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教学设计(精选8篇)
为中华之崛起教学设计 篇1
知识点:
字:
1、“嚷、惩、铿、锵、肇”的读音;“惩”的声调是二声,不能读成三声;“惩处”的“处”是多音字,在这里读chǔ。还有一个四声的读音可以组成“到处”。
2、“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巡”字中的后面几笔是撇点,不能写成半圆;“嚷”字的右半部分应写得紧凑一些。讲解笔画。
词:
1、理解词语
焦点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铿锵有力 诸生 胸怀
2、积累:四字词语 例 风和日丽、热闹非凡等
句:
1、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体会过渡的作用。
2、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6个字。正确读写部分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流程:
本文的切入点: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一、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齐读课题,解题:“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的。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这句话是谁说的?清晰而坚定读课题,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
二、检查预习,理清思路。(初读)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对课文进行了预习,首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1、出示词语,自读词语:帝国主义,风和日丽,耀武扬威,铿锵有力,得意扬扬,振兴中华,惩处,吵嚷,巡警。
请同学来读一读。
有哪些字的读音或字形你想提醒大家注意。重点解决前面知识点中需要强调的生字词。
提出你不理解的词语共同探讨或谈自己理解到的词语。
2、交流自己收集到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现况和周恩来的生平。
3、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学生交流)第一件事是周恩来回到家乡和伯父的对话
第二件事:少年周恩来看到一系列不公平的事,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的欺负。第三件事:立志
4、切入点: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设计目的: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所以课前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在这个环节交流展示,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把握课文的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对字词的检查,目的就是为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三、精读课文,了解立志原因(议读)
1、在课文当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写一写。一会儿,挑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相机指导。
3、交流读“中华不振”的感受
指名汇报朗读。说说“你从哪儿看出中华不振?” 可能感悟到的几个方面:
——从伯父的话语中看出“中华不振”。——从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妇女的哭诉声里看出“中华不振”。
——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看出“中华不振”。——从中国巡警狗仗人势、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中看出“中华不振”。——从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的拳头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课堂里魏校长慷慨激昂的情绪中看出“中华不振”。
[设计目的: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通过找句子,谈感悟,加深学生对“中华不振”的认识。]
4、从学生的回答中,适时导读。
(1)少年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找出来。同位读出感情来。学生读书
指一组同位分角色读第一部分。
他们读的怎么样?如果好,问: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去读伯父的话呢?(因为中华不振,华人的地位低,所以要用低沉的语气来读。)
中国处于什么情况下?此时伯父的心情复杂,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焦虑/悲伤,哀愁,无奈……)
少年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疑惑)周恩来的话应怎样读? 生练习朗读这部分。
[设计目的: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2)此时,年轻的周恩来心中充满疑惑,他想到了几个问题?只有三个吗?(引导学生感悟)引导学生读好周恩来心中的疑问。
(3)有一段话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把它划了下来(点出该段话)。a指导朗读指生把这段话再读一遍。(生朗读)学生闭眼想象。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谈。再请他读一读“一问才知道……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指导朗读。
师: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读----(生1)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读了这段话,你心情怎样?(生:伤心、气愤……)齐读。
b激发情感,质问人物
读着这段话,看着这样的场面,相信你的脑子里一定会有许多许多的问题。学生提问。寻找答案。
师请生朗读这段话,适时插问,请学生回答。并说说为什么。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 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 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 你们说,这到底是为什么?
师小结: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可是,你们看看这些围观的“中国人”!他们,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啊?“中华不振啊!”,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设计目的:剖析文本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之不振,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对这一事件的深深触动,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c补充材料,谈感想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提问:面对“华人与狗不准入内!”这块牌子,你想说什么? 学生交流感受
[设计目的: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体会。]
5、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他在想一些什么呢?他始终忘不掉什么呢?同学们,请你们写下来!
(学生自由抒写并交流“周恩来的沉思”。)
[设计目的:让学生结合文本内涵,发挥想像,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那种迫切救国的心情,也自然地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意思。这样把语言训练与情感的激发比较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的不同,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师引读:他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可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四、拓展文本
1、阅读拓展:其实周恩来不止这一次表明自己的心迹,请同学们读一读后面的阅读链接。并补充周恩来后来怎样实践自己的誓言。
2、那今天,你们将为什么而读书呢?
学生自由表达,师相机鼓励,引导结合中国现状。
[设计目的:拓展文本,联系自我。适当地拓展了人物,不仅丰满了人物形象,也让学生明白光立志还不够,更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誓言。让学生明白读书的真正目的。]
3、人物:体会周恩来的品质
4、写法:体会过渡句、段的用法。
五、课后作业:
1、课后收集有关周恩来的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2、写一篇读后感。
为中华之崛起教学设计 篇2
【一问设计】
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后是因“中华不振”, 认真细读课文, 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这一点吗?
