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024-07-24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共12篇)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篇1

后现代主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盛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 它涉及艺术、哲学、历史等诸多领域, 这一思潮一直处于纷繁复杂、多元化的发展状态。大约在同一时期, 后现代主义出现在俄罗斯文学和中国文学领域, 皆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民族传统下, 俄中两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各具特色。下面我们从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俄罗斯和中国的产生渊源这个方面来论述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异同。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先是以“地下出版物”和“境外出版物”的形式在知识分子圈里传播。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各种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大量涌入, 其中包括后现代主义理论, 受到文学界许多人的推崇而传播开来。1991年, 在莫斯科召开了一次创作与学术研讨会。此后, 后现代主义这一术语开始被人们所公开使用和接受, 最终形成了苏联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 欧美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传播开来。1985年, 后现代主义的“教父”美国杜克大学的弗·杰姆逊教授应邀到北京大学做了题为《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专题讲座, 阐发了后现代主义文化与晚期资本主义经济逻辑的契合, 这使国内学者初步了解了后现代主义。自80年代后期, 中国文艺评论界及文艺创作领域迅速红红火火地展开了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评论和创作。到了90年代以后, 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背景和全球化潮流的推动之下,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则迅速扩展。

虽说后现代主义发端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但对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是否为舶来品存在着争论。目前, 国内外大多数的学者还是认为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并非舶来品, 而是深深地植根于俄罗斯历史文化的土壤之中, 有着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渊源。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为当时的文学主流, 形成了粉饰现实的创作传统。后因时局变动, 一些作家开始重新审视作为创作方法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重新评价俄罗斯历史和文化价值, 对昔日一贯遵守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 要求重拾宗教信仰, 重视人的作用和地位。作家将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了文学作品中。随后, 许多评论家也加入进来, 开始全方位地研究不同哲学思想、宗教信仰, 由此形成了一股思潮, 这股思潮推动了后现代主义在俄罗斯的形成。

一元文化并非是推动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惟一因素。俄罗斯民族数千年来一直受到东正教的影响, 虽然在苏联时期, 宗教政策有所改变, 但是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深层次的影响是不可被否认也不能被忽视的。这种影响体现到后现代文学中就是弥赛亚意识。弥赛亚意识, 是俄罗斯民族思想的一个主旋律。俄罗斯弥赛亚意识关心谁是解决世界终极问题的人选。换言之, 俄罗斯知识分子赋予自己极其崇高的责任, 对社会现象往往有着深刻的认识, 天性敏感, 俄罗斯创作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一种渴望自由话语的情绪。

当然,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的确受到了西方思潮的影响, 这是不可否认的。一直以来, 俄罗斯在其文化层面上吸收了西方所有的思想, 尤其是西方当代各种文化思潮, 继而使俄罗斯文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然而,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并非源于欧美后现代主义, 而是俄罗斯文学特有的, 作为一种特殊的后现代主义现象出现并发展的。

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相比, 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则是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传播到中国后产生的, 从一开始即与欧美后现代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虽然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产生与后现代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密切相关, 但是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亦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中国社会进程在90年代发生了诸多的新变化, 现代主义在我国的传播与渗透, 既与新时期以来社会变革中的反思性与怀疑论思想观念的内在诉求有关, 也与市场经济改革和大众消费社会形成的现实相关联。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我国正处推进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阶段, 伴随着对“文革”及其此前的社会历史与思想文化的批判反思, 逐渐形成了一种本土化的反叛性、反思性思维和怀疑主义的思想观念。这种社会心理情绪和思想观念, 与后现代主义文化崇尚的开放性、丰富性和多元性, 承认并容忍差异性的思想观念应当说是吻合的。当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念传入中国, 这种本土化的否定性思维与怀疑主义思想观念便与之一拍即合, 进一步催动了后现代主义在中国语境中的兴盛发展。

后现代主义原本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它的特性与此类社会现实具有天然的适应性。在20世纪80年代, 后代主义刚登陆中国时, 中国尚不具备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氛围, 不具备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物质文化基础上的社会氛围。然而,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 现代消费社会开始蓬勃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物质条件相对改善, 闲暇生活方式的日趋丰富, 人们开始追求富裕小康生活和现实享受。这种社会变革催生和培育了人们的消费主义观念与大众文化意识, 而这恰恰是后现代主义思潮适于兴盛发展的社会条件或现实语境。这些都大大拉近了中国与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消费社会的距离, 为后现代主义思想文化植入准备了现实土壤, 或者说构成后现代主义思潮形成的时代条件。90年代以后, 后现代主义开始在我国社会现实中扎下根来, 并逐渐形成一定的气候。

正是上述这两股潮流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继续向前发展施加了助力, 并在中国的现实土壤上, 通过文化的过滤机制进行批判的吸收, 使其不是对欧美后现代主义的简单“克隆”和生硬的“挪用”。

通过对中俄两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渊源做比较考察, 我们可以看出, 在二十世纪后期的中俄两国文坛中,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其历史背景和民族意识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作为一种特殊的后现代主义现象出现并发展的。而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则是一个舶来品, 最初由欧美传播到中国, 随后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向前发展的。本文通过对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渊源探讨, 对于更好的认识和把握中俄后现代主义文学有着一定的意义。

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先后出现在俄罗斯与中国, 对艺术、哲学、历史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就产生渊源这个方面来论述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异同, 对于更好的认识和把握中俄后现代主义文学有着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俄罗斯,中国

参考文献

[1]刘象禹, 杨恒达, 曾艳兵.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刘象禹, 杨恒达, 曾艳兵.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林精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一种地域化的叙述策略与功能[J].外国文学, 2002, (1) .[2]林精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一种地域化的叙述策略与功能[J].外国文学, 2002, (1) .

[3]马兰.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探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 (2) .[3]马兰.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探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 (2) .

[4]陈晓明.后现代主义[M].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4]陈晓明.后现代主义[M].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篇2

A.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

B.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我们党把它称之为毛泽东思想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党把它称之为邓小平理论

E.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我们党把它称之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我们党把它称之为毛泽东思想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党把它称之为邓小平理论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篇3

关键词:社会資本 强弱关系 同质性 结构洞

1.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项目:社会资本对不同领域就业影响的差异性——基于关系强度命题的调查研究,编号:201203047;2.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科学项目: 终身教育提升创业者综合能力的作用研究,编号:SZ2011395;3.科研立项:邢台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资本对就业影响的差异性—基于关系强度命题的研究》,课题编号:XTSK039。

社会资本作为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能够为人们的目的性行动提供帮助。对于一些重要的稀缺工作岗位,并且被聘个体的个人能力比较模糊时,强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对于一般性的技能或经验方面的工作,弱关系能提供足够的帮助。对于就业谋职到底是强关系更管用,还是弱关系更有效?自从格兰诺维特提出弱关系假设以来,这种争论和试图证明的尝试就没有停止过。纵观强弱关系作用的差异性,笔者试图从一个更大的背景,对不同的学者所做的研究作一尝试性的分析。

一、制度文化环境的制约

林南认为“社会关系网中的个体行动者获取社会结构中嵌入性资源的机会是不同的……至少其部分获得是由规范的互动原则或者说所提供的机会结构而定。”也就是说,行动者能够使用的社会资本是不同的,并且规范的互动原则限定或者提供了我们如何使用社会资本。两个社会关系相似的行动者,其行动结果可能不同,这取决于他们的选择行为。林南的阐述表明: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所限定的;运用社会资本的可能和机会是由社会规范、原则所支撑的;行动的结果因不同的行动者采取的不同行动路径而异。

同时也说明:不同的社会结构下,人们可以动用的社会资本是不同的;不同的社会文化规范对于社会资本的使用有支持或限制作用;行动者习惯的行动路径也会影响最终社会资本的效用。

从这个角度,我们大体可以说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假设”最适合的制度文化环境是那种更自由、更公平、更加彰显自我的社会,而不是重视家庭和亲属关系的社会。在美国这样的制度健全、完全依靠法制的国家,工作和职务与私人生活基本没有交集,甚至总统退休后也如平民,以权谋私的愿望及客观可能性都比较小,职权是受到监督和制约的,权钱交易或者把公权作为可以交换的“人情”也几近不会发生。在这样的制度文化背景下,弱关系而不是强关系对于个体谋求合适的岗位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人类互动的同质性

社会学中的似我假设表明:社会互动倾向于在有相似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特征的个体之间发生。互动倾向于在占有相似的或邻近且稍微不同的社会位置的个体之间发生。人类互动更经常的是同质性互动,异质性互动较少发生。异质性互动不能促进感情分享或者说情感不能导致异质性互动。并且异质性互动要求付出努力,因为互动参与者意识到行动者对资源运用的控制是不相等的、存在差异的,需要评估每个人参与交换的意愿……参与双方都要比在同质性互动中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异质性互动相对较少发生,即便发生,付出的代价也比较高。

边燕杰通过城市拜年网的分析认为:无论哪个阶层的家庭和个人,都倾向于同本阶层的人相互拜年,尽管有“阶层间互相渗透”和“阶层间的梯次交往”,但更多的表现为“职业阶层相互隔离”。

