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复兴读后感

2024-09-29

大国复兴读后感(共9篇)

大国复兴读后感 篇1

《大国复兴之路》读后感

漫长的历史中,多少国家历经浮沉,兴盛过,又衰亡了。而其中有一些国家几度浮沉,从曾经的光辉顶端逐步走向衰败,又从衰败的起点奋而直追,昂首挺胸走在复兴的大道上,造就凤凰涅槃的传奇。《大国复兴之路》一书讲述的就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个大国的复兴传奇。读完这本书以后,我不仅了解了书中几个大国的艰难曲折的复兴之路,看到了它们在实现复兴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还了解到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新发展新变化,加深了对我国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思想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到我国走上复兴之路的意义,并对我国的复兴大业充满了信心。

书中讲了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巴西和中国这几个国家与民族的复兴之路。这几个国家虽然有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与战败国,但他们都有自己丰富的文化。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他们也都经历过无数次战争的洗礼。而他们走上复兴之路并且在这条大道上大步迈进,靠的是一种独特的精神,那是一股股永不服输的劲头,推动着国家的发展。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是那么的无助,从德意志民族产生后,三次巨大的战争使德国体无完肤,到处是废墟,哀鸿遍地。战败后的德国,不仅被胜国分割,而且还要支付巨额赔款。但德国没有因此而衰亡,反而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培养了勇敢、执著的民族精神。他们白手起家,重新崛起于废墟之上,仅仅几十年,又一次站在了世界的高峰,像巨人一般屹立在世界的高峰。被历史推向危险征途的德国,凭着顽强不息的精神一次次站起,而且一次比一次站得更高、更远。德国人创造了奇迹,向世界证明了德国的强大!

法兰西的复兴之路同样使人震撼,在法兰西人从前的语言中只有征服一词,从来没有屈服一词。日渐的衰败无论昔日如何辉煌也阻止不了步向沉沦,但沉沦终究没有走向灭亡,法国人始终胸怀远大的梦想勇往直前,明智的政治策略使其一步一步走向世界前列。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完成了由自我中心转化到融入社会,当今的法国正以出色的成绩走向世界。法兰西民族是伟大的,没有人不佩服这个充满傲气与浪漫的国家。而只有法兰西才能表现出似乎矛盾的两种情感,一种是霸气,一种是浪漫。法兰西做到了!

日本是一个岛国,是个弹丸之地,但却是世界经济第二大强国,仅次于美国,有的地方还胜于美国。从百日维新开始的100年,日本从一个曾经臣服于唐朝、明朝时期中国的历史背影中一下站立起来,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为世人惊诧、感叹。虽然日本与我们有着历史上的恩怨,但不可否认,他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日本始终流淌在血液中的危机意识,奋发图强意识,使其在任何时候都自强不息,造就其在短时间内复兴的辉煌传奇。大国的崛起还要靠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日本对教育的重视是我们不得不借鉴的。

俄罗斯是个善于扩张的国家,俄罗斯历史上出现了众多的风云人物,他们率领俄罗斯人走上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彼得大帝及时抓住了工业革命的良机,大力促进了俄罗斯的文艺、科技和军事革命。斯大林率领俄罗斯坚强地顶住了不可一世的希特勒的疯狂进攻并成为二战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的中流砥柱,将一个扶木犁的落后的俄罗斯一举改造成拥有核武器的超级大国。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非常疲弱,普京的上台让俄罗斯实现了复兴,面对北约趁着冷战胜利不断步步紧逼,并一次又一次地对西方的咄咄逼人放出重手。面对现实的严峻考验,俄罗斯民族在寻梦的征途上蹒跚前行,日渐重振了大国的雄风。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印度对东方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权力将英国人手中再度转移到印度人手中,印度人就开始踏上其复兴之路。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在经济上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依靠信息技术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印度在高技术领域实实在在地“大放光芒”。而今,它已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经济大国,一个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令人瞩目的作用,但和中国一样,要想实现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的梦想,印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构筑了华夏民族经久不衰的辉煌历史。曾几何时,中华大地文学之盛,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唐诗宋词印婉认争相诵读;曾几何时,中华大地被誉为礼仪之邦,崇尚儒家思想的炎黄子孙重礼仪,讲诚信;曾几何时,中华军力之强,元朝铁骑进入欧洲,明朝上船下达西洋……但近代的百年却是血泪腥风的痛苦回忆,每一个有爱国热情中国人,多么希望着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毅立于世界民族之列。这是一代人,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心中的梦想。中国这样的大国,除自强之外,无胜人之本,20世纪初的中国,一个声音变得越来越响亮,那就是---革命,为了民族的梦想,为了不变的追求,为了国家的复兴,我们用尽几代人激情与执着,在两个跨世纪的区间,走上了漫长、艰难、悲伤而自强的复兴之路。

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演进中,有过无数的辉煌,也曾多次经受各种天灾人祸的考验。尤其是近代百年,更是内忧外患,灾难深重。但是,无论经受怎样难以想象的磨难,伟大的中华民族总是能够从坎坷中奋起,百折不挠,闯过难关,攀上新的高峰。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形成、发展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也正是这样一种精神,支撑、引导着我们从历史中走来。中国是一条巨龙,正如请代一位大臣所说,外国人的放肆,会更快的叫醒中国,一但这条巨龙苏醒,它会比你们想象的走的更快,更远,更好!正是战争叫醒了中国人。中国人民是顽强不息的,中华民族是勤劳,善良,勇敢优秀的民族,所以在中国临近亡国之时,中华儿女没有像日尔曼人侵略欧洲时而产生文化流失,被迫去接受其他文化,而是以血的代价换取了国家领土完整和自由民主权,通过自己的智慧向世界又一次证明了中国的伟大。

中国这条东方的巨龙正以中国式的社会主义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让世界离不开中国。今天,即使还有诸多困难有待解决,即使还有未知的风险,我们已没有了百年前的屈辱、哀伤和无奈,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不渝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必将迎来伟大复兴。

