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遮不住(精选5篇)
青山遮不住 篇1
现任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负责该组织在中国的战略发展和管理运作。作为一名专注于中国环境与发展的政策分析人士, 吴昌华还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先生的专家顾问组成员;2009年, 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 为可能达成的全球气候协议献计献策。作为气候组织全球管理团队的一员, 吴昌华还被称为“中国非官方”发言人, 帮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立场和努力。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是在全球经济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然而, 可悲的是, 人类在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这对问题时——只要经济上出现任何风吹草动, 人类都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谋图发展, 这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纠结点。”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如是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后, 国际气候变化应对的谈判陷入低谷, 可谓阴云密布, 对于即将于2012年召开的德班气候大会, 吴昌华给与了不报希望的回答。但是, 在吴昌华看来, 中国等国家没有等待, 在国内积极开展节能减排, 且成效显著, “这是绚丽的朝霞, 这是希望所在”, 正所谓“阴云遮不住绚丽的朝霞”。吴昌华还表示, 中国的积极行动, 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面对无望的“德班”信心依然
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化悲为喜、破解纠结。现在的工作步履蹒跚, 但这正是我们工作的价值, 如果这个纠结不存在了, 我们的组织、我们的工作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太好预测了, 没戏!”当本刊记者让这位曾经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力推达成共识协议、国际知名的气候组织负责人预测2012年德班气候变化大会的前景时, 吴昌华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国际社会在寻求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上已经卡位了。”在吴昌华看来, 2007年前后, 国际社会对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探寻上掀起了一股热潮, 人们对于共识和解决方案充满期待, “期待程度很高, 但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闹剧’结束之后, 很难再回到那个高潮时代。”吴昌华甚至用“闹剧”二字来表达对她曾经为达成国际气候应对共识而努力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失望。“1992年里约联合国大会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列为重要议题。回顾这20年, 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这个问题上, 国际社会有一些事情正在做, 但从总体上来说, 现在不是进步, 而是退步了。”
让吴昌华对明年的德班气候变化大会做出无望预测的原因首先来自美国政治。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虽然在动摇, 但仍然无可替代, 其政治影响力、经济控制力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强大。因而, 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这个问题上, 美国的立场、态度和作为对共识形成影响无法不巨大。“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无法在美国的政治层面上升为政治抉择高度。”吴昌华告诉记者, 美国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达成共识的最重要的节点, 现在大家都纠结于此。“国际社会企图打开这个节点, 化解这个纠结, 可是, 根本没办法。”气候组织也为此做了大量的努力, “从2007年到2009年, 像气候组织这样的全球知名的NGO非赢利组织95%的资金都用在了对美国政治的公关上, 而只有区区5%用在美国之外, 可是结果却几乎一点儿用都没有。不得不承认, 这是国际从事推动气候变化形成共识的人们悲哀和失败。”
让各管理部门, 放弃各自利益, 形成高度的广泛共识, 并在国家法规、国家战略的框架内形成合力, 而不是各顾各, 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 但是, 正是因为有难度, 才更说明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奥巴马刚上台时, 曾信誓旦旦、信心满满地说要对气候变化负责任, 可现在他不说了, 不仅如此, 在美国国会内反对对全球气候变化负责任的声音越来越强;不论奥巴马是否能够连任, 在美国经济复苏无望、欧债危机日趋严重、全球经济有可能二次探底的背景下, 在应对竞选、应对再创新高的失业率的严峻现实下, 应对气候变化的议题无法占到美国政治的主导地位。一句话, 对应对气候变化共识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美国无心、无力再做这个事情。”吴昌华结合美国面临的窘态进一步说明了希图把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 也同样让居于要位的美国担起责任, 一如与虎谋皮, 一如热脸碰到冷屁股。
