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之读后感

2024-09-21

大国崛起之读后感(共10篇)

大国崛起之读后感 篇1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

“江山代有才人出”,每一个时代总有大国,更准确地说是强国在独领风骚,但若不能顺应时代潮流而动,则必然由强盛转向衰败,正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历史上大国成功的经验各不相同,失败也是原因各异。总结大国成功的经验,吸取大国衰败的教训,是所有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愿望的国人所需要的。

第一大国,美国崛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利坚民族并不是北美大陆首批开辟者,但经过一百余年的开拓却构建了美洲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虽然美利坚合众国不是第一个实现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但到19世纪末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其经验值得处于

起飞过

程之中的中国借鉴和学习。

从定居点到美国到北美13个殖民地的独立,从英国移民到美国的人们一直在做斗争,一直在努力,农业快速发展,13个殖民地脱离宗主国,建立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

之后的发展更加惊人,“西进运动”扩展了美国的领土,推动了全国人口布局的调整,改变了美国农业的地域重心。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碰撞、矛盾与冲突,最终导致了南北战争的爆发。这场美国内战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全国的推行,更为美国的迅速崛起作好了铺垫。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必须推进和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两大战争给我们最多的启示。讲到危局新1929年发生的资危机以及其后的描述了当年美国活:煤矿经常发生人超时加班现象能部门腐败贪污,政,那是指本主义经济罗斯福新政。人的悲惨生爆炸事故,工严重,政府职自然环境为工业污染所破坏,食品搀假影响人民健康,社会贫富两极分化......这些,80年前发生在美国的这些,不正是现在正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着的事情么?只是,不能说,也说不得。

英国、美国是尊重人才、鼓励发明创造的典范。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第一步专利法在英国制定,蒸汽时代从英国诞生,正是靠着国家对新发明新技术的重视和保护,激发了人们对科技的推进激情,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走进了现代化的大门并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同样的美国,拥有着自我奋斗、实现个人梦想的美国,在19世纪末工业经历了革命性的飞跃。在这个时代,电力逐渐取代了蒸汽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能源,给美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在美国由电力使用引发的一系列技术革命,被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很快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种独占鳌头,从此美国开始在科技、军事、金融等各方面引领世界,成为目前全球唯一的第一超级大国。这是尊重人才的结果,这是科技的力量!英国、美国,他们都曾因此辉煌和正在辉煌着。想到崛起,在大的方面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然而从微观的角度考虑:这个国家的崛起不正是靠由组成这个国家的各个团体的崛起推动吗?这些大国崛起过程中体现出的特质,也正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需要的特质:挑战困难的勇气、善于学习的精神、敢于破旧的行为、踏实敬业的作风。

高一八班胡京昕

大国崛起之读后感 篇2

一、文化、地缘因素

日本是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岛国, 与外来种族之间的融合相对较少。日本善于拿来别国文化成果为自己所用, 善于向外国学习。两千年来一直以中国为师, 通过学习中国汉语, 对其加以改造, 在日本文化发展早期就形成了几乎单一的语言和种族, 这为日本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民众不会因为语言的不通阻碍新闻事业的发展。

“645年‘大化革新’, 确立了日本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 (1) 日本幕府控制政权达700年, 如此长久的军事中央集权, 以及中国道教、儒学、佛学的影响, “巩固了日本历史上逐渐世袭化了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忠于君主的意识”, (2) 这使得日本形成了以国家利益为中心、自我为中心的民族心理。同时, 日本始终坚持“拿来主义”的思想, 从开始学习中国文化到新闻业发展初期翻译外国文献, 再到战前以德国抽象思维为特征的新闻学理论的研究, 以及战后受到美国新闻自由和实用主义文化的影响, 兴起了以实证应用为主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因此, 日本新闻传播事业既有欧美国家自由民主的特征, 又有自身社会文化集权的特征。日本“并非全盘照抄美国, 它有自己的特征和做法。不是美国同化了日本, 而是日本利用了美国” (3) 。善于学习的日本民众, 促使日本新闻传播业取外国之精华, 去别国之糟粕, 同时懂得结合自身实践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从而使日本的新闻传播业少走弯路, 快速发展。

二、政治、军事因素

新闻传播业通常是国家和政府的喉舌, 在任何国家都不例外。纵观日本新闻传播史、社会历史, 每个时代的变化发展都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发生的政治事件相互关联, 与媒体的宣传和舆论导向密不可分。日本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先慢后快, 正是由于后进性强, 才更加凸显日本新闻传播业发展迅速。在明治初期, 新政府对于佐幕派报纸进行镇压, 将德川幕府原有的新闻媒体变为带有专制色彩的御用型媒体。政府对于媒体的压制成为日本新闻传播业的桎梏, 但是这种状态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当日本逐渐认识到, 如果闭关锁国无法得到发展, 就必须积极融入国际社会, 并从中发展为世界强国。同时, 受到德国俾斯麦的影响, 日本认同强权政治说, 19世纪末, 日本著名的思想家福泽谕吉直截了当地为日本指出了一条便捷之路:“我国不可犹疑, 与其坐待邻国之进步, 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 不如脱其行伍, 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所谓的西洋各文明国, 当时正在全球争夺势力范围, 历史上一直选择与强者为伍的日本, 这一次选择了与西洋列强共进退, 加入武力掠夺的行列。明治维新带来了国力增长的同时, 日本军国主义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本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部分媒体逐渐脱离‘党报’和‘官报’的身份, 开始迈向产业化的进程” (1)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产业化进程的推进, 为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 加快了日本新闻传播业的发展速度。

