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2024-12-03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共10篇)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篇1

教 案 设 计

课题:青山不老 小学语文 六年级上册 铁岭县李千中心小学 杨秀芬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积累精彩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握关键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感受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强决心,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把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课件,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和绿色山林的图片。

2.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背景,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从下面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课件播放晋西北沙化图片):

2、文字资料介绍:(课件)

师:山西省气象台高级工程师苗爱梅介绍说,近20年来,山西省沙尘暴天气过程呈现逐年减少趋势,2000年略有回升,共发生8次较大规模的沙尘暴;从去年到现在,山西地区受沙尘暴的影响也有减弱的迹象,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尤其是沙化严重、生态脆弱的晋西北地区防风治沙、恢复生态已刻不容缓。

(课件)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区)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

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人们最大的敌人。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少,从西伯利亚吹过来的强劲季风,经大同、朔州地区把当地粒碎质轻的栗钙土卷向高空吹向河北平原、京津地区。

3、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片和文字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轻声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读准下列词语:肆虐 盘踞 归宿 荡漾 淤泥 不禁 劲挺(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课件出示: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引导学生把握句中的重点点词语,如“绿色的波浪”、“ 涛声”、“ 粼粼的波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课件出示:

“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课件出示:

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图片和文字。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此时此刻,你想对老农说些什么?

例如:是您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您的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升华,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您——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课件展示:晋西北绿化图片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板书设计 16 青山不老

险恶:大风肆虐 风吹沙起

与山川共存

艰苦:柴煮饭 带干粮

与日月同辉

执着:15年 8条 7条 3700亩

青山不老教案 篇2

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从下面的影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课件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和绿色山林的场面。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 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课件出示: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引导学生把握句中的重点点词语,如“绿色的波浪”、“ 涛声”、“ 粼粼的波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课件出示:

“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课件出示: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图片和文字。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升华,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课件出示:

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升华,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生齐读)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五、作业

小学四年级语文《青山不老》教案 篇3

1、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3、通过学写环保格言,强化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朗读。窗外是……。院子在山沟里,山上……。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风一吹……。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满眼绿波的林海在前是怎样的吗?出示图片。 2、将这寸草不生的黄土改造成满眼绿波的林海,是何方高人呢?他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黄土高原上的一位老人。(板书课题: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字词检查:

土炕、肆虐、盘踞、风雨同舟、归宿、恭敬、如臂如股、劲挺、淤泥、防风林带、林网、霜冻。 ⑴ 读:指名读,齐读。 ⑵ 默写:肆虐(一人黑板上默写)。3、解意:有不理解的自己提出来,学生互相解答。

三、理解奇迹

老人创造怎样的奇迹,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揭示了?

1、从数字理解奇迹: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为什么?“一亩”有多少大?(667平方米)3700亩是多少平方米? 6673700=2467900平方米=246.79平方千米

这就是“奇迹”的意思。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齐读。

2、从大环境理解奇迹:

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划一划。

学生回答后,出示第二自然段。

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环境的险恶。)

出示晋西北大风、干旱、霜冻、沙尘现象的材料(看了这些文字和图片,你有什么想法?

在这样恶劣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汉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齐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从小环境理解奇迹: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那么这位老人又是在怎样的小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

学生回答。读第三自然段。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在你的生活环境中80多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生活的?那么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4、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的景致。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读。)

四、解读奇迹

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汉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出来了,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齐读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在字面上是什么意思?理解得不错。可是老人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人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能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

是啊,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再一起读以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略到了——青山不老(齐读)

五、作业—

1、按课文内容填空:

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已经种了____年树,绿化了____,造了____,3700亩林网,这是____。老人觉得____,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____,他是真的与____。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____。

2、“青山不老!”说得真好!这位老人是晋西北的农民,他淳朴得就像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地,淳朴顽强、不善言表。纵观全文老人只有一句话:“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其实老人心中有千言万语。面对渐渐干涸的河流,面对皲裂的土地,面对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趋势,他有许多的话要说。他想对乡亲们说什么?他想对年轻人说什么?他想对我们说什么?今天,你就做他的代言人,说出他心中的话。

3、背诵背环保格言。

(1)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2)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3)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4)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绿水青山教案(模版) 篇4

