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老年人的血脂(共8篇)
关注老年人的血脂 篇1
混合型血脂异常是以三酰甘油 (TG) 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降低伴总胆固醇 (TC) 或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sdLDL-C) 升高为特点的一种临床常见的血脂异常类型。近来, 研究证明这种新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谱 (atherogenic lipoprotein profile, ALP) 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 兼顾3种脂质成分的联合治疗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老年人脂质代谢情况不同于一般人群, 对干预血脂的措施或降脂药物有其独特的反应。因此, 老年人混合型血脂异常的联合治疗是一个具有探索性的课题。
1 混合型血脂异常是老年人血脂代谢紊乱的主要特点
血清脂质和脂蛋白随年龄增长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儿童时期HDL-C水平通常较高, 而LDL-C水平通常较低。进入青春期后, HDL-C水平开始下降, LDL-C水平逐渐增加。随着年龄增加, 最终形成了HDL-C降低, TG、LDL-C/sdLDL升高的血脂异常特征。导致这种血脂异常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内源性脂质转运过程发生随年龄变化而变化。内源性脂质转运过程涉及脂蛋白的合成与降解, 血脂水平直接取决于体内合成与降解两个方面。据报道, 狗、大鼠肝脏的LDL受体活性随增龄而降低, 进一步研究发现, 随着年龄增加, 肝脏及周围组织胆固醇储量增加, 抑制了LDL受体的表达, 从而使肝细胞摄取LDL-C减少, 对LDL-C的分解代谢减少, 血浆TC和LDL-C水平增加。另外, 老年期的脂肪组织增加, 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加速体内脂解作用, 为肝脏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提供较多的游离脂肪酸, 肝脏合成和分泌VLDL-C增加, 有过多的VLDL-C转变为LDL-C。合成增多和分解减少导致老年期血清LDL-C水平升高。 (2) 外源性脂质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中年以后脂蛋白酯酶活性降低, 使餐后乳糜微粒和VLDL-C的清除速率减慢, 主要表现为血清TG水平升高。 (3) 胆固醇逆向转运的变化。老年期体内的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较青壮年时降低, 影响HDL中胆固醇脂化, 可能进一步干扰周围组织中的胆固醇逆转运及清除代谢, 血清HDL-C降低。最后, 由于老年期经常存在的胰岛素抵抗, 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 糖耐量降低, TG升高, HDL-C降低。
2 老年人混合型血脂异常与冠心病
研究表明, 血脂异常是老年人冠心病进展和再发冠脉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在老年人中引起冠心病的绝对危险度高于一般成人[2]。多数研究认为LDL-C和TC升高仍是>65岁老年人群发生冠心病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但对冠心病的预测能力较中年人下降。根据Framingham研究资料, 虽然>70岁老年男性血浆TC水平不能预测冠心病的危险, 但在女性直至90岁血浆TC水平仍可预测冠心病的危险。在前瞻性研究中, 低水平的HDL-C与心肌梗死的相关性增强, 使发生致死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倍。国内资料表明, 在>70岁老年冠心病患者中, LDL-C/HDL-C比值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密切。但是至今关于>85岁老年人血脂异常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资料仍十分有限。
血脂不同组分异常对冠心病或冠脉事件的预测价值不同。血浆LDL-C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关系最为肯定, 特别是sdLDL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最为密切[3]。Lamarche等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观察到LDL颗粒较小者比较大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增加6倍;Griffin等研究也发现sdLDL升高时, 发生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分别比正常对照者高4.5倍和6.9倍。TG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尚存争议, 大量研究结论不一致。有的多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 TG水平升高与冠心病无相关性, 但也有研究证明, TG 水平是心肌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近来有研究发现, 在TC水平正常的情况下, TG浓度与冠心病的关系并不明显;而在TC升高的基础上, TG水平对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却十分显著, 提出TG水平升高可能是冠心病的一个协同危险因素。HDL-C水平与冠心病的负相关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多数临床试验均证实了这种相关性。FHS、LRCF、CTTP和MRFIT这4项大规模的研究结果都一致认为, 血浆HDL-C水平每升高0.03 mmol/L (1 mg/dl) , 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降低2%~3%。FHS研究还发现, 血浆HDL-C<0.9 mmo/L (<35 mg/dl) 者的冠心病死亡率为血浆HDL-C>1.42 mmol/L (>55 mg/dl) 者的4.1倍。目前最新研究认为, HDL功能缺陷与HDL-C数量减少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起同样重要的作用。
3 老年人混合型血脂异常的治疗
最近的血脂防治指南强调在积极降低LDL-C的同时, 尚需重视非HDL-C和TG达标, 并且关注HDL-C水平。对于严重或混合型血脂异常患者, 单用一种调脂药难以达到理想目标时可考虑联合用药。由于他汀类药物作用肯定、不良反应少、可降低总死亡率以及有降脂外的多效性作用, 联合降脂方案多由他汀类药物与另一种降脂药组成。老年人混合型血脂异常的治疗靶点仍然是以降LDL-C为主, 同时关注非LDL-C的水平, 对于严重的混合型血脂异常, 在单药效果不佳的情况下, 谨慎权衡降脂获益与联合用药可能会对老年人产生的不良反应后, 可以应用联合用药的方案。
3.1 他汀类与贝特类药物合用
联合应用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是一个有效的治疗策略。贝特类药物能够有效降低TG, 增加大而轻的LDL颗粒的数量, 减少其被氧化修饰, 同时升高HDL-C。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 二者联合治疗在控制致动脉粥样性血脂异常和改善混合型血脂异常患者胰岛素敏感性上较单一用药更为有效。较多研究报道了联合他汀类与贝特类药物治疗在改善混合型血脂异常谱方面优于单一用药。一项有关2型糖尿病联合调脂治疗的研究表明, 联合辛伐他汀与苯扎贝特较单一用药进一步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7.5%。2010年公布的ACCORD研究结果显示, 在辛伐他汀治疗基础上加用非诺贝特或安慰剂, 主要联合终点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和心血管性死亡的发生率在2组间无显著差异。但是在血浆TG>2.3 mmol/L (204 mg/dl) 合并HDL-C<0.88 mmol/L (34 mg/dl) 亚组中, 辛伐他汀与非诺贝特合用可以使心血管事件减少31%, 提示在他汀类药物基础上仍存有血管事件风险患者加用贝特类药物可进一步减少事件的风险。非诺贝特与辛伐他汀合用与单用辛伐他汀比较, 肝酶异常和肌病的发生率相同, 横纹肌溶解的发生率也相同, 说明长期联合治疗有较好的安全性[4]。
