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设计(精选8篇)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设计 篇1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设计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设计
肥西中学
胡
建
【教学内容分析】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基础,为此,教材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教材中利用了6图2表加以说明,运用这些图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从的结构特征。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教学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引入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主题,进而以谈天说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 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紧扣谈天说地的话题,提出“说地”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颗怎样的星球?地球上为何有生命物质存在?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探究指导](引导启发)认识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原因。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但是有规律可循的。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读图指导)图1.2体现了宇宙是按一定层次和结构组成的有序的物质世界。四幅小图分别代表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逐层展示了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方法步骤)
1.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
2.将(P3)图1.2转换为(P4)图1.3,或自行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以多种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描述层次要清晰。如:可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空间尺度顺序描述。也可用自己擅长的其他方式表达。[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学习,并将自己的见解和设计的图表整理出来。[交流点评]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见解,但都需注重科学性,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错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我们在缅怀曾为人类天文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甚至献身的天文学家的同时,也肩负着继往开来,不断探索的使命。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探究引导] 地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天体?人类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主要来自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和研究成果。聚焦太阳系,分析一组图表信息,了解太阳系“家族”中的成员,特别是各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可以透析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自学、讨论、点评] 1.认识地球作为行星的普通性
(学生围绕活动要求,先自学,再分组讨论)
第一步,读P4“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成员、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从中认识地球。要求运用图表信息说明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第二步,分析P4表中各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基本的数理知识比较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即公转方向、轨道平面夹角、公转轨道形状)和结构特征(体积和质量等),进一步认识地球。
(点评指导)点评侧重运用数理知识解读图表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如,观察太阳系模式图中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得出同向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4°,得出共面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得出近圆性。根据这些共同特征证明地球并不例外;再从结构特征,如质量和体积等方面比较各大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得出地球也无特殊之处的结论。最后,以上述探讨的两方面结果来证明地球具有行星的一般特征,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特殊行星
为何又说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整个宇宙中只发现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只提出,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地球行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点的认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导学] 用人类对火星生命的探测,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再比较火星与地球的自然条件,引导学生探讨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自学整理、交流点评] 第一步:读图表分析。再次阅读P4图表信息,从日地距离、体积和质量等方面自主推理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第二步:阅读、理解教材。即阅读P6信息,理解地球内部物质变化与液态水形成的关系,整理出自己的观点。第三步:讨论交流评议。在自主分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点评侧重分析探讨的角度(即从地球的特殊性──是否具备生命物质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分析,而不是作为普通行星的一般特征角度)、多学科知识的运用(注意运用中是否存在科学性错误)、利用图表信息的能力(利用图表信息进行分析)、描述能力(即条理性和科学性);采用集体评议与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活动] 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指导探究)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如何探寻类似地球的星球?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以小组P.7活动形式提出设想,说明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最后全班交流。
说明:这里所谓的“方向”,并不是“方位”,而是外星人可能存在的地方。要分析这个问题,需要根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加以判断。活动只是给出了一种思考的线索,同学们的思考要力争富有创意,敢于“异想天开”。[拓展] 第一步,课堂围绕课本提供的思考线索讨论;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