我们看到我国的农民工、下岗职工,甚至很多大学毕业生也都是通过强关系,而非弱关系寻找工作。对于农民工和下岗职工来说,他们多数处于社会的底层,虽有向上流动的愿望,有寻找更好的社会关系帮助的意愿和需求。但是,这些处于弱势群体的人所接触的都是同质性资源,若要寻求更高职位人的帮助,很多时候没有机会。即便有条件,由于自身文化等条件的限制,谋求更好社会资源帮助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异质性互动所要求的代价和成本是很多弱势群体无法承担和付出的。

行动者为了增进目的性行动的效果,通常需要寻找异质性的资源。其中更高社会位置的人不仅控制和操纵着更多的资源,而且对结构中的其他位置也拥有更多的控制和更大的视野。接近更高位置的人可能会带来借取其控制或视野的可能性。但是,要想从这样的异质性互动中获取有用的社会资本,通常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也就是说在异质性互动中,行动者需要更大程度的主动性和对规范的克服。虽然异质性的互动代价较大,但是为了目的性行动的达成,跨纬度、跨层级的交换不仅可能,而且在大多数社会中是很易见、并被期待的。

三、桥梁下的“结构洞”控制

相对于格兰诺维特弱关系的桥梁作用,伯特更强调关系中的结构控制。关系桥梁可以为行动者带来不同的或许是高质量的信息。伯特认为,弱关系的理论强调了关系提供的信息利益,却削弱了结构洞的控制利益。他说“用结构洞这个词来描述非重复关系(弱关系)人之间的断裂,非重复关系人通过一个结构洞联系起来。结构洞是指两个关系人之间的非重复关系”。伯特认同弱关系的理论,不过他更加侧重这种关系中的因果动因,他认为“桥梁”有两层意思,它既是一个有一定跨度的裂口,也是这个跨度本身。结构洞关注的是“控制”,结构洞的控制利益有时候比它带来的信息利益更重要。也就是说,获得某个信息并不一定能得到某种相关利益。结构洞的真正控制者才可以提供或使用相关资源。

总之,社会资本的存在和运用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虽然在不同的制度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强弱关系所起的作用有显著差异,并且在不同的就业领域会显示出各自的力量和功用,但是大致都遵循一定的路径和机理。

参考文献:

[1][美]林南著,张磊译.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和行动的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2][美]边燕杰著.张文宏译.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网络桥梁和求职[J].国外社会学,1998,2.50-65

[6][美]罗纳德·伯特著,任敏等译.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篇4

一、“GDP主义”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1.“GDP主义”在中国兴起的外部因素

“GDP主义”在中国兴起的外部原因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普世价值”对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和平演变”,以及“苏联模式”的失败。中国的经济理论发展基本符合前三十年学习“苏联模式”,后三十年像西方资本主义看齐的模式。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加快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的扩张,将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理念———“民主、自由、人权”推向全球,对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国家特别是苏联实行了“和平演变”战略,导致了苏联于1991年正式解体。苏联的解体,以及“苏联模式”的失败成为了“GDP主义”在中国产生的外部诱因,致使中国政治经济学界产生了“我们到底应该继续坚持走‘苏联模式’,还是应该把眼光投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成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在这一时期,一些经济学家趁机发表言论攻击“苏联模式”,表明西方国家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就在于资本主义经济思想,认为只有学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才能使中国更长久的发展。为此他们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分割开,片面的将经济归结为GDP,认为发展经济就是增加GDP,并在中国大肆鼓吹,渐渐形成了“GDP主义”热潮。

2.“GDP主义”在中国兴起的内部因素

(1)中国行政集权体制及官员考核机制为“GDP主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一方面,行政集权体制是旧的集权官僚制在新社会的保留,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五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但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速度明显慢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在经济发展中,由于行政体制改革的滞后,导致了中国的行政集权体制在经济层面与官僚资本结合,形成了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官僚资本与公有制经济的矛盾,虽然目前官僚资本还处于矛盾的次要方面,但他们与外国大资本财团相勾结侵吞公有制经济,不择手段增加经济效益,增加GDP,这就为“GDP主义”在中国的蔓延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GDP主义是我国政府刺激经济发展的一整套政策。在中国既有的政府和官员考核机制下,GDP成为衡量地方政府政绩和地方官员晋升的主要评价标准。

(2)中国一些经济学家为其提供理论基础,并大肆鼓吹“GDP主义”。中国一些经济学家以“补资本主义课论”、“趋同论”为其理论依据,将西方资本主政治经济学这个系统分割开,仅从形式上采取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概念、范畴、公式、模型,演化成“GDP主义”,使其成为当代中国经济的主导思想。资本主义“普世价值”在经济上,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把“市场万能”观点作为普世价值。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自由竞争。极力主张大规模私有化,反对国有。在苏联解体之后,中国的经济改革成为必然。信奉西方资本主义“普世价值”是“客观经济规律”,“市场经济准则”的经济学家,据此提出了“补资本主义课”、“趋同论”等经济理论,并将其作为其理论依据,大肆鼓吹“GDP主义”。

二、“GDP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危害

1.“GDP主义”导致了我国中国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并迫使中国以“世界工厂”的身份加入世界经济大循环

“GDP主义”经济学家声称采用“扬长避短”将众多经济转型中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视为廉价资源,并认为这是中国经济的长处,将中国定位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出口国,利用廉价劳动力的资源优势生产低价产品换取国外高科技、高技术产品。他们没有看到所谓的“长”(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世界经济大循环中却是“短”,扬此“长”只可以增加GDP,却不利于在世界市场进行竞争,这是一个极为不公平的交换关系,直接导致了我国投资结构、就业结构及其他经济结构的严重不合理。

2.“GDP主义”是房价上涨的深层次推手,致使房地产行业存在的巨大泡沫成为中国经济的巨大隐患

中国房地产从开始就被认定为是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来源,或者说,是各级政府“GDP主义”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相关领导干部忽略我国普通民众的住房需求,改变了住房建设安居乐业的这个基本社会功能;另外,一些地方政商合流,一切向金钱看齐,以规划城市为名,行土地财政之实,达到地方政府GDP政绩提高,房产商利润超额的结果,这种现象已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常态。“GDP主义”的盛行导致了政府很难推出有效的房地产发展政策,也使得中国面临着房价泡沫一旦破灭总体经济就要遭殃以及社会成员的居住权的双重挑战。

3.“GDP主义”的盛行是我国产生资源枯竭,环境破坏问题的原因之一

“GDP主义”的奉行者将GDP的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目标,以政府权力的方式动用各种资源、劳动力,不惜代价、不计后果的增长GDP,更有不少地方政府实际上把GDP增长速度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在地方上大搞建设片面追求GDP数据的增长,造成了我国自然资源环境的严重破坏与浪费。

三、解决办法及思路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金融体制、财税体制、国有企业和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等。我们应通过深化金融体制的改革,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通过财税体制的改革,建立地方财力与事权相适应的体制;通过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它能够自觉地走新型工业化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道路;通过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企业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2.改变政府宏观调控方式,提升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性

浓厚的行政色彩是中国宏观调控手段的问题之一。利率、汇率等最常用、最灵活、适于微调的宏观调控工具中国却用得很少,信贷增长、项目投资等仍然靠额度和行政审批控制。这样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政府政策滞后,要想取得经济调控效果通常需要下猛药,从而会造成某些行业甚至整体经济的大起大落,造成经济的不稳定性。因此,我们应减少宏观调控的行政色彩,要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从市场参与者的角色淡出,转向再分配关系、城乡和趋于平衡等市场顾及不到的领域,有效的提升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3.健全和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弱化地方过度追求GDP的制度激励

要保持我国经济稳健、可持续发展必须改革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虽说,近年来中央多次发文要求地方政府倡导科学发展观,追求可持续增长,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使用效率、关注民生,但基本处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收效甚微。所以,我们应完善政府考核体系,强调绿色GDP的贡献率,对GDP增长过高而社会、环境指标恶化的地方政府给予惩罚。在考核地方政府和官员绩效时,还应加大对其社会发展程度、居民幸福指数、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指标的考核权重,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政府职能从直接从事经济活动向提供公共服务的转变。

摘要:近年来,GDP这个经济指标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并在中国形成了一种支配经济运行、社会发展和宏观经济政策的“GDP主义”,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以中国现实经济状况为基础,通过分析指出我国“GDP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中国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关键词:GDP,GDP主义,宏观调控,经济运行

参考文献

[1]邹媛媛.西方普世价值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葛兆强.GDP主义、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方式转型[J].南都学坛,2010,(6).

[3]许宪春.GDP:作用与局限[J].求是,2010,(9).

[4]秦朔.告别GDP崇拜——中国发展的一种解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5]欧树军.“以幸福为中心”超越GDP[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07-09(24).

[6]郑永年.中国的GDP主义及其道德体系的解体[N].联合早报,2009-12-29.