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联合用药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肌病, 但在中等剂量他汀类与贝特类药物合用时, 肌病的发生率较低。分析36项合用他汀类与贝特类药物的临床试验, 共涉及1674例患者, 无1例发生横纹肌溶解症或急性肾功能衰竭, 2例 (0.12%) 出现肌病, 表现为肌痛和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CK) 水平升高>正常上限10倍, 19例 (1.14%) 因肌痛和CK水平升高而停药, 8例 (0.48%) 因肝酶升高而停药。临床实际工作中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能会较临床试验更高一些。他汀类药物与吉非贝齐合用较与非诺贝特更易于发生肌病, 可能是由于吉非贝齐与他汀类药物有严重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 干扰细胞色素P450 3A4通路, 抑制他汀类药物的葡萄糖醛酸化, 从而使他汀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增加。
3.2 他汀类与烟酸类合用
他汀类与烟酸类合用也是一种常用的联合用药方法。烟酸是目前已知升高HDL-C最强有效的药物, 还可使致动脉粥样硬化的sdLDL颗粒转变为大而轻的颗粒, 常用剂量就可使LDL降低15%~30%, TG下降20%~50%, HDL-C升高20%~30%。有研究表明, 他汀类与烟酸类药物合用可使LDL-C继续下降8%~23%, 且下降程度与烟酸的应用剂量呈线性关系。烟酸和洛伐他汀联合使用的Ⅲ期临床研究显示, 两药合用作用相加, 可使HDL-C升高41%, LDL-C降低45%, TG降低42%, 但不良反应并未增加。HDL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HATS) 还发现二者联合治疗可进一步降低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血管重建术的比例。
烟酸不干扰细胞色素P450途径或葡萄糖醛酸化, 与他汀类药物无显著的药物间相互作用。曾有烟酸与洛伐他汀合用致肌病的报道, 但其机制为烟酸的肝脏损害影响对他汀类药物的代谢, 导致血药浓度升高。目前的研究并未发现他汀类药物和烟酸联用增加肌病和肝脏毒性的发生, 两者联用引发肌病的风险并不高于单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联合用药治疗糖尿病血脂异常时需监测血糖。有关在他汀类药物基础上加用烟酸对临床终点事件的影响需要等待HPS2研究结果 (2012年) 。
3.3 他汀类药物与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合用
他汀类药物同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制剂合用也是临床治疗混合型血脂异常安全、有效的选择组合。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TG。有些研究表明, 普伐他汀或辛伐他汀与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合用可降低LDL-C 13%~24%, 降低TG 27%~30%。但近期的一项双盲、平行研究结果显示, 混合性血脂异常患者联合应用他汀类药物和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并未明显降低TG或LDL-C, 但减少sdLDL颗粒及餐后血脂增高[5]。2007年公布了二十二碳六烯酸 (EPA) 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主要冠脉事件影响的JELIS研究, 结果显示, 18 645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在他汀类药物基础上加用EPA或安慰剂平均治疗4.6年, EPA联合他汀类药物组较单用他汀类药物组主要冠脉事件的发生率降低19% (P=0.011) , 但2组间猝死和冠心病死亡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别[6]。说明在他汀类药物基础上联合多不饱和脂肪酸有益于冠心病的防治。他汀类药物与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联合应用并不会增加各自的不良反应, 但服用较大剂量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增加出血的危险。
3.4 贝特类药物与依折麦布合用
非诺贝特与依折麦布合用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联合治疗方案。研究发现, 非诺贝特与依折麦布联合治疗LDL-C伴TG增高, 与单用依折麦布比较, 可进一步降低TG, 升高HDL-C水平;与单独应用非诺贝特相比, 更为显著地降低LDL-C (9%~22%) [7], 提示联合应用依折麦布与非诺贝特可以改善混合型血脂异常治疗效果, 提高血脂异常各项指标的达标率。依折麦布与非诺贝特联合用药的耐受性良好, 未有严重肌毒性等不良反应事件的报道。联合用药可能的临床获益需要进一步长期的临床研究以证实。
4 老年人混合型血脂异常治疗的注意事项
对于老年人严重的混合型血脂异常, 联合用药可增强降脂疗效, 特别有利于全面纠正多种脂代谢异常。但是老年人的联合降脂药物治疗必须将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在必须联合用药时, 宜根据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点, 选择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较少的药物合用, 根据血脂水平和危险分层决定起始剂量, 并从各自的较小剂量开始, 严密观察不良反应, 特别是肝功能损害和肌病的发生。初始用药4周需复查血脂和安全性指标[谷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和血CK], 以后每3~6月再复查上述指标, 如果能达到要求, 改为每6~12月复查1次。如ALT或AST超过正常上限3倍, 应暂停给药。肌病是联合药物治疗的严重不良反应, 由于老年人常存在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关节、骨骼和肌肉病变, 一旦出现肌无力、肌痛等症状有时难以与老年性骨、关节和肌肉疾病鉴别, 需要复查血清CK, 一旦CK水平升高应密切观察, 超过正常上限5倍应停药, 停药后继续观察症状和CK变化。
由于联合他汀类药物与贝特类药物或烟酸治疗有增加肌病的风险, 治疗时还要特别注意: (1) 可采取晨服贝特类, 晚服他汀类, 避免血药浓度的显著升高。 (2) 指导患者关于肌病危险和警示性信号 (如肌痛、肌无力、棕色尿) , 当出现肌病警示性信号时, 应及时就诊。 (3) 注意易于诱发肌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老年、女性、肝肾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虚弱状态、手术、休克、酗酒、剧烈运动等。 (4) 联合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治疗需尽量避免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真菌药物、环孢素、HIV蛋白酶抑制剂、地尔硫■、胺碘酮等药物合用。 (5) 糖尿病患者注意加强血糖监测。
总之, 虽然目前尚缺乏老年人混合性血脂异常联合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 但降脂药物的应用必然对老年冠心病的防治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老年人这一特殊人群中, 要以积极谨慎的态度正确对待联合用药安全性的问题, 在安全的基础上获得调脂治疗的最大收益。
参考文献
[1] Davidson M.A review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management of mixed dyslipidemia associated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nd metabolic syndrome[J].Am J Cardiol, 2008, 102 (12A) :19L-27L.
