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谚语翻译策略(精选7篇)
英语谚语翻译策略 篇1
摘要: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民族文化也一定会反映在民族语言的不同层面上。谚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个民族生产经验和生活准则的概括, 是民族心理、价值观念和思想的总结, 也是该民族历史人物、事件、神话传说和风土民情的记载。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 其本身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 而是一个关于具体语境、时代与译者本人的翻译风格, 以及译语读者接受能力等的策略取舍问题。当原语和译语两种文化冲突或一种文化空缺时, 用哪一种翻译策略或哪一种具体翻译方法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怎样避过文化冲突的雷区, 有效地翻译, 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美的艺术感受。
关键词:英汉,谚语,翻译,异化,归化
一、英语谚语的界说
谚语是以简短精练的形式表述事理且具有劝诫作用的传言。著名的《韦氏大词典》认为谚语“是一种通用的格言, 是一种经验智慧的累积。”不同民族语言中的谚语由于时空、地域、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诸因素的差异, 常常隐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反映着语言使用者间接经验形态和对世界理解的特殊性。
二、英汉谚语语义的文化差异
(一) 民族文化差异
谚语体现的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所体现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 二是它所表现的历史文化特性。
1、谚语体现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
民族心理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保持本民族形象和全民共识的心理基础, 民族语言则是这种民族心理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 民族心理和民族语言总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它们共同构成了民族的基础。在各民族实际的语言中, 由于民族心理以及与之对应的价值观念各不相同, 其谚语就会在形式上存在着某种差别。我们可以通过汉英谚语的差异来分析它们所体现的不同的民族心理。
2、谚语体现的历史文化特性
谚语的民族性不仅体现在它所表现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上, 还表现在它的历史性方面。谚语以其精炼的形式、简洁的语言记录了许多历史事件。汉语谚语所选取的素材大多来自古代神话、传说、语言、历史故事等, 这自然使谚语带有汉民族的风格特色。例如: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表示“好也是他, 坏也是他, 事情都由他一人所为”的意思。这个谚语由汉代名将韩信与名相萧何之间的交往故事概括而成。
同样, 英语中也有许多反映历史事件的谚语。例如: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道路通罗马)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入乡随俗)
这两条谚语反应了英格兰被罗马征服的历史。
(二) 宗教文化特征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它以超脱现实的形式反映了人类的信仰、崇拜和心灵寄托。宗教在世界各地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语言生活, 这从谚语的宗教性中可以明显看出。
中国的传统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儒教, 其中佛教影响。汉语里有相当多的谚语来源于佛教文化, 如:
平时不烧香, 急时抱佛脚
泥菩萨过河, 自身难保
英国和其他一些使用英语的国家和民族, 多信奉基督教, 因此, 在英语里, 有许多跟基督教文化有关的谚语。例如:
The devil lurks behind the cross (魔鬼躲在十字架后面)
Rob Peter, to pay Paul (拆了东墙补西墙)
在基督教的影响下, “上帝”、“恶魔”、“地狱”、“教堂”等概念和词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在这种情况, 以“上帝”和“魔鬼”为素材或以它们作喻体就再正常不过了。
(三) 地域文化特征
地理环境的差异, 使得各民族的谚语都会体现出地域特色。我国以陆地为, 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至今农业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因此, 在汉语中, 有许多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或以农业为题材的谚语。这些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农事经验的结晶。例如:
良种准备好, 收成少不了
宁种四月干, 不种五月湿
英国是一个四周环海的岛国, 它南临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 东临北海。其海岸线长而曲折。英国人民喜爱海洋, 他们的生活和斗争与海洋和水运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 其很多谚语都是以海洋和水运事业为题材。以鱼为例:
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 (鱼是先从头烂起的;上梁不正下梁歪)
