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少年优秀教学反思

2024-11-30

中华少年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4篇)

中华少年优秀教学反思 篇1

《中华少年》的教学反思

这首诗歌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具体描述了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的自豪之情,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在教学中,我着重分析课文的结构:总---分---总,对具体的分析不够透彻,就比如:“雪莲”喻指纯洁,“乳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以致在考试中,学生的正确率不高,总把他们搞反,学生错失了很多分,下次要注意,着重强调。

而这首诗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抒发自己作为中华少年的那种自豪;在读中表达中华少年建设祖国的勇气,在读中体会诗人表情达意的方法。我采取了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小组读等方式,但对每节的内容只是一读而过,因为我觉得内容太多,花在读上的时间很少,这样是不好的,要让学生多读,读中其义自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领会,在读中表意。

在这次的总结中,汲取经验,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不要有这样的错误,争取做好。

中华少年优秀教学反思 篇2

一、要明确教学的主要目的与意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课程目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汇聚着历代先贤的思想精髓, 闪耀着东方文明的智慧光芒。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源头, 是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 是人类文化的瑰宝, 历经了千百年大浪淘沙的筛选、沉淀、凝结, 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与时俱进, 经久弥新。国学回归课堂, 一方面是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经济大潮的此起彼伏, 一些人急功近利, 为了钱罔顾他人生命健康, 铤而走险, 毒大米、地沟油、三聚氰胺奶、瘦肉精、有毒蔬菜、塑化剂等, 已经严重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 中华传统美德早已被抛诸脑后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 人们才呼吁国学进课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弘扬优秀文化, 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一段时间以来, 我们的学校教育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大多数学生在学校教育中, 学习和了解的主要是一些诗词歌赋, 对丰富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因而, 在新形势下, 推进国学知识和国学教育进课堂, 一个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 继承祖先一代代传下来的美德, 如孝、善、礼、谦、让、敬、俭、仁、信、实等, 从而涵养高尚的人格, 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从这一点来说, 其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更相当于中学中的思想品德课。因此, 在国学课中, 我们要以传承和宏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 努力引导学生热爱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国学阐释的思想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 只要我们抓住契机, 适当引导, 架起古今交流的桥梁, 就能引导学生在与我国古贤先哲零距离接触、品味欣赏我国灿烂文化的同时, 积极地去思考、去指导我们现在的生活。

二、要结合学生实际整合教材内容

在浩如烟海的国学典籍中, 怎样才能为学生准备一份最可口的国学大餐呢? 换言之, 我们应该怎样去选编既能够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又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的国学教学内容呢? 我们认为, 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新课标要求, 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采取“撮其精要, 整合再现”的方式, 从浩瀚的典籍中提取含金量高的、浓缩的精华内容, 为不同年级学生量身定做课程内容。如, 肇庆市教育局德育科编写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 对从幼儿园至高中三年级的每一个阶段, 都确立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如: 幼儿园阶段主要学习《弟子规》, 一年级主要学习《三字经》, 五年级主要学习《中庸》, 高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则分别学习《寿康宝鉴》、《礼记》和《周易》。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篇目中,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 并不见得每篇都是精品, 都适合学生学习与诵读。这也要求我们教师仔细辨别, 把那些晦涩难懂的、思想性不强的或者教师本身就不很喜欢的文章删除。一方面, 学生不会因为读了一些过难的文章而产生畏惧心理, 另一方面, 我们又可以轻松地完成教学内容。

同时, 规划里还特别提到: 各学校可选择其他传统文化经典列入课程规划。在教学时间上每周安排一课时。可见这册教材有很大的灵活性。繁多的教学内容与相对较少的学习时间形成了矛盾。讲得少, 学得快点, 怕学生什么都不懂; 讲得细点, 学得慢点, 一个学期下来才发现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认真研读教材, 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如七年级第一节课上《孟子序说》, 这篇序言既长又难且不好朗读, 如要讲得学生全明白, 可能要四个课时, 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 要对教材进行取舍, 只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弄清楚对孟子的介绍, 以及《孟子》这本书是怎样编成的就可以了, 至于后人对《孟子》的评述,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及爱好自行学习。

