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感受

2024-06-25

《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感受(共11篇)

《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感受 篇1

观《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有感

首先,不得不很佩服导演迈克尔·摩尔。摩尔可以说并不是真正的影视圈的圈内人,他是一个用摄像机和话筒作为武器的政客,也是美国低层民众的代言人,被资本主义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胖子。

影片揭示了资本主义真正黑暗的一面。“富人更富,穷人更穷”是资本主义“钱吃人”的典型现象。片中提到“死亡雇农”,由此我对资本家的野心颇为震惊。利用公司职员的死亡来牟取暴力,实在是违背了本该有的人性、道德的社会方向。想想看,货币只是人类商品流通的手段而已。何以会出现如今这种不堪忍受的情况?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都预示着这后来发生的一幕幕。这使我想起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民众追求人性、自由和民主,而资本家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已然背叛了这一切。令人气愤的是,资本主义资本家竟然插足政界,公然以政府作为资本主义的工具,美国民主党在政界毫无话语权。同样令人堪忧的是,“利益资本主义”甚至已经跨进教堂和学校。片中以复活的耶稣调侃道,耶稣已不再是救世主,他向人民传教“金钱和利益”的宗旨。学校的每一个孩子都被灌输资本主义的理念。许许多多的巨头蓝筹股,花旗、通用、高盛等等都在摇旗呐喊资本主义的胜利果实。他们想带领更多人走上这条道路。用所谓“只要在这片天地付出努力,你的梦想就会实现。”诱人的话语来迷惑民众。美丽的金发女孩在电视台向观众说道“自己的致富之路”。资本主义以这样的方式来蛊惑美国当地老人向银行抵押仅剩的房屋。不久,一切都像预定好的一样,经济大萧条如期而至。华尔街的人们一下子惊慌失措。有人说,星期五听说经济不好了,立马从外地飞回来,星期一的公司都整个乱了。他们都在说,做决定的时候到了。必须得投票了。投票是当务之急。经济就要崩溃了。这就是资本主义?

一群保安破门而入赶走缴不起房租的民众;衣衫整齐的银行家没收被抵押的房屋;蓝筹股公司纷纷裁员数万;一家又一家大型工厂宣布破产倒闭;无数百姓流落街头。

资本主义的爱情故事?一切都是荒诞,资本主义对公众没有爱情,只有最大化利益。摩尔说,只要从椅子上站起来一起做点什么就不一样了。或许就是这样。

《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感受 篇2

一、儿童视角与反类型叙事模式

本片的最大亮点, 就在于完全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展开叙事。这种手法让人联想到了包括《铁皮鼓》、《城南旧事》等在内的中外经典作品。显然, 儿童视角, 便意味着以一种区别于成人的眼光来观察周遭的一切。但本片还不止于此, 为了塑造出一种童话意味, 导演有意打破了现实的规则与限定, 让主人公小杰克在片中具有一种童话般的世界观。这也让我们想起了类似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这样的作品。这无疑是一种创作上的成功选择。在杰克的·所展示出的不一样的世界:一个在成人眼里充满阴暗龌龊的“房间”, 却是小杰克用梦幻编织出来的乐园:他可以和家具聊天、嬉戏, 可以和墙上光影追逐、玩耍……杰克的天真烂漫和无穷的想象力让这样一个密闭空间变得美丽、欢乐且无边无际。

