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本主义的未来

2024-06-29

论资本主义的未来(精选9篇)

论资本主义的未来 篇1

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走向

熟悉世界近、现代史的人都知道,自19世纪中期以来,社会主义就已成为源流众多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但其主流却一直由共产党和社会党(包括社会民主党和工党)引领。时至今日,这种局面仍未出现实质性变化。因此,只有透彻分析、研究共产党和社会党的走向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才有可能基本把握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脉络并准确预测其未来。

应当说,共产党和社会党都起源于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有着共同的工人运动的传统。虽然在19世纪中后期两者也曾发生过龃龉,但那时大家毕竟是一家人,还能够坐在一起交流思想,共商国是与世事。可是,恩格斯逝世以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对待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立场,两者发生了分裂。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和共产国际,仍然继续为建立工人阶级统一战线而斗争,争取同社会党的合作。这种努力,由于社会党右翼领导人的不合作态度和共产国际“左”倾策略路线的干扰,没有取得多大进展。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面对法西斯迅速崛起的严重威胁,双方又开始走近,还共同在一些国家组成了人民阵线,甚至在个别国家一度建立了人民阵线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各国共产党和社会党又都参加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抵抗运动,相互关系达到十分密切的程度。这种关系在战后初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许多欧洲国家都出现了共产党、社会党以及其他反法西斯民主政党联合执政的局面。不过,此时合作的基础并不牢靠,因为双方无论在思想理论和纲领政策上,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存在着较大分歧。所以后来“冷战”刚一露头,加之处理上的.失误,刚刚热起来的共产党和社会党的关系便很快再度出现曲折。但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由于“冷战”局面的缓和,两者间的友好合作关系遂在许多西欧国家逐步发展起来。然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虽然相互之间也有派系之分甚至激烈争斗,但对外却长期与发达国家的共产党和社会党有着较深隔阂,有时甚至处于严重敌对状态。纵观主要社会主义力量之间既往的分合聚散,可以发现:首先,思想理论、纲领政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与分歧乃是其深层诱因;其次,合聚则各方有利,分散则全皆受损,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力量之间实际上存有一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内在联系。

冷战时期各主要社会主义力量之间的分裂局面,一直维持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被中国的改革开放打破。那时,中国共产党先后主动真诚地与“欧洲共产主义”各政党和社会党国际中的主要成员党修好,并提出“过去的一切一风吹”、“向前看”、“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等积极正确主张。中国共产党的这些做法和主张,为战后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整合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历史契机。可惜,后来发生的东欧、苏联剧变却严重冲击了这一刚刚启动的历史进程。众所周知,东欧、苏联的剧变,不仅打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也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从15个骤降到5个;发达国家的共产党大多改换门庭,有的甚至偃旗息鼓,宣布解散;社会党执政的国家所剩无几,社会党在群众中的声誉和影响力也明显下降。自那以后,经过10多年含辛茹苦的理论、政策调整和人气、力量积聚,目前,世界社会主义不仅稳住了阵脚,而且开始了有力的复苏进程――中国在改革开放方面取得举世瞩目成就,20多年来,经济以年均9%的增幅持续高速成长,堪称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越南和老挞的“革新开放”成效显著,两国经济由此长期保持较高增长;朝鲜和古巴近来也都在基本经济制度和政策方面不同程度地采取了调整举措并相应获得积极成果。例如:古巴尝试着在农业和贸易领域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并开启与宿敌美国的贸易往来;朝鲜准备在农村小范围试验类似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不久又宣布在比邻中、韩的新义州、开城两地设置政策比中国经济特区更为优惠和开放的特区,还拿出著名风景胜地金冈山与韩国合作,意欲把它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原苏东地区的共产党和发达国家的共产党正在重整旗鼓,在困境中探索前进,其佼佼者摩尔多瓦共产党已于前不久再度上台执政。社会党则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在欧洲政坛全面崛起,一度在14个国家同时执政,被誉为“粉红色的欧洲”。现在社会党虽然在某些欧洲国家已大权旁落,但仍然在英、德、瑞、奥、芬等国继续执政。应当看到,这种可喜的演化是共产党和社会党相互影响、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不是哪一方单独促成的。同时,也应看到,无论对共产党,还是对社会党来说,这种演化显然都不是向传统社会主义理念和实践的复归,而是在努力开创新局面和新未来。现在,当人们静下心来细致梳理这一演化的时候,却突然间发现:近百年来,在思想理论、纲领政策乃至意识形态方面,共产党和社会党竟会在世纪交替时期,第一次悄无声息地聚积起如此之多的相同点和相近点。例如:

经济上――都主张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多种经济成份公平竞争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结构、多种分配形式的有机组合以及更加开放的投资与贸易政策。

$False$

论资本主义的未来 篇2

20世纪初, 西方艺术史走近现代艺术阶段, 各种流派纷至沓来, 在法国有野兽派进行的色彩解放、立体派的形体革命, 形式各异, 却都尊崇运动的观念。1909年在意大利出现的未来主义与它们有所不同, 一方面是想重新找回古罗马的自信, 渗透着强烈的民族意识的文化运动, 同时又宣称摧毁过去一切既定的规范和标准, 呈现一种文化的焦虑。正如诗人马里内蒂 (Marinetti) 的未来主义宣言中所描述道:“我们断言一种崭新的美——速度的美——使得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一辆跑起来像机关枪一样发出尖利啸叫的汽车, 远比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更美。”1他的宣言为未来主义奠定了理论坐标。之后, 未来主义绘画领袖波丘尼 (Boccioni) 在《未来主义画家宣言》号召的那样, 未来主义绘画致力表现的是“必须彻底扫除一切发霉的、陈腐的题材, 以便表现现代生活的漩涡——一种钢铁的、狂热的、骄傲的和疾驶的生活”。必须蔑视一切模仿的形式, 歌颂一切创造性的形式。

未来主义代表画家主要有波丘尼、巴拉、卡拉、塞韦里尼和鲁梭罗等, 在绘画上, 他们不只是致力于传达现代工业社会的运动观念。努力在画布上阐释运动、速度和变化过程。空间从不存在, 物体不再静止, 它们永不停歇地运动并相互穿插。同时, 他们也借鉴了立体主义的形式语言, 通过分解重构一种静止的几何构成, 而未来主义追求运动的观念, 展示的是一种动态之美, 与立体派展示机械的静态之美有着迥异的观念。