三、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国学课与语文课中的文言文虽同出一源, 但在教学要求及方法上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由于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没有教参, 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甚至教材里连必要的注释都没有。教师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他们把学文言文的方法搬到了国学课中。教师咬文嚼字分析字词意思, 细致入微地剖析篇章结构, 不厌其烦地归纳文章主题思想, 教师忙完了整堂课, 学生在对新课程的新鲜感耗尽后也是兴趣殆尽, 再加之该课程无须考试, 学生从心里就不重视国学这门课, 使其在学校里被边缘化, 违背了开设国学课的初衷。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生的要求是: 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虽说是阅读浅易文言文, 但为了应试的需要, 语文教师早已要求学生将凡出现在课本中的文言文必须做到: 对重点字词能读会写, 能通晓该词的不同意思, 能正确翻译每一句文言文, 能熟练掌握每篇文言文的主题。如同是上《孟子·下·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课, 在语文课堂上, 我们要正字音、会读、能背诵, 能默写, 通晓文言字词句的现代白话意义, 还要分析篇章结构, 探寻文章给我们的启示与意义。在讲词语意思时, 有时还要会迁移: 如在讲“曾益其所不能”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这句中“曾”字的意思时, 不仅要讲到“曾”在这里是: ①通“增”, 增加, 还要指出它的另两个义项: ②况且, 例句: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愚公移山》) ; ③竟然 ( 连……都……) , 例句: 曾不若孀妻弱子 ( 《愚公移山》) 。

上国学课的时候, 只求学生能熟读, 能背诵名句, 而对于字词句的解释则不作要求。至于思想方面, 则要联系实际, 树立学生的忧患意识。如果上国学课对那些沉迷于游戏和虚拟世界的学生能起到一种醍醐灌顶的作用, 那就达到了国学课所最希望达到的效果。国学课如果像语文课那样纠缠于一字一词一句意思的得失, 对文章做过多的肢解, 势必会让学生因畏难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四、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

叶圣陶先生说: “朗读自有它的目的, 主要在真正理解所读的东西, 从而得到启发, 受到教育, 获得间接经验, 从而提高觉悟, 丰富见识。”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为了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所以我们要强调诵读。可以说, 一节国学课在读这块占用的时间如果少于20分钟, 那就是不成功的国学课。那是不是读得越多、背得越多就越好呢? 能背诵更多的经典篇章当然好, 可是较少学习时间与繁重的学习任务注定我们不能要求学生背得太多, 一篇文章能背得了最经典的一两句就可以, 其余的能做到熟读就不错了。如要求学生学一篇就背一篇, 那只能让学生知难而退了。

有些教师认为, 国学太难了, 学生基础太差了, 就是给学生讲, 他们也听不懂。所以, 朗读便成为教学国学的唯一方法, 这是绝对的懒汉借口。毫无疑问, 读是教学国学最重要的方法, 但是一味没有变化地读也同样让学生感到疲惫。有些教师总喜欢鼓励学生大声读书, 学生在鼓励之下就会声嘶力竭地朗读, 几分钟之后, 学生已经气馁了, 既觉得累, 又觉得总是读一篇文章没什么意思。所以后来但凡让读书, 学生就会抗议。

