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2024-07-19

小学《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小学《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篇1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周围常见的运动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认识地球运动的有关现象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更关注学生对相关科学史的了解及对地球仪的认识。教会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2、能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认识地球的形状。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能够感受到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艰辛,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等情感对科学探索重要性;

2、感受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教学难点: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教学准备:

教师:地球形状的相关多媒体资料、地球仪等。学生:课外查阅有关地球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二、师:同学们,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

三、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球形)

四、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可是人类在探究认识地球的形状时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那么人类究竟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 1 的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今天就踏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旅程吧!

五、【设计意图:利用问题引入,利用学生的前概念,使科学课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这样就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要探究的问题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的探究。】

六、【点评:以问题引入,联系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的教学打下了成功的伏笔。】

七、二、探究新知:

八、师:同学们,古代人谁也没见过地球是什么模样,人们只能看到一望无际的陆地和无边无垠的海洋,猜想一下,他们可能会把地球想象成什么样的呢?(板书:古代)

创设情境:古代生产力极不发达,科学技术落后,人们活动的空间极其有限,在这样环境下生活,人们会对地球有什么样的认识呢?

九、生:猜想古人是如何想象地球的。

十、【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古代人,产生情感体验,理解当时对地球形状的懵懂认识;同时也是对古代人猜想地球形状的猜想。】

十一、师:课前我让同学们收集一些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一些资料,下面我们交流一下古代人是怎么认识地球的?你们怎么评价他们的这种观念呢?板书:猜想——有根据的猜想。

十二、组织小表演:

十三、(烈日下父女耕地)

十四、父:(边耕地边擦汗自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十五、女:(望头顶烈日说)父亲,太阳又当头照了,擦擦汗吧,它每

十六、这天就好像一口倒扣着的大锅啊。

十七、父:聪明吾儿,那你再看这平坦的大地又像什么?

十八、女:(略思索)像方正的木板。

十九、父:对,正如书中所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二十、画面(2)(点击鼠标出示,下同)《天圆地方》图(见课本44页。)。二

十一、女:如果天是一个罩着大地的圆盖,而地是一个方正的木板,那圆 2 盖与地的四个角怎么合得拢呢?父:这……这位小妹妹的疑惑的确是个难题,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大地并不是直觉得那么平.人们对原有的关于地球的结论开始产生怀疑,做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开始认为地表可能是个曲面,如我们祖先就认为:大地像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得出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假设。这就是“盖天说”。介绍“盖天说”.(课件示)除此之外还有“浑天说”它是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提出来的。

二十二、生:交流评价

二十三、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人民也对地球的形状产生过多种猜测与说法,比如:古印度人认为大地像一块大圆饼,被三只巨大的站在神龟背上的大象驮着;古巴比伦人认为大地如龟背隆起的空心山,四面环绕着海水,天空是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古希腊和古罗马人认为大地像一个巨大的盾牌,它的四周被浩渺无际的大海所环绕;此外,还有其他种种假设与猜想。二

十四、【设计意图:搜集科学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培养学生查阅、搜集整理获得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对古代人认识地球的评价,使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的信息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表达自己的观点。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二十五、【点评:创设情境为学生进行探究提供了适宜的空间环境,通过小表演、汇报信息等活动促使学生对古人猜想地球形状进行猜想,加深情感体验,并试图寻求搜集信息、寻求证据来解释、验证自己的猜想。使得科学探究活动连贯有序进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和交流表达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热情。】

二十六、师:同学们,当你站在大海边,看到远处的船只向你驶来,你通常看到的是什么现象?当船只离开港口远航的时候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呢?这个现象会使你产生什么想法呢?

二十七、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尝试解释现象。

二十八、师:那么我们就来一次模拟实验,我们让你叠的小船在地球仪上航 3 行,看看是否和我们刚才讨论的结论一样。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要求:站在海边的人观察时眼睛要平视地球,而开船的人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慢慢体会。两个角色每个人都要扮演一次。

二十九、生:模拟实验师:我们再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用同一方法观察,看看和刚才有什么不同。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进行对比实验,思考总结。

十、【设计意图:设计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让学生对古代人通过船只航海的现象产生直接体验,创设情境重在情感体验,同时习得相关的知识技能。】

十一、【点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模拟实验加强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丰富并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猜想一步步走向现实,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保持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与兴趣。】 三

十二、师:正是有了这些善于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人,又将认识地球形状的程度加深了,从而出现了一些勇敢的航海家去探索和实践,来证实我们刚才的猜测。板书:探索与实践 三

十三、师:谁来讲航海家的故事?

十四、生:利用搜集来的资料讲故事。(课件辅助)

十五、师:正是因为麦哲伦的勇敢的实践他坚信地球是球形的这个信念,人类才第一次验证了这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人们才一致把我们所在的世界称为“地球”,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这个伟大的旅程?那还等什么,快开动你的小船,在地球仪来一次航海旅行吧。三

十六、生:模拟环球航海旅行。

十七、师: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地球是圆球形的。板书:现代

十八、讲述人类航天航空事业发展,在太空看见的地球形状。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以及我国神

五、神

六、神七载人航天飞行时有关地球的资料等情况。三

十九、师:你们对现代人类探索地球都有一定的了解吧,所有这些探究成果的取得都没有离开人们的细心观察、大胆猜测、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没有离开科学技术的支持。板书:精细观察 勇于探索 科技发展

十、【设计意图:以上活动是将猜想、实验、思考、交流这些探究的科学过程充分让学生经历,在探究中学会探究。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四

十一、【点评:通过讲述麦哲伦航海故事,联系现代科技发展提供的有力证据,使学生对地球形状得到明确的认识,学会了探究的方法,了解了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科学发展史。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仅能促进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而且促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养成了科学精神。】 四

十二、3、课堂总结:

十三、师:这节课我们虽然只用了四十分钟的时间,却经历了人类从古至今漫长的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谁能概括说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的过程。

十四、学生总结概括,教师画出重点词:猜想——实践——精细观察 四

十五、【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科学结论,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一是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究历程;二是反思本课学习、探究活动的经历。】

十六、【点评:整体总结,使学生对本课的探究过程有个完整的认识,理清了探究的脉络,进一步认识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曲折历史。】 四

十七、4、激发兴趣

十八、师:人类认识地球的大小也同样经历了这个过程,时间关系在这里就不细细品位了,回去自己查阅资料。

十九、师:同学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你此时此刻有什么感想呢? 五

十、生:谈出自己这节课的体会。

十一、【设计意图:通过谈感想体会,目的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和这节课所获对今后的自行探究有些启发和鼓舞,以激发他们的科学情趣。】 五