在雕塑上, 波丘尼意识到长期的历史积淀赋予了雕塑材料的象征性和等级制, 坚决否定用一种材料来塑造一件雕塑作品的观念。在主题方面取消历史主题在传统上的高尚地位等观念。在材料方面, 他认为“必须摧毁大理石和青铜的高贵性, 这种高贵性充满书卷气, 传统味十足”。只要符合造型、色彩、情感的需要, 可以使用任意的材料, 诸如, 电灯、镜子、玻璃、钢铁等。

二、运动的形式

关于运动的形式并不是未来主义的先例, 自艺术诞生以来, 静止的绘画如何表达动态的形式一直是艺术家的课题, 早有巴洛克绘画追求的运动感气势磅礴, 震古烁今;洛可可绘画追求的运动纤细柔媚, 心旌摇荡。近有野兽派的色彩解放运动, 流淌着温和雅致的余温抚慰世人伤痛的心灵, 未来主义面对工业时代的速度、力量和效率, 怦然心动, 渴望创造一种歌颂机械文明的美, 那就是未来主义的运动形式——无序和混乱, 却是创新的。

未来主义的灵魂波丘尼, 不仅有理论宣言, 还有绘画实践。在作品《美术馆里的骚动》 (1910年) 中, 我们看不见古典绘画的稳定构图, 也看不见野兽派流淌的色彩形式, 更看不见美术馆常有的宁静与肃穆, 有的是运动的人群莫名涌向某处, 有的是无序和混乱, 放射状的构图强化了运动感, 空间不再存在, 仅仅作为一种氛围。物体在其中互相运动与穿插, 毫无方向, 烘托着运动和杂乱的气氛。光和色被打碎成片片小点, 传达出噪音和嘈杂包裹的躁动不安的气息。也许正在暗示古典艺术受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

巴拉 (Balla) 的作品《拴着皮带的狗》 (1912年) , 画家利用视觉残像的效果, 给奔跑的小狗画上一连串的腿, 像快速转动的车轮。英国批评家里德 (Read) 谈到:“未来派画家的解决方法带有几分稚气, 他们说, 一匹奔驰的马不是有四条腿, 而是有二十条腿, 它们的运动是三角形的。于是他们画马、画狗、画人, 都画成多肢体的东西, 处在连续的或者放射状的安排之中。”2毫无疑问, 巴拉受到当时的摄影技术的直接影响。

其他画家的代表还有卡洛·卡拉 (Carlo Carra) 的《爱国庆祝会》, 依然保留放射形的运动构成特点, 使各种字体不同的书报、杂志、乐谱等印刷品构成的运动形式彰显着画面的冲击力。

三、运动的空间

才华横溢的波丘尼不仅有绘画的实践, 还是未来主义唯一的雕塑家。在1913年的雕塑作品《空间中连续运动的独特形式》以令人难忘的空间形式表现出未来主义的观念。在传统艺术领域, 雕塑被视为一种静态艺术, 而艺术家要表现运动的感觉, 只能通过暗示的手法, 令观众联想运动。张开双臂的古希腊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是这样, 贝尼尼的人体雕塑呈现巴洛克的运动感也是这样, 很难想象受众失去联想力能够获得共鸣。

而未来主义的表现手法是当下的介入, 直刺人心。波丘尼采用对运动的观察进行持续不断的表达, 来实现他所追求的“不是纯粹的形式, 而是纯粹的造型节奏;不是人体的结构, 而是人体运动的结构”这一目标, 突破了静态雕塑对形体的限制。通过重叠的形体, 打破整齐划一的空间, 呈现凌乱的、破碎的、扭曲的, 常人无法接受的空间状态, 一个昂首行进的人, 身后飘动的衣裙呈现出视觉的残像, 任何观者都会受到强烈的触动和震惊, 而无需联想力的介入, 实践了马里内蒂对于工业文明的赞美和讴歌。同时, 也展示了工业时代机器对人的强行态度和暴力行为。此时, 未来主义呼唤重新找回的意大利民族文化的自信却在自我的创作中消解和迷失, 流露出无言的焦虑。

综上分析, 通过运动的观念、运动的形式和运动的空间可以发现未来主义的运动特质蔑视一切传统的运动形式, 歌颂一切创新的运动形式。德国美学家席勒 (chiller) 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曾经说过, “艺术具有映象生命的能力”。只有找到艺术形式与生命形式类似的逻辑形式, 这样的艺术才会触动我们。苏珊·朗格 (Susanne K.Langer) 关于生命的逻辑形式做过分析和总结, 其中的运动性必不可缺。生命体不断地消耗不断地吸收, 细胞和生命组织都处于不断死亡和再生的过程中, 整个生命体都呈现一种永不停息的运动。运动一旦停止有机体就解体, 生命也随之消失。3苏珊·朗格认为绘画创造的形式就是制造一个虚幻的空间, 运动是核心, 使之富有生机和鲜活的感召力。

未来主义绘画和雕塑对于工业的赞美和机器的讴歌, 希冀重建意大利民族的文化自信却又滋生出文化的焦虑。最终, 随着世界大战的终结而烟消云散, 但是未来主义的运动特质对于年轻、速度、力量和技术的偏爱依然有着广阔的市场, 比如, 达达主义、激浪派、行为艺术以及设计领域等颇受影响, 直至当下。

摘要:未来主义是现代艺术的一个文学艺术流派, 它的运动特质体现在运动的观念、运动的形式和运动的空间上, 通过绘画和雕塑感知他们对于机器的讴歌和工业的赞美, 希冀重建意大利民族的文化自信却又有着文化的焦虑。随着世界大战的终结而烟消云散, 它的运动特质却给予艺术史影响深远, 直至当下。

关键词:未来主义,运动观念,运动形式,运动空间

注释

11.马永建.现代主义艺术20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103.

22 .赫伯特·里德, 刘萍君译.现代绘画简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9:60.