第二步,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查阅杂志、资料。根据条件许可,参加校天文馆的相关活动或利用相关网站了解更多的信息,采用网上讨论、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深入探究。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设计 篇2
1.知识: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形状及运动方式, 初步建立地球是宇宙中极小一成员的概念。
2.能力:初步学习观察图片、阅读资料, 使用教具的基本科学方法。学会“比较”的获取信息的方法。
3.情感:培养学生探索空间的兴趣。
【教学重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形状及运动方式。
【教学难点】认识地球大小及其在宇宙中的运动方式。
【教材分析】
学生对我们的家园———地球, 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一节课里, 我们将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 重点讲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方式, 并且初步认识地球仪。
【教学过程】
(生认识宇宙中的地球, 进行大和小对比)
师:地球是人类的母亲, 它给予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 它是我们的家园, 我们要爱护它。到现在为止, 你对我们的这位母亲“地球”究竟有多少了解呢?谁来说一说你搜集到的相关宇宙和地球的知识。
生:地球只是宇宙的一小部分, 地球是宇宙的孩子。
师:真棒, 比喻得很恰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和研究地球。
(教师出示课前搜集有关地球和宇宙的照片)
师:观察图片思考两个问题, 你看到了什么东西?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宇宙和地球, 广袤的宇宙中, 地球很渺小 (板书“大和小”) 。
生:我看到婴儿和地球———地球是生命的摇篮。
师:仔细看黑板的内容 ( ) 大→ ( ) 小, 括号内可以填上哪些适当的词语呢?仔细阅读两段文字, 用书上的词语填空。
(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答案有多种, 如地球———我们, 宇宙———地球, 宇宙———银河系, 大海———水滴, 银河系———太阳系等)
师:观看视频《恒星大小对比》, 将以上所出现的词语按照体积大小排列, 齐读“宇宙中的地球”两段文字。
(生认识地球的形状, 了解古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不同认识)
师:在语文课上学过, 地球犹如一个盘子大小, 而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形状呢?你们想更深地认识从古至今的人们是怎样描述地球的吗?请同学们用书上的句子回答问题。
生:古人———中国古代———巴比伦人———古印度人———后来———现在
(通过古今人们对地球的不同认识, 让学生学会要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事物, 用美丽的故事点缀生活,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学生地球资源是有限的, 我们要保护好地球上的万事万物)
(生认识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模拟地球绕太阳运动, 教师点明宇宙当中有太阳系)
师:这么美丽的地球和太阳, 大家想不想用手里的画笔也画一画?每个小组中, 一个人画太阳, 一个人画地球。现在开始, 三分钟后结束。
(生动手画画)
师:看到这么多美丽的地球和灿烂的太阳, 老师的心里非常高兴。但是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吗?它是怎么运动的呢?谁来说一说?
(学生互动表达)
师:我们来一起观看一下三球仪的表演。一起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观点。
(学生观看三球仪)
师:现在谁来再描述一下地球是怎么绕太阳运动的?
生:地球有两种运动方式———自转和公转, 他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师:如果把每一个太阳和一个地球简单称为一个太阳系, 那么太阳系就组成了一个……?
生:银河系, 银河系就组成了宇宙。
(生复习宇宙的组成)
师:刚才发现同学们在模拟地球的运动方式时非常专心, 谁能说说你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生谈感受)
师:我们通过模拟地球的运动方式体会到了宇宙的一个特点:运动性。这种运动是永不停止的。其实, 除了运动性的特点, 宇宙还有另外两个特点, 他们分别是:物质性和发展性。这两个特点我们以后再接触。我看到这位同学听讲非常专心, 似乎你还有好多问题想问, 是吗?
(学生提问)
师:同学们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上网或书店查阅有关的书籍, 用学到的咨询、阅读和比较等方法搜集资料, 看看自己能不能找到满意的答案。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了宇宙中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方式, 以及地球是生命的摇篮, 希望同学们以后能更加珍爱我们的家园———地球。
【课后小结】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设计 篇3
一、 “地球与宇宙”教学中的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是指在科学研究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允许或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实验,为了取得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人们可以通过模拟的方法,选定研究对象的替代物 (即模型 ),模拟研究对象 (即原型)的实际情况,对替代物进行实验,这种实验就是模拟实验。模拟实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既能使研究对象微型化,又能使研究对象扩大化,还能找出并控制研究对象的理想特征与要素。模拟实验作为类比思维在实验中的应用,根据的是相似性原理,它往往要求模型和研究对象之间具有相似性、模型所处的实验条件与研究对象所处的实际条件之间具有相似性。
在“地球与宇宙”教学中开展的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受到探究时间、空间以及环境条件的限制,他们无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的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对研究对象进行模拟,并用模拟建立的认识去解释研究对象,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地球与宇宙尽管广袤浩瀚、复杂特殊,但就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内容来看,研究对象的替代物还是有条件准备的,操作模型和理论模型学生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的。
虽然多媒体教学能把事物、现象、情景、过程等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利用视频也能展现实验的过程,但学生只能在屏幕上作单一的、平面的观察;这种间接的观察与学生直接的动手实验探究相比,其亲身感受的程度和思维培养的力度,是有天壤之别的,因此,有效组织模拟实验亟待加强。
二、建模思想在“地球与宇宙”教学中运用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常常采用“简化”或“理想化”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化处理,得到一种能反映原事物本质特性的理想状态(过程)或假想结构,即“科学模型”。在探究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科学模型的过程称为“建模”。在模拟实验教学中运用“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能较好地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笔者在教学实践研究中总结出基于模拟实验的三步“建模”法。下面以《日食和月食》一课的教学作为案例,阐述如下。
1.静态“建模”
静态“建模”指的是根据相似性原则,确定研究对象的替代物,这个替代物一般也应该是有结构的材料。说它静态,指的是这时的材料还都是静物,只是静态的模拟。
