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壮歌》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10-14

《生命的壮歌》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12篇)

《生命的壮歌》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理解关键词:竟、显然、蚁国英雄等词,在此基础上感受蚁国的团结协作和蚁国英雄的壮烈精神。

3、10个词语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1、“生命的壮歌”,哪个词分量最重?给它组词。(师择优板书:悲壮、壮丽、壮烈)

初读后,有什么感受?用上上面的一个词。

2、“蚁国英雄”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3、朗读感受绝境的危急。

蚂蚁们遇到绝境了吗?遇到怎样的绝境?先边读边划下相关语句,再指名朗读,读出身处绝境的紧张氛围,营造适宜的情感基调。

4、在绝境中,是怎样做的呢?

5、生边默读边划出相关语句。

6、指名读,理解“竟”、“显然”、“蚁国英雄”,指导朗读,感受“壮”。

什么叫竟?为什么用竟?体会游客的惊叹。指导朗读,感情读到位。

什么叫显然?显然什么?为什么?用“因为……所以……”和“虽然……但是……”来说。

蚁国英雄是指谁?为什么?

师总结:是啊!外层蚂蚁的英勇壮举,使它们无愧于“蚁国英雄”的称号。让我们读出它们的悲壮吧!

7、读到这儿,你们又有怎样的感受?每多读一遍,我们的感受就深刻一层。

师总结:是啊,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别人的生命,这是世界上最悲壮的歌!

此时,你胸中涌动着对英雄怎样的感情?让生带着相应的感情再读一下“蚁国英雄”!

8、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这震撼人心的故事吧。出示:在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区区弱者

身处火海

迅速突围

令人

蚁国英雄

坚守岗位

伟大壮举

可歌可泣!!

9、背诵10个词语,永远记住这个故事。

10、作业;阅读《拓展阅读》上的17课的“蚁团漂硫”,把感动你的句子划下来,并写下你的感受。

背诵课文。

《生命的壮歌》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然而, 生命又是难以读懂的。尽管对生命的认识有深刻与肤浅、对生命的态度有尊重与无视、对生命的行为有珍惜和放任等种种情况, 但小学生毕竟处在对生命认识的“启蒙阶段”。所以, 教学该课时, 应该多一份思考和掂量, 让“语文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 激发学生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让语文教育活动成为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以理智与激情穿越“生命的壮歌”。

一、单独教学《生命的壮歌》不妥

四年级下册《生命的壮歌》是很多老师进行公开教学时比较喜欢选择的文本之一。诚然, 随着我们对《生命的壮歌》文本解读的视角拓展、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策略的创造……课堂会发生变化, 呈现多彩的面貌。但是我们还是不能不顾及教材编排体系, 将该课文提取出来进行跨进度或跨学期的教学。

生命教育应该在学生一定认知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行, 也就是说, 要按照教材的编排体系, 科学地、有序地开展生命教育。编者在本组课文中先编排了课文《天鹅的故事》, 再学习《生命的壮歌》, 一组课文整体地、圆满地让学生感受生命, 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受到熏陶和感染, 这样的生命教育才会真正触动学生, 从一个个形象的、具体的任务和事例中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才能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由此看来, “孤单单”地教学《生命的壮歌》实在是不可取的。

二、尊重学生, 和谐师生关系, 方能教学好《生命的壮歌》

《生命的壮歌》唱响的是一首壮烈的生命之歌, 文本用“蚁国英雄”和“生命桥”这两个小故事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 但是, 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课文虽然篇幅短小, 但是十分精悍, 语言虽然简洁朴实, 但是思想含蓄深邃。再加上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的有机结合, 在同组教材中是最为突出的。那么, 在我们着手进行生命教育的时候, 应该有种思想准备, 这就是我们必须倡导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教学理念。

首先, 要尊重学生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情感体验。我们的课堂只有有了学生自己对生命加以情感体验, 才是实在地进行《生命的壮歌》的教学。当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走进课文, 走进作者心灵, 受到强烈震撼之际, 老师就应该让学生去思考, 去想象, 去探索, 让孩子们把最真实的声音呼喊出来。因为多元的解读能让文本的价值不断提升, 孩子们思维的火花, 会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交流中闪烁着, 呈现着。

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教学中, 老师紧紧抓住“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 笔直地坠入了山涧”一句, 将该句与《天鹅的故事》中的“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进行比较。)

师:同样都是从高处落下, 同样运用了比喻句, 为何一个比作石头, 一个比作鸟呢?

生1:书上说:“……老羚羊紧跟后面也飞跃出去。”因为老羚羊像一只鸟一样是飞出去的, 可是没有飞多久, 就作为桥墩, 让年轻羚羊蹬了一下, 所以才像断翅的鸟。

生2:我觉得是因为老羚羊的牺牲精神值得赞扬, 所以不用石头这样的词来形容它, 而是用有生命的鸟来形容它, 而断翅的鸟, 是很可怜的, 想飞飞不起来, 就像老羚羊一样, 它也不愿意死亡, 可是为了种群的繁衍, 它还是作出了牺牲。

生3:我觉得用断翅的鸟来形容老羚羊下坠的样子, 是因为鸟是在天空自由自在的飞行的, 而羚羊也是在森林自由自在的生活的, 可是猎人来了, 要捕杀羚羊, 它们即将失去自由, 可是它们宁可死, 也要让自己的同伴自由, 能让它们像小鸟一样自由地生活, 而老羚羊却永远地失去了自由, 就像鸟儿失去了能飞行的翅膀一样。

生4:我觉得老天鹅为了用自己的胸脯撞击冰面, 必须加速下落, 力量才大, 所以用石头作比;而老羚羊为了把自己当“桥墩”, 就要尽量减缓下坠, 就用挣扎中“断翅的鸟”作比。

师:同学们的理解太精彩了。

其次, 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想让学生真正对生活和生命有所感悟, 对自身与别人的生命价值有所思考、有所提升, 课堂必须是学生精神世界的体现。师生关系应该是生活状态下的你我平等地和谐相处。教学中, 可能会出现学生的视界与文本差异过大, 出现学生有某方面的知识结构的缺陷, 出现学生处于思绪不集中、混乱或迟钝……阅读是一种内心感悟, 这种感悟出现偏执是很正常的。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时, 教师作为一个知识构成较完整者, 占有资料较丰富者, 理解感受力较强者, 有责任去扶正、引导、激励。学生“听懂”不是成功的教学, 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更不是《生命的壮歌》教学追求的目标。

三、多元对话, 师生共同感悟生命

生命教育, 就是要按照教材的编排体系, 营造一个师生平等和谐的氛围, 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科学地、有序地进行。只有这样, 《生命的壮歌》的教学才可以和学生一起以理智与激情穿越“生命的壮歌”, 感悟生命, 聆听生命的吟唱。

