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2024-10-16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共9篇)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篇1

人教版高一历史《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第一中学 胡冬英

一、设计思想

1、课堂设计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尽情展示自我,积极体验感悟。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情境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加深感悟。同时,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疑问和思考空间,以促使学生继续进行课后的探究拓展。

2、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在教学过程侧重培养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以适应新课改和高考对“新情境”的解读,侧重归纳影响民族工业的因素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学会如何学习,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能力要求的领悟。

二、教材分析

本课承接上一课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说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别为必修一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和必修三中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经济基础。

本课教材内容线索清晰,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

三、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

三、学情分析

本课为高一下学期的课程,学生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历史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素养,但是在进校尚未分科﹑我校的绝大部分学生将来会选择理科﹑普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都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教师必需将学习内容通俗化、形象化,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科的兴趣;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将来是有可能学习历史科的,所以课堂内又必需有一定的深度,才能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受到历史科的魅力,为将来学习历史科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 世纪末,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实业救国;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显著;抗日战争时期遭受沉重打击;《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官僚资本的垄断;通货膨胀。

(2)理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辛亥革命对民族 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及其短暂的原因;1927 年~ 1936 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三大政治障碍。

(3)运用:探究阻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正确认识民族资本主义以及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再现法,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使学生学会论从史出、试论结合;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指导学生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各个不同时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中国政治状况影响分析,培养学生认识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是阻碍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实业救国等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近代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使学生认识到体味到实现国家独立、统一、富强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教学难点:探究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内容广泛而较琐碎,按照新课改精神,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向学生提供新的情景和材料,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七、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本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课前设计好课件,准备好教学用具。

八、所用时间: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环节1)新课导入:设疑设疑切入,引出正题

多媒体展示,回顾旧知识

师生一起回顾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以及历史条件。

【设计意图】

在新课导入中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既能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以及历史条件与新课的内容紧密相连,对它的回顾,既有利于对学生旧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保持连贯性,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环节2)新课推进,情景再现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看多媒体图片以及结合教材,让学生深刻的认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三个阶段(即甲午中日战争后、一战期间。以及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期间)的基本情况以及准确的分析产生这些状况的原因等等问题。

【设计意图】采用情景再以及师生合作的方式,解决本课的主要内容;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使学生理解爱国主义情感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力,初步认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大政治因素,从而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对一些个别问题的认识还能够为将来对必修三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环节3)探究:请结合所学过的知识谈谈阻碍近代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你从中得出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采用探究的方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结束半殖半封社会,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资本主义道路不能挽救半殖半封的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才是强国之路;爱国精神是社会前进,民族发展的重要保证。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并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环节4)课堂拓展。

教师介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基本情况。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同时使学生了解到新中国建立之前和建立之后民族工业发展状况的截然不同,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以及社会主义的信念,更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环节5)小结

①师生共同总结、归纳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并且再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②教师向学生进行概括性的阐述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以及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设计意图】由于我校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因此采用教师阐述、不深入讲解的办法进行更能够让学生理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并且再一次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环节6)当堂训练 巩固知识(多媒体展示练习题)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加强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环节7)作业布置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推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你从中得出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以及讲解,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十、反思、评价:

大量引进材料以及图片,引导学生从解答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并且教学设计的步骤、教学方法以及设计的问题都符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是设计不是很新颖。课后我深深的感悟到,在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的同时,也要注意设计的新颖性,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激发学生的思维。今后,我一定要在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基础上,注意设计的新颖性。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篇2

课程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十课, 教材围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主题, 重点介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 内容涉及各发展阶段的表现、原因及影响。 在课程结构上, 本节课承接了本单元的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使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并与必修一政治史中的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及必修三思想史中的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相连接, 将中国近代史的全貌系统完整地展现出来。 课堂教学的实施方向是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姆提出: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实现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站在教学价值的立场上, 我将三维目标设计为:在知识与能力方面, 学生通过学习, 形成对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整体认识, 进而总结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及其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培养史料概括与总结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学生通过自主研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 提高归纳分析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学生掌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认识到近代落后的根源,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其中教学重点是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原因及各阶段的表现。 教学难点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 复习课的尴尬往往在于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和认知程度不同,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 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力求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展开。 教学, 尤其是复习课的教学工作, 务必实现由学科本位到学生本位的转变, 以及从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到通过学习历史而实现自身发展的转变, 就是学生主动地学什么、怎么学,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情感和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在课前依据学情对学生进行分组, 课上进行小组讨论, 并用读书指导法和问题探究法完成课堂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 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 创设了一个主题为《老人与梦》的情境, 即“人活七十古来稀, 在2005年的大年初一, 110岁的老人张振国从新加坡回到了他那从前熟悉的故乡———南京。 一百年过去了, 桃花依旧, 人面全非。 他牵着一条叫“梦”的狗, 颤动着身体站在扬子江边, 那滔滔不尽的江水似乎述说着他那坎坷曲折的人生……”。 该用意是借主人公家族企业的兴衰暗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随后分设五个片段, 分别对应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发展等发展阶段。

片段一的设计为:“1876年, 南京一个姓张的农夫变卖了所有的家田得到了3000元, 在南京郊外开了一家小型的丝织厂, 开始了艰难的经营……”意在影射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考虑到这部分内容是前一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知识点, 所以在本节课的复习中不做重点设置, 但是基于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完整线索, 所以安排了两道思考题, 即:“1.张姓农夫经营丝织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一种社会现象? 2.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产生了什么影响? ”课堂上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完成和课前设计的设想非常吻合, 问题回答得流畅而又清楚。 由此成功地实现对前一节课知识的复习并承上启下地据时间线索引出随后的课堂内容。

片段二的设计是:“1895年的秋天, 张姓农夫的一对孪生兄弟降临人间, 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 他给哥哥起名为振国, 弟弟名为兴业。 十几年下来, 工厂已经越做越大, 总资本在一万元左右……

1.1895年, 张振国的父亲遇到了怎样的社会危机?

