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及要求

2024-10-25

原则及要求(精选12篇)

原则及要求 篇1

临洮中学在高效课堂理念的引领下, 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体会到, 只有建立起默契和谐的师生关系,处理好“教”与“学”的时间分配关系,课堂教学才能高效化运作。因此,高效课堂的实施还任重道远,需要全体教师认真体会并领悟其基本内涵、基本原则及基本要求。

一、高效课堂的基本内涵

所谓高效课堂, 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课堂教学活动。“高效课堂”改革及其实践活动的途径和目的,应当做到“两个减少,两个增加,两个提高”。“两个减少”是指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减少教师对教材内容不分难易、学生是否熟悉而面面俱到的讲解时间, 减少学生对已熟悉教材、已掌握内容的被动听讲时间。“两个增加”是指增加教师对教材重点难点的启发引导、拓展延伸时间,增加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讨论分析、巩固训练时间。“两个提高”是指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高效课堂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的原则

以教师为主导,就是在高效课堂中,教师的作用由传统教学单纯的“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对学生的“学习引导”为主;教师职能由传统教学单纯的“管教”为主,转变为“管学”为主;教学方法由传统教学的教师“讲解”为主,转变为学生“自学”为主;课堂评价由传统教学“教得如何”为主,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为主,同时更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高效课堂中,学生学习过程由传统的“听讲”为主转变为“探究”为主;学生学习方法由传统的“听讲”为主转变为“自学”为主;学生学习态度由传统的“苦学”为主转变为“乐学”为主,从“你要学”转变为“我要学”,由“消极”转变为“积极”;学生评价由传统的“知识评价”、“结果评价为主转变为“能力评价”、“过程评价”为主。

2.坚 持以 “问题探究为主线 、 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

坚持以问题探究为主线的原则, 就是问题探究要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 就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其他能力为主要目标,把传统的“知识型”为主的培养目标转变为“能力型”为主的培养目标。

三、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在讲课前,必须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必须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有效的指导, 同时尽可能地在学案上给出恰当的预习建议。

(2)教师在课堂上 ,必须把教学内容问题化 ,以导向明确的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学、相互讨论、拓展延伸。

(3)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 ,必须做到“五少五不讲”,即凡学生能自学看懂的,教师少讲或不讲;凡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少讲或不讲;凡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教师少讲或不讲;凡学生自己会做的,教师不做或少做;凡学生自己能回答的,教师少回答或不回答。

(4)教师对教学重点、难点必须进行拓展延伸。首先,教师要组织学生在对简单问题、基础知识进行学习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变化提出各种变式,逐渐提升问题的难度, 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其次, 教师要对课堂内容在广度上进行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教师要把各种知识联系起来, 使新知识能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

(5) 教师在课堂中必须保证学生适当的自学时间,包括讨论、思考、巩固训练的时间等。

2.对学生的要求

(1)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有效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在听课时有的放矢,重点明确,从而达到攻克难点的目的。所以学生必须在课前完成教师安排的具体预习任务, 这样不仅会在课堂教学进程中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流畅很多, 而且也使学生学习显得轻松很多。

(2)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课堂上 ,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一个好学生必须要善于把握课堂脉动, 只有将知识理解于课内,才能灵活应用于课外。要知道一个连基本的知识都没掌握的学生是无从谈提高的。

(3)养成良好的课堂巩固习惯。课堂巩固训练是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学生要充分利用教师预留的自学时间,积极主动地进行巩固练习,要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每次课堂训练,力求达到“堂堂练、堂堂清”。

原则及要求 篇2

一、课件的含义

何谓课件呢?根据国家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规范的界定,课件(Courseware)是“实现和支持特定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及配套的教学资料”,也就是说,课件是利用计算机实现教学功能的计算机软件,属于广泛的CAI范畴。所以,并不是所有的CAI软件都是课件,只有那些按照预定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传播的教育内容的CAI软件,才能称为课件,而哪些娱乐性的育智软件和育智性的游艺软件都不能算做课件。在此,应该特别指出:笔者所说的单元教学课件是指在单位时间(即惯例单位时间为40分钟或45分钟的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教学课件;单元教学课件指现阶段以班级制授课,在电脑并不普及情况下,学生未能直接操作电脑,而只能是教师使用,即演示型课件。

二、适时利用数学课件辅助教学

数学教学课件的制作,是为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师解决难点、重点,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授课。而且每一堂课不要非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不可,这样容易进入用计算机代替黑板的误区,何时利用数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呢?笔者认为“用常规教学方式很难讲清楚的内容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比较合适,”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常量到变量的过渡,如函数;

2.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如三角函数、点的轨迹;

3.从平面图形向空间图形的过渡,如柱、锥、台体(在此,笔者认为,“能用模型解释就无须制作数学课件辅助”); 4.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如:数形结合; 5.探索性问题,如多边形内角和等方面。

三、数学课件制作的基本原则

一个好的数学课件既要优学(能很好地辅助学生掌握知识),也要优教(有利于教师使用、推广),其主要特点如下: 1.提供一目了然的教学意图、教学步骤及操作方法,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作用;2.必须充分灵活运用三维、二维动画这一运动观点以弥补传统教学之不足。动画速度应能有效地实施控制;3.必须与学生的思维同步,循序渐进;

4.使用简便而且较为普及的操作平台制作,教师能够在课堂内当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即时改变题设与结果,以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掌握方法。常用操作平台为张景中“数学实验室”,“几何画板”、“Mathematica, Mathcad等数学课件制作软件”;

5.教师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对课件进行修改或重组,以达到资源买享; 6.所制作数学课件必须能超越教师讲,学生听的基本模式;7.数学课件无论在视觉、听觉与结构上都应该是美的。

四、数学课件制作存在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对数学课件的片面理解

把整个教学过程用电脑制作,就称为课件,这是最大误区之一,我们说数学课件必须突出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一再强调“只有使用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讲清楚的内容才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而这一做法无非是把教案的重演,怎能称为课件呢?我们说,整堂课均用电脑播放,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忽视了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教育,无疑的将起负面作用。笔者认为,一个课件,在演示过程中播放长度大约控制在十分钟左右为好。

误区二:追求数学课件的“外在美”,忽视数学课件的“内在美”

数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往往一味追求最新的“高科技”,把教学课件搞成电脑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数学课件所用色彩过分亮丽、鲜艳,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我们追求的是界面友好,并不是“华丽”。数学课件制作的目的是能较好的进行问题的解决,而这一“较好”指的是数学内容和结构的和谐性,解决方案的简单性、新颖性,结论的奇异性、统一性。确切地说,必须能体现数学美的特征。

误区三:重视教师的“教”法,忽略了学生的“学”法

制作数学课件时,教师往往只是注意到用电脑来帮助常规教学中未能说清楚的问题的教学,很少考虑到用电脑帮助学生学习。我们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用电脑制作课件必须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质,有利于课堂交流的高效实现,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而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的是教师应恰当地选择制作平台制作较理想的课件。如制作的课件主要是用于探索性问题,教师主观上已考虑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但是,学生又提出一个新问题,电脑不能演示,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思维训练。

五、数学课件教学未来的展望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育,教师不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去编制课件,去掌握难度较高(较麻烦)的制作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展,更需要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多功能教学课件,提供更为出色的课件制作软件。