[2]Robinson JG.Lipid-lowering therapy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elderly: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Drugs Aging, 2009, 26 (11) :917-931.
[3]Pauciullo P, Gentile M, Marotta G, et al.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in familial combined hyper-lipidemia:Independ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 and related to history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J].Athero-sclerosis, 2009, 203 (1) :320-324.
[4] The ACCORD study group. Effects of combination lipid therapy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 N Engl J Med, 2010, 362 (17) :1563-1574.
[5]Barter P, Ginsberg HN.Effective-ness of combined statin plus omega-3fatty acid therapy for mixed dyslipi-demia[J].Am J Cardiol, 2008, 102 (8) :1040-1045.
[6]Yokoyama M, Origasa H, Matsuzaki M, et al.Effects of eicosapentaenoic acid on major coronary events in hy-percholesterolaemic patients (JELIS) :a randomised open-label, blinded end-point analysis[J].Lancet, 2007, 369 (9567) :1090-1098.
[7]McKenney JM, Farnier M, Lo KW, 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 long-term co-administration of fenofibrate and ezetimibe in patients with mixed hyperlipidemia[J].J Am Coll Car-diol, 2006, 47 (8) :1584-1587.
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血脂的影响 篇2
【摘要】目的:探讨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血脂的影响。方法:将经体检选定的市区60~79岁的130名老年人按是否参加太极拳锻炼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太极拳组(S组),观察比较各组间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差异。结果:太极拳运动可明显降低血清TC、TG及LDL-c水平,显著升高HDL-c含量,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长期规律性的中等强度太极拳运动对改善血脂异常有积极意义。
【關键词】太极拳运动;老年人;血脂
太极拳运动因其不受时间、地点、年龄制约,方式简单、易行,其益处被历代众多健身体育爱好者认同,特别备受广大老年人群广泛接受[1]。本文随机抽取盐城市市区130名老年人的高血脂人群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接受和长期坚持锻炼的依从性原则分为两组,并观察两组老年高血脂人群血脂的变化与长期进行太极拳运动的内在联系,以期揭示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的健身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4月,经体检选定盐城市区身体健壮、经检测血脂均偏高,但无重大躯体和精神疾患的汉族老年人130名作为研究对象。年龄60~79岁。实验前所有受试者均无经常性体育锻炼史或不锻炼。实验期间受试者的饮食和其它生活习惯与实验前无差异。按是否参与太极拳锻炼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太极拳组(S组)。对照组以日常的家务活动为主,保持原生活方式不变;太极拳组进行12个月的太极拳锻炼,每次锻炼40-60min,每周3-4次,运动强度达到本人最高心率的70% -80%。
1.2 检测方法[2,3]
由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医师进行采血、血脂检验;抽血前 3 d 避免高脂食物。空腹 12 h 取静脉血,采用双试剂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采用双试剂消除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VLDL-C)。检测仪器为日立71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 数据处理
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处理,实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D),两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数据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显著性差异水平为P<0.05;非常显著性差异水平为P<0.01。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经统计学检验,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1)
3 讨论
3.1 长期规律性太极拳运动对血清TC水平的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运动与胆固醇的关系,但是国内外关于运动对血浆总胆固醇的影响研究报道尚不一致,尤其是急性运动对血浆胆固醇含量的变化报道不一。Brain报道[4],在力量训练的过程中,大运动量后血浆总胆固醇含量明显降低,而小运动量后无任何变化,表明力量训练对胆固醇的影响与所完成的运动量有关。Davis等研究急性运动对运动员血脂的影响得出结论:对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男子来说,低于90min的急性运动不会引起血浆总胆固醇含量的变化。
相反,长期耐力运动对TC影响的报道较多,一般认为长期有规律的耐力训练可使血浆TC保持较低的水平。James等对终生滑雪运动员的血浆脂质和脂蛋白进行研究,具有明显降低的血浆TC水平。Grandjean等研究显示[5],在女子中,经6个月的训练,血浆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P<0.0001)。不同的运动时间对血浆中胆固醇的降低效果不同,Abet等发现,对Wistar大鼠的研究中,发现每天运动20 min组和每天运动60 min组血浆胆固醇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8%和24%。但也有许多不同的研究结果。高洪、刘伟长对经常进行健身长跑的中老年人血脂代谢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长跑组血浆TC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12个月的中等强度太极拳运动后,与C1、C2及S1组相比,S2组TC水平分别降低了7.7%、8.3%和9.4%(图1),这种变化可能与长时间的太极拳运动可以促进TC的代谢与分解有关。人体空腹时所需能量的50%~70%由TC水解成的脂肪酸氧化提供,较长时间的太极拳运动可提高机体对脂肪成分的利用率,同时还可提高体内脂蛋白酶的活性,加速血液TC代谢,故可有效降低血脂总量,改善血液脂质水平,避免过量的胆固醇在动脉壁等外周组织的蓄积和毒害作用[6]。
