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每个学生的生命感

2024-10-18

唤醒每个学生的生命感(精选7篇)

唤醒每个学生的生命感 篇1

2003年国家卫生部门公布:13.3%的中小学生曾认真考虑过自杀, 49%的学生曾经尝试过自杀。生命意识的淡薄与缺失已成为现代人的一大瘤疾, 生命教育成为当代教育的迫切使命。历史学科作为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必须承担起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接受生命教育的熏陶, 形成健康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尊重学生, 关爱学生身心健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 却又是十分脆弱的, 一不小心, 露珠滚落, 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生命情感和优良品格。进行生命教育, 首先要求历史教师提升自己的生命意识, 不断完善自身的生命形象, 始终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乐观积极地面对一切,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在课堂上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影响下, 学生会逐渐形成爱他人、爱集体等良好品质。因此, 在历史课堂上,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 让课堂“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 强调对智力的挑战, 强调对激情的引发, 强调生命对生命的呼唤, 强调人性对人性的交流理解。

二、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历史

体验和感悟是指学生对教材内化后的内心反省。因此, 历史教师要善于将最能体现人性光辉的鲜活素材展现给学生, 从而引导学生真情体验和感悟历史。

1. 在探求中感悟生命的厚重。

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 他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因此责任感是生命教育的首要内容。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生命后, 才能对自己、对他人产生责任感。这份责任感让我们更清楚生命的价值, 更懂得珍惜生命。

近代中国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和探索史, 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 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谭嗣同为了变法图强而英勇就义, 临刑时大呼:“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表现出其大无畏的精神;“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为“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学生从他们身上体验到了为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一生的高尚生命情操;明白了生命不仅在于个体的“活着”, 更在于必须活出意义和价值。历史教学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 才能使生命情感内化为学生自我生命的积极情感。

2. 在思辨中彰显生命的理性。

叶澜在《更新教育观念, 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中谈到教育的生命性时指出:“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教师要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 去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如何理性地看待生命及其价值, 在生命教育中非常重要。

如学习《文艺复兴》, 就哥白尼与布鲁诺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 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一些同学认为布鲁诺的生命价值更高。布鲁诺为了坚持真理不惜与罗马教会决裂, 他长期流亡英国, 后被骗回意大利, 在宗教裁判所遭受了四年的非人折磨, 最后在火刑柱上英勇就义。他为了真理而牺牲的精神震撼了许多在神学中沉睡的人们, 激起人们反抗教会的意识。另一些同学则认为哥白尼的生命价值更高。哥白尼在教会的压力下, 对自己的“罪行”进行检讨, 但这是他的斗争策略, 最终他在弥留之际出版了震惊世界的《天体运行论》。同样在受迫害的情况下, 布鲁诺则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坚持真理唤醒了大众;哥白尼保全生命, 发挥自己的才能推动科学发展。通过讨论, 学生懂得了伦理价值取向与生死取向相结合的人生经验, 理解暂时的妥协不是退让, 明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做最成功的自己。

3. 在挫折中, 强化生命的韧性。

当代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享受多于挫折, 在面对竞争时往往束手无策。而一个人要想实现理想必须有顽强的意志。“自古雄才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等名言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钢铁总统”罗斯福是20世纪美国最孚众塑的总统, 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残疾人总统。在罗斯福被确诊为小儿麻痹症期间, 高烧、疼痛、麻木以及终身残疾的前景, 并没有使罗斯福放弃他的理想和信念。他说:“我就不相信这种娃娃病能整倒一个堂堂男子汉, 我要战胜它!”1924年他拄着双拐重返政坛, 政敌们常用他的残疾来攻击他, 但他总能以出色的政绩将其变成优势。依靠这样的坚忍和乐观, 罗斯福终于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通过罗斯福的事例, 学生明白了生活不会一帆风顺, 挫折可以使一个人的意志消磨殆尽, 也可以使一个人重新意气风发。在努力战胜挫折的过程中, 他们锻炼出了更顽强的意志, 在挫折中强化了生命的韧性。