然而之后随着战争的深入、法西斯主义的影响, 日本新闻传播业走上了服务于日本军国主义的道路。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报刊和通讯社采用无线电发报、传真、飞机运送稿件等当时最先进的传播方式, 极为快速地报道日军进攻中国东北、攻打上海的战况, 支持政府的侵略方针” (2) 。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运用加大了报纸的发行量, 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 吸引了大量广告商, 从而使报纸界广告收入激增, 报社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成为经济效益较好的事业。

大正时代广播出现, “1925年3月1日, 在东京芝蒲的东京高等工艺学校发出了日本最早的电波” (3) 。该事件标志着日本广播的诞生。广播媒体利用自身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的优势, 积极进行了战争动员。广播逐渐发展成为普及国策和强化宣传的工具, 日本政府通过控制节目内容, 进行国策强化和国论统一, 从而促进广播的普及, 促使新的媒体形式出现, 丰富了新闻内容的传播, 加快了新闻事业发展。

电影行业也积极煽动战争, “九一八”事件爆发后, 公园、电影院、学校礼堂等场所纷纷放映以日本军队为题材的新闻纪实类电影。电影不会像报纸那样对于受众有知识水平的要求, 因此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 丰富了新闻内容的传播方式, 这也为日本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微薄之力。

电视时代的到来要推迟到日本的昭和时代与太平洋战争结束以后, 日本在1925年, “由滨松高等工业学校教授高柳健次郎等人发表了研究成果, NHK也成功地进行了实验” (4) 。电视是视听媒介, 通过声音和图像的组合, 使新闻的传播、政论的发布更加具有煽动性。多种媒体相继在战争的激发下出现, 可见, 日本新闻传播媒体借助战争力量, 适时抓住契机, 得到了长足发展。

三、经济、科技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发展是日本新闻传播业发展的根基。虽然在1945年8月, 美军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从明治维新开始近80年积累的文明成果在战火中几乎化为灰烬。但是日本在战后的最初几年里, 受到美国的扶植, 仅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 就实现了经济的崛起, 从1955年至1964年间, 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9%以上, 从1965年到1970年这一增长率更是超过了10%。日本战败后被炸为废墟, 但是它保留了明治维新以来百年发展的底子, 如科学、技术、人才。虽然物质遭到破坏但是文化软实力保留, 这是日本战后经济腾飞、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基础。

1964年, 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新干线出现在日本东京和大阪之间, 行车时速是普通铁路的三倍。有一大批借鉴了欧美企业制度成长起来的将触角伸展到全世界的跨国公司, 正是他们将日本带上了高速发展的轨道。

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1419亿美元, 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 这一年正是明治维新一百周年。充满自信的日本民众, 都有理由认为, 这是宣告日本重新崛起的最有象征意义的一个时间。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财政支持, 对于受众来说也更有时间和能力接受媒体所传播的信息。

日本媒体比较善于策划新闻版面和进行大型新闻的系列报道, 新闻单位人员分工极其细化, 记者就是信息的采集者。这些因素都为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新闻传播业的经营方式逐渐向产业化发展, 新闻工作也越来越向机械化发展。日本报纸印刷术走在世界前列, 日本也是机械制造的大国。日本在1876年首先采用以蒸汽为动力的印刷机器, 大大提高了报纸印刷的效率。在平版印刷技术和凹版印刷技术方面, 日本走在中国的前列, 商务印书馆先后聘请日本技师来中国传授经验。日本先进的照排系统报纸印刷术和设备对中国报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正是由于日本自身新闻传播事业的迅速发展, 才对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有所影响。由此可见, 日本新闻传播业与社会经济尤其是信息产业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素有“‘工业上的巨人, 理论上的矮子’之称的日本, 一举成为‘信息社会’领域的开拓者” (5) 。从日本新闻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 虽然战争爆发之前日本流行“新闻无学”的理论, 在实际的媒体工作中, 日本重视在职训练, 对于新闻传播事业的管理层来讲更加注重从业者的新闻采访等实践能力。从事日本新闻与传播研究的学者一般来自于媒体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很多大学将新闻学研究改成了“社会信息研究”。日本这种超前的新闻传播意识, 使学者对于新闻传播的研究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 新闻报道密切关注和跟踪社会现实的变动, 整体促成了日本新闻传播研究不教条、不死板的特点, 使日本的大众传播业与社会传播现象形成了双向互动关系, 从而促进新闻传播业的整体发展。

综上所述, 日本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文化、地缘、政治、军事、经济、科技因素息息相关。岛国的地理特点使日本与别国在地缘上隔绝开来, 有更多的精力发展本国新闻传播事业。由于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因此日本地震频发, 但是这也使得日本民众具有较强的危机意识, 在文化方面善于学习优秀文化, 吸取别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信息产业的崛起以及日本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都促进了新闻传播业的高速发展。国家对于政治、经济、外交活动的开展, 也对新闻传播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注释

11 陈力丹、钱婕:《外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 第114页。

22 陈力丹、王辰瑶:《外国新闻传播史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年, 第194页。

33 刘林利、沈莉:《日本大众传播研究现状考察》, 《新闻大学》, 2000年第2期, 第24页。

41 于淼:《日本新闻媒体的角色转变与社会动因分析》, 《国际新闻界》, 2011年第9期, 第117页。

52 陈力丹、王辰瑶:《外国新闻传播史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年, 第199页。

63 [日]山本文雄 (编著) , 诸葛蔚东 (译) :《日本大众传媒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第127页。

74 [日]山本文雄 (编著) , 诸葛蔚东 (译) :《日本大众传媒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第239页。

大国之崛起 篇3

“道家思想”与当今世界的发展,有着无可磨灭的关系!