如果仅仅因为美国的消极、不作为就断定明年的德班会议前途渺茫, 可能显得说服力不强:因为即便美国一支独大, 但如果欧洲, 还有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抱成团也还是不无希望的。然而, 曾经表现积极的欧洲如今也是强弩之末。“如今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已经延伸、演变成清洁生产、新能源开发等的新一轮的竞争。而竞争就会有高有低、有胜有负。欧洲的企业认为因为承担了更多的减排责任, 而使其竞争力越来越差, 因此, 对政府嫌怨颇多, 他们不再情愿为此失去竞争力。”吴昌华给记者分析了可以与美国分庭抗礼的欧洲对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状况。“在欧洲, 应对气候变化向前推进的最大阻力来自企业, 而企业是减排的主体。他们埋怨说, 美国等因为没有那么多的负担而轻装上阵, 因而把他们打败了。他们心理不平衡。”
这种心理的不平衡导致曾经积极的欧洲不再积极。吴昌华告诉记者, 欧洲许诺到2020年不管其他国家怎样都将做到减排20%, 并说“如果美国、中国也这样做, 它就将目标定在30%”。尽管中国做出了更高的承诺, 但作为老对手的美国的消极无为, 使其积极性如融化的冰山在逐渐失去锋芒, 逐渐变小。“在技术和资金上, 欧洲有能力实现30%的减排目标, 但现在它没有动力这样做。这种不积极的心态与欧债危机的加重使得曾经的热情火焰被冰山所笼罩。”
既然达成共识无望, 那么这个平台还有存在的意义吗?吴昌华认为, 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而言, 虽然在通往德班的路上障碍重重, 并且前途无法企及光明, 但却无法扑灭他们深深的、火热的希冀——即使希望渺茫, 但只要还有一线希望, 他们都将努力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美国现在经常散布消极言论, 说这个平台的存在已经没有意义, 但就实际而言, 应对气候变化是整个人类的事情, 客观上必须有这样一个国际的讨论、决策平台, 它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是无可替代的;另一方面, 只要存在这个平台, 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就可能获得为减排而急需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一言以概之, 只要它还存在, 就得谈下去, 谈就有希望。”
面对这几近无望的“德班前景”, 吴昌华并没有灰心丧气, 她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化悲为喜、破解纠结。现在的工作步履蹒跚, 但这正是我们工作的价值, 如果这个纠结不存在了, 我们的组织、我们的工作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事实上, 正应验了一句俗语“西方不亮东方亮”, 像中国这样没有等待而积极在国内推动节能减排的国家的行动, 大大鼓舞了吴昌华本来就很坚强的信心。
中国的契机就是坚持走绿色、低碳之路
中国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走这条路本身就是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同时走这条路, 扛这面旗, 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取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市场和资源。
对于中国的积极行动, 吴昌华说:“如果中国能够探索出一条能够满足13亿多人口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那是中国决策者和中国人民对21世纪全世界发展的最大贡献。”无疑这既是赞赏, 又是希冀, 同时也可以看成鞭策。在吴昌华看来, 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经济的发展、财富的积累, 加之内在转型的迫切, 使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为了给中国创造抓住契机的较为良好的外部环境, 她积极担起“中国问题专家”、“中国非官方发言人”的“职责”, 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成绩、问题、希冀等“故事”, 在众多的国际公开场合和闭门会议上讲给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和NGO。而实际上, 她的工作职责范围内并没有讲“故事”的内容。对此她说:“需要我讲, 我又能讲, 我会积极去讲。这样做的目的, 就是让更多的政府、更多的人们了解真实的中国, 为中国能够抓住眼前的契机争取、创造相对理想的外部环境。”
