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外部圈层教案设计

2024-07-12

地球的外部圈层教案设计(共4篇)

地球的外部圈层教案设计 篇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中图版 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大气圈低层大气的组成、作用及其大气的垂直分层三大层的特点;了解水圈的定义、组成和作用;还有生物圈的定义、范围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1-4-5大气的垂直分层(中纬度地区)图,明确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垂直方向的位置及范围还有其特征,掌握读图分析技能增强地理的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是低层大气的组成、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

2.难点是大气垂直分层中对流层、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教具和课时安排

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上节复习】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神秘莫测的地球内部圈层,简单回忆一下所学知识,首先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分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次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学习了地震波的定义和特点,接着通过读图1-4-1发现了划分界面,把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为3圈5层,最后分别学习了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

【板书】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新课导入】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外三层,我们的呼吸离不开空气与大气圈有关,每天都要喝水与水圈有关,人类本身又是属于生物,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可见外部圈层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让我们分别来认识学习这三圈。首先学习大气圈。【板书】

(一)大气圈

【老师】大气圈是环绕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有谁知道大气圈究竟有多厚,它的上下边界范围是?

【学生】下部边界-地球的海陆表面;上部边界-2000-3000千米。

【老师】大家能感知这个厚度有多厚吗?平常我们看到飞机停在地面是一个庞然大物,但是当他飞到天空时,抬头望去,是如此的渺小,可是飞机的一般飞行高度只有十多千米,而大气圈的厚度答2000-3000千米。大家能想象到大气圈的厚度是相当大的。另外,大气的密度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地心的吸引力

【老师】就是因为地心的吸引力使得大气的密度从下到上不是均一的,所以大气圈的上部边界是相对的,地心吸引力使得低空的空气密度较大,高空变得稀薄,密度减小。大家从低海拔的天津去西藏就会出现高原反应,头晕、呕吐等。我们就生活在地球表面,处在大气圈的低层,让我们从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上来认识低层大气。【板书】1.低层大气(组成、作用)【老师】低层大气的组成有哪几部分? 【学生】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 【老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物质在大气中扮演什么角色,有什么作用呢? 【投影展示】低层大气组成成分及作用表格

【老师】同学们可以看教材的第26页前三段,找出N2、O2、CO2、O3的作用。

【过渡】大家都知道夏天会下雨,冬天会下雪,这些是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形成降水的条件有哪些了?(充足的水汽、凝结核)

【老师】水汽与固体杂质的作用成云致雨的条件,固体杂质相当于凝结核。

【老师】刚才讲了大气密度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那大气的气温变化、运动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下面同学们看教材27页的大气垂直分层图。把图册15页的气温变化曲线以最快的速度画在教材对应的图上。(在黑板上画出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老师】从图上同学们已经看到从下到上一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那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的不同。

【老师】大气的垂直分层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下面全班分为三个小组,大家依据投影上的从厚度、温度变化、运动状况和与人类关系几方面互相讨论,最后一组出一个代表完成老师投影上的问题。

【过渡】人类离不开大气,同样,生命起源于海洋,水是生命之源,我们也离不开水,下面我们来认识水圈从它的定义、组成和作用上来学习。【板书】

(二)水圈(定义、组成和作用)

【老师】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些关于水的基础知识,水的形态(固液气)、分布(大气、陆地和海洋)和性质(咸水、淡水)。水圈是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怎么理解“连续但不规则”?

【老师】连续-在地表的任何地方都有水的分布:不规则-在不同的地方水的含量分布不均。【投影展示】景观图片的欣赏。看完这几张图片,大家有什么感受?(好看,风景不错)【老师】之所以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景观,这要归功于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的组合。大家想想要是没有了水地球面貌会是怎样?水有哪些作用?(老师边总结边放投影)【老师】地球的外部圈层,学完了大气圈、水圈,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一个及其特殊,又及其重要的圈层-生物圈。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28页关于生物圈的那段文字,回答生物圈的定义、范围和意义。

【板书】

(三)生物圈(定义、范围和意义)【学生】略

【老师】生物圈并不是单独占有空间,而是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重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生物圈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本节小结】学完了六大圈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特点-同心圈层。

【板书】

三、地球外部圈层

(一)大气圈

1.低层大气(组成成分、作用)

2.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二)水圈(定义、组成和作用)

(三)生物圈(定义、范围和意义)

作业布置:完成本节的质量监测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反思 篇2

正如杜威(Dewey)所指出的,“一个人进行反省思维时需要从观察开始,以便审查种种情境。有些观察是直接通过感官进行的;另外一些是回忆自己的或别人的旧经验。”同理,教师的教学反思也不例外,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聆听地理组老师和学校领导对我的评课之后,我对于自己的这一节课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具体的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教学环节。“温故而知新”,在时间的允许下,上课的前几分钟,最好能复习到上一节课的知识,因为理科班一个星期只有两节课,学习时间间隔较长,适当地复习效果会更好,不应该弃之。

(2)关于教学内容。新课标要求本节内容一堂课上完,虽然知识容量并不小,但是我还我可以挖掘得更深,供有兴趣的学生思考,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3)关于教学细节处理。“在地震发生时,人是先上下晃动,后左右晃动?”这一部分知识,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一下子就知道了是“先上下晃动,后左右晃动”。但这是不严谨的,应该更明确地告诉学生,这种情况是针对处于震中的人们,处在其他地方的人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关于“地球的内核为什么不是气态?”这一问题要更适当地引导,以确保每堂课的知识的精准性。另外,用“当汽车从柏油公路开往高速公路时,速度开始逐渐变快”这一个例子来比喻“不连续面”欠妥当,可以舍弃。因为确切来说,汽车的速度不会突然变化,尽管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让枯燥的知识更生活化,但相较而言,知识的准确性更重要。