2.张振国的父亲为什么要给他们兄弟起名 ‘振国 ’、‘兴业’呢? 这反映了社会的什么观念?

3.联系课本知识, 当时的社会有什么因素有助于丝织厂的发展?

4.在张氏兄弟3岁的时候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源是什么, 结果如何? ”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加深了中国社会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 兄弟俩“振国”、和“兴业”的取名表达了当时国人浓烈的爱国热情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 第3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明确民族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初步发展的原因, 第4个问题聚焦在1898年, 出现了著名的百日维新运动, 设计意图正是借助百日维新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此时产生的影响。 各历史事件紧密联系、层层相扣, 加深学生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

片段三设计如下:1911年17岁的张氏兄弟, 刚刚接受了革命洗礼的兄弟俩, 全面接手了父亲的生意, 生意非常红火, 进入了“黄金时期”, 总资本达十万元……但好景不长, 军阀混战, 外族资本大肆入侵, 1919年开始, 洋厂、洋货再次铺天而至, 生意锐减, 大量的华厂倒闭, 张氏企业总资本锐减至五万元, 张振国第一次感到沮丧……

1.张家的生意在此期间获得了大发展, 他们遇到了什么机遇, 除了机遇还有什么因素促使其有了大发展?

2.就全国而言, 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如何, 还有什么行业在生意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1919年张家 “生意锐减”的原因。

4.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大”发展, 是否意味着中国已走向繁盛呢? 它有哪些特征, 说说看。

该情境是针对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而创设的。 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安排第1个问题;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卷土重来为背景安排第3个问题, 意在复习“短暂的春天”出现的原因。第2个问题考察表现。在第3个问题的基础上, 进一步设置第4个问题,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从本质上分析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的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点,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关系的理解。

片段四:在苦苦支撑了几年后, 1927年, 张振国终于在南京盼来了北洋军阀垮台, 张氏企业重新恢复和发展, 总资本重达10万元。

1937年的一声炮响又改变了他的命运:国家碎了, 兄弟死了, 工厂被抢占了, 张振国在极度的悲伤中, 揣着仅有的5万元只身毅然去了重庆, 开了一间“振国”丝织厂, 由于要支持国家打仗, 税收很重, 他的工厂一直处在亏本状态。

1.“1927年, 张振国在南京盼来了北洋军阀垮台”是指代什么呢? 这个时期工业的发展状态是怎样的? 原因有哪些, 有何历史意义?

2.“1937年一声炮响”是指什么事? 我们的民族工业为此受到怎样的影响?

3.从张振国在重庆开设的“振国”丝织厂的名称来看, 支撑他从灾难、悲伤中站起来的因素是什么? 在重庆的工厂亏本的表面原因是什么, 实质是什么?

片段五:1945年8月, 50岁的老人哭了, 继而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高呼:“熬出头了!有救了!”……两年后, 老人提着一个简单的行李箱坐在了前往新加坡的渡轮上, 深沉地望着扬子江, 唠叨着:爸, 弟弟, 振国对不起你们, 振国不亡于鬼子, 而毁于老蒋啊, 振国对不起你们啊……

1.1945年8月, 老人为什么哭呢? 他高呼的“熬出头了”是指什么呢?

2.试想老人及其工厂的命运, 并分析其原因。

这两个情境是针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中后期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三个阶段创设的。

片段四中的第1个问题依据“1927年, 张振国在南京盼来了北洋军阀垮台……张氏企业又重新恢复和发展”,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在相互探究之后可总结出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 由于全国基本统一,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 各工业部门均有所增长, 国民生产总值逐年提高, 为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 第2个问题是对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相关内容的复习;第3个问题既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升华, 又是对第2个问题的补充与深化, “由于要支持国家打仗, 税收很重, 他的工厂一直处在亏本状态”。 战火的破坏,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 实行以战养战政策。 另外, 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 对经济进行全面控制, 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使民族资本遭受沉重打击。

片段五在抗战胜利的背景下展开, 老人的欢呼是爱国主义的真情写照, 但是老人的工厂并没有因为日本侵略者的退出而好转, 这里承接着第四个片段, 继续复习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之第三阶段, 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之所以会有“毁于老蒋”的悲愤, 是因为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内战, 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 滥发纸币, 导致通货膨胀严重, 在官僚资本的挤压下, 民族工业纷纷倒闭。

考虑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在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上述五个片段之后, 我以讲授法补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五个阶段, 也是最后一个阶段, 即新中国成立后,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最终于1956年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使其重获新生, 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成为我国现代化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看, 学生热情高涨, 踊跃讨论, 积极发言, 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 学生较好地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实现自主研读教材, 运用史料, 并通过相互质疑, 以问促思, 以思解疑。 师生间互动良好, 有效地保证学生的知识得以深化、条理化, 为高考做准备, 为运用做准备。

总之, 一堂课的好坏不在于教师教得多精彩, 而在于学生学得多精彩。 提高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 无论是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还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 都必须切实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及发展要求, 立足于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状况及发展愿望, 从学生的角度, 由浅入深, 相信学生、引导学生, 放手让学生钻研、探索。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日益迫切的现实要求, 无论是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还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 都必须切实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及发展要求, 立足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状况及发展愿望。本文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课例探究如何在复习课中落实较大容量的知识体系, 如何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关键词:《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4.