从类型上来看, 《房间》接近于悬疑与心理惊悚题材, 但创作者没有满足于一部公式化的类型片。尽管杰克与母亲的遭遇着实让人“细思极恐”, 但在整个前半部, 却体现出一种温情又残酷的混合氛围。创作者并没有沿袭类型电影传统上的“三幕剧模式”, 即“开头、中间、结尾”的模式来解读故事的方式, 而是把叙事重心和视角放在了受害者回归后的恢复和适应上。创作者以60分钟为界, 把时长120分钟的全片恰好分为两个板块, 且前后风格、节奏迥异。这是对主流类型电影模式的挑战。以《肖申克的救赎》、《飓风营救》、《怒火救援》、《空中危机》、《战栗空间》等悬疑生存片为例, 它们均体现出高度同一的叙事模式, 即开头——提出悬念 (被绑架) , 中间——重在过程 (如何营救) , 结尾——表现结果 (营救成功) , 且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而《房间》却阐明了更为清晰且完整的“道德前提”, 即脱离牢房只是身体的自由, 而释怀过去的痛苦才是心灵的自由。完整的道德前提由四个部分组成:一个指向美德的语汇 (virtue) , 一个道德缺陷的语汇 (vice) , 一个良性的结果 (success) , 一个恶性的结果 (defeat) [1], 其结构模式是: (道德缺陷) 引起 (失败) , 而 (美德) 带来 (成功) , 即对良性面与恶性面的双重验证。从空间意义上的囚禁到内心世界里的困境, 看似是母亲为了保护儿子而做出的抗争, 其实是儿子对母亲的心灵救赎。前半部分很工整, 更多地选择了使用悬疑来推动剧情, 在成功获救的狂喜、新鲜和兴奋之后, 接踵而来的却是对陌生世界的恐惧和排斥。后半部分剑走偏锋, 甚至可以说与前半部分截然不同。而这种独特叙事结构将影片的后半段置予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 母子被救出维持前半段剧情推进的基本悬念就消失了如强弩之末一般。回家之后, 妈妈Joy发现自己只是进入了另一个房间, 她的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 导致她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甚至企图自杀;而杰克从对世界的排斥、一知半解、到融入形成鲜明的对比。房间隐喻自由或许是一种解读, 从杰克童真的视角来看, “门有没有关上, 房间就不再是房间”;然而从母亲成人的视角, 她打开了房门却并没有打开心门, 探讨的是对自由和禁锢的定义及人生意义这样的哲学命题。复杂的家庭和社会关系会让每一个人都在不经意间受到伤害, 也会伤害别人, 而赤子之心永远都是守护我们的力量。无论是陌生人的关怀, 媒体的追问, 还是家人的埋怨, 或是对过去的仇恨, 对未来的恐惧, 母子二人都必须一起面对, 却展现了不同的方式和态度。故事的最终, 当母子俩重新回到当初被囚禁的小屋时, 伴随小杰克的天真善良、怀念又释然的告别, “再见盆栽, 再见椅子一号和二号, 再见桌子, 再见衣柜, 再见水槽, 再见天窗…”, 最后他对母亲说“妈妈, 对房间说再见”母亲最终在嘴过呢喃出了这句告别。妈妈Joy那被偷走的岁月, 被禁锢的生命, 被伤害的灵魂, 终于被杰克的善意和希望救赎。

二、狭小空间内的视听呈现

在镜头语言上, 本片主要强调了狭小空间内的镜头呈现。由于主视角是杰克的第一人称视点, 同时大量情节都发生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影片前半段多数采用了开放式构图, 且整部影片都充斥着大量的短焦特写及手持摄影, 这种拍摄手法几乎成为此片的常态, 开放式构图借着构图与故事元素的使用, 创造了我们得以分享演员心理活动得到脉络[2], 但又并没有花费大量时间描述old Nick的恶劣行径, 也并未展现母子二人相信为命的悲惨情状, 使整个影片的表达细腻又不乏克制例如影片前半部杰克在夜晚走出橱柜并被“Old Nick”看到后, 妈妈Joy为保护杰克与“Old Nick”在床上扭打起来的那场戏, 以及高潮部分妈妈Joy因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自杀的那场戏, 期间多次出现了杰克的主观镜头, 这些镜头几乎无一例外是手持摄影并伴随着明显的晃动, 这样的晃动显然会让观众感觉到不安定和恐慌感, 甚至利用短暂的虚焦增加真实自然, 充分描绘出片中人物迷茫、恐慌的心理状态。但最终母子俩的有序生活反而让我们感受到自己困境之中的美好人生。

而后半段却设计了更多的固定镜头, 封闭式构图和固定机位更利于观众从一个中立的视点来看场景, 镜头的晃动也变得柔和、恰到好处, 既没有悬疑惊悚片那样让人紧绷, 也没有过于平缓到让人察觉不出, 让观众较少介入身体与情绪。影片尾声二人向房间告别并走出房间的心理阴影后, 摄影回归到稳定的固定镜头并逐步上升, 预示着二人生活回归正常与平静。导演借助这些镜头的设计呈现了一种“间离效果”, 在潜移默化地引发观众思考。

