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2024-06-09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3篇)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 我能掌握“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 我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我会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从中受到启发。

学习重难点:我会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从中受到启发。

知识宫阅读闯关探新知

闯关一:初读 ,扫清字词障碍

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肆虐 盘踞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归宿 劲挺 淤泥 荡漾 领悟 不紧不慢

闯关二:再读,知大意、理脉络

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

本文通过描述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 )和生活条件的,义无反顾地( )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地区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赞扬了( ),( )的精神和( )的情怀。

闯关三:三读,细品味

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情景交融、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走进青山,欣赏风光美

我能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青山的总体印象:

空气( )、天空( )、草原( )。

1、 我发现作者是通过这些景物依次描写出了青山的美丽风光: 等。我能用红色笔画出最喜欢的句子,用蓝笔批注自己的感受。

2、作者是为什么把景物写得这么美的?我要找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3、这些句子写得这么美,我要多读几遍,把它们背诵下来。

闯关四:四读,有提升(默读全文)

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青山是不会老的”的意思?

通关卡:(检测)

同学们,让我们来展示本节课的收获吧!(达标,时间为5分钟)

听写词语

知识宫闯关须知:

1、自学闯四关,闯过一关,画一个笑脸。

2、没有完成任务先与同桌一起探究。

3、最先闯过四关的

同学帮助没有完成导学案的同学闯关;同桌不能解决的,组内解决;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写到小黑板上。

4、过关小组组长报到得分。

反思栏:

我的不会、易错点是:

已解决:

待解决:

欢迎来到演练场大显身手,相信你的大胆展示会给小组带来荣誉,给课堂带来精彩生成!加油啊!

演练场展示提升秀技能

演练一:画出本课的知识树。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演练二:

1、朗读PK秀。我能找出描写景色美的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形式可以多样:小组比赛,还可以发起挑战)

2、背诵大比拼。青山的美景令人陶醉,我想把优美的句子、段落积累背诵下来。

演练三:读后抒怀

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演练四: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检测:同学们,让我们来展示本节课的收获吧!(分层达标,时间为5分钟)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篇2

1.认识6个生字。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感受毛泽东凡人的真挚情感和伟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过程】

一、对联引入, 激情释题

1.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有这样一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幻灯1)

2.说说课题的意思。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出示初读要求。 (幻灯2)

1.自读课文, 读通读准。 (反馈交流)

指名读词语: (幻灯3)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3.用一个词说说你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悲痛、敬佩等)

三、精读课文, 感受平凡父亲的悲痛

1.电报引出悲痛

所有的悲痛得从这一封电报说起, 再读电报,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幻灯4)

(1) 正是这一句话让一位父亲陷入了深深的悲痛。 (板书:父亲)

齐读这句话: (幻灯5)

(2) 理解:志司殉职

2.细读体会悲痛

面对失去爱子这样的事情, 全天下哪一位父亲能接受, 哪一位父亲不悲痛欲绝呢?再次默读课文, 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毛主席深深的悲痛, 请做上记号, 再认真地读一读, 体会一下。

反馈:

句子一:

(1) 这是对主席的什么描写? (动作描写)

(2) 说说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主席的悲伤? (整整一天、热了好几次、原封不动等) 能抓重点的词语进行体会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1) 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虽然未曾撕心裂肺的呼喊, 其实他的内心已心如刀割。

(2) “一支又一支”:主席想用吸烟来掩盖什么?儿子牺牲了, 作为父亲, 当然难过、悲伤, 而主席却把这份悲痛深深地埋在了心里。你能读出压在心里的悲痛吗?

(3) 原封不动的饭菜: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说感受。)

(4) 引读:一个独坐的老人, 不断点燃的香烟, 没有泪流满面, 可是痛苦已将他的心狠狠吞噬, 所以他——

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 只用无声的肢体语言传递着心似刀割的那份痛, 所以他——

句子二:

在这整整的一天里, 主席没说一句话, 没吃一口饭, 他想起了什么? (自己和岸英的一次次分离。) 指名读句子。出示:

(1) 怎么会怎样?谁能说说主席不愿说出的话是什么?

(2) 是啊, 这整整的一整天里, 主席正是像这样的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

指名学生读。齐读。

句子三:

(1) 说说你的体会。

(2) 喃喃是什么意思? (连续不断的小声说话) 你能把主席的喃喃读出来吗?

