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谚语翻译的适度性

2024-09-19

英语谚语翻译的适度性(精选6篇)

英语谚语翻译的适度性 篇1

一引言

何谓谚语呢?谚语是一种民间自主创造、广为流传、简洁明了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 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谚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语言中的内容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而形成的具有固定格式, 寓意深刻的民间用语。

学习英语不可能不接触谚语, 但是英语谚语是长期的文化和生活的沉淀, 特别是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大大增加了我们学习和理解的难度。谚语的翻译对于我们理解谚语本身的意思及其涵盖的民族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且这又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本人尝试从影响谚语翻译的因素入手, 通过比较, 对谚语的翻译做一些探索。

二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谚语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精华,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制约了今天的谚语翻译, 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把握翻译的要领与文化内涵, 通过英语语言国的生存环境、天气气候、历史原因、宗教信仰等全方位考虑, 正确理解谚语自身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1. 生存环境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环境息息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 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 气候适宜。英吉利海峡是欧洲不少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一入口, 这使得它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 从而也造就了英国繁荣的航海业和渔业, 雄霸世界几个世纪。因此留下了很多与航海业和渔业有关的谚语。

例如: (1) 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起风时就要扬起风帆出海。 (喻除虫如除草, 一定要趁早。) (2) 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大鱼吃小鱼。 (喻弱肉强食, 自然淘汰。)

2. 天气气候

英伦三岛远离欧洲大陆, 地处大西洋之中, 属于海洋性气候, 湿气终年都比较大, 容易形成雾。英国以多雾著称, 首都伦敦更是被称为“雾都”, 可见雾在英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英国虽然气候温和, 但天气多变, 在一天当中也常常忽雨忽晴, 经常会看到在晴朗的早上有人带着雨伞出门, 所以英国人常说:“国外有气候, 在英国只有天气。”多变的天气也为人们提供了经常性的话题, 在英国甚至最沉默寡言的人也喜欢谈论天气。

正因如此, 在英语中, 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也比比皆是。

例如: (1) April weather, rain and shine both together.一边日出一边雨, 晴雨无常四月天。 (2) All the months in the year curse a fair February.二月天气好, 全年气候糟。

3. 历史原因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众所周知, 古英语和中古英语, 就其语言的结构和运用来说都与现代的英语有很大的区别, 而这些变化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 随着时代的变化, 旧的语言不断消亡, 新的语言不断更新。今天我们再回头看去, 谚语的发展与变化就如同历史的不断发展进步, 能清楚地反映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就需要考虑其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 才能正确理解谚语的含义。

公元前43年凯撒大帝征服英伦三岛, 罗马人统治不列颠人, 同时也将当时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传入, 公元410年罗马帝国自英国撤离, 罗马的占领和统治达400年之久, 罗马文化对英国的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今天的英语语言中, 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 在谚语中就有这样的表达。

例如: (1)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喻冰冻三日, 非一日之寒。) (2) while Rome is burning.大难临头依然寻欢作乐。 (喻对大事漠不关心。)

这两条谚语反映了语言文化的长期同化作用, 反映出罗马帝国对英语发展的深刻影响。

4.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一种意识形态, 更是一种文化。它作为一种精神风俗, 是极其复杂的, 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英国人的宗教信仰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历程。基督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 信仰人数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英国国教为基督教新教, 虽然英国人口中也有许多天主教徒, 但众所周知的基督教分支追随者——基督教新教徒却占据了英国大部分人口。因此, 英语谚语中带有基督教色彩的不在少数。

例如:If man proposes evil, God disposes of it.上帝会阻止想要为恶的人 (喻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或尽人事, 听天命。)

在西方国家, 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 因而上帝god在英语中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

例如: (1) God helps them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帮助自己的人。 (喻自助者, 天助之。) (2) Pay to Caesar what belongs to Caesar and God what belongs to God让上帝的归上帝, 让恺撒的归恺撒。 (喻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或做好自己的事。)

在英语谚语翻译中,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因素值得认真思索外, 翻译者还要考虑古代的寓言和神话、文学、艺术、体育等因素同样也会影响我们对英语谚语的翻译和理解。

三结束语

英语谚语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可贵的财富, 是英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在翻译时需要我们全面考虑以上种种因素, 巧妙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 这样我们就能准确表达谚语, 就能全面地理解谚语的深刻含义。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

[2]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英语谚语翻译的适度性 篇2

He that trusts in a lie shall perish in truth.

