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13篇)
《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理解关键词:竟、显然、蚁国英雄等词,在此基础上感受蚁国的团结协作和蚁国英雄的壮烈精神。
3、10个词语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1、“生命的壮歌”,哪个词分量最重?给它组词。(师择优板书:悲壮、壮丽、壮烈)
初读后,有什么感受?用上上面的一个词。
2、“蚁国英雄”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3、朗读感受绝境的危急。
蚂蚁们遇到绝境了吗?遇到怎样的绝境?先边读边划下相关语句,再指名朗读,读出身处绝境的紧张氛围,营造适宜的情感基调。
4、在绝境中,是怎样做的呢?
5、生边默读边划出相关语句。
6、指名读,理解“竟”、“显然”、“蚁国英雄”,指导朗读,感受“壮”。
什么叫竟?为什么用竟?体会游客的惊叹。指导朗读,感情读到位。
什么叫显然?显然什么?为什么?用“因为……所以……”和“虽然……但是……”来说。
蚁国英雄是指谁?为什么?
师总结:是啊!外层蚂蚁的英勇壮举,使它们无愧于“蚁国英雄”的称号。让我们读出它们的悲壮吧!
7、读到这儿,你们又有怎样的感受?每多读一遍,我们的感受就深刻一层。
师总结:是啊,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别人的生命,这是世界上最悲壮的歌!
此时,你胸中涌动着对英雄怎样的感情?让生带着相应的感情再读一下“蚁国英雄”!
8、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这震撼人心的故事吧。出示:在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区区弱者
身处火海
迅速突围
令人
蚁国英雄
坚守岗位
伟大壮举
可歌可泣!!
9、背诵10个词语,永远记住这个故事。
10、作业;阅读《拓展阅读》上的17课的“蚁团漂硫”,把感动你的句子划下来,并写下你的感受。
背诵课文。
《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然而, 生命又是难以读懂的。尽管对生命的认识有深刻与肤浅、对生命的态度有尊重与无视、对生命的行为有珍惜和放任等种种情况, 但小学生毕竟处在对生命认识的“启蒙阶段”。所以, 教学该课时, 应该多一份思考和掂量, 让“语文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 激发学生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让语文教育活动成为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以理智与激情穿越“生命的壮歌”。
一、单独教学《生命的壮歌》不妥
四年级下册《生命的壮歌》是很多老师进行公开教学时比较喜欢选择的文本之一。诚然, 随着我们对《生命的壮歌》文本解读的视角拓展、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策略的创造……课堂会发生变化, 呈现多彩的面貌。但是我们还是不能不顾及教材编排体系, 将该课文提取出来进行跨进度或跨学期的教学。
生命教育应该在学生一定认知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行, 也就是说, 要按照教材的编排体系, 科学地、有序地开展生命教育。编者在本组课文中先编排了课文《天鹅的故事》, 再学习《生命的壮歌》, 一组课文整体地、圆满地让学生感受生命, 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受到熏陶和感染, 这样的生命教育才会真正触动学生, 从一个个形象的、具体的任务和事例中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才能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由此看来, “孤单单”地教学《生命的壮歌》实在是不可取的。
二、尊重学生, 和谐师生关系, 方能教学好《生命的壮歌》
《生命的壮歌》唱响的是一首壮烈的生命之歌, 文本用“蚁国英雄”和“生命桥”这两个小故事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 但是, 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课文虽然篇幅短小, 但是十分精悍, 语言虽然简洁朴实, 但是思想含蓄深邃。再加上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的有机结合, 在同组教材中是最为突出的。那么, 在我们着手进行生命教育的时候, 应该有种思想准备, 这就是我们必须倡导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教学理念。
首先, 要尊重学生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情感体验。我们的课堂只有有了学生自己对生命加以情感体验, 才是实在地进行《生命的壮歌》的教学。当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走进课文, 走进作者心灵, 受到强烈震撼之际, 老师就应该让学生去思考, 去想象, 去探索, 让孩子们把最真实的声音呼喊出来。因为多元的解读能让文本的价值不断提升, 孩子们思维的火花, 会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交流中闪烁着, 呈现着。
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教学中, 老师紧紧抓住“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 笔直地坠入了山涧”一句, 将该句与《天鹅的故事》中的“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进行比较。)
师:同样都是从高处落下, 同样运用了比喻句, 为何一个比作石头, 一个比作鸟呢?
生1:书上说:“……老羚羊紧跟后面也飞跃出去。”因为老羚羊像一只鸟一样是飞出去的, 可是没有飞多久, 就作为桥墩, 让年轻羚羊蹬了一下, 所以才像断翅的鸟。
生2:我觉得是因为老羚羊的牺牲精神值得赞扬, 所以不用石头这样的词来形容它, 而是用有生命的鸟来形容它, 而断翅的鸟, 是很可怜的, 想飞飞不起来, 就像老羚羊一样, 它也不愿意死亡, 可是为了种群的繁衍, 它还是作出了牺牲。
生3:我觉得用断翅的鸟来形容老羚羊下坠的样子, 是因为鸟是在天空自由自在的飞行的, 而羚羊也是在森林自由自在的生活的, 可是猎人来了, 要捕杀羚羊, 它们即将失去自由, 可是它们宁可死, 也要让自己的同伴自由, 能让它们像小鸟一样自由地生活, 而老羚羊却永远地失去了自由, 就像鸟儿失去了能飞行的翅膀一样。
生4:我觉得老天鹅为了用自己的胸脯撞击冰面, 必须加速下落, 力量才大, 所以用石头作比;而老羚羊为了把自己当“桥墩”, 就要尽量减缓下坠, 就用挣扎中“断翅的鸟”作比。
师:同学们的理解太精彩了。
其次, 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想让学生真正对生活和生命有所感悟, 对自身与别人的生命价值有所思考、有所提升, 课堂必须是学生精神世界的体现。师生关系应该是生活状态下的你我平等地和谐相处。教学中, 可能会出现学生的视界与文本差异过大, 出现学生有某方面的知识结构的缺陷, 出现学生处于思绪不集中、混乱或迟钝……阅读是一种内心感悟, 这种感悟出现偏执是很正常的。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时, 教师作为一个知识构成较完整者, 占有资料较丰富者, 理解感受力较强者, 有责任去扶正、引导、激励。学生“听懂”不是成功的教学, 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更不是《生命的壮歌》教学追求的目标。
三、多元对话, 师生共同感悟生命
生命教育, 就是要按照教材的编排体系, 营造一个师生平等和谐的氛围, 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科学地、有序地进行。只有这样, 《生命的壮歌》的教学才可以和学生一起以理智与激情穿越“生命的壮歌”, 感悟生命, 聆听生命的吟唱。
第一步:创设进一步感悟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语境。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命教育资源, 为学生创设进一步感悟生命意义的丰富语言环境。具体做法是以刚学习的课文《天鹅的故事》来“起兴”, 以已经感悟到的生命的意义来组织语言导入文本。例如:“同学们, 《天鹅的故事》是一首歌, 深情的旋律打动着我们。这是一支勇者的歌, 一支奋斗之歌, 是天鹅用团结和智慧创作的一首生命之歌!歌声回荡, 回荡在俄罗斯的天空, 回荡在美丽的贝加尔湖畔, 回荡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天鹅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奉献。从现在开始, 我们就要关注生命, 珍爱生命, 热爱自己的生命, 更要关爱他人的生命, 今天, 我们学习《生命的壮歌》, 让我们再次来感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就这样, 让学生在丰富的生命语言里, 在充满生命真情与智慧的氛围中来学习、感悟《生命的壮歌》。
第二步:在阅读文本中与学生一起感悟生命。自主阅读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是生命与生命的精神对话。《生命的壮歌》的教学, 就应该在生命与生命的精神对话中来独特地感悟、理解生命。
我们来看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在烈火焚烧的瞬间, 那些外层蚂蚁的心中想的是什么呢?
