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500字(通用11篇)
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500字 篇1
前几天,我在语文课上学了《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在这篇课文里主要讲的就是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被敌机的汽油弹击中而死亡,毛主席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伤心的事。但是,毛主席不像别的父亲嚎啕大哭,而是一直一直的吸着烟,一天没说话。
过了几分钟,彭德怀来电,他要求把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的尸体运回国;可是朝鲜的人又要求把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葬在朝鲜,那时,毛主席很难做出选择。
毛主席想:以前我工作繁忙,不能和儿子见面,谁知道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现在就让我看看尸体吧!可是这个想法很快就被撤销了。毛主席咬了咬牙。毛主席竟然忍住悲伤,顺从朝鲜人说的做。
假如你是一位父亲,当你的儿子在战争上死亡时,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但我往往没有想到,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英勇的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但是毛主席并没有将自己的儿子埋在祖国的土地上,而是将他埋在朝鲜战场上。既然他牺牲在朝鲜的战场上,就是为朝鲜的人民而牺牲的,就让他葬在朝鲜的土地上。毛主席这犹豫不决的决定,令我很惊讶,也同时令我很感动。
要是你仔细看一看《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文章的话,你一定觉得毛主席是一个非常非常伟大的人!
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500字 篇2
1.认识6个生字。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感受毛泽东凡人的真挚情感和伟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过程】
一、对联引入, 激情释题
1.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有这样一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幻灯1)
2.说说课题的意思。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出示初读要求。 (幻灯2)
1.自读课文, 读通读准。 (反馈交流)
指名读词语: (幻灯3)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3.用一个词说说你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悲痛、敬佩等)
三、精读课文, 感受平凡父亲的悲痛
1.电报引出悲痛
所有的悲痛得从这一封电报说起, 再读电报,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幻灯4)
(1) 正是这一句话让一位父亲陷入了深深的悲痛。 (板书:父亲)
齐读这句话: (幻灯5)
(2) 理解:志司殉职
2.细读体会悲痛
面对失去爱子这样的事情, 全天下哪一位父亲能接受, 哪一位父亲不悲痛欲绝呢?再次默读课文, 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毛主席深深的悲痛, 请做上记号, 再认真地读一读, 体会一下。
反馈:
句子一:
(1) 这是对主席的什么描写? (动作描写)
(2) 说说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主席的悲伤? (整整一天、热了好几次、原封不动等) 能抓重点的词语进行体会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1) 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虽然未曾撕心裂肺的呼喊, 其实他的内心已心如刀割。
(2) “一支又一支”:主席想用吸烟来掩盖什么?儿子牺牲了, 作为父亲, 当然难过、悲伤, 而主席却把这份悲痛深深地埋在了心里。你能读出压在心里的悲痛吗?
(3) 原封不动的饭菜: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说感受。)
(4) 引读:一个独坐的老人, 不断点燃的香烟, 没有泪流满面, 可是痛苦已将他的心狠狠吞噬, 所以他——
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 只用无声的肢体语言传递着心似刀割的那份痛, 所以他——
句子二:
在这整整的一天里, 主席没说一句话, 没吃一口饭, 他想起了什么? (自己和岸英的一次次分离。) 指名读句子。出示:
(1) 怎么会怎样?谁能说说主席不愿说出的话是什么?
(2) 是啊, 这整整的一整天里, 主席正是像这样的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
指名学生读。齐读。
句子三:
(1) 说说你的体会。
(2) 喃喃是什么意思? (连续不断的小声说话) 你能把主席的喃喃读出来吗?
(3) 从这一个“情不自禁地喃喃”中读出了主席深深的悲伤。你还能从这个“情不自禁地喃喃”中读出什么? (深深的怀念) 读出你的感受。
儿子仿佛就在眼前, 这个噩耗怎能令人接受?主席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
句子四:
(1) 这是对主席的什么描写? (神态)
(2) 主席在眷恋什么呢?出示资料:
此时的毛泽东已年近60, 老来痛失爱子, 他怎能不悲痛欲绝, 怎能接受这样的事实。他无数次地在心中问起:
作为父亲, 毛主席同普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 面对失去儿子的噩耗悲痛欲绝。他虽然是一国的主席, 但他也是一位平凡的父亲。 (板书:平凡)
四、再读课文, 体会伟大领袖的抉择
1.人死不能复生, 沉浸在悲痛中的主席又要面对怎样的抉择?出示文中其他两封电报。从电报中读懂了什么?这两封电报带给主席的是什么?