相信谎话的人必将在真理前灭亡。

Necessity and oportunity may make a coward valient.

需要和机会可能使懦夫变成勇士。

An open door may tempt a saint.

一扇开著的`大门可诱惑一个圣徒。

Pain is forgotten where gain follows.

好了伤疤忘了痛

Patience is a plaster for all sores.

忍耐是治疗一切伤痛的药膏。

He that talks much lies much.

多嘴的人说谎也多。

Be always as merry as ever you can, for no-one delights in a sorrowful man.

务请心情常欢畅,只因无人喜忧伤。

Hasty love, soon cold.

一见钟情难维久。

Waste of time is the most extravagant and costly of all expenses.

浪费时间是一切花费中最奢侈豪华的费用。

Set great store by friendship.

英语谚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 篇3

关键词:英语谚语,特点,翻译技巧

1. 前言

谚语是民俗文化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火花。英语是一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欧洲多个民族语言的精髓。英语谚语更是博采众长,特别是从古希腊、罗马文化及《圣经》中吸收了大量的营养。英语国家的著名作家、思想家如培根、莎士比亚和富兰克林等更是为这座宝库增添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内容。但是,英语谚语的主体还是来自民间。那些无从考证出处而又家喻户晓的谚语是一代代普通民众长期积累、流传下来的思想火花与语言经典。英语学习者通过英语谚语可以浏览英语国家思想与文化的精华,领略英语语言的精悍与传神。优美的译文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英语谚语的含义,而且会带领读者走进一座智慧的殿堂、语言的宝库。

2. 英语谚语的特点

英语谚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句,是人民智慧的结晶。英语谚语大都具有文字简练、形式短小、比喻鲜明、寓意深刻等特点,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有的意思明显;有的富予含蓄,意在言外,从而引起丰富的联想;有的可能包含几个意思,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来明确它的意义。英语谚语既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同时其本身也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不少英语谚语前后对称,音节优美,韵律协调。

3. 英语谚语的翻译技巧

如何处理英语谚语是翻译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译者除了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保持原文习语的形象比喻、丰富想象、修辞效果及其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英语谚语英译汉有以下主要方法。

3.1 直译法

“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许渊冲,1984)。即直译法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例如:

1) After a storm comes a calm.风暴之后是宁静。

2) As a man sows, so he shall 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2 意译法

“意译法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许渊冲,1984)。当直译有困难或勉强译出而读者无法理解时,一般应采用意译法。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原意,体现“形相远而意相近”的翻译原则。例如:

1) 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两雄相遇,其斗必烈。

2) Butter to butter is no relish.千篇一律的东西令人生厌。

3.3 直译+意译

有些英语谚语包含历史及文化背景,有些比喻非常生动形象,若采取直译则不能表达其含义;若采取意译,则会失去生动的比喻,这种情况下需要用直译加意译,才能把原谚语翻译得完美无缺。例如:

1) A drowning man will catch a straw.溺水抓稻草;病急乱投医。

2)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4 同义谚语套用法

有的英语谚语和汉语同义谚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而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对于此类谚语可采用“同义谚语套用法”。

1)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

2) Diamond cut diamond.强中更有强中手。

3) A new broom sweeps 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4)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说到曹操,曹操到。

3.5 增词加注法

有些英语谚语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地方色彩或具有典故性质,汉译时必须加注才能把意思交代清楚愿意,这种翻译法叫做增词加注法。例如,仅仅把“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译为“向运煤,多此一举”是不够的,因为读者不一定理解“纽卡索”的含义,必须用增词加注法翻译为“向(煤区)纽卡索运煤,多此一举。”或加注,说明“纽卡索”是英国的一个产煤中心,往那运煤,多此一举。

