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的教学课件

2024-12-24|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生命生命的教学课件(共9篇)

生命生命的教学课件 篇1

生命生命的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的生字和新词。

2、理解重点词句,积累语言并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3、感受生命的存在与珍贵,激发敬畏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发对生命的思索。

1、引出课题。

师:我们先来看几张图(课件播放有关生命的图片)看着这些图片,你的脑海中跃然浮现了哪个词语?(板书:生命)我们一起来读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生命的含义。

师: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作家杏林子的散文作品《生命 生命》

1、生自读课文。

师:文章不难,不足400字,相信读通读顺是难不倒你们。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待会儿把自己觉得读得最流利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

2、生交流读句子,师相机正音。

3、理清事例。

师:是什么给了杏林子启发,使她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呢?我分别请三个同学读读课文。

师:谁能概括一下,这段文字写了什么干什么?(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

三、细读事例,领悟生命真谛。

1、默读2-4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静静地、用心地默读课文2-4自然段,读着读着,哪个画面最触动你的心?可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也就是做好批注。

▲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读到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觉?(生说)你再来读读,读出飞蛾求生的渴望!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飞蛾对生命的珍爱?为什么?(生说)把你的这种感觉读出来!能不能用你的朗读让我们也感受到……?

师:如果让你给“跃动”换一个词,你会用哪个词语?(跳动、跳跃)

师:我们把跳动换进去,你觉得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一样吗?用心读读这两个句子,可以把你的体会告诉左右前后的同学。(生讨论,生交流)

师小结:说得好!想跳不能跳,不能跳却仍要跳!这就是——(跃动)男同学们,你们就是那极欲冲破缚束的飞蛾,一起读!

师:小飞蛾啊,小飞蛾,我想问你,你为什么这么奋力挣扎,鼓动双翅?(生说)你不知道,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你就不能动弹了吗?你为什么还要跃动?(生说)作为飞蛾,你的寿命只有一个月,甚至更短,人生苦短,还是算了吧!(生说)

师小结:就是在飞蛾那一次次挣扎,一次次跃动中,我们分明听到了它对生命的呐喊,读——▲ 瓜苗发芽。

师:为什么这个画面特别能触动你?(生说)把你的惊讶(佩服)放进去读读吧!

师:照常理,植物的生长有哪些必须的条件?(阳光、水、土壤)可是,一粒小小的香瓜籽,竟然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发芽了!女同学,你们就是那看似软弱,却如此坚忍不拔的香瓜子!拿起书本一起来读读。

师小结:这就是生命!在危险中不随意放弃,不论条件多么恶劣也要顽强生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四、走进杏林子,感受生命的意义。

师:一只柔弱的飞蛾,一颗毫不起眼的种子尚且如此珍惜生命,何况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走进杏林子——引读。

1、理解“糟蹋”,感受生命珍贵。

师:知道“糟蹋”是什么意思吗?你可以想到“糟蹋”什么?对于你来说,怎样才是不糟蹋生命?

2、介绍杏林子及作品。

师:在很多人看来,杏林子是最有理由放弃生命的。我们一起看看这张美丽的照片,看着这满脸阳光灿烂的.笑容,谁能想到——(课件)

师:看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说?(生说)

师:是啊,杏林子是在提醒自己,也是在提醒大家——(读: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3、生读《杏林小记》节选。

师:这是杏林子人生的真实写照。在与重病抗争的近五十年里,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像飞蛾一样脆弱,病魔能够在瞬间夺走它;她也知道自己的生命像种子一样顽强,虽然生存条件差,但依然坚定不移!于是,她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读第五自然段)

五、真情写话,顿悟生命。

1、写话。

2、结课。

师:面对命运的不公,杏林子再一次不屈不挠地呼唤(板书,读:生命)即使你只是一株小草,或是一只蚂蚁,只要你是生命的存在,就有权利大声呼喊。(指板书读:生命 生命)

3.作为生命形式的最高级别,人类更要自爱自尊,活好每一天,创造出精彩的人生。

生命生命的教学课件 篇2

本文的作者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课文开头提出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呢?”接下来, 作者不从正面回答, 而是列举了三个事例:飞蛾求生、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倾听心跳, 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 但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文章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 决不让生命白白流失, 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本课的内涵很深刻,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 生命是个宏大的问题。文章很有张力, 值得品读的细节有很多, 教师必须要有所取舍。

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分析、考量的基础上, 我将本课定位为“基于M o o d l e的混合式学习”。通过设计混合型学习环境、整合各种学习资源, 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和创生, 让学生通过网上网下的自主、合作学习, 改变学与习的方式, 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达成教学目标。混合式学习框架如右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文中前两个引发对生命思考的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联系作者的经历、联系阅读与生活等方法,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Moodle平台与实地结合进行的“读——思——品——写”练习,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感受生命的丰富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文本的对话中,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感受生命的美好, 初步了解生命的丰富内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联系作者的经历、联系阅读与生活等方法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通过多层次的“读——思——品——写”练习,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感受生命的丰富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1.阅读

教师在M o o d l e平台布置课前预习题,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完成平台上的三个活动 (见右图) , 小组合作完成阅读报告。

2.观察

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捕捉与生命有关的画面, 并将之记录下来, 放在M o o d l e平台与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交流, 阅读M o o d l e平台的有关学习资源, 充分了解作者生平、本文的写作背景、与“生命”主题相关的文章等, 为后续对课文的探究夯实基础。网络将学生的学习与交流过程显性化, 教师通过Moodle平台的反馈, 对学生学习的起点、学习上的个体差异进行诊断, 这为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二) 回顾导入, 引出生命话题

回顾各小组在M o o d l e平台提交的阅读报告和阅读交流情况。包括:阅读了关于生命的哪些文章, 捕捉了生活中的哪些生命印象, 有什么体会。

小组汇报, 交流。要求:认真听同学的发言, 就同学的发言做补充, 或提出不同意见。

教师出示本课学习任务:学习本课前两个事例, 结合查找的资料,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联系生活, 书写我们对生命的感悟。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 一是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 二是将教师设计的学习支架清晰地呈现出来, 帮助学生做一个清清楚楚的学习者。

(三) 细读文本, 体悟生命的启示

1.多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师:默读第2、3自然段, 把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用“____”画出来, 在旁边简单地写一写感受。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进入M o o d l e平台的“走近作者”、“捕捉生命印象”这两个讨论区浏览资源, 以帮助读懂文章内容。学生自主学习, 小组交流。

2.全班分享, 与文本深入对话

预设一:引领式学习

【事例一】飞蛾的挣扎

师:哪些地方让杏林子感受到了飞蛾的挣扎?

