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及完善措施

2024-08-30

问题及完善措施(精选12篇)

问题及完善措施 篇1

一、企业统计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1. 企业统计工作的意义

企业通过对信息的采集、汇总、分析、计算等过程, 将企业内部发展或者企业相关行业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总结分析, 从而得出行业规律, 这就是统计的目的。统计工作会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因素的影响, 这些来自多领域的制约, 使得统计工作相当繁琐, 工作中运用比较的困难。统计工作对于企业发展意义重大, 一方面通过数据统计分析, 可以找到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这为清除企业隐患, 促进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调整企业发展方向, 趋利避害, 着实向着企业蓬勃发展方向进展;另一方面, 企业统计工作也能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 通过数据分析, 制定合理的工作方案, 确保员工的工作质量, 提升工作效率, 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发展素质。

2. 企业统计工作的作用

统计是企业管理重要手段之一, 是企业发展核心元素之一, 一项完善的统计制度一方面能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则能保证企业的竞争力, 与时俱进, 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市场经济体制下, 谁掌握了准确的数据, 谁就会占有市场先机, 这就要求企业要有一套完善的统计制度和机构, 通过数据调查、分析汇总, 跟同行业企业进行数据对比, 找出自身不足和优势, 从而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在广阔的市场中, 企业统计工作, 既能提升企业的挑战能力, 又能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战斗力。

二、当前我国企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1. 企业统计越来越被忽视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 我国就出现了统计工作, 并得到了重视, 使得统计工作拥有独立的部门和完整的统计制度, 相关企业通过统计标准进行数据的搜集和汇总, 为工作提供了有利保障。但是, 从目前国内企业来看, 由于领导对于统计工作的监督工作不到位或者是根本就不给予重视, 使得统计部门建设走到了发展尽头, 很大可能会被取代或者合并, 这个阶段的统计工作实效性极差。

2. 企业统计的管理水平较差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中, 我国的企业经济形式发生了变化, 特别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制之后, 控股企业、个人企业、合资企业的大规模发展, 导致了很多企业中的统计部门被撤销。这些措施的实施, 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比如上交的财务报表, 大多都是会计人员统计, 这就造成了数据统计的失真性, 统计管理工作成了空谈。

3. 企业统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在现有企业经营体制下, 除了部分企业设有专业统计人员, 大部分小型企业对于统计工作人员选择了外聘, 这就造成了人员的流动性太大, 再有, 外聘统计工作人员, 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方面可能存在认识不足或者偏差, 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素质水平有高有低, 所以对于统计数据工作来讲, 可能出现较大的误差, 影响企业发展。

三、提升企业统计工作的对策

1. 完善企业的统计运行模式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 企业形式多种多样, 发展方向和终极目标也存在很大差异, 但是, 一套合理的企业统计制度和完善的企业统计结构,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发展来讲, 相当有必要。合理的企业统计结构, 能为企业规划做好数据铺垫, 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在完善的企业统计运行模式下, 企业才能得以长久发展。

2. 明确企业的统计指标

现有的统计体系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 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发展新要求, 对此, 企业必须加快调整企业统计发展模式, 顺应时代要求。在企业工作进行中, 运用统计原理, 指导企业发展方向, 通过数据分心, 让企业的各项统计数据更加准确有效, 在企业发展统计工作中, 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方针, 通过有效的措施确保统计指标的实现。

3. 改进企业统计的信息网络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运用计算机成了人们工作中的一部分。计算机应用范围相当之广泛, 它具有灵活多变、省时省力、高速运转、方便快捷等特点, 这些特点运用在统计工作中, 使得统计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实时有效。企业应改变传统的统计方法, 将时代元素融入其中, 为工作提供方便。

4. 提升企业统计人员的素质

一支高素质的统计队伍, 是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 统计人员素质又直接关乎到了数据的质量, 所以提升统计人员的素质相当有必要。统计工作过程中, 有时会受到来自主观层面的影响, 这就要求统计人员自身素质达到一定的要求, 才能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因此, 对企业统计人员素质进行培训, 对于提升整体业务水平, 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内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 对于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视度一定要加强, 保障统计工作整体水平有所提高。合理正确的统计工作, 对于推进企业发展很有帮助, 为企业发展能提供指引。在统计工作进展中, 要不断完善制度, 加强提升统计人员的素质, 从而确保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孙丽.加强统计分析促进统计工作健康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3) .

[2]张杰, 张爱莲.浅析企业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J].改革与开放, 2013, (10) .

[3]王萍.关于构建现代企业统计新体系的若干思考及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3, (06) .

[4]王云.对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思考[J].中国外资, 2013, (05) .

问题及完善措施 篇2

摘 要 森林火灾发生后火势蔓延迅速,救援难度大,并且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因此,积极开展森林防火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森林防火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今后政府部门应重视分类管理野外火源,加强森林防火管理投入,完善森林防火应急管理预案,强化防火责任落实,并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从而降低森林火灾风险,提高管理水平。

关键词 森林火灾;防火管理;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S76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5.070

森林是社会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森林火灾是森林最危险的“敌人”,由于森林中含有大量的树木和杂草,一旦发生火灾,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森林火种复杂,由于现有防火基础设施薄弱,加之防火管理?任落实不力,防火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时期,政府部门应当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提升防火管理水平,切实为林业资源建设与保护提供支持。森林防火管理的重要性

林业资源建设对社会生产生活至关重要,也是维护生态环境的需求所在,在森林开发培育过程中,加强森林防火管理更是不容忽视[1]。首先,森林防火管理是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经济进步的主要途径之一,加强森林防火管理,可以充分保护林业资源,防止自然资源的减少。特别是我国与周边国家相比,森林资源覆盖率偏低,且森林火灾的毁林速度远远超过人类种植树木和林木生长的速度,所以防火管理是保障森林资源健康生长、维护森林安全的需求所在。其次,森林防火有助于降低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风险。由于森林覆盖面积较大,一旦发生火灾,不仅直接损毁林木,还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而森林资源的培育和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遭受火灾后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恢复,因而防火管理是降低风险的必然选择。森林防火管理中面临的困境

由于我国大部分森林位于山地环境,且森林火灾具有发生突然、蔓延速度快的特点,其危害难以估计,因此,森林防火管理工作较为困难。

2.1 野外火种复杂

在影响森林安全性的各种因素中,森林火灾的影响最大,这主要是因为森林本身的覆盖面积大,野外起火原因复杂,而且控制难度大。例如,干燥季节时,降雨伴随雷击就可引发火灾;春季、夏季、秋季时,前往户外旅游的游客较多,烧烤和吸烟等行为同样是一种火灾隐患。再如,部分地区到收获季节会焚烧秸秆,焚烧时如果无人看管,将有可能导致火灾的突然发生。同时,野外火种传播速度快,短时间内就可以引发大面积的燃烧[2]。

2.2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薄弱

尽管当前的防火和救援装备水平已经大幅提升,但在森林防火实践工作中,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较为薄弱。部分地区的防火监护设施长期得不到维护和更新,甚至早已出现质量问题,难以发挥应有的防范作用。另外,在森林周边区域配备的防火配套设施相对较少,交通安全问题尚未有效解决,给救援工作埋下了隐患。

2.3 森林防火应急管理欠缺

森林火灾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各种潜在的火灾隐患随时存在,所以必须制定应急管理方案,做好充分的救援准备,以降低火灾风险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当前,火灾预测预报工作有弱化的现象,这也是森林火灾频发的原因之一。有的部门缺乏火灾防范意识,制定应急预案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检查,应急预案的实际可操作性不强,一旦发生火灾,将会陷入被动的救援局面,从而错过最佳救援时间,后果不堪设想。

2.4 森林防火管理责任落实不力

对森林火灾的预防和管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明确职责归属,增强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才能不断提高国家的森林防火管理水平。森林防火问题,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必须逢会必讲、逢见必说,特别是在森林防火期,要时刻做好预警工作。从近年来森林火灾事故中可以看到,除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更是不容忽视,且相关政府部门对于防火管理责任落实不力,出现问题推卸责任,监督管理体制难以真正发挥作用。此外,对于火灾发生后的责任追查不够深入,现有责任追究体系不完善,惩处力度不足。

2.5 森林防火宣传不到位

森林防火管理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同时也与广大群众密不可分。但我国大部分森林地区地处偏远,周围以农业人口居多,受教育水平不高,缺乏防火安全意识,且用火行为不当增加了火灾风险,如随意起火、乱扔火源、焚烧植物等、野外用火的行为随处可见。究其原因在于地方政府部门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群众防火意识淡薄,遇到火灾不仅不能及时救助,而且自身逃生技能欠缺,这些都给火灾防范与救援工作带来挑战[3]。森林防火管理工作的完善对策

针对当前森林防火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今后政府部门应重视分类管理野外火源,加强森林防火管理投入,完善森林防火应急管理预案,强化防火责任落实,并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从而降低森林火灾风险,营造安全的森林环境。

3.1 实行野外火源分类管理

对野外火源的管理是森林防火工作最为基础的部分。政府部门应当根据野外火源的不同类型,给予科学地分类管理,并实行野外用火审批制度。当地野外用火应综合考虑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未经批准不得使用野外火源,且生产用火结束后要及时清理。特别是在一些重要节日,更是防火的关键时期,如元旦、春节、清明期间,森林火灾风险较高,政府部门更要有组织地管理生产生活用火。

3.2 加强森林防火管理投入

森林防火离不开各种软硬件的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面对严峻的防火管理形势,政府部门应将防火管理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实行专项管理,以保证相关建设经费的合理使用。森林防火责任重大,政府部门要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组建专业防火队伍,购置防火、扑火设施、运输车辆,定期开展基础设施维护保养,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设防火阻隔网,努力实现信息化管理,从而更有效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