资本主义的“爆煲”及其未来 篇3

美国及欧洲形势有急转直下之势。就指标看,美国2月失业率继续近几个月的升势达8.2%,每个月有60万人加入失业大军,全部失业人口已达1250万人,是1940年有调查以来的最高。世界银行估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出现二战之后首次的负增长。伏尔克(奥巴马最高经济顾问)说,这次全球倒下的速度快过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令人震惊。索罗斯直言,这次情况肯定比大萧条严重。

其实,除了不断披露的一个又一个令人悲观的数据之外,最让大家心情沉重(让奥巴马一月白头)的是,所有国家的一切手段,迄今未见效果。政府束手无策,专家江郎才尽,这个情况,也与20世纪30年代类似。4月份即将举行的G20伦敦峰会,也难寄予较高期待。与此同时,听说甫卸任之美国财长保尔森已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之聘担任一研究计划主任,主题是《资本主义的崩溃及其未来》。不错,是该更深入地去探索体制与结构深层次中的核心问题了。

我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诊断,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资本主义具有一种“内在自我毁灭”的机制(或基因),简单地说,就是信心与信用两者相互拉拔的“泡沫形成逻辑”。出于对前景的信心,金融体系就以信用的扩张给予支持,这就导致经济进一步繁荣,从而产生了更强烈的信心,于是信用再扩张……终至于产能不断膨胀,远远超过市场实际需求,是之谓泡沫,然后爆破。

(二)这样的内在的、自我膨胀及毁灭的机制,普遍体现在个人、企业及政府的每一个层面。

——在个人消费行为上,信用卡、借贷、透支……

——在企业扩张行为上,不断操作财务杠杆,大肆扩张与并购……

——在政府发展行为上,则是迷信凯恩斯理论,编列赤字财政,采取扩张性支出……

这些扩张倾向,到了20世纪末,在金融创新的推波助澜之下,变本加厉,有如吸食鸦片,沉湎而不能自拔。

(三)以上的“自我膨胀及毁灭”的机制,在二战之后,又遭遇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全球化大浪潮。这个大浪潮源自于三股巨大的推动力量,分别是:(1)1944年《布列敦森林会议》为战后自由化打下的制度基础;(2)1978年中国邓小平启动的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带动了原来全球另一半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向市场经济合拢并轨,使市场经济一统全球;(3)1980年代英国撒切尔夫人与美国里根全力鼓吹的自由化运动。三股力量合流,声势之壮,传统左派完全不敢轻攫其锋,连布莱尔都只敢说是“第三条路”,于是政府(监管)退位,道德让路,逐利贪婪为所欲为。

(四)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哲学出了问题之外,资本主义的分配哲学问题也不少。一般熟知的是宏观面的整个社会(从全面到国家),资源与财富的分配不均,导致需求的偏低(即产能的过剩);还有一般常忽略的微观面的个别企业内部的分配问题,即资本收入(股票)与工资收入之间的巨大差距,也是导致社会财富及购买力失衡的主要来源。

以上四点,有内在的,有外在的,合起来,经过了一甲子,资本主义终于爆煲。作为资本主义的头号大国,这次真是满目疮痍,其内伤之严重(通用、花旗、美银、AIG、GE等,全是美国旗舰产业、全垮),甚至比二战犹有过之。

论未来的力量作文 篇4

未来的结果不会影响我们,但如果现在知道未来,结果则大不相同。

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在为未来而奔波,有的人正在刻苦学习,有的人正在认真工作,有的人正在埋头演算,过程不同,但目的都一样——-找到自重感。但若有一天,你知道了你的奋斗成果,或是未来。你也许会改变自己的做法。

无论是谁,现实或是科幻,古或是今。人们都想知道自己的将来,但有时却又害怕,从从为人算命的道士,到西方的占卜家人们都在找到一种可以知道未来的方法,为的正是改变自己。但是,有时往往会将人引入歧途,莎翁笔下的名剧《麦克白》中,麦克白正是得到女巫的预言才改变了自己,最后为了名誉改变了命运,杀死了王。正如赫卡忒所说,命运让“种种虚伪的幻影迷乱他的本性”,让他在自身欲望的驱使下,一步步地走向自己既定的结局。哈利波特中,正邪双方都想找到预言球,为的就是知道自己该不该这样做,如果伏地魔知道预言球的内容,一定不会发生之后的事。

我们希望知道未来,知道未来我们的命运,我们等得,我们做的.,我们拥有的,正如歌中道,我等的人在多远的未来,我们每天都在寻找未来,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做好今天,为未来做好基础。

论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篇5

从历史记载以及当今国际政坛的风云变幻来看,中美关系在近几十年内的确

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总体来说,双边关系仍然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在这个前提下,中美关系的现状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姿态。那么中美关系的现状究竟是什么

情况呢?我认为,中美双方始终是一种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的关系。

我国正处于经济相对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我们渴望拥有一个和平的,繁荣的国际环境与经济环境,所以我们真诚地希望能够发展好中美关系,以展开更多

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上的合作,以便发展自己。相比之下,美国处于一个世

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其政府更关心维护国家利益和他的霸主地位,美国现阶段的对华战略方针应该在大体上维持现状,尽量将中国融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轨

道,同时防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

事实上,美国从来也没有放松对中国的监视,震惊中外的中美撞机事件还令

我记忆犹新,但更令我吃惊的是,美国事实上已经多次秘密派遣侦察机侵入我国

领海上空进行间谍侦察,这些飞机利用先进的装备,在别国的阻截机达不到的高

空飞行,并偷窥我国的重大机密。那架EP-3军事侦察机上竟然安装有世界上最

先进的监听设备,能够根据监听到的人的声音判断说话人的身份。据说甚至能够

分辨出是谁打的喷嚏。

在台湾问题上,中美关系显得更加 扑朔迷离。台湾问题也是妨碍中美关系

进一步发展的最敏感的问题。美国政府重视台湾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台湾对于他

们的军事作用:“台湾是美国在西太平洋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更是牵制中国,和中方讨价还价的筹码。当美国需要中国在某些重大问题上予以协作时,美官方

就着重强调“一个中国”原则;当中国有崛起之势时,为了牵制中国,美国人就

会拉拢台湾,向他们出售大量武器,以达到牵制中国,要挟中国的目的。美方近

几年对台出口的武器数量与杀伤力正在逐级增强。从内心深处,我觉得美国的确

希望台独,中美关系的现状似乎还跟一件事有关系——“911事件”。在911事

件之后,布什似乎略有收敛,因为他推行的“单边主义”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甚至是盟国的不满。美国人也意识到:脱离整个世界,美国是无法生存与发展的。

因此,美国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好转,以利用中国加强他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并

帮助他进行反恐斗争。

美国在911事件之前是世界秩序的维持者,之后是世界秩序的改造者。我认

为这话是挺正确的。

对于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我们要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尽量全面地看问题。也要对中美关系乃至世界和平充满信心。因为机会和机遇很多时候是人们自己创造的。我不对美国抱幻想,因为美方做了太多令人厌恶,甚至是唾弃的事情: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以及对南联盟人民进行非人道的摧残;引发中美撞机事件;支持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民的残杀„„尽管很多专家指出,克林顿时期和现在的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总体趋于缓和,克林顿仍对中国的人权问题指手画脚,布什到现在也没有撤消对中国的经济制裁,美国连自己的种族歧视都未能消除,凭什么对它国的人权横加干涉!