第一步:创设进一步感悟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语境。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命教育资源, 为学生创设进一步感悟生命意义的丰富语言环境。具体做法是以刚学习的课文《天鹅的故事》来“起兴”, 以已经感悟到的生命的意义来组织语言导入文本。例如:“同学们, 《天鹅的故事》是一首歌, 深情的旋律打动着我们。这是一支勇者的歌, 一支奋斗之歌, 是天鹅用团结和智慧创作的一首生命之歌!歌声回荡, 回荡在俄罗斯的天空, 回荡在美丽的贝加尔湖畔, 回荡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天鹅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奉献。从现在开始, 我们就要关注生命, 珍爱生命, 热爱自己的生命, 更要关爱他人的生命, 今天, 我们学习《生命的壮歌》, 让我们再次来感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就这样, 让学生在丰富的生命语言里, 在充满生命真情与智慧的氛围中来学习、感悟《生命的壮歌》。

第二步:在阅读文本中与学生一起感悟生命。自主阅读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是生命与生命的精神对话。《生命的壮歌》的教学, 就应该在生命与生命的精神对话中来独特地感悟、理解生命。

我们来看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在烈火焚烧的瞬间, 那些外层蚂蚁的心中想的是什么呢?

生1:它想, 我死了, 不过我的朋友还活着, 蚁王还活着, 我们的种族就可以生存下去, 死也值得。

生2:它会想, 我不在外层, 谁在外层?我愿意牺牲自己。

生3:它会想, 我不想死, 我再也见不到我的朋友和亲人了。

师: (顿了一下) 是呀, 古语说蝼蚁尚且偷生, 能生活在自己的朋友、亲人身边, 和他们一同欢笑、一同玩耍、一同生活是每个生命都想拥有的, 当生命消失的瞬间, 我们外层蚂蚁们对亲人朋友是那样的不舍, 可是他们为何还是迅速地扭成一团, 至死也不松动丝毫, 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呢?

生4:因为它们知道如果每只蚂蚁都不愿意牺牲自己, 他们的朋友、亲人都会死掉, 虽然不舍, 也要尽自己所有的力量让他们生活下去。

生5:他们的死亡, 铸就了更多的生的机会, 他们的牺牲是有价值的, 虽然不舍, 还是要坚持住。

学生3的回答让我们在慷慨激昂的勇于赴死声中, 猛地出现了一个怯弱的怕死声, 如何对待课堂主旋律中的这一“异音”呢?看着孩子那张生机勃勃的小脸, 老师完全尊重了学生的那种可贵而又真实的情感体验, 充分而又自然、恰当地肯定了学生的想法。是呀, 不想死是人之常情, 古人云:蝼蚁尚且偷生。这种对生命的不舍, 应该是千真万确地存在着。这个孩子才是真正地走进了蚂蚁的心中, 才是真正地将自己的情, 自己的心融汇到文本当中去了!文本的主题不就是对生命的讴歌, 对生存热望的赞许, 对追求生命的颂扬吗?此刻, 教师也不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一句“可是……”引导接下来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进一步认识。

第三步:在入境入情的朗读中聆听生命的吟唱。感悟、体验与理解生命是沉重的, 但又是极有价值的。读为心声, 如果说讲解带来的是理解, 那么文本的朗读便是感受、感动, 赋予文本以新的生命。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在吟唱中感悟《生命的壮歌》。品读时, 学生对于生命的意义和同伴间无私的奉献精神会逐渐产生全新的解读。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读, 师生共同营造朗读的磁场, 使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在读中不断呈螺旋式上升, 从而真正走进蚁国英雄、羚羊飞渡时的精神世界, 体味生命带来的强烈的震撼力。

《生命的壮歌》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人教实验版语文第七册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扣题质疑

今天,让我们共同聚焦1999年9月22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共同聚焦一个大陆同胞年轻的生命,共同聚焦那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板书齐读课题)上节课大家提出疑问:生命桥指的是什么?它靠什么跨越了茫茫海峡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动人的真实故事。

二、精读品析真情感悟

(一)感知故事内容,体悟血脉亲情。

1、大家知道,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那么,他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呢?

听老师朗读,我们一起来感受小钱那满怀希望的期待。(第二自然段)

师:听读时,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全体交流感受。

重点理解:“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1)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这段话中,用心去体会,你体会到了什么?

(2)小钱的生命就像含苞的花朵,不曾开放就将凋零,多么可惜呀!请大家用痛心的语气读读这句。

师: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但是,小钱是幸运的,他期望已久的骨髓找到了!

读出这句话,带上你的欣喜!(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2、让我们赶快去台湾看看吧!

(多媒体播放台湾9·21地震录像)多么可怕的地震,恰巧就发生在台湾,就在昨天,这可是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可想而知,现在的状况多么糟糕!

仔细默读课文3~5自然段。将有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眼前,把他们最令你感动的语句画出来,读给同桌听,抓住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感动,你能体会到什么?

同桌间交流。

引导全班交流:

a、交流表现李博士高尚品质的语句。

1)朗读描写李博士的语句。说说李博士的哪些做法让你感动?

2)抓住“沉着”、“突如其来”、“空旷”等词语体会李博士博大的爱心。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b、交流表现台湾青年博大爱心的语句。

指名朗读画出来的语句,再谈感受。“在这场灾难中……他的亲人……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带给小钱什么呢?(生命之花绽放)正是因此。即使是在地震的摇晃中,台湾青年也会这样,再读课文“但是,他知道……”

现在,再读第五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涓涓流出……”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是的,这涓涓流出的是生命的火种,是美好的希望,是博大的爱心。骨髓流出的这一刻,你高兴吗?你感动吗?再读这一句,读出你的高兴和感动。

3、师:“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第六自然段)

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本段中有一个词语写出了李博士不顾疲劳,连续工作。连夜!多么让人感动!这年李博士已近65岁,他不怕危险,不分昼夜,运送骨髓,植入骨髓,多么高尚的品质!

让我们把内心的全部感动,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

(二)释疑抒怀(第七自然段)

师:小钱得救了。故事读到这里,关于课题的疑问,你解决了吗?是什么让这座生命桥跨越了茫茫海峡?(爱心、血脉亲情)

师:是的,正是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使小钱得救了!让我们和作者一道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抒发我们的情怀。

(三)小结全课

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動,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爱的奉献中重新绽放了。

三、创意表达拓展升华

1、小钱得救了!几年后的一天,他终于和那位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你认为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请写在亲情卡上。

2、学生写亲情卡,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3、交流亲情卡,贴成心桥。

4、激情总结:

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台湾海峡所隔,人为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息,世代相传。

《生命的壮歌》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书导入:

让我们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明白要求

1.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读:……

2.加上提示语,读,

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我们读书就要根据他的提示语,读出感受。

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组):……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3. 过渡:弟子们听懂了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直奔摘的结果

1.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2.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四、感受摘的过程

1.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2-4节。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2.小组讨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3.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4.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读悟道理

(一)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投影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说说当时弟子们的感受。

生: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

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但弟子们未必能碰到它。

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二)学习道理

1.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3.联系生活实际和课件中的相关名言,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相机完成补充习题第四题)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4.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变得有个性,变得更有创造性!