原则及要求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策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教学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够符合社会需求,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迟早会被淘汰。学校思想教育工作与社会密切相连,因为它时刻关注的中心是社会,所以需要不断更新、改进。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时代要求及原则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思想教育现状

思想教育作为大学的辅修课程,并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学校安排的思想教育课程不多,教师往往为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而加快教学速度,只讲关键知识点,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粗略讲解,更不会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学校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是照本宣科,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学习任务,学习的时候生搬硬套,没有任何的学习热情,整个课堂呆板沉寂,让人看不到任何生机,更谈不上探索更深层的思想内涵。目前,学校思想教育工作最终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和学习目标,但学生学习过后完全不知道掌握了什么知识,也没有感觉到它的作用,更谈不上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这背离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要求,思想教育自然不能产生效果。

二、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改革的有效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思想教育工作已经不再适应新的教学领域,为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改革,教师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1.完善教育机制

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全面掌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建立起以学校、院系为单位的基层教育组织,让每一位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在基层组织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而集教书与育人于一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在此基础上,学校应该优化教育人员配置,如学校应该聘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专业讲座,并对本校教育工作进行培训,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能力,从而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奠定基础。另外,为了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可以推行激励机制,给予教育工作成绩杰出的教师一定的奖励,如提供教研机会、资金、假期物质励等。

2.充分突出学生地位

对于学校来说,要想促使思想教育工作进一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不断突出学生地位。现今,很多学校的学生都为90后,他们思想活跃,个性独特,与网络接触的时间比较早,具有强烈的敏锐性以及开阔的视野,且对于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渴望表现自我,受到关注。为此,学校要在整个思想教育工作过程中,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教育活动当中,做学习真正的主人。不斷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正确使用网络,根据自身的喜好对网络信息进行自主选择并学习,打破过去传统落后的教育方式,进而实现思想教育工作的真正目的。

3.对教育方式进行创新

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呆板,充满着教条主义,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同时忽略了学生自身所具备的感悟以及实践的重要性。为此,一定要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在传统教育中积极引入网络教育,促使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转变教学方式,营造出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通过动态视频、声音展现等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的感受变得更加直观,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达到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学目的。

4.合理引入典型教学案例

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基础差,虽然对自己的前景有着美好的期待和憧憬,但内心却常常感到失落和不安,更有甚者还没有毕业就开始担心自己以后会不会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开展学校思想教育工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尤其需要加强教育、引导以及鼓励这部分学生。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按照相关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推荐有价值的案例,凭借案例中人物鲜明的性情品德、个人行为素养、工作职责、业务能力,以及独特精神,还有他们经历伟大事迹的强烈说服力,以及深层感染力展开教学,对学生产生内在的、持久的积极影响。这种方法的成效一般来说要比教师一通激情澎湃的说教效果来得更快,也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让学生能够接受和消化。

5.利用网上平台开展思想教育

用先进网络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校园文化发展所趋。各学校需积极在校内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把网络文化建设成集趣味性、教育性、服务性为一体的网络文化体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心理行为方式,帮助他们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优势,把课堂教育进一步延伸到网络上,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教育。同时,高校教师还应该积极把校园网络作为载体,利用校园论坛、贴吧、社区等各种方式营造出浓厚的校园网络氛围,把健康、正面的教育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出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文化品位。这样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也满足当前时代进步与发展的需求。

6.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学校教育事业产生巨大冲击。有些教师对于网络不够了解,在信息以及获取信息的渠道方面落后于学生,从而降低其吸引力,而思想教育工作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了解网络知识,善于学习新兴知识,并和学生建立起相应的信息沟通渠道,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进步,学校思想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学校思想政治教师首先应注意更新教育理念,将培养综合型素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思想观念的培养;其次,学校思想政治教师还应完善教育机制,将德育落到实处。同时,学校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市场竞争力,使学生接受更好的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郑晓红.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时代要求与原则[J].中国青年研究,2012(7):107-108.

[2]徐燕,陈方辉.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与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4(22):135-136.

[3]曹姗.新媒介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及挑战[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10).

[4]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4-46.

母线保护要求及整定计算原则 篇4

变电站母线连接着变压器等重要电气设备,是电能供应的枢纽。母线故障时电压降低会影响全系统的供电质量和系统稳定;母线短路时巨大的短路电流会冲击母线结构和设备。因此,对母线保护的整定计算尤其重要。

1 母线保护要求

母线保护要求如下:

(1)动作迅速,灵敏度高。

(2)性能良好,无死区,双母线中两条母线相继故障时,能可靠切除。

(3)有防止误动作的可靠措施。

(4)运行方式灵活,双母线上的各元件能任意切换。

2 母线保护整定计算原则

以南瑞继保RCS-915AS微机母线保护装置为例,来说明母线保护整定计算原则。该装置适用于各种电压等级的双母双分段主接线方式,由2套装置完成双母双分段母线的保护。

2.1 母线差动保护

母线差动保护由分相式比率差动元件构成,其差动回路包括母线大差回路和各段母线小差回路,其定值项包括差动起动电流高值、低值,比率制动系数高值,电压闭锁值。

(1)差动起动电流高值按保证母线在最小运行方式发生故障时有足够灵敏度来整定,并应尽可能躲过母线出线最大负荷电流。一般取TA一次额定电流值。

(2)差动起动电流低值按切除小电源能满足足够的灵敏度来整定。一般取0.9倍的差动起动电流高值。

(3)比率制动系数高值按一般最小运行方式下发生母线故障时,大差比率差动元件具有足够的灵敏度来整定。在0.3~0.7的范围内选取,一般取0.7,不推荐精确计算。

制动系数是比率制动特性母线保护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微机母线保护出现之前,母差保护制动系数的整定主要考虑动作灵敏度和抗TA饱和两方面指标,一般取值在0.6~0.8,而且两者往往不能兼顾。因为微机型母线保护的抗TA饱和原理和制动系数的关系不大,所以主要考虑保护的灵敏度和最大不平衡电流。国外的微机型母线保护的制动系数固定为0.3;国内采用可整定的制动系数,除了考虑不平衡电流,还要考虑母线的电流流出。整定时根据母线系统故障时流出电流的比例选取制动系数,推荐范围为0.3~0.7,故障时流出电流比例较大的母线系统制动系数可以选取低值,流出电流比例较小的母线系统制动系数可以选取高值,制动系数不推荐精确计算。

微机母线保护在双母线并联运行和分列运行时,保护装置都是由大差起动、小差选择出口。当双母线分列运行时,如果在出现弱电源方式运行的一段母线发生故障,那么有可能带比率制动的大差会因制动量而难以起动,从而导致整套母线保护拒动。因此在母线分列运行的情况下,保留大差元件的起动值,而将比率制动系数下降到一定范围,使其既能在发生弱电源母线上的区内故障不拒动,又能在发生弱电源母线侧发生严重的区外故障不误动。RCS-915AS微机母线保护在母联分列运行时,大差的比率制动系数取0.3。

(4)母差低电压闭锁按母线对称故障时有足够的灵敏度来整定,一般取相电压为40V。母差零序电压闭锁按母线不对称故障时有足够的灵敏度来整定,并应躲过母线正常运行时最大不平衡电压的零序分量,一般取开口三角电压为6V。母差负序电压闭锁按母线不对称故障时有足够的灵敏度来整定,并应躲过母线正常运行时最大不平衡电压的负序分量,一般取相电压为6V。另外,母差保护在对母线空载充电时正常投入。

