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2012

2024-10-18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2012(通用12篇)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2012 篇1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白铜钢

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实施,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时代赋予我们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下面就《地球的运动》一课,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反思。

《地球的运动》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实际内容。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注重课外的伸拓,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教师在课堂上给了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同时,教师巧妙地把这些资源引入新课教学中,珠联璧合,事半功倍。学生的默契配合和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是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无论是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还是疑难题的讨论,他们积极思考、敢于创新、踊跃发言使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结合地图内容,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提取、归纳,不仅能力得到提高,辩证思维的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活动充分贯彻整个课堂始终,教室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是学生成长的空间、平台。活动形式多样化,有小组合作学习,有学生上台画图,有个体的展现,有团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充分彰显学生的能力。归根到底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师生新的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单向传输者,而是引导者、组织者、评价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对于每个学生的发言都能予以简要点评,而且点评得比较到位。

教学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教学我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结合自己的体验说出四季的感受。这样不仅是学生学得有兴趣,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取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演示过程中速度快了一点,理解能力强的部分同学很快就懂了,理解能力慢的还似懂非懂,今后我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教育教学效能,在教学中才能灵活的驾驭课堂,不断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2012 篇2

地球运动的综合考查是历年高考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光照图的应用在高考中占较大比重,且高考试题不断地推陈出新、灵活多变,因而地球运动便成为“考场杀手”,挫伤考生的自信心,影响考生正常水平的发挥。教师巧用“侧视光照图”分析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概念,将隐含、抽象的文字或图像信息变得直观、具体、明朗化,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思维,打开解题突破口。下面就两道例题简要说明“侧视光照图”的具体应用。

二、例题解析

例:2008年全国卷Ⅰ中的8—11题,对地球运动中的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昼夜长短的关系进行了综合考查。寻找解答第11题的突破口,要善用“侧视光照图”,将复杂、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成简单的点、线、面,将其直观、具体地反映在图像中,分析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正确思维,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图3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完成8—11题:

11.一年之内每天同一时刻(6时、18时除外),Q点在该经线上(%%)。

A.密集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B.均匀分布于整条经线

C.密集分布于南北极圈之间%

D.集中分布于南北两个区间

高考考点:晨昏线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解析:由题中文字信息可知, Q点为日出或日落时刻, 下面以Q点为晨线与该经线的交点, 即日出时刻为例进行分析。依题意, 假如选定一年之内每天同一时刻为5∶30, 春分过后, 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半球移动, 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变大, 北半球昼渐长, 纬度越高昼越长。原来5∶30日出的地方逐渐提前到5∶30之前日出, 则Q点在北半球将沿经线向南移动。而在南半球地方时为5∶30的经线位于夜半球, 所以每年3月21日—6月22日, Q点在北半球沿经线向南移动, 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反。同理每年6月22日—9月23日, Q点则沿经线向北移动。春秋分前后, Q点移动至最北, 在这段时间, Q点在北半球往返于一个区间, 如图甲所示

9月23日—次年3月21日, 太阳直射南半球, 北半球地方时为5∶30的经线位于夜半球, 而南半球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9月23日—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南移, Q点沿经线向北移动, 12月22日—次年3月21日, 直射点返回, 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变小, Q点沿经线向南移动。春秋分前后,Q点移动至最南,在这段时间,Q点在南半球往返于一个区间,如图乙所示:

从图乙可看出,一年之内每天同一时刻(6时、18时除外)随着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一个回归,该交点就沿该经线在赤道至极点之间移动。题目中强调6时、18时除外,而实际上只有6时、18时这两种情况可选B,即晨昏线与经线的交点从赤道到极点都可能出现, 而其他时间则不可能出现在赤道上。且时间越接近12时或0时, 其移动的范围越小, 在12时和0时的时候, 晨昏线与经线的交点移动范围就在极圈与极点之间了。 (参考答案:D)

三、方法点拔

地球运动的高频考点是其地理意义的灵活应用,如光照图的变形变式、昼夜现象与昼夜长短的变化、时间计算问题,在解题时要抓住地球运动规律,理清答题思路,掌握基本技巧,可简单归纳为: (1) 地球运动要以“二分”、“二至”日的日照图为基础。在解题时把各种有效信息回置于日照图中,然后进行分析解答。 (2) 日照图中分析地理现象的动态变化要以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为突破口,动态分析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对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影响,以及晨昏线的周日与周年运动规律。

四、回顾反思

地球运动教学中右手的妙用 篇3

关键词:地球公转 自转 五带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认识地球的运动”这一章,对于初中年级的地理学习是一部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地球运动包括围绕地轴自转运动和环绕太阳公转运动等。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的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都是由这两种运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地球运动”的学习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地球及其运动时,在建立空间概念方面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一些“差生”。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地理老师值得探讨的问题。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地轴为轴转动着,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文字表达方面看,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学生很容易识记。但在具体解决实际问题就出现了差错,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操作地球仪、地图等,也会有部分学生出现方向方面的问题,我们不可能永远去亲自指导学生操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是否能够主动探索相应的学习方法,应该与学生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就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问题,在我们老师看来是很简单,但是就学生来说,在具体的判定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问题上还是吃不准,(这从我们观察学生动手操作以及对地理知识测试中是可以看得出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准确判定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呢?如何准确判定特殊地图上的方向?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笔者摸索出用自己的右手来判定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方向的方法、用右手判定特殊地图上的方向的方法等,操作方便、简单、灵活,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现介绍给各位同仁以便探讨。

右手妙用之一:在教学地球公转这一部分内容时,对于地球公转方向的判定,我指导的方法是:让学生伸出右手,并靠近地球公转轨道,大拇指与其他四指垂直并竖直向上,掌心面对着太阳,这时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地球的公转方向。如图1所示。

右手妙用之二:在教学地球自转这一部分内容时,对于地球自转方向的判定,我指导的方法是:让学生伸出右手,大拇指与其他四指垂直,呈半握状,大拇指向地球仪的北极方向,那么其他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如图2所示。

联系实际,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地理老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体验到地理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联系实际教学,学生有亲切感,有利于学生对问题进一步的理解,可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到地理的价值。