2.你能帮毛主席做出选择吗?
(1) 将遗体运回祖国:
作为一位父亲, 看儿子最后一眼, 是人之常情。
主席是让全国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领袖, (板书:伟大领袖) 他的儿子也是为了国家而牺牲的, 这一要求并不过分。
所以, 主席想——儿子活着不能相见, 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2) 将遗体安葬朝鲜:
毛主席觉得自己的儿子在朝鲜牺牲, 埋葬在朝鲜也是可以的。 (葬在朝鲜, 也是对朝鲜人民的尊重。)
毛主席觉得自己的儿子和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儿子一样。 (主席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儿子, 还想到了谁?千千万万百姓的儿子。)
所以, 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
3.朗读感悟。
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那神情分明在说, 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 右手指指写字台, 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1) 踌躇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毛泽东心理很矛盾, 也很痛楚。)
(2) 同学们, 为了革命, 毛泽东主席先后有六位亲人为国捐躯, (播放课件) 让我们深情地注视着他们的名字, 对毛泽东主席及他的家人致以我们最深的敬意。想想啊, 哪一位亲人的离去不让他无比痛心?可是, 一次次, 他都挺过来了。年近花甲, 面对这丧子之痛, 面对安葬问题, 他矛盾着, 悲伤着, 所以, 秘书让主席签字时——
(3) 生齐读句子。
五、空白补写, 充实文本内涵
1.理解批示的含义
在痛苦地抉择中, 在矛盾地挣扎中, 毛泽东挥笔在电文稿上写下这样的诗句:
(板书:何须马革裹尸还。)
你能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吗? (青山连绵, 哪里都是安葬革命者的好地方, 何必一定要把尸体运会家乡呢?)
2.落下这样的诗句, 意味着什么呢? (岸英将葬在异国, 意味着父子今生不能相见。) 这是多么痛苦而艰难的选择啊!此时此刻, 我们怎能不为毛泽东伟人的胸怀而肃然起敬!
3.就在第二天早上, 秘书发现了什么?
过去的是一个怎样的夜晚?读着这句话,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拿出本子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可以抓住主席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写。
4.交流。
5.拓展延伸, 出示资料:9年后, 岸英的妻子第一次赴朝鲜为岸英扫墓时, 此时主席已近七十。七十的老人这样说:“思齐, 到了那, 要告诉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给他扫墓的。告诉他, 我们去晚了。告诉他, 我无法去看他, 请他原谅。告诉他, 爸爸想他, 爱他……” (课件出示话语, 音乐起)
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500字 篇3
下面是中南海毛泽东的卧室,彭总的一份来电:
主席勋鉴:
今晨,我“志司”指挥部遭敌机狂轰滥炸,洪学智、毛岸英将我送入安全地域。尔后,岸英又返回指挥部取作战图。慌中未能劝告住他,致使被敌机的汽油弹击中。主席的爱子、我们“志司”的好参谋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
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有说话,只是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这时秘书进来报告说有彭总的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秘书又凑近主席说朝鲜金日成首相来电,向主席表示慰问,还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住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地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主席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泽东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500字 篇4
根据资料显示我了解了这是一年后才接到这份电报的,这一年毛主席是多么得焦急啊!可见毛主席是多么的孤独啊!可他毛主席却不知道他的儿子岸英在一年前光荣殉职了……
接到电报的毛主席竟然一天没有吃饭,反而在一支一支的抽烟,这是在损害他老人家的身体,从这里我可以体会到一个当爸爸的是什么样的感情。我心里想着毛主席当时的心情:“岸英,儿啊!你怎么就不回来了呢。”这种伤心的感情使我觉得当爸爸的不容易,他为了儿子陪着儿子一起挨饿。但毛主席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要和儿子一块受苦,有难同当,做一个称职的好父亲。”
每个父亲都是慈祥的……毛主席也不例外,让我们接着来看看这为好父亲吧。
但令我惊讶的是毛主席没有见岸英的尸体,并没有仗着自己是主席就很特殊,这时我觉得毛主席很伟大。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评课 篇5
胡瑶琴老师的这节展示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教学容量大,加强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训练,收到了良好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效益。
一、做足课前功。对于伟人毛泽东的事迹,我们的学生还是陌生的,胡老师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自己准备好充实的资料。上课时引导学生看图片,交流搜集的资料,读毛泽东诗词,加深了对伟人的认识,为学文作铺垫。
二、这篇课文学生在理解上是不成问题的,主要是感悟人物的内心情感。这个点,胡老师找得非常准确。整节课,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划划、读读、议议、悟悟,深入感受毛主席心情悲痛的句子,这样化繁为简,学生很容易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到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毛泽东。