那么怎样读才让学生乐于接受呢? 一是教师有个性地范读可以激发学生读的热情。有些教师在范读这个环节上喜欢找播音员的标准朗读来放录音, 这本无不妥, 但这些朗读更注重字音的准确, 而在语气语调上就显不出优势了。如果我们教师用《三味书屋》里的那位教师“拗过去、拗过去”的专注和孔乙己“看一眼, 摇一摇头‘多乎哉?不多也’”的语态来读书, 那课堂也会增加几许欢乐的笑声。二是分角色地表演读。怀集县2013年“中华诵·经典诵读”比赛中, 下帅民族学校在表演读《孟子·上·梁惠王章句上》时, 一学生扮演了梁惠王, 一学生扮演了孟子, 二人直接对话, 惠王的疑虑、孟子的睿智充分展现出来了,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读法更适合于对话性的文章, 且排练时间较长, 不宜经常用。三是抓住学生心理特征, 创新朗读形式。可抓住他们争强好胜的特点采用比赛的方法, 因为比赛能增加记忆的动力, 大大提高诵读的效率。比赛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比如定时诵读、限遍诵读、诵读接力、男女对抗、小组对抗、点将打擂、个人抽签等。总之, 诵读能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还能使他们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 受到美的教育。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要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为基本目标,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整合, 内容上侧重思想性, 方法上注重朗读而不依赖朗读, 不能用教文言文的方式方法来上国学课, 同时还要注重整体感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英.“生本”理念下小学国学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12, (11) :124-125.

[2]姜冰.国学教学初探[J].文学教育, 2013, (10) :73.

中华少年优秀教学反思 篇3

一、中华少年团队劲跑——冠军31脚队员的选材

劲跑——冠军31脚是一个集体项目,它要求每一个参赛选手都要运用同一个技术动作,团结协作共同完成集体比赛,所以人员的组成最好是同一个年级的学生;在身高、体重等方面应尽量相差不多;在身体素质方面应选速度中等,协调性比较强的学生;其次是所选队员团队意识要强,再次是所选队员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中华少年团队劲跑——冠军31脚的训练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按划分小组(每3人一组)进行小组训练。这个阶段主要练习的是三人四足练习,对于队员们来讲比较容易,但一定要讲好要求——即在注意安全、相互配合的前提下,一定要先慢后快,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第二阶段:主要进行的是六人七足练习。即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由相邻的两个小组再次结组——组成六人七足进行训练,有了第一阶段的基础,此阶段的练习会比较顺利,组织起来也比较快。

第三阶段:主要进行的是12人13足的练习。在练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准备姿势要整齐划一,预备时前脚要紧贴起跑线,两脚前后开立的幅度大小要一致,上体要稍前倾,目视前方,注意力集中。(二)在练习过程中,若出现意外情况,如:步调不一致、速度不统一时,而出现队员摔倒或队伍变形时,组织教师应立即鸣哨停止练习,并及时调整队伍准备好后再进行练习。(三)在跑动前,也就是准备出发时,要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好习惯,这时要引导他们学做“哑巴”队员,同时引导队员从心理上一定要放松,速度上要适中,同时要注意自己在集体中的影响。(四)在集体协同配合,步调一致的基础上,一定要步伐轻快。

第四阶段:进行18人19足和24人25足的训练。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多强调练习的基本要求。从开始的站位、脚的上线、上体的准备姿势以及练习过程中的协调配合,步调一致都要面面俱到,毫不含糊。(二)要注意跑的节奏。教导学生劲跑比赛只有全体队员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劲跑训练与比赛,速度的一致最为重要,从开始练习就不能只突出自己,显示自己,每个队员的速度节奏一定要与大家合拍,要从走——快走——慢跑——劲跑中不断的磨合大家的步长与步频,从而使大家在跑的节奏上逐步达到协同一致,密切配合。

第五阶段:进行30人31足训练。首先在出发前,要严格检查准备姿势,要做到两脚站位准,左右开立要协调,搭肩搂腰要协同一致,而且准备姿势要做到上体前倾、目视前方、炯炯有神、注意力集中。其次,在全程练习中要注意训练的速度,一定要先慢后快,要注意整体的配合与磨合,逐步提高跑的速度。最后,要对冠军31脚进行计时训练,我们可采用由慢到快,由短及长的练习方法,不断的调动队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和拼搏意识。