十二、【总评:本篇教学设计,教者紧紧抓住教学重点,认真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适当补充了课程资源,较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了小表演、合作学习等方法。教学过程设计引人入胜,整个课堂教学遵从“科学猜想 搜集整理信息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这一主线,结构严谨,给学生以很大的时间和空间,探究过程细致、深入,课堂教学有效。】板书设 5 计:

十三、地球的形状

十四、球形 古代:猜想——有根据的猜想——探索与实践 五

十五、现代:精细观察 勇于探索 科学发展

小学《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篇2

一、围绕科学概念组织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 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围绕主要的科学概念和模型组织教学, 是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儿童改变他们的概念有三种方式, 一是爬梯子式, 一步一步逐步建立, 纵向地发展;二是拼图式, 一块一块逐步拼成, 横向发展;三是训练模式, 一次一次逐步上升, 螺旋式发展。根据儿童学习的规律,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⑴教师根据单元的教学内容, 确定相对小一点的科学概念。例如, 在“地球的运动”这个单元, 上位的大概念是“地球的构造和它的大气圈, 以及在其中发生的过程, 影响着地球表面的状况和气候。”根据这个单元的具体教学内容确定的小一点的科学概念可以是:“地球上昼夜交替、四季变更等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有关。”相对小一点的科学概念教师容易把握, 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⑵教师把科学概念作为隐含的线索, 贯穿于整个单元教学。例如“地球的运动”这个单元, 不能孤立地讲昼夜交替,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四季的形成等知识点, 一定要把之间的联系讲清楚, 这个联系就是隐含的科学概念“地球上昼夜交替、四季变更等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有关”。教师把科学概念作为隐含的线索贯穿于整个单元教学之中, 就能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体系, 构建科学概念。

⑶教师根据科学概念, 把握教学的重点。当教师根据科学概念组织教学时, 教学的思路就会清晰, 不至于偏离重点。例如, 《谁先迎来黎明》一课是“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四课, 教材编排的是“北京与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学习地球自转的方向, 教材中还编排了世界时区图, 让学生认识时区。有的老师花了大量课堂时间去认识世界时区图, 计算时差。这一课的重点是什么?如果孤立地看这一课的教材编排不容易判断, 但纵观整个单元教学, 根据这个单元隐含的科学概念, 可以很肯定地说教学的重点是地球自转的方向。

二、唤起学生的认知体验

儿童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是当下的一种普遍现象, 也是教学的一个难题, 而“地球与空间”知识起源于对大自然观察, 因此, 如果要让学生能主动地建构知识, 就必须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

⑴让学生充分地说。教师通过提问或聊天的方式, 引导学生回想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生活中的现象, 并让学生充分地表达。例如:学习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先跟学生聊聊看到的太阳运动的方向, 问学生:“明明是地球在自转, 为什么看上去却是太阳在运动呢?你能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说明吗?”, 让学生主动回想生活中的现象, 建立原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 同时教师也可借此了解学生前概念。

⑵充分地让学生做。学生不仅用头脑学习, 还用整个身体在学习, 要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 做起来。例如:讲相对运动, 不仅可以让学生说, 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原地自转, 坐在轮椅上转等活动, 让学生亲自体验。学习岩石和矿物, 不能只看图片, 一定要给出实物, 让学生动手看一看、摸一摸、敲一敲、划一划。教材安排了很多模拟实验, 让学生动手做一做, 有助于增强他们对概念的认知。

⑶充分地让学生看。由于“地球与空间”知识的特点, 很多现象无法在课堂上短时间内模拟演示, 教师应当提供更多的图片或视频, 充分地让学生感知。例如, 月相的变化, 一方面教师可以提早几周布置学生观察月相, 另一方面, 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展示同一地点、不同日期拍摄的月相, 引导学生观察月相的变化。讲述星空时, 也应提供丰富的视像资料, 丰富学生的体验。

三、聚焦合适的探究问题

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指出:“思维, 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 是教学推进的动力, 合适的探究问题, 能启发学生的学习, 做到“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⑴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例如:讲月相变化, 教师首先讲述了一个福尔摩斯破案的故事, 故事中, 福尔摩斯发现了嫌疑人话语中的破绽———事发当晚是初五, 初五的月亮不会是圆圆的, 从而抓住了罪犯。有趣的故事一下子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观察月亮还可以破案?初五的月亮是什么样子?月相是怎样变化的呢?再例如学习各种各样的岩石, 一开始,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各种大小形状的岩石, 引导学生观察。学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这些石头在哪里采集的?它们为什么大小不一样?为什么有的光滑, 有的粗糙?它们为什么颜色不同等, 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 有助于养成问题意识。

⑵指导学生聚焦问题。提出问题之后要引导学生梳理思路、聚焦问题。一是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问题。在教学时需要关注学生的前概念, 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的内容和策略, 探究的问题如果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的探究活动就不能深入下去, 例如:关于地球的运动, 学生提出“地球为什么会转”, 这个问题显然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科学家都难以回答,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探究“地球是怎么转的?地球的转动是有序的还是无序的”这样符合其认识水平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二是用有限的课堂时空可以解决的问题。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课程与其他课一样, 受到四十分钟一节课、一间教室的时空限制,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选择在四十分钟内、在课堂可能完成的问题进行探究。三是选择更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由于小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基本上还停留在“敢问”的层面上, 他们提出的很多问题受各方面条件的局限, 难以开展探究,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筛选,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进行探究。

⑶设置“路障”推进思维。“学贵有疑”, 教师要善于于无疑处生疑, 设置“思维墙”, 让学生遭遇“思维障碍”。例如《谁先迎来黎明》一课, 先引导学生探究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接下来教师设置了一个“思维墙”———出示一张昼夜各半的地球的图片, 在图片上标示了同一纬度不同经度的ABC三点, 问:这三点现在处于什么时刻?黎明?中午?傍晚?还是夜晚?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 说法不一, 在讨论争辩中, 教师倾听并相机引导, 最后学生认识到, 黎明就是从黑夜走向白天的时刻, 傍晚就是从白天走向黑夜的时刻, 位于晨昏线上的B点, 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 它是从黑夜走向白天, 因此B点此刻是黎明。这个问题使得课堂上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 加深了对于地球自转方向的认识, 接下来“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课堂要有趣, 学生学习要有味, 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 了解学生, 善于设置“路障”, 积极推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四、开发身边的教育资源

由于“地球与空间”科学知识的特殊性和课堂的局限性,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开发身边的教育资源, 利用多种资源和信息技术支持科学教学。