3.3 完善森林防火应急管理预案

政府部门应加强森林火灾风险的预防监测,根据本地情况建设预警监测信息网,尤其是在火灾风险较高的区域,应加大远程监控力度。针对可能发生的火灾,政府部门要深入研究火灾救援的需求,制定系统的应急管理预案,详细部署救援人员、救援设备、救援方法,依据不同的情况制定灵活机动的扑火战术,并在日常工作期间开展救援演练活动,组建起一支高素质的森林防火队伍。此外,要适时增加护林员、扑火预备人员数量,使森林部队保持二级战备状态,专业、半专业和应急森林消防队伍全天处于二级待发状态,扑火机具必须放置在室外,确保遇有火情快速集结出发[4]。

3.4 强化森林防火责任落实

为提高防火管理水平,政府部门应健全防火组织机构,深刻认识新时期森林防火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建立责任人机制,将各项防火管理工作予以细化,明确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人员,实行严格的工作监督,制定系统的防火管理考核指标,从而增强各部门的责任意识,提高工作执行力。对拒不执行森林火险预警响应预案的责任人、当事人等,一经发现,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擅离职守造成森林火灾的,按照有关规定严厉惩处直至追究刑事责任[5]。火灾事故发生后应当依照国家法律,开展深入的事故调研工作,严惩肇事者,并进行追责,防止事后责任推诿。

3.5 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

在思想上必须真正意识到森林防火“责任重于泰山”、森林防火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森林防火事关国土生态安全、森林防火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由于森林地处偏远山?^,群众防火意识不强,缺乏对火灾知识的了解,基于此,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覆盖面,深入到群众当中,讲解森林防火的重要性,用真实的案例阐释森林火灾的严重后果,引导群众文明用火,自觉实施火灾预防。同时,政府部门还应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为群众提供便捷的生产用火服务,降低火灾风险。结语

目前,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与气候环境的变化,森林中的可燃物负荷量较大,森林防火管理工作面临较大的难度。基于此,政府部门应增强防火管理意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制定周密的防火预案,健全责任机制,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以切实为林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问题及完善措施 篇3

关键词 股票市场 问题分析 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1990 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我国的股票市场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在风雨中磨砺二十多年,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纵观现在我国的金融市场,股票市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在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国有经济实力的增强方面, 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积极作用。

1 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

1.1 股票市场规模较小

我国股票市场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我国股市规模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较大差距,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从参与股票投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来看,参与股票投资人数占的比例较低; 从股市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中国股市的规模也很有限,况且在总市值中只有30%都不到的流通股进行流通。放眼全球,不得不认识到,我国A股市场尚显稚嫩。A股市场的总市值仅占全球的1%,规模总量与巴西相当,只有日本的1/10、美国的1/40。这一方面说明我国A股市场规模与我国经济实力不对称,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A股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2 上市公司质量较低,效益呈现下滑趋势

参照《公司法》的有关条例,我国的上市公司是一个不完整的混合体公司,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不明显,净资产收益率逐年下降,每股收益逐年减少,税后利润不断萎缩,上市公司亏损额不断扩大。中国股票市场的建立最初是为了帮助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在这一前提下,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被放在了首位, 因而股票市场被人们诟病为“圈钱”的机制。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公布的上半年IPO市场的调研报告显示,中国IPO的宗数和融资规模分别占到全球份额的25%和24%,荣登全球榜首。2011年上半年,全球股市上市宗数是672家,融资规模达到了1110亿美元,其中上市宗数已经超过了2009年全年的上市宗数综合。其中中国IPO宗数达到167家,比去年同期增长5%,融资金额达到1730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加20%。由于上半年国内IPO金融和保险几乎没有,面对如此大量的新股发行,不仅稀释了市场有限的资金,同时也不能完全保证新股发行的质量。

1.3 股票的投机性太强,投资市场主体残缺,缺乏机构投资者

目前股市参与者在进行投资时,往往会选择短线投机,不考虑股票的长期价值,股票换手率较高。股票市场偏向于融资渠道,重融资轻投资的落后思想占据着国民的大脑,这必然会影响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在我国股市,个人投资者数量比机构投资者数量为350比1,真正意义上的机构投资者并不存在。机构投资者不会将资金长期稳定地停留于股市,不会进行长期投资。我国股票市场上的中小投资者占90%,虽占据了这么大的比例,但质量上却没有保证。中小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不能理性地认识到投资所产生的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对股票市场的认知差别很大,缺乏专业技能。

1.4 股市结构失衡,股市持续发展缺乏必要的支持

我国股市的市场结构不太平衡,大型国有垄断企业主导了市场,与欧美市场相比市值比重过大。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严重脱节,供求不平衡。场内与场外市场失调,东西部区域不平衡,比价结构失衡以及产业结构失调的现象依然存在。

1.5 股票运行不规范

计划运作、寻租行为、包装行为充斥股市。证券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缺陷。“三会”运作只是形式上的规范,没有有效发挥作用,对公司的监管运行和治理方面力度不够。上市公司的内幕交易、市场操控、违规操作等行为频繁发生,上市公司出具不可能实现的盈利预测甚至编制虚假的盈利报告的行为以及违规购买、出售重大资产的行为充斥市场,影响证券交易的正常市场秩序,使得中小投资者成为最后的买单人,投资者的权益受到威胁。

2 我国股票市场的完善措施

2.1 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第一,上市公司必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三会”运作,建立良好的投资回报机制,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第二,认真贯彻《公司法》,上市公司必须依法经营,保证其经营项目的合法性。第三,上市公司要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信息披露要将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并重,进一步加强电子化的披露技术,不断提高公司经营的诚信度和透明度。第四,对于公司上市融资严格把关,提高准入标准,向国外借鉴,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对于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和配股条件以及退出机制严格把关,同时减少重组亏损公司变成绩优公司的情况发生。

2.2 完善上市公司的产权制度和结构

上市公司现有产权制度和结构残缺是我国股票市场的根本性制度缺陷。残缺的产权制度提高了股票交易成本,也就从根本上导致了我国股票市场的低效率以及其他各种问题的存在。对此要尽快实现国有股的流通,第一,要研究国有股的流通范围,确定社会公众对国有股的购买权。如果仅仅是在政府、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这些不同层次的代理人之间进行国有股的流通,根本不能解决问题。第二,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国有股的减持,只有当国有股的减持达到一定规模和比例后,才能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起重要影响。

2.3 抑制投机行为,积极发展机构投资者,着重培养我国股票市场的坐市商

第一,加快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向注册制进行过渡,培养长期投资者。第二,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第三,继续大力引进合格的境外投资机构,运用QFII,使我国资本市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规范。第四,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大力培育我国专家经纪人——做市商。

2.4 明确政府职能,加强对股市的监管

第一,明确政府职能,尽量减少政府对股票市场的行政干预,由市场的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来决定上市公司的入市、股票的发行规模、发行价格等。第二,加大对违规机构和违规公司的惩戒力度,增加其违规成本。建立企业信息资料库,对多次违规的上市公司,除给予一定罚金外还应按情节严重程度进行法律诉讼。第三,充分发挥证监会的监管作用,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加强与其他经济管理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2.5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股市正常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进一步建立健全股票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对《证券法》、《公司法》进行修订,抓紧对《证券投资基金法》、《证券投资者保护法》、《投资顾问或咨询法》的审议与制定,填补我国股票市场的法律空缺。其次,加强证券从业人员和投资者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工作,使其知法守法。

对于我国股市的发展应该学会渐渐放松控制,在发展中不要硬强调社会主义经济的前四个字,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在对股市的监管和调控过程中能够更多地采用制度而不是政策,对市场融资制度进行创新,规范和推进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建设。而对于影响中国股市未来发展的产权制度问题,不解决产权问题,不调整产权,不对产权制度进行改革,我们各项改革将会很难走下去。

参考文献

[1] 吴坚雄.中国证券(股票)市场现状以及近期发展趋势.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2] 胡海鸥.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 中顾网.我国股票市场的制度缺陷及其发展趋势.2009—8—12.

我国金融超市存在问题及完善措施 篇4

一、在我国完善金融超市的必要性

(一)对外开放、顺应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以来,国际金融一体化使金融业竞争加剧,各国金融机构纷纷调整战略,国际银行业掀起了并购浪潮,各种形式的兼并和联合已不再局限于垂直的并购,而是更加强调业务上的优势互补。而且,中国已加入WTO,外资银行已经开始进入我国的金融市场,这些外资银行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运用先进的经营手段,通过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与中资银行争夺优质客户。因此,面对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国内商业银行非常有必要加强自身的改革,尽快熟悉国际银行业的经营规则,借鉴国外的经验,完善刚起步的金融超市,增强其综合竞争力,以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

(二)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需要

银行的一切经营行为都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中心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和个人的财富都不断增加,金融需求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积累了较为可观的闲散资金,这些闲散资金与生计需求无关,而是具有强烈的逐利特征。作为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有资产重组、投资、兼并、扩张等要求;作为个人有外汇买卖、临时透支、贷款融资、股票买卖和综合理财等需求,资金增值需求已成为金融需求的主流。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国内商业银行应尽快完善金融超市,以多元化的经营结构,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快捷、方便的超市式服务。除银行业传统业务外,金融超市可为客户提供项目融资、顾问咨询、信息服务等业务,这种多元化的服务带来的收益跟传统业务是完全不一样的它具有一种潜在性,可以大大拓展金融企业的赢利空间。此外,综合业务的开展,可实现规模效益,同时还能综合经营风险、减少损失、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是一种银行自身的需求。