陶行知先生在《斋夫自由谈》中呼吁:“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 人命贵于机器, 人命贵于安乐, 人命贵于名誉, 人命贵于权位, 人命贵于一切, 只有等到那时, 中国才站得起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历史教师的使命, 就在于用历史的智慧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让他们充分理解“以人为本、善待生命”, 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

寻找每个学生的生命密码 篇2

近期,读了一篇文章《这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说,退休之后的大反思,让我明白了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是于永正老人,他说,退休后才经常想,如果时光倒退十几年,让我再教一届小学生该有多好。“如果时光老人,再给我十几年的时间,让我重教一年级,上课时,我会关注每一位学生,不再只是关注教案教学。”“如果让我再教一届学生,我会让学生从我这里体会到尊重平等民主。”“假如我回过头来再从事教育,我会视学生为朋友,我甚至不会称他们为学生,叫他们学生,那意味着我是长者,平等,就不存在了。”“如果让我再教一届学生,我不会再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我会让每个学生喜欢我,爱上学,爱读书,爱思考,人人尽力了,学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如果让我再教一届学生,我希望成为学生的导师,而不是教师。”言辞平淡,句句肺腑,生命之思,黄钟大吕。

看到于永正老人发自内心的恳切话语,我想起了那次赛课。时隔多年,我已经记不清太多的细节,我只记得我的“任性”。

赛课,我还是做好充分准备的,上课班的班主任,也把优秀学生的名单给我了,同时也暗示我不要在意班里不听课的学生。可我一到课堂上,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我发现后排的几个学生,俨然路人一般,尽管有三个评委坐在那里。于是,我“任性”的毛病又犯了,我不能无视他们不管,用王栋生先生的话说:我不想教室里有任何一个学生郁郁寡欢,尤其是语文课。如果不能和每个学生的眼神会意,心灵碰撞,只为部分学生和评委上课有什么意思呢?课件什么的索性也不用了,我喜欢“忽悠”,“忽悠”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当时的课题是《我是一条小河》,我就记得那几个从不听课的学生,能深情地读诗了,能大胆谈起对诗歌的看法了,能懂得诗歌中的象征意义了,并且看到几个优秀学生的小诗后,也希望自己能写首诗试试了。那堂课评委说没有新意,没用课件,只给个二等奖,实际上二等奖就等于没有获奖。但我不后悔,现在想起来还是满满的幸福,只是这种幸福,别人体会不到。我想,那堂课里的学生也是幸福的,后来的教学生活也越发使我感受到:教师和学生在校园里的这种幸福感,是别的行业的人无法体验的。无言也默契,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爱因斯坦说,所谓教育,就是学校里面除了分数,除了知识以外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教育。“一个教师如果能够真正影响几个学生的生命,真正地走进他们的心灵,真正地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他的生命就是非常有价值的了。”朱永新教授如是说。

今年接了一个新班,第一天上课,我就发现,有两个学生很特殊,一个活泼无比,声音响亮,喜欢接老师的话;另一个面无表情,不动声色,愣是一副“心若不动,风又奈何”的禅定状态。这两位学生,在班里应该就是被判了“死刑”——注定教不好的——学生。特别是这位面无表情的学生,他一直就是没有任何表情,不管你说些什么。我明白,这是一位数年来和教师、家长“斗志斗勇”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学生,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法宝,“任尔东西南北风”。在和所有的教师一样苦口婆心之后,我和他放学路上唠家常:“你知道我住在哪个小区吗?”没有反应。“我和你同住一个“村”呢?”他开始有点不相信地看着我,总算有点反应了,我想。“难道你没感觉到刚开学,我就特别关注你吗?”他点点头。“你看我对你多关照啊,你呢老不理我。”他羞赧地笑了,那一刻,我发现他的笑容竟如此美好,其实他的音质也很好听。接着,他打开了话匣子,他说他喜欢看儿童文学作品,法律方面、科幻方面的书也经常看点。“哈,比我涉猎的还广呢。”我夸赞他说。“我也喜欢看环保方面的书,人类很残忍,每天几秒钟都有一种生物在灭绝。”我更是吃惊,这个从无表情也不开口讲话的学生,竟有一颗如此柔软善良的心。他有自己的世界,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呢?他引发了我的兴趣,我只知道,他其他学科的成绩都在二三十分左右,他能逆转吗?我能激发出他学习的兴趣吗?国庆假期结束了,布置的两篇摘抄笔记,他又没有写。晚自习的时候,我走到他身边,我把我写的笔记,递给他看,上面写的是我和他相识以来的事情以及那天的聊天内容。这个学生,看得很快,我看出他的神情在变化,让我更没想到的事,我发现他,有两次在擦拭眼睛。