七、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五题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弯腰的谷穗》

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火烧云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1.认识“檀、喂”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模”,会写“必、胡”等12个字,会写“火烧云、晚饭”等8个词语。

2.积累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4.能借助相关语句说出火烧云的特点,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

1.能借助相关语句说出火烧云的特点。

2.积累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檀、喂”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模”,会写“必、胡”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什么是火烧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家

1.夕阳西下、明月高悬,大自然有多少奇丽的景象,吸引着作家诗人用最美的语言去描绘、去赞美。近代女作家萧红用最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火烧云瑰丽的景象。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家萧红。

2.《火烧云》是萧红创作的《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24课,

共同感受这壮丽的景象。(板书课题:24火烧云)

3.同学们,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1:什么是火烧云?

预设2:火烧云有什么特点呢?

学贵有疑,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作家,深度了解作品创作背景。针对课题,鼓励学生质疑,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进行有效学习。)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2.检查读书情况。

开火车轮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对读音进行纠正。

3.学习生字词。

(1)学习新词

①自由读、指名读,相机纠正。

②理解重点词语意思。生先交流自己的理解,师再小结。

③进行词语仿写

(2)学习认字条

①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灿”,翘舌音“镇”,前鼻音“檀”,后鼻音“静猛盈彤”等。

②说说识字方法,小组交流,组长汇报。

③组词。大家的识字方法真不少!接下来我们来玩开火车组词。

④学习多音字“模”。本课认字中还有一个多音字,你能用它的不同读音分别组词说话吗?

(3)学习生字表

①这是我们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先来读读它,男女PK,大声读一读。

②集体交流。同学们,认真看,说一说在写这些生字时应该注意哪些地方呢?

“灿骑秒猛接镇”这几个字左窄右宽。“凶威”是半包围结构。强调“威武镇”三个字。

③生在练习本上每个生字书写两个,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解决字词问题,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为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扫清障碍,在学习过程中,多给学生发言交流的机会,充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什么是“火烧云”?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2.指名读。这句话中有一个动词用得特别好,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好在哪里呢?

预设1:学生可能会找到“烧”。

预设2:对于“烧”字的妙处,学生可能体会得不太好。

教师引导:应该是“烧”字,这个字既突出了火烧云上来时天空的颜色,像火一样红;给人一种动态变化之美,而且点明了课题。

我们一起来看看火烧云上来的景象。大家再次齐读这句话。

3.再次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写了火烧云的样子,对于顺序可能会找出时间。

教师引导:大家可以从文中找一找点明顺序的语句,如“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一会儿工夫,火烧云就下去了。”

出示课件21:

教师小结:课文以时间推移为顺序,主要写了傍晚时分,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变化过程。(板书:傍晚时分上来下去变化)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解读题目,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而且在教学结束前,又引导学生对课文提出的质疑进行了解答。)

四、课后作业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24课,解决了生字词,扫清了阅读障碍。还初读课文,知道了课文以时间推移为顺序,主要写了傍晚时分,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变化过程。那么火烧云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后请大家将词语表认真书写两遍。

五、板书设计

24、火烧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相关语句说出火烧云的特点,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之情。

2.积累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至六自然段,感受火烧云的美丽。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进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火烧云》。(板书:火烧云)

二、学习第1自然段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火烧云。那么火烧云上来时是怎样的景象呢?谁

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2.教师小结:从景物到颜色,这段话写出了火烧云上来后地面发生的充化。

3.集体朗读

你们瞧!满天霞光,多么新奇,多么有趣!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探究特点

1.概括变化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变化极多”的?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进行学习。

预设1:学生能从第4自然段中的语句中说出“颜色的变化”。

预设2:学生从4——6自然段中能够概括出“形状的变化”。

教师小结:二至六自然段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那么他们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继续探究。(板书:颜色形状)

2.探究颜色变化的特点

(1)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颜色变化的?哪个小组想来说一说。

预设1:学生可能会找到表示颜色的词语。

预设2:还有的小组可能会从四个“一会儿”感受到颜色变化很快。

(2)学习表示颜色的词语

①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

②你有什么新发现吗?

预设:第一组都是ABB式的词语,第二组是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比拟,第三组则是不种颜色糅合在了一起。

③你能再仿说几个吗?

④四个“一会儿”串连起表示颜色的词语。“一会儿”说明时间怎么样?从四个“一会儿”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颜色不仅多,而且变化得非常快。

师小结:四个“一会儿”构成排比句式,说明颜色变化不仅多,还非常快。(板书:变化多快)

⑤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多美呀!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它吗?

预设:五颜六色、五彩斑斓、五光十色、绚丽多彩、色彩斑斓等等。

⑥真是一幅壮美的景象!谁想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读这段话。

指名读。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师生边看图边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捕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找出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感悟作者对美丽的火烧云由衷的热爱,并通过重点词句引导背诵,水到渠成。)

3.探究形状变化的特点。

(1)火烧云颜色的变化令我们叹为观止。那么形状的变化又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继续交流,哪个小组想说一说。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形状变化得多。

教师引导:火烧云的形状都有什么变化?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呢?

(2)教师引导:除了变化得多,还变化得怎么样?

预设:学生能说出变化得还快。

火烧云的形状变化也是很多、很快。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找一找。(板书:变化多快)

预设: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3)火烧云形状变化这么多、这么快,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来概括吗?

预设:变化莫测、变化多端、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

(4)我们来读一读,感受一下。指名小组分读3个自然段。

(5)梳理结构相似点,引领背诵。

同学们认真比较一下三段,你发现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教师引导:我们来梳理一下,你们看每一段都是先写出现的事物,再写形状变化,最后写消失,而且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了一起,不仅使文章生动、具体,还突出了火烧云的变化美。

同学们根据根据梳理的结构、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背诵,大家先试着背一背。

小组背,展示背。

(设计意图:本课课后有两个积累任务,其中一个就是背诵三至六自然段,所以抓住关键词句引领学生反复品读,为学生提供辅助记诵的支架。)

(6)拓展延伸

同学们,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多端,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火烧云的独特之美。你觉得它们还会有什么变化吗?发挥你的想象,按照我们梳理的结构也来说一说吧!

四、火烧云下去了

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如此之多,如此之快,一会儿工夫,就下去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1.学了这篇课文,你能用一句话来赞美火烧云吗?

预设1:火烧云真是变化莫测呀!

预设2:火烧云真是奇特无比!

2.大自然的美景有很多,为什么作者能把火烧云写得如此逼真、如此瑰丽呢?