二、目前我国金融超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种类单一,经营范围狭窄

目前金融超市开办的业务品种很多,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可操作的种类较少。如按农行现行规定个人住房装修贷款必须要有装修公司协议等,但在现实生活中,居民装修房屋绝大多数人都不找装修公司,而是通过熟人介绍的个体户,双方多是口头协议。又比如大额耐用品贷款要由农行先与商家签订协议,并且该商家要在农行开户,手续非常烦琐,常常使客户和商家望而却步,在很大程度上给金融超市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目前除了以个人存取款为主的负债业务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外,大多数金融超市业务没有开展起来,而最能体现个性化服务特征的个人理财、投资咨询业务更是由于种种原因开办得不好。目前各金融超市大多未开办代保管和银证通等业务,部分金融超市没有对除储蓄外的业务实行开放式经营,而是与普通营业网点一样封闭式办理全部业务,有的甚至还没有引入保险、律师等中介机构和经销商合作伙伴进行现场办公,无法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经营没有凸显出金融超市应有的特色。

(二)服务不便捷,信用仍是“瓶颈”

根据调查,江西农业银行金融超市在刚开业的时候,红火了几天便冷清了下来,而红火也是因为前来咨询的人很多。人们喜欢超市是因为这里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但是很多消费者反映金融超市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便利。比如金融超市提供的个人住房贷款服务,它所提供的住房开发商以及住房户型都很少,没有选择余地,买房时还是要自己联系和选择住房,这样金融超市就没有尽可能地为用户提供便利。金融超市还没有突破传统消费信贷的“瓶颈”———信用问题。比如金融超市发放一笔消费贷款一般需要5天,但有3天以上的时间是用在对贷款人还贷能力的调查上,信用问题影响了金融超市的方便快捷,加之金融超市网点也比较少,这些都导致金融超市受到冷落。

(三)内部管理不到位

现在所用的硬件都不具备自动统计功能,大多数金融超市仅仅依靠会计生成的《催收通知书》进行被动催收,对不良贷款未能做到“按户统计,建立档案,定期分析”,不能及时、连续、动态、系统地反映不良贷款的期数和金额,而且也没有根据金融超市这一相对独特的经营模式建立相关的监管细则,仅从业务上根据产品规章来硬性控制,这存在一个管理间接化的问题,使得金融超市如同临时性组织一般松散,不利于进一步的规范发展。

三、完善我国金融超市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与营销,提高社会知名度

在宣传金融超市时,不仅要从力度方面考虑,还要从广度方面考虑。首先要加大对宣传费用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运用强大的广告优势,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争取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其次是在宣传方式上,除了传统的广告、报纸、报刊等舆论以及非舆论宣传外,还要尽可能利用一切行之有效、形式各异的其他合法宣传方式,让消费者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能充分了解到金融超市的实用商品、特色商品和最新商品。最后,还要重视宣传的效果,它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只有对效果进行分析,才可以作出判断,对已宣传的和未宣传的商品进行定位,使宣传有针对性、目的性,让广大的消费者通过宣传认识和了解金融超市,提高社会知名度。

(二)加快发展中间业务

金融超市可以以代收代付业务功能和产品为依托,充分发挥其网点、网络的整体优势,延伸扩大金融服务范围。比如可以在发展传统的代理和代保管业务的基础上,开办证券、股票资金代理账户资金自动划转的服务。还可以开设电话银行、自助银行、个人外汇买卖等业务,为个人提供投资咨询、信息咨询、保管箱等业务,同时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努力提高市场份额。另外,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个人理财的重要性,理财业务将会有很多的潜在消费者。金融超市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收入、消费、投资、风险承受能力、心理爱好等情况,为客户分析和规划人生不同阶段的财务状况,推出个性化较强的理财方案和理财建议。还可以为个人优质客户提供整体服务和附加服务。这些都是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业务,对它的兴趣较大,如果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金融需求,金融超市必将给人们留下很好的印象,其他的业务就会跟着被带动起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在开办这些中间业务的时候要尽量减少业务办理环节,让客户真正感到方便。

(三)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构建金融超市的技术基础

金融超市是以现代科技发展为基础的,如何加快技术创新,将先进的电子网络技术应用到银行业务中是非常重要的。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商业银行应着重从两方面进行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系统是建立在账户管理基础上的,在实际业务操作中,通常是分割成不同的业务系统,分别记录客户的账户,无法作到对照检索,银行根本不能掌握一个客户的全貌,比如有多少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等等,不能有效了解客户的金融需求。这样的业务技术系统,当然无法适应金融超市式的经营。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应加紧银行技术应用系统的创新改造,尽快引入数据库系统软件和数据挖掘工具,把各业务系统的客户资料储存、组合、汇集到一个数据库中,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汇总分析客户的资金运用规律,追踪和稳定具有获利潜力的黄金客户群。只有当银行对客户的存款、贷款、收入、用款趋向等,即对客户财务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为客户提供最佳融资渠道和投资建议,提供深层次的综合金融服务,真正建立起金融超市。

(四)完善监管制度,加强内部管理

金融超市提供的是以债券、信托资金、资产管理、信贷咨询、投资组合、理财等服务功能为主体的个人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创新速度最快、业务更新最频繁的领域,这就为银行的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想金融超市快速有序地发展,就必须合理、有效地进行监管。

应从监管人员入手,组成一批业务技术熟练,精通先进科学知识,适应金融信息化、电子化发展的全能型队伍;在监管方法上,应把银行的外部监管与自身的内部监管相结合,学习吸收外资金融超市在监管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情,创新监管方法,加强内部控制,避免违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构建金融超市、进行综合经营,面临着严格的法律限制,为了改变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狭小,经营品种单一的局面,使我国商业银行能与外国金融机构保持平等的竞争地位,应逐步取消现行的利率管制,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条件成熟时,还可以放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的限制,打破业务分工,推行业务交叉与竞争,强化商业银行的综合性功能,使国内商业银行在真正的市场环境中磨练,拓展业务经营空间,提高竞争力。在监管机制上,应改变现有的多头垂直监管为横向监管模式,加强银行与证监会、保监会的金融监管协调工作。在监管过程中,相互磋商,相互索取金融检查与调查材料及各自拥有的资料统计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实现信息的充分交流,必要的时侯,还可以在金融检查时,实行一定的人员交叉,提高综合监管的能力。

摘要:由于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为了争夺更多的客户,都纷纷降低或减少费用,传统经营方式获利的机会越来越小,近年来,国内各大商业银行不约而同地将业务重点放在市场前景广阔,效益稳定且风险较小的个人金融市场,这就使得金融超市应运而生。完善金融超市的措施是:加强宣传与营销,提高社会知名度;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完善监督制度,加强内部管理。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超市,业务管理

参考文献

[1]史向东.现阶段金融超市的完善策略[J].现代金融,2006(1).

[2]子昱.花旗,失败的“金融超市”[J].当代经理人,2009(4).

[3]何光辉,杨咸月.从花旗集团拆分反思“金融超市”模式[J].财经科学,2009(6).

[4]叶志鹏.铜陵市金融超市电子化建设模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11).

[5]侯显夫.金融超市搭建银企“相亲”平台[J].杭州(下旬刊),2010(12).

[6]李晨保.我国金融业战略转型的深层思考[J].中州学刊,2010(1).

问题及完善措施 篇5

摘要:电气工程自动化已经成为了工业、信息产业等多种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电气工程自动化能够将科学技术直接转化成生产力,并且提高行业的经济效率和生产能力。就目前的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来看,电气工程自动化在实际的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对其依赖性较强的行业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完善整改措施。

关键词:应用过程;技术难题

引言:经济建设离不开多行业的支持。尤其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显著,本文针对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方法,望广大同行给予指导。

一.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应用现状

电气工程自动化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应用技术之一,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电气工程自动化研究的速度越来越快,无数新的技术应运而生,这也是传统的电气工程朝着人工、智能、快捷的方向发展,并且能够通过成本提高,强化工作效率和生产力,使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研究朝着更加的系统化、商业化。但是电气工程自动化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多精密技术还是形成不了自主产权,所以要想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必须加强科研研究的步伐,提高我国科技自动化水平。

二.电气工程自动化存在的技术难题

我国的电气工程自动化在发展上还存在一定的难题。尤其在企业的实际应用中需要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大力支持。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还不能完全深入到企业发展中,其常见问题如下;

1.信息安全性

电气工程自动化虽然最早应用于工业领域,但是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行,已经悄然的朝着商业化过渡,这就使数据安全性成为了我们最为注意的问题,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前期发展中不注意对数据安全性的控制,同时喝多企业在进行内部信息交流时也会因为不同的产品差异造成数据传输上的困难,使电气工程自动化急速在应用的过程增加成本。

2.主观过度干预电气自动化技术

在使用以及开发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对于思想理论、技术的掌握存在差异,很多情况下依赖于技术人员的主观意识,系统所开发的平台存在差异,电气工程自动化在实施的过程中,增加了运行的成本,系统的负担增大。

3.缺少网络平台作为载体

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发展的同时十分单一,这使自动化系统在升级的过程更加的快捷和高效。但是缺少合理的网络平台与其同步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必须和网络平台同时发展才能够实现其合理的应用,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程序接口、软件兼容等方面的差异,使企业数据信息在焦虑的过程中受到影响。

4.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差异

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技术,虽然能够在多个行业领域进行应用,但是针对专项行业没有针对性的技术和系统研究,同时这使技术在运行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技术成果进行产品的使用,虽然这能实现技术间的互融,随着技术的不断加深,很多改造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才能得到完成。

5.电气工程自动化效率需要提高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实施的过程中,工作效率对工程的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水平由于企业的不同存在差异,要想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必须注重提高工作效率。由此看来,企业的设计工作非常重要,设计操作较为简便,明白易懂,就会受到欢迎。

6.系统集成性较低

在进行电气化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对原有设备进行备份功能的升级,但是我国的电气工程自动化多处于整体更换的状态下,这就使电气工程自动化升级的成本十分巨大,同时很多产品缺少后续升级和更新能力,使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