[7]周绍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N].中国经济时报,2010-03-0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意义 篇5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对人类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是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产生和发展的,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科学世界观和理论工具,它的产生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意义;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其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以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条件和社会科学条件为基础的,其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社会条件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满足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应用而生的。

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是机械大工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是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发展成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矛盾斗争也使无产阶级不断走向成熟,特别是19世纪30年代开始,在欧洲先后爆发了英国的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三大工人起义不仅使工人阶级逐渐从一个自在的阶级发展成为一个自为的阶级而且也使工人阶级意识到自身力量的强大,无产阶级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无产阶级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解放。但是,在当时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和流派,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作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其自然科学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出现了星云假说、地质演化论、有机化学和尿素的人工合成等新的自然科学学科和自然科学发现,特别是出现了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等三大自然科学发现,显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和辩证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总结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揭示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同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启发下,马克思、恩格斯批判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吸收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最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品格。马克思、恩格斯具备崇高的理想和献身精神,强烈的批判精神和超越精神,他们系统地研究了自古希腊以来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阅读了大量的自然科学著作,熟悉和通晓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积极成果,这为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丰富精深的理论体系中蕴含着对整个世界睿智般的理性思考,它的产生对当今社会有重大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主体观,对主体是什么做了科学的规定。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是无所不包的万能的“主体”,而从事现实活动的人不过是理念的化身。马克思批判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把人归结或等同于“自我意识”的神秘主义观点,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科学的主体人的理论。马克思认为,人首先无疑“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是“类的存在物”

即社会历史的存在物,但又不仅仅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意味着人是实际活动和实践创造着的现实主体。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和把握的主体,就不再是唯心主义哲学所讲的思维、理性、观念、自我意识的化身,也不是旧唯物主义所讲的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而是一种包含着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能动创造属性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样的人,就是在自然世界所提供的物质基础上,现实地塑造属人的自然、属人的社会历史的实践创造者。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揭示与现实的人彼此相关的感性世界的本质,从而建立了全新的客体理论。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把人等同于自我意识,因而也就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是自我意识的自满自足的对象性活动,进而把实践活动的对象化产物——感性世界看作是外化的自我意识,认为“对象不过是对象化了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外化就是创立物相”。而马克思把人理解为包含着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能动创造属性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理解为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因而人与他周围的世界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设定的关系,亦即对象性的关系。这种观点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物的和人的对象性实践活动的相关性,既批判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抽象的客体理论,又科学地确立了“感性世界”这一客体的理论。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重心转移,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关注、所思考、所研究的重心,是与主体人息息相关的感性世界,所要揭示的是这个感性世界生成、发展的现实本质及现实基础,以及认识和把握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对人所生活的感性世界的生成和发展的作用与意义。它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把对世界的理解由“客体原则”推进到“主体性原则”,在哲学的思维方式上实现了革命变革,在哲学功能方面实现了由“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革命变革。

参考文献:

【1】肖安邦,孙兴玲, 2006.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中国社会出版社

【2】吴德勤, 2004.永远的马克思.上海大学出版社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篇6

关键词: 《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 魔幻主义 现实主义

1.《百年孤独》中魔幻与现实产生的原因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以虚构的小镇马贡多为阵地,对一个古老的小镇、一个有着复杂关系的家族进行了一番现代文明、现代意识的审查和检阅。从一个家族就能感受到整个民族的伤痛,从一个小镇找出整个社会的诟病,都是通过这种审查和检阅完成的。他的小说给人的印象是:这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任何事都是有可能的,每件事都是可以相信的真实的存在。它的荒诞、虚幻都是有节制的,有逻辑的,并不是单纯表现扭曲变态的人物和心理感受。如奥雷良诺上校的预示功能等,这些都是一种原始信仰上的真实存在。

作者马尔克斯从现实走向历史、历史生活中、人心最私密的深处,挖掘出整个拉美民族的一种群体意识——孤独。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这种孤独是对西方文明的高度概括,从它的原型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创世纪》中的创世神话开始,带着对蒙昧无知的伊甸园的净土世界那种纯真和纯洁的怀念之意。在这样一种饱含深度和广度的历史与文化的交融共生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拉丁美洲整个民族文化中渗透着的魔幻性与现实性。其实这也是魔幻现实主义思想在拉丁美洲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生根的主要原因。由于“它适应和根植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因此魔幻现实主义才能在拉丁美洲大地上繁荣昌盛。马尔克斯通过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忆转而创作了这部《百年孤独》,写作内容满眼都是现实中的不可能,但是了解拉丁美洲民族精神的人都能看出马尔克斯所描写的人物和景物就算有着超自然、超想象的现象,也是建立在拉美民族的原始意识的基础上的,也是符合拉美民族社会思潮的。

2.《百年孤独》中魔幻与现实产生的本质

作为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以近似荒诞的方法反映严峻的现实内容与真实情况,展现了一幅19世纪拉美的风情画,形象地表达出了当代人对生活困境的无奈和对人间正义之爱的向往和期待。在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生活状况,这部作品中展示的虽有些荒诞离奇,但其中又包含很多形象具体真实的构思元素,让人深思。这部《百年孤独》成功的关键是用了魔幻的方法进行刻画和撰写人物形象,从而反映出了令人沉思的历史内涵和发人深省的深刻哲理。马尔克斯借用此方法表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使这一流派在小说史上流传不朽。

其实马尔克斯最真实的想法是想通过虚虚实实的方法映射哥伦比亚的现实状况,在文字中反映反独裁、反对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拉美意识”,同时这部作品还是作者建立乌托邦式的社会的一个美好愿景的缩影。马尔克斯通过岁月的磨砺、挣扎、反思和探索,以“魔幻现实主义”这种思想进行斗争,让人们恍然大悟,开始重新探索拉丁美洲,并进行悲剧历史现实的反思与证明,从而完成拉美的民族解放和独立以及人民思想上的真正自由。然而,他的魔幻创作并没能真正揭示该如何拯救拉丁美洲的政府和人民,也没有体现出历史在前进过程中的复杂性与曲折性,最终只是空想了许久的结果,所以终究变成了梦幻,同时是一种现实,这是一种在魔幻中被歪曲的现实主义的世界。

3.《百年孤独》中魔幻与现实产生的思考和启发

在给马尔克斯的颁奖词中瑞典文学院是这样评价《百年孤独》的艺术造诣的: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那个由他虚构出来的小镇。自五十年代末,他的小说就把我们领进这个奇特的地方。那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作者的想象力在神游翱翔,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映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都以新闻报道般得准确性再现出来”。在《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思想和创意,把新闻报道般的真实性和这部小说荒诞的幻想性相结合,把真实的世界朦胧化,从而反映了拉丁美洲现实的独特的思维模式:在拉美人的世界里,理想与现实的世界不是两个互不相通的领域,相反它们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这种拉美思维模式,使得马尔克斯反映了一部百年家族孤独的历史回录。

马尔克斯塑造了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的内心思想动态,塑造了很多小说里的性格特立独行的人物性格。由于《百年孤独》是基于拉丁美洲、哥伦比亚的精神塑造的,并且将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运用其中,也建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独有的世界,从而使《百年孤独》成为文学史上的一部瑰丽作品。

参考文献:

[1]乔·拉·麦克默里.阿莱夫和百年孤独:世界的两个缩影.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3.

[2]路易斯·阿尔贝托·桑切斯(秘鲁).拉丁美洲代表作家.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篇7

关键词:小说《小城畸人》,畸人,清教精神,资本主义

1. 引言

小说《小城畸人》描述了美国中西部小镇上的人们的生活。这些故事的主人公行为怪异, 思想极端, 内心孤独。安德森的传记作家詹姆士·西维尔认为, 称他们畸人不是指他们外貌畸形, 行为怪异, 而是指一群被不合时宜的想法折磨的普通人。他们人格分裂, 远离社会, 漂泊在自己的意识中。本文认为这些人物的畸形不是他们生活中的失败造成的, 而是社会的理性化远离他们的个人创造力, 使他们成为了工业社会所需要的单调的工人。我们把注意力转向社会的外部力量, 不仅可以理解文本的人物, 而且可以理解书中提到的那个时代, 由此就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力量的变化及其对人们的影响。当我们把注意力转至社会而不是个人的时候, 可以发现个人畸形不是由于个人性格造成的, 而是由于交织的外部力量, 具体而言, 当快速的工业化影响他们的生活时, 宗教和资本主义对个人性格施压, 使人成为畸人。如果这样看待文本, 我们可以这样说, 从《小城畸人》中可以追踪到马克斯·韦伯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社会学途径。