在《日食和月食》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教师创设的日食视频情景之后,讨论日食现象的特点,猜想日食发生的原因。在以上铺垫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模拟实验的静态“建模”过程,思考:①日食的形成可能与哪些天体有关?②这些天体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③要模拟日食现象,可选用哪些材料来替代这些天体?通过讨论交流确定有关天体的替代物,并按照这些天体的相对位置、距离等结构组装、摆放替代物。如用手电筒替代太阳、用足球替代月球、学生套上地球模样的大头娃娃替代地球上的观察者,而这三者之间的距离要有合适的比例。
静态“建模”的关键是除了相似性外,要求有关静态模型的要素及其细节与原型相一致。
2.动态“建模”
动态“建模”指的是通过对替代物的实际操作,模拟研究对象——原型变化、运动的情景、状态、特点等现象,为学生提供理想化的、典型的观察内容,有效获得针对性的事实证据。而说它动态,是指这时的实验材料都在发生相对的变化、运动,是动态的模拟。
第一步完成了日食的静态建模,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讨论:①在这些天体中,我们主要模拟哪个天体的运动,怎样操作?②观察者应该观察什么?③观察到什么现象了,我们才说日食发生了?在明确实验意图和方法的前提下,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甲生拿手电筒照射大头娃娃,模拟太阳照射地球;乙生头戴地球模样的大头娃娃眼望手电筒,模拟地球上的观察者;丙生举足球逆时针绕观察者作圆周运动,模拟月球的公转运动。这样,当丙生缓慢地走过甲生和乙生之间时,乙生就会直观地观察到手电筒光从右到左逐渐遮掩又逐渐恢复的全过程。这时所创设的模拟实验的情景,就是基于静态建模基础之上的动态建模。面对这个动态建立的关于日食的模型,无论是直接参与实验的甲、乙、丙学生,还是旁观实验的学生,对于日食发生的条件、原因、经过和特点等,都会有充分的感受,留下深刻的印象。
动态“建模”的关键是动态模型形成的纵向的“序”和横向的“法”,模拟实验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还应有记录。
3.综合(抽象)建模
其实静态、动态的“建模”都属于操作层面的客观性的模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感受与体验,建立感性认识。而整理事实、形成证据,分析推理、归纳表述,建立理论模型的过程,称为综合“建模”,又由于在“建模”过程中更多地运用抽象思维,因此,也可称作抽象“建模”。
在综合“建模”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动态建立的模型先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归纳,然后启发学生作必要的联想,联系原型形成科学概念。日食的动态“建模”完成后,教师继续组织学生思考、交流:①在以上模拟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②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才说日食发生了?③日食发生时,哪边的太阳光先被挡住,哪边的太阳光先复原?④从日食发生时日、月、地三个天体的位置排列来看,日食一般发生在农历的哪一天?通过以上具体的综合分析,教师要求学生抽象并表述“日食”的科学概念:解释日食的成因。
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doc5 篇4
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宇宙就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宇宙分为凝聚结构宇宙与耗散结构宇宙,凝聚结构的宇宙是无生命的宇宙,那时的宇宙是一个巨大的黑洞,所有的物质能量都向宇宙的核心收缩,慢慢的凝聚成一个巨大的物质能量团。这时的宇宙中的物质(质量体)转化成能量的速度远远的小于能量转化成物质的速度,所以宇宙便凝聚成一个超巨物质能量团。宇宙的这种状态并不能长久维持,当宇宙收缩到一定的程度后,由于其内部的温度与压强的升高,物质转化成能量的速度慢慢的变快,而能量转化成物质的速度慢慢的变慢,当这种变化到了一个临界点后,整个宇宙便发生逆转,逐渐物质转化成能量的速度远远的大于能量的速度,整个宇宙开始急剧澎涨,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宇宙便发生大爆炸,于是宇宙便开始释放与辐射能量,这便是耗散宇宙的开始,耗散宇宙便是生命宇宙。因此,宇宙是散则生,聚则死;而生命是聚则生,散则死。宇宙与生命是如此的辨证统一的。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第二个可供人类生存的星球了 教学内容分析
地球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物质组成、运动规律,以及发生和演化,都与宇宙环境同源。地理学科讲有关地球宇宙环境的内容,肩负着知识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双重任务,而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基础,有利于科学认识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反对邪教。为此,本节教材选取了以下几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其中利用了图、表加以说明,运用这些图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学情分析
在知识掌握方面,学生对宇宙己经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能举出宇宙中的几种常见的物质,教师提前布置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在能力方面,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对地理的空间感知和读图能力,能进行空间思维与空间想象。教师应运用大量图片丰富其对宇宙的认识,运用表格数据及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对比、归纳、知识迁移等方法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分析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态度方面,由于受社会舆论与评价导向的影响,高一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状态多为“对付型”、“被动型”和“情绪型”,要扭转学生普遍不爱学地理的倾向,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教学难点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教学准备
课本插图和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在宇宙中可能显得太渺小,在银河系中想发现它的身影也比较困难,在太阳系中虽无法与太阳齐肩,但也算是九大骨干之一了,特别是太阳对地球的关照很多,使地球在平凡之中作出了特别的表现。我们就到太阳系中了解一下地球。(板书)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投影图片:太阳系模式图)
师:太阳系中有哪九大行星?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请一位同学看图回答。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师:回答正确!九大行星绕太阳的转动叫公转,我们常用运动方向、轨道平面和运动轨迹等来描述九大行星围绕太阳公转运动。下面我们来做一项活动,了解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请大家继续看投影,仔细观察表示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九大行星公转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呢? 生:方向相同。
师:大家观察得很准确,回答得非常好a九大行星公转具有同向性的特点。大家再看表1.1——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然后回答: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轨道倾角与偏心率分别是大还是小? 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都较小。
师:很好!九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4°,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稍大一些,最大也不过17°。因此,九大行星的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说明它们的轨道具有共面性的特点。九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只有水星和冥王星较大,分别为0.21和0.25。它们的公转轨道同圆相当接近,有近圆性的特点。哪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有没有特殊的地方?