多媒体出示句子:但它挣扎着, 极力鼓动双翅, 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 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这两句话中的哪些词体现了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挣扎、极力、鼓动等词, 联系资料理解句子。

师:“它挣扎着, 极力鼓动双翅”, 什么是极力鼓动双翅?是这样吗? (动作)

生:竭尽全力、拼命地扇动翅膀。

师:说得很好, 能读出你的感受来吗?还有谁能读一读?

教师范读创设情境, 学生转换角色。引导学生分别以飞蛾、杏林子身份感受作者的内心活动。

【事例二】香瓜子的不屈

多媒体出示: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了一粒香瓜子, 过了几天, 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 那小小的种子里, 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 在没有阳光, 没有泥土的砖缝中, 不屈向上, 茁壮生长,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1) 抓关键词“没有……没有”。

师:在成长过程中, 它遇到过困难吗?

生:没有阳光、泥土, 有硬壳。

师:是呀, 阳光、水、泥土是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它都不具备, 可偏偏那瓜苗冒出来了, 而且长得茂盛、茁壮。

(2) 抓关键词“竟”。

师:你想得到瓜苗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吗?你没有想到, 作者也没想到, 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也没想到?

学生回答。

师:短短一段文字出现了两个“竟”你体会到了什么?

3.教师指导朗读

师:即使没有阳光, 没有泥土, 即使只能活几天, 瓜苗也要不屈向上。读这段话, 读出你的惊叹。

预设二:小组合作学习

(1) 小组合作用朗读的形式汇报。要求:把品读这个故事后的感受读出来。

(2) 教师相机指导。

根据小组朗读的情况, 教师用采访或互评的方式, 抓住对关键词的理解指导朗读。

学生根据自学要求默读文章, 圈画点注, 然后小组交流, 推荐代表发言, 全班分享。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还可以再次登录M o o d l e平台, 阅读相关模块中的学习资源, 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课文。

设计意图:在品读对话的过程中,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灵活运用教师指导的学法:抓住关键词, 通过想象、换位体验, 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渗透朗读指导, 在朗读中深化对文本的体验。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中, 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同时, 也实现了语言的积累。

4.语言训练, 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1) 回顾作者的资料。

师:听你们说到这里, 我想再让你们来认识杏林子。

多媒体出示杏林子的第二段资料:杏林子1 2岁就患上了一种病, 叫类风湿性关节炎, 全身9 0%以上的关节坏死。从12岁患病到61岁去逝, 整整50年的时间里, 疼痛、剧痛、狂痛伴随着她。她腿不能走, 腰不能动, 手不能抬, 头不能转, 只能保持着一种姿势, 在轮椅上坐了整整5 0年。这其中的痛苦, 无人能够想象。

(2) 语言训练。

师:同学们, 当杏林子面对极力挣扎的飞蛾、不屈向上的瓜苗时, 她会怎么想?让我们再次走进杏林子的内心世界。

学生完成作业单上的填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作者的故事。在具体操作时, 教师将感悟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 学生在进行语言表达练习的同时, 也将自己从“飞蛾挣扎”、“瓜苗生长”这两个事例中得到的启示表达出来。这一环节的设计, 体现了学生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四) 拓展延伸, 感受生命的真谛

1.创设情境, 激发感悟

多媒体播放音乐, 展示生活中与生命有关的图片。

师:在你的眼睛中, 生命又是什么呢?看窗外杨柳依依, 生命是绿意盎然的杨柳;看蚂蚁匆匆觅食, 生命便是那劳作不息的蚂蚁;看海中的游鱼, 看沙漠的绿洲……请以“生命是什么”为题写一首诗, 也可以写一段生命的感言, 还可以像作者一样写一件小事。

2.登录Moodle, 自由写作

师生在网络平台进行练笔, 交流评点。

3.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 你们的精彩作品让我感受到生命丰富多彩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课题:《生命生命》, 引读。

师:生命是有限的, 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无限的。下一节课, 老师将带领你们继续阅读生命的故事, 一起去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创设情境, 通过读与写的结合, 将文本的情和作者的情都移为学生的情;充分利用网络为学生的表达和交流提供互动环境。学生完成练笔后, 就可以开始在线的交流分享, 根据教师在平台上提出的品赏要求进行互评。这样既可以互相促发思维, 又可以高效地解决课堂教学中交流时间、空间不足的问题。

(五) 评价反馈

1.在线完成目标测试 (Moodle课程“第四关”) 。

2.布置作业:拓展阅读;修改提交到网络平台的作品。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生命 感知 感悟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74

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生命 生命》,单元的主题是感受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作者用朴实简洁的语言,抒发了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之所以选编这篇课文,其意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二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基于对教材的解读,对学情的分析,教学时可采用以下四个环节。

一、扎根文本,感知生命

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阅读什么”的问题。扎根文本,用好文本,读好文本,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如何引领学生阅读文本,教会他们读懂文字背后隐藏着的人生智慧呢?这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我们不能指望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我们必须聚焦核心目标。

目标怎样确定?正如薛法根老师所提倡的:学生已经掌握的、读懂的,不必教;学生自己能读懂、学会的,不必教;学生读不懂、学不会,教师教了学生也未必能懂、能会的,也不必教。这课的教学,可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生命是什么?这个话题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太抽象。引领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是教学重点,也是核心目标。化解重点的办法必须立足文本,依据学情。

