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起源

2024-07-02

资本主义起源(共8篇)

资本主义起源 篇1

摘要:资本主义起源一直是学界争论纷纷, 莫衷一是的问题。本文对当前新流行的关于资本主义起源几种学说作扼要介绍, 借以对我们认识这一问题, 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关键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起源

资本主义, 源于资本, 原初指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即:私人业主占有生产资料, 通过雇佣劳动力生产, 以获取利润, 也即常说的雇佣关系。但是, 资本主义到底怎么来的, 目前依然众说纷纭。除我们熟悉的马克思的资本主义起源学说外, 还有两种学说:

一、马克斯.韦伯和桑巴特的精神起源论

马克斯.韦伯和桑巴特, 都是德国人。前者著有《现代资本主义》, 后者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两人都认为:资本主义起源于人们精神和观念的变化, 即资本主义精神。

但对资本主义精神, 两人的理解则完全不同。桑巴特把资本主义精神分为:“企业精神”和“市民精神”。“企业精神”是最初始的, 主要表现为人们最初对金钱、货币的“贪欲”追求。这种追求, 通过“冒险”、“探险”与扩张侵略观念相结合, 形成所谓的“征服的精神”, 也即“企业精神”。可是, “企业精神”不能单独产生资本主义, 还须“市民精神”的配合。由于资本主义产生, 必须把货币和交换价值原则注入商业中, 所以, “市民精神”所包含的经济的合理性、个人的节俭、准确地计算等观念, 恰为“企业精神”提供了金钱、货币“所需要的准确计算”。由此, “企业精神”和“市民精神”相结合而形成的精神、伦理观念, 创造了资本主义。

至于资本主义精神怎么创造资本主义:桑巴特先提出了“需求经济”和“营利经济”概念。认为:在前资本主义制度时, 占支配地位的是“需求经济”:即人对物品的自然需求。那时, 人们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可在资本主义方式下, “营利原则和经济的合理主义”成为支配地位, 经济形态也变为“营利经济”;经济的目的主要是追求利润。从而, 营利、竞争和合理性作为一种经济观, 形成资本主义精神的重要成分。营利导致了竞争;而竞争又“使一切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倾向于合理化”, 即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合理化。这种精神改变了人们的精神观念, 形成新型“企业家”。接受“这种精神的人, 将其转化为行为, 便创造出资本主义新的经济生活和经济组织。”

韦伯也认为资本主义起源于一种精神伦理观念。这种精神、伦理观念源于受西方宗教和伦理观念影响的合理化观念。这种合理化观念渗入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因此, 寻找资本主义起源, 就应通过分析其宗教和伦理观念。这种宗教和伦理观念, 就是新教, 尤其加尔文教。

首先, 新教的“天职”观念, 造就了资本主义勤奋工作的精神。按加尔文教:上帝要求每个人必通过勤奋工作才能光大上帝所赋予的荣誉。因此, 人要得救, 就不能只靠个人善行的积累, 而应依靠勤奋工作、生活节俭、财富积累, 此即“天职”, 并以勤奋所得成果来证明上帝拯救的意旨。其次, 新教要求人们为善。使人们的生活目标、行为日益明确化、合理化。行为的合理化与“天职”精神相互促进, 形成一种全新的生活观念。受这种生活观念的支配, 人们努力奋斗, 并尽可能算计行为所获得效果的价值。于是, 一种以专注的现实目标、克俭的生活作风、勤奋努力工作和合理的行为算计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精神产生。进而, 这种精神, 又影响到人们的社会行为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天职观念, 培养出大批尽职、勤奋的资本主义企业家和政治官僚及雇佣工人, 形成独特的资产阶级经济伦理。同时, 由于上帝的保佑, 人意识到只要不超越正确的界限, 使用财富无可指责, 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追求金钱利益。于是, 对经济的追求逐渐取代对天国的热忱。宗教的根系慢慢枯萎, 最终为资本主义的世俗精神所取代。

二、厉以宁的资本主义起源论

厉以宁, 中国经济学家, 著有《资本主义的起源》。他从比较经济史角度, 先将产生资本主义的母体------封建社会分为刚性和弹性体制, 然后, 再将资本主义分为原生型和非原生型两种类型, 以此来解释资本主义起源。

刚性体制社会, 等级制和身份制严格, 社会流动不易, 应变能力很差;弹性体制社会, 等级制和身份制不严格, 社会流动性强, 权力结构易变化, 社会应变能力强, 遇到危机可自我调整。原生型资本主义, 即由封建母体内部自然生发的资本主义, 如:西欧国家;非原生型资本主义, 即依靠外部力量推动而生成的资本主义, 如:日本、朝鲜等。

在厉先生看来, 两种资本主义产生方式其所以不同, 完全在于封建社会母体内部刚性体制和弹性体制的不同。刚性体制中, 由于权力结构固定, 行使权力的方式僵化且不容易改变。各权力间也易滋生某种“异己力量”。后随着这种“异己”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 与体制内的权力中心发生冲突, 最终促使封建社会逐渐分解, 并逐渐孕育出资本主义因素。对非原生型, 按厉先生对日本资本主义产生的解释:日本封建社会是刚性体制, 由于“缺乏体制外的权力中心与异己力量以及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 使它只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 加之, 过渡主要“是由体制内转向体制外的”, 所以, 封建残余十分严重。

以上对资本主义起源的看法, 是从不同的角度立论。这些观点的提出, 无疑对我们认识资本主义起源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07.

[2]厉以宁.《资本主义起源》[M].北京:商务图书馆, 2004.1.

[3][德]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M].王燕平, 侯小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4.