我对自己的国家是充满希望的。我们有很大的诚意想要搞好中美关系。我国努力与其他国家,譬如俄罗斯,日本,欧盟等国进一步建立友好邦交必然会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我国现在重视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军事的发展和交流,重视国际协作,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应用,这对我们综合国力的发展大有好处。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有自信让美国不敢小觑。这也是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加油,我为你的和平与繁荣祈祷,我为世界的和平祈祷,我为全人类的幸福祈祷。

导语: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就中美当前的关系来说,是处于一个蜜月期,但问题与冲突同样存在。因为在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就中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在意识形态,政治影响,经贸摩擦等方面存在问题。在现代国家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物质条件,是最核心,最现实也是最切实的国家利益,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地位与影响力。所以经贸是国家间关系的晴雨表。中美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很强的互利性和互补性。同时,在互相竞争中,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摩擦。中美在经贸中存在的摩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贸易差额,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

不断扩大的中美贸易逆差是中美关系动荡的一个决定因素。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顺差为1147。7亿美元。根据美方统计,2005年美对华贸易逆差激增24。5%,达2016亿美元。中美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贸易差额,一方面与中美双方采取的统计方法有关;另一方面又与美国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有关。中美又方的统计差异主要缘于中美贸易的特殊性和统计方法的不同。中国对美国出口的60%和自美国进口的30%,是经过以香港为主的第三方转口进行的。美国把中国出口至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后,这些国家再转口到美国的产品都算作从中国的进口。而美国在统计对中国的出口时,却对其通过香港等对华转口的商品忽略。这是造成统计不同的一个原因。在中国对美出口的商品中,很多是美国企业在华分公司的商品。中国赚取的只是很少的加工费,大量利润被美国在华企业取得。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一国应该生产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出口这种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其没有比较优势或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在这种自由贸易的框架下,按照比较利益学说进行的国际贸易会使所有参与国得到贸易利益最大化。中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也符合比较利益学说。中美贸易会造成如此大的贸易差额,与美国对华采取的贸易限制有关。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是农产品,附加值低,满足了美国一般消费者的需要。而美国向中国的出口产品应该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但美国把经贸政治化,以安全为由拒绝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美国的高新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技术产品在美国对外出口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对技术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美国的这种经贸限制,严重影响了贸易的互补性,导致贸易差额进一步扩大。由中美贸易逆差这问题来看,中美缺失的是一种理解,信任。正是这种不理解,不信任,造成了贸易摩擦。中美双方只有静下心来,加强了解,信任,才是更好的解决方法,而不是直接对抗。

中美经贸的另一个结就是人民币的汇率问题。自1994年以来,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按照1美元兑8。277左右的汇率自由兑换。美元从2002年开始持续贬值。从2003年起,美国公开要求中国采取“灵活汇率”。在美国,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的汇率政策加重了美国国内失业问题。许多美国人把美中贸易赤字归咎于汇率过低。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美国企业和民众都希望看到人民币升值。目前,中国已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中国如调高人民币汇率而大量减持美国国债,美国的政府开支和个人消费可能都受到冲击。实行浮动汇率和开放资本市场会使中国金融业固有的困难加恶化,扰乱中国经济,甚至扰乱全球经济。事实上,中国已实行人民币汇率浮动的机制,只是这过程比较缓慢,但这是完全按照中国国情来发展的,适合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美国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而且要求升值的幅度大,要一步到位,这是不现实的。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正确或错误的汇率。只有在适当的是机,实现浮动汇率才会对中美两国的经济和贸易有利。美国在人民币升值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一方面又没有为人民币升值高定“时间表”。可见,中美双方都是利益相关者,谁也离不开谁的发展。只有双方更了解对方的国情与现实,才能找到双方平衡的支点。强势压迫并不是解决之道。知识产权保护,是夹在中美贸易中的一根刺。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美就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出现纠纷。美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美国十分关注知识产权保护,并将其视为事关美国核心竞争力和优势地位的重大问题。在知识产权保护这方面,我们中国确实做到不够好,但我们在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方面都不断取得重大进步。我们加强了打击盗版和仿冒的稽查行动,并加强了对公众尊重知识产权的宣传工作。但是,保护知识产权也是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国际合作,并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中美双方只有在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导下,加强对话,加强监督与合作,才能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保证充分的自由竞争,最终解决知识产权纷争。

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摩擦是正常的,也是无法避免的,这并不可怕。中美经常性的经贸摩擦,反映两国经济关系的密切。中美经济对双方的重要性与俱增。贸易中产生的问题,双方只有理性面对,在经常性的协调和合作机制中,通过平等协商的办法加以妥善处理。从中美贸易摩擦来看,都是因为中美双方的意识形态不同,国情不同,相互不了解,不信任等原因引起的。中美双方都应该摆正心态,采取合作,尊重的态度,才能更切实地找到两国利益的平衡点,才能达到双羸。

为了改善中美贸易关系,消除贸易摩擦,我们中国可以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使中国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在处理中美贸易逆差与具体的贸易摩擦中,中国有必要采取国际上常用的自动出口限制等贸易政策措施。这样既起到了安抚的作用,又减少了贸易摩擦的代价。积极筹划、组织、实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这样不仅可以避开贸易壁垒,大大减少贸易摩擦,而且通过投资设厂可以更有效地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中国企业的综合国际竞争能力。中国还应该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对美国进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中国必须学会站在美国人的角度认识与思考中美之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美贸易政策和运作技巧。通过这种了解的增进,以使对美贸易政策与对策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贸易战并不是出路,中美双方谁也打不起贸易战。只有双方妥善处理好贸易关系,才能更好地巩固双方的关系,才能更好使意识形态,政治问题得到解决。处理好一个地区发展大国与一个世界强国的关系,不但对两国有益,达到双羸;而且对世界的和平发展,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试论中国反腐败的未来趋势 篇6