3.6 倒译法

由于中国人和西方人思维方式不同,因此英语和汉语在语法和语序上有许多不同之处。有些由两个尤其是表示对照的分句构成的英语谚语,如果直接按原来的顺序翻译,则对中国人来说会显得蹩脚。这种情况下可采用倒译法,即把前后两部分颠倒顺序来翻译,以便中国读者更加准确地领会其意。例如:

1) Friend may meet, but mountains never greet.山与山不相会,人与人总相逢。

2) Art is long, but life is short.人生有限,学问无限。

4. 结语

谚语作为一种以简单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深刻道理的语句,常为人们所引用。优秀的译文不仅能够起到教育、启迪及规劝作用,还能够丰富汉语文化。因此,译者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应用恰当的翻译技巧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的含义意义重大。当然,掌握了以上几种谚语的翻译方法并不等于找到了一把可以翻译所有谚语的万能钥匙。有些谚语的翻译需要译员转形解意,而有些谚语的翻译宜以不变应万变,以保其原汁原味。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

[2]许渊冲.翻译论集[J].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3]陆谷孙.新英汉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关于五年级英语谚语带翻译 篇4

1、All time is no time when it is past.

光阴一去不复返。

2、Early birds catch the worms.

勤能补拙。

3、It is dogged that does it.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4、Use a book as a bee does flowers.

读书如蜜蜂采花。

5、Genius is nothing but labor and diligence.

天才不过是勤奋而已。

6、No one can call back yesterday.

昨日不复来。

7、Gold will not buy anything.

黄金并非万能。

8、Great hopes make great man.

伟大的抱负造就伟大的人物。

9、Good medicine for health tastes bitter to the mouth.

良药苦口利于病。

10、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

11、Where there is will,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12、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13、Good health is over wealth.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

14、Remember:Keep smile on your face.

记住:面带微笑。

15、Pride goes before a fall.

骄傲必败。

16、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

阳光总在风雨后。

17、All covet,all lose.

贪多必失。

18、Don’t lose your head.

别惊慌。

19、It is the first step that costs.

万事开头难。

20、Good for good is natural,good for evil is manly.

以德报德是常理,以德报怨大丈夫。

21、Great men have great faults.

英雄犯大错误。

22、Practice makes perfect.

熟能生巧。

23、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见真情。

24、Great minds think alike.

英雄所见略同。()

25、Well begun is half done.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6、Good watch prevents misfortune.

谨慎消灾。

27、Great barkers are no biters.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英语的谚语翻译 篇5

1 文化差异

由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英语谚语承载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它们与本民族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每个民族及其人民都生存在一个特定的自然环境中, 因而不同民族谚语的产生便和该民族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由众多小岛组成的岛国, 四面环海, 地处西半球, 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气候, 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大多与海洋有关, 于是就产生了许多关于船、海及水生物的谚语。例如, 在英语中, 用“The good seaman is known in bad weather.”来表达“坏天气才能识出好水手。”的意思。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涉及到人们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而该民族的谚语作为本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必定会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在英语中, 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有关狗的表达, 大部分都有褒义。如用“You are a lucky dog.”来表达“你是一个幸运儿。”, 还有“Every dog has his day.”表示“人人皆有出头之日。”

2 英语谚语的特点

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英语谚语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基本上没有较生僻的词语, 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 英语谚语广泛使用修辞格, 使抽象的事物、观点、概念等具体形象化, 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其主要修辞手法有明喻、暗喻、借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明喻 (Simile) 通常是用比喻词, 如“like”, “as”等, 把要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联系起来。如: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金窝银窝, 不如自己的狗窝。

暗喻 (Metaphor) 是不使用比喻词而把被比喻的事物直接说成是比喻的事物, 把本体和喻体直接联系起来。如: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

拟人 (Personification) 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 加以人格化, 赋予他们以人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如: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夸张 (Hyperbole) 是运用丰富的想象有意识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渲染, 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如:She eats like a bird她食量很小。