吴昌华认为, 中国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理由就是走这条路本身就是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同时走这条路, 扛这面旗, 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取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市场和资源。吴昌华首先从中国对国外需求的角度阐述扛起绿色、低碳大旗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 也证明了过度依赖资源开采、过度依赖对能源的利用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仅如此, 还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威胁。这就需要产业转型、搞清洁革命、开发新型能源。而这需要技术创新、需要市场化。中国的技术和先进技术相比差距不可谓小, 我们必须引进技术、创新研究, 最终实现市场化。”
吴昌华认为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 要维持这个经济体的正常运转, 必须有源源不断的资源供给。这方面目光肯定不能局限于国内。”“在另一个层面, 中国仍然是世界制造工厂, 对外贸易不会因为强调扩大内需而放弃, 而且作为经济发展的三家马车之一的对外贸易其作用依然不可小觑。”“技术的创新、能源的需求、海外市场存在与开拓, 都要求我们与其他国家沟通与合作, 而绿色、低碳、共赢的理念是达成合作的共识语言, 只有这样, 才能把我们的需求化为真实的拥有, 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能量。”吴昌华强调说, 必须将绿色、低碳、共赢进行到底, “绝不是给政府刷刷绿而已”。
实际上, 中国政府已经坚定地走上了绿色、低碳、共赢之路。“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和“十二五”目标的确定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中国坚决走绿色、低碳、共赢之路的动力来自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转变的内在迫切压力。”“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毅然扛起这面世界公认的大旗并真正践行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深刻领悟到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不仅仅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 它和产业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中国而言, 建国以来, 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河流、空气、土地的污染;一次性资源急剧减少;能源消费总量的激增和利用效率的低下为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亮起了红灯。中国是在痛苦中选择了绿色、低碳的道路, 这是内生的力量, 其具有无穷的力量。而这正是中国发展最大的契机, 也是推动国际社会达成共识的新希望。”
谈到中国等国家并没有因为在国际上因应对气候变化共识卡位而停止、观望时, 吴昌华脸上露出笑容:笑容里透漏着中国“故事”的精彩与希望。“美国的故事越来越乏味, 欧洲的故事也光环渐退, 只有中国的故事越来越精彩。”
“内在强大的转型压力是中国走绿色、低碳道路最大的契机。”吴昌华再次强调。“中国政府把应对气候变化上升为国家政治决策的高位, 这使得其内生力量源源不断的得到加强。”“不可否认, 中国走转行之路、走绿色、低碳之路千难万险, 而且也不可能一蹴而成, 但现在国内将发展的质量逐渐放在了首位, 唯速度的发展方式正在被抛弃。可以说, 目前中国的情况是大的方向已经确定, 各种力量正在向这个方向汇集, 只不过在汇集的过程中有的力量比较直接地到达了这个方向, 还有一些力量因为种种复杂的原因要通过绕个弯才能到达。这只是个时间问题。”很显然, 吴昌华笃信中国这次一定能够抓住这个契机。
企业要锲而不舍
作为一个企业要看清发展的方向, 抓住难得的契机, 锲而不舍地去做。要坚持绿色、低碳的理念, 坚持做下来, 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摸索出了自己的商业赢利模式。”
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它能否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对政府目标的实现、转型能否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远大低碳集团和朗诗地产是目前中国的低碳领袖企业典型代表”, 吴昌华对远大低碳集团和朗诗地产给与了相当高的评价。记者问之原因何在?“因为他们紧紧抓住时代赋予的发展契机, 执着走低碳之路, 并且创造了完善的商业模式, 使低碳成为占有市场、赢取利润的法宝。”
提到远大集团不得不说其在上海世博会上的表现。远大馆是上海世博会最晚开工的展馆。然而, 这为奇迹的创造提供了展现的机会:从早上7时至晚上10时, 远大馆拔地而起, 6层楼建筑一天建成。“神速”之下, 建筑质量确保一流, 其融汇了9度抗震、6倍节材、5倍节能、1%建筑垃圾、100%工厂制造等特色。世博会期间, 远大馆平均每日吸引近2万名观众, 该馆荣获“最具商业价值的世博场馆奖”、“产业住宅体验展示样板工程”、“绿色低碳之星”等荣誉。另外, 远大集团是世博13家全球合作伙伴中唯一的民营企业, 为所有250多个场馆提供中央空调, 运行的半年中, 共实现减排二氧化碳7.3万吨。“远大馆是温总理唯一参观的企业馆。”吴昌华告诉记者。看来吴昌华对其的溢美之辞来之有据。
朗诗地产是国内第一家设置“首席绿色建筑师”这一高层技术管理职位的地产企业。朗诗业务纯粹:只做住宅中的节能舒适住宅。“朗诗的产品很受市场追捧, 楼盘销售速度比别人快, 2008年, 别人的房子卖不掉, 它那里却排起了长队”。吴昌华说。据相关报道, 一般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周转率是42%, 而朗诗近3年来一直保持在100%。更值得一提的是朗诗的赢利模式。该地产公司主要是通过产品的附加值以及资产快速周转来实现赢利。由于朗诗定位准确、发展迅速, 8年间总资产从1000万元猛增至70多个亿。
