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篇1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反思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反思1
本节教材主要价绍了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论——比较法及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教师准备了有关生物进化的图片和数据资料、化石。
教师展示其他学科为生物进化研究提供的证据,观看图像、图片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提供资料,简单讲解,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的进化历程。本节设计了一环接一环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转变。利用图片和数据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有关生物进化的`知识,是无法从现实中加验证的。
本课中,充分利用图片和数据资料,引导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得出结论。收到了较好教学效果。安排学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思考、探讨。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是从身到心的体验和感受,学习过程出现许多心碰撞与感悟,因此这种学习更深刻,更活。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反思2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这节课激发了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为关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这个话题一直以来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充满神秘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
由于本节内容抽象又神秘,因此一直是科学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学生愿意学习和了解,乐于参与辩论的话题。本节课我先为学生介绍了四种关于生命起源说:神创论、自然发生说、宇生说、化学起源说。每一种学说都有它的观点和证据,我让学生依据教材分别找出能证明观点的证据,然后运用“科学的推测”的要求逐一判定其科学性,重点介绍了宇生论,我准备了充分的图片来印证它的可能性。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介绍的目的是告诉学生关于地球上生命起源问题,目前依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也印证着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但“海洋化学起源”学说,是本节课的`重点和考点。本课教材提供了较为丰富而且内容较新的证据,分别支持着化学起源说。重点在于米勒实验及其推导出的结论,只能证明原始地球上无机物能够形成有机物,但是米勒在实验中并没有从烧瓶中拖出一只青蛙或者更低等的虫子这些有生命的物质来,这是令人遗憾的,如果米勒能够证明有机物最终形成了原始生命,这个学说就相当完美了。这时候亮点出现了,学生在书上54页下面发现了一个实验论据,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非常接近原始单细胞生物的吸收和排泄,这个发现让学生欣喜无比。
总之,几种学说的牵引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视野,再将科学推测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可以将它们有机联系在一起,使内容更加条理化,从而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联想能力和想像力,至于学生认同哪一种学说,这倒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科学推测,对生命的.起源要有自己的看法。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反思3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是科学家关注的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学生愿意学习和了解,乐于参与辩论的话题。本课我觉得可抛出一些基本的观点,让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较为丰富的证据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结论。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授课中最好作些必要的知识和逻辑方面的铺垫。课堂中我为学生介绍了目前有争议的`四种唯物主义生命起源说:自然发生说、宇生说,热泉生态系统,化学起源说。介绍的目的是告诉学生关于地球上生命起源问题,目前依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也印证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本课教材提供了较为丰富而且内容较新的证据,分别支持着化学起源说(包括米勒模拟无机小分子演变为有机小分子阶段和奥巴林模拟的有机大分子演变成多分子体系的过程),宇生说和自然发生说。这样的介绍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视野,需要老师注意的是将科学推测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可以将它们有机联系在一起,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样可以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联想能力和想像力。至于学生认同哪一种学说,这倒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科学推测,对生命的起源要有自己的看法。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篇2
本节课安排在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的第一节,从大的方面来看,第三章可以看做是整个中学生物学学习的高潮部分。
由于本节课的主题“生命的起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只是存在着众多的假说,因此本节内容伸缩性比较大。课本上除介绍了传统的“化学起源学说”以外,还提到了“宇生说”的部分内容。
2. 教法与学法的构思
2.1 教法
2.1.1 学生情况分析
心理分析:八年级学生表现欲强,好奇心重,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能力分析:经过一年多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经适应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具备了一定的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知识分析:因为牵扯了一些有机化学知识,对此沪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P74—75阅读材料提到的疯牛病病毒———朊病毒有关内容,应该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米勒试验中得到氨基酸就让人类看到了研究生命起源的曙光。
2.1.2 本节课遵循的教学规律
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获得知识。
2.1.3 各种资源的利用和实施
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查找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2)课堂讨论:各组推举出一个代表在课堂发言,并且成员可以对其他小组的见解提出质疑。(3)课堂总结:可以根据课堂讨论结果选择自己认可的观点。
2.1.4 教师的作用
课前学生搜集资料时协调各个小组搜集的内容,并帮助他们综合利用各种材料。在课堂上运用语言和技巧,在不同教学环节中起到转承作用,在各个小组发表见解以后给予简单点评,并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该点内容。
2.2 学法:
本课首先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分析综合搜集到的资料,形成集中观点。最后,指导学生在确立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分析评价其他观点,从而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
3. 教学过程的设计
3.1 创设情境导课:
生命是多么美好,多么神奇呀!可是你知道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什么样的?它们又是如何诞生的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这个问题。
3.2 过渡
针对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做好了准备,有了自己的见解,现在老师的“百家讲坛”就正式为大家开放了,请各个小组的代表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当然,阐述完毕,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3.3 学生活动
第一小组:神创论
内容:女娲造人,上帝造人。
疑点:女娲和上帝是谁创造的?他们又在何处?
