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参考1)青山处处埋忠骨(精选5篇)
(教学反思参考1)青山处处埋忠骨 篇1
(教学反思参考1)青山处处埋忠骨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从课文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为什么有此感悟?你是从哪些词句当中感悟到的?为了使自读课文和谈论交流更有实效,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开展课外阅读。最后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因为有感情的朗读,是指导学生感受毛泽东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许多感受,有的学生不一定能说出来,但可能通过读能表达出来,在读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毛泽东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己的认识。
纵观整堂课,我觉得学生的感悟还是比较到位的,可学生的朗读还欠加强指导。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去感受情思美感,所以组织好朗读教学也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教学中学生集体感情朗读的时间欠充分,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去自由地感受作品。其次,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基本特点。文章当中有很多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可在体会情感中没有涉及到描写人物的方法,我觉得在体会情感和了解写作方法有一个自然的融合就更好了,这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教学反思参考1)青山处处埋忠骨 篇2
1.认识6个生字。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感受毛泽东凡人的真挚情感和伟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过程】
一、对联引入, 激情释题
1.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有这样一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幻灯1)
2.说说课题的意思。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出示初读要求。 (幻灯2)
1.自读课文, 读通读准。 (反馈交流)
指名读词语: (幻灯3)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3.用一个词说说你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悲痛、敬佩等)
三、精读课文, 感受平凡父亲的悲痛
1.电报引出悲痛
所有的悲痛得从这一封电报说起, 再读电报,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幻灯4)
(1) 正是这一句话让一位父亲陷入了深深的悲痛。 (板书:父亲)
齐读这句话: (幻灯5)
(2) 理解:志司殉职
2.细读体会悲痛
面对失去爱子这样的事情, 全天下哪一位父亲能接受, 哪一位父亲不悲痛欲绝呢?再次默读课文, 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毛主席深深的悲痛, 请做上记号, 再认真地读一读, 体会一下。
反馈:
句子一:
(1) 这是对主席的什么描写? (动作描写)
(2) 说说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主席的悲伤? (整整一天、热了好几次、原封不动等) 能抓重点的词语进行体会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1) 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虽然未曾撕心裂肺的呼喊, 其实他的内心已心如刀割。
(2) “一支又一支”:主席想用吸烟来掩盖什么?儿子牺牲了, 作为父亲, 当然难过、悲伤, 而主席却把这份悲痛深深地埋在了心里。你能读出压在心里的悲痛吗?
(3) 原封不动的饭菜: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说感受。)
(4) 引读:一个独坐的老人, 不断点燃的香烟, 没有泪流满面, 可是痛苦已将他的心狠狠吞噬, 所以他——
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 只用无声的肢体语言传递着心似刀割的那份痛, 所以他——
句子二:
在这整整的一天里, 主席没说一句话, 没吃一口饭, 他想起了什么? (自己和岸英的一次次分离。) 指名读句子。出示:
(1) 怎么会怎样?谁能说说主席不愿说出的话是什么?
(2) 是啊, 这整整的一整天里, 主席正是像这样的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
指名学生读。齐读。
句子三:
(1) 说说你的体会。
(2) 喃喃是什么意思? (连续不断的小声说话) 你能把主席的喃喃读出来吗?
(3) 从这一个“情不自禁地喃喃”中读出了主席深深的悲伤。你还能从这个“情不自禁地喃喃”中读出什么? (深深的怀念) 读出你的感受。
儿子仿佛就在眼前, 这个噩耗怎能令人接受?主席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
句子四:
(1) 这是对主席的什么描写? (神态)
(2) 主席在眷恋什么呢?出示资料:
此时的毛泽东已年近60, 老来痛失爱子, 他怎能不悲痛欲绝, 怎能接受这样的事实。他无数次地在心中问起:
作为父亲, 毛主席同普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 面对失去儿子的噩耗悲痛欲绝。他虽然是一国的主席, 但他也是一位平凡的父亲。 (板书:平凡)
四、再读课文, 体会伟大领袖的抉择
1.人死不能复生, 沉浸在悲痛中的主席又要面对怎样的抉择?出示文中其他两封电报。从电报中读懂了什么?这两封电报带给主席的是什么?
2.你能帮毛主席做出选择吗?
(1) 将遗体运回祖国:
作为一位父亲, 看儿子最后一眼, 是人之常情。
主席是让全国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领袖, (板书:伟大领袖) 他的儿子也是为了国家而牺牲的, 这一要求并不过分。
所以, 主席想——儿子活着不能相见, 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2) 将遗体安葬朝鲜:
毛主席觉得自己的儿子在朝鲜牺牲, 埋葬在朝鲜也是可以的。 (葬在朝鲜, 也是对朝鲜人民的尊重。)
毛主席觉得自己的儿子和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儿子一样。 (主席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儿子, 还想到了谁?千千万万百姓的儿子。)
所以, 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
3.朗读感悟。
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那神情分明在说, 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 右手指指写字台, 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1) 踌躇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毛泽东心理很矛盾, 也很痛楚。)
(2) 同学们, 为了革命, 毛泽东主席先后有六位亲人为国捐躯, (播放课件) 让我们深情地注视着他们的名字, 对毛泽东主席及他的家人致以我们最深的敬意。想想啊, 哪一位亲人的离去不让他无比痛心?可是, 一次次, 他都挺过来了。年近花甲, 面对这丧子之痛, 面对安葬问题, 他矛盾着, 悲伤着, 所以, 秘书让主席签字时——
(3) 生齐读句子。
五、空白补写, 充实文本内涵
1.理解批示的含义
在痛苦地抉择中, 在矛盾地挣扎中, 毛泽东挥笔在电文稿上写下这样的诗句:
(板书:何须马革裹尸还。)
你能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吗? (青山连绵, 哪里都是安葬革命者的好地方, 何必一定要把尸体运会家乡呢?)