⑴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展示从空中拍摄的地球, 火山地震爆发时的情景, 以弥补无法亲临现场观看的缺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 查找关于“月球环形山”形成假说的模拟实验视频, 解决模拟实验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视频通话, 与远在乌鲁木齐和纽约的人通话, 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时差, 了解其对生活的影响。

⑵鼓励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科学阅读不容忽视, 阅读也同样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与科学知识相关的的书籍, 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 帮助学生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例如:学习“地球的自转”时, 可推荐学生阅读《世界的一天》《环球旅行八十天》。

小学《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的第一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人类逐渐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建立科学的关于地球形状、体积的认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能感受到前人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精神。教材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是怎样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第二部分是通过让学生自己的猜想和计算进一步体会到地球之大,学会通过科学计算对事物作出解释的方法,为继续学习宇宙知识打下基础。【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地球并不是一无所知,甚至有了相当的了解。有的对地球的形状早已熟知;有的已经知道了地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但对人类是怎样知道地球形状的,恐怕少有人知。因此本课的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激发每位学生运用旧知,探求新知。遵循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课以知识学习为主的特点,通过简单明了的活动(观看—讨论—预测—验证)展开整个教学过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与方法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不迷信权威;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2、难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教学具准备】

1、教具:教师搜集一些人们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

2、直观教具:地球仪、黑板、粉笔头,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中国地图。

3、学具:学生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如果我今天问你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啊?你们中间很多人可能会说,哎呀,是圆的,这谁不知道呀?对不对?因此,我不问这么简单的问题,我要问的是,你是怎么知道地球是圆球形的?你可以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吗? 2.学生讨论,交流。

【评析】人们总是满足于了解事情的结果,而很少有人能够从习以为常的事情中发现疑问,多问一问“为什么会这样?”这里采用引疑激趣的导入方式,既有利于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包含着良好的科学态度的教学。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1.谈话:今天,我们首先就来弄清楚一个问题,我们是怎么知道地球是圆球形的?

2.讲解: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

3.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4.课件播放“神话中的地球”。

5.谈话: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比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下面我们也来看一看。6.课件播放“月食过程”,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吗?你有什么疑问? 7.师生一起讨论交流。

8.教师补充东汉张衡关于地球是圆形的猜测。

9.提问: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 10.学生讨论交流。

【评析】课堂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有机整合在一起,既保持了它作为教学内容的独立性,又能使它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他们理解科学奠定了基础。

11.课件出示“海边归帆”,提问:为什么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再逐渐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 12.学生讨论交流。

13.教师利用地球仪和染色的粉笔头演示,模拟海边帆船归来的情景并讲解其中的科学道理,理解地球可能是圆的猜测产生的基础。14.课件播放“麦哲伦航海探险”,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为什么要一直向西航行?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了什么? 15.学生讨论交流。

16.小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实际上就是一次科学实验,他在证明地球是不是真的是圆的,这次实验的成功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在事实面前人们信服了,开始逐渐接受这个观点。(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进入太空,从宇宙中观察地球,再次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观点确实是对的。

17.谈话:不过,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并没有停留在原地不动,科学家还在不停地研究,使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18.课件介绍地球的形状资料。(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形)【评析】知道地球的形状并不是学习的重点,重要的是知道怎样才能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知其所以然”才是真正的理解,科学知识才已经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然而麦哲伦航海探险.“海边归帆”的例子对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我们借助粉笔头、地球仪等简单的教具来演示“海边归帆”的故事,就使学生的想象有了依傍的对象,好像跳高有了撑杆一样。可以轻松地化抽象为直观,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认识地球有多大

1.1、谈话: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很大的,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吗?

2、学生回答,猜测地球多大。

3、提问:你知道我们这里到无锡有多远吗?坐汽车大约要多久?无锡到南京有多远?坐汽车大约要多久?出示中国地图观察图上的无锡到南京有多长。再观察地球仪上的中国有多大?想象地球有多大。教师补充: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为了便于对地球进行量测,根据不同精度需要把地球形状作不同处理,在制作地球仪、绘制小比例尺全球性地图时,常把地球当作正球体看待。精确测量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不是正圆,而是个椭圆,长轴与短轴最大相差430米,地球也不是以赤道面为对称的,北半球稍尖而凸出,较参考椭球面凸出18.5米,南半球稍肥而凹入,比参考椭球面凹入25.8米,南纬45°稍隆起,北纬45°稍微凹陷。关于地球的大小很早就有人进行过测算。早在公元前200多年,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埃拉托色尼,根据几何学原理,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对地球圆周进行了直接的测算。在近代的大地测量中仍然采用相似的方法,只是用测量恒星代替了埃拉托色尼测太阳的方法,测量精度更提高了。

地球表面有海洋也有陆地,海洋面积为3610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0.8%;而陆地面积是14900万平方公里,只占地球总面积的29.2%。陆地多集中于北半球(占北半球面积的39%),海洋多集中在南半球(占南半球总面积的81%)。地球表面高低不平,陆地平均高度为875米,陆地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8 848.13米,最低点是死海,-399米,海洋平均深度为-3729米,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深为-11 033米。地球表面的最大高差将近20公里。

四、解决提出的问题并质疑

1、提问:课前大家提的关于地球的问题,你又有什么新的问题想知道?

2、学生来提问。同学通过所查的资料来解答。同学补充。老师补充。

3、总结:让学生知道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之中,宛若一粒飞尘,而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来说,地球的巨大却让人无法想象。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发现许多现象和证据,从而对地球的形状有了接近事实的种种观点。麦哲伦的航行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他第一次用实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形。而如今,人们已经能够在太空直接观察地球了。【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 月食、环球一周 看远处的航船 从太空看地球…… 圆球体

【学生记录单设计】

1、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圆球体?

小学《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篇4

1.下列说法中,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说法的是

A站在海边看轮船迎面驶来,先看到桅杆或烟囱,后见到船身。

B电视塔越高,收视范围越大。

C飞机越飞越高,最后看不见而消失。

D日食时,月面上的地球阴影为圆形。

2.下列关于地球形状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天圆地方B.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C.地球是正圆形的D.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能证实()

A.“天圆地方”B.“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C.“地球是一个球体”D.“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A.6356千米B.6378千米C.6500千米D.6371千米

5、地球的表面积约为()

A.960万平方千米B.5100平方千米C.5.1亿平方千米D.960亿平方千米

6、地球赤道的周长约为()

A.4万千米B.8万千米C.2万千米D.10万千米

7、下列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二、读图综合题

8、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在图中空格中填上正确的地理事物名称

(2)地球的极半径比赤道半径_____(长、短)__________千米,平均半径为_________千米。

答案

1、D2、D3、C4、D5、C6、A7、A

8、(1)略

小学《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地球的新生》,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了解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美丽家园以及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美丽家园以及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图片,产生共鸣,培养孩子保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2、掌握各种绘画形式的创作方法,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

