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统计指标分析(共12篇)
现代农业统计指标分析 篇1
科技项目查新是按照国家科技部的规定开展的一项工作, 是实现科技工作改革的基础措施之一, 在科技成果鉴定和申请开题前进行查新咨询, 为成果评价和开题、立题提供客观依据, 对减少科技成果鉴定、评奖中的失实现象和科技开题时低水平重复, 提供了有实际意义的保障, 有利于保护、肯定和尊重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 促进科技管理科学化。同时, 查新项目也客观反映了科研项目的状况与发展。
甘肃省科技查新检索咨询中心是甘肃省科技厅直属并指定的综合性科技信息服务机构, 是国家科技部认定的全国38家国家一级查新咨询单位之一, 已具有近20年的查新经验和历史。中心自成立以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文献资源支撑体系, 培养了一批专业知识扎实、检索经验丰富、知识面宽广、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专业查新人员。作为综合性情报机构, 查新专业范围广泛, 近几年对农业科技的查新项目有一定积累, 经统计和分析这些查新项目, 了解一定群体的科研力量分布、科研水平和动向, 为评估甘肃省农业研究的状况与发展提供一定依据。对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查新中心2001-2007年来承担的农业科技查新项目共1418项进行了分类和统计分析, 并对甘肃省农业科研状况进行了评价。
1 材料和方法
根据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2001-2007年存档的查新报告进行统计分析, 分别按查新目的类型、查新要求、查新项目委托单位地区分布、查新项目委托单位性质、查新项目学科分类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查新目的类型分布
从表1中看7年间共接受查新委托1418项, 其中成果鉴定1104项, 占查新总数的77.86%;立项166项, 占查新总数的11.71%, 申报奖励80项, 占查新总数的5.64%;新产品43项, 占查新总数的3.03%;专利申请25项, 占查新总数的1.76%。表1中显示3个明显阶段, 第1阶段为2001-2003年间, 每年的查新课题增长速度很快, 特别是2002年, 从十几项突破到148项, 相对增长率为260.98%, 成果鉴定也从3项突破到73项。2003年由于非典等原因, 查新总数有所下降。第2阶段为2004-2006年间, 查新总数增速缓慢, 成果鉴定数量缓慢增长, 但这个阶段的立项和申报奖励增长迅速, 立项数目由2004年17项增加到2006年22项, 相对增长率为29.41%, 申报奖励由10项增加到16项, 相对增长率为60%, 此外这个阶段开始增加新产品项目查新和专利申请查新。第3阶段为2006-2007年间, 查新项目增加明显, 由281项增加到383项, 相对增长率为36.30%, 成果鉴定也从226项增加到274项立项, 相对增长率为21.24%。
2.2 查新要求
从表2可以看出, 历年查新项目中85%以上的主要以国内查新为主, 例如在2005年国内查新占查新总数的89.02%;国内外查新数目也在逐渐增长, 2007年达到了38项。
2.3 查新项目委托单位地区分布
从表3可以看出, 2001-2007年查新项目委托单位地区最多的前5个地区为:兰州地区762项, 占查新总数的53.74%, 酒泉地区116项, 占查新总数的8.18%, 天水地区91项, 占查新总数的6.41%, 平凉地区78项, 占查新总数的5.51%, 武威地区69项, 占查新总数的4.87%。从表3中看各个地区查新的课题数目呈波动性地逐年增长态势, 尤其是兰州地区, 查新项目总数占所有总数的53.74%, 且呈逐年增长的态势, 这与兰州作为省会城市的龙头作用密不可分。其他县市的基层农业研究单位的科研力量薄弱, 而且从这些基层农业研究机构中的查新项目中发现, 其申报的查新项目低水平重复性的研究相对较多, 这可能是由于受当地经济政策、科研投入、管理等因素所致。
2.4 查新项目委托单位性质分布
我们按照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其他对查新项目委托单位的性质进行分类, 从表4可以看出, 其他性质的单位总共占582项, 其次是科研院所为514项, 高校为217项, 企业为105项。其他性质的单位主要有推广中心、农技中心、科技局和服务局等事业单位, 从表4中可以看出查新项目委托单位主要以科研院所和事业单位居多, 其次是高校和企业。由于甘肃省所处地理位置和政策的原因, 企业、公司等在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5 查新项目学科分类分布
根据查新项目隶属学科及专业, 按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将查新项目进行学科分类。从表5中可以看出, 农学有562项, 占查新总数的39.63%;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等有239项, 占查新总数的16.85%;农业工程有194项, 占查新总数的13.68%;林业有122项, 占查新总数的8.61%;农业基础科学有114项, 占查新总数的8.04%;植物保护、农作物、园艺和水产渔业等学科总共才有十几项, 从中可以看出, 甘肃省还是主要以农学、畜牧动物学和农业工程三项为主要研究方向, 这也符合作为农业大省的现状, 随着我省在农业方面投入的增大, 每年都在稳步增长。
3 对策建议
通过对甘肃省7年来农业查新项目的统计分析, 发现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多于基础研究, 这与国家科技政策的调整相一致, 但也应适当注重基础研究以推动甘肃省农业科技水平的整体发展, 还要注意克服研究和开发的脱节。同时, 从农业查新统计分析可以看出, 政府对农业资金的投入方向决定着农业科研发展的方向, 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提高。
3.1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应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主体, 依据资源和生产优势, 大力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 在河西及沿黄灌区发展外向型农业、建成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 陇东和陇中旱作农业区发展生态农业、建成巨型畜牧业基地, 天水及陇南农业区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深加工、建成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甘南及祁连山畜牧业区与农区进行系统耦合、优势互补、建成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
3.2 增加现代农业发展投入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甘肃应紧紧抓住国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的机遇, 建立起财政、社会、农民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投入新机制。广泛筹措农业发展资金, 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 探索农业科研、推广单位积极参与重点产业开发和龙头企业建设的有效途径, 支持各类专业技术组织参与农业技术推广, 鼓励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和科技服务单位创建农业科技企业。
3.3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围绕加强节水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抗旱农业、避灾农业、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和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发展, 大幅度增加科研投入,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还应重视农民技能培训, 围绕科学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农村三产服务、农民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开展各类技能素质培训。在甘肃省部分较发达的市县, 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进行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农业知识培训活动。如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远程教育等高科技技术向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开展各种展示、咨询等服务, 还可以借助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向文化水平不太高的农民进行宣传。对于省内部分贫困地区, 可以结合各地的实际, 按自然生态条件和农业生产布局设置, 在较小的区域农业生产范围内, 在以往“科技示范户”的基础上, 选取部分进取心强, 科技文化素质较高, 经济实力较强的农户, 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 造就一批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 通过区域辐射和推广作用, 产生社会扩散效应, 引导和帮助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成果。
参考文献
[1]赵鑫.农业科技查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7 (10) .
[2]丁磊, 陈秉谱.甘肃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6) :8404-8405.
现代农业统计指标分析 篇2
一个地区或部门的科技论文产出数量是体现该地区或部门科技产出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该地区或部门的科研发展状况、科技管理水平.而某个学科领域刊登文章的`数量和质量可从一个侧面集中展示该学科领域学者的科研交流能力、影响力以及该学科领域的开放性、活跃性和前沿性.