引言——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腐败分子携款外逃受到关注。监察部部长,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办公室负责人黄树贤表示,不管腐败分子跑到哪里去,跑出去有多久,我们都要一追到底,将其绳之以法。

但观中国近年来历经了数次反腐败的浪潮,现在不过是在新形势下进行的新一轮反腐败罢了,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了三反五反,到八十年代也在反官僚主义,现在不过是在新形势下进行的新一轮反腐败罢了。这种事情与最高行政长官的意志有着太大的关联性,换句话说,如果到下一任最高行政长官不提这事了,反腐败也就算结束了,接下来该如何还如何。到再过几十年,新的最高行政长官一看腐败又严重起来了,就再展开新一轮的反腐败,如此下去,周而复始。现在所谓的中央巡视组只能是临时机构,不是常设机构。哪天中央巡视组解散了,难道就意味着腐败就被彻底清楚了么?不可能!要想真正的解决腐败,得看清楚,腐败是怎么产生的。

假如你要办一件事必须要经过十个甚至更多个职权平等的人,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板块,但每个人又都不可或缺,这十个人不存在任何利益关链和职权压迫,你会分别请这十个人吃饭喝酒泡妞塞钱么?你一定不会的,因为首先十个人兴趣爱好不一样、贪婪程度不一样、价值观标准不一样,你无法同时搞定十个人,或者你能搞定但所花费的代价是你无法承受的。但现实情况是,中国仍然是家长式的官僚体系,名义上有各种各样的部门和流程,但这些部门和流程事实上都是为所在地或所办事的最高行政长官服务。一个市委书记说你能当乡长,那组织上总能让你当上乡长。一个市长说这个工程给你了,那就算有再多的流程,也不影响你最终拿下一个工程。所以,权利导致腐败。总书记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影响恶劣、亟待解决。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论资本主义的未来 篇7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

文革时期全民学哲学、全民研究哲学的狂热使得哲学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时代矫枉过正式地备受冷落。不过, 随着中国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 人们开始注意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与品位, 在世纪之初的中国,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哲学研究并非一如既往的贫困, 而是进入了初步繁荣的阶段。我们可以从研究格局、研究路径、研究视野、研究内容等方面来描述当前初步繁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状。

1从研究格局来看。现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形成了多元、分散的格局。以往,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少数几个重点大学, 论题也比较集中, 往往形成全国一起讨论某个问题的态势。目前这种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群体来看, 出现了高等学校、各级社会科学院、党校, 甚至还有民间学术组织的多层次体系。

2从研究路径上看, 进行修补。所谓原理的修补就是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和哲学界研究的最新成果, 对已归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补充和修订。具体说来包括: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说过的, 但由于种种原因被忽略的补充出来, 例如价值论和人学的一些观点;根据现实的发展把原来原理中提到的思想强调、凸显出来, 例如实践、世界历史等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近似思想中强调更为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思想, 例如, 逐渐强调人类发展的三大形态说, 而淡化社会五大形态说;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中有所蕴涵, 但没有明确指出, 而其他学科发展已取得成果的思想提炼出来, 例如系统论的思想。

3从研究视野上看。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历史与世界的视野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 初步形成了全方位、立体研究的态势。具体来说, 从历史的角度看,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人的哲学思想。在现阶段, 哈贝马斯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学界影响最大。所谓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者, 如德里达的思想在中国也有广泛的影响。一些受马克思主义学术思想影响的西方著名学者如吉登斯、华勒斯坦等人关于社会结构、现代性、全球性的观点与研究方法也正日益进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视野。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 目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走过了冬天, 在危机中得以逐渐重建, 就其内部来说是相当繁荣的, 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 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是根本性的, 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哲学与意识形态始终存在着一种紧张的关系, 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是非常必要的, 但这种努力不能导致在精神实质上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所反对的, 即丧失实践性和革命性。因为那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失去生命力, 最终会断送马克思主义。我们也不是一味地反对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辩护, 而是反对一味地辩护, 反对简单的图解意识形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为现实政治意识形态服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但是,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形态进行简单的图解恰恰是帮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倒忙, 使它裹足不前, 也往往为人们所误解。

2相对主义的适当的张力。让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批判的武器始终成为推动我们改造世界的源头活水,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需要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把握危险。包括哲学在内的任何理论, 其后来者对它的阐发总是存在着教条主义与相对主义的两种危险。长期以来, 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理解中, 教条主义的错误十分严重。但是, 在今天, 我们发现,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虽然仍然存在教条主义的危险, 但更为迫切的, 也是目前不为很多人所意识到的可能是相对主义的危险, 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个变动不居, 无所不包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丧失其独特规定性的危险。究其原因, 大概有三:一是长期对教条主义的批判和思想解放运动达到了一种矫枉过正的历史结果;二是出于现实需要强调当下理论的正确性总是倾向于以批判过去的方式进行, 往往给人一种厚今薄古的错觉, 理论的阐发丧失了根基就呈现出一种表面的异彩纷呈;三是强调差异与多元的后现代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冲击加剧了相对主义的倾向。

3对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态度。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的体系, 既指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也指它以开放的胸襟对待其他哲学传统、哲学思潮。就中国的现实情况而言,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存的哲学传统与思潮可以归结为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两方面。应该说, 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近年来在吸取和融会中、西、马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总的来说还远远不够。经常满足于自得其乐的独白, 却往往发生贻笑大方的尴尬。从精神状态上看, 不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利用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利, 骄傲自满, 自以为是, 对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十分轻视。实际上是外强中干, 偷懒取巧。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学风。加之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也因为种种原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一定的误解, 最终造成彼此之间缺乏交流。这既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也不利于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与繁荣。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真诚面对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本质决定的, 更是在21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任务所要求的。因此, 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不抱成见, 平等而主动地与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进行交流, 才可能完成它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

