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共8篇)
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篇1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还在于能让学生幸福地学习和生活。幸福不是未来的最终结果,幸福应该贯穿于成长的全过程,是学生们现在就应该拥有的权利。学生只有在孩提时代就体验到幸福的学习和发展,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正直、乐观、向上的健康人,未来社会才会和谐进步。传统的教育观念总是认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认为学生现在苦一点,将来才会有光明的前途。在这种巨大的传统观念驱动下,我们的孩子牺牲了童年的欢乐、少年的率真,甚至以牺牲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为代价,换来的却是兴趣和自信的丧失,却是机械式的思维方式和麻木的情感世界。
普陀区教育局显然是看到了这种不正常的教育状况,以极大的勇气提出:“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生活品质”;“要让学习生活真正能促进学生的知识世界、社会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成长,其聚焦点是课程,支撑点是教师,着力点是特色学校。”各校丰富多彩的智慧行动,正让我们的学校发生着静悄悄的革命。
课程只有关注学生,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无论是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生态课程,还是普陀区教育学院的知识管理机制,其核心内容就是让课程贴近学生现代生活的需要,让学生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形成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当我们关注学生的时候,就会发现学生的需求是多样的,这种多样化来源于学生的个性、气质和家庭背景,也来源于社会的多元发展趋势。从关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学校课程和教学方式,建设符合学生身心规律与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学生活动,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并从中获得真切的快乐和进步,这样的课程才会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教师只有关注学生,才能找到专业发展的大方向。任何离开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其效益一定是有限的。关注学生的幸福与发展后,就会发现我们教育教学当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恐怕是由教师自己不当的行为造成的。教师应通过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和成长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寻求专业支持来突破难点,与学生共同进步,从学生的幸福发展当中体验成功与喜悦,这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大方向。教育本身的目标不是均衡,而是实现不同学生最大的有差异的幸福和发展,因此教育均衡的最高境界是学校都不一样,但都是有特色、高质量的学校,从而实现满足学生充分发展需求的目标;教育公平也不是所有学生接受同样的教育,教育公平的最高境界是不同学生都能获得基于自身潜能的健康发展。普陀区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序列,激发教师内驱力,并实施优质师资的柔性流动,其成功的根本就是从关注学生开始,从教育本身的目标去设计和实施。
学校只有关注学生,才能形成真正的特色。学校的特色最重要的是学生的特色。我们欣喜地看到: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学生在管乐教育中从“用心演奏”做起,感悟团队的力量,学会尊重、合作和感恩,学会欣赏和发现美好;甘泉外国语中学通过小班化教学,开展“融多元文化,展个性魅力”等活动,形成了多语种蓬勃发展的局面;金沙江路小学从“玩”足球开始,到“走进足球、超越足球”的学校足球文化,并上升到“协作、拼搏、争优”的女足精神。这些学校特色,都是以关注学生全面成长为基础,以革新教和学的方式为核心,使学生们通过学习不但获得了个性发展,更获得了可持续的快乐、健康和信念。因此,这样的学习才是幸福的,这样的学校特色才是我们应该真正追求的。
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篇2
1.学生学习感到困难,有相当一部分是对自己在学校的任务不明白,抱着混日子的态度来学校,从心里不愿意学习。学困生最大的障碍是他们心理的放弃。
2.学生学习感到困难,另一个原因是学生想学,或者坐不下来,或者知识的亏欠太多,想学但困难太大,想学,学不懂,放弃心又不甘。心里处于无耐的挣扎。
3.即使单纯的知识亏欠,众多的困惑,漏洞,又成为他们学习当前知识的拦路虎。一方面,他们 缺少改变困境的方法;另一方面又人为放大困难。一个问题的前面,有更多的问题在挡着。缺少方法,更没有自信,导致他们越学问题越多,越学成绩越差,困惑越多。
一、解决的途径
1.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
首先学生可能没听清你的问题, 其次未认真读题。许多学生在解题时,常常不读题,经常看错题目,抄错数字,对这类学生要教会学生有效阅读,第三读而不懂题意,对这类学生要培养他们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抓住数学关键词,并对关键词分析比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
2.缩小困难,真正助学生以信心
10个知识点欠缺,解决当天(当堂)问题却或许只有三五个,解决了这三五个问题,就不会带来新的亏空。
如因式分解正确的是
A 2x 2-2=2(x+1)(x-1) B x2+2x-1=(x-1)2
C x2+1=(x-1)2 D x2-x+2=x(x-1)+2
学生选B或C
将多项式m2n-2mn+n因式分解的结果是 —— 学生答为n(m2-1)都仅仅是公式未记下,但学生可能放大为自己未学懂因式分解。
解方程(x-1)2+2x(x-1)=0,学生得出x-1≠0 或 3x-1=0,得x=1/3 x≠1要深思原因是否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中二次项系数a≠0混淆等等,就问题实在的所在扶他们一下,帮学生缩小困难,给学生以信心,动力。而不是以差遮优,是学生看不到希望。
3.单独提前布置预习,并列出不懂的问题
引导学生正确预习,并养成习惯。让学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通过课堂交流,教师讲解力争在课堂上解决问题,少留包袱,减轻压力。
4.针对问题帮学生
如是学生常在细节出差,或前面的知识缺未记下,如学分数加减乘除怎样去括号等,分步骤有选择的解决问题。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有效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
5.蹲下来欣赏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求知欲