3、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

应用各种绘画形式,如手抄报、海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及对环境和资源的热爱。

教学难点

构图和版面设计的创新, 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的方法。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手抄报、海报的课件。装饰地球的材料。

2、学生准备: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水粉颜料、水彩笔。教学过程:

一、创设激情,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地球),师“你觉得我们的地球美吗?”(美),师:“同学们,地球上有许多美丽的景色,和老师一起来看看吧。”(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地球大自然美丽的风光、热带丛林的鸟语花香、非洲大草原动物成群的美丽景象,)

2、师:看到大屏幕这么多美丽的地球的图片,你能用一句话来形容

我们的地球吗?让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心声。(播放课件, 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地球大自然美丽的风光,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

3、提问:在浩瀚的宇宙中,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只有地球,地球如此美丽,可为什么还提倡要地球新生呢?揭示课题,引入新课《地球的新生》,师板书:地球

二、发展阶段,讲授新课:

1、是的,地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它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着生存所必需的环境和资源,课前,我们都进行了课前作业,收集了关于地球环境的资料,下面请小组代表介绍一下。(学生分组介绍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

2、空气污染、荒漠化、噪音、放射性等环境问题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在我们的身边也可以看到破坏环境的种种行为:随地乱扔垃圾、滥砍滥伐、滥食野生动物……(播放课件:环境污染的图片)

3、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图片如同一声声警钟,这不断敲响的钟声叩醒了每个人的心扉……这是你心目中的地球吗?你心目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

4、我们心目中的地球是美丽的、健康的,如何做才能让我们的地球母亲再次焕发新的生机,拥有新的生命呢?(师补充课题:的新生)

5、向学生讲述世界地球日的来源和目的

6、生阐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各种做法。

7、师梳理:

(1)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不随手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与身边的不良行为做斗争、及时制止有损环境的行为、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2)爱护野生动物和花草树木。

(3)回收废电池、清理白色污染、环境调查等。

(4)节约用水。(5)变废为宝。

(6)参加大扫除、植树等各种义务公益劳动。……

板书: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为范作做铺垫。)

8、如何宣传?通过哪些形式、哪些渠道向身边的人发出呼吁呢?(电视:公益广告、环保纪录片;网络:开博、组建“绿色家园”……;文字:招贴、报纸……)

欣赏课本中的范作与课件中的作品:你喜欢哪一幅环保招贴画?它要向你呼吁什么?

9、在一幅幅画面中,凝结着作者的爱心与责任心,我们和他们产生了心灵的共鸣,那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0、出示教师用电脑设计的宣传海报,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宣传海报的组成部分。

A、文字

B、图案

C、色彩

三、创作阶段,教师小结: 创作阶段:

1、以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应用各种绘画形式,如手抄报、海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希望和建议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2、海报制作要求:

A、设计要素:主题明确、形式引人、色彩鲜明、构图单纯。

B、制作步骤:确定主题、构思构图、充实完善。

3、学生设计与制作过程:

A、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扣紧主题设计制作。

B、提醒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与同伴协商合作,发挥个人的优势取长补

短。

4、小组合作制作海报,教师指导。

5、小组汇报。教师总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保护地球的环境和资源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从小事做起。

四、拓展:

小学《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篇6

关键词:形状记忆材料,纺织,发展,应用

当前, 随着化学工业的深入研究与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应用于纺织领域, 形状记忆材料作为受到广泛关注且开始频繁应用的典型材料之一, 在当前纺织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种类繁多的形状记忆材料不断改善着服装的舒适性、抗震性等, 使得其可被加工成各种形式, 对于更好的服务工农业生产生活有积极意义。本文在介绍形状记忆材料原理、特性的基础上, 对其在纺织领域的发展与应用进行分析探究。

1 形状记忆材料原理

形状记忆材料依托形状记忆效应发挥自身优势, 即某一形状的固体材料在低温状态下塑性变形后在温度上升到达某临界点后自动恢复初始形状, 利用这种效应可在光电磁、热、机械、化学等外界因素影响下, 在材料硬度、形状、摩擦、静动态与应变等技术参数方面发生改变, 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形状记忆材料主要以形状记忆合金与形状记忆聚合物为主, 从特性上可分为高分子形状记忆材料和晶体形状记忆材料, 比如镍钛形状记忆纤维可用于制作医疗、防护服装或智能结构记忆服装等。

1.1 形状记忆合金原理

对形状记忆合金而言, 其作用原理为马氏体相变, 因马氏体相变的可逆性, 通过高低温转变完成形状转变, 材料在室温升至高温时发生形状变化, 在温度回复后可恢复原本形状, 具体形状记忆机理情况见图1。从图示来看, 具有马氏体逆转变且加热、冷却时温度相差较小的合金, 温度升高时材料马氏体相同步缩小, 反之温度下降时马氏体晶核同步长大, 其数量随温度变化, 从而出现形状记忆效应, 所以形状记忆合金的变化是热弹性马氏体相变高低温相互变化的结果[1]。

1.2 形状记忆聚合物原理

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固定性无论是Tg (玻璃转化温度) 还是Tm (结晶炉熔温度) 都较高, 可逆相Tg、Tm结构温度偏低。当外界环境温度高于Ttran (可逆相转化温度) 时, 材料处于弹性状态, 在外力作用下迅速发生变形, 因Tg、Tm结构温度偏高, 所以处于结晶态或玻璃态。反之温度低于Ttran时, 呈现冻结状态, 可逆相形态被固定, 直到温度再次升高至Ttran, 因弹性回复作用则恢复到最初状态。可以说, 形状记忆聚合物遵循起始态———变化形态———恢复起始态的变化过程。形状记忆聚合物变化情况见图2。

2 形状记忆材料在纺织领域的发展与应用

作为一种特殊的功能性材料, 形状记忆合金因良好的记忆效应可被加工成多种形式 (如颗粒、薄膜、纤维、线状等) , 在医用服装纺织品及化工防护服等领域具有显著应用优势。下面我们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探索其目前在纺织领域的应用发展情况。