3.2 长期规律性太极拳运动对血清TG水平的影响
甘油三酯是机体储存能量的主要形式。肝、脂肪组织和小肠是合成甘油三酯的主要场所,以肝合成能力最强。全身的脂肪细胞及肌肉组织中含有大量的甘油三酯,肥胖者尤为突出。当人体进行运动的时候,这些贮存于体内的甘油三酯就以各种途径氧化分解,为人体提供能量;除了脂肪细胞及肌肉组织中的甘油三酯供能以外,血浆中的甘油三酯也以不同的程度分解供能,这就为运动的调脂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7]。
本研究中,通过12个月的中等强度太极拳之后,S2组TG水平同C1、C2和S1组比较,分别降低了12.5%、21.6%和20.3%,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这可能与运动时机体对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的利用增强以及脂蛋白脂肪酶(LPL)活性的提高有关。在长时间太极拳运动时,机体将大量利用肌肉中的TG和血中的FFA来提供能量,原因是运动时会引起骨骼肌毛细血管通透性适应性增加,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积增加,继而使肌肉组织对脂肪酸的利用提高;血中的FFA不断被肌肉组织摄取供能,故使血清FFA浓度降低,内皮细胞内的LPL活性提高的同时加速了富含TG的CM和VLDL中TG的降解,致使血清TG水平下降。血清TG浓度的降低也可能是由于太极拳运动使肝脏合成TG减少所致。
3.3 长期规律性太极拳运动对HDL-c浓度的影响
HDL主要由肝合成,小肠亦可合成部分。此外,当CM及VLDL中的甘油三酯水解时,其表面的apoAⅠ、AⅡ、AⅣ、C以及磷脂,胆固醇等脱离CM及VLDL亦可形成新生HDL。还可由周围淋巴中存在的磷脂双层结构分解衍生而来。HDL按密度大小又分为HDL1、HDL2、HDL3。HDL1又称为HDLC,仅在摄取高胆固醇膳食才在血中出现,正常人血浆中主要含HDL2、及HDL3。HDL主要由载脂蛋白、磷脂、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参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 RCT),即将肝外组织细胞内的胆固醇,通过血循环转运到肝,在肝转化为胆汁酸后排除体外,或将胆固醇酯化后转移至富含TG的脂蛋白(CM和VLDL),进而转运至肝脏,进一步被分解代谢,最终使动脉壁胆固醇的蓄积减少,避免了过量胆固醇在动脉壁等外周组织的蓄积和毒害作用。此外,HDL还减低LDL的被氧化,从而起到预防AS的作用,是CHD的保护因子。因而血液中的HDL水平反映了机体从外周组织清除和转运胆固醇的能力。HDL水平越高,反映机体逆向转运胆固醇的能力越强,动脉血管壁等外周组织胆固醇蓄积的可能性越小。
本研究结果显示,S2组HDL-c浓度同C1、C2和S1组相比,分别升高了23.4%、20.7%和17.2%,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这种变化可能与LPL活性的升高有关。原因为太极拳运动是一种有氧运动,长期的中等强度太极拳运动可使LPL活性升高,LPL可水解富含TG蛋白如CM和VLDL的TG,由于TG的水解,表面的磷脂和载脂蛋白的分离,被HDL-c摄取,这样就有利于运动时更多利用血清TG供能,加速血清TG转运率及降低TG浓度。因此,太极拳运动后血清HDL-c浓度升高,TG浓度下降都与LPL活性升高有密切关系。
3.4 长期规律性太极拳运动对LDL-c浓度的影响
LDL是血浆中胆固醇含量最多的一种脂蛋白。其主要功能是把肝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运输到肝外的各个组织和器官,通过细胞上的LDL受体(LDL一R)进人细胞利用或转变为其他物质。因而,血浆LDL水平的升高将促进胆固醇在动脉血管壁等外周组织的沉积,过量胆固醇在动脉壁等外周組织的沉积将促进AS和CHD的发生[8]。LDL是所有脂蛋白中首位引起AS的脂蛋白。有研究证明,AS斑块中的胆固醇多半是来源于血液中的LDL,尤其在LDL被氧化后具有更强的致AS作用[9]。因此,LDL增多是导致心脑血管病发生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结果显示,S2组老年人血清LDL-c浓度比C1、C2组和S1组分别降低了8.1%、14.5%和15%。这可能是长期太极拳运动增加了富含TG前体物质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的分解代谢;同时LDL受体活性增高或apoB水平的降低对运动引起的LDL-c水平改变也起重要作用。血清LDL-c浓度降低,将促进外周组织和血管中胆固醇的代谢,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积,这对降低AS和CVD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4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规律性的太极拳运动可明显降低血清TC、TG及LDL-c水平,显著升高HDL-c含量,增强机体逆向转运胆固醇的能力,促进外周组织和血管中胆固醇的代谢,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积,这对预防AS和CVD的发生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2004-11-12 .
[2]叶国鸿,汪正毅,许建生等. 运动与血脂的研究进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7):933-935.
[3]Terao T,Fujuse T,Uchiyama S, et al. Effect of swimming exercise at two different water temperature on hepatic lipid and lipoprotein levels in experimental fatty liver rats[J].Tokai Clin Med, 1998,14(2): 139-145.
[4]Hughes RA,Housh TJ,Hughes RJ. The dffect of exercise duration on serum cholesterol and triglycerides in women[J]. Res Q Exe Sports, 1991, 23(4): 109-113.
[5]上海华山医院康复科,主编.运动疗法的基础与临床:冠心病康复.上海:上海医大附属华山医院出版社,1998.83-89.
[6]Stubbe L,et al.Plasma lipoproteins and lipolytic enzyme activities during endurance training in sedentary men:Changes in high density an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subfranctions.Metabolism 1983,32:1120-1128.
[7]潘志军,许豪文.绞股蓝及运动训练对中年大鼠主动脉壁脂质过氧化水平和血脂含量的影响.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7,16(4):271-274.
[8]赵斐,张娜,张勇,等.有氧运动改善高脂血症分子机理的研究Ⅳ. 有氧运动上调饮食高脂血大鼠肝脏LDL-R基因表达[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21(2):152一255.