生: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
师:非常正确!地球具有的运动特征,其他八大行星也有。
师: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结构特征,可以把九大行星分为三大类。请你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分别具有哪些特征? 生:(可以让不同的同学进行补充)师:(评价学生答题情况,多鼓励)根据表中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这三类行星分别有以下特征:
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距离太阳近,表面温度较高,体积和质量都小,平均密度大。另外,类地行星中心有铁核,金属元素含量高。卫星很少,或者没有。
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距离太阳比类地行星远,表面温度低,体积和质量都很大,平均密度都很小。它们的卫星数目多,并且有光环。
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距离太阳远,表面温度最低都在-200 ℃以下,平均密度大体上介于前两类之间。远日行星表层气体以氢和甲烷为主,冥王星有无大气还不清楚。远日行星都有卫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有光环。师: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有没有特殊的地方? 生:没有。
师: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有自己的特点,但并不特殊。因此,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师:(过渡)然而,地球贵在是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板书设计] 物质性:天体(多样性)
宇宙的特点
运动性:天体系统(多层次)
普通性:九大行星之一
太阳系中的地球
特殊性:存在生命(条件:温度、大气、水)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物?这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大家看书p6内容,讨论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哪些。生:(读书,讨论,总结)
师:温度和水分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496亿千米),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 ℃,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以氢、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海洋的形成:首先,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其次,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例如火山爆发,加速了水汽从地球内部逸出的过程;再次,地表温度的逐渐降低,使水汽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原始大洋的出现,孕育了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并逐渐向高级生物进化。师:(设问)地球以外有没有生命?请大家阅读教材p6:探索地外文明。我们要找地外生命,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生:应该参照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来寻找。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在再做一个活动,主题是: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提示:生命的出现需要哪些条件?寻找一颗什么样的恒星?在这颗恒星周围的什么地方找一颗行星?这颗行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布置作业: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合作探究)
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宇宙的范围是非常之大,随着人类探测手段的发展,人们观测到的宇宙范围还会扩大,人们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认识也就会越准确和全面。我们还学习并知道了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这就为同学们将来寻找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指明了方向。教学评价设计: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同时要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本教学设计第一部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强调了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把学习的主题分解成若干个系列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达成知识和技能目标,体验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如认识到对地理要素的叠加分析是获取要素之间相关关系的方法之一。)第二部分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过程的合作;观点和方法的交流),学会通过多种方法搜集地理资料,分析提取有效资料。整节课的设计让学生 从欣赏、探索、讨论、操作等一系列活动中趣味盎然地经历了寻找、发现、认识、掌握和应用的全过程,激发了蕴含在学生身上的灵感和潜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体验到地理的价值,促进了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
教学设计特色简述:
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学案 篇5
一、太阳系的组成
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在太阳系中,太阳位于中心位臵,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颗行星在公转时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征。冥王星已被降级为“矮行星”。
二、晨昏线的判断及应用 1.晨昏线的判断
一是根据晨昏线的定义来判断: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
二是根据晨昏线与昼半球的相对位臵来判断:位于昼半球西侧的晨昏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侧的晨昏线为昏线。
晨昏线总与太阳直射点、太阳两者的连线垂直。除二分日晨昏线与某条经线重合外,其他任何时候晨昏线都与经线斜交。晨昏线的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2.晨昏线的应用
(1)晨昏线与节气:若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与某个经线圈重合,或与所有纬线圈垂直,则此时为春、秋分日。若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或者说与地轴(或经线圈)交角最大,则此时可能北极圈内出现了极昼现象,为夏至;也可能南极圈内出现了极昼现象,为冬至。
(2)晨昏线与太阳直射点:根据利用晨昏线判断出的节气,我们可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为0°,夏至日为23°26′N,冬至日为23°26′S。根据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我们可判断出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经度。因为一天中早晨到正午和正午到黄昏的时长相同,所以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就是平分昼半球的那条经线,与这条经线相对的经线平分夜半球,其地方时为0时。