【一问由来】
第一, 来源于文章的结构层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共17个自然段, 叙述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写周恩来听伯父说“中华不振”, 疑惑不解;第二件事是写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 陷入沉思;第三件事是写周恩来决心改变“中华不振”, 立志读书。文章层次清晰, 层层推进, 从疑惑不解到陷入沉思、立志读书, 无不与“中华不振”有着密切关系。
第二, 来源于文章的故事细节。具体词句演绎文章细节, 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细节描写的具体词句处发掘、感受“中华不振”, 可谓俯拾皆是。比如文章1耀5自然段中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第7自然段对租界的环境描写;第8自然段中, 面对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压死的情景等等, 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中华不振”。
第三, 来源于人物的思想情感。“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 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周恩来的不解和追问, 充分展示了他对“中华不振”的关注, 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当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内心的愤怒、震惊、无奈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 他意识到:中华不振, 中国人将永远被欺辱。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 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 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让我们体会到, 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已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 他的志向异常坚定。“追问、沉思、立志”的这一过程, 充分展示了少年时代周恩来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
第四, 来源于文章的教学重点。选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 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文中主要人物周恩来的思想情感与“中华不振”紧密相连, 他因“中华不振”而疑惑、愤怒、沉思、立志读书。因此让学生认真细读课文, 能从字里行间中感受“中华不振”, 明白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中华不振”, 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便水到渠成。
第五, 来源于文章的社会背景。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 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来, 中国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土大片沦丧, 主权旁落殆尽, 四亿同胞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文章所描写的事正是发生在这样的时代, 它告诉我们, 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就要振兴中华。
同时, 用“中华不振”这一“主问”贯穿课堂, 不仅兼顾课文内容层面的教学, 还指向人的思想感情、精神生活, 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真正做到学会做人。
【一问实施】
1. 整体感知课文, 引出中华不振。
(1) 揭示课题, 引出立志原因———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周恩来在少年时立下的远大志向, 他立志的原因是什么? (中华不振)
(2) 检查预习, 简述课文大意。
(3) 总结过渡, 指向课堂“一问”———中华不振。
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后是因“中华不振”, 认真细读课文, 你能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这一点吗?
2. 仔细研读语句, 感受中华不振。
(1) 再读课文, 在具体语句中感受中华不振。
仔细研读课文, 看课文哪些语句的背后, 你读出了中华不振?可以在书上画一画, 写一写。
(2) 交流分享, 感受中华不振。
学生交流:
A.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 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中华不振啊!”周恩来的不解和追问, 充分展示了他对“中华不振”的关注, 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B.“一条条的街道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耀武扬威的巡警。”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等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体会当时周恩来的心情, 再次回味“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 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中华不振啊!”, 抓住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朗读。
C.课文第7自然段中写到了哪些人物?谁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
(3) 激情表达, 读写结合。
身为中国人, 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 我们怎么能够不愤怒?但是, 在当时的中国, 发生这样的事情, 不是偶然, 更不是一件两件, 实在是太平常了…… (老师适当补充一些类似事情及时代背景资料) 看着这一幕幕, 你的心能平静吗?面对这样的局面, 你有什么话想说? (让学生在表达中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想象周恩来当时的心情。)
3. 诵读拓展, 立志改变中华不振。
(1) 文本诵读。 (9耀17自然段)
(2) 阅读拓展。
4. 回溯课文, 超越文本理解周恩来。
重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总理少年时的故事一定深深打动着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故事、一句响亮的口号, 而且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该如何做事、做人, 如何面对生活的写照。
分享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 推荐课外阅读。
【一问体会】
1.“一问”的设计, 一定是这篇教材独有的, 并兼顾文本的内容和形式, 是从整体入手, 贯穿全篇的主问题, 能起到“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的效果;“一问”还要能触及教学核心目标, 且能作为引导课堂活动的突破性问题。
2.“一问”的设计, 应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达到欲罢不能的效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纪实 篇3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崛、帝、范、巡、嚷、惩”等8个生字,在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衣衫褴褛、中华不振”等词语的过程中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理解词语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华不振带给少年周恩来的心灵触动,学习在阅读中抓住关键信息进行预测的方法。
3.合作朗读人物的对话部分,在体会周恩来博大胸怀的过程中,学习通过角色转换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华不振带给少年周恩来的心灵触动,学习在阅读中抓住关键信息进行预测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合作朗读人物的对话部分,在体会周恩来博大胸怀的过程中,学习通过角色转换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解题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崛起”就是“兴盛、繁荣”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那课题的意思就是——
生:为中华的兴盛而读书。
生:为中华的繁荣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分享收获
师:老师请同学们来读读这篇课文,看看你对文章都有了哪些了解。
生:本课讲的是周总理在少年时代时,魏校长问大家为何而读书,周总理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志者事竟成,最后周恩来当上了总理。
师:他说出了这篇文章所讲的这件事发生在周恩来的少年时期,而且还把这个情节放到周恩来的一生中去谈。(板书:少年周恩来。)
生:周恩来和一个要好的伙伴闯进了外国租界地,看到中国人受人欺凌。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对这篇文章有了一些了解。下面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
三、逐段读文,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1.阅读第1自然段。
(1)指导朗读时,注意断句、重音,理解句子的含义。
生读第一自然段,读到“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时,不通顺。
师:这句话不大好读,“在华”就是“在中华”,所以要把它连起来,“争夺的焦点”注意停顿。自己在下面试着读一读,注意停顿,注意句子的重音。
师: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一生读,稍快。)
师:好,读得很准,但注意不要读那么快,把每处重音咬准了。(师再次范读。)
(生再读。)
师:好极了,一起读这句话。
师:好,把这个自然段读完。(指最开始读这段的同学)他非常努力地在下面反复去读,这种学习态度非常好。
师:句子读得很准确,但注意这句话,“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强调的是“繁华、热闹的地方”。读句子的时候,要抓住关键词,把句子的意思读出来。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质疑。
师:我相信当你第一次读书,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都会想到些什么。你的脑袋里会自然而然地冒出些什么问题来?
生:我想到了为什么伯父不让到那个地方去玩,那儿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生:帝国主义列强是指什么?
生:为什么当时的东北会被列强争夺?
生:那么热闹的地方,为什么伯父不让我去呢?