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 (大鱼吃小鱼;强肉弱食)
三、英汉谚语的翻译策略
任何一个译者都知道, 信息发送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信息接受者是不同的, 两者之间并不一定有对应关系。正是在对待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 翻译界内部产生了分歧。一般来说, 可分成两种对立的意见, 即所谓“异化” (alienazione/alienation) 与“归化” (adattamento/adaptation) 。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 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就翻译中涉及的文化转换而言, 我们可分为以源语文化为归宿 (source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 or SL culture-oriented) 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 or TL cultureoriented) 这两种原则和方法。
翻译的本质是沟通, 是让译语读者理解懂得原文的意思。异化与归化既无谁优谁劣, 也不是相互排斥的对抗性的概念, 而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翻译策略。目前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时期, 正是向外国学习的时期, 这样, 异化的翻译策略会更加适应这一需求。这也是向外国学习、借鉴时期通常采用的策略;其次, 懂外语的读者群不断扩大, 有了一定外语基础和对外国文化的了解, 他们就不会只满足于译文的顺畅, 而是要更多地了解异域风情, 这是异化存在的原因。当然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本国读者通过本国文字了解他国文化, 而原语与译入语两种语言存在着明显的特异性。把一种语言写就的文本中的“形”、“意”、“神”在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时, 往往不能兼顾, 甚至可能产生悖误, 这时需要归化。再者, 翻译的目的不仅是学习与借鉴, 同时还有消遣。文本类型除了严肃文学外还有休闲娱乐型的, 即使懂外语的读者, 也不一定时时都喜欢看异化的翻译。这就是归化存在的原因。因此在一个既定的文化语境和翻译目的下, 恰当地选择一种翻译策略及其具体翻译方法对跨越文化障碍实现对等翻译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之, 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谁也代替不了谁, 两者永远共存。
四、结论
不同民族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下, 创立了特有的文化体系, 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它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语言的文化属性表现在反映文化、传播文化、制约文化等方面, 其中在反映文化方面, 如汉语和英语在结构、表义等方面的差异就是例证;在传播文化方面, 语言一方面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例如我们可以从大量的谚语中发现这两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渊源、价值观念等;另一方面, 语言的使用, 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的, 语言交际中所体现出的这种文化背景是达成有效交际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全球化语境下的英汉谚语比较及其翻译刘秀明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01[1]全球化语境下的英汉谚语比较及其翻译刘秀明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01
[2]谈英语谚语的翻译张静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2]谈英语谚语的翻译张静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
[3]目的论指导下的谚语翻译杨志红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03[3]目的论指导下的谚语翻译杨志红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03
英语谚语翻译策略 篇2
He that trusts in a lie shall perish in truth.
相信谎话的人必将在真理前灭亡。
Necessity and oportunity may make a coward valient.
需要和机会可能使懦夫变成勇士。
An open door may tempt a saint.
一扇开著的`大门可诱惑一个圣徒。
Pain is forgotten where gain follows.
好了伤疤忘了痛
Patience is a plaster for all sores.
忍耐是治疗一切伤痛的药膏。
He that talks much lies much.
多嘴的人说谎也多。
Be always as merry as ever you can, for no-one delights in a sorrowful man.
务请心情常欢畅,只因无人喜忧伤。
Hasty love, soon cold.
一见钟情难维久。
Waste of time is the most extravagant and costly of all expenses.
浪费时间是一切花费中最奢侈豪华的费用。
Set great store by friendship.