右手妙用之三:判定地球自转方向的方法可以用来实地操作,来判定学生所在地区地球运动的方向,即:伸直右手,掌心面向水平地面,大拇指指向当地的正北方向,那么其他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当地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球自转方向判定的方法也可以用来判定特殊地图上的方向,例如两极地区的地图,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空间想象不到位,常常搞不清两极地区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东西南北方向,用右手判定法即可轻而易举解决。

右手妙用之四:对于北极地区的地图,让学生伸出右手,大拇指与其他四指垂直,手心贴近地图上某一点,大拇指指向北极,则其他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的方向,也就是某一点东方。

右手妙用之五:对于南极地区的地图,让学生伸出右手,大拇指与其他四指垂直,手心贴近地图上某一点,大拇指指向与南极点相反的方向,则其他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也是地图上某一点东方。

右手妙用之六:在判定地球运动方向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启发学生用右手识记地球仪上五个温度带以及划分五带的四条重要纬线,即:右手五指分别代表地球上五个温度带,中指代表热带、食指代表北温带、无名指代表南温带、大拇指代表北寒带、小指代表南寒带;指缝也可以看作地球上几条重要纬线,中指和食指的指缝代表北回归线、中指和无名指的指缝代表南回归线、食指和大拇指的指缝代表北极圈、无名指和小指的指缝代表南极圈。如图3所示。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 篇4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一

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班上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单元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关于天体运动是这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空白区,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活动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

这一节课有两个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公转速度在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差异。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那一幅度删掉了。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所以完全可以适当深入下去。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至于第二个难点,相对比较容易解决。只要说明了开普勒第二定律,基本上就没有太大问题了。至于有学生问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这个问题除了上帝,至今无人能够解决。所以牛顿晚年专门研究第一推动力,并把它归为上帝,并非我们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愚蠢。也许这个世界就是如此。

我感觉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放到教学中,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在最开始时,介绍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当然是先让学生讲);在将太阳日和恒星日时,适当设计了日期的推算和闰年的产生;在讲线速度时,提到了“神七”和火箭的发射。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可以给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带来一些生机和活力。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二

肯定的地方:

1.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中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有待改进的地方:

1.应充分留给学生多的活动时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2.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差生的感受。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三

本节课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转时,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们演示的是否正确,对有错误的地方,再找学生下来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确为止。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2、时间掌控不太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但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2012 篇5

渭南市临渭区吝店中心小学 冯伟

这节课为了让学生弄清楚地球内部运动会引起火山和地震,进而引发地形地貌的改变。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收集资料和图片、制作课件,以此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对地球内部的情景还是比较陌生,为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我给学生播放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视频,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进而逐步贴近生活。

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2、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过多地以教师讲述为主。课件本身只该是教师的一个辅助工具,但现在它却成了完全的主导者。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按照我预设的教学流程在学习,没能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

2、师生互动不够默契,许多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茫然不知所措,多部分是老师在唱独角戏,而学生却扮演了观众的角色。

3、教学环节的链接不够流畅自然。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多:了解地震和火山、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模拟地壳运动、解析地形案例。尤其是当认识了火山爆发,转而进入讲解地壳运动时,我只是以介绍的形式向学生阐述六大板块及漂移运动。对于我来说,当然明白这是教学的需要,接下来就是讲解板块各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形运动。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前后的教学内容根本没有联系性。小学科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路者,带领他们共同探索、求知,而不是直白的阐述观念。在处理各环节知识时,需铺垫设疑引导学生产生一定的求知欲,进而共同探索去解决这一问题,层层递进式进行。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篇6

主备人:孙玥婧(怡园中学)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③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特点。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运动有关,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教学难点: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大、小型地球仪等。教学过程:

1、点击屏幕右上方的[地球自转]选项,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自转,完成屏幕上的练习题。顺次点击,依次会出现答案。

2、在解决第三个问题地球自转方向时,鼠标点击,屏显,重点解决从从北极、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

3、鼠标点击右上角的[昼夜交替]选项,让学生观察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4、回到主界面,点击屏幕右上方的[地球公转]选项,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公转,完成屏幕上的练习题。顺次点击,依次出现答案。

5、鼠标点击右上角的[夹角]选项,鼠标点击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就会出现度数。使学生掌握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时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6、鼠标点击右上角的[直射点]选项,屏显太阳光直射点的移动情况,鼠标停在哪条线上,就会出现直射该线时的时间。使学生掌握太阳光的直射点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的移动。

7、鼠标点击右上角的[四季交替]选项,屏显地球公转轨道图,了解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位置。想具体了解哪一个节气的情况,可点击暂停选项。也可以点击表格中的节气一栏,也可以单独出现。

8、鼠标点击右上角的[地球的五带]选项,让学生了解五带的范围。

9、鼠标点击右上角的[昼夜长短]选项,让学生了解不同节气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情况。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2012 篇7

鲁教版高中地理中的气旋和反气旋、风带、季风环流、洋流、台风的移动路径、河岸冲刷淤积等, 它们的形成过程都与地转偏向力有关。虽然课标中没有强调这一原因, 但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规律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高考的热点。所以, 探究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规律就成了教学的关键。教师若用文科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 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因此, 教师应该借鉴理科思维方式和实验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验探究, 形成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规律。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得到的规律, 形象直观, 便于记忆, 理解深刻, 应用自如。

一、实验探究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发现规律

新课标要求“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提出探究方案, 师生合作, 搜集相关信息”, 形成规律。

1. 实验探究

教师设疑:通过“空中飞行的飞机留下的‘尾巴’”设问:“尾巴”是否总是直的?引出地转偏向力。“尾巴”是否都是向右偏的?设疑:“尾巴”是否能向左偏或不偏?