2.阅读第2~6自然段。
(1)指导朗读,体会人物对话时的语气。
师:对呀,我们读书的时候,每读一段就会产生一些问题,然后这些问题就会吸引着我们,促使我们继续往下读。来,接着读伯父和周恩来的这段对话。
生读。
师:体会这个感叹句的语气,再读。
师:读得很准确,谁还愿意再来读读伯父和周恩来的这段对话?不但把音读准了,还要体会人物对话时的那样一种语气。
生读。
师:是没处/说理去,还是没处说理/去。哦,没有地方说理去,要注意重音。
生读。
师:你们看,同样是感叹号,“没处说理去”和“中华不振啊”,他读出了区别。中华不振啊!我们可以体会到是伯父——叹了口气,无奈的语气。我们合作着再来读读这部分。男同学读伯父的话,女同学读周恩来的话,我们这回不读提示语好吗?我给大家起个头。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
生分角色读。
师:你们在思考,少年周恩来也在思考。他在想什么呢?谁接着来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周恩来经常想什么?注意周恩来想的是什么,读的时候要注意哪几个词。
生读。
师:听出来他在强调哪个词了吗?“中国的土地”“中国人”“中国的土地”……是不是这样?再读读这句,让我们感受到你在强调什么。
生读。
师:为什么——
生:中国人不能去那儿?
师:把那个“中国”再强调一下,注意这个重音,为什么——
生:中国人。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 生:中国人不能去那儿。
师:而——endprint
生: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个地方。
师:这不是——
生:中国的土地吗?
师:谁再读?
一生读。
师:好,一起来读读。
(2)交流新的疑问。
师:刚才我们说,一个好的阅读者,会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不时地追问自己。读到这儿,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生:那个地方那么繁华热闹,为什么中华还不振呢?
师:多好,还有吗?
生:中华怎么不振啊?
生:外国租界地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那里没有警察吗?怎么没有地方说理呢?
师:是呀,没有人管吗?
生:从哪儿体现出中华不振呢?
师:读书就是要这样,善于思考。(板书:中华不振。)
师: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谁来接着读?
3.阅读第7自然段。
(1)指导朗读。
生读第7段。
师:打断你一下啊。刚才这一句话里面,他一个音读得很准,是——背着大伯,也就是——
生:不想让大伯知道。
师:不让大伯知道,瞒着大伯是不是?可我觉着要想把这句话读好,还有一个字得把它突出出来。再读读。
生:“闯”字。
师:好极了,谁再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另一生读。
(2)交流新的疑问。
师:读到这儿,又有没有什么新的问题?
生:那是中国的土地,为什么有那么多外国人呢?
生: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巡警还没处说理呢?
生:那些巡警为什么在那耀武扬威的呢?
师:谁给他们撑腰啊,他们为什么要耀武扬威的呢?
生:这是中国的土地,凭什么租给外国人呢?
生:为什么租界以内灯红酒绿,租界以外很一般呢?
师:你怎么知道租界以外就不是这个样子呢?
生:大不相同。
师:哦,因为大不相同,她抓住这一点,想到了租界地以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是不是?租界里面是——
生: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师:那外面和它大不相同,就可能是——
生:冷清。
师:这里面人很多,外面可能——
生:人很少。
师:哦,这里面是灯红酒绿,外面呢?
生:一片灰白的,很荒凉的感觉。
师:哦,灰暗,冷冷清清,为什么呢?同样是中国的土地呀,是不是?那么谁,针对这个“闯”字有疑问呢?
生:他为什么闯进外国租界啊,他可以大大方方地走进去啊?
师:怎么能大大方方走进去呢?
生:因为那是中国的土地啊!
师:中国的土地啊,为什么还要闯呢?
生:为什么背着大伯呢?
其他生回答:因为不让他去啊!
4.阅读第8自然段。
(1)指导朗读,注意易错字音。
师:联系上文。 又有了这么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同时,隐隐约约的,有没有一点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呢?再接着往下读读课文。
生读句子。 巡警局门前围了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站在一旁。
师:这一句话看来不大好读,生字比较多,是不是?这样的地方要反复读,把它读准了,读好了!自己在下面读一读,注意“吵嚷”,注意“衣衫褴褛”。
师:好,谁再来读读前面这两句话,注意读准了?
生读。
师:你看,他这回读比刚才读又有进步了,他知道读出重音来了。好,谁再读?
一生读。
师:看,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
生: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师: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话。正当周恩来——
生读。
师:要把句子当中的这些词语,关键的词语,用你的语气把它表现出来。
师范读,指名读。
师:这句话读得真准,谁知……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一通,读四声。我们来读读这句话:谁知中国巡警,读——
生读句子。
师:不但不惩处,惩处,读这个词,再读这句话。
师:好极了,你再读读。 反而把她——
生:训斥了一通。
师:但是在外国租界里——
生:谁又敢怎么样呢?
(2)学生批注,交流感受。
师:又读了这一部分。我现在不想问你有什么问题了。作为一个中国人,读到这儿,有什么样的感受啊?是文章中的哪句话,哪里使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默默地再来读读这个部分。默默地读,这会儿可以拿笔画一画了。
师:好,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的心里很生气,我真想把洋人赶出我们中国去。
师:这是感受!还有吗?
生:我和他的感受差不多,我感受这是一个很悲哀的事情。
师:为什么呢?
生:本来这里是中国的土地,但洋人在这里,却把这个妇女惩处了一顿,我心里感到很悲哀。endprint
师:作为中国人,感到一种悲哀。有不一样的感受,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洋人把妇女的亲人轧死了,而巡警还不管这件事。
师:有对巡警的不满了。你再说!