2.1 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与发展

形状记忆合金具有输出能量大、可恢复变形大等多个特点, 目前镍钛形状记忆纤维应用最为普遍。镍钛记忆合金从材料特性上而言, 其马氏体应力影响系数在1485.6Psi/。F左右, 马氏体起始温度和终止温度分别为29.5℃与1℃左右, 最大回复形变5.5%, 以上这些数据都意味着其在纺织领域服装制造和设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比如英国某公司生产的防烫伤服装就采用了镍钛记忆合金, 在制作过程中通过将记忆合金加工成螺旋弹簧状, 在合金马氏体时加工成平面状, 完成服装面料固定。在应用中, 服装材料遭遇高温时会迅速由平面状变为螺旋弹簧状, 从而增大衣物内部进气空间, 阻挡来自外界的高温, 达到防治热烫伤的目的, 这种将记忆合金应用于防护服的做法十分普遍, 也是利用记忆材料的变形特性达到绝热目的, 从而增强保温性与安全性。意大利某企业也利用钛镍记忆合金与尼龙丝设计了一款智能化衬衫, 二者以1:5的比例混织, 当环境温度较高时, 袖子将会自动卷起。, 且抗皱能力强, 即使将衣物揉成一团, 稍后只需稍加平整即可恢复如新, 亦或者利用人体温度也可达到自动熨平的效果。苏格兰赫瑞瓦特大学教授还利用记忆合金材料成功研制出了花边线、雪尼尔线、短纤竹节纱、粗松螺旋花线等多种服装材料, 这些材料以记忆合金为纱芯, 在外界温度影响下完成形态变化, 不仅在色彩上变化多端, 随着纱芯的伸展与扭曲还会表现出不同的图案与样式[3]。以上这些成果说明形状记忆合金在发展与应用上已取得诸多成就。

国内方面对形状记忆合金的服装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内衬方面, 比如内衣文胸或者衣帽鞋袜等某部分内衬。国内一款运动跑鞋在设计中将高弹记忆合金材料添加到鞋面内, 从而大大减少了来自外部的冲击, 有利于降低足部损伤发生率。衣帽鞋袜内衬中记忆合金材料的应用采取硅胶包裹的方式, 在保持原有形状的基础上, 减少变形, 提升舒适度, 提升安全性等。还有用作文胸内衬的记忆合金网, 采用这种材料设计的文胸透气性能佳, 保型性好, 目前多使用Ni Ti合金制作, 既避免了刺激皮肤, 又保障了文胸的使用性能与寿命, 另外还有用于婴幼儿的防护小棉被, 都是记忆合金在纺织领域的成功实践。

2.2 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应用与发展

形状记忆聚合物目前在抗皱织物、调温织物、防水透气织物和湿度感应织物中应用较多。与晶体状记忆材料相比, 高分子聚合物无论是变形量、回复温度、变形力、回复应力上都有卓越表现。比如高分子聚合物变形量高达2050-800%, 回复温度在25℃-90℃左右, 密度偏低, 变形力小, 无论是应用范围还是应用效果上都十分出众[4]。

像抗皱织物, 日本Kazuyuki-K会社将形状记忆聚合物的高分子粉末粘结到织物表层, 从而形成抗皱薄膜, 不仅手感舒适, 且整理方便。当织物发生改变时, 只需要提高周围环境温度或者穿上人体即可迅速完成高分子的玻璃化转变, 聚合物高分子即可迅速完成形状变化。正是由于这种特殊设计, 达到了保持形态的效果, 抗皱性能出众。香港理工大学也有类似尝试, 利用水溶性聚氨酯组合尝试做形状记忆聚合物的抗皱服装设计, 衣物在整理或穿着的过程中假如出现褶皱, 只需将温度提升至30℃-100℃即可迅速恢复整齐原状, 同时无论是透气性、手感还是舒适度都较为优越。

调温织物中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应用中, 美国聚乙二醇的研究应用较为领先, 将这种聚合物高分子作为织物面料涂层, 可有效存储热量, 此面料根据外界变化选择调整吸收或放出热量, 从而达到保温效果, 使人体感觉舒适。关于聚乙二醇的研究应用后来更进一步, 聚氨酯织物涂层即为典型代表, 通过促使高分子材料的玻璃化温度转变始终让人体保持在舒适温度范围内。当外界温度高于临界温度, 织物中高分子热运动加快, 体积膨胀, 透气性提升, 亲水基团使人体始终感觉到舒适凉爽。反之, 温度过高的话则出现放热作用, 透气性降低, 从而防风保温。这类材料在野外防护服设计领域有着十分显著的应用优势, 在多个品牌的野外服装设计中都可窥见端倪。

防水透气织物中较为经典的服装设计有日本三菱公司的Diaplex系列服装, 该设计应用形状记忆聚氨酯做衣物高防水透气涂层, 防水性与透气性均较佳, 还可与体温相互作用达到调节人体温度的作用。因此无论是极端环境条件还是普通环境条件都适用, 其在透气性、防水性与保暖性上的卓越表现使该系列成为形状记忆聚合物材料在服装设计领域的一个经典之作。另外, 应用聚四亚甲基氧二元醇、聚环氧乙烷二元醇、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等材料制作的衣物在保温透气防水方面也有较好的表现, 代表着高分子形状记忆材料优越性能在纺织领域的优越发挥。

湿度感应织物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织物, 其构成主体是湿度感应记忆材料, 由美国Topolkaraev等人发明。当周围环境湿度较高或在多水环境中时, 其具有某方向变形或回复能力, 并且具有良好的抗湿作用, 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类用完即弃卫生产品如尿不湿、卫生巾、训练裤等, 在野外防水服装中也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5]。

就目前而言, 形状记忆材料在纺织领域的发展应用还处于较为稚嫩的阶段, 虽然已经有众多产品问世, 但是对记忆合金、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还亟待进一步的开发。尤其是近年来将以辐射方式组成纤维的高分子链应用于多种类型的服装开发, 众多高分子记忆材料的出现也为纺织领域多功能服装的设计开发带来了便利。与此相对应的是, 将形状记忆材料应用服装制造设计, 具有加工性能差、成本高、材料稳定性欠佳等问题, 困扰着其进一步的应用与发展。因此, 无论是形状记忆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还是纺织服装材料的合成与设计等, 都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与实践予以指导, 以更好地服务工农业生产与群众生活。

3 结论

综上所述, 形状记忆材料在纺织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还需进一步深入, 虽然目前已经有众多新型记忆材料服务于服装设计与制造, 但是从长远来看, 材料性能的开发与提升还需更多的先进技术作为支撑。因此要积极探索, 在技术上不断寻求进步与突破, 在设计实践上不断寻求创新, 从而更好地发挥形状记忆材料在纺织领域的优势作用, 带来更多便利, 促使应用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李有观.形状记忆合金材料的开发与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 2012 (09) :23-27.

[2]刘晓霞, 王李佳, 张鸣楠.形状记忆合金保健文胸的开发[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2009 (06) :9-11.

[3]李彪, 姜永梅, 朱美芳, 武永涛, 任怀银.温敏性聚 (N-异丙基丙烯酰胺) /聚丙烯酰胺互穿网络水凝胶[J].合成技术及应用, 2008 (03) :33-36.

