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分析适应指标

2024-08-04

筛选分析适应指标(共4篇)

筛选分析适应指标 篇1

糖尿病(DM)是因人体内糖分代谢出现异常,使得内分泌代谢系统发生紊乱而产生的疾病, 病情发展过程中极易引发各类并发症,糖尿病肾病为一种严重并发症,早期并无显著临床,因此受到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症状出现漏诊误诊现象[1]。本文选取80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分析其最佳检验指标及其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80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研究组),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8.6±4.8)岁。并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80例设定为对照组,男46例,女34例;年龄20~71岁,平均年龄(49.3±4.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组患者每1个月采集血液检测1次Cys C、Hcy、Hb Alc、hs-CRP蛋白 ,Cys C采用免疫比浊法 ,Hcy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应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Hb Alc、hs-CRP值,所有操作均参考《全国临床检验 操作规程》及试 剂说明书[2]。对照组采 集血液测定Cys C、Hcy、Hb Alc、hs-CRP蛋白 ,只需一次即可。

2 结果

经Cys C、Hcy、Hb Alc、hs-CRP蛋白指标检测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应用四种指标联合检测,研究组80例患者阳性检出率为92.5%(74/80),应用单项指标检测 ,阳性检出率分别为Cys C60.0%(48/80)、Hcy57.5% (46/80)、Hb Alc43.8% (35/80)、hs -CRP蛋白42.5% (3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糖尿病主要特点为持续高血糖,属于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因为机体胰岛素分泌出现绝对或相对不足现象,从使得糖代谢发生紊乱,蛋白质、脂肪等代谢也受到一定影响,属于一种综合病症[3]。

临床中在对糖尿病肾功能进行检测,通常应用血清尿素、肌酐等指标。尿素和肌酐在检测过程中应较多因素而受到影响,使得检测结果无较高准确率。随之临床检验医学发展,多种肾功能检测指标被应用[4]。第一类为Cys C,对于GFR具有较为有效反映 ,能够有效评估患者肾功能,具有较高敏感性及特异性。第二类为Hcy,此为一种反应性血管损伤氨基酸 ,其与糖尿病大血管及微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均存在密切相关性[5]。第三为Hb Alc,此物质若大量生成,往往导致肾血管出现严重收缩,使得肾血管受到严重阻力,肾血流量减少引发蛋白尿,糖尿病患者长时间处于高Hb Alc状态往往导致肾脏微血管出现受损害症状。第四类为hs-CRP,此指标对于患者炎症反应、组织受损具有重要检测作用[6]。经本文研究可知,两组患者Cys C、Hcy、Hb Alc、hs-CRP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指标联合检测,研究组患者阳性检出率达到92.5%,对比单项检测指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应用Cys C、Hcy、Hb Alc、hs-CRP联合检测,可以进提高筛检准确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最佳检验指标及其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80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研究组),并选取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对比胱抑素C(Cys C)、同型半胱氨酸(Hcy)、糖化血红蛋白(Hb Alc)、超敏C反应(hs-CRP)蛋白4项指标检测结果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4项指标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项指标联合检测阳性检出率高于单项检测水平。结论 Cys C、Hcy、Hb Alc、hs-CRP蛋白指标检测对于筛选糖尿病早期肾损伤具有较高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检验指标,筛选

筛选分析适应指标 篇2

关键词 体操 选材 指标

一、前言

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体操项目也是如此,如何对体操运动员进行初级选材,一方面是身高、体重等等方面要求,另一方面是运动员整体的协调度,对运动效果的显现等方面的技术要求。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已经慢慢的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人群体操运动员初级选材的一些指标,同时在此基础上使用了指标测量等先进仪器进行选材。 下面对体操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的研究方法进行论述。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选材指标初选

1.形态指标筛选

一般的形态指标是不能少的,对于体重、体质、身高、胸围等客观情况作为必不可少的身体指标。由于身体的大致成长趋势与遗传有着相当大的关系,体操运动对于力量和身体灵活性的要求较为严格,对身体各个部分的比例也有着大致的要求。体操竞技方面的竞争能力越来越强,对运动员的身体条件要求也就越来越多。

具体方法:首先进行问卷调查搜集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整体,采用专家访谈的方式,向专家咨询以筛选出正确的指标。具体步骤:首先选择形态测试指标体系,身高、体重、胸围、年龄、体质;第二选择当地的运动员对其基本形态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见表1:

对上述进行分析:绝大多数的青少年最适合的年龄为15,在相差为3岁的范围内变动,最佳身高为121.5cm,在相差为5cm的范围内变动,最佳体重为21.5kg,在相差为1.3kg的范围内变动,最佳胸围为49cm,在相差为2cm的范围内变动。

2.身体素质指标篩选

初级选材时,那种专项的指标并没有很较大的比重,对青少年的专项要求并不是很高。主要检定的是一般的身体素质。主要指标包括:力量,速度,爆发力,持久力和灵敏度;这五项的所占比重分别是百分之八。指标的遴选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运动员进行测试,对专家已经选好的身体素质指标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显示:反映速度和灵敏度的短跑、反映协调和下肢爆发力的的立定跳远、反映上肢耐力的控倒立、反映腰腹肌力量的30s垂悬举腿,结果如表2:

3.心理素质指标筛选

对于初选指标的心理测试主要是是神经类型指标和综合反应两项指标,赛场上体操运动员的难度系数较高,动作幅度较大,对力量和灵敏度的要求尤为重要。主要指标包括:神经类型和综合反应;这两项的的所占比重分别是百分之十。

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收集。对体操运动员进行心理素质指标测试,结果如表3:

参选人员无论男女,其神经类型和综合反应都应达到心理素质指标的要求,现代体操运动向高难度动作方向发展,更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协调能力,而综合反应可在一定得程度上反映协调能力,可作为选材参考依据:男子的综合反应24s在10s的范围内波动,女子在24s在5s范围内波动。

作为进入体操事业的第一道门槛,选择先天条件良好的运动员是提高运动员成功率的第一步,只有透彻的研究各个选材指标的适用范围和重要程度,才能产生更加公平合理的判定标准,把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选拔出来。

参考文献:

[1] 牛洪超.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12(12):D616/85.

[2] 周曰智等.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员选材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1):49-51.

筛选分析适应指标 篇3

关键词:护理效率评价,指标筛选,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

护理效率是指护理单元投入的护理人力、资源,所产出的护理活动及措施的数量[1],是反映护理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的主要指标,正确评价护理工作效率,有利于优化护理资源配置。数据包络分析(DEA)主要用于评价同类型部门(决策单元)间的相对效率,是估计多输入与多输出及多目标决策类问题的有力工具[2]。而科学合理的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进行护理效率评价的重要前提是构建合理的投入-产出评价指标[3]。由于指标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甚至是信息交叉的现象,因此,必须筛选出合理的评价指标,而不是把所有指标都当作评价指标[4]。就护理的投入(成本)而言,基本是投入的“人、财、物”,数据比较容易获得;然而对护理的产出(收益)来说,患者实际接受护理服务的收益难以衡量,而且,很多护理服务是不能用货币进行测量的[5]。在进行效率评价时,大多是对广义投入-产出指标转化关系的测量,并充分考虑指标的可比性、全面性、可获得性和科学性[6]。目前,在护理资源利用和护理效率评价方面还没有广泛适用的标准和深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收集了山西省某三甲医院各护理单元的基本数据及工作情况作为研究基础,采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确定护理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旨在既能反映护理工作特点,又能保障指标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护理单元的现场调查数据,调查内容主要涉及样本科室人力、资金等资源配置状况、服务提供状况、科研状况和工作量状况,此外,对于科室数据不全的指标通过财务处、人事部、护理部获得。

1.2方法采用资料分析及访谈法,在查阅国家卫生部《医院分级管理标准》、《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及国内外有关医疗机构效率评价指标的文献资料基础上,根据护理工作的特点,初步将护理效率评价指标分为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组织护理管理专家8名(主任护师7名、副主任护师1名,硕士学历2名、本科学历6名)进行讨论,初步确定了护理效率评价指标。

1.3统计学处理为进一步明确护理效率评价指标,根据专家讨论初步筛选出的效率评价指标,共包括17项指标,利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初选的14个评价指标实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Z化处理,再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指标进行筛选,根据聚类结果结合因子分析结果和指标的变异系数对指标进行选取,其中“年住院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是反映医院护理服务质量的综合指标,其值越小,效率越高[7]。但是这一指标为负性指标,根据DEA指标选取原则,本研究对此进行了倒数处理。