大国复兴读后感 篇2

一、教育是大国提升国民素质的主要途径

第一个系统阐述宪政民主政治以及提倡三权分立学说的思想家洛克, 其政治理念一直深深影响着近代以来的几乎所有西方大国。他曾经以其精辟的语言指出:“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千差万别, 都是出于教育的不同。”按照其思想, 倘若自然权利是天赋的, 而政府只不过是与公民的一种契约关系, 那么我们就可以推论得出:政府的运行质量和国家公民的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几流的公民必然有几流的政府。在其着作《教育漫话》中, 洛克认为:当时的英国, 作为教育主体组织的学校, 成分复杂, 学生的教养恶劣, 正因此, 他认为英国要想成为真正的大国, 首先必须大力进行教育改造。在对教育持续不断地关注研究中, 洛克将教育的内涵结构细分为体育、德育、智育, 他是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进行如此划分的学者。不仅如此, 洛克还极其强调环境与教育对国民社会化的巨大作用, 他也是在孔德之前, 最早深刻揭示教育社会化意义的思想家。研究洛克的生平可知, 洛克之所以这样, 根本目的是要为其心中的大英帝国培养两个方面的人才:一是具有进取精神的事业家, 一是具有实干精神的资产阶级经济发展的经营人才。他梦想通过绅士教育以提高英国国民的素质教养。毫无疑问, 他开辟了大英帝国近现代教育的大道, 并最终经过历史的检验, 使英国在其深邃的教育思想中获得巨大好处。经历几个世纪的殖民扩张, 英国最终走向繁荣昌盛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强国, 这与洛克的绅士教育和政治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的思想也为后来西方各个大国塑造既有良好教养又有实干精神的创新性实用型人才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德国近代史也证明:宗教改革中所竭力提倡的平民教育思想, 也为德国结出了光辉的果实。在德国逐步成长为欧洲列强的几百年漫长历史中, 起源于新教改革的德意志文化教育, 对德国民族国家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16-18世纪中, 德国各公国以教育为利器, 纷纷走在振兴民族国家的道路上, 费希尔就曾经毫不隐讳地指出:“我们想通过教育把德国塑造成一个集体。”平民教育、精英教育和职业化教育的发展为提高德国国民素质立下了巨大功勋。思想界对德国民族素质莫不赞叹。即使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由强而败, 德意志民族也很快在废墟中振兴, 很快以其强大的力量在政治、经济、民族精神文化上继续影响着世界与历史。教育作为大国崛起的基础性作用在英德民族国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验证。教育作为提升国民素质, 强悍民族心魄的主要途径, 成为历史的密钥, 往往为大国历史所珍藏。

二、教育是大国铸造人才优势的基础保障

在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看来, 人类历史的演进和社会变迁是社会生活理性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理性化的核心来源于教育, 近代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 其主要动因深植于新教伦理之中, 正是新教改革中奠定的平民教育和职业教育精神, 培养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所需要的国民, 支撑了资本主义生产有经济振兴、社会进步的人才优势, 从而在人类文明演绎的历史中抢占了近代历次技术革新和生产方式变革的先机。历史事实的确如此。当中国在经历前清的短暂繁荣以后, 东方大国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 教育作为涵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失去了改革创新的活力, 东方传统大国逐渐被西方所抛弃。直到明治维新的日本, 效仿西制成功革新, 改变了东方地缘政治的格局, 也正是那时, 中日的差异开始显现, 基于近代技术改新的教育差距, 重塑了中日两个东方强国的国民素质。也正是这个时期, 西方列强积聚了强大的教育实力, 储备了因教而练就的国民队伍, 走上了攫取东方资源的殖民之路。各据特色的人才优势是近代西方不同大国强国崛起的基础保障。教育涵养了这些人才, 从而为崛起的大国进行了奠基。以14世纪时的荷兰为例, 当时的荷兰可谓是小国, 人口不到100万。历史记载, 当时荷兰民生状态窘迫。《大国崛起》剧组研究认为, 当时小小的鲱鱼就为五分之一的荷兰人提供了生计。但自从生产拥有简便易行的方法以后, 鲱鱼迅速成为荷兰的资本, 经历100年的发展, 人口数量极少的荷兰渔业和商旅由此而兴盛。经过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后, 荷兰崛起为不多的商业帝国, 形成了资源匮乏的小国迅速发展壮大为经济强国的历史经典。一方面受过较好教育的有良好技能的国民支持了荷兰的强大, 另一方面商业的高速发展又为荷兰拓展了生存空间。这演绎了小国崛起为强国的故事。而工业革命之后, 英国因教育而培养出来的大量英才以及建立在教育和知识基础上的专利保护制度, 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国家范式, 后来的美国、日本在通往大国和强国的道路上, 不断发展的教育是其获得不断进步的关键。

三、教育是大国技术创新的不竭渊源

大国崛起往往是以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标志的。几乎所有大国都是抓住了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而最终得以世界范围内崛起的。如果说, 蒸汽机标志着英国在工业化生产工具的技术创新中抢得了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 那么, 美国人则把握了电力这一大面积工业化得以进行的新兴技术创新的机遇。正是基于教育发展的技术创新、地缘战略思想的实践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机会, 美国才得以崛起。通过考察美国历史, 我们知道, 创新始终是美国的国家体制。“专利制度是给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 林肯曾经这样描述这一国家创新体制的实质功能。正是因为把创新植入国家教育和社会成员的社会化整个过程中, 美国的整个国民体系就注入了一种原创的激情。所谓的专利制度, 实际上就是把教育培植精英的整个知识传播体系嫁接在一种功利化的机制中, 从而为被教育的人才具有的创新驱动置于社会需求的广阔空间里。这一方面让教育有了明确的目标, 另一方面又为教育本身的发展找到了内驱的动力。美国不仅借此发展了其高端教育, 也由此笼络了全世界所有民族的原创精英。经历数十年发展, 使第三次产业革命, 再次成为美国延续其世界超强大国的翅膀。根植于教育的美国式创新道路值得后发国家研究与借鉴。

我国正在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推行科教兴国、教育兴国战略数十年来, 我们国家的进步越来越依赖教育的支撑。国民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深化、教育和创新体制的突破,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党中央越来越重视体制机制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工作。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推进协同创新步伐, 因此, 深刻认识教育为创新提供人才土壤和文化优势, 是时代给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 在实现中华复兴的民族伟大梦想的道路上, 全社会都要进一步树立教育兴国安邦的意识, 形成尊重教育、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氛围, 完善教育发展战略, 发挥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人才。

大国复兴背景下的军事战略 篇3

□ 姚有志 (中国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原部长、研究员、博导,少将)

新中国成立60年,我们国家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和强大的人民军队,彻底改变了旧中国那种“有国无防”的局面。周恩来总理有一句话叫“敢战方能言和,言和更需备战”。敢战、能战才有资格谈和平。要强调和平,必须建立强大的军队。军队不光是一种战争力量、作战力量,也是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力量。没有维护和平的力量,谈何和平崛起?和平崛起是我们的主观愿望,使我们的主观愿望变成现实,必须要有强大的军队、强大的国防作支撑。国防建设还可以拉动经济建设。美国的军火工业对其国家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国防建设既是经济建设的保障,又是经济建设的一部分。经济建设是为国防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物质条件的。