资本主义起源 篇2

我是_号选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必修三第十三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下面来介绍一下本课的说课流程,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首先通过分析教材的内容、地位作用和学生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学重难点,然后制定相应的学流程,最后是我的教学反思。

我们高中历史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就开始了模块化专题式的教学,而必修三正是高中必修三大模块的文明史部分。本课位于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承接了必修一中《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启发了本单元下面两课《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同时又与上一个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有对比,也与学生接下来要学习的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相呼应,所以本课在教材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课在内容上就是围绕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来展开的,在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的背景下,主要讲了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以及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主张,侧重点不同,他们之间是继承发展的关系。根据课标要求的分析呢,本课的重点是掌握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难点是理解思想家的观点并进行评价,理解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

我们面对的是高二文科的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维的能力,掌握阅读、分析、方法,而且他们在必修一中已经学过有关雅典民主政治的知识,对于理解本课的内容有帮助。但由于他们还没有学习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的相关内容,学生对于本课中几位思想家的观点和人文主义的内涵这些抽象的概念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学生兴趣也不是很高,因此在教学中要利用图片、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是本节课要关注的点。

在新课导入中我选取了宙斯和赫拉的神话故事,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希腊神话中的“神”在形象上和性格上具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得出具有人性化和人形化的特点,通过小故事能够让学生将抽象的人文主义思想转变为具体,在导入中就感性地初步认识人文主义。并从导言入手选取了泰勒斯和赫拉特利特的名言,让学生感受古代人们主要关注对象的变化是从神到自然,那关注的下一个对象就是由自然到人,由此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溯回马克思主义起源之时 篇3

关键词:历史;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

提到共产主义起发源,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共产党宣言》,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取得一致认识,并研究了宣言的整个内容和结构,由马克思执笔写成。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

在今天,重新阅读深切影响了这一百多年人类社会进程的著作,我们还能从其中获取对现代社会有参考意义的东西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宣言”的第一部分“资产者和无产者”,从宏观角度上阐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他们之间与生俱来的无法消除的矛盾。整个社会生产技术和效率的提高,要求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其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与之适应,于是社会分工明确化高效化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了。而这样的生产关系也的确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的明确化和制度化。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还改变了社会关系和人文文化等深层方面的东西。在“宣言”原文中,这一点紧接着资产阶级的产生,书中这样说道:“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在今天我们也接触过不少描述资本主义社会中由利益冲突引出的丑陋面目的文学名著,其中不乏葛朗台和高老头这样极其典型的人物形象。然而身处21世纪的我们,或许真的难以去想象当时欧洲社会中所发生的种种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了怎样一个地步。

继续向下阅读,“宣言”开始讲述作为无产阶级主体的工人阶层的形成和发展。出乎我意料的是,文章在这里和后文,并没有着笔于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阐释,而是这样来描述:“由于机器的推广和分工……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因此,花在工人身上的费用,几乎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但是,商品的价格,从而劳动的价格,是同它的生产费用相等的。因此,劳动越使人感到厌恶,工资也就越减少。”

反复阅读思考这段文字,其间的逻辑关系推导着实让我有些困惑。在“宣言”中对工人阶级维生艰难境况的解析,集中在了工业、机器生产的发展和由之带来的劳动价值贬值上。这一点在文中的逻辑推导下看起来确乎如此,但总觉得以此作为工人阶级悲剧境遇的解释缺少说服力,也并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里我们概念中“剩余价值剥削”的相关内容。这些內容在马克思的著作当中可以看到。

“宣言”的第二部分开始阐述共产党人的理论核心和共产党的最终行动目标:消灭私有制。其后的第二部分,都是在进行与反对共产主义的各种观点的辩论,我从这些辩论的言辞中感受到了“宣言”是以“共产党人就是要怎样怎样”以及对反对者所维护的东西的剖析和对其中蕴含的黑暗揭示来驳斥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

想要理解这些辩词确实不容易,尤其是其中关于家庭关系的相关辩论。我对“宣言”中所反复强调的资本主义社会家庭关系完全被利益关系取代,实在是无法理解。“宣言”中那些关于家庭关系以及“公妻制”,还有其他激烈和露骨的言辞,使我感受到了厚重的历史间隔感。我们,或许真的无从切实感受和理解那个年代奋斗着的共产党人的心境。

“宣言”的剩余部分,则是真正体现出了这份文件作为一份公开宣言的号召和宣示目的和决心。“宣言”在此对欧洲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形式以及共产党对各国运动的支持行动作了概括的阐明。团结一切力量来发展解决该国主要矛盾和问题的共产运动。最后,“宣言”的结尾做出了战斗决心宣示和号召:“共产党人……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号召,冲破了历史的重重迷雾,至今仍然深深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内心。让旧世界为之颤抖并恐惧的,正是这简单的文字中所蕴含的无产阶级的巨大力量和坚定信心。彻底摧毁旧世界,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运动受到种种巨大阻力的根源所在。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篇4

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2.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内容概述】

本课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代希腊产生的智者学派,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这些思想对后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上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尤其像“人是万物的尺度”等逻辑思维较强的命题,需要学生充分、深入的思考。教学中要结合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图片和史料,讲清基本史实,阐释基本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教师提供的文字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力求对概念理解透彻。

【设计思路】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本课内容的核心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状况围绕教学核心设计五个问题。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自主课堂阅读,解读分析相关材料、研讨探究与核心内容相关的时政热点等方式,在教师点拨下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技能,积累学习经验。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难点:理解思想家的哲学观点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平台

【教学过程】

导入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怀的一段骄傲而又温暖的记忆。当今世界唯一能把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国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并能激起人们高涨热情的就是四年一次的奥运会。当奥运圣火点燃,“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响彻云霄的时候,谁能不对古希腊人油然而生敬意?这是古希腊人为世界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啊。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奥运的故乡希腊,去感受一下古希腊文化的人文精神。

一、单元引言简析

1. 标题引出“人文主义”概念

人文主义: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狭义地说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

2. 起源于何时,如何发展的?