2结果

2.1文献检索结果以数据包络分析(DEA)、护理效率(Nursing Efficiency)、效率评价(Performance Measurement or Evaluation of Performance)为主题词,通过检索Springerlink、Pub Med和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发现护理方面的效率评价文献很少,所以将检索词扩大为效率(Efficiency),纳入国内外有关医疗机构效率评价的中英文实证研究文献,纳入时间为2000-2014年。最终纳入193篇文献,其中国外文献112篇、国内文献81篇。对文献中用于医疗机构效率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进行分析,投入指标主要分为人、财、物3大类,可以作为医院的直接投入[8]。产出指标主要分为服务量、服务收费、服务质量、科研产出、资金收益、满意度等6大类[9]。提取与护理相关的指标,共获得26个原始指标见表1。

2.2专家讨论结果经过查阅文献,根据护理效率评价的实际需要和指标筛选的原则:科学性、重要性、易获得性、独立性和灵敏性[10],进行专家讨论,讨论内容为步拟定的指标:(1)是否能公平反映各科室的护理效率?还需增加哪些指标?(2)哪些指标比较重要?哪些指标是次要的?哪些指标可以删除?(3)哪些指标不够科学,应该怎么改进?(4)哪些指标相互包含,可以合并?会后对讨论记录进行整理,总结专家意见,初步确定了14个指标作为护理效率评价指标,并考虑到与护理效率评价相关的科室规模投入与社会效益,对指标的属性进行界定,将指标分为5个投入指标和9个产出指标,见表2。

2.3统计分析结果

2.3.1投入指标的筛选根据专家讨论初步选出的14项指标在山西省某三甲医院进行指标实测数据的收集,考虑到指标间可能会存在相互包含相互影响的情况,为保证数据包络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根据已经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试图用较少的因子来解释指标间的相关关系[11],首先对5个投入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分析结果KMO值为0.753,P<0.01,说明原指标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的初始特征值和总方差解释表显示,提取了两个公因子,这两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8.415%。根据载荷矩阵显示,公因子1选择载荷值大于0.7的护士总数占实际开放的床位数的比例、护师以上职称人数占护士总数的比例、护士年人均收入为代表指标;公因子2选择本科以上学历护士比例为代表指标,见表3。

考虑到使用单一的统计方法可能会导致结果偏差,因此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聚类分析,同时计算指标的变异系数与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筛选出最终的评价指标,分析结果见表4~5。

聚类分析显示指标可以将投入指标分为两个群集,第一个群集包括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数的比例、护师以上职称占护士总数的比例、护士年人均收入,第二个群集包括在编护士占护士总数的比例、本科以上学历护士占护士总数的比例。聚类结果与因子分析结果一致。对各群集指标进行非参数检验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根据因子载荷值和相关系数的大小在两个群集中筛选出评价指标。群集1选出的指标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数的比例、护师以上职称占护士总数的比例、和护士年人均收入。群集2的筛选中在编护士比例的相关系数最高,但这个指标与群集1的指标相关系数比较高超过了0.8,根据指标的独立性原则,在群集2选出的指标为本科以上学历护士比例。即投入指标的筛选结果为:护士总数占实际开放床位数的比例、护师以上职称占护士总数的比例、护士年人均收入和本科以上学历护士比例。

2.3.2产出指标的筛选产出指标的筛选过程与投入指标一致,KMO值为0.758,P<0.01适合因子分析,同时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冰柱图和相关系数平方和筛选出的5个产出指标为:日人均负担患者数、护理满意度、公开发表护理论文数、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年护理工作量。

3讨论

3.1护理效率评价指标筛选的意义当前,国家对护理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投入逐年增多,仅人力资源投入一项,2012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数量比2005年增加了115万[12]。对于不断增加的护理投入,提高护理效率避免资源的浪费成为工作重点,这就使得管理者对护理效率进行评价。文献[13]分析发现,目前大多数医疗机构针对医院整体进行效率评价,而忽略了单个部门的效率。而且,护理效率评价指标缺乏广泛适用的标准,目前大多数的测量指标不能准确全面的体现护理工作的特点。本研究筛选出的护理效率评价指标,与当前使用的医院效率评价指标相比,更加突出了护理工作的特点,可以准确、全面的反映护理效率现状,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实用性,有利于对护理效率进行合理评价,可以优化护理资源配置,避免过度投入导致的浪费。