作 者:张琼 王芳 郭文超 瞿华 作者单位:张琼,王芳,瞿华(新疆农科院《新疆农业科学》编辑部,乌鲁木齐,830091)
郭文超(新疆农科院植保所,乌鲁木齐,830091)
现代企业ERP中的统计应用分析 篇3
关键词:ERP 现代企业 统计应用
ERP是一种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它建立在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管理过程遵循系统化的管理思想,通过整合信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但是,在当前的企业发展过程中,信息化发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原有的统计方法并不适应当前ERP中的统计应用,统计数据未能全面反映企业的变化,未能有效的对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大量的数据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现代企业ERP中的统计应用分析,探讨企业统计工作的新模式,适应新时期企业对统计工作的需求。
▲▲一、现代企业ERP统计数据库的基本框架
ERP是一种集合各种管理信息和数据的服务平台,通过综合企业的各种信息,形成一个信息全面的数据库,并且这些数据按照不同的指标进行分类。因此,企业的ERP统计数据库可以按照销售、客户、库存以及生产等建立统计数据的基本框架。
(一)客户资源管理统计模块
在这个统计模块中,需要统计的数据包括客户的资料搜集和整理,竞争对手的资料分析,销售数据、产品的订单以及潜在客户资料的收集等。在统计模块中,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指标体系,对客户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未来的销售提供指导,此外,借助这个统计模块,还可以对客户的满意度进行分析,确定企业的目标客户,为企业创造更多的销售机会,开拓更广阔的销售市场。
(二)销售数据统计模块
在这个模块中,可以集成历史销售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销售分析系统,对行业的销售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销售总情况做出一定的预测;设定一定的库存额,对企业的销售网中的各种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各个地区的各个产品的销售情况进行合理预测,预测的结果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提供一定的支持。
(三)库存数据统计模块
借助ERP系统,建立库存数据统计系统可以对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指导,避免企业的产品出现脱销情况。库存数据统计系统的建立,数据来源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根据进货单、出货单确定的库存数据;二是通过对仓库的产品进定期行点验确定的实际库存量。根据库存统计数据,可以对产品的配送进行指导,帮助其确定最优配送组合、路线以及仓库位置。
(四)生产数据统计模块
以销售统计和库存统计的数据为基础,结合销售预测,科学、合理的确定每种产品的生产量,从而保持合理库存,减少产品积压情况。在企业资源计划中,可以从ERP系统中获取相关的业务数据,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工序、成本、材料等成本进行分析,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
▲▲二、现代企业ERP统计系统的建立
企业的ERP系统主要工作就是对企业的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搜集,并进行相关分析,对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因此,在企业的ERP系统中应当建立统计数据库,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
(一)整合相关的业务数据
企业ERP系统的作用的发挥必须建立在业务数据的基础上,而在当前的一些企业中,业务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中,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企业的总部虽然对信息进行整合,但基本上都是汇总信息,一些明细信息并不在其中,这不利于ERP系统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将所有信息进行整合。在整合过程中,要注意及数据的同步问题。
(二)数据的整理和加载
汇总的信息分属不同的业务部门,信息不一致的现象随时会出现,原有的信息存储模式也并不一定适应当前的数据分析模型,因此,必须对汇总的信息进行整理、清洗转换,重新将数据导入到分析系统里,这样分析的结果才更具有现实意义。在数据转换过程中,我们要考虑不同的转换方式,因为转换难度以及资金投入不同,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适合自己情况的转换方式。
(三)存储和管理数据
在数据整理和重新导入后,需要对转换后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存储和管理。导入的数据量非常大,这对存储设备和存储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把数据存储到一个合适的存储器上。因此,在选择存储器时,应当考虑它的查询性能以及存储成本的降低。之所以要特别考虑它的查询性能,这是因为ERP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提供信息支持,而不是信息的删除和修改功能,因此,在设计数据存储器时应当注意它的功能需求。
(四)数据的展现和分析
在ERP系统中,统计数据完成后,就进入了信息的展现和分析阶段。为了保证查询内容的全面性和灵活性,必须采用专业的分析工具,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查询,并可以对产品进行多维分析,包括产品的相关性分析和行情波动分析等。数据展现主要是提供多维分析以及即席查询等,通过Client/Server等方式展现,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的模式有动态报表、OLAP分析等。
▲▲三、结语
企业的ERP系统是一种信息集成和分析系统,它的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建立一个数据库,从而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在ERP系统中应用统计分析,可以从企业的相关环节中进行统计应用,建立统计模块,构建统计数据库,帮助ERP系统作用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蒋文杰.关于构建企业ERP统计数据库的设想[J].浙江统计·理论新探,2005;14
[2]廖贱发,潘建华.中小企业 ERP 应用若干问题探析[J].财会月刊(综合),2008;85
[3]孔祥才,孙建林.浅谈国内企业ERP应用与创新[J].甘肃科技,2008;104
[4]汪新宇.企业ERP的统计整合研究[J].理论界·现代管理,2006;169
现代农业统计指标分析 篇4
一、医院病案统计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
1、医院经济管理发展的客观要求。
按照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 医院经济管理系统应由科学的决策系统、高效的执行系统、灵敏的信息系统、完备的咨询系统和严密的监督系统所组成。病案统计系统作为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 它同时具备信息、咨询、监督三种职能。它是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 灵敏系统地采集、处理、传输、存贮并提供社会经济信息。
2、为医院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所谓医院宏观决策就是从医院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出发, 研究并制定整个医院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方针政策。医院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制定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很强的重大决策, 在这一决策过程中, 首先要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科学预测, 全面地、准确地掌握各种有关信息。其次才是组织各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 发挥集体智慧, 拟定多种目标方案, 并进行方案评估, 最后选定一个满意的方案。所以说只有准确、及时的病案统计信息, 才能保证目标决策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靠性。
3、加强医院宏观经济监督的需要。
监督是宏观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管理环节, 监督职能是通过信息反馈来检验决策是否科学可行, 对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提出矫正意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不但不排斥计划管理而且在客观上要求加强医院宏观监督。这是因为医院宏观监督的一般职能, 也必然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职能。所谓医院宏观监督, 就是制定并执行各种法规、条例为维护医院秩序和医院经济秩序并保证医院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所进行的经济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
二、当前医院病案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病案是医院管理中最重要的信息资料, 病案信息资料是临床医疗实践的原始记录, 是医务人员对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效果的全部总结。病案质量是最基础的医疗质量, 病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医院的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当前我国医院现有病案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统计查询速度慢。
首先, 随着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营, 系统数据量的增大及查询分析复杂性的增加, 使得统计查询速度慢, 不能满足现在高效率要求。其次, 历史数据无法充分利用。由于现有信息管理系统都是服务于OTLP的传统数据库, 用于日常事务的管理, 随着系统数据量的增大及满足OLTP事务处理的速度, 不得不使历史数据脱离现有系统, 从而不能充分利用历史数据, 同时也不能为决策者提供直观的现有数据与历史数据的对比分析图表。同时服务于OTLP的传统数据库, 以单一的数据库组织方式进行组织, 难以满足数据处理多样化及决策分析的需求。按照传统的事务型数据库系统的统计报表及用传统方法来完成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方法, 已经无法实现对历史数据的有效利用。由于以上原因使得病案统计信息的利用度很低, 目前病案信息的利用除了用作病案的诊断治疗参考, 教学示范科研的依据外, 大部分用作医学论文撰写的参考资料。
2、统计机构不健全。
由于目前统计管理结构不甚合理, 上面千条线下头一根针, 兼职过多、业务不熟。在浩繁的日常工作中, 统计人员又面临统计工作不受重视, 统计队伍不稳定, 统计知识更新跟不上客观发展, 技术手段落后等具体困难, 都对统计数字的真实性产生影响。
3、统计基础建设薄弱。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级医院对统计信息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统计手段的落后和信息化滞后, 制度的不规范, 基层医院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建立不全, 数出无据, 造成统计数据时效性差, 质量难以保证。
4、统计人员素质不高。
大多中小医院没有专人负责病案统计工作, 一般是财会人员或从事人事工作人员兼职, 很难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病案统计中, 业务水平难以保证。部分医院领导对病案统计工作不够重视, 频繁变动填报人员, 更谈不上有健全的统计机构。
三、提高医院病案统计质量的措施
1、深化统计基础工作改革。
依法统计是统计工作顺利开展, 切实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保障。真正实施依法统计, 取决于医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首先医院领导要进一步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支持力度, 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提高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把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落到实处, 为统计人员及统计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确保统计人员的配备与落实, 把素质高、责任心强、熟悉业务的同志, 特别是从事过这项工作的人员安排到统计岗位上, 对兼职过多的统计人员给予适当减负, 对落后的设备予以更新。其次是提高领导干部的统计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 建立一支能够比较熟练运用民主法制方法开展工作的、具有较高依法办事能力的领导干部队伍, 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自觉遵守《统计法》, 维护《统计法》, 领导、督促和支持本医院的依法统计工作, 为依法统计创造良好的环境。