蹲下来欣赏学生,使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关爱的情感满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舞的心理体验。教师真心地尊重,期待,赏识每一个学生,实实在在给学生以帮助。
关注每个学生构建有效课堂 篇3
关键词:关注,每个学生,构建,有效课堂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周兵教授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一书中提出“一堂好的体育课应整体体现在五个方面: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形式;高超的教学艺术;全面的教学设计;明确的学生主体。”何为有效课堂, 如何去构建, 成为当今体育教师较关注的话题, 下面就关注每个学生, 构建有效课堂, 与大家一起探讨。
1 什么是体育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就是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后, 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换句话说, 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 不是看教师课堂设计的如何精彩, 讲得如何天花乱坠, 关键是看学生课堂学习后有无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所以, 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 即使有人听课, 我们也不能丢了这个大方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效率和效益。说到根本, 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 才能构建有效课堂。
2 关注每个学生, 如何才能够构建有效课堂
2.1 体育课前关注每个学生, 认真备学生, 备教材, 构建有效课堂
要构建有效的课堂, 向45min要效率, 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备学生, 就要对学生的学情等分析, 因为我们不能由于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 对于课堂出现的意外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在备课的阶段体育教师就必须多下功夫, 熟练把握教情和学情, 注意教学中的取舍, 努力减少无效劳动, 做到:精心备课到位, 准确讲解到位, 能力训练到位, 学法指导到位。砍柴不误磨刀功, 课前要肯花时间去精心钻研教材, 全面而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知识内在联系, 抓住本课的教学目标, 抓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才能有的放矢的去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组织教学, 课后更要把在课堂上发现问题, 仔细想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 有没有必然的规律, 是自己的问题, 还是学生的问题, 分析一下, 记下来, 不管是什么情况, 积累多了之后, 再来集中总结。这样通过课后反思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 一节完整的课才算备好, 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2.2 体育课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 构建有效课堂
许多老师, 都有这样的体会, 自己讲过好几遍或者几节课的内容, 学生还是不懂或者出错呢。
其实老师在课堂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一定要尽可能地关注学生, 否则教师的讲解绝对是低效的, 甚至是无效的。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握好自己的课堂, 努力做到关注学生, 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2.2.1 课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 构建有效课堂
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必须转化为学生的学习, 才是有效的, 否则便是无效教学。我们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作为注意中心, 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如果老师只是专心于教, 对学生没精打采的听课状态漠不关心, 忽视对学生学的指导, 那又如何会取得高质量的教学。因此, 为了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体育教师可以将口令声音抑扬顿挫, 有激情, 也可采用小游戏, 激发学生兴趣, 这样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也对体育这门课更加喜爱。可见,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能够使教师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让教师的“教”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学”, 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2 体育课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 构建有效课堂
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的人, 在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 对学生一视同仁, 尊重每个学生, 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教师要创设多种合作学习的活动,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如果教师只关注优生, 而忽视中等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 导致学生心理逆反, 和老师对着干, 甚至会说话、捣乱, 破坏课堂纪律。老师要及时关注这些学生, 发现一个练习动作做得好就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会使他们心灵上得到安慰和鼓励, 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 这样的课堂教学, 效果会更明显。