2.2 母联、分段充电保护

母联、分段充电保护电流定值按最小运行方式下被充电母线故障时有足够的灵敏度来整定。

充电保护正常运行时退出,当任一组母线检修后再投运前,利用母联或分段断路器对该母线进行充电试验时可投入母联或分段充电保护,但充电闭锁母差不投入。

2.3 母联、分段过流保护

母联、分段过流电流定值按被充线路末端发生相间故障时有足够的灵敏度来整定,且必须躲过该运行方式下流过母联的负荷电流。母联、分段过流零序定值按被充线路末端发生接地故障时有足够的灵敏度来整定。

过流保护正常运行时退出,当利用母联或分段断路器作为线路的临时保护时可投入母联或分段过流保护,但母联过流起动失灵不投入。

2.4 母联、分段非全相保护

母联、分段非全相零序电流定值按躲过最大不平衡时的零序电流来整定。母联、分段非全相负序电流定值按躲过最大不平衡时的负序电流来整定。母联、分段非全相时间定值按躲过母联开关合闸时三相触头最大不一致时间来整定。

2.5 母联失灵与母联死区、起动分段失灵和分段失灵保护

母联失灵电流定值用于母联失灵和分段失灵保护,按母线故障时流过母联和分段的最小故障电流来整定,一般取400A(一次电流)。

母联失灵跳分段时间定值用于母联失灵跳分段时限和分段失灵跳母联时限,应大于母联和分段开关的最大跳闸灭弧时间,一般取0.1s。

母联失灵时间定值用于母联或分段跳母线时限,应大于母联失灵跳分段时间再加上母联和分段开关的最大跳闸灭弧时间。可取0.15~0.25s,一般取0.2s。

母联死区动作时间定值应大于母联开关TWJ动作与主触头灭弧之间的时间差,以防母联TWJ开入先于开关灭弧动作而导致母联死区保护误动作,一般取0.1s。

110kV母线保护不设置母联失灵保护,但是有分段失灵保护。当母差动作不返回、相应母线电压闭锁开放、分段有电流三个条件都满足时,起动另一套保护的分段失灵保护。当起动分段失灵开入接点动作,经整定延时,相应的分段电流仍大于母联失灵电流定值时,分段失灵保护经相应母线电压闭锁后第一段时限切除母联开关,第二段时限切除相应母线上所有连接元件。

2.6 交流电流保护

TA断线电流定值按躲过最大负荷时的不平衡电流来整定,一般取0.05~0.1倍电流互感器的额定电流,但也有按经验值取0.1~0.2倍电流互感器的额定电流。TA断线电流定值的设置是为了当母线系统TA出现断线时闭锁母线保护,不再进行差动保护的判断和处理,使母线区外发生故障时母线保护不致误动;另外,也可监视正常运行时的差动不平衡电流。所以TA断线电流定值按大于正常运行时的最大不平衡电流来整定,并乘以适当的可靠系数,动作时闭锁母线保护。

TA异常电流定值按1.5~2倍最大运行方式下差流显示值来整定,整定的灵敏度应较TA断线电流定值高,取值比TA断线电流定值小,不乘可靠系数。TA异常电流是监视正常运行时的差动不平衡电流,仅延时5s发异常报警信号,不闭锁母线保护。TA回路恢复正常后延时5s,TA异常报警信号自动恢复。

2.7 TA调整系数

RCS-915AS微机母线保护通过TA调整系数自动对母线上各连接元件的不同TA变比进行调整,一般取多数相同TA变比为基准变比,TA调整系数整定为1。未用到的支路TA调整系数整定为0。如果各连接元件TA二次额定电流不同,那么应明确装置内元件的电流变换器额定电流。

2.8 控制字和硬压板之间的关系

RCS-915AS微机母线保护中除用于母线电压切换的“投一母TV”和“投二母TV”以外,各控制字和对应硬压板之间均是“与”的关系,只有控制字和硬压板两者同时投入的情况下,相应的保护功能才投入。

3 结束语

随着保护装置的不断更新完善,整定计算原则也会随之改变,具体工程也可能对保护提出一些特殊要求,所以整定前,都需要先确认每项定值的定义、每项功能的含义。

参考文献

[1]张保会,尹项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王春生,等.母线保护[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7

原则及要求 篇5

一、现场检查的特性

所谓现场检查,是指执

法人员依法对当事人涉嫌与违法经营活动有关的场所、设备、产品、工具、证照、包装物、标识、合同、票据等进行审验查看并收集违法证据的执法活动。其基本特点主要有:

1、检查主体的特定性。实施现场检查的机构只能是法定的行政执法部门或者经法律、法规或者行政执法部门授权的机构。如《产品质量法》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根据已经取得的违法嫌疑证据或者举报,对涉嫌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对当事人涉嫌从事违反本法的生产、销售活动的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向当事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调查、了解与涉嫌从事违反本法的生产、销售活动有关的情况;

(三)查阅、复制当事人有关的合同、发票、帐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四)对有根据认为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或者有其他严重质量问题的产品,以及直接用于生产、销售该项产品的原辅材料、包装物、生产工具,予以查封或者扣押。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范围,对涉嫌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时,可以行使前款规定的职权”依据此条规定看,对产品质量方面的现场检查,除了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和工商部门外,其他部门均不能进行现场检查。也就是说,现场检查的主体是特定的,而且通常是法律、法规赋予的。又如《商标法》第五十五条“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已经取得的违法嫌疑证据或者举报,对涉嫌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进行查处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三)对当事人涉嫌从事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活动的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四)检查与侵权活动有关的物品”;再如《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九条“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涉嫌无照经营行为进行查处取缔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三)进入无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等。

2、现场检查行为的强制性。现场检查是一种单方的强制行政行为,进行现场检查不需要取得被检查人的同意。只要根据已取得的违法嫌疑证据或者举报线索,就可以进行现场检查。无论被检查人同意与否,不影响检查的进行。

3、现场检查时间的随机性。由于现场检查的理由是违法嫌疑证据和举报,因此只要掌握了违法嫌疑证据或者举报就可以随时对相关单位进行检查,而不必事先通知被检查单位。

4、检查行为的干预性。现场检查的矛头,直指当事人涉嫌违法生产、经营活动,直接干预其生产、经营。这种干预,难免涉及当事人的权益,尤其在当事人并非完全从事生产、经营之时,检查活动对其合法生产、经营部分的影响。因此,执法人员应当尽量降低干预造成的负面影响,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

二、制作《现场检查笔录》的五项原则

《现场检查笔录》是行政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依法对违法活动有关的物品和违法现场进行执法检查时所作的书面记录 ,是对被检查物品、场所客观存在的反映,也是对检查过程的真实写照,是固定、保全证据的一种方法。追求客观真实,是《现场检查笔录》的真谛,所以在制作《现场检查笔录》时应注意克服以下三点问题:第一是没有亲眼看到的不能记;二是分析判断的不能记;三是推测性、大概可能性的不能记。

因此,必须把握好制作《现场检查笔录》的以下原则:

原则及要求 篇6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符号;语言

一、前言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新闻真实性”为关键词进行简单检索,发现共有301条相关记录,从2010年4月24日到本文发表日期,共有143条记录。可见新闻真实性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这也很好理解,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一般来说,真理总是愈辩愈明,正如新闻自由主义的先驱约翰·米尔顿曾经说过,“哪有真理和谬论辩论时失败的时候呢?”可是对于“新闻真实性”这个问题,大家却有不一样的意见。

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指出:“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在分析了几组概念如,“新闻真实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单个真实和整体真实”及“新闻真实和本质真实”之后,他最后提出:“新闻报道的真与假只有一个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1]

四川大学新闻学教授张小元则用现象学的观点对新闻真实进行了分析,在他看来新闻真实应该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是“与假新闻相对立的新闻真实,即新闻不能够造假”;二是与“假新闻相无关的新闻真实,即新闻报道与实际发生的新闻事件的‘同一性’问题——两者是否可能具有‘同一性’,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同一性’”。[2]

本文试图结合两位专家的研究,从西方哲学理论和新闻实践活动本身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以期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

二、对新闻真实性的追问与理解

既然提出新闻真实性这样一个原则,则其前提假设是该新闻真实性是可以实现的。事实上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广袤无垠的自然环境,即使新闻人身处事件发生现场,如实地反映事件全部既不可能也没必要。没有人能真正全面地认识世界,除非有个万能的上帝。况且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已经不再是“纯客观”世界,而是一个符号化了的世界。

(一)生活的现实——符号世界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他的重要著作《人论》中提到:“人是符号的动物。”在他看来,文化是符号的形式,人类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或者“象征”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建立起人之为人的“主体性”(符号功能),并构成一个文化世界。按照这一理论,我们认识的世界其实已经不是自然状态的世界了,而是一个符号化了的世界,这样一来,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必然会打上符号的烙印。

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人呈现事实真相,如实反映事实。但是新闻人呈现的只能是对一新闻事件进行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直接呈现该新闻事件。在“新闻人——新闻事件——新闻作品”三者之间,新闻人承担的并不是一个镜子的角色,并没有木然地将自己看到的情况完完整整、不加挑剔地全部呈现给受众。即使真的可以做到这一点,这样的新闻也是没有人愿意去关注的。

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中,从一出世,就一直通过符号来认识这个世界,那我们认识世界的时候已经戴上了一副隐形眼镜(或许不是隐形的,因为没有人能不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没有人不戴这样的眼镜)。我们就是戴着“有色眼镜”来关注这个世界的,用“有色眼镜”对自己看到的东西进行编码,而受众也是用戴有“有色眼镜”的眼睛进行解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完全地反映真实,既不可能,也没必要。

(二)认识的工具——人的感官

海德格尔在名著《存在与时间》中对此在的“在场”(present)进行了严格的现象学追问,理清了存在者与存在的本体论差异。他认为存在者也就是在场者,既有时间的规定又有空间的意味,是此时此地的呈现。作为存在的人无法直面存在本身,而总是借由在场者的不断去避而使之敞开,海德格尔称之为“存在的澄明”。[3]

海德格尔的这个观点就是著名的“敞开即遮蔽”。也就是说,我们敞开一面的时候必然遮蔽了其他的东西。新闻人在新闻5W的报道中,如果敞开了Who也就会把其他方面遮蔽掉,手电筒在夜间照亮一片天地时会把更大的空间遮蔽。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新闻人的眼睛在睁开的瞬间就已经在进行着选择。当学生们正在教室里安静地上课,突然听到一声刺耳的尖叫,所有人都把目光聚集在声源,而没有人去留意老师在干什么。

在新闻人眼中,如果他认为当事人很重要,他就会把Who聚焦;如果认为有必要向受众解释发生的地点,他肯定会在报道中说明Where的重要意义。

新闻人的选择就是帮受众聚焦。因为当受众面对一个很大的环境的时候,不知道该把目光投向何处,这时候新闻人会帮受众定位,而当所有的新闻人把探照灯照遍每个角落的时候,受众对于环境就会有一个相对清楚的认识。

新闻人所做的事情就是选择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李良荣教授提到,“新闻真实性这个要求看上去很简单,但一到实际工作中就显得很复杂。这种复杂的基本原因就在于:任何新闻报道都是经过选择的”[4]。

所以这个问题的悖论性就在于:任何新闻报道都要经过选择,而一经选择,便无法做到完全真实,也就是说,既然无法做到完全真实,那这样一个真实性要求又有什么意义呢?

(三)表达的工具——语言与符号

20世界60年代,以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为领袖,建立起后现代思潮中著名的解构主义,它以怀疑、反叛、消解为基本特征。解构主义声称,人类经验中只存在着概念( 诸如语言、知识体系和文化) 的“社会建构”。就是说,人是不具有脱离社会建构的经验和感觉的,所有经验和感觉形成一张关系网,而这张关系网的建立是为了获得和保持代表统治势力的权力的。比如,我们在自己所接受的文化结构之外无法认识自然和我们的身体。

在解构主义者看来,当人说话的时候,人并不是在说或者控制语言,而是语言在控制人, 不是“我说语言”, 而是“语言说我”。换句话说,语言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人只是这种语言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这一假说的基本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语言的面貌决定着世界的面貌。换言之,并不是世界的“客观性”决定语言的“表现性”,相反,而是语言的“表现性”决定世界的“客观性”。“所谓‘真实的世界’(real world),在相当程度上是被无意识地建构于(文化)团体的语言习惯之上。”[5]语言是建构现实的基石。有什么样的“语言”, 就有什么样的“存在”。

由于解构主义天生叛逆的品格,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众多的争议与批判,但同时也对许多学科给予有益的启示。对新闻传播学来说,应该注意到在“传——播”这个双向互动过程中,不仅仅应关注传者——新闻人准确地认识事实并把自己认识的事实传给受众,还应注意播者,即受众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传者使用的工具——符号与语言(当然就传播工具的重要意义来说,媒介作为载体,其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媒体的重要性经过多伦多学派的努力,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相对来说,语言与符号的功用就被忽视了)。

宁波大学王冬梅女士对新闻真实性从语言学角度进行了解读。在分析了真实和谎言之后,经过对语言的几种性质的辨析,她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语言是人类表情达意最重要的工具,但不是最完美的工具。新闻媒介在选择了语言的同时也选择了遗憾。语言的位移性、抽象性、模糊性、线条性和有限性等诸多因素注定了新闻对事实的偏离。语言的性质决定了新闻报道只能最大程度地接近客观现实,但永远不能做到与客观事实绝对一致甚至完全等同。”[6]既然我们使用的工具都是有缺陷的,那又如何能反映整个事实真相呢?