教师点评:这些神话传说,是在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对一些解释不了的现象所做的猜想,虽然它们在证据面前会不攻自破,但这里面也蕴含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第二小组:自然发生学说
内容:腐草化萤,腐肉生蛆。
疑点:巴斯德的鹅颈瓶试验,意大利医生F.Redi证明腐肉不能生出苍蝇的实验。
教师点评:这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直到1861年法国的生物学家巴斯德设计了著名的鹅颈瓶试验,才彻底推翻了这一学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能盲目地迷信权威,在科学面前,我们要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
第三小组:宇生说
内容:1969年9月28日,科学家发现,坠落在澳大利亚麦启逊镇的一颗炭质陨石中就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6种是构成生物的蛋白质分子所必需的。
疑点:宇宙空间的物理条件,如紫外线等各种高能射线及温度等条件对生命都是致命的。而且,即使有这些生命,在它们随着陨石穿越大气层到达地球的过程中,也会因温度太高而被杀死。
教师点评:“宇生说”是近来比较有争议的学说之一,一些有机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分子可以在星际尘埃的表面产生,这些有机分子可能由彗星或其陨石带到地球上,并在地球上演变为原始的生命。
第四小组:化学起源学说
内容:化学起源说将生命起源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疑点: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没有实验根据。
教师点评: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学说的前三个阶段都能在实验室里被证实,只有第四个阶段还有待大家进一步努力探究。
3.4 教师展示视频资料,具体介绍化学起源学说内容和相关证据。
然后让学生填写图表,巩固该点知识。
活动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四个学说,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能好好学习,为揭开这个谜团作出自己的贡献。
3.5 课堂知识检测
1.下列哪一项是原始大气中没有的( )
A.氨 B.水 C.氧气 D.氢
2.在原始的地球表面,首先形成的生命的基础物质是( )
A.小分子有机物 B.大分子有机物
C.小分子无机物 D.原始生命
3.原始生命是在原始海洋中诞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水是营养物质 B.许多生化反应是离不开水
C.水中有氧 D.水是生物体的组成成分
4. 原始大气在____、____,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4. 教学体会
本节课引用了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这种新型的活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每位学生在准备该活动的过程中基本上已经掌握住了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学说知识。教无定法,学生学到知识才是关键。通过检测,学生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永胜.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82-85.
[2]刘本举.资料型探究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生物学教学, 2004, (11) :12-13.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篇3
没有人确切知道地球是怎样开始形成的,因为在很早很早以前它就形成了。然而,一种普通为人们所接受的理论是: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这次大爆炸将物质投射到四面八方。然后,原子开始形成并结合成恒星和其他天体。
大爆炸后好几十亿年过去了,但地球还只是一团尘埃。随后它会变成什么没人能知道,直到38-45亿年前,这团尘埃才慢慢地形成一个固体的球状物。地球(开始)变得激烈动荡,不知道这个固体形状是否会继续存在下去。它(地球)猛烈的爆炸喷出了烈火与岩石。最终产生了碳、氮气、水蒸气和其他多种气体,从而形成了地球的大气层。更为重要的是,地球冷却了下来,地球的表面就开始出现了水。
在火星这些其他行星上都出现了水,但和地球不同的是,这些水后来都消失了。水会对生命的发展起关键作用,这一点在当时并不明显。很多科学家相信,由于地球表面上长期有水存在,它使得地球得以把有害气体和酸性物质溶解在海洋里。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反应,使得生命就有可能开始发展了。
好几百万年以后,水的表面开始出现了极小的植物。它们繁殖起来就使得早期的海洋充满了氧气,这为早期的贝类及其他各种鱼类的发育进一步创造了条件。接着,绿色是植物开始出现在陆地上。随后,陆地上出现了动物,其中有一些是昆虫,另外一些叫两栖动物,它们一般是通过孵蛋而繁衍后代的。再后来一些叫做恐龙的巨型动物出现了。它们也生蛋,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四千多年。然而,六千五百万年前,恐龙时代结束了。它们为什么会突然灭绝至今仍是个谜。恐龙的灭绝使地球上哺乳动物的产生有了可能。哺乳动物不同于以往所有的生物形式,因为它们能从体内生产出幼仔并给幼仔哺乳。
第二册 6、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篇4
2.生命诞生是化学进化的结果。
(四)几个主要年份
46亿年前形成原始地球
38亿年前形成原始海洋
35亿年前 形成原始生命。
六、习题与解释
1.随堂练习
(1)第一个用实验证明生命不能自然发生的人是( )
(A)米勒 (B)雷地 (C)巴斯德 (D)达尔文
(2)原始地球上的物质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生成小分子有机物直至产生生命物质所需的条件有( )
(A)高温 (B)闪电 (C)紫外线 (D)以上都是
(3)非生命物质演化为生命的场所是在( )
(A)原始海洋 (B)原始土壤
(C)原始大 (D)原始陆地
2.课后练习
(4)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说明了 。
(5)米勒的实验及后来许多实验室进行的实验,用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来合成各种氨基酸,这些实验用来证明
。
(6)原始大气成分主要有 、 、 、
等气体,没有 、 和 。
(7)原始生命起源于 物质,原始生命在 形成的。是 进化的结果。
(8)科学家推测,地球形成于 年前,原始海洋形成于 后前,原始生命形成于 年前。
(9)你认为在现在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会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
3.参考答案
(1)B (2)D (3)A (4)微生物不能自然产生 (5)天然蛋白质所含有的各种氨基酸,基本上都能用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方法合成 (6)甲烷 氢气 水蒸气 二氧化碳 氧气 臭氧 氮气功 (7)非生命 海洋 化学 (8)48 38 35
(9)答:在现在的地球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不为再产生原始生命。因为,原始生命的形成条件已不存在,现在的大气成分不同于原始大气,其主要成分为氧气氮气等,地球的温度也降低了,没有持续不断的雷电。另外,现在海洋成分也改变了。
小资料
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
1.生物发生说(生源论):认为生命只能来自生命,但不能解释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来源。
地球的起源作文 篇5
“好!好!好!”银河之神和众神高兴地拍笑道!