上课伊始,教师努力创设情境,精心选取“鲜花盛开”“竹子破土”“小鸟喂食”这三个极具代表性、极具象征性的场景,让学生驻足欣赏,用心体会。从学生们那一双双惊奇的眼睛,那一声声由衷的赞叹中,可以看出,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在学生谈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揭题:“一粒种子要冲破多少阻碍才能看见阳光,一朵小花要经历多少风雨才能绽放美丽,这些感人的画面,不禁让我们想到了同一个词,那就是——生命。正因为生命是如此的顽强、美好、旺盛,它才能引起作者的思考。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跟随台湾作家杏林子一同思考生命,感悟生命的深刻含义。”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聆听心跳”这三件事让学生思考。整节课,教师创设出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可感可触。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于是,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感悟到:生命是飞蛾求生的欲望,生命是沙漠中的仙人掌,生命是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松,生命是砖缝中不屈向上的小瓜苗……这是立足文本对“生命是什么”的原生态的解读。

二、品读文本,感悟生命

教材提供的文本内容是有限的,仅仅是个例子,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如何超越文本,打破文本的限制呢?回归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必然。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阅读教学将是死水一潭。这就要求教者具有一种透视文本的阅读眼光,找到文本与生活的链接点,选准切入点,在学生所不能达到的地方穿针引线,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获得拨开迷雾、豁然开朗的阅读快感。比如,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只掌心中的飞蛾,就是落入砖缝中的那颗种子,然后感受自己的心跳,谈感受。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面对生命,人们有两种选择:“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那我们应该做何选择呢?如何做才能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生活中有没有糟蹋生命的事例呢?教师再适时补充杏林子的材料,让学生走进杏林子,与作者同喜共悲。飞蛾、瓜苗、心脏都是寻常的生命,为何让作者如此震惊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但仅凭三个事例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在学生沉默的时刻,教师补充了作者的背景资料:作者是一个曾经对生活绝望了的残疾人。由此,学生豁然开朗,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可见,课外资料的引入必须立足文本,选择时机,在学生愤悱时,将阅读引向深入。这样,学生对生命是什么又有了深层次的思考,于是发自内心而又富有哲理的诗一般的话语便层出不穷了:生命是不屈的抗争,生命是一种希望,生命是一份坚持,生命是一种付出,生命是一种拼搏,生命是一种无私的爱……这是超越文本对生命是什么的领悟。

三、回归文本,善待生命

语文阅读教学适度扩容、拓展是必要的,但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结果。因此,回归文本就是牵着风筝的那条线,任凭风筝飞得再高,教师都应紧紧抓住文本的线。文字是帮助我们了解文本、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的重要工具和依据。只有带着学生认真研究这些符号,踏踏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们才能对文本有真正的理解。这课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找出感动的句子;其次让他们驻足品味——抓住重点词语,细细品味,交流自己的理解;最后跳出文本——汇报自己的感悟。学生们经历了沉潜、品味、醒悟的心路历程。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隐藏着作者对自我生命的深刻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作者藏在其中的言语意图。如:“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或是白白糟蹋它。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有限的生命可以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让它白白流失,要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几句话无不包含着善待自己的生命的呐喊。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咀嚼,学生对自我生命的认识将得以升华:生命是一种担当,生命是一份责任,生命是一种无私的爱……这是回归文本对生命是什么的自我认识。

最后,教师设计了给题目加个标点的训练。课尾的这道训练题有一石三鸟的效果:一是引发学生对文题与内容关系的思考;二是引起学生对文题的关注和推敲;三是引起学生对文本情意的回味与想象。有的学生说:“我会加两个感叹号,因为我要反复强调要珍惜生命。”有的学生说:“我会加一个问号,一个叹号,因为开始作者是在问自己生命是什么,后来她理解了生命是什么,所以用这两个标点符号,从疑问开始,由震撼结束。”也有的说:“可以先加顿号,再加感叹号,因为每个生命都可以变得杰出。”由此可见,一个文题,只要设计得当,也能生发出精彩的教学智慧。

四、拓展迁移,思考生命

生命的深处是花园,不能因一节课的结束而停止探寻。它需要我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去发现,去体悟。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在书写着生命,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演绎着生命的精彩,它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去感悟,去谱写。这课的作业设计体现了这样的意图,设计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体现开放性、趣味性和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对生命的思考,这节课仅仅是个开始,在漫漫的人生路上,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最终靠自己。

反观这节课的教学,因为“生命是什么”这个话题太厚重,教师牵的太多,放的太少。这篇课文带给我的思考是必须学会从容地面对生命的风雨。一个人的一生中难免要面对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上课亦是如此。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4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篇1

执教了《生命生命》这节组内课后,受益匪浅。这篇课文的作者对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并阅读有关生命的格言或精品短文用心品读,让学生对人生,对生命有一些初步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减少课文教学的难度。开始授课时,我自己用杏林子写的生命格言激情导文,借“题”发挥,故意将第二个“生命”用有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大一点,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让学生再次感受生命,思考生命,从而顺理成章进入文本。当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思路后,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并动手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含义深刻、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通过抓其中的关键词咬文嚼字谈感悟,并进行范读、个性化朗读、赛读、评读等方式,体会飞蛾强烈的求生欲、瓜苗顽强的生命力和作者积极的生命观。最后将总结段同一组有关生命主题的图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议和观赏的基础上谈全文读后的收获。

应该说,课前我做的准备是充分的,课中我的思路是明晰的,但纵观全课,仍感觉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的调动未能达到期待的效果。这使我大为震惊、深感疑惑。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问题出在以下两个方面:

读中质疑不到位:课文一开始,作者就设问:“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此处完全可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对每一种回答予以充分关注和肯定。这样就能较好地调动学生表达的欲望,并激发他们探索文本的兴趣。再如,第一个事例不妨设问:作者起先是怎么对待那只飞蛾的,为什么这样对待?后来又是怎么对待的,那又是为什么?从而让学生想作者之所想,深深地感悟到飞蛾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感受到“蝼蚁尚且惜生”!