三、中华少年团队劲跑——冠军31脚的训练距离划分

冠军31脚的比赛距离为50米,为使其在训练时更合理、更科学、更能体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也更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特点,练习时在距离上我们应先短后长,逐步增加,在平时的训练上我们可在场地上设计并画好这样几条线:即预备线(集合线)、分段线(调整线)、终点线,用这几条线来划分我们的劲跑全程,来为我们的训练服务。

(一)预备线:也称集合线,这是50米劲跑的起点。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劲跑训练时,我们可画一条约25米的长线为预备线,让参训的队员按小组站在线上,并形成准备姿势,要求参训队员搭肩搂腰,抬头挺胸,目视前方,严阵以待。

(二)分段线:也称调整线,就是把比赛的全程根据训练的需要划分为几段(15米、25米、35米、50米),并根据此距离画出与集合线相平行的平行线,也就是从集合线算起依次在它的前面画上四条直线,这四条直线把劲跑的全程分成了四段,我们可依据这四段进行分段练习,这不仅降低了练习的难度,也为学生预定了短期的目标,更为可用的是中间这几条分段线,在平时训练时,不仅可做为短期目标的终点线,也可作为下一个目标的集合线使用,它为调整队伍提高练习效果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终点线:它是50米劲跑比赛的终点,画的线一定要醒目、突出,在它的前面我们要铺好海绵垫以防止学生最后冲刺摔倒跌伤。

四、中华少年团队劲跑——冠军31脚训练时的注意事项

(一)选拔及训练之前一定要向队员讲清劲跑比赛的意义。通过冠军31脚的训练,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其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奋勇争先、耐受挫折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二)训练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冠军31脚的真正意义。队员们通过身体活动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其意义会不断的凸显出来,可以这么说冠军31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磨练了学生意志、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还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要在练习过程,时时强调步调一致。集合站位要整齐划一,劲跑练习要注意自己的步幅,在自然放松的前提下,要使自己的步幅、步频与他人保持一致,这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才能达到。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4

《中华少年》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也就是说这篇课文是要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本诗,重在朗读。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这是分角色朗诵的基础,每个学生自由读,大声读,把诗读正确,读流畅,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词句含义,弄懂每一小节的意思,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有利于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然后我让学生四人小组练习按照本诗甲、乙、丙、丁分角色练读,接着让每一小组读一个小节接读整首诗。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学生们充满了激情,越读越带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语文《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5

学生恍然大悟。从语文的角度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有人问:“为什么党的生日是7月1日呢?”

“因为当时在延安确定党的生日时,参加第一次大会的代表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个人在,由于时间长了,两个人记不准确具体的日期,但确切知道是7月份,于是就确定为7月1日了。后来虽然根据资料考证出开会日期是7月23日,但并没有改过来,就以7月1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纪念日了。”

现在,又回过头来讲题目,“‘中华少年’与‘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有关系吗?”

在老师指导下,大部分学生明白了:中华少年即可指的是我们新一代的少年儿童,又可指我们的祖国。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几十年,还是和少年一样充满生机。同时说明我们的祖国发展前程光明,一定会蒸蒸日上。

中华少年反思 篇6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诗读正确,读流畅,然后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词句含义,弄懂每一小节的意思,整体把握主要内容,这样有利于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并且出示了诗中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短语等。接着,我让他们听课文的录音,再请四人一小组按照本诗甲、乙、丙、丁分角色练读,然后找一组进行朗读展示,最后全班分角色朗读,人多声音洪亮学生的感情更加深刻。本课的最后,布置学生写一写,你作为中华的少年应该怎么做。

这节课,成功之处是:以读带讲。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诵、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进而使学生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让学生人人都读,人人都有体会,人人有收获。文章中重点、难点在学生多形式的朗读过程中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朗读能力在师生间,生生间交流过程中得到提高。但是也有很多的不足:

1、教师准备的问题太多,而给学生的时间又太少,所以在诗句的理解上以及课文的理解上有些马虎。如果能把这些问题布置为前置性作业就更好了。

中华少年优秀教学反思 篇7

卷首

阐述在中小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现实意义,以及教师在其中应当发挥的重要作用。

专家观点

邀请上海市教委领导、市教委基教处和市教委教研室专家,从多个角度针对中小学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相关建议。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案例