这“地球”,由整个呈蓝色状,中间有一块土黄色的装饰,上面有绿色的珍宝点缀,简直就是高大上!
银河之子喜爱地球极了,这份出生之礼被他踢到东撞到银河上,踢到西撞到黑洞边,最后飞向了父神的桂冠,父神躲了一下,一个趔趄差点摔倒,他捡起地球,发现黄色的部分已经被摔裂,正慢慢向两边移动,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儿神:“让我们给他放好吧,他已经被你摔裂了,你应当爱惜你的礼物。”
于是,地球被悬空防止在银河之子的书桌上,一根神线牵引着围绕着太阳晶石旋转。银河之子在没事的时候总是欣赏着他的小玩伴。神灵送来神奇的东西,他便取其精华放到地球上。
一天,银河之子正在吃饼干,他的饼干渣掉落到地球上,变成了一个个小人。慢慢的,地球活了。有时他把地球推进太阳晶石,地球变的好热好热;有时,他又拉远一点,地球又好冷好冷。他哭了,地球便下雨下雪;他笑了,地球可能有风暴;他手指点一点,地球就地震;他调皮了,哪个东西就被拿走了,这不,马航的飞机还被他拿走玩耍忘在了餐桌上呢!有时候地球也跟他抗议一下,来个火山爆发什么的,可是他看到地球上亮了一下也没太当回事。
地球上的饼干渣越来越多,原先的时间长了变质坏掉了就变成了地球的一体,可是地球还是看着越来越拥挤了,银河之子看着地球好像好想再要一个,于是众神快来再给找个吧!
地球的诞生
几亿年前,银河系系主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女儿――一颗水蓝色的`星球,和她的哥哥姐姐相比,这个小妹妹娇小而美丽。系主喜欢得不得了,把这个最小的女儿视若掌上明珠。
转眼一亿年过去了,按照银河系的传统,在孩子亿周岁时要送她一件最珍贵的礼物。送什么礼物给这个宝贝女儿呢?银河系系主犯了愁。她的妻子说:“既然你这么喜欢她,那就把我们银河系最珍贵的东西――生命送给女儿吧。”“好啊,这么漂亮的女儿,生命在她那里一定会很好地繁衍生息的。”
关于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意义 篇6
世界地球日起源于美国。1969年,一位美国出版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为人类地球母亲设立一个节日,让全世界的民众在每年的这一天搁置分歧、关注我们共同的需要——宝贵的自然资源。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缅甸外交家吴丹批准了这项提议。
真正让地球日走向世界并将其固定在每年4月22日的,是来自美国威斯康辛州的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他1969年在美国各大学举行演讲,选中了25岁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作为助手。在两人和一些环保人士的共同努力下,1970年4月22日,近万美国人首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
这次活动大大推动了人类环保事业的发展:美国环境保护署随之成立,各国立法保护环境的进程加快。在一片保护环境的呼声中,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召开。
这次运动的成功使得在每年4月22日组织环保活动成为一种惯例。发源于美国的地球日也从春分日移动到了4月22日,地球日也渐渐走出美国,走向世界。
20世纪90年代,“地球日”的发起人创立了“地球日网络”组织,将全世界环保主义者联合起来推动“地球日”活动的开展。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但人类的活动却对地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生物赖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湿地等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因过度开采而面临枯竭;能源燃烧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引发的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保护地球资源环境、寻求可持续发展模式已刻不容缓。
1990年4月22日,全球140多个国家、2亿多人同时在世界各地举行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呼吁改善全球整体环境。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肯定。
4月22日,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决定将今后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生命的起源 篇7
教学课题第二十二章 生命进化的长河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的1、 学生通过本小节的学习,能够简单描述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2、 学生通过本小节的学习,能够描述现在多数人能够接受的有关生命起源的大体过程 3、 学生通过本小节的学习,能够初步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不断提出假说,验证假说,从而得出正确的科学观点 4、 学生通过本小节的学习,能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假说),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给学生介绍多中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 难点: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科学观点的得到,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 多媒体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 学 过 程一、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收集的生命起源的相关资料学生发言(略)学生小组讨论(略),教师要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深入了解学生的资料和学生的观点以及学生的兴趣所在。二、教师进行简要评价1、对资料收集比较丰富、比较有质量的同学提出表扬,同时对收集情况不好的同学,提出一点帮助性的建议,以便他们以后也能有好的方法收集资料。2、评价在发言和小组交流中的表现情况,对不同的学生的观点简要点评。三、教师归纳总结,提出与生命的起源相关的几种假说。1、神创说2、自然发生说3、化学进化说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分子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起源关键就在于这些生命物质的起源,即在没有生命 的原始地球上,由于自然的原因,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作用,产生出多种有机物和生物分子。