2. 清教遗产和小镇的社会转型

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根植于我们过去的清教主义的伦理。《小城畸人》故事之一《虔诚》中杰西的贪婪和随之的异化, 展示了清教式的敏感性和前工业时代和资本主义的绝妙联系。杰西在安德森描述美国中西部的社会阶层时起了很有趣的作用, 杰西是唯一能控制别人生活的人。《虔诚》不仅是小说集中最长的故事集, 而且是《小城畸人》的中心人物乔治唯一没有提到的部分。但是, 这一部分提供了小镇人们的宗教和社会背景:乡村的、怀旧的、爱国的、肤浅的、道学家的。小说的主人公是小说中唯一是统治阶级的人物, 而其他人物如里菲医生和店员爱丽丝都生活在这种社会结构中。杰西代表了社会的上层, 而小说的其他人物则代表了被征服的社会底层, 社会的疏离正是这种社会秩序造成的。实际上, 安德森并没有像其他的人物一样, 把他称为畸人。像杰西那样的资本家, 使社会底层的人们变成了畸人。小镇的背景是自相矛盾的, 表面上好像是古典的田园风情, 正是社会的改变使他们变得疏离和古怪。但是, 小镇的结构说明安德森看到了在田园风光背后的残酷事实。如安德森的传记作家雷克斯·伯班克恰当地指出了安德森的犬儒主义, 以及作者后来认识到的他的家乡的黑暗面如我们看到温士堡的黑暗面 (伯班克:23) 。我们可以说小镇不是一个田园世界, 而是被工业革命的快节奏破坏的农村。正如小说的叙述者告诉我们的, 小镇正处于田园的农村转变成“世界史上最物质主义的世纪的开端” (安德森:48) 。因为内战夺去了杰西的四个哥哥, 他只好回到农场。农场上的人们“整天在田里干活, 吃的是粗粝油腻的食物, 夜间像疲惫的野兽般睡在麦秸铺上, 而浸进他们生活的, 很少不是粗暴和兽性的, 而且在外表上, 他们自己也是粗暴和兽性的” (安德森:35) 。杰西住的房屋被描述成“就在木头架子上外面三合板钉上” (安德森:34) 。也许这三合板表示工业化的感觉在寻找覆盖农业的过去———就像那些木头一样。虽然那些人物意识到他们农村的根, 但是, 他们为了创造进步的幻想, 会很快地掩盖过去。正如安德森的小说主要描述快速工业化的美国中西部, 我们可以说人物的异化的主要动力正是资本主义的快节奏造成的。正如韦伯所坚持的“当今的资本主义既然已经左右了经济生活, 它事实上就是在通过经济界适者生存的过程教育着、选择着它所需要的经济主体”。 (韦伯:38) 很明显, 温士堡的居民处于这个过程, 正是经济制度造成的, 而不是他们的内在现实。我们通过安德森的描写, 可以感知到他们的畸形, 这是工业社会生活方式带来的焦虑。小镇深陷两难选择。一方面是混沌的过去的突然改变, 一方面是外表上看起来很光明的未来。在这种经济动力下, 很少人有能力预测到可能的否定结果, 每个人将会被束缚于牢房一样的条件, 而现在用手做的事将会用机器代替。没有人预测到工业革命最终将会使人们相互疏离, 被工作异化。韦伯坚称为了在特定区域发展资本主义, 一种道德伦理首先需要存在, 以寄生的方式, 资本主义把自己依附在现存的社会的道德规范里, 使用这些规范里的价值观。正如批评家指出:十字路口的中西部主要道德就是清教遗产。清教由从纽约来的定居者带到俄亥俄州, 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居民思想中生根。清教的神学是加尔文宗的主要学说, 信仰者认为, 工作得越多, 你得到的恩宠就越多。

3. 马丁的职业概念

韦伯对社会阶层的分析的中心就是马丁路得的“职业”的概念。在韦伯看来, 职业所要求的就是人需要接受的神圣的要求, 换句话说, 这个任务是上帝规定的。此外, 清教教义规定:“上帝可以接受的唯一的生活方式, 不是去超越僧侣的禁欲主义的世俗道德, 而是通过完成上帝要求的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 这就是感召。”所以, 根据清教教义, 那些不努力工作完成自己的感召的人被认为是不值得上帝恩宠的。这个概念的独特之处在于:“个人道德活动所能采取的最高形式, 应是对其履行世俗事务的义务进行评价。正是这一点必然使日常的世俗活动具有了宗教意义, 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职业的思想”。 (韦伯:59)

韦伯声称:“职业的用处和他在上帝的恩宠, 主要是通过道德来衡量的因此也可以用产品的重要性来衡量。” (韦伯:85) 换句话, 除非社会认为是有用的, 职业才会认为是恩宠。成功的动力大大地被激活。韦伯坚称:“我们今天如此熟悉的思想, 实际上还没有明显, 即一个人的职责就是追求一个人的天职, 个人应该承担责任从事他的职业活动, 不管它包括什么。不管对于那些判断者显得没有什么, 只是利用他的劳动和他的财产。这正是资本主义文化的社会伦理的突出特点。” (韦伯:13) 我们经常把职业等同于目的, 而韦伯坚称在工业社会, 完全地依赖一种职业会带来否定结局。与内战前有创造力个人满足的工作相比。工业社会所需要的工作不需要很多技巧, 通常是枯燥无味, 既不是令个人满足的, 又不是受别人尊重的。因此, 这样工人被他们的工作异化了, 人与人之间关系异化了。因此, 为了社会更加具有生产力, 只好剥去人的精神, 因此创造一个完全异化的民众。安德森创造一个微型社会, 这里的人们困于“理性的铁笼”。社会, 就像安德森描述的小型社会, 与工厂联系, 每个人和每个机器都充当一个角色。出于实际, 工人不会离开这些角色。在迪尔凯姆看来, 正是这些角色使得社会更好运转。然而, 在韦伯看来, 即使社会成员为着一个共同目的合作, 在承担同一个目的时也已经分化。关于这一点, 马克斯坚称这个理性把工人和他们创造性人物分开, 因此处理劳动力处理机器的同样的方式。理性的铁笼, 在韦伯看来, 使得每一个人固定在各自的角色, 这样他们和他们真正的本质分离了。清教徒希望在职业中工作, 而我们被迫这样做。因为当禁欲主义从寺院里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开始主宰世俗道德, 在现代经济秩序中发挥作用, 这个秩序被机器生产的技术和经济条件占领, 当机器生产控制了当今每个人在这个机器时代的生活, 不仅仅与经济力量相联系, 且决定了人们的命运, 直到最后一吨煤烧完。

4. 贪婪与上帝的恩宠

理解贪婪是决定性的内部因素。社会学性阅读, 通过定义, 主要就是对外部因素的影响对个人的形势的影响。通过韦伯的理论解释这些人物的行动, 我们能看到外表上的贪婪实际上建立在路德的天职的基础。财富通过这个视角能看成一个罪恶, 如同懒惰一样。韦伯在论断中提到巴克斯特, 认为利润在很多方面是上帝恩宠的表示和一个人的天职的紧密。对于巴克斯特来说:“天职的有用性, 因此在上帝看来的恩宠, 用道德力量衡量, 用社会的物品的重要性来衡量。”巴克斯特进一步坚称, 有利可图就是有用的表示。如果上帝给他的仆人显示有利可图的机会, 他就是让那仆人服务的表示。如巴克斯特坚称:“忠实的基督徒必须通过把握机会来履行使命。”在这样的逻辑下, 一个富人被认为就是上帝的人, 而一个穷人就是一个罪人。韦伯这样描述新教对于财富和贪婪的态度:“财富在成为懒惰和罪恶的享受生活的引诱之物的时候才是坏的, 财物是坏的, 只有它成以后生活的快乐和无忧无虑的时候。”换句话来说, 对于一个兴旺的资本家如杰西, 懒惰和舒服的生活就是一种罪恶。韦伯坚称, 根据新教伦理, 为了赚取更多的财富, 他充分当好一个合格的资本家, 根据韦伯, 这是建立在同样的精神上, 使得他的祖先成为合格的清教徒。

加尔文教的核心教义就是预定论的概念, 即那些是选民和那些不是选民都无法改变他们跟上帝的关系。唯一的手段就是通过成功和财富来证明自己就是选民之一。杰西正是表达了这样的精神, 他提到自己就是“那种控制这些土地的人”, 而且自己就是那样做的。安德森坚称:“通过那个时代的标准, 杰西看起来根本不像一个男人。”他身材矮小, 瘦弱纤细, 希望成为一个牧师, 穿着一件黑色的长外套和一个窄窄的领带 (安德森:31—32) 。然而这里主要的质量, 不是一个身体上的特征或者装饰, 而是他的技术能够“控制他人的技术”和强迫他们为他空前地努力劳作。不像那个时代的标准, 杰西的能力不是指身体的力量, 而是指在工业社会必需的控制能力。重要的是杰西运用新教伦理来控制他人。作为一个上层人物, 具备作为上帝选民的信念, 杰西能够展示把新教伦理作为一个工具对他的下属, 为了劝他们追求更高的遵从和生产力。像杰西·本利特这样的资本家深切地意识到资本家的信条“时间就是金钱”, 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 这一条可以用作说服的方法。正如新教伦理视个人财富为个人天职的证据, 资本主义社会按照同样的指导方针运转, 把财富视为价值和权威的象征。正如杰西的下属可能把杰西的财富视为价值的象征, 他们也会很快认为他就是直接权威。这里重要的是安德森具体地告诉我们, 杰西可以控制别人的灵魂, 而不是可以控制他们的思想或者身体。这推动了韦伯的思想, 资本主义不完全是逻辑结果, 如大众共同相信的那样, 带有贪婪和竞争是主要的推动力, 相反发现它的主要精神气质的是新教伦理。

5. 结语

今天的读者仍然可以通过阅读安德森的小说获得很多, 因为他仍然能够感知和解释社会的各个方面, 他可以预测其后果。如果我们继续让他的故事衰弱和遗忘过去, 我们将会失去一个宝贵的因素。通过社会学思考, 进入安德森的小说, 我们发现, 当今的社会仍然可以从小说人物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在很多方面, 安德森小说的人物充当那些帮助社会转型的人的样本。虽然他们完全是虚构的, 但研究他们让我们感到他们如同是历史上的真正人物。研究他们使得我们可以解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一方面, 我们感谢这些人物带来我们社会的兴旺发达。另一方面, 我们可以从这些例子看到今日的一些困境的根源, 如我们看到工业社会的阶级斗争的开始和发生在不断断裂的社会的异化。从社会学角度对《小城畸人》进行解读, 我们不仅仅可以了解文本, 同样可以了解到我们的现在、过去和将来。

参考文献

[1]Burbank, Rex, Sherwood Anderson.New Haven:College and University Press, 1964.