(3) 从这一个“情不自禁地喃喃”中读出了主席深深的悲伤。你还能从这个“情不自禁地喃喃”中读出什么? (深深的怀念) 读出你的感受。

儿子仿佛就在眼前, 这个噩耗怎能令人接受?主席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

句子四:

(1) 这是对主席的什么描写? (神态)

(2) 主席在眷恋什么呢?出示资料:

此时的毛泽东已年近60, 老来痛失爱子, 他怎能不悲痛欲绝, 怎能接受这样的事实。他无数次地在心中问起:

作为父亲, 毛主席同普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 面对失去儿子的噩耗悲痛欲绝。他虽然是一国的主席, 但他也是一位平凡的父亲。 (板书:平凡)

四、再读课文, 体会伟大领袖的抉择

1.人死不能复生, 沉浸在悲痛中的主席又要面对怎样的抉择?出示文中其他两封电报。从电报中读懂了什么?这两封电报带给主席的是什么?

2.你能帮毛主席做出选择吗?

(1) 将遗体运回祖国:

作为一位父亲, 看儿子最后一眼, 是人之常情。

主席是让全国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领袖, (板书:伟大领袖) 他的儿子也是为了国家而牺牲的, 这一要求并不过分。

所以, 主席想——儿子活着不能相见, 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2) 将遗体安葬朝鲜:

毛主席觉得自己的儿子在朝鲜牺牲, 埋葬在朝鲜也是可以的。 (葬在朝鲜, 也是对朝鲜人民的尊重。)

毛主席觉得自己的儿子和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儿子一样。 (主席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儿子, 还想到了谁?千千万万百姓的儿子。)

所以, 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

3.朗读感悟。

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那神情分明在说, 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 右手指指写字台, 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1) 踌躇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毛泽东心理很矛盾, 也很痛楚。)

(2) 同学们, 为了革命, 毛泽东主席先后有六位亲人为国捐躯, (播放课件) 让我们深情地注视着他们的名字, 对毛泽东主席及他的家人致以我们最深的敬意。想想啊, 哪一位亲人的离去不让他无比痛心?可是, 一次次, 他都挺过来了。年近花甲, 面对这丧子之痛, 面对安葬问题, 他矛盾着, 悲伤着, 所以, 秘书让主席签字时——

(3) 生齐读句子。

五、空白补写, 充实文本内涵

1.理解批示的含义

在痛苦地抉择中, 在矛盾地挣扎中, 毛泽东挥笔在电文稿上写下这样的诗句:

(板书:何须马革裹尸还。)

你能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吗? (青山连绵, 哪里都是安葬革命者的好地方, 何必一定要把尸体运会家乡呢?)

2.落下这样的诗句, 意味着什么呢? (岸英将葬在异国, 意味着父子今生不能相见。) 这是多么痛苦而艰难的选择啊!此时此刻, 我们怎能不为毛泽东伟人的胸怀而肃然起敬!

3.就在第二天早上, 秘书发现了什么?

过去的是一个怎样的夜晚?读着这句话,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拿出本子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可以抓住主席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写。

4.交流。

5.拓展延伸, 出示资料:9年后, 岸英的妻子第一次赴朝鲜为岸英扫墓时, 此时主席已近七十。七十的老人这样说:“思齐, 到了那, 要告诉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给他扫墓的。告诉他, 我们去晚了。告诉他, 我无法去看他, 请他原谅。告诉他, 爸爸想他, 爱他……” (课件出示话语, 音乐起)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杜老是2002年5月担任老科协会长的。如何把广大老科协工作者组织起来,使之为抚州赶超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呢?带着这个问题,杜老一面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一面征求老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反复思考,终于一个雄心勃勃的工作计划在他脑中酝酿成熟了。

首先,尽快把老科协组织壮大起来。他找到市委、市政府领导,提出健全老科协组织的具体意见,得到大力支持。不到两年,全市11个县(区)和部分市直单位就建立了老科协组织,形成了“以县(区)老科协为基础、市属专业委员会为纽带、市老科协为核心”的网络组织体系,会员迅猛增加到三千六百多名。

接着,大力开展科技服务活动。针对抚州实情,杜老创新工作思路,提出了开展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的“科技服务百村行”活动,要求在全市范围内选择100个村,建立科技示范基地,以此为载体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普及科技知识,促进产业化经营。为此,腿脚不便的他,经常走村串户,翻山爬坡。在他的带动下,全市的老科技工作者都积极行动起来了。在青山绿水之间、田野花果之中,人们常常可以看到精神矍铄的银发老人向农民散发一张张印制的宣传资料,手把手地示范讲解,甚至有的还用自行车或骑或推驮着些农技药品,送到村户、田间。两年过去了,100个村的人均纯收入都实现了比周边的村高出10%以上的目标。