[2]王玉小.基于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有效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8.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历程  历史作用

一、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

1.产生(19世纪60、70年代)

产生条件:(1)历史前提: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虽然截断其独立发展道路,但是它还是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某些条件。

(2)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为其提供商品市场和劳动力等客观条件。

(3)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的诱导。

表现情况:上海发昌机器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企业。

影响:(1)经济方面:出现新的生产方式,一定程度上瓦解自然经济和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2)政治方面:产生资产阶级和壮大无产阶级。

(3)思想方面: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

初步发展原因:

代表企业:张謇的大生纱厂、荣氏兄弟的保兴面粉厂等等。

影响:给中国社会带来新的气息

(1)经济:新的经济因素发展,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2)政治: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随后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3)思想:促进了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3.短暂春天(1912年~1919年中华民国初期)

表现情况:其发展速度超过半个世纪的成就,主要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特点:A.短命:发展时间短暂、在1912年~1919年获得发展,随后伴随列强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B.雀斑:集中于沿海地区,零星分布不集中。C.瘸腿: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D.奥特:规模小,资金少,技术落后,经营分散。E.小三:与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关系。F.精神分裂:既要反帝反封又要依帝依封,矛盾性:反抗和妥协并存。

影响:(1)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增强,他们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封建军阀的独裁统治,这种要求首先反映在思想文化上要求打破封建束缚,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就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阶级基础。

4.较快发展(1927年~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发展的夏天

表现情况:就工业各行业而言,普遍出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限制因素:官僚资本的控制;帝国主义的压迫;封建主义的制约。

5.日趋萎缩(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秋天

萎缩原因:

(1)在沦陷区,民族工业或毁于战火,或被日军所吞并。

(2)在国统区,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官僚资本主义的强烈压制。

6.陷入绝境(1946年~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冬天

陷入绝境原因:

(1)国民政府发动内战,战争对经济的破坏。

(2)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使得大量美货充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

(3)官僚资本主义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资本主义。

(4)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和通货膨胀给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灾难。

表现情况: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

7.归宿(新中国成立后)

(1)新生: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党和政府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使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2)消亡:1953年~1956年,在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实行赎买政策,使民族资本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新春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逐步确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1.地位: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它是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但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分布集中沿海、发展的主要是轻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特别是当时中国是两半社会,它难以独立发展。

2.作用:①从经济上看: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因素,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自然经济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有利于社会进步,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从政治上看:促进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运动风起云涌;促进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③从思想上看: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篇4

一、课标分析: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

用。

二、知识梳理19C末:初步发展

中 国 民短暂春天族 资 本

主 义国民统治前十年(的抗战时期(1937-1945曲日益萎缩 折发

展解战争 原因:

1、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美国取得了在华的、放

2、(1945-1949)

3、国民政府增加,陷入绝境经济:是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一定程度抵制了的侵略,瓦解地位、政治:促进了的产生和发展,为和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 评价: 大,为中共的诞生和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推动了近代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逐步传播,不断冲击着封建正 局限: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既有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赖 产阶级具有软弱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三、巩固练习

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

材料一1882年,民族实业家李松云在上海创办了均昌铁厂。当时,在均昌铁厂制造的一

艘小艇上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 : 船头悬挂着英国国旗,船尾悬挂着中国龙旗。

材料二中华民族火柴业留下的一组商标:

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指出材料一中这种奇怪现象出现的原因。(2分)

(2)民族火柴业发展过程中内忧外患重重,但民族火柴业在内外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它呢?先观察上述历史图片,然后指出其原因。(2分)

材料三` 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

售量示意图:注:1917年上海厂开工后的产品销售量未计入

(3)示意图表明,民国初期南洋公司的营业状况如何?(2分)

(4)这一时期,南洋公司等民族企业的发展有哪些客观条件?(4分)

材料四已经垄断中国卷烟市场的英美跨国公司——英美烟草公司多方谋划“把南洋公司打垮”。1919年`5月,它诬称南洋公司为“日资”,其产品为“日货”大造舆论,并买通北洋政府官员下令其停业。南洋公司认识到“若屈降外人,则公司必将衰败”。因此,它联合各界奋起抗争,终于得以重新开业。

(5)南洋公司与英美烟草公司的斗争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1)分析指出材料一中这种奇怪现象出现的原因。2分

外国资本凭借不平等条约享有种种特权。因此,一些民族资本家为了寻求事业发展,宣称“中外合资”,目的在于凭借外国资本享有的特权,既寻求有利的竞争地位,又避免本国政府的束缚和压制。

(2)民族火柴业发展过程中内忧外患重重,但民族火柴业在内外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它呢?先观察上述历史图片,然后指出其原因。2分

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材料三` 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

售量示意图:注:1917年上海厂开工后的产品销售量未计入

(3)示意图表明,民国初期南洋公司的营业状况如何?2分

迅速上升。

(4)这一时期,南洋公司等民族企业的发展有哪些客观条件?4分

辛亥革命创造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实业救国思潮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战”期间形成了对中国有利的国际市场环境。抵制日货等群众性爱国运动扩大了国货市场。北洋政府也采取了一些鼓励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材料四已经垄断中国卷烟市场的英美跨国公司——英美烟草公司多方谋划“把南洋公司打垮”。1919年`5月,它诬称南洋公司为“日资”,其产品为“日货”大造舆论,并买通北洋政府官员下令其停业。南洋公司认识到“若屈降外人,则公司必将衰败”。因此,它联合各界奋起抗争,终于得以重新开业。