预设1:作者热爱自然、认真观察。

预设2:作者运用了一定的写作方法。

出示课件40:

教师引导总结:火烧云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描绘了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极多、极快。这篇课文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写的,正是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认真观察,才有了这奇特瑰丽的火烧云。(板书:无比热爱认真观察)

六、作业

我们的大自然是多么的美妙!请你也来认真地发现自己身边的美景,尝试着写一个片段吧!

【课后反思】

《火烧云》是近代女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写景物的文章,描绘了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作者准确用词、生动逼真的把景物美和语言美有机地融为一体,抓住火烧云颜色、形状极多和颜色、形状变化极快这两个特点来观察和描述火烧云,体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启发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要大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在课中我抓住“多、变”的特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读中感悟。让学生边读边想,捕捉关键词句,找出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例如,在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这一块时,引导学生从“红彤彤、金灿灿……”等表示颜色的词,以及“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句中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这一特点;从句子中的四个“一会儿”,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快”这一特点。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重视学生好词佳句的积累。如积累有关颜色的词语及形容颜色多、形状多的词语,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兴趣。而本课的另一个积累任务就是背诵三至六自然段,我将词语的积累自然融入段落中,在重点品读后,提供词语作为辅助记诵的支架。让学生既陶醉于火烧云的千变万化,同时又深切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白杨》的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篇6

1、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分析:

⑴ 学生自我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默读速度提高了,与此同时,概括能力也随之提高。

⑵ 小组内部评价:

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讨论、交流我们了解了白杨的特点,使我们觉得白杨确实了不起,叫人敬佩。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朗读体会爸爸的心愿,使我们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⑶ 教师评价:

在教学白杨内在品格时,我通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描述渲染、感情朗读四个步骤掀起教学高潮。结束时我让学生由边疆的白杨联想到身边的“白杨”,由大白杨联想自己这些“小白杨”,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何处讲解,何处启发,何处朗读,何处讨论,何处留下“教学空白”,都作了精心设计。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更深的感受,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了。

⑷ 家长评价:

家长通过参与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发现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了。

2、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

⑴ 教师自我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我力争做到启发性语言循循善诱,讲解性语言有条不紊,描述性语言绘声绘色,赞扬性语言激情昂扬,我用饱满的感情感染学生,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了“入境”、“悟神”的最佳境界。

⑵ 学生进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出白杨精神的可贵,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让小学生深刻理解,却有较大的难度。我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运用了“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从心开始,生命的第二战场 篇7

性别:男

年龄:31岁

基本情况:西南科技大学心理学副教授、西南科技大学心理援助志愿者团队负责人

2008年5月16日下午3点21分,胡锦涛总书记来到绵阳南河体育中心,看望广大受灾群众并慰问志愿者和部队官兵。在他从上千人的志愿者队伍前经过时,凝重的脚步停了下来:一支高举着“抗震救灾、从心开始”的志愿者队伍,深深地吸引了总书记的注意力。总书记在这支戴着鲜红“心理救助”袖标和西科大志愿者帽子的队伍面前,驻足4分钟之久,详细地向他们询问了受灾群众的心理状况,最后鼓励他们,“一定要把心理援助工作坚持到底!”

王斌,就是这支心理援助志愿者团队的发起人之一,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带领成员第一时间奔赴救灾现场,成为本地第一支专业的心理援助志愿服务团队。

王斌出生在四川省巴中市的一个偏远小山村,1998年以全县文科第一的成绩考入东北大学,2003年留学荷兰特温特大学并获得行为科学硕士,2006年赴日本东北帝国大学做访问学者。2008年,正当王斌申请攻读美国得州大学博士的关键时候,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发生了。面对个人前途和家乡灾难,王斌毅然选择了留下。他认为,博士可以以后再读,但家乡的重建和灾后人民的心理创伤一刻也不能等。3年来,王斌的足迹印在了北川擂鼓镇、任家坪、永安镇、永兴板房、桂溪乡等极重灾地区,带着心理学专业的知识,带着“抚慰童心”、“加油,在运动中康复”、“金色阳光工程”等心理援助项目,王斌和无数志愿者一起,以“从心开始、助人自助”的理念,为近10万群众带去了帮助。

地震后,无数受灾群众从废墟中被拯救了出来,从重灾区转移了出来,他们最需要什么?抗震救灾工作,还有什么可以做?

心理援助!开辟拯救生命的第二战场1

2008年5月15日,在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南河体育中心,王斌带着团队开始了第一天的工作。尽管王斌和团队拥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可现实的严峻却泼了大家一盆冰水:由王斌亲手策划的心理援助“抱抱团”项目因为卫生安全被迫中止,手语歌曲表演也因为大家沉浸在悲痛中而被取消,体验式团体心理训练因为场地限制无法展开。大家曾一度灰心,但面对满心创伤的受灾群众,大家互相鼓励抱着“绝不放弃”的决心继续开展工作。整整一个下午,王斌和队员们硬是走访了100多名群众,重点心理抚慰和危机干预20余人次。

在南河体育中心,一位40岁左右的妇女,因为在地震中失去了可爱的女儿,绝食4天4夜并导致身体严重虚脱,嘴唇干裂发白,身体瘫软无法坐稳,只是条件反射式地见人就哭诉,亲人、医生等都束手无策。作为心理援助志愿者,王斌带着队员走上前去。如何减轻她丧女的痛苦?如何消除她对喝水的心理阻抗和防御?如何帮助她找回希望?王斌和志愿者们拥着她,陪着她一起流泪,认真倾听和分担着她的痛苦……“我们就是你的儿女,润一润嘴唇吧,妈妈!”在克服一系列困难后,终于从心理上攻破了她一心求死的防线,她的嘴,终于轻轻地一张一合了,她喝下了一瓶盖水!在王斌和团队的温暖关怀下,这位妇女第一天喝下了近半瓶水。第二天,她开始吃饭了;第三天,她对团队队员露出了一丝笑意;第四天,她站起来,可以四处走走散心了……最后感谢王斌他们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她露出了微笑的面庞。这个微笑,是那时王斌见过最美丽的笑,也更让王斌意识到,心理关爱和支持的重要与不可替代的力量。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和团队队员们用专业的知识、极致的耐心和真挚的爱心为越来越多的人打开了心锁。

2008年5月,对王斌和团队队员来说,是布满荆棘却必须咬牙挺过来的艰难日子。那时很多人对心理援助没有概念甚至充满质疑,而心理援助后方条件的艰苦是超乎想象的,学生志愿者风餐露宿,简陋的窝棚甚至都无法阻挡风雨。但尽管环境和物质条件如此艰苦,王斌与团队队员们却分享着精神的充实,每一天都以饱满的工作激情面对受灾群众。学校开学以后,王斌在繁忙的教学科研中挤出时间继续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寒暑假,王斌深入遭受重灾的北川永兴板房、江油平武的偏远乡镇工作;地震周年,王斌作为督导在北川职业中学纪念仪式上发言……他的足迹还印在都江堰、德阳、成都等许多地方,他的心始终系着灾区的每一片土地。