学生阅读引言,分层。教师明确:

起源于古希腊:由敬畏“神”到关注“人”

发展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注重人性,宣扬人性的力量,形成人文主义思潮

进一步发展于“启蒙运动”: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会。科学和理性成为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理想社会的思想武器。

二、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智者学派

【问题探究】

什么是智者学派?(概念)为什么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会出现智者学派?(原因和背景)智者学派的主张有哪些?影响如何?(主张和影响)

1.“智者学派”的概念

有偿传授辩论、演说、修辞的技巧和参政知识的职业教师,自称“智者”。反对派认为他们巧言善辩、假冒智慧,称其为“诡辩学派”。

2. 那么当时的希腊为什么会出现智者学派呢?

①政治因素: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参与政治生活成为每个公民生活的重要内容②古希腊工商业发展,奴隶制经济繁荣(在广大奴隶的劳动基础上,古希腊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哲学的成长提供了物质条件)———根本原因③人的地位的提高(民主政治制度和每个公民参与政治意识的加强,使人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

最后教师强调:提示并强调学生学习时要注意理解“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3. 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4. 研究领域:

人和人类社会?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

5. 思想主张:

①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③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强调其思想主张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实质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哲学名言在当时具有反传统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看到23页的学思之窗这里所说的“人”,就是指人的感觉。意思是说,认定事物的本质,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这就对神灵的存在提出了大胆的怀疑,让人取代神的地位,树立了人的价值尊严,是西方人本主义的最初表现,具有反对神灵崇拜传统观念的重大意义。

【问题探究】那么这句被誉为吹响人文主义的号角的名言到底有没有不足之处呢?人真的是万物的尺度吗?

(多媒体显示)

●2011年10月5日,广东龙川县上坪镇村民因林地纠纷引发持枪斗殴致1死3伤。

●2013年4月1日,上海复旦大学枫林校区研究究生黄洋遭室友林森浩投毒死亡。

●2016年1月5日,宁夏银川犯罪嫌疑人马永平因债务纠纷拎汽油纵火,公交车大火17人死亡。

●2016年3月23日,陕西西安中学18岁史学奇才林嘉文自杀身亡。

6. 影响:

智者学派的积极主张及评价

积极作用:①对雅典民众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②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消极作用:过分强调个人的感受,认为没有是非之别,给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方便之门。

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伦理道德,导致雅典社会世风日下,引起了其他思想流派的批判。其中以苏格拉底的主张最为卓越。

三、人文主义思想的升华:苏格拉底

【问题探究】阅读课文并思考:“美德即知识”主张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

1. 背景:①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②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整个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以“雅典的牛虻”自居,他的使命就是要叮咬、责备、劝说雅典这匹迟钝、昏睡的骏马,使它惊醒。

那么这只牛虻他有哪些重要的思想主张呢?

【问题探究】结合以下材料归纳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要认识你自己。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知识才是美德。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教义。”

———苏格拉底的演讲

2. 思想主张:

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建人们道德价值观,挽救城邦制度(界定什么样的“人”)

②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源于知识(知德合一);(什么样的“人”才有思想)

③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怎样获得知德)

④主张“认识你自己”,提出善是人内在的灵魂,作恶是出于无知,教育可使人人是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怎样获得知德)

比较苏格拉底和智者的异同:

相同点:把人类及其社会作为探究的课题;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注重人、人性;

不同点: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

3. 意义:

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的哲学家。

教师展开简述:美国的哈佛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它的校训是这样的:“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以真理为友”。由此可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在西方影响巨大。

四、人文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1. 柏拉图出身雅典显贵,是苏格拉底的学生,20岁拜苏格拉底为师,跟他学习了10年。

他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人文思想。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更以学识渊博著称,在逻辑、伦理、政治、经济、文艺理论和自然科学中的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物理学等方面都颇有研究。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被后人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有哪些思想主张呢?

【问题探究】为什么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答案要点:①柏拉图关注人类社会,在《理想国》书中,根据智慧品德把每个人明确分工,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唯心)②亚里士多德主张真理高于一切(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

【课堂小结】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使人类创造了神和宗教,中世纪的欧洲成为神所主宰的世界;对自然界的反思和探究,又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洞察宇宙。随着希腊奴隶制经济进一步繁荣,雅典的奴隶制的民主政治发展起来,人类开始注重研讨“人”的价值和力量。于是在公元前5世纪叶以后的希腊奴隶制时代产生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最早萌芽,他们的代表人物是智者学派和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等。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代希腊产生的智者学派,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这些思想对后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填写表格,依据课文,归纳概括古希腊人文主义者的主张,比较他们的异同并说出人文主义发展的线索?

【课堂练习】略

【课后作业】阅读苏格拉底之死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读后感或历史随笔,谈谈自己个人的思考及感悟。

附:学生习作

折翼鸟的轮回

永登一中1105班梁振萍

公元前399年,对于世界来说是一个值得哀悼,更值得纪念的年季,卓越的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用自己美丽的生命,向人间绽放了一朵永垂不朽的花朵,给世界留下了一道永世不灭的痕迹。

当时,年已七旬的苏格拉底被指控不接受既定的雅典信条,权贵指控说他有邪恶行为,好管闲事,寻求天上地下的事情,颠倒是非,蛊惑人心.于是,雅典人便抓住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成为傀儡政权首领这个把柄,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两项罪名把他送上法庭,苏格拉底并没有选择对自己有力的证据,也没有为言论自由进行辩护.引起了陪审团一些人的不满,最后以281票同意,222票反对的民主表决结果,判处苏格拉底极刑.如果苏格拉底认罪,可以缴纳罚金或选择放逐的方式代替死刑,但苏格拉底拒绝了,他坚守良心和真理比生命更重要。弟子们都认为最后养的判决不公正,不应当去尊重和执行,所以在行刑前的一个月里劝老师越狱,不难理解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制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也许我们会说恶法非法,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所以苏格拉底依然选择了留下。