持久的动力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来作保障。为此,杜老报请市委、市政府转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办发[2005]9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通知》,并先后提议以市委名义召开全市贯彻中办发9号文件会议和全市贯彻赣办发1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发挥我省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实施意见》电视电话会议,这些政策和措施对进一步激发离退休专业人员为抚州经济建设再作贡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总结这些年老科协的成败得失,他又不知倦怠地查阅各种资料,并深入田间地头,与老科协会员一道和农民促膝谈心,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和教训。2005年3月,他在考察中发现金溪县老科协会员周云福向合市镇凤凰山村两户农民传授的在温柑树体上高位嫁接脐橙的经验颇有推广价值,便撰写了《一项值得推广的脐橙高位嫁接技术成果》这一调查报告,呈送市委、市政府,很快被印发全市,予以推广。之后,他又选择金溪县琅琚镇凤尾山村作为脐橙高位嫁接推广试点基地,并亲自请省柑橘研究所和赣州的老朋友,帮助解决脐橙嫁接枝木,还跑到有关单位争取资金。如今,当年嫁接的120亩脐橙已茁壮成长,结出累累硕果。他还撰写了《富民兴镇的重要力量——乐安县万崇镇老科技工作者的调查》一文,受到市、县委的高度赞扬。

“老科协必将在抚州赶超发展过程中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既是杜老的预言,更是他的不懈追求。

在哪绿树青山优秀作文 篇4

山,对于我而言,已再熟悉不过了。我爱他的青翠,更痴迷于他的深沉。

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我的家乡石门的山老高老高的,在一座千万年生命、千百仞高的大山面前,人便是蚂蚁,动与静对天而言都失去了意义。山峰入云也许尚不足惧,最难的莫过于翻越自身惰性的屏障。

家乡人勤劳拙朴。“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时山上的农民却是闲不住的。阳春三月,正是农忙时节,种玉米,育秧苗……乡亲们正为秋天的丰收而播下种子。“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乡亲们不惜气力,耕耘岁月,处处充满了他们的欢声笑语,婉转起伏。一份希望种在地里、山间,乡亲们就三天两头在地里除虫、施肥、锄草……花香、鸟语美化了大自然,也美化了乡亲们的生活。

茶是农乡的特产。三月,茶叶秀出那青翠、阿娜多姿的身段沐浴阳光,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亮色,使大自然又多了几许春意。乡亲们熟稔地抓着绿色的“金叶”,三三两两,常话家常,显得很是轻闲、惬意。有时一句玩笑逗得众人都哈哈大笑。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今都用采茶机代替了人工采茶,一天下来可以采上千斤茶叶。早在远古时代,农乡茶业就在发展,只因技术的原因没能闻名,而后来有了先进的技术,就以泰和合茶庄久负盛名,并制出了乡民最爱的“牛角抵”。现在,每家每户平均都有几亩茶园,承包户更是有几十亩之多,高山云雾绿茶、富栖茶已列为新的强势品牌。

茶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发展,让乡亲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熊哲怀老板,他看准了时机,抓住了机遇,成为乡里第一个从事茶业而富起来的人。他办了大型的茶厂,让乡亲们更安心地种植茶业。茶厂里,制茶机轰隆隆地作响,茶香弥漫在各个角落,清香宜人。农乡的茶叶销往各地,她的清新香味,让人安心宁神,让人仿佛回到原始的自然,还可以排毒养颜,美化我们的皮肤。早在古代就有《茶神》一书,其内容涉及茶的种植、培养及制作等方面,可以说其源远流长。

烟草是我家乡的又一大特色。山上,稻田里,列着被乡亲们修得整整齐齐泛着金黄的烟株。每到烤烟的时候,人们会通宵达旦守着那烤房,等待着那一竿竿“金叶”出炉。不过我认为:烟草的金黄固然点缀了大自然,而它的烟味却害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健康。烟草固然带动了我们的经济发展,而我们却不能为了小康而害了大家,我们应走绿色环保的道路,让烟草栽种成为更有益的经济作物。

