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青山湖六年级作文

2024-10-16

醉美青山湖六年级作文(通用6篇)

醉美青山湖六年级作文 篇1

醉美青山湖六年级作文

我的家乡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还有许多旅游胜地,其中之一就是“青山湖。”

春天,万物复苏,湖面的冰融化了,湖边的花开了,有迎春花,串红,大波斯菊,蒲公英,小野菊等。香气袭人,引来蜜蜂阵阵,给春天的青山湖增添了许多生机。

夏天,山上的`植物有绿的草,各种各样的野菜,例如:蕨菜、薇菜、猴腿儿、刺嫩芽、山芹菜等。这些野菜可以蘸酱吃、炒着吃、剁成馅包饺子,纯绿色食品,没有任何污染。山上还有一口井,井水清澈甘甜,每当天气很热的时候,人们就会去井里打水,解暑降热。

秋天,山上的野果树硕果累累,如果你爬山爬累了,可以摘类似野梨、野山楂等野果子吃,解解渴。秋天的山五颜六色,有红色的枫树,黄色的银杏树,绿色的松树,给青山湖增添了许多色彩。

冬天,每当下雪的时候,这里银装素裹、白雪皑皑,房子、汽车都铺上了一层白色毛毯,踩上去很软,摸上去很轻。而且下雪的时候这里会很美,会吸引许许多多外国人,冰面上还可以滑冰。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物产丰富的地方,我爱我的家乡。

醉美青山湖六年级作文 篇2

今天,我看了青山不老,里面详细得介绍了一个老人造林得故事。

“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是啊,青山不不会老的,老人的宏伟设想,是多么的.伟大,他为了要栽树,他的女儿三番五次想把他接到城里享清福。可是,他每一次都没有去,是因为他把树木当作成自己的朋友和亲人,他不愿意离开这里,不愿意离开树木。他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地神话和奇迹,他虽然是一个老人,但是,他仍然很坚强,他想自己爬不起来的时候,才放弃栽树。他对树有着多么深厚得感情。青山上得树木都是他用辛勤得奋斗而换来的,他什么也不后悔,因为他有树木来陪伴他,他不会觉得孤单。

六年级语文《青山不老》说课稿 篇3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理念与目标。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说教学内容及过程

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

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

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也同时得到升华。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安排了写,主要意图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最后,以读代讲,体验感悟。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时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 备课时,抓住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醉美青山湖六年级作文 篇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3.揣摩文中描写环境及事例的语句,进行读写练习,领悟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走向青山,感受环境

1.同学们,看,这是我们的家乡——风景秀美的莒南(出示图片),但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还有这样的地方:

(1)出示词语:

狂风呼啸

天昏地暗

飞沙走石

寸草不生

黄沙满天 天寒地冻

(2)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把你想象到的写下来。(生交流)

2.同学们或从地的荒芜,或从风的呼啸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作家梁衡在《青山不老》一文中也写到了环境的恶劣。(板书:青山不老)他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6课《青山不老》,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1)出示: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2)和我们写的有什么不一样?(环境更恶劣)(3)文中哪一个词写的比恶劣还多了几份危 险?(板书:险恶)

(4)在描写上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引用县志)(5)县志是什么?这段县志你能读懂吗?(借助注释)(5)还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同学们发现了,作者运用比喻、引用县志写出了这里狂风肆虐、怪物盘踞。3.如此险恶的地方在历经15年之后,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景象?自由读。

(1)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交流看到的景象)

(3)用文中有一个词语来形容就叫——“绿洲”(板书:绿洲)4.对比朗读。

(1)出示上面两段话(1、2自然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中国的晋西北,„„二三丈而坠。“(2)男女生合作,对比朗读两段文字。①你有什么感触?(两段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通过刚才的对比阅读,我们既读出了晋西北环境的险恶,又读出了15年后绿洲的美丽,(3)这篇课文是人物专访,开头这两段环境描写为下面人物的出场做了很好的铺垫。(板书:环境衬托)

(4)小结:这是人物专访开头惯用的写作方法。5.我们心头不禁涌起好多疑问,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到底是谁创造了绿洲? 生2: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生3:这块绿洲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评: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读出了自己的疑问。

(二)走近青山,初识老人

1.聚焦数字,发现“奇迹”。

(1)带着这些疑问,默读课文,圈一圈、画一画,相信你一定能解开心中的谜团!(2)是谁创造了绿洲?(是一位老人)(3)这位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①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生交流数字)③齐读。

评:数字最有说服力。

(4)用心读课文,我们解开了两个疑问。那这块绿洲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出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谈一谈

①“每天”,是15年的每天,是5400多个每天,你又感受到什么?(十几年如一日,有毅力)

②从“他组织了7位老人,现在已有5人离世。”又看出什么?(治理时间漫长;工作辛苦)

③把你的感受融入这段文字中,谁来读?