“相信学生,无限地相信教师和学生的潜力。”我想起了朱永新教授的话。“相信还不够,还要无限地,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这个潜能是我们所无法预料、无法相信的。”我的心里充满了欢乐,我仿佛找到了打开这个学生心扉的密码。

我从没有在他面前提过分数——分数,尤其是语文分数,真的不能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学生在成长,在变化,每朵花都有它自己开放的时间,有的早,有的晚,总之是花,迟早都会开放的。

唤醒每个学生的生命感 篇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要关照儿童的生活世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地处沙地,沙地人在艰苦的创业过程中创造积淀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其课程资源与传统教科书相比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对儿童的语文学习具有独特的价值。作为一名语文教育人,我以语文的视角从沙地人、沙地生活、沙地文化的精华中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引领儿童迈出校门,融入沙地,获得丰富的知识和体验,培养其撷取文化的自觉意识,从承传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提升人生观、价值观,让沙地文化的精髓伴随语文的形式根植于每一个沙地儿童的心灵。

沙地语言——激发学生积累运用的兴趣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先生说:“语文教学过程中缺的就是生活的参与。”他说:“语文教学到底缺什么?就在于没有充分认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性。”因此他一再强调,“一定不要忘记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把课堂扩大到校园、家庭、社会,让学生结合本地、全国和世界的热点进行写作,让生活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我班上有一群学生,平日里花样百出,经常用一些从长辈那儿听来的“沙地方言”来取笑班上女生,但又常常张冠李戴,引起歧义,惹得班上同学哄堂大笑,被捉弄的对象常是泪眼婆娑却又无可奈何。

譬如沙地人把只有一眨眼的功夫东西就不见了或变了样的现象称作“眼睛一喢,老埔鸡变鸭”,但有的孩子却曲解其意,在某女生头上插根鸭毛,捉弄道:“哎,大家快来看呀,我‘眼睛一喢’,这只‘老哺鸡’怎么变‘鸭’了呢?”再如沙地话中的“猫头上一把,狗头上一把”,比喻做事没有计划性,十分随意,但到了孩子们口中却完全变了样:一顽童分别在左右两个同学头上抚了一下后说道:“哈哈,猫头上一把,狗头上一把。”

面对被大家“押送”过来的孩子,我没有如他们想象中那般“暴风骤雨”。在思索如何处理的同时,一个熟悉的故事再次浮现——

一位新教师第一回进教室,班上竟有一位顽皮的学生把教室的墙面涂成黑色。意外的情景让他在门口止步,片刻惊慌和紧张过后,他把目光投向大家,似乎在问:“谁干的?”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那个男孩,男孩一副大无畏的样子。大家都在等着老师气急败坏地冲向校长室,就像以前的那些老师。可出人意料的是,年轻的教师从难堪中冷静下来,诚恳地说:“我很高兴,我们班有这样一位幽默的同学,这位同学非常聪明,非常有创造力!这么多年来,没有一个人想到过把墙刷成黑色,可是他却想到了。我相信,这位同学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大家相信吗?这位同学既然能把墙刷成黑色,那么他肯定也能让墙还原成白的,让我们用掌声来表示对他的信任!”大家一起热烈鼓掌,老师的目光有意无意地瞟向那个男孩,男孩的脸红了,这么多年来他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第二天,同学们来到教室,发现墙壁又变白了。