经过一片烟草地,来到高山之巅,白云也可以抓上一把,让人有如临仙界之感,只有在高山上的人才知道,高处才能“一览众山小”。俯瞰大地,一切显得那么的小,但见“蜘蛛网”遍布期间。是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以前那种“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安全基本靠狗。”的生活方式已完全颠覆,如今小山村已是四通八达,所有的路面基本硬化,七十多岁的老乡也有了手机。幸福的日子,浸在汗水里,也体现在国家的跨越式发展里。

只有在高山上的人才知道,高山之上,那青山绿树中,有我的家乡。

中学生优秀作文:父爱不老 篇5

父亲是一个很平凡的庄稼汉,个子不高,浑身皮肤黝黑。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给了我巨大的影响。初学书法,是出于好奇,自然没写多久便想放弃了。然而父亲却认为:我既然已经选择了书法,就应该坚持到底。于是他每天将字帖中的运笔过程用水笔一笔一划勾出来,让我临摹。我无法逃避,只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练习着。每天,他回到家都要检查,如若我不认真,字写得潦草了,他便要大声训斥一顿,说:“你这点小事都不认真去做,以后怎么能去做大事?”就这样,在枯燥无味的练习中,我也逐渐喜欢上了这项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而父亲的态度也起到了不小的变化。

以前要有一天不练字,他便会怒目圆睁,不断地责骂。现在,两天不练,他依旧骂,可语气中却明显多了丝平静与慈爱。每当我有了进步或写了一个极好的字,他便会止不住地表扬。开始,我不敢写对联,怕出丑,可是他却说:“没事,就算写坏了也没关系,这样才能更直观的看到自己的不足。”就这样,我从写对联开始,到自己创作,再到参加比赛,直至获奖。在这一路上,都有他的严格要求与鼓励陪伴。而我也不忘他的陪伴——在前年的父亲节,我创作了一副至今为止写过字数最多,难度最大的作品《饮酒》送给了他。

上了初中,他就更像我的朋友、兄弟。每天茶余饭后都要聊聊天,说说生活、学习中的趣事,聊聊国家大事。每当我有了困惑与委屈,他总是在一旁仔细聆听,帮我仔细分析,个我建议与忠告。当我遇到挫折,他又给我鼓励,给我勇气。他又像一个老学者,告诉我许多朴实的道理。

世人都赞颂母爱的无私,却极少有人歌颂父亲的伟大。其实两者的本质都相同,只是一个表现地比较直接,而另一个则比较含蓄,对于我来说,两者缺一不可。

初中生优秀作文:不老的亲情 篇6

今天妈妈不在家,把钥匙交给我以后便出了门,而我也去上课了。

终于,熬了一上午课的我听到了那悦耳的下课铃声,我率先抱起早已收拾好的书包在所有同学之前冲出了教室。

在等红绿灯的.时候,我拿着书包挡着倾盆大雨,而我却看见一辆单车从我面前缓缓驶过。本来想开头大骂的我不知怎么回事,嗓子却发不出声。也不知是因为平时成绩太差不知骂什么好,还是我的内心惊起了一阵波澜,觉得自己心里有些什么对不起似得……

我先开始只是注意到有自行车从我面前驶过,但后来看看车轮激起的水花好像有些不对劲。按理来说应该激起好大水花的啊,可这怎么就是一点呢?再往自行车上一扫,原来驾驶位上只坐了一个人、后面的位置上坐了又坐了一个人。一个年轻的姑娘和一个年纪稍大的老奶奶。

“她们应该是母女关系吧。”就在我心里想这句话的同时听到车上的姑娘说:“妈,前面有大下坡,小心坐好!”而后位上的老奶奶则俯视四周无处可扶以后,直接抱住了那个姑娘,这时姑娘踩踏板的脚放了下来。愣了一会儿后又继续踩着……

唉,人世间最暖的情感既不是爱情、又不是友情,而是亲情。不管年纪多大,不管什么身份。她们都是有亲情的。也许亲情没有爱情浪漫;又或许没有友情那么直接。但是亲情却是永恒的。不论经历了什么风吹雨打,亲情依旧时刻呈现在我们眼前,只是我们平时都小到了忽略而已。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意插画,实践项目

创新教育是对大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自1994年8月正式提出“素质教育”并全面实施以来,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重视的教育策略。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的一种重要素质,它不仅是自身能力提高的源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助力器,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支柱性力量。大学生做为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必需的,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所以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国家推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融入到实践项目中去,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青岛青山渔村景区创意插画手册设计项目简介