浅谈翻译英语谚语 篇3
关键词:隐喻性语言 源语义域 目标语义域
一、引言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瓜得瓜种豆得豆”;
……
诸如此类的,都是人们所熟知的谚语。他们都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是广大劳动人民对其生活规律经验的科学总结。英语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语言谚语,他们是英语国家的人民智慧的精华和结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英语语言文化特色,故从英语谚语这个点出发,借鉴于现代隐喻理论,针对隐喻性语言的语义特征,来探讨其汉译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二、正文
普遍说来,英语谚语有两种语义表达:一种是“望文生义”型,即是字面意思和其真是想表达的意思一致,这种比较简答,理解基本上没有难度,可以直接根据字面意义来理解,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A fall in a pit, a gain in a wit”(吃一堑长一智)。另一类英语谚语是“含而不露”型,即是说这类谚语字面上的意思与其真实想表达的意思并不完全一致。如“Don’t sell the bear’s skin before you catch it”,字面意义为“不要再抓住熊之前买熊皮”,但透过字面意思深入其中,得到其真实含义为“在事情还未完全结束之前,不要太早急于对其下结论”,即汉语言中的“不要高兴太早”。后者是以一种事物来谈论另外一种事物,语义发生了转移。我们通常将第二种谚语称为隐喻性谚语,因为想要真正理解这句话必须对其作出隐喻性的理解。
“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类的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事物,隐喻就不单单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人类赖以学习和生存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Lakeoff & Johnson , 1980)”。这是莱考夫和约翰逊对隐喻的定义,而其本质就是人们通过类比相似性联想和创造相似性联想,从一个认知领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其中涉及到了两个语义域(semantic domain),一个是具体实际的,人们容易理解熟悉的领域,即为“源语义域”(source semantic domain)。相反,第二个是相对抽象的,人们不容易理解生疏的领域,既是目标“语义域”(target semantic domain)。而隐喻就是从“source semantic domain”到“target semantic domain”这样的一个结构映射。从结构上来讲,隐喻分为三部分:源语义域,目标语义域和相似性。用Richards术语表达的话,源语义域即为本体(tenor),目标语义域为喻体(vehicle),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为喻底(ground)(转引于陈家旭,2007)。
谚语分“望文生义”型和“含而不露”两种,前者直接从字面上就能看出其意义,因为这类谚语往往只包含着一个语义域。但后者,即隐喻性谚语,他们是人们在相似性基础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李涛贤,赵广升,2003)。这类隐喻性谚语往往包含至少两个隐喻域,相对稳定的表面上的语义域及根据具体语境改变的语境语义域,它是由字面语义域映射而来的,我们称其为隐喻义。从语义学角度来看,字面意义是隐喻性谚语的语言义,隐喻义是它的言语义,因为其根据具体语境的不同而改变,所以它也被称为语境意义。如“Bad workman always blame their blunt tools”,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坏工匠总是怪其钝器具,同时它也有很多种不同的语境意义,如厨艺不好怪厨具,船工不会撑船怪河弯……
同一个隐喻性谚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隐喻义,具体的意义可根据不同的语境背景而有不同的解释,故这类隐喻性谚语常常有多个语境意义,即多个喻体。
而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不外乎三种:1)直译其字面意义;2)根据具体语境,意译隐喻性谚语的喻体;3)根据以上的字面和语境意义,译出其抽象含义,即翻译隐喻性谚语的喻底。
在这里我们以“Trojan’s horse”为例,采用直译法的话,就变成“特洛伊的马”,若这拿给不懂英美文化的读者看的话,会给其理解文章带来很大困惑。面对这种情况,有些译者会在其后附注,这虽能帮助读者理解,但是却失去了谚语语言的干练短小精悍的特点。
若是采用第二种译法,及翻译其具体语境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下,可得到不同译文,如 “有内奸”,“幌子”等等。
若果采用第三种译法,翻译其抽象意义,得到译文“内奸计”。
后两种翻译方法解决了第一种翻译法的问题,对于读者来说,无论其有没有英美文化背景,翻译方法二三所翻译出来的译文都不会让读者感觉到陌生感,更通俗易懂。但这样的翻译方法也有其弊端,即失去了原文Trojan 这个原本的民族文化特点,使得读者无法从译文中看到原文中的异域文化风情,等于直接剥夺读者的审美体验权。读者只能在目标语言中兜圈圈,没能在阅读过程中经历由源语域到目标域这个映射过程,而直接得到隐喻义,不能感受到源语言的异质文化。
三、结语
翻译文章注重信达雅,忠于原文是衡量一篇译文质量的主要标准。但又因隐喻性语言的特殊性,大大增加了翻译文章的难度,这要求译者既要准确翻译出原文,还得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做到“形神”兼具。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读者,而采用不同的译法,使得所得译文在各个特定的语境中都合理。而英语谚语中大多数都是具有隐喻性的,所以我们在研究英语谚语时要注意到它们独特的语义特征,在翻译过程中更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因素,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使得其字面意义,语境意义和隐含意义都能得到充分表达,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翻译工作如同带着脚镣在跳舞”的真正含义。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Lake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
[2]陈家旭. 英汉英语认知对比研究[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8.