这般的机智是教育的艺术。面对眼前的孩童我又该如何唤醒?将计就计——他“道高一尺”,我“魔高一丈”。我首先肯定了孩子对沙地方言的了解,在他沾沾自喜之时适时鼓励他通过请教长辈、上网查找资料等,了解更多的沙地方言,并想办法为他们借来《沙地风情录》等书籍。在以后的日子里,这群孩子一有空就互相交流自己问来的、查找来的沙地方言,并通过阅读了解了更多的沙地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在他们充分占有沙地方言的基础上,我又适时组织学生举行“沙地方言——我最亲的乡音”语文实践活动。孩子们从中获得的不仅是对家乡方言的了解,更是对沙地方言浓浓的兴趣。趁热打铁,我鼓励学生:学习语文就跟我们亲近方言是一个道理,只有充分积累,自主理解感悟,才能正确运用,而不至于破绽百出,惹人笑话。孩子们乘兴开展了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歇后语专题”、“成语故事专题”、“民俗民谚专题”、“民间故事专题”等等,由对“沙地方言”的点滴了解荡漾开的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

当我们的教学关注了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生活经验,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它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接触面,更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

当然,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还必须关注儿童可能的生活。不是把大千世界的内容复制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而要促进学生的生活品位、生活格调、生命质量的提升。

沙地故事——发学生亲近经典的欲望

在对儿童语文学习的调查中,我发现,部分顽皮孩子口语比较丰富,情感体验也较为独特,他们中多数人都喜欢“讲故事”。

走进其中,我欣喜地听到孩子们讲的故事幽默生动,且是现在好多孩子都不熟悉的、曾经在沙地广为流传的《乌女婿》《看看鸡下巴,眼泪过下巴》等故事。经调查,我发现这些孩子平日里读书少,却喜欢凑热闹,尤其喜欢往老人堆里钻。老人胸襟宽广,对他们的顽性最为包容。久而久之,他们就从老人口中学得了这些故事。而这些又恰巧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好学生”所缺少的。凭着一名语文教师的敏感,我捕捉到了一个语文教育的良好契机。借由一节语文阅读课,我邀请班上一名最能说会道的孩子来给大家讲讲《乌女婿》的故事,这不讲不知道,一讲不得了,这名同学即刻升级为我们班的“故事大王”。趁着他喜出望外之际,我找他谈心:“这‘故事大王’可不是好当的,可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啊!”孩子的好胜心占了上风,他拍着胸脯保证自己一定不会愧对“故事大王”这一殊荣。这往后,我隔三差五借些故事书给他,并创造机会让他在班上一周一次的“故事会”上尽兴发挥,享受成功的喜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这一个“点”带动的是整个“面”,孩子们对故事的兴趣日渐浓烈,渐渐地,我推荐的内容也由小故事到中长篇的儿童文学读物,正如“文火煮螃蟹一样”,这慢热的过程“润物细无声”,激起的是孩子们对儿童文学的无尽兴致。

杨再隋先生在《兴趣·方法·能力·习惯》一文中强调“无趣味的学习常常是无效的”。的确如此,“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语文,天然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它产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学习也只有与生活相联系,才能更大程度地激起儿童语文学习的兴趣。

实践表明,沙地文化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儿童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了沙地儿童多方面的信息刺激,激发儿童语文学习的盎然兴致,让儿童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成为沙地儿童语文学习的有机土壤。这种以地域文化浸润和自我实现的生命关怀为基础的言语兴趣、言语欲求,是最为本色、最具根性的言语生命动力,它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生活基础。

摘要:鉴于当下语文教学无视儿童生活实际的现状,提出语文教学要关照儿童的生活世界,立足本地区地域文化,以语文的视角,从沙地生活、沙地文化的精华中开发语文教学资源,通过“沙地语言”来激发学生积累运用的兴趣,以“沙地故事”来激发学生亲近经典的欲望,让沙地文化的精髓伴随语文的形式根植于每一个沙地儿童的心灵。

关键词:地域文化,沙地语言,沙地故事,兴趣,欲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唤醒每个学生的生命感 篇4