[2]Hawe, Irving.Sherwood Anderson:A Biographical and Critical Study.Stanford:Stanford UP, 1966.

[3]Dewey, Joseph.No God in the Sky and No God in Myself:“Godliness and Anderson’s Winesburg.”Wines-burg, Ohio.Modlin, Charles and Ray Lewis White Eds.Norton Critical Ed.New York:W.W.Norton&Co, 1996:194-203.Print.

[4]Weber, Max.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1905.Trans.Talcott Parsons.Ed.Richard Swed-berg.Norton Critical Edition.New York:Norton, 2009.

[5]White, Ray Lewis.Winesburg, Ohio:An Exploration.Boston:Twain, 1960.

[6]Williams, Raymond.The Country and the City.New York:Oxford UP, 1973.

西方改良主义产生的原因及评价 篇8

一、改良主义产生的原因

19世纪以来, 随着三次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随着这些新情况的发展, 伯恩斯坦等西方理论家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暴力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惟一途径”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于是他们提出了以改良主义的和平道路来实现社会主义。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

(一) 各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早在19世纪, 马克思、恩格斯就认为:“工人阶级的地位越来越降低到本阶级的生存线以下, 工人变成赤贫者, 甚至维持不了自己的生活, 因此必然奋起反抗, 继而发生暴力革命”。但是二战以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产业结构调整,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增加, 这就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传统工人大大减少,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大大增加。然而第三产业工人大部分都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 主要以脑力劳动为主, 并且大部分工人成为了中产阶级, 这使当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大都变成了“橄榄型”, 即“两头小, 中间大”的球状型, 中产阶级人数增加, 无产阶级人数越来越少。贫穷无产阶级的减少从而使国内的矛盾尤其是国内阶级矛盾有了不同程度的缓和, 于是出现了改良主义的势头。

(二)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综合国力的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种工人连奴隶般生活也难以维持的状况已基本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占人口80%以上的居民都能过上生活有保障、医疗有保障、失业有救济、养老有保险、儿童有照顾的优越生活。这在北欧表现得尤其突出。有资料显示, 目前,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GNP) 瑞士37980美元、日本34630美元、丹麦27970美元、挪威26390美元、美国25880美元、德国25580美元, 在这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 大多数居民的生活不是越来越贫困, 而是越来越富裕, 工人阶级的收入状况、生活状况和社会保障等条件等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状况并不像当年《共产党宣言》中描述的那样, 工人阶级生活在赤贫线以下, 维持不了自己的生活。所以在资本主义国家中,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虽然对立, 虽然斗争, 但这种对立和斗争, 就不可能像马克思恩格斯时代那样严酷, 那样你死我活。

(三)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日益完善

在政治上, 由于资产阶级鼓吹政治民主, 因此资产阶级必然完善其民主制度。首先, 大多数国家都实行议会制。例如, 英国经过第二次、第三次议会改革, 大大扩大了普选权;奥地利、比利时、意大利等都在争取普选权斗争中取得了很大胜利;其次, 在大多数企业中, 广泛建立了工会组织, 工人可以通过工会斗争形式进行合法斗争。这些因素使工人阶级参与合法的经济和政治斗争的机会增加, 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逐渐对资本主义的民主议会制产生了“认同感”, 改良主义情绪在工人阶级中广泛蔓延。

(四) 反战情绪在当今各国普遍高涨也是实行改良主义的又一原因

20世纪以来, 人类历经了两次世界大战, 战争给人带来的是家破人亡, 妻离子散。战争使人类面对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而人类又不愿意面对不确定性, 对于那些历经战争国家中的人们来说, 他们反对战争。世界各地的民众都在不断举行反战游行示威活动, 在美国的华盛顿、澳大利亚的悉尼和墨尔本、意大利、希腊和土耳其等地区和国家, 都有这样的游行。反战情绪的普遍盛行, 必然使人们反对战争, 反对暴力革命。这也是改良主义盛行的又一原因。

二、西方改良主义遇到的困惑

20世纪70年代, 在资本主义经过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后, 随着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的出现, 资本主义陷入了困境, 改良主义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良主义政党的总体声望下降, 党员人数减少, 在选举中得票率下降, 一些重要政党在选举中失利, 甚至丧失执政党的地位, 这对改良主义政党的发展极为不利。

2.实现高福利政策是需要经济繁荣和增长为前提的。但是在近些年来, 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 像西、北欧一些高福利国家的财政收入难以维持其高福利政策, 必然要改变现有的福利制度, 这势必要引起一部分人的反对。

3.西方改良主义所提出的一些政策和学说受到了人们的怀疑。例如提出的“全面就业和高福利”出现矛盾, 所倡导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干预”也失去了作用。

三、对改良主义的评价

过去我们在评价西方改良主义采取了全面否定的态度。例如毛泽东在1921年1月召开的长沙新民学会的年会上发言时, 也明确指出:“社会民主主义, 借议会为改造工具, 但事实上议会的立法总是保护有产阶级的” (3) 。早期对社会民主主义分析往往是:因为社会民主主义是反对暴力革命, 反对无产阶级专政, 所以它是资产阶级的帮凶, 具有资产阶级性质, 即使它有某些善举, 也仅仅是麻痹工人阶级斗志, 丝毫不能改变它的反动本质。这是几十年不变的定论。但是, 纵观国际社会改良主义的政策和实践, 西方改良主义虽说放弃了暴力革命的道路, 甚至放弃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 但是它一直没有放弃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的努力, 一直高举着社会主义的旗帜, 在社会党、工党等一些政党执政后, 在资本主义框架内, 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实行了许多有益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中下层民众的政策。例如, 在经济方面, 实行工人阶级参与经济决策为核心的经济民主;在社会民主方面, 社会党人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福利国家制度, 遏制了资本主义贫富分化。并且也因改良主义反对暴力革命, 使得改良主义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1951年的《法兰克福宣言》提出:“民主社会主义者认为维护世界和平是当前时代的最高任务……社会党人为建立一个和平而自由的世界而努力。”1962年的《奥斯陆宣言》又强调“社会民主党寻求的只是持久和平”。

总之, 改良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改良并没有将资本主义社会变成社会主义社会, 反而改善了中下层民众的生活水平, 增强了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能力, 缓和了资本主义内部的各种矛盾, 进而为西、北欧发展创造了稳定的政治条件。因此可以说西方改良主义是推进西方社会进步的力量。但是, 改良主义并不具有普世价值, 它所推行的高福利政策只能在一些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行得通, 而对一些欠发达的国家来说, 即使采用这种“改良主义”, 没有相应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和国际地位, 那么“改良主义”同样不能给它们带来“高福利”, 也不能给它们带来政治民主和社会稳定。

摘要:20世纪以来, 随着西方改良主义的迅速发展, 人们对改良主义产生了一系列困惑, 本文就西方改良主义产生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当今改良主义所遇到的困惑作以阐述。

关键词:改良主义,暴力革命,社会结构

参考文献

[1]社会党国际文件集编辑组.社会党国际文件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9.

[2]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当代国外资本主义研究理论与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261.

[3]姜素琴, 刘燕萍.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主要原因探析[J].泰安:泰安学报, 第28卷.第4期.

[4]刘保国.发达国家阶级斗争沉寂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广州: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4卷, 第1期.

[5]杨勇.冷战后西欧社会民主党的困惑与发展[J].求实学刊, 2007 (4) .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篇9

一、自贡市燃气市场现状

(一)基本情况

自贡市天然气储量丰富,使用历史悠久,为省内第二个成立市级燃气公司的市份。截至2015年底,自贡城市燃气普及率已达93%,两县(荣县、富顺县)的燃气普及率分别为95.1%、97.5%。全市用气总户数达39万余户,年供气总量达2.3亿立方米,日最高供气量达91.55万立方米,储气能力16.4万立方米。

目前自贡市在燃气行业主管部门备案的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共26家,其中国有企业5家,占企业总数的19.2%,民营企业21家,占企业总数的80.8%。

(二)发展情况

自贡市燃气管道经营企业的发展,经历了由国有到多元投资主体、由城市向乡镇发展的过程。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市一级的燃气公司和原由区县政府建立的燃气企业。

第二阶段:能源生产企业(如中石油)为解决生产基地及家属区供气,而后扩大供气经营范围成立的终端燃气企业。

第三阶段:能源生产企业(如中石油)在本地的下属机构独立或与乡镇政府联合成立的天然气供气公司和燃气供应站,改制后出让给私人建立的股份制燃气公司。

第四阶段:区县、乡镇政府出于改善农村居民群众生活条件的目的,通过引进资金、气源发展的燃气公司,约占了在乡镇燃气企业的一半,全部为民营燃气公司。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自贡市燃气市场民营企业占比大,存在整体实力弱、管理水平低、经营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