硬實力——我军武器装备发展四阶段

□ 徐 焰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博导,军事史专家 ,少将)

近现代以来中国人的自豪感与自卑感,大都与军事力量和战争表现联系在一起。从鸦片战争失败直至抗日战争时沦陷大半国土,国人因连连输给外国而长期充斥着崇洋媚外的心理。新中国开国后抗美援朝一战,竟与世界最强手打成平局,一举恢复了百年来丧失的民族自尊和自信,不过头脑清醒者也看到志愿军用的多是苏联武器,并非全是自己的本事。改革开放后打开封闭的国门,人们看到发达国家的种种先进,新的自卑感一度弥漫。近年来中国综合实力大增,国人中民族自豪感又不断升腾。作为国家实力标志之一的军事力量,在和平时期主要以武器发展水平形象地展示出来。回顾新中国成立后60年的武器发展概况,能够看到国家实力增长的一个缩影。

1950~1962年:引进技术、仿制生产奠定国防工业的基础。1949年,人口第一大国中国的工业产值列世界第26位,尚不及一个小小的葡萄牙。毛泽东提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鉴于当时国内工业基础过于薄弱,中国国防事业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应急购买苏联先进装备,一方面建立独立的国防体系。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重工业建设起步时,在武器装备方面又补了机械化一课,同时在核武器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抓住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1959年10月的国庆10周年天安门阅兵中,仿苏式的新型国产武器装备大批亮相,宣告解放军的常规装备已接近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1962~1978年:自主研制、艰难突破为国家提供了战略威慑力。上世纪60年代初苏援断绝,中国的武器研制进入了持续近20年的完全自主研制阶段。

这个阶段最令国人自豪的军事成就,是“两弹一星”(导弹、核弹和人造卫星)研制成功。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不能独立制造的薄弱基础起步,中国总计只花费了100亿元人民币,用了十几年时间,就完成了“两弹一星”项目,是世界上花费最小、研制时间最快的跨越式发展奇迹。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起点高,一开始就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再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把力量集中在重点领域。

“文革”期间许多科研、生产单位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只有“两弹一星”项目得到特别保护。这一阶段的探索虽然步履维艰,但毕竟积累了经验,锻炼出一支本国自主科研的队伍,为后来的大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1979~1990年代中期:技术储备、战略调整形成了升级跨代的实力。1978年末,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军工界也急切地走出国门,向西方洽购武器和技术。不过西方讲求实利的军工企业家可不像当年政治挂帅的苏联领导人,虽然热衷推销武器成品却不肯转让核心技术,要价之高令人咋舌。中国自然不可能再走上世纪50年代那种全面引进之路。

1980年代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从临战状态转入和平建设的轨道。于是,军队长期实行“忍耐”方针,国防费用一再压缩,国防企业对武器则采取多研制、少生产的方式,虽然相当长时间内军队装备没有太大改善,军事科技水平却有了不小的提升。

1990年代后期至今:技术创新、跨越发展推动武器进步进入第二个黄金期。从1990年代中后期起,中国军队将信息化作为军队建设方向,装备信息化也被列为武器发展的重中之重。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的实践证明,现代信息电子技术已改变了战争的样式,“硅片较量”比“钢铁拼搏”更重要。中国因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经济实力,对国防的投资逐年增长。近10年来,中国武器装备研制方面的投入已超过了此前50年。2009年中国公布的军费开支是4806.86亿人民币,折合约710亿美元,虽只相当于美国军费的1/9,却已超过英国居于世界第二位。

可以说,中国武器发展已进入第二个黄金期。相比第一个黄金期的全面模仿苏联,第二个黄金期则是自主科研发展,购买少量俄罗斯武器仅作为补充。

目前中国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军费大国和武器生产大国,但在武器装备水平的诸多方面同美国还存在着“代差”,在军工科研和生产技能的多数领域也不如俄罗斯,还有许多武器的研制能力不如英法日德等国。按照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中国发展武器装备的主要难关已不是经费或生产规模,而是国内一些高技术领域存在缺项。目前中国使用的计算机芯片和操作系统主要来自美国,高档发动机多引自俄罗斯,数码技术主要从日本引进,这说明我们在微电子、光电新材料、航空工业基础等方面基础仍然薄弱,只有航天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神舟”载人飞船的连续升空便说明这一点)。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努力实现产业升级,将是提升武器装备水平乃至整个国防现代化的保障。有了科技上全面同世界接轨,中国武器装备才能全面追赶国际先进水平,这正是回首新中国60年武器发展历程得出的结论。

哪里有什么“中国威胁”

□ 张召忠 (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海军少将)

中国海军建军60年来,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前,主要是打基础阶段,虽然质量有些差,但该有的武器装备都有,如驱逐舰、护卫舰、常规潜艇、核潜艇、鱼雷和舰炮等,但是这些东西与周边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虽然当时武器装备不是太好,但海军打赢了很多局部战争,对保卫我国海疆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是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9年这20年,人民海军没有太大的发展。这是军队的“忍耐”时期。海军是一个花钱的军种,没有大量的金钱投入,装备就难以发展。这个时期,国家进行战略转变,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大战”转移到和平建设的轨道,从过去的以安全为中心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军队投入的经费很少,20年中每年基本只有80亿~90亿美元,分到海军就很少了。海军的军费大都用来维持生活,基本上没有钱买装备,少许装备费多用于维修保养。这段时间我们的海军落伍了,本来差距就大,在这种情况下差距更大。

第三阶段是1999年以后。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这个事件直接刺激了中国领导人,深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再次警醒国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提出经济建设与军队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军队结束了“忍耐”,国家逐年加大对军队的投资。1999年以来这10年虽然时间很短,但人民海军的发展速度非常快,10年相当于过去几十年。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海军的武器装备落后于美、英、法、俄,但比其他国家强。从周边国家看,印度虽然拥有航母,但就武器装备的质量和水平而言,比中国海军差得多,差距至少在10年以上;日本海军虽然在宙斯盾舰艇、轻型航母和常规潜艇方面比较先进,但综合作战能力比中国海军还是要差一些,起码规模要小得多,另外它没有核潜艇、没有核导弹、没有远程导弹;韩国海军水面舰艇较好,有轻型航母,但与中国海军相比差距更大。中国海军综合作战能力在亚太地区应该是名列前茅的,这是我个人的评估。

国外媒体在妖魔化中国的同时,炮制了“中国威胁论”。仅就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而言,从海上力量看,我们与美国相比:美国有11艘航母,全球机动,中国最新的驱逐舰才六七千吨,15艘这样的舰艇总吨位才相当于人家一艘航母,怎么比?60年前的太平洋战争中,美国的航空母舰就在太平洋与日本展开海空大战,6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驱逐舰才开进印度洋反海盗。在2008年韩国海军举行的国际观舰式上,30多个国家的50多艘舰艇,包括美国的华盛顿号航母亲临助阵,没有航母的中国只好派出了哈尔滨号驱逐舰。当这样一个阵容出现在眼前的时候,世界还会相信“中国威胁论”吗?究竟谁威胁谁,难道不是明摆着的吗?说到航空母舰,日本的独岛号轻型航母已经服役,宙斯盾导弹驱逐舰也已服役,印度已发展了三艘航母,拥有了核武器,试射成功了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战略导弹,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并正在进行载人航天和登月的探索。而中国的航空母舰还没有出生,更不用说战斗了,连战斗都打不了怎么去威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要想在崛起中好好生存,当前最需要的是韬光养晦,增强忧患意识!