主题班会

一、班会背景

据统计,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到近三千亿元人民币,其中,仅水污染一项,估计一年造成经济损失约五百亿元。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二百亿元,由于城市燃煤、工厂排放废气及汽车死气污染,大气中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悬浮微粒弥漫在城市上空,空气污染导致许多城市肺癌死亡率增至万分之二,全国酸雨覆盖面积已达百分之三十,所有这些损失加起来也等于二百亿元。面临着十大污染问题。基于以上情况,我们设计了本次主题班会。

二、班会目的

1.教育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通过知识学习使学生了解我们的环境,并鼓励学生以自身实际行动去履行我们的职责。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3.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进班集体的凝聚力,三、班会准备

设计班会流程图。将班会分成三大主题——过去,现在,未来。两人负责一个主题。确认分工,制作PPT,剪辑视频。准备台词。

四、班会过程

1.视频引入《大自然在说话》综合版。2追溯过去,展示风景图片和写景的诗。3复制现在,地球十大污染

一、土壤遭到破坏

二、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

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四、森林面积减少

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六、化学污染

七、混乱的城市化

八、海洋的过渡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九、空气污染

十、极地臭氧层空洞)4推测未来,个人保护环境做法 5同学们讨论日常环保做法 6环保知识问答 5.结束环节。

班主任总结:希望同学们能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环境,敬畏自然,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五、班会反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上课教案 篇5

师:孩子们知道刚刚播放的这首歌曲歌颂的是谁吗? 生:毛泽东

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毛泽东。(板书:毛泽东)请用一句谈一下你对毛泽东的印象? 生: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他是一位伟人。诗人

师:是呀,他是伟人是领袖,他叱咤风云,统领三军,受万民拥戴,可他毕竟不是圣人,他也有着凡人的情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板书:青山处处埋忠骨,去了解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齐读课题

生:读

二、明确本课目标,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让我们一起读: 生:勋鉴 殉职 奔赴 尊重 踌躇 黯然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读音很准确,孩子们学会预习是我们小学高年级的同学应当掌握的一种学习方法。师:谁能简单地讲讲“勋鉴”这个词的意思? 生:给有功德的人看。

师:理解得很准确,你能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查阅工具书

师:你很会学习,孩子们利用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是一种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学习方法。师:这篇课文到底学什么,怎样学呢?老师给你们作了归纳,(播放课件)请你读一下。生读:学什么:

1、了解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的伟人胸怀。

2、领悟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怎样学:一读(课文内容)

二想(主席心情)三找(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写(批注)

五谈(内心感受)六朗读(情感表达)

师:明确了目标,我们一起加油,老师希望每节课你们都能有新收获。

三、师生合作,学习新课。

(出示课件)让我们再次默读课文,划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文中,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生:自主学习感悟写批注,小组内交流

//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的感受。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倾听别人的汇报。哪个小组勇争第一。

生:使我深受感动的是这一段: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播放课件)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从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对毛主席的动作描写中我的体会是毛泽东得知自己心爱的长子牺牲的消息后,他很悲痛。板书:无比悲痛

师:谁还想谈谈对这段话的体会

(师:有谁想从这一段话中的某些词语或者描写谈谈你的感受)

生2:我从没说一句话,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点击课件)感受到主席的丧子之痛 师:这是对主席的什么描写 生:动作描写 师:点击动作描写 生3:

师:你能读懂文字背后的信息,真了不起。,你能读懂文字背后的情感,很不得了哎 师:孩子们谁愿意用朗读来表达主席此刻的心情 生:指名读

师:是啊,哀大莫过于老来丧子,这种巨大的悲痛,让我们一起来感受

生:齐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读,师:从收到这封电报起,……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师:大悲无言,大爱无语,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还让你深受感动? 生1: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从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中我感受到毛泽东心理很矛盾,也很悲伤。

生2:

师:孩子们,白发人送黑发人,钻心的痛无以言表。所以,当秘书把电文稿交给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他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生: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师:在一个情不自禁喃喃自语的父亲心中,可能念叨最多的还是那句 生: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师:一个父亲在漫漫长夜,思念爱子而失声痛哭,在他哭泣的声音中,我们仿佛听到他在千百次问自己

生: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师:因为他知道,从此以后,岸英真的不在了!他在寂静的夜晚告诉自己 生: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师:孩子们主席的哪些举动让你敬佩呢? 生: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从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我体会到了主席的伟大胸襟。板书:伟大胸怀

生2:

师:作为父亲主席多想再见儿子最后一面,作为领袖他又该如何抉择呢?是让牺牲的爱子 “魂归故里”还是“葬身他乡”,两难哪,两难,思忖良久,伟人毛泽东挥笔在电文稿上写下这样的诗句:(点击课件)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两难哪,两难,考虑再三,领袖毛泽东在电文稿上做了这样的批示: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两难哪,两难,矛盾挣扎,父亲毛泽东做了艰难、痛楚的选择: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这里的忠骨指的是谁? 生:毛岸英

师:那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生:说,交流。

师:再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

生:青青山处处有埋葬忠臣遗体的地方,用不着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送回家乡安葬。

师: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板书: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两句诗是选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当主席在电文稿上写下这一句批示时就意味着父子从此阴阳两相隔,就意味着父子今生真的不能再相见!//

四、发挥想象,表达主席情怀

师:①可他毕竟是一位父亲,他也有着凡人的情感,②主席是多么的悲痛,他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然而最终还是做出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③孩子们作为父亲主席多么想再见儿子一面,然而最终还是做出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让我们再次走进主席写批示的那个夜晚,10多个小时,主席又是经过了怎样的煎熬,而最终作出如此伟大的抉择呢?请结合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人的胸怀发挥想象,从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写一小段话表达主席是如何艰难地度过那个晚上。

生:学生写话。

师:让我们来交流你笔下的毛主席的形象。生:交流表达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6

6.3班

李捧霞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的意思;正确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与造福子孙后代的情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对读、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围绕导学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找出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老人创造奇迹的环境 教学难点: 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教学准备:教学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激发探究欲:

1、利用课件出示晋西北荒凉的画面,让学生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说感受,对其恶劣的环境有个初步的认识。

2、出示如诗如画山林图导入课题

3、学生根据“阅读导读”进行学习。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什么地方,什么事?:

(1)分组读词语: △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如臂如股、宏伟、△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感受奇迹

1、找找如此瘦弱的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用“~”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2、汇报交流

3、课件出示,并多形式朗读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四、默读课文,合作探究

1、师说问题: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2、学生默读批注,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找出这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重点句子,并有“△”打出句子内的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3、合作交流

A、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B、“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4、集体汇报

5、出示课件,对比朗读,再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说一说。

6、“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根据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说老人在这样小环境中植树了一天疲惫不堪回到这个院子里时的事情。

五、寻找老人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

1、是什么力量驱使着、支撑着老人以自己的老弱之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日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呢?

2、出示课件 “老人啊,这是为什么”问一问

3、用“~”划出重点句子,用“△”打出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a、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b、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c、“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对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预设:△“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家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2)从这位普通老人身上我领悟到什么?

青山是不会老的

六、领悟写作风格,进行小练笔

1、总结本课的叙述风格:借景抒情 夹叙夹议 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2、巩固小练笔:

课件出示:此时此刻,驻足远望这茫茫青山,绿意葱茏,回眸凝视眼前这位八旬的瘦小老头,你心中一定感慨万千,请写出你想对老人说的话吧!

题目:青山是不会老的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以“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把自己默默地对老人说的写下来。

3、作业:

1、积累句子与词语

2、办校园环保手抄报

七、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

险恶

开辟山林

老人 创造奇迹(绿洲)造福子孙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7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懂环境之险恶

1、出示词语:

肆虐盘踞记载

铁锹绿波劲挺

价值山川共存日月同辉

指名学生带读词语,然后请学生从这些词语中任选几个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故事发生在中国晋西北,这里以前的环境如何?指名学生交流[课前自学第二题]。学生用“恶劣”一词概括环境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恶劣”程度还不够,恶劣中还有几分危险,圈出第二自然段“险恶”一词。老师板书:险恶

二、感受奇迹

1、出示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引:有一个山野老汉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竟创造了这样一块绿洲。学生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2、这两个自然段具体地介绍了这块绿洲。作者受到震撼把他称之为奇迹。出示句子:十五年啊……奇迹。老师板书:奇迹

3、学生读句子,想想哪里体现了“了不起”?学生抓住数字,从老人“植树时间长”“绿化面积广”两个角度感受到了老人绿化家园的决心大,成绩突出,认为这很了不起。

4、过渡:这些数字概括地介绍了这块绿洲。老汉创造绿洲真了不起。快速默读课文,概括地说一说你还从哪些事中读出了老汉的“了不起”?学生交流概括老人十五年如一日“早出晚归”“孤独坚守”“放弃享福”。老师板书:早出晚归、孤独坚守、放弃享福