(一)盲目追求安装利益

目前大部分燃气经营企业收入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安装费,企业根据安装材料、人工等成本进行核算后定价;二是天然气销售收费,按照天然气用量向用户收取,组成包括进价与输配气成本等。受企业管理水平、政府价格调控等因素影响,居民用气销售部分基本没有利润空间,因此,由于资本的逐利性,一些民营燃气企业赚取安装初始利益后即转让区域、经营权或企业的现象突出。

(二)企业规模小、抢险力量薄弱

大多数民营企业受规模所限,抗风险能力弱,安装、维修、经营资质缺乏,使安装、供气、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埋下极大的安全隐患。根据国家规定,燃气供应企业必须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设置专职的抢修队伍,配备必备的抢险器材。自贡市目前最小的燃气企业为一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仅6人,装备配备不足,维修抢险能力缺乏,出现险情往往不能及时处置。

(三)不按规范安装发展用户

具体表现在:一是从业人员大都未经过燃气专业技术培训;二是违反《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6)的现象普遍,管线工程无任何设计施工资料,不按安装规范建设天然气管线;三是为降低安装成本使用不符合规范的材料;四是无规范的竣工验收程序,其安装质量得不到保障。

(四)供气存在不可持续性

一部分民营燃气企业的气源供应单位为石油部门终端公司,个别民营企业甚至从其他民营燃气企业接口供气,违规转供气情况突出。大部分民营燃气企业无正规气源指标,一旦上游气源紧张,或加大调控力度,其随时都有停气、断气的可能,严重影响民生保障。

(五)燃气储配、管网等基础设施缺乏

相当一部分民营燃气企业受规模所限,无力开展保障性供气基础设施建设。据2015年自贡市消委会、国家统计局自贡调查队发布的《自贡市燃气发展状况及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目前自贡市除最大的国有燃气企业建有燃气储配设施外,其余的燃气企业均未建有燃气储配设施,最小的民营燃气企业管网仅13.8公里。据2010年11月25日的《自贡晚报》报道:自贡市成佳镇地区由于长时间停气,用户的燃气灶具热水器无法正常使用,其供气企业就为民营燃气公司。

(六)存在同城不同价的现象

农村地区燃气安装价格、销售价格得不到有效监管。以自贡市为例,国有燃气企业的销售价格由市级物价主管部门实行指导定价,价格成本必须进行监审,居民用气价格调整必须通过听证。而民营燃气企业大部分由各区县物价部门管理,“同城不同价”的情况突出,损害用户利益,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如2011年1月25日,据自贡市维稳办通报:自贡市大安区江姐村村民由于不满该区域内燃气经营企业的安装和销售价格高集体上访,要求改由其他公司供气,带来社会不稳定因素。

(七)企业间恶意、无序竞争

燃气企业间为争抢用户产生纠纷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企业在竞争中采取恶意压低价格的方式来招揽用户,有的企业采取违规建设来争夺市场,企业间对簿公堂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有的企业甚至采取危害社会稳定的方式来争取利益。

(八)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根据2015年自贡市消委会委托国家统计局自贡调查队进行的燃气行业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用户对国有燃气企业在供气保障、服务措施、用户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满意度、认可度、信任度普遍比民营企业更高,更愿意选择国有企业为其服务,部分用户对民营企业在价格、用气高峰时用气保障以及配套服务等方面意见较大。

三、原因分析

民间资本的进入,一方面对燃气市场,特别是农村燃气市场进行有效地补充,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管理不到位,致使燃气行业在发展中产生的许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矛盾较大。

(一)供气区域划分不明确导致市场无序混乱

根据《四川省燃气管理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管道供气的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在经划定的供气区域内经营燃气。”但目前燃气供气区域划分不明确甚至重叠的现象突出。早在2001年,四川省建设厅就将自贡市大部分范围划归自贡市燃气有限责任公司经营,后又将其中的部分区域陆续以村、组的形式划为其他燃气公司经营,造成供气区域交叉、重叠的现象突出。

(二)行业管理相关制度有待完善

2011年国家颁布实行了《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83号),为燃气管理工作提出了总要求。但具有操作指导意义的地方性法规滞后。现行的《四川省燃气管理条例》修订于2004年,其中许多条款,特别是行业准入、行政许可、监督执法等方面的内容已不适应燃气行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三)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

目前燃气管理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以自贡市为例,市经信委行使生产要素保障的职能;市国资委行使国有资本监督管理职能;区、县、乡镇政府负责乡镇燃气的发展管理;市发改委负责城区燃气价格的管理,各区、县发改委负责区、县、乡镇燃气价格的管理;市城乡建设住房保障局行使燃气行政许可及规划职能;安监、质监、公安消防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负责燃气行业安全管理。各部门之间在面对燃气企业违规经营、违法建设等方面,联合执法力度不够,相互间的协调配合不足。

(四)市场准入监管不严

有的市、区(县)、乡镇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对燃气准入把关不严,盲目引进实力弱小的民营燃气企业,造成燃气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弱、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一些燃气企业违规发展用户,未得到及时制止,造成即成事实后,政府部门为确保民生、维护稳定,采取的处罚措施力度极为有限,使燃气管理工作非常被动。

四、规范燃气市场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应从加强行业管理入手,强化燃气法规建设,严把行业准入关,进一步规范、整顿燃气市场,促进管道行业有序发展。

(一)加强燃气法规的制订完善工作,做到有法可依

进一步加强对国务院《城镇燃气管理条例》的宣贯工作,提高认识,加强协调,在日常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中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加快《四川省燃气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工作,及时组织宣传和解读,进一步贯彻落实。同时,结合各地市实际,建立完善具有操作性的管理办法或者地方性规章,确保有法可依。

(二)合理规划,控制燃气企业数量

应做好中长期燃气专项发展规划,制定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规划,在提高城乡天然气气化率的同时,实现燃气行业整体规范、有序发展的目标。严格控制审批新的燃气经营企业,并对已有燃气企业进行清理、规并、整合,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三)严格把关,提高燃气市场准入门槛

严格执行《关于实施燃气经营许可的通知》(川建城发[2012]520号)以及后续一系列相关文件中关于燃气经营许可范围、条件、标准、审查审批程序的规定,不向不符合新标准条件的企业颁发经营许可证,以此为契机,清理、整顿燃气市场。

(四)狠抓制度落实,确保燃气公共安全

严格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切实承担燃气安全监管的主体职责,燃气经营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企业法人对企业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政府应督促燃气经营企业,特别是小型、民营燃气企业制定和完善安全生产、反恐、抢险等应急预案,提高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建立健全燃气设施及管线监测和检查制度,发现事故隐患的,应当及时消除。

(五)推行特许经营,促进燃气行业有序发展

根据国家发改委《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第25号令)、住建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第126号令)等相关规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通过公开竞争方式,依法确定燃气特许经营权及其经营者。

(六)强化执法,加大行政监管力度

严格执行国家燃气行业相关规范,进一步加大监察执法力度。依法严惩违法建设、乱拉乱接燃气管线和设施的行为。对跨区域敷设管道、违规安装发展用户的行为予以坚决制止。严厉打击超负荷发展用户、违规转供气、向无资质企业提供气源的经营行为。积极引导各经营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服务水平,守法经营、合理竞争,使燃气市场的发展逐步规范化。

五、结语

民营燃气企业的大量产生,是燃气市场开放的必然结果。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原有的粗放型乡镇燃气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们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在保持市场活力的同时,促进燃气市场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助力。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四川省燃气管理条例[Z],2004.

[2]戴越.基于产业部门视角的经济增长结构变迁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05)

[3]赵浚宏.政府引导与民间资本创新联动[J].华东科技.2010(05)

[4]国务院法制办农林城建资源环保法制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法规司、城市建设司.城镇燃气管理条例释义[Z].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第018395号.

[5]王元龙.民间资本的发展及其金融选择[J].武汉金融.2011(02)

[6]郭文超,梁洪.推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1(07)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篇10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一书中,佩里·安德森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世代特点”和“地区特点”两个方面来论述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此,所谓“世代特点”,是指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人物继承的历史性,他将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拉布里奥拉、梅林、考茨基、普列汉诺夫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继承人;列宁、卢森堡、西法亭、托洛茨基、鲍威尔、普列奥勃任拉斯基、布哈林等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第二代继承人;卢卡奇、科尔什、葛兰西、毫克海默尔、德拉沃尔佩、马尔库塞、勒肥弗尔、萨特、戈德曼、阿尔都塞等人称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代人。其中第一、第二代理论继承人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传统,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所谓的“地区特点”是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理论家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紧接着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之后接连出现的两代理论家中,所有重要人物实际上都来自东欧或者中东欧,即使在德意志帝国内部,也是维也纳和布拉格而不是柏林为第二国际输送了主要的杰出人物”;而在第三代人中,除卢卡奇和他的学生戈德曼以外都来自更远的西部。由此可见,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佩里·安德森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代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根本的特点是:它在结构上与政治实践相脱离。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佩里·安德森在论述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时,首先就指出了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他认为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转变的历史是长期而复杂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里就已经开始,并与早期的传统的衰落交织在一起”。

佩里安德森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划分了欧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队伍”,尽管“在大战前几十年间,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发展比前一期实现了更为紧密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但是当时的“主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与他们本国政党的实践相结合,并没有使他们地方化或者使他们相互隔离”,因此,“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在战前居于统治地位的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队伍内部(而不是这些队伍之间)迅速出现分裂”。