生:我们中国人深受外国人欺凌,我们要振兴,我们要崛起,我们要把外国人赶出中国。
师:这是感想。
生:巡警也是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替中国人撑腰,反而替洋人撑腰?
师:这个问题再一次困扰着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为中国人撑腰。同样是中国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师:同样是中国人,你看到巡警这样做事,你什么样的心情啊?
生:我感觉心里忽悠一下,这个巡警也太给中国人丢脸了,他们太可气了!
师:再看看那围观的中国人和你们有没有同样的感受,有没有一种恨,什么表现,读课文。围观的人——
师:都紧紧地握着拳头,表现出了什么?生气、愤怒。 接着往下读, 来,咱们合作着来,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生: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刚才有同学说,真想把那个洋人赶出中国去,痛打他一番。那为什么还要说谁又敢怎么样呢?这一个敢字的背后,这样做——打洋人一番,行吗?
生:不行。
师:结果可能是——,你们说出来了。这里面一个敢字,只有恨,有恨能不能出?
生:不能!
师:只能——
生:忍着。
师:被人欺负了,恨了,却无法——
生:报仇。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啊?
生:很痛苦。
师:多痛苦啊!
师:还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啊!被人欺负了,受人欺凌了,却无处诉苦,无处伸冤——
生:很悲哀的感觉。
生:很不甘心。
生:很难受。
生:很委屈。
师:痛苦,悲哀,委屈。在这儿,如果说委屈,轻了点,是一种痛苦、悲哀,还是一种……
生:屈辱。
(3)点拨提升、释疑小结。
师: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屈辱,更是一个国家的屈辱。回过头来,再想一想。再一次回顾一下这些内容,一定有一个词越来越清晰地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来,是什么?一起说——
生:中华不振。
师:那前面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们产生的那一个一个的问题,现在有答案了吗?
生:中华不振。
5.阅读第9~17自然段。
(1)学生尝试写话:周恩来的沉思。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一直在沉思,他仿佛看到了……,仿佛听到了……,他一直在对自己说……。请同学们动笔写一写,
(2)学生动笔写作,交流。
生:此时浮现在周恩来脑海中的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一个大个子洋人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他一直在对自己说:周恩来,你要振兴中华,不要让类似的悲剧重演。
生:此时周恩来仿佛看到了中国的巡警帮着外国人说话,在训斥着这个失去亲人的妇女。他一直在对自己说:周恩来,只有国家的振兴,人民才不会被欺凌,你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生:此时周恩来仿佛看到了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却不能伸张正义,无奈地劝着这位妇女。他一直在对自己说:周恩来,周恩来,你要挺身而出,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
生:周恩来的脑海中,一直浮现着繁华的租界中,却很少见到中国人的画面。他一直在对自己说:周恩来,你要让中国人能挺起腰板,过上好日子。
生:周恩来仿佛看到伯父那无奈的表情,听到伯父深深地叹息,中华不振哪!他对自己说:你要让民族复兴起来啊!
师:同学们,听了大家的话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周恩来勇于担荷民族振兴的使命感啊!
(3)合作朗读。
师:于是在修身课上,才发生了这样令人振奋的一幕。
师生合作读。
师:所以当魏校长让他回答的时候,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到——该怎样读?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声音再大些,有一种理想和抱负不吐不快的感觉!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同学们,周恩来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正是为了中华崛起,他才远赴重洋留学;正是为了中华崛起,他才投身于革命斗争中;正是为了中华崛起,新中国成立后,他才鞠躬尽瘁,贡献出自己毕生的力量。
四、教学小结,课下存疑
师:这篇文章带给我们这么多思考,那课文是用了怎样的写法,来表现周恩来的博大心胸的呢?我们下一节课再学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
理想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默读本单元导语,说说本单元教学的主题是什么,语文学习要完成哪些任务。
(1)认真阅读本组课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综合性学习
(2)在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
(根据上单元的教学情况来看,这个单元导语还是改为你简单地讲述导入为好,这样既明确主题,又节省时间。)
2、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他12岁的时候,他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清晰而坚定地读课题,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出示词语
撑腰惩处巡警吵嚷
褴褛诸生踊跃铿锵
欺凌模范租借闯进
肇事轧死热闹非凡
帝国主义耀武扬威铿锵有力
衣衫褴褛得意扬扬振兴中华
字音难点:惩处、褴褛、铿锵、闯进、肇事、轧死 多音字:处
解释:租借(帝国主义国家在半殖民地国家的通商都市以“租借”的名义划出由他们管辖的地区)、帝国主义
字义难点:
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拆字法)
衣衫褴褛:衣服破烂。
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锵: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这个词可以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作例子,让学生试着用铿锵有力的语气来读。当然,如果跟下面的内容学习有重复的话,可以改用别的句子作例子进行训练。)
惩处:惩罚、处罚(拆字法)
诸生:这里是敬词,教室里所有的学生。“诸”是“众、许多”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还有“诸位”。
闯进:(闯:①猛冲;②历练,经历)
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它们的意思了,那有谁能够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来造句?
书写指导:嚷
三、课文学习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谁说的?(周恩来)(PPT介绍周恩来)
2、他是怎么说的?(清晰而坚定、铿锵有力,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就让他们从课文中找相关词语)请大家清晰而坚定地读——
3、“中华崛起”是什么意思?(中华振兴)课文中有一个词刚好与“中华崛起”的意思相反,相信细心认真的孩子一定能找到这个词。(板书:中华不振)你从课文中什么地方把“中华不振”找到的?(第5自然段伯父的话中)
出示伯父的三句话,从伯父话中的好几个感叹号你感受到什么?