(5)南洋公司与英美烟草公司的斗争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篇5

课前回顾: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一单元的题目。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在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这样一个框架图,工业文明主要在欧美国家是不是,7、8、9节讲的就是欧美国家,主要讲了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文明的崛起、世界市场的形成。关键就是这个世界市场的形成,怎么形成的?形成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市场。第七课讲的是初步形成,第八课扩展,第九课中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进一步发展了世界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形成了怎样的一个世界市场?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那么中国是不是依附于这个世界市场的,课本47页的最上边的话。那么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中国哪些方面产生了冲击。就单从经济史这本书来看:对,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的社会生活和我们上节课学到的经济结构。我们上节课学到,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近代工业开始兴起。而近代工业除了洋务运动官办企业,还有什么?私人投资民族工业,对不对?我们这节课就接着这个知识框架学习,学习了近代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导入新课:19世纪70年代前后,在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刺激和影响下,民族工业出现了,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都是民族工业的杰出代表。

而在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出现了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实业家。今天我们就以荣氏家族为例学习了近代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毛泽东曾评价荣氏家族,荣家是中华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的上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而荣家的荣毅仁更是曾官至我们国家的副主席。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在近代时期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我们来一起看材料: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后来开设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并且在上海、无锡、汉口陆续开设分厂,可以说得到了初步发展。为什么这一时期可以得到初步发展呢?

首先有一个前提:自然经济在逐步解体,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成分。如果还是全都自给自足,那我们的民族工业有这么大的市场吗?

还有什么原因呢?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为什么是在甲午战后放松呢?甲午战后赔款多少?2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放松限制就是为了鼓励工商业发展,这样税收就要多一些。

并且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像张謇是状元但却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

而收回利权运动收回了部分路矿利权,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基础。这一时期民族工业主要是哪些工业发展?

棉纺织业

我们以上都是讲发展,我们课本在49页也提到了说中华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我们对比一下一边是欧美列强,他们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并且在中国还有很多特权:协定关税,关税低,所以产品价格低廉,可以在中国倾销。而民族工业被清政府高额征税、敲诈勒索,产品成本增加,大家这么一比较,民族工业自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所以我们说民族工业在这一时期艰难发展。

而到了1911年,民国建立,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我们来看这一段材料:1914年-1922年,面粉系统发展为12个厂,日产量占当时全国的29%,纺织系统陆续增加五个纱厂。荣氏企业已稳操“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桂冠。

这一时期,荣氏企业为什么又能迅速发展。辛亥革命爆发,民国政府建立。民国政府建立了有什么好处。第一,它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就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第二,政府倡导发展实业;第三,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我们看课本,农工商部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常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就像我们现在国家也发出倡导政府机关一般采购国产车,这肯定就有利于我们民族工业的发展撒。

除了民国的建立,还有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商品输出减少,咱们市场还是那么大,甚至更大了,欧洲对华商品输出又减少了,自然就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而材料中还提到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国内“抵制日货,爱用国货”更推动了荣氏企业迅速占领市场。其实不仅是荣氏企业,火柴大王刘鸿生也说过:我的第一个企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买国货。这个就是当时的火柴盒,光亚、中国兴、还我河山,让大家选择大家愿不愿意支持国货呢?可见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确实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那么有没有同学愿意回答一下,这一时期主要是哪些工业迅速发展?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等轻工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范旭东 永利制碱公司 纯碱是范旭东给碳酸钠起的商品名,主要用于布料的印染)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接下来我给大家一张图片,地图名字叫做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大家可能看不清,红圈代表纺织业,蓝圈代表面粉业。我找一位聪明的同学来结合课本分析此时期民族工业的特点。

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快、短、偏、弱。快:发展速度快,荣氏兄弟很快就成了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短:时间短暂。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陷入萧条;偏:偏有两个偏,偏沿海,偏轻工业(民族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只能从轻工业开始;并且轻工业投资少、周转快、获利多);弱:与外国资本和封建经济相比,民族资本力量薄弱,这也体现在两个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面粉业和纺织业比较发达,但是重工业却发展缓慢;其次没有发展成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封建小农经济依旧占主导地位。

不管怎么说,这一时期确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春天,但却是短暂的。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荣氏申新各厂两年就亏损百余万元。为什么发展良好的民族工业在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后,立即进入萧条期?

这说明在双半社会,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华民族资本发展的根本因素;民族独立是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前提,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经济发展。

而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全国基本实现统一,1933年,荣宗敬在自己60大寿时自豪地说:“如今中国人,有一半是穿我的、吃我的。”夸张吗?我们课本上51页说:1932年,其所属的面粉、纺织各厂大多盈利,“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桂冠又戴到了荣氏兄弟的头上)这说明荣氏企业确实得到快速发展。原因是什么?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全国的统一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国家稳定了,工业才能快速的发展。

2、并且国民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植民间轻工业大家肯定都明白,统一货币呢?国民政府成立了中央银行,看这是19年发行的纸币——关金券,25年发行的纸币,34年发行的金元券。统一货币有什么好处?稳定市场,方便贸易是不是?