当今世界,人们为了单纯追求经济的发展,无节制的开采大自然,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大肆开发矿产资源,大范围的捕杀野生动物,导致地球生态失衡,生物链断裂,火山频发,地震连连,泥石流漫天而来,千年不遇的水灾,千年不遇的旱情……都赶上了我们这个时代!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的兴起,人类在近三百年多来,可谓得到了“疯狂”的发展!向大自然进军,向宇宙进军,向海洋进军……人类在自然科学领域,确实取得了亘古未有的骄人成绩!只是,人类已然被“成就”冲昏了头脑,越发的“狂妄”与“自大”,被“成就”宠坏了!越发变得“贪婪”与“自私”,忘乎所以!越来越演绎着自己的“愚蠢”与“无知”……

常言道,“人定胜天”!“人”能“胜天”吗?在大地震轰然而来,洪水铺天盖地而至,泥石流漫天涌动的时候,人类在“石头缝”里,在“汪洋大海”里,在漫无边际的“泥浆”中……才明白自己的渺小,才明白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脆弱!更有传说中的“2012”给世人敲响了“丧钟”!“人能胜天”吗?!

这倒唤醒了沉睡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一曲笛韵”!中国古典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与现代世人普遍性的行为走向,恰好相反!

道家思想,是一种“出世”的思想,讲求“逍遥”之境,“天人合一”,“逍遥游”,“天地人三才一体”,讲求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天应人,“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当今世界如此的现状,越发凸显出“老子”和“庄子”的伟大!在世人如此疯狂的行为导致的灭绝与痛楚面前,痛定思痛,蓦然回首,竟发现,安然于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两位“智者”,以亘古不变的儒雅,用洞穿了两千多年的目光,祥和的望着你,呼唤和等待着你的回去!……

中国近现代一位知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便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尚有西方的诺贝尔奖得主,在现代极力的呼唤“世人要想更好的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多年前,好好学习先哲们的思想!”……这无不说明,中国的古典文化,中国古典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发展,人类的生存,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大国崛起之英国——观后感 篇4

比较政治制度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关于《大国崛起》系类节目,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特别是英国的崛起,让我感慨很多,我们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接班人,应该要了解历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英国的成功崛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敢于创新、敢于挑战位未知的未来,抓住机遇,适时的改革,开辟一条有利于中国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任务。

英国的崛起是在比较开放,自由宗教的环境下开启的,一些科学家在这个时候敢于创新,标新立异,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在当时,他的实验没有被世俗宗教所批判,没有被王室所阻挠,所以,这样的历史环境给瓦特提供了自由发明创造的机会于有利的环境,当他的实验成功时,利用到工业当中,使英国的工业飞速的发展,从而成为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时代的先锋者,把一些亚洲国家远远地抛在后面,而中国是闭关锁国的政策,殊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开天辟地的进步,中国还一直处于落后封建的农业和基础的手工业。

但是,有了物质条件,就真的能崛起为真正的大国吗?历史上,从蒙古到西班牙,这些依靠外部掠夺为主的国家,崛起和衰落同样迅速。不是说,英国没有对外掠夺,而是人家的主力和优势建立在国内。于是,我们看到当英国的海外贸易和资本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大约在1830年左右,资产阶级宪政出现了,而后来,随着社会矛盾的发展,在1863年左右,工人阶级开始得到选举权。也就是说,大国的发展和真正崛起,在全球竞争的现代,不仅是经济发展,也是政治进步——民主化。这中间的道理很简单: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规则下的平等,而要让规则活起来,不成为橡皮图章,就必须让参与竞争的主体制定和维护规则。比如说,英国早期,贵族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不被国王剥夺,就搞了大宪章,用议会高于王权来保护自己,而资产阶级为了保护自己不被贵族剥夺,而要求选举权;后来,出于同样的原因,工人阶级也有同样的要求。可以说,人们追求更好生活推动了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人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必然选择参与到政治中去,而以普选为特征的民主就成了必然形式。

《大国崛起之美国》观后感 篇5

星空飙浪

如果说有人问我:“你最想在世界上哪个国家工作?”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是美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老师给我们放映了一部纪录片--《大国崛起之美国》,影片描述了美国从一个殖民地到一个独立的国家,再到现在的世界超级大国的过程。影片平淡而真实,没有多大的跌宕起伏,个人观点也不多,可以说是原生态地向我们展示了美国崛起的全过程。看完影片,再对比中国,我有很深的感触。

影片大概是以时间为主线,先记录了英国对当时属于殖民地的美洲大陆增加税负,从而使矛盾激化,引发了人民的反抗,最终爆发美国独立战争,13个州签署《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的成立,这里主要介绍了华盛顿。之后又记录了美国历史上的又一大战争--南北战争,记录了奴隶制在美国的湮灭,简单地介绍了林肯。之后又介绍了美国自西向东扩展领土,照搬欧洲技术,鼓励创造发明。还介绍了奥兰多•罗斯福反垄断,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还有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发展的影响等。

以上是影片的主要内容,下面我谈谈我自己的感悟,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作为现实主义者的我,看到了美国现在的强大,更看到了中国的落后。美国人虽然是罪犯的后裔,但美国人却并未因此而自卑过,相反地,他们用行动证明了历史虽可耻,但他们却可以创造新的辉煌历史!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好战的国度,在二战中,美国凭借其进退自如的地理优势,频频参战,从中捞取利益,而其损失,无疑是小之又小的。两次世界大战,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是一次劫难,而对于美国来说,却成了一次天赐的发展良机,之后的美国,跻身于世界大国之列。而这一点,本人觉得对中国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因为,从历史的角度,战争永远不会消亡,这世界永远会存在利益纠纷。并且随着人口的暴涨,更会加速世界第三次大战的到来。故中国作为军事强国,亦应紧抓机遇,勇居世界头号强国之位,引导世界的发展!