三.如何避免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问题

1完善自动化对接过程

在进行电气工程信息化对接的过程中必须要本着提高系统安全性,完善信息保密制度作为根本,避免信息化改造的过程演变成一项技术漏洞,同时将对接标准和研究程序进行统一,讲题开发的费用,提高应用性。

2.加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兼容性

电气工程自动化所面临的行业五花八门,所以必须具备良好的兼容性,能够很任何设备建立相关的连接。计算机网络在进行交换的过程中要完成信息的共享。并且通过电气工程自动化提高网络元件的应用,同时加强其具备管理,提升电力系统的管理快捷性,简化对接流程。

3.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

网络技术和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综合利用提升了信息化技术的实际应用,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及时的提升设备运行效率,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智能性。.4.企业之间建立统一的平台

虽然电气工程自动化能够在很多企业中进行应用,但是随着管理体制、经济收益的不同,企业间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别。企业要向发展,必须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方向提高投资,加强研究。所以在进行电气工程自动化研究的过程中要有实质性的研究对象,并且将自身的研究目标进行明确,同时将研究效率和成本投入等因素进行合理考虑,要尽快平衡企业间的技术差异,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提高运营效率。

5.建立通用的网络系统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计算的不断发展,网络系统在制动化发展的过程中作用越来越明显,通过对自动化系统的网络建立不仅能够提升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使商业信息能够得到最为安全的保证。在网络化的过程中,信息交流、设备管理、技术控制等项目得到优化,不难看出网络系统和自动化系统的合理对接成为了未来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关键。

6.电气工程的科技化转变

电气工程自动化要想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高,就必须将新型的科学技术和产品应用到发展过程中来,要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的收集力度,并且以创新作为行业发展的基础,使行业发展朝着科技化的方向迈进,提升产品的生产效率。

结束语

信息技术、工业发展都离不开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随着自动化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工业生产和信息技术产业的速度不断的提高,并且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电气工程的自动化发展,要针对实际的彩页应用进行研究,对发现的问题不断的升级改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挺高产业化的改革进行程。参考文献

[1]马巍.浅谈电气自动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6期

[2]王术贺,李广东.浅析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问题及完善措施 篇6

1.明确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

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应该分别制定教学目标。对于处于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为其设置的英语课程主要是根据学生个性和生理特点而定,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更喜欢听别人说,因此,教师可以与学生多说多交流,可以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听懂英语故事,教学生唱简单的英文歌曲,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简单的介绍个人信息,以基础的语言能够表达自己的感情等,这些简单且基础的事情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对于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英语课程设置应该着重考虑学生的兴趣,这个阶段的学生要学会能够与他人做简单的交流,例如日常的英语问候,能够读懂英语课文,或者讲解简单的英语故事等,学生要乐于参与、积极合作,在学习过程找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2.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师一味地追求课堂氛围,却忽视了学生需要独立思考的时间。对于新课改的实施,大多数教师都是积极配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改善课堂教学质量。但是一些教师却过于追求课堂教学的活跃气,在课堂上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却没有认识到课改教学的真正目的,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的同时,占用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过度丰富的课堂活动使得学生无暇思考,虽然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学生也需要在适合的环境下能够静心思考问题,需要高层次的思维活动的时间。而过于活跃的课堂气氛已经占用了学生宝贵的思考时间。

二是教师忽略了英语教学的核心要点。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学科的整合性。但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一些教师过于重视学科整合,使得教学方向偏离了正确的目标。教师将英语和其它艺术类的科目整合在一起,导致学生对于英语课本的核心内容不够清晰,没有产生有效的学习效果,这样整合的学科,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但没有更多的扩展,反而核心的内容也被压缩了。

三是教师的教学情感过于生硬。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以感知的情感态度,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文化意识。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过于生硬和传统,将自己主观的教学态度展现了出来,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困惑和不解。

3.小学英语教学的改善措施

一是教师要控制好教学活动的时间,有效的利用课堂学习时间和课外教学活动时间。在课堂上短短的45分钟,学生应该吸收和消化知识,学习知识才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采取引导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渐对学习英语产生兴趣。例如在国外的重要节日里,像圣诞节,这是国外的孩子们非常喜欢的节日,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圣诞节的用品,玩具、音乐等,让学生自己在这些东西上标注出英语名称,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欲望,还可以体验国外的文化风情。这种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小学生要适应英语学习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任务: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听、说、读、写等能力。教师要明确和完成教学任务,就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而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

三是教师要融入真实的情感,树立德育榜样。在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教学课堂应该充满爱的环境,和谐的学习气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以及责仔感。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更多的知识,同时还要把爱和情感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得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头脑并用,这样的教学课堂具有真正意义。

小学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在教学方法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就要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以便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岔河镇岔南小学)

民营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完善措施 篇7

一、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风险评估意识薄弱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发展, 很多民营企业出口业务大幅增加或进行跨国经营, 这就面临着国际税务问题以及因外汇汇率变动、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退税率下降带来的经营风险, 而在海外也会遭遇到与本国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所带来的风险。目前多数民营企业的投资与经营风险意识并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 更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对企业风险问题认识的肤浅必然会使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误入歧途。

(二) 信息流通不畅, 职责分工不明确

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能确保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责。但目前很多民营企业因软硬件基础设施不完善或信息传递不及时, 员工未能对相关信息充分理解并执行, 出了问题因职责不清相互扯皮、推诿, 甚至越权行事, 造成管理失控。

(三)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由于大型的民营企业多由家族企业进行股权改制, 通过吸收社会资本改组上市, 因此法人股占总股本比例高达60%以上, 出现“一股独大”、“一股独尊”的局面。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互相监督、制约, 并在董事会设立专门委员会。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 在一些重大事项上拥有控制权。实际上, 股东大会及董事会常常被大股东控制和操纵, 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决策, 或在没有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随意决策。众多的中小股东很难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参与对企业的控制, 这样公司的治理结构就出现“形备而实不至”的现象。

(四) 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多数民营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审部门来实现。在隶属关系上, 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 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 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在职能上, 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账目, 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职能的效率等方面, 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 建立风险预警制度和风险责任会计制度

1.风险预警制度是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 对企业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事先进行预测预报的财务分析系统。建立可以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预警机制, 确认高风险领域, 并加强管理。

2.风险责任会计制度是以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 把各个机构和部门划分为责任中心, 围绕责任中心将会计信息与经济责任、会计控制同业绩考核相结合, 明确规定各个部门、岗位的风险责任和相应处罚措施, 使企业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以更宽阔的视野来认识内部控制, 对风险的认识从单纯的风险分析和风险识别扩大到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计量———风险反应———风险评估, 可以将风险管理落到实处。

(二) 建立高效、广泛的信息沟通系统

1.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完善民营企业的基础设施, 建立通畅的信息沟通系统, 能够确保企业及时可靠地收集到大量的信息。信息系统不仅处理内部产生的信息, 还包括与企业经营决策和对外报告相关的外部事件、行为和条件等。实现信息在企业各层次、各部门之间迅速地传递和交流, 率先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 把握先机。

2.通过信息交流, 使企业员工清楚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摆正自身在整个内控系统中的位置, 理解个人行为与其他员工工作的相关性, 知道其所承担的责任, 认真履行控制职责并有效应用相关制度。同时, 与外部诸如客户、供应商、管理当局和股东之间也需要有效的沟通。建立一个统一、高效、开放的信息沟通系统, 是其他一切控制运行的平台, 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

(三)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就是建立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三权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的机制, 解决内部人控制和监督不到位的问题, 从而保证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制度中的有效实施。

2.实行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制度, 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 并根据经理层的经营绩效,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经理人员既享有充分的经营管理权, 又能使其尽职尽责地履行对委托人的义务, 才能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内部控制的目标已由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这一传统目标, 拓展到保证公司政策的贯彻和公司管理目标的实现上。因此, 民营企业应通过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正确处理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关系, 解决股权高度集中和所有者缺位问题,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四) 强化内部审计的作用

1.民营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 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计会计账目, 还包括稽核、评价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和各职能部门执行指定职能的履行效率, 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报告内控制度的执行结果, 从而保证内控制度更加完善和严密。通过审计人员经常和定期的审计活动, 及时发现问题, 纠正偏差, 修订并完善制度, 同时要把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到对公司的管理做出分析和提出建议上来。

2.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受董事会或者总经理领导, 对于审计部门的地位设置应该高于其他职能部门, 独立于被审计部门, 以保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 否则只能形同虚设。

(五)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1.民营企业任用会计人员普遍存在血缘、亲缘关系, 而很多人员素质不高。会计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广博的知识水平、精湛的业务能力, 并掌握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 善于运用经济方法和法律手段, 解决会计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因此, 民营企业必须重视财务人员及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选用。

2.全面实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 包括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会计理论和实务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让员工在精通业务的同时, 形成一个以自我控制为主、自检自律为主要手段的内部控制约束机制。通过不断更新知识, 及时应对客观环境的变化, 准确把握政策精神, 切实贯彻相关的制度, 将本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做好。

问题及完善措施 篇8

医院的发展战略是医院在思想上、目标上、经营决策上的综合反映, 全面预算是对上述活动最有效的控制手段, 因此全面预算是医院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有力手段;全面预算可以有效地促进医院在知识、技能、资源等方面有机地组合, 所以全面预算又是医院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保障;有了合理的资源最佳配置, 才能在确保医疗质量的前提下, 最大空间地降低医疗成本, 所以全面预算还是合理有效地降低医疗成本的最佳途径。

二、当前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对全面预算的认识有误

在医院最被重视的就是医疗技术质量, 这是不能否定的话题, 这也应该是医院的核心话题。但是对于全面预算管理, 包括医院领导在内都认为是财务部门的事情, 与其他人或者部门关系不大, 这样以来上边缺乏关注, 基层各个部门在提交预算时都是随意提笔, 敷衍了事, 预算的事情成了财务部门的独角戏, 财务部门昼夜奋战编出的预算在没有领导的支持下, 在没有各个部门的协作下, 由于不具有全员性, 所以编制出的全面预算缺乏权威性、独立性、协调性、脱离实际, 如同纸上谈兵, 毫无意义。这样的预算无法指导医院其他各项工作的进行, 更使预算失去了其含义。