生1:它想, 我死了, 不过我的朋友还活着, 蚁王还活着, 我们的种族就可以生存下去, 死也值得。
生2:它会想, 我不在外层, 谁在外层?我愿意牺牲自己。
生3:它会想, 我不想死, 我再也见不到我的朋友和亲人了。
师: (顿了一下) 是呀, 古语说蝼蚁尚且偷生, 能生活在自己的朋友、亲人身边, 和他们一同欢笑、一同玩耍、一同生活是每个生命都想拥有的, 当生命消失的瞬间, 我们外层蚂蚁们对亲人朋友是那样的不舍, 可是他们为何还是迅速地扭成一团, 至死也不松动丝毫, 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呢?
生4:因为它们知道如果每只蚂蚁都不愿意牺牲自己, 他们的朋友、亲人都会死掉, 虽然不舍, 也要尽自己所有的力量让他们生活下去。
生5:他们的死亡, 铸就了更多的生的机会, 他们的牺牲是有价值的, 虽然不舍, 还是要坚持住。
学生3的回答让我们在慷慨激昂的勇于赴死声中, 猛地出现了一个怯弱的怕死声, 如何对待课堂主旋律中的这一“异音”呢?看着孩子那张生机勃勃的小脸, 老师完全尊重了学生的那种可贵而又真实的情感体验, 充分而又自然、恰当地肯定了学生的想法。是呀, 不想死是人之常情, 古人云:蝼蚁尚且偷生。这种对生命的不舍, 应该是千真万确地存在着。这个孩子才是真正地走进了蚂蚁的心中, 才是真正地将自己的情, 自己的心融汇到文本当中去了!文本的主题不就是对生命的讴歌, 对生存热望的赞许, 对追求生命的颂扬吗?此刻, 教师也不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一句“可是……”引导接下来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进一步认识。
第三步:在入境入情的朗读中聆听生命的吟唱。感悟、体验与理解生命是沉重的, 但又是极有价值的。读为心声, 如果说讲解带来的是理解, 那么文本的朗读便是感受、感动, 赋予文本以新的生命。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在吟唱中感悟《生命的壮歌》。品读时, 学生对于生命的意义和同伴间无私的奉献精神会逐渐产生全新的解读。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读, 师生共同营造朗读的磁场, 使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在读中不断呈螺旋式上升, 从而真正走进蚁国英雄、羚羊飞渡时的精神世界, 体味生命带来的强烈的震撼力。
《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人教实验版语文第七册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扣题质疑
今天,让我们共同聚焦1999年9月22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共同聚焦一个大陆同胞年轻的生命,共同聚焦那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板书齐读课题)上节课大家提出疑问:生命桥指的是什么?它靠什么跨越了茫茫海峡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动人的真实故事。
二、精读品析真情感悟
(一)感知故事内容,体悟血脉亲情。
1、大家知道,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那么,他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呢?
听老师朗读,我们一起来感受小钱那满怀希望的期待。(第二自然段)
师:听读时,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全体交流感受。
重点理解:“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1)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这段话中,用心去体会,你体会到了什么?
(2)小钱的生命就像含苞的花朵,不曾开放就将凋零,多么可惜呀!请大家用痛心的语气读读这句。
师: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但是,小钱是幸运的,他期望已久的骨髓找到了!
读出这句话,带上你的欣喜!(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2、让我们赶快去台湾看看吧!
(多媒体播放台湾9·21地震录像)多么可怕的地震,恰巧就发生在台湾,就在昨天,这可是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可想而知,现在的状况多么糟糕!
仔细默读课文3~5自然段。将有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眼前,把他们最令你感动的语句画出来,读给同桌听,抓住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感动,你能体会到什么?
同桌间交流。
引导全班交流:
a、交流表现李博士高尚品质的语句。
1)朗读描写李博士的语句。说说李博士的哪些做法让你感动?
2)抓住“沉着”、“突如其来”、“空旷”等词语体会李博士博大的爱心。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b、交流表现台湾青年博大爱心的语句。
指名朗读画出来的语句,再谈感受。“在这场灾难中……他的亲人……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带给小钱什么呢?(生命之花绽放)正是因此。即使是在地震的摇晃中,台湾青年也会这样,再读课文“但是,他知道……”
现在,再读第五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涓涓流出……”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是的,这涓涓流出的是生命的火种,是美好的希望,是博大的爱心。骨髓流出的这一刻,你高兴吗?你感动吗?再读这一句,读出你的高兴和感动。
3、师:“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第六自然段)
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本段中有一个词语写出了李博士不顾疲劳,连续工作。连夜!多么让人感动!这年李博士已近65岁,他不怕危险,不分昼夜,运送骨髓,植入骨髓,多么高尚的品质!
让我们把内心的全部感动,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
(二)释疑抒怀(第七自然段)
师:小钱得救了。故事读到这里,关于课题的疑问,你解决了吗?是什么让这座生命桥跨越了茫茫海峡?(爱心、血脉亲情)
师:是的,正是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使小钱得救了!让我们和作者一道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抒发我们的情怀。
(三)小结全课
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動,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爱的奉献中重新绽放了。
三、创意表达拓展升华
1、小钱得救了!几年后的一天,他终于和那位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你认为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请写在亲情卡上。
2、学生写亲情卡,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3、交流亲情卡,贴成心桥。
4、激情总结:
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台湾海峡所隔,人为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息,世代相传。
《生命_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生命(第二课时)
一、课时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初步培养学生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品读为主,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理解感悟。
(3)创设情境,加上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感受生命的短暂与可贵,懂得珍惜生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生命。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关于作者的相关资料。
【使用教材的构想】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生命”,单元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随着课文的学习,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生命生命》一课的教学是通过有效整合学习环境与教学内容
来实现上述课时教学目标的。本课的内涵很深刻,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命是个宏大的问题。文章很有张力,值得品读的细节有很多,教师必须要有所取舍。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分析、考量的基础上,我将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达成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流程
一、回顾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生命 生命》,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请大家回忆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随机板书】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杏林子的散文名篇,去感受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自主式导读
1、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我能读懂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 新课
1.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的文章《生命、生命》。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本文可以分为三段,文章的一开头,作者就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在最后一段作者告诉了我们答案,“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那么怎样才算是“让有限的价值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呢?作者用了三个事例告诉我们,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飞蛾
1、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用书中的句子告诉我飞蛾被作者怎么了?