没错,苏格拉底是离开了,早在公元前399年就离开了,但那离开的仅仅是他的肉体,在时光的轮回隧道中,折翼鸟在无时不刻的挣扎着,坚持终究为他赢得了一份坚强,信念,也为他给予了一份动力,他那伟大的思想,走过了炎夏,度过了严冬,终究永远的留在了人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时间之人,而在当时的雅典,他的思想却以尖锐的剑尖直刺社会的心腹,直打制度的巴掌,看吧,那腐败的制度和腐朽的社会在一个个受苏格拉底思想影响人们的足下,日渐被踩成泥!

曾今,他被腐败的制度束缚在失去自由的鸟笼中,腐朽的社会让他成为一个只能在记忆中幻想的无奈之人,而现在他那伟大的思想和他那飘然的灵魂却永永远远地在明空中刻下了一道永恒的信仰,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信仰,我们这代代有思想的人类才成为了世间万物的尺度和永世不可替代的主宰者!

超现实主义摄影的起源与发展 篇5

由此可见,“超现实主义”由来已久,只是那时没有被系统的概括和深入的探讨过。

一、“超现实主义”的由来

(一)超现实主义与达达主义

超现实主义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从达达主义(1)演变而来,迅速占领了文学、艺术等领域,这种文艺思潮的理论依据来源于受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2),强调“无意识”,致力于挖掘人类深层次的意识,从而把现实中的观念和潜意识、梦境等融合,认为只有摆脱现实的束缚才能呈现出真正真实的世界。

达达主义这个流派仅仅存在了7年,它的出现是必然的,是顺应时代的,从达达主义演变到超现实主义的过程中后者逐渐吸收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等新元素,对视觉艺术领域有深远影响,直到现在其理念和表现形式仍然很活跃。

(二)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鼻祖

谈到超现实主义绘画的鼻祖其实要追溯到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的北派画家波许,他以善于表现地狱、天堂、神鬼闻名于世,作品充斥着神秘与怪诞的想像,代表作《人间乐园》主要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代表人间、地狱和天堂,画面中有屁股上扎着箭的带着头盔的类似蛙类的生物;比人类体型还大的巨大水果;像教皇一样高高在上的老鼠等,在早期,人们认为这些画面只是用来娱乐和哗众取宠的。把他形容成喜欢画怪物的人,但是收藏他画作的人却坚持认为,这才是人类最真实的内心感受。直到二十世纪,学者确信波许的作品有更深的内涵,富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其意义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

二、超现实主义摄影的兴起

(一)达利与超现实主义摄影

超现实主义摄影深受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和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而推动超现实主义摄影进程的人物不得不提二十世纪最富影响力的四位艺术大师之一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他把荒诞的梦境与深受文艺复兴大师影响的惊人技艺结合在一起,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著名人像摄影师菲利普·哈斯曼受达利绘画作品影响拍摄作品《达利与原子》,在没有数码后期的年代,摄影师使用钢丝和绳索把物体固定在空中,配合快门速度完成了一幅人、椅子、水、动物和油画全部悬浮在空中的照片,成为早期比较典型的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法国先锋电影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根据达利的一个梦境,拍摄了从头至尾都毫无情节和逻辑性可言的超现实主义电影《一条安达鲁狗》。本片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那是人类最难解读的潜意识,是一次荒诞的梦境和情感的宣泄。这部超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具有很强的先锋性、时代性和革命意义,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和大胆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令这部杰作不容忽视。

(二)超现实主义摄影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这一流派的艺术家认为用现实或写实的手法表现客观世界是古典主义的特点,而现当代艺术家应该探索和挖掘的是前人没有涉猎过的人类意识、文化等领域。所以人类无意识的梦境或是潜意识里的思想活动,即便是看起来毫无逻辑甚至是荒唐的,也都成为超现实主义摄影师的创作题材。在早期,没有数码后期的支持,超现实主义的摄影师们在暗房里,利用剪刀和浆糊把胶片重新拼凑组合,形成全新的搭配,可以是把单一物体夸大变形,也可以创造出具象和抽象的结合,这是现实和荒诞的冲击,产生出奇特的效果。

很多人对超现实主义的摄影作品无法解读,那是因为超现实主义的摄影作品不是根据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普遍经验作为创作题材,摄影师们不是在做客观记录,虽然拍摄的物体都来源于真实世界,可是其表述意义又绝对不同于所在的原本世界的意义,它们像是符号一样被赋予新的含义,像是密码又像是暗示,或是情绪的渲染或是祈祷和平又或是叛逆的政治,所以想要解读这样的作品,要用主观的意识尝试理解,正所谓有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美国摄影家杰瑞·尤斯曼堪称是一位特技大师,不过他的战场在暗房。在他的照片中,常常出现泉水、森林,他凭借精湛娴熟的暗房工艺技巧将平日中常见的自然景观和人物重新组合,使画面呈现出梦境般的效果,因为这些正是反复在尤斯曼的梦境中出现的场景,被视为他信仰一般的存在,这些影像被他带到现实生活中来。他那异想天开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暗房技艺赢得了世人的瞩目。他的摄影风格正如他在自白中所说的:“尽管暗房可以切断我和外面世界的联系,但是我在暗房中的活动,又和外面的宇宙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在暗房里,我可以静下心来,进行内心的对话,把我在外面拍到的影像和我内心的思绪结合起来。”