因此,生命起源问题首先是原始有机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化学 进化的作用是造就一类化学材料,这些化学材料构成氨基酸、糖等通用的“结构单元”,核酸和蛋白质等生命物质就来自这结“结构单元”的组合。[来1922年,生物化学家奥巴林第一个提出了一种可以验证的假说,认为原始地球上的某些无机物,在来自闪电、太阳国徽的能量的作用下,变成了第一批有机分子。时隔31年之后的1953年,美国化学家米勒首次实验证了奥巴林的这一假说。他模似原始地球上的大气成分,用氢、甲烷、氨和水蒸气等,通过加热和火花放电,合成了有 机分子氨基酸。继米勒之后,许多通过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又合成出了其他组成生命体的重要的生物分子,如嘌呤、嘧定、核糖、脱氧核糖、核苷、核苷酸、脂肪酸、卟啉和脂 质等。1965年和1981年,我国又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蛋白质和核酸的形成是由无生命 到有生命的转折点,上述两种生物分子的人工合成成功,开始了通过人工合成生命物质去研究生命起源的新时代。一般说来,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从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大分子;从有机大分子组成能自我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多分子体系;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4、宇宙胚种说过去和现在,已经提出了许多属于宇宙胚种说的假说,如在1993年7月 的第十次生命起源国际会议上,有人提出,“造成化学反应并导致生命产生的有机物,毫无颖问是与地球碰撞的彗星带来的”;还有人推断,是同地球碰撞在其中一颗彗星带着一 个“生命的胚胎”,穿过宇宙,将其留在了刚 刚诞生的地球之上,从而有了地球生命。几年前一位空间物理学家和一位天体物理学家也把地球生命的起源解释为:地球生命之源可能来自40亿年前坠入海洋的一颗或数颗彗星,他们也认为是彗星提供了地 球生命诞生需要的原材料(他们将之谓“类生命生物”)。尽管有科学家对此类假说持强烈的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彗星是带来了某些 物质,但它们不是决定性的,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在地球上已经存在”),尽管诸如此类的观点仍 是一些尚需进一步证明的问题,但通过对陨石、彗星、星际尘云以及其他行星上的有机分子的探索与研究,了解那些有机分子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并将其与地球上的有机分子进行比较,都将为地球上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四、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以上现在被多数人所接受的假说。五、教师指出,现在的很多问题,利用现有的科学知识一时间还不能够解释的问题,我们都只能够通过建立假说,然后通过实践,不断找出新的证据证明建立的假说是否成立(注意,提出假说也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不是异想天开)。如果假说被推翻了,那么就只能再想办法,另外提出更合理的假说,科学就是这样,在不断的建立假说,被推翻的过程中,逐渐向前发展,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只有这样科学才能发展,社会才能前进。六、教师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板书设计第二十二章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一、分析想象中的原始地球 二、原始生命起源的推测
作业布置
生命的起源科普知识 篇8
生命很难定义,但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1)具有细胞结构;
(2)能够从环境中获得能量而生长,并根据自身的遗传密码系统进行繁殖;
(3)能够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
(4)能够进行新陈代谢(比如:ATP+H2O→ADP+Pi+能量);
(5)能够组成复杂的结构;(6)个体能够适应环境,而其群体则可以进行达尔文演化。
地球是迄今为止唯一确定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要确定是否真的有地外生命的存在,可以从地球生命的起源说起。那生命的发生和起源需要哪些条件呢?
首先是生命发生的基本化学条件。根据目前对地球生命的了解,液态水的持续存在是产生生命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水不但是生命体的主要成分,而且其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溶解有机质或无机质。水-岩或水-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使地球在自身的地球化学条件下能够产生有机质,也为生命起源和生物圈提供了营养物质。有机质(有机物)是指有生命机能的物质,也是生命体的主要成分。早先,人们已知的有机物都从动植物等生命有机体中取得,所以把这类化合物叫做有机物。有机物通常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目前人类已知的有机物达900多万种,数量远远超过无机物。简而言之,有机质是含有碳元素的除CO2、CO和碳酸盐之外的化合物。因此,除了水之外,生命发生还需要碳元素。
碳(C)是宇宙中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所有生命分子的基本骨架元素。碳不仅能与自己结合,还能与氢、氧、氮和硫等元素结合,从而形成具有复杂结构的有机物,并能与水进一步相互作用,开始具有代谢和自组织的前生命化学功能。
由此看来,生命的发生需要水和有机质。水分子(H2O)是宇宙中最简单的化合物分子之一,其合成需要的条件和过程相对于大分子、超大分子的有机物来说要简单得多。因此,在具备了水的条件下,有机物的合成就是生命发生的关键。
但最早的有机物是不是在地球上合成的呢?换句话说,地球上有机物的来源是哪里呢?这个问题是生命起源问题的根本,回答了这个问题,地球生命的起源也就解决了。但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不可能回溯,因此就有很多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这些假说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地表起源说,认为生命是在地球形成以后若干年的原始地球表面起源的,其中以“化学起源说”最具代表性,认为地球上的有机物是在地球上合成的,源自地球,因而,地球生命也源于地球本身。有机物中的主要元素C、H、O、N、P、S、K、Ca、Mg等均为地球上常见的元素,而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分子式CH4)仅涉及两种元素,因此有机物是完全可能在地球上合成的。“化学起源说”的内部观点很多,特别是在生命起源的途径或方式上各家有着很大的分歧。