《大国重器》读后感 篇4

(一)观后感:

2、《大国重器》:我国第一部宣传装备制造业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共6集,每集为50分钟。

第一集《国家博弈》第二集《国之砝码》第三集《赶超之路》第四集《智慧转型》第五集《创新驱动》第六集《制造强国》。

《大国重器》 观后感

《大国重器》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一部展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成就的大型纪录片,该片历时两年多摄制,走访北美、中东、亚太等地,精选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机床、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电气装备、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船舶、关键零部件、节能装备等十余个重点领域,深入18家行业领军企业,讲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制造强国》系列专题故事。

这部记录片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展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也是我国近30年来工业体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史的缩影。

第一集《国家博弈》讲述中国瓮福集团拿下了沙特政府投资50亿美元的磷肥选矿项目的世界范围招标,湘潭电机厂能够独立自主生产大吨位自卸车后和掌握风力发电机的制造技术后这些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应用,以及振华港机在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制造取得大发展后打破了之前钻井平台的建造都由西方国家垄断的状况等一系列专题故事。这些故事告诉了我们国家之间的竞争,从来就是实体经济的竞争,而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装备制造业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技术水平,所以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装备制造业的竞争,装备制造业的竞争正体现着国家之间的博弈,而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正在崛起,我国的经济水平也正在飞速发展。

第二集《国之砝码》讲述了西气东输工程中加压站必须的核心设备压缩机组最初的10年全部依赖进口,而我国举一国之力来研发关系到国家能源战略发展的关键设备,打破了核心设备压缩机组全部依赖进口的现状。不仅如此,在国家中的地位几乎和钢铁同样重要的乙烯,它提炼设备的研制生产同样需要压缩机。沈鼓集团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台百万吨乙烯装置的心脏———裂解气压缩机组试车成功,这标志着国家重大化工项目的核心主机从此实现自主独立制造,进口产品的价格被迫下降一半,所以乙烯压缩机的国产化是中国在重化工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压缩机是能造了,可压缩机的制造却要依赖国外高端的数控机床才行,而数控机床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具有超经济价值的战略地位。大连光洋集团承担了国家的重大专项研制任务,走上了自我研制高端精密数控机床的艰难历程,打破了国外对精密机床出口中国的控制。就这样我国一路打破了对进口设备的依赖,打破了外国公司的垄断地位,自此不在这些行业受制于人。在不断追求独立自主,打破外国垄断的过程中我国一大批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也因此崛起,其中具有代表地位的企业就有徐工集团,它生产了世界上最大的起重机并完成了极限吊装试验。这些先进的机器制造企业已经席卷全球,它们成为国之砝码,肩负大国使命,冲破国际垄断,自主创造模式,让更多来自制造强国昂贵的机器价格,开始归于合理,平衡的砝码向中国制造加力,关乎国家命脉的装备制造能力,让国家的经济安全得到保障,它强硬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的脊梁。

第三集《赶超之路》这一集主要讲述我国的装备制造企业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正在实现赶超。中国北车唐车公司制造的CRH3动车组各项技术参数均达到世界一流的先进水平,创造了运营速度、载客量、节能环保、舒适度四个世界第一。北京第一机床厂通过成功的并购德国科堡公司,掌握了重型龙门数控机床技术,已成为数控铣床的领跑企业。沪东中华集团在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运送液化天然气的LNG船的制造后,登上造船极端制造赶超的顶峰,摘下了世界造船业“皇冠顶上的明珠”。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要加强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我们国家的脊梁。中国装备制造的赶超之路,就是中国人日益追赶美好生活的富足之路。

第四集《智慧转型》这集讲述中国制造业崛起和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机械零部件却需要依赖进口,核心部件中国不能造,中国开始研发高端产品,里面具体讲了山推集团对高端推土机的制造,并将自己生产的各类工程机械的关键零部件,打入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陕西鼓风机公司转型作能量转换的系统服务商和总包商,在金融危机冲击制造业的年代反而利润上升,西门子、GE、爱默生等知名跨国公司加盟其中,共同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解决方案。还有沈阳机床集团将高附加值的“机床大脑”———“飞扬”智能操作系统作为主攻方向取得成功,全球第一台智能数控机床诞生,并独创机床4S店销售网络并全面布局等。国力的竞争就是实体工具制造的竞争,中国越来越多的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经历从中低端产品生产到高端机械研发的蜕变过程。智慧转型中国装备制造业正在经历的一场转型,一次革命,它每分每秒都在改变着中国。从观念转型带动结构转型,不断突破行业边界,以总包和服务赢得先机,让机器充满智慧,让销售走向极致,突破中国制造“空壳化”,这是迈向高端制造的国际路径。

第五集《创新驱动》讲述济南二机床厂生产的大型智能汽车冲压生产线,创新设计以独有的冲压技术和自主研发的智能技术让生产线全部生产实现了智能化,这条生产线得到了福特公司的认可,获得了福特汽车美国两个工厂全部5条大型快速智能冲压生产线订货合同,实现了从分包商到总包商的“蝶变”。上海电气集团不断跨越,世界上最大的120万千瓦超超临界汽轮机正在这里研发,其研制的大型船用曲轴,使中国实现了半组合曲轴制造的零的突破。双良集团参与制定溴化锂制冷机、智能化锅炉、立体停车设备等产品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引领世界产业潮流,运筹帷幄,将要革命性地解决全球能源问题。中国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三十多年在转型高端设备研发、生产以后,开始对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方面更加重视。当中国的机器制造能力越来越扎实、越来越稳健地向高端攀升,创新的能力也开始大规模出现。创新驱动将助力中国企业一步步走向世界高端制造领域。