3.2护理效率评价指标筛选的特点

3.2.1采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可以保证评价指标科学性、准确性筛选评价指标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弊端,常用的专家咨询法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忽略了对客观数据进行分析[14],比如在专家咨询中平均住院时间经常被引用,但是由于受疾病程度和医疗水平的影响,实际数据差别并不大,统计分析显示其敏感性低、代表性差,不能作为护理效率评价指标,利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对指标进行筛选结果更加准确。本研究在指标选取的过程中使用统计学与专家意见相结合的方法,先结合专业特点和专家意见稍作调整(注重指标重要性和可获得性),再以统计学结果为主要筛选依据(注重指标灵敏性、代表性和独立性),使评价指标的筛选更为科学[15]。在指标的选取方法上,采用因子分析进行初步分析,同时运用聚类分析、相关分析与变异系数分析,在指标的选取上更具有综合性。

3.2.2全面考虑护理的投入与产出情况,保证了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实用性评价指标的全面性是指不能遗漏任何与护理效率评价有关的指标,应该全面地反映护理工作的各个方面[16]。如果评价指标不满足全面性,就可能会遗漏某些重要情况,那么评价结果可能会有偏差,从而使评价工作不准确。本研究在设计评价指标时不仅考虑了人力投入、物力投入方面,而且还考虑了临床护理活动的质量、科研、工作难度方面等特点,涵盖了从护理投入到护理产出的全过程,能够对科室护理效率做出客观的评价。同时,筛选出的评价指标可以通过具体数据得到,在临床工作过程中有较强的实用性。

3.2.3符合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对指标的要求,保证数据包络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评价护理效率,就要选择能够反映护理投入、产出情况的指标。能够反映护理效率的指标很多,但根据DEA方法对评价指标的要求,最终筛选出的指标数量不能超过被评价单元数量的一半[17]。所以在初步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后,要根据研究样本科室的数量进一步对指标进行筛选。同时,在反映医院效率的投入和产出的众多指标中,某些指标相互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各指标可能会相互包含影响DEA结果,这类指标的采用将影响DEA评价结果的科学性[18]。因此,在建立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收集各指标的数据,运用聚类的方法在同一类指标中确定少数最终的DEA评价指标,力求找出各类别中独立性强、代表性好的指标[19],保证数据分析结果可以正确反映实际效率情况。

筛选分析适应指标 篇4

适应性教育是指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新环境、获得更大的发展,而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所作出的努力。当代的大学生成长的时代是网络时代,在这种时代下,这些学生具有较为鲜明的个性和行为特点,他们的生活方式多样,他们的智商普遍较高,他们的自我意识普遍较强,他们普遍喜欢新事物带来的新鲜感,等等。此外,这些学生也表现出一些难以适应独立生活的特征,他们缺乏理性思考、抵抗挫折的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差,并且缺乏较强的心理素质和应有的责任感。这一群体在步入大学后,面对着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他们会觉得到处都是障碍,各方面都难以适应[1]。

社交媒体在大学新生顺利过渡到大学生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与同龄人联系和沟通,从而使他们顺利过渡到大学生活。通过研究网络时代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测量指标,以此为基础采集实证数据对其进行研究,从而可以得到使用社交网站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2]。

2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内涵

高校是教育的主体,社会是相应的客体或外部环境,我们可以将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概念表述为:根据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未来需求,大学生们积极应对,主动顺应这种发展和变化,据此改变自身的功能和属性,观察外部社会发展并适应发展的能力。当然,需要提及的是,这种积极、主动的转变是有一定的前提的。大学生需要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在这种约束之下,顺应社会变化,进行自我改变,以求逐渐地成熟和完善。

大学生这一个体高度发展应当表现在会学习、会生活、会创造、会做人等方面,综合这些方面才能够判断得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强弱。具体来说,表现在人际交往的能力、就业的顺利程度、岗位的初始胜任程度等等,或是个体对于现存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进行学习和接受时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

适应性教育是指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新环境、获得更大的发展,而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所作出的努力。生长于新时代的9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较高的智力、热衷于追求新事务等鲜明的特点。另一方面,他们在大学生活中表现出缺乏理性的思考、抗压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差等特点。他们步入大学后要面临的是全新的校园环境,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将会遇到各式各类的障碍,此时,这种适应性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1]。

3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于社交媒体与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这二者的研究较多,将其归类,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3.1 研究点:影响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因素

Cabrera针对不同种族的学生进行了研究,发现白人学生与非洲学生两个不同种族对其社会适应性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Gerdest和Mallinckrodt研究指出大学生适应性的主要构成指标是一个支持网络的建立和维护,这个支持网络可能是情感、资金等的支持网络。更有研究指出,加入到学生组织或者社团活动中去可以帮助大学新生有效适应大学校园的生活,降低他们对于孤独的感知。Ellison等也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研究,他们认为,社交媒体的使用会对学生参与活动和参与政治的行为产生积极性的影响;另一方面,社团活动的参与度也会影响到参与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起到积极作用。Crede等发现社团凝聚力和大学生们作为社会支持的这种感知能够使大学生们更加的融入大学生生活、适应大学生活,社会适应性则反映出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后,融入这种全新的校园环境、校园节奏的程度。