2.预算编制的方法过于原始简单

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要求全面预算编制的方法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综合运用各种编制手段, 最终达到促进本企业目标实现的目的。但是医院作为特殊的服务行业, 有着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的综合任务, 所以编制预算时没有像企业那样考核严谨, 因此编制预算的方法过于简单, 一般都是增量预算编制方式, 即在上年的基础上根据本年的业务实际情况调整预算系数, 这种编制的预算没有大的波动, 所以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以及预算的松弛, 如果遇到外界环境的变化, 如国家医疗政策的调整, 则预算无的放矢, 因此医院也应该与企业一样, 多种预算编制方法统筹运用。最终达到预算的目的和效果。

3.全面预算的内容缺乏完整性

全面预算要求是对单位的运行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 它要求在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但是现在大多医院都是只在收支业务上进行预算的编制, 并且是对全院方面的编制, 没有深入到各个科室。但是在现金的流入流出等流量方面、设备的投入等项目投资方面、对外合作与联营等资本支出等方面都没有预算方案;只编制财务指标预算, 缺乏非财务指标预算的编制;只编制量化指标而忽略了非量化指标的考虑结果。这种现象容易造成短期行为, 从而误导或者影响了医院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所以就产生了医院前几年来长期盈利, 效益与名誉都不错, 但是近几年却年年亏损, 病员逐渐减少, 门庭冷落的现状。

4.缺乏对全面预算的全过程控制

我们都知道全面预算贯穿于医疗运行的始终, 但是由于医院的特殊性, 由于各种报销手续都是先由主管领导进行审批, 财务以实际发生为依据进行账务处理, 最后汇总数据进行考核, 因此全面预算控制成了事后控制, 缺乏事前、事中的重要过程监督与反馈。这种现象在许多医院普遍存在着。再有对于一些重大项目的支出, 有的领导看重的是可行性报告和投资收益率的诱惑, 而非考虑该项支出是否纳入预算以及资金周转的情况, 这样以来预算没有终止, 总是在追加过程中进行着, 那么预算的事前与事中监控就成了纸上谈兵、流于形式。这样预算的频繁改动影响着预算的编制与执行, 影响着相关人员的工作情绪, 更影响着医院的其他各项工作有序地进行, 阻碍了医院的良性发展。

三、针对当前我国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1.全员参与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明确规定全面预算具有全员性, 所以医院全体人员应该正确认识全面预算的含义及作用。首先让医院领导知道全面预算是他们工作的目标的分解, 是他们努力工作的方向;其次各个科室应该积极配合全面预算工作, 如正确认真地填写各项基础数据, 这样也为完成基层本单位工作考核提供有效的原始依据;最后全面预算管理小组应该深入一线, 获取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使预算贴近实际, 使预算的执行具有考核依据。这样的全面预算具有全面性、全员性, 为预算的开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是领导的支持、部门的协作, 全体人员的参与、协同效益的共同作用结果。

2.综合运用各种预算编制方法

全面预算的编制方法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增量预算编制法, 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 市场体制的需求, 医院应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 采用多种预算编制方法相结合, 这样可以取长补短, 达到预算的最佳效果。如在原始的增量预算基础上, 每年的年底再与零基预算编制方法相结合, 这样既是对增量预算进行检测, 又可以打破过去传统观念, 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堵塞过去预算松弛现象。为了适合国家政策等外部客观因素的变化, 医院还可以将弹性预算与固定预算、定期预算与滚动预算等有机地结合, 起到了提高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水平。最终达到提高医院的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目的。

3.深入预算的全面开展工作, 避免短期行为

全面预算顾名思义就应该具有全面性, 这一点在大型企业特别是在上市公司得到体现, 因为现代化企业管理要求处处无死角, 只有在全面的基础上才能考虑重点, 这样也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所以医院也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只编制收支预算的片面做法, 并将全面预算从上到医院整体规划, 下到医院各个门诊病房深入到每个角落。同时将非财务性指标进行量化后再考核, 如医德医风的考核、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等等, 再有对于重大的投资合作项目更要进行周密的全面预算管理, 这样使全面预算体系包含了财务报表与非财务报表的内容, 从而加大了内控的监管力度。

4.加强全面预算的管控力度

对预算管控不严的问题, 现在有的医院提倡实行预算经费卡管理模式, 这种方式是先将经费进行分类, 如人员经费、部门经费、科研经费等, 根据不同用途设计不同的经费卡, 并将经费卡落实到各个科室, 各个经费卡的每一笔支出都事先要有稽核人员与预算内容进行核对, 做到事前控制, 核对无误后再从经费卡中减去支出, 并且做到经费卡与财务报表数据保持一致, 如有不同, 将责任追究到底, 落实到人头, 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了无预算支出、超预算支出、不符合专项经费的支出等等, 再有对于机关各项管理费用要按定额与人数核定, 对后勤、科室等各项管理费用最终也要分摊到相关部门。这样使预算有了严格的管控效果。

5.注重预算的分析与利用

我们知道全面预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其发展战略, 所以一次预算的完成不是全面预算的结束, 而是又一次预算的开始, 因此医院应该在本次预算的基础上, 对预算进行分析总结, 找出不足的原因加以分析并进行整改, 并对本次预算的成果加以继续利用。这样才能使预算真正能发挥其作用。

四、结语

总之, 加强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使全面预算更好地促进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最大化地实现医院的发展战略目标。

摘要:在日趋规范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着,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是医院的宗旨, 那么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规范财务的收支, 明确经济责任, 堵塞日常运行的各种漏洞, 从而提高资产的使用率, 促进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是所有医院面临的重点难点之一。但是现实工作中医院的全面预算在认识上、编制的方法上、控制上、分析与利用上都存在着瑕疵, 上述任何环节的疏忽都会给经营造成重大的损失, 所以找出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加以改进, 使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贯彻于医院运行的始终在实际工作中非常必要。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

关键词: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意义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赵红.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 2011, (6) :174-176.

问题及完善措施 篇9

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完善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缺失或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绝大部分企业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其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重视力度不够,将企业财务财务管理制度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混为一谈;其三,企业现有内部控制控制制度难以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求。同时,我国目前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法律还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经营管理者与投资者为获得更对的利益,忽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的重要性,有的企业虽然已经建立起少数几项内部控制制度,但企业在实际经营的过程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并不强。

2.企业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企业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认识还非常浅薄,不少企业负责人以及企业职工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当然,也有的企业建立起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但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为应付财政以及审计部门的审查,放松了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导致企业建立起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进而导致“私设小金库”、“卷款潜逃”、“擅用公款对外投资”等不良现象屡禁不止。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不高,导致企业制度失去了约束力,内部控制失衡,进而加速了企业内部资金的流失。

3.企业会计系统控制不完善

想要成功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以一个健全的企业会计系统控制为支撑。企业会计系统控制包含了各个方面,比如: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但目前不少企业会计系统控制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一,会计执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会计执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其编制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更有甚者,会在领导者的授意下编制虚假的财务报告,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进而造成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与实施。其二,企业会计部门缺乏健全的岗位责任制,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中难以满足“不相容岗位相分离”这一基本要求,进而导致企业会计人员舞弊行为时有发生。其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尚未建立健全。通过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能够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能够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率。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少有企业进行了完善的内部控制,企业审计部门的职能难以实现。甚至有不少企业仅仅使用财务部门代为履行内部审计的职责,切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活动的开展受企业负责人意志的影响较深,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做到公正、客观,审计机构形同虚设。

4.企业实施内控制度不规范

企业实施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规范会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企业内部部门以及职员对部门职责和自身的岗位职责不清楚。一旦有新任务下发,部门难以及时处理。员工由于岗位职责不明晰,职员之间对任务都是相互推卸,拖慢了事务处理进度。其二,企业负责人没有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全员培训,导致员工根本不了解什么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意义、价值无法形成正确的认识,也就造成企业员工参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积极性不高,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与自己无关。其三,企业预算编制过于形式化。企业预算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资金运动(如:资金投放、收、支、分配)等的具体安排。然而目前不少企业预算编制并没有做到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落实,反复斟酌而进行制定。其四,企业相关部门没有对企业客户进行及时的资信情况跟踪。由于缺乏对企业客户资信程度的了解很容易企业产生很多呆账坏账,企业应收账款的核销也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二、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虽然已经建立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整体对于什么是企业内部控制认识不足,不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应该是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而觉得只是针对某几个部门或者某几个岗位。这样就导致企业内部控制根本不能发挥它的效用。

2.企业风险意薄弱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中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所要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条件形势下,企业更加需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来规避市场风险,使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让企业在面对市场风险时更加有保障。但是我国目前绝大部分企业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都是形同虚设,且不少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受企业负责人意志影响较深,难以独立、公正的发挥其监督职能,进而难以识别对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大了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难度。

3.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性是决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目前,虽然我国国有企业很多都已经建立起了法人治理结构,但是由于权力过于集中,并不能对企业内部进行强有力的监督控制,很多时候,监事会并不能制约董事会的权利,很多事情还是由董事长来决定。

4.企业外部监督乏力

外部监督包括政府监督以及社会监督,为了加强企业的外部监督,审计、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政府监督以及会计注册师等社会监督逐步完善,但实际上,这些监督部门由于自身没有尽到监督职责而导致整个监督的效果并不好。

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完善措施

1.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企业通过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让企业内部控制达到其控制效果。在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时候,务必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来进行制定,切勿盲目模仿,只有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制定的控制制度才能够将内部控制的效用发挥到极致。当然,在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时候要以企业的会计控制制度为主,通过将各项制度进行涵盖,形成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这样一来能够将企业的内部控制实施得更加有效。