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体现:比如,飞蛾奋力求生和瓜苗冒出砖缝两个事例读完后,完全应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说说自己曾经感受过什么小生命的可贵、可敬。同样的事例,学生发自内心说出来比课件中出示,效果明显不一样。再如,学习4、5节由物及人时,应充分让学生谈珍爱生命、珍惜时光、奋发有为的人和事。这样不仅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也让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得到提高,同时也为本单元习作作了准备。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篇2

《生命生命》是小学语文课标实验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生命”这一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列举了三个事例,抒发了作者的三种感触:小飞蛾在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时极力挣扎——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是值得珍视的;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生命的诞生,生命力是强大的;“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意识,生命是应当严肃对待的。文章结尾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这篇课文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将它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与生命之中,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书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

文章内容较简单,文字也很简洁,只有一页多了三行,这样篇幅的一篇文章,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应该不在话下。但是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感悟这三个事例,对生命产生自己的看法,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领悟三个事例中所蕴含的意思,更好地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我作出了深入的思考,对这堂课作出了较合理的安排。

通过本组课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生命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所以,课堂开始时,我没有急着带领孩子去讨论生命,而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受我们周围的一些生命现象,体会到生命无处不在。接下来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体会文中的三个事例,抓住重点句,重点词,字,层层深入,一点一点地挖掘,让学生走进文中角色,以真诚的心去感受生命的真谛,在教学第三个事例时,结合本文作者的经历、遭遇进行学习。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读为本,安排了大量的、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有个别读,齐读,师生赛读,生生赛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书,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精读阶段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默读思考,在交流个人自学体会时,引导学生品读,注重自我感悟。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注意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在感中悟,悟后再读;同时抓住典型语言信息(如: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

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重点体会什么是“好好地使用它”、什么是“白白地糟蹋它”,如何理解“有限的生命”、“无限的价值”,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学生一句句有力的语言,让我赞叹,让我震惊更让我感动。

但是课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节课时间为四十分钟,而本堂课我用了大约四十八分钟,比预设整整超出了八分钟。而且,在面对学生精彩的朗读,精彩的回答时,我显得词穷。这些问题,对于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我来说,是必须面对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使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篇3

《生命生命》这篇文章编排在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一单元热爱生命为主题,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这篇课文写的都是寻常小事: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的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美好的人生。

教学中我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指名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认识“扰、欲、屈、茁、诊、撼、踏、限”八个字;又通过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让学生能正确书写这八个字。然后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范读的形式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习三个事例时设置了想象说话,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

可能是因为有老师听课,课堂上学生纪律好,很多同学不敢积极发言,只有几个同学踊跃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认真听讲。由于本节课设置容量较大,所以最后结合三毛和作者杏林子最后不同的命运表现方式给孩子们带来的深刻对比没有时间讲出来,同学们虽能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但没有得到升华,赞叹之情和珍惜之情、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等方面理解认识还不够深刻。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3篇】相关文章:

1.《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2.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3.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4.生命生命之教学反思

5.数学《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6.《生命 生命》的教学反思

7.关于《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8.生命生命的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5

课后,自己静静反思,从中悟出一些感受。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牵引的少了,孩子自主的多了,他们能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来谈感受,在没有脱离文本的情况下,也能入情入境地读文,既没有丢失语文味,也让孩子发挥了自己的个性。最重要的是,老师打开了学生交流的平台,没有了老师这层屏障,孩子之间的交流更为顺畅,交流的空间更为广阔。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想到达的吗?与上次失败的课相比,自己还是前进了一大步,找到了感觉,学生也正在我的指导下,一步步学会自学。正如老师所讲,这才是有生命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人。

反思这节课,有些地方还需要提升。课上孩子依赖教辅,要让孩子慢慢丢掉拐杖,学着自己去走,即使会有跌倒,但失败过后总有收获,总会成长。在朗读方面还要让孩子潜心多读,有层次的读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

《生命 生命》教学实录 篇6

1、关注人的终生发展,全面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遵循从生活到文本再到生活的规律。探索抒情散文“情感体验──学法实践──联想延伸──表达交流”的教学程序。因为,个体的生命体验与作者思想情感的契合是阅读的前提,方法的掌握是阅读的钥匙,联想延伸是阅读的丰富,表达交流是阅读的升华。

2、以强化生命意识,掌握学习方法,积累训练语言为教学目标。

【课堂实录】

一、情感体验

1、导语激发:

师:看见眼前的一片橄榄绿(同学们着迷彩服),看着同学们阳光的容颜,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可今天,我想问的是:当我们年少的时候,可曾想到过衰老当我们健康的时候,可曾想到过疾病,当我们顺利的时候,可曾想到过挫折,我们能够坦然地享受幸福,我们能不能勇敢地承受痛苦现在,让我们来听一听从一个饱受病痛折磨的柔弱的身躯里发出的对生命的呼喊!(展示课题)

2、范读感染:

(教师在《命运交响曲》伴奏下范读)

3、讨论明确:

师:你从文中听到了作者对生命的……

生:我听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生:我听到了作者对生命的钦佩。

生:我从中听出了作者对生命的珍爱。

生:我听出了对生命的强烈呼喊。

师:是的,我们仿佛听到了柔弱的身躯里心脏有力的搏动声对生命的热爱,珍视与景仰是那样强烈。下面,让我们带着这样一种情感齐读课文。

4、朗读体验:

(《命运交响曲》伴奏)

师:饱含情感的朗读告诉我,作者的思想已在你们的心灵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那么,怎样迅速地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呢?今天,我们学习两种阅读方法:一是抓标题;二是抓关键词。

二、学法实践

1、抓标题:

师:眼睛是心灵的──(生:窗户),而标题则是文章的眼睛。本文的标题应怎样朗读?

生:语气要逐渐加强。

生:我们应该读出尊敬,惊讶和赞叹的语气。

师:说得真对!我们再齐读一遍。(生齐读)

师:我这样读行不行?(读得有气无力,音调逐渐降低)

生:(齐)不──行。

师:为什么?