再者就是美国竟把保护专利权写进了宪法,由此,足以看出“创新”对美国的重要。美国由照搬欧洲技术到后来的自主创造发明,确实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这里

不是简单的量变而引起的质变,而是美国的政策所向。美国抓住了工业革命的时机,鼓励自主创造发明,这点燃了全体人民的创造热情,很喜欢影片中的那句话“专利制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再反观中国,“创新”是什么?“创新”只是一个潮流的词汇而已!以本人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本人是学物理学的,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用品都是由物理学家发明的,然而,我现在所能做到的实验却是连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都不屑于去做的!没有大量的投入,何来质的转变。如果中国只是更多地倾向于借鉴与复制外国科学技术,教育模式等等,那么中国的命运定然会是永远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走。为什么美国远远走在中国前面,因为它的所有发展模式都是创新的,并一直在寻求更好更快的模式,而并不会去模仿其他任何国家!所以中国应该走的路线是孤独的,特立的,不应仅限于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原则固然重要,但当原则阻碍了利益的获取的时候,那最应在做的不是坚持原则,而是改变原则,去适应发展所需。世界本不存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更无所谓孰优孰劣!正如“美国精神”一样,敢于做他人不敢做之事!既然中国曾如美国一样,是世界的头号强国,并且是历史维系最久的头号强国,包括经济,军事,技术等多方面!那么,中国为何不可能再次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不能再次成为聪明人最多的国度?!只要我们如美国一样不断地改变自我,发掘每个国民的积极性,不局限于任何的框架当中,中国跃居头号强国的日子并不会太远!永远不要以人口基数大限制经济增长为籍口,因为没几个国家的人口密度比日本大的,但人家是却第二大强国!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说不可能,我们要做的只是要不要去创新与进步,同时强大!所以说中国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支持和奖励发明与创造!

最后,我知道我的观后感很多人都是敢想不敢言的,但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中国的强大才是我想看到的结果!正如我们现在再看《大国崛起之美国》,我期望在我有生之年,能听到世界上的人都在看《大国崛起之中国》!

大国崛起之日本观后感 篇6

毛概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我们的邻国日本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封建小国迅速崛起为世界强国的故事。小小的日本,铁蹄疯狂地践踏着亚洲许多国家,他的凶残野蛮让世界为之震惊。古有云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中国的挨打和日本施打形成的鲜明的对比值得我们反思,这么日本大和民族真的不简单。

科教兴国,日本就是我们的好榜样。在19世纪中叶,美国打破了幕府政权闭关锁国的政策。而后上台的明知天皇开始了日本国内风风火火的明知维新运动。在明治维新的纲领领导下,日本政府组织考察团,赴欧美各强国进行访问,引进当时强国的最新工业化成果,学习当时世界上最新科技,在国内大力支持开办工厂比如说日本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的弃官从商。在这一系列的努力下,日本从一个农业国成了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在教育方面,政府也开始兴办学校,实行教育的普及。那时起,日本也开始渐渐迈入世界强国的行列。

俗话说,事物总有两面性,明治维新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了迅速的飞跃,使日本在明治维新百年之际,日本仍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但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军国主义的膨胀却给世界人民带来了不小的灾难。所以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要以人为本,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国富民强并且还能造福子孙后代。

文化乃民族之魂。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中国的古代,有许多世界辉煌的文化及科技产品,综合国力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我们自认为是天朝大国,接受着世界 各国的朝拜,当然日本也不例外。在中国的眼里,他是个不起眼的邻居。

剖析日本,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善于学习热爱学习的民族。是不是我们中国人有时候也应该放下大国国民的所谓的面子,多多谦虚地向别人学习。学习从能才进步。当然,向日本学习并不是意味着要否定我们自己,忙目的崇洋迷外。

大国崛起之读后感 篇7

向外太空进军——大国崛起的广阔空间

新世纪航天技术发展已显出世界融合的态势,外太空已经成为未来世界竞争的焦点。对我国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利用太空资源的能力将会不断增强,人类将通过对太空这一新领域的探索和开发而实现飞跃式发展。

推动新主导产业的崛起,是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引领全球经济走向新一轮增长的根本途径。

1. 中国航空航天,逐梦之旅

自中国和平崛起的序幕拉开以来,中国的航空、航天产业已经纳入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规划,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可上九天揽月”已经不再停留于中国人的神话和梦想里。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空间技术取得历史性突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从此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我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中国空间技术取得新的历史性突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30年来,我国共发射了110多颗卫星和7艘神舟飞船,航天技术实现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遥感、通信广播、气象、地球资源、导航、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海洋等7个系列卫星系列化、平台化发展;先后研制了14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我国已有7种型号的长征火箭用于国际商业发射,为1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卫星发射和搭载服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能够提供完整配套的发射服务、卫星、地面设备等航天产品及服务的供应商,我国的长征火箭已成为享誉世界的高科技品牌。继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之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又向前迈出了坚实一步,2008年9月25日,三名航天员搭乘神舟七号飞船成功飞天。一名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并完成预定的空间科学实验操作,茫茫太空第一次展现出中国人的矫健身姿,也使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太空行走技术的国家。

40年来,我国先后攻克了一大批空间技术领域的难题,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在卫星回收技术、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技术、载人飞船技术、月球探测技术等多个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空间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带动了微电子、计算机、光电、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以及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群体的崛起,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大大提升了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我国实施各项航天工程,不仅各类卫星和飞船的直接应用和间接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带动了相关学科技术的整体跃升,促进一批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我国空间技术展望