第六集《制造强国》主要讲述正泰集团变压器生产、发电装备、输变电装备、光伏太阳能制造、飞机、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等等先进装备制造业。中国装备正在装备着世界,但是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问题依然是困扰中国的大问题。制造强国从浩瀚的宇宙,到蔚蓝的海洋、再到广袤的大地,从传统的制造领域,到世界潮流最前沿,中国装备制造已经今非昔比。全球第一的制造总量,令世界瞩目。未来10年,完整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将会建立,基本掌握高端关键核心技术,产业竞争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今天的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5

大国崛起所介绍的是不同时期在世界上有着显赫地位的九个国家。正如纪录片中所说的一样,这些大国崛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有民族凝聚力、重视思想文化的繁荣、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后发国家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加快现代化步伐等。

纪录片是按着文艺复兴后的时间顺序进行讲述的。距离文艺复兴最近的世界大事便是新航路的开辟,随之崛起的便是以“海洋时代”为名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葡萄牙是欧洲大陆上统一较早的国度,在当时的欧洲大陆上,邻国西班牙还未统一,德意志还在百个部落的战争之中,英国和法国也是一片混沌。良好的世界形势便为其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未出海的里恩王子大兴海洋事业,开辟了从好望角驶向东方的航线,最早进行海上贸易。之后统一的的西班牙,在善于用人的伊莎贝尔女王的统治下,先后走出了哥伦布和麦哲伦两位伟大的航海家,走上了与葡萄牙不同的殖民掠夺道路——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及环游世界。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在于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然而两个大国在殖民掠夺的巨大财富下,也付出了本国工商业严重衰弱的代价,崛起不久的大国衰弱了。

最先崛起的两个大国因为香料,金银掠夺的诱惑,带着欧洲人勇敢的心最先尝到了殖民掠夺的甜头,他们为之后英国法国的发展起到了导航,但是法国的邻国荷兰却靠着民族的独特智慧创造出了国家的发展。靠鲱鱼起家,以造船打败英国,再用钱财从贵族手中买下城市自治权。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纪录片中说“十七世纪是荷兰的世纪”同前两国不同的崛起方式最终也因为本国土的自然因素,使荷兰失去了霸主地位,接下来的霸主自然是同荷兰竞争多年的英国。

英国的发展是历史书上的介绍内容。英国的的发展史,在我看来事实上便是葡萄牙西班牙与荷兰的结合版,即对外掠夺和对内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方式。这使得英国的霸主地位维持了很久,直到两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的消失及战争中巨大的花销使其成为今天发达国家中的重要一员。

之后崛起的法国,因为先进思想的不断涌现渐渐崛起,无论是帝国还是共和国还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巴黎公社,都是一次又一次的伟大尝试,都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虽然二战使这个充满活力的国家消失殆尽,但是在戴高乐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带领下,法国恢复了往日的光荣,开始重新谱写属于自己的激情岁月。德国和之后的日本,是两个有着极大相似之处的国家,兢兢业业,刻苦创新奋斗的民族精神,对应着两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就在现在,德国和日本的产品一直保持着高质量,高诚信的称谓。高度重视教育,科技成为两国崛起的垫脚石,然而浓厚的封建残余,封建思想又使两国步入了军国主义道路,并因战争大受打击。强大的生产力保护了饱受战争打击的两国经济,才使得德国现在几乎不受欧债危机影响,日本经济总量稳定领先。

最后介绍的是沙皇俄国-苏联和美国。沙皇俄国用过度专制做代价崛起,与之对应的必然是灭亡。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在20世纪进行冷战的大国,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崛起方式。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依靠无产阶级领导,巨大的资源财富成功得到发展。在二战后更显发达,然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导致了这个国家的覆灭,新生的俄罗斯,虽不如原来强大,但依然成为现世强国。至于美国,靠着独立自主的发展以及一战时的大发战争财,脱颖而出,美国本土仅进行过南北战争,这使得生产力得以保留。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美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由此开始主导世界。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6

主要介绍了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客观公

允地解读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国的崛起史,让我对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发展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一直以来都有怀疑,为什么欧洲发展的那么快,难道仅靠英国的工业革命,还有法国的革命吗?那么又是谁带动了整个欧洲的发展呢?看了大国崛起我才明白,欧洲的发展史从海洋开始的,这要从葡萄牙说起,公元1143年,一个独立的君主制国家葡萄牙,在光复领土的战争中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了罗马教皇的承认,这是欧洲大陆上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然后在葡萄牙国王恩里克的带领下,葡萄牙启动了征服大海的行程。也正是海上之路使葡萄牙摆脱了贫穷和落后的境遇,也打开了欧洲历史崭新的一页,葡萄牙的近邻西班牙也看到了海的巨大的财富,并于葡萄牙一同竞争海洋上的财富,西班牙渐渐习惯了掠夺殖民地得来的财富,不去投资本国的工业,而转身购买国外昂贵的商品,久而久之,国内的工业极度萎缩,而货币又急剧贬值,人们却还沉迷于消费。我们知道,一个机构极有可能因为没有能力做出改变而“死亡”。我也知道葡萄牙和

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时期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不能做出改变而衰落。

其实这里面最让我感情趣,也最让我着迷的是面积只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半北京,它的名字叫作荷兰。14世纪时,荷兰的人口不到100万。当时约有20万人从事捕鱼业,小小的鲱鱼为五分之一的荷兰人提供了生计。从捕鱼业开始,(荷兰)产生了和东北欧、英格兰、南欧、非洲的贸易。由捕鱼的传统产生了海上(贸易)的传统。地处西北欧的荷兰,面朝大西洋的北海,背靠广袤的欧洲大陆,欧洲的两条主要水道,从这里入海。为了排涝,荷兰人修建了多条运河,构成了当时欧洲最发达的水上交通网。这些优势使得荷兰具备了成为欧洲新的商品集散地的可能。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前所未有的商业繁荣,也为荷兰提供了成就商业帝国的历史性机遇。如果说,早开始远洋冒险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主要是依靠暴力去进行赤裸裸的财富掠夺,那么,紧随其后的荷兰人由于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同时也积累着足以让自己强盛起来的竞争技巧和商业体制。荷兰人是一个商业王国,这个国家的人民热衷于商业,可以说这个国家是一个由商人建立起来的国家,因为国家的制度法律等

等都与商业就有密切的联系,最早证券交易所也是这个国家创办的!这个国家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当西班牙人向荷兰人发出统治的信号时,荷兰人竟然同意了西班牙人的要求,他们并不在乎谁去统治他们,他们只要安全,和商业贸易。但是西班牙的贪婪,终于让荷兰人推翻了西班牙的统治,对于那些领导独立战争的商人们来说,他们最想得到的不是政治权利而是商业利润,所以,他们希望找到一个强有力的保护者,由他来照顾荷兰的安全,而自己去照顾好自己的生意。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出现了:荷兰人将自己的国家托付给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英国女王爽快地同意了做他们的君主,并派出军队保护荷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是,精明的商人们很快发现,英国女王收取的保护费,实际上比他们赶走的西班牙国王还要高。