[4]王凤华, 黄襄云, 周福霖.新型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参数对古塔结构减震效果影响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2 (03) :41-45.

小学《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篇7

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2)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这种动画的演示,很受学生喜爱。但本人觉得,因为两分两至和四季的变化,是个难点,在利用动画的同时,还要辅以板图,把动的图还原成为静止的画面,学生印象就比较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2、本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来突现,难点内容,是地理内在的规律性的知识,则以动画的形式来解决,本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未能最好地表现知识结构之间联系。特别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整个地球运动中的是同时进行的,是和谐的。感觉自己上课时未能很好体现地球的自转存在于地球的公转中,未能表现这两个运动在太空中是同进行的。

小学《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篇8

本文以此为题,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用词严谨,表达生动,是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同时,课文多处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全文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启迪读者的思想。教学重点: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教学难点: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三、课前准备:

1、师生都得认真地搜集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有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镜头。(出示课件)老师声情并茂读地随画面内容旁白:

“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充足的水分;茂盛的大树,美丽的鲜花,碧绿的草地;动物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的玩耍、嬉戏;人们在蓝天下愉快的生活,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载歌载舞,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哦!这一切是多么美好啊!大家是否想到过,这都是因为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在孕育着大家幸福的生活呀!知道是谁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熟课文,自学生字:

作者是想通过《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告诉我们有关地球的哪些内容呢?现在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一边读,一边注意自己的感受,如果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在旁边注上问号。(生自由读课文)我们尤其要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及字形: 突出“赐”“慨”的读音,并组词,说说“恩赐”“慷慨“在文中的意思。强调“裹”字的字形。

2、初谈感知,质疑问难:

你了解到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有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3、归纳问题,明确目标。

你们刚才说到了许多,问题也很多,归纳起来,就是宇航员在遨游太空的时候发出的一句感叹。大家一起读——(出示课件上的这一句话)“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为什么宇航员会觉得“地球太可爱了?为什么说“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相信我们读懂了这句话,其他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的。(三)自主读书,小组研讨。(1)静心自学,自主选择。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学习:就你感兴趣的话题,自由地与小伙伴组合成学习研究小组,去探讨这些问题。老师想对大家提两点要求:

第一,每个人必须先静下心来读书。可以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和搜集到的资料 去思考,看看作者是怎么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第二,自学好了,有了感悟和体验了,再到小组里去和小伙伴们交流。(老师把写有“地球太可爱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我们别无去处”的几个小牌子分别放在几个专题研究小组的桌子上。)

2、汇报交流,合作探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由“地球可爱”这一话题入手:

(1)请大家一边读这一段,一边发挥你丰富的想像力,看看在你的脑海里能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生自由表达)

看看,和你想象的是一样的吗?(师相机出示课件:美丽的地球外形)。(2)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语言让地球的美跃然纸上的?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地球的这一段话,看看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美?

大家一边读,一边欣赏“„„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包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的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由于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地球写得更加亲切、可爱,一下子拉近了与我们的距离。点人读,评读,配乐朗读。老师可带头把这一段优美的文字背诵下来: 这段文字非常美,老师给你配上音乐和画面,让我们美

小学《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篇9

开敞式进水池是中小型泵站进水流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其主要作用是为水泵提供良好的吸水条件,从而要求进水池中流态稳定,流速分布均匀,无旋涡和回流产生。为了使其设计安全、合理、可靠,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孙衣春等[2]从流函数和势函数的角度提出了开敞式进水池的平面形状;刘树红等[3]采用PIV 技术和CFD的方法对大型泵站水泵吸水池流场进行了试验检测和数值模拟,提出了针对大型泵站的消涡措施。江苏省中小型泵站众多,本文基于CFD(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从水力学角度提出了开敞式进水池的优化体型,改善了进水池的水流条件,提高了水泵的工作效率。

1模型概况和数值模拟方法

1.1模型概况

根据泵站开敞式进水池设计规范[4]的要求,基本体型为矩形。主要的参数包括进水管直径d、喇叭管直径D、悬空高度为(0.6~0.8) D、淹没深度为(1.0~1.25) D、喇叭管中心与后墙距离为(0.8~1.0) D、喇叭管中心与侧墙距离为1.5 D、喇叭管中心与进水池进口距离为4 D。图1为开敞式进水池结构示意图。模拟了1.7 D、1.8 D和1.9 D等3种水位条件下的进水池水流流动,由于各水位条件的相似性,本文重点分析了1.8 D水位条件下的水流特性。

1.2数值模拟方法

泵站进水池不可压缩水流流动模拟主要由雷诺时均N-S方程(动量方程)、连续性方程,借助表示较强曲率流动的RNG k-ε双方程紊流模型和用于求解自由水面的VOF模型封闭方程组。利用有限体积法求解方程组[5]。

连续方程:

ρt+ρuixi=0(1)

动量方程:

ρuit+(ρuiuj)xj=-Ρxi+xj[(μ+μt)(uixj+ujxi)](2)

k方程:

(ρk)t+(ρuik)xi=xi[(μ+μtσk)kxi]+G+ρε(3)

ε方程:

(ρε)t+(ρuiε)xi=xi[(u+utσε)εxi]+C1εεkG-G2ερε2k(4)

VOF模型:

αa=1-αw(5)

对进水池进口边界条件采用梯形分布水压力进口和大气压进口,水流出口采用负压边界条件,对进水池、喇叭管和进水管均采用标准壁面函数处理,上述相关参数的说明和设置详见文献[6]中给出的数值。

2模拟结果及讨论

诸多的工程实践表明进水池内的回流和旋涡将会恶化水泵进水管的吸水条件,进而影响水泵的运行安全和工作效率。只有找到进水池内旋涡和回流的位置才能采取相应的阻涡装置。图2分别给出了开敞式进水池各典型断面绝对流速等值云图和流线图。

由图2可知,在(a)、(b)图中,进水管内流速均在3 m/s,说明进水管内主流集中,无旋涡和回流产生,但(c)、(d)图中,流速为3 m/s的范围主要围绕在喇叭管进水口的前方,产生喇叭管单面进水的现象,在(e)图中也有反应;其次,在进水池的后壁两边角,流速较低,在0~1.2 m/s的范围,说明在此位置存在两个对称的回流区。在(f)图中,矩形的后墙平面束缚着喇叭管后方水流,有压缩水流流线的现象。上述现象将会导致进水池内流态不稳定,恶化水泵的进水条件,降低水泵的运行效率,甚至可能引起水泵汽蚀、振动等现象。因此有必要对进水池后墙平面形状进行优化并增加相应的消涡装置。图3为优化后的对称椭圆进水池后壁,其中(a )为后壁立面图,(b)为后壁平面图,(c)为模拟透视图,从图3可以看出,优化为椭圆后壁以后,回流区和压缩水流现象大为改善,进水池类水流流态更加稳定。