2.完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制度

只有在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下企业才能够有效的规避市场带来的风险,降低企业的损失。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和定期进行企业风险管理的培训来让企业的内部风险管理得到有效实施。通过风险管理来让企业各个部门有较强的责任意识。通过做好风险管理计划能够更加从容面对市场风险的到来。通过风险管理培训能够让企业员工认识到自己身上承担的责任,从而让企业员工更加有担当,为企业做贡献。

3.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企业能否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将内部控制顺利进行,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有利于企业更好的进行内部控制。相关法律规定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设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环境,通过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实现企业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明晰,实现企业员工工作的高效率和有效的内部控制。

4.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企业能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决定了企业能否有效的进行内部控制。在此基础上最亟待解决的就是如何来解决权利集中的问题。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应该各尽其责,不能为某方利益而损害企业的长远发展。各个决策系统应该有相应的监督部门来进行有效监督,实现权利的制衡,避免权利过于集中而导致的腐败。通过有效的监督能够实现企业的协调运转,能够让企业更加健康的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财务监督管理机制,同时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要求,来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督,实现企业的顺利发展。另外,还要加强股东大会和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通过进行全员监督来让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规范化,让企业能够有效实施内部控制。

5.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检查考核和评价机制

企业要想有效的实施内部控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检查考核和评价机制是关键。一方面,企业要对现在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要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来有效规范内部控制的实施,并对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另一方面,要进行适当的鼓励政策和批评手段,对于实施内部控制好的部门和个人要进行及时的表彰,对于违反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部门或个人要进行批评,并对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企业通过定期加强内部控制检查考核和评价机制,来对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个员工进行强有利的监督,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6.强化外部监督

企业要有效实施内部控制,除了要不断加强自身内部监督意外,还需要有严格的外部监督来保障其实施。财政、审计、税务等政府部门就要发挥起外部监督的职责,通过共同努力,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强有力的监督,保障企业内部监督的有效实施。同时,相关部门还可以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整理出相关的评价报告以便于企业能够针对自身的不足进行合理的改善。通过加强各方面的外部监督,能够让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得更加顺利。

7.强化企业内部审计

通过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能够让企业在面对市场风险的时候更加从容,能够尽可能的降低企业所需承担的风险。关于审计部门,一定要选用有专业知识、经验丰富和职业道德较高的人,这样才能够让审计部门发挥作用。作为审计部门需要进行独立的工作,不能让企业负责人参与到审计中来,要将审计的威信树立起来。同时,要建立健全审计内部的相关职责条款,让审计人员能够充分的发挥其作用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实施做出更大的贡献。

8.增强企业及企业职员的内部控制意识

在企业内部,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部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非常重要。首先,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实时对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和思想状况进行了解,要防止他们有不良行为的发生和有任何不道德的思想产生。同时,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培训,尤其是企业的一些关键岗位,要加强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操守,让他们能够严以律己,克服不正当行为的产生。最后,要加强员工福利,不能让员工有较大的工作压力和思想包袱,通过进行适当的休假和轮岗,一方面能够让员工有适当的休息,另一方能够通过轮岗防止员工在工作链中出现任何不正当行为,这样就能够加强员工的自我控制能力,实现严以律己。

四、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中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能否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我国的绝大部门企业还没有建立相关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的企业就算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是执行力度较弱,或者是制度本身就存在诸多的漏洞和缺陷。笔者通过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内部控制,实现企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宝连.浅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特区经济,2012(10).

[2]富茜楠.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

问题及完善措施 篇10

个人所得税自18世纪在英国创立, 是对个人 (自然人) 在一定期间内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作为征税对象的个人所得,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个人所得, 仅限于每年经常、反复发生的所得。广义的个人所得, 是指个人在一定期间内, 通过各种来源或方式所获得的一切利益, 而不论这种利益是偶然的, 还是临时的, 是货币、有价证券的, 还是实物的。目前, 世界各国所实行的个人所得税, 大多以广义的个人所得概念为基础。

个人所得税的组成要素主要有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扣除项目等。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是指取得应税所得的自然人。个人所得税税率一般采用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两种形式。由于累进税率更能起到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而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此外, 个人所得税的课税模式、费用扣除、税收抵免、税收优惠及其征收管理等, 都是个人所得税制的重要组成分。各国总是根据本国的具体政治经济状况, 选择各具特色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体制。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现状

我国个人所得税具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实行分类征收, 即将个人取得的各种所得划分为H类, 分别适用不同的费用减除规定、不同的税率和不同的计税方法;二是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并用, 即根据各类个人所得的不同性质和特点, 将这两种形式的税率用于个人所得税制, 其中, 对工资、薪金所得,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 采用累计税率, 实行量能负担, 对劳务报酬、稿酬等其他所得, 采用比例税率, 实行等比负担;三是实行定额和定率相结合内外有别的费用和扣除方法, 对我国居民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每月定额扣除160元, 对外国居民和中国非居民每月定额扣除4000元, 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 每次收入不超4000元的, 减除费用800元每次收入超过4000元的, 减除20%的费用;四是以个人为计税单位, 而不考虑取得收入的个人家庭人口等情况。

三、个人所得税存在的一些问题

1994年个人所得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朝着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不断迈进, 在调节个人收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增加财政收入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税制建设、税收征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个人所得税体系在实践中暴露出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税制设计层面上看, 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在税制要素的诸多方面都存在和现有经济形势、社会状况不相适应的状况;二是征收管理不力进一步影响了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例如我国自从开征个人所得税以来、一直实行的是分类所得税制, 对不同来源的收入采用不同的征收标准和征纳方法。分类所得税制的立法依据在于, 对不同性质的所得适用不同的税率。这种税制的优点是规定明确, 征管方便, 可以从每项所得的源泉上进行扣缴, 既可以控制税源, 又可以节约征收成本。但是这样的分类差别待遇的征收制度不能较好地体现税负公平的原则收入再分配能力有限;我国分类所得税制的应税项目采用正列举的方式, 即在税法中逐项说明课税对象, 对列举项目之外的所得不征税。这种方法表面上看起来清楚、明确, 但实际反映出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相对狭窄, 片面。随着我国市场发育不断成熟, 金融商品不断丰富, 房屋、土地、财产、科技走向商品化, 个人收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人们的收入来源己从过去的工资薪金“单一化”的构成形式转变为个人收入来源的“多元化”趋势。证券交易所得、个人股票转让所得、资本利得、财产利得等收入已成为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我国现行税法的列举项目却没有涉及这些方面, 导致了大量税收流失。

四、完善措施的建议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 在顺应这一国际发展趋势的同时, 结合我国国情和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的问题, 改革的目标应朝着建立分类征收和综合征收相结合的税制模式, 进一步拓宽征收范围, 合理设计费用扣除项目及标准, 降低税率、简化税率档次的方向进行。

首先, 建立分类征收和综合征收相结合的税制模式。它简化征管流程, 税务机关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提高其征管水平, 有利于减少偷漏税, 而且可以使纳税人逐步树立综合税的观念, 纳税人较易接受, 为税制模式最终向综合税制演变创造良好的条件, 为下一步的全面综合征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其次, 征收范围的拓展, 从源头上防止税款流失。针对个人收入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对多元化的个人所得采取一定的标准加以科学分类, 以便掌握税源分布, 为进一步确定税负提供依据。应把对附加福利征税的规定明确列入税法当中, 统一执法口径。将对附加福利征税的规定提升至法律的地位, 提高它的法律效力。

最后, 加强税务机关征管体制改革:把征管权、收益划归中央, 围绕纳税人需求设置并整合税务管理组织, 充实征管力量、完善征管手段, 实现税务资源共享、建立健全协税网络, 加强执法刚性、严厉惩处偷逃税行为, 加大个人所得税法宣传的力度, 优化征纳关系、提高纳税服务质量;完善社会其他配套改革:建立个人实名制、财产登记制、个人信用体系、个人纳税编码制度, 积极发展税务代理上作。

摘要:个人所得税是征税范围最广, 也是征税难度最大的税种之一。个人所得税占各项税收收入份额的日益扩大及其随之而来的税收流失问题, 已经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本文从个人所得税的概念和在我国的现状对个人所得税进行了概述。其次, 指出了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 提出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思路。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征管

参考文献

[1]、刘智山, 杨月芹.《做好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的思考》江苏水利 2006年第7期

问题及完善措施 篇11

【关键词】会计监督;问题;对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而会计做现代企业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其监督职能越发重要。新形势下,企业通过加强会计监督除了可以强化内部控制,规范会计核箅,提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之外,还有利于确保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因此,加强企业会计监督,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应当成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会计监督的范围及作用

会计监督的对象和内容是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包括对各种财产资金进行监督,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对会计资料进行监督,对本单位重要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等。实行会计监督在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的财经法规,更有利于强化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 作为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和监督范畴之一,会计监督分为三种类型,包括单位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1.国家监督

在我国经济监督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国家监督。国家监督即为政府监督,是政府部门对单位内的会计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的一种外部监督,其监督主体是政府法定机构。作为经济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监督与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是相辅相成的,旨在确保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包括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及税务监督等几种类型。国家监督的实施,一方面能够维护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防止国家资产的流失,有效制止企业和个人偷税、漏税、骗税等行为;另一方面,国家监督可以使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深化改革。

2.单位内部监督

为了保护单位内部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并且保证单位的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有关管理制度,实行单位内部监督。单位内部的监督机制是指一系列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制度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我国会计法中明确了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主体为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监督的对象为企业内部各项经济活动,监督方式为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全过程监督。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不仅可以规范单位会计的行为,确保会计工作的零失误、零舞弊,而且能够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更为重要的是,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能够保障单位主体的利益,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确保单位经济活动能够遵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运行。