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要实现重大突破和新的跨越,空间技术任务空前繁重,面临着新的巨大挑战。在未来5到10年内,我国将建立多种功能和多种轨道的、由多种卫星系统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与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形成完善、连续、长期稳定运行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系统;完成我国载人航天二期工程任务,建成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开展载人航天工程后续工作;完成我国月球探测二期工程任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开展月球探测三期工程的前期研究。

已经启动的“大型飞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是一项具有“两弹一星”般意义和影响的战略项目。据预测,未来20年中国航空市场将呈现爆炸性增长,民用客机数量将达2 194架,市场容量大约在1 800亿美元,波音公司则预言到那时中国将成为美国以外最大的民用航空市场。大飞机能够体现一个国家总体的实力,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欧洲四国和俄罗斯具有制造大飞机的能力,而占领国际市场的只有美国的波音和欧洲的空客。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将研制和发展大型飞机作为特别重大科技专项,列入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随着大飞机项目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自己研制的大型飞机将飞上蓝天,将实现中国人的又一个强国之梦。发展大型飞机对于国家的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拉动相关产业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向海洋进军——大国崛起的战略考量

海洋是国家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舞台。英国雷莱爵士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可以控制世界的财富,最后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20世纪是世界各国发展海洋的起步阶段,以美英为代表的国家纷纷把海洋开发战略列入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并使其在国家战略决策中处于优先地位,一系列海洋宣言的发表和涉海管理机构的设立保证了国家对海洋的管理。进入21世纪,世界海洋国家不同程度地把海洋开发与保护问题提到了政府重要工作议程之中,同时也充分认识到海洋科学技术能力是参与世界海洋竞争的关键,将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作为国家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发展海洋科技促进本国经济的新增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有关国际法的规定,我国拥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洋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1/3,海洋面积排在世界第五位。目前,4亿多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凭借其区位优势,创造了6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海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在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我国蓝色革命的主体。

海洋科技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基本条件,是新时代大国竞争的先导,是海洋事业现代化的支撑。

1. 走向深海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无论从国家需求还是从保障国家安全出发,走向深海是实现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必然选择。科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深海的巨大价值。一是油气矿产资源,预计未来世界油气资源总储量的44%将来自深海,122个地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深海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海洋中还有多金属结核、富钴铁锰结壳、热液硫化物等重要的战略替代性资源。二是深海基因资源,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泛用途,将在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新的产业生长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制定的海洋研究计划,在已有的海洋科学技术领先基础上,均把目光投向海洋深处及洋底的资源,实施蓝色圈地计划。尤其是1994年国际海洋法公约生效以后,对专属经济区以外深海大洋的海上权益与资源竞争日趋剧烈。目前全球约60多个国家进行了深水油气勘探,已发现33个超过5亿桶的深水巨型油气田,2003年-2007年全球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年投资达到580亿美元。天然气水合物是未来的可替代能源,截至2001年底,已在深海发现天然气水合物84处,海底取芯20多处。此外,深海大洋是重要的能源和远洋运输通道,也是我国东南边疆重要的安全屏障,从未来国家安全和海上资源开发考虑,我国必将更多地关注深海。能否将视野扩展到深海大洋,影响的不仅是我国科学的走向,而且是国家未来的地位。

2. 海洋科技与海洋战略

海洋科技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基本条件,是新时代大国竞争的先导,是海洋事业现代化的先导和支撑。经过20世纪80、90年代世界上“海洋大科学”研究,尤其是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海洋科学钻探、热液海洋过程及其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海岸带综合管理科学等多领域的研究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为海洋是解决人类巨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以及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等世界性问题的金钥匙。目前,深海已成为国际科学计划关注的热点,如“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国际海洋全球变化(IMAGES)”、“国际洋中脊计划(Inter Ridge)”、“世界大洋环流实验(WOCE)”、“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耦合系统研究(TOGA)”等等,均是以深海大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不是海洋强国。“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部署,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加速发展海洋科学技术。世界上发达国家,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已超过50%,我国目前不到30%。海洋经济总量占GDP的10%。21世纪初,我国海洋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预测2015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可达22 000亿元人民币,海洋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由2%增加到5%左右,海洋科技进步在海洋经济中的贡献率,应达60%左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加快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障海洋和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实现沿海地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迫切需要海洋科技的支撑、服务和引领。

3. 建设海洋科技强国

现代海上的国际之争,很大程度上就是科学技术之争,谁掌握了先机,谁就在未来赢得了主动权。如美国的深潜器已深入万米的海底深渊,仅Alvin4 500载人潜水器从1964服役至今,已成功下潜4 300次以上,在海底热液、深海生物采样和矿物探测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美国各大石油公司更是遍布全球各大海域,大力勘探和开采深海油气资源。2007年初美国又启动了全球海底观测网计划,计划用3亿美元花6年时间建成深海观测网络,铺设长达3 000公里的光缆线,建设20至30个海底观测站,使得科学家可以在陆地通过网络实时监测风暴、藻类勃发、地震、海底喷发等突发事件和进行深海实验。

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973、863等国家科学技术计划,在一些学科领域取得了具有独创性的成果,并围绕深海环境监测和资源勘探技术研究进行了部署,为深海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总体上课题目标集中在近浅海,没有设立长期持续的深海观测研究计划;深海研究力量分散,技术手段落后,深海观测设备几乎全部依靠进口;基础研究水平较低,创新能力弱,帅才少,在国际科学技术合作计划中仍处于“重在参与”阶段,基本处于“跟着走”的状态,难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严重制约了我国走向世界的步伐。