英语谚语翻译技巧浅析 篇4
英语谚语的特点
1. 历史悠久, 来源广泛。
远在八世纪前半叶, 英语谚语就开始流行了, 可谓源远流长。英语中大部分生动的谚语都是田间的农民、作坊工人、村中的猎手、海上的水手、家庭的主妇或厨师等的口头创作, 此外, 还来源于外来语、《圣经》和《伊索寓言》以及名人名作等。
英语谚语的来源大概有四个方面: (1) 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 (2) 来源于《圣经》和《伊索寓言》。 (3) 来源于外来语。 (4) 来源于历史名人名作。
2. 丰富的民族性与深刻的思想性。
英语谚语与民族特定的历史、经济、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具有丰富的文化性, 能使英语学习者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背景, 感受东西文化的差异。例如:Every Jack must have his Jill. (人各有偶)
此谚语形成于17世纪前半叶。在英语国家里, Jack是常见的男子名, 而Jill是常见的女子名, 分别用来代表男子和女子。意为不要无事担扰, 人人都有妻可娶。
英语谚语不仅具有丰富的民族性, 还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有些英语谚语蕴藏着深刻的哲理, 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是人们生活、行动的指南。
3.语言凝炼, 富于音乐美和形象美。英语谚语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兼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练”。它结构紧凑匀称、韵律优美和谐, 念起来琅琅上口, 听起来悦耳动听, 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不少英语谚语常借助于头韵、尾韵、对仗、重复等来增加音韵美。
头韵:Liberty is no license. (自由不是特别通行证)
尾韵: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对仗:Art is long, but life is short. (人生有限, 学问无涯)
很多英语谚语大量使用修辞格, 使之精练简洁、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语言艺术美, 使人们在得到经验教诲的同时, 又得到了一次美好的艺术享受。英语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段有明喻、暗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明喻 (Simile) :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 (金窝银窝, 不如咱的狗窝)
暗喻 (Metaphor) :Deeds are fruits, words are but leaves. (行动是果, 言语是叶)
拟人 (Personification) :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夸张 (Hyperbole) :The pen is mighter than the sword. (笔能杀人)
运用修辞手段, 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增加了谚语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从而更富于艺术感染力。
英语谚语的汉译
翻译英语谚语时, 仅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 (等价性) 为前提, 寻求对等的表现是不够的, 只有多注意英语谚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色彩, 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 宜于说理, 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下面简单介绍英语谚语汉译的几种表达方法:
1.信达直译法:指在忠实原文和通顺达意的基础上, 译文采有原文的表现法, 按字面翻译, 以保留英语谚语特有的风貌。例如:Dumb dogs are dangerous. (哑巴狗最危险)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金钱是万恶之源)
2. 联想意译法:
有些英语谚语的表达方式因含有英语国家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 在直译过来后, 中国读者很难理解, 虽然加脚注或说明也可能达意, 但这样就失去了谚语语言洗炼、短小精悍的特点。采取意译, 即舍弃原文形象、比喻, 抓住内容、喻义, 结合上下文灵活传达原意。Murder will 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 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3. 直译兼意译法:
有时在翻译英语谚语时, 单纯的直译或意译都不能确切、有效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 以弥补直译难达意, 意译难传神的不足。在直译后再加上谚语的真实含义, “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曾自立, 1983) 。例如:Divide and rule. (分而治之, 各个击破)
4. 对应借译法:
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成语、俗语在表现形式和含义方面是一致的或基本一致的。汉译这些英语时, 可借用与其喻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谚语及俗语直接对译。这样不但可以比较好地保持原文的神韵和形式, 又使译文易于为读者或听者接受。例如:Pride comes before a fall. (骄兵必败) He who world search for pearls must dive deep.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5. 前后倒译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语法规则和语序的不同, 在翻译时将结尾部分移到前面, 或者将前一部分移到后面, 这种调整称作倒译。例如:Friend may meet, but mountains never greet. (山与山不相会, 人与人总相逢)
综上所述, 英语谚语的翻译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保持原文的风格, 忠实反映原文的面貌。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可采用直译、意译、借译和直译意译结合等各种方法。只有在不同的情况下运用最合适的翻译方法, 才能使译文达意确切、自然传神。
参考文献
[1]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商务印书馆.1983.