三、结语

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被列入《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之中,从该准则的名称就可以看出,新闻真实性其实是一种道德约束而不是基于操作层面的硬性要求。如果从操作层面来要求每个新闻人都要做到真实,由于其意义的模糊性,既没有必要也不具有操作性。陈力丹教授说过:“我们总爱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种比喻,比喻不是论证,更不是现实。”

因此新闻真实性原则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并从两个方面对新闻人提出要求。在道德伦理方面,要求新闻人诚实,不做假新闻,不欺骗受众;在新闻业务方面,要求新闻人做到客观、准确和不出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方面,新闻真实是一种理想、一种信仰,另一方面,可以对报道层面的客观准确加以详细的规定和说明,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注释:

[1][4]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0页、第227页。

[2] 张小元:《新闻:真实性或者客观性》,《新闻与传播评论》2007年第Z1期。

[3] 参见王岳川主编《媒介哲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页。

[5] E. Sapir: . Language,1992,NO.4。

[6] 王冬梅:《从语言学视角看新闻真实》,《宁波大学学报》2002年第9期。

浅议住宅区景观设计的要求及原则 篇7

1.1 功能性不强

经过有关调查可以看出, 目前我国的住宅区, 在对景观进行设计和建造时, 都没有很好地贯彻小区景观的功能性原则, 多半在建造时, 从促销的角度出发, 更加注重住宅区景观的外表美观, 使得景观失变成了仅供观赏的摆设。

1.2 经济性较差

一些住宅小区的景观为了追求景观表面的魅力动人, 只注意营造景观的气势和外表, 为的是促销自己的景观设计, 为了这个目的, 景观的设计者和建造者挥霍重金, 一味追求标新立异, 不仅加大了自身的建造成本, 还为购房者增加了房款的负担, 也会使入住小区的居民要上交更多的后期物业的管理费用。

1.3 协调性比较差

“景观”在行业中很受欢迎, 小区的景观设计风格迥然不同, 多姿多彩, 成为一个重要的楼盘建设的特点。但一些楼盘的景观设计缺陷, 处理不当, 定位更是不准确, 导致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很难能够融为一体, 这种“分离”的现象, 使住宅区的景观的整体效果差强人意。

1.4 景观设计缺乏个性的张扬

在一些新开发的房地产项目中, 看上去总会有很熟悉的感觉, 总觉得这些项目景观在哪里曾经见过, 原因就是对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没有个性, 在不同的程度上总是有着“克隆”和“模仿”的痕迹, 你建了一个塔, 我就建一个亭;你有一个小桥, 我就有一个喷泉。

2 住宅区景观设计的要求

2.1 文化性

居住区景观设计必须与整体风格的主题相得益彰, 硬质景观 (主要指使用的人工材料, 如件塑造景观, 雕塑, 摊铺等) 和软质的景观 (主要是指绿化景观) 相互协调起来。不同的设计风格, 会产生不同的景观住宅的配置效果, 现代风格适合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 地方风格住宅更加适合有地方特色的景观设计, 对于城市设计来说, 要遵循景观设计的一般规律, 如轴, 路径, 节点, 视觉走廊, 空间的转换等等。

2.2 艺术效果

目前, 居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从传统的“追求欧式风格 (如模纹的花坛, 规则路网, 罗马风格, 欧洲的造型, 喷泉, 欧式塑像等) 发展到了对历史的回归。现今的居民审美需求千变万化, 不断提高, 使得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开始倡导现代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结合起来, 创造富有历史感和文化气息的

2.3 实用性

目前, 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从简单的园林式, 发展成为引进有价值的物种, 如今, 这种方式逐渐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得到应用, 因为稀有树种, 珍稀植物不仅可以使住宅质量更好, 也会引起轰动的影响, 因此开始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住宅区景观。目前, 高大的树木成为了许多开发商的首选。但在具体设计时, 应根据植物群落进行具体的布局, 而不是盲目的行动。

3 住宅区景观设计的主要原则

3.1 天人合一的原则

景观设计要遵循的原则, 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与建筑的每一个组成部分, 都不可相互独立, 要统筹协调规划, 个性化设计是不能替代整体和谐美的。但景观设计在追求诚信的同时, 也要反映适当的层次感和变化。基于层次感而言, 如地表环境, 垂直的环境, 还会有空中环境。从变化角度而言, 会有形式, 颜色, 大小, 质地, 和其他方面的变化。

3.2 点线面相互结合

景观环境是环境设计中最奇妙的地方, 因为景观中的点元素可以把道路和河流联系起来, 使生活的空间变得更加秩序井然, 在居住区的入口或者中心地段, 线和线相交就会碰撞而形成面, 面是住宅区景观得以汇聚的最精彩之处。点线面相结合的景观系列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在现代住宅区规划中, 传统的空间布局技术已难以形成创造性的场景空间, 必须是人与景观的有机整合, 才可以建立一个新的空间形式。

4 结语

居住区景观设计以家作为核心指导思想, 旨在创造一个亲切和宁静的空间。居住空间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宁静平和, 此外, 景观适当的大小, 以形成一套完整的和环境规划与设计, 会增强住宅区的归属感。其次, 要注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紧密的环境形象。对居住区环境设计中, 应该是让人工痕迹小, 天然成分比较多, 创建简单的视觉形象。因此, 住宅建筑的形象应该是愉快的, 居住区色彩一般应是光明和温暖, 强调简单的新鲜。景观设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不同的环境, 创造不同的居住空间环境形象, 才会为住宅区居民带来好的观赏效果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王文君, 田大方.居住建筑外环境地形的竖向设计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 2010 (4)

浅论教书育人师德要求与原则 篇8

关键词:师德,教书育人,原则,要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四条是教书育人, 主要内容包括:遵循教育规律, 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1]。 由此可见, 教书育人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又是现代师德的重要原则。 所谓“教书育人”, 即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在教育过程中能否自觉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 因此,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全面体现教书育人的师德要求, 并作为重要的师德原则贯彻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 笔者就教书育人的师德要求与原则谈谈自己的理性思考。

一、教书育人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

自古以来, 教师的教书是其职业手段, 育人方是目的。手段自然重要, 但无论如何重要不过目的, 更不能超越目的、凌驾在目的之上;手段和目的应该协调统一, 让目的驾驭手段。

古语有曰:“记问之学, 不足以为人师。 ”然而, 持记问之学而教人, 忘记育人之职的教师从未绝迹。 唐代大儒韩愈就此曾大发感慨道:“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可见, “教书育人”自古就是一大师德原则[2]。

那么, 何以这一原则延续至今呢?

第一, 教书育人的要求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学校, 教师承担的就是教书育人的职责。我国古代典籍《礼记》中说:“师也者, 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这种思想虽然把教师的任务定在培养“德”这一端, 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道德中心主义突出而人的科学素质的培养遭受轻视的偏差, 但从一个层面揭示了教师劳动中教书作为手段与育人德性这一终极关怀间的关系。 到了现代, “育人”这一目的已不再偏执于“育德”一端, 而有了更为丰富宏大的内涵, 比如培育人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感受美和表达美的能力、劳动技能素养、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等等。 但是, 时至今日, 教书和育人的内在统一关系未变, 这是教书育人原则与要求在今天仍然成立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 教书育人的原则与要求反映了教育规律的客观需求。 教师教学的过程, 就是育人的过程, 这是易于理解的一条规律。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这样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 正如相反方向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如果宽泛地理解“育人”, 将“育人”看成对别人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 那么教书就包含着育人, 二者不可能走向分裂。如此说, 是不是“教书育人”这一原则没有强调的必要呢?当然不是, 教师所教之书相同, 然而不同教师在育人的方向和效果方面却可能大有差别, 关键在于“育人”的自觉性、方向性怎样。 确立“教书育人”这一原则, 就是要求教师提升教学的目的性, 使目的成为手段选择的决定因素;并且, 这里的“育人”只是指对人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第三, 我们需要拓展自己的视野。 目前, 很多人在论及“教书育人”原则时, 狭隘地把这一原则理解为“在教学中教育”, 犯了赫尔巴特不相信存在“无教学的教育”的简单化毛病。 实际上, “教书育人”的原则反映了对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高要求。 因为, 教师除了以教学来育人外, 包括日常生活在内的多种“身教”、“言教”活动也是常用而有效的育人手段。