实验活动:甲同学打开一伞, 乙同学在伞面滴红墨水, 观察红墨水的运动轨迹。然后甲同学抬头面视伞面内侧, 顺时针转伞;乙同学向转动的伞面顶部滴红墨水, 再观察红墨水的流动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当雨伞处于静止时, 红墨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流动, 不会发生偏转。当甲同学抬头面视雨伞内侧, 呈现顺时针运动, 对乙同学来讲, 雨伞为逆时针方向运动, 所以红墨水在伞面运动的轨迹是向右边偏转的。同时提醒学生在用地转偏向力分析和解释相关现象时, 最好能总结出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规律。

2. 利用图片分析总结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规律

学生阅读课文, 观察台风图片资料:

教师介绍台风:台风起源于热带洋面, 四周空气向中心汇集, 它是一个巨大的空气旋涡。引导学生思考, 台风的空气旋涡运动实际上就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图1四周空气在向中心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

师生共同归纳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规律:

在北半球无论沿经线方向还是沿纬线方向作水平运动的物体, 其运动方向向右偏转。图示: (点虚线为初始运动方向, 实线为偏转方向, 以下相同)

教师进一步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南半球和赤道上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转的方向, 结合图2, 让学生运用相悖原理归纳南半球和赤道上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规律:

(1) 在南半球无论沿经线方向还是沿纬线方向作水平运动的物体, 其运动方向向左偏转。图示:

(2) 物体沿赤道作纬向水平运动, 其运动方向不发生偏转。图示: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可用小诀窍巧计规律:

(1) 北半球 (右手法则图3) , 伸直右手, 手掌朝上, 四指并拢与拇指分开且在同一平面上, 四指所指方向与物体初始运动方向一致, 大拇指所指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偏转方向。

(2) 南半球 (左手法则图4) , 伸直左手, 手掌朝上, 四指并拢与拇指分开且在同一平面上, 四指方向与物体初始运动方向一致, 大拇指所指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偏转方向。

(3) 观测者脸朝物体前进的方向, 北半球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偏向观测者右手那侧, 南半球则偏向左手那侧。

一句话概括为:北右南左赤道无, 纬度越高越显著。

二、学生自主活动——巩固规律

新课标要求“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规律, 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 做出判断”。

依据河岸冲刷淤积的问题, 让学生观察图5分析、判断崇明岛的成因, 沙洲群面积的变化。

具体步骤如下:

(1) 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

(2) 长江流向。

(3) 比较崇明岛南北两侧水道的宽窄, 流量的大小, 两侧深水航道的一般偏向。

(4) 地转偏向力导致长江冲刷南岸, 将泥沙堆积到北岸。

(5) 由于泥沙的堆积, 崇明岛终将和北岸连成一体。

思考:

(1) 崇明岛上C、D两个港口, 发展前途较好的是哪一个, 说出理由。

(2) 我国城市的主城区与建筑一般集中在大河冲刷岸还是淤积岸, 为什么?

三、课外社会实践——应用规律

新课标要求“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 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 并与别人交流。”“运用有关地理规律, 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教师介绍上体育课学生沿环形跑道跑的情景, 强调跑步要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

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问题: (1) 在环形跑道弯道处跑你受几种力的作用? (2) 北半球, 在弯道处为使身体达到平衡状态, 你认为沿着哪个方向跑最科学? (3) 南半球又是怎样?

网络查询:

利用规律解释我国公路中间高外侧低, 车辆靠右行驶, 而火车是左行驶的原因。

地球运动的证明 篇8

一、地球自转的证明

1、重力加速度不同位置(纬度)的重力加速度并不相等,呈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增的变化规律。原因是随着地球的自转,不同纬度的物体的离心力不同。产生现象:同一物体在不同地区重量不等;地球为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桔子状球体。

2、高空下落物体东偏很早以来,人们就发现掉入足够深的井中的物体,下落位置不在其正下方,而是在略偏东的位置或碰到井的东墙壁。原因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面物体自转线速度(向东)比井底快。类似现象:无风的天气条件下,从高空自由下落的物体发生东偏。

3、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且纬度越高,速度越大,偏转越严重。原因是地球不停地自转,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运动的物体与地面发生了相对运动。产生现象:北半球气旋逆时针旋转,反气旋顺时针旋转,南半球相反;北半球河流右岸侵蚀严重,而南半球左岸侵蚀严重等。这也影响到人们发射炮弹时,为了击中目标,必须考虑偏向问题。

4、傅科摆试验这是地球自转最有力的证明。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为证明地球自转所设计的一种摆,称为傅科摆。傅科摆绳长67米,绳端摆锤重27千克,这种摆自由摆动时间较长,便于人们观察。摆下有一个有刻度的圆盘,盘上刻有通过圆心的直线。静止时,摆锤正中应对准盘的圆心,观察时先确定盘中某一直线与通过圆心的子午线重合,然后推动摆锤沿子午线方向作南北方向转动。过一段时间,就会看到摆动方向偏离了子午线方向。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时间越长,偏转的角度越大。摆开始动以后,除重力外,没有受其它力的作用,按照惯性定律,摆的方向是应该不变的;但摆却偏转了,这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缘故。同样我们可以模仿这个试验,即牙签法。先用一只脸盆装满水,放在水平且不易振动的地方,待水静止后,轻轻放下一根细牙签(木质),并在牙签的一端做一记号,记住细牙签的位置。过几个小时后(最好超过10个小时),再去看时就会发现,细牙签已经转动了一定角度,看起来像是细牙签在转动,其实它并没有转动,而是地球在转动。这种方法其实就是一种简易的傅科摆证明法。牙签在北半球作顺时针(向右)转动,因为地球自转在北半球看起来是逆时针(向左)方向的。南半球则与北半球相反。

5、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再熟悉不过的现象。其它星辰的巡天周日运动,也反映出地球的自转。另外,航天飞机以及人造卫星绕日公转,完成一个周期后,所对应的子午线并不相同,更说明了自转的成立。如神州七号飞船绕地球公转周期大约为90分钟,公转一周后,其对应地球表面子午线,与前一次相差经度(西方)约22.5°。