[2]王德春等.汉英谚语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感恩的英语谚语带翻译 篇5
1.great kindness, bear in mind.大恩大德,铭记在心。
2.“Gratitude is the memory of the heart.” - French Proverb感恩就是心灵的`记忆
3.Hope has a good memory, gratitude a bad one. Baltasar Gracian 人们很容易记住希望,却很难记住感恩。
4.Virtue and a trade are the best portion for children.德行和一门技能是孩子最好的遗产。
5.who statement inch grass heart, reported in the apartments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Adversity shows insight,” Thank you help me tide over their difficulties!谢谢你和我同舟共济
7.your kindness, I did not Tooth unforgettable.您的恩情,我没齿难忘
8.Gratitude is not only the memory but the homage of the heart rendered to God for his goodness. Nathaniel P. Willis 感恩不仅是记忆,而且是内心对上帝恩德的敬意。
9. Our favorite attitude should be gratitude. 我们最应该具有的态度是感激的态度。
10.We should never remember the benefits we have offered nor forget the favor received. 自己的好事别去提,别人的恩惠要铭记。
11.Do as you would be done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If you concentrate on finding whatever is good in every situation, you will discover that your life will suddenly be filled with gratitude, a feeling that nurtures the soul.” — rabbi harold kushner如果在每一件事情上你能够集中注意力寻找好的,那麽你会突然发现你的生活充满欣慰感激——一种培养心灵的感觉。
英语谚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 篇6
关键词:英语谚语,特点,翻译技巧
1. 前言
谚语是民俗文化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火花。英语是一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欧洲多个民族语言的精髓。英语谚语更是博采众长,特别是从古希腊、罗马文化及《圣经》中吸收了大量的营养。英语国家的著名作家、思想家如培根、莎士比亚和富兰克林等更是为这座宝库增添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内容。但是,英语谚语的主体还是来自民间。那些无从考证出处而又家喻户晓的谚语是一代代普通民众长期积累、流传下来的思想火花与语言经典。英语学习者通过英语谚语可以浏览英语国家思想与文化的精华,领略英语语言的精悍与传神。优美的译文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英语谚语的含义,而且会带领读者走进一座智慧的殿堂、语言的宝库。
2. 英语谚语的特点
英语谚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句,是人民智慧的结晶。英语谚语大都具有文字简练、形式短小、比喻鲜明、寓意深刻等特点,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有的意思明显;有的富予含蓄,意在言外,从而引起丰富的联想;有的可能包含几个意思,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来明确它的意义。英语谚语既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同时其本身也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不少英语谚语前后对称,音节优美,韵律协调。
3. 英语谚语的翻译技巧
如何处理英语谚语是翻译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译者除了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保持原文习语的形象比喻、丰富想象、修辞效果及其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英语谚语英译汉有以下主要方法。
3.1 直译法
“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许渊冲,1984)。即直译法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例如:
1) After a storm comes a calm.风暴之后是宁静。
2) As a man sows, so he shall 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2 意译法
“意译法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许渊冲,1984)。当直译有困难或勉强译出而读者无法理解时,一般应采用意译法。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原意,体现“形相远而意相近”的翻译原则。例如:
1) 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两雄相遇,其斗必烈。
2) Butter to butter is no relish.千篇一律的东西令人生厌。
3.3 直译+意译
有些英语谚语包含历史及文化背景,有些比喻非常生动形象,若采取直译则不能表达其含义;若采取意译,则会失去生动的比喻,这种情况下需要用直译加意译,才能把原谚语翻译得完美无缺。例如:
1) A drowning man will catch a straw.溺水抓稻草;病急乱投医。
2)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4 同义谚语套用法
有的英语谚语和汉语同义谚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而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对于此类谚语可采用“同义谚语套用法”。
1)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
2) Diamond cut diamond.强中更有强中手。
3) A new broom sweeps 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4)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说到曹操,曹操到。
3.5 增词加注法
有些英语谚语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地方色彩或具有典故性质,汉译时必须加注才能把意思交代清楚愿意,这种翻译法叫做增词加注法。例如,仅仅把“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译为“向运煤,多此一举”是不够的,因为读者不一定理解“纽卡索”的含义,必须用增词加注法翻译为“向(煤区)纽卡索运煤,多此一举。”或加注,说明“纽卡索”是英国的一个产煤中心,往那运煤,多此一举。
3.6 倒译法
由于中国人和西方人思维方式不同,因此英语和汉语在语法和语序上有许多不同之处。有些由两个尤其是表示对照的分句构成的英语谚语,如果直接按原来的顺序翻译,则对中国人来说会显得蹩脚。这种情况下可采用倒译法,即把前后两部分颠倒顺序来翻译,以便中国读者更加准确地领会其意。例如:
1) Friend may meet, but mountains never greet.山与山不相会,人与人总相逢。
2) Art is long, but life is short.人生有限,学问无限。
4. 结语
谚语作为一种以简单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深刻道理的语句,常为人们所引用。优秀的译文不仅能够起到教育、启迪及规劝作用,还能够丰富汉语文化。因此,译者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应用恰当的翻译技巧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的含义意义重大。当然,掌握了以上几种谚语的翻译方法并不等于找到了一把可以翻译所有谚语的万能钥匙。有些谚语的翻译需要译员转形解意,而有些谚语的翻译宜以不变应万变,以保其原汁原味。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
[2]许渊冲.翻译论集[J].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3]陆谷孙.新英汉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英语谚语误译分析及其翻译 篇7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 谚语都是一种特别的语言形式。它具有诗的活泼, 文的凝重, 熟语的简洁, 是一定社会生活经验的升华与结晶。著名学者弗朗西斯·培根说过这样的话:“一个民族的天才、智慧与精神, 都可以在其谚语中找到。”学习英语谚语是一种了解这些文化常识的有效途径, 使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变得有趣味性。本文拟从分析英语谚语误译入手, 讨论一下英谚汉译时应采取的方法。
一、英语谚语误译的原因归类
1、望文生义造成的误译
范存忠教授在《漫谈翻译》中说:“两种语言之间, 在词组或句子方面, 相等的 (equivalent) 不是没有, 但比较少, 比较多的是相当的 (corresponding) , 而绝大部分既不相等, 也不相当。”因此, 望文生义, 想当然就常常会造成误译。
比如:fool at forty is a foolindeed.
误译:四十不惑。
正译:人到四十还傻, 才是真正的傻瓜了。
孔子谈到自己精神修养发展过程时曾说过:“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四十不惑的意思是说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但这句英谚是说人到四十岁没学到什么经验, 又没一技之长, 就再也聪明不了了。
2、忽视英语谚语特殊结构导致的误译
谚语是漫长的语言文化经过大浪淘沙似的去粗取精的结果。英谚也不例外。尽管有些语言结构早已沉没于历史的长河中, 但许多英语谚语还保留着古英语的韵文和结构的特点, 这就会导致译者由于缺乏对古英语英语语言结构知识的认识与研究, 在翻译谚语中出现误译。
(1) It is a good/poor heart that never rejoices.
误译:从来没有快乐的人, 是可怜的人。 (《英汉双解现代常用英语谚语词典》,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正译:再伤心的人也会有快乐的时候。
(2) It is a bold mouse that nestles in cat’s ear.