(3)晨昏线与地方时:我们由光照图中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可知,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所以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则地球上其他地区的地方时可根据这些特定点(线)的地方时,依据“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及“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来的。
(4)晨昏线与昼夜长短:某地的昼(夜)长我们可以通过该地的昼(夜)弧长占其所在纬线圈周长的比例来进行计算,即某地的昼(夜)长=该地的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360°〓24。某地的日出时刻我们可根据该地所在纬线与晨昏线的交点的地方时或昼长进行推算:日出时刻+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12-昼长的一半,日落时刻=12+昼长的一半。
三、地方时的计算
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统称为地方时。受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影响,在同一纬度地区,位臵偏东的地方要比位臵偏西的地方先看到日出(即“东早西迟”),因此,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依据地球的自转角速度,两地若经度相差1°,地方时就相差4分钟。
四、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转方向的判断
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上(除赤道上以外)水平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方向会发生偏移:顺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北半球向右偏移,在南半球向左偏移。
五、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
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90°-|该地的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我们在利用该公式求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时,若该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就取两地纬度之差;若该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则取两地纬度之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的地区昼长越长,在纬度高于一定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非太阳直射的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长越长,在纬度高于一定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若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白昼就会变长,黑夜就会变短,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的地区就会减少(12月22日~3月21日)或出现极昼现象的地区就会增多(3月21日~6月22日);若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白昼就会变短,黑夜就会变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的地区就会减少(6月22日~9月23日)或出现极夜现象的地区就会增多(9月23日~12月22日)。南半球则反之。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七、黄赤交角的影响
黄赤交角是由地球运动产生的,大小为23°26′,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假如黄赤交角增大,太阳直射的范围,热带、寒带、极昼(极夜)的范围、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幅度就会增大,温带的范围就会减小。
八、日期界线 日期界线有两条:一条是位臵固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新的一天的起点和旧的一天的终点,地球上的日期变更都是从这条线开始的。
这条线大致与180°经线重合,但却不是一条直线,而有三处偏离了180°经线,即60°N~74°N和5°S~56°S两处向东弯曲,48°N~60°N一处向西弯曲。另一条是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这条日期界线没有固定的位臵,是随着地球自转而自西向东移动的,但其地方时永远为0时。这两条日期界线绝大多数时候把地球分成两个区域,也就是使地球上同时存在着两个日期:从0时经线向东到日界线之间的地区属于“今天”的范围,“今天”从0时开始。随着地球的自转,“今天”的范围不断扩大,直到0时经线与180°经线重合(东十二区为24时)时,全球各地才都进入“今天”。从0时经线向西到日界线之间的地区属于“昨天”的范围。随着地球的自转,“昨天”的范围不断缩小,直到0时经线与180°经线重合(西十二区为0时,东十二区为24时)时,“昨天”才在全球各地全部结束。
【真题例析】
[例1](2006年高考江苏卷)我国“神舟六号”飞船于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许成功发射,17日凌晨安全返回。据此回答1~3题。
1.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四幅半球图,若用阴影部分表示飞船发射时刻区时为10月12日的范围,其中最接近的是()
A.a
B.b
C.c
D.d
2.飞船飞行期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逐渐减慢
B.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
C.赤道各地日出时,当地物体影子朝向西偏北
D.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
3.飞船返回时,下图中各线能够表示全球昼长随纬度分布规律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本组题结合“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这一热点,考查了有关地球运动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第1题具体考查了地方时、日期的计算能力。图中阴影部分代表10月12日,与非阴影部分的分界线为180°经线和地方时0时所在的经线,而180°经线与120°经线的夹角为60°;根据图示,时间北京时间为12日9时许,我们可以推算出地方时0时所在经线应在15°W和30°W之间,10月12日的范围应该大于全球的一半。第2题具体考查了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10月地球正向近日点附近运行,绕日公转速度变快;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正向南移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12月22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有两次最大值(太阳直射该地时)。第3题具体考查了全球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10月太阳直射南半球,越往南昼长越长,南极点周围存在极昼现象。
答案:1.D 2.C 3.D
[例2](2006年高考广东卷)4.根据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日晷(guī)是古代的一种测时工具,其测时原理是利用太阳照射下,物影的移动来指示时间。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可分为赤道日晷、地平日晷等不同种类。
赤道日晷晷盘应与地球赤道平行。晷针要垂直穿过晷盘中心,并指向正北、正南方向。晷针针影在晷盘上移动的角度与太阳在天空中移过的角度是一致的。
某科技馆(29°36′N,106°00′E)拟建造一座赤道日晷。请完成下列问题。
(1)此科技馆位于(填写正确项的字母)
A.兰州市
B.重庆市
C.贵阳市
D.武汉市
(2)在安装日晷时,首先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安放日晷底座。晷盘与底座水平面的夹角应为。
(3)当晷针影恰好在晷针正下方时,当地时间为时。