二、地球公转的证明

1、光行差在无风的下雨天,人们走路时打伞的姿势应当是倾斜的,而不是垂直于雨点下落的方向,即存在“雨行差”。人们看到雨点运动的速度(视运动),为其真正下落速度与自己行走速度的合运动。恒星光线以每秒300000千米速度投向地球,人们发现观察到的光速与其实际速度不一致,而是存在一定偏差,即“光行差”。从而得出地球也在以一定的速度做公转运动,我们看到的光线应当是光真正的速度与地球公转速度的合运动,即视方向与原光线方向发生了偏离。

2、恒星的周年视差观察同一静止物体,角度不同,物体就会有不同的方位。一年当中,我们看同一颗恒星在视觉大屏(天球)上的位置并不相同,说明地球相对恒星来说发生了位移。

《可爱的地球》教学反思 篇9

《可爱的地球》一文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也是一篇自读课文。篇幅较短,内容较浅。我打算用一个课时结束。但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内完成一个知识点的下达呢?这一课的重要知识点应该是哪一个呢?这都是我备课中反复思量的问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发现这篇科学小品文有一个文体特征,就是每一自然段都有一句可以概括这一段的中心意思。在想到每次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我们学生所欠缺的`一个技能就是找中心句。而在现代文的理解中,能否找出中心句,并准确地概括文意,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中心句就犹如密密麻麻蜘蛛网中的几个亮点,让学生们在漫无头绪的文章阅读中找到路标、寻到方向。

进入课堂后,我首先领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划分小节,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朗读后,划出每小节的中心句,回答为什么作者说“地球是可爱的?”

很快地,学生们就一个接一个地划出每小节的中心句,在成功的鼓舞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当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把每小节的中心句划出之后,我抛出第二个问题:如何正确、快速找到中心句?提示学生们要用准确、精炼的句子表达。孩子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段首或段尾(有时也在第二句)。

二、中心句是全段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即全段内容都围绕这一句展开。

三、中心句往往是陈述、肯定式的句子(如果原文不是,在概括时要改成这样的句子)。

总结好这三点,我让大家记在书上,加深印象。

上完这节课后,我发现,再简单的文本,如果备课时能认真深入地准备,也能上出精彩的一节课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让学生们自主探讨,不再进行“老师报答案,学生记答案”的机械性教学。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2012 篇10

作者:徐乾坤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375 更新时间:2010-9-7 学科:科学 课题:地球的运动 课型:新授 教师:徐乾坤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通过分析地球不同纬度地带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3、通过绘图训练,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情趣,激发对科学和个人内在美的追求志向。[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关注的重点由宇宙空间转到了地球本身,主要介绍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长久的热点之一。教材首先从研究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与公转的运动规律入手,然后有选择地介绍了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典型地理意义:时差和季节变化。通过学习本节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些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如昼夜交替与昼夜长短变化产生的原因与变化规律、太阳高度变化、四季的更替等。[学情分析] 学生在升上高中之前有一年时间没有进行地理学习,就算在初

一、初二年级,大部分学生也只是把地理看成是一个“副科”而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对很多地理基础知识已经遗忘。如何唤起他们的记忆和激发兴趣,是高一地理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节的内容涉及了天文、地理、数学(代数、三角、几何)、物理等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怎样在学生现有水平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习,使他们能较好地理解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也是本章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新课标强调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发展,切实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地方时的计算。

4、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6、昼夜长短的变化。

7、季节更替。[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地球仪、手电筒、橡皮泥、牙签、红线等;多媒体课件。学具:地球仪、手电筒、橡皮泥、牙签等。[教学方法] 解决重点 : 运用多媒体课件,学生讨论,确定结论。

突破难点 :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确定结论。研究创新 : 教师设疑,学生分组研讨,解决问题。[课时建议] 4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板书)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第1课时 环节一 导入新课

环节二 探究学习

环节三

课堂评价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一)地球自传运动规律 1.自传方向

2.自传周期 3.自传速度

(二)地球公转运动规律 1.公转方向 2.公转周期

3.公转速度 展示两则案例:

案例1:把照相机固定,对准北极星附近的星空,长时间曝光,就可以得到一幅北极星附近星辰运动的照片。为什么照片上的恒星会呈现出这样的运动轨迹?

案例2:一位宇航员骄傲地对爸爸说:“爸爸,我已经绕地球转了20圈了!”爸爸笑着说:“孩子,我比你更了不起,我已经绕太阳转50圈啦,我还准备再转几十圈呢!”(1)你认为宇航员爸爸的话可信吗?为什么?(2)你知道这位宇航员的爸爸的年龄吗?理由是什么?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的自转(活动探究)

教师:将全班同学每4人分为一个小组,两人转动地球仪,两人把观察到的相关结果画在示意图上。学生:学生轮流转动地球仪,认真观察探讨,并把结果通过绘图等形式表达出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 方向

(1)自西向东

(2)逆时针——北极看

(3)顺时针——南极看 • 周期

(1)一个恒星日

(2)23小时56分4秒 • 速度

(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均为15°/小时

(2)线速度——赤道处最大,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

(3)南北两极点线速度和角速度均为零(学生质疑、提问)

学生: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

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启发、点拨、讲解。

2、地球的公转(活动探究)

教师:任意挑选若干名学生上台表演,参与教学活动。表演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和启发。

学生:上台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表演,通过表演、纠错,逐渐掌握自转与公转过程中地球的运动状态特征。

学生自主总结: • 方向

(1)自西向东

(2)逆时针——北极看

(3)顺时针——南极看 • 周期

(1)一个恒星年

(2)365日6时9分10秒 • 速度

(1)角速度——平均为1°/每天

(2)线速度——平均30千米/每时(3)近日点速度快于远日点。

评价方案:课后完成第15页活动2、3(2)。使学生产生兴趣,同时导入新课。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结论,教师在归纳总结中使师生共同提高。

第2课时 环节一导入新课

环节二 探究学习

环节三 课堂评价

一、地球的自转与时差 1.昼夜交替

(1)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自传(2)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 2.地方时形成

3.区时、时区及区时的计算 4.国际日期变更线

在同一时刻,家住中国北京的明明和远居美国纽约的姑姑打电话互致问候:

明明:姑姑,晚上好!

姑姑:明明,早上好!

为什么打招呼会越时间的差异呢?