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深海研究。深入贯彻“海洋科技规划”提出的发展思路: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和“数字海洋、生态海洋、安全海洋、和谐海洋”建设,深化近海、拓展远洋、强化保障、支撑开发,大力加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实现重点领域新突破,超前部署战略性海洋科技研究,强化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推进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扩大海洋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加速海洋科技进步,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基础。

向深地进军——大国崛起的坚实基础

地球是目前适宜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这个家园既为人类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水、能源和矿产资源,也常给人类带来诸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灾难。人类作为这个星球上的居民,一直把探索地球奥秘,当成自己的梦想。长期以来,由于科学手段的局限,我们对地球的了解还停留在地表。迄今为止,直接钻探深度只有地下12公里。但人类越来越意识到,认识地下物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不仅是人类探求自然奥秘的追求,更是人类汲取资源、保障自身安全的基本需要。正是基于这种共识,很多发达国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启动了深部探测和超深钻探计划,希望通过“揭开”地表覆盖层,把视线延伸到地壳深部。

1.为何向深地进军

对于走在经济社会发展腾飞路上的当今中国,认识地球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基础,也是有效的支撑手段。中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发展的瓶颈,其中资源与环境都与我们认识地球、把握规律有关。众所周知,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目前正在工业化进程中,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与环境的多重压力。虽然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目前已发现170余种矿产,资源开采量居世界第二,支撑了60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工业化发展。然而,随着矿产开发力度的加大,资源储备急剧下降,矿床发现率长期低迷,已勘探的能源和固体矿产资源对工业化的保障程度日见下滑,资源的供需矛盾凸显。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矿产资源消费大国,一些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经接近或者超过50%。从经济安全出发,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必须保持在安全临界线以内,而增加国内资源供应和提高保障度是唯一的、积极的策略。

人类一直探索地球奥秘。长期以来,由于科学手段的局限,我们对地球的了解还停留在地表。

开展地球深部研究,向深部要资源,拓展勘查深度是未来资源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大学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我国石油、煤炭、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值的1/10,主要金属人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值的1/4。许多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我国石油、天然气、铁、铜、铝的需求缺口均将超过50%的临界限度。要破解现今资源、能源困境,在多元化利用世界资源的同时,也要立足本土,将矿产、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勘探拓展到地球更深部的空间。我国矿产资源勘探程度低,勘探深度平均只有400米,世界主要国家都超过1 000-2 000米。我国油气开采深度平均不足4 500米,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进行了深度超过4 500米的油气钻探。早在2006年,我国科学家就提出到金属矿藏的第二深度空间(地表下500米-2 000米)找矿、勘探和开发的理念。目前,我国塔里木盆地深钻井在地下8 000多米处发现有厚层的白云岩和液态烃;四川普光大气田钻井在地下7 000多米处发现天然气。国外如俄罗斯、乌克兰等均在第二深度空间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藏这些例子表明,向地壳深处寻找金属矿产资源和油气,确实存在着很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2.

2.走向深部要依靠科技创新

总体来说,无论是金属矿产资源,油气能源的形成与聚集,还是地震灾害的“孕育”、发生和发展,均取决于地球内部物质在力源作用下,重新分异、调整、运动和物质与能量强烈交换及深层动力学响应。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今后无论对金属矿产资源、油气能源的探查,还是对地震灾害的防范、预测,都必须深化认识地球本体,强化对地球深部介质、结构和空间环境的精细探测、研究和探索。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开展深部探测研究,并在资源勘探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例如,美国通过地壳探测计划(COCORP),揭示出北美地壳精细结构(线形距离6万公里),确定了阿帕拉契亚造山带大规模推覆构造,在造山带之下发现了一系列油田。俄罗斯在深部NRP20计划;欧洲16国联合开展了“欧洲探测”(EUROPROBE)计划,加拿大实施了岩石圈探测计划(LITHOPROBE)、澳大利亚四维地球动力学(4D GEODYNAMIC)计划和“透明地球”计划(AGCRC,1992-2000)等。这些计划主要是通过使用现代探测技术对地壳甚至岩石圈的结构、物质和动力学进行探测,从而提高人类对地球深部的认知水平。在这一轮深部探测研究中,美国完成约60000千米的反射地震剖面,英国超过20000千米,意大利10000千米。近年俄罗斯又完成了10000千米的反射地震探测。

我国深部研究工作开展得相对较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没有统一的科学研究计划,深部研究工作缺乏统筹规划,造成目标不集中、资料不共享、成果无影响的被动局面;深部探测工作部署太少,缺乏贯穿中国大陆不同地质单元的完整的控制性剖面,无法形成对深部的整体认识;资金投入不足,技术研发乏力;探测资料的后续分析解释工作不够,一些宝贵资料没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据统计我国开展的用于地壳深部探测的反射地震剖面总长仅为4 565千米,相当美国的1/13,英国的1/5,俄罗斯的1/5,意大利的1/2,这与我国辽阔的国土面积、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很不相适应。地球深部信息的缺位也导致我国地质科学理论创新、资源勘查和地质灾害预警能力的全面落后。

深部研究工作缺乏统筹规划,造成目标不集中、资料不共享、成果无影响的被动局面。

所以,通过较大规模的深部探测研究,构建我国及东亚大陆深部地壳、岩石圈结构框架,揭示东亚大陆形成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全面提升对地球深部的认知程度,创新地质科学理论体系,开辟重要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深部第二找矿空间”,对大幅度提升我国地质调查、勘查技术水准和地质灾害预警能力,提高国家资源保障能力,推动我国从地质大国走向地质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大国崛起 等 篇8

(2004.10.4)