第四, 教书育人原则的确立也反映了时代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 职业分工愈来愈细, 教师职业同样如此:你教语文, 我教数学, 他教音乐;你是管教学的, 我是抓班级管理的, 统一的教育工作在越来越细的分工中走向分裂和互相割据。这也正是为何特别强调教书育人原则的时代要求之一。

另外, 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使这样的综合问题愈益严重, 重智、轻德、轻体、轻美的现象更为突出, 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造成严重冲击。 在这一社会背景下, 强调教师持守教书育人的原则就有特别的时代感。

总之, 教书育人原则的确立有充分的客观依据, 最为突出的一点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的开展工作, 追求教学和育人的全面协调和统一, 这是国家和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

二、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

“教书育人”的原则, 究其根本是要求教师摆正 “经师”与“人师”的关系, 把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炽热之爱化作发展学生的智慧、雕琢学生的心灵的实际行动。

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是我们的责任。 于是, 教书育人原则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教书育人的原则要求我们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作为一个灵魂工程师, 我们应该加强自身修养, 不断发展或完善自己的全面素质, 做人之模范。 我们不仅要有丰富渊博的知识储备, 合理的能力结构, 而且要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 完善的道德品质, 优秀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说到底, 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 我们首先要做到;我们要帮助学生形成的素质, 我们首先要具备。 有关这两点, “德国教师的教师”、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一语中的:“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 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无论我们目前的素质怎样,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 我们没有权利故步自封、裹足不前, 而应当进取不辍, 使自身素质日新月异。

第二, 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我们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素质, 而且应该注意自身形象的表现, 为人师表。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经告诫“教师应时时刻刻检点自己, 他应该感觉到, 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 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 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 须知天地间再没有什么东西, 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 更加敏锐, 对于人生心理上各种微末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 再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捉摸一切最细微的事物。这点是应当记住的”[3]。 所以, 教师在学生面前应该严于律己, 做学生效法的楷模。 与此同时, 我们不仅是学生的老师, 而且是家长和社会各界眼里的教师, 我们的言行举止受到社会的监督, 要为社会树立榜样。 我们的文明程度是社会各界人士跃身进善的参照系。 这一点也决定了我们须行端身正, 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

第三, 教书育人原则要求我们认真研究教育教学理论, 掌握教育规律, 按教育规律开展工作。 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活动, 寓伟大于平凡, 在简单中蕴含复杂, 根本不像无知愚昧之徒所认为的那样, 似乎任何识得几个字、念得几段经的人都可以站上讲台照本宣科、 眉飞色舞地充任一回“教书匠”。 《学记》中有言:“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又知教之所由废, 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而“教之所由兴”、“教之所由废” 等问题, 恰恰是反映教育规律的教育教学理论所研究的。 因此, 我们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掌握学生的发展特点, 分析环境因素的影响, 可以使自己的教书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育人的目的。

第四, 教书育人原则要求我们加强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很明显, 教学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有没有“育人”的自觉意识, 直接决定了我们的工作成效如何, 此为其一。 其二, 教学是育人的最重要手段, 却不是唯一手段。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 在管理活动中, 在平日闲暇生活中, 我们都能够有效开展自己的教育工作, 而且这样的工作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更为深刻。 因此, 我们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工作, 自觉履行自己的职责、义务, 开发育人渠道, 积极主动地担负起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光荣使命。

以上只是我们列举了“教书育人”原则的几点基本要求。 然而, 这只是这个原则所具有的丰富底蕴的一部分。教书育人看似简单的概念, 但在实施过程中极为复杂。 因此说教书育人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只有在实施的过程中才能对其丰富的内涵体会得更深、领会得更透, 从而自觉形成教书育人的行为, 使其凸显教书育人的价值与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修订版.

[2]王艳艳.“师说“中的德育渗透浅谈[J].教育科学, 2001 (3) .

原则及要求 篇9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责任意识教育的原则

1. 因势利导, 淡化痕迹

无痕化的课堂责任意识教育, 就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让学生在心里自然而然地接受。这是一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法。

责任意识教育不具有强制性, 它在引导人们感悟人生、进行理性思维时, 能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崇高思想和高尚情操的熏陶, 形成应有的责任意识。

2. 客观公正, 辩证分析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责任意识教育时, 应注意客观公正, 尊重事实。对事件的分析要一分为二, 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既明确责任意识包含的内容, 又懂得怎样去尽责才是科学的。

3. 遵循规律, 乐于接受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责任意识教育时, 我们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规律和认识规律,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 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 书本和实践两种教材, 把和学生密切相关的、能够影响他们的教育教学资源抓住, 不断丰富其内容、创新其形式,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引导其真正成为责任意识教育的主体。

为增强思想政治课责任意识教育的实际效果, 除了要遵循上述原则外, 还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来让学生更自觉、更容易地接受。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责任意识教育的要求

1. 引入多媒体技术, 增强直观性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 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应有的责任意识。

现代教育技术集声音、视频、图像、动画于一体, 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拓宽学生的视野, 强化责任意识教育的趣味性、新颖性。比如视频歌曲《食品安全之歌》的播放, 学生从中看到了食品安全问题的触目惊心, 也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市场活动参与者的诚信等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从而培养起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的责任意识。

2. 多样化教学方式, 激活参与性

渗透教育应力避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 要求教育者根据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避免教师空洞说教, 使学生思维活跃, 让学生在自悟中明白深刻的道理, 从而达到责任意识教育的目的。

教师应该创设多种有关责任的认知情境和两难情境, 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贯彻责任意识教育, 让学生最终形成正确的责任认知、判断和选择。优化的教学情境能够提供给学生内化责任的精神氛围, 从而使道德教育有效地震撼学生的心灵, 更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渗透力。

3. 整合生活化素材, 提高说服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句话指出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也要求我们的责任意识教育工作必须回归生活并指导生活。

教师应该把教材内容与现实问题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小素材起的可能是大作用。例如在讲“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内容前, 笔者在备课时找到了学生在暑假开展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材料, 针对他们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走形式、开学前突击盖公章等应付学校检查的不良现象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样的做法是没有责任心的表现, 既违背了学校要求开展暑期实践的初衷, 又对自我认识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4. 调整好教学心境, 己正而正人

思想政治教师所从事的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 在塑造学生心灵的同时, 也必须努力完善自己的“灵魂”, 只有“身正”才能“为范”。

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 认清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 还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既教书又育人, 应该摒除“课内教书, 课外育人”“科任教书, 班任育人”“传授知识技能靠教学, 发展能力靠课外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靠集中突击”“只管考分高低, 其他一概不管”等错误认识。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肩负起自己身上的责任, 身教言传, 从而为学生做出表率。