“救灾,是我们在帮助受灾的人;但是救灾,又何尝不是对自我的一种救赎?如果不是这次地震,我们潜藏在心灵深处的爱,或许一直都无法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来释放。”王斌这样思考着,同时也这样践行着。近3年来对于他和这支团队的媒体报道超过百次,荣誉纷至沓来,而王斌则把种种关注和荣誉化作了将心理援助工作做得更好的责任感。

《生命的壮歌》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能较好地掌握全文结构和大意,理解和体会课文重点句子及词语的意味,产生对于长城及其精神和内涵的景仰,以及对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尊重和赞叹。

【课前准备】

学生主动查找有关长城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播放长城图片。

师:昨天我们去游览了……?我们从远处眺望了……?我们从近处观赏了……?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要登上……,去感受,领悟,赞美我们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然后想一想,这是一座什么样的长城呢?

板书:

──的长城

生自读全文。

生汇报:

像长龙一样的长城。

(这是从远处眺望。)

高大坚固的长城。

(这是从近处观察。)

气魄雄伟的长城。

(你读书真有心,能够找到这么好的一个词形容我们的长城。)

……

二、品读感悟

师:是啊,我们的长城像长龙一样盘踞在崇山峻岭之间,我们的长城高大坚固,那当我们的作者“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他又会想起什么呢?,他又会看到什么样的长城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找一找那一句话,那一个词让你特别激动,使你浮想联翩……

生自读第三节。

生汇报:

无数……无数……

血汗和智慧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数不清

没有……没有……就

三、情景设置,重点突破

1、师:那是个什么样的年代?

(科技很不发达,战乱频繁……)

那时候有起重机吗?……有汽车,火车吗?……那靠的是什么?……是啊,靠的双手和肩膀,但驮起的却是重达……?XX同学你的书包沉吗?他的书包大概是 20斤,那两三千重大约要有这样的书包多少个?……那要100多个这样的书包啊,你能背起来吗?谁来试试背起这两三千斤重的石头?……一个同学读,两个同学读,三个同学读……全班齐读。

师:通过我们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这块两三千斤重的石头终于抬起来了,可是咱们还得把他抬到山顶上去啊,这山顶可不一般啊,是……(陡峭)的山岭啊!来,我们一起来抬。……你们走得太轻松了,你们的肩上可是重达两三千斤的巨大条石啊,你们的脚下可是蜿蜒崎岖的山路啊,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被脚下的石头给绊倒啊……再来……怎么停下来了?你们还刚刚走到山脚啊,继续走,……到山腰……快到山顶了……还有一点点距离了……到了。现在,你最想说什么?(累,真累……)

师:同学们呐,我们才扛了一块石头啊,可我们的劳动者呢?他们要扛……一天要走多少次这样的山路?万一被石头一绊,或者因为坚持不住,手一松,肩膀一滑,就会……有多少劳动者在这里过早地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啊,长城上难道真的只有冰冷的石头吗?……不,它上面凝结着我们无数劳动人民的鲜血和生命,所以我们的作者才会由衷地对劳动者们发出这样的感叹:“多少……”

2、写话练习:

如果你能够重回古代,看见那些辛苦劳作的古代劳动人民,那中间有老人,有青年,还有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少年,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他又会怎样回答你?

(那是个怎样的老人?……)

你们辛苦了!

(衷心的表示感谢)

你们真了不起!

(真诚地赞叹)

你们别干了,我们造反吧!

(长城在当时的确起到了防护外侮的作用,但是今天看来,这样的防护其实毫无意义,一位美国学者在提到长城时这样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坟墓。)

……

师:让我们把我们对劳动者的感谢,赞叹的感情都融入到我们的朗读中去,再来读“多少……”

师:这气势雄伟,凝结无数劳动人民血汗的长城啊,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自豪骄傲,大家想看一看吗?这样伟大的长城啊,让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忍不住要衷心赞叹,我也想向大家倾诉我对长城的景仰和赞美,大家想听吗?……请看,请听。

(视频长城,伴有《长城谣》)

师:同学们啊,这就是我们的长城,这就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长城,这就是气魄雄伟的长城,这就是像长龙一样盘踞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长城,这就是高大坚固而又宽阔平整的长城,这就是凝结着无数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长城,这就是我们永不低头,永不流泪的长城,这就是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精神的长城,这就是我们的长城,永远的长城!

师:大家面对着伟大的长城,你会想起什么,想说什么呢?

……

师:那作者又是如何赞叹我们伟大的长城的呢?……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课件出示:

因为长城──,所以作者感叹……

因为长城──,所以作者感叹……

因为长城──,所以作者感叹……

四、激情升华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面对这岿然屹立的象征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万里长城,我们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的话要说,那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我刚才读的那段话,让我们再一次来赞叹我们我们古代最伟大的建筑──长城!

(全体起立,课件出示)

师:我相信,今天我们的同学一定对长城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体会,我也深信,我们的伟大长城的精神会永放光芒。

五、《长城》课堂作业

1、写话训练:

如果你能够重回古代,看见那些辛苦劳作的古代劳动人民,那中间有老人,有青年,还有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少年,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他又会怎样回答你?

(那是个怎样的老人?……)

例如:

我遇见了一位老人,他满脸的白胡子,头发都是白的,背驼得像骆驼一样,我走过去对他说──,可是他却说──

2、说话训练:

大家面对着伟大的长城,你会想起什么,想说什么呢?

【板书设计】

气魄雄伟(或长龙一样)

伟大的奇迹 高大坚,宽阔平整

凝结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生命的壮歌》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学情分析:

这个单元课文都是以故事为主,许多学生都喜欢看,在教学时,重点是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应该注重语言训练,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童话的特点。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童话的美感。

(3)情感目标: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巨大力量,培养学生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朗读感悟,凭借对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文中小姑娘善良、美好的心灵。

(2)难点是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巨大力量,培养学生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1、同学们,当我们在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时,会看见满天璀璨的星星,(课件出示星空画面)看到这幅美丽的画面时,同学们肯定会有很多遐想,谁来说说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发挥想象)

2、揭题:《七颗钻石》(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提示:什么时间,谁干什么,有什么变化,结果如何。)

2、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旱灾,体会当时万物对水的渴望,指导朗读。

三、细读课文,透过神奇,体会变化

1、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一个动人而又神奇的故事发生了,思考:空木罐发生了哪几次变化?(生读后汇报,师板书,)

2、是什么原因使水罐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变化?