苏西洛面临挑战

10月20日,印度尼西亚将会有一位新总统。不过新总统需要面对的却是老问题。这位颇有号召力、性格直率的将军能够当选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选民普遍认为他比现总统更坚决、更果断。无疑,在新总统的任期当中,维持国内的秩序是重要的任务,但是,他的政治命运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将不是由“枪”来决定,而取决于他能否成功地带领国家走出经济低谷。毕竟,他的支持者主要来自于约4000万失业者或对现状不满的民众。在1997年受到金融风暴冲击的国家中,印尼是惟一至今仍然没有恢复的国家。如果选择错误的经济道路,那么他很可能将面临和梅加瓦蒂一样的命运。

新闻周刊

(2004.10.4)

身心之间

想像一下,你对日本漆树的叶子是如此过敏,以至于哪怕只是一片叶子轻轻拂过你的皮肤,都会引发剧痛。科学家将你的眼睛用东西蒙住,然后告诉你,他将用漆树的叶子涂擦你的右胳膊,同时用栗子树叶擦你的左胳膊。当涂擦开始以后,你的右胳膊很快便会感到痛痒难当,左胳膊却安然无恙。但实际上,漆树叶子涂擦的是你的左胳膊。

虽然思想、情感能够影响我们的健康算不上什么新闻,但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情感和身体的关系远比我们想像中更有趣、更重要。精神和肉体之间具有某种联系并不是一时的流行,也不是陈旧的神话,它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科学研究课题。

经济学家

(2004.10.2-10.8)

世界经济面险情

大部分人都不记得世界经济什么时候曾经增长得如此迅速,这一良好势头大部分是由于下列因素造成:美国消费旺盛、中国全面兴起投资热、日本今年的复苏比预期的要好得多,甚至欧洲地区也表现优秀。 但是历史一再提醒我们要学会未雨绸缪,当事情看上去异常顺利的时候,我们应当问一句“事情是否会变坏?”事实上,目前存在4个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因素:日益高涨的油价、美国消费力的下降、全球房地产神话破灭、中国经济的隐忧。虽然,威胁世界经济的大部分因素都还在平静的表面下掩藏,但是,并非所有都如此。

瞭望新闻周刊

(2004.9.27)

大国崛起

在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社会立于不败之地,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军事等某一单--方面的力量,更在于她所具有的综合国力,也即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

当共和国踏入第55个春秋之时,一个新的词汇一大国崛起,正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无论人们愿意还是不愿意,她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所有人都必须面对它,包括我们自己。崛起的中国如何自处?又怎么样与世界相处,这是一个充满挑战、极富哲理、可能导致国际秩序发生变化的必须予以回答的问题。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2004.10.11)

最伟大的发明家

125年之前,爱迪生发明了第一个电灯泡。直到现在他仍然是美国最伟大的发明家,他所拥有的1093项专利对于人类进步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不过,爱迪生的伟大并非在于任何他的某项独特发明,甚至于也不是在他的全部发明中,而在于他巧妙地将自己和其他人的聪明才智结合起来。除了发明家的身份之外,他还是一个熟练的企业家。

无疑,白炽灯是爱迪生一项标志性的发明,但是这项发明的动力来源于能给千千万万个家庭带来光明和能量的设想。通常,在爱迪生致力于一项发明之前,首先会考虑如何将它投入切实的商业用途中。否则,他就不会去开始他的研究。

远东经济评论

(2004.10.7)

让飞行更轻松

中国有句谚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目前,越来越多的旅行者开始进入飞机入口长长的等候队伍中。但是,正如在飞机里吸烟已经被禁止一样,这种耽误时间的情况很快将成为过去。亚洲航空公司正在紧随他们的西方伙伴,逐步开始采用自助服务方式,允许乘客们开始自助登机,甚至在某些时候自己去存放他们的行李。

《大国崛起之小国大业》观后感 篇9

——《大国崛起之小国大业》观后感 在欧洲北部,有一个人口不足两千万,国土面积不及半个北京的国家——荷兰。

17世纪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荷兰人的这些创造性地做法使得他们成为了当时的商品集散地。他们坚守信誉,开发了很多新航线,垄断了当时的欧洲的海上贸易,被马克思称为“海上第一强国”

但是无法想象这样一个有着庞大海洋世界的国家,最后也开始衰落下来了,与英国的贸易战争以及抵抗法国侵略的战争都使荷兰受到了较大的削弱。更主要的是,荷兰并不具备成为大国的基础,其崛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历史机遇。

《大国崛起之百年维新》观后感 篇10

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文题目:大国崛起——《百年维新、寻道图强》观后感

学院不动产学院

专业房地产经营管理

学号0904030185

学 生 姓 名杨晶博

2012年11月18日

大国崛起——《百年维新、寻道图强》观后感

看完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真正做到了“放眼世界,胸怀祖国”。他们先求知于世界,尔后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国人总喜欢叫“小日本”,很看不起日本这个岛国,如此莞尔小国何以与我泱泱大国相提并论?可就是这样一个莞尔小国,在同样面对列强时,开拓进取,通过明治维新一越成为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甚至产生负效果,导致其急剧扩张,二战几乎毁灭一个国家。半世纪之后,这个战争废墟上满目疮痍的国家如凤凰般浴火重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小日本”?!日本真的“小”吗?一个国家的崛起需要的是一代为伟人的领导,同时需要本民族的坚持不懈和求变的信念。明治天皇为了国家能强盛每天从自己的宫廷费用中省钱为了发展联合舰队买船,全国上下节衣缩食,相比之下中国当时的清政府为了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挪用海军造舰资金给慈禧太后卖胭脂,而国民呢有钱的忙着吸食鸦片,穷的麻木不仁。

1868年成为日本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开始了著名的明治维新。从此,日本进行了急速的资本主义改革,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成为在世界的东方崛起的强国。