2) 英语谚语的句型结构多样化, 具有言简意赅的显著特点。

倒装句, 如:Nothing venture, nothing gain.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被动句, 如:Time past cannot be called back again.光阴一去不复返。

祈使句, 如:Think today and speak tomorrow.三思而后行。

省略句, 如:No pains, no gains.没有付出, 就没有收获。

3 英语谚语的翻译

英语谚语同样作为极富色彩的语言表达方式, 具有生动形象、寓意深刻、言简意赅等语言特征, 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 翻译的过程中, 仅仅是寻求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对等是不可取的, 译者需要注意其字面意思以外的语言含义并结合多种翻译方法, 力求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形象、风格和丰富的内涵。

1) 直译法

直译法就是在忠实原文、通顺达意、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基础上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 保持英语谚语中原有的风格。可采用直译法的英语谚语多半是在汉语谚语中也可找到相对应的表达。例如:“break the record” (打破记录) , “All roads leads to Rome.” (条条大路通罗马) ,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等等。

2) 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在两种语言之间存在文化差异障碍时, 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力求译文与原文内容相符合的翻译方法。有些英语谚语因具有特殊的文化背景, 如果采用直译, 会引起读者的理解困难, 此时可选用意译法。如, “Murder will out”若译成:“谋杀终必败露”就比较牵强, 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再如, “One canno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如译成“想吃煎蛋饼, 就得打鸡蛋”, 不如译成“有得必有失”。

通过对英语谚语的讨论和研究, 可以领略到其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风情。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保持原文的风格。综合考虑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特征, 可采用直译、意译或两者相互结合等翻译策略, 使译文达意确切、自然传神。

摘要:谚语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区别于其它语项的特征, 即带有鲜明的文化色彩, 在对其理解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其它诸多的因素, 比如地理环境的差异、风俗习惯等等。在谚语翻译中, 如何把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再现出来, 需要译者根据具体的语言背景知识, 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谚语,特点,翻译

参考文献

[1]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 1998 (2) :12.

[2]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3]刘云波.英谚中一种特殊句型的反译[J].中国翻译, 1987 (2) :41-42.

[4]周淑萍.英汉谚语渊源比较分析[J].南平师专学报, 2003 (22) :92.

[5]汪婉萍.英语谚语的译法、归类和使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1 (4) :37-40.

[6]白纯.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方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3 (1) .

英语谚语误译分析及其翻译 篇6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 谚语都是一种特别的语言形式。它具有诗的活泼, 文的凝重, 熟语的简洁, 是一定社会生活经验的升华与结晶。著名学者弗朗西斯·培根说过这样的话:“一个民族的天才、智慧与精神, 都可以在其谚语中找到。”学习英语谚语是一种了解这些文化常识的有效途径, 使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变得有趣味性。本文拟从分析英语谚语误译入手, 讨论一下英谚汉译时应采取的方法。

一、英语谚语误译的原因归类

1、望文生义造成的误译

范存忠教授在《漫谈翻译》中说:“两种语言之间, 在词组或句子方面, 相等的 (equivalent) 不是没有, 但比较少, 比较多的是相当的 (corresponding) , 而绝大部分既不相等, 也不相当。”因此, 望文生义, 想当然就常常会造成误译。

比如:fool at forty is a foolindeed.

误译:四十不惑。

正译:人到四十还傻, 才是真正的傻瓜了。

孔子谈到自己精神修养发展过程时曾说过:“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四十不惑的意思是说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但这句英谚是说人到四十岁没学到什么经验, 又没一技之长, 就再也聪明不了了。

2、忽视英语谚语特殊结构导致的误译

谚语是漫长的语言文化经过大浪淘沙似的去粗取精的结果。英谚也不例外。尽管有些语言结构早已沉没于历史的长河中, 但许多英语谚语还保留着古英语的韵文和结构的特点, 这就会导致译者由于缺乏对古英语英语语言结构知识的认识与研究, 在翻译谚语中出现误译。

(1) It is a good/poor heart that never rejoices.