我也提一点个人看法,和大家一起商榷。
在体会毛泽东心情悲痛的句子时,可抓住一两句深入体会后和学生共同总结学法。在学习其他的句子时,教师可采用半扶半放的教学原则,让学生自读自悟或合作学习。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听了张惠娜老师《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我从这堂课中看到了很多闪光点,也为我今后更好的进行语文略读教学起到了引领作用,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巧妙的教学设计使这节课很多环节化难为易,本节课教学内容虽然充满了深情但历史久远,对于从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学生来说,真正理解不是件容易的事。字词教学环节也是紧紧地围绕着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中多次出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这节课较好的体现了语文课标以叙代讲、以情诱人。让学生充分在读中感受毛主席痛失爱子的悲痛心情。教师抑扬顿挫、不断深入引进的过渡语,使学生不断深入伟人的内心。学生通过毛泽东的动作、语言、神态悉心体会主席的心理活动,回答问题很积极,很精彩。当主席强忍悲痛做出艰难选择让毛岸英遗骨埋在朝鲜时,一代伟人的境界深深感动了我们。
读、说、写三者结合较好,训练的点比较多。评价语言及时准确又有鼓励性。这些语言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最好的鼓励,不仅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整节课里,张老师让学生一步一步走进文本,一步一步走进毛泽东的心灵深处,给我们特别的震撼和感动。整节课布局合理,设计精巧,给人一气呵成的美感。我觉得在听课和评课的过程中,我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长。
听了刘二丽老师《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我从这堂课中看到了很多闪光点,也为我今后更好的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起到了引领作用,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巧妙的教学设计使这节课很多环节环难为易,本节课教学内容虽然充满了深情但历史久远,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真正理解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如对抗美援朝背景的理解,同学们虽然收集大量资料但毕竟历史和孩子们又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刘老师就出示了一张地图,在配上几句精炼的解说,一下子阐明了抗美援朝的原因,同时也揭开了同学们心中的疑惑,突破了课文的难点。
二、评价语言及时准确又有鼓励性。比如:你概括的针准确、老师看到了你的进步等等,这些语言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最好的鼓励,不仅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三、这节课较好的体现了语文课标以续代讲、以情诱人。让学生充分在读中感受毛主席痛失爱子的悲痛心情。最精彩的就是教师配乐范读部分,自然而然给同学们带到了课文悲痛的意境中,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我觉得刘老师读过了之后,应该给同学们一点时间让孩子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或融入自己的感情读一读,效果会更好。
四、读、说、写三者结合较好,训练的点比较多。
以上就是我听课后的感受,我觉得在听课和评课过程中我不断的进步,也不断成长,更懂得了今后如何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做一名高素质的现代化的教师。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毛主席得知儿子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后悲痛欲绝的心情。在对儿子尸骨的处理上毛主席尊重了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其安葬在朝鲜,体现了毛泽东宽广的胸襟。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如何让学生走进那个时代,通过对毛主席矛盾心理的分析来体会毛主席为革命事业献出一切的崇高品质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这是教学的重点。然而听了这节课后,给我的印象不深,教师没有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潜质,让学生体会毛主席失去儿子后的悲痛心情和矛盾心
理。其
一、历史背景的介绍过于枯燥,简单。教师不应采取师生问答的形式,来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他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而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渲染一种氛围,让学生动情,从而体会人物的心理特征。其
二、对文中的重点句子,教师表达不够明确。对句子的理解不深,停留在表面。在这个环节上,教师采取了让学生在文中画出自己感悟最深的句子,并说出让自己感动的理由。这个环节处理的不错。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干预的太多,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教师总是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成了学生的代言人,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其