本次“青山渔村景区创意插画手册设计”正是响应国家号召,将在校大学生带到“创新创业实训项目”中去,让他们亲身体会设计制作创意宣传画册的工作流程。项目是由青岛滨海学院艺术传媒学院五名学生成员进行创新研究和训练的项目,并由指导教师协助完成。该项目通过导师和项目组成员实地考察以及风景速写和色彩写生来深入细致的积累素材,提取青山渔村、太清宫、华严寺等风景区的代表性元素,进行创意插画的创作,最终制作成一本旅游创意插画手册。

新颖时尚的旅游创意插画能够全面的将青山渔村、太清宫、华严寺等景区美丽的风景和独特的海边渔家风情表现出来,创意插画手册可以通过与商家合作的形式进行景区宣传,也可以与青岛旅游创意纪念品生产厂家合作,为其提供各种创意产品的图形素材,从而达到对崂山青山渔村、太清宫和华严寺等风景区的宣传作用。

二、项目支持条件

1. 景区考察

青山渔村是崂山景区核心风景区之一,其独有的古村落、港湾、渔船的风情是崂山风景区内最吸引游客的亮点,另外太清宫、华严寺等景区与渔村相依,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每年到此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游客对景区内特色鲜明的旅游纪念品需求很大。通过一周的考察,项目导师和成员发现青山渔村风景区及周边太清宫、华严寺等景区游客只能买到海鲜和崂山石等大众特产,根本买不到能够表现出景区古村落、港湾、渔船的风情特色的旅游纪念产品,这对于景区的旅游文化宣传是很大的损失。

2. 项目组成员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项目组指导老师经验丰富,思维敏锐,有很强的绘画功底,领导、组织与实践的能力较强,长期担任《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插画设计》《创意图形》《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美术欣赏》《艺术设计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成果突出,多次指导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专业大赛中获奖;项目组成员热爱创意,善于沟通,对于创意插画充满热情,在沟通能力、推广服务能力等方面各有擅长,在近一年的时间内已经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有较强的图形归纳能力和手绘功底。

3. 素材积累

项目组导师和成员都已经初步完成了“青山渔村”风景区和太清宫、华严寺等景区为期两周的考察、写生等工作,对景区旅游人数和旅游文化产品做了深入的了解和详细的统计。在两周内,项目组导师和成员总共完成了200幅景区摄影作品、90幅风景速写、30幅色彩风景写生作品,为旅游创意插画的创作积累了必要的素材,对创意插画手册的完成做了最有效的前期准备。

三、项目创新思路

1. 项目组导师和成员赴青山渔村及周边景区进行考察,并完成大量高水平风景速写和色彩风景写生作品,为旅游创意插画手册积累素材。

在此期间,导师和学生成员积极走访景区领导和商户,详细了解景区内旅游文化产品的现状,并整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2. 项目组导师和成员运用当代创意插画的表现技法总共完成30幅黑白创意插画和30幅彩色创意插画;

3. 精心挑选能代表青山渔村、太清宫、华严寺等景区鲜明特色的当代创意插画,设计排版、编辑成册,制作出成品手册,项目组部分成员与青山渔村景区及太清宫、华严寺景区的商家洽谈,力争达成合作;

4. 在青岛地区联系创意产品生产企业,通过与相关负责人洽谈,力争达成合作,将项目组的创意插画成果转化为创意产品成果,制作生产出具有青山渔村鲜明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四、项目进度安排

2016年5月,明确创新思路,明确项目组成员分工;

2016月6月,走访和调查青山渔村、太清宫、华严寺等风景区领导、商户和游客,撰写调查报告;在景区进行摄影、风景速写和色彩写生;

2016年7-12月,项目组全体成员进行景区创意插画的绘制,精心挑选优秀作品排版设计并制作成样本图册;

2017年1月-3月,持图册与景区领导、商户进行洽谈,达成合作意向;联系青岛地区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为其提供旅游产品所需插画图形,与其达成合作意向;

2017年4月,总结并撰写项目研究报告。

五、项目评估制度和激励政策

为了给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有效的评估制度和相关的激励政策是素质教育模式下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中评估制度可以准确评定大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中的工作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具体可以划分为五个等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在激励政策方面,我们根据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给予相应的创新学分奖励,并进一步组织学生将此项目进行系统的完善,将创意插画手册成果转化为能在市场上受游客喜欢的创意产品,达到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最终目的。

六、小结

高校培养的人才,其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的大学生无法适应现代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只有在素质教育模式下加大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做到学有所用,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坚实后盾。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是对大学生能力培养极为有利的项目。这为大学生毕业后踏上工作岗位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也是一次实践能力提升的契机。

参考文献

[1]白文苑,张文政.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管理模式探索[J].教育研究,2010(4):99-102.