2、健全统计的管理体制。
第一, 设立医院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本文认为医院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如果医院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 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 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 并明确其综合职能, 确保其保持相对独立性。第二, 明确界定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在钢铁企业中, 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 对医院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可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为确保医院病案统计资料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应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 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 同时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第三, 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
3、改革医院统计调查体系。
医院改革使医院经营方式和经济关系多元化, 各种规模、类型的民营医院数量剧增, 而且构成复杂, 面对这种复杂的统计调查对象, 全面统计报表制度显得力不从心。抽样调查具有灵敏快捷、环节少、干扰少等优点, 在许多国家被采用。我国医院也应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体, 其他统计调查方法为辅的多种统计调查方法并存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医院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 合理确定本医院的统计指标体系。
4、加快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步伐。
用先进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武装医院病案统计部门, 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 使统计资源得以高效率、高层次、高质的开发利用, 并可实现“一源多用、信息共享”, 这也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计算机具有精度高、运算速度快、逻辑判断能力和记忆能力强、储存量大的特点。不仅可以减轻统计人员的强度, 同时大量的统计数据储存于计算机的磁介质中必要时可以快速的进行检索和查询, 提高工作效率。
5、不断提高统计人员专业素质。
国家统计局已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考试制度, 并对从业人员资格证每两年审验一次, 这无疑对统计人员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医院应坚持病案统计人员持证上岗, 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培训, 造就一支知识全面、眼光敏锐、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综合协调能力强、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为领导提供决策建议的高素质统计人员队伍。同时要针对不同对象, 采取不同的形式, 大力宣传《统计法》, 加强对统计人员《统计法》知识的培训, 强化统计监督与执法。对那些不按时上报、屡次迟报、拒报或弄虚作假的医院和个人, 要充分运用《统计法》赋予的权力, 及时启动法律程序, 加大处罚力度。同时各个科室的基层病案统计员, 他们不仅要为本项目服务, 还要定时为医院提供各种反映本项目产值的信息, 所以他们的工作将更加精细。他们除了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 能够在医院管理中严格按照实施程序、进展计划、质量控制体系和责任承担者编制统计图表, 使病案统计工作目标化、责任化以外, 还要会把统计抽样、控制图、因果图、排列图、直方图等统计技术应用到管理中, 准确、及时地对医院管理环节进行控制。
6、科学评估统计数据。
建立完善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体系。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 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 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 确保统计数据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建议建立责任制和考评制, 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统计数据质量检查。以往对统计数据的检查一般是一年进行一次, 由于任务大人手不足, 很容易造成蒙混过关, 问题查不出, 责任不明了, 更谈不上提高数据质量了。为达到检查的预期目的, 必须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和考评制。尽可能做到每一季或两季都由统计检查机构派出统计检查员到科室参与指导统计数据质量检查。每一项检查都应定有考评分, 考评分高就说明统计数据准确度高、质量好。反之, 质量差, 就要追究责任。同时由于医院统计的评估对象包含单位众多, 审核机构没必要年年对每个科室都进行审核, 我们认为, 可取的方法是抽样审核, 将假设检验方法应用于统计数据评估体系中。根据既定的置信度的要求, 设计必要的样本量, 建立原假设和备择假设, 计算样本统计量并利用它来检验被审核单位的统计工作过程是否有严重的违规或工作结果是否有严重的失真。
总之,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 医院病案统计将面临更多的经济与管理方面的问题, 在医院病案统计中, 我们必须在实际的应用中去学会更多的知识, 作更深入的研究, 掌握更多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黄金才、陈文伟、陈元:数据仓库中的元数据[J].计算机世界技术专题版, 1998 (22) .
[2]刘明吉、王秀峰、黄亚楼:数据挖掘中的数据预处理[J].计算机科学, 2000 (4) .
[3]王玮、陈恩红、王询法:关联规则的相关性研究[J].计算机工程, 2000 (7) .
[4]朱邵文、胡红银、王泉德等:决策树数据采掘技术及发展[J].计算机工程, 2000 (10) .
[5]杨德华:建筑企业劳动工资统计中存在问题分析和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 2006 (9) .
现代农业统计指标分析 篇5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评价系统的作用对象是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相关的部门,目的是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运用在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阶段中,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繁荣农村经济,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的产后阶段,对于农业生产产前和产中的研究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所以,建立一套完整的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业技术推广评价指标系统对于我国农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农业推广技术就是通过说服、培训、提供信息等非强制生产方式帮助农民改进生产技能,发展农业生产,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自1993年开始实施之后已有近20年的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显著成效,就目前来看,农业技术推广评价系统的作用对象是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相关的部门,目的是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运用在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阶段中,从而促进农民创收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繁荣农村经济,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的产后阶段,将重点放在农业生产的经济成果、社会效果和生态效果的评估上面,对于农业生产产前和产中的研究较少,分析层次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所以,建立一套完整的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业技术推广评价指标系统对于我国农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利用专家经验和农业技术推广程度相结合的方式对
产前阶段进行合理评价,完善农业生产产前设计方案。
在农业产前阶段,应该做好全方位的部署工作,根据地域性特点和当年气象情况,确立好农业生产的目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好客观、合理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案,根据资金和国家相关政策情况对人力资源方面实施有效配置,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引入到农业生产中,对农民做好产前的培训工作,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在农民中普及防治病虫害、合理施肥等必备农业知识,在总体评价方面,利用专家自身经验和实用农业技术的推广程度进行合理的评价和打分,从而得出产前评价指标,给日后的农业产中和产后阶段的评价指标提供合理的参考。其次,在产中方案的评价过程中,要综合到方案认同度、推广人员综合能力,推广过程管理的整体评价。
产中评价方案的实施是农业技术推广评价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在生产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应该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变化情况协助农民和生产单位安排好相关生产事宜,发现干旱、病虫害等现象是应当及时制定相关的解决方案,农业产中的评价涉及面相对广泛,包含对农业推广方案的认同度、推广主体的能力和推广过程中的管理三个大的指标,其中,推广方案的认同度指的是通过调查问卷确定相关人员对农业技术推广方案的接受和赞同程度,推广主体的能力指的是问卷调查对象对推广人员的职称、经验、学历的认同程度,是对推广人员业务能力的考核,推广过程中的管理是指通过合理有效的管理手段达到农业生产成果和农业科学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具备科学规范的良好特性。方案认同度、推广人员综合能力、推广过程管理的整体评价是农业技术推广产中评价的中组成部分,这三个指标的评价结果可以通过专家实际考察来得出。
最后,在产后阶段进行评估时,不仅要考虑到农业生产成果,同时也要将农业生产给社会生态带来的整体效益纳入评估范围。
农业产后阶段的评估一直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评价的最重要的指标,在我国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目前,我国农
现代农业统计指标分析 篇6
摘要:运用文献计量法,以《天津农业科学》2004—2008年出版的22期杂志共481篇文章为统计对象,对载文特征及作者群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刊物的载文量逐年提高,第一作者多来自本院,且呈高学历化、年轻化趋势,作者合著率高。最后对《天津农业科学》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天津农业科学;载文特征;作者群;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09.06.027
Statistic Analysis on the Paper Characteristic and Authors of Tianjin Agricultural Sciences During 2004—2008
WANG Qian, LIANG Feng-lian, LIU Yu-xiao, MA Xue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The paper characteristic and authors information wa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481 published articles of