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单一,缺少激情。整堂课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做评价,说的最多的就是“坐下”,而且激励性、鼓励性、表扬性的语言少。我们知道,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尤其是表扬性的语言如沐浴春风,温暖学生的心灵。马克吐温曾说:“一句表扬的话,可以让我活上十年”,足见表扬的重要性。另外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明确的答复,让学生知道自己答
案的不足。其
四、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在这节课结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用特殊的方式把你心目中的毛主席画出来”。听课的老师明白这位教师真正的意思,可学生们的理解是简单的,他们拿起笔画了起来。毛主席长的什么样对他们来说是模糊的,我环顾四周发现绝大不部分同学拿一张纸,印在数的插图上描了起来。可想而知,他们会画一个怎样的毛主席了。即使是画出来,又有什么意义呢?想让学生懂得什么呢。其实我觉得这个环节教师应该在“问题”的提法上下功夫,她完全可以换种方式提问:毛主席就像你们的爷爷,他知道儿子牺牲后悲痛欲绝,你们怎样来安慰他呢;毛主席那么伤心难过,你们想对他老人家说些什么呢?这样的设计我觉得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我们提问的目的在于唤醒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使他们发自内心的其感
受,而不是流于形式。总之,这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缺乏创新,而且没有做精心的准备。新课改的理念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 篇6
这篇课文主要讲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主席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教学这篇课文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宽广、博大的胸襟。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他的内心世界。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受到年龄和经历的限制,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本来就比较陌生,“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对于主席所面临的艰难抉择理解起来更是困难,他们根本体会不到主席作为一个年近六旬的老人的失子之痛。为了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感受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人的风采。我在课前专门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搜集毛岸英及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的六位烈士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 篇7
今天,我终于上完了《青山处处埋忠骨》。
今天的课,跟其他的老师比,我显得那么稚嫩,有许多东西值得我去探讨。虽然如此,我仍然禁不住沾沾自喜。因为,私自认为,此次上课自己多了一些坦然,少了一些轻浮;多了一些真实、与落实,少了一些浮躁与花架子;对课本多了一些解读,少了一些到处“窃”别人教案的虚浮……或许有人会认为我骄傲、自命清高,但我确确实实为自己有了些许的进步感到欣喜。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反复研读文本,反复查阅相关资料,自行设计教案。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指导学生反复品读,体会感悟,再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为此,在课堂上,我一再鼓励学生朗读。诸如“语言有温度,字词知情感。文中毛主席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次对话,一次心理活动都能体现他的情感世界。让我们抓住这些语句去感知伟人毛泽东,作为平凡人的情感世界……”“同学们,不要慌,不要忙,我们读书就在不慌不忙中,才能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理解有多深,你朗读的情感有多深。同学们请用朗读表达你的感受吧!”“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课文,是学习的好方法”“老师看到你凝重的表情,我们朗读就应该这样,用声音,用表情表达自己的感受”……另外,在板书的设计上,我也费尽心思,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形成七言诗,让板书更有了诗意,并尝试着让学生补充板书,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若说自己果真有点进步的话,那一定得感谢那些曾经严厉批评我的人,是他们的帮助让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地去反思自己。我的进步也得益于自己不断地阅读教学书籍,特别是王文丽、薛法根等名师紧扣字词简简单单、扎扎实实教语文的教学风格,让我眼前豁然一亮――哦,语文原来应该这样教。另外小学语文教师赛课实录,也让我从中逐渐领悟了一些语文教学的方法。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读后感 篇8
今天我们学了“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
这件事发生在缓美时期,讲了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被汽油弹轰炸而亡。而此时的毛主席非常悲痛,如果是其他的父亲,肯定会号啕大哭,可是毛主席只是一支一支的吸着烟,一整天都没说话。
之后,彭德怀来电,要求把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的尸体运回国;可是朝鲜的首相又要求把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葬在朝鲜,此时,毛主席很难做出选择。毛主席想:儿子活着不能相间,就让我看看遗体吧!可是这种意愿很快就被打消了。毛主席咬了咬牙,说:“就照朝鲜首相说的做吧。”是啊,就像王昌龄写的“从军行”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毛主席竟然忍住悲痛,遵从朝鲜首相说的做。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篇9