(一)、体会第一次变化的原因,感受小姑娘的一片孝心

1、【出示】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2、发挥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出示】童话中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

3、得到了水后的小姑娘是怎么做的呢?【出示】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一想起病中的妈妈,就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

4、指导朗读,读出小姑娘寻水的艰难、寻到水的惊喜和送水的急切。(指名读,评价,齐读。板书:孝心感天)

(二)、体会水罐的后面几次变化 的原因,感受小姑娘无私、广博的爱

1、根据我们前面学习水罐第一次变化的方法,自主学习水罐变成银时、银水罐变成了金的水罐最后变成七颗钻石时,分别发生了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自主学习,并讨论。)

(1)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出示】小姑娘把水倒一点在手掌里,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变成银的。生谈体会。(指名读这段话:谁能带上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这句话。师:她的爱心使上帝给了她又一个奇迹,板书:爱心如银)

2、【出示】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1)发生了什么事?你体会到了一颗怎样的心?妈妈为什么不喝水?

(2)生谈体会。

师述:是因为母爱,是母爱让她本能地心甘情愿地献出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女儿的生命,母爱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

(3)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让我们这些做子女的一起来体会一下这深深的、伟大的母爱。(齐读)

小结:是啊,母爱如金子般宝贵,灿烂。(板书:母爱似金)

3、【出示】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1)小姑娘喝到水了吗?她渴吗?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再也忍不住、凑上水、咽了一口唾沫)(这几个词变红色)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说明了什么?她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2)师述: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一定被小姑娘的精神给深深感动了,她不仅关心自己的亲人(母亲),而且也关心毫不相关过路人,甚至关心一只小动物(小狗),她的心里装的全是别人,却唯独没有自己,多么善良、多么伟大的小姑娘。上帝又一次被她深深地感动了,所以(学生齐读句子)

4、【出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小结:看看黑板上一次次变化的原因,其实所有的原因总结起来只有一个词(生答:爱心)(板书:爱心,并画出爱心图案)正是因为爱心才使得空木罐装满了水,正是因为爱心才使水罐发生一次又一次的神奇变化。

四、拓展延伸,爱心故事大家谈

1、爱心故事大家谈。

童话中小姑娘的爱心就像钻石一样晶莹剔透,生活中也有许多爱心故事感人至深。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爱心故事?说一说你身边的爱心故事。(先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2、感受生活中的大爱。课件出示:(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图片并插入《歌曲爱的奉献》)

五、课堂总结,深化主题

想一想:为什么课文不用神奇的水罐水罐的变化一罐水等作题目,而用七颗钻石?

(因为钻石闪烁着美丽的光芒,它可以用来表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在本课中,星星和钻石一样,象征着美好的心灵,象征着爱心。星星永远挂在夜空里,象征着爱心永恒;它光照人间,还表示爱心普照人间。)

师总结:作者希望爱心象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让世界万物都沐浴在爱的柔光里;同时也希望人人都能拥有一颗爱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六、板书设计:

爱 心

19、七颗钻石

空水罐 金水罐(母爱似金)

↘ ↖

装满了水的水罐银水罐(爱心如银)

(孝心感天)↘↗

《生命的壮歌》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刘峰是重庆丰都人,1990年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在深圳一家装饰公司从事工艺美术设计。杨娟是四川资阳人,也在刘峰同一家公司从事管理工作。1997年,经过5年的爱情长跑,这对幸福的恋人终于结合在一起。

2002年9月,刘峰从公司辞职回到重庆创业,在巴南区渔洞镇与朋友合伙开了一家房屋装饰公司,公司的生意十分红火,短短两年时间内,刘峰就积累了数十万元资产。2004年,杨娟也从深圳辞职,回到重庆帮助刘峰。

然而,厄运偏偏在最幸福的时刻降临了。2006年9月,刘峰的身体出现了异常,他的头发大把大把地掉落,眼睛无缘无故地疼痛,随后,视力急剧下降。同时,他的四肢酸软无力,连走路都气喘吁吁。

2006年11月,杨娟把丈夫送到巴南区人民医院检查。12月中旬,杨娟又把刘峰送到重庆医科大学检查。经全面体检,医生告诉杨娟,刘峰患的是重症肌肉无力症。视力下降和眼睑下垂只是一种反应,以后各种症状都会陆续反应出来,病人最终将连说话、吃饭甚至吞咽的力气都没有。而导致重症肌肉无力的病因,是刘峰的胸腺长了一个肿瘤,凭临床经验,这个肿瘤90%的可能是恶性的。杨娟一下子瘫软在地。而当她面对刘峰时,她又打起精神,强作镇静,如实地告诉了刘峰。但她把医生的最后一句话改成了:这个肿瘤90%的可能是良性的!

医生问刘峰是手术治疗还是中医保守治疗?刘峰坚决地选择了中医汤药和针灸治疗。

2007年1月上旬,中医治疗半个多月后,刘峰的病情没有丝毫好转。一天,他上楼时,突然瘫坐在楼梯上,嘴里大口大口喘着粗气。他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了。杨娟不由分说把丈夫送到成都华西医科大学进行手术治疗。华西医大胸外科的一位专家检查了刘峰的病情后,轻松地告诉杨娟:胸腺瘤97%都是良性的,只有3%是恶性的,在他做过的数百例手术中,还没有发现一例恶性患者。手术只需要3万元通过胸腔镜即可完成!杨娟喜极而泣。可是,最终的结果还是事与愿违。经活检,刘峰不幸成为3%的恶性胸腺瘤患者。

4月下旬,刘峰出院,回到成都的出租屋里。当刘峰明白自己患了什么病时,他彻底绝望了。他烦躁、痛苦、暴怒,寻找一切手段了结自己。刘峰说:“我完全没有希望了,比死还难受!你这么年轻,又漂亮,跟着我没意思。离开我吧,找一个人重新生活,看到你幸福,我才死得瞑目。”

“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杨娟坚定地回答。

真爱点亮智慧心灯

刘峰的病很快就耗尽了几年来辛苦打拼的积蓄。杨娟不仅要从精神上安慰刘峰,还要考虑筹集下一步的治疗费。2007年6月中旬,刘峰的病又出现反复,他的肿瘤又复发了,肺和胃都出现了癌细胞,病情发展得比杨娟想象的还要快!医生说,必须进行化疗,加上其他治疗费用,还将花费数十万元。

趁刘峰昏迷的时候,杨娟作出了果断的决定:委托朋友把她和刘峰共同打拼购置的轿车和房子卖了,全力为丈夫治病。轿车只卖了2万多元,房子卖了2l万元。拿着这些钱,杨娟为丈夫找了最好的医生,用了最好的药。可她除了刘峰外,什么都没有了!