图4分别给出了开敞式进水池优化体型各典型断面绝对流速等值云图和流线图。

由图4可知,在(a)、(b)图中,进水管内流速均在3 m/s,进水管内主流集中,无旋涡和回流产生;(c)、(d)图中,流速为3 m/s的范围缩小至喇叭管进口附近,说明水流从喇叭管四周均匀进入管内,消除了喇叭管单面进水的现象;同时三角形阻涡板的作用使得进水池后壁两边角回流区消失,起到了整流消涡的作用,采用的阻涡板尺寸合适。(f)图中,进水池后壁水流流线和平面对称椭圆体型吻合良好,水流在喇叭管后侧得到自然扩散。综上所述,开敞式进水池优化体型改善了进水池内水流条件,有利于提高水泵的工作效率。

3结语

本文基于CFD理论,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中小型泵站开敞式进水池矩形平面形状影响水泵工作效率的问题,从水力学的角度提出了后壁形状的优化体型,并进行了相关的对比验证。结果表明,优化体型能够很好地解决进水池后壁流线被压缩和进水池后壁两边角出现水流旋涡的问题,但是同时也增加了施工难度,研究结果可为相关设计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摘要:基于CFD手段,采用雷诺时均N-S方程和表示自由水面的VOF模型,并以RNGk-ε双方程紊流模型封闭方程组,首先模拟了泵站开敞式常规进水池的水流流动,针对进水池后壁流线被压缩和进水池后壁两边角出现水流旋涡的现象,提出了对后壁体型的一种改善措施,从而有利于水流条件的改善,提高了水泵的工作效率。研究结果可为相关设计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泵站,开敞式进水池,优化体型,数值计算,阻涡装置

参考文献

[1]刘超.水泵及水泵站[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2]孙衣春,魏文礼,李超.泵站开敞式进水池平面形状的水力分析与技术改造[J].水利电力科技,2007,33(3):40-44.

[3]刘树红,耿福明,吴玉林,等.大型泵站水泵吸水池中流动稳定性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8,6(1):138-142.

[4]史志鹏,张根广,何婷婷.低水头辅助消能工水力特性数值模拟计算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1,29(6):106-108.

小学《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篇10

地球上有什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地球的地貌状况,能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三、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根据教师的提前要求,搜集地球上的动物、植物、高山、高原、平原、丘陵、盆地、沙漠、河流、湖泊、海洋的资料等搜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及图片。

2.教师准备:要为学生准备地形图及一部分大小不等的地球仪;搜集“地球上有什么”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1.师:上节课,我们在航海家的指引下,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你还想知道什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地球,探寻地球上有什么。2.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以地球图片承接上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关注,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认识地球表面有什么 活动

一、我们的周围有什么。1.引导学生表述自己家周围有什么。

2.归纳总结:虽然我们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但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地球上。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交流自己周围有什么,初步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说起,从周围事物说起,按由近及远的顺序交流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一切,并且知道我们所了解的只是地球的一小部分,也为继续交流做好准备。】 活动

二、地球表面有什么。

教师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设计意图:学生能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探究和交流,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让他们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但这部分教师展示的资料一定要精简,只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即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地球地貌,否则就会冲淡认识地球概貌的教学目标。】 活动三:观察地图,有什么发现。

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分组观察,集体交流小组的发现。学生观察,交流意见。例如:发现有颜色上的差别,分别代表海洋、高地和平原。【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给学生充分观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够发现地图上的相关信息,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活动四:观察地球仪,有什么发现。

教师出示地球仪,地球仪上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学生分组观察,集体交流小组的发现。

【设计意图: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然后适时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目的、层次更加深入,认识了经线、纬线、赤道、五带分布区域等。】

(三)总结

1.总结这节课自己有哪些收获呢?学生交流展示。

2.教师出示学习评价表,你认为自己表现怎么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设计意图:学生的自我评价,既对自己的表现进行了肯定,又为自己确立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布置作业:(任选其两项完成)1.做个小小地球仪。

2.利用已有的资料,办一期手抄报。

3.继续搜集关于地球的资料,并将所获得的资料做成剪贴报。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 篇11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1

本周带着一年级孩子学习了《认识物体的形状》一课,学生对上课的内容很感兴趣。课堂学生的常规更好了,整体状态好,积极发言,参与度很高。

本课的研究目的:

研究物体的形状是怎样影响它占据的空间的。新课开始之前出示一些图形,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这些物体的形状,对前概念有了一定了解,本课探究活动研究就更简单了。

本课主要包括两个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

把一些不同的物体放入同样的盒子中。

探究活动二:

换一种平铺的方法,能装得更多吗?

在这两个探究活动的处理上,我并没有局限于课本的一些方法,而是让学生们开动大脑,尝试各种方法,因特殊时期,所以上课注重孩子们思维参与,他们说方法,我用他们的方法演示,所以本课特别是在探究活动二中,孩子们打开脑洞,想到了很多方法。在橡皮擦的摆放上更是想法很多,从不同的面摆放。这个部分不知道老师们在上课时是怎么处理的,有些孩子长的那面立起放,但是超出了盒子的空间,不知道大家这种算不算呢?

通过前面探究活动实验,孩子们对最后一部分研讨:

同一种物体的两张平铺方法,结果一样吗?说说你的看法。孩子们积极发言,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本课参与度,孩子们不说百分之百,至少百分之九十以上孩子在参与中。这样学生思维深度参与的课堂,我很喜欢,希望孩子们一直保持探究的兴趣。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2

本周上了《认识物体的形状》这一课,上完后感觉这节课比较简单,学生接受起来容易。

在这段时间,实验都是由我在投影仪下演示完成的,这节课的实验也是。我带了教材上要求的乒乓球,木块,橡皮以及螺母和一个方形盒子。在投影仪下让学生一起数能在这个盒子里放下多少个,然后指导他们把实验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上。

这节课我觉得老师的提问很关键,要简洁清晰,我参照了教师用书上提供的几个提问,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它们分别是:在数完乒乓球和木块后,提问“为什么木块装的比乒乓球多?”;装螺母前提问“螺母会有几种装法”,装完后的提问“为什么竖着装比平着装的更多?”;最后提问“木块和乒乓球有其他装法吗?为什么?”。这节课比较简单,学生回答的也很准确。我觉得这几个问题在课堂上发挥的作用较大,很清晰,让学生容易把握关键点。