误译:从来没有快乐的人, 是可怜的人。 (《英汉双解现代常用英语谚语词典》,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正译:再伤心的人也会有快乐的时候。

(2) It is a bold mouse that nestles in cat’s ear.

误译:在猫耳朵里做窝的老鼠是胆大的老鼠。

正译:在胆大的老鼠也不敢在猫耳朵里做窝。

在英语谚语中It/He is+adj.+n.+that-clause句型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句型。这个句型不同于一般的含有定语从句的复合句, 也不是强调句型, 而是种需要反译的特殊句型, 翻译时1、在主句中加“再”、“即便是”之类的词语以加强语气;2、后面的that-clause原文是肯定句应译为否定句, 原句是否定句的应译为肯定句。

3、英汉差异造成的误译

英汉两种文化中, 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联想意义不同, 因此所持的态度也尽不同, 甚至大相径庭。王佐良先生说过:“翻译里最大难因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 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要花很大力气加以解释”。因此文化差异也是个造成误译的原因。比如, 汉文化中对“马”这种动物似有偏爱, 故含有马的谚语很多, 如“又要马儿好, 又想马儿吃草;”, “马靠鞍装, 人靠衣装”等带有褒义, 而在英语文化中含有“马”的谚语其褒贬之意不是很明显。如“be on the wrong horse” (支持错了对象) , “That is a horse of another color.” (那完全是另一码事) 。

二、英谚汉译的策略

1、直译

在英谚汉译中, 直译应当为首选。一方面各民族之间经验及思维方式上的共性使得直译英谚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 在单纯翻译谚语的字面意义, 而又能保证汉语读者准确恰当的联想的前提下, 直译能使读者在欣赏译文的同时, 感受到异国情调。英谚汉译时应主要采取直译法, 以便能译出生动, 幽默的特点 (刘云波, 1995) 。比如:

Too many cooks spoil thebroth.

厨子多了坏了汤。

2、意译

意译是指脱离源谚语所指形象, 不完全按照字面翻译, 但又充分体现原文意义的译法。刘重德指出:“凡是脱离原文形象、语法意义但对原文意义无所损害的, 才称得上正当的意译, 否则就只能就作胡译。”在英谚中, 只要是以喻义为主, 形象为辅的谚语, 在汉语中又很难找到对等的谚语或直译, 无法清楚表达其深刻含义的, 都应考虑意译。比如:

He should have a long spoonthat sups with the devil.

直译:和魔鬼喝汤调羹要长。

意译:打交道必须本领高强。

3、直译加意译

直译能够保留原谚语中的形象以及异域风格, 而意译则能更未明了的传递原谚语的深刻含义, 所以有时为了鱼与熊掌兼得的情况下, 可以选择直译加意译的方式。自直译后再加上谚语的真实含义, “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曾子立, 1983) 。如:

In a thousand pounds of lawthere is not an ounce of love.

在一千磅的法律里, 没有一盎司的爱;法律无情不徇私。

结束语

总之, 在翻译英谚时, 要尽力忠实于原谚语, 准确地把握其深刻内涵, 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 最好采取直译的策略, 是实在不行的话, 再考虑意译。不能望文生义, 应做到搞清楚英谚的渊源由来, 防止误译。同时也要注意谚语的语用特点, 希望谚语成为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 成为成功交际的桥梁。

摘要:谚语是一种特别的语言形式, 它们是一定社会生活经验的升华与结晶, 具有启迪人生的教育意义。不过, 近几年出版的一些英谚汉译词典中出现了不确切, 甚至是误译的情况, 这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读者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 风俗习惯, 生活方式十分不利。这篇文章就是以分析英厌误译的实例入手, 将各种误译的原因作简要的分类, 并进一步探讨一下汉译英谚时应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谚语,直译,意译,套译,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陈文伯:《关于英汉谚语的对译》, 《外国语》第七期, 1987年。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年。

[3]肖辉:《英谚之文化寓意及辞书英谚误剖析》, 《上海科技翻译》第三期, 2000年。

[4]朱乐红、陈可培:《英汉谚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外语教学》第二十一卷第三期。

上一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下一篇:教学模式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