“绿色、低碳成了远大和朗诗的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这个竞争力转化为现实的市场赢利。做到这一点十分不易。”显然, 吴昌华对此十分赞赏。“企业一定要做, 现在有一种倾向:说得多, 做得少。作为一个企业要看清发展的方向, 抓住难得的契机, 锲而不舍地去做。我之所以对远大和朗诗给予很高的评价就是因为他们坚持绿色、低碳的理念, 坚持做下来, 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摸索出了自己的商业赢利模式。”在这里有必要引用朗诗地产董事长田明的一句话, “做绿色地产, 最重要的不是资金或技术, 而是态度和理念。不明白这一点, 做一两个节能项目容易, 把绿色地产做成事业, 难。”田明此话之意与吴昌华强调的锲而不舍之意殊途同归。
9月27日,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 再次强调节能减排的工作决不能放松, 要“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是主体、全民参加的工作局面”。远大节能集团、朗诗地产的确充分发挥了作为企业的主体作用。吴昌华强调企业搞绿色、低碳要锲而不舍, 是因为绿色、低碳的产品虽好, 但由于传统产品还占主导地位, “人们固有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对绿色、低碳的产品销售不利”, 其中的困难实在不少, “远大和朗诗取得现在的成绩实在不容易”, 吴昌华对此颇为感慨。
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 除了自身要把握契机, 还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时下也有一些对政府埋怨的声音。对此, 吴昌华说:“中国政府比国外政府做得好, 政府一直在积极探索、制定各种政策工具对节能减排工作、对绿色低碳产业最大程度地发挥推和拉的作用。”毋庸置疑的是, 政府制定的政策工具由于种种原因, 有一些工具尚不能将其推、拉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也不排除极个别政策工具的滞后甚至无效, 但这不能成为全盘否定政策工具的理由。在吴昌华看来, 企业对政策工具要抱着积极客观的态度, 对一些看起来不太完善的工具要有一定的包容心。“从法律、法规制定的实际情况看, 首先它需要时间, 技术工具的制定更加复杂, 它不仅需要时间, 还需要钱, 其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第二个是如何看待执行难。这里面有两个方面, 一是工具本身不一定十分完美, 因为中国是从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的, 在制定政策工具时, 难免有计划经济的烙印, 而这种烙印与市场经济是无法兼容的。另一个方面是政策工具的执行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要经过一个磨合期。作为企业而言, 对政府制定的政策工具应该抱有一颗理智的包容心。”吴昌华希望企业家不要迟疑, 紧抓机遇和契机行动起来。
吴昌华是一个善于讲中国“故事”的人, 但她更崇尚做行的高标。仅举一例。2010年7月气候组织在中国开展了“碳路未来——中国企业碳战略”的项目。“我们希望改变一些东西, 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 并由此深入下去, 由此来证明, 减排低碳不是负担, 是财富, 是未来。”“第一阶段的合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现在已经开展第二阶段的合作, 这个阶段属于深挖阶段, 做起来很有难度, 但我们已经做好了各种各样的准备, 以应对各种困难。”
“锲而不舍”是吴昌华对有志于发展绿色低碳的企业的有识之士的愿望, 更是诚挚的希冀, 但她更希望, 在中国这样的有识之士越来越多, 并尽早尽快行动起来。
中国NGO要努力实现社会价值
中国的NGO也和中国走转型之路、走绿色低碳之路一样处于快速发展的契机之中。一方面, 中国的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政策由政府自上而下在大力推进;一方面, 在民众中绿色、低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民众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不断升温。
“要把NG O做好, 就必须把她当做事业, 必须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个世界需要理想主义者。廖晓义就是一个典型。如果每个人都像她那样对物质的需求只求必需, 崇尚简朴, 那社会上的大半问题都解决了。”廖晓义, 中国第一批NGO发起者, 现仍为她亲手创办的北京地球村的负责人, 她也是吴昌华的老朋友。上面的话是吴昌华对她这个很难见面的老朋友的评价。
“上世纪9 0年代, 我在美国工作, 听说中国有了N G O, 非常兴奋, 心里想‘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N G O组织了’。”“实事求是地讲, 中国的NGO由于出现的晚, 无论在社会价值体现, 还是在对政府智囊的提供上与国外的NGO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吴昌华告诉记者, 她曾经创造机会让中国的NG O代表人物到国外, 与美国、欧洲的老牌、顶尖NG O的高层见面沟通交流, 但给她的感觉是无论是理念还是运转方式的可行性都与之存在不小的差距。“中国的NGO谈不上几句就直接提出要资金的支持, ‘没钱太难了, 没钱没法做, 我们就差钱’。我个人觉得这种表现太小孩气了, 刚会走就要钱。当然, 现在中国的NGO变得越来越成熟了。”