2.落下这样的诗句, 意味着什么呢? (岸英将葬在异国, 意味着父子今生不能相见。) 这是多么痛苦而艰难的选择啊!此时此刻, 我们怎能不为毛泽东伟人的胸怀而肃然起敬!
3.就在第二天早上, 秘书发现了什么?
过去的是一个怎样的夜晚?读着这句话,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拿出本子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可以抓住主席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写。
4.交流。
5.拓展延伸, 出示资料:9年后, 岸英的妻子第一次赴朝鲜为岸英扫墓时, 此时主席已近七十。七十的老人这样说:“思齐, 到了那, 要告诉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给他扫墓的。告诉他, 我们去晚了。告诉他, 我无法去看他, 请他原谅。告诉他, 爸爸想他, 爱他……” (课件出示话语, 音乐起)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 篇3
备课时,我想既然是体现毛泽东既平凡又不同凡响的人格魅力,就准备让学生从了解毛泽东的个人事迹和有关诗词入手导入课题。由于考虑到时间关系,当学生认识了生字后,我就引导学生直接走进文本,感受毛泽东同志特殊的感情世界。在交流汇报中,引导学生通过读毛泽东同志的心理活动有关语句,体会他矛盾而又艰难的心路历程。最后,激励学生想象:当你读到“电文稿下是泪水打湿的忱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课前谈话时,学生只汇报了有关毛泽东的诗词,有关毛泽东同志的其他信息学生一无所知,这当然受学生的信息来源有限所制,课堂气氛显得不够严肃,学生没有进入课堂教学氛围。当学生走进文本时,来得有些唐突,感受很多,交流时显得情绪冷淡。当我组织学生感受毛泽东心理活动时,学生的情绪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读起书来自然没有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平淡有余,深沉不够。拓展部分应该说还是很不错的,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充分想象出了毛泽东同志那天晚上悲痛欲绝的感人场面。整堂课虽然比较顺利地结束了,但远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的。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本课的14个字,会写“拟定、参谋”等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
3.聚焦第一部分,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两个部的内容;从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二、自主阅读,学习字词,了解内容。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学会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文中新的词语。
2.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文中会认的生字,指名读,齐读。
(2)学习会写的生字,挑同学读一读,写一写,理解词语。
3.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主席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这篇课文用序号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①毛主席收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心忍受着巨大悲痛。②毛主席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做出了把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的决定。)
三、体会悲痛,感受毛主席凡人的情感。
研读第一部分,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再读一读。
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文中表达毛主席悲痛心情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从毛主席的动作中感受到他失去爱子后的悲痛心情。)肝肠寸断
(2)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从毛主席的语言和神态中体会到他的悲痛心情。)心如刀绞
(3)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从毛主席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中感受到他的悲痛心情。)肝胆欲裂
4.补充毛岸英的相关内容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毛主席悲痛的心情。
五、课堂练习。
一、下列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特殊(zhú)奔赴 倦念 彭德怀
B.踌躇(chú)签字 拟定 参谋
C.锻炼(niàn)损害 锻练 马革
二、将下列搭配恰当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三、根据课文,排列顺序
()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缩的眉头。
()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话。
()毛主席已经出去了……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毛主席站立起来,仰着头,望着天花板。
六、板书
青山处处埋忠骨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悲痛万分
神态描写→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篇5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基本特点。
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是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1.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2.板书课题。
3.了解课文背景,创设情景,催发学生的情感。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2.反馈自学情况: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3.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谈感受,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
(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3)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①“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指导学生朗读,评议。
②“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许多志愿军牺牲在了朝鲜土地上,进而换位思考毛主席作为一名伟大的领袖的想法: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4)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 “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② “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5)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①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②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读中想象,读说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深化感悟、领悟写法
师: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毅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1.学生有感情地读文。
2.我们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本课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
(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
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将本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如: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失子之痛(不说 不吃 吸烟 皱眉)常人之父
超人抉择
(安葬在朝鲜)
【(教学反思参考1)青山处处埋忠骨】推荐阅读: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12-29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文档12-22
(教学反思参考1) 古诗三首11-28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教学反思参考1)j q x 教学反思05-11
教学反思范文107-03
1单元教学反思09-29
统计教学反思110-28
《认一认1》教学反思08-24
《练习1》的教学反思10-02
【教学反思参考】古诗三首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