从区县、学校、教师三个层面展示上海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以及呈现教师们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教学智慧和具体做法。

本专辑定价:18元欢迎订阅订阅电话:021-62110285

如需订阅,请联系我们

地址:上海市长宁路491弄36号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现代教学》编辑部(200050)

联系人:徐静怡电话/传真:021-62110285 62525555*495

中华少年优秀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中国分类号:G633.3

如何在新时代、新潮流面前,找到一个更好的衔接点,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让中华优秀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需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认真的传承。

针对现在中学生存在的文化认知现象,我在教学中除了常规课堂教学活动外,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活动,来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素质。

一、举办阅读经典著作活动

现代社会是网络社会,人们学习、查资料,都喜欢通过电脑,很少通过看书去获取课外知识。即使看书,也是现代意味较浓的快餐文学,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认真地看一看具有丰富内涵的经典书籍。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看中外经典的著作,我适当再增设阅读课,增加学生阅读量,我引导学生读了一些名著、优秀诗文。如《诗经》、《史记》、《子夜》、《边城》、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等,了解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学说、主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还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可谓一举多得。我相信这样坚持下来,中国的年轻一代,将会有更多的人悟出:继承中华优秀文化,读书做人,以渊博的学识,得体的举止,优雅的礼仪,更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二、设置专题学习

专题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更有目的,也就更有深度。如家风专题:可从什么是家风,良好的家风该怎样学习传承,家风给人怎样的启迪教育,成功家庭教育的例子有哪些,父母或长辈的那句话,那件事让你不能忘怀等入手来开展活动。此项活动的开展,唤起了学生挖掘家庭“宝贝”的行动。辛家世代为官,然而在辛赞时却遭受了山河破碎,北方早已沦为金人之手。辛赞迫不得已在金人手下为官,时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希望其勿忘靖康之耻,拿起武器反抗金国残酷统治。辛弃疾受其家风家教的影响,发奋努力,成为一代著名爱国词人。后人每每读到他的词,无不为之感动。由此可见,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灵,塑造他们的人格。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具有无穷的力量。

聚焦历史文化名人专题。走进苏轼,学习其旷达乐观精神;走进文天祥,学习其生死荣辱观;走进冰心,学习其“一片冰心在玉壶”……精读他们的文章,品味他们的思想,积累了学生的作文素材,陶冶了学生的精神情操。

三、开展感知传统节日活动

利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开展感知传统节日的活动。对学生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形象、可感知、易懂、有兴趣等好处。如中秋节来临时,借助教材中的咏月诗,结合家乡过节的习俗,使学生明白,中秋节不仅仅是吃月饼,原来月饼做成圆的,不但包含团圆的意思,有事圆、人圆、心想事成等意味,还有对对方美好祝愿的心愿。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点与中秋有关的事(如背诵与月有关的诗句等美文),肯定会比枯燥的说教更有效果。

除了课堂教学外,主题活动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组织学生设计活动主题,让学生动口、动手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比如举办重阳节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分组收集跟重阳节有关的文学作品、经典名句、音乐、各地的重阳节习俗等,并在班级汇报各自成果,接受老师、同学的提问,并完成一道家庭作业:为自己的爷爷奶奶洗一次脸,洗一次脚,剪一次指甲,并献上一句祝福的话。在这种节日情境中,不但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真正体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真实含义,这更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开展感知、保护古建筑的活动

我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的古迹,如古民居(如聂耳故居)、古桥梁、古道路等,探讨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文化,思考自己能为保护古迹做点什么,提出保护方案。如对高古楼的感知活动,学生了解到高古楼,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北城镇,是玉溪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并能记住民谣:“哇家玉溪高古楼,半截矗在天里头。初一去烧香,十五才下楼,抬头望望高古楼,帽子掉进沟沟头。”这样的活动,不但增加了学生的知识,也使学生从这样的活动中认识到:保护好它们,就是保护了玉溪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五、开展保护民俗活动