(1)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这是警告)
(2)那是外国租借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这是解释)
(3)“为什么?中华不振啊!”(这是无奈、哀叹)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引导学生注意把握句子的语气。
5、伯父和周恩来的对话中,那当时周恩来明白中华不振的意思了吗?的确没有,同学们你们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周恩来没有明白中华不振?(6自然段,一连串的问题)对,从第6自然段我们就可以看出,周恩来确实没有明白中华不振。
5、齐读第6自然段
6、周恩来他在想什么问题?
7、周恩来有一连串的问题,这一连串的问题使他怎么样?(疑惑不解)从“疑惑不解”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周恩来是个怎样的孩子?(好问、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
8、正是疑惑不解,加上好奇心的驱使,使周恩来去看个究竟,周恩来来到租借地后,他看到了什么?又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当时“中华不振”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
理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生词复习
2、面对周恩来一连串提问,伯父只是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说了一个“中华不振”就没有再说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却一直萦绕在周恩来的头脑中,使他感到疑惑不解,于是他决定到租借里去看个究竟。
二、课文学习
1、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周恩来一起闯进租借,去感受中华不振的事实。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
文第7-8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中华不振,画下来并在旁边做批注。
2、交流体会(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好多同学都在课文中相关语句留下了自己思考的痕迹)
(1)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注意这个“背”的读音)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预设1:从“闯”字感受到中华不振,因为租借本是中国的土地,而外国人却把它据为己有还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这就是因为中华不振才会这样
(如果学生不能从“闯”字来谈体会,教师就引导学生思考:在自己国家的国土上,周恩来
为什么不大大方方地走进租借,而要“闯”进去呢?这个“闯”字说明了什么?)
体会得真好!帝国主义肆意将中国土地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还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出,原因就在于中华不振!
预设2:从“大不相同”感受到中华不振,因为在外国人居住的租借里,到处都是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而中国人居住的地方都是比较破烂的地方,生活很艰苦,这还是因为中华不振!(如果学生不能从“大不相同”来谈体会,教师就用红色字体出示“大不相同”这个词语,然后让学生再认真读读这句话,并说说有什么新的体会)
①租界里是怎样的一种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呢?老师带大家一起到租借里走一遭。(播放图片)②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过着这样的生活,而我们中国人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播放中国人的悲惨生活)
③在我们中国土地上,外国人过着耀武扬威、纸醉金迷的逍遥生活,而我们中国人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此时此刻,你有何感受?(愤怒、悲伤、生气)
是啊,同样是在中国土地上,却有着这样强烈的对比反差,怎能不让我们感到愤怒、悲伤呢?
(2)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发生在租借里的这一幕让你深深感受到中华不振,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个事件。(课件出示课文第8自然段的相关语句)
齐读这句话
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了你的心,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这衣衫褴褛的妇人和这得意扬扬的洋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但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
(3)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①中国巡警的职责应该是什么啊?是啊,中国巡警本应该给中国人撑腰,结果却帮助洋人训斥了那个可怜的妇女,你体会到什么?(中国不振)
②想象一下,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位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
③亲人被轧死却遭到了训斥,你能体会妇女此时的心情吗?(委屈、伤心、难过)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几句话。
④我听出了你对妇女的同情,你也在为妇女控诉这不公的世道。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一起为这个妇女鸣不平!(生齐读)
⑤是啊,(引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
她原指望——
惩处——
谁知——
反而——
没处说理!
除了可怜的妇女,除了可恨的洋人和巡警,你还看到了什么?
(3)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① 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愤怒、不平、仇恨)
② 请你带着愤怒读读这几句话!
③ 你读出了你的体会,同学们,紧握你的拳头,一起读!
身为中国人亲满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么能不愤怒?但是在当时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不是偶然,更不是一件两件,实在是太平常了。
当时处在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许多帝国主义国家都欺负我们。他们不但侵略我们的国家,霸占我们的国土,还让我们赔款。
教师补充典型资料:
1868年,上海的租借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租界当局不允许中国人入内,中国人民愤怒了,他们联名向租借当局抗议,但外国人根本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在中国的土地上看到这一幕又一幕,此时,你紧握着拳头,最想做什么?
预设:
我最想把可恶的洋人和巡警狠狠地揍一顿!
我最想把侵略我们的外国人都赶出我们的国家!
是的,此时此刻,都想狠狠地惩处这些可恶的洋人!
该不该惩处?——
想不想惩处?——
但是,敢不敢惩处?——
是啊,在外国租借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尽管怒火在心头燃烧,但最终却不敢将紧握着的拳头挥出去。
(4)总结:
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国女训斥了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中华不振!
在租借中亲眼看到这揪心的一幕后,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3、从租借回来之后,周恩来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陷入了沉思之中,他到底沉思了什么呢?
(1)为什么外国人在我们中国人的土地上这么蛮横无理?
(2)为什么中国人这样受人欺负?
(3)为什么我们的同胞受外国人的欺负,却无处伸冤,无法报仇?
(4)这一切都是为什么?(中华不振)是啊,国家落后就被人欺负,让国家强大起来,让
祖国不再受人欺负,就一定要国富民强才行!