杰瑞·尤斯曼于1967年获得古根海姆奖金,1972年获国家艺术基金会捐赠。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以后代数码后期开始流行时,杰瑞·尤斯曼仍然保持他纯正的传统暗房工艺制作。

曼·雷是美国唯一的达达主义奠基人,他是个不知疲倦的实验派先锋人物,总是不断的尝试新的摄影技法,他曾将被摄体直接置于光源和感光材料之间,通过物体的轮廓和阴影的透射成像,现在仍然有很多摄影师受益于他的这种尝试。这种不使用底片就可以成像的技法打破了传统的摄影认知。无疑曼·雷的实验精神为摄影注入了新鲜血液,他和李·米勒一起发明了中途曝光法是在暗房操作中途做一些特殊的实验行为,比如,显影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开灯,使感光材料开始曝光,这样感光材料上面放置的立体物体的形状会开始显现,与前面进行到一半平面影像相结合,这是虚幻与真实相融,创作出一系列感召力非凡的作品。

《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画面中一双晶莹美丽又透着忧伤的大眼睛,充满戏剧色彩的睫毛,为了使画面富有质感,曼·雷用小玻璃珠代替了真实的眼泪。画面动人,撩拨心弦,这不正是超现实主义现实和意识的融合和碰撞吗?

法国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勒松拍摄的画面虽然源自真实,但又无限的趋近于内心,是现实与理想梦幻的结晶。

布勒松是“决定性瞬间”观点的提出者,是闻名全球的纪实摄影大师,但是他的一副摄于1936年的作品却带有超现实主义的味道。那是在英国乔治六世的加冕典礼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观看这一盛事,相信所有人都在目不转睛地盯着仪仗队,可是布勒松却在关注一个躺在报纸堆里入睡的人,他一定是早早的就来占座,可是太困了,所以反而睡着了。整张照片充斥着浓浓的喜剧色彩,明明是真实的写照,却透露着俏皮和夸张,这像不像一张摆拍的照片呢?布勒松把自己形容成蚀刻家或水彩画家,他说“要时时刻刻地观察事物,就像跳舞一样,在有意识和下意识之间摆动,突然地发现并抓取那些刹那间的、自然出现的、直观感觉的景物”。

达利曾指出:“使整个真实世界成为不可相信的东西。”“大家都相信摄影影像故有的真实性,而照片又能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控制或改变现实,所以,摄影就成为推翻人们通常所坚持的关于事物‘真实性’的看法的理想手段。”

结语

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艺术流派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这种文学思潮和美学观点却影响深远。超现实主义在摄影领域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这些理念为后起的摄影师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成功的实验成果,不仅启迪了很多摄影的前卫先锋,即便是忠于纪实摄影的摄影师也大受启发,能在现实生活中捕捉到超现实的一面,正是超现实主义对他们的影响。

摘要:超现实主义摄影发展至今对摄影在精神意识领域和艺术表现形式方面都影响深远,可以说这种文化思潮是一次伟大的革新,无论是艺术摄影、纪实摄影还是商业摄影都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超现实主义的理念,使得艺术家们能更好的探索自我,更深入地挖掘意识深层的真相,从而我们看到了震撼人心的创作,令人拍案叫绝的经典创意和甚至能引发社会层面人民共鸣的杰作。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精神意识,表现形式,革新,引言

参考文献

[1]蒋勋著.写给大家的西洋美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2-1.

[2]伊安·杰夫里著,晓征,筱果译.摄影简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12-1.

资本主义起源 篇6

关键词:合作社;合作思想;传播

合作主义思想不是在中国本土产生的, 合作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合会有着本质的区别。“五·四”前后, 中国知识分子为了救亡图存, 掀起了学习西方思想的高潮, 使中国进入了一个伟大的思想解放时代。这一时期, 西方激进思潮与自由思潮在中国传播迅速, 成为当时中国的两大主流思想。所谓激进的思潮就是想借助革命的手段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理想的、平等的、革命化的中国。而自由思潮则是幻想用社会改良的办法把中国发展为一个民主的、自由的、现代化的中国。其实, 在激进思潮与自由思潮之外, 中国知识分子还学到了西方的社会改良思想———合作主义思想。合作主义思想既不赞成用激进革命手段的阶级斗争, 也反对自由主义的社会改良。正如早期合作主义鼓吹者汤苍园 (1881-1931) 所说:“合作是反对资本主义的, 其势力所及, 将破坏经济帝国主义而有余, 但它的方法, 则与马克思主义不同。合作主义不注重革命而注重建设, 不假手国家而期成于团体, 其进也渐, 其行也远。”合作主义者主张以平民合作、阶级合作、和平渐进的改良方式来建设新的社会秩序。其原则可以概括为两点:不通过阶级革命;不借助国家政权。温和的合作主义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它吸引了一批知识分子为鼓吹和建设合作主义而努力, 同时也吸引着政治和社会的领导者们, 进行着一些改良农村的尝试。在合作主义思想的吸引下, 华洋义赈会、乡村平民教育运动、乡村建设运动、国民政府、共产党都在农村兴办过合作社。

一、西方的合作主义思想和合作社的诞生

合作主义思想最早兴起于19世纪中叶西欧的空想社会主义运动中。合作主义者认为, 人类社会并不存在阶级差别, 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分, 他们主张建立合作社把消费者联合起来, 本着自助互助的精神, 以协同合作来确保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 并幻想通过合作社的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 取消利润, 消除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使资本主义自行灭亡。

在西方, 近代的合作主义主要以两种形式发展起来:一是消费合作社, 二是信用合作社。1844年的罗虚代尔先锋社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合作社。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在近代合作史上曾留下成功的经验, 并制定出流传至今的合作社原则, 至今仍为各国合作社效法, 因而, 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成为合作社起源的标志。