Key words:Tianjin Agricultural Sciences; paper characteristic; authors; statistic analysis
《天津农业科学》(以下简称《科学》)创刊于1974年,是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统计源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笔者以2004—2008年刊登的481篇论文的各项数据和项目为研究对象,从各栏目载文量分布、第一作者年龄、职称和学位以及基金项目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以求进一步了解《科学》的发展情况,探索办刊规律,为不断提高办刊质量提供依据。
1调查和统计方法
采取人工查阅的办法,统计了2004—2008年共22期《科学》刊登的481篇论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对其载文特征,包括载文量、信息量、栏目设置、出版时滞、作者数量和分布、论文合著情况、基金资助情况等要素进行分析。
2载文特征分析
2.1年载文量及基金论文比
期刊载文量是指某一期刊在一定时期内所刊载的相关学科的论文数量,载文量多说明期刊信息丰富。科技期刊刊载基金论文数量的多少, 反映了期刊质量及该期刊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1]。2004—2008年载文量及基金论文比相关数据见表1。
在统计期内,《科学》经历了4次变动:2004—2007年为季刊,2008年改为双月刊;2004年为小16开本,2005年以后改为大16开本;2004年页码为56页,2008年增至82页。由表1可以看出,《科学》的载文量呈上升的趋势,篇均2.99页,说明刊载信息量适中,基金论文比例稳定在36.8%左右,需要进一步提高。
2.2栏目设置
《科学》开设的栏目主要有:植物保护、土壤肥料、作物栽培与设施园艺、生物技术、贮藏加工、畜牧兽医、品种选育、农业经济、农业信息技术、园林绿化等。2004年以来,《科学》在栏目设置上在积极地调整和改进,使栏目的专业分布更加合理,基本兼顾了农业各个学科的发展动态。
2.3论文发表时滞
论文发表时滞(Delay for publication of articles, DPA)是指期刊文献的出版日期与编辑部收到该文献的日期之时间差,以月为单位。它是衡量期刊时效性的重要指标,与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有密切关系[2]。从表2可以看出,《科学》来稿的发表周期主要集中在3~7个月,最短22 d,能保证论文的时效性。2008年以前,由于《科学》尚是季刊,出版周期相对较长,再加上部分稿件质量不能达到发表要求,需要与作者反复沟通并修改,出现了发表周期超过12个月的情况。2008年,《科学》改为 双月刊以后,来稿的发表周期明显缩短,所有来稿均能在12个月内发表。
3作者群统计分析
3.1第一作者分布地区统计
由表3可知,2004—2008年,全国共有24个省、直辖市的作者在《科学》上发表文章,说明了随着刊物质量的提高,《科学》已经在全国范围具有一定的影响且呈逐年扩大的趋势。但是,作者的分布地区是不均衡的,79%稿件来自天津,且多为本院内的作者,占总数的56.76%,这是由《科学》的地域性和最初的办刊宗旨所致。发稿量次之的是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说明《科学》立足于天津,向全国范围逐步辐射发展。其它地区的稿件就相对较少,一些边远地区如青海、西藏和内蒙古等甚至没有稿件,这也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一定关系。
3.2第一作者的年龄分布及职称、学历情况
从作者的职称、学历、年龄等情况分析,可以衡量期刊的办刊质量以及学术水平[3]。第一作者的年龄、职称、学历情况统计见表4。
第一作者的年龄分布可以看出一个科技期刊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由表4得知,在统计期内,第一作者年龄在30岁以下的供稿量相对较少,且大多为在校研究生,学生供稿量逐年增加说明期刊具有潜在的发展潜力; 31~50岁的作者发表文章307篇,占总数的63.83%,由于中青年科研人员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中起到承上启下、带头出成果的阶段,因此供稿量最大;51岁以上的作者供稿量逐年减少。这一结果体现了我国科研人员年轻化的发展趋势。
由于初级职称的科研人员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科研工作量和经验相对较少,发表论文数量相对较低,仅占总数的15.18%;具有中级和副高级职称的作者供稿量分别占总数的30.98%和30.35%,说明具有中、副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是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论文产量高,是《科学》的核心作者群。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作者多为某一领域的带头人和单位管理者,虽然作为第一作者的文章较少,但是对相关领域的科研发展有深远影响,他们的学生正成为专业学术科技期刊的主要供稿人。
3.3作者合著和单位合作情况
载文作者合作度是在确定时域内某种或某类期刊每篇载文的平均作者数,载文作者合作率是指2个或3个以上作者的文章数与总的载文篇数的比值,都是评价学术期刊载文作者合作程度的重要指标。其数值越高,合作智能就发挥得越充分[4]。
由表5可以看出,《科学》的合著率是相当高的,481篇文章中合著论文有421篇,合作率达到了87.53%,且近1/2文章是由4名以上作者合著的。说明了学科的纵深发展离不开多学科的交叉。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科研工作人员相互协作、联合攻关显得更为重要。同时也说明了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与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不同,自然科学研究中常常需要多种实验条件和实验设备,尤其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大量的田间作业使得一个人难以完成难度较大的科研课题,因此,群体化研究具有突出的优势,在攻克农业科学研究高难课题中起着主导作用。
由表5还可得知,在统计期内的481篇文章中,64.24%的文章是同一单位内部完成的,35.76%的文章是由2个以上不同单位合作完成的,主要由研究院所、高校、企业、农技推广站及政府相关部门交叉合作完成。体现出了农业科学研究人员完成科研课题时,需要打破地域和所属系统的限制,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可见,科学研究的集约化对学术水平和论文质量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5]。
4结论与建议
2004—2008年,《科学》的载文量逐年提高,基金论文数量逐年增加;第一作者职称以中级和副高级为主,作者队伍趋向高学历化、年轻化;随着刊物学术质量的提高和影响力的逐渐扩大,作者群广泛分布全国24个省市;作者合著率高,5年平均达87.53%,且大部分文章由4名以上作者合作完成,单位间合作不断加强。综上所述,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期待《科学》能够不断发展进步,发挥更大潜力。
(1)增加载文量,提高《科学》影响因子。增加载文量可以有效的增加《科学》的信息量,但是要注意扩版速度适度,循序渐进,不能为了短期效益而盲目地追求刊物“厚度”,而忽视了刊物的质量。提高《科学》的影响因子首先要提高《科学》的学术水平,吸引优质稿源以提高论文被引频次,例如通过发挥编委的影响力和作用进而有计划地向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约稿;其次要缩短论文发表时滞,在稿源充足和人力资源充分的条件下适时缩短刊期,增强论文的时效性。
(2)巩固核心作者群,建设一支知识层面高、学术水平高、年龄结构合理的核心作者群体。《科学》的核心作者大多数都来自本院,要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如“优稿优酬”等方法来鼓励院内的中青年作者多提供优秀稿件。另外,还要确保一定比例的高校、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等的发稿量。
(3)提高社会和学术影响力。首先,要加快《科学》与网络的结合,建立有独立域名的网站,提供在线投稿、读编交流论坛、文献全文下载等服务,为读者、作者打造良好的交流平台;其次,要多参加期刊和学术研讨会,树立《科学》良好的品牌形象;另外,要适当考虑作者的地区分布情况,照顾边远落后地区以及新兴技术的稿件,以推动我国农业科研事业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凡盛.《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02年发表基金论文统计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6(12):172-173,204.
[2] 张莉,张凤莲.缩短发表时滞提高论文的时效性[J].编辑学报,2003,15(5):331-332.
[3] 胡兴志,王纪坤. 2003 年—2005 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载文、作者和引文统计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411-414.
[4] 李志勇.2006年《图书情报知识》文献计量学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9(6):140-142.
现代农业统计指标分析 篇7
一、来源数据库
从来源数据库看,涉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61篇,占83.56%;特色期刊5篇,占6.85%;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2篇,占2.74%;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5篇,占6.85%。主要集中在期刊上。
二、学科分布
从学科看,涉及6个学科。其中档案及博物馆65篇,占89.04%;农业经济8篇,占10.96%;文化经济4篇,占5.48%;政党及群众组织1篇,占1.37%;市场研究与信息1篇,占1.37%;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1篇,占1.37%。主要集中在档案及博物馆学科。
三、发表年度分布
从发表年度看,有关农业档案的研究文献最早发表于1990年,平均年发表文献2.92篇,最高年份8篇,最少1篇。中位数为4篇。
整体上是前低中高后平的态势。1990年到1996年期间,是起步期,文献发表是有时无,断断续续,并且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上。1997年到1999年是整个研究的最为活跃的时期,达到了最高峰,平均发表的文献数高于其他年份。随后的2年,研究进入了一个低谷。2006年后到2014年间,研究进入了一个有起伏,但相对平稳的时期。文献发表量大致稳定在4篇左右。
四、研究层次分布
从研究层次看,有关农业档案的研究文献中涉及到社科(63篇,占86.3%)、大众文化(1篇,占1.37%)、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三大类(1篇,占1.37%)
研究基本上全部属于社科类。其中基础研究39篇,占53.42%;行业指导19篇,占26.06%;职业指导5篇,占6.85%。研究相对偏重于理论性的基础研究,而实践性的行业指导及职业指导略为稍逊一些。
五、作者分布
从作者看,有关农业档案的研究文献中涉及到的作者超过了73人,其中发表文献2篇以上有5人(柴树桔3、宋良才3、张东起2、古丽尼莎2、刘英2),占68位第1作者的7.35%;发表文献12篇,占16.44%。虽然这5位作者发表的文献数量并不多,还不能成为这一领域的核心作者,但这5位作者均来自与农业有关的机关与科研机构。在全部前40名作者中 ,22位来自档 案行政管 理机构 ,占32.35%;10位来自农业科研机构,占14.71%;有4位来自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占5.88%;2位来自高校,占2.94%。2位来自其他单位,占2.94%。来自档案行政管理机构与农业科研机构的作者占比靠前。高校相对靠后,这种情况在其他研究领域并不多见。
六、机构分布
从机构看,有关农业档案的研究文献中涉及到机构超过65个,机构平均发表文献数0.87篇。其中发表文献2篇以上的机构有7个(中国农业部2、江苏省农林厅3、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3、福建省宁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新疆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应用研究所2、吉林省洮南市档案局2、长春市档案局2),占第一作者机构的11%;发表文献16篇,占21.92%。这7个单位基本上可以算成高产机构。从机构的类型看,农业行政主管部门2个,农业科研机构3个,档案行政管理机构2个。如果以前40个样本机构来划分类型,其中农业行政主管部门7个,农业科研机构9个,档案行政管理机构18个、高校3个,其他单位3个。
七、文献来源分布
从文献来源看,有关农业档案的研究文献中涉及到39种期刊,刊均1.92篇。其中发表2篇以上的期刊有14种,占36.84%;发表文献46篇,占63.01%。在全部期刊中,档案学报刊20种,占51.28%;发表文献51篇,占69.86%。涉农类报刊11种,占28.21%;发表文献16篇,占21.92%。其他类报刊8种,占20.51%;发表文献8篇,占10.96%。档案学期刊仍然是研究的主要媒体,而以住在各类档案学研究中占比很高的大学学报类没有一种,这种情况说明有关农业档案问题的研究没有进入高校档案学教学与研究的视线。
八、关键词分布
从关键词数据库看,有关农业档案的研究文献中涉及到32个关键词,42频次。其中高频词7个,占21.88%;使用17频次,占40.48%。32个关键词中农业类6个,农业档案5篇,新农村建设、农业科研各2篇,农业发展、新农村、农业各1篇。档案类4个,档案2篇、科技档案、档案人员、档案工作各1篇。农业档案类6个,农业农村档案、农业档案信息、农业档案信息资源、生态农业档案、民国农业档案、农业档案管理各1篇。其他类16个。