1871年12月,日本新政权对外派遣“欧美使节团”。他们考察研究了欧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把对自己国家有益的都进行研究。岩仓使节团的出访出动了当时日本新政权的主要成员,共51人,而这些人都是掌管具体实务的新政权骨干,可以说,这次出访相当于日本行政部门的全体出动。日本政府对“求知识于世界”的重视可见一斑。岩仓一行的出访使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前所未见的知识。这次出访对日本政府的主要成员作了一次有效的“洗脑”,认识到当时自己国家的文明不是真正的文明,并开始准备想欧美国家学习。岩仓使节团的出访让日本新政权的主要成员大大地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在历时良久的考察中,学校教育是最使岩仓一行感到惊叹的。所以,日本新政权在明治初年就把“重视教育”作为大课题。伊藤博文最先提出兴办近代教育,希望通过教育来谋求国家的“长治久安”。任何文化落后的民族,民智未开的国家,都是难以进入近代社会的。这种积极主张兴办近代教育的思想,为近代日本教育的兴起拉开了战略性的序幕。

1872年,日本的第一条铁路由英国人建成,明治天皇亲自前来参加通车典礼。七年之后,日本人开始自己设计和修建铁路。1964年,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出现在日本东京和大阪之间,它的行车时速是普通铁路的三倍,日本人把它叫做“新干线”。与新干线一起延伸的,还有一大批在战后借鉴了欧美企业制度成长起来的将触角伸展到全世界的跨国公司。正是它们,将日本带上了高速发展的轨道。”50年后,日本成为当时世界大国俱乐部里唯一的一个东方国家;他的铁蹄践踏了亚洲的许多国家,他的野蛮和凶残让世界为之震惊,“大日本帝国”最终在疯狂中败亡。

1968年,明治维新100年后,日本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大国。

教育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日本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原因,可以说是得力于教育。日本把教育作为国家之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一直到现在,日本仍然是一个高度重视国民教育的国家。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国要谋求中国的繁荣昌盛,也应学习日本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沈钧儒在《家庭新论》中说道,“要把十年以后的中国变成什么样子,就看十年前的青年和儿童受的是什么教训。“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取决于教育。

在众多国家中,东亚岛国日本尤让我折服,我们暂且撇开他们对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暂且收起我们对他们敌意的眼光。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他曾经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

晚清时,清朝政府的腐败却让中国饱受外国列强的欺辱。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没有发言权,落后就得任人宰割,人民就会陷入痛苦之中。

怎样才能使中国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再现雄风?我想:第一点,国家有英明的领导人。国家领导人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只有优秀的领导人才能制定正确的制度和战略。历史无一例外地证明了这一点,在中国,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在国外,有伊沙贝尔女王、拿破仑、戴高乐、郫斯麦、彼得大帝。第二点,国人要有一种责任感,万众一心地为国家努力,不管我们将来从事的职业是什么,都要力所能及地为国家出力,要记住:“国家兴亡,我的责任。”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人民的生活水平极低。但是在海外留学或工作的科技人员却纷纷回国,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是有责任感的有尊严的中国人。他们也以实际行动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他们是:钱学森,华罗庚。郭永怀。朱光亚,王希季,师昌绪,梁思礼„„ 第三点,国民要有坚强的毅力。二战后,五十年代的日本被悲观的“贫困论”所笼罩,但这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并没有退缩,他们出访英,法,德,荷。他们钦佩德国人,荷兰人勤奋的民族精神和进步的科学技术,他们赞叹美国人的工作效率,他们鄙视自惭形秽,妄自菲薄,他们说:“荷兰只有日本九州人那么多,人口不足一千万,资源匮乏,却出现了一个遍及世界市场的菲利浦电机公司。”他们相信荷兰人做得到日本人也做的到。于是日本在7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建国63周年来,这六十年是风雨飘摇的六十年,探索前进的六十年,飞速发展的六十年。在这半个多世纪中,中国已经从当初那个民生凋敝,满目疮痍,处处受人掣肘的国家发展为一个经济飞速进步,现代化建设成果显著,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且再也不容任何国家忽视的工业强国。六十年间,中国人民利用自己的智慧,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创出了辉煌成就,打破了外国人“中国人不可能独自弄出来”的狂语以及不友好势力的技术垄断,让那些质疑中国能力的人无话可说。两弹一星的成功爆破与发射,神舟五号、六号、七号从外太空传来的福音,“嫦娥”的奔月,几千米高原上青藏铁路的创举„„许许多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中国办到了,而且办得漂亮——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是永远不可估量的。一次又一次,中国人民向世界宣告着,中国这只沉睡的巨龙已经苏醒,它正在腾飞,而且还会继续越飞越高。

每一个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大国,都可以当作我们的老师。西班牙与葡萄牙告诉我们:要有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好奇心,这样才能使我们拥有别人不会拥有的东西;荷兰告诉我们,无穷无尽的资本力量可以创造奇迹;英格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崛起需要科学与文化思想的支持;法兰西告诉我们:以武力征服世界,不能使征服者长时间地站在王者的位置上;德意志则用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更加深刻地证实了法兰西的教训,即征服世界不能单凭武力;德意志还告诉我们只有统一完整的国家才能走上强国之路;日本告诉了我们:要使国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完善自己;前苏联的兴衰告诉我们:伟大的社会变革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美利坚合众国告诉我们: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前

进。

日本和中国,只有一水之隔,它从封建、落后的“蕞尔小国”变成了现今令人瞩目的“经济大国”,其过人之处让人佩服。惊叹之余,不仅感慨我们中国也应该放眼世界,汲取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借鉴古今中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以谋求国家的强盛。

上一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下一篇:物业案场服务标准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