生:不能表现作者的情感。

生:不能突出作者对生命的珍爱。

师:对,标题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这种生命意识。

2、抓关键词:

师:领会了标题的作用,我们接着理解课文。请大家从叙述对象,目的和作者的情感三个方面找出前三段的关键词,先独立阅读,再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我们小组一致认为:第一段的关键词有“挣扎”,“生之欲望”,“震惊”。

师:那么,本段叙述的对象是什么呢?

生:飞蛾。

师:“挣扎”这个词表现了什么?

生:生之欲望。

(展示第一段关键词:飞蛾 生之欲望 震惊)

师:谁说第二段。

生:香瓜子、冲破、擎天撼地的生命力、肃然起敬。

师:注意到了“冲破”,“擎天撼地”这两个具体表现生命力之强的词语。不错。

(展示关键词:香瓜子 生命力 肃然起敬)

师:第三段写自己的心跳,强调的是什么?

生:强调的是“这就是我的生命”

师:是自己的,而不是──(生:别人的),是充满活力的,而不是──(生:衰弱的,衰老无力的),是珍贵的,独一无二的,而不是──(生:相同的,相似的,可以任意浪费的)。

师:对,这是一种强烈的个体生命的意识。我们把这一句再读一遍。(生读,教师再范读:这──就是我──的生命,生再齐读)

师:既然生命如此可贵,作者由此产生了怎样的感悟,找出关键词。

生:负责、发挥、价值、光彩有力、掌握、奋斗。

师:请找出三个最关键和有代表性的。

生:负责、价值、奋斗(展示:心跳、我的生命、负责、价值、奋斗)

师:最后,请你综合这些关键词,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题或自己的收获。

生:生命是短暂的,但如果我们好好利用,我们的生命将会是有价值的。

生:我从文中感悟到作者对生命的向往与追求。

生:我感悟到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追求。

师:说对生命的向往与渴望是否妥当 接着说。

生:作者对生命有强烈的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生:我认为作者是想我们每个人都珍视自己的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让有限的生命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师:说得太精彩了!让我们带着对生命虔诚的敬仰和无比的珍爱齐读后面三段。(生齐读)

三、联想延伸

1、联想自然:

师:当我们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它一定会触动我们的生活积累,由飞蛾,香瓜子我们联想到了什么?

生:蜻蜓被捉住时翅膀拼命的抖动。

生:鱼被抓住时尾巴死命摇摆。

师:说得好,那植物呢?

生:梅花在严寒之际独自开放,小鹿面对狮子老虎的捕捉竭力反抗。

生:仙人掌,它在沙漠中坚强不屈地生长。

生:仙人掌不怕炎热的太阳炙烤,忍受着狂风暴雨的侵袭,它是多么坚强啊!

生: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请大家看几张图片。选择一幅给它命名。

生:岩缝中的生命。

生:生机勃勃的草地。

师:这个仙人掌像什么?

生:像……

师:像一把……

生:利剑。

师:对,一把刺向青天的利剑。

2、联想人物:

师:那么,我们我们从杏林子的故事又能联想到哪些人呢?

生:张海迪小时候患了一种不治之症,自胸部以下全部瘫痪,但她仍然坚持学习,尽管她必须通过镜子来反映书的内容。到最后靠自学获得了大学文凭,并且成了著名的女作家。

生:司马迁他虽然受到了残酷的宫刑,但他仍然坚持写下了千古名篇──《史记》。

生:老舍虽然双腿残废,但他给我们带来许多佳作。

师:有哪些?

生:有《养花》,还有《我家的猫》,《茶馆》……

师:还有《骆驼祥子》。

生:霍金,他是一位伟大的生命追求者,虽然他有患疾病,只能活短短的几年,但对生命的追求,对生命的渴望使他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最后,死亡的魔鬼才远离他,崭新的未来才回归。他的生命将永远闪烁辉煌。

师:有文采,还能给予评价。

生:请允许我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地方举行游泳比赛,三个残疾人来参加。第一个人双手残废了,问他:“你怎么游泳”他说“我用双脚游泳。”第二个人双脚残废了,问他:“你怎么游泳”他说:“我用双手游泳。”第三个人他全身残废,问他:“你怎么游泳”他说:“我用双耳游泳。”虽然他们残废了,但心里却健在。

师:请用掌声感谢她让我们分享这个故事。雅典残奥会正在进行,这些身残志坚的英雄,确实让我们景仰!

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虽然身受病痛折磨,还是以坚强的毅力写了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师:这是一部感动了,影响了中国一代乃至几代人的作品,前面说到的张海迪就是中国的保尔。让我们看屏幕上的这几幅画。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张海迪。这是谁(生:贝多芬)一个耳朵聋了的天才音乐家,一个用双手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我们前面放的就是他的《命运交响曲》。《如果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谁?

生:海伦・凯勒,他们都是勇于向命运挑战的人。

师:那么,他们有什么名言让我们学习呢?

3、联想名言:

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师:积累得不错,我们一起读一遍。(生齐读屏幕上展示的这段文字)接着说。

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生:生命的用途并不在于长短,而在乎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久──蒙田。

生:罗曼・罗兰曾说过:“对生命的爱是第一美德。”

四、表达交流

师:聆听这些名言,我们常常豁然开朗,如沐春风。请我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生命的态度。首先,在“生命”这个词前填一个动词,看谁填得多。

生:向往生命、追求生命、渴望生命、热爱生命、呼喊生命。

生:体会生命、珍视生命、品味生命、领悟生命。

师:“品味”不错。

生:燃烧生命、追求生命、感悟生命。

师:“燃烧”真好。发挥出全部的生命潜能。第二,仿写句子:生命是火,我要让它尽情燃烧!

生:生命是太阳,带给我们每个人温暖。

生:生命是一壶淡淡的清茶,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

师:挺深刻的。

生:生命是花,我不能让它枯萎;生命是小苗,我要使它茁壮成长。

生:人的生命是洪水,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师:哪个同学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

师:你自己呢?(生:……)我想,这句话是说,人的生命只有在和困难与挫折的搏斗中才能更加美丽与辉煌。还有吗?