2.2.3 体育课堂上关注每个学生, 尝试分层次教学, 构建有效课堂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关怀每一个学生, 促进每一个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 承认个体差异, 实施有差异的教学。班级里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有基础的好坏, 接受能力的强弱, 思维是否活跃, 情感、想象力是否丰富, 加之性格的差异等等, 一个学生就是一个模子。为了获得课堂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 我们应该多多关注学生, 在课堂教学时, 知识内容应由易到难, 教师语言要深入浅出, 照顾到接受能力较差, 层次低的学生, 使他们不掉队, 学得扎实。学习要求应有层次性, 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吃得好吃得饱。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多种多样, 激发学生兴趣, 尊重他们的不同情感体验。教师关注每一个个体, 让不同特点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知识得到积累, 能力得到提高, 个性得到发展。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个体差异,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要进行分层次教学,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不同的问题。
2.2.4 体育课堂上关注每个学生, 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构建有效课堂
研究表明, 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越多, 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 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见, 有效教学必需要致力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一是发扬教学民主, 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 鼓励质疑问难, 发表不同意见, 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注重情感投入, 加强师生情感沟通。教师如能在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 予以情感投入, 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 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 那么, 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会水到渠成。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 彼此交流情感、体验, 既丰富了教学内容, 又求得了新的发展,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2.3 课后及时反思总结, 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已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的有效结合, 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但不少教师往往是上完课后“如释重负”, 缺少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 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与感悟。所以, 许多教师往往在参加培训、课堂观摩等教研活动时踌躇满志, 但在自身教学实践中却“穿新鞋, 走老路”。因而, 坚持写教学后记、教学反思、总结等, 是对课堂不断优化的一个过程, 也是课堂逐步达到高效的有力手段。
2.4 关注每个学生, 构建有效课堂, 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教师素养直接影响有效课堂的构建, 现行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能力的自我发展, 优秀的教师能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挖掘学生的潜力,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实现教学目标。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 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这是我们提高有效教学的根本。
3 结语
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艺术各不相同, 但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相同, 那就是有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有责任和义务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 不断创新, 真正做到关注学生, 了解学生, 走近学生, 努力创建高效课堂。关注学生是有效教学的起点, 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是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应该做到的。我们努力探索着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性”不是唯一的、一成不变的, 伴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 现实的有效性将向着理想的有效性发展, 力求体育教学能够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真实、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周兵.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篇4
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诚如朱小蔓教授所言:“关注人的情感发展是教育中的一个本源性、根基性的问题。因为只有情感才是真正属于个体的, 它是内在的、独特的, 是人类真实意向的表达。”[1]这种对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视使得情感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的关切点。情感教育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实际上是沿着两个向度进行的。第一个向度是对整体性情感的关注。这种关注涉及到的是诸如:何为情感?情感发生的机制是什么?如何开发情感的价值?怎样培养情感?等等, 这是从普遍性的视角来进行情感教育的。第二个向度是对那些一般性、个别性、基础性情感的教育, 如同情感、幸福感、秩序感、敬畏感、安全感、责任感等。这一向度实质是把情感教育细致化和具体化了。因为仅仅从整体上进行情感教育还带有很大的空洞性与抽象性, 只有从一个个具体的情感入手, 才能让情感教育更具生命力。但是, 必须指出的是, 目前对一般性、个别性、基础性情感的教育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其视角大多指向具有积极意义的正性情感, 而对学生的负性情感缺乏专门的关注。这一点在朱小蔓教授论述“基础性情感”的开发与教育时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她说:“随着情感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我们把研究的视角逐渐深入到那些个体生命中综合性的、能为真善美情感的发展起奠基和迁移作用的基础性情感, 重视对生活中真实的、可直观的、能促进人格全面发展的基础性情感作教育的研究和开发。”[2]很显然, 对基础性情感的教育和开发仅仅是基于它们“能为真善美情感的发展起奠基和迁移作用”以及它们“能促进人格全面发展”。而这些具有发展性价值的基础性情感显然只是指正性情感, 而绝不是那些具有消极意义的负性情感。