另一类就是地外起源说,认为地球上的有机物来源于外太空,也就是说,有机物起源于外太空的某个星球,然后通过陨石带到了地球,而地球正好有适合其自身复制的条件以及水,这些有机物就在地球上自我复制,逐渐形成了多糖、脂肪、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进而产生了生命。有的假说干脆认为,是陨石将最原始的地外宇宙生命胚种(微生物或孢子)带到地球上发展而来,这类观点过去和现在都有不少著名代表人物,如李比希、霍伊尔等,目前流行的主要假说有“彗星说”、“新宇宙生命论”、“星际生命种子假说”等。
关于生命起源,最大的问题就是细胞和非细胞之间的鸿沟,有细胞形式的就是有生命的,没有则是非生命的。关于最早的细胞的形成,Koonin和Martin提出了一个关于基因材料和细胞的地球化学物质的专门化的概念。
如前文所述,生命的基本特征还包括繁殖和代谢。只有有了繁殖特性和代谢功能,生命才能顺利繁衍下去。而代谢和繁殖都需要物质和能量。关于代谢的起源也有很多假说,其中德国的Wtchersuser为代表的高温起源学说和Miller为首的低温起源学说支持者最多。
高温起源学说阐述了生命的最基本有机分子是如何合成的。如在海底热液环境中存在着密集的包括古细菌、嗜热细菌、管状蠕虫、蛤类、贻贝类、双壳类、腹足纲的软体动物、甲壳类、节肢动物的虾类和蟹类、须腕动物、棘皮动物、环节动物、脊索动物、脊椎动物鱼类等在内的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所有这些动物维持生命所需的最初能源,不是依靠阳光的光合作用,而是深海热泉喷出的硫化物,化学自养细菌利用氧化热液中的`硫化物(如H2S)所得到能量,去还原CO2而制造有机物,其他动物都是依靠细菌还原喷口热液中的硫化氢作为原始能量来源,因此这些学者认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应该是自养型的。但也有许多科学家仍然偏爱前生命原汤的概念。最早的微生物靠氧化这个原汤中还原态的碳化合物来维持生命,即生命代谢的起源以异养为先。
低温起源学说认为,仅仅根据现代生命的最初始祖先是超级嗜热菌而认为生命起源于高温环境是不可靠的,高温菌的生存环境不能用来解释其起源及核糖核酸(RNA)的存在等问题。低温学派指出,前生命的化学要求必须是一个低温的环境,因为许多生物物质在100℃就快速分解,因此高温对于生命世界与无机世界之间的桥梁——RNA的存在是极为不利的。
尽管如此,生命的高温起源学说也不是毫无道理。所谓的“基因在先”还是“代谢在先”的争论其实仅仅是个逻辑问题而已。无论生命如何起源,无论其最早的代谢是自养的还是异养的,整个生命起源的过程以及整体上的生化过程都必须有利于化学反应进行。这种能够保持地球化学能量供应和微生物细胞内部能量供应的条件就是存在一个能量梯度。
虽然有种种关于生命起源、代谢起源的假说,但作者综合考虑生命的特征、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球的理化条件,认为最有可能的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是这样的:
大约50亿年前,太阳系在演化过程中形成地球,当时地球是个炽热的火球。地球表面到处是火山在喷发,到处充满炽热流动的岩浆。慢慢地,经过数亿年,地球冷却下来,火山变少、喷发量变小,冷却后的岩浆变成了岩石,但当时的地球表面仍然死寂荒凉,没有水,大气中由于没有氧气而呈现红色而不是蓝色。地球表面的水全部由太空收集而来,这是因为在太阳系的行星形成后,太阳系中仍然存在大量气体和尘埃,它们形成了很多小的天体在太阳系空间中飞行游荡,这些小天体中就包括彗星,其主要构成成分是水。当小天体遇到太阳系中质量较大的天体例如行星时,由于万有引力作用而被吸附在行星表面。于是地球轨道周围的水便被地球吸附,于是地球进入了整日大雨倾盆、电闪雷鸣的时代,这场大雨一下就是几百万年。地球轨道离太阳的距离非常完美,非常适合生命的存在,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妙的偶然。因为相对于地球轨道内侧的行星来说,地球离太阳较远,因此,被吸附到地球上的水没有被太阳的高温蒸发也没有被强劲的太阳风吹走而回到太空中,例如离太阳较近的水星和金星的表面就没有水;相对于地球轨道外侧的行星来说,地球离太阳较近,因此,地球可以接收到更多的太阳光,使地球保持温暖,利于生命的繁衍,而在太阳系外边缘的海王星、天王星非常寒冷,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加之,地球的质量刚刚合适,可以将表面的大气吸住不至于散失到太空中,厚厚的大气层利于地球表面的保温。
太阳系
经过几百万年的大雨,地球表面积攒了大量的水,以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的形式存在,液态水流到地球表面的低洼处汇集,形成了古海洋。
大约40亿年前,生命在古海洋中发生。怎么发生的?可能是在黑暗的深海海底,被地球内部岩浆加热过的硫化物喷发出来,催化了古海洋中的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也可能是在电闪雷鸣的古海洋表面,由于雷击带来的热和光催化了古海洋中的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有机物一旦形成,便发挥其自我复制的特性,大量合成,简单的有机物在热的催化下,合成了复杂的有机物,例如多糖、脂肪、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这个过程经历了数亿年的时间。
不同的生物大分子经不同的结合、组合,终于形成了最原始的细胞结构,外面有细胞膜,包被这里面的各种细胞器。这个最原始的细胞也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祖先。生命出现了。最原始的生命是细菌,在古海洋这个巨大的培养汤里,原始的细胞通过复制、变形、变种的形式进行繁殖,开始大量出现。它们通过细胞膜吸收外界的物质和能量,在细胞内完成代谢和复制等一系列复杂的生命过程。细菌通过吸收太阳光进行最原始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氧气被排放到空气中后,改变了空气的性质。随着氧气含量的增加,大气逐渐由红色变成了蓝色。
原始细菌
大约15亿年前,细胞发展出了细胞核。细胞核有一层薄膜保护,从而保护了细胞的遗传物质—基因。一直到8亿年前,在地球生命早期的30多亿年中,生命的基本形式是微小的单细胞生物。
大约8亿年前,第一个多细胞生物出现。此时,所有的生物仍然只存在于海洋中。
深海海绵
大约4亿年前,生物开始登陆,植物、昆虫、脊椎动物等开始陆地上繁殖。生物终于在地球的所有环境,包括陆地、海洋,赤道、两级,高山、峡谷,潮间带、深海,热液、冷泉等,繁衍开来,形成了五彩缤纷的生命世界。