1588年,在奥兰治亲王威廉的领导下,七个省份联合起来,宣布成立荷兰联省共和国。这是一个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国家。很多历史学家说,它是世界上第一个“赋予商人阶层充分的政治权利的国家”。我第一次见到由商人处分政治权利的国家!这也是荷兰至今都是一个发达的国家的最好的证明!他们善于经商和理财。当然还有好多好多的大国的崛起和衰落!打

开视野,向发达国家学习,无疑是后发国家走上强盛之路的开端。学习的目的是赶超。在历史上,像俄罗斯一样实施赶超战略的后发国家,还有德国和日本。他们构建的社会体制,他们所走过的现代化道路,和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五百年前,因为海洋,人类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台,大小强弱的国家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五百年后,因为天空,人类进一步拓展了这个舞台的空间。当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同步知晓天下事的时候,世界变小了。世界也变大了。1961年,一个叫加加林的苏联人离开了地球,第一次在太空中飘荡行走。一个月以后,美国的阿连·小谢泼德也上了太空。他在太空飞行时不断说的一句话是:地球外面的世界真美好。从地球仰望天空,是那样地遥远清澄,偶尔飘过的云彩,会遮住人们的视线。云彩的上面,将会是什么呢?是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温床,还是未来大国竞争的疆场?或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已经放弃陈旧的思维模式和全球对峙时代的种种偏见;或许,在未来的五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世界的发展仍将经受各种考验。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荷兰,一个位于欧洲西北部的小国家,面积是今天的北京的两倍半,但它却是世界第三大农业出口国,仅次于美国和法国。

在八百年以前,这里只有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从12世纪到14世纪,才逐步形成了人类可以居住的土地。直到今天,荷兰仍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位于海平面以下。但就在三百年前,就这样一个小国家成为了当时欧洲的“海上第一强国”,他们几乎垄断了世界的海上贸易。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荷兰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它的迅速发展成为史上的一个奇迹。曾经是依靠捕鱼为生的小国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欧洲一个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以及荷兰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它的崛起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我们先从荷兰历史说起。

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前所未有的商业繁荣,也为荷兰提供了成就商业帝国的历史性机遇。作为中间人、代理人、加工者和推销商,荷兰人从葡萄牙和西班牙那里装载香料、丝绸和黄金,然后把它们运销到欧洲各地。返航时,他们又为这两个最早的海上霸权国家运去波罗的海产粮区的小麦、瑞典的铁器、芬兰的木材,以及自己生产的海军补给品。

1579年,来自荷兰北方七个省的代表在这间大厅中签署协议,组成军事同盟共同对敌。1581年7月26日,来自荷兰各起义城市的代表在海牙郑重宣布:废除西班牙国王对荷兰各省的统治权。同年,七个省份联合起来,宣布成立荷兰联省共和国。这是一个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国家。

在17世纪的时侯,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来聚集资本,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比纽约的证券交易早了三百年,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还率先创办现代银行,1609年成立阿姆斯特丹银行,比英国银行早一百多年。并发明了我们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积聚了巨大的财富,经济的发达支撑起荷兰在世界上的强势地位。

一个国家的经济决定了它的政治,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一国想要崛起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一个国家能否长期维持经济大国的地位,取决于它是否有商业自由和学术自由,很难想象一个钳制言论、窒息学术的国家,会有真正、持久的经济繁荣。所以经济的繁荣益需要教育做后盾。

从大国崛起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育转载自百分网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大国崛起荷兰观后感

在欧洲西北部,有一个和英国隔海相望的国家,它的面积只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半北京,它的名字叫作荷兰。

在八百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没有人烟,只有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从12世纪到14世纪,才逐步形成了人类可以居住的土地。直到今天,荷兰仍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位于海平面以下。

如果没有一系列复杂的水利设施阻挡,荷兰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每天将被潮汐淹没两次。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一个仅有150万人口的荷兰,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

荷兰人创造奇迹的故事,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叙述呢?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7

前段时间去看了《厉害了,我的国》,看到对中国高铁的介绍,当时就想着要找个机会好好的了解一下中国的高铁,因此找了《大国速度》来看。

《大国速度》作者自称高铁见闻君,通过此书讲述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有到新的创新发展之路。结合自己的专业有几点感受:

1、对产业有了新的看法:一个优质的产业足以带动一个民族的崛起

近期在进行产业小镇的研究,发现在国外很多产业小镇都是由一个企业带动起来的,比如说德国沃尔夫斯堡由大众汽车而闻名于世,美国的好时小镇因好时巧克力而广为人知,法国的依云小镇因依云水而声名远扬。一个优秀的企业足以带动一个区域的发展,同样一个优质的产业足以带动一个民族的崛起。

高铁作为一个产品,它的形成从产业链上来说,既需要铁轨建设,又需要车辆研发、生产,还需要大量的周边零配件支持;从产业使用上来说,对物流、服务业从很大的带动;从带动效应上来看,降低了区域间的时间成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从产业销售来看,对外输出,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所以,作为产业规划从业人员,我一直认为,产业规划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非常慎重的事情,一个好的产业规划,会改变一个区域的发展。

2、对事情有了新的看法:不要着眼于眼前利益,看事情要长远

看这本书,其实就是在看中国高铁的发展史,而这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在创造历史。在高铁发展阶段,有众多知名学者参与,并因为观念不同,支持的高铁产品不同,产生过很多分歧,因各种原因也让中国高铁走了不少弯路。但事实证明事情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如果自己不能成为推动历史车轮前前进的支持者,那最起码不要成为阻碍者。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8

――引自《大国崛起》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一定了解中国经历过无数个**时期,又从**不断走向和平,如果出一个选择题的话,你选择和平还是**?我想作为普通的百姓的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和平。但是,这样的选择就真地对了吗?

老百姓闲下来的时候,总会觉得活的不那么壮烈,于是关于英雄的故事就会成为一种调剂生活的话题,大家都知道英雄更多地出现于乱世,乱世中的平民有更多的机会成为英雄,这时乱世的苦难已经淡漠了他的色彩,留下的只是关于英雄的梦想和传说。而我想说的是不关英雄的事情,是一个比英雄更为重要的关于乱世的话题,那就是伟大的思想。

伟大的思想和乱世有关系吗?有,当然有。且看我的理由: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思想高峰时期,那就是春秋战国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就是离我们很近的五四时期,试问这三个时期难道不同时又是中国历史上最**的时期吗?这是一种巧合呢?还是有着必然的联系?