一、搜寻生活素材,以境唤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在驱动力。心理学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进一步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由于“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又是学习反比例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新课导入环节创设与正比例知识相关的生活情境便是重中之重,可以用谈话形式引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物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穿衣和天气有关系,天气越冷,人们穿的衣服就越多。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有联系的量,你能试着说一说吗?生活中或学习中这些有联系的事物或者有联系的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相关联的事物或者相关联的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探索一些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很自然的几句话,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兴趣盎然。在接下来的新课教学中不要急于让学生学习例题,而是要学生关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课,让学生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为开课创造了宽松的氛围。这样的设计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鲜活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可靠的材料与真实环境,使学生及时顺利地进入探索新知的状态,课堂气氛活跃,这种进入新课学习的方式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化,学生易于接受。

二、营造交流氛围,以问引趣

树立“以人为本,以提出问题和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之一。新课程新教材将过去“以解决应用题—呈现知识运用”转变为“从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的方式。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不仅包括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现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收集信息并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它。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19页的内容就是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教材只有一幅学生在郊外游玩的画面,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获取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课,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熟悉的水杯引入新课。首先,展示画杯子的情景,通过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画杯子,而后在展示自己作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再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小组合作交流找到问题的答案。其次,在练习题的处理上,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师可以提出“看照片找摄影师位置”的问题,又一次激起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具体事物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过程,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尊重个性发展,以评激趣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的是教师的博爱。正如潘景峰教授给我们总结出的几句话,爱学生就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学生看上去不值得爱的,恰恰是需要爱的;不可爱的孩子更需要爱;爱不可爱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不要分等,要一致,才是博爱。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言语、行为、情趣、人品是影响学生发展成就的关键因素。教师教学大多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一个贴切的比喻、一段富有哲理的话、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无声的手势都会像童话里的魔棒一样,使学生全神贯注,饶有兴趣。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首先,教师要重新认识学生,为孩子创造平等的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潜能,不要错判学生能力,压制学生表现自我的天性。其次,教师要善用和蔼的目光与学生交流,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讲课,在一节一年级的数学课中老师伸出5个手指问其中的一名黑人男孩,“这是几个手指?”小号憋了半天才答到:“3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厉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压力,激发了学生继续回答问题的兴趣和信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数学学科知识本身很抽象,有时甚至很枯燥,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更应该注意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同学间积极互动、师生间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让数学学习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如果教师课堂上能热情洋溢、激情似火,积极鼓励,就会以评激趣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应该细心洞察任何一个能给学生带来乐趣的闪光点,燃起学习希望之光。

唤醒每个学生的生命感 篇5

一、培养兴趣, 让学生乐读

课外阅读指导要从“兴趣”入手.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让孩子喜欢读书, 和书成为好朋友, 让他们的童年浸润在沁人心脾的书香里.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 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只有激发起孩子们的阅读动机, 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和乐趣相联系, 才能用“兴趣”“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 引导他们步入知识的殿堂.

1. 以讲诱导

低年级的很多孩子不爱看课外书,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对课外书缺少了解.我们低年级的老师就可以在每周的阅读课上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 用生动的描述和夸张的语言为孩子讲述一些故事的精彩部分, 相信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娓娓渲讲而被激化, 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 或惊险, 或奇特, 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有味、情感交融, 期待大白结局之际, 教师可以戛然而止, 然后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 后面的可更精彩呢, 欲知后事, 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因为大多学生已经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 肯定会在课后想法子看到相关的书籍.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 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 主动去进行阅读, 这效果肯定会比任何说教更有效.