生:生命是云,我要让它多姿多彩。

生:生命是光,我要让它永远照耀着我们。

生:生命是歌声,我要让它婉转而流畅;生命是彩虹,我要让它释放出无穷的美丽。

生:坚强不屈的生命就像成功道路上浓雾中的一盏灯,它陪伴你走向事业的成功。

师:同学们的发言真精彩。既表现了我们积极的生命意识,又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文采。第三题:请用几组两两相对的词语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的感悟,课外做。最后,祝愿同学们的生命比中秋的月亮更辉煌,更圆满!

【课后反思】

《生命生命》教学初探 篇7

(1) 今天, 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特殊的客人, 她就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杏林子本名刘侠。她12岁就得了一种怪病, 经医师诊断为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 她全身大部分关节遭到损坏, 腿不能行, 肩不能动, 手不能抬, 头不能转。

(2) 有位作家描述了看到杏林子的写作过程。 “她在腿上架着一块木板, 颤巍巍地用两个指头夹着笔写字, 每写一笔就像举重一样, 要忍受巨大的痛苦。” 那位作家都不忍心再看下去了。饱受病魔摧残的杏林子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3) 今天,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她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生命生命》,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本课作者杏林子坎坷的人生经历作为导入新课的材料, 给课堂营造一个特别的氛围, 把学生带进一个特别的情境。通过教师低沉而缓慢的语言介绍, 学生的心头充满了对杏林子的同情, 他们的好奇心被充分激发了———像作者这样的残疾人对生命有什么感悟呢?想读一读杏林子的这篇文章的欲望被充分挖掘。

二、初读课文, 理清脉络

(1) 借助拼音,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 认读下列词语。

骚扰、动弹、欲望、不屈、茁壮、听诊器、震撼、 糟蹋、短暂、有限。

1读准字音, 特别强调“蹋”“暂”“茁”的音, “动弹”的“弹”是多音字。

2带着自己的理解、感受来读这些词语, 比如读好“不屈”“震撼”。

(3) 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扰、欲、屈、茁、诊、撼、蹋、限。

2仔细观察这些字, 说说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字。

3教写“撼”“蹋”。

(4) 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5) 课文的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写了生活中的三件小事。正是这一件件平凡的小事, 给作者带来了深挚的思考和生命的感悟。请大家默读这几个自然段, 用简短的几个字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自己思考好之后, 与身边的同学口头交流。

这三件事可以概括为:1飞蛾求生, 2不屈的瓜苗, 3静听心跳。

设计意图:学生的语感培养不仅要在朗读句段中培养, 而且也要落实在读词语上。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把文中的新词读准确, 而且更要让学生读出词语的节奏。中年级要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让学生用简短的几个字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师生共同参与, 让学生逐步学会概括, 学会提炼文章的关键点、关键词、关键句。

三、品读事例, 感悟生命

(1) 今天, 我们从三件小事中, 选择一件来细细读一读、品一品, 看看自己能从中读懂什么, 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开始读第二自然段。

(2) 讨论交流第一件小事———飞蛾求生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要求把自己的感受带进朗读中。

2自由交流自己从这一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3出示:“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 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 我忍不住放了它!”

教学预设:

师:这一段话, 用了三个感叹号, 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生:飞蛾的求生欲望很强烈!

师:把你的感受带到朗读中来。 (学生读)

生:作者当时很震惊!

师:把你的理解带到朗读中来。 (学生读)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理解、感受、欣赏、评价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引导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自主理解。由于每个学生的阅读理解基础不同, 课堂上一定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阅读、理解, 要勇敢、 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学时, 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文字中的特殊符号, 注重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词句和标点。

4作者为什么震惊呢?她想到了什么?

教学预设:

生:一只小小的飞蛾, 求生的欲望竟是这样的强烈, 何况我们人呢?难道我们还不如一只小小的飞蛾?

师:所以, 作者这样感慨———

(多媒体出示) “我下定决心, 一定要珍惜生命, 决不让它白白流失, 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指名读, 指导读出自己的初步感受。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5教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说一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今天, 我站在这里, 参加比赛, 很多人并不理解———因为我不再年轻, 因为像我这样的年龄更害怕失败。现在, 我在杏林子的这篇文章中找到了内心的答案。我想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这句话, 请大家给我掌声鼓励。

教师带着自己的感受读。

教师创设情境引读下面几句话:

同学们, 当你的生活一帆风顺时, 请这样对自己说——— (学生读)

当你生活不快乐时, 请你这样对自己说——— (学生读)

当你的生活遭遇失败甚至是不幸时, 更要这样对自己说——— (学生读)

6现在, 带着这份感受, 再读课题, 相信大家会有和刚才不一样的感觉。引导读出对生命的无限尊重、 向往和深情的呼唤。

7一只小小的飞蛾, 给了作者生命的启迪;一粒小小的种子, 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 都给了作者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所以, 杏林子这样说———“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 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 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 因为, 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

正因为杏林子思想的改变, 正因为她对生与死有了重新的认识, 正因为她懂得了爱和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 所以饱受疾病折磨的她, 残而不废的她, 凭着自己的毅力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请看杏林子得奖记录:

第二届基督教文艺奖———生之歌

第八届十大杰出女青年

第八届国家文艺奖———另一种爱情

……

杏林子著作:

1969年: 《遥远的路》 (合著小说集)

1976年: 《喜乐年年》

1977年: 《生之歌》

1979年: 《杏林小记》

1980年: 《北极第一家》

1981年:《生命颂》

……

1999年: 《在生命的渡口与你相遇》

2000年: 《为什么我没有自杀?如何度过生命低潮》 《探索生命的深井》 《真情是一生的承诺》 《美丽人生的双种宝典》

2002年: 《打破的古董》 《好小子, 乔比》 (图文书)

2004年: 《侠风长流:刘侠回忆录》

设计意图: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 也是理解课文、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但是, 如何让朗读扎实有效, 如何让朗读充满活力、激情, 则是我们应着力思考和实践的重点。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朗读的引导语, 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朗读, 努力打通文本、学生之间的情感通道。