情感教育之所以会对正性情感给予特别重视, 而忽视了对负性情感的关注, 笔者认为原因有三:首先, 在很多人看来, 教育是一种发展性的活动, 而情感教育也就理所当然要在学生身上发展情感品质。这种情感品质的发展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让学生内化情感品质, 换言之, 学生本来就缺乏某些情感品质, 而通过情感教育能够把某些情感品质内化到学生的情感体系中去, 从而使得学生的情感体系更加丰富;二是提升学生的情感境
筅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刘德林
界或能力, 这是指学生的情感还处于低水平, 情感教育就是让认知服务于情感的发展, 即让知识内化到学生的情感体系中, 从而使得学生的情感得以提升。在这两种情况中所提到的情感显然也只是指正性情感而言的。因为第一种情况中要内化的情感品质不可能是内化消极意义的负性情感, 而第二种情况中所提升的情感也只是指处于低水平的正性情感, 如果是负性情感, 显然无须提升而是要想方设法加以消除。其次, 认为正性情感能够引发学生的某些积极性道德行为, 即“当一个人不断积累了一些积极情感体验后, 就会在行为上产生某种偏爱的立场、定向的行为”。[3]既然学生产生偏爱的立场与定向的行为是与自身的情感体验有关, 所以要让学生的立场具有正确性以及行为具有道德性, 就应该要让学生体验到的是一种积极意义的情感, 即正性情感。相反, 如果体验到的是消极意义的负性情感, 其立场与行为显然会偏离正确性与道德性。而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立场与道德行为, 所以情感教育相应地要关注正性情感。最后, 在一些人看来, 负性情感通常是与阴暗、消极、负面等相联系的, 正性情感是与积极、正面、光明等相联系的。而在今天的教育中, 我们往往又要提倡积极、正面、光明的一面, 极力避免阴暗、消极、负面的方面, 由此, 情感教育中突出正性情感而忽视负性情感也就理所当然了。这种对正性情感的重视和对负性情感的忽视, 使得当前的情感教育走向了“单向度”倾向。今天的情感教育要么是谈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品质, 要么是谈怎样去提升与增长既有的情感, 而对于学生的负性情感却避而不谈。这种“单向度”的情感教育无疑是一种片面的、畸形的教育。
二、情感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负性情感发展
情感教育之所以要关注学生的负性情感发展, 其基本的理由是因为学生的情感既有正性性质的, 也有负性性质的。如果只关注学生的正性情感, 而忽视学生的负性情感, 这既不利于我们对情感教育作出全面的理解, 也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全面发展。而最深层的缘由则是因为学生的某些恶行正是植根于负性情感。而情感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负性情感发展, 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到引起这些恶行的根源。换言之, 要确立到底是何种负性情感导致了学生恶行的出现, 从而对负性情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 以达到最终杜绝和摒除恶行的目的。
而在目前的教育中, 由于对学生的负性情感缺乏必要的关注, 因此, 很多教师难以认识到学生的恶行与负性情感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大多只是把这些恶行简单归咎于学生的“邪恶”本性。在很多人看来, 学生是一个具有“幽暗人性”的人, 即他们的深层本质就是危险的、邪恶的, 他们有着不服从的烈性。“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家们经常把小孩看成是‘小鬼’, 天生就带着原罪, 内心深藏着仇恨。”[4]对于这些由“邪恶”本性导致的恶行, 教育当然要进行干预。那么, 如何干预才能使他们出现善行呢?一般来说, 基于对学生“邪恶”本性的认识, 教师无非就是采取诸如控制、抑制、训导、纪律、惩罚等规训式的方法来促使学生放弃恶行。诚如马斯洛所说:“儿童主要是些充满破坏性、进攻性和敌对的小动物, 人们必须用纪律和惩罚来约束他们, 这样在他们身上才会出现少许的善性。”[4]当用这种规训式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时, 他们的恶行是否会得到彻底的矫正呢?法国思想家居友说:“如果一种罪行可以通过物质上的惩罚而获得赎补, 如果可以通过一定量的身体上的痛苦来处罚恶的行为, 那就像教会的纵欲可以用来缝补皇冠上的裂缝一样方便了。不!所做的只是做了而已, 但道德上的罪恶却依然存在。”[5]显然, 这种规训式的教育干预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无功式教育。因为学生对这种教育干预产生的很可能是一种憎恶与反感心理, 他们尽管慑于教师的权威而放弃了恶行, 但这只是一种“免而无耻”的暂时性选择, 而根本无法达到“有耻且格”的高层次境界。马斯洛对此有过精彩的论述, 他说:“我们有足够的事实把大量所谓的邪恶归咎于身体上的疾病和人格上的缺陷, 归咎于人的无知和愚昧, 归咎于人的不成熟, 归咎于败坏的社会机构和江河日下的世风。但是我们却没有足够的事实来肯定到底有多少邪恶可以归到这些因素上去。众所周之, 邪恶可以通过健康和治疗、知识和智慧、年龄上和心理上的成熟、良好的政治经济以及其它健全的社会习俗和体制而逐日减少。但到底减少了多少呢?这些措施能把邪恶减少到零吗?现在确确实实可以保证, 我们有足够的知识拒绝这样一种看法, 即认为人的本性就其本质而言, 从生物学意义上来看主要地和根本上是邪恶、有罪、刻毒、残忍、暴虐、凶狠的。”[4]显然, 马斯洛认为把人的恶行归咎于人的本性是搞错方向了, 而由此采取的教育措施也是根本无效的。那么, 学生的恶行是源于什么样的动机呢?
实际上, 学生的恶行很大一部分只是一种派生性或继发性动机行为, 而不是一种所谓的原发性动机行为。这种派生性或继发性动机行为是源于自身所受的某种伤害、体验到的某种挫折或者说是自身的某些利益或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结果。当学生经历这些伤害与挫折后, 就会产生某些消极性的情绪体验, 从而生发出某种负性情感。而这种负性情感充溢在人的内心时, 人都有一种想宣泄出去的冲动。这种宣泄往往伴随着某些恶行的出现。如怨恨是一种负性情感。怨恨情绪产生后, 学生有着一种发泄出去的冲动, 这种发泄并不会直接地针对怨恨诱因, 而大多是采取间接的破坏性或攻击性等恶行来实现的。马斯洛对此有明确的认识, 他说, 人的敌意情绪“极有可能是出于失望、遭到拒绝、孤独以及那种害怕失去尊重和保护的心理, 换句话说, 都是由于他们的基本需要受到阻碍, 或者由于他们感到了这种受阻所带来的威胁, 而不是由于他们生来就有一种仇恨或伤害的冲动”[4]。所以, 当我们发现学生的恶行并非源于其“恶本性”, 而是植根于某种负性情感时, 那么, 我们就找到了对学生的恶行进行教育干预的“钥匙”, 那就是在教育中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来杜绝负性情感的滋生, 或者采取理性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化解这种负性情感。