二、地球自转与时差 昼夜交替

(方案1:动手演示)

(方案2:用多媒体辅助演示)

教师: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共同完成本部分的学习。

学生:首先观察地球仪,找到自己所在位置,并在上面立一根牙签,用橡皮泥粘住。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明暗关系。然后转动地球仪,使牙签处被手电筒照亮,继续观察明暗关系。接着找到明暗半球的分界线(即晨昏线),观察该分界线与手电筒光线的关系及移动方向。教师讲解、点拨:

1、晨(昏)线的判断。

2、晨昏线与入射光线垂直。

3、晨昏线所在平面经过地心(即晨昏线是大圆)。

4、昼弧与夜弧概念。延伸拓展:

1、昼夜交替一定是自转产生的吗?通过设疑质问,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2、日照图的画法和判读,这部分可根据课时和具体条件灵活安排。地方时

(演示观察)(方案2:播放视频)

教师:伴随着昼夜交替,地球上位于同一纬度且处于夜半球(非极夜)的两个地点A、B哪个先看到日出? 学生:每组在地球仪上相应位置贴上A、B两字母,用手电照射,转动地球仪观测并回答。相对偏东的地点比相对偏西的地点先看到太阳。教师讲解:地方时的计算公式和相关规律:(1)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2)东边经线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的早。

(3)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相差 15°,地方时相差1小时。(4)地方时的计算公式: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 说明:东(+)西(-)

例题:已知淮南地方时与北京时间差12分24秒,求淮南的经度。(116.9ºE)时区的划分和区时(读图思考)

学生:结合课本第17页图1.21和读图思考讨论。

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如时区和区时,区时与地方时,讲授区时的计算方法。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

说明:当所求区时时区在已知区时时区东边时用“+”,反之用“-”。

4、国际日期变更线

(承转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时区的划分和计算方法。现在请大家思考: 教师提问:当中时区是正午12点时,问东12区和西12区各是几点?[指时区图] 学生回答:东12区是24点,西12区是0点。

教师提问:对。如果中时区是9点呢,那么东、西12区各是几点?[指时区图] 学生回答:东12区是21点,西12区是前一天的21点。教师提问:好。如果中时区是15点,东、西12区各是几点? 学生回答:东12区是次日3点,西12区是当天3点。

教师提问:很好,通过以上计算,我们知道东、西12区虽然紧相邻,但在区时计算上的特点是…… 学生回答:钟点相同,日期差1天。

教师提问:对,我们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转动地球仪],如果转动地球仪让大家数一数转动了多少圈,也就是过了多少天,是否容易数? 学生回答:不容易数。

教师演示、启发:[拿出另一个做了日界线标志的地球仪]现在看这个中间粘了一条红线的地球仪,再去数转动了多少圈,是否就好数了?大家看红线对着你,[转动地球仪]看,过了一圈了,又过一圈了,这就是说已过两天了。为什么粘了这条红线就容易数了呢? 学生回答:因为有了标志,作为一圈的起点和终点。

教师提问:对,我们为了计算日期也应该在地球上确定一个人为的标志,作为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因为每个地方都可以随着地球自转,自然地运行到24点进入新的一天,24点就是新的一天的0点,但全球还需要有一个最早进入新的一天的起点。这就好比让大家排成一圈报数一样,必须有个排头才能开始报数。排头与排尾之间有个界线,新的一天与旧的一天也有个界线,我们叫作日界线。我们了解了日界线的由来,就是新旧日期的分界,或一天的起点和终点。但是把它划在哪里最合适呢? 学生回答:划在180°经线上,因为东、西12区相差一天。评价方案:第18页活动1、2。提出设问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实验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难点。

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师生互动,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思考逐步深入使学生认识清楚国际日界线意义。

通过演示实验,老师的启发,使学生突破国际日界线这个难点。

第3课时 环节一 导入新课 环节二 探究学习环节三 课堂评价

三、地球公转与季节 1.黄赤交角的形成

2.昼夜长短的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4.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1、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演示观察)

教师:注意结合前面学生活动,运用多功能晨昏仪(或播放视频)演示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其在确定直射范围和极昼极夜范围方面的意义。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总结:“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一轴”指地轴;“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终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的。

2、昼夜长短的变化

(播放视频)(方案2:也可用多功能晨昏仪演示)教师引导总结:

• 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均为12小时。学生:读图思考完成有关昼夜长短部分的问题。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多媒体课件演示(方案2:用多功能晨昏仪演示)

教师讲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用示意图表达)教师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小结式过渡)

4、四季的形成

练习:在下图中画出A.B.C.D四个位置地球的晨昏线、用斜线表示夜半球,注明日期和节气,标出自转和公转方向。

学生回答:略。

提问:阅读教材P21页最后两段及P22阅读部分,回答: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学生回答: 略

讲解: 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

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四季的划分 我国: 以“四立”划分

欧美: 以“二分二至”划分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北温带国家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评价方案] 新课程理念下地理学习评价要注重评价方式的的多样化和针对性。由于课程目标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式特点不同,各种评价方式的适应范围不同,因此要求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地理教师要从实际出发,26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

3,地轴。“三个基本不变”是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

;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两个变”是指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线、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是变化选择和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以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发挥各种评价方式的优势。本节的评价建议如下:

1、通过观察课堂上学生在小组活动、分组讨论、演示观察等活动中的表现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评价时重点关注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科学精神与态度,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的态度和责任感等几个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2、布置实地观测、探究活动等多种形式的作业。例如日影的探究,测量学校所在地经度,简易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等。

使学生明白黄赤交角的存在是产生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基础。为学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做好准备。

理解并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说明四季更替是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综合表现,通过练习可以更好的突破这一难点。

第4课时 复习课

环节一导入新课 环节二探究学习

环节三课堂评价

一、复习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 [复习目的]

1、掌握地球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规律,特点和地理意义。

2、熟练的运用地球运动的规律地理意义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复习重点] 地球的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是高中地理的最重要知识,是历年高考必考知识。[复习难点](1)恒星日与太阳日。(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3)太阳高度的计算。