关注老年人的血脂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重庆市九龙坡区石坪桥社区服务中心接纳的3217例65岁及以上老年体检者,其中男性1295例,女性1922例;年龄65~84岁,平均(73.53±6.44)岁。其中合并慢阻肺121例,冠心病324例,脑卒中113例,恶性肿瘤26例,除去这584例特殊病患,其余2633例均知晓本次研究详情,并自愿无偿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全体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前壁静脉血,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样本中TC、TG、HDL-C水平。参考《中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确定血脂异常诊断标准,以TC≥5.18 mmo/L和(或)TG≥1.07 mmo/L判定为血脂异常。另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进行分组,统计各组检测者血脂异常率。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对研究对象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3217例研究对象中,除去584例特殊病患,剩余2633例病患中有1632例体检者符合血脂异常诊断标准,占比50.73%。性别分组中,男性组1295例研究对象,血脂异常检出率47.87%(620/1295);女性组1922例研究对象,血脂异常检出率58.53%(1125/1922),女性组研究对象血脂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1,P<0.05)。年龄分组中,各年龄段研究对象血脂异常检出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正态分布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血脂异常检出率逐渐降低,血脂异常检出率最高者年龄集中在65~69岁,占比53.31%。体质指数分组中,BMI≥24组血脂检出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另两组,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使各类疾病的发生风险也随之升高。本研究通过对某社区老年人血脂异常的筛选,发现目前社区中老年人血脂水平控制情况并不理想,存在极大的健康隐患。经分析认为,血脂异常与个人生活习惯、遗传因素、饮食结构等多方面原因有关[4,5]。目前已有研究证实,血脂异常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患者血脂水平是减少心血管病及心血管急性事件发生的有效措施。值得一提的是,高血脂患者在发病后一定时间内,患者往往并无自觉症状,该阶段患者临床表现仅为血脂检测指标异常。而正因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并不重视该情况,直至病情恶化,诱发疾病才知为时已晚。作为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脂异常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近几年有研究人员发现,高脂血症发病率逐年递增,多数患者在早期即发现血脂异常,但并未引起重视,未能得到科学、有效的对症干预。本研究结果显示,血脂异常高发年龄集中在65~69岁,经分析认为,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原因与该年龄段人群饮食、生活习惯不良有关。另外,女性组血脂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组,该研究结果与现有相关报道内容基本吻合,初步认为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引起血脂代谢紊乱有关。
根据血脂异常人群的年龄特征来看,大部分人都认为老年期前,血脂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性,进入老年期后则逐渐下降。本研究结果符合该观念,各年龄组间血脂异常检出率并无显著差异。不过岁年龄增长,血脂异常发生率随年龄下降,于65~69岁达发病高峰期,且高龄血脂异常发病率显著低于非高龄,经分析认为,可能与患者年龄增大、进食量减少、器官功能衰退,合成脂肪减少有关[6,7,8]。此外本研究同时发现,血脂异常同BMI有显著相关性,超重及肥胖者血脂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者及偏瘦者,该研究与现有相关报道内容基本吻合。
综上,本研究抽取的社区老年人血脂异常检出率高,该社区老年人群血脂异常控制情况不容乐观。基于此,在该社区积极落实老年人群健康管理工作,加强血脂异常方面的宣教工作,叮嘱老年人定期抽检血脂指标,日常合理膳食、规律作息、保持标准体质量,尽可能降低血脂异常发生率,将心血管等相关疾病防患于未然,全面提升老年人群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曾白华,彭碧,刘利华.15904例中老年人血脂异常检出率调查与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6):2123-2124.
[2]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
[3]王陆军,蔡永生,李新.老年人血脂异常调查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6,13(4):596-597.
[4]张俊凤,田芳.高脂血症患者饮食干预对策与效果[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8,29(7):544-545.
[5]刘正淑,王小林.重庆地区中、老年人群血脂异常分布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36(2):249-250.
[6]陈秋雯,周建新,赵炜磊.上海城乡结合部60岁以上居民的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现况调查(附11220例报告)[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9,25(2):125-128.
[7]刘泽,王鲁妮,戴波,等.广州地区健康体检老年人血脂情况与相关疾病谱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5):597-598.
血脂异常对老年冠心病的影响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资料
选取2002年至2010年在大连沈阳军区疗养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老年患者196例, 根据其造影结果分为: (1) 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70例, 男性41例, 女性29例, 平均年龄 (66.8±5.6) 岁; (2) 单支处病变组48例, 男性32例, 女性16例, 平均年龄 (67.3±5.1) 岁。 (3) 多支多处病变组78例, 男性49例, 女性29例, 平均年龄 (68.4±3.9) 岁。对每位患者的吸烟史、高血压病病史及糖尿病病史也进行了的调查。
1.2 方法
1.2.1 血脂的测定
所选取病例的患者在入院5d之内按照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所推荐的方法进行空腹血脂测定: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由Friedewald公式 (LDL-C=TC-HDL-C-1/2.2TC) 计算得出。血脂异常的判定标准按照“血脂异常防治建议”的标准[1]进行判定。
1.2.2 冠状动脉造影
采用Judkins法, 判断标准根据QCA软件测量冠状动脉直径法, 左主干狭窄≥30%, 其它三支冠状动脉狭窄≥50%为阳性。
2 结果
2.1 从表1可见, 各组的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根据“血脂异常防治建议”的二级预防标准, 老年人单支单处病变组和多支多处病变组血脂异常检出率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比较, 见表2。
2.3 老年人单支单处病变组和多支多处病变组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比较, 见表3。
3 讨论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20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许多研究证明我国人群血脂水平有明显增高趋势。本文提到的老年患者血脂异常, 其危险因素更为重要。借鉴国内外流行病学提供的资料, 老年人血脂异常的检出率较高, 高水平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增高, 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独立的危险因素。本资料表明老年人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单支单处病变组和多支多处病变组TC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成影阴性组 (P<0.05或P<0.01) , 与上述观点一致。高胆固醇血症作为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逐渐受到重视, 高水平的胆固醇可使凝血及纤溶功能异常, 促进动脉血栓形成。另一方面, 高水平的胆固醇可导致富含胆固醇的乳糜微粒 (CM) 、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和中间密度脂蛋白 (IDL) 代谢降解成的残余物由于颗粒小而容易进入动脉壁, 与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受体结合, 容易形成泡沫细胞, 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2]。
以上资料表明, 单支单处病变组与多支多处病变组的血脂水平 (TC、TG及LDL-C) 分别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 (P<0.05或P<0.01) , 表明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降脂治疗, 可以使危险的冠状动脉事件 (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心脏停搏) 的发生率下降。所以在临床实践中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进行及时测定并干预, 对于老年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以及降低冠心病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中提出的单支单处病变组和多支多处病变组的总胆固醇水平分别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 (P<0.01) , 而且在单支单处病变组和多支多处病变组中总胆固醇异常检出率都明显高于总胆固醇异常检出率, 说明总胆固醇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水平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和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是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已被广大学者认可。
注: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比较:1) P<0.05, 2) P<0.01
注: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比较:1) P<0.05, 2) P<0.01
参考文献
[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7, 25 (3) :169-173.