4、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
有的说——
也有的说——
5、很多同学都抢着回答问题,之后周恩来——此时的周恩来静静地坐着,他会在想些什么? 预设:
他在静静地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他还在想着租借发生的事情
他在想着怎样让中华振兴起来
6、当魏校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时,那个衣衫褴褛的妇女又浮现在周恩来的眼前,租借里那令
人揪心的一幕再一次刺痛了他的心,于是,他为自己立下了这样一个志向——(教师指课题,学生齐读)
当魏校长点名让他回答时,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当魏校长带着震惊的神情让他重复一遍时,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回答道——
7、注意,文中的这句话没有紧跟在冒号后面,而是另起一段,这样写给你什么感觉?(重要的语句往往可以这样写,突出中心)
7、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也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别的同学都只是为
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读书,而周恩来却一心想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你从这体会到什么?(他是将自己的学习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立志要为祖国的兴盛而学习、奋斗)周恩来在12岁那年就已经认识到了中国人要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句话——
三、教师总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5
卢鑫 四年级 11月12日 星期三上午第一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15个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从语言文字中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训练朗读能力;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运用,学会文章段与段自然过渡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有关租界和周恩来的多媒体课件 了解时代背景 【教学流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
2、检查生字词语
3、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谁说的?几岁的时候说的?你知道,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誓言吗?
二、研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哪些地方使周恩来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1、自由读第7、8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师:在租界里,周恩来看见了什么?
(课件出示)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2、师:谁来读一读?
教师引读。加上“然而,可是,但是”等关联词引读
设计意图:加上关联词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熟悉关联词的使用,一方面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
3、师:年少的周恩来不知道租界是怎样的,那看了这段文字描述后你知道了吗?出示租界资料(课件出示,讲解)看完图片之后再读一读这句话。
4、还有哪些地方使周恩来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课件出示)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生命。他们急忙奔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位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师: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中国巡警不帮助中国妇女,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没有说理的地方?
看到这个场景,你有什么话想说?
他们紧握着的仅仅是拳头吗?不,还紧握着无奈,(读一读)紧握着痛苦,(读一读)紧握着屈辱(读一读)„„
5、再读一读
6、但是,他们为什么不敢出手?(中华不振啊!)
(课件出示)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陈述句)
7、在外国租界里,哪些人不敢怎么样?
中国人谁都不敢怎么样,那么到底谁敢怎么样? 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同学们,看着这一切,你们的心里的滋味怎么样?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任由外国人为所欲为、横行霸道,有泪只能往心里流,这其中的苦涩滋味你知道吗???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读到这里,你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了吗?
过渡:是呀,这就是“中华不振”那么什么叫“中华崛起”?
10、同学们刚才说的正是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后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一定要让中国强大起来,一定要把帝国主义侵略者赶出中国去,可是,作为一个只有12岁的小孩子,有什么办法呢?怎么样才能振兴中华,让中华崛起呢?
设计意图:本课时重点围绕“中华不振”展开板块式教学,引导学生从“租界”体会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到当时中国的落后;然后从周恩来亲眼目睹到的洋人轧死中国人还得以扬扬,中国巡警不帮中国人,反而责骂中国妇女,旁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的情景,激情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不振”,然后具体化“中华不振”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中华不振”。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恰好,一次修身课上,魏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做官而读书。”,“为挣钱而读书。” “为父母而读书。” “为吃饭而读书。”
2、听着每一个同学的发言,周恩来都在静静的思考:
明白道理固然好,可是中华不振连说理的地方都没有,明理有用吗?做官可以谋求自己的荣华富贵,可是,在洋人面前只能忍气吞声,就像丧家犬一样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引读:于是当魏老师请他回答的时候,他(清晰而坚定)的说: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铿锵有力)的重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课堂小结。
1、引读:正是这铿锵有力的誓言,伴随着周恩来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当求学路上遇见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革命途中充满坎坷的时候,他总是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振兴中华”这一崇高的目标,陪伴他光辉的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惦念着百姓生活,惦念着国家建设,他的一生是实践誓言的一生,是“为中华之崛起而鞠躬尽瘁!”的一生!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适当的引入周恩来后来的成就岁月,让学生明白,周恩来并不是一时冲动而说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的确确陪伴他走完了光辉的一生。
四、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设计意图:趁热打铁,让学生阅读有关周恩来的书籍,加深对周恩来的印象,从而一定程度上树立远大的理想。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沉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有感情得朗读课文,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课文简介】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3、介绍周恩来。
1910年春天,周恩来进校读书,班里的富家子弟经常欺负他,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读书。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后来,他为了寻找救国的真理,1917年留学日本。在去日本之前,他曾留下的临别赠言是:“志在四方”,“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再一次表达了他献身祖国的宏伟志愿。1919年回国。建国后,他担任了新中国的总理。
同学们, 周恩来一生都在实践着少年时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志愿。为建设新中国,无私地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他是多么值得我们崇敬与爱戴啊!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自读思考: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些事情?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课文的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引入揭题。
1、板书课题。
2、12岁的周恩来竟把为中华之崛起确立为自己的读书的目标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怎样?
二、精读课文,品读词句,感受“中华不振”,体会人物情感。
(从第一、第二个故事中找出“中华不振”的词语或句子来,在读中理解、感悟。)
1、默读1-8自然段,想一想周恩来经历了哪些事让他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2、轻声读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部分,从两个人的对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3、指导朗读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部分。4、12岁的周恩来听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后内心产生了很多疑惑,终于来到了租界地亲眼见到了洋人欺负中国人的情景,才真正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默读8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中介绍了哪些人,把描写这些人的词句画一画,把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写在句子旁边。
5、学生交流,教师点拨,体会人物情感。
a.衣衫褴褛的中国妇女失去了亲人却无人主持公道是因为什么?
b.外国洋人肇事害人不知羞愧仍然得意洋洋是因为什么?
c.中国的巡警不顾同胞的苦痛,不顾民族尊严甘愿做洋人走狗这又是因为什么?
d.围观的中国人眼看同胞被欺侮只能握紧拳头敢怒不敢言这还是因为“中华不振”。
6、谈感受,指导朗读第8自然段。
7、从租界回来的周恩来有什么表现?默读9-最后的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8、周恩来在沉思什么?