(4)利用地运动知识解决实问题。[教学方法]精讲精练式教学法。

[例一]读恒星日与太阳日图1,回答下列问题: 图1(1)图中A.B两线段中:表示恒星日,表示太阳日。(2)恒星日比太阳日(长或短),原因是

。(3)地球自转的真正期是,时间为

。答案:(1)B

C(2)短

恒星日比太阳日少转59′。(3)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说明](1)恒星日:真正周期,自转360o,所需时间23时56分4秒,科学研究用。(2)太阳日:自转360o59′,所需时间24小时,生活中应用。△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1)当自转与公转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2)当自转与公转不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3)恒星日大小不变。

[例二]读图2,完成1-2题的要求(阴影为夜半球)1.图中的M地时间是

A.3月21日12时 B.3月21日8时

C.9月23日6时 D.9月23日中午13时 答案A

[点拨]从图中信息可知,晨线与子午线重合,因此一定是二分日,然后就容易判断了。M点所在子午线比晨线早6小时,即为12点,所以应选A项。2.图中表示时节,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东北山区的河流有春汛 B.我国的植树节马上就到来

C.M点的昼长夜短 D.此时太阳直射点是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过渡 答案B [点拨]我国植树节为3月12日,图中表示的时间为北半球春分日,即3月21日。东北地区河流春汛大约在4月份左右。图2 图3 [例三]图3是6月22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状况,读图并回答: ①这一天太阳直射

线。

②在图中画一条直线表示黄道面的位置。③图中有一处的画法有错误,请改正。

④如果黄赤交角减小,寒带、温带、热带的范围大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点拨]这道题目是全国高考地理试题中第一次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即如果黄赤交角减小,寒带、温带、热带范围大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热带的范围是46°52′(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寒带的范围是90°-23°26′=66°34′,北温带的范围是66°34′-23°26′=43°8′。假设黄赤交角减小到23°,热带的范围是46°,寒带的范围是90°-23°=67°,北温带的范围是67°-23°=44°,即热带、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答案]①北回归线 ②黄道面的画法通过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地轴与赤道的交点。③正确的画法将北极圈向南移动与晨昏线相交。④热带的范围缩小;寒带的范围也缩小;温带的范围扩大。[例四]读中心点为地北极的图4,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判断1-2题: 1.甲地的时间为

A.8时

B.9时 C.15时

D.16时 2.下列说法,可能的是

A.华北平原正值小麦播种季节 B.华北平原正值小麦收获季节

C.长江中下游进入梅雨时期

D.罗马进入雨季

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图4,若 图4 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 7月7日,判断3-4题: 3.甲地的时间为

A.15时

B.9时

C.3时

D.12时 4.北京为

A.6日8时 B.7日8时 C.6日20时 D.7日20时

[点拨]此题重点检查考生在理解了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之后,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逻辑推理和判断。该题是一道一图两设问题,第一和第二设问中都提示中心点为北极,根据平时复习,学生可以确定该图为北半球的俯视图,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第一设问中已说明阴影部分为黑夜,因此可确定阴影和非阴影区的界线为晨昏线,进而判断甲地时间为晨线所在经线时间相差3小时,则甲地时间为9时,第①题正确选项是B。图中晨昏线经过极点与经线重合,根据所学知识,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只能在春秋二分,由此判断图中所给时间为春分或秋分,故第②题正确选项A。第二设问中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该图180o的经线和时间为0时的经线,即甲地的时间为3时,北京时间和0o经线的时间相差8小时则时间为7日8时。

[例五]读图5(阴影部分为夜半球)设北京为7月1日20时,完成以下要求(提示:先判定经线的经度)

图5 图6 1.在图上画出位于东半球,昼夜等长的一点A。2.A地日期为

日。

3.A地地方时应在 时

分至

分之间 [点拨]此图右边第一条经线7月1日12时(因为每天太阳 直射的一条经线为地方时12时)。此时北京(东经120o)为 7月1日20时,正午12时的经线是本初子午线(东经120o-(20时-15时)×15o),西线20o以东至东经160o为东半球,A点应标在右边第一条经线(0o)与第二条经线之间(西经 30o)之间。

本初子午线此时是12时,西经20o与本初子午线相差20o,经度相差1o,时间相差4分钟计算,相隔20o相差80分钟,所以A点的地方时在10时40分与12时之间。[答案](1)A点正确位置应在图中加粗的范围内(占两条经线间范围的2/3),如图6(2)7,1(3)10,40,12,0 [随课练习](备注:此部分可以根 据学生实际灵活安排)读图7回答1-2题 1.A点位于

A.北极点的西南方向

B.南极点的东北方向 C.北京的东南方向 图7 D.中山站(科考站69°22′24″S,76°22′40″E)的西北方向 2.此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鄂毕河和叶尼塞河下游出现凌汛

B.北印度洋自东向西行驶的船只正好顺水

C.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区正值多雨季节

D.我国长江中正游平原农田中,油菜生长良好 3.图8为北京时间早晨6点的全球昼夜半球图,图8 分析回答:

(1)这天是

(2)此时A点的地方时是

点,A点当日的 昼长是

时。

(3)图中A.B.C.D四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点,地转偏向力可忽略不计的是

点。(4)此时地球公转位于

日点附近,我国东部地区盛行

风和

气团,北印度洋洋流呈

时针方向流动。

(5)图中C 点位于B点的 方向,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4.读太阳光照图9(阴影部分为夜半球,A为太阳直射点),完成以下要求:(1)该图表现出完整的(洲或洋)范围,这里蕴藏丰富的资源。

(2)此时地球上

(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3)此时北印度洋的洋流是

方向流向。

(4)在图上画出此刻地球上新的一天与过去的一天的两条分界线,图9 并标注出经度。

(5)此刻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范围

(略大于、略小于、等于)过去的一天的.范围。[参考答案] 1.C

解析:从图中信息可判断,A点位于南极圈附近,在北京南。A点又在东经130o到东经160oE之间,因此可准确判断A点在北京的东南方向。

2、A 3.(1)6月22日

夏至日

(2)4点

16时(3)B

B(4)远日点

东南季风

热带海洋气团(5)西南

60o34′

4.(1)南级洲

煤炭(2)北极圈以北地区(3)逆时针

(4)图略,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A点为当日12点,A点所在经线为180o,即日界线,另外可知0o经线此时为零点,因此新的一天与过去一天的分界线即为0o经线和通过A点的180o经线。(5)等于