关注老年人的血脂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住院及门诊患者, 其中男112例, 女88例, 年龄在55岁~ 75岁之间, 平均年龄62.5岁, 患者均排除患有其他疾病, 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1.2方法
1.2.1对200例患者进行3 d清淡饮食准备, 当日清晨空腹采血做血脂各项指标检查。
1.2.2用国产优利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的血脂进行分析, 检验试剂为桂林优利特医疗电子有限公司生产, 并记录每位患者的检验结果, 进行分析。
1.3诊断标准正常人上限标准因地区、膳食、年龄、劳动状况、职业及测定方法不同而有差别。具体标准如下:总胆固醇 (TC) <5.20mmol/L (合适水平) , 5.23~5.69mmol/L (边缘水平) , >5.72mmol/L (危险水平) ;甘油三酯 (TG) <1.70mmol/L (合适水平) , >1.70 mmol/L (危险水平)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3.12 mmol/L (合适水平) , 3.15~3.61 mmol/L (边缘水平) , >3.64 mmol/L (危险水平)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1.04 mmol/L (合适水平) , <0.91 mmol/L (危险水平) [1]。
2结果
不同血脂水平影响患者的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发病率, 见表1。
结果表明, 患者的血脂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有较大的关系, 不同的血脂水平高血压病、冠心病及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有差异。
3讨论
当患者的血脂升高时, 胆固醇就以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 胆固醇脂、磷脂、甘油三酯等主要成分沉积在动脉血管壁上, 并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 形成了粥样硬化斑块, 而且管壁弹性明显减弱, 诱发了许多相关疾病, 其中常见病有高血压、冠心病及脑血管病, 影响了生活质量, 进而威胁生命健康。
通过分析, 验证了高血脂对高血压病、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很大影响, 因此老年人应高度重视高血脂的防治, 进行早期预防, 消除各种诱发因素。调查显示, 高脂血症的发生与饮食习惯、工作压力和生活环境都有很大关系。现提出如下预防方法:1合理的饮食疗法, 低胆固醇、低糖、低脂、高纤维素的四低一高的膳食结构为最合适, 宜多选奶类、鱼类、豆类、瘦肉、海产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粗粮等食用。2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 既可以增加身体抵抗力, 又可以增加能量消耗。研究表明, 肥胖患者随着体重指数增加, 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2]。有研究资料显示, 一周步行几公里, 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3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生活方式要有规律, 戒烟, 不能过度饮酒, 避免暴饮暴食。研究表明, 每日吸烟量与血清中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 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 这可能与烟草中含有的硫氰酸盐有关[2]。另外长期饮酒可以刺激肝脏合成更多的甘油三酯。4许多天然药材具有良好的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 促进人体血液循环, 如葛根、丹参、银杏叶、蒲黄等, 这些药物可以单味水煎代茶饮用, 也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5以上诸方法血脂下降不理想者, 应进行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的高血脂类型选用与之合适的药物, 贝特类可以使甘油三酯水平降低明显,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稍降低, 高密度胆固醇水平升高; 烟酸类可以使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都降低,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明显;胆酸螯合剂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对甘油三酯水平无影响;他汀类能够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明显, 甘油三酯水平降低不明显, 也可以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于已经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者首选他汀类药物治疗, 可以降低老年患者的发病率, 减少骨折的发生率, 总体病死率也明显下降, 并可预防老年痴呆。
总之, 高血脂的主要危害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进而引起许多相关疾病, 其中最常见的有高血压、冠心病及脑血管病。在此特别提出, 不仅老年人, 对于40岁以上的男性、绝经后妇女或者合并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危险人群, 均应定期化验血脂, 以做到早期防治,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分析高血脂对老年人心脑血管的影响及预防、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住院及门诊共200例高血脂患者 (均为清淡饮食3 d, 当日清晨空腹) 的血脂各项指标, 记录患者中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以下简称为冠心病) 及脑血管病的发病情况,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高血脂老年人心脑血管的影响较大, 明显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结论 高血脂对老年人心脑血管的影响较大, 应给予合理的饮食、适当的体育运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及药物干预, 并进行早期防治。
关键词: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影响,预防,治疗
参考文献
[1]陈文彬, 潘祥林.诊断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416-417.
关注老年人的血脂 篇6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 0 1 2年小王庄镇居民6 0岁以上老年人1 8 9 5名, 其中男性9 1 1人, 女性9 8 4人;6 0~6 9岁组72 8人 (男性3 5 2人, 女性3 76人) , 70~79岁组8 3 7人 (男性3 9 8人, 女性4 3 9人) , 8 0岁以上组3 3 0人 (男性1 6 1人, 女性1 6 9人) 。
1.2 标本采集与处理
按常规要求抽取空腹静脉血, 及时送检验科测定。
1.3 测试方法采用当前实验室常规方法:G L U
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 T C、T G测定采用酶终点法。
1.4 试剂与仪器
试剂盒使用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仪器是雷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Ch e m r a y 2 4 0) 。
1.5 判定标准
G L U>6.1 2 m m o l/L、T C>5.7m m o l/L、T G>1.72 m m o l/L为升高[3]。
1.6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采用S P S S 1 9.0版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列联表分析χ2检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血脂、血糖差异比较。见表1。
通过表1可看出男性在6 0岁~年龄组的T C、T G最高, 并且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G L U在70岁~年龄组最高;女性在70岁~年龄组的T C、T G最高, G L U在6 0岁~年龄组最高;在各年龄组中, 女性T C、T G、G L U的均值水平高于男性 (除6 0岁~的T G、70岁~、8 0岁~的G L U, 经t检验P>0.0 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T C在各年龄组中、70岁~年龄组的T G和6 0岁~年龄组的G L U经t检验, 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
注:a同年龄段不同性别t检验, P<0.0 5;b同年龄段不同性别P>0.0 5。
2.2 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异常血脂、血糖检出率。见表2。
在6 0岁~和7 0岁~年龄组中, 女性血脂、血糖的异常检出率大部分高于男性;经列联表分析χ2检验, 7 0岁~中的T C、T G与8 0岁~中的T 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 其它检验P>0.0 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不同年龄组血脂、血糖检测结果。见表3。