9、这就是少年周恩来立下的读书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这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1、这也是周恩来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拓展延伸。
1、周恩来生平介绍,感受他不平凡的一生。
2、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你们是否也有自己的读书志向呢?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论中华文明之崛起 篇7
关键词:中华文明,崛起,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当今时代, 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与趋势, 任何国家想要获得发展机遇, 就必须将自己置身于全球化的洪流之中。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对此,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峙上升到文明层面是中华文明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碰撞。如何能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重重包围下实现中华文明的崛起是亟待我们思考与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中华文明面临的困境
(一) 国内方面
首先, 国人对中华文明缺乏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自鸦片战争中西方国家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之日起,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开始大肆入侵与渗透, 由于长期处于被压迫凌辱的状态, 中国人对于本应该为之自豪的中华文明尤其是中华原文明的价值产生了强烈的质疑, 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急剧下降, 一度出现全盘否定本民族文明的现象, 民族虚无主义盛行。
其次, 大部分普通民众对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不甚明了, 无法深层挖掘中华文明的巨大价值使其发挥应有的强大威力。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 我们利用中华文明所创造的价值少的可怜, 而且绝大部分属于经济价值。中华文明如不能在长久的沉寂后实现崛起, 便只能在沉寂中归于灭亡。
(二) 国际方面
一方面,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文明冲突论为理论依据, 将中华文明的崛起与发展定位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 敌视、诋毁中华文明, 以宣扬“中国文化称霸论”来掩饰资本主义文明称霸全球的企图;另一方面,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诋毁中华文明的同时, 却在汲取中华文明的精髓为己所用。西方掀起的“老子热”、“孔子热”从侧面反映出中华文明流失的严峻性。如果我们再不对本民族文化予以重视, 相信不久的将来, 中华文明将面临着其最大受惠者乃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尴尬境地。
二、中华文明崛起的必要性
(一) 中国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需要
当中国身处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新中国的社会制度结构变迁的重要历史时期, 在有形制度方面, 我们只是强调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 对我国的社会制度进行改革;但是在无形制度方面,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将斗争的矛头直指中华文化传统的精神层面, 草率地摧毁儒释道等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所承担的道德教化和调节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 又未能及时引进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制度相配套的宗教信仰与资本主义精神, 致使我国在无形制度方面几近处于真空。
当前中国在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如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等有形制度方面的问题, 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无形制度对有形制度变革的缓和调节功能的缺位造成的, 如果我们再不对无形制度的建设予以重视, 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制度结构失衡的状态。无形制度的重建与有形制度的改革必须同步进行, 同时又需相互匹配且展现中国特色。而即能涵盖二者并为其变革提供不竭养分又最具中国特色的, 当非中华文明莫属。
(二) 世界范围内探索新的发展道路的必然需求
当前的人类世界正面临着一个整体性的困境, 即人类科技手段的飞速发展与人类文明停滞不前的巨大矛盾。曾经主导世界文明秩序的列强力量, 已经无法创造出新的人类精神, 更无法以高远的视野、开阔的胸襟, 平衡人类的利益冲突与价值观念的冲突。1
结束困境的途径只有一个, 就是从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审视中寻求我们的思维突破。20世纪后期, 在西方文明已无力解决其所造成的难题, 世界科学与文化的根本观念发生巨大转折的大背景下, 各国有识之士纷纷将探索未来发展道路的目光投注于东方, 开始重新审视中华文明, 尤其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深层内涵及其价值。中华文明提倡“仁、义、礼、智、信”, 讲求“天人合一”, 主张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天道规律, 倡导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和而不同”。这种和谐特性恰恰与世界各国人民急于探索新的和谐发展道路以期走出当前困境的迫切需求相一致, 中华文明的崛起势在必行。
三、对于中华文明崛起的几点建议
(一) 站起来
首先, 重建中华文明理论体系。目前, 应当中华文明进行全面的梳理, 纠正其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进程中为了维护封建制度而被封建统治者加以扭曲歪解的部分, 剔除其中不适应当前的时代背景与现代化发展需求的部分, 提炼出中华文明的具有永恒价值的精髓, 在此基础上重建真正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符合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中华文明理论体系。将经过重建的较为完整的系统化的中华文明理论体系在国内进行推广。应当在全国推广普及对中华文明的系统学习。不仅要在高等教育阶段普及对中华文明理论体系的学习, 更要将其以教科书的形式推广至初等教育阶段。
(二) 走出去
中华文明一定要坚持和平崛起。中华文明崛起的最大潜力是中华文明孜孜不倦地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特性;中华文明崛起承担的重要任务是协同其他文明一起创造新的全球文明, 营造和谐国际环境, 而不是兼并或消灭其他文明。因此, 在其传播过程中应发挥中华文明“和谐中道”、“和而不同”的和谐魅力, 释放最大的善意, 坚持和平崛起的原则, 尽量避免引起其他国家的戒备与恐慌, 以减少崛起道路上的阻碍。
(三) 引进来
中华文明的崛起不是简单的中国古老传统文明的复兴, 我们应当根据新环境的要求, 在融合人类诸多文明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中华文明, 使其具有更顽强的生命力与更灵活的适应力。只有大大放宽文明视野, 以超越本国文明、本民族文明、本时代文明的历史高度, 有勇气与不同的文明价值观实现自觉对接, 最大限度地吸收其他文明的合理价值, 才能完成对自身文明的创新与重建, 才能找到新的文明出路, 使中华文明能够在与其他文明的不断碰撞、相互融合中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夏立平.论中华文明复兴与中国对外战略.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7, (2) :55-60.