2、(1)生汇报“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
(2)师导:此时,飞蛾的处境怎么样?哪几个词语可以看出?那你能读出那种处境
吗?
(3)作者这么强大,飞蛾却这样弱小,逃生的可能大吗?(几乎为零)那这只飞蛾会怎样?挣扎——怎样挣扎?为了生命,全力以赴做呢?乖乖等死吗?
(生汇报:“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越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1)指导理解:挣扎、极力与“张开”有什么不同?)、“挣扎”、“跃动”等词语以及三个“!”号重点体会,融入感情,读出“震撼”,进行评价。哪个词最能反映飞蛾此刻的处境?体现它的什么呢?
师:与许多强大的生灵相比,飞蛾是渺小的,但是它表现出来的顽强的求生欲望却是震撼人心的,弱小的生命都不轻它所表现言放弃,这就是——(生读课题)生命 生命(2)指导朗读
(3)师导:如果你就是那只飞蛾,手臂就是你的翅膀,你会怎样反抗呢?逃生的机会几乎为零,你却用尽全力反抗,你是怎么想的?
3、(1)小结:
(2)填空:这只弱小的飞蛾,让我明白了,生命就是_____________。(二)瓜苗
1、过渡:弱小的飞蛾尚且如此不屈不挠,那一颗掉入砖缝中的小种子呢?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思考:这颗种子在什么环境下生长?
2、(1)生汇报:砖缝中——没有阳光,也没有泥土。
(2)师导:环境怎样?利于生长吗?那这样的环境中长出的植物会是什么样子呢?可是,这颗小小的种子是怎样生长的呢?(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3)指导理解“不屈”、“茁壮”
(4)假如这颗香瓜子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呢?师:从“即使”这个词,你体会出了什么?
3.小结:(1)师导:多么顽强的小瓜苗啊,虽然只活了三天,却用它短暂的生命跟恶劣的环境抗争,不屈不服,茁壮生长。这样的意志怎能让人不对它肃然起敬呢?谁能用书上的句子来好好赞美它呢?
(2)这是一棵____的小瓜苗,让我明白,生命就是_________
师点拨:自然界那么多的事物,作者为什么就选了飞蛾和瓜苗来写?飞蛾是动物,瓜苗是植物,连如此弱小的动物、植物尚且珍爱生命,更何况人呢?所以,接下来,她写了自己。
3、心跳
1、过渡:幼小的瓜苗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肃然起敬,那我们人呢?请同学们默读第4自然段,并告诉我你感受深刻的句子。
生汇报:“那一声声沉稳而又规律的跳动,给了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1)体会到了什么?“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代表什么?
(2)听心跳,感受旺盛的生命力,(3)指导理解“单单属于我”
(4)师导:是啊,同学们,这旺盛的生命力单单属于你,你是它唯一的主人,它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你,你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
(5)再摸心跳。同学们,摸着你那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吧,感受着你那旺盛的生命力,你是想好好使用它还是白白糟蹋它呢?那你打算怎样好好使用生命呢?
3小结:(1)真棒,孩子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让我们好好珍惜生命,好好使用生命吧!
(2)出示:摸着那我那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就是______。
(四)最后一自然段
1、过渡:作者通过这三个事例来告诉我们“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那么,作者又是如何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价值的呢?出示PPT,师配乐朗诵。你怎么理解这两个词?【有限、无限】
师:从这份资料中,你知道什么是“有限”了吗?(时间、生命、作品)
2、那什么又是无限的呢?(意义、感情、爱、人性的光辉„„
3.学习最后一段,在这段话中有一组反义词,是什么?你怎么理解这两个词吗? 4.学到这里,你想对杏林子说什么呢?
5.小结:老师真高兴,同学们对生命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就让我们像杏林子一样,好好
珍惜生命,不让时间白白流失,让自己活的更加光彩有力吧!
6.指导朗读
总结
杏林子微笑的照片
师:杏林子就是用这样一双手,一字一痛地写下了这100多万字的作品,此刻,你从她那灿烂的微笑中,感受到她是怎样的人?(坚强、乐观、热爱生命„
8、当堂测试
1、这篇课文主要讲杏林子从------、-------、-------中体会到生命的短暂,要------------。
2、作者由三个事例引出对生命的思考是----------------------------------------------
3、书写心声
生命是----------------------,生命因—————而美丽!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
↓
列举事例
↓
找到答案:虽然生命短暂,却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2、读懂文中的关键词句,品味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李博士等医务人员奔波的艰辛,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教学难点:
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收集了解相关白血病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整体感知,酝酿血脉亲情
1、播放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一些片断。教师引导:爱是亲人之间的一句亲切叮咛,爱是公共汽车上一次平凡普通的让座,爱是人与人之间一句简单的“请让我来帮助你”……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爱,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去感受台湾人民和祖国同胞之间那种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去感悟那种超越了生命高度的人间至爱。
2、学习新课之前我们一起来读一首小诗,边读边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读准红色的生字词。桂树飘香,阳光灿烂;花苞凋零,满怀希望; 地震袭击,海峡彼岸;台湾同胞,心系小钱; 身向空旷,才更安全;余震暂停,涓涓流淌; 骨髓移植,生命绽放;血脉亲情,代代相传。
3、你能再用自己的话再讲讲故事的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诉板书:杭州、小钱、白血病、台湾、同胞、余震中、捐献骨髓。根据板书全班一起讲讲故事的主要内容。小结:引导学生运用抓住故事中的人物地点和关键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味语言,潜心对话,感受小钱遭遇的不幸,感悟血脉亲情。
1、学习课文1-2段,感受小钱的不幸。
(1)感悟“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重新绽放”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凋零、绽放、含苞”体会小钱的不幸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白血病,白血病俗称“血癌”,是造血系统恶性程度极高的血液病,这种病的死亡率极高,杭州的小钱十分的不幸,他也染上了这种可怕的疾病。让我们再次去看看这个不幸的青年。齐读(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同学们,在这段文字中,有几个描写花朵的词语,你找到了吗?“凋零、含苞、绽放”。这三个词语。本来是形容花朵的,在这里是用来形容什么?凋零是指?含苞是指什么?绽放时指什么?这个形象的比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钱?人们常说,“生命如花”,“岁月如花” 可是这朵含苞的花朵还没有来得及绽放,就即将凋零,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让我们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这段话。
(2)、体会骨髓得来的不易。
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十万人中才能找到一个有适合的骨髓”和“辗转”等关键词语体会。
是啊,18岁正是人生最美好的季节,可小钱却患上了严重的白血病,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重新绽放.可是寻找合适的骨髓容易吗?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个句子看出来的?你还从哪个词感受到了寻找骨髓的艰难?小钱是幸运的,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骨髓,可是,这个寻找的过程容易吗?你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的,“辗转”。让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为了寻找到合适的骨髓,小钱的亲人和医务工作者可能去过哪些地方?。。。。一次一次的期盼,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次一次的失望,一次又一次的寻找,终于在什么地方找到了合适的骨髓?。。。这样艰难的寻找过程就是“辗转”
(3)、再次体会“静静的躺在床上”,骨髓找到了,小钱有救了,1999年的9月22日,是小钱骨髓移植的日子,此时他“静静地躺在床上”他可能在想什么?