[2]曹一瑜,肖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8):221-223.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篇8

蔚蓝,是天空的代名词,但曾有一度,灰暗,成为了它的主体。在过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天空的颜色在人们眼里好像没那么重要了,只关注如何利用一方土地带来万贯财富。建立工厂,将废气排到天上,将天空染成灰黑色,连云朵也不如以前那样洁净。在短时间内,天空早以被蒙上一层层灰色的屏障,不透一点光。人们自以为战胜了“自然”,殊不知“自然”早已悄悄给以了报复。空气变得浑浊,雾霭弥漫,尘土飞扬,卷起的垃圾飞过没有一丝色彩的天空——这就是“自然”的报复。终于,人们意识到了错误,并积极改正。原来排放废气的工厂被关闭了,再也没有那么多废气乱排到天上,天空逐渐现出一丝蓝光和白云。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天空的屏障基本消失,露出最灿烂的颜色。空气变得新鲜,树林繁密,飞翔的鸟儿穿过蔚蓝的天空。

青绿,是群山的标志,但曾有一时,土黄,成为了它的表象。在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当下,人们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土地不断被开垦,一颗颗树木被迫倒下,这些土地被种上小麦、玉米等各种粮食。青绿色很快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泥土与小麦的金黄。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粮食越来越多,但当他们回头时,发现“自然”已经将他们的退路给拦住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导致人们不得不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弥补过错。“自然”还是很宽容的,又给了人们一次机会。土黄的色块被绿色填补起来,与金黄色相交构成一幅美妙绝伦的图画。人们站在高山之顶,领悟经济的发展,也感叹经济的变化。

碧绿,是河水的状态,但曾有一段,黑黄,成为了它的形象。大大小小的工厂将五颜六色不知道混着什么东西的污水一股脑地排入清澈地河流,使河流变得恶臭,不明颜料洒在水面上。更可笑的是,因为污水排放水乡竟会陷入“有水不能喝”地囧境。顺着河流往下走,除了生产垃圾更多的还有生活垃圾,更过分地竟然有电池一类的垃圾!水的污染导致没有生活用水,人们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经过采取的一系列战略,水中的垃圾已经减少,颜色重新变得碧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并不意味着经济下降,经济的增长并不标志着环境的污染,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深化环境的保护。自从人们开始重视对于环境的保护,经济同样也有了增长,真正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我们一起保护绿水青山,造就金山银山!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篇9

九十三年如歌,歌声中依然清晰着一幅幅往昔与今朝,崎岖与平坦,峥嵘与安泰交织旋转的画面。从南湖红船里的启明到八一枪声中的呐喊,从井冈号角中的奋进到长征凯歌里的灵活,从抗日烽烟里的悲愤到建国建国伟业中的自豪,从改革春风中的睿智到小康蓝图中的进取„„在争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关大道上,我们喜迎来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的华诞!

九十三年如歌岁月里,金戈铁马、枪林弹雨,武装斗争的正义歌声震动天地。于是那人立在橘子洲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壮志豪情,指点江山,以星火燎原之势一洗祖国的百年屈辱!在水深火热之中饱受煎熬与苦痛的中国人民,用愤怒的铁锤粉碎了“三座大山”的压迫,用希望的镰刀收获了社会主义的自由。

九十三年如歌岁月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的发展歌声泽被后世。于是那人置身在南海边,画下圆圈,寻觅经济腾飞的起点;留下诗篇,开创柳暗花明的神州。心忧天下的老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进万紫千红的春天!在穷困落后之中摸滚打爬的中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汇聚起座座金山,用智慧的大脑缔造出个个神话!

九十三年如歌岁月里,求真务实、服务群众,“三个代表”的为民歌声汇聚力量。于是那人深入基层,了解民情,用坚定的立场高举为民的旗帜,引领中国人民乘风破浪,再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辉煌!

九十三年如歌岁月里,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和谐歌声引领未来。于是那人继往开来,居安思危,高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火炬,引领中国人民奔跑在与时俱进的幸福大道上!

悠悠九十三载,风云巨变,歌声不断,九十年如歌岁月又串成一首不老的歌,歌声延绵无尽头,谱写出一首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科学领导下,中国人民奋发图强、追求进步的光辉篇章!