影片在光线设计上也可圈可点。如影片开场, 杰克玩耍的系列画面, 房间中设定了三个主要光源, 一个是床头柜上的台灯, 一个墙角的灯管和一个天窗透入的自然光。画面从杰克的视角并伴随内心独白切入, 采用软光, 首先由清晨的冷色转为台灯射出的暖色, 再伴随着杰克向房间内各种物品问早, 再由暖色转为冷色, 虽然环境清冷, 但相对比的是布景里有纸做的怪兽和黄色的小花, 以及杰克和妈妈欢乐的游戏, 柔调布光营造出一种很温馨、自在、和谐且梦幻的感觉[3]。从一开始的灰色色调来描绘角色身处的单调的生活环境到后来的场景之中的突然转至明亮的色调, 来凸显处境之情绪的差异性。继而这些镜头语言展现的是杰克的童年乐园。不平衡构图, 画外框的补充部分是杰克目光所及的天窗景色, 也是他一直渴望探索的, 想象中的“太空”。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偶尔进行的低机位和斯坦尼康游走呈现出的诗意感, 低位镜头游走产生的诗意感觉, 低机位大广角镜头往往用来构筑诗歌般的电影, 而《房间》里偶尔用到的低位镜头, 却又恰好呼应了儿童视角的拍摄, 显得相得益彰, 也对情绪的传达有帮衬作用。就像俯拍在棚屋里的场面能够传递给观众压抑的气氛, 营造出一种紧张而模糊的气氛在外婆房子里低位摄影的空镜头也传递出了当妈不在身边时, 杰克表现出的不安和畏缩。

影片开始、转折和结尾处有许多杰克的画外音独白, 整个故事也是由杰克见证并贯穿。这种第一人称代入的声音设计极大的增加了观众的认同。总体来说, 本片的视听呈现体现了近年来欧美影片追求单镜头内信息量更大的创作趋势, 这也是值得中国电影借鉴与学习的。

三、作为独立电影的多义性主题

影片处处于不经意间透露出引人深思的人生及哲学问题, 例如开场吃饭时, 杰克关心母亲的坏牙, 母亲说:“mind over matter”, 杰克说:“if you don’t mind, it doesn’t matter”, 又如第一次来到现实世界的杰克, 从他的视角对这个我们早已熟知的世界的全新解读:“Things happen, happen, happen, it never stops”。当错位的认知被生生的无情翻转, 杰克要独自面对未知, 再到杰克告别“木屋”中的世界开始感知整个故事充满哲思。正如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一切都存在, 同时又不存在, 因为一切都在流动, 都在不断地变化, 不断地产生和消失。”《房间》的作者爱尔兰作家爱玛·多诺霍 (Emma Donoghue) 在上海期间曾接受过《东方早报》记者的专访, 她在采访中承认, 小说的灵感来自2008年轰动世界的奥地利人约瑟夫·弗莱茨勒囚禁亲生女儿伊丽莎白案。“我更情愿把这个关于囚禁的故事写成一个童话故事, 但又不要那么魔幻, 是一个基于现实主义的童话故事, 所以在写作中我会花很多心思考虑房间里家居布置等这样的细节。”在经历极端负能量摧残后也能用正能量的心态把人生活出精彩, 即使囚予牢笼也不要散失定义自由的能力。

具有隐喻色彩的房间, 对于母亲是充满肮脏、龌龊、仇恨的地方, 也是刻骨铭心的创伤, 但对于杰克来说却是他5年人生的全部, 是他的整个世界。他相信在这四堵墙和小小的天窗之外, 没有任何真实的空间, 外面送来的食物、玩具卡车, 都是如电视里的东西一样变出来的魔法。对于年幼的杰克来说, 这已经是天堂, 这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他的至爱,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和母亲在一起。或许只有轻松的说一声再见, 才能够打从心里卸下不美好的回忆, 更好的面对明天。因此杰克从封闭的狭小空间, 走向开放的真实社会, 是一个相对艰难的过程。母子的心理状态成为维持剧情发展的动力。

此外, 电影中最大的转折出现在牵狗的路人在遇到试图逃脱的杰克时的“多管闲事”, 以及路人“多管闲事”之后闻讯前来的女警察再一次不依不饶的“多管闲事”。对于此, 很多中国观众要么极为感动, 要么表示不可信。此前网络热传的视频“美国街头拐卖儿童实验VS中国街头绑架儿童实验”, 是一组国内网友在街头进行的“绑架儿童社会实验”, 假扮绑匪在街头强掳儿童, 观察路人反应。令人遗憾的是, 路人的反应让人心寒。在视频中, 尽管男童不断挣扎喊叫, 旁边的人却熟视无睹, 不是假装没看到就是“不想趟这趟浑水”匆匆走过。虽说在心理学中有从众心理对这一现象的看似合理的解释, 但更多的应该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关于社会人文环境的底线无限接近于零的思考。而对比同样的在美国进行的街头实验, 结果却是不断的有路人关心小孩、阻拦犯罪、报警呼救……