4缺乏组织性、计划性。中国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 在很大方面是得益于多元、分散格局的形成, 不同的学术共同体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按照自己的传统进行深入研究。但是, 我们也要看到, 尽管有国家社会规划、教育部社科规划等宏观的调控, 以及一些全国性学术组织的横向协调, 但总的来说, 我国目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缺乏组织性、计划性, 或者说存在这样一个矛盾:各个学术共同体的有组织性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无组织性之间的矛盾。这种力量分散的状况很难想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能拿出足以与世界哲学对话的东西来。二是不同学术共同体的趣味差异性的极度增长导致的是自恋与封闭。很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共同体的人惟我独尊、孤芳自赏, 轻视别人的工作和成绩, 不同“圈子”里的学者彼此之间缺乏真诚的交流。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

在新世纪纵览各派哲学, 如下的断语依然有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它的过去, 有它的现在, 也必然有它的未来。从目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潜在可能性和中国现实的需要两方面来看, 我们觉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可能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 继续进行返本开新和吸收借鉴的工作, 逐步展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 尤其是马克思本人的经典著作还将不断有人进行新的解读, “重读”、“走进”、“走近”等类似的口号还会此起彼伏。而且, 在对文本本身的研究过程中, 解释学、语言学的方法会更为自觉地得以运用, 不同版本, 例如中文、英文、俄文、德文之间的细小差异都会被放大而掀起郑重其事的讨论;关于文本某一问题的“商榷”会络绎不绝;从现实问题或新潮理论出发关于马克思某一观点的“新解”还将大行其道。同时,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对中国传统哲学, 尤其是西方哲学的吸收借鉴的工作仍将继续。随着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学科、重大项目的进展, 各研究单位, 尤其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高校在不久的将来大多会以集中书系的方式系统展示各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理解。

第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政治性将进一步分离。一方面是对文本的解读走向深入, 把人们对现实进行改变的注意力转移到主观与文本真实的是否符合上;另一方面受西方对马克思学术化定位的影响;再一方面是对复杂现实问题厌倦后的逃避。三方面的原因都可能使得一部分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者注重的是马克思说了什么或马克思的治学、治思路径。极有可能出现一批这样的学者, 他们不一定信仰马克思主义, 但潜心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他们会非常自觉地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严格区分开来, 以视自律。

第三, 建构学理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第一、第二点的未来不过是从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状出发就可以预见的, 而从规范的意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未来还有其应该的向度。在应该的向度中, 建构学理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很紧迫的任务。无论是返本开新还是吸收借鉴, 无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化还是政治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多元格局都需要一个总体上的超越。或者说需要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很好地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时代化的任务, 建构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当然,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须是学理意义上的, 即系统化的、理论化的, 是真正的哲学。就目前的研究基础来看, 建构学理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极有可能是在人学研究深入发展的基础上得以最后形成的。

参考文献

[1]朱荣英.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取向及研究范式[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09.

[2]方以启.论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立场的根本转变.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

[3]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社会主义的未来在哪儿 篇8

一位60来岁的先生在会后握着我的手说:“祝贺你们,祝贺你们取得这么了不起的成就!我们失败了,但你们成功了。衷心祝福你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在今后取得更大的成就!”说话时,他的眼睛里充满了希望。本来是我给人家介绍情况,结果是我被人家给感动了。我被他们的社会主义情结、被他们对中国的感动和信任感动了。因为,他们认为,今天中国取得的成就证明:社会主义是有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是有未来的。

英国具备社会主义的某些特征

社会主义的未来在哪儿呢?是在中国吗?

社会主义的未来曾经被人们寄放在苏联。苏联在1991年解体后,现实几乎击碎了许多人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热忱和期盼。可是,社会主义仍在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

英国工党的著名理论家和政治活动家安东尼·克罗斯兰在他发表于1956年的成名作《社会主义的未来》(《社会主义的未来》,轩传树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版)一书中,给出了他的答案。安东尼·克罗斯兰认为,虽然当今的英国还“不是社会主义。当然,这也不是纯粹的资本主义。当今社会的确实现了一部分社会主义传统理想,并具备了社会主义的某些特征”。

安东尼·克罗斯兰在书中对社会主义的解读是典型的西歐式的、民主社会主义的观点,同时,安东尼·克罗斯兰还是20世纪中期英国费边社的领袖,再同时,他也是一位深谙马克思主义的学者。这些认知背景的集成就是安东尼·克罗斯兰的思想硬盘。

那么,安东尼·克罗斯兰认为“可以肯定地说,1956年的英国不再是这样的社会了。因此,对于‘这还是资本主义吗?’这一问题,我的回答是‘不’。”说英国不再是资本主义的依据是什么呢?归纳起来,安东尼·克罗斯兰的论据有三:

第一,资本主义的转型。尽管安东尼·克罗斯兰非常尊重马克思,认为“在过去一百年中几乎无出其右者”,而且,马克思的“这种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的行为,在有文字以来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但他并不认同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将崩溃的理论,而是认为,现实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没有证实马克思的理论,反而出现了反方向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明显表现就是“经济权力的转移”。资本家掌控的社会发展的经济权力不断被三种力量所削弱。首先,“经济权力削弱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政府权力的增大,因为如今政府对经济决定的影响程度已经远远超过战前。”“政府明确承担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收支平衡、收入分配等职责”。其次,“基础工业的国有化,带来经济权力的再次转移。因为,国有化明显地削减了资本家阶级的权力。”“就实际结果而言,基础工业的经济决定权已经从资本家阶级的手中转移到公共经理人这一新的相当独立的阶级手中。”再次,经济权力从管理者到劳动者的转移。这是指企业内部的权力从管理者向劳动者的决定性转移。这种转移是由于充分就业政策的实现所导致的劳资关系的根本转变。安东尼·克罗斯兰认为,由于经济权力的这三次转移,资本主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几乎所有1914年之前的传统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要么被大大缓和了,要么被彻底改变了。”于是,安东尼·克罗斯兰提出,资本主义的转型要求人们对以往的社会主义立场进行重新评估。

第二,社会主义的理想。基于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和转型的分析,安东尼·克罗斯兰进而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即“如果这已不是资本主义,那么,社会主义现在又所指何物呢?”安东尼·克罗斯兰根据英国的情况认为,“所有制不再是理解社会关系全貌的线索了”。因为,“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和复杂化的趋势,不仅使工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也使所有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需求如此之大,以致所有权独有逐渐被分散的股东所取代;如今,许多大公司拥有的股东比雇佣的工人还要多。显然,普通股东和普通工人一样都不能控制和协调这个进行决策的高技术化的经营管理组织。”所以,作为手段的国有化和计划化可以适用多种目标,而手段不能等同于目标。“生产资料所有制已经不再是决定一个社会本质属性的关键性因素了”。

既然生产资料所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的目标,那什么是呢?