(4)关于教学艺术。上课语速可以稍慢,尤其是重难点的地方,可以适当地提高音量,或稍作停顿,引起学生的注意。另外,要学会全方面调动学生,在分组讨论之后,最好一个小组回答一个问题,兼顾到所有学生的激情。我想,新课程强调的全体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并不是形式上的“动”,更应是思维上的参与。今后在这方面还应多研究,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5)关于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通过积极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真正成为教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反思范文二:

1、问题的设计要更加简洁明了。

2、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给予形成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注意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4、加强自身处理课堂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

5、在板书的设计上要更加精练。

高中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反思 篇3

这节课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的组成和空间分布及相互间的联系。

首先播放视频《地心游记》来引入新课,给出数据说明地球的内部圈层是难以直接观测的。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探测,主要是通过地震波来获取信息,从而引入地震波。地震波可分为横波和纵波,学生合作探究横波和纵波的异同点,结合课本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指导学生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并画出不连续面,推测原因,最后划分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然后以“我来当导游”的形式,让学生从厚度、温度、物质组成和状态的变化等阐述了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基本特征。对于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只是简单地进行说明。

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自主去探究,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氛围活跃,课堂教学效果良好。但是教学重难点的落实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教”与“学”的相辅相成。

地球的外部圈层教案设计 篇4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及划分依据。

2.区别地壳、地幔、岩石圈于软流层之间的关系。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特点及其相互作用。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自主预习】(课本勾画并完成问题)

1.地震波的概念、形式、特点。

2.不连续面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3.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

不连续界面(圈层界线)

深度(千米)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界面)

900

2900

5150

(纵波和横波速度)

(纵波速度突然,横波)

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地幔

地幔

上部由岩石组成,密度较大,有软流层

地幔

地核

外核

(界面)

外核可能为

态,内核可能是

内核

4.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其他

大气圈

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

主要成分是

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的圈层,等

水圈里的水处于不断的中

生物圈

地球表层

及其的总称

及其

生物圈与

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合作探究】

1.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其判断依据是。

(2)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地震波B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   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

态。

(3)C层主要由

组成。G层叫,H层叫

。地球的岩石圈是指

和.2.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___。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___、相互____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是什么?

【跟踪训练】

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南部宜宾市的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A.Ⅱ圈层

B.Ⅳ圈层

C.莫霍界面以下

D.古登堡界面以下

2.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3.关于图中各圈层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Ⅰ圈层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氧

B.Ⅲ圈层空间分布不连续

C.Ⅱ圈层是包含地壳和上地幔

D.Ⅳ圈层物质呈熔融状态

2017年6月19日上午,海拔3283米的俄罗斯舍维留奇火山喷发出高达15000米的灰柱,场面极为壮观。此次喷发并未造成人员伤亡,也没有对航空造成影响,但火山灰降落下来,对环境的污染时必然的。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物质直接来自

A.岩石圈

B.地核

C.地壳

D.软流层

5.这些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地质学家认为非洲大陆将一分为二,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阿尔法地区已经成为科学家们见证海洋形成的天然实验室。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阿尔法地区火山喷发后形成的裂缝长度迄今已由1km增大至60

km。据此完成6~7题。

6.阿尔法地区的裂缝形成于火山喷发之后,其和火山的组成物质来自地球内部的()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7.裂缝从1

km延长到60

km,非洲大陆也将一分为二,这些直接改变的是地球圈层的()

A.大气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岩石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8~9题。

8.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9.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报道,我国最大的深水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已于2015年夏在大连某船务公司建设完工。它既是世界最大的深水钻井船,还是我国建造的首艘深水钻井船,其钻井深度可达9

144.1米,建成后可以在任何需要深水钻井船的工况下使用。

材料二 下图为岩石圈部分构造图。

(1)

图中显示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其与③划分的重要依据是,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较,地壳较厚。

(3)写出④界面的名称及其地下平均深度(指大陆部分)。

(4)写出“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时的圈层名称、图示序号、构成物质及其状态。

参考答案

1.A

2.A

3.D

4.D

5.A

6.火山及其组成物质主要是岩浆,岩浆位于软流层中,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7.岩石圈厚度,60-120千米;裂缝从地表向地球内部延伸,裂开的是岩石圈,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故选D。

8.D

9.D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结合图示A、B、C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由于生物圈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10.[答案](1)大气圈、生物圈、水圈。(3)莫霍界面,33千米。(4)名称:地幔。序号:③。构成物质:岩石。状态:固态。

[解析] 本题以我国最大深水钻井船相关信息和岩石圈部分构造示意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地球外部圈层、划分内部圈层的依据、地壳厚度、莫霍面及深度、地幔位置及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第(1)题,图中有海洋、植被、大气,因此图中显示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主要是通过研究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差异作为主要依据。岩石圈部分构造示意图中显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较,陆地地壳较厚。第(3)题,图中④界面位于地壳与地幔之间,为莫霍界面,其在大陆部分平均深度约为33千米。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6千米,而“大连开拓者”号钻井深度可达9

上一篇:不讲理的组员小A带来的下一篇:环保中国梦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