九、结语
有关农业档案的研究文献的媒体来源集中,以期刊为主。会议交流少,国际会议交流仍然是空白。从文献刊物来源看,有关农业档案的研究文献中涉及到39种期刊,档案学期刊仍然是研究的主要媒体,其次是涉农类报刊,而以住在各类档案学研究中占比很高的大学学报类没有一种,这种情况说明有关农业档案问题的研究没有进入高校档案学教学与研究的视线。
从相关研究的学科分布上看,有关农业档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档案学领域,虽然与农业相关,但与农业学科的相关性主不是很高。表明研究的视角更多的是从档案学的视角,且没有学科相溶与交叉。从研究层次看,有关农业档案的研究相对偏重于理论性的基础研究,而实践性的行业指导及职业指导略为稍逊一些。从研究的内容上看,有关农业档案的研究文献中涉及到32个关键词,其中农业类6个,农业档案类6个,档案类4个,其他16类个,内容多样,但多与档案及农业档案相关联。
从文献发表的年度分布上看,整个研究过程基本上是前低中高后平的态势。1990年到1996年期间,是起步期,文献发表是有时无,断断续续,并且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上。1997年到1999年是整个研究的最为活跃的时期,达到了最高峰,平均发表的文献数高于其他年份。随后的2年,研究进入了一个低谷。2006年后到2014年间,研究进入了一个有起伏,但相对平稳的时期。
现代农业统计指标分析 篇8
为准确掌握贵州省黔西南州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衡量农业机械化 (简称农机化) 发展水平, 通过农机化统计结果分析, 摸清全州农机装备拥有量、总动力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为政府科学决策、宏观调控提供基础数据, 现就2012年黔西南州农业机械化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1 农业机械化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底, 全州共有农机户94213个, 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350个, 其中:拥有农机原值20~50万元 (含20万元) 的28个, 农机专业合作社11个, 服务人员114045人;农机维修厂、点590个, 乡村农机从业人员97613人。
判断农机化发展阶段的关键性指标主要有两个, 即农机总动力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全国农业机械化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到2015年, 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kw,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 其中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被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成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据统计, 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214.49万kw, 比上年同比增长20.06%。拖拉机8127台,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235台, 小型拖拉机4892台, 在机型结构上呈现优化趋势。全州共有种植机械耕整机40524台, 比上年同比增长119.05%, 种植机械播种机111台, 比上年同比增长11%。分析原因:农业机械增长较快, 机械化应用程度越来越广泛, 耕整地机械的大幅增加是农户购买力的提高和购机补贴政策力度的加大。
农机作业服务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 由大田作物向设施农业, 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 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 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农机化对农业发展综合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秸秆综合利用、保护性耕作、化肥深施、节水灌溉、旱作蓄水保墒、机械化覆膜种植等粮、油、农产品加工业及养殖机械化新技术得到广泛的推广普及, 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 节约生产成本, 增加了农民收入, 改善了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升。2012年全州机耕面积13.78万hm2, 机播面积8100hm2, 机械收获面积2.54万hm2,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15%。农机具在农业生产环节及其它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逐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从农机化投入统计方面看, 2012年全州农机化总投入16831万元, 全年共争取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470万元, 地方财政农机购置补贴506.5万元, 带动农民投资11323万元, 农机化经营效益总收入57345万元, 利润总额13222万元, 进一步促进了农机装备水平的提升和优化, 全州农机资产总值达到60多亿元。
2 主要指标体系数据分析
为了便于在全州范围内开展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 我州8县市分别在本县范围内选取了5~7个行政村作为此次农机化统计结果调查工作的依据进行分析, 比如:在安龙的木咱镇三合村、新桥镇荷花村、兴隆镇红星村等调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果, 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入,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林果业 (果茶桑) 和设施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它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根据农业部、省、州文件要求, 依据新增评价指标体系对上述行业的机械化水平具体分析。
2.1 畜牧业农机化情况统计分析
畜牧业机械化水平为3.29%, 饲草秸秆收获机械化水平0.88%、饲草料加工机械化水平38.72%、饲草料生产与加工机械化水平13.13%, 环境控制机械化水平0.07%外, 其余水平指标, 如粪便清理机械化水平, 饲料投喂机械化水平、畜产品采集机械化水平均为0。
2.2 林果业农机化统计分析
林果业机械化水平14.57%, 其中, 中耕机械化水平32.16%、植保机械化水平30.72%, 修剪机械化水平5.53%, 采收机械化水平1.27%, 田间转运机械化水平13.93%, 施肥机械化水平为0。
2.3 农产品初加工农机化统计分析
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46.57%, 脱出处理机械化水平55.31%, 清选处理机械化水平72.33%, 保质处理机械化水平
6.29%。
2.4 设施农业农机化统计分析
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22.17%, 其中耕整地机械化水平41.5%, 种植机械化水平29.59%, 采运机械化水平19.59%, 灌溉施肥机械化水平10.64%, 环境调控机械化水平9.9%。
从上述统计结果分析, 目前我州农业机械化在畜牧业、农产品初加工、林果业和设施农业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增长,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比如:畜牧业中的饲料投喂机械化水平、粪便清理机械化水平、畜产品采集机械化水平、林果业中的施肥机械化水平等因缺乏相应的机械和技术推广, 使这些环节在实际操作中主要依靠人工完成。
3 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是从2012年农机化统计报表数据分析, 此次农机化统计结果代表性不强。全州8县市共抽取部分行政村, 属于比较典型的农业为主的村庄, 农机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偏少, 且实际使用农机外出干活的少, 多数以其他收入为主, 不能代表全州农机化发展水平。
二是从统计调查发现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滞后, 农机作业大多属于自主作业, 满足自己需求, 部分农户没有农机,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挥效果有限。由于受山区地理条件限制, 农户土地比较零散, 不能形成规模经营, 不能发挥大中型机械规模作业的作用。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管理模式的经营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还处在起步阶段, 在数量和规模上达不到要求, 组织不够完善, 服务水平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是就机械化作业结构而言, 全州农机化水平亟待提高, 耕整环节比例较高, 而播种、收获阶段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全程机械化水平较低, 由于受自然地理地貌特点和农村经营体制限制, 人均 (户均) 土地面积少, 土地零星破碎, 坡耕地比例大等因素, 微耕机在现有机具和农户购置机具中占有较大比例。适宜坝区和产业化规模化作业的中型多功能机具少, 机具功率、作业效率、功能拓展受到限制。
四是从燃油, 消耗等方面看, 近几年, 由于燃油、人工、零配件等价格的持续上涨, 导致农机服务成本与费用逐年增加, 减少了农机化服务利润, 造成农户实际收入降低。同时, 大中型农机具的投资大, 成本回收期长, 有些农户贷款买机具, 无贷款优惠政策, 这些都加重了农机户的负担。
4 策略和建议
4.1 优化农机化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机化工作的领导, 完善相关政策, 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优质环境。大力普及农机化相关知识, 加大对技术先进、性能优越、复合式多功能机械的推广应用,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益的认识, 使农民感受到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来的实际效果, 激励农民积极投入;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 争取中央对库棚、维修站点建设的补助性投资等。
4.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针对老旧农机超期服役、大量闲置农机具无法正常报废的问题, 建议出台农机报废补贴政策, 进行强制报废, 并设立财政补贴, 对已报废的农机具予以回收拆解, 以彻底消除事故隐患, 杜绝事故发生;推进农机化发展的信贷支持、农机购置和作业补贴、保险政策等扶持政策的实施, 减轻农户购机负担, 鼓励农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适用性、多功能机械;完善农用燃油补贴办法。鉴于当前燃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形势, 要进一步提高燃油补贴标准, 减轻农民负担。
4.3 大力发展农机化服务组织, 扩大服务领域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的贯彻落实, 大中型机械保有量逐年递增, 加大对农机服务组织的建设力度, 将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 成为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导力量。一是对已建立的农机服务组织, 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 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在有关项目和资金的安排上, 优先考虑、重点倾斜;二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以土地承包、转租为主的多种土地流转方式不断出现, 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纯粹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 从事其他行业的创收。在此环境下, 农机合作社要把农机户有效组织起来, 使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机户紧密结合, 不断创新农机服务模式, 积极探索由农机合作社统一种植经营土地, 与“土地流转”相适应的代耕、代种、代收、代管制农机作业服务, 提高机械利用率和农机经营效益;三是扩大合作社服务领域, 在“三夏”、“三秋”跨区作业、农副产品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环节中, 拉长产业链条, 创新服务模式, 开拓服务领域, 丰富服务内容。
摘要:通过对贵州省黔西南州农业机械化情况调查, 分析了解全州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 提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杨杰.拓展评价范围构建全面农机化评价体系[N].中国农机化导报, 2012-12-17.