2、学习课文3-5段,寻找捐献骨髓过程的感动
正当小钱充满期盼等待骨髓移植的前一天,台湾发生了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此时余震未了,这场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能成功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花慈济医院,去看看那里正发生着哪些感人的事情。
(1)、快速浏览3-5段,说说这个故事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2)再次默读3-5段,交待学法,深入体会,在感动中品味海峡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
台湾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同学们,对于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让我们心中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好画下来,再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词语表面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用一两个关键词简单地写在旁边。一会儿我们交流。
预设一:深入对话,体验人物内心,感悟真情。a.在“静静”中感受台湾青年的真情。
刚才同学们用心品读了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台湾青年的何种表现令你感动?
出示“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哪个词你印象最深刻?交流感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静静地躺着”
预设:1生答: 冒着余震的危险,静静地躺着
师:余震危险吗?你从文中的那句话知道的?“大地在余震中剧烈地摇晃”。余震来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哪才是最完全的地方?可是这位青年还是静静地躺着,2、不明家人的安危情况下,静静地躺着
师:家人是否平安他还不清楚,或许此时,他的父亲在地震中?他的母亲?他的妹妹?可是他仍在病床上静静地躺着。
难道这位青年就一点不怕危险吗?不是的,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难道这位青年就不牵挂自己家人的安危吗?不是的,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这位台湾的青年认识小钱吗?而他却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舍下亲人的安危给他捐献骨髓,一个“静静地”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台湾青年?这样一个无私奉献,充满爱心的的青年怎能不领我们感动呢?
b.在“沉着”中感受李博士的品质。
在这场与死亡争夺生命的行动中,还有一个人的举动也令我们感动,他就是“台湾花慈济医院的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交流令你感动的词语。
“此时此刻,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哪个词令你心中一动?“沉着”,这个词还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镇定?李博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保持沉着?
预设“冒着生命的危险沉着,大地仍在摇晃,手术里可能什么还在摇晃,稍有地震知识的人知道,这个时候,什么地方最安全?可他却没有离开,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在等什么?等余震的间隙为台湾青年抽取骨髓,预设二:深入对话,在“一次又一次”中体会抽髓历程的不易。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涓涓流出……”“一次又一次”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从小钱身躯里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对小钱来说,意味着——生命的火种;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对台湾青年来说,意味着——浓浓的爱心;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对在余震中做手术的李博士来说,意味着——成功的喜悦; 看到这涓涓流出的骨髓,对读者来说,意味着——深深的感动。预设三:深入对话,在“奔波”“连夜”中感受护送骨髓的艰辛
骨髓只能保存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静下心来读第6自然段,看看哪个词深深印在了你的心里?
“奔波”——(示:李博士送骨髓的时路线,老师解说时间表。)这样的行程花费了12个小时。师:这是怎么样的12小时?(紧张、漫长,艰辛)
师:这个紧张,漫长,艰辛的十几个小时,就是“奔波”第6自然段有一个词语就写出了这12个小时的紧张与漫长?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已经十分疲惫了,他休息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到的,“连夜”但他并没有休息——(出示时间表后半部分)第6自然段又有一个词语表现出了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
同学们,李博士认识小钱吗?他却冒着余震的危险抽取骨髓,不辞辛劳为小钱进行骨髓移植手术。一个“沉着”一个“奔波”一个“连夜”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李博士?这样一个医德高尚,把病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还重要的李博士怎能不令我们敬佩和感动呢?
三、回顾课题,点明中心
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这朵即将凋零的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你高兴吗?请你高兴地读!“小钱得救了!”
是谁为小钱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是两岸同胞用什么为小钱架起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是啊,这座跨越海峡的不仅仅是生命桥,还是两岸同胞共建的爱心桥啊!
这座连接大陆与台湾的生命桥,是用骨髓、爱心、血脉亲情连接起来的,凝结成一个爱的世界。师反复引读“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四、拓展,深化主题
根据国际上骨髓捐助的有关规定,骨髓捐助者和受捐人在一年内是不能见面也不能知道对方的身份和姓名的,但一年以后就可以了。我们来想象一下,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李博士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他会说些什么?
“同学们,就像歌中唱的那样,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现在,请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共创一个人好人间。最后,老师还有一句话送给你们:学会爱,这将会是你一生的财富!”
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杭州
台湾
小钱
捐献骨髓
台湾青年
白血病
余震中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张明霞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篇6
一、找感动
文中蚂蚁们抱团突围,外层蚂蚁被烧焦仍不松动分毫让人感动,老羚羊为了让小羚羊得以生存,做桥墩摔下悬崖让人感动。我让学生通过读读、圈圈画画的方式去文中寻找感动,并说说为什么感动,让学生边找边看图边感受外层蚂蚁和老羚羊的无私奉献、蚁群和羚羊群的团结拼搏。
二、读感动
在找感动的过程中,读是不能少的。没有反复的阅读,没有进入情景的朗读,文章不能走进学生内心,学生就很难理解课文。因此,我利用多种形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在美美的读中品味字里行间带给我们的震撼。学生的表情告诉我,他们被感动着,震撼着。
三、说感动
《生命的壮歌》课堂实录 篇7
师:同学们, 这节课, 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生齐读课题《生命的壮歌》)
师:谁能为“壮歌”的“壮”字组个词语?
生:壮丽。
生:壮观。
生:强壮。
生:雄壮。
生:悲壮。
生:壮士。
生:气壮山河。
(生把自己组的词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 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黑板上, 首先检查一下, 是否有错别字。
生:壮观的壮少了一竖。
师:你给他补上。
师:好,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师:很好, 大家的词汇量很丰富。咱们以后写字, 要把这些常用的字写正确。
师:生命的壮歌这篇课文有两个小故事, 这跟我们常见的课文有所不同, 第一个小故事是什么?
生:蚁国英雄。
师:第二个小故事呢?
生:生命桥。
师:不管是“蚁国英雄”还是“生命桥”, 它们书写的都是同一首歌, 这首歌叫———
(生接读:生命的壮歌。)
师: (板书:蚁) 说起蚂蚁, 相信同学们并不陌生, 咱们平时常见的蚂蚁, 身体只有米粒般大小, 看到小蚂蚁, 你们会很自然地想起哪些词语?
生:不堪一击。
生:渺小。
生:弱小。
生:脆弱。
生:微不足道。
师:是呀!用一个课文中的词语来说, 这些小蚂蚁根本就是———区区弱者。 (板书:区区弱者)
二、抓特征词, 再造“大火肆虐”之境
师:这区区弱者书写的是一首怎样的壮歌呢?打开课文, 认认真真地把文章读一遍, 读准生字、词语, 读完后, 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自由朗读)
师:谁先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 (吞吞吐吐)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 但是它们并没有束手待毙, 而是拼命地想要逃离火海。
师:逃离火海, 也就是想———
生:突围。
师: (板书“突围”) 在突围之前呢?