就这样,一日一日,一年一年,老人始终坚守在这里——(出示,指读)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另一生接读)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④老人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他生命的归宿。请再读读这个了不起的奇迹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评:真是令人惊叹哪!(板书:奇迹)

2.聚焦写法,学习表达。

(1)这个奇迹的背后融入了老人15年的心血,15年里,历经生离死别,经历风风雨雨,静静地,再读读这段文字(第三自然段,配乐)(2)如果你是作家梁衡,你想问老人什么?(生交流)

评:梁衡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询问着老人,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着梁衡。

(3)这么多对话作者都写了吗?没有。老人这么多事例都写了吗?没有。他仅仅用朴素的语言写了5位老人离世、老伴过世,女儿接他不走三件典型事例(板书:典型事例),这是人物专访又一个特有的表达方法。

(4)抓住典型事例能够让人物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印象。通过朗读,再一次感受老人的了不起!(指生读)

评: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三)走进青山,再识老人

1.感悟杨柳之“品”

(1)让我们随着这位执着的老人,去看看绿洲之上的那一棵棵杨树、柳树。指生读。出示: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2)这是怎样的杨树、柳树?(抓住“如臂如股”“劲挺”“顶住”等词语感受杨树柳树的茁壮、顽强、勇敢)

(3)读出杨柳的品格。

(4)树的品格就是老人的品格,树如人、人如树。再读。评:你们不仅仅读懂了一棵树,还读懂了老人的心,作者的心。2.村口道别,深化主题(1)师引读:

出示: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已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2)青山不老,为什么?(因为老人在这里奉献了全部)(3)不老的仅仅是青山吗?(还有老人)

为什么?(老人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的无私奉献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评:老人的精神永远不老(板书:不老)

(四)走出青山,定格记忆

1.写新县志,铭记老人

(1)出示原来县志: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2)这样的县志用在今天的青山还合适吗?如果要写一个新的县志应该写什么,怎么写,想一想写下来。(交流)

(3)小结:县志记载历史,开创未来。在同学们写的这一段段县志上,我们知道了老人的背后是一座不老的青山,青山上有一位不老的老人。

2.补充资料,定格不老

(1)其实,生活中像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课件出示)

①代喜增(1899年~2005年,享年106岁),吉林省东辽县辽河源镇大架山村村民。为了实现山清水秀的愿望,从他46岁开始,领着全家人用镐刨锹挖的方法,义务栽树百万余棵,绿化荒山40多公顷。

②马永顺,劳动模范。自1960年,40多年种树不止。从一个人植树到全家20多口人一齐上阵,乃至一大批干部、学生都参与植树,到马永顺2000年逝世时,包括马永顺林场职工、马永顺中学师生在内的壮大了的“马家军”已经植树5万多株。

(2)2000年国家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后,山西省各级政府组织以部门为实施单位,发动30多万农户在大同、朔州、忻州3个市、13个县(区)和两个国有林业局展开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工程。

(3)同学们,此刻你们认为这青山会老吗?(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青山就不会老。)(4)回读课题(出示)青山不老 3.推荐阅读

出示:2011年作家梁衡出版了以《青山不老》为题的散文集,书中精选了梁衡先生最知名的散文佳作,所选文章以入选中小学教材的篇目为主,分为写人篇、记事篇、抒情篇、说

理篇,并附有作者自注及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的解读赏析,极具学习价。课后同学们可以找来读一读。【板书设计】

16* 青山不老

奇 迹

险恶

绿洲

典型事例 老人不老

醉美青山湖六年级作文 篇5

课题 青山不老 课型 略读课 课时 一

主备人 李玲君 年级  六 备课时间 .10.12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过程与方法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情感态度  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重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难点 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教具 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方法

教案

使用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班级人数 作业题数 执教老师

教学

过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集体合备 个人细备

情境导入 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听老师介绍  激发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  初步扫清字词障碍

交流展示 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读了课文,谈感受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精讲导学 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相互交流

培养自学能力

归纳小结 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运用提高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春在黄山湖五年级作文 篇6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是五彩缤纷的季节。昨夜,一场春雨的洗礼,让大地的万物,好似梦中惊醒。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让我们一起去游览黄山湖公园,欣赏春天的美景吧!

还未走进公园,远远望去,樟林大道的两旁,一颗颗挺拔有力的香樟树,好像一个个训练有素的军人,在时刻等待人们的检阅;又像是头顶天、脚踏地的巨人誓死保卫着郁郁葱葱的黄山湖的安宁。近看那香樟树上刚刚长出的嫩叶,就像是小姑娘头上戴的绿发卡,装点着香樟树的枝干,微风轻轻一吹,嫩叶沙沙作响,好像吹响了扬帆起航的号角,那不知名的小花,一个个仰头聆听,心悦诚服的拜倒在香樟树的脚下。那随风飘起的绒球,在天空中晃晃悠悠,有的飞到了人们的发丝,有的亲吻着人们的脸颊,还有的钻进了衣服里,和人们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

纵深前行,柳絮飘飞,微风轻拂。天空中不时零零星星洒落几滴毛毛雨,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如饥似渴的吮吸着春雨的`甘露,被雨浸透的长辫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越发透亮。五彩缤纷的小花,懒洋洋的舒展开枝叶,尽情让雨点拍打自己的花瓣,好像要尽快让自己从冬天中清醒过来。竹笋弟弟偷偷从地下探头探脑,看见外面这么热闹,迫不及待从地下一跃而起,细细品味这春雨,翠绿挺拔的身姿随时要和天空一比高低。

进入茂密的森林,最吸引人的是那成片的桃林,那粉色的桃花如云如霞,细看那桃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还只是花骨朵,有的盛开怒放,不时飘出沁人心脾的香味,让人心旷神怡。置身在桃林中,还以为是在仙境呢。

漫步走上弯弯曲曲的木桥,只听见一阵欢声笑语。我循声望去,人们在沙滩上尽情地嬉戏。有的打滚,打水仗,堆沙堆,有的干脆光着脚丫,提着裤子在湖边踩水。我也迫不及待冲向沙滩,开始堆沙子,还没堆好,一个顽皮的小男孩拿着小铲子就来捣乱了,不一会儿,我的大作就已经遍体凌伤。远处湖面上,不时有几只竹筏载着游人划过湖面,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太阳公公也温柔的将自己的余晖洒向湖面,碧波荡漾的黄山湖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花边。

上一篇:2024年云南省昭通市农村信用社《会计》模拟真题下一篇:“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