尽管列宁根据新的形势创立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并最终取得了俄国革命的胜利,然而在1924年初,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在苏联共产党内取得胜利,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如托洛斯基、梁赞诺夫、布哈林、普列奥勃任拉斯基等或被驱逐或遭暗杀,斯大林主义兴起。因此,佩里安德森说,“在世界上历史唯物主义发展方面最先进的这个国家,曾经以其理论家的为数众多和充满活力而超越整个欧洲,在十年之内却以沦为半开化的一潭死水,令人生畏的只是其势力巨大的检查制度和生硬无比的宣传而已”。

在这个灾难性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中欧地带的命运如何呢?李维汉指出,“列宁主义的政治思想刚在俄国以外的地方得到传播,就被第三国际的斯大林化所瘫痪,第三国际不断使得它下属各党的政策服从于苏联外交政策的目标。第三国际以外的社会民主党和中间派政党自然也不会为应用或推广列宁主义作任何贡献。因此,在这一地区群众性工人阶级组织的范围内,两次大战之间实质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限于经济分析,它遵循的路线之间来自战前的大辩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纳粹主义吞没了整个欧洲,欧洲大陆上的这个马克思主义时代才宣告结束。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内外因分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一代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邮寄统一,他们在各自所属的东欧和中欧党内,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祈祷了不可分割的作用,但从1918年到1868年这半个世纪里,理论与实践越来越脱离”,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理论与实践才最终脱离。而该理论与实践的割裂是在巨大的历史压力下缓慢发生的,主要表现在:

1、第三代理论家与政治实践相脱离

马克思主义的第三代理论家中,卢卡奇、科尔什、葛兰西本身都是各自党内主要的政治领导人,是当时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参与者和组织者,可以说他们的理论是和当时的革命背景紧密相联的。但是由于当时共产国际在西方共产党内推行斯大林化运动,这使得卢卡奇不断地作自我批评,最终流亡于苏联;科尔施拒绝接受共产国际的批评,而被开除出党,并流亡于美国;葛兰西被意大利法西斯关进监狱并最终病逝,这意味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同群众运动的联系中断,而不得不用一种密码式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思想,而这种情况发展到了法兰克福学派则完全同政治相脱离,而成为一个专门致力于工人运动传统问题研究的学术中心。

在法国,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马克思主义有了较大的影响,由于法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斯大林化运动保持着一致,致使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理论著作受到了严格的政治限制,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六十年代,党内的知识分子开始营造新的理论,阿尔都塞是其中著名的代表。当时的理论家和他们的党达成了一个默契:只要不怎么触动他们的理论著作,他们就不对政治问题发表评论。

在意大利,一方面由于意大利具有土生土长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因此,斯大林化运动所造成的文化压制在意共受到了更大程度的抵制,因此在意共党内允许有某些思想自由;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对葛兰西的理论遗产加以神圣化,使之变成党内正统思想的偶像,而他的实际著作却被篡改或被忽略,以至战后二十年意共都没有出版过一本有关葛兰西的认真评论,这种把自拉布里奥拉到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教条化、神话的结果是出现了德拉·奥尔佩学派的“科学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他们的理论与意共流行的正统观念相违背,这导致了意共对该学派的批判,该学派的年轻一代科莱蒂由此脱离了意共。

2、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盛行

在纳粹主义取胜以前,德国是在俄国以外拥有一个强大共产党的唯一的主要欧洲国家,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与工人阶级的距离愈来愈远,“这个深刻的变化最初是在德国表现出来的,地点是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佩里安德森指出,像这样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成立一个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中心,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及其继承人在组织机构和政治实践上的脱离。尽管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格林贝格在就任该所所长的演说中特别告诫它不能变成达官贵人的学院,但是1930年豪克海默尔在继任该所所长时的就职演讲中,表示不再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门“科学”来考虑,而转向以经验调查作补充来发展“社会哲学”。纳粹主义在德国取胜以后,该所被迫迁往美国,隶属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这就使得它“转移到一个连形式上从事社会主义事业或具有任何实质性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巨大工人阶级运动也不复存在的政治环境”,为了适应当地的学术氛围或集体感情,该研究所在实际上完全退出了政治活动。

在欧洲,由于法西斯主义的盛行,卢卡奇和科尔什都被迫流亡国外,而葛兰西也被墨索里尼下令逮捕,在监狱中度过了可怕的九年之后溘然长逝;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也因为纳粹主义的取胜而被迫流亡美国;在法国直到1928年才出现了第一批对马克思主义真正感兴趣的青年知识分子,如尼藏、勒菲弗尔、波利策、古特曼和弗里德曼等,他们加入了法国共产党,但是由于从一开始他们的理论著作就受到严格的政治限制,所以在这个时期法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们在对资本主义发展所做的分析和阶级斗争的实践等方面非常有限,新的理论著作因党内控制严格而收到极大的压制,加之在二战结束以后,冷战期间法共深受苏联日丹诺主义的影响,最终法国党内达成了一个默契:“只要不怎么触动他们的理论著作,他们就对政治问题不加评论”。

因此,佩里安德森指出,正是因为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联合侵袭,破坏了与西方无产阶级群众实践相结合的土生土长的马克思主义的潜在力量。葛兰西在意大利的与世隔绝和逝世、科尔什和卢卡奇在美国和苏联的隔离和流亡生活,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活动自如的阶段已告结束。然而,法西斯主义的后果或战后共产主义的强制所造成的组织封锁,绝不是造成西欧舞台内部这些领域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枯燥乏味的唯一原因。

四、结论

1、西方马克思主义没有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传统

佩里安得森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都是产生于政治上的孤立和失望的环境之中,同时也由于第三国际在各国共产党的斯大林化,使得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除了葛兰西以外,都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阶级斗争相结合。在这种环境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们只能有以下三种抉择:一是理论家(如卢卡奇和阿尔都塞)加入共产党并遵守其严格的纪律,这就使得他们有可能同国内工人阶级的生活保持某种名义上的接触,获得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权利,但代价是对工人阶级的实际斗争保持缄默;二是作为一名自由的知识分子置身于任何一个党组织之外,尽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如萨特和马尔库塞)获得自由表达政治见解的权利,但是他们在工人阶级内部却没有自己的立足点;三是既不参加党,也完全不谈政治,如阿尔多诺在战后西德所采取的态度。而这种绝境所造成的结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闭口不谈那些历史唯物主义经典传统最核心的问题,如详尽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运动规律,认真分析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机器以及推翻这种国家机器所必须的阶级斗争战略。

2、西方马克思主义较之经典马克思主义无任何创新

佩里安德森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第三代理论家们由于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影响不得不选择和政治实践想脱离,这也就造成了他们的著作从一开始就受到严格的限制,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和阶级斗争的实践分析都被当作有保留的领域。如勒菲弗尔在二三十年代的主要著作,大体上都带有哲学的特性,其抽象化程度正好控制在党的纪律所允许的范围以内;萨特尽管写下了论述法国、匈牙利、阿尔及利亚、古巴、刚果、越南、捷克斯洛伐克的重要论著,但是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传统却没有任何深切的了解,对本国的工人阶级运动也毫无影响。理论工作的活动余地缩小到或者是服从组织,或者是个人陷于孤立,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丧失了建立有利联系的可能性,排除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主题的直接发展。即使如科莱蒂,这个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有资格有机会论述战后时期政治经济问题的理论家,其所作的贡献也仅限于对经典论战的历史记载做出论述,而不是像这些贡献所应当具备的那种实质性的创新。最后,佩里安德森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有创建的论述经济或政治理论方面、在创作这两个领域的重要著作方面所表现的学术成果,实际上是一片空白”。

参考文献

消费资本化理论可产生大量消费者 篇11

消费资本化理论应该来自有13亿人口的中国。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未来的消费大国,现在正需要研究消费,消费资本化理论能在此时诞生,是中国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现在消费正在成为主导世界经济以至政治的重要力量。世界有两个最大的统一市场,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中国,现在欧洲也逐步觉醒,欧洲人从罗马条约到欧洲共同市场,从欧共体到欧洲议会联盟,从今天的欧盟,再到未来的欧洲合众国。欧洲各国彼此原都有世仇,今天能笑泯恩仇,目的是为了将制造市场和消费市场联在一起。东南亚也在跟进,东盟也已建立,如果中国、日本、韩国也能在经济上组合起来,那么,东亚即东北亚和东南亚将是未来世界最大的消费区域——全球因政治而分开,因经济而融合。

去年,来自华盛顿地球政策研究所的统计显示,一是中国已成为超过美国的全球最大的采购国,说明中国是全世界的工厂,中国产品供应着全球的消费者。二是中国已成为海外消费世界第一。这两个数字非常重要,它表明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的生产和消费中心。

但目前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成分要远远大于它作为世界消费中心的成分,这表明中国还没有成为一个消费大国。而通过消费资本化理论,可以使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和社会零售额大大提高,可以解放生产力,加快资本循环,使资本追逐利润的能力大大提高。

世界500强企业大部分都与消费资本有关。很多新技术、新理论、新手段的使用都是为了促成消费,如信用卡就可以促进全球的消费,高科技的应用也是为了降低成本吸引大量的消费者。同样,消费资本化理论的实践也可以产生大量的消费者,既能使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也可以使资本有利可图,从而吸引大量的投资。