2. 赏识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 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 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 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 发现其“闪光点”, 不失时机为孩子的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 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读书节, 举行手抄报比赛、读书征文比赛、读书演讲比赛及古诗文诵读等竞赛.通过这一系列的读书竞赛活动, 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读书交流会”、“读书故事会”、“诗文朗诵会”、“美文鉴赏会”将读书活动推向了高潮, 再加上“蓓蓓小博士”、“蓓蓓小书迷”“蓓蓓故事大王”等的评比, 更是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愿望, 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 榜样引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根据小学生仰慕英雄、名人的心理特点, 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高尔基、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读书的故事, 让学生认识到伟人之所以能有伟大成就, 关键在于“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当然学生身边同龄人读书的事例会对孩子们的影响更大.在我们班, 每天午间总有几个学生一有空就捧着书孜孜不倦地阅读, 他们有时咯咯笑, 有时低头抄个不停, 有时有几个人在一起大声争论着……而我总会有意走到这几个孩子身边翻翻他们的书, 然后大声读读书名, 再评价几句:“《淘气包马小跳》———那几个孩子蛮好玩的, 我们班的××还真像那个马小跳!”“《哈利·波特》———呀, 你也在看这本书, 去年常青藤招生考试就有题目藏在书中呢!”“《窗边的小豆豆》———老师也看过几遍了, 巴学园里的孩子真幸福”……于是在我有意无意的引导下, 在那几个孩子的引领下, 我们班学生的读书兴致高涨, 班级中洋溢着浓浓的书香味.一本又一本的书在学生们手中相互传阅, 学生课后不再追逐打闹, 而是几个人凑在一起津津乐道着那些书中的人物或者想着赶快看完书再去后面的图书角里换, 教室里难得的高音尖叫, 也肯定是因为一些学生因为下手慢、借不到喜欢的书时发出的惨叫.

二、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小学生年龄小, 由于受自身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的影响, 他们独立的分析鉴赏能力还比较差, 对自己的课外读物很难全面地去考虑选择.有些孩子往往喜欢那些低俗的漫画书, 他们更多注意的是其中的图画或低俗的语言, 这样的阅读达不到实效.因此,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 要注意帮助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防止阅读过程中的“误食”、“偏食”.

1.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去推荐引读

一般地说, 小学生最喜欢读的一般是紧张离奇、曲折有趣、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从年龄上说, 低年级学生较喜欢读配有插图的童话、故事, 高年级学生则较喜欢读历史题材的传记、小说等, 从性别上说, 女生喜欢读童话、民间故事为多, 男生喜欢读科幻小说、历史故事、人物传记.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 从满足其喜读欲入手, 向学生推荐引读.

2. 结合课文学习推荐选读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又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拓宽.由课文的内容学习去引导学生选读与课文内容学习相关的书籍, 不仅可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而且更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这样的课外阅读指导符合了“教学与活动的统一”这一教学策略.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 我们应当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他们以自主的、能动的心态投入课外阅读, 变教师的主观愿望为学生的主观要求.如中年级老师在执教《生命桥》的时候, 可以出示作者在原文《斑羚飞渡》中的相关语句, 让孩子通过对比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当时让人震撼的画面, 从而激发起孩子强烈的阅读欲望.五年级的孩子在学了《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后, 可以看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学了《狐狸和葡萄》《牧童与狼》等寓言故事, 则去读读《伊索寓言》;学了《郑和下西洋》《虎门销烟》就能去看看《上下五千年》……这样一来,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博览精读书报杂志.通过五花八门的阅读教学, 学生们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 有的喜欢读文学作品, 有的偏好科技小百科, 有的喜欢读名人传记, 有的对生物知识着了迷, 还有的对世界各国的风俗人情感兴趣, 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学生通过对大量优秀作品的耳濡目染, 让他们的心灵得以丰富而全面的滋养, 丰富了语言积累, 提高了语文素养, 达到了“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境界.

唤醒每个学生的生命感 篇6

关键词:吴地,特色游戏课程,开发与实施

今天的苏南太湖流域、浙北地区和皖东地区是源于春秋后期五霸之一的吴国,简称吴地。吴地民间民俗体育活动源远流长,是吴地人民智慧的结晶。蕴涵在吴地民间民俗体育中的吴地游戏,曾经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吴地人成长,搜集、挑选、整理一些吴地游戏项目引入体育活动课中,意义非常重要。体育资源是指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以利用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总和。开发是以荒山、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进行劳动,以达到实施利用的目的。