四、总结拓展, 升华情感

师:杏林子的作品, 读者众多, 每年寒暑假都被台湾中小学选为假期读物。但杏林子与那些流行作家不同的是:她有一颗奋斗的心, 不以书是否畅销为志向, 以劝勉青少年为己任, 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她的书文字简洁, 透着淡淡的温柔, 没有怨天尤人, 有的是不向命运屈服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和豁达。

师:有人说, 杏林子创造了奇迹, 她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好了, 亲爱的同学们, 关于杏林子、关于生命的话题, 我们今天先聊到这儿。下节语文课接着聊。 课的最后, 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好听的歌———田震的 《风雨彩虹, 铿锵玫瑰》。

在语文教学中认识生命珍爱生命 篇8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呢?生命教育在语文中无处不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生命教育与语文教育的有效融合呢?现在我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一、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 教学内容“生命化”

语文新教材中文本本身蕴涵的生命资源是我们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基点,在新教材中,处处都能发现闪耀着生命光泽的作品。但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材毕竟不是专门的生命教育教材,语文教材的内容编排并不是以“生命教育”为体系来安排的,也不是每篇阅读课文都能直指生命话题。因此,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来设计一个“生命主题系列”,通过平时的教学有意识的完成这个系列。这样,阅读教学中以“生命”为话题的教育变得更为系统,也能更深入地挖掘文本中生命教育的资源。

其次要更好的实现“生命”主题教育的渗透,就应该深挖文本,对教材中的生命资源进行巧妙利用。

另外,有一些课文,其写作形式、角度虽有不同,但从生命这个主题看却存在一定相关性,无论是连成一个生命主题单元完成阅读教学,亦或是分散教学,都可以通过前后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生命的思考。

2、教学行为“生命化”

从教学行为角度看,阅读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平等对话。这种平等对话包括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双相互通的对话关系。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注重这三者间的平衡关系,重视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文本为基础、以教师为引导的对话关系的展开,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激扬自我,表达自我,在对话中实现生命精神的相遇相融。教师则应在学生和文本间起到纽带的作用,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深意,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的深处,实现学生对文本的合理的二次创作。

二、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的训练。”借着余秋雨先生的这句话,我们无疑应该在反思传统写作教学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入于写作教学中,重构“生命化”的写作教学。

那么何谓“生命化”的写作教学?从实质上分析,“生命化”的写作教学是围绕生命的倾诉和表达展开的活动。具体地说,对于小学生而言,写作应该是用他们最鲜活、最富于激情和个性的生命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观念等的一种活动。因此,保证写作教学“生命化”的第一要务是教师必须明确写作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自由的抒写自己的生活,倾诉生命情感,表达生命意志,释放生命张力。

其次,从“生命化”写作教学的过程分析,“生命化”的写作教学应关注对学生生命体验的引导和生命思维的训练。

生命 生命 教学设计 篇9

生命

杏林子

教学目标:

①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内容。

②诵读课文,初步感知以小见大的写法。

③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地感悟和理解人生。

教学重点

①通过反复诵读,理解生命,感悟人生。

②揣摩语文以小见大的表现力,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并查阅有关生命的资料或名言,做一些思考。

教学内容

三个有关生命的事例引发的三点思考;以小见大的写法;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启迪。

教学设计:

一、情感创设,整体感悟

1、音乐情感 激情导入

(放轻音乐《命运》)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谁不怕癌症?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患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青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地搏斗。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还有张海迪,身患癌症却最新创作了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无独有偶,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她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地呼唤生命。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2、听读课文,问题感知

①配乐朗读

大屏幕投影出示思考题: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听读之后,教师带领大家朗读,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为了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必须亲身去体验一下,带领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方法指导: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b、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写作意图,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中解决思考题。)

③讨论明确三个问题。讨论可以请学生相互评论、补充。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瓯海实验小学

林晓茜 教学目标:

1、感受生命的美好,懂得珍惜生命,初步了解生命的价值。

2、学习从文字中读出画面,读懂作者内心的阅读方法。

3、认识“骚扰、动弹、不屈向上、茁壮生长、沉稳、震撼、糟蹋”等词,理解意思。教学重难点:感受生命的美好,懂得珍惜生命,初步了解生命的价值。教学过程:

一、认识作者,质疑导入

1、了解作者杏林子,导入课题。

2、读课题,质疑

大声读读课题,读着读着你有什么问题?(生命是什么?为什么要重复两次?)

二、整体感知,疏理事例

是呀,关于生命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有的甚至需要我们去思考一辈子。今天这节课我让我们共同走进杏林子写的一篇散文《生命 生命》,我们一同来思考生命是什么?

1、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1)借助拼音,读通读顺全文,读不好的地方就多读几遍。(2)边读边想:课文关于“生命”写了哪几个事例?

2、检查反馈

(1)同学们都会读课文了,老师已把难读的词打在了大屏幕上了,谁能做小老师带着大家念: 骚扰 动弹 挣扎 震惊/砖缝 竟然 冲破 不屈向上/听诊器 沉稳 震撼 糟蹋(2)那课文讲了几个事例呢?

你可以用上屏幕上提供的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事例。随机整理概括标题

事例:飞蛾求生

瓜苗生长

感受:心脏跳动

三、品读赏析,体验感情(精读课文第2、3自然段)

1、用心去读读课文中的事例,看看哪个故事最能感动你,看看哪个句子,哪个词打动了你?或者让你大吃一惊,或者让你肃然起敬?

2、学习第二段

句子1: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1)你感到它的生命是怎样的?

A “脆弱”——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读好)B、“顽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2).移情体验,体会顽强

A现在你就是那一只飞蛾,想象一下,那只捏着你的手会有多大,再想象一下,那个伸手来捉你的人会有多大?

B感觉到攥着你的手越来越紧,你们这渺小的飞蛾,如果此时要你开口说话,你会说什么? C情境对话:你放弃吧,因为你是那么渺小。

飞蛾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我即使弱小,但也要活下去,渺小生命对生的渴望)

(3)指导感情朗读。

就是一个这么渺小,这么脆弱的生命,却有如此强烈的求生欲望,难怪我会感动震惊,忍不住放了它。也难怪作者会一连用了三个!,你能把这三句感叹句读好吗?