那关税自主呢?在双半社会,我们的关税掌握在谁的手里?帝国主义列强,而在此时期我们通过改定新约运动基本上实现了关税自主,征多少税国民政府决定,外国商品关税提高了,这就提高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

正是由于以上条件,使得民族工业在十年间得到了更快发展。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1937年,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占领了银行,占领了兵工厂,使民族工业陷入困境,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材料。

就在荣氏企业王国全力扩展时,1937年日本法西斯大举入侵中国,各地的荣氏工厂横遭洗劫。荣宗敬也因郁积成疾,撒手离世。大家看一下课本,侵华日军究竟是怎样对沦陷区的民族经济进行破坏的

好,我们总结起来就是一方针三方式。一方针,1940年,日本内阁通过《国土计划设定纲要》,提出“适地适产”主义,就是哪些地方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使沦陷区的经济为日本进行侵华战争服务。

而如何推行适地适产主义,(1)对沦陷区工矿业的掠夺与控制主要采取“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等方式。我们看一下课本的小字部分。61家沦陷区的纱厂,被日本委托管理了54家。在沦陷区,哪还有民族工业!

(2)控制和垄断了沦陷区的金融和内外贸易,对各类物资实行严格管制。看课本,3码以上(不到三米)。。。

(3)在沦陷区掠夺大量劳动力,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1937——1943年,从华北被驱赶到伪满洲国的工人和农民有389万,并且还有相当数量的工人和士兵被带回了日本,从事煤矿、铁路等劳动,遭受迫害,并且无报酬,身心受到迫害,而且后来进行诉讼仍旧不能维护自己的权利。

侵华日军实施这一方针三方式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进行经济掠夺。在沦陷区的民族工业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中华民族的工业看不到希望;但还好有一个地方保留了民族工业的火种,大家说是哪个地方?对,就是以重庆、四川、云南为代表的抗战大后方,抗战开始后,东部沿海的工业大规模内迁,这是当时繁忙的朝天门码头,这是迁往重庆的纱厂,则是从湖北宜昌进行大撤退,满载物资和人的民生号,值得一提的是民生公司的创始人卢作孚也是我们重庆北碚建设的主导者,最后一张是迁往重庆的国立复旦大学,大家想一想,那时候在家门口就可以读大学。当然这不是工业,那么大家想一下抗战时期工业的内迁具有怎样的意义?

一、保留了民族工业的火种,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经济保障。

二、促进了西南地区工业的发展。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在此我们就不一一细讲了,但是作为重庆人,我们必须明白抗战时期工业内迁的意义。

日军侵华期间,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工业才重获新生。1954年,38岁的荣毅仁将荣氏在大陆的企业全部交由公私合营。“红色资本家” “中华民族资本第一户”由此得名。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我们在之后会讲到,今天暂且不表。

讲到这,我们就回归到老师画的这个草图,大家能看出来什么?曲折,对,就是曲折,那么让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是什么?首先我们结合课本的第三子目来总结一下不利因素。看课本,民国时期,民族资本在发展过程中还受到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的重压。通常来讲,就是民族资本头顶上有三座大山,封建主义,(是不是封建小农经济依旧占主导地位,封建地主依然获得很潇洒),帝国主义。(我们看一下课本上欧洲国家卑劣的竞争手段,在这种手段之下,民族工业难以为继),并且民族资本还受官僚主义的压迫。经济统制、资金入股这两个方式简直是要了民族工业的命。我们讲民族工业要放在官僚手里发展的还能健康吗?看课本,经济统制是什么,手段多样,行业范围广。资金入股呢,刘鸿生说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大家说哪个积极性更高一些?

除了我们课本上提到的这个不利因素,还有哪些不利因素。战争不断,社会动荡,没有稳定的社会民族工业肯定发展不快;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这种传统的思想有没有,肯定有啊。

以上是不利因素。我想有利因素大家也可以总结出来了,咱们在初步发展和短暂的春天都已经讲过了。现在主要就是来归纳一下,大家在遇到这种问题时候,见机行事,看时间来选择语言,懂吗?第一,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第二,清末及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第三,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洋货、支持国货嘛。第四、实业家的爱国精神。第五,有利的国际环境(如一战)和重大政治事件(如辛亥革命)。这就是总的来说近代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涉及到具体时期,大家还需要见机行事,懂了吗?

接下来进入我们最后一个思考: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什么?

先看作用,我们一般分析作用怎么分析。对,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我们找一位同学来帮我们分析一下,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和社会生活,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和社会进步。政治上,产生了两个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发展则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在思想上呢?为西方思想文化(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不断冲击封建的正统思想,最终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这就是它的作用。

那地位又如何呢?我们说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什么夹缝(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帝国主义)在斗争中求发展(反封建、反帝、反官僚的斗争中秋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既具革命性,又具有妥协性。比如辛亥革命,就与袁世凯达成妥协。所以在近代中国,什么阶级才能领到中国,无产阶级。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篇6

课标要求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落实课标

一、中华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1912——1937)

1、第一阶段:

(1)表现:1912—1919年八年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成就最大,但以“北范南吴”为代表的化学等重工业也有发展。

(2)原因:①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②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仅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还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实业、提倡国货的政策,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创业热情;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2、国民政府前十年的快速发展:

(1)表现:1928—1937年中国工业增长8%以上,1936年达到近代最高水平。

(2)原因: ①国民政府基本实现全国统一;②国民政府采取了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措施;③中国人民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等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人教版和人民版涉及,一般了解)

二、侵华日军对中国经济的破坏:

1、侵略目标:

经济侵略是日军侵华的主要目的,1940年日本内阁提出“适地适产主义”,要将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之中

2、表现:日本以军事管理、委托管理、租赁等方式掠夺和控制工矿业、金融和外贸业,实行物资管制制度,掠夺大批劳动力;