5、学生根据老师的板书说一说“老人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三、理解“青山不老”

1、过渡:出示第七自然段。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这一奇迹让作者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2、作者为什么从这一句话中选取了“青山不老”四个字作为文章的题目?默读课文,想一想,完成[课中共学第一题]。

3、小组交流汇报,全班补充。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来谈,一是青山在以老人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保护下会长青、常绿。二是老人创造奇迹的精神永垂不朽,代代相传。学生能联系课文内容感受到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执着精神、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

四、总结拓展

1、小结:再出示第七自然段。不老的既是青山,又是老人的精神,“青山不老”四个字点明了文章主旨。这一个句子,直接概括了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这样的句子,就称之为关键句。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要学会抓住这样的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接下来请大家带着这样的阅读方法,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拓展阅读,全班交流。

3、总结。

反思:

1、扶放要有度,在设置教学环节时要考虑学生是否真正需要。课标对第三学段的孩子的阅读提出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老师扶得太厉害了。老师应该先“放”,让基础差一点的孩子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孩子说得不完整,这个时候老师可以考虑“扶”,引导学生利用词语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识、技能要重构,学生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在学生汇报“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思维敏捷的孩子交流得头头是道,老师也有总结,但基础较弱的孩子学到了什么程度?老师是没有完全掌握的。我想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汇报。老师不要急着总结,这个时候应该给学生订正的时间,学生订正之后,再请基础稍弱的学生发言,对照自己先后完成的笔记,说说自己的收获。把最后的总结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学习经验。或者,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请不同水平的学生交流,交流过程,步步深入,完成建构。

3、教学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过程要有步骤,要有设计感。这是朱煜老师经常对老师们强调的,我也时常谨记着这个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阅读提示的要求:说说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条件下创造的,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首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环境对比中引出老人创造的奇迹,再寻找创造奇迹的条件,最后理解题目的含义。前面两个问题是比较简单的,于是把重点放在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上,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法解决这一重点问题。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8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透过比较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3.揣摩文中描述环境及事例的语句,进行读写练习,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透过比较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描述环境及事例的语句,进行读写练习,领悟表达方法。

2、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能围绕课前导语预习课文;教师做好文本、生本的预读和教学课件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走向青山,感受环境

1、我们都生活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地方,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还有这样的一面——读下列词语:狂风呼啸、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寸草不生、黄沙满天、天寒地冻

2、读着读着,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景象?请用一两句话把你脑海中的景象写下来。

3、有一位作家叫梁衡,他在青山不老一文中也有一段描述环境恶劣的文字,他是怎样写的呢?打开课文,找一找。

(二)走近青山,初识老人

1.交流对话,学习运用环境衬托的表达方法

(1)同样是描述恶劣环境,作者的描述与我们的有什么不同?

(引用县志——记载一个县的历史p地理p风俗p人物p文教p物产、气候等的专书。一般左右编修一次。)

(2)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从哪里明白的?

(3)为什么要引用县志(告诉我们古往今来那里的环境就十分恶劣)

(4)肆虐、盘踞告诉我们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

2.聚焦数字,发现“奇迹”

在如此险恶的地方,历经十五之后,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读着这样一段美美的文字,仿佛自己身处何处呢?书中说这是一块绿洲(板书)

比较这两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感受和疑问?(怎样差别这么大,谁创造的?)

带着自己的疑问,请同学们小声的读课文,在文中圈圈画画,找找答案。

谁创造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从哪读出了奇迹?(数字)十五年有多久?(五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3700亩有多大?(10、20、150多个晋一小)再读读这句话。

3.激活想象,领悟运用典型事例的表达方法。

(1)怎样创造出来的?(1、一整天有没做别的事,没有。只有种树。每一天清晨,这样的每一天是十五年的每一天,是五千四百多个的每一天,融入了老汉的十五的心血2、在亲人朋友纷纷离世的状况下,融入了老汉十五年的酸甜苦辣、十五年的风风雨雨)