在历史久远,博大精深的吴地民间民俗体育资源中,吴地特色游戏以其繁多的项目、丰富的内容、简便的技巧、健康的情趣为广大的少年儿童所喜闻乐见。凡接触过这些游戏的吴地人,都会给他们的童年时代乃至一生留下深刻的记忆和无穷的乐趣。但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许多年轻人对吴地游戏已经生疏,许多小朋友甚至闻所未闻,吴地游戏濒临失传。因此开发吴地民间民俗体育资源,不论从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高度,还是从培养学生体育健身兴趣和能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来讲,都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框架内,合理开发吴地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利用吴地特色游戏拓展体育课程资源内容,可以优化学生教学活动内容,增加课程的适应性和开放性,更好地拓展开发和实施利用的空间,进一步地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

一、组建开发游戏内容实施管理网络

为确保开发游戏内容的有效实施,学校校长亲手抓,教导处精心布置、检查反馈,体育组和级部组织落实,做好引导服务,进一步提高体锻课和体育课、课间活动、大课间活动质量。各部门、条线分工合作,有机整合。

二、开发吴地游戏的内容与安排

传统吴地游戏基本上可以分为玩耍类、技艺类和杂技类。我们按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真筛选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在低、中、高三个年级段设计和确定了一些重点学习和开展的项目内容,形成了以“吴地特色游戏”为内容的校本体育课程。

三、吴地特色游戏教学活动实施利用

1. 吴地特色游戏的教学活动目标

吴地特色游戏根据少儿的身心特点,充分满足他们喜欢玩乐的需要,同时对他们认识自然和社会,加强相互了解和人际交往,开发智力和培养动手能力等都有很重要的教育功能。游戏内容多从玩耍开始,对小学生具有积极休闲和健身娱乐作用,许多项目除了个人可以独立进行外,多数能集体开展,且具有一定的竞技因素,通过游戏活动,可以从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机智果断、勇敢顽强、大胆创新等优良品质。我们在引吴地游戏进体锻课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认识,逐渐确立了以下教学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

①学生能了解吴地游戏的发展史和对身体锻炼的作用。

②学生能记住所学游戏的名称、规则和方法。

(2)技能目标

①学生能按不同要求进行活动。

②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走、跑、跳、投等动作,提高人体基本活动能力。

③学生能运用已学过的游戏,自己组织,创编新的游戏。

(3)情感目标。

①学生在游戏中能自觉遵守规则。

②使学生在游戏中能产生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和体验成功的喜悦。

③发展个性,陶冶情操,提高受挫能力。

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做吴地小主人的愿望,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2. 吴地特色游戏的教学活动内容、要求与设计说明

对于同一种游戏,根据课程不同的水平目标的特点,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阶段性目标和建议学习内容,在体锻课中分层实施。比如踢毽子,我们建议低年级学生活动时手拿细线另一端,学内踢或外踢及其变化;中年级学内(外)侧踢、盘踢、交踢;高年级学生学背后踢、花样踢。又如滚铁环,我们建议低年级学生活动自抛直线曲线滚铁环;中年级学生进行滚铁环接力赛,滚铁环闯关;高年级学生要求能滚铁环过障碍,滚铁环搬物赛跑。打陀螺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项目,在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建议他们活动时先学自放自抽打,再学换人抽打;而中年级则可以学习制作陀螺,并学赶“羊”入圈、攻门、对撞;高年级则可引导研究认识一些陀螺的原理,学习障碍赛,一人抽打两个陀螺。如此一来,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内容,同一项游戏不同的要求和标准,让每一个学生在体锻课都能玩得起来,都能从中得到知识和乐趣。同时在游戏活动的开展中,要照顾学生不同的爱好和掌握小绝技的愿望,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了教学指导的高效,教师必须先于学生学会和掌握,并积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3. 吴地特色游戏的教学实施

(1)教学活动形式。各年级每周安排一节体锻课,基本上以一个游戏教材为主,将吴地特色游戏内容渗透到课堂中。

(2)时间安排。

①确定各年级一学年为40课时游戏内容,每学期每周安排一节体锻课为吴地游戏课,一学期以20周计算,两学期合计40课时。

②课间活动:增设了学生以前几乎未曾见过的室内吴地游戏,例:抓子儿等。

③大课间活动:学校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活动时间保证的情况下,应该以什么样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大课间活动的质量呢?首先收集传统民间民俗体育项目,第二,请学生回家访问老长辈,老前辈,然后选编了一些富有实效性、趣味性、思想性、可行性的吴地游戏课本,充实了学生的活动内容中,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锻炼兴趣,提升实效。