(4)冬至日,当晷针影恰好与晷针正下方的刻度线重合时,此地的太阳高度角是。解析:本题结合我国古代的测时工具──日晷综合考查了分析问题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小题属于对地理基本技能进行考查的试题,具体考查了考生根据经纬度判断区域的空间记忆能力。
第(2)小题,从晷针要“指向正北、正南方向”我们可推知,晷针指向北极星,它与地面的夹角是晷针所在地区的地理纬度(29°36′N)值;从材料中“晷针要垂直穿过晷盘中心”我们可推算出,晷盘与日晷底座的夹角=90°-29°36′=60°24′,如下图所示。第(3)小题晷针影恰好在晷针的正下方,说明晷针所在地区的地方时是12时整。第(4)小题要求计算此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知,此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H=90°-29°36′-23°26′=36°58′。
答案:(1)B(2)60°24′(3)12(4)36°58′
根据近年来的高考试卷地理试题的命制特点,高考可能涉及本单元以下知识。第一,太阳活动。太阳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天体之一,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太阳活动对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人文现象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于此部分知识,高考可能以材料题的形式利用最新宇宙探测信息具体考查太阳活动的有关知识,也可能借助一些自然地理现象考查太阳活动的成因及考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第二,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作为地球运动的结果,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于正午太阳高度,2007年高考可能主要考查考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如利用近年来太阳能热水器在我国北方推广使用的现实问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及考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对于昼夜长短的变化,高考可能以读图分析题的形式将其与太阳高度的变化结合在一起考查。如以极地投影图为背景,综合考查地球的自转方向、某地的方位、大洋和大洲的分布、风带、风向、特殊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状况;通过极地投影图中隐含的时间等条件对自然现象和生活、生产常识进行考查。
第三,地方时、区时、日界线。对于此部分知识,高考常以某一重大地理事件(如国事活动、自然灾害、科技活动等)为切入点,通过日照图等进行具有一定跨度的综合考查。因此,我们要多注意教材中的“黄赤交角”“二分二至日的地球位臵”等图形并适时构建读图、绘图模式。
【能力测试】
下页的表格中,表1和表2是我国光明中学不同季节的作息时间表,表3是与表2同一季节的育才中学的作息时间表,据三幅表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1)光明中学夏季的作息时间表是,运用你所学的地理知识说明学校为什么要制定不同的作息时间表。
(2)育才中学可能位于()A.东部地区
B.西部地区 C.南部地区
D.北部地区
(3)说明你选择第(2)小题答案的理由。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设计 篇6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1 宇宙中的地球
教 案
[教学目标] 1.用图例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图表资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教学难点]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斗转星移这些现象我们都是很熟悉的,你们当中有谁知道在地球上这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吗?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其它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里将要学习的内容。(讲授新课)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①天体类型
A、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自身能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似球状的天体 B、星云 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C、行星 在椭圆形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自身不能发光。D、卫星 环绕行星运行的、质量很小的一种天体。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一颗卫星。E、流星体 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因同大气摩擦而产生的光迹,划过长空,好像从空中的某一点向外散射开,这种现象叫做流星体。
F、彗星 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
此外,还有其它的星际物质。其中,恒星和星云是两种最基本的天体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附:练习巩固对天体特征知识的理解和认识)②天体系统的层次
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各级天体系统的组成如下:
A、地月系 月球绕地球转动形成地月系。地球是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天然卫星。
B、太阳系 太阳、地球和其他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构成太阳系。
C、银河系 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构成银河系。在银河系以外,还有大约10亿个同其相类似的天体系统,人称河外星系。
D、总星系 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总星系。
天体系统共分为四个等级,按照从低级到高给的顺序依次为:行星系——恒星系——星系——总星系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①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划分依据:距日距离、质量、体积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2、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表现:地球上存在生命
原因:A、日地距离适中——适于生命姓的发展的温度条件 B、质量和体积适中——吸附大气,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C、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运动——原始海洋的形成。
地球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的惟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究其原因,除其所处的位置及自身条件外,还和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很大的关系。在太阳系中,大小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日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课堂小结]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用图例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图表资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课堂练习] 针对每个教学目标而选取的题目,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巩固。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设计 篇7
一、“课标本位”原则