刘峰醒来,得知处理掉了车子和房子,无语泪流。他本打算把这点仅有的财产留给杨娟。可杨娟破釜沉舟,没给自己留一点后路。化疗结束后,杨娟把刘峰接回重庆,他们住在一间狭小的出租屋里。

什么都没有了,自己的病又不会好起来,刘峰又开始烦躁不安。他摔东西,拒绝吃药,骂杨娟,叫她快一点离开自己,好让他速死!杨娟默默承受。她心里清楚,她要好好陪伴丈夫,让他平静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

如何才能让丈夫平静下来呢?杨娟蓦然想起,丈夫平时就喜欢看老子和庄子的书,到了这个时候,他不是更需要对生命、对生死作一次从容而透彻的领悟吗?趁回婆婆家拿东西的机会,杨娟到新华书店买了一大摞《老子》《庄子》和《道德经》之类的书。

这些书被悄悄放到了刘峰的枕边。刘峰每天都要读一些篇章,心灵越来越澄澈,似乎病痛已经不存在了一样。

一天,刘峰对杨娟说:“杨娟,现在我知道,死并不是可怕的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生和死都是自然的一种形态,‘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死是重返自然,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庄子的妻子死了,他还‘鼓盆而歌’,我死了,你也为我笑一笑吧。”

杨娟见丈夫终于露出了平静的笑意,她也淡淡地笑了。她安慰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重要的是要把今天过好,只要我们今天笑了,那还有什么好遗憾的呢?从今天起,我每天都给你讲笑话,我要天天看到你的笑容!”

杨娟多了一项任务,每天在杂志上和网上查找笑话。每一条精彩的笑话她都抄录下来,等丈夫睡醒了,她就像妈妈一样讲给他听,让他在笑声中忘却病痛,在笑声中了悟人生。

生命烛光照彻希望之路

2007年12月8日,杨娟在当地媒体上看到一条消息,一位名叫陈昌敏的14岁小女孩不幸患了白血病,为了与病魔抗争,小昌敏坚持每天写日记,鼓励自己坚强。为了不耽误学习,每次化疗结束后,小昌敏都要在病床上学习几个小时,成绩在班上依然名列前茅。重庆绿叶义工组织得知陈昌敏的事迹后,多次到医院去看望她,并联系明星何润东写了一封亲笔信送给陈昌敏。

杨娟把这条消息拿给刘峰看。“我想,陈昌敏一定为医疗费发愁,一个农村孩子,哪有那么多钱来治病啊!”杨娟接着说。

刘峰垂下头。他也深深同情小昌敏,可他们已经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了不少债务,又哪有钱来帮助陈昌敏呢?两天后,杨娟到公司收拾刘峰的物品,蓦然看到刘峰办公室里那一幅幅色彩浓烈、散发着强烈现代气息的画作。她粗略一清,一共有40多幅!这些年来,丈夫一边做生意,一边画画,画画才是他精神生命的真正归依啊!患病前,丈夫曾勾画过2007年的三件大事:一、把装饰公司开到重庆主城;二、买越野车自驾到西藏;三、开个人画展。前两项他永远都不能实现了,可画展还能不能开起来呢?

一个坚定的想法在杨娟心里萌生。她要替丈夫开一个画展。无奈之下,杨娟想到了重庆绿叶义工组织,她拨通了负责人张海峰的电话,诉说她办画展的美好而沉重的心愿。杨娟表示,展览结束后,全部作品捐给慈善机构。

张海峰看了刘峰的画作,他深信这些抽象派作品所蕴藏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可他询问刘峰的意见时,刘峰坚定地说:“把所有收入捐给陈昌敏。”他不需要钱,把钱捐给那些更需要钱的人!

2008年春季,经张海峰联系,重庆华岩文教慈善基金会邀请香港影星翁虹专程赴重庆主持刘峰个人慈善画展。画展在渝北区戴斯酒店举行。刘峰的46件作品一一悬挂在大厅。

画展上,翁虹深情讲述了杨娟和刘峰生死相依的感人故事,讲述杨娟女士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大义襟怀。翁虹宣布,经刘峰同意,现场将进行画作拍卖,拍卖所得并非用于刘峰的治疗,而是捐给另一位患尿毒症的年轻患者周莉(此时,陈昌敏的医疗费已经解决)。

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杨娟微笑着向所有人致意。这个平凡的女子,用爱和温暖依偎着刘峰,而当刘峰辞别人世后,她将一无所有,可是她义无返顾地把人间大爱献给了身边更需要的人。

拍卖会热烈地进行着。《创世纪》《对视》《身后的门》《世外桃源》等七幅画共拍得5 5万元。其中刘峰最喜欢的《创世纪》拍到了3万元。拍卖会最后,翁虹夫妇、杨娟夫妇和受捐助的周莉夫妇,一起走到台上,十指相扣,深情唱起了他们喜欢的歌曲《选择》。

《我的第二次生命》教学反思 篇11

今天上的课文是本单元中最后一课《我的第二次生命》。课文采用倒叙的方法,记述了父亲两次挽救我的经过,尤其是第二次当我十岁那年,得了肾衰竭,是父亲坚持由他来捐肾给我。最后获得了成功。文章写得感人肺腑,父亲和“我”之间的父女情深应该能打动所有的读者。

因为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课一开始,我先在黑板上写了课题《我的第二次生命》,齐读课题后,我问学生,你们觉得课题中哪个词语朗读的时候语气要加重些?有个学生站起来说:“第二次”,我让该生再朗读了一下课题,该生很注意强调了“第二次”。我再问学生,为什么他要把“第二次”语调加重?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因为课文主要是说父亲赋予我第二次生命,作者感谢父亲,所以在朗读的时候要把第二次语气加重。”我当即表扬了该生,于是全班又一起把课题朗读了一遍,我想通过对课题的几次朗读,学生已能做到对课文的初步了解。

太阳是大家的第二课时教案 篇12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读”为主要方式,借助于多媒体电教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领悟诗歌表达的意境,在朗读训练中渗透写的训练,实现读写结合,逐步提升学生品读、感悟、创作的综合性语文素养。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帮助学生由“读会”到“会读”。在读的过程中贯彻课标中提出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理念,鼓励学生充分进行自由表达,并在有所感有所悟之后,回归文本,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明确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诗歌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续写诗歌第二小节。

2、品读重点诗句、词语,体会诗歌拟人化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朗读能力。

3、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体会各国儿童要团结友爱,加强信任和理解,懂得全世界人民是一家。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加以朗读感悟并背诵,续写第二小节。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太阳是大家的”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其他国家小朋友生活情况、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美美读第一节.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第25课,引读课题――《太阳是大家的》。谁自信地来说一说,你上一节课有哪些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即在课件上出示诗歌第一节的内容。

2. 师强调:我们常常用“如诗如画”来形容景物非常美丽!课文中这首诗里面藏着一张张画呢!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只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就会发现每一句美丽的诗句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把美丽送进这一节的字里行间,一齐美美地读第一节。

齐读诗歌第一节。

【设计意图】

子曰:“温故而知新”,此环节的设计,既是向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渗透,又启发学生在温习旧知的基础上,获得新的领悟。教师启发性的谈话,不仅激发学生对新的知识的兴趣,同时巧妙地提示了学习诗歌的方法。

二、朗读感悟,尝试创作表达

过渡:太阳不仅带给我们美丽的景色,她也是我们的朋友,还为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歌的第2小节,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太阳为我们做了哪些好事?