3.2 研究点社交媒体和社会资本两者间相互的关系

关于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将其解释为:人,这一行为主体个体在构建社交网络的过程中得到的资源。也就是说,社会资本是他或者她在社会上的关系网,在这个关系网中人可以获得情感和社会上的支持。Ellison等则认为大学生们使用社交媒体可使其社会资本逐步累积,而这一过程与学生所使用的社交媒体的种类有关。

3.3 关于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影响的研究

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媒体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学生们使用互联网来寻求帮助、表达情感,帮助大学生们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拓展其社交圈。另一方面,大学生们除了使用社交媒体进行社交活动以外,还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学术活动。学者们调研发现大学新生对社交网站的使用对其社交和学习协调等方面都有影响,学生们在使用社交网站与朋友保持交往的同时通过社交网站共享专业学习内容。通过使用社交媒体来与未来的新同学进行交流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大学新生基于扩大社交网络的目的,其使用社交网站的频率也更高,他们通过社交网站建立更大的朋友圈,同时促进了线下和未来潜在的交往。Junco(2012)通过研究发现,相较而言,没有使用社交网站的学生比使用这些工具的学生功课要好。但是,社交网站产生的积极影响也必须承认,那些在社交媒体使用上花更多时间的大学新生与同学之间的交往更为紧密,这些同学对于自身进行的社交行为较为满意,对于参与学生活动的热情也较高[3]。

国内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袁梦倩对社交媒体的功能进行了研究,认为社交媒体有获取信息、社会交往、文化娱乐以及自我建构并认同其群体身份这样四项功能。蔡斯韵则指出人们使用社交媒体是基于用户进行自我展示和自我确认、建立交情并维系关系的需求。陆文颖针对目前90后的大学生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适应性困难进行了剖析,基于网络环境针对分析得出的问题提出了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的改善性的对策与建议。张嘉文选取了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对大学生网络交往状况(以腾讯QQ为社交媒介)与其掌握社会资本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4]。

4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指标分析

综上所述,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范围,研究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得出的结论也不同。我们可以从网络社交工具的特点、发展现状和使用情况入手,分析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因素、网络社交工具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网络交往的伦理,以地区大学院校学生为实证研究对象,以定性研究为基础,以定量分析为手段,调查大学生对于网络社交工具的使用情况。

将自变量定为上网者对于现代网络社交工具的使用情况,因变量则为上网者相互间的人际交往程度;此外,研究上网者的社会资本时则将上网者相互间的人际交往程度作为自变量。

而在现代网络社交工具中,QQ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最为流行、普及面也最广。QQ支持在线的文字、语音和视频聊天,另外还有传送文件、游戏娱乐等多种功能,同时,QQ也支持连通3G、4G、电话网、移动通讯终端等,具有实用、便捷、高效等特征。

以QQ为例进行假设a:大学生QQ的使用程度与网络人际状况。

假设Ha:大学生对QQ的使用程度与其网络人际交往程度不相关。

基于假设Ha进行细分假设:使用QQ的频率与浏览好友QQ空间新鲜事的时间、与对QQ好友的留言频率、与对QQ好友留言进行反馈的频率、与QQ好友即时聊天的时间不相关。

以QQ为例进行假设b: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状况与其社会资本量掌握情况。

假设Hb: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程度与社会资本情况不相关。

基于假设Hb进行细分假设: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会网络的强度、与大学生人际交往信任度、与大学生社团的参与度、与大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不相关。

继而需进行下一步工作———实证调查,分析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造成的积极和消极影响,针对运用网络社交媒体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进行实证研究[5]。致力于构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与网络社交媒体之间的正向关系,使社会(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正面优势,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的运用网络社交工具,以促成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并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能够让更多的网络资源成为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感情和谐的社交工具。

参考文献

[1]陆文颖.网络环境下”90后”大学生适应性教育研究[J].科技向导,2011(33).

[2]刘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与持久性关系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30).

[3]张嘉文.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社会资本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某高校网络使用者调查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2013.

[4]施咏清.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上一篇:英语口语作业下一篇:大学生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