地球生命的起源不可能只是孤立的自然事件,也不可能只是起因于地球形成数亿年后原始地表或地外某种单纯因素的作用(如原始海洋中的化学进化或宇宙生命种子的巧然输入),而是与非生命物质、前生命有机物的起源与演化密切联系在一起,是地球形成过程中,天、地、生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无论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地球本身的演化历史和条件,使得生命的发生对于地球来说是一个必然事件,但对于浩瀚的宇宙和上百亿年的宇宙演化史来说,地球生命绝对是一个偶然事件,是宇宙中的奇迹。是生命使得地球、使得宇宙更奇妙、更美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使人类有了无限的幻想和遐思。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篇9
生命是如何起源的?虽然很早人们就开始对生命的起源进行了研究,对生命的起源也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但并没有被世人完全接受。直至目前还没有某种被广泛认可的解释,从某种层面来讲,生命的起源仍是一个巨大的谜。同生命的起源一样,生命是如何向前发展,如何一步一步进化成现在的样子,并在未来生命又该如何进化也还是个无法解决的谜。在此文中我将从我的观点出发对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做一个简短地介绍,由于理解和知识有限,部分观点可能不全或错误,望理解!
一、生命起源
宇宙、星体、地球、以及众生都是经由长时间的演变而来,其演化过程连绵不绝,循序渐进。生命也是这种特别的、很复杂的物质运动形式,在物质的一般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作为新物质而产生。从演化理论来探讨生命起源和进化规律,已经流行了几百年。至今已经形成多种较成熟的观点,且大部分已经被世人所接受,本文就其中几个观点作介绍:
1.关于“宇宙来源说”
持这一学说的学者们认为生命起源与地球的形成不同源,在原始地球形成后,原始生命物质通过不同方式从空间来到地球上后,才不断演变、化合、凝聚、和缔合形成原始生命,再由原始生命形成真正的生命体。【1】
与“宇宙来源说”大致相同的还有“宇宙生物说”,学者认为地球上最早有机体的起源,是由于宇宙天体早已有生命存在,其微生物“孢子”通过陨石带到原始的地球上以后,就在适合的环境下逐渐而且缓慢地发展为这些有机体,这些有机体从而成为地球上各种生命类型的祖先。
2.关于“化学起源说”
“化学起源说”目前已经被大部分学者所接受,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渐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来。【2】
生命进化
地球诞生后,包围着地壳的原始地球大气层和现在的大气层的成分完全不一样,没有游离的氧分子,主要成分是甲烷、水、氮气、氨、二氧化碳和一部分氢,大气是还原性的。在地球最初形成时,上面并没有生命,只是又经过多少亿年后,才出现最初的生命。恩格斯指出﹕“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恩格斯的伟大预见通过科学实践正在不断的成为事实,目前生命起源通过化学进化的途径已经被广大学者所接受,学者们将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3】﹕
第一阶段﹕由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原始地球大气成分通过化学进化自然产生有机物质,最初只是科学上的一种设想,但是自从美国科学家米勒首次模拟原始地球大气成分,通过电火花放电合成氨基酸之后,这种设想开始被科学实验所证实。
第二阶段﹕由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重要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糖、类脂等);原始氨基酸、核苷酸、单糖、嘌呤、嘧啶等有机小分子经过漫长的积累和相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形成各种蛋白质、核酸分子。
第三阶段﹕由生物大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以原始蛋白质和核酸为主要成分的高分子有机物,在原始海洋中经过漫长的积累、浓缩、凝集而形成“液滴”(团聚体假说);与此理论并驾齐驱的是另一理论——“微球体假说”。此理论由美国科学家福克斯创立,该理论认为微球体具有“双层膜”结构,膜结构有微弱的酶活性,又可分裂增大和生长。
第四阶段﹕由许多分子体系变为原始生命。具有多分子体系特点的液滴漂浮在原始海洋中,经历了更加漫长的时间,不断演变以及一些多分子体系的结构和功能不断的发展,最终形成能把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统一于一体的、只有原始的新陈代谢作用并能进行繁衍的原始生命,这个阶段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尽管在探索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过程中人类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对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要合理的解释生命的本质以及生命是如何进化的,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在地球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中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人们去探索,相信在科学家与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人类对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会更加的了解,对生命的本质也会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参考资料﹕【1】李仁全,关于生命的起源 [M],《川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第四期第五卷
P19 【2】李仁全,地球原始生命起源学说综述 [M],《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11月第14卷第4期
《地球上的国家》教学设计 篇10
导入:同学们,我们居住在地球上,被划分为七大洲,四大洋。我们在世界政区图上找一找四大洋,七大洲。这是我们居住的亚洲,这是非洲;北美洲,南美洲。
地球是美丽的,它有着迷人的自然景观,还有认为划分的区域与国家,在政区图上,这一块一块的不同颜色的区域代表什么? 代表不同的国家,今天我们学习:地球上的国家。板书课题:地球上的国家。新课:
地球上都有哪些国家?站起来说一说。
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那到底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那个洲的国家多?那个洲的国家少?我们来了解。围绕老师投影上的问题,四人一组交流学习。学生小组交流,教师指导。找两个小组 汇报:
地球上有多少个国家和地区?