笔者认为, 这是一种唯一能够从根本上摒除学生恶行的教育措施, 这也是情感教育必须要关注负性情感的根本要义之所在。如果情感教育放弃了对学生负性情感的关注, 那么对于那些由学生的负性情感所引起的恶行, 我们很可能就会错误地归咎于其他原因, 这就使得我们无法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所以, 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负性情感发展在根本上是为了能够让我们寻找到摈弃其恶行的有效途径。这一点与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正性情感发展有着同样的重要性。因为教育既要在学生身上发展出善行, 也要消除他们身上已有的恶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不仅仅要发展学生的正性情感, 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负性情感进行必要的教育干预。而只有两者同等重视, 才是一种全面性的情感教育。如果只看到了在学生身上发展正性情感从而产生善行的增力效果, 而忽视负性情感衍生恶行的减力作用, 那么, 情感教育所带来的增力效果必然会被负性情感的减力作用所抵消, 这就使得情感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而这种情感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就是一种情感上的“单向度”之人。
三、关注学生负性情感发展的应有之策
1. 要懂得如何识别负性情感。
如果不知道学生积聚了负性情感, 情感教育就无所谓关注学生负性情感发展的问题。当前情感教育缺乏对负性情感的关注, 其中也与教师难以识别学生的负性情感有关。所以, 懂得识别负性情感是情感教育能够关注学生负性情感发展的前提条件。那么, 如何识别负性情感呢?一般来说, 从身体状态和行为举动两个方面来识别是最常用的方法。美国心理学家斯托曼说:“情绪一词的含义在于, 情绪是情感;是与身体各部位的变化有关的身体状态;是明显的或细微的行为, 它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6]身体状态变化主要是指身体的某些部位 (眼、嘴、鼻、眉、脸色等) 会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变化或不同于正常情况下的身体状态。如通常出现的皱眉、出汗、脉搏的增快、双目圆睁、肌肉紧张、脸色苍白、怪叫、悸动的或颤抖的感觉、身体避开 (疏远) 以及一些紧张的面部表情等。如愤怒感表现为扭曲的嘴唇、绷紧的面部肌肉、咬牙切齿的动作等;行为举动主要是由负性情感引起的某些异于正常情况的动作等。如怨恨感出现时往往会有迁怒动作、诋毁或贬低性举动等。所谓迁怒动作主要是泄愤、攻击、破坏等;所谓诋毁或贬低性举动即把高贵的价值或特质诋毁或贬低为是低贱的价值或劣质, 而把低贱的价值或劣质想象性地看成是高贵的价值或特质。出现这种举动是因为学生自己未能获得自己心仪的高贵价值或特质, 从而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 为了消除这种不平衡, 他选择对高贵价值或特质进行诋毁或贬低。通过这些动作, 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学生出现了怨恨的心态。识别负性情感一般要经过两个步骤:一是从学生的身体状态与行为举动判断出学生是不是出现了消极性情感;二是对这种消极性情感再作出细微的辨析, 确认是属于何种负性情感, 这一步骤需要较高的技巧。
2. 要允许学生表现或宣泄内心的负性情感。
由于负性情感会导致消极性的后果, 一些教师通常会采取各种措施禁止学生表现出自己的负性情感, 对学生宣泄自己的负性情感更是加以训斥与责骂。如一些教师面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愤怒感、怨恨感等, 会如此呵斥道:“你不要在我面前表露出你的愤怒与怨恨!”教师的这种态度往往会导致学生被迫隐藏自己的负性情感。其实, 高明的教师在情感教育中不但不禁止学生表现或宣泄自己的负性情感, 而且还会鼓励或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地加以表现或宣泄。为什么呢?首先, 让学生自由表现出自己的负性情感有利于找到情感教育的“着力点”。因为情感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情感状况, 只有从学生的这种实际情感状况出发“对症下药”, 才能取得情感教育的明显效果。而学生所表现出的消极性情感正体现了学生的实际情感状况。如果禁止学生表现其真实的情感状况, 学生就会刻意地对自己的负性情感加以隐瞒, 呈现在教师面前的只是虚假的情感现状, 这就使情感教育的“着力点”陷入了盲目之中。其次, 情感表现或宣泄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如果对学生的负性情感表现与宣泄一味加以压制, 无疑会使学生产生身心上的疾病。而“任何真正的需要的满足都有助于个人的改进、巩固和健康发展。这就是说, 任何基本需要的满足, 都是背离神经病的方向而向健康的方向迈进了一步”。[4]所以, 允许学生表现或宣泄内心的负性情感能够使他们体验到一种基本需要的满足, 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
3. 要对学生的负性情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
这种干预主要是从两个方向进行:一是要针对负性情感生发的内外条件, 提供某些教育策略, 让负性情感消除在萌芽状态。这是一种从根本上消除负性情感滋生的教育策略。一般来说, 负性情感的滋生是由社会基础与心理基础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基础通常是指外在的伤害性因素、挫折性环境等。心理基础一般是指性格特征, 如勇敢或怯懦、自信或自卑、宽宏大量与心胸狭窄等。像怨恨就是由社会基础 (伤害性因素) 与心理基础 (软弱无力) 两者交互作用而生发的。换言之, 如果没有伤害性因素, 怨恨也就失去了滋生的外在土壤。而有伤害性因素却未必会产生怨恨———如果学生是一个强者, 因为, 他会对伤害者做出即时的反击, 不满情绪被宣泄出去了。而如果他是一个软弱无力者, 他就缺乏即刻回击的勇气, 不满情绪只能隐忍在心, 变成怨恨。其实, 在负性情感产生的两大基础中, 心理基础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同样受到伤害, 有些学生会产生愤怒感、怨恨感, 而有些未必会产生。这其中的决定因素在于学生的不同心理状态。所以, 情感教育要从根本上杜绝负性情感的滋生, 应该重点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 让学生的心理变得强健, 从而能够承受各种外在的伤害或挫折。教育干预的第二个方向是要针对负性情感的特点, 选择合适的方式让学生的消极性情感得到理性的宣泄或疏导。如对于学生的忧愁感, 教师可以创设对话性社区, 提供倾听者, 让学生无忧无虑地倾诉。倾听者则通过安慰、开导、解释、移情等形式来帮助忧愁者。另外, 提供学生合适的发泄场所也是消除负性情感的较好方式。这主要是针对学生内心积聚的不满、不平之气而形成的负性情感, 如愤怒感、怨恨感、报复感等。像目前一些学校特意设置的情绪发泄室就是针对这些负性情绪的宣泄而言的。在发泄室中, 一般会设置一些替代物, 如橡皮人、沙袋、抱枕、塑料袋等, 让学生在发泄室中对橡皮人进行拳打脚踢、大声叫骂或者胡乱涂抹等, 以达到宣泄不平情绪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2]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 (第1卷)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314.