地理教材是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所编写的教学用书。因此, 钻研地理课程标准、领会其实质是进行地理教材分析的首要原则。地理教师只有站在国家课程标准的高度去分析教材, 才能有更深的认识。例如, 课程标准对宇宙中的地球的要求有以下四点: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 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从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对宇宙中的地球的介绍是一个由远及近, 由宏观到微观的过程, 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这些标准的内在联系。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将这四条标准放在两个单元, 即《从宇宙看地球》和《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材分析时要能看到这两个单元的内在联系, 前者从宏观上学习地球, 后者从内部学习地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前后两单元的联系, 不能人为地分裂这两个单元。
二、整体性原则
地理教材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教材分析时要坚持整体性原则, 要注意知识结构的整体性、教材表述的整体性、程序方式的整体性和教学价值的整体性。
从知识结构上看, 鲁教版高中地理《从宇宙看地球》是一个整体, 该单元主要围绕宇宙、太阳和地球展开。
从教材的表述上看, 该单元由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组成。叙述性课文主要叙述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等地理理性知识, 即以地理程序性知识为主的课文。活动性课文一般是指教材呈现中以学生参与某种活动形式来表达教材内容的课文。例如, 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这一知识点, 教材通过叙述性课文的科学解释和活动课文的学生动手绘图来诠释, 两者的配合使用更有助于学生对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这一重难点的理解,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 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
从程序方式的整体性上看, 该单元由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构成。例如在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一知识点的安排上, 课文系统详细介绍了昼弧、夜弧的定义以及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 同时教材安排了昼弧和夜弧图、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的昼长图等图像系统, 通过这直观形象的图像系统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规律。此外, 教材还安排了一个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变化的活动, 这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活动中内化所学习的知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地理教材中的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师在进行教材分析时要充分挖掘这三者的内在联系, 发挥这三者的作用, 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从教学价值的整体性看,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确定三维目标, 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首要目标, 过程与方法是关键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目标, 这三个目标是统一过程的不同维度,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例如, 本单元的教学价值从知识与技能的维度看, 在于学生能够从宏观上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能够说出地球是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的原因, 能过理解地球运动的特征以及产生的地理意义。从过程与方法的维度看, 在于学生通过学习能提高自己的读图、析图、绘图的能力, 能提高自己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看, 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宇宙观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三、内外联系原则
地理教材的外部联系是指地理教材与外部知识经验的联系,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联系:与初中地理知识的联系、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 本单元中的地球自转方向、周期等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涉及, 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减少这些知识的教学时间。再如,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本单元还与数学、物理等方面有着密切的科际联系。比如, 地球公转在近日点和远日点运动速度的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物理学中开普勒第三定律进行探究。
地理教材的内部联系是指教材各组成部分的先后顺序与组织形式。分析教材内部联系的目的在于明确章节之间、专题之间、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在进行教材内部联系分析时可以绘制逻辑关系图, 以更好地理解知识间的关系。
四、学生主体原则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地理教师在进行教材分析时要坚持学生主体原则。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以及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因素, 综合考虑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现状确定教材的重难点, 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 在分析黄赤交角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时, 教师考虑要这部分知识学生在以前未曾涉及过, 且知识较为抽象, 而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 理解这部分知识难度较大, 因此要把这个知识点确定为一个难点知识。突破这一难点也要从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选择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更能调动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比如可以通过Flash动画边模拟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可到达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地理教师要重视对地理教材的分析, 遵循一定的分析原则, 不断提高分析地理教材的水平, 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摘要:教材分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 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尝试提出地理教材分析的原则, 并以鲁教版地理《从宇宙看地球》为例进行分析, 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分析地理教材, 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地理教材分析原则,鲁教版,从宇宙看地球
参考文献
[1]李家清, 陈实.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6) .