三、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参照人民版)

1、根本障碍: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民族工业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

2、外国资本主义是民族工业的最大障碍:西方列强通过限制机器出口阻止民族工业发展;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种种特权、控制海关等手段大肆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挤压民族工业的生 存空间;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直接摧残了民族工业;二战结束后美国一度垄断中国市场。

3、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封建主义的严重束缚:甲午战前民族资本始终没获得清政府认可;各级反动政府用苛捐杂税勒索民族工业;军阀官僚政府大举外债、滥发纸币等也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官僚资本阻碍:官僚资本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措施占据国家资本,推行统制经济政策,通过统购统销、专卖制度,利用政治特权掠夺财富;还通过资金入股等方式侵蚀民族工业。

5、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缺乏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后天畸形(主要在轻工业、沿海和通商口岸,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四、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进步的经济因素,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2、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和壮大,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3、民族工业的发展不断冲击瓦解着封建正统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越南民族主义思潮发展概说 篇7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越南北部设立交趾郡, 到公元968年, 越南经历了一千多年的被中国统治的时期, 越南称之为“北属时期”。北属期形成的融合越南本土传统、中国传统和其他外来传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成为越南近代民族主义的群众基础和心理基础。1884年, 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法国殖民者借用“自治”来达到文化洗脑、民族同化的目的。到20世纪初, 越南国语和汉语为主的传统教育被废除, 法语和拉丁化越语教学大行其道。法国在越南的殖民统治, 在客观上造成了越南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越南虽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但从北属时期到独立的封建国家时期, 越南的民族认同已趋向统一, 并为后来民族意识的觉醒奠定了基础。近代以来, 越南本土的文化、来自中国的儒释道等东方文化以及法国殖民者在客观上带来的民族民主思想, 都促进了越南民族意识的觉醒, 并为越共领导抗法、抗美和反华战争提供了思想基础, 成为了越南民族主义之滥觞。

二、越南共产党指导思想中的民族主义

1. 从建党到越南独立 (1930—1945年)

1921年, 阮爱国 (胡志明) 加入法国共产党, 在法国各地进行反殖民主义的游说。1945年3月9日, 日本发动“三九政变”, 在越南建立亲日傀儡政权, 越南沦为日本殖民地。越南人民掀起了抗日救国的新高潮。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这种形势下, 越共当即召开全国代表大会, 决定发动总起义。9月2日, 胡志明在河内宣读《独立宣言》, 越南民主共和国宣告成立。胡志明在《独立宣言》中说 :“我们——代表越南全体人民的新越南的临时政府——宣布完全同法国脱离关系, 废除法国与越南签订的一切条约, 取消法国在越南的一切特权。……我们相信, 在德黑兰会议和旧金山会议中已经公认民族平等原则的同盟国, 决不会不承认越南民族的独立权利的。……一个八十多年来敢于反抗法国殖民主义者奴役的民族, 一个数年来敢于站在盟国一边共同反抗法西斯的民族, 这个民族应该获得自由, 这个民族应该获得独立!”足见, 从建党到建国, 民族主义是越共动员社会的思想武器。

2. 四次战争与越共的民族主义 (1945—1986 年)

1945年9月, 越南独立不久, 法国殖民者卷土重来。越南在新中国的大力支援下, 赢得了“奠边府大捷”, 迫使法国于1954年7月21日在《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上签字, 越北解放。越南南方自1955年起, 由美国扶植的吴庭艳统治, 南北双方以17度纬线为界, 形成了长达二十年的对峙。越北人民坚持持久的抗美救国战争, 迫使美国和南越政权于1973年1月同越南北方政权签订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巴黎协定》。1975年3月初, 北方发动严惩南越伪政权破坏巴黎协定的春季总攻, 5月1日解放南部, 越南再次实现了南北统一。从胡志明等在抗美救国战争期间的言论来看, 民族主义性质的言论占绝大部分。之后, 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 对外扩张并同中国发生武装冲突, 从侧面反映了民族主义在越共领导人头脑中的极度膨胀。有学者认为越共中央总书记黎笋是一个“极端民族主义者”, 黎笋“深受越南封建王朝统治者开疆扩土传统的影响, 又继承了法国殖民者‘印度支那联邦’的衣钵, 推行大越族扩张主义, 对柬埔寨、泰国、老挝、中国等邻国怀有扩张野心”。

3. 革新开放后越南民族主义的主流化 (1986 年至今)

1986年12月, 越共六大召开, 会议归纳了四条经验 :以民为本 ;尊重客观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把民族的力量和时代的力量结合起来 ;加强党的建设, 使之与其肩负的任务相适应。越共“六大”后, 越南步入了全面革新开放的新阶段。2006年4月, 越共十大将“越南共产党是越南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全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修改为“越南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又是劳动人民和越南民族的先锋队 ;忠实代表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民族的利益”。这一变动, 更加突出了民族主义特性, “阶级”、“工人阶级”在越共的语境中已显得愈发不重要——甚至只是越共之所以能够诞生的诱因罢了。

三、结论与思考

综合上述分析, 越南悠久的文明史和被法国殖民的历史, 是越南民族主义的源头 ;越南共产党在其革命斗争的过程中, 也一直重视民族团结和民族解放, 在经历对法国、美国和中国的战争之后, 民族主义思潮越发高涨。革新开放后, 越共将“阶级”、“阶级斗争”等淡化, “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重心。越南的民族主义复兴与越南共产党有很大的关系 :越共用民族主义来定义胡志明等早期越共人领导越南人民的独立斗争 ;用民族主义的观点来定义胡志明思想 ;在与中国等周边国家发生冲突时, 强调民族主义等等。这种主流思潮的变化,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也并不罕见。