生:突围之前被火包围了。
师:那不就是———
生:被围。
师: (板书“被围”) 它们并没有束手待毙, 冲出了火圈, 突围成功就意味着脱离了———
生:危险。
师: (板书“脱险”) 根据板书, 谁能再简单地说一说主要内容?
生:有一次由于游客的不慎, 使草丛起火了, 蚂蚁被火包围了, 但是它们并没有束手待毙, 而是向河里突围, 最后脱险了。
师:说得比较简洁。按照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进行简单的概括。这是我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常用方法。知道了文章的大致内容, 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生字、词语。
(大屏幕出示)
师:谁来读一读第一排词语? (一生读)
师:读着读着, 你发现第一排词语有什么规律?
生:跟火有联系。
师:课文中, 把顺着风势走着的火舌比作什么?
生:课文中把火舌比作了一串红色的项链。
师:这是一串怎样的项链?回到课文中, 谁来读一读?
生: (朗读) “顺着风势走着的火舌活像一串红色的项链, 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
师:这是一串怎样的项链?
生:那是一串红色的项链。
师:哦, 你见到了它的颜色。妈妈常常挂在脖子上的项链, 能让人产生许多美好的联想。但现在是一串怎样的项链?
生:那是一串让人产生恐惧的项链。
师:那是令人恐惧的、吞噬生命的项链, 你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朗读)
师:是的, 那是一串要吞噬生命的项链, 一起读。
(生齐读句子)
师:火海在蔓延, 火神在咆哮, 谁来读读第二行词语? (一生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 清清爽爽, 读着读着, 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到一群蚂蚁被火包围着, 许多蚂蚁被火烧死了。
(大屏幕出示句子:火神肆虐的热浪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
师:读出了画面真好, 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朗读句子)
师:如果注意适当的停顿, 大家会读得更好。
(大屏幕出示标有停顿的句子:火神肆虐的热浪/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
(生朗读句子)
师:你的停顿很正确了, 但似乎把我们看到的那幅画面给读丢了。谁再来读一读? (另一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读出了画面, 真棒!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齐读)
三、以情感为线索, 感悟“蚂蚁突围”之境
师:火舌在肆虐, 火神在咆哮, 火海在蔓延, 面对强大的火势, 作者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生:作者的感觉是惋惜。
师:是呀!让我们去体会体会作者的第一感觉。
(生自由朗读句子:“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
师:请你读读作者的心理。 (生朗读句子)
师:听听王老师读。
(大屏幕出示)
师: (朗读第二句) 老师读的这句跟原句有什么区别?
生:原句是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 而老师读的是大概要葬身火海。
师:为什么这里用“肯定”而不用“大概”呢?
生:因为大概不确定, 而肯定是非常确定。
生:“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这句话应该是感叹句, 而老师读成了疑问句。
师:好, 那谁能读出肯定? (一生朗读句子)
师:真的不一样了, 谁再来? (另一生朗读句子)
师:同学们, 我们也来表达一下自己惋惜的心情。 (生齐读句子)
师:在当时, 我能想到的就是这区区弱者要葬身火海, 而事实上, 这群小蚂蚁全都葬身火海了吗?请大家读读课文, 找到相应的句子。 (生找、画句子)
(大屏幕出示)
师:请大家再次默读这三句话, 哪些词语给你留下特别的印象?做个记号。 (生默读, 做记号)
师:好, 特别让你感动的词语有哪些?
生:有“束手待毙”“肝胆俱裂”。
生:“至死”“不松动分毫”, 这些词语体现了蚁团虽然被灼焦, 但是他们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
师:他关注了“灼焦”, 你呢?
生:我注意到了“烧焦”这个词, 可以体现那惨不忍睹的场面。
师:回到这段话中, 我想有六个字足以概括大家所感慨的场面。那就是———
(大屏幕增大红字出示:万万没有想到)
师:什么是“万万没有想到”呢?
生:就是怎么也不敢想象这一场面。
生:因为前面作者已经肯定蚂蚁要葬身火海了, 可是蚂蚁这一区区弱者竟然开始突围了, 作者怎么也没有想到。
师:联系前面句子, 你读懂了万万没有想到。在这三句话中找一找, 哪些是作者能想到的呢?
生:他能想到的是蚂蚁肯定会被烧死。
师:哪个句子是作者能想到的?
生:他能想到的是这一群蚂蚁束手待毙。
师:原来能想到的是坐以待毙, 用书上的话就是束手待毙, 让我们细细地先来读第一句, “我”万万没有想到什么?
生:“万万没有想到, 这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 竟开始迅速扭成一团, 突然向着河岸方向突围。”这句话写了作者万万没有想到, 这些蚂蚁没有坐以待毙。
师:是呀, 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些蚂蚁竟然抱团突围。 (板书“抱团突围”)
师:再读第一句, 读出作者的万万没有想到。
(生朗读第一句)
师:按照这一学法, 我们来看第二句, “我”万万没有想到什么?
生:“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 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爆裂的声响, 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
师:你的意思是万万没有想到蚁团没有缩小, 你来读一读, 能否给大家带来这万万没有想到。
(生朗读第二句)
师:咱们也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第二句)
师:万万没有想到的还有什么呢?
生: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蚂蚁虽然被烧焦了, 但是却不松动分毫。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第三句)
师:显然, 这外层被灼焦后的蚁团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 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就让我们走进这外层的小蚂蚁。 (面对所有学生) 小蚂蚁呀!你的许多同伴们都已被灼焦了, 你为什么还不撒手呢?
生:我要保护自己的同伴, 所以我们死不松动。
师:你这是挺身而出的无畏啊!
生:为了我们的同伴能活着, 我死也值得。
师:你真是舍我其谁的英雄呀!
生:因为只要我们护着里面的小蚂蚁, 他们才不会失去生命, 我们的种族才不会灭绝。
师:你想到的是家族的兴亡!是呀, 家族兴亡, 你我有责!同学们, 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 作者万万没有想到——— (生读第一句)
师:就这样, 在强大的火势前, 我万万没有想到——— (生读第二句)
师:就这样, 在咆哮的火神面前, 我们万万没有想到——— (生读第三句)
师:按照常理, 我想这区区弱者肯定要葬身火海, 可是令作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令我们每个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生连读三句话)
师:显然, 同学们已经明白了蚂蚁的心, 读懂了这区区弱者的情。那么, 我们就应该把最高的荣誉送给这群小生灵, 让我们恭恭敬敬地称颂他们为———
生: (齐读) 蚁国英雄。
四、移情想象, 营造“心灵对话”之境
师: (板书“蚁国英雄”) 同学们, 正是这区区弱者抱成团的智慧, 才拯救了整个蚂蚁家族, 课文最后这样写道———
(大屏幕出示)
生: (朗读句子) “一会儿, 蚁团冲进了河流里, 随着向对岸的滚动, 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这句话写出蚁团获救了。
师:读得真好!读出了后面的六个小圆点。同学们, 文章虽然结束了, 但那感人的画面随着省略号, 似乎还在我们的脑海中回荡,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朗读句子)
师:在肆虐的火海中, 蚁团始终不见缩小, 多么令人感慨, 河面上升腾起薄薄的烟雾, 又怎能不引起人浮想联翩, 拿出笔, 用上“万万没有想到”我们来写一段话。 (大屏幕出示)
师:同学们, 我们来听听同伴对小蚂蚁的评价。
生:小蚂蚁呀, 小蚂蚁, 大火在燃烧, 我万万没有想到, 你为什么不松动丝毫, 我终于明白, 因为你即使被烧死, 还要保护里层的小蚂蚁们。
生:小蚂蚁呀, 小蚂蚁, 我万万没有想到你不顾自己的生死, 肝胆俱裂, 也要保护里层的小蚂蚁, 你以这一伟大的壮举, 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歌。
师:这区区弱者, 谱写了这生命的壮歌。同学们, 请看课题, 你现在觉得生命的壮歌的“壮”是什么意思?