[4][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
[5]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 (上)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学生个性 篇5
一、挖掘教材之美, 丰富学生的内心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代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作品, 在讲授这些作品的同时, 我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美, 把中国语言文字的美教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悠久历史,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进而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描述大自然的,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了祖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变化;《庐山的云雾》紧扣住庐山云雾的特点, 运用联想、比较和比喻等方法, 以明快优美的语言, 描绘了庐山那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无比热爱的美好感情。在教学过程中, 我充分利用这些教材提供的美育因素, 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的教育, 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 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还有, 就是课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美。小学语文课文中塑造的人物或拟人化的角色都有鲜明的形象, 这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人物 (或拟人化) 形象, 无不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中, 我充分利用这些感性材料, 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 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 并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二、加强阅读指导, 培养学生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有乐趣才会有兴趣, 那么, 怎样使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呢?一是选择“浅”“近”的内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 我们要尽可能地选择浅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阅读材料, 如:让学生感兴趣的童话、寓言故事等, 这样, 学生便于运用生活经验读懂课文, 能读懂就有收获, 就有成功的快乐。二是要阅读形式多样化。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 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 欣赏美的画面, 感受美的形象,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 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 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三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 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这样, 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 得到了美的享受, 表现了自我, 获得了成功, 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就一定会喜欢阅读。我们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 对文中自己特别喜爱或感受最深的部分作出反应,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三、丰富实践活动, 发展学生的个性
随着学生的发展, 语文的实际应用范围越来越大。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已不再是单薄虚拟的, 如果到实际生活中马上应用, 获得锻炼的机会, 就能大大地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如:在国庆前夕, 让学生自己动手, 编一份迎国庆的小报, 内容主要是反映祖国的建设成就, 家乡的发展变化, 也可以反映学校的变化和同学们的进步。稿件要短小活泼, 形式多样, 尽量自己写。发挥创造性, 给小报起一个有特色的名字。并注意书写工整, 版面设计要美观大方。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 学生得到了运用各种能力、大胆想象创造的机会, 设计出了一幅幅富有个性的小报。关注过程, 重在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 关注学生参与过程中的情感态度, 重在引导学生从过程中体验情感, 享受成功, 发展个性。如:在学习《荔枝》一文后, 学生都能为作者的母亲对子孙那份深深的爱所感动, 同时也为作者的孝心所敬佩。为此, 我趁热打铁, 要求学生回家帮妈妈做一件事, 或用自己节省的零花钱买一样妈妈喜欢的东西, 亲手送给妈妈。注意观察妈妈的动作、神态, 听妈妈说些什么, 然后写在日记里。在这一实践过程中, 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文章内容的感染下, 用自己饱满的感情、真挚的心, 去回报妈妈, 感受这样一个感人的过程, 并创造出一份份美好的东西。生活是五彩缤纷的, 处处充满美, 但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 以自己独特的视觉, 去发现、去感受、去体验, 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情感、发展自己的个性。
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篇6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阅读氛围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只有在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老师面前, 才可能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热火朝天的讨论、无所顾忌的见解、积极主动的学习。为此, 教师不能以“知识的权威”自居, 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 是一种享受。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才可能拥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放下架子, 力求与学生平等, 从语言、行为上引导学生感悟课文, 理解课文, 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思考。
二、重视朗读, 在朗读中获得自我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应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的朗读信心, 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朗读把作品中所蕴涵的无形情感转化为学生内心的真实体验, 使抽象、空洞的文理生动形象地跃然纸上, 让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心灵感受相碰撞, 更进一步地感受作者的心声。通过有感情地范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方式, 学生随作品中的情感变化而怦然心动, 体会作品中的苦与乐、忧与喜、思与怨。例如, 高尔基的《海燕》, 这既是一篇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抒情散文诗, 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面, 作者以海燕象征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 把它当做一把利剑, 划破黑暗, 汲取光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使学生感受到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感悟到海燕穿越时空的壮美, 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是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通过朗读, 学生很自然进入作者的思维空间, 为进一步体悟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因此, 朗读能使学生观其文, 晓其理, 知其情。