通过复习使学生真正掌握本节内容。

应用精讲例题让学生掌握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让学生通过随堂练习,加强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素质和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教 学 反

思 本节内容我计划使用四个课时,内容较多,难度较大。而且由于内容涉及很多数学的立体几何知识,但在讲解此部分知识同时数学并没有讲到立体几何部分,因此更增加了难度,基于以上原因,如何把新课改的思想更好的运用到本节课中,将成为完成好此节课的关键。

事实证明,把新课改的思想充分的运用到此节课当中是正确的,教学效果非常的好。这节内容的每一课时的难点都较多,如:恒星日和太阳日,地球公转的轨道,昼半球和夜半球,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位置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等。突破这些难点的办法主要是通过使用课件和教具。一边讲课本内容,一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演示:一轮红日从东方慢慢升起,从西边落下,配上音乐“东方红、太阳升……”学生看到太阳周而复始地东升西落,好像太阳绕地球旋转,教师抓住这个司空见惯但又极易造成错觉的问题进行后面的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在讲解地球的自转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演示,把屋内的光线调暗,用一盏台灯对着地球仪并进行转动,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地球的自转,并让他们自己给出相应的结论。在一些问题上还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探究,这样对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启发思维方面起到了辅助性作用,使每节课都比较轻松的完成教学。通过这种授课方式,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拓宽了知识面,意志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丰富,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知识层次的差距、参与的积极程度不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教师设计的各项活动,往往就是那些知识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就成了小组的主帅,自觉不自觉地包办了一切,代替了一切。而那些学困生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附庸,甚至一言不发,即便发言,不是语无伦次就是不着边际,这样学习的效果就可想而知。

2、教师指导未能及时到位。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储备情况和可能遇到的障碍等缺乏预见性(主要是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使指导不能做到有序到位,使得教师的作用大打折扣,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讲解本节之前先对学生初中时期的地理知识做一个复习,如经纬网,地球的基本知识等,这样教师在整个指导过程中才能更好的把握好指导的分寸。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改进提高呢?

1、教师要关注差生,多进行品质教育,提供参与机会。

作为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关注所有学生。尤其要投入更大的精力,用更大的耐心去关注差生,要付诸于爱心,多采用鼓励性评价,给学生以信心,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给差生吃“偏饭”,多提问、多参与、多关注、多激励,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2、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形象,做研究型的教师。

“地球运动”的解题核按钮 篇11

1.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及计算: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离多远减多少

例1 :图1从a→c→b→c→a是某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是:

A.16°26′N B.7°S C.29°26′S D.16°26′S

(2) a所代表的日期是:

A.北半球的夏至日 B.北半球的冬至日

C.北半球的秋分日 D.北半球的春分日

解析:读图1可知,该地有直射现象,说明该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在南方时,最低的正午太阳高度为83°,大于太阳在北方时最低的正午太阳高度,说明该地位于南半球的热带地区。该地如图2中圆点所示,12月22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83°,6月22日该地太阳光线如图1中b所示。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的90°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离多远减多少,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83°,说明该地与直射点南回归线的距离为7°纬度差。故该地纬度为16°26′S。

参考答案:(1)D (2)B

2.日出日落的方位: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有昼夜交替的地方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有昼夜交替的地方东南日出,西南日落

例2:图3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所绘的“25°N附近某小区域示意图”,为正确标注该图的指向标,同学们测得O城6月7日日出、日落分别在X、Y方向。读图完成(1)~(2)题。

(1)该图的指向标是:

(2)河流XO段的流向为:

A.由东南流向西北 B.由西南流向东北

C.由西北流向东南 D.由东北流向西南

解析:6月7日太阳直射北半球,除切点外,全球其它地方日出方位为东北,日落方位为西北,如图4所示。由此推断河流XO段的流向为东北流向西南。

参考答案:(1)C (2)D

3.太阳与影子的方位正好相反:直射点以北的地方,正午时太阳在正南,影子在正北,直射点以南的地方正好相反

例3:图5是北半球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高度日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经度是:

A.15°E B.15°W C.30°E D.30°W

(2)一年中该地正午物体影子朝北的时间约为:

A.3个月 B.4个月 C.8个月 D.9个月

解析:伦敦时间为10:00时,该地地方时为12点,由此计算出该地经度为30°E。由图可知,该地春秋分与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相等,故该地在北回归线与赤道中间,如图6中的圆点所示。当太阳直射点在该地以南时,该地正午时影子朝北。一年中有6个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大约有3个月太阳直射点在该地与赤道之间,故第(2)题选D。

参考答案:(1)C (2)D

4.某地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位于南、北半球同纬度的甲、乙两地,甲地昼长等于乙地夜长

例4:图7为同一日期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的昼长状况,据此回答(1)~(2)题。

(1)四个地点中,纬度数值相同的地点是:

A.甲、丁 B.甲、乙、丙

C.丙、丁 D.没有纬度相同的地点

(2)图中丁地的日落时刻是:

A.6时 B.15时 C.18时 D.21时

解析:南、北半球同纬度的两地,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两地昼长之和为24小时,具体如图8所示。题中甲、丁两地的昼长之和为24小时,甲地昼长等于丁地夜长,故甲、丁所在南、北半球不同,但纬度数值相同。丁地昼长为6小时,上午和下午各为3小时,日出时间应为9点,日落时间为15点,具体如图9所示。

参考答案:(1)A (2)B

5.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与之相对的经线地方时为0时(或24时)

例5: 图10圆圈表示某条纬线,A点为晨昏圈与该纬线的切点。A点地理坐标为(80°N,150°W),且此时北半球为冬半年,则伦敦时间:

A.2时 B.6时 C.18时 D.22时

解析:冬半年北极周围有极夜现象,A点为80°N纬线与晨昏线相切的切点,即晨昏线与极夜圈相切,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点,具体如图11所示。150°W的地方时为12点,伦敦所在的0°经线地方时应为22点。

参考答案:D

6.地球上两点之间最短距离为经过这两点大圆的劣弧部分,大圆每度长约为111千米

例6:如图12所示,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从A地到B地的最短路径是什么?