生:壮观、壮烈。
生:壮举。
生:雄壮。
生:悲壮。
师:是的, 壮歌, 是悲壮之歌、雄壮之歌, 是对壮举的歌吟, 是对壮烈的歌颂。让我们再读课题———
《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1.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他们分别是谁呀?(师贴云雀图,生说)他们有一个美好的心愿,谁知道?
2. 云雀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愿呢?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云雀和他的妈妈一起去旅行吧!
二、 感知体验
1. 瞧,他们来了!(三名学生自我介绍:小云雀、云雀妈妈和导游)放多媒体课件,学生看大屏幕分角色朗读,感受风沙和水灾的危害。
2. 现在,谁来说一说,小云雀和妈妈先后飞到了哪些地方?(沙漠上空、大河上空)
三、 对话探究
1. 现在先让我们感受一下沙漠的上空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
(1) (出示:黄沙漫天飞舞图,配狂风怒吼声)师描述:“他们飞呀飞,飞到了一片沙漠的上空……睁不开眼。”学生谈感受。
(2) (出示句子:“他们飞呀飞……睁不开眼。”)你喜欢这儿吗?可是从云雀妈妈的话中,我们得知,以前这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它郁郁葱葱,清水流淌。(出示茂密森林图)可如今为什么变成贫瘠的沙漠了?(出示沙漠图)生说,相机解释“乱砍滥伐”并板书。
(3) 看到茂密的森林逐渐变成贫瘠的沙漠,你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自由地读一读云雀妈妈的话吧。
2. 看到这一幕,小云雀和妈妈再也不忍心看下去了,带着心痛,他们离开了沙漠,来到了一条大河的上空。
(1) (出示河水泛滥图)他们看到了一幅什么景象?
(2) (出示:“他们飞呀飞……洪水之中。”)你从中感受到洪水怎样?(凶猛)
(3) 看到这么凶猛的洪水,小云雀不由得挨近了妈妈,害怕地说——(生接读)
(4) 云雀妈妈叹了一口气——(生接读)
(5) 云雀妈妈为什么会叹气呢?(学生谈原因)
3. 听了他们的对话,老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森林是大水库和大空调器呢?(小组交流讨论)
4. 森林长得这么葱郁,这么像空调器,所以,当小云雀和妈妈飞回森林时,小云雀高兴地说:“妈妈,我们的家——”
5. 森林的作用可多了,同学们课前已经搜集了不少资料,现在,我们就来交流。
四、 建构生成
1. 故事并没有结束,第二年的春天,小云雀真的和妈妈到那片沙漠上去种树了。多年以后,当年的那片沙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能想象现在变成什么样子了吗?
2. 我县正在举行“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构筑健康和谐建湖”的活动,请你设计环境保护的手抄报、广告标语等在校园宣传展览。
生命的壮歌教学的反思 篇9
首先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再次唤起学生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或令你感动的句子,学生都有说的欲望,并且说的都很好,含义深刻,富有感情。相信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悟。最后,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将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引入课堂:如,在地震中老师用身体保护学生,母亲用生命挽救孩子,同学以身体的残缺作为代价换回同伴的平安……这些不都具有老羚羊的精神吗?当说到这里,许多学生都用专注的眼神看着我,相信他们与文本有了共鸣,于是很多学生争着诉说自己在电视上看到的令人感动的一幕幕。
《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生命的壮歌” 的中心词是“壮歌”,“壮”含有壮烈的意思,可见,课文唱响的是一首壮烈的生命之歌。在这一总标题下还有两个有着内在紧密联系的故 事,即“蚁国英雄”和“生命桥”。“蚁国”是形象的说法,提示我们蚂蚁家族可不是松散的组合,在特定时刻,人人都会为这个群体作出贡献。作者将“英雄”这 一光荣称号赋予蚂蚁,暗示它们有着不同寻常的表现,饱含赞颂之情。“生命桥”中的“桥”不是普通的桥梁,而是羚羊们用来维系生命的。用“桥”来比喻羚羊用 来维系生命的纽带,形象生动,读来有撼人心魄的感觉。
这两则故事题材不同,
主题却相似,都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像特写镜头一样再现了自然界 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反映动物界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危难时刻不惜献身的伟大壮举,赞颂了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那一个个 沉着冷静、团结协作的个体,那一幕幕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震人心魄、扣人心弦。
要体会出如上的文本意蕴,重要的一点是抓住关键语 句。首先要抓住描写动物面临危险时的表现。《蚁国英雄》中,蚂蚁面对肆虐的火舌没有束手待毙,竟然“迅速地扭成一团”,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生命桥》 中,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动物们虽然没有语言,但是,通过这些无 私无畏的动作更能使人感受到动物的伟大。其次要抓住一些场面描写语句体会。
《蚁国英雄》中,作者多次进行了场面描写,如“河面上升腾起一 层薄薄的烟雾”,无疑,此处作者将蚂蚁突出火舌的重围比作了一场战争,硝烟散后究竟谁是真正的英雄呢?显然,是蚂蚁们。在《“命桥》中,“山涧上空划出了 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这一道道弧线交织起的是一道生命的彩虹。最后,还应抓住作者的“情语”来体会。两篇短文开始似乎都对这些动物有些不屑,但是 又牵挂着这样一些生灵,最后,当这些可爱的动物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时候,作者又禁不住赞叹。要想体会作者对动物这种勇者无惧精神的赞美还得深入到能 够代表作者感情的语句。
本文的两个故事都十分感人,虽读过几遍,却仍然动容。如何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中的情是在教学的`重点。
《蚁国英雄》只有一段读起来有点难度。首先我引导学生分层: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层。学生自学进行交流,效果很好。弄清楚每一层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了。了解的故事内容之后才能感悟。第二步我问:那段文字最打动你?多读多思,哪些词语用得好?学生自学之后交流:“火神肆虐的热浪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 焦臭气味。”中的“肆虐、焦臭”说明火势很大,蚂蚁死伤惨重;“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 围。”中的“区区弱者”说明蚂蚁是渺小的、弱小的。“竟、迅速、突围”表现出蚂蚁的自救本领和面对灾难的态度。……文中有很多这样令人动容的语句,学生能 抓住字眼理解和感受,再这个基础上我重点是引导他们读好语句。读出情感才能走进心灵。
《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姥姥的剪纸”。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姥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神)
2是啊,姥姥的剪纸可神了。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在这幅“喜鹊登枝”上,(出示图片)好好欣赏。你觉得剪得怎样?