二、 张扬阅读个性, 尊重独特体验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中, 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来的, 要让学生自己阅读, 自己学会阅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不一样, 学生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 这是正常现象。学生的独特体验应受到尊重。因此在课堂上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 允许差异、允许争论。教师要为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独特体验创造良好的环境, 要有意识地设计出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让学生各抒己见, 迸射心灵的火花。例如在教鲁迅的《雪》一文时, 我先提出:“鲁迅是喜欢南方的雪还是北方的雪?”让学生走进文本, 理解文意, 然后进一步提出:“你喜欢南方的雪还是北方的雪?”鼓励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 而不要迷信权威, 但一定要言之成理。学生果然畅所欲言, 有喜欢南方雪的鲜润美艳的, 认为南方的雪妩媚多姿, 可以给人带来无穷的快乐, 它象征一种理想的生活, 使人们对生活产生美好的憧憬, 也有喜欢北方雪的蓬勃有力的。其中一个学生说:“我不喜欢南方的雪, 南方的雪太软弱, 太软弱不行。”我不失时机地问道:“能举个例子吗?”这个学生结合实际举了几个生动的例子。学生能把文本和现实结合得如此完美, 实属难得。当然,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并不是说一味地肯定, 也不是让教师含糊其辞, 听之信之, 而是对学生要有尊重的态度,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 同时也要及时准确恰当地纠正学生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学生这些不同的情感感受体验, 有力地显示出个性化阅读的特点。
四、巧设舞台, 展现阅读体验的情感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 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饱含浓厚的感情色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他们通过朗读等方法, 获得情感体验之后, 想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所以身为“学生学习活动组织者”的教师就应把握时机、适时设置舞台, 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体验到的情感, 享受成功的乐趣, 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教学《水调歌头》一课时, 我在引导学生感悟了意境、体会到了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后,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 全班同学立即动了起来, 有的配调, 有的唱起歌, 有的拿画笔画, 有的声情并茂地朗读……这短短的几分钟可能是他们最开心最放松的时刻。趁势我索性让学生演唱一遍, 感觉好听, 又要求跟着音乐伴奏唱一遍, 有些学生还不由地做起动作。这节课效果不错, 学生比较满意, 关键是教师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让他们把自己体验到的情感表达了出来。
五、多方位评价, 使情感体验得到认可
《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之后, 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要求学生在阅读交流与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这就要求教师多方位地评价, 不要仅仅以主观认识或感悟评价别人的阅读体验、感悟, 应允许“百花齐放”、“不拘一格”, 这样就会使学生体验到情感的进一步升华, 促进学生更好地健康地发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 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 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特别关注学困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对他们的点滴感悟要格外珍视, 多给他们一些肯定, 长此下去, 他们定会有进步。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像绵绵细雨, 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灵。只有优化了情感教学, 学生才能真正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熏陶, 才能较成功地提高情感素质, 有效感受吸收课文的语言、文本的情感, 从而使阅读教学呈现出勃勃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
[2]吴琴飞.初中语文的内涵与文学鉴赏.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6 (02) .
[3]朱慕荣.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
[4]熊小萍.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及其途径.新课程 (教研版) , 2009 (09) .
思品课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篇7
一、做学生的表率, 拉近师生情感距离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 处于思想品德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这一过程又不可能自发完成, 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俗话说“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 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用高尚品德和渊博知识这样会得到学生的敬佩和信服, 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疾其师, 隐其学。”当学生喜欢、热爱、敬仰教师, 渴望与教师敞开心扉对话时, 就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心理上、情感上的认同。正如卢梭所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 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要努力走出“一切为了分数”的怪圈, 处处为人师表, 当好学生的表率。
二、动之以情, 培育学生积极的情感
思想品德课是比较系统地、直接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 是实施中学德育的重要途径, 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培养道德情感, 指导道德行为。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有目标意识、主体意识、反馈矫正意识外, 尤其要强化“情感意识", 即要在课堂上动之以情, 让师生之间得到情感的沟通, 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学习, 让他们感到每一分钟都在享受。例如, 在讲《人的真正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时, 教者可录制电影《焦裕禄》万民悲泣送书记的场面, 再配上断断续续的画外音:“请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 把我埋在沙丘上, 我活着不能治好沙, 死了也要看你们把沙丘治好”。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这样的情境怎能不深深地打动着学生的心呢。一个清廉爱民、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必然牢牢扎根于学生心田, 激发起学生的敬仰学习之情, 懂得人生价值的真谛。
三、整合教学内容, 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
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众多信息中找到适合教学所需的最新资料, 如何最高效率的使自己的工作质量得到提高, 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快速变化的信息社会里处变不惊, 从中受益。这是信息时代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面临的又一难题。因此,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 即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需要, 与时俱进, 增添新的内容, 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建立教学资源库, 经常从网络中收集各方面的教学资源, 把能用于思想政治课信息化教学的资源, 包括文本、图片、音乐、影像等, 分类存放, 以便今后检索调用。也可从报纸、新闻联播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这样, 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 情感共鸣也就易于形成, 学生便会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 课堂教学目标、任务也才能圆满完成。