1844年, 世界上最早的合作社———罗虚代尔先锋社诞生, 因为它诞生在英国早期的工业中心曼彻斯特附近的罗虚代尔镇, 所以命名为罗虚代尔先锋社。罗虚代尔先锋社是最早的消费合作社, 该镇在英国纺织工业的中心地区, 全镇有两万多人, 纺织业很发达, 手工制造的毛织品和法兰绒在英国享有盛名, 1820年, 该镇引进了第一部棉织机, 以后又陆续引进各种纺织机器。资本主义的机器生产给凭借手工技巧谋生的小生产者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灾难, 该镇的小手工业者无法与现代机器生产的工厂竞争, 相继破产, 小手工业者不得不沦为现代工厂的雇佣工人。随着失业者的增多, 工人的工资进一步降低。该镇工人也曾为推动工厂立法、争取十小时工作制、反对降低工资进行过一系列的罢工斗争, 但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而没有满意的结果, 一些受欧文思想影响较深的人把改善处境的希望寄托于合作社运动。1843年有13人发起组建合作社, 草拟出一套合作计划, 他们根据以往合作社失败的经验教训, 特别是部分成员有经历合作社失败的亲身体会,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讨论, 商定组建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1844年, 罗虚代尔镇28名纺织工人创立“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 当时, 每名工人出资一英镑创立“先锋社”, 他们组织了一个合作购买的代理机构, 以批发价购进商品, 以零售价卖出, 将所得的利润分给社员, 使工人而不是商人得到利润。从这里可以看出, 罗虚代尔先锋社是一种供销合作社。

而另一种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则起源于德国。德国雷发巽组织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社, 开创了世界农村信用合作运动的先河。雷发巽 (1818-1888) 是农村信用合作的创始人, 出生在德国汉姆。1845年任威压布许市的市长, 1846年和1847年的农业歉收, 使广大农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这种情况下, 贪得无厌的肥料商及土地介绍商更趁火打劫。农民失去了在经济上的独立地位, 并且他们的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这种情形使雷发巽受到很大的震动, 决定设立市消费合作社, 向一般社员供给廉价的面包和优良的种籽。1849年, 雷发巽转任佛兰马斯菲尔德市市长, 在六十多位富裕平民的赞助下, 他设立了一个救助合作社, 以五年归还为条件, 供给农民肥料。但是, 农民除了需要肥料之外, 还需要金钱, 于是, 雷发巽决定设立农村信用合作社。1852年, 他转任赫德斯多尔夫市市长, 两年后在该市设立了合作社, 工作范围极其广泛, 一连经营了十几年, 这个合作社是真正的信用合作社。

雷发巽创办的信用合作社, 目的是使农民免受高利贷剥削, 并促进农业生产和防止农业灾荒。贷款期限较长, 利率较低, 希望农民都来入社, 同时很注重社员的道德品性。他的理想是让农民从信用合作社出发, 逐渐将农村的一切事业, 都以合作方式举办, 然后可以改变农民的生活。他希望设立一个管理中枢, 指导监督各社, 定期将农民全部结合起来, 形成经济上的一大势力。

这两种合作社都获得了成功, 到19世纪末期, 罗虚代尔先锋社已经发展到12000多名社员, 每年有100万英镑以上的交易额。消费合作社达到1500多个, 社员有1200多万。德国也有了上千个雷发巽式信用合作社。

二、合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世纪早期, 西方的合作主义通过留学生和社会主义学者传入中国, 当时中国的报刊将合作社称为“协作社”、“协同组合”、“协社”。早期介绍合作主义的有覃寿公、汤苍园、朱进之、徐沧水等人。1919年, 曾经留学美国的薛仙舟将“cooperative”一词翻译成“合作社”, 从此这一译名就成了标准。因为这一译名在意义上更加接近中国传统的民间组织———合会, 因而广为流传。

此后几年, 留学生发表了40余篇有关合作社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数是从外国翻译而来。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徐沧水认为:中国的城市需要消费和信用合作社运动, 以减轻城市平民的贫困。覃寿公也指出, 中国最需要的是雷发巽式的合作社运动, 因为中国到处都是贫困的小农, 信用合作社可以使他们免受高利贷剥削。

所有的合作主义宣传者都认为, 合作社是有益于穷人的经济组织, 中国应该实行。这一时期, 合作主义者的宣传吸引了一大批的志同道合者。如1920年, 当时正在四川读中学的伍玉璋, 在读完了徐沧水关于合作社的文章以后, “直如徘徊在歧路的人, 寻找到一块指路碑似的, 因此即以合作为志业”, 30年代以后, 伍玉璋成为致力于合作主义的宣传者。

三、合作主义思想的中国本土化

早在清朝末年, 西方合作主义思想就传入了中国。清末时, 京师大学堂就开设有“产业组合”课程, 向学生介绍了现代合作思想的基本原理。随后, 一部分经济学者通过著书立说对合作主义进行了更系统的介绍。江廷襄所著的《银行新论》中的“人民银行”就有大量篇幅谈信用合作问题, 刘秉麟编著的《经济学原理》一书则通过介绍“平民银行”以及“消费者之联合”, 论述了信用合作思想和消费合作思想。

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在中国固有的封建旧思想遭到批判的同时, 合作主义的宣传局面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变。一部分知识分子把它看成是改造中国社会的最适当方法。他们主张通过组织合作社来进行生产、分配、消费、社会教育, 以致建立政权, 并幻想用不流血的和平改良办法, 建立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的新社会。其中, 薛仙舟和他所组建的“平民学社”对早期合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影响甚大。在他们的努力下, 西方合作主义开始和中国落后的农村社会逐渐结合, 实现了合作主义的本土化。