1.读后交流:太阳都为我们做了哪些好事?随机板书:小朋友 小树 鲜花

课件出示第二节的1、2句。

2. 这几句诗中有几个字用得特别好,谁发现了?(洒、拔)为什么?

洒:谁用动作来表现一下洒的意思?指名做动作。并带上动作读。

有了太阳的金光,鲜花才开得更美更香;有了阳光普照大地,鲜花才更加艳丽芬芳,让我们加上动作读好这一句吧!

拔:指名用动作表现“拔”的意思。聪明的同学想一想,是真的“拔”吗?你是怎么理解的?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

原来是阳光使小树茁壮成长,长得快的意思。

指名带上动作读好这一句。

3.男女生分角色,并加上动作读好诗歌第二节的第1、2句。

4.想象一下,我们就是鲜花和小树,面对着阳光,我想说。

指名说。

5.学习诗歌这是这样,边读边想,边想边读,还可以加上动作来表现。让我们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太阳还照在哪里?什么怎么样?

课件出示

太阳照在高山上,冰雪

照在校园里

照在咱们也成小诗人了!有了太阳,我们的生活才更加美好,让我们开心地读一读这一节的最后两句,课件出示3、4句。

6.老师有一个发现,太阳是人吗?写太阳怎么用这个“她”?(课件中突出显示“她”字)是不是作者用错了?谁来解释一下。

你真会读书,知道这是拟人的写法,作者把太阳当作人来写,当作我们的朋友。那就带上你的快乐,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

7. 课件出示第2节。这一节诗写得可真生动,太阳真的成了我们的朋友啦,让我们再次带上自己的体会投入地来读好吗?分组比赛读第2节

8. 尝试创作表达。

同学们,我们注意到这里有一个(课件突出显示省略号)“省略号”在这儿表示什么?聪明的你们想一想太阳还做了哪些好事?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诗人吧!

课件出示

要求把太阳当作人来写,你可以写一句,也可以写几句:

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

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下,学生尝试创作表达。

9.指名读自己写的诗句。点评。(展开了合理的想象写出的诗句,都应该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

诗歌教学的主旋律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朗读,其次不要忽略对诗句中关键词句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诗歌中用词的生动性和准确性,我没有做过多抽象而概念化的解释,而是启发学生通过做动作进行直观而具体的感悟体会。边做动作边朗读,尽情朗读之后,让学生拓展思路,进行写法迁移。旨在在有限的课堂中营造相对宽松的思维环境,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细腻的感悟,培养语感,及时对积累的语言文字进行有效运用,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实践能力。

想象拓展说话和仿写,也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领悟诗歌之中饱含的丰富而多元的内容和情感。由表及里地把认识与创造结合起来,使课堂中积累的语言文字得到内化提高。引导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及时表述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用自己的心灵来解读诗歌,实现由“读会”到“会读”的过程。教师想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想象的翅膀,还要给予他们展翅腾飞的空间。

三、深情诵读,领会诗歌意境

过渡:太阳忙碌了一天,她会和我们一样也进入甜美的梦乡吗?她会去哪儿?去干什么呢?请大家看着大屏幕小声读一读诗歌的第3、4小节。边读边想,她又去哪儿了,去干什么了?(课件出示诗歌的第3、4小节)

1.指名读第3小节。

2.谁注意到第三小节中的第一个标点符号,它是??(课件中突出显示感叹号)太阳就要落了,她就要走了,你的心情怎么样?

那你就把这个“感叹号”所要表达的感情读出来吧!指名读第1句。

3.还有摇着大脑袋的??(课件:问号左右摇摆)指名读第2句。

4.能读出了两个标点符号表达的意思,真棒!谁完整的来读好第3小节?指名读第3小节。

5.她要去别的国家干什么?谁愿意读读第4小节?

指名读。你为什么要把最后一句读得很轻?

6.同学们,我们知道在别的国家里也有?? 指着板书:小朋友 小树 鲜花

引读:太阳在别的国家里,也把金光往,也把小树往 ;她也会陪着别的国家的小朋友,看他们。太阳不仅是属于我们的,也是属于别的国家的,所以说??(师指课题,齐读课题)

7.(课件展示:书中插图)你们看,现在别的国家的小朋友都来了,你想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说什么?

朋友说什么?

【设计意图】

在本诗中,标点符号发挥了语言文字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朗读诗歌时,既要引导学生领悟这些标点符号在表达上的准确性,又要领会标点符号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读到这儿,你是否明白“太阳是大家的”大家指的是谁?

小结:也就是说太阳是你的,太阳是我的,不论是人类还是动植物,无论穷人富人,无论世间万物,我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太阳,太阳是大家,世界万物都是大家的,全人类是一家人。

板书:世界万物 全人类是一家

所以,让我们肯定地告诉身边的伙伴??齐读课题 太阳是大家的怀着对太阳的由衷热爱,让我们大声地告诉所有人??齐读课题 太阳是大家的2.除了太阳是大家的,你知道还有什么也是属于大家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自由表达。)

3.听同学们这么一说啊,让我想起了另一首诗。

课件出示:

太阳是大家的,月亮是大家的,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力分享

阳光的明媚(mèi),月光的温柔。

齐读

3.同学们,有了太阳,我们的世界才美丽,太阳每天都陪伴着我们,给我们光明,给我们温暖,让我们带着感谢的深情背诵这首诗吧!

尝试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

语言凝练是诗歌最大的特点。开放性地提问,就是恰当地引导学生感悟凝练的语言背后的内容和情感,引领学生将自己的思维驰骋于语言文字之外的无限想象的空间。背诵诗歌是积累语言的要求。适当的拓展阅读,深化诗歌的主题,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五、作业菜单,根据兴趣选择。

打开作业菜单看看,你喜欢哪样作业就选哪样,至少选一样。

1.我喜欢这首诗,我想把它抄在积累本上。

2.这首诗真美,我想把它背下来。

3.我要把诗中美丽的景色画下来。

4.学了这首诗,我有很多想法,我要把它们写下来。

【设计意图】

“作业菜单”的名称贴近学生生活,富有趣味,让学生不觉得作业是枯燥无味的任务,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作业内容设计由浅入深,具有层次性。“根据兴趣选择”,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适用学生的个体需求,有利于发挥学生各自的潜能。

六、板书设计:太阳是大家的小朋友 小树 鲜花

全世界是一家

世间万物

【设计意图】

上一篇:如何提升婚姻的幸福感下一篇:六年级音乐知识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