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环境下创造的。

2、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3、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教学重点】

1、知道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教学难点】

知道“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奇迹”的文章。齐读——“奇迹”(意思?)——是“谁”,做了什么事,创造了“奇迹”?

2、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我们常常会用抓住主要人物、找准关键字词、理清主要事件的方法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⑵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用了15年的时间,创造了一片绿洲,造福了子孙后代。)

(3)字词正音(指名读,纠正或表扬——齐读。)

二、合作探究

1、预习得很认真,接下来我们就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一般可以从哪里入手?(课文前的链接导语)请大家默读链接导语,划出其中问题,课件出示:(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创造奇迹的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他15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独立思考2分钟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这些问题)

三、交流反馈

了解奇迹

(一)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杨树、柳树,如臂如股……树却顶住了它的凶猛。

变色字词——重读

读读这些数字,你体会到什么?(15——时间长,8/7/3700——树多)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老人创造的这片奇迹!

(二)“奇迹”实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多媒体出示图片——“这样的画面大家熟悉吗?”在外面眼里随处可见的景色却被称之为“奇迹”,的确令人费解。——只有当我们知道了老人实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奇迹”。——老人所居住的地方是_中国的晋西北_那里的环境怎样?)(1)课件出示句子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我们一起去体验一下中国晋西北的大环境,(课件出示图片)这里长年被干旱笼罩,河水干涸,植物枯竭;严寒来临的时候,冰霜封锁了大地;更可恶的是那沙尘暴,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在村庄周围肆意弥漫。——所以,作者在这里用来两个词来形容,一块说——“肆虐,盘踞”。

“肆虐”是什么意思?(恶劣的自然灾害在这里任意破坏)“盘踞”是什么意思?(它们岂止肆意破坏,它们还赖着不走)是啊!在中国的晋西北,恶劣的自然灾害来势凶猛。请用你的声音读出它的凶猛,老师读“这是中国的晋西北”,同学读句子——

(3)过去的晋西北,在老人长满老茧的双手改造之下,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体会到什么?——奇迹

对比来读一读老人创造的这片奇迹。

(三)创造奇迹的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他15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①过去环境恶劣的晋西北如今成为绿洲,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谁创造的?

②瘦小老头,年过花甲开始种树,老伴和同事相继去世,请你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说老人15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多媒体出示句子)带着感情来读一读老人与他所过的生活。

他是一位瘦小的老头。/他65岁开始治理这条沟。他已经81岁。

他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抽袋烟睡觉。/与他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去世了。

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③就是这样一位孤单的、瘦弱的老农,用了15年的时间,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创造了“奇迹”。此时此刻,这奇迹还是普通的奇迹吗?如果让你在这奇迹前面加一个形容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奇迹?(了不起

无人能及)

④请怀着对老人的敬意,用温柔的、缓慢的声音来读一读老人创造的“奇迹”。

四、体会“青山不老”

1、女儿多次来接他,这位老农为什么不去城里享清福,而要坚持植树呢?

书上那些句子能回答“老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地植树”?

2、生回答,多媒体出示句子: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分组朗读老人的执着。

老人把自己的生命转化为什么东西了?——树——谁是真正与山川共存?——老人——老人的什么?——精神——什么精神?——执着种树的精神——完整说出来——老人执着种树的精神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4、同学们,你们看,此时这青山仅仅代表了这葱郁的树吗?——还代表了老人执着的精神,老人的生命已化作绿树、精神化作树根,深深扎进泥土,守护这片土地,所以作者说“这青山是不会老的”。

5、让我们饱含着对老人的敬意、对青山的感叹,齐读课题两遍。

五、真情表达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六、板书:

青山不老

大环境

恶劣

小环境

艰苦

无私奉献

七、总结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11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文字,感受今昔的变化

1、学习第一小节

生自由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作者运用了的手法,把()比作(),把()比作()。

2、你知道吗?绿意盎然的山沟却是——

出示第2小节

3、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4、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学习生字词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2、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3、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4、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5、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阅读,勾画。

②同桌交流。

③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12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流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过度: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那金黄的沙土成了人们心中隐隐的痛,但是,有一位81岁的老人却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一切。我们来看——

3、出示第一自然段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轻轻地读着这一段文字,然后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3)想一想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

预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翠se yu流、郁郁葱葱……

(4)朗读指导:

引:a.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

b.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片绿色的林海,我们都迫不及待了,一起来吧——齐读

(5)过度: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板书:奇迹

(6)揭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16课,走近这位老人,感受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板书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悟“奇迹”

1、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老人还创造了哪些奇迹?