解析:最短路径是ACB弧,因为A、C、B三地在晨昏线上,晨昏线是地球的大圆,球面上两点之间最短距离是经过这两点大圆的劣弧部分。

参考答案:ACB弧

例7:晨昏圈上有5个等分点,若其中一点地方时正好为12时,则不相邻两点之间的球面最短连线可能:

A.同时出现日落

B.经过太阳直射点

C.是纬度固定的一段纬线

D.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

解析:根据题目叙述:五点中的一点地方时正好为12时,则该点为晨昏线与极夜圈相切的切点,且为晨昏线纬度最高的点。晨昏线为地球上的大圆,晨昏圈上有5个等分点,不相邻两点可能同时位于晨线或昏线上,所以有可能同时出现日出或日落。晨昏线太阳高度为0°,不可能经过太阳直射点;两个日期的分界线为地方时0点经线和180°经线。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不可能是晨昏线的一半,180°经线一般情况下也不是晨昏线的一半。所以本题选择A。

参考答案:A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2012 篇12

一、地球基本运动不是简单的 1+1=2

教学安排时, 教师一般是先分别单独地讲解自转和公转, 然后合二为一地讲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讲述自转与公转的位置关系、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在这里, 如果我们教学过程中严谨地对照教材的前后文, 就会注意有细节问题出现:在单独讲述自转时, 教材中是把地球个为一个有体积的物体来研究, 分析其运动速度、方向和周期方面的内容;在单独讲述公转时, 却又把地球作为一个没有体积的点来研究的, 分析其运动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方面的内容;当将两者合起来分析其关系时, 教材对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作了定义式的解释:“地球自转的平面就是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就是黄道平面”和“过地心且与地轴垂直的平面为赤道平面”。这三句话其实是值得教师推敲的。

严格来说, “地球自转的平面就是赤道平面”是将地球的体积忽略了, 只作为一个点来看待了。而要研究地球表面上不同位置的自转运动是不能将地球的体积忽略的。所以, “过地心且与地轴垂直的平面就是赤道平面”才可准确定义赤道平面。同样, 在高等教育大学教材中, 关于分析宇宙天球环境中地球的运动时, 是将“地球公转平面就是黄道平面”作为黄道平面的定义。这就将地球公转时的地球作为了忽略体积的点, 它存在一个平面之中, 在大尺度范围的研究中这样是可以的。而在高中教材中讨论地球自转与公转关系时, 若忽略地球的体积是不恰当的。有体积的自转地球和无体积的公转地球联合起来讲述, 很容易让人费解!也难对要学习的相关内容起积极的作用。所以, “地球公转的平面就是黄道平面”这个黄道平面的定义解释是还要分析才行。笔者认为, 黄道平面就是地球公转时不同位置的地球地心与太阳中心连线所形成的平面 (如图) 。即地心公转的轨道平面就是黄道平面。这样, 地球也是作为有体积的地球在公转运动了。

将体积纳入地球运动中, 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 (1) 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关系, 黄道面和赤道面都始终相交于地心这个点上, 经过地心的这两个平面的夹角是不会改变, 称为黄赤交角, 这样就更能说明地球自转与公转在空间位置上关系; (2) 有助于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由来, (3) 太阳直射点的运动位置和时间 (节气) 的对应的关系, 比如, 可以叫学生在地球的运动图中直接把地心C和太阳中心相连起来, 很明显地判定出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 从而区分是夏半年还是冬半年等时间与空间的对应关系问题; (4) 可以帮助太阳平行光方向的定义。等等所涉及课堂内外应注意的相关地球运动意义方面的知识内容。

二、要注意到太阳光怎样在地球运动过程中照射地球

分析教材时, 我们注意到:讲述太阳直射回归运动时, 教材并没有对太阳直射点做太多的分析, 直接对其回归运动着手论述, 在教学中或学生学习中, 都会感到这里知识缺少了太阳直射点由来方面的内容, 使得内容上和前面的地球运动的内容衔接有点不顺当。据此, 若要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太阳光照的知识, 我们也要在课堂内外做一些细节上的补充。

太阳光线是以辐散光线照到地球来的, 而太阳直射点又是在哪?教材里没有作具体的讲述, 教师可以作为补充提出来, 以助于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的来龙去脉。太阳直射点应是沿着太阳中心与地心连线方向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点。将地球作为球体, 太阳中心与地心连线与地表面的交点。 (如图)

这样, 将帮助学生在地球运动中找到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也能在教材图中找到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为地球表面与黄道面相交的圆, 此圆所跨的纬度范围也一目了然地在图中表示了出来。如此, 就能清楚地把太阳点射点作回归运动具体地在地球运动图中形象地描述了, 一改用抽象的语言来讲述其规律。

另外, 在小学和初中学习中, 太阳光线是以辐散光线向周围照射的, 而在高中地理学习中, 我们将太阳光作为平行光来学习的。那么, 就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了。太阳平行照射地球的光线方向是以什么为方向标准呢?认清楚这问题对之后学习地球运动意义是很有帮助的。

从上述太阳直射点的由来中, 我们可以发现, 不论太阳光线以什么角度照向地球, 总有一条沿着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连线的太阳光线要照到地球上来的, 其实就是上述的太阳直射光线。而这条光线是在黄道平面里的, 所以, 推理之, 太阳照射地球理论上的平行光线方向是以太阳直射光线为标准的, 其平行于黄道平面或在黄道平面内, 指向地球的平行光线。 (如图)

补充太阳直射点的由来和太阳平行光线的介定, 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把握地球运动的知识内容。加深对太阳直射点运动的理解, 衔接了作为地球运动内容与太阳光线照射地球内容上的内在联系。

上一篇:阳光心态作文下一篇:未来的学校作文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