飞蛾的生命是渺小,但它用那强烈的求生欲望告诉我们,它决不轻言放弃,这就是 生命 生命

3、学习第三段

句子2: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1)这粒香瓜子的生长环境会是怎样的?由此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从哪里感受到的?冲破 坚硬 没有阳光

没有泥土

不屈向上

茁壮生长

(2)这小小的香瓜子在没有任何营养的情况下,能冲破坚硬的外壳是多么不容易啊。但仅仅只活了几天,你觉得它的努力值得吗?

(3)练笔:如果我就是这株小瓜苗,会想:

(4)评价交流

(5)瓜苗用它短暂的一生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5)指导朗读。

(6)再读课题。香瓜子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就算只能活几天,也要让这几天的生命焕发光彩,这就是 生命

生命。

4、初步解疑

同学们,读到这你或许对杏林子为什么能勇敢地活下去的原因已经有所了解了?能谈一谈吗?

如果说前连个故事,是杏林子亲眼看到的,而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悟,那么第三个故事就是杏林子亲身感受到的生命的律动,相信那会让我们对生命体会更深刻。我们下节课去学习。

板书设计 飞蛾求生

瓜苗生长

生命 生命 心脏跳动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湖北省襄樊市樊城区王寨中心学校 李金艳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本课的重点、难点】

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共写了几个事例,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思路。然后,让学生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指导学生领悟其中蕴藏的内涵。最后,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含义深刻、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反复诵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

1、有关作者杏林子有关资料,冰心奶奶珍爱生命资料。

2、杏林子照片等。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

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在12岁时,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但是身残而志不废的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成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板书课题齐读 质疑: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主学习:

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读几遍就读几遍,达到目标为止。

2、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谁认识的生字又快又多,请优胜者介绍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轮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全班交流:

请一个小组向全班同学介绍识字方法,找出易错的字。

形近字辩析的方法,如:

扰──拢

屈──倔

诊──珍

塌──踏

限──狠等。

4、再请一个小组朗读课文,其他小组评议。

5、交流讨论:

作者从哪些事例中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飞蛾求生、瓜子抗挣、倾听心跳)

6、这几件事给你什么感受?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7、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命生命》,我们已经知道课文用“飞蛾求生、瓜子抗挣、倾听心跳”这三个小故事向我们讲述了生命的存在。谁能够根据自己对生命的理解读一读课题?

2、同学们,要把这两个“生命”读到自己的心里去,咱们还得再次回味这三个小故事。想一想哪个故事使你感触最深?

二、研读与赏析

飞蛾求生:

1、哪一个句子让你感到特别震惊?请你划出来。

出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2、如果你就是那只握在别人手心的飞蛾,你会怎么想?请你读这句话──

出示:我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

如果你就是那只握在别人手心的飞蛾,你会怎么做?再读这句话。

3、伸出手来,有一只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的飞蛾正握在我们手中,你感觉到了什么?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再次出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4、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只飞蛾的寿命有多长吗?平均寿命只有9天,只有9天啊!可它却为了这短暂的9天,在你的手中挣扎了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小小的飞蛾为什么要如此挣扎呢?(活下去)是呀!无论怎样危险,无论能否逃生,它都没有放弃求生的努力。飞蛾求生的欲望是多么强烈!(板书:欲望)这就是──生命生命。

瓜子抗挣:

1、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第二个小故事。

哪一个句子让你感到特别震惊?也请你划出来。

出示: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呀!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这句话为什么让你觉得特别震惊?

2、小小的种子与坚硬的外壳抗争,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3、现在你就是那一颗生长在种子,你已经有了自己鲜活的生命,可上天对你真的不公啊!因为你是一颗生长在砖缝中的种子呀!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4、多么顽强勇敢的香瓜子啊!(板书:顽强)即使只是一粒香瓜子,即使没有阳光,即使没有泥土,即使只能活几天,它也要顽强勇敢地活着,让这几天焕发光彩。这就是──(生读课题)生命生命。

倾听心跳:

1、小小的生灵为了自己的生命做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啊!更何况我们人类。请大家读读第三个故事。

哪一个句子让你感到震撼?再请你划出来。

出示: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2、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一下自己的心跳!(播放心跳的声音,教师旁白:现在,感受着你心脏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你想说些什么?)

出示: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3、你想带着怎样的心情把这句话告诉大家?(高兴、自豪、激动„„)

请大家带着高兴、自豪、激动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4、是呀,这样的生命是属于你自己的,一切全由自己决定。你必须对自己负责。

(板书:负责)

让我们带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再一次呼唤──生命生命

生命价值:

1、同学们,杏林子深深地体验了这三个习以为常的小故事,对生命有了这样的感想:

出示: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一起读。

2、(出示照片)她就是课文的作者杏林子,让我们来听一听她对生命的阐述:

“在别人看来,我是个很不幸的人,不能像常人那样生活走动,很多时光是坐在轮椅上度过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我却活得十分富有。”

“不论你处在怎样一个多变的世界,经历怎样的人生,生命中还是有一些极其可贵的珍宝,需要我们终身护守、珍惜,不容它轻易失去。”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

„„

3、听了杏林子的心声,你有什么要说的?对于杏林子来讲生命仅仅是活着吗?还有什么?

如此患难身世,如此惊人毅力,如此杰出经历,如此奉献爱心,我们再读她对生命的理解感悟和实际行动,言行一致,言有心生,怎叫人不深受感动和启迪!

杏林子的文学作品激励了一批又一批人,她告诉我们要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要使自己的生命光彩有力!(板书:珍爱生命 珍惜时间)

4、课文读完了,现在能告诉我课题“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了吗?你们对生命又有怎样的思考呢?

把你想说的写在课本上。交流。这些精彩的句子,让我们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可以成为你的座右铭,激励自己努力生活,努力进取!

5、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为了生命的美丽,让我们再次呼唤──生命生命。

【板书设计】

飞蛾求生

欲望

珍爱生命

瓜子抗挣

顽强

珍惜时间

倾听心跳

负责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中职学校课堂组织下一篇: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