通过表3可发现7 0岁~年龄组的T C、T G的均值水平要高于其它年龄组, 其次是6 0岁~、8 0岁~;G L U均值水平随年龄增加而有所降低;经方差分析, T G和G L U在各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
2.4 不同性别血糖、血脂检测结果。见表4。
女性血脂、血糖均值水平均高于男性, 经t检验T C、G L U的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T G的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 5) 。
2.5 不同性别、不同血糖水平甘油三酯比较。见表5。
以血糖正常值上限6.1 2 m m o l/L为分界限, 分为高血糖组与正常血糖组, 经比较男女高血糖组的T 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不同血糖水平的T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 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动脉粥样硬化又可引起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血栓、老年性痴呆、肾损害、肾性高血压、肝损害等许多疾病[4], 而高血糖也导致脂类代谢异常引起高脂血症。
通过本地区1 8 9 5名老年人血脂、血糖的检测结果看, 女性血脂、血糖平均水平普遍高于男性, 与当今研究结果相一致。可能因为女性运动减少, 绝经后发生性激素改变的同时可引起血脂异常等有关[5]。在各年龄段中, 男性以6 0岁组血脂升高明显, 其异常率分别为T C 2 2%、T G 3 2%, 女性于7 0岁血脂均值水平最高, 异常率分别为T C 3 0%、T G 4 2%, 而8 0岁之后血脂、血糖水平均出现降低, 可能因随年龄增加注意生活饮食健康, 保健意识增强有关。在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的T C、T G异常检出率中均高于上世纪8 0、9 0年代平均水平, 可能因为经济条件的提升, 现今人们的饮食水平改变、劳动强度降低等有关。在各年龄组间及性别间T G,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糖只有6 0岁组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其它无明显差异。在异常血糖组的T 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糖尿病肾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群高血脂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6], 本次调查进一步证实血糖升高影响血脂代谢, 应定期监控血脂水平。对于不同年龄组与性别间的差异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本次分析结果的差异并不明显, 可能受各年龄段和抽样误差影响。
针对老年血脂增高的原因, 要加强治疗性生活方式的改变, 合理膳食, 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 适量运动如行有氧运动, 减轻体重, 保持心情愉快, 限酒戒烟, 定期监测血脂、血糖水平, 对血脂、血糖控制不佳者选择合适的降脂、降糖药物, 控制在满意范围内, 从而预防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总之,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人群的肆虐, 既要个人加强重视与预防,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必要的药物治疗, 同时要在各级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及医务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健康教育的配合下, 才能更好的有效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甘露, 魏崴.2010年北京市东城区中小学在职教职工血糖血脂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校医, 2012, 26 (4) :301-302.
[2]袁云华, 汪代杰.中老年人血脂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 2 008, 5 (1) :112-113.
[3]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 2 8.
[4]赵晓菲.科学练习八段锦对中老年血脂调节机理研究浅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6) :175-176.
[5]陆建建, 许春平, 曾波, 等.绝经后女性性激素、血脂变化与冠心病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6, 26 (4) :453-454.
关注老年人的血脂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1年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 对云南楚雄市中大街社区居住5年以上, 年龄50岁以上的居民进行了空腹血检测。共检测1019例, 最小年龄50岁, 最大年龄89岁, 平均年龄男67.2岁、女66.4岁。年龄构成比是:男36.8%, 女63.2%。
1.2 方法
使用AU400生化分析仪, 采空腹静脉血检测。
1.3升高标准:
甘油三酯≥1.7 mmol/L;总胆固醇≥5.7mmol/L[1]。尿酸:男≥428μmol/L, 女≥357μmol/L[2]为升高。糖尿病为空腹血糖≥7.0 mmol/L;空腹血糖受损:6.1mmol/L≤空腹血糖<7.0 mmol/L[3]。
2 结果
2.1 均数与检出率
男女尿酸平均数分别为:男 (359.9±10.31) μmol/L, 女 (20.03±308.4) μmol/L。男、女高血尿酸检出率分别为:男14.9%, 女20.5%。
2.2 年龄与高尿酸检出率
在1019例中, 从50~80岁每间隔10岁分为一组, 从50~80岁组高尿酸检出率经相关检验, r=0.962, (P<0.001) , 高尿酸检出率随年龄组增加而增加。
2.3 血脂
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数分别为 (男4.89 mmol/L、2.23 mmol/L;女5.17 mmol/L、2.26 mmol/L) ;血脂升高 (胆固醇或甘油三酯) 总检出率为60.8% (男53.1%、女65.3%) ;总胆固醇升高男、女检出率分别为13.1%、26.6%;甘油三酯升高男、女检出率分别为47.7%、53.1%。
2.4 血糖
空腹血糖受损总检出率为男13.9%、女14.1%;糖尿病总检出率为男11.7%、女13.5%;血糖升高总检出率为26.9% (男25.6%、女27.6%) 。
2.5 血尿酸与血脂
在高尿酸组中男、女性血脂升高检出率分别为86.8%、71.0%;在正常尿酸组中男、女性血脂升高检出率分别为47.5%、64.0%。经χ2检验, 男、女性高尿酸组与正常尿酸组血脂升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2.6 血尿酸与血糖
在高尿酸组中男、女性血糖升高检出率分别为56.6%、35.8%;在正常尿酸组中男、女性血糖升高检出率分别为20.8%、25.5%;经χ2检验, 男、女性高尿酸组与正常尿酸组高血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不断上升。高尿酸血症与血糖、血脂代谢紧密相连, 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高尿酸与高血脂、高血糖互为因果, 恶性循环[4]。本研究显示, 女性尿酸平均值低于男性, 这就需要各地制定相应的尿酸正常参考值, 并在统计分析时加以区分。血脂升高后体内酮体也相应增多, 使肾脏排酸功能下降, 血尿酸水平增高, 尿酸钠在肾脏大量沉积, 造成血管内皮损伤, 血尿酸与血脂共同参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高尿酸血症和高血糖多可引起肾脏病变, 在肾功能受到损害时两者相关性必然增强, 相互作用引起相关疾病。统计显示, 高血尿酸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提示做好老年人高尿酸血症防治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应及早干预老年人血尿酸水平, 减少老年人心脑血管、肾脏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
摘要: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与高血脂、高血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社区老年人作血尿酸、血脂、血糖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 老年人高尿酸、高血脂、高血糖检出率分别为18.0%、60.8%、26.9%。男、女血尿酸均数差异性显著;高血尿酸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男、女高血尿酸组的高血脂、高血糖检出率高于正常尿酸组。结论 血尿酸含量男、女不同, 分析时应分别统计, 男、女高血尿酸组的高血脂、高血糖检出率高于正常尿酸组, 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应做好老年人血尿酸监测, 及时防治高血脂、高血糖等尿酸代谢相关疾病。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高血尿酸,高血脂,高血糖
参考文献
[1]洪昭光.心脑养生智慧.第1版北京: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201.