[2]宗锦耀.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努力推动农机化科学发展[J].农机市场, 2012, (12) .
现代农业统计指标分析 篇9
目前, 对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由Box和Jenkins提出的Box-Jenkins递推预报方法;二是由Brock well和Davis以Hilbert空间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提出的射影预报方法;三是最优滤波理论。本文采用的ARIMA模型即是Box和Jenkins提出的Box-Jenkins法中的一种预测模型。关于时间预测的软件主要有SPSS和Excel。其中SPSS是社会经济统计软件包, 在主成分分析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但也能用来做经济学的时间序列分析。本文主要采用SPSS19.0做分析。
ARIMA (Auto 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即自回归求和滑动平均, 其前身是ARMA模型, 是由美国统计学家Box和英国统计学家Jenkins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时间序列模型, 即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 用此模型所作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也称Box-Jenkins (B-J) 法, ARIMA是Box-Jenkins方法中重要的预测模型, 适于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ARIMA是多个模型的混合, 即自回归, 求和, 和移动平均。ARIMA模型分为非季节性ARIMA模型和季节性ARIMA模型, 即模型和模型, 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在进行预测时考虑了季节周期的因素, 更加适用于有季节性或周期性变动的数据。模型有三个参数 (非季节性) , p是自回归阶数, d是差分项阶数, q是移动平均的阶数。
指数平滑法是在单一时间序列统计模型的基础上进行预测的方法。指数平滑法分为一次指数平滑法和多次指数平滑法。指数平滑预测模型要用到平滑系数α, α值既代表模型对时间序列数据变化的反应速度, 又决定了预测模型修匀误差的能力。α值越大, 则新数据占的比重就越大, 最近一期的观察值影响越大, 预测就越依赖于近期信息。选择的关键在于, 使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最小, 一般α值取在0到1之间。
下面我们通过spss19.0软件来处理。
在spss19.0中输入原始数据并定义日期, 也就是确定个案的起始日期。日期定义后, 绘制原始序列的序列图, 从序列图可以粗略观察平稳性。结果如下图所示。
可以明显看出是不平稳的。
平稳化处理。在SPSS中对原始序列进行差分处理来使序列平稳化, 从一阶差分开始, 每次差分都绘制序列图和自相关图, 直到平稳为止。则需预测→自相关, 进行一阶差分后如下图:
可以看出已经是平稳序列, 作一阶差分后的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如下图所示:
序列平稳后, 开始模型的建立。由于我们确定了运用一次平滑后的曲线来分析, 即进行一次差分, 因此就确定了d值为1。由上图自相关图可以看出二阶之后函数明显趋于0, 呈拖尾性, 因此q=2, 偏自相关图在2阶之后也趋于0, 呈拖尾性, 则p=0。于是选定模型 (2, 1, 2) 。
参数估计与诊断。对于已经建好的模型, 观察表模型参数, 这里会给出估计值, 标准差, t统计值。参数估计通过后, 观察残差的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 如果值都在置信区间内, 可以判断残差序列为白噪声序列。说明建立的模型为比较理想的模型。
利用模型预测。分析→预测→应用模型, 选取模型结果如下
至于指数平滑法, 之前数据预处理部分与相同。分析→预测→应用模型, 选取指数平滑法, 得出结论。
由此可看出由模型预测出来的结果更加适合, 更加接近事实。
任何一种预测方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之上的, 而任何一种假定条件都难以包括现实世界中所有复杂的关系, 因而必须考虑适用条件, 指数平滑法、ARIMA模型均适用于短期的拟合和预测ARIMA模型计算过程比指数平滑法复杂、繁琐, 但在短期内, 其精度要高于指数平滑法。
参考文献
[1]徐国祥.统计预测与决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2]王燕.应用时间序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现代农业统计指标分析 篇10
一、影响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因素分析
1.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计算
由于受农机化统计资料的限制, 目前只能计算机械化耕整地、机械化种植和机械化收获等单项机械化作业水平, 各单项机械化作业水平的主要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wi (i=1, 2, 3) 为单项机械化作业指标的权重。
2. 影响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统计因素分析
(1) 农机作业统计数据的来源
在计算上述单项机械化作业水平时, 所需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和各省 (市、区) 统计年鉴等。通过对上述几个统计数据来源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在机耕水平方面, 主要影响因素是耕地面积, 由于耕地面积数据来源不同, 存在数据滞后且误差大等问题。2000年前全国耕地普查数据公布前, 所用耕地面积数偏小, 导致计算结果比实际水平偏高;另一方面,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 耕地面积减少了, 若计算所用耕地面积值没有反映这种变化, 则导致计算结果又较实际偏小。偏大、偏小都不能正确认识机耕水平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态势, 因而耕地面积须进行核实, 并采用国土资源公报的耕地面积数据进行计算, 较为及时、准确。此外, 农作物种植面积、机播、机收的统计数据在上述几种统计资料中虽然也存在一定误差, 但误差较小, 因而机播、机收水平可采用《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中的统计数据。
(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艺制度改革
随着各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耕地资源中实际所需的机耕、机播、机收的面积也发生了变化。在计算机耕、机播、机收水平时应反映结构调整引起的变化, 否则计算结果与实际将会出现较大的统计误差。这一问题在《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上得到明显反映, 即全国统计与地方统计有差别, 其主要原因是国家和地方计算时, 采用的分子相同而分母不同, 导致计算出的水平就不同。分析两种不同的统计结果, 可以发现地方统计是用实际需要机耕、机播、机收的面积作分母, 反映出了结构调整后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面, 农艺制度的改革, 使得一些农作物在种植时, 可采用免耕技术, 此时计算机耕水平, 分母中的耕地面积值应再减去免耕播种面积, 即实际需要耕作的耕地面积, 这样的计算结果对实际指导作用更大。鉴于统计年报滞后于实践, 且与工作需要有时间差, 在只有总量数据又不能反映结构调整情况下, 应从实际出发, 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 才能使计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 并反映出农业结构调整后机械化作业的真实水平, 进而有利于指导农业机械化工作。
(3)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计算方法
机械化作业综合水平是从总体上反映一个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机械化综合水平的计算公式如上述公式 (4) 。目前常用的是等权法 (即计算综合水平时机耕、机播、机收权值相等) 或不等权法 (即计算综合水平时机耕水平的权值为0.4, 机播水平、机收水平的权值各为0.3) 。上述两种方法计算出的一个地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会不同, 因此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一种方法。
二、浙江省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统计分析
1. 浙江省农业机械化作业基本情况
(1) 农作物耕种收单项机械化作业情况
查阅浙江省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浙江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等资料, 可得1995-2009年浙江省机耕、机收、机播作业面积和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 如表1所示。
103hm2
根据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公报数据, 结合浙江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对浙江省实际耕地面积进行修正, 以便比较准确地反映浙江省机耕水平。
(2) 粮食作物种收机械化作业情况
从目前浙江省农业机械化的总体发展情况来看, 机械化作业主要在田间作业上尤其是在粮食作物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方面。因此, 统计分析水稻生产作业机械化水平更能反映浙江省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查阅浙江省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和浙江省统计年鉴等资料, 可得1995-2009年浙江省水稻生产机械栽植、收获作业面积和种植总面积, 如表2所示。
2. 浙江省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统计分析
(1) 耕、种、收农机作业水平计算