3.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也是一种外部监督,它是一种来自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这些机构包括会计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等,其主要内容就是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如实的审计监察。它包括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其主要内容是审查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出具审计报告、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以及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的报告。

二、我国会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监管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新的《会计法》,但是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跟上,在会计监管过程中有些概念很模糊,比如说会计监管、审计监管概念模糊,执法机构职责、权限有待明确,导致企业会计监管不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监管的效果。除此之外,市场的木渐完善对会计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政府还没有颁布专门的会计监管法律,不能为会计监管工作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进而影响了会计监管效果。

2.会计监管手段相对比较落后

由于受到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我国会计监管手段相对比较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监管效果。例如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我国会计监管手段主要是以事后稽核、会计检查为主,重视定性检查,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定量检查,这就致使企业会计行为中存在较多的隐患,无法为市场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规范发展。

3.社会会计监督不力

相关会计机构,包括注册会计师或者会计事务所,面对生存压力,与委托单位进行利益交换,出具不当甚至虚假的验资、审计报告,从而 致使社会监督不力,甚至不具备社会监督效力。更甚,有很多会计事务所为了抢拉业务,压低审计收费,最终导致审计结论不正确。媒体、社会公众作为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种原因,其监督力量比较薄弱,严重制约了社会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 政府各有关部门配合协同差,导致各监管部门重复检查,相互之间不能有效配合,会计信息和审查结论不能得到共享。政府监督部门在执行会计监督工作时,对很多会计舞弊行为只是调账或进行轻微的行政处罚,严重影响了会计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4.会计监管人员素质较差

高素质的会计监管人员队伍是会计监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会计监管人员的整体素质较差。例如有的会计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较差,对于一些会计知识掌握的不是很详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还有很多会计监管人员的职业素质偏低,对待工作马马虎虎,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经常推诿责任,这就不利于会计监管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企业会计监督措施

1.建立健全会计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和完善会计监督机制,从法律的角度健全和完善与会计监督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会计制度,从而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要。对企业经营中存在的违反《会计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应该加大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还要制定一些与《会计法》相关的配套的法律法规。加强我国的法制建设,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财会人员的守法意识。在社会上广泛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将尊法守法的理念深入到人心中,以激励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国家有关部门应对现行会计制度进行不断地完善,力求有关财政的各项法规和制度条款分明,界限明确,使得各级领导和财会人员。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财务效率,减少会计违规行为发生,降低企业财务风险。首先,应规范各企业内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其次,明确职责,分离管理,达到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目的;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内部审计能够很好额度摸清家底,了解自身存在问题,但由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局限性,信息失真情况时有发生,这时候就需要外部审计的介入,外部审计有政府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两种,结合好外部审计能够正确分析企业财务方面存在问题,从而及时纠正。最后,设立事后监督,在会计部门常规性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检查,事后监督可以在会计部门设立一个具有相应职务的专业岗位,要责任心强,工作全面的人担任此职,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的管理,将监督的过程和结果定期直接反馈给财务负责人。

3.发挥整个社会的力量,加强社会会计监督

首先,由于注册会计师以行业自律为主,尽管协会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条约和规范,国家也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事实证明长期松散的约束体制,很难对注册会计师违法违规的行为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会计监督的作用,应该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政府监管。加强政府部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力度,用法律的形式以及国家机器的强制力打击注册会计师的违法违纪行为。同时,应该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体素质和执业水平,以更好的发挥社会会计的监督作用。其次,强化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为了更好地发挥注册会计师“经济警察”的作用,应该要保持注册会计师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性,切断注册会计师与委托者的利益联系,从而达到注册会计师的真正监管作用。保持注册会计师实质上的独立,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由注册会计师协会等组织统一安排注册会计师对委托单位进行审计;二是由委托单位向注册会计师协会等监管组织统一交纳报酬,由监管组织根据对注册会计师以及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情况考核后进行结算,使注册会计师独立于委托单位管理当局,从而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最后,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违法违纪的成本。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委托单位进行财务审计的过程中,未尽到应尽的责任的行为,应该加强惩罚力度,共同列为责任主体,以对会计师行业起到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忠心.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监督目标及其形式特征[J]. 财务与会计,2002(10)

问题及完善措施 篇12

(一) 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现状

1.政策法律规定层面。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水平较低, 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尚无法律规范, 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有待加强。虽然在政策和法律上都有所规定, 但各相关部门均未出台关于金融监管协调的详细法律文件“, 一行三会”之间的监管协调没有开展, 金融监管协调仅限于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不定期召开的监管联席会议, 停留在政策层面, 不是法定机制, 内容也以务虚为主。

2.具体业务协调层面。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在2000 年9 月建立了监管联席会议制度, 但该联席会议制度并没有发挥监管协调的实质作用。2003 年6 月, “三会”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通过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 (以下简称《备忘录》) 。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和《备忘录》的出台确立了“三会”之间的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和联系机制, 初步确定了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监管框架、协同机制、信息共享、业务检查等重要内容。《备忘录》还提出了“三会”应与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密切合作, 共同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信心。尽管如此, 我国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和现实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现有的这些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并未产生应有的协调作用。

(二) 我国监管协调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金融监管协调工作机制不键全。第一, 金融监管协调主体不全。首先是国务院层次的金融监管协调主体没有确定。在中国现在的管理体制之下, 没有国家级别的指令性管理规定, 要建立起有效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显然是先天不足的。其次是没明确协调的牵头人, 金融监管机构的金融监管协调缺乏主动性。再次是“三会”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没有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国人民银行参加。

第二, 金融监管协调联席会议缺乏约束机制。现有的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对“一行三会”没有强制约束力。当监管主体之间出现潜在冲突时, 某些部门便会采取一些有利于本部门而有损于其他部门的行动, 具体表现为不同监管主体争夺监管对象和监管权力。由于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对监管主体行为约束力不强, 联席会议达成的协议可能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第三, 金融监管协调缺乏监督机制。我国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没有赋予监管机构互相监督的权力。“一行三会”之间的监管协调主要围绕行使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监管法规之间的协调进行, 各监管方的监管行为只受相关法律和内部制度的约束, 容易导致权力寻租行为。

第四, 金融监管协调缺乏争议解决机制。在金融监管协调工作中, 不同监管机构由于监管目标、监管方法等差异而产生监管争议。如何处理这些监管争议对提高监管效率, 保证监管效果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目前仍未建立监管协调争议处理机制, 这增加了监管监管协调成本, 降低了金融监管效率, 不利于金融监管的协调。

第五, 金融监管协调缺乏决策机制。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只着眼于各机构间沟通信息和互通情况, 这些机制仅为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提供了便利。由于没有指定专门履行协调职能的机构, 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协调决策机制, 使得各项协调决策缺乏强制力和执行力。

2.金融监管协调法律体系不健全。第一, 金融监管法律依据不足。健全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是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立和发挥效力的基础。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 金融监管立法与监管实践还存在较大差距, 不能满足监管协调机制有效运作的要求。一是现有法律法规对各监管机构职责和分工的规定不具体、不明确。二是缺乏对重要监管手段和方法的规定的法律法规。如我国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

第二, 没有具体的金融监管协调法律规范。我国是分业监管体制, 金融法律体系与分业监管体系严格对应, 但金融监管协调的法律法规相对缺乏。法律法规的原则规定为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 但没有确定监管协调机制的协调内容、协调的具体形式和协调操作等方面的具体安排。

第三, 现有金融监管协调规定缺乏操作性。以“三会”之间的《备忘录》为例。这一文件是我国目前关于金融监管协调比较具有代表性和相对具体的法律文件, 它标志着我国金融法制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但《备忘录》还存在较大缺陷, 无法成为中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法律保障。

(三) 金融监管水平制约金融监管协调

1.金融监管的局限性削弱了金融监管协调的基础。目前, 我国的金融监管在监管理念、监管人员素质、监管能力、监管手段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由于不同监管业务之间存在的专业差异导致的监管局限性使监管水平和被监管业务发展的矛盾越发突出。在各监管部门在自身监管职责都不能很好履行的情况下, 要做好监管协调困难重重。我国的分业监管体制下, “三会”各负其责, 都强调履行好自身监管职责, 很少综合考虑其他各方的履职情况。由于各监管机构在监管工作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和局限性, 很容易出现监管真空和监管混乱, 降低了监管的整体效率。

2.缺乏与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匹配的专业综合型人才。从我国目前监管队伍的现状来看, 金融监管专业知识缺乏, 监管综合业务能力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监管人员不能对金融机构的各项经营指标进行前瞻性分析, 也很难提出由见解、有预警的监管意见, 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监管的力度和深度的同时, 更难进行部门之间的协调。在金融交叉业务逐渐放开, 金融创新速度加快的情况下, 监管人才问题更加突出。监管人员尤其是基层人员知识结构老化, 缺乏跨业监管必备知识和能力, 难以胜任日益复杂金融监管工作。

3.金融监管目标不协调制约金融监管协调作用的发挥。我国现阶段金融监管的总体目标是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这一总体目标上, 各监管机构具有一致性。但是由于各监管主体的相对独立性和被监管对象的不同特点造成各自监管主体的具体目标存在较大差异。在现有监管体制下, 监管机构间存在的目标差异和利益选择限制了监管机构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积极性。

(四) 金融监管协调的信息共享机制未有效建立

1.未建立统一监管信息平台。我国目前尚未没有建立全国统一、高效运转、标准化的金融信息系统。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网络建设跟不上监管协调的实际需要, 各监管机构各自的信息系统相互间不能兼容, 难以实现信息的相互交流, 信息数据共享化程度很低。

2.信息共享没有规范化和制度化。金融监管机构获取金融监管信息的体系和机制尚未健全, 各监管机构都是独立收集信息, 各自可控的信息仍处于封闭状态, 完全甚至是部分信息的共享还不能有效实现。