1.认识8个生字。理解“勋鉴”、“殉职”、“马革裹尸”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1950年,美国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了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此,我国政府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并取得了胜利。然而,在这场战争中,我国人民志愿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约有12万志愿军战士永远地长眠在了朝鲜那块土地。其中,就有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青山处处埋忠骨
板书:青山处处埋忠骨
说明:学生对抗美援朝不太了解,在引入环节让学生来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很有必要。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词语,指名读。拟定
勋鉴
殉职
奔赴
踌躇
眷恋 黯然神伤
喃喃自语
马革裹尸
字音:“拟”读“ni”,不要读成“yi”;“赴”,应读“fu”,不要读成“pu”;
“躇”应读“chu ”;“殉”应读“xun”。
字形:“勋鉴”的“鉴”下面是“金”;“眷恋”的“眷”下面是“目”。字意:
勋鉴:缀于信首收信人称呼之后。大意是有功德的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殉职:因公务而牺牲。3.学生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三、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深受感动,把它划出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2.交流感受。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师: 这是对主席动作的描写,可为什么这里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吸烟。
为什么还要对桌子上的饭菜也要进行细致的描写?(体会要点: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觉。)指导朗读。
板书:不说 不吃 吸烟
(2)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师:你能补充一下省略号的内容吗?那为什么不把这句话说完?
(体会要点:这句话是对主席心理的描写,主席不愿相信爱子牺牲这个事实,不忍想到“死”这个字)
(3)“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这句话是对主席神态、动作的描写。抓住“喃喃”“紧锁眉头”来体会。这是主席发自内心的对儿子的呼唤,希望他能回来,回到自己的身边。)板书:皱眉(4)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师:怎样的叫“强忍”? 从“强忍”这个词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他是一位主席,在别人面前,他必须保持冷静,甚至还不能把悲伤的情绪影响别人,从“强忍”这个词我们似乎看到了泪水在他的眼眶里打圈。
(5)“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就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有我们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这段描写充分体现主席矛盾的心理。主席必须带好这个头,把岸英葬在朝鲜,为老百姓做个榜样,更何况朝鲜人民也将这些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埋在朝鲜这块土地,所以,这样做也能增进两国的友谊。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可是,主席那时毕竟已经是一位年近60的老人,他的5位亲人已经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如今他最心爱的孩子又离他而去,他是多么的不忍心呀。)指导朗读这一段。
板书:常人的父爱
(6)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稿放在上面。(“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
(7)“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已亥杂诗之一》中说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 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师:“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板书:超人抉择
安葬在朝鲜
伟人的心胸
说明:这个环节的教学,以学生自主交流为主,教师随机点拨指导写法。许多感受,学生不一定能说出来,可以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因此,这个环节的教学,要以读为主,读读、议议、读读,要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毛泽东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主席是平凡的,失去爱子,他痛苦,伤心;但是,他又是伟大的,因为他拥有我们常人难有的广博胸襟。
再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2.语言运用:
可以想象,这一夜对主席来说,是一个不眠之夜, 联系“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你能想象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吗? 3.小练笔
那一夜,4.交流反馈。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如何将人物心理写具体的基础上让学生来仿写,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也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拟定