根据上述公式 (1) 、 (2) 和 (3) 可计算出各单项机械化作业水平。由于耕地面积数据对于机械化作业水平准确性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根据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公报数据, 结合浙江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对浙江省实际耕地面积进行修正, 以便比较准确地反映浙江省机耕水平;另一方面, 考虑农艺制度改革, 在计算机耕水平时反映免耕面积数据, 以便真实反映机械化作业水平。上述几种情况机耕水平以及农作物和水稻机械化的种植和收获水平如表3所示。
103hm2
%
(2) 耕种收机械化作业综合水平计算
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可采用公式 (4) 计算, 在计算过程中为确保计算结果的相对准确和实际工作的指导性, 计算时所用权重有等权和不等权两种方式, 两种计算结果见表4。
(3) 结果讨论与分析
由表1、表2可知, 1995-2009年期间虽然农作物播种面积由1995年的3 923.04×103hm2下降到2009年的2 504.79×103hm2, 但由于宏观引导、调控得力, 机播 (插) 、机收作业面积在2009年都创历史最高水平, 特别是机播、机收发展快, 机耕、机播、机收的发展比较协调, 农机化作业总体水平得到提高,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内涵构成发生变化, 机播、机收比重增大了。另一方面, 由表3可知, 浙江省机播水平由1995年的0.13%提高到2009年的3.99%。尤其是浙江省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的机栽插面积同期由3.30×103hm2上升到86.19×103hm2, 作业水平由0.15%提高到2009年的9.18%, 由此看出浙江省机播 (插) 作业面积的主要增长点是水稻机插, 并逐渐成为浙江省农机化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 且发展潜力很大, 同时也充分反映了近几年来农机化发展的特点。浙江省机收水平从1995年的2.17%提高到2009年的36.13%以上, 机收面积从85.08×103hm2上升到905.01×103hm2, 呈持续增长态势。同期, 水稻的机收水平由3.43%提高到82.19%, 由此看出水稻机收增长最快。
此外, 从表4看出, 浙江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是持续上升的, 2009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33.54%, 已进入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跨越的加速期。
%
三、结束语
农业统计换新天 篇11
谋长远发展
“研究遥感应用于政府统计是我国遥感应用的一大进步,它标志着遥感将在政府管理及业务开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原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站长潘习哲在“基于北京一号小卫星的统计可视化平台建设”项目评审会上如是说。如何利用好遥感项目,发挥遥感技术与统计业务相结合的优势是在项目建设之初北京局队重点思考的问题。经过反复研究,北京局队明确:不能仅仅将引入遥感等空间技术、创新统计调查方法视为一次科研行为,而要实现与统计业务在多层次、多方位的结合;不急于一时出成绩,要分步骤逐步实施,要尽可能多地出创新成果,并不断地植入到统计业务中。
根据统计工作的需要和遥感技术发展现状,北京局队提出用“以统计遥感为主、地面调查为辅”的新型统计手段替代原有农业统计方法的建设目标,即实现农业统计遥感的业务化运行。为此,北京局队提出了实现业务化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阶段。通过课题研究与实地验证,形成科学、严谨的数据指标提取生产流程,通过此流程生产的成果可以满足农业统计时间及精度等业务要求。第二阶段,双轨阶段。统计遥感和传统统计方式同步运行,同时对农业指标进行统计,彼此监督、彼此验证,进一步修正统计遥感方法的不足。第三阶段,业务化运行阶段。通过1?2年的双轨运行,统计遥感方法经过实际运行检验后,实行统计遥感为主、地面验证为辅的运行模式。
截至2012年,北京市已有冬小麦播种面积、玉米播种面积、设施农业占地面积、冬小麦产量、玉米产量5个统计指标实现了遥感测量业务化运行。在测算地表动土工程、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湿地生态服务价值等工作中北京局队都应用到了遥感技术手段。
重配套保障
要落实好统计遥感发展规划,引入什么样的合作方是关键。方法科学是保证统计数据精度的前提,实施高效是项目运行的需要。为此,北京局队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以项目为基础,引入拥有遥感科研技术优势的北京师范大学和拥有遥感卫星数据资源优势和项目运行经验的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合作方,合二者之力带动统计调查方法的创新。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通过良性竞争,二者相互学习与借鉴,既加速了统计遥感业务化工作的进程,同时又推动了两家公司各自事业的发展。
维持长远发展,软硬件的配套必不可少。北京局队对合作方研发的软件系统提出了高标准的建设要求,系统既要能够满足当前新型统计数据采集的需要,又要满足今后扩展运行管理的需要。为此,在论证每个项目的统计遥感系统设计上都做足了工作,每次设计都要几次易稿才能最终定型。这样的努力最终也得到了回报。2010年,“北京市统计生态资源遥感测量运行系统”获得了“第十届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信息技术应用类二等奖”和“第十届北京市优秀统计科研成果评比信息技术类一等奖”。2011年,“北京市统计遥感业务运行系统研建”项目从全北京市众多优秀信息化成果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2010年信息北京十大应用成果奖”,并取得第三名的佳绩,随后又获得了“2011年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银奖”。硬件配置方面,从数据采集端的扫描仪、GPS相机、激光测距仪、外业调查PDA,到数据处理端的图形工作站,再到数据输出端的大型绘图仪都一一配置。为了适应农业外业调查工作的需要,北京局队还专门配备了外业调查用的梯子和望远镜,这样就能站得更高,望得更远。北京局队深知:做好每一个细节、每一项保障措施,都能为统计遥感项目顺利实施多提供一份保障。
强人员素质
统计遥感业务化运行工作的开展也并非一帆风顺。首先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北京局队农业调查处处长张群回忆道:“尽管遥感已在其他政府部门得到应用,但对于它在农业统计中的应用前景,我们当初还看得不够清楚。在考察二十一世纪公司时我就一直在追问该公司一个问题:遥感技术能否达到统计上报的精度要求。”这是项目建设前期很多人的顾虑。
只有引入遥感等高新技术手段,农业统计才能摆脱永远在后面追赶的局面,才能驶入信息化的快车道,而如果不尝试,农业统计将永远是维持现状。经过深思远虑,北京统计人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推动项目实施的工作中去。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是统计遥感项目组每位成员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大家心里明白,如果不懂遥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就只能被动地跟着别人走,这样发展下去遥感项目建设很难产出实用的成果。为此,项目组成员们下苦功啃读遥感书籍,理论加实践边学边用。这样的付出在此后的遥感项目讨论会上确实发挥了作用,他们给了合作方不小的惊喜,合作方再也不以专业自居了。正是他们这样潜心钻研的精神换来了合作方对统计工作、对统计工作者的尊重。
检验遥感应用效果不能“坐、等、看”,需要“转、测、算”。走到田间地头量一量,结果就一目了然了,因此外业调查成为了项目组检查遥感项目实施效果、督导合作方工作的重要手段。为此,项目组成员在与合作方联合开展调查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学习,逐步掌握了独立开展外业调查工作的技能。2007年3月,正是通过外业调查核实,项目组发现了合作方工作中的疏漏,及时纠正,保证了项目实施进度。
获创新实效
“从你们整体的工作情况、采取的技术手段、取得的成果方面来说都是令人信服的。”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这样评价北京局队的遥感工作。通过六年的发展,北京的统计遥感工作的确见到了成效。
数据更准了。应统尽统是对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北京农作物播种面积统计就曾面临过这样的困境。2009年以前,随着密云水库水位的下降,水库周边的农民开始自发地在裸露出的库滩上种植玉米。如果按照传统依据行政界线逐级汇总的方式,这些种植数据根本统计不上来。而遥感技术解决了这个难题,它能够轻松打破行政界线的限制,自主地将库区内6万多亩的玉米补充调查上来。
坚持的底气更足了。统计数据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经常被放到“显微镜”下观看,被质疑在所难免。2010年,受极端天气影响,北京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数据出现下滑。此时,相关部门的质疑之声使北京局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为此,北京局队会同相关部门开展联合调查,最终统计部门以直观的遥感成果图为基础,以实地调查结果为依据,有理有据地回应了质疑,维护了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和统计部门的公信力。
基层统计工作更好做了。种粮补贴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惠农政策,它能够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一些村委会和农民却动起了歪脑筋,通过夸大种植面积来套取补贴,这无形中增加了基层统计部门把控粮食数据质量的难度。2006年以来,北京局队通过遥感技术手段帮助基层统计部门查实了多起虚报案件,有效地震慑了基层虚报行为,改善了基层统计工作的大环境。
现代农业统计指标分析 篇12
一、高等农业院校干部人事档案人事档案利用的统计