吴昌华并不回避钱对于NG O的重要性, “钱是物质基础, 没有钱确实很难办事, 但是, 对于NGO而言, 确定明确的社会定位和社会角色, 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更为重要。”“目前, 中国的NGO社会价值的体现还在形成之中, 像国外成熟的NGO对政府提供智囊的功能还很弱, 这样的现实也的确使中国的NGO面临筹钱的困局, 但这是必经阶段, 中国的NG O必须准确定位, 从自己能干的事做起, 逐步积累经验, 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等到自己的社会价值被公认了, 筹钱就不会难了。”对于初期筹钱难的问题, 吴昌华说:“要钱要讲究技巧, 要阐述哪里需要钱, 为什么需要钱, 如何把自己的所做与给钱者的使命感结合并最终做出成绩等等问题都要阐述清楚, 这样的话, 筹钱的成功率会大些。筹到钱后, 一定要兑现自己的承诺, 树立起讲诚信、能办事的组织形象。”
吴昌华告诉记者, “做NGO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像廖晓义那样真的很不容易, 她全身心投入到她的‘乐活家园’无疑是一件好事。NGO不是政府, 也不是企业, 它的功能不仅是对政府、企业功能的查漏补缺, 除此之外, 在整个社会的沟通、整合及治理方面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廖晓义身体力行, 提倡简朴生活, 其组织对于节俭的生活方式的倡导, 在民众中更具有她独特的示范作用, 这种独特的示范作用就是她社会价值的体现。”
在吴昌华看来, 中国的NGO也和中国走转型之路、走绿色低碳之路一样处于快速发展的契机之中。“一方面, 中国的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政策由政府自上而下在大力推进;一方面, 在民众中绿色、低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民众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不断升温。这方面, 中国各种类型的NGO雨后春笋般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例证。”在资金来源方面, 中国政府和社会资金都相对充盈, 只要能够发挥自己特有的社会价值, 钱应该不成问题。”
“反观国外, 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美国和欧洲财富都在大幅度缩水, 筹钱也会越来越难, 国外很多人都把目光放到了中国——”吴昌华稍微顿了一下, 接着说:“这就好比几家人过日子, 有的根本没有钱;有的是把钱用在了不当的地方。结果只有中国有钱——那真是羡慕、嫉妒、恨各种情感皆具。有一些‘聪明人’就对中国出主意:‘你家的钱应该如何如何花, 这样的话对我们都有好处’。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中国是现在经济形势最好、政治环境最安全的国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中国的NGO面临的是难得的发展契机。”
采写后记
“善讲”和“实干”要并举
在采访过程中, 吴昌华强调中国搞节能减排、走绿色低碳之路要善于把中国的“故事”讲给外国政府、相关组织。她说, 讲要分清听众, 采取听众习惯的思维方式去讲, 要让别人愿意听你讲, 甚至主动邀请你讲。吴昌华给记者简单介绍了2008年气候组织所做《中国清洁革命报告》的一些情况。当时, 由于奥运会开幕在即, 只制作了英文版本, 并将这份报告传到美国相关部门:其结果是很多部门都主动打电话要求当面讲解, 这样在美国110届国会期间, 吴昌华在两天的时间内在国会山开了8场讲座。
通过这8场讲座, 美国对中国的节能减排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大大“平息”了“中国不负责任、只排不减”的荒谬言论。这份报告和吴昌华的讲解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报告的起草、演讲的思维方式尊重了美国人的习惯。吴昌华谓之“善讲”。
除了“善讲”, 还必须实干。锲而不舍的去干。她之所以盛赞远大、朗诗, 就是因为他们认准低碳能够创造未来。他们的实践也证明, 节能减排不是负担, 而是未来。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 只有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才会事半功倍。但客观讲, 企业在节能减排上的主动性还有待提高。不少企业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当然, 企业有自己的实际情况, 难度肯定不小, 但远大、朗诗就克服了重重困难, 坚持低碳环保理念, 取得了飞速发展。
除了远大、朗诗, 还有一些大的国有企业做的也不错。这里, 笔者还想再提一下中国移动和华为集团。之所以提, 是因为他们先后主动和工信部签定自愿减排协议, 主动给自己加码。他们的实践结果也证明, 减排、低碳不仅是成本, 更是利润提高的源泉。只可惜的是能够主动去这样做的企业还不是多数。实干, 心甘情愿地去干, 锲而不舍地去干, 无论是前途, 还是“图钱”都会获益颇丰的。
最后, 衷心希望企业家们能够放眼未来, 正如毛泽东主席词云“风物长宜放眼量”。
青山遮不住 篇2
是的,是春天,春天是云遮不住的!教学楼前的几树玉兰端正地立着,白色与紫色相应和,君子般温润地开放,沉稳中也透出股不服输不相让的气势来;红叶李可不管这些,它只在乎自己有没有尽兴,粉白的小花嘻嘻笑起来,轰轰烈烈开了满树,织成一片自九天之上跌落的云霞。
是的,是春天,春天是温度遮不住的!太阳在努力挣脱,我们也在努力挣脱!它挣扎着想跳出云层,我们挣扎着想离开懒散!一切静默着,却不可阻挡。啊,春天,春天真是让人的生命力格外旺盛的季节啊!只有在春天,我才真真切切感受到我是活着的,我是充满了希望的,我是那样迅速地在向上生长着的啊!