参考文献

[1]沈云锁、潘强恩:《共产党通史 (第二卷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 》, 人民出版社, 2011

[2] (越南) 章收等:《越南历史 (1897一1918) 》, 河内, 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3]余富兆:《越南历史》, 北京, 军事谊文出版社, 2001

[4]杨洪雨:《越南共产党革新开放的历程及其启示》, 中共中央党校硕士论文, 2011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篇8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红卫兵运动

早在1966年6月初,北京一些中学就出现了红卫兵组织。清华大学附中的红卫兵给毛泽东写信,并附他们的大字报《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万岁》。这份大字报获得毛泽东的支持。毛泽东肯定青年学生的“造反有理精神”。林彪、江青等人利用毛泽东的想法,煽动群众。红卫兵运动很快在神州大地上发展起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先后11次接见来自全国的红卫兵和革命群众1 100多万人,林彪一再做煽动性讲话。这样,红卫兵运动也就突破最初的破“四旧”,开展起对“阶级敌人”的揪斗、批判,成为全国大**的前奏。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红卫兵运动中,绝大多数学生是出于对毛泽东和党的信任,是怀着“誓死捍卫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真诚信念投身这一运动的。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政治上的幼稚,这些年轻人一经煽动,就表现出狂热和盲动。红卫兵运动是“文化大革命”特殊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它给党和国家造成破坏,也给青年人本身带来伤害。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是()

A.在庐山会议上对彭德怀进行批判

B.将刘少奇定为“叛徒、内奸、工贼”,永远开除出党

C.把刘少奇、邓小平指为资产阶级司令部的代表人物

D.对老一辈革命家的迫害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

A.宪法 B.民法 C.行政法 D.刑法

(二)能力提高

1.“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包括()

①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②毛泽东的错误发动 ③党内出现了修正主义 ④林彪、江青等反革命分子的利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民族地区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其原因不包括()

A.民族地区的农村推广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根据自身条件,发展民族工业

C.少数民族经过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先后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D.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实行改革开放

(三)延伸拓展

1.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确立的方针不包括()

A.“肝胆相照” B.“同舟共济”

C.“互相监督” D.“荣辱与共”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成果包括()

①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③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④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四)模拟练习

1.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的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九届全国人大

D.中共十四大

2.为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而制定的法律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B.《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C.《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3.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B.村委会干部由上级政府任命

C.村官由村民选举产生

D.扩大了基层民主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

──1908年清朝政府颁发的《钦定宪法大纲》第一条

材料二 中华民国基于三民主义,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

──1946年国民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宪法》第一条

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通过分析三个不同时代的宪法条文,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本质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如何解答材料解析题

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材料,而读懂材料的关键是要学会联想,尤其是要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与题目要求符合的信息。每一道材料解析题虽然立意课外,但考查的知识点一定在教材中,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

识范围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毛泽东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并企图复辟资本主义,这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他要求全党对阶级斗争问题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号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材料二 1964年,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进一步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引自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两段材料中的共同错误倾向是什么?材料一对“阶级斗争”问题的提法

有什么不符合实际之处?

(2)材料二比材料一又有什么发展?

提示:(1)“左”倾错误。材料一把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得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这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不相符合。

(2)材料二进一步把阶级斗争引入党内,并且引向党的高层领导,为“文

化大革命”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

(二)例题解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的相同之处是()

①共产党倡导 ②目标是国家统一 ③基本任务相同 ④具有爱国性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解析:答案为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为了发动全民族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为了发动人民争取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胜利,爱国统一战线是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学习拓展

十年“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包

括哪些方面?

“文化大革命”是我党“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产物,其错误具体表现在:认为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党政、军队和文化领域中,相当多的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它有一条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都有代理人。过去的各种斗争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上述的黑暗面,才能把被走资派

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

很明显,这些论点偏离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必须把它们同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随笔

窑洞对

1945年的一天,毛泽东在延安会见民主同盟和民主建国会的创始人黄炎培。黄炎培问毛泽东:历史上的各种政治力量,一执政就腐败,假如共产党人夺得了中国的江山,能不能跳出历代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命运?共产党有什么办法可以不重蹈覆辙?毛泽东回答说:中共已经找到了一条不腐败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这段类似诸葛亮与刘备“隆中对”的谈话,被称

为“窑洞对”。

(二)学术前沿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地位和作用的历史演变

中国经历了从“人治”(rule of man)到“法制”(rule by law)、再从“法制”到“法治”(rule of law)的风雨历程。

“法制”的“制”是“刀”字旁的“制”,所以是“刀制”,法制建设难免以强权为后盾。“法治”与“法制”同音不同字。“法治”从“水”字旁,是“水治”。“法治”的“水”需要人大代表立法的“口水”、法官判决的“笔水”和律师辩护的“口水”、老百姓参政议政的“口水”。

“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痛定思痛,在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起步时,就为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从此,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驶入快车道。

中国共产党在1997年的“十五大”上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后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被载入中国宪法,并开始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这

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

(三)书目网址

1.杨健著:《文革中的地下文学》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篇9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或掌握“文化大革命”中我国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史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转折意义;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理解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搜集整理“文化大革命”时期有关践踏民主和法制的史料,归纳“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重大挫折的表现,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通过访问或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过程和成就,学习历史调查的一般方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指导学生收集课外资料,观看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获得知识。