误译:在猫耳朵里做窝的老鼠是胆大的老鼠。
正译:在胆大的老鼠也不敢在猫耳朵里做窝。
在英语谚语中It/He is+adj.+n.+that-clause句型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句型。这个句型不同于一般的含有定语从句的复合句, 也不是强调句型, 而是种需要反译的特殊句型, 翻译时1、在主句中加“再”、“即便是”之类的词语以加强语气;2、后面的that-clause原文是肯定句应译为否定句, 原句是否定句的应译为肯定句。
3、英汉差异造成的误译
英汉两种文化中, 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联想意义不同, 因此所持的态度也尽不同, 甚至大相径庭。王佐良先生说过:“翻译里最大难因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 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要花很大力气加以解释”。因此文化差异也是个造成误译的原因。比如, 汉文化中对“马”这种动物似有偏爱, 故含有马的谚语很多, 如“又要马儿好, 又想马儿吃草;”, “马靠鞍装, 人靠衣装”等带有褒义, 而在英语文化中含有“马”的谚语其褒贬之意不是很明显。如“be on the wrong horse” (支持错了对象) , “That is a horse of another color.” (那完全是另一码事) 。
二、英谚汉译的策略
1、直译
在英谚汉译中, 直译应当为首选。一方面各民族之间经验及思维方式上的共性使得直译英谚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 在单纯翻译谚语的字面意义, 而又能保证汉语读者准确恰当的联想的前提下, 直译能使读者在欣赏译文的同时, 感受到异国情调。英谚汉译时应主要采取直译法, 以便能译出生动, 幽默的特点 (刘云波, 1995) 。比如:
Too many cooks spoil thebroth.
厨子多了坏了汤。
2、意译
意译是指脱离源谚语所指形象, 不完全按照字面翻译, 但又充分体现原文意义的译法。刘重德指出:“凡是脱离原文形象、语法意义但对原文意义无所损害的, 才称得上正当的意译, 否则就只能就作胡译。”在英谚中, 只要是以喻义为主, 形象为辅的谚语, 在汉语中又很难找到对等的谚语或直译, 无法清楚表达其深刻含义的, 都应考虑意译。比如:
He should have a long spoonthat sups with the devil.
直译:和魔鬼喝汤调羹要长。
意译:打交道必须本领高强。
3、直译加意译
直译能够保留原谚语中的形象以及异域风格, 而意译则能更未明了的传递原谚语的深刻含义, 所以有时为了鱼与熊掌兼得的情况下, 可以选择直译加意译的方式。自直译后再加上谚语的真实含义, “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曾子立, 1983) 。如:
In a thousand pounds of lawthere is not an ounce of love.
在一千磅的法律里, 没有一盎司的爱;法律无情不徇私。
结束语
总之, 在翻译英谚时, 要尽力忠实于原谚语, 准确地把握其深刻内涵, 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 最好采取直译的策略, 是实在不行的话, 再考虑意译。不能望文生义, 应做到搞清楚英谚的渊源由来, 防止误译。同时也要注意谚语的语用特点, 希望谚语成为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 成为成功交际的桥梁。
摘要:谚语是一种特别的语言形式, 它们是一定社会生活经验的升华与结晶, 具有启迪人生的教育意义。不过, 近几年出版的一些英谚汉译词典中出现了不确切, 甚至是误译的情况, 这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读者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 风俗习惯, 生活方式十分不利。这篇文章就是以分析英厌误译的实例入手, 将各种误译的原因作简要的分类, 并进一步探讨一下汉译英谚时应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谚语,直译,意译,套译,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陈文伯:《关于英汉谚语的对译》, 《外国语》第七期, 1987年。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年。
[3]肖辉:《英谚之文化寓意及辞书英谚误剖析》, 《上海科技翻译》第三期, 2000年。
[4]朱乐红、陈可培:《英汉谚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外语教学》第二十一卷第三期。
【英语谚语翻译策略】推荐阅读:
英语谚语翻译的适度性09-19
英语翻译--英汉互译中的谚语巧合11-30
英汉谚语翻译策略11-16
英语谚语11-13
英语谚语学习06-14
英语经典谚语06-13
爱情英语谚语09-09
常用英语谚语12-06
体育英语谚语12-09
免费英语谚语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