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幅“喜鹊登枝”的呢?这幅剪纸又是怎样剪出来的呢?自由读读第4~6自然段,找找答案。
4(课件出示: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指名读。真是栩栩如生啊!我们一起来赞叹吧!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再现情景,让学生从剪纸图片中感受到姥姥精湛的技艺,由此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自然而然走进文本。
二、感受姥姥高超技艺的原因
1那么,这样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剪纸,姥姥是怎样剪成的呢?(出示: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姥姥这样都能剪出这么美的作品,可见——
2姥姥如此高超的技艺是与生俱来的吗?(不是)那是怎么练就的呢?你能用姥姥自己的话来回答吗?(出示:“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让我们齐读姥姥的话。这句话的意思你明白吗?(练的多,手中有数)
3你能联系上下文来找一找“总剪”是怎样剪的吗?(出示: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其中“剪”字用红色标示)自由读这句话,从中能读出什么?
4因为姥姥成年累月地剪,所以即使在被蒙住眼睛的情况下,也能剪出如此完美的剪纸,这就是——(生齐说)“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5你们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联系实际说)
6其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很多,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说到这,老师想到了一些谚语,你们想到了吗?(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7小结:同学们的积累可真多啊!勤于积累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你看,我那么调皮,姥姥不但不生气,反而告诉我“熟能生巧”的道理,可见,姥姥多疼“我”啊!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出示文本中关键语句进行品读、感悟,让学生自主亲近语言文字,深入开展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教师抓住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引导学生领会姥姥的技艺高超,再链接学生的生活情境,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轻松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感受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
1这不,到了——(课件出示: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这看似一句平淡的话,有一个字却用得很传神,你们认为是什么字呢?(板书:拴)一般是用什么拴住什么?(用绳子拴住物体)课文中用什么拴的?(姥姥用剪纸拴住了我)姥姥用什么内容的剪纸拴住了调皮的“我”呢?(老牛和兔子)
2姥姥剪了许多幅老牛和兔子剪纸,课文中具体描写的有几幅?默读第7-13自然段,画出句子,给这几幅剪纸起个题目。你能从剪纸的内容中体会到什么?(指导交流“牛驮小兔”“啃食青草”)
【设计意图】这一步让学生默读、勾画、批注,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读书的要求,进入边读书边思考的境界。
3同学们感觉到文中的“我”被牢牢地拴住了吗?你还从哪些句子的字里行间中看出“我”被姥姥的剪纸拴住了?
4(出示:从那时候起,……对活泼的兔子与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这段话中,哪一个字眼强烈地表达了“我”被牢牢地拴住了?(缠)“我”怎么缠的?可能有哪些动作,说了哪些话?来,把我当姥姥,你来缠缠我。
5剪呀剪,拴呀拴,剪只兔,剪头牛,牢牢拴住萝卜头。姥姥的剪纸拴住了“我”的幼年时代,拴住了上学前一个个密云多雨的盛夏。后来“我”上学了,越走越远,姥姥还要不断寄来剪纸。让我们把目光移到这幅剪纸上,(出示段落)给剪纸起名。从这幅剪纸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思念,期待,牵挂,爱)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6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满头白发的姥姥站在村口,遥望远方。此时她想对“我”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读是为了积累语言,写是为了升华情感。课内练笔,读写结合,注重实践,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7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姥姥对“我”的期待。姥姥对“我”牵肠挂肚,而“我”又何尝忘记过姥姥呢?
8(出示句段:事实上,……有声有色。)默读有助于思考,让我们默读这段文字,静静地思考,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体会到的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9同学们,如果童年时姥姥拴住的是“我”的身体,那么,现在拴住的是“我”的什么?(师板书:心)
10纵然天涯海角,我心依旧,我梦依旧,姥姥用她的剪纸牢牢地拴住了“我”的心,成了“我”美好的回忆。此刻的“我”最想对至亲至爱的姥姥说些什么?
11也许,再多的语言也难以表达“我”对姥姥的思念,让我们饱含真情地齐读这段文字。(生齐读)
12书读到这,你们认为姥姥仅仅是用她的剪纸拴住了“我”吗?(思念、期待、牵挂、亲情、呵护……)千言万语化作一个字,那就是——爱。(板书爱)。
13总结:同学们,也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像笑源的姥姥这样有一手绝活,但他们至少有一点与姥姥是相同的,那就是——(让学生说)所以,同学们,今天我们记住了这位可亲可敬的姥姥,但我更希望大家能永远记住,在我们身边默默关心我们、疼爱我们的所有亲人!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老家的剪纸》。
2观察或回忆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你关爱的语言、动作或点滴小事,用你手中的笔表达你对他们的依恋与感恩之情。
《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 篇12
扬中市第二实验小学董志芳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引导学生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教学重点:
读懂方丈和玄奘的对话,理解其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方丈郑重地对玄奘说的话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生命的林子》。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请同学们认真听,每个词语,我只报一遍。
香火鼎盛 高僧济济 水深龙多 香客如流 晨钟暮鼓 喧喧嚷嚷
2.对照屏幕自己批改,课后再订正。
3.齐读生字词,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些词语都是形容寺庙的僧人很多,从这些词语看出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寺庙里有很多高僧;有很多人都来法门寺。)
4.法门寺是一个高僧云集的寺庙,玄奘一开始想离开寺庙,后来又留了下来,如果此时玄奘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会问他些什么?
教师板书:走 留
5.看来同学们对于玄奘的为什么要走,为什么要留很感兴趣,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放飞你们的思想,好好感悟课文中的语句,在书上圈圈划划。
二、精读课文
1.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默读课文,做出圈划。
2.师生交流:为什么要走呢?
(1)学生交流:有人和玄奘说要想展示才华,就要到小的寺庙去,就要 1
去向师父辞行。
(2)老师点拨:能不能扣住文章中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呢?
(3)学生再交流。
(4)师:从大家的交流我们知道了玄奘想潜心修炼,想早日成名,但是他却身在法门寺中,读(刚才听写的词语)
(5)玄奘待在这个法门寺想出人头地容易吗?所以他要决心离开法门寺。
2.为什么他又留了下来?
(1)学生交流:他的师父对他说,山野小寺就没有竞争,最多在那里当一个方丈,但是留在法门寺的话,会有更多的竞争和提高;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就像一棵树不能离开树林一样。
3.方丈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启发玄奘的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的4—9小节。
4.讨论交流:
(通过朗读课文,我知道了方丈是利用两片树林来引导他的;是问玄奘是愿意做太阳还是愿意做烛火的问题来引导他的。)
方丈是在循循善诱地开导玄奘,他一共问了玄奘几个问题?(一共问了四个问题。)
A.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1)出示:先来看看这个问题
“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
“你愿意做烛火还是做太阳呢?”
方丈为什么要这样问这两个问题?
师生交流:方丈是想了解玄奘究竟想做什么样的人?
B.于是方丈带着玄奘来到了树林,他又问哪两个问题呢?为什么要这样问呢
(1)出示:
“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
“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是这么修长,挺直呢?”
(2)这棵树和一片松林里的树有什么不一样呢?