原则及要求 篇10

1.1 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兼顾考查知识的覆盖面

从历年的所考内容来看,高考所涉及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五大板块: (1) 元素及无机化合物; (2) 有机化学; (3) 化学计算; (4) 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5) 化学实验。这五大板块也就是高中化学的主干知识。它们互相交叉,和谐渗透,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分割。

表1近四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化学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在五大板块中的分布及分数比例情况

我们通过上表统计发现,2007、2008、2009、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主要考查了元素及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计算、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和化学实验等知识点,并且每一块知识并不是单一的考查,每道题的综合性很强。因此,今后命题既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又兼顾考查知识的覆盖面,考查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情况。

1.2 注重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

化学知识与生活、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并且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实际上,关注社会,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也是高中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大纲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明确指出:“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1.3 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从2007年海南、广东等地区的高考化学卷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可在规定的范围内自主选学课程模块的试题进行解答,而且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和命题时要依据课标要求,关注、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指导学生从多样化的化学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块。同时,要加强化学与STSE的联系,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要摒弃题海,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内化,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改下的高考。

1.4 试题应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突出能力素质的考查。

高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能力的考查置于重要的地位,在所考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中,思维能力是核心,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突出能力考查的高考,非常重视化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而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主要是通过课本来掌握。基础知识的考查并不是一目了然的,一般都是通过与本题相关的某种生活现象或已知条件迁移引导考生由现象进入到考题的本质。如信息迁移题对考生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近几年的实验题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隐含的信息迁移题和异题的信息迁移。这种实验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很新颖,既考查了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考查了多方面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还能区分平时做过与没有做过实验的考生。因此,命题者所命试题应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

1.5 多角度考查实验内容,突出考查化学实验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突出特征,化学实验是化学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新课程考试大纲化学部分从高中生应该具有的化学实验技能和实验习惯、综合的实验探究方法和能力等维度提出了高考化学实验考查的内容与能力要求。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是规范进行化学实验的基本功,它在每年的高考试卷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在高考化学试题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考查中,通常包括常见仪器的辨认及其使用、基本的实验操作、对正确操作的认识和对错误操作的辨认等内容。因此,试题的实验题以探究性为主、从多角度出发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探究性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能力。

2.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化学试题命题要求

2.1 试题考查知识点在教材中分布应适当调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强调以“能力立意”命题,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依据课程标准,但不拘泥于课程标准,不过分强调所有知识的考点。因为试卷容量有限,无法追求一套试卷知识点的覆盖面很完全。因此,综合测试考查的知识点随机性增大,今年的“热点”不一定是明年的“热点”。这就意味着课本上的知识,任何一处都是基础,都是重点,也都是考点。因此,命题要立足基础,回归教材与大纲,踏踏实实地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对课程标准规定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把握其内涵和外延。

2.2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努力用好化学教材。

化学课程标准是编写化学教材、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也是化学教材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的具体体现。认真研究课标,用好化学教材,是搞好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基础,也是教师更新教育观的需要。为此,化学命题者,特别是对新课程改革实验学校的化学命题者,应根据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化学试题命题特点及启示掌握化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和内容,准确把握新教材中必修、选修模块的教学要求和知识学习的深广度。所命试题应发挥化学教材中各栏目在教学中的应有作用,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2.3 关注新课改,支持新课改。

原则及要求 篇11

一素质教育的六个原则

1全面性原则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原则是指教学要重视认知、技能、情感等各种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同时强调教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例如,由学生模拟现实社会问题自编自演反映德育问题的短小剧目,然后进行案例评析。在编写过程中,锻炼了技能;在表演的过程中,融入了情感;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审美意识,这样就使知、情、意、行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2主体性原则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品德、智力、能力、独立性与自主性,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确立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成为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能积极地、主动地、自觉地去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着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正是个人价值的生动体现。热爱学生的教师,往往独具慧眼,能发现并放大这些闪光点,引导他们勤学、善问、慎思、明辨、笃行,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概念,积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际决策与伦理判断能力很有价值。

3民主性原则

素质教育中的民主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建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学相长、民主和谐的氛围。尊重的基础是爱,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学生的情感,用爱播撒希望,用真诚对待学生,这样才能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交流平台。而不正确的师道观念,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直接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萎缩,不利于对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发展性原则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人格成长,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内在系统发展上,即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等方面,关键是发展学生的个性。个性推动发展,发展完善个性。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或许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或许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或许有爱迪生。”教师一定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5愉悦性原则

素质教育的愉悦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中以丰富、有趣、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善学、会学、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必然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使整个教学过程积极化,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产生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增强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应该是一位充满人性的美育家,以充满美感的教育,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提升。帮助学生发现、捕捉、领悟、品赏学习生活中的美,使其心灵、情感、行为趋向高尚、纯粹、道德。能脱离低级趣味,摒弃轻浮粗糙。

6创造性原则

素质教育中的创造性原则是指培养学生有效地对原有知识与经验进行重新加工组合,创造新设想、新事物的能力。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如教师要求学生编有关德育的报纸,这种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取得了直接经验,他们独立思考,掌握了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事物相互之间的联系,探索未知,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是树立每个学生都是有创造潜力的活生生的人的观念,培养他们发展多向、逆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同时,注意思维的求同性与求真性,防止思维训练的绝对化,还要珍视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激励学生“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要勇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树立人人创新的思想,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异的思维,提供人人动手的机会,搭建人人成功的舞台。

二素质教育对德育教师的要求

在索质教育中,知识是基本、能力是关键、人格是根本。而人格的培养离不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所以,素质教育应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根本点。[2]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德育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良好的素质是德育教师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

1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这是德育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古往今来,人们尊敬教师,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引路人。教师的道德、情操、气质、言行随时随地影响着学生,同时也随时随地接受着学生们的检验与评价。所以,德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必须学做真人,真正热爱自己的事业,并以自身形象来影响和教育学生。云南怒江特殊教育学校吉思妞老师,面对聋哑儿童这些特殊的学生,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从吃喝拉撒到青春期都手把手教。吉思妞说,对于这些孩子,需要良心爱心更要有恒心。正是吉思妞和其他老师的这种良心爱心,这些聋哑孩子也考上了大学,其中还有些孩子大学毕业后愿意回来任教。

2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

德育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热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教师不是“教书匠”,而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的大脑不是盛知识的容器,而是一直等待点燃的火炬。所以,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德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正确处理德育和智育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这样,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担。只有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德育教师才能真正做到热爱所有的学生,包括学习暂时落伍的学生。常有这样的情况,德育教师关心体贴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进步就快,学习劲头也足。反之,学生有抵触情绪,教学就难以搞好,学生的学习劲头就松懈,更谈不上进行素质教育了。endprint

3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

从当前德育教师的素质来看,非学者化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社会上有些人甚至认为:数理化是“硬件”,德育是“软件”。教数理化不能凑合,教德育可以凑合。这实在是大谬之见,客观地说,德育课不仅难教,而且收效慢。一个德育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素质,想把教学水平提高一个层次是完全不可能的。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古训,“名师出高徒”的俗语,都生动地说明,学识是对德育教师素质的最基本的要求。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如果教师只有一杯水,那么怎能为人师呢?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不能仅作一支燃烧的蜡烛,而应该作时时能自我充电的台灯。由于文化传媒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学生从各种渠道摄取了大量的知识与信息,如果德育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就不可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对裕如。

4培养自己的教学个性

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的个性素质。作为一名德育教师,只有学识、能力和道德修养不算够,还必须具备个性素质。因为德育教师的个性品质不仅影响着学生的知识学习、智能发展,而且还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发展、品质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个性塑着学生的个性”。他断言:“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可见,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素质,关键是要培养德育教师的个性素质。树立自己的教学个性,突出自己的教学风格。

此外,严谨的治学态度、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较强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强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以及一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等,也是德育教师应具备的。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素质教育是一项宏伟系统的工程,它反映了时代、国家、社会对教育的希望和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我们要更新观念、勇于实践,努力为每个学生获得最有效的学习效果创设适宜的教育条件,以促进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红芳.浅论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 2010(12):35-36.