四、精心设计问题,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要让学生理解课文, 明白道理, 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 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 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比、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 把学文明理, 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时, 我发给学生《真正的友谊》的素材, 然后提出问题:王刚想到魏坚会“告发”他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设想王刚的心态和被告发后的情景, 联想他的思想波动, 合理想象放学后的情景。道德认识:魏坚的“告发”是善意的, 态度是诚恳的, 这正是维护友谊的表现。角色互换:如果你是魏坚, 根据当时的情况, 你会怎么处理?发散思维:你能不能想出更妥当的办法?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和师生课堂间的真情交流, 学生不仅获得道德知识, 而且获得了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
五、开展活动教学, 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 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 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活动是学生体验、发现、建构的过程和方式, 是学生参与程度的重要标志, 以活动促认知、思考, 从而实现动智与动情的结合。为此, 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活动,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动”中悟。经历活动, 学生会自然地达成共识。如, 在讲授合作这一主题时, 通过一个“青蛙搬家的游戏”让学生懂得怎样与人合作。学生的活动取代了教师的讲解和灌输, 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愉快, 教学效果较好。
情感相融关注学生 篇8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要实现这一点, 就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年的教学与班主任生涯中我深刻体会到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关键在于教师尊重、理解学生、诚心对待学生。
一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
学生最不愿意与看不起他的人打交道, 因此, 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尊重是基础, 理解是前提, 只有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理解学生, 理解学生才能爱学生, 母爱无私, 师爱伟大, 爱心是春雨, 它可以滋润学生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神态、多样的奖励、全面的评价为学生创建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营造一个有利于创造活动的心理氛围。记得有一次在上课时, 我一连两次提问了一个平时不爱吱声、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 并对他的回答给予了表扬;第二天上课我在提问时, 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的居然是他, 我感到很惊奇, 也很高兴, 马上让他回答问题, 从此以后, 他上课表现得非常积极, 学习成绩提高很快。记得还有一次, 我在上课时发现一个平时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 在搞小动作。我并没有用语言批评他, 而是走到他跟前笑着看着他, 他觉察到了我的目光, 马上停止了搞小动作, 集中精力听课, 下课后, 他主动找我承认错误, 这件事情虽小, 对我的触动却很大。可见, 作为一个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 不要训斥学生, 要尊重、理解学生, 平等对待学生, 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师生之间只有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富有情感平等和谐的交流中, 学生才能“有话总爱跟老师讲”, “有事总爱找老师帮。”
二师生之间要以诚相待、相互沟通
学生自尊心强且逆反心理也很强, 作为教师如果脱离学生, 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架子去说教, 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其教育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作为一名班主任, 我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交朋友, 谈心、说笑, 而且还一起玩耍。我是学体育的, 非常喜欢体育活动, 而且还爱好唱歌, 性格也比较开朗。在课余时间经常和学生在一起跳皮筋、踢毽子, 还和学生一起打篮球, 有时还和学生一起学唱流行歌曲, 这些活动拉近了我和学生间的距离, 他们把我当成朋友, 有什么心里话愿意和我说, 我也愿意听他们讲, 并能及时和他们沟通思想, 融洽师生关系, 关心他们的生活, 这样做使我在教学中取得了学生心理上和情感的配合, 学生喜欢我这个老师, 就愿意学习历史。
三教师如何对待我们眼中的所谓的“后进生”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后进生, 性格粗野、情绪急躁、不遵守纪律, 这样的性格多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平时要求孩子不严, 不闻不问, 孩子犯了错误就责骂或体罚, 孩子在家里得不到温暖, 就养成了粗野的个性。对这样的学生教育, 严厉的责备和不适当的批评都会招来失败, 甚至导致师生对立, 对他们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避开严厉的直接批评, 应和风细雨地说服教育, 多看他们的优点, 鼓励为主, 有声的表扬和无声的批评并用, 使他们感到老师尊重他们、老师爱他们。
有一次我正在上课, 忽然听到了歌声, 我循声望去, 发现有一位同学上课听录音机入了迷, 不自觉地随着录音机唱了起来。他的行为严重影响了课堂纪律, 我当时很生气, 真想把他叫起来狠狠地批评他一顿, 但转念一想, 如果这样做, 一是影响课堂教学进度, 二是容易引起他的对立情绪, 于是我并没有严厉批评他, 只是点了一下他的名字。等到讲完课, 离下课还有几分钟, 我把话锋一转说:“同学们学习了一节课已经很累了, 让我们听听歌曲轻松一下好不好?”学生马上说:“好!”“那我们班上谁唱歌最好听啊?”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王××”, “那请王××同学给大家献上一首歌吧, 我们大家鼓掌欢迎。”他一听让他唱歌, 那可是他的特长, 在区里还获过奖呢, 于是很自豪、富有表情地唱了起来。等他唱完后, 我说:“同学们, 说他唱得好不好啊?”“好”, 我接着说:“王××同学歌唱得真的很棒, 不愧是获奖选手, 老师希望你今后不但在音乐方面更上一层楼, 更希望你能在学习方面也有所进步。”过了一天, 我又去他们班上课, 这次我特意留心观察他, 看到他这次没有再听录音机, 而是在看书, 于是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个简单问题, 让他回答, 并对他的回答给予了表扬, 全班同学也都鼓掌向他表示祝贺。自此以后, 他找到了学习的自信, 每次上课都能专心听讲, 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作为老师要信任学生, 信任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孩子, 如果他面对的是一位严厉总呵斥他的老师, 即使你是他的父母, 即使你真的很爱他, 但他对你所说的和要求的也会厌倦。这种反感情绪尽管因为害怕而有所克制, 但不利于接受知识, 相反如果在一个友好、亲昵、鼓励的气氛中学习, 不但可以增加孩子对老师的信任感, 而且学习效果也会好得多。
【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推荐阅读:
关注差生的情感11-15
唤醒每个学生的生命感10-18
让爱的阳光洒满每个学生的心灵07-04
贴近每个学生09-13
关注情感体验10-31
把爱心献给每个学生11-17
用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每个学生09-11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模范公民08-09
把关爱撒向每个学生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