(3)请大家自己读读这两段话,想像一下,眼前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读了这段话我仿佛浏览了两幅画面,一幅是一棵松树立在灌木丛中,非常高大,另外一幅画就是全是松树的林子。
指名说说树的样子有什么不同。(松林:郁郁葱葱 遮天蔽日 莽莽苍苍)这片林子是什么样的林子?
(遮天蔽日的林子,茂盛的林子、充满生命力的林子。)
师生交流:从同学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这棵树和一片松林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会完全不一样呢?
(3)让我们来听听方丈是怎样说的?在他的话语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师生交流 :方丈不是拿树作比较,而是拿人做比较。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
同学们,这里有一个词语叫做“鹤立鸡群”是什么意思?
师:你说的是字面的意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谈体会:有了竞争才会让一个人成才。
方丈的话语真是令人回味啊,我们再来读这段话。
我们想想,为什么方丈搞得这么复杂,又是带他走、看,又是启发问话的。如果直接跟玄奘讲,啊玄奘啊,你想走就大错特错了,这是鼠目寸光啊,我们法门寺高僧济济,大家相互竞争,这有利于你成长进步嘛,怎么想到走呢。行吗?方丈采用了一个什么说话技巧?(巧用“借喻说理”——巧妙设喻,两相对比,深入浅出,以理服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方丈?
5.方丈如此循循善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玄奘,看看玄奘自己是怎么说的?(投示玄奘说的话。)
(1)指名读。
(2)法门寺还是那座法门寺,再读词语。(投示)
(3)可此时的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读下去
(4)这时的玄奘还会觉得待在法门寺没有意思吗?
(5)再读课文。
6.玄奘一开始要走是因为这样的法门寺,要留也还是因为这样的法门寺。
寺还是这样的寺,经过方丈的教导,玄奘明白法门寺就像一片充满生命力的林子,在这片林子里,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代名僧。
如果玄奘走了,他会觉得自己像什么?(那棵远离树林的树,只能做煮菜的薪柴)
教师板书:“柴” “材”
三、拓展延伸
1.后来玄奘又遇到了那位曾经劝他离开的僧人,玄奘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2.学生构思。
3.学生交流。
4.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题目,齐读,你理解了这个题目的意思了吗? 学生:没有竞争就不会有更高的成就
学生:只有有压力才能茁壮成长
5.齐读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
生命的林子是无处不在的,对于一棵大树来说,只有在莽莽苍苍的大林子里才能成为栋梁;对于玄奘来说,只有在法门寺这片大林子里才能成为一代名僧;对于成才的人来说,只有在社会这个群体中才能有所作为。其实对于我们同学来说,我们班、二实小都是一片生命的林子,预祝同学们在这片林子中茁壮成长。
五、作业设计
续写:玄奘决定留下之后,又见到了劝他离开法门寺的那个人„„ 板书设计
生命的林子
走 “柴”
留 “材”
生命的壮歌 篇13
笔者问过许多教过这篇文章的老师,他们的答案是一致的,这是十分精彩的文章,是启迪人类发展的文章,是人类反思自己行为的文章。这篇文章不难,故事性特别强,孩子听完一遍心就会颤抖。所以笔者就用这课颤抖的心来教学这篇文章。
一、练读课文,构建感受?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本想让你们自学《生命桥》一课,但因为我在查找资料时读到了很多很多关于羚羊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我不仅读到了课文的原文,还知道了更多的让人痛心的事。我想请你们自己一篇阅读,一点点体会吧!这篇小文章的学习任务是:汇报你们的思考。
师:在没有自学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段真实的.事,这是一则真实的报道,是关于河南人如何在大街上杀狗的事:他们先把活狗钉在墙上,活剥狗皮,当狗掉在地上时还在动。
生:(齐说)太残忍了!
师:你们上网查看羚羊的材料后,你会发现到更残忍的事。
(生上网查找并阅读)
生1:我在《野生动物王国》一文,读到“每到春季,藏羚羊好像听从一种无声的命令,自动来到无人区的半荒漠草甸上集结。公羚羊是最忙碌的角色,它们一个个都忙于争斗角逐,施展全部本领以取得对母羚羊的占有权。有趣的是,在藏羚羊家族这场争夺异性的角逐中,往往不是强者取胜,而是弱者反败为胜。常常会看到强者惨死在弱者的利角之下。开始当然是弱者斗不过强者,实在抵挡不住强者的进攻时,弱者被迫落荒而逃,强者不肯罢休,紧追不舍,追着追着,弱者实在跑不动了便就势往地上一趴,它的两只长长的尖尖的角伸向后方。乘胜追击的强者猝不及防,两只锐利的羊角就会刺进它的胸膛,使它一命呜呼。这是藏羚羊家族的奇闻,也是动物王国里的悲剧。“物竞天择,优胜劣败”,这大自然的规律也不是绝对的,藏羚羊就是一个例外。”这样一段话。
生2: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藏羚羊产羔后离开‘产房’时的情景也很能说明这一点。据传说,此时的公羚羊表现出尽善尽美的组织纪律性和崇高的责任感。数不清的公羚羊自动组织起来,同舟共济,承担起作‘父亲’的神圣职责,精心保护着母羚羊和刚出世不久的羊羔。遇到江河溪流,公羚羊首先跳下水,在下游排成屏障,保护母羚羊和羊羔过河。一旦有小羊被水冲倒,公羚羊便用身子使劲挡住它,以让小生命爬上岸去。这种动物王国里的‘父子’亲情万古不变,令人感动、引人遐想。”
生3:我在《人是一种什么动物》中读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一个说他用冲锋枪射杀藏羚羊的故事。在广袤的高原草地上优雅奔跑的小生命竟是那样的‘憨傻’――矫健敏捷,奔跑如飞,一只被射杀后,一大群都不肯离开,直到被人通通杀死,这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啊!高雅、善良、美丽、尊贵……一切最好最美的形容词全用来形容藏羚羊都不为过。正是因为她们有着高雅的长角和异常精细的绒毛,就招来了杀身之祸。”让人心痛!
生4:我读到了《比狼还凶狠的偷猎者》的文章……
生5:……
…………
(许多学生在流着泪听着伙伴们汇报的材料,汇报完后,孩子认真地书写着自己的想法)
[这篇小文章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要求是让学生感受羚羊的团结合作,勇于献身。而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表面的认识,因为这篇文章应该告诉孩子们“不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有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权利,不能因为我们是这世界暂时主宰者,就去侵害、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存”。当孩子读到这些残忍的事后,心不可能不颤抖,不可能不接受可持续性发展的思维。通过学生自己查找,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他们对这些材料的理解一定是深刻的,一定是久远的,一定是超出课本的]
四、回归课文,再次读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新读读课文。
(此时的学生自动采取了默读)
[这不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吗?那跳动的文字,那份人与动物应该有的情感,也许就此走进了孩子的心灵!]
【《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生命的壮歌》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14
读《生命的壮歌》有感作文300字09-27
亲情的作文:第二次生命08-01
第二次生命的启示励志美文08-11
第二课让生命更有价值10-15
生命的教学教案设计10-26
生命的药方教学反思08-16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08-11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