高校人事档案在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开发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事档案的收集、鉴定与整理是为了提供利用服务, 档案工作的作用与意义通过利用才能体现。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 人事档案的管理制度日趋完善, 人事档案的利用量也逐步增大。从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人事档案利用服务的实际情况中, 可以发现人事档案利用仍存在问题, 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需清楚人事档案利用规律, 探索人事档案利用服务的新途径, 发挥其更大作用, 以吉林农业大学2006年~2015年人事档案利用实况为例, 对相关数据进行定量统计与分析。
1. 人事档案利用的统计资料来源。
吉林农业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农业院校, 教职工人事档案由本校档案馆人事档案科管理。截至2015年12月31日, 馆藏人事档案共计2797卷。人事档案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校的人事处、组织部、部分职工以及家属, 也有社会相关上级主管部门等。吉林农业大学人事档案严格遵照相关规定与制度进行管理, 日常提供利用必需经过严格审批并建立严格的登记制度, 原始记录详细明确, 为这次统计提供大量详实的数据资料。本调查所有数据来源于人事档案科2006年~2015年《人事档案借阅登记簿》中的原始数据。
2. 人事档案利用统计内容与方法。
人事档案利用数据的统计, 被提供利用档案是以卷次为单位, 就是每借阅一次其中一卷档案为一卷次, 这样能如实地反映档案利用情况。档案利用率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能直观地反映档案利用的程度。档案利用率的统计方法, 档案利用率=被提供档案的数量 (卷) /馆藏档案总量 (卷) ×100%。以卷次为单位, 考虑到重复利用次数。
3. 人事档案利用效率结果分析。
根据馆藏历年人事档案借阅登记簿统计分析得出吉林农业大学人事档案2006年~2015年借阅利用率, 利用公式计算, 能确切表明人事档案利用的实际业绩 (见表1) 。
据统计表明, 吉林农业大学人事档案馆藏量于2008年、2009年、2010年逐年减少, 其原因是学校清理了一批在编不在岗人员与自动离岗人员档案;从总体看2007-2012年利用率比较平稳;2014年吉林省省属事业单位核编工作, 涉及到在职的每一位干部和工人, 因此利用率最高;2015年人事档案利用率也偏高, 因为处级干部档案审核工作经历初审、复审及最后核查至少三遍的审核, 所以利用率相对高于往年。
4. 人事档案利用方式统计。
总结人事档案日常管理工作, 利用方式分如下几种:人事处劳资科为职工落编、审批工资、提高福利与待遇、审批退休以及核算丧葬费等工作;人事处人事科办理职工调转单位、采集或核实职工基本信息;人事处人力资源科为评定职称、奖励三十年教龄和评审二、三级教授等工作;组织部考察干部、核查党团组织材料、干部任免与出国 (境) 等事宜;纪检及监察部门对相关教职工审查等工作;撰写讣告;丰富校史;开具亲属证明;外单位政审、司法公证等。把所述利用方式总结为核实情况、审批工资、职称工作、出国证明、办理退休和其他共六种利用方式, 2006年~2015年吉林农业大学人事档案利用总和为利用总数。人事档案六种利用方式统计如下 (见表2) 。
统计结果表明, 占据最大利用比例的是核实情况, 主要是各职能部门及个人核实自然信息、待遇与奖励等, 这表明人事档案信息利用的主要作用。其次是审批工资及办理退休, 按照相关上级部门的规定, 有关工资、工作的审批, 必须参照实体档案, 政务大厅审批退休需要本人原始档案, 组织部提拔干部需要原始档案审核备案等。因此, 工资审批、提拔干部以及职工办理退休等档案的利用数量明显增加, 出国 (境) 证明、评定职称以及其他情况的利用较稳定, 其他利用方式包括伤残鉴定、复印成绩单和修史志等。
二、人事档案利用率统计的结论与解决对策
根据吉林农业大学人事档案利用情况的调查分析表明, 高校人事档案总体基数相对大, 因此利用率不是很高。这其中已退休人员、死亡人员档案利用较少, 某种程度上影响档案利用率。另外人事部门、组织部门都分别建立人才库, 因此某些工作对实体档案的利用相应减少, 如果能把这部分利用总数统计出来, 人事档案的利用率数值会有增加。为提高人事档案利用效率与质量, 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加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和硬件设施建设。
为了适应人事制度改革新形势要求, 高校建立健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势在必行。高等院校应进一步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学校各有关部门应确保人事档案新材料能及时归档入卷。做好人事档案规范化管理, 在转入、转出档案材料时一定严格要求, 坚决杜绝虚假材料进档。人事档案管理必须做好档案管理设施的更新。坚固的防火、防潮、防水的密集架以及专用档案库房是必备的设备, 应经常检查防火、防潮、防蛀、防盗、防光以及防高温等安全设施, 档案库房、档案人员办公室和阅档室必须三室分开。
2. 档案管理转变重管理轻利用观念。
旧的管理理念制约人事档案的利用效率, 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不只是档案材料的搜集、整理和保管, 其目的是为了科学有效地利用, 为高校人力资源信息管理服务。人事制度改革条件下, 人事档案为高校人才选择、使用、培养和考核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档案工作者在树立服务观念的同时, 也要杜绝重管理轻利用的意识, 在利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绝不可以利用职务之便以权谋私。
3. 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加强人事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者一定要与时俱进, 掌握现代档案管理知识及新的管理技术, 要开拓创新利用成熟的人事档案管理软件, 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实现人事档案信息价值, 通过现代化手段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4. 丰富人事档案内容, 提高其利用价值。
严格参照《干部档案工作条例》收集整理档案材料, 不断更新完善人事档案内容, 突出个性特点, 创新思路。对于职工学历证书和证明材料, 具体反映素质及业绩的各项培训材料, 反映业务能力的社会实践、访问调查等材料, 反映依法享有的福利、社会保障权益的材料, 反映人事劳动关系的相关材料等, 必须及时收集归档。
5. 强化服务功能, 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率。
为适应人事制度改革, 高校人事档案工作重点已转移到服务上来, 要把“死”档案变为“活”信息, 为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拓展人事档案的利用和服务渠道, 强化人事档案的服务功能, 增强服务意识,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认真探析地方农业院校人事档案用户的多方面需求, 面向服务对象, 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对已有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与创新, 确保高校人事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功能性、及时性和发展性, 发挥其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开发服务的意识。
6. 做好农业院校人事档案管理和信息统计工作。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信息统计工作越来越重要, 但现状却堪忧。应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和信息统计工作, 以适应社会和高校管理以及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第一, 农业院校应提高对人事档案管理和信息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转变“重整理、轻统计分析”的观念。第二, 加大投入档案信息统计工作, 提高统计水平。第三, 完善人事档案整理和信息统计分析的考评机制, 调动工作的积极性。第四, 为提升人事档案服务层次, 逐步完善信息统计方式, 征求人事处、组织部对人事信息需求, 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管理在统计数据、预测分析等方面作用。
三、结语
高校人事档案归档材料多, 年度考核表、审批工资表、学历材料以及奖励材料等, 插卷工作耗时费力, 人事档案管理需要长效管理, 为信息统计和分析提供基础资料。激发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提高档案利用的效率。
摘要: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 给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在高校的日常人事档案管理中信息统计日趋重要。笔者根据2006-2015年吉林农业大学档案馆人事档案借阅登记的相关原始数据, 进行了人事档案利用率的统计分析, 并对所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人事档案,利用情况,农业院校
参考文献
[1]王强波.提高人事档案利用率, 切实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服务[J].科学之友, 2011 (36) .
[2]李红菊.地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与信息统计[J].统计与管理, 2014 (1) .
[3]覃巧裕.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人事档案利用实况统计与思考[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5 (2) .
[4]林苑纯.大数据时代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研究[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 .
【现代农业统计指标分析】推荐阅读:
农业统计分析06-16
现代农业建设特征分析01-05
我国农业现代化分析10-26
现代农业与农业教育07-31
农业统计调查01-06
现代农业06-03
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技术07-23
现代循环农业10-18
转变现代农业07-05
现代农业企业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