(2)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能掌握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得到正面的思想教育。(3)归纳总结我国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过程。

(4)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感悟“文化大革命”的危害,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通过感受当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养成明辨是非的品格,能体会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决心和信心,能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文化大革命”使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民主法制制度破坏殆尽,“文革”后如何恢复发展民主法制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2、难点: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严重的灾难,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民主法制已被破坏殆尽。学生对于“文化大革命”发生原因难以理解,而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原则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更不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人治”与“法治”,中国古代就已经提出“垂法而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等法治思想,但是,在专制主义的时代,君主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法只是他们手中统治人民的工具而已,而实质只能是君主的“人治”。西方近现代,所实行的“君主立宪”、“三权分立”,也只不过是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专政的工具。而只有到了社会主义时期,随着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法律才真正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依法治国”成为广大人民的衷心呼声。然而“依法治国”、“民主政治”却也并非一帆风顺,这期间多少事故,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同来了解。

新课讲授:

(屏幕演示“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投影演示一九五四年宪法的部分内容)

第八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第八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法院决定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不受逮捕。

第九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提问:1954年宪法对公民的合法权利做了怎样的规定?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规定公民合法权利受到宪法的保护。

提问:在1966-1976年十年“文革”期间,公民的合法权利和人身安全是否得到法律保护了呢?

(演示“刘少奇被迫害致死”的插图,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引言内容)。教师归纳总结:“文革”期间处处可见违法行为,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肆意侵害。“文化大革命”显然是一场极不正常的运动,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格格不入。(置疑)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文化大革命”呢?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教师引导提示学生从国内国际两方面思考)。

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文化大革命”开始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这一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有关,与毛泽东对这一时期形势的错误判断有关。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国际原因: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同志的全面否定和批判,引起思想上的混乱。随之,中苏关系趋向紧张,助长了国内形势紧张的气氛。西方国家掀起了新的反社会主义的高潮。

国内原因: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的发展;毛泽东的错误判断和发动;被林彪和四人帮一伙所利用“文革”推波助澜,妄图夺权;当时国家政治生活当中存在的个人崇拜现象。受几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历史原因)。

面对国际国内紧张的形势,毛泽东错误地认为,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为此,他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篡夺的权力夺回来。毛泽东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但毛泽东选择的方式是错误的,以致于被林彪和四人帮一伙所利用,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

提问:这场由毛泽东错误发动,而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的**对国家、社会造成了哪些危害呢?

2、“文化大革命”的危害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1)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迫害。(2)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国家主席刘少奇被加上“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3)文革中,“造反派”之间开展的夺权斗争,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干扰,严重影响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4)文革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也无法正常行使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新中国成立以来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了。

由此可知,“文化大革命革”所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进一步置疑)为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我们从中得到了哪些教训?

3、“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投影显示下列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大革命的教训)“1980年8月下旬,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

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从上面这段材料,我们可以看出,避免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悲剧重演必须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具体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1)国家决策必须遵守法律程序,避免因领导人的决策失误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既要实行“法治”,而非“人治”。(2)完善法律制度,约束公民行为,使法律不因领导人意志的改变而改变,以切实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3)加大对公民法制教育的力度,以提高“公民知法守法、自觉维法”的意识。

总之,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

文革”结束后,党和人民深刻认识到“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的法制”。下面我们学习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二、法律制度的走向健全

“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为法律制度的健全提供了契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人民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政府和人民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先请看投影的这段材料,思考这个问题。

(投影显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一段材料,学生思考其主要内容。)

“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要忠实于法律和制度,忠实于人民利益,忠实于事实真相;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提问:从上面这个报告看,新时期中国为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了什么样的方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不久,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为法律制度的健全提供了条件。

提问: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从1979年全国人大开始立法起草工作,到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宪法突出了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新宪法通过后二十多年中,我国在立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更趋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问:伴随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也逐步得到了重建和完善,主要表现哪些方面?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人大和政协工作的发展与完善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什么时候召开的? 学生回答: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召开。提问:1956年我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是什么?

学生回答:1956年党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合作方针。

提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有何意义?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954年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但是,十年“文革”人大和政协形同虚设,民主和法制遭践踏,国家的组织生活遭到极大破坏。

进入新时期后,国家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82年,在原来八字方针的基础上了进一步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异步完善。

(投影显示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的一段材料)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同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学生归纳总结新时期政协的独特作用,布置学生采访政协委员,了解民主党派在新时期如何参政议政的)

进入新时期,党和政府更加注重民族工作,恢复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新时期得到进一步确认和完善,主要体现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和实施。

(投影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一段材料)“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促进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提问:民族区域自治法颁行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民族区域自治法从法律上确认了中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事物的权力,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新时期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除了上面提到的人大、政协、民族等制度恢复和发展外,党和政府还积极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

3、以农村为重点的基层民主建设的加强(投影演示有关“海选”的材料)“所谓“海选”,就是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按照候选人的条件,每人一张空白选票,自主选票,自主填写村委会各类职务候选人的姓名,然后采取投票方式计算每一个初步候选人得票多少。这种提名方式透明度高,每个选民都可以自主表达自己的意愿,充分体现了直接选举的本质特点,所以一产生就受到农民的广泛拥护。1998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还有的地方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在选举中获得决定的当选票数时,即为正式当选。”

提问:以上材料体现了我国以农村为重点的基层民主的加强,其表现主要有哪些?请结合教材内容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1)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2)各地在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过程中,创设性的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吉林省率先兴起的“海选”制度。

本课小结:

上一篇:醉美青山湖六年级作文下一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