是的,是春天,春天是书遮不住的!桌角的习题越来越高,挡得住黑板上的字,挡得住同桌的脸,却挡不住露出小半的太阳光。它已拨开几分云层,光芒更加明亮,空气里都是努力奋发的味道,风从窗外荡进来,抚平写题时心上的褶皱,它或许是春天的翅膀吧。
是的,是春天,春天是扩音器遮不住的!老师的话筒挂在嘴边上,声音从前排一直传到角落,将沉闷的氛围烫了一个洞,于是灵感争先恐后地挤进来,顺着笔杆儿慢慢流淌到纸页上,字越来越多。初三像一锅浓汤,人那么多,底料是要被倒掉的,所以大家都在向漂浮在汤表层的油花而奋斗。于是汤开始沸腾,温暖穿透了中间的菜与酱料。
是的,是春天,春天是粉笔遮不住的!白色覆盖了板面,墨绿都是寂寞的留白。趁着下课的空当,向即将脱离云圈的太阳比划出想去的远方。我若远走,就走过遍地夕烟不停留,去往撞击着血液的春与秋;我若不朽,便要翻越每座极夜与白昼,以柔克刚,以不变应万变;我若偏偏在捕云驯海的末路要回眸,那么一切皆化为尘,梦想只余空谈,所以不停留。
春天遮不住,阳光掀开所有阻挡,微风穿过千山万水扑面而来,鸟雀跳跃在树梢。春日最好的太阳照在这里,于是长路落满了光。
青山遮不住 篇3
全剧将75年前发生的那场战争,集中体现于主人公梁子和豆花这对未婚夫妻的生活与情感之中,穿插了侵华日军士兵一郎和侵华战争遗孤樱花(一郎的女儿)悲惨的结局。重点描写了中日百姓平淡安宁的生活被战争打破,几个典型人物的人生命运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剧突出于对中国百姓和日本平民这样一种层面相同,但又充满情感交织以及人物关系矛盾的情节描写与形象塑造,重点挖掘了他们在这场战争中不同的情感变化与内心感受,尤其是在梁子与豆花的忠贞爱情、日军士兵一郎的忏悔以及日本战争遗孤樱花的命运变化这三个方面,显示出此剧的作者是从中日普通百姓的角度来反映这场战争所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从整部作品来看,《遮不住的青山》有着十分真实的感染力的。
编剧、曲作者和导演(安怡、初培林、房长永)在保持用真实性来反映历史的原则中,努力通过具有突破性的表现手法来体现用艺术反映真实情感的创作追求。此剧大胆采用歌唱性的童谣来替代以往清唱剧全部用朗诵连接各段的做法,作者通过反映孩子们眼中原本应有的美好世界的童谣,来起到对于不同段落进行对比性衔接的作用,在整体结构上体现了现实与幻想的有机结合。在表现梁子与豆花天各一方相互思念的段落中,特别设计了二人幻想的婚礼场面,其中的时空切换完全是建立在全剧整体情感所需要体现的氛围之中,使人在整体剧情的结构中同时感受到多彩的浪漫与残酷的现实。梁子与豆花最终团圆的音乐主题在此剧开始不久已给予了铺垫,在经过复杂的发展之后,这一主题为推动全剧进入高潮起到了渲染全人类对于和平生活向往与追求的情感表现作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一方面通过采用恰当的东北地方性音调来确立人物,同时又在具体的描写当中用多重复合的戏剧与音乐的元素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与性格。在对于梁子的描写中,曲作者在其开场的自我介绍以及其后的发展中,巧妙地吸收并发展了40年代以来流行在沈阳街头的叫卖小调《卖凉冰》以及传统辽南戏中的音乐素材,使这个人物既具有关东大汉的鲜活性格,又含有丰富内在的细腻情感。在一郎的唱段中,曲作者对其复杂与矛盾的心理刻画,是通过多种调性的转换来体现的,这种手法的运用一方面体现了曲作者将这个人物进行了在战争和人性上的深层剖解,同时也使全剧的戏剧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最有看点的是该剧对于战争遗孤樱花的人物塑造上,编剧和曲作者赋予这个人物以多元的内容含量与表现方式,这里包括了樱花对日本家乡的思念、对双亲离她死去的哀伤、对自己孤苦命运的悲叹、对中国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等等。在音乐上,樱花的唱段既带有很浓的抒情风格,又含有多变的戏剧冲突,其唱段完全体现出了大歌剧经典咏叹调的艺术风范。
在演唱方面,《遮不住的青山》展示了沈阳音乐学院的声乐实力,梁子的扮演者刘辉是一位在民族唱法上颇有成就的歌唱家,在此剧的一系列较大、较难的唱段中十分出色地诠释了梁子这个有血有肉和有情有义的人物。一郎的扮演者郑路是一位男低音歌唱家,他通过自己在声乐和戏剧表演上的深厚实力,深入细致地刻画了一郎这个内心充满矛盾和悔痛交加的日军士兵。豆花的扮演者何月与樱花的扮演者曹粹是沈阳音乐学院最为年轻的一代声乐人才,尤其是曹粹目前还是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的一名大四学生,她们也同样在此剧当中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角色。另外,此剧的合唱是由一支120人的合唱队组成,这一在目前国内十分少见的演出阵容在此剧当中也同样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遮不住的春天作文700字 篇4
东风吹拂,杨柳依依,古往今来,哪一次的春天不会到来?哪一次的春天会被东风所折服,又有哪一次的春天会被白雪所覆盖?