2、交流(随机出示2个句子)

出示: 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a.课件出示:

b.生谈感受 (评:老人的举动让你受到了震撼)

c.自由读师:请大家也自由去读读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d.课件点击数字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些数字上,再去品味,你感受到什么?:

(我们樊川小学约占地几亩?(约7。4亩)(3700亩林网就相当于我们500个樊川小学差不多大。)

e.交流: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

f.小结:师: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种奇迹吧!

——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

评:1、你读的时候强调了数字,让我们更好的感受到了这种奇迹。

2、你读得声情并茂,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

师:通过这一连串的数字,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老人什么样的形象呢?

生:伟岸、高大。生:值得尊敬、学习。

师:(结)老人用他不屈不挠的毅力在风沙面前竖立起一道天然屏障,也在我们的心中竖立了高大的形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达此时的心境吧。男生读,女生读。

预设(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a.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也是奇迹呢?(引:我们身边也不乏垂柳依依翠杨挺拔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生:

b.师:是的,树的勇敢扼制了山洪的凶猛,庞大的根系牢牢扼住了稀疏的黄土,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c.朗读指导:(男女生读)

d.引读:

师:参天的杨柳,绿色的波浪,如臂如股,劲挺山腰,这一切都是这位老人创造的奇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三、奇迹背后

1、 师: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用波浪线画下来。

2、自由找

3、交流(预设)

(一)大环境

生:

1、师:你找到的是老人生活的大环境(板书:大环境),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它,你会用什么?——生:恶劣(板书:恶劣)

2、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这一段话,(课件出示)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环境的恶劣?把它圈出来。

预设:干旱、霜冻、沙尘暴

肆虐、盘踞之地、风吹沙起

3、师:(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些词语?指名读

4、师:在座的同学有谁去过晋西北?那么你们知道晋西北的环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恶劣吗?老师这儿有一则资料,我们一起来看:(出示资料)师读

(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区)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5、交流:(师:谁来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6、师:是啊,这里可称作穷山恶水、荒无人烟、死亡之地。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些词语——生齐读

师:如此恶劣的环境,难怪,县志载:(课件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师: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二)小环境

1、师:谁再来说说,老人还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

生:

师:这是老人所生活的小环境(板书:小环境)

师(引)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生:早出晚归

生:七位同伴五位过世

生:风雨同舟的老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师:可见老人的生活非常的——艰苦板书:艰苦

师引:

面对五位老汉的离去,老人没有离开,依旧选择了——(课件出示)种树!;

面对老伴的过世,他也没有离开,还是选择了——种树!!

面对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选择的还是——种树!!!。

师: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老人没有离开,他不走,是因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是因为——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2、师:他不走,还会因为什么?

预设2: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评:是啊,在老人心中,树与土的关系是如此的亲密啊)

预设3: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课件出示句子)

师:自由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质疑: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理解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另一种东西”)

师: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与山川共存: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一起发出光茫。)

师: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在一起吗?能像日月一样永远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

(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坚持不懈的毅力)

师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板书:无私奉献造福人类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生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师:是啊,就是这一股力量支撑着老人,让他执着的坚守着这一片土地,15年啊,生接读——他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此时此刻,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真正领悟到了──(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造奇迹

1、 A“青山不老,精神永存!”这位老人是晋西北的农民,他淳朴顽强、不善言表。他就是马永顺。今天,就让我们在这儿,说出老人心中的话。

B、黑龙江省铁力市市政府在铁力林区前修建了马永顺纪念馆、马永顺林纪念碑,将铁力林业局第二中学改名为马永顺中学。此时,如果你来到纪念碑前,心里肯定有许多话想对马爷爷说吧。

现在,请左边两组同学来写老人想说的话,右边两组同学来写我想对老人说的话。

2、 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五、总结

六语《青山不老松》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教科书光盘)

师:瞧,同学们,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这里昔日是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15年后的今天,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那我们跟着作家梁衡去一起认识这位老人吧!

3、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齐读课题

[评: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小组合作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讲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3.小组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三、质疑解疑学习“看法”. 1.自主学习质疑

(1)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2)“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3)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4)他就这样来是想自己的价值,他的价值是什么? 2.小组讨论解疑。3.交流。

4.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

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评: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① 阅读,勾画。② 同桌交流。③ 大声诵读。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评: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学生在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了好词佳句,又在读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认识。]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上一篇:考试大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自测题下一篇:宁缺毋滥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