希望荆轲能像范蠡那般急流勇退,只渴望拥有范蠡与西施那般恬静的田园爱情。
三、燕姬的象征意义
文学作品常常运用象征的手法,象征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我们的荆轲》中,燕姬正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
1、燕姬是清醒的荆轲
莫言曾经说过:“我的作品里经常是女性很伟大,男人反而有些窝窝囊囊的。我一直觉得,男人负责打江山,而女人负责收拾江山,关键时刻,女人比男人更坚韧,更给力”。作为剧中唯一的女性,燕姬成为了最大的情节推动者,因为她代表着清醒的荆轲。
在第六节断袖篇中,当燕姬为荆轲指明如何才能利用不属于他自己的这条命为他捞取更大的名声后,她胸有成竹地说:“其实我的意思,早就存在于你的心中”。无可否认,燕姬正是清醒的荆轲,她洞察了荆轲最真实的想法,在荆轲迷途不清的时候果断点醒了他,让他直面自己的内心。
这只是第一步,荆轲还不够清醒,他不敢承认甚至不知道自己刺杀秦王的真正目的,而这一切,燕姬都清楚地知道。燕姬步步逼问,荆轲的每一次回答都被她加以质疑与剖析。最后她精辟地指出:荆轲之所以刺秦,并不是出于对天下苍生或死去冤魂的悲悯,也不是站在诸侯的立场来对抗秦国,更不是为了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而只不过是为了所谓侠士的荣誉——“你们这些所谓的侠士,其实是一些没有是非、没有灵魂、仗匹夫之勇沽名钓誉的可怜虫”。荆轲没有否认,没有反驳,因为他自身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刺杀秦王的目的是荒诞可笑的,只是他耻于宣告天下,就为了所谓的侠士尊严。
荆轲不得不承认燕姬是自己的镜子,他对燕姬说:“从你身上我看到了我自己”。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荆轲是清醒的,但其实他一直是處在清醒与不清醒的交界状态,燕姬的存在正是他清醒的内心世界的存在。但很可悲,荆轲清醒得不够彻底,始终在“出世”与“入世”中徘徊,因此他不清醒地杀了清醒的自己——燕姬。
当荆轲略微清醒时,他又为自己错杀燕姬感到悲痛欲绝,在前往秦国之前,他在等高人赴约,其实就是在乞求燕姬原谅自己。在荆轲的悔悟中,我们可以知道,燕姬正是清醒的荆轲的化身,她循循善诱地点破荆轲的痴迷,使他懂得人生的意义,将他从梦中唤醒,让他对田园安逸而舒适的生活充满期待。正因为她的逝去,荆轲再次陷入了不清醒的状态,并感到刺杀秦王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不清醒的荆轲最终彻底走上了迷途。
2、燕姬是莫言表达对历史思考的代言人
《我们的荆轲》中的燕姬在历史上是名不见经传的,可以说是史无其人,更无她在剧中的种种行为。而历史上的荆轲刺秦王何以功败垂成,又始终是一个令后人难以猜详的千古之谜,也给今人的再创造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因此,莫言在基于对历史的重新解读上特地创作了燕姬这一关键人物,赋予她神秘的身份与复杂的性格,借她与荆轲激烈交锋的对话来表现莫言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对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评判和道德评判。在莫言笔下,燕姬这一奇女子深深影响了荆轲,进而改写了历史。
莫言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剧中的燕姬是“一个复杂的、饱经沧桑的、见过真正的大场面、伺候过真正的大人物、对人生对权力对荣耀有不是深刻而是绝望的认识的女人”。其实莫言正是这类人,而燕姬正是莫言表达对历史思考的代言人。莫言用代言人的方式借用燕姬来说明荆轲刺秦王这个剧中之戏的意义:批判讽刺了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中盲目追求出名的人,更是抨击了虚伪的侠士精神。
所以,尽管燕姬是一个凭空虚构的人物,但就《我们的荆轲》这出戏而言,燕姬的重要性已经超出了包括荆轲在内的所有角色。这也与莫言其他作品中对女性的态度相一致。莫言曾坦言自己是女性崇拜者,他的作品给人一种“女性至上”的感觉,他以一种欣赏、热爱的态度去描写她们。因为在莫言笔下,燕姬就是神一般扑朔迷离的存在,因此在《我们的荆轲》中,荆轲等人俨然成了配角,作为莫言发表对历史思考的代言人——燕姬才是真正的主角。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的魅力。这种“生命的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身份破朔迷离、性格复杂多样又身兼两种象征意义,在《我们的荆轲》中,这样的燕姬——典型而复杂,正如战国时代的诸侯争霸典型而复杂一般,这也正拓展了她的生命张力。对个人而言,燕姬告诉我们应该直面真我,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始终不忘初心;对人生而言,燕姬让我们知道,我们必须认清自己心中所想,不贪慕虚荣,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对社会而言,从燕姬对社会的批判中,我们知道,成名之风一旦在社会上弥漫,那么它带来的危害是可怕的,人人都有可能为了成名而成名,很难做出真正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的事情。
通过走进燕姬的精神世界,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燕姬的形象特征。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坚守自我,我们极其渴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我们更希望生活在健康、积极、幸福的社会中,因而,我们同情燕姬的曲折命运,我们悲叹一位绝世睿智佳人的逝去,我们更珍惜燕姬带给我们的感悟。
【参考文献】
[1]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2]张海明. 莫言《我们的荆轲》人物三题[J]. 戏剧文学,2011,12:20-23.