(2)十五年里老人所经历的风风雨雨难道就只有这三件事吗?他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与挫折?(树苗被风沙破坏、枯死、存活率低、摔倒受伤)这么多事情都能够写,可作者写了吗为什么仅仅写了书中这三件事(1、树没了能够再种,能够亲人好友离去了,就再也不能回来,这三件事更令人心痛,对老人影响最大,我们读出了老人的执着2、亲人好友离去了,说明老人的年龄越来越大,亲人好友离去了,说明老人越来越孤独。女儿劝他颐养天年,他却不去,我们读出了老人生活的艰辛,老人种树造林的决心无论多老,无论多寂寞,他都选取种树)

让我们再读读这段文字,应对这位瘦小的老人,你有什么想问他的?是啊,作家梁衡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询问着老人,老人也不紧不慢地回答着,但是这样的对话文中写了吗没有.他仅仅用最朴实的最简练的语言写了三件事,这三件最为典型的事例.透过典型事例我们感受到这奇迹的了不起,老人的了不起.

4、小结写法:除了典型事例,本文还用环境衬托奇迹的了不起,老人的了不起.这些都是写人文章常用的写作方法.

(三)结合预习,质疑问难

1、看完树,我们与老人在村口道别,读——

2、对于作者的感受,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四)走出青山,定格记忆

1.写新县志,铭记老人。

山是过去那座山,过去那里,出示县志,如今那里,出示两段话。县志却还是过去的县志,让我们改一改。如果写一份新的县志,能够写什么?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篇9

1、 我能掌握“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 我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我会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从中受到启发。

学习重难点:我会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从中受到启发。

知识宫阅读闯关探新知

闯关一:初读 ,扫清字词障碍

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肆虐 盘踞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归宿 劲挺 淤泥 荡漾 领悟 不紧不慢

闯关二:再读,知大意、理脉络

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

本文通过描述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 )和生活条件的,义无反顾地( )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地区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赞扬了( ),( )的精神和( )的情怀。

闯关三:三读,细品味

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情景交融、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走进青山,欣赏风光美

我能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青山的总体印象:

空气( )、天空( )、草原( )。

1、 我发现作者是通过这些景物依次描写出了青山的美丽风光: 等。我能用红色笔画出最喜欢的句子,用蓝笔批注自己的感受。

2、作者是为什么把景物写得这么美的?我要找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3、这些句子写得这么美,我要多读几遍,把它们背诵下来。

闯关四:四读,有提升(默读全文)

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青山是不会老的”的意思?

通关卡:(检测)

同学们,让我们来展示本节课的收获吧!(达标,时间为5分钟)

听写词语

知识宫闯关须知:

1、自学闯四关,闯过一关,画一个笑脸。

2、没有完成任务先与同桌一起探究。

3、最先闯过四关的

同学帮助没有完成导学案的同学闯关;同桌不能解决的,组内解决;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写到小黑板上。

4、过关小组组长报到得分。

反思栏:

我的不会、易错点是:

已解决:

待解决:

欢迎来到演练场大显身手,相信你的大胆展示会给小组带来荣誉,给课堂带来精彩生成!加油啊!

演练场展示提升秀技能

演练一:画出本课的知识树。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演练二:

1、朗读PK秀。我能找出描写景色美的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形式可以多样:小组比赛,还可以发起挑战)

2、背诵大比拼。青山的美景令人陶醉,我想把优美的句子、段落积累背诵下来。

演练三:读后抒怀

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演练四: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部编版《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10

1、能认读虐、踞等生字,理解“肆虐、归宿、盘踞”等词语。

2、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

3、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

【教学难点】:理解青山不老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读课文

(1)揭题

(2)大声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学习生字词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解了不起的奇迹

1、老人创造了怎样了不起的奇迹

2、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

三、研读课文,感悟老人的精神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老人在植树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与痛苦?在困难与痛苦面前,老人仍然种树,说明老人具有什么精神?

2、老人为什么非要种树?

3、议一议,“另一种东西”指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是什么?

四、总结课文,说说青山不老。

五、课堂练习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徐琴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五、课堂反馈及时

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反馈,课堂的最后5分钟,出示自己设计的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些练习针对性强,是本堂课的重点,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学习。

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若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表示环境的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多,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较多,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我看来,“高效”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从高效来看,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实,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我的课堂中是缺失的,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势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可是一堂课40分钟,要实现高效,应怎样处理呢?今后要积极摸索。

上一篇:木雕制作与加工专业教学计划下一篇:三个以案个人剖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