勋鉴
殉职
奔赴
踌躇
眷恋 黯然神伤
喃喃自语
马革裹尸 2.修改小练笔。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老来丧子
不说 不吃 吸烟 皱眉
常人的父爱
超人抉择
安葬在朝鲜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划、找、朗读、默读等方式自读自悟,深刻领会毛泽东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2、在读、议、练写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和作用。【课前准备】有关图片和毛岸英相关资料等。【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流程】
一、诗句导入,情感铺垫。
1、清代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之一》中有这样一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读过这句诗吗?什么意思。同桌间交流,指导朗读。(理解革命者血洒疆场,无怨无悔的气概,读出无畏无惧的豪情)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具有如此豪情与气概的人——毛泽东。
二、体会悲痛――惊闻噩耗
1、(配乐)俗话说:哀莫过丧子,一位对于儿子寄予巨大期望的父亲,却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默读课文。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毛泽东的心情悲痛。用“――”划出。
A、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B、“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C、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D、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稿放在上面。
E、电文稿下是一片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过渡:一直顽强的伟大开国领袖,泪如泉涌,如此地悲痛。你用几个词来总体说一说他此时此刻的心情。(悲痛欲绝 痛不欲生)
(出示)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稿放在上面。电文稿下是一片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1、这是刚才我们找出来的表现毛主席心情悲痛的句子,自由读一读。
2、其中并没有用我们刚才说的那些表示悲痛的词语,可是处处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他那悲痛欲绝的心情,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描写,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呢!(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表情描写)
3、分别是哪些词语或句子?
4、再朗读这部分。
过渡:一个六十岁的老人,已经为中国人民先后失去五位亲人;曾经有过9个孩子,为了人民解放事业此时只剩2儿3女的毛泽东,作为父亲此时又失去一个儿子,这个打击是怎能承受得住的呢?然而他是父亲,也是主席,此时他面对一个抉择,什么抉择?
三、体会矛盾―――艰难抉择。(学习七、八、九自然段)
1、指两名学生分别读写毛泽东心里的部分。此时毛泽东的心情是怎样的?
2、作为父亲的毛泽东与作为主席的毛泽东相互说服。主席选择了把儿子留在朝鲜。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分析、体会“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四、总结全文。
1、毛泽东,是父亲,他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毛泽东是父亲又主席,他深爱着自己的儿子,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悲痛中,矛盾中,他选择了国家。这是一个平凡的毛泽东,这是一位伟大的主席。
2、让我们带着对烈士毛岸英的歌咏,带着对这位父亲的理解,带着对主席的钦佩,再来读这一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板书设计: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清:龚自珍)
毛泽东
常人的情怀
《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 篇11
毛泽东让彭德怀带着军队去抗美援朝,谁料想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光荣牺牲。毛主席十分悲痛。他的面前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将儿子的遗体运回国,另一个是将儿子的遗体安葬在朝鲜。安葬在朝鲜是朝鲜人民的意愿。毛主席尊重了朝鲜人民的意愿,尽管他十分想见一见儿子的遗体。
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光荣牺牲了,毛泽东应理所当然地把遗体运回来。可他答应了金日成的请求,把毛岸英安葬在朝鲜。他既然想见儿子的遗体,为什么不运回来呢?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一下子表达了毛泽东此时的全部心情。是呀!处处都能埋下忠良的骨头,那就不需把遗体运回来了。
毛泽东主席失去儿子,他也像平常人那样伤心,那样难过。可他为什么不一下子哭出来呢?是要保持尊严?还是伤心过度哭不出来呢?
【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500字】推荐阅读: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12-29
(教学反思参考1)青山处处埋忠骨08-28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文档12-22
青山处处皆景色散文08-25
人生处处是考场作文500字07-24
生活处处是课堂作文500字范文09-12
人间处处有真情作文500字 胜似亲人10-19
读青山不老有感作文11-16
绿水青山作文600字07-04
游长青山的作文750字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