深冬时刻冰天雪地,就连空气也似乎都凝固了。有这么一些人在绝望中会说:“冬风凛冽,白雪皑皑,春天将不复存在,它不会到来了。”春天可能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
伟大的俄国作家高尔基曾在《海燕》里写过,“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春天也是一样。”那雪被下藏着的那胚芽总会顶着积雪绽放出一抹新绿,一缕阳光。即使是那冰冷积雪也为种子萌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水分不是?这遮不住的春天不就象征着那黑暗遮不住光明,挫折毁不尽希望吗?
人生的春天也是遮不住的,只要你像那为破土而出的种子,那为绽放新绿的嫩芽,为温暖世界,融化积雪而冲散乌云的阳光。就可以战胜困难,迎接胜利,迎来成功,迎来光明。它们都是因为有梦想,有目标才有前进的动力,之所以奋不顾身的`前行,是因为想要那美好的春天。
“每一次破土而出的春天都是一次新生。”之所以有人认为人类渺小,是因为大多数人不敢突破自我,人的潜能是无穷的,激发潜能,超越自我,才能迎来春天。只要有这点精神,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就可以迎来新生,成就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成就一个不一样的春天。就是这样,你又怕什么春天会被遮住?
“你的恐惧源于那层未突破的积雪。”不要怕头上的积雪有多厚,不要怕头上的泥土有多深,敢于突破才能迎来春天,如果你恐惧一切惧怕失败,那么你的人生将永远停留在冰河时代。
夜空中闪烁的星字,浪漫的星河,是在光年之外穿过几亿吨宇宙尘埃为你而美丽。光年之外,宇宙尘埃亦遮不住星辰的光辉。区区冬天的积雪又怎么有丝毫的机会去遮住春天?那区区的挫折又怎么会阻挡你人生前进的脚步?
给岁月以时光,给时光以生命,那么你又是否给了春天以阳光,给了世界以文明呢?如果连积雪都没有突破,又怎么能在世间留下你存在过的脚印呢?
木兰香遮不住伤 篇5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就是要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含义,体味其隐藏着的深层意义,就好比透过“木兰香”的嗅觉去体验,去体味更深一层的情感,让“木兰香遮不住伤”。具体言之,有四条非“步步惊心”的门径可循。
一、依据修辞,挖掘词语的含义
很多文章常使用修辞方法来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或增强语势,或含蓄有致。我们可依托这些修辞来理解与之相关的词语,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和要达到的最佳效果。
例1 这是对庐山最初的印象,和内心情感一般茫然。夜里下榻牯岭镇一宾馆,心中烦闷,出来走动,黑暗步步紧逼,人很快便一点一点退回房间。被褥潮湿,入睡时我想到多年以来我不断失落的一些事物,它们永不回归;想到一些具体的人,已经很久不曾记起他们了。此时他们像那些雾一般,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
文中的“扑上来”用到了比拟,找出比拟的本体是理解该词的关键。前文写“我”不断想到“失落的一些事物”和“一些具体的人”,其情状和雾扑上来的情形相仿——“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所以,“扑上来”当喻指“失落的一些事物”和“一些具体的人”在脑海中不断涌现的情形,表现了人物的茫然、烦闷。
二、依据上下文,确定指代内容
文章中的指代词常用于同一事物反复出现时,所以指代词所指代的内容都在其所处位置的前面,需要从上句或上文入手,由近及远地去寻找。
例2 十七八年前,生逢乱世的诗人曾无奈地感喟:“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当社会从混沌到有序,当鸡鸣狗盗的小伎俩在秩序化的社会生活中找不到可乘之隙,当那张过期的通行证处处碰壁的时候,就再不会有这样的喟叹。
真希望有一天,没有人对这样的感慨生发共鸣,也没有人有兴趣传播,让它真正成为混沌世界的一条墓志铭,永不流传。
文中的“它”本身是代词,其指代内容上文已有称述,即“这样的喟叹”、“这样的感慨”;如要找“它”的具体指代,还要再上溯到前文,找到“这样的喟叹”、“ 这样的感慨”的具体所指——“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如果是起提示作用的指代词,就必须看下文,向后找,如:“自然科学有两门近亲:一门是哲学,一门是文学。”显然,“近亲”指代“哲学”和“文学”。
三、依据语言环境,分析词语的临时义
文中词语的引申义、概括义、附加义或隐含义等,是由文章的具体内容所赋予的临时意义,这就要求我们着眼于具体的文句,联系上下文并紧扣文章的有关内容,做到“词不离句”,才能得出切合该词的特定语言环境的理解。
如例2中的 “墓志铭”本指墓碑上的文字,但在文章特定的句子里,它已隐含着另一层意思:但愿那位诗人的话将有幸成为混沌世界永别的标志。因此,这里的“墓志铭”还是混沌世界永远终止的标志。