薛仙舟不仅仅是合作主义的宣传家、理论家, 他还是中国早期合作事业的实践者。他曾经留学过美国和德国, 尤其是在留学德国期间, 他逐渐树立了较为坚定的合作主义思想, 并终身致力于发展中国的合作事业。通过对德国合作银行制度的学习和研究, 薛仙舟相信这种制度对于解放贫民意义重大, 能够在中国发展使用。回国以后, 在复旦大学任教期间, 他开辟了宣传合作思想的根据地, 阐扬合作知识, 造就了一批合作人才。1919年10月, 时任复旦大学教务长的薛仙舟和该校的一些教员、学生发起并组织了中国最早的合作组织———上海国民合作储蓄银行, 其宗旨是“补助小本营业, 提倡合作主义, 鼓励同胞储蓄, 解放平民经济”。他们希望“以这个银行为经济解放的起点”, “以合作的精神谋平等之利益, 废除特殊阶级”。1920年5月, 复旦大学学生组成的一个旨在研究和宣传社会改造方法的团体———《平民》周刊社。1921年12月, 《平民》周刊社改组为平民学社, 以“研究合作主义、提倡平民教育、发展平民经济”为其宗旨。平民学社很快变成了介绍和研究西方合作主义的团体, 结合合作主义思想来探讨中国的现实问题。“五·四”以后, 《平民周刊》是中国宣传合作主义的最主要阵地, 也是中国致力于发展合作事业的知识分子的领导中心。据统计, 到1924年7月《平民》停刊止, 五年内共发表800多篇有关合作社的文章。

平民学社一开始竭力提倡在城市建立消费合作社, 并试图以此来解决中国城市社会与劳工问题。随着中国社会各阶层关注农村问题, 学社逐渐把关注的重心从城市转向广大的农村。在寻求西方合作主义与中国农村社会结合点的过程中, 农村合作社受到了各阶层很大的关注。合作主义者认为, 信用合作社是中国农村社会根本改变的第一步:由国家举办信用合作社, 发展农村合作运动是改造中国的唯一路径。

*本文属湖南省民族学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基金项目 (HNYTZ004) 。

院)

摘要:1844年, 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合作社——罗虚代尔先锋社诞生。之后, 合作主义思想在中国不断传播。1919年, 留学美国归来的薛仙舟将“cooperative”翻译成“合作社”, 从此这一译名就成了标准。1920年5月, 复旦大学学生组成的一个旨在研究和宣传社会改造方法的团体——《平民》周刊社, 后来, 《平民》周刊社改组为平民学社, 以“研究合作主义、提倡平民教育、发展平民经济”为其宗旨, 大力宣传合作主义思想。

关键词:合作社,合作思想,传播

参考文献

[1]、陈岩松.中华合作事业发展史上册[M].台北台湾商务出版, 1983.

[2]、陈意新.二十世纪早期西方合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J].历史研究, 2001 (6) .

[3]、伍玉璋.中国合作运动小史[M].中国合作学社, 1927.

[4]、林嵘, 侯哲葊, 李敬民.中国初期的合作思想史[J].合作评论, 1943 (1) .

[5]、方之恺.中国合作运动概略[J].合作半月刊, 1933 (2) .

[6]、戚其章.复日大学的合作运动.五四时期的社团[M].社会.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79.

[7]、国民合作储蓄银行旨趣书五四时期的社团[M].社会.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79.

[8]、平民学社章程五四时期的社团[M].社会.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79.

[9]、陈意新.20世纪早期西方合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J].历史研究, 2001 (6) .

资本主义起源 篇7

目前,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问题, 学术界有多重意见, 有自发性的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潮的说法, 有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教条主义的说法, 有对抗以国民党为代表的西方意识形态的说法, 也有不断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失败, 进而摸索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说法, 但是不论是那种学说, 其存在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上述的种种说法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后续中国化进行的动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的革命伟人们不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探索积累的经验。这个过程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探索, 也是多重原因的综合影响所带来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的首要因素必然是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 这是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所必须的, 是一种自发性, 历史性的需要。中国早期的革命人士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纲要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众多思潮之一, 其原本是建立在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学说, 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探讨的暴力推翻政权, 反对压迫又是早期中国革命人士反对压迫的重要精神与理论支撑, 其恰恰符合中国人民反对压迫反对侵略, 反对阶级迫害的重要思想武器, 同时苏联的红色十月革命的胜利也为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指导理论提供了良好的先例。

其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起源。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来说是舶来品, 是崭新的理论, 其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相比是短暂的, 同时, 马克思主义也并不是针对于旧时代的中国的理论。这种初期的尝试必然会造成失败与不断的尝试, 在失败与再改进, 这个过程则可以看做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一种自发性的的民族化进程, 也可以看做是中国革命人士对于自身理论的不断坚持与顽强斗争精神的体现。但是, 不论是哪种因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都是在不断的失败与经验中成长与开展的。尤其是近代以来, 以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为首要目标的中国与战乱时代的国家是不同的, 公民自由与人权带来了更多的懈怠, 而国家的不断对外开放则带来了更多的、驳杂的意识形态冲击, 马克思主义原本的理论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的发展, 同时马克思主义中也没有预料到是中国这个农业为主的国家去直接践行马克思主义, 跳跃式发展, 去发展共产主义。可以认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的要求, 是国内外环境的要求,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于未来的探索的要求, 这是一种不断在尝试中的创新与坚持。

第三,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 毛泽东在其《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明确的日出了反对教条主义, 反对对于书本内容的照搬, 反对对于起亚社会主义国家的单方模仿, 提出了中国革命发展要依靠了解中国情况的中国同志的伟大论断。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不断论断与指导给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指导, 同时毛泽东巧妙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许多问题。因此,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 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必然的也是正式的,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开始。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中断