我之所以立论**时代与伟大思想的产生存在必然联系的依据有四个:

一是任何伟大思想的产生必须经历来自多方的强烈的思想碰撞,这种思想的碰撞要求各方必须势均力敌,而后才能产生剧烈火花,从而引导出的思想光芒。多重的势均力敌的思想只有在**时代才有可能发生,尤其是中国。大家知道在大一统的和平年代,作为强大的中央政权必然谋求思想统一,古往今来,莫不如此,**时代这样的禁制才会放松。

二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思想家们都要在能够保住性命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合着留,不合则去,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所以**时代的知识分子反而能够畅所欲言,并无顾忌。这里不让说,就到别处说。如果在和平年代,一个公然和强大政府倡导的主流思想唱反调的人是不可想象的,哪个地方你都呆不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时代,那就很自然了。

三是**时代,强势者都要延揽人才,要谋求统一之策,统一国家只靠武力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有哲学思想做为行为依据,思想家这时就成了奇缺之物,各种强势力量必然会孵化各种不同的思想为其服务。

四是知识分子的天然秉性是要不断的追求,通过超越前人而显示自己的价值,在和平年代,知识分子本身受到的具有主宰地位的主流思想的压抑,人格中叛逆因素会在**时代肆意宣泄。

在为了能印证我的说法,就拿刚才讲到的三个思想高峰来说事:

先从第一个高峰说起吧,那个时代离我们太久远了,但那个时代的思想巨人们的伟大思想成为一个横亘在中国历史上至今也无法超越的高度,那些巨人的名字: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孙武子……使后来几千年的中国思想家无人敢称大师。中国现代却到处都有大师,真的、假的且不论,却没有一个人妄称自己是思想大师,即便狂傲有如李敖者,也望之却步,不过这话还不能让李敖知道,否则他非要称自己是思想大师,还真没有几个人能够劝得了的。

遥想那个久远的春秋战国年代,王权衰落,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好多国家一夜之间冒了出来,兼并战争接连不断,诸侯为求争霸,延揽人才,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孙武子们,纷纷开山凿河,各成一派。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各种思想相互影响,相互争论。当时各国诸侯大都知道要尊重人才,尊重思想,所以,对持不同思想的各派的学者兼容并包,都受礼遇,允许其“合着留不合则去”。学者们可以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和随意议论政事。刘向《别录》记载说;“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说的就是当时各派学者的定期聚会,各学派代表人物在此阐发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批驳与他们观点不一致的学派。他们争论既要对不同观点进行洁难,还要张扬自己的主张内容从自然开始,涉及人生、社会、道德、王霸乃至整个宇宙。还有吕不韦以三千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时,思想氛围也是宽容的,允许充分的争论,再如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如此等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可以说正是因为频繁的兼并战争使各国统治者尊重思想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思想的自由碰撞才催生出这个时期的伟大思想,并一举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社会的以后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高峰是汉亡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说起魏晋南北朝的思想还必须从汉朝谈起,汉朝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统一的国家要求统一的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地”。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使儒学在其后两千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里被视作正统官学。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所形成的儒学思想重压成为**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思想叛逆的最重要的精神根源。魏晋时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重大转折。

我们知道魏晋时期的文人讲究名士风度,喜欢谈玄,按张英基先生的说法:“魏晋时代,是一个充满着战争和饥馑、阴谋和残忍、悲歌慷慨和背信弃义、寻欢作乐和潇洒风流的时代。由于社会的**,礼教的虚伪,不少士人为了逃避现实而信奉老、庄,寄情于山水。他们蔑视礼法,追求虚静超然的精神境界,于是玄学清谈之风兴起”。譬如那时候的名士都喜欢奇装异服,还有的就干脆少穿衣服或不穿衣服,有人当街抓虱子并吃掉它,而旁若无人,有人惯用“青白眼”看人,有些人以豪饮为荣,像刘伶、阮籍那都是能喝酒的好汉,中国文人的好酒之风就是从他们开始的,喝醉了什么都可以轻狂,哪有什么礼法在眼里。而且魏晋名士恐怕是世界上最早吸毒的人,他们喜欢吃一种叫“五石散”的东西,吃完之后,浑身燥热,满街狂奔,令人羡煞。种种怪异行为的背后,是魏晋名士对传统的儒学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强烈叛逆,在这样的冲击下传统的礼教束缚逐渐转向松弛,先前那种思想独尊的局面被打破了,各种思想活跃了起来。玄学是在儒学高压下的一种思想解放,是向老庄思想的一种回归,是在人性上追求自由的一种表现,东晋以后,玄学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并改造了佛学,造就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禅宗。为中国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打下了思想基础。可以说正是一个强大王朝的瓦解后的**时代为这种思想叛逆提供了历史机遇。

第三个高峰就是五四时代了。我们都不会忘记中国在近代的衰落,到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甚至走到了亡国的边缘,中国本土文化孕育出的思想已经不能给中国找到出路了,中国向何处去第一次成为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摆在了国人面前,好在封建王朝已经解体了,又开始了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有一场我们谁都不会忘记的、著名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和科学两面这旗帜,猛烈抨击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使中国思想传统在那时发生了断裂,而这种代价为中国换来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是各种流派兼容并包、自由辩论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是几千年来中国接受外来文化思想最深刻的年代,也是中国人思想解放最彻底的一个时代,尤其是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大国复兴读后感 篇9

自“五一”开始,央视新闻推出记录性节目《大国工匠》,节目分为八集,分别讲述八个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中国工人。他们是劳动的楷模,有着愚公那份坚定不移的精神。

胡双钱,一个专门加工大飞机零件的工人,是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技师。35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曾面对其他高薪资好工作的诱惑却无动于衷,几十年的职业生涯,加工过数十万个零件,零件的精密甚至达到一根头发丝的大小,而所有的的零件中没有一个是次品,他被称为航空“艺人”。日日夜夜全身心投入在自己的岗位,对家庭的照顾少之又少,也获得无数奖项,是对家人的安慰,年老的他依然想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多做十几二十年的贡献。

同样为航天事业献身的还有高凤林,与胡双钱不同的是,高凤林从事火箭方面的工作,他被誉为火箭“心脏”焊接人。0.13毫米的焊线误差,一次焊接工作就要数万次点焊,工作的艰辛有时候让他十分钟都不敢眨一次眼,连呼吸都很小心。高凤林,国家高级技师,每一个焊点都凝聚着中国人的梦想,这些梦想随意火箭飞向太空,探索宇宙。