安东尼·克罗斯兰认为,手段各有不同,但所有社会主义派别所共有的一点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理想。他提出的社会主义理想或愿望有五个方面:一是反对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物质上的贫穷和肉体上的痛苦;二是拓展社会福利;三是坚信平等和“无阶级社会”;四是反对竞争、对抗,渴望博爱、合作;五是反对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的资本主义的无效率,尤其是反对其导致大规模失业的趋势。而在这五大理想中,第一个和第五个在英国当前的社会条件下,正在迅速失去其合理性,或者说已经基本实现,而另外三个理想还没有达到。对此,安东尼·克罗斯兰说:“M.R.阿隆(M.Raymond Aron,1905-1983,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曾非常准确地评述道,‘社会主义在西方已不再是一个神话,因为社会主义已经成为现实的一部分。’——当然,还没有完全成为现实,但是足以是指不再成为神话。”他还认为,英国“当今社会的确实现了一部分社会主义传统理想,并具备了社会主义的某些特征”,“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已经取得诸多重大进步,但是我们还不能自称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为我们本可以拥有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一个更加无阶级的社会、本可以减少更多不必要的社会痛苦,但是我们没有做到”。

第三,相对于文化来讲,经济问题的重要性在今后将不断下降。安东尼·克罗斯兰认为,这是“因为物质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以致我们可以将更多精力、更多资源用于美和文化方面”。虽然对文化的强调并不能构成社会主义的标签,但这样做,“我们不仅可以使英国成为一个更加繁荣昌盛、更加平等公正、更加让百姓满意的社会,而且还将使英国成为一个更加美丽、更加文明的国度”。

nlc202309040805

从安东尼·克罗斯兰的论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心中的社会主义未来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就在脚下。他对此自信满满。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中国特色

安东尼·克罗斯兰的《社会主义的未来》是20世纪后半叶西欧左派阵营中最富影响力的著作。正如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说的那样:“战后,没有哪个工党理论家能像安东尼·克罗斯兰一样,对工党的思想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对于他在书中所阐述的观点,英国工党前副主席罗伊·哈特斯利说,今天人们讨论社会主义的问题,仍要围绕安东尼·克罗斯兰在50年前出版的《社会主义的未来》一书中的观点,他的观点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可见,安东尼·克罗斯兰书中的社会主义的未来是民主社会主义的未来构图。

这部书2006年再版的推动者和导言撰写人、英国当代著名作家迪克·伦纳德客观地评论说:“安东尼·克罗斯兰所提出的具体政策建议,大多不再具有价值。”从书中对资本主义转型的分析中,既有牵强的地方,也有像他批评马克思主义理论缺陷时的那种不符合现实发展的情况。从现实的发展来看,安东尼·克罗斯兰的分析判断显然过于乐观了。

安东尼·克罗斯兰在《社会主义的未来》中所描述和勾勒的社会主义,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他的视野从未离开过欧洲和民主社会主义。这一方面是由于安东尼·克羅斯兰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出自长期以来盘踞在西方国家中的那种欧洲中心主义感觉的高傲。这导致安东尼·克罗斯兰在对社会主义的研究中,完全不关注他所处年代世界各地正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倾向,也不在意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存在是否具有历史合理性。正像书名所表达的那样,安东尼·克罗斯兰把英国和欧洲的社会主义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未来。

民主社会主义是西欧国家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想。它不仅是工业革命时期以来工人阶级利益的理论反映,也是西欧历史文化传统的现代诠释。但是,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罪恶的诉求和目标却远远超出了其自身的范围。因为,受资本主义浩劫和剥削的不仅是欧洲工人阶级,还有广大殖民地国家的人民。中国人民就是饱受西方列强劫掠的被压迫民族。所以,中国人民走上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历史的合理选择,也是求民族生存的唯一可能。

同时,中国社会又不具备西方国家的发展条件和历史文化,因此,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上,肯定与西方,特别是与英国会有很大差别。这种巨大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内质的差别决定,中国不能简单地借用西方国家的发展途径和方式方法来重塑自身。近代以来,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等,无一不以不成功告终。所以,从全盘西化、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反映出中国人民自觉自醒的心路历程。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积淀和探索勇气。

中国特色是特殊性的属性,它不能离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这个大道就是社会主义的未来。安东尼·克罗斯兰在《社会主义的未来》一书中论述的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给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供了积极的思想材料和认知方式,让我们深感开卷有益。

总之,民主社会主义在其一百多年的发展中,为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和实践经验。其中的很多做法和理念值得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借鉴。吸取人类文明的成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但是,正像《国际歌》里所说的那样,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我们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社会主义道路就在我们脚下,社会主义的未来就在于世界各民族人民的创造。(注:文中引文均引自安东尼·克罗斯兰著《社会主义的未来》一书)

未来以文化论英雄 篇9

冯并《经济日报》原总编

首先,企业是社会最基础的经济组织,离开了经济活动,离开了经济竞争,社会责任无从谈起。第二,企业要对社会负责,在福利框架下进行活动,这也是企业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不可碰到这个底线。

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就是社会问题、文化问题。我们要看到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比如地区的不平衡,比如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之间所存在的一些差距问题,有一些问题,政府在解决,而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经济细胞,必须在这方面做一些事情,也只有在这方面做好了,最终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力,所谓的社会责任问题就不难处理了。

-现场打分

记者提问:如果满分是100分的话,您认为温州企业家群体可以得多少分?