哪个洲的国家多?哪个洲的国家 少?哪个洲没有国家? 非洲53;亚洲48;北美:23;欧洲43;南美12;大洋洲14 哪些国家面积大?哪些国家面积 小?哪些国家人口较多? 投影:面积大的国家
师:我们来看面积前六位的国家。学生读一读。第7是哪个国家?在书上找找看。猜一猜。
印度
阿根廷
哈萨克斯坦
苏丹
教师指图介绍位置。有些国家面积大,人口也很多。投影:人口
数一数:亚洲的国家有几个?
小结:亚洲人口占全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亚洲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巴比伦的所在地,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亚洲人民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是人口过多也给我们带来了负担,所以我国要控制人口。
投影:俄罗斯 我们再来看看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俄罗斯。自己读,俄罗斯是欧洲国家,还是亚洲国家?
再来看看最小的国家,因它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故又称“国中之国”,人口约1000多人,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
小结:同学们国家的面积有大有小,但是国家不分大小,都是平等的。每个独立的国家都有自己的象征,一起看段片子了解一下。1.看图片:国家的象征。
国家的象征都有什么?(国旗、国格、国徽、首都)
中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在联合国总部前,在一些重大场合,重要赛事上回升起国旗。
刘翔,这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获得110米栏冠军的照片。在刘翔的运动衣上有国旗,他的胸前还有中国的英文名字。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下面我们猜猜,这些国旗分别是哪个国家的?知道的大声说出来。2.有时一座有名的建筑,一处美丽的风景也会成为一个国家的代名词。谁举个例子? 学生说一说:
投影:标志性的建筑。
请你说出这座建筑的名字,在哪个国家,在那个大洲?
3.最近几天,世界上又发生了哪些大事?这些大事发生在哪些国家? 4.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国家,现在我们进行个小小的擂台赛。投影:擂台赛。
小结:其实还有很多这样有意思的别称。比如:美国被称为“汽车轮子上的国家”;澳大利亚畜牧业特别发达,所以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等等。同学们课下继续了解。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设计
李亚敏
课标要求:
1、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其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对水循环地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有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5、该“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仍放在陆地上。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对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用给予适当和关注。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将出现阶段性的高原期和飞速发展期,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接近于成熟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体系进行分析
1、了解地球上水圈水体的构成以及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水体
2、理解水循环的概念,认识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3、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4、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中水循环的总要意义,进而由学生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三、教学要求
1、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关注我国大江大河利用现状,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增强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人类可利用水资源是有限
2、水循环的类型和主要环节
3、人类行为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人类行为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案和探究案(见附件)。
2.课前培训:培训小组长,带领组员积极探究学案的问题。组内的疑难问题做好反馈。展示同学,参加完讨论后,迅速展示。点评同学,提前做好点评准备。3.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PPT 设计目的
一、导入与学习目标解读
导入:前天,是3月22日,是个重大节日——世界水日。其宣传主体是“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今天,我们就研究与水有关的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老师解读:要求同学们看左侧的学习目标,并解读。
【导入】选取刚刚发生的地理新闻作为导入,及普及地理信息,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让“节水”“水循环”贯穿始终。【目标解读】让学生明确目标,有效学习。
【反馈表述】老师点拨即突出核心,又能有针对性的解答学生疑难。【探究共享】学生分工合作探究自己和自己小组存在的问题,并总结解决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展示到黑板上供其他小组分享,共同提高。【点拨提升】
利用图3.2和黄河图,让学生了解水体,并知道水体的补给关系。
【点拨提升】
提高学生认识的全面性。利用图,让学生了解河流的其他补给形式。【学法点拨】
利用对比法,和学生认识河流流量曲线图。【总结归纳】
从俗语入手,总结归纳河流的水文特征。【活动辨析】
设计活动,让学生画图,提高绘图技能。【视频演示】
与自己的辨析对比,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和认识。【学以致用】
运用原理,说明黄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水循环的意义。【讨论深化】
运用生活实例,研究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影响。进一步研究本节课的核心和重点。【地理生活】
利用身边的新闻报道,唤醒学生们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呼应课堂的开始。
二、(1)探究学习智慧共享
师:各小组,结合自学情况,合作探究。展示、点评的同学做好准备。开始。(约10分钟)(2)反馈表述
学生讨论、展示结束后,有疑问的学生马上到相应的问题展区,听取点评同学的分析解答。若仍有疑难或者生成新问题,可反馈到“疑难反馈”栏内。(约5分钟)
三、点拨提升
师:带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一起深入探究学习。思考:①指出图中主要的水体类型。②注意还有河流水
③强调:同一条河流,不同河段,补给水体可能不同。如黄河上游,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下游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思考:①河流与湖泊水的关系?湖泊对河流有调蓄作用,它是对上游还是下游呢?