(3)评价体系。按调查表进行了解,同时观察上课时学生的情绪、意志和注意力,与教学的实际效果。领导经常进行检查,做好记载,结合学校有关活动(学期验收考核等),给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密切注意各班游戏的信息,给学生提供交流提高的机会。

四、吴地特色游戏开发和实施利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注意正确处理游戏教育与活动的关系,坚持全员参与公开竞争的原则。

第二,任教体锻课的教师要认真备课,选好场地器材,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游戏的方法,特别是对吴地游戏项目知识技能的掌握。

第三,加强学校与社会、学生家长的联系,可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进行灵活多样的指导和操作实践。

第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

第五,加强纪律和安全教育,安全工作重于泰山。一些高、难度动作的活动,必须在有保护的情况下进行,照顾体弱学生,注意劳逸结合,讲究安全、卫生。

唤醒课堂的生命意识 篇7

一、案例描述

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听懂并会说对话中I have a ... Oh,really?May I have a look?Sure,here you are. Oh,its nice.

I like it. 等句型并能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上节英语课我已布置要求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动物带到课堂上来。我叫了六七个小朋友,他们都能流利地回答。我觉得这内容比较简单,就让学生自由操练几分钟后,让他们自己上去表演,“Me,me ...”没等我说完,一双双小手就快举到我的嘴边了,三四个小朋友流利的回答让我颇为满意。但是我又注意到了鑫×半节课还没举过一次手。他看到我的目光往他身上扫去,连忙把头低了下去。T:Xinxin,try,please! What do you have?

他不说一句话,哪怕一句简单的Yes 或No,“Me,me,Miss Shen ...”让我来吧!另外的小朋友已经按捺不住了,可是我还是耐心地等他回答。快1分钟过去了,他还是答不上来。看到他涨红的脸,我很无奈地请他坐下。接下来我让学生听课文录音。一个学生举手请我解释“Its nice”的句意。为什么学生对这句话会特别感兴趣呢?这不就是一句赞美的句子吗?学生一定都很想去运用它。于是我把课的下一个环节设计成为了一个活动:Find out your cool toy. 这时课堂又迅速地活跃起来。轮到第二个小朋友,只见他眼睛一亮,叫了Xinxin的名字。

S2:I like your rabbit. I like the colour. Its nice.

S1:Thank you!

他說了什么,天啊!他居然开口了,而且反应还那么迅速。他今天带的玩具的确很cool,我怎么没发现呢?我立刻请他把玩具带到讲台上来。其他学生争先恐后地提问:

S3:Is your rabbit new?

S1:Yes.

S4:Do you like your rabbit?I like it very much.

S1:Yes,thank you.

T:Its cool.

S1:Thank you.

二、课后反思

这个孩子从不说到开口说,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但却是发自内心的语言,是什么改变了他?我以学生的相互交流作为一个切入点,让别的学生去赞美他,使他得到生命的满足,从而使这个学生终于脱口而出。其实,每个学生都期望来自教师和同伴的赞美,尤其是学困生更有这种欲望,只不过他们把它深深地埋在心里,甚至不敢让它发芽,长期下去,这种想法会越来越弱,直到消失。

作为教师,应发掘这种萌芽,创造适合的土壤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它发芽并逐渐把根扎下;作为一名学生,还有什么比教师的信任和关怀与同伴的赞美更重要的呢?因此,激励是课堂的主旋律。我们应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热情,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感受,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使其充满生命的意义。我们要对后进生多一份关注,让学习有障碍的学生首先参与,不局限于教材,找出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补缺,并灵活设计出一些适宜学生发展的活动。我们还应利用多元化的心灵交流,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像他这样的学生超越自我,取得更大的进步。

上一篇:多模块矩阵变换器下一篇:统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