原则及要求 篇12

一、做有专业特色的语文课教师

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语文是一门基础文化课, 如果教师不了解培养对象将来从事职业的工作环境和特点, 就无法建立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 就会忽视语文的应用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特色, 如数学传递的是数的世界的美, 历史传递的是史的世界的美, 同样, 语文在向人们传递真善美的同时, 也承担着人们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这正是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的特色所在。

作为中职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师, 除了应熟悉作为一门学科的语文教学特色, 还应注意和重视专业特色, 因为具有专业特色的语文课堂正是实用性语文课堂的具体实践。那么, 如何在课堂中体现这种专业特色呢?

笔者记得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当我学习数学的时候, 我想起了华罗庚、陈景润, 并深深地为他们身上那种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的精神所打动;当我学习历史的时候, 我想起了李白、杜甫, 并深深地为他们身上那种超凡自信、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这篇文章给我们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语文课堂的专业特色就在于语文知识的无处不在。

因此, 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中职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性质, 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富有特色。

1. 语文教师要加强专业实践能力锻炼, 做“专家型教师”“双师型教师”

何谓“专家型教师”?顾名思义, 就是指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领域有专长的教师。“专家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是针对传统的“工匠型教师”而言的, 它除了要求传统“工匠型教师”应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还要求传统“工匠型教师”加强对教育目的、教育行为、教育方法、课程原理等一系列教育理念的理解和研究。从根本上讲, “专家型教师”是在新的教育环境条件下对传统“工匠型教师”概念的一种发展和超越。

何谓“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原国家教委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中。但是, 关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一直没有固定的结论, 比如常见的有“双证”说、“双能”说、“双职称”说、“双层次”说。“双证”说即指具备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双能”说即指同时具备作为教师和作为技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双职称”说即指讲师和工程师。“双层次”说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经师”“技师”, “经”指经典专业知识, “技”指精湛专业技术, 概括地说就是既能传授学生专业知识, 又能开展专业实践;第二个层面是“人师”“事师”, “人”的意思是价值引导, “事”的意思是职业指导, 总体讲就是既能引导学生人格价值, 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性匹配的职业。

“双师型教师”是在一种特定的教育环境下提出的一个概念, 它正是针对当前中职教育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而言的。语文教师的知识范围需囊括本学科的知识及学生所学专业的有关知识, 实现语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 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 为培养学生终身职业能力提供帮助。

2. 语文教师要主动向专业课教师学习, 掌握专业技能知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 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社会, 作为承担着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教师来说, 保持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十分重要。对于在培养学生情感和价值观方面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语文教师来说, 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全面状况并因材施教, 才能将语文课堂的实用性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这种了解, 不仅包括学生的生活状况, 而且包括学生的学业状况。

因此, 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 要积极主动地向学生的专业课教师请教学习。教师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知识, 不仅能够在学生面前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促进学生的学习, 而且对于教师自身也是一种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感受专业课程教学特点, 深刻体会专业建设内涵, 尽可能掌握所教专业的基础技能, 了解所在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 从而明确该专业的语文课教学应该讲解到何种程度、教哪些内容才够用。

3. 要讲授“应用型”语文课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培养的目标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既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即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能实用, 又要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因此, 中职语文教学要树立实用性观念, 教师应主动讲授“应用型”语文课, 把语文教学中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训练、情感体验和就业技能需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 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和就业观念。

二、突出语文在中职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和服务性特点

语文在中职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和服务性特点要求中职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坚持工具性、人文性、层次性和职业性原则,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的教育功能。

中职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 正如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大纲开宗明义所指出的:“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 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 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 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相比, 面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的特殊性, 如何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 更好地提升学生素质, 是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坚持工具性原则, 为学生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面对中职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特点, 突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 通过语文学习, 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语言交际能力, 可以为学生顺利完成专业课程创造条件;另一方面, 通过知识的积累,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可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坚持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需要重点把握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重语言积累, 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扩大阅读范围, 指导他们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优美文章、片段, 品味名家名作的语言运用, 并将其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加以运用。二是注重应用, 强化语言训练, 鼓励学生多说多写。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交流、复述课文内容、安排习作训练等方法, 增强对学生所学词句的理解。

2. 坚持人文性原则,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语文教学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教师要抓住能够调动学生审美情感的机会, 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 继而促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人生境界。

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学生是语文课程学习的主体, 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 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 以指导的方法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 实现文章意境与学生感受的统一。二是充分挖掘教材人文内涵。对语文教学来说, 人文教育无处不在, 关键在于发现。三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要树立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 与学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 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开展教学活动, 通过人文性熏陶引导学生丰富情感、健全人格、热爱生活。

3. 坚持层次性原则, 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目前的中职教育面临着一个不能回避的客观问题———人们对中职教育有着不同程度的不解甚至误解, 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制中处于从属地位。这种不利地位在生源质量上的表现就是所招收的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 这也成为阻碍中职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难点。

针对这个难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在帮助学生重建自信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笔者总结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原则———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就是要求在课堂知识的传授上坚持由易到难、有简单到复杂逐层深入的步骤, 同时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因材施教。从层次性原则的概念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实施层次性原则的方法就是逐层深入、因材施教。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层次性原则以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为最终目的。

4. 坚持职业性原则, 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掌握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的专业技术劳动者, 这种培养目标要求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学习掌握的专业技能来开展。具体来说, 应当做到以下三个结合。

第一, 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相比普通高中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日常生活而言, 中职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日常生活更为丰富、更为自由, 这种丰富和自由对于人格上、心理上都尚未独立、健全的学生而言是一个极大的诱惑。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 有责任帮助学生抵制这种诱惑。这就要求教师要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来组织教学内容,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将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上来。

第二, 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中职院校普遍开设有与生产服务相关的专业, 因此, 在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课程特点, 在安排语文训练时有所侧重。特别是应用文的写作, 可以选择学生所熟悉的专业课程做题目, 促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加深对专业课程的理解, 从而实现语文学习与专业课学习的相互促进。

第三, 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中职教育背景下学生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自由性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拓展和锻炼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中,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让他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锻炼、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摘要: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语文教师, 要强化专业特色, 加强专业实践能力锻炼, 在教学中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层次性和职业性, 使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能力不断加强。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着力点,原则要求

参考文献

[1]马惠元.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4.

[2]金小芳.教师必备的十大职业能力[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8.

[3]何国松.骨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7.

[4]杨东严.中国教育蓝皮书 (2003年)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程云严.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6]钟日祥.教师转化后进生的九大技巧[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行政处罚程序问题下一篇:网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