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方形成民俗时的精神寄托及对生活的某种憧憬,民俗的传承、积淀、发酵,构成了中华璀璨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怎样保护这些民风习俗,使其发扬光大,教师这座桥梁和学生这个载体都有着自己的职责。在保护民俗活动中,让学生先收集本地的民俗,分清种类,整理出全过程,探究其历史渊源,思考其所蕴含的深远意义,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甚至是实物,再由全班讨论,形成共识,提出保护意见和修改建议,提出倡导。如玉溪的传统民俗——米线节。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其历史渊源,使学生明白,玉溪米线节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玉溪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与其说米线节是玉溪人民对神的崇拜,倒不如说是玉溪人民对艰苦奋斗的祖先的怀念;是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盼。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民俗,玉溪市政府、民俗专家、人民群众,做出了很多努力。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既包括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文学、音乐、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历史和精神寄托,是弘扬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建设我们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柱。语文是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最多的学科,是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在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启蒙、精神修养等方面都要有所作为,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育人的神圣使命。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些,确立一个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中华精神,我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场合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以此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养。我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利用做优秀语段阅读的机会,既让学生学会做题技巧,又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利用活动课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励志教育、爱国教育、懂得幸福、懂得努力等教育实践活动。逐渐让学生明白:读史,明祖国兴衰;读经典,增长自己才智。领会诸子百家的智慧,感悟中华民族的大智慧,让学生心中油然升腾起民族自豪感。

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想和反思 篇9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鲜为人知。为了让更多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国家相关部门群策群力传承我们优秀的文化。广电局的,有人就通过制作多档文化类节目,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由中央电视台推出《朗读者》董卿担任制作人的大型朗读类真人秀节目。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又如:由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大型演播室季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是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这个节目充分反映诗词文化在全社会的继承发展。再如由江苏卫视、北京天润农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联合制作出品的历时3年的《茶界中国》。这档节目不仅讲好了中国故事、传递了中国声音、塑造了中国形象,更是为中国的制茶行业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站在全球的视角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作为中国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茶人的执着和坚守,代表着中华传承的匠人之心。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有意义的、有内涵的电视节目正传承着中华的传统文化。这些节目将沉睡的或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在观众眼前,赢得了各类观众的一片叫好。正是在这叫好声中,那些沉睡的或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得以了传承。而这些制作人就是真正的传承人。

有的人看着他们火了,荣耀了。他们也想来蹭一蹭“文化热”。是的,他们确实是蹭蹭。他们也只能蹭蹭。于是有所谓的大师讲《论语》,有所谓的大师讲“养生之道”,有了所谓的大师办“国学班”。他们用着断章取义的伎俩,祈祷着圣人的光辉能散射出来的一点点荣光在他们无人问津的节目里。的确,他们做到了。他们骗取了部分观众的关注。但是这是不长久的,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正真去静下心来去品味孔圣人的《论语》,他们是打着“文化”的伪旗,用所谓的“文化”哗众取宠。虽然不久就被精明的观众揭开了他浅薄无知的本质。但是他们名不副实,哗众取宠的行为不仅玷污了圣人的思想,更可恶的是误导了人们的思想,又特别是学生们。还有那只为追求收视效果却不尊重历史的影视剧,更错误的引导了孩子们 对历史真相的了解。这些行为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极其不利的。他们的行为是可耻的。他们不是正真的传承人。

那么,怎样才能做像董卿等人那样正真的传承人呢?