这节课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指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我是跟着学生一起填,把我填写的结果投影在屏幕上,告诉他们应该填在哪里,结果在检查的过程中,还有一部分小朋友把日期以及数字填错。哎,当低段的老师要耐心,再耐心啊!现在天气很热,更容易控制不住自己,但要时刻告诉自己多一点耐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把学生看做发展中的人……深吸气,抑制住了自己跳动的太阳穴。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3

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教学要使教学贴近生活,散发生活气息。解放学生的手、脑,让探究成为本课主要的学习方式。

注重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平时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的。

课堂开始,我先给小朋友们创设了一个快递员叔叔包装快递的情境,他们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接着我就问怎么在一个固定的空间里面装更多的东西呢?是随便堆在一起还是整齐的排好呢?根据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他们很容易的说出按顺序排好。接着开始分组活动。

在分组活动中,孩子们的基本上都能按活动要求完成在固定的盒子里平铺一层,但是存在一个问题,有的小组不能很好的合作,出现了争抢实验用具的现象,有一组就按分工很快的完成了活动任务,他们把老师分发给他们组的三种物体和三个纸盒合理的进行分发,两人一种物体的平铺活动,完成后并把平铺的个数分享给组内的其他成员,看到后我及时的给与这个小组表扬并奖励,让别的小组也按照这个小组的方法进行操作,其他小组也顺利的完成了任务。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4

在进行本节新课前,我依然让学生回顾了观察物体的方法——看,摸,闻。学生已经掌握得滚瓜烂熟了。

随后让同学们开启了小挑战模式,一起来“看谁摆得多”。在介绍比赛规则时,“平铺”这个摆放规则,加上一次示范,大家都理解得很到位,随后的课堂实验中没有学生将材料堆起来放。

挑战正式开始前插入观察每种材料的.形状,大体情况都是先说了平面图,例如:乒乓球—圆形;橡皮—长方形;木块—正方形;螺母—六边形。指点到大家说的只是一个面,这是一个立体图形,才能够答出:乒乓球—球体;橡皮—长方体;木块—正方体;螺母—六棱柱。

开始挑战活动,在挑战活动中乒乓球和木块请每个班级请两组学生来摆放都是9个和16个,很直接的体现了它们的不同方向形状都相同,占据盒子的空间都相同,所以数量相同,但是想要学生得出这一结论时,一直感觉提问的方式不太如意,学生理解不到老师的点,回答结果都偏离了。

反而在第二部分挑战橡皮和螺母得出不同侧面占据空间不同,所以摆放数量不同,这一结论时还更容易,更直观。

今天的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板书问题,刘老师提到将猜测记录在黑板上,再根据实验来推翻各个推测,得出实验结论。倾听学生的发言,着重点在黑板上标记,进行及时的反馈。板书——课堂总结,敲重点。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5

《认识物体的形状》本节课是让孩子们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去认识物体的形状。

在进行平铺活动之前为了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平铺,我特别在活动之前借助投影演示了乒乓球的平铺方式,并告诉学生所有的物体一样高,不能有的高有的低,不然就不叫平铺(为什么要这样解释是因为在第一个班上我发现有的小朋友为了让盒子填的满满的,于是把最后几个橡皮竖着放)一方面是让孩子们理解什么是平铺,另一方面是让孩子们了解怎么记录!结果在第二次平铺的时候有些小组又翻车了,因为在第二次平铺之前我给孩子们的问题是,看看能不能找到其他的平铺方式,于是,我就看到了有些小组在铺正方体的时候把正方体的角斜对着放,留下的空间也就容不下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了,于是他们在记录单上记录的便是正方体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平铺结果是不一样的!

三角形形状的判定 篇12

一、应用函数的性质

例1 (2007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题) 设a, b, c是△ABC的三边长, 二次函数在x=1时取最小值则△ABC是 () .

A.等腰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D.直角三角形

解 由题设, 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 得

因此, 有a2+b2=c2.

故△ABC是直角三角形.选答案D.

二、应用质数的性质

例2 (第十一届“希望杯”初二第二试) 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是a, b, c (a, b, c都是质数) , 且a+b+c=16, 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是 () .

A.直角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D.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

解 ∵a, b, c都是质数, 又是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 且a+b+c=16, ∴a, b, c中只能是一个为2, 另两个都为7, 故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选答案B.

三、应用非负数的性质

例3 (2004年北京市初二复赛题) △ABC中, BC=a, AC=b, AB=c, 且满足试判定△ABC的形状.

解 由配方, 得

由非负数的性质, 得

∴a=b且a2+b2=c2.

因此,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四、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

例4 (第19届“希望杯”初二第一试题) 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c, 且则△ABC一定是 () .

A.等边三角形B.腰长为a的等腰三角形

C.底边长为a的等腰三角形D.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 由已知, 得去分母并因式分解得 (b+c) (b-a) (c-a) =0.

因为a, b, c是三角形的三边, 由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 有b+c>0.

故b-a=0或c-a=0, 即b=a或c=a.

因此△ABC一定是以a为腰的等腰三角形.选答案B.

五、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

例5 (2007年肇庆市初中数学竞赛题) 如果三角形一个内角等于其他两个内角的差,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

解 设△ABC, 根据题设, 不妨设A=B-C, 由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 得A+B+C=180, 代入上式, 得2B=180, 则B=90, 故知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故选答案B.

六、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例6 (2008年广东省初中数学竞赛初赛) 已知a, b, c为△ABC的三边长, 且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c-b) x2+2 (b-a) x+ (a-b) =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则这个三角形是 () .

A.等边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D.不等边三角形

解 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得

化简, 得 (a-b) (a-c) =0,

所以, a-b=0或a-c=0, 从而得a=b或a=c.

又由已知, 可得c-b≠0, 从而得c≠b.

因此, △ABC是等腰三角形.故选答案C.

七、应用配方法

例7 (2007年肇庆市初中数学竞赛) 设a, b, c是三角形的三边长, 且a2+b2+c2=ab+bc+ca, 关于此三角形的形状有以下判断: (1) 是等腰三角形; (2) 是等边三角形; (3) 是锐角三角形; (4) 是斜三角形, 其中正确的说法的个数是 () .

A.4个B.3个C.2个D.1个

解 将题设中的关系式的两边同时乘以2后, 配方并整理得 (a-b) 2+ (b-c) 2+ (c-a) 2=0.

从而, 得a=b=c.

由此知, 此三角形的形状是等腰三角形, 也是等边三角形, 还是锐角三角形.故选答案B.

上一篇:汽车4S店客户服务部工作职责及规范下一篇:网络思政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