[2]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3]吴凡.糖尿病防治方案.2005:6-7.
关注老年人的血脂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3年1-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余姚市1 000名高龄老年人进行血脂检测,并开展问卷调查。其中男性482名,女性518名;年龄70~89岁,平均年龄为(77.25±5.15)岁。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表设计
调查表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及家庭情况;第二部分为体检情况和患病情况,包括体重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血糖、血压、肝功、肾功、饮食情况及既往史、现病史;第三部分为观察指标,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1.2.2 调查方法
由经培训后的内科医师或护理人员向被调查者发放调查问卷,调查表第一部分由调查者向被调查者或家属问诊获得;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由调查医师根据被调查者体检结果或病历资料填写,数据直接录入电子表格,调查表仅作此次调查专用,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应用SPSS 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余姚市高龄老年人血脂紊乱现状
余姚市高龄老年人血脂紊乱发生率为71.3%(713/1 000),单纯HC、单纯高TG、单纯低HDL-c、HC+高TG、HC+低HDL-c、高TG+低HDL-c和HC+高TG+低HDL-c构成比分别为7.5%、12.3%、1.4%、19.7%、10.1%、10.2%和10.1%,血脂异常以HC+高TG组最高,单纯低HDL-c组最低。见表1。
表1 余姚市高龄老年血脂紊乱现状(n=1 000)
2.2 余姚市高龄老年人血脂紊乱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BMI>24.0 kg/m2、高血糖、高血压、吸烟及饮酒的高龄老年人血脂紊乱发生率明显高于BMI≤24.0kg/m2、无高血糖、血压正常、不吸烟及少或不饮酒的高龄老年人,普通饮食高龄老年血脂紊乱发生率高于肠内营养和混合营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生活方式分组组间比较血脂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余姚市高龄老年人血脂紊乱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表2 余姚市高龄老年血脂紊乱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n=1 000)
进食方式、BMI>24.0 kg/m2、高血糖、高血压、吸烟及饮酒与超高龄老年人血脂异常具有相关性(P<0.05),见表3。
表3 高龄老年人血脂紊乱因素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调查表明,余姚市高龄老年人血脂紊乱发生率为71.3%,明显高于李华等[4]调查的广东省60岁以上人群男性54.02%、女性66.52%的发病率,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血脂紊乱发病率明显增高,7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血脂问题非常突出。进一步观察血脂紊乱类型发现,以HC+高TG发病率最高,单纯低HDL-c发病率最低,与蒋利[3]对常规人群调查的以单纯低HDL-c发病率最高、HC+低HDL-c发病率最低存在差别,说明高龄老年人TG代谢异常发生率增高,具体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调查发现,普通饮食高龄老年人血脂紊乱发生率高于肠内营养及混合营养者,进食方式是导致血脂紊乱的危险因素;陈波[5]研究也发现肠内营养影响了体内脂肪的构成与分布,血脂异常的发生概率较高。分析原因,考虑与肠内营养液成分与脂肪成分吸收比例有关。因此,需要特别注意高龄住院患者尽量通过常规普通饮食摄取能量[6]。刘博等[7]研究证实血脂紊乱以较高的比例与高血糖、高血压、肥胖合并存在。此调查证实BMI>24.0 kg/m2、高血糖和高血压高龄老年人血脂紊乱发生率明显高于BMI≤24.0 kg/m2、无高血糖和血压正常的高龄老年人,BMI、高血糖和高血压是血脂紊乱的危险因素。血脂水平与机体脂肪含量具有相关性的报道较为多见,临床上将BMI>24.0 kg/m2者定义为肥胖[8],肥胖患者机体脂肪含量相对较高,同时受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脂肪代谢发生异常的概率也相应增高[9]。Ⅱ型糖尿病严重地影响体内脂肪代谢,同时脂肪代谢紊乱进一步刺激血糖增高,两者呈恶性循环[10]。血脂紊乱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直接导致高血压的发生,这可能是高血压人群普遍存在血脂紊乱的原因。
调查发现,吸烟及饮酒的高龄老年人血脂紊乱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吸烟及少饮或不饮酒的高龄老年人,吸烟、饮酒是导致血脂紊乱的危险因素。多个文献报道,烟草内的有害成分经肺进入血液,对血液内的微环境造成损害,多种炎性因子被活化,损伤血管管壁,焦油脂质成分增加肝脏的降解负担,对升高血脂含量有一定的影响[11]。同时研究表明,酒精可影响肝内脂质氧化酶的分泌,对脂肪代谢构成影响,导致脂肪在肝内、血液内淤积[12]。
参考文献
[1]李华,魏莲,陈佑明,等.广东省成年体检人群异常血脂水平分布情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7):1307-1309.
[2]耿慧,刘梅林.老年人血脂异常的治疗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7):768-769.
[3]蒋利.血脂紊乱类型与代谢综合征心血管损害的关系[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7.
[4]张凤霞,贺岩,张立群,等.北京地区体检人群血脂紊乱及高血糖患病率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9):1057-1059.
[5]魏颖,孙雅文,高优美,等.济南市部分职业女性膳食模式与超重、血压、血糖和血脂异常的关系[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2(8):102-107.
[6]陈波.代谢综合征患者体脂分布特点及其对代谢紊乱的影响[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
[7]刘博,常玲,卢云涛.北京某高校教职工血脂异常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48(8):914-916.
[8]李宁,袁招红,陈芳,等.体检人群肥胖调查与健康状况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4):379-381.
[9]李立柱,邵芙玲,吴芳,等.中老年干部代谢综合征检出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0,12(6):438-441.
[10]黎国德,许庆波,梁岩,等.糖尿病高危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4,35(6):922-924.
[11]王益君,闫丽,许培培,等.南京3类职业人群血脂异常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9):1176-1179.
【关注老年人的血脂】推荐阅读:
关注老年人_活动策划08-20
2011热点专题: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07-07
“关注未来关爱未成年人”道德讲堂主持词11-07
爱乐祺携手老年大学关注家庭隔代教育07-03
关注的价值09-30
关注星星的孩子08-01
关注教师心灵的成长05-19
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05-24
关注幼儿的安全教育06-22
关注学生脆弱的心理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