四、依据段落结构,准确推断词义
对概念的理解,涉及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往往需要解剖语段结构,弄清句与句之间、层与层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确筛选区间,明确哪些语句、段落含着对概念的解释,然后从中选取揭示本质特征的信息,按给概念下定义的格式(被定义者=种差+属概念)组织“最准确”的解释。
例3 阅读下面的片断,解释“定做”的本质含义。
今天通过人工途径也能把一个人变成天才。米勒就曾表示,他能借助手术刀和一两件神经外科器材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及其个性和信仰。确实,被人们称为“天才区段”的这个区域可以有意识地被激活,从而“定做”一些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艺术家。
例3的材料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是这则材料的总说;第二句借用一位科学家的话说明第一句话;第三句具体说明“把一个人变成天才”的具体方法。概念的关键是在第三句。从材料第三句可以看出,“定做”的特点是通过医疗手段把“天才区段”激活,让人成为聪明人。因此,“定做”是一种根据要求通过人工途径把常人变成所需要的天才的方式。
总之,“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以字面意义为基础,结合上下文,明辨思路,认清修辞,进而准确把握词语含义。
若能循门径步步为营,何来“步步惊心”!
【牛刀小试】
1. 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他对所有的朋友都一片至诚。但众多的朋友里,难免夹杂些不够朋友的人。误会、偏见、忌刻、骄矜,会造成人事上无数矛盾的倾轧。傅雷曾告诉我们:某某“朋友”昨天还在他家吃饭,今天却在报纸上骂他。这种事不止一遭。傅雷讲起的时候,虽然眼睛里带些气愤,嘴角上挂着讥诮,总不免感叹人心叵测、世情险恶,觉得自己老实得可怜,孤弱得无以自卫。他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圆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他也像老鼠那样,只在洞口窥望外面的大世界。他并不像天上的鹤,翘首云外,不屑顾视地下的泥淖。傅雷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可是他也许吸取了《刚第特》的教训吧?只潜身书斋,做他的翻译工作。
文中加点的词语“倾轧”“泥淖”分别指什么? “棱角”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练习。
冬日的阳光,剪出青石街沿一角温暖的空间,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被一群小家伙环围着,他旁边的一张木制大圆盘,被线条均分为一个个方格,每个方格里均画有栩栩如生的鸡、鸭、兔、狗、鸟等小动物……老人又专注地开始了他的“工作”,不,是在表演,甚至有些夸饰炫耀地展示着他代代相传的精湛糖艺。
斑驳的土墙,经过岁月砥砺的灰瓦屋檐,檐下那个做糖艺的老人,被阳光涂抹成了一幅油画。他仿佛是在远古与现代文明交错中留存下的一个甜蜜回忆。让我每一次在黄龙溪古镇漫步时,不由自主地被这样的情景凝滞脚步。在那遥远的童年,该也有这样亲切而温馨的记忆?
简析下列文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冬日的阳光,剪出青石街沿一角温暖的空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由自主地被这样的情景凝滞脚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倾轧”指的是不够朋友的人忌刻、诬陷。“泥淖”指的是污浊的社会现实。“棱角”的含义是显露出来的风范。(“倾轧”指代的内容可以上溯到前文,是“不够朋友的人”的作为;分析前文有关傅雷面对的社会现实的描述,不难发现它与“地下的泥淖”非常相像,可以得知“泥淖”的含义;“棱角”被用来借喻人“会触犯人”的特征,可推知其意深刻)
2. (1)“剪”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阳光写得富有动感,营造了老人展示糖艺的温暖氛围。(“剪”是动词,是人发出的动作,这里写阳光“剪出”“空间”,所以运用了拟人手法,再运用“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可知“剪”的作用)
【青山遮不住】推荐阅读:
青山遮不住11-25
停不住的幸福止不住缘散文06-08
挡不住我07-12
藏不住的风景散文07-02
留不住的岁月随笔05-15
协议(关于不住员工宿舍)08-29
忍不住感动作文11-16
关于忍不住作文12-22
题青山馆,题青山馆许浑,题青山馆的意思,题青山馆赏析07-21
闲不住的老妈范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