我认为应用“消费资本化理论”,可以为未来中国带来如下的变化:

一、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中国目前是世界最大的采购国、生产中心和供给中心,但我们生产的大部分产品国人还消费得很少。如果应用消费资本化理论,我们生产的东西我们中国人自己就能大量消费掉,让中国从世界的生产中心变成世界的消费中心,变成全世界消费的天堂,那么,国际社会对我们的看法将会大大改变。

二、促进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目前欧洲经济以德国为龙头,亚洲经济以日本为龙头,世界经济以美国为龙头,这三个龙头国家事实上都是消费大国。是消费,而不是生产决定了他们今天的国际经济地位。因此,利用消费资本化理论,中国最有条件、最有可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三、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路径。和谐社会意味着政治清明、社会管理有效,人民相当民主,消费意愿得到充分尊重与满足。消费资本化的实践意味着人人都能买得起他们的生活所需,人人都是企业、社会的主人。消费得起是过上完美生活的标志,消费能力是民主社会的重要指标。中国要从世界的生产中心变成世界的消费中心,需要有一个和谐的政治社会环境,这样,资本才能进来,科技也才能跟进,商品成本才能降低,更多的人才能消费得起,资本才有利可图,才能完成资本对利润的最大追逐。反过来,资本才能继续生产更好的房子、道路、食物,等等;形成良性的循环往复,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篇12

关键词:英国,重商主义,现代化

一、导论

所谓重商主义,“就是16-18世纪在欧洲一些国家兴起的以民族国家为对象,以发展商业贸易为政策,以金银敛聚为基础,以致富强国为宗旨,脱离神学和伦理学而以政治经济学为对象的代表新兴工商资产阶级利益和王权利益的一种新的经济理论思想和政治体系”。[1]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重商主义的一些主要观点:在财富观上,它认为一国所拥有的货币总量与财富是相等的,财富产生于流通领域;在对外贸易上,它积极支持国家贸易,但强调要保证国际贸易顺差,以获得金银;而在政策上,它主张对本国经济进行保护,但仍支持与别国的竞争,例如关税保护和抢夺殖民地的斗争政策的并行等。以上主要是重商主义在前期的观点。到后期,由于商业、工业资本的发达,它的主要观点是“贸易差额论”,认为货币只有流通才可以获利,所以也强调保护制造业以发展对外贸易。

对于英国的重商主义,它在主体上也是保留了以上观点,但是在具体使用上,又有些细微的修改。与欧洲主要国家相比,英国更早、更完善的经历了从早期到晚期重商主义的转变,其中重商主义晚期的思想及政策对于农业生产及经营状况、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英国重商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将政策作用定位为维护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推动产业的发展为主。

英国所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以后取得的成功,有着众多的政治、文化以及人为基础,包括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海外殖民扩张以及自然科学发展等,而这一切的因素又必然需要作用到经济领域中才能保证英国经济的腾飞。笔者认为,这一过程中,重商主义便是将经济发展与社会各方面联结的途径,也就是各方面力量体现到重商主义精神中,再作用于人们生活,推动英国经济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

对于重商主义,众多学科的学者都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其中社会学家对重商主义在英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尤为关注,内容既包括对于社会总体状况的分析,也有具体分析到社会中的某一层面。在《重商主义的发展分析英帝国的崛起》一文中指出,在英国崛起的各方面有利条件中,重商主义是深层次的,他对于英国战胜西班牙、荷兰以及法国具有重要意义。[2]而段迎晖的研究主要关注于思想方面,他认为重商主义的现实主义精神,即以实践为重,用事实说话,宣扬人文主义关怀,对于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认为重商主义是叩响现代社会之门。[3]在《论英国历史上的重商主义市场经济》一文中,作者认为重商主义下的商业革命的重要后果就是促成了市场经济的形成,从而形成了当时社会中的重商主义市场经济形态,而重商主义是这种经济的理论基石,而商业活动是主题,需要国家进行干预,并且伴随着垄断及寻租,但这样的经济状况最终奠定了英国产业革命的基础。[4]在王丽庆的硕士论文中,他具体的叙述了英国的重商主义思想,当时的政策,重商主义的衰落原因,及其对英国的影响等方面,他认为重商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对于当时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观点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5]笔者认为以上学者对于重商主义的研究都很有意义,但是总体上来说没有进行很全面的分析,而且有的分析也相对较浅,笔者将尝试进行更深层的分析,以通过其影响对其进行一些整合,并且上升到更深的社会制度建立及文化传统上。

三、重商主义对于英国现代化的影响

重商主义在英国的成功推行,对于其最早进入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本文在开始所论述的,重商主义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思想,他已经被社会成员所认可,成为一种精神,影响着社会上层以及普通百姓,对于社会文化以及经济政策,各个角度全面的作用于社会的发展。

首先,重商主义所宣扬的积累财富,扩大海外贸易,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为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6、17世纪正是新兴资产阶级资本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就是金银,这进一步的激发了英国海外贸易以及殖民活动的发展,从众多的海外殖民地中,获取大量的金银等贵金属,从而为本国的工商业发展、技术开发奠定了资本。

其次,重商主义对英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重商主义宣扬商业价值,鼓励人们去从事商业,对于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具有重要贡献,有利于建立农业资本主义。重商主义与英国的圈地运动相伴发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英国的农业资本化。同时,在王丽庆的文章中还提到重商主义对于土地资本积累的重要影响。由于重商主义主张积累财富,因此,掠夺教会财产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加速了寺院土地所有制的崩溃。[5]在对原有土地体制破坏的基础上,社会将土地拍卖给新兴的贵族和资产阶级。这样,在政策支持、圈地运动以及重商主义的联合作用下,英国建立了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与方式。农业的发展,为英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物质生活产品以及一些新兴工业的资金支持,从而最终成为第一个资产阶级国家。

第三,重商主义对于英国工商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欧洲大陆在重商主义早期时间的发展,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促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到后期各国的发展状况逐渐缓慢下来,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早期的重商主义只注意对外贸易中的获益,企图从中获得正向流动的金银。这样各国生产就主要是一些本国的优势产业,而不利于整个工业的发展。英国在这一时期从所有的欧洲大陆中脱颖而出,摆脱原来的错误思路,开始进行制造业的发展。英国重要的重商主义学者托马斯·孟认为不应该禁止进口,而是在输出商品的同时也输出货币,也就是先以货币购进更多的外国商品来扩大贸易,等到时机成熟,再把这些商品已远远高出原来的价格卖出,从中获得差价,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扩大贸易。[6]从这个角度来看,晚期重商主义重视工商制造业的发展,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新的思路,也为成功向古典经济阶段的转移奠定了基础。

第四,重商主义对于早期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对于这一观点,学者李新宽等都有进行专门的研究。其主要观点在于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而这一时期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要归功于商业革命。因此,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有着密切关系。此外,这些学者还提出,经济自由的实现、政府对产权和契约的保护、有效资本市场的形成和交通网络的完善也都是商业和商业资本发展和扩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商业革命引起了市场经济的形成。[4]

另外,重商主义作为宣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表现,对于封建社会中的思想具有巨大的反叛性和批判性。在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中,宣扬人的理性及人的价值基础上,他鼓励人们追求现世利益,通过商业活动,通过竞争达到人们目标的实现,而重商主义正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它让人们在人文主义精神指导下进行实践。根据段迎晖的观点,重商主义在精神方面的作用可以划分为两点,一是它所传达的现实主义精神,即参与社会实践。而另一种精神便是人文关怀。在精神与实践的双重作用下,促进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在此伦理基础上,英国出现了一个代表新兴力量的资产阶级,有力地推动承载着现代化精神。

商法与重商主义的结合是法学研究者提出的。重商主义中的一些观点,例如保障公民经商的自由,私有权利的合法性等,这些都需要经过法律的保障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重商主义促进了商法的出现,而商法的出现也进一步维持重商主义思想,两者相互维持、相互作用。英国在重商主义流行时期,颁布了众多的有关商业方面的法典,例如《大宪章》、《权利法案》、以及《圈地法》等。对此,笔者思考的是商法作为法治的一种具体化,它也是法治发展的表现,从而重商主义促进着人类现代进程的发展。

对于重商主义,作为经济理论的第一次探讨,它难免表现出其幼稚性、原始性,其中的很多理论也是不符合科学或事实的,本文并没有阐述其理论的不合理性,而认为需要注意的是它作为当时特定历史下的产物,其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而随着我们对于经济以及社会问题探讨的加深,它的缺点不足也逐渐会被提出,这就需要我们仍然保持公正的立场,在批评其不合理性的同时,也要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以此来全面评价一个事物。

参考文献

[1]任先行.重商主义与商法的情怀.商事法论集.2006年,第12卷,第3-17页.

[2]李霞.从重商主义的发展分析英帝国的崛起.济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17卷第5期,第65-69页.

[3]段迎晖.叩响现代社会之门的重商主义.江淮论坛,2006年,第2期,第34-40页.

[4][7]刘文超,李辉.论英国历史上的重商主义市场经济.商业现代化,2007第498期,第169-170页.

[5]王丽庆.浅析近代英国重商主义的兴衰及其影响.

上一篇:园林景观中的色彩设计下一篇:ABC物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