[2]盛洪.寻求中华文明新的制度结构., 2008-01-27/2011-11-20.
H530“中华”之崛起 篇8
搅局者:中华H530
售价:7.98万—12.58万元
目标:A级车车市场
资本:价格优势,高性价比
中华H530正是祁玉民自信的来源之一。这款被华晨汽车寄予厚望的车型,在造型设计和工程开发方面凝聚了意大利宾尼法瑞纳、德国保时捷等世界顶级企业的才智;在零部件供应、制造工艺、生产设备等方面同国际一流供应商(这些供应商也是宝马、奥迪、大众、福特、通用等企业的长期合作伙伴)展开合作。
这一切资源的汇聚,使得中华H530的整车品质实现了巨大飞跃。此外,中华H530依然在价格上保持着A级车市场的竞争力,且性价比方面比中华品牌此前的产品再次大幅提升,切实做到了“买得起,用着好”。在国内汽车市场疲靡,A级车市场遭受重创的背景下,本期《搅局者》有哪些搅动A级车市场本钱呢?
中华H530竞争分析
Strength优势
华晨寄予厚望之车型,集合国内外资源联合研发;外形时尚潮流,制造工艺进步明显;空间尺寸在中级车中属于中上水平;内饰设计注重细节,质感十足;“环保达人”,小排量、大动力;安全保障十足。
Weakness弱势
品牌相对薄弱;知名度欠佳。
Opportunity机会
城市中等收入者;二三线城市。
Threat威胁
相对其他竞争对手而言,轿车产品换代方面过缓,产品不够丰富。
车型详解
欧范外形时尚养眼
华晨和宾尼法瑞纳这次算是卯足了劲,H530的外形的确欧范十足。抛开什么模仿之类的诟病(这一点实在不能太苛求华晨,原本宝马就是华晨的合作伙伴,不向宝马学习向谁学习?),中华H530确实让人眼前一亮。“L形”设计语言新鲜感十足。从双U型前脸延伸而出的“L”,以及腰线处力度十足的“L”非常抢眼。
内饰工艺进步明显
中华H530还将“L形”设计语言引入至车内的换挡面板、装饰条边缘、手套箱把手边缘、空调出风口以及中控台等多个细节当中,让车内视觉更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此外,全新的软质搪塑仪表板工艺、IMD(模内注塑工艺技术)等中高级轿车、豪华轿车普遍采用的技术,使得车质感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原生吸引减震毛毡、6向可调前排司机座椅等,在细节方面保障了驾乘的舒适感。
人性化、大空间
中华H530整车尺寸达到了4708×1788×1475(mm),其轴距更达到了惊人的2700mm。这一车身尺寸堪称中级车产品的佼佼者。前后排的头部空间及腿部空间均得到了很好的释放。中华H530还拥有520升的行李箱空间,并在车内设计了包括弹出式硬币盒、司机侧眼镜盒、卡片槽、手套箱笔架等多达20处的人性化储物空间,工作资料、生活物品都可以“自得其所”。相信它人性化设计的超大空间结构也必将赢得精英人群的青睐。
小排量、大动力
中华H530共有1.5T、1.6L两种动力车型。其中1.6L产品搭载了三菱4A92S发动机。该发动机采用了VVT技术,最大功率可达87kW/(5600-6000)rpm,最大扭矩为151N·m/4000rpm,但其90km/h等速油耗最低仅为5.78L。而且,它的排放还达到了欧Ⅳ水准,是当之无愧的“环保达人”。至于1.5T动力车型,则将搭载由华晨自主研发的BM15T发动机。
安全可靠
华晨汽车在车身结构方面与加拿大麦格纳公司合作,为中华H530设计出更为合理和安全的车身结构。此外,中华H530车门防撞梁采用瑞典SSAB公司的高强度钢板,强度极限高达1000兆帕;B柱、机舱下横梁、前保险杠横梁等关键位置采用先进的热成型技术,强度极限更是高达1300兆帕,每平方厘米可承受10吨的重压冲击,进一步提升车辆的被动安全。此外,华晨还在车身设计中引入了MASR加速防滑系统、ABS+EBD系统等多项安全体系。而前排双安全气囊、前后盘式制动器、发动机防盗系统等硬件配置,都成为中华H530的标配。
“1.5T的发动机不知道怎样,期待中,希望国产带T发动机能给人惊喜,如果发动机好,价钱高配8.5万元我就选你啦。”
“看了太多的车,想买全部下来不超10万元的车,工薪阶层没办法,合资车看的太多啦,确实想买合资的,但价钱有点高,H530看过后有点合口味。”
“外观很大气,很好,是我喜欢的类型,价格还可以接受!!!”
“喜欢…喜喜欢…1.5快造出来…”
“外形很不错,售后就不知道怎么样,就怕发动机不好,其它都好。”
“外型显尊贵,很适合我们。”
【为中华之崛起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1-24
教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2-28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12-14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06-18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12-18
为中华崛起之梦而读书(演讲稿)08-30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11-11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案例及评析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