关注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精神世界 篇12
“复式教学一家亲”QQ群 (289848771) 由兰州大学西部基础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于2013年1月创建。复式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几年来, 该中心连续承办了数期“国培计划”—农村边远小规模学校教师短期集中培训, 有数百名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参与了培训并相互结识。他们迫切希望在此后的工作中能够加强联系与交流, 不断在岗位上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中心考虑到广大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需求, 为他们搭建了“复式教学一家亲”QQ群这样一个方便高效的学习交流平台。
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而言, 需要的是操作简单、经济成本低的交流媒介。QQ作为一种即时通讯工具, 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QQ群, 它强大的群聊天、群邮件、群相册、群共享、群公告等功能, 极大地方便了成员交流讨论、交换信息、分享资料。在群里, 教师们可以就某个问题各抒己见, 不同思想火花的碰撞为教师带来灵感和启发。教师在遇到疑问时可以及时向大家求助, 相互之间分享教学经验、共享教育资源。
在“复式教学一家亲”QQ群里, 教师们讨论的话题主要关于教学现状、学校管理、班级建设、学生学业问题、具体学科教学设计、教师培训进修以及教师待遇等等。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了解到其它地区、其它学校的教学情况,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遇到困惑、难题时, 能及时向同行请教, 尽快得到回复和帮助。正所谓众人划桨开大船, 在QQ群里, 集体智慧得以最大程度上的显现。截取“复式教学一家亲”QQ群的部分聊天记录, 以飨读者。
2013-02-24
江西鹰潭余晓丽 (420475576) 21:33:05
这是我的新教案, 有空能不能帮我看看行不行?
康乐马忠龙 (83196829) 21:37:59
最好是相邻年级的复式。
江西鹰潭余晓丽21:39:21
我也考虑了, 但是我这里校长说四年级的老师换的太勤, 学生基础不好, 而且四年级的内容有点难。
此次聊天记录中, 江西鹰潭余晓丽教师在设计复式教学教案时遇到了些困惑, 请求同行帮忙, 康乐马忠龙教师指出在班级组合上最好是相邻年级, 但是余老师有她的顾虑。在QQ群中, 教师之间的交流、问题的解决可能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是一个反复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 这更加促使了教师优化教学的意识。
由于渠道的不畅通,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不能及时了解最新教育政策、课程教学改革趋势, 也不方便查看浏览教育类核心期刊、专业网站。这种情况下, 可以通过QQ群向教学专家请教, 教学专家的指导和建议为小规模学校教师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部教育世界的窗户。另外, 教学专家在做课题研究时, 也需要与一线教师长期保持联系, 但迫于时间、经费的限制, 不能经常下乡和一线教师面对面地交流, 这时便能通过QQ群这种便捷的方式和一线教师沟通。利用QQ群交流的一大好处还在于避免了面对面交流时的紧张心理、气氛, 教学专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 大家是平等对话的主体, 可以自由交流、如实反馈。
2013-03-27
静宁古岔杨彦荣 (1348199778) 14:15:14
修改后的方案上传了, 请孙教授上线后指导, 静候。
兰州大学孙冬梅 (1483021800) 16:43:30
阅读后联系您。
2013-04-03
兰州大学孙冬梅 (1483021800) 10:43:27
静宁古岔的杨校长, 不知方案是否收到?只是建议, 仅供参考!!!
2013-04-03
静宁古岔杨彦荣 (1348199778) 10:48:41
收到了, 谢谢您。改得很详细, 我已执行。
2013-04-10
静宁古岔杨彦荣 (1348199778) 9:37:55
我校修订后的方案上传了!还有几张我校的图片, 望孙教授和各位同仁多多关注我们!我们才有发展的不懈动力!
此次聊天记录中, 静宁古岔小学的杨彦荣校长请兰州大学孙冬梅教授帮忙修改学校实施复式教学的整体方案。经过孙教授的指导, 杨校长公布了《古岔小学复式实施方案》, 并上传至群文件, 供大家下载分享。
身处农村边远地区小规模学校的教师, 平日里通常寄宿在学校, 逢周末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 当孩子们放学了, 寂静的学校只剩下教师。“复式教学一家亲”QQ群可以使教师在遇到困惑时, 相互出谋划策;取得成绩时, 相互分享交流;寂寞空虚时, 相互沟通慰藉;每逢节日时, 相互问候祝愿。
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学校, 随着农村适龄学童人数的减少, 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还会长期存在, 它方便学生就近入学, 对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 需要尽快实施农村小规模学校振兴计划, 加大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扶持和改造, 继续关注边远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 不断为他们搭建更加实际、方便、廉价、高效的交流平台, 方便其学习生活、交流信息、分享经验。
摘要:近年来, 农村小规模学校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类学校的教师甘于忍受清贫和孤独, 默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 值得我们尊敬。然而, 教师也是普通人, 教师也有喜怒哀乐。以“复式教学一家亲”QQ群为例, 关注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精神生活, 积极为其营造倾诉的空间、搭建交流的平台,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精神世界】推荐阅读:
再造教师的精神世界07-16
让精神世界更美好 征文09-29
世界精神卫生日的由来是什么07-12
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计划书07-14
无线的世界无限的世界06-15
大世界小世界作文05-24
世界主题作文《精彩的世界》09-06
新世界的艺术世界06-23
世界杯和我们的世界论文08-29
有关世界水日的起源:世界水日由来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