地球太无聊,去宇宙旅行 篇8
豆瓣评分:8.6
作者:达纳·麦肯齐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译者: 李永学
出版年: 2015-5
定价: 49.80元
《无言的宇宙》
《无言的宇宙》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达纳·麦肯齐的最新作品。他早年在杜克大学等大学教了13年的数学,但从未感觉教书是自己的使命,写作反而是他的最爱。1996年,在发现可以利用互联网传播科学知识后,他决定利用自己的数学和科学知识当一名专职作家。
书中向你讲述的是人类历史上24个美丽而伟大的公式背后的故事,从基本的1 + 1 = 2到揭示电磁现象的“麦克斯韦方程”,从著名的E = mc到神秘的“汉密尔顿的四元数方程”,清晰地解释了每一个方程的含义、谁发现了它,它们在人类发展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万物:创世》
豆瓣评分:9.0
作者:延斯·哈德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译者: 王遥路 / 陈亮
出版年: 2015-4
定价: 188.00元
《万物:创世》是延斯·哈德野心勃勃的“漫画宇宙史”三部曲之开篇。它以宇宙大爆炸“奇点”为起始,描绘了长达140亿年的宇宙进化图卷,直到人类诞生前夕。从傅科摆到中世纪手绘星图,从古老的玛雅文明符号到《丁丁历险记》漫画,从北斋笔下的浮世绘到波提切利的《维纳斯诞生》。所以说它不仅仅是一部以科普为己任的世界进化史,更是一部集人类知识之大成,又挑战人类知识上限的艺术史。
《宇宙兄弟》
豆瓣评分:9.2
导演: 渡边步
编剧: 上江洲诚 / 加藤陽一
类型: 动画
看到这个题材的日本动漫,只能感叹没有什么领域是日本人没办法触及的,剧情是由一对宇宙满怀幻想的兄弟身上展开的:童年一次目击UFO的神奇经历,就此改变了南波兄弟的一生。兄弟二人一同參加飞往宇宙的选拔队伍,共同为了儿时的梦乡而重新奋斗,弟弟当年的录音唤醒了他对“一同能上月球”的约定的记忆,让哥哥重整旗鼓,与弟弟朝着童年梦想前进。
《月球》
豆瓣评分:8.5
导演: 邓肯·琼斯
主演: 山姆·洛克威尔 / 凯文·史派西
类型:科幻
如果要让笔者选出一步近几年来看过的印象最深刻的宇宙科幻题材电影,毫无疑问我会选择《月球》。在众多宇宙题材的电影中,有人描述末世,有人追求星际大战,有人刻画外星人,但很少有人赤裸裸地描写孤独。联想到这几个月来众多宇宙事件,这部《月球》无疑最能反应宇宙旅行间最重要也是最难熬的事:孤独。
《Take Care, Take Care, Take Care》
豆瓣评分:8.3
又名: 君尚珍重,尚珍重,珍重
表演者: Explosions In The Sky
流派: 摇滚
发行时间: 2011-04
说到适合在太空旅行中听的音乐,还有什么比“天空大爆炸”这只电子后摇乐队更合适了呢?他们队名中所谓的“大爆炸”并不是真正的音乐术语,它是用来形容后摇在情绪堆积到最高潮的时候,吉他的破音爆出一片难以形容的巨大音墙。想象着听着他们的歌,闭上眼睛进入虫洞吧!
《hiizurushinji》
豆瓣评分:8.1
又名: 日出·神示
表演者: shuhari
流派: 摇滚
发行时间: 2014-06
日本后摇乐队shuhari说他们想做出让人感觉到飘渺于宇宙空间的音乐,去年发行的两张专辑完美地实现了这一目标,三人用日系器乐独特的强大灵性做出了2014年让我最为惊喜的作品。初听新专的风格略感怪异,从第二遍听起越来越棒,末尾22分钟的史诗长曲,构建了强大的宇宙空间感。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08-14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人教大纲)必修上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1.2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备课资料)06-19
给宇宙居民地球的通知小学五年级作文07-06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06-12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09-25
《浩瀚宇宙》教学设计11-06
人类认识的宇宙-教学教案08-21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反思10-18
宇宙的另一边教学设计05-20
宇宙起源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