请你铭记: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们经得起历史和现实的推敲。要想把他们发扬光大,同学们必须得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要有“匠人之心”,这样你才会是一个正真的传承人。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2、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等形式,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2、感受诗歌中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准备:

Ppt 配乐视频朗诵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你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你一定会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骄傲,会为自己是一位中华少年而自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中华少年》。随机板书课题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上面的略读提示。(生读)它告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时要把握住这两点:

(二)、课件出示学习重点: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2、采用不同形式朗读诗歌,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生齐读。

师:下面大家在学习的时候,老师给你们几点提示:

(三)、出示学习提示:

1、准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力争把诗歌读正确,读流畅。

2、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认真听一听,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再一起读读这些句子。

1、小组内还可以多形式的朗读,然后交流体会。生齐读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的形式边学边讨论。

(四)、学生自学(老师巡视帮扶学困生)

(五)、全班交流:

师:课文有8个小节,谁来给大家朗读第一节。点名学生读。

师问:这一节中出现了哪些事物呢?

生:“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雏鹰”、“黄土坡──山丹丹”。

师:把这四组词语连起来,你又想到什么呢?(中华少年的化身)中华少年,他是神州大地的希望!板书:中华少年 神州希望 过渡:中华少年,神州希望,祖国大地,锦绣山川哺育我们健康成长!

指名读:(第2节)

师:理解词语:百折不回、立地顶天。北国的雪花教给我---,南国的红棉教给我-----。

过渡:然而你知道吗?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史,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把我们滋润。师引读:到刚劲的方块字里。。。(指名读第3节)

出示课件:划线的词语出自于哪首诗?

生回答。《枫桥夜泊》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师:在我牙牙学语的时候,耳边时常响起女娲的神话故事和大禹治水的历史事件,《闪闪红星》中的潘冬子的形象,雷锋的精神让我们代代相传!

过渡:不仅如此,56个民族的不同风俗也在滋养着我们---点名读第4节

师:端午节是纪念哪位先人?--爱国诗人屈原,八月中秋是团圆节,不同的民族有着不一样的风俗。

过渡: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根植在我们心田。让我们角色朗读2、3、4小节,用声音来表达对祖国的一片深情!甲乙丙丁角色朗读。

过渡;母亲的功德我们要铭记,但是她所经受过的千灾百难我们更不能忘却!

出示: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古专挡不住洋炮的弹片。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

祖国所受的屈辱,让我们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然而贫穷是短暂的,光明的道路很快就来到:

出示: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让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师:本句诗涉及的是哪一次历史事件? 出示:“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

过渡:今天历史和未来将由我们焊接,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我们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引读:我们不。。。我们要。。。板书:中华少年 继往开来

师:多么铿锵的誓言,多么坚定的决心,来自56个民族的中华少年,他们有一颗共同的爱国心,你听-----生读第8节。

师:多么激昂的文字,多么坚强的决心,中华大地,哺育我们,灿烂文化,滋养我们,最后再允许我们中华少年通过表演的方式来表达对祖**亲的热爱吧!表演朗读:学生代表四人

师随机补充板书:中华少年 开拓未来

(六)、总结:

从他们的朗诵中,让我再一次聆听到中华少年的心声;让我再一次目睹到中华少年的英雄豪气;也让我再一次体会到中华少年建设未来的决心!那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书写未来的新篇章吧!

七、板书设计:

8* 中华少年

语文《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祖国风光。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2.板书课题:8*中华少年

二、导读提示,明确目标

1.读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2.指名回答。

三、展示资料,交流汇报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2.学生交流汇报。

四、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五、读文感悟,加深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每一节诗分别讲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说。)

3.朗读课文,体会自豪之情。

(1)读第1节,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

(2)默读第2.3.4节,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锦绣山川,悠久历史、灿烂文化)。适当地展开对诗句中人物或事件的交流。

(3)读第7节,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4)齐读第8节,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

六、表演朗诵,升华情感

1.分角色练习朗诵。

指导朗诵:第一段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从高原走来要读得有气概,因为是“巍峨峻拔的高原”;从宝岛走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

2.分角色表演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3.评一评,谁读得好。

(要朗诵好一首诗,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七、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歌,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