②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一般是互补关系,但是右图黄河“地上河”呢?
【过渡】还有,其他形式的补给。
师: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呢? 学生齐回答:降水量变化 师: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呢? 学生齐回答:气温 师:分布地区 学生齐回答:西北
引申:
1、2月份径流量为零是怎么回事? 学生齐回答:断流
师:这条河流有两个汛期,第一个在3、4月份,补给形式是? 学生齐回答:积雪融水(答案不一)
强调:老师在这里强调一下季节性积雪融水与冰川融水的区别。学生的疑问1:黄河有春汛吗?可以在此作答。师:第二个在7、8、9月份,补给形式是? 学生齐回答:大气降水 师:分布? 学生齐回答:东北
学法点拨:①流量大小和季节变化是水文特征的重要表现之一。②4幅图中最可能表示黄河流量的是?③注意不同地区河流的流量曲线图。
【过渡】水文特征描述角度还有流量大小及季节变化、含沙量、汛期、流速、结冰期等。
思考:“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从地理角度看,应指的是跳进那段黄河呢?
学生的疑问2:黄河中游还是下游含沙量大?可以在此作答。活动:
师:小组先讨论一下,哪位同学能够在黑板上,画出书循环示意图并说明正误。
(一名学生举手示意)师:下面的同学,也画图。
黑板前的同学画好后,辨析正误,并与下面的学生互动。看视频。验证学生的分析,同时再回忆一下水循环过程。拓展:
师:黄河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那么塔里木河呢? 生齐答:陆地内循环
师:我们东南沿海有一台风,还未登陆,到登陆呢? 生齐答:海洋内循环,海陆间水循
【过渡】从水汽蒸发,经过水汽输送,降水,通过径流,流回海洋。这体现了水循环的那个重要意义? 思考:①水循环的能量来源?
②这两幅图又体现了水循环的什么意义?
活动:运用水循环的原理,说明黄河三角洲的成因。【过渡】我们知道,人类活动与水循环息息相关。
活动:让小组讨论这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小组代表回答,相互补充质疑。
学生的疑问3:水利枢纽与水电站的区别?可以在此作答。【过渡】水循环就在我们身边。3月22日的一份晚报,惊醒860万潍坊人。
活动:我们高中生应该怎么做呢?畅所欲言
孩子们,我们赤峰是内陆城市,现在正面临着缺水的困境。我们每天开关水龙头,被忽视的一滴水,当它乘以860万的时候,乘以13亿的时候,它不仅仅影响区域水循环,甚至整个水圈。让我们珍惜每一滴水。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音乐响起)
四、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老师总结本节课,反馈目标的达成情况。
2014-2015昌乐二中高中地理自学指南编制:姜官宏使用时间:2015.3.25班组姓名:等级: 自然界的水循环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能够研究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2.通过讨论水循环示意图,学会阐释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3.享受学习的快乐;养成节约水资源的习惯。【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限时20分钟依据自主梳理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体系构建。2.独立完成“课内探究”,总结归纳和深刻理解。构建梳理自我完善
请同学们自主复习,从以下几个方面梳理知识 1.读图,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到哪几种水体?
2.《红楼梦》第六十九回中秋桐说过一句话:“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他?结合图示说明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不同情况下的相互补给关系。
3.请画出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并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4.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华北地区与西北相比水量丰富,为何反而缺水最为严重? 体系构建
2014-2015昌乐二中高中地理自学指南编制:姜官宏使用时间:2015.3.25 探究学习智慧碰撞
核心探究一:陆地水的相互联系
(1)读图,说出黄河上、中、下游的主要补给水体。归纳总结:我国河流的补给类型及各自的特点。(东北、东部季风区、西北、西南地区)
(2)乌梁素海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内,是地球同纬度最大的湿地,我国八大淡水湖之一和黄河流域最大的岸边湖泊。它是黄河枯水期主要水源补给库,还是横跨欧亚大陆鸟类栖息和迁移的重要场所,在我国湿地、荒漠及动物物种三大生态系统保护中均居于重要地位。指出乌梁素海的流向变化及其对应的大致月份。拓展延伸:地下水与河流的补给关系
2014-2015昌乐二中高中地理自学指南编制:姜官宏使用时间:2015.3.25 核心探究二: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1)读图,分析黄河中游和下游的主要水文特征
2014-2015昌乐二中高中地理自学指南编制:姜官宏使用时间:2015.3.25 核心探究三: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1)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黄河三角洲的成因。【地理与生活】
这几年,城市建设的脚步从未停下,中国城市先是不顾一切在短时间内追求大规模,遇到问题再进行修修补补,试问,这样的发展模式怎么可能让城市面对暴雨时从容不迫?面对暴雨倾城,我们要思考的不仅仅是怎么救灾,我们为什么不看看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呢? 查阅材料:美国城市雨水管理
思考:(1)城市化后对水循环带来哪些影响?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设计及课堂练习08-30
人类生命的起源07-01
2 生命的起源与多样性07-15
地球上的大气10-09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08-06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08-31
看地球上的星星有感07-18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09-27
教师看《地球上的星星》有感07-25
生命起源与进化史论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