现场回答:平均80分。当然个别的还有高低。

温州民企文化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温州人的开拓创新精神。但温州民企文化中还缺乏沟通。企业文化沟通形成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从强制灌输到主动接纳的良性循环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信息流的交换和运动———即企业、社会、员工三者之间的沟通,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本质上就是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文化。

制度不是捆绑人的杨台轩美国强生公司中国CEO

企业需要不需要制度?没有一场不需要规则的球赛,企业制度也一样。那么制度是做什么用的?是不是捆绑人?制度是降低可能出现的差错,制度不是挂在墙上看的,主要是用的,来实施的,有的企业制订了42条,有的把制度制订给下面的员工用,不是给自己用的,有的制度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制度都是不利的。温州人需要什么样的制度?要制订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员工需要的、参与的制度,这样才能执行下去,有利于企业发展。

温州的民营企业市场反应力特别快,而且企业主具有了温州特有的拼搏精神和创新精神,企业主往往都想把事情做大,那是好事情,有其价值所在。

生长于温州民企这块土壤上的民企文化,已经具有了活泼性,具有很大的弹性。不过,温州民企企业文化还很薄弱,没有和人很好地结合起来,有的企业只是将文化当成一种口号喊喊,假文化充斥其中。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温州的企业文化没有达到一个平衡,对企业主和员工往往有不同的要求。企业对人的价值还不是很重视,只重视一些量的东西,不重视质的东西。

-现场打分

记者提问:如果满分是100分的话,您能给温州企业家打多少分?

现场回答:70分。温州的民营企业家的创业是很辛苦的,如果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片森林,他们可以不断增加工作强度、时间强度来经营好,如果摆在面前的已是一片花园,不能再只使用蛮力、苦力了,要讲科技。要明白人的价值是无穷的,1+1永远是大于2。但我们温州民营企业家还没有足够重视人的价值。

温州民企文化特征不一般

金惠红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博士

温州人的鼻子特别灵,所以温州人特别善于闻到机会。温州人的脚特别快,所以温州人特别善于抓住机会,温州民间资本特别活跃,所以温州人特别善于利用机会。这么多年来,温州的民营企业一直快速发展,我们认为,没有好的文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温州民营企业的丛林中已经出现了尤为优秀的民营企业,它们表现出与温州一般的民营企业不一般的文化特征,简单概括为:有开放的视野,具有宽广的胸怀,具有行动的力量。

-现场打分

关于温州企业家形象,我认为这个分很难打,不打分。

让企业家精神转变为企业文化

南存辉 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文化向企业文化力的一种演化。

我个人认为,对于当今时代的民营企业家,最根本、最重要、最迫切的就是要树立和强化创新精神、务实精神和奉献精神。

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质特征,温州民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就是见证。创新精神必须与时俱进。务实是企业家的本色。专心致志谋发展,才能实现企业基业长青。奉献是民营企业家的责任。财富取之于社会,理应回馈社会。

-现场打分

记者提问:如果给温州企业家形象做一个测评,您会给自己打多少分?

现场回答:我给自己打50分,这几年经营企业的成就主要还局限在国内,在国际上温州的民营企业还是小学生,所以需要不断努力才能达到及格分。

没有文化力的企业不可能持久

钱金波 红蜻蜓集团董事长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一种独一无二的关键性力量。

没有形成文化力的企业是不可能持久发展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力就是企业的竞争力。红蜻蜓在诞生时就确定战略理念,我们的经营理念是从距离中寻求接近。在体制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过程当中,我们归纳四句话:制定最激励于人的制度,构筑有利于人发挥的平台,涉及最利于人畅想的空间,建立最利于人沟通的渠道。

-现场打分

记者提问:请您给自己打个分吧。

现场回答:我给自己打80分。红蜻蜓一向注重青年的使命和责任,使它们能够在企业中得以体现,特别在社会的爱心事业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切实的工作,从这两点看,应该够80分吧。

专家速访

中等企业要注意文化脱节现象

———访浙江省企业文化建设与竞争力联合课题组负责人金惠红

今年8月,金惠红率领课题组对温州17家民企做了有关企业文化建设的调查。

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不过20多年,企业刚创办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如何生存,注重市场、产品、谋生,随着温州企业在近年来的不断壮大,具有温州特色的企业文化也跟着成长,金惠红说温州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的时间虽然还较短,但没有外地一些企业因文化而文化的形而上,比较务实。

金惠红将企业文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摸索和磨合阶段,第二阶段是企业领导者提出企业文化,并对员工进行人文精神方面的关怀,而第三个阶段是企业倡导的主张变成员工的行为习惯。温州的企业多数处于

第二阶段或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变过渡阶段。

温州企业文化调查篇中最精彩的一页是什么?金惠红称,调研针对17家温州企业进行,而这17家企业仅去年一年的慈善捐款就在2亿元,作为企业文化中社会责任感的部分,温州的企业做得非常不错。

目前温州民企企业文化中的缺陷是什么?金惠红说,一是以企业现有的传导手段、渠道还不能完全有效地进入企业的最低层面,不少企业文化尚停留在表面文化阶段;二是温州的小企业和大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较高,因为小企业亲情文化体现得相当浓厚;而大企业则有自己完善的企业文化制度。相对而言中等企业存在企业文化淡漠化现象,对外部效益的追求高于内部文化制度方面的建设。

金惠红称,温州民营企业中印象最深的是正泰集团。因为愿意把家庭股份稀释,作为一家公众、公正、公开的企业,在全省也是少见的。另外,正泰把销售额的5%投入到研发中也是大手笔,它将为更多人才提供发展空间。

本土说法

民企新文化已与国际接轨

温州的商业文化不同于北京等其他地方,经过对温州28年来市场经济实践活动的观察,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现象,感到温州商业文化已经与市场经济相融合,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温州商业文化的新概念。

它把企业、社会、市场联接起来,弘扬企业家精神,然后,通过这种新文化精神,影响人们的生活。这种新文化在企业、社会中体现了出来,体现在企业中就是企业文化,在市场中就是商业文化。这也是一种温州新文化,而且这种文化已经和国际接轨。洪振宁温州社科联副主席

民企文化三大烙印

温州企业文化带着三个明显的烙印,一是家庭烙印;二是学习烙印,温州第一代企业家学历普遍比较低,随着时代变迁以及企业壮大,学习成为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篇章,温州企业不但老板要求学习,同时也鼓励员工学习;三是慈善烙印,温州的民营企业通常是在亲朋戚友的资金、人力等等帮助下走向成功,所以企业成功后对社会的慈善反馈也从不吝啬。谢健温州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

温州民企文化要“三化”

上一篇:导弹维修专业学生实习周记下一篇:三猛乡中心完小防震自救演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