八、板书设计

8* 中华少年

历史

未来

锦绣山川 崭新画卷

中华少年优秀教学反思 篇12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三、突破方法: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四、教学准备: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五、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诗指导

A小组分工,甲乙丙丁四个角色。

B四人合作朗读诗文。

C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D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

E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F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

2.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3.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

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己的感受。

(四)朗诵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朗诵活动,各组上台朗读,可以一个小组朗诵一个小节来评比。

3.评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板书:8*中华少年

自豪骄傲

《爱我中华》教学反思 篇13

曾经听一位儿童教育家做报告,他说过这样一段话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说他好他就好,不好也变好。说他行他就行,不行也变行”。听完报告后,我在沉思,难道真是这样吗?经过这段日子的教学工作,使我对这位专家的一番话有了肯定。没错,人人都喜欢受到表扬,更不用说是小学生了。一直以来,小学生都喜欢听老师的话,这是家长们一致认可的。有时,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他们需要老师们的鼓励。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一些的学生,都是如此。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我都尝试着以鼓励教育为主,很少批评训斥学生。使学生特别是差一些的学生在受到表扬鼓励后充满自信,有了自信心就有了动力,有了动力就会有进步,哪怕是一点点进步,他们也会很高兴!觉得自己进步了,有收获了!

我就拿《爱我中华》这篇课文举个例子吧!

因为这是一首歌词,相信大部分学生都熟悉这首歌。所以,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们聆听这首曲子。部分学生是边听边晃动身体,显得很投入,有的学生还很羞涩的小声哼哼。看得出,他们很想跟着音乐节奏哼唱出来,但是又显得很紧张害怕。看到学生们对这首诗歌很感兴趣。于是我便鼓励学生们大胆去唱,唱出声来,学生们在我的鼓励下表现的不是那磨紧张了。

听完歌曲后,带着浓厚的兴趣,大家一起学习了这脍炙人口的诗歌。在歌中唱到:“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所以,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回想刚才歌唱家在唱这一段时的高昂气势,让他们大胆去想象各民族儿女万众一心的力量,想象运动健儿在赛场上摘金夺银,争得荣誉的场景。鼓励他们大胆说出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学生们的兴趣是越来越浓烈了。他们争先恐后的举起手来,我叫了几位学生来说,他们用不流利的话语羞涩的说出自己想象的画面。我便请全班同学给他们热烈的掌声,告诉他们,你们描述的画面很美,你们说的很棒,几位学生听了,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开心。

在时间的督促下,这首诗歌学完了。我再一次鼓励大家,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对祖国的祝福,对各民族亲密团结和爱国爱家的深厚情感来聆听这首激情澎湃的歌曲。并请同学们跟随音乐高声唱起来。没想到,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用豪放的声音唱着这首曲子。虽然大家的歌声不是那么优美动听,但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有着灿烂的微笑!

在这节课上,学生们不但掌握了诗歌的内容,了解了诗歌表达的情感,而且还唱会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真是一举两得啊!看到学生们有这样的收获,我感到很欣慰很欣慰,心中有种说不出来的快乐和喜悦!

《中华传统节日》教学反思 篇14

一、依据学情,展开活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学生对这些节日了解很多,却对中国传统节日了解缺失。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通过组织了《中国传统节日》综合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过好中国节,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借助多媒体,激发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设计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兴趣。多媒体播放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悬挂艾草、佩戴香囊的画面。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马上又要来临了,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沿袭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爱国精神也传播至华夏各地。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还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节日,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让我们过好中国节,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采用多种形式,传承传统文化

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学生喜爱的形式,激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活动一:音乐诗歌朗诵会。历来关于传统节日的诗文很多,民谣也很多。要求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诗文、民谣上台朗诵,并评出最佳朗诵奖。

活动二:研究报告展示。在课堂上交流并经教师辅导、修改后在全校展出,也可以制作成幻灯片播放。

活动三:各小组合作,按专题编辑成书。如《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中国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中国传统节日诗词》等。

上一篇:4s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经济应用文习题以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