历史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进程也停止过, 1938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词语是当时的党中央领导人中的重要词语, 并且直到新中国建国之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党领导人的重要思想。但是, 在建国后, 不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这一思想, 究其原因, 作者认为主要有2个方面。第一是迫于当时苏联的压力, 苏联在二战胜利之后逐步成为了超级大国, 当时的斯大林是完全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思想的, 斯大林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发展是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李林体系中进行的改进, 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中国领导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私有化进程, 这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 而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的改变与实践, 因此不能够称之为马克思主义, 斯大林认为只有列宁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因而, 迫于苏联的压力与反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称法一度停止。第二是当时的党和领导人对于毛泽东思想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毛泽东思想还没有完全的成型, 这是致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思想暂时中断的另一因素。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新开始

新的历史时期, 出现了新的世情和国情, 不仅马克思主义民族性问题严重凸现, 而且马克思主义时代性问题也严重凸现。由于时代不同, 国情不同, 每个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式也不同, 这就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向新境界。

因此, 综上所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发展是曲折的, 是在不断的困难与不断的实践中得到的完善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义就是脚踏实地地不断的探索、创新, 不论遇到失败还是挫折都应当继续坚持,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涵, 创造出属于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创新才能够保持党和国家的先进性, 才能够推动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创新, 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继续赋予中国庞大的生机与动力。

参考文献

[1]侯小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释义[J].学习与探索, 2010 (05) .

资本主义起源 篇8

关键词:恩格斯,法哲学,马克思主义

一、法哲学的范围

法哲学是一门哲学与法学结合的专门知识, 但要定义之, 却显得非常棘手, 就如同“问一位法学家‘什么是法律?’就像问一位逻辑学家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什么是真理?’同样使他为难。”“仅仅承认这样的事实”, “而不正面解答问者提出来的那个普遍性的问题。”但我们仍旧需要给法哲学一个定义, 至少需要将它限定在一个范围内, 给它一个中心议题, 否则我们无法将它与其他事物, 特别是法律科学区分开来。“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法学理论学科”是普遍认可的法哲学定义, 在我国更为明确地剖析法哲学概念的是张文显教授, 其观点有:

(一) 法哲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二) 法哲学是一门应用哲学, 它提供了对法的一般理论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反思;

(三) 法哲学和法理学是两个交互使用并可以互相代替的概念;

(四) 法哲学, 特别是西方法哲学的研究对象一是法律和法律制度内部的关系, 二是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 张文显教授明确了法哲学的核心议题——“权利和义务及其相互关系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 同时, 权利成为法哲学的基石。

二、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及其当前研究

先看看现代西方法学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基本看法.考夫曼认为, 马恩的唯物史观确立了存在与意识的关系, 经济根基是变化的基础, 法律不具备独立性, 无产阶级专政将导入无阶级的社会, 国家与法律即应消失。博登海默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看法更加现代化和思辨, 他总结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认识“ (1) 法律是不断发展的经济力量的产物; (2) 法律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较低阶层的权力的工具; (3) 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作为社会控制工具的法律将会逐步减少其作用并最终消亡”。

国内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研究, 多数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其法学思想成熟并确立的标志, “法的物质制约性和阶级意志性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法学观”“终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被完整地揭示出来了”。同时, 《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对法律价值、法律历史发展、私法原理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考察。

三、为何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前述的关于马克思法哲学的思想特点, 在受到部分教条主义者的错误理解后, 恩格斯作出了有力的反击。而这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就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最好的诠释, 也是最好的发展, 在文章中, 恩格斯明确指出:

(1) 国家和法不是从来就有的, 在人类社会早期, 曾有过完全不同于国家和法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这种氏族制度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关系的必然产物;男女地位的变化也与这种生产发展密切相关。

(2)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家是社会陷于自身不可解决的矛盾中并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而又无力挣脱这种对立的承认。

正如前文所述, 法哲学的立足点是权利科学, 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坚持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认为权利的来源是物质, 而非“某种精神的外化”;恩格斯认为, 唯心主义法学家之所以颠倒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除了阶级局限之外, 一个重要的认识论原因就是他们在思维方法上用“表面现象”来代替这种现象的“真实内容”, 用主观的动机和愿望来代替决定这一动机和愿望的现实经济的关系。

四、沿着恩格斯的道路, 走向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法哲学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发展中的里程碑作用就体现在了他将马克思确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扩展成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 解答了困惑人们许久的关于法律的产生与国家、与历史、与民族、与宗教, 甚至与地理环境等等因素的关系;同时解答了人们关于法律发展的未来, 法律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更在历史资料的整理上, 回答了法哲学的根本问题——权利的产生与生产发展的关系。

恩格斯所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被列宁坚持了并发展了, 同样也被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法学派部分坚持了, 他们坚持马恩关于法律阶级性, 并在20世纪环境问题突出时发展了这一学说观点, 但他们并没有能够完全理解并坚持恩格斯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法学观。这是我们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需要避免的情形, 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法学派对法哲学的理解仍然对我们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借鉴的意义, 如何避免他们的错误, 如何在法学方法论上面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化, 却是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时必须要贯彻的。

法治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建国之策, 而法治的指导思想即是马克思主义法学,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 就必然需要深刻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寻找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就成为了理论探索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这个层面上重新认识恩格斯, 理论价值和理论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德]康德,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 沈叔平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2]卓泽渊, 法理学[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1。

[3]张文显, 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4]张文显, 法哲学范畴研究 (修订版) [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5][德]考夫曼, 法律哲学[M], 刘幸义等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湖北省京山县下一篇:社会认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