捞纸大师周东红,三十多年置身于捞纸的过程中,是宣纸工艺高级技师,每做一张纸就有上百道工序,每一天数不清的纸张,每一天都是重复着捞纸的动作。所有的纸都被他捞出了质量,捞出名气。正因如此,国内许多著名书法家都点名用他做出的宣纸。从业多少年,敬业多少年,把每一件产品都做出最好的质量,同时也把自己的技艺练得深厚。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岗位,每一个岗位都会有那么一种精神:奉献自己,贡献他人,贡献社会,坚定不移的站在自己的岗位。

看了讲述这三人的节目后,我感触很深。这些人是多么伟大,多么敬业,为了集体的利益,牺牲小我,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同时他们的细心与执着更值得我们去学习,传承无畏的精神。有一句话说得很对,“劳动最光荣”,无论劳动者从事什么工作,他们都是光荣的,他们的工作都是神圣的。

“五一节”,国家统一节假日,是为了让所有人知道劳动者的存在,劳动者的不容易。美好未来靠劳动去创造,放下安享,让自己种出劳动的果实,尽自己所能,为国家和他人多做贡献。

看大国工匠颁奖有感

一个国家的底气,除了依靠高素质高文化的国民之外,还需要一群不畏艰苦、在国家科技技术第一线奋战的技术工人们。他们也许读的书并不多,没有什么高学历,是走在人群中会被淹没的普通人,可他们依靠自己出色的技术,为国家带来一笔笔不菲的财富,让国家日益富强,他们演绎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神奇。

《大国工匠》是20“五一”开始,央视新闻推出八集系列节目。这系列节目讲述了高凤林等八位不同岗位的劳动者,靠着自己过硬的技术,用灵巧的双手,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追求着职业技能的完美,最终脱颖而出,为民谋福,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八位劳动者,八位工匠。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他们的成功之路就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成为了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了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本质上,匠人起源于手工业, 匠人精神首先意味着个性化,而不是标准化,是“匠心”独运的雕琢,而不是刻板的流水线生产。反观我们教育,教育不是工业,而更像是农业,需要教师花费时间与精力深入学生的心灵,翻土、施肥、浇水、除草、间苗。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开花,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结果,甚至我们也不敢肯定,每一株幼苗都能开出美丽的花,都能结出硕大的果。但我们依然执着、依然努力,教育需要在和煦的阳光中,春风化雨,潜滋暗长,需要灵魂的安静,需要耐心的等待。做教师真的需要有“匠心”。

“匠心”的背后隐含着的是专注、技艺和对完美的追求。在教学中,“匠心”可以让孩子们莞尔一笑,学习瞬间变得幸福而快乐;能够使枯燥的知识立刻展现神奇,终身难忘;更会令师生的交流,欢快顺畅,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追求“匠心”应该是每位教师的职业意识。

做教师,就得像个手艺人一样沉浸其中,心无旁骛,在激情飞扬和挥汗如雨之中,享受教育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和幸福。慢慢地陪伴,静静地等待,悄悄地聆听,不浮躁,不显摆。

“匠心”就是用简单的心做单纯的事。法国思想家蒙田曾说过:“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如果教师都能始终潜心教育,那么就能摒弃浮躁、功利,回归教育本真。人的一生,需要选定一把椅子,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年轻时读过师范,毕业时他问父亲自己该干什么?父亲告诉他,如当教师,就好好当,不要做歌唱家的梦;若是想当歌唱家,那么你就去做歌唱家的梦,不要在两把椅子中间彷徨!他的歌声,至美,至纯,他的一生,至简,至定。生活中的确有许多把诱人的“椅子”,但不是每一把“椅子”都适合每一个人,我们只有根据自己的条件与特点,摒弃浮躁,抵御诱惑,坚守定律,坚持只坐那一把适合自己的椅子,才会有希望获得成功,它或许不是最美的,却是承载你最多喜怒哀乐的物品。人的一生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即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人的内心简单了就会快乐,专一了就会强大。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著名作家王蒙曾说过:“人的一生要做许多事情,但最重要的不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是清醒地知道自己不应该做什么。”因此,教育工作不能太复杂、太繁琐、太神秘,应当多一点“留白”,让学生轻松一点,多一点自主选择,让学生有兴趣一点,多一点宽容悦纳,让学生自信一点。

“校园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工匠,必须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的教育固然需要教育家,但更需要大量的一线教师。既然做不了教育家那就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教书匠”,将“工匠精神”带到工作之中,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2019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晚上在吃饭的时候爸爸叫我说《大国工匠》开始了,赶快吃完来看,我说中央一套又有纪录片了,老爸说你来看看就知道了。放下碗筷坐在沙发上陪着老爸老妈一起看节目,随着节目的递进,爸爸的评论也越有水平,言语的评价一直在影响着我的认知,同时老妈说把心得记录下来周一和你们的学生记录下来。看了这个颁奖典礼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陈行行,他和我相仿年龄,为什么他就能取得如此成就呢?分析原因感悟如下: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陈行行不仅勤奋更爱琢磨、学习,他的技术水平靠得不是简单的熟能生巧,面对每天上演的个个难关,知识阅历起到了关键作用,使得他在难关节点上能够及时产生奇思妙想的办法。最早单位引进一批分子泵,里面的动叶轮是分级的。做分级,通俗来讲就是拼接,但效果不是特别好。动叶轮设计多达144片薄壁叶片,最高转速高达每分钟9万转。144片叶片一致性的加工难度可想而知,有没有既能提高效率又能质量达标的办法呢?

深思熟虑之后,陈行行完全推翻了以前的工艺手法,对设备、程序、加工方法进行优化,最终成功做出了整体加工的动叶轮。加工效果非常好,由原来加工需要9个小时,到现在只需要2个小时。效率提高4倍多,加工质量更是大幅度提高。除了练习,去图书馆充实学习是他的第二大事。理论与实际结合,让他攻克一个个难关,体会到知识这种强大力量的价值所在之后,他更加热爱学习。“整个社会都在飞速前进,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自己绝不能安于现状,一定要不断学习,终生学习,在数控加工领域永葆创造力和竞争力。”

“知识今天不学,明天就缺。”正是用这种厚积薄发的力量,陈行行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现实,也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责任意识,才让他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用陈行行自己的话说就是:“人生只有一次,不拼不精彩,我要凭着实力和勇气,大声说出‘我行’。”作为老师,我也想告诉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人生只有一次,不拼不精彩,我要凭着实力和勇气,大声说出‘我行’。”

上一篇:公关策划下一篇:软件测试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