三、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完善路径

(一) 世界主要代表国家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现状及其启示

1.世界主要代表国家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现状。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是通过正式的制度安排来逐步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框架。主要代表国家的监管协调机制主要由以下几个层面构成:第一个层面是法律直接规定各监管机构的协调合作框架, 并对监管机构的职能做出明确的规定, 以保证金融监管协调有法可依。第二个层面是监管各方通过签署谅解备忘录对监管协调的实施细则和相应的制度进行安排。第三个层面是成立类似协调委员会的机构, 负责多边合作及负责具体的协调运作。在以上三个层面的基础上, 主要代表国家不断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做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由法律明确规定金融监管协调的框架和制度安排并建立专门行使金融监管协调职能的金融监管协调机构。例如美国的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 该委员会建立统一的监管原则、标准和报表格式来统一各监管机构的政策和检查活动。同时, 该委员会还负责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储贷监理署、国家信用社管理局和美联储五家联邦银行业监管机构的监管协调。第二种是监管机构之间的金融监管协调事项由法律作出明确规定。第三种是法律只对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金融监管协调提出原则要求, 具体的金融监管协调框架和细则等则是由监管机构之间的监管协调予以确定。下表是世界上主要代表国家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建设情况 (见下表) :

2.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的国际经验和启示。第一, 遵循权责明确、减负高效的原则。在上述国家监管协调机制中在数据收集、执法检查等方面都体现出了明确责任、避免重复监管、减轻被监管者负担、节约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的原则。

第二, 以国情为基础设计监管协调机制。进行协调机制设计时必须考虑本国的具体国情, 国情决定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在以金融稳定为目标的监管协调设计中, 要考虑中央银行的主导作用。

第三, 用法律的强制力来保证协调机制的运作。上述各国都通过法律的强制力赋予监管机构的权威性, 通过法律的强制力保障监管协调机制的正常运转。所有关于监管机构设置、职责划分、沟通协调等方面的内容都是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实施的。除正式法律之外, 具有法律效力的备忘录或合作协议都是保证协调机制顺利运行的有力工具。

第四, 成立专门的执行机构履行协调职能。一个机制要运行, 离不开专职机构的推动, 专门执行协调职能的机构是保证协调机制有效运作的重要前提。上述各国通过成立协调委员会等机构来执行专门的协调职能, 保证了协调机制的有效运作。

第五, 信息收集分工与信息的高度共享。上述各国的监管机构均实行信息分工收集和信息高度共享, 明确何种信息由谁收集以及如何交流与共享。金融机构的不同数据和信息由不同的监管机构来收集, 如果建立了高效的数据和信息的共享机制, 不同监管机构就可以以低成本方式利用这些数据和信息, 降低了监管成本, 提高了监管效率。

第六, 各国金融监管协调具体的制度安排和组织安排。制度安排, 一是日常的信息交流与协商;二是监管主体高层的互相参与制度;三是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管联席会议。在组织安排上, 第一个层次是法律直接规定协调与合作的框架和安排, 明确相关职责和任务;第二个层次是签署谅解备忘录。各监管机构对在法律中难以细化的如具体的工作机制、职责分工、信息的收集共享等协调事宜通过签署谅解备忘录作出明确的规定;第三个层次是在操作层面上的一系列安排, 包括参加对方管理层会议、建立协调委员会、相互提供服务。

(二) 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措施

1.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协调工作机制。第一, 进一步明确监管协调主体。一是设立国务院领导下的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 推进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建设。基于我国目前金融分业监管的监管模式, 要更好的协调级别相同的各监管机构, 必须设立更高层次的协调机构。以法律或国务院规章的形式确定金融监管协调机构的各项内容, 包括工作规程, 工作职责, 工作机制, 监管配合和信息共享, 为自上而下建立地方层面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提供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同时, 需要进一步明确信息传递、风险预警、危机处置等方面的权限和职责, 明确责任、合理分工、加强配合、形成合力, 充分发挥监管协调机制在加强沟通协调、提高监管效率方面的作用。二是建立以人民银行为主协调人的“主协调制度”。在“一行三会”中, 人民银行作为牵头机构具有坚实基础。首先, 在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和维护金融稳定中, 人民银行处于核心地位, 要更好进行金融宏观调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就必须拥有对金融监管进行总体协调的地位和能力。其次, 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中编办的《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调整意见的通知》等政策和法律的规定也为人民银行牵头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奠定了法律基础。再次, 人民银行事实上已发挥了金融监管协调牵头人的职能。2004年, 国务院就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处置了涉及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企业的德隆系风险问题。在中编办的《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调整意见的通知》中, 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就包括了“防范跨市场风险, 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和“负责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监测”。2005年制定的《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了人民银行在金融机构突发事件中的召开紧急会议、制定处置方案、研究处置方式、提请启动应急预案等职责。

第二, 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会议制度, 增强联席会议的约束力。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立过程中, 很多国家都建立了金融监管协调会议制度。一是确立金融监管协调会议的地位。该会议应当是由国务院组织召开的会议而不是几个监管机构之间决定召开的会议。二是提升监管协调会议的层次。该会议要有国务院领导出席。三是会议要法制化、机制化, 提升会议法律约束力。要对会议的组织制度、议事程序和规则、设立常设机构等内容予以明确。建议金融联席会议法定化, 把联席会议各项制度由会方的内部协议约束提升至法律约束, 从法律角度进一步完善金融联席会议的运作方式。

第三, 建立金融监管协调监督机制。金融监管协调监督机制应以维护监管秩序为出发点, 对各监管机构在金融监管协调会议上达成的协议的执行情况监督。在建立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时, 应建立相对应的监管协调监督机制, 以督促各金融监管机构遵守和执行金融监管协调法律法规。

第四, 建立监管协调争议解决机制。一是建立定期政策协调制度。通过金融联席会议, 各监管机构可以协调金融监管政策, 解决金融运行中的重大问题。清理和规范金融临管政策, 每次联席会议都要确定某方面的监管政策作为研究主题, 逐步消除监管政策的矛盾。二是建立具体监管业务层面上的协调制度。各监管机构在开展监管工作时, 应在行动上加强协调。包括:审批协调 (在跨行业金融机构设立、退出、新业务的开展、业务市场准入等方面可以进行联合审批) 和检查协调 (联合检查、建议检查、委托检查和联合检查) 。

第五, 建全监管协调决策机制。我国监管机构之间虽然已经有了一定形式的监管协调决策机制, 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现阶段, 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之间急需建立定期磋商机制和紧急磋商机制机制。建立处理可能影响金融稳定的重大事件的危机状态和处理一般性监管事务的日常状态两个层面的协调决策机制, 确定不同层面的协调决策权限和责任, 明确决策的程序和方式, 确保任何状态下的及时有效决策。

2.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法律体系。第一, 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保证金融监管有法可依。一是巩固现金融监管有法律体系。要想使整个金融体系协调稳健运行、规范有续发展, 必须建立健全金融监管的法律制度, 尤其是关于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法律制度, 以国家强制力作保证, 体现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二是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废、改、立的工作, 完善金融业务法。梳理已有的法律法规, 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或废止, 使现有法律和新业务的发展相适应, 同时减少相关法律规定之间矛盾、冲突的条款, 注重这些法律法规之间内容的衔接性。三是建立健全金融监管立法的协调机制, 注重监管立法的适应性。当前, 我国金融法律制度已基本建立, 金融监管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金融监管法之间存在很多的不协调因素, 造成金融监管的不协调。

第二, 制定金融监管协调的法律法规, 通过法律的强制力保证协调机制的运作。我国应当在借鉴世界主要国家关于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对我国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进行规定。可考虑制定专门的《金融监管法》, 对监管机构的职责权能、以及各监管机构之间的监督制约、监管协调等问题进行全面规定, 以督促监管者依法行使监管权力, 规范金融监管行为。

第三, 增强现有金融监管协调规定的操作性。一是细化现行金融法律法规, 增强金融法规的可操作性。制定和完善与金融基础法律法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 使其更具操作性和应用性。按照金融业务的性质进行相关的金融法规和规章的立法工作, 逐步建立与基础金融法相适应的金融业务法律子体系, 作为基础法律的补充和实施细则, 为依法监管提供直接依据。二是增加监管机构之间在相关法律法规框架内签署的谅解备忘录, 作为法律法规的重要补充。对在法律法规不能明确和细化的监管事项作出有针对性而且明确的规定。

3.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第一, 转变金融监管观念, 克服监管机构局限性。为适应金融业发展需要, 我国的金融监管要从传统的机构性监管、合规性监准入性监管向功能性监管、风险性监管、持续性监管转变, 应建立和完善地理监管与问责制度, 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要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还需打破本位观念, 克服部门利益, 转变金融监管观念, 培养金融监管人员协调合作理念, 以提高监管效率为目标开展金融监管合作, 提升整体监管水平。

第二, 培养复合型监管人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金融监管人才进行培养:一是从国外引进金融监管人才;二是建立监管人员在不同监管机构的工作交流机制。三是委托监管水平先进国家培养工作人员。四是开展金融监管人员资格认证

第三, 统一监管目标, 促进金融监管协调。可以通过业已建立的沟通协调机制, 通过召开会议等形式对各的监管目标在不同机构间展开讨论, 在制定目标的初期尽可能的协调, 在监管目标实现过程中也可以监管金融监管协调的需要不断的进行微调, 从而增强金融监管的协调性, 提高金融监管整体效率。

4.完善金融监管协调信息共享制度。第一, 建立国内统一的金融监管信息平台。建立金融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可以有效整合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信息, 从信息收集、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等方面的作出制度安排, 促进信息交流日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为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打好基础。目前, 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和银监会的监管信息系统是相互独立的, 尚未建立监管信息网络, 通过网络途径不能实现监管信息共享。

上一篇:古诗词中的月意象下一篇: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