此前媒体曾报道的“路遇老人摔倒扶与不扶?”的社会话题就曾引起广泛讨论及关注, 同时各种因热心帮忙而被讹诈, 或借口帮忙想要逃脱事故责任的“罗生门”似的案件也频频浮现。又有媒体报道, 中国每年被拐儿童人数是20万人。在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 是无数家庭堕入深渊无助的双眼和痛苦的泪水。每当大家提起类似的犯罪案件都会群情激愤, 恨得咬牙切齿, 然而究其根源, 我们似乎应该认真的思考一下,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社会变得如此冷漠呢?无论如何, 《房间》故事情节的设定及最终宣扬的主题能够让人更热爱这个世界, 身边的亲人朋友以及生活本身。该作品没有催泪、煽情的企图, 反而处处透出人类最为纯净的亲情。五岁的杰克打动了每个人的心。那令人发指的罪行, 无法掩盖孩子的纯真和美好, 他的声音、他的天真、他的勇敢、他的豁达、他对妈妈的爱, 使得故事虽然设定在邪恶的前提上, 却仍令人感受到希望与力量。

《房间》是一部具有主题多义性的电影, 这也是其作为一部独立电影的叙事策略。不断提高的制作费用和发行营销费用, 使得电影制片公司越来越谨小慎微, 如履薄冰。而数字技术、互联网融资平台和播放平台的快速发展无疑都为独立电影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5]。《房间》无疑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成功的独立电影的楷模:一个残酷的现实题材却通过五彩斑斓的童话滤镜呈现, 不矫揉造作、不渲染罪恶, 用细节捕捉情感最微妙的变化, 最终, 以温暖和美好打动观众。未来一定会有会有更多这样优秀的值得期待的作品问世。

参考文献

[1][美]故事的道德前提Stanley D.Williams.何珊珊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 5.

[2][美]Steven D.Katz.电影镜头设计.井迎兆, 王旭峰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7.

[3][日]下牧建春.电影布光技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3, 3.

[4][美]故事策略Eric Edson.徐晶晶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5.

一个“弟债兄还”的感受到人故事 篇3

一个靠打工维持生活的普通农民,月收入不过千余元,他为什么要自讨苦吃,独自承担那笔巨额债务?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感天动地的悲情故事?

晴天霹雳。未婚弟弟命殒车祸

2008年1月16日,对曾存粮来说,是个永远不愿触碰的黑色日子。这天下午5点多钟,正在上班的他突然接到弟弟曾桂粮的电话:“二哥,我出事了,我的车碰到了电杆上……”一听出了车祸,曾存粮的脑袋顿时嗡嗡作响,手机差点滑落。问清弟弟出事的地段,曾存粮拦了一部的士飞快赶往出事地点。

那天,曾桂粮是去衡阳县西渡镇看望因冰灾受困的女友,没想到路面结冰,返回衡阳市的途中出了车祸。弟弟意外出事,对曾存粮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曾存粮是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金桥镇罗塘村人,今年39岁,他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大哥,弟弟便是曾桂粮。高中毕业那年,家里好不容易托关系弄了一个“农转非”指标,曾存粮却让给了弟弟曾桂粮。因为在他眼里,小他5岁的弟弟从小体质较差,胆识也不如自己,将来谋生能力或许比不过他。这样,弟弟曾桂粮便进了衡阳市一家化工厂当了“吃皇粮”的工人,而曾存粮则到邻近的永州市学习汽车维修。

一年后,应姑妈的邀请,曾存粮远赴吉林省辽源市从事水果批发生意。谁知生意刚有起色,年迈的父亲病倒了。因无人照顾,曾存粮只好放弃生意,回家照顾父亲。在他的悉心照料下,父亲不久痊愈了。之后,曾存粮南下广东打工,被一家运输公司聘为货运司机。因为技术过硬,再加上待人诚恳,曾存粮的月薪从最初的2000元一步步涨到了3500元。

期间,弟弟曾桂粮1997年从单位下岗后,应聘到衡阳市区一家纯净水厂打工。凭着吃苦耐劳和不服输的闯劲,短短两年,他从打工仔变成了经销点的小老板。2002年,这家水厂的老板迫于竞争压力,有意转让水厂。趁此机会,曾桂粮接手并创办了“飞翔”纯净水厂。一年后,因急需人手帮忙,曾存粮和妻子放弃在广东的高薪,双双加盟弟弟的水。此后,飞翔纯净水厂的业务蒸蒸日上,每天的销量由最初的一两百桶迅速扩大到2000多桶。

曾桂粮被紧急送往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后,随即出现了腹痛、呕吐、发烧等症状。第二天,医生经全面检查后发现曾桂粮的胰腺破裂,情况危急。随即,曾桂粮被转入重症监护室。

因为病情危重,曾桂粮每天的医药费高达数千元。很快,水厂不多的流动资金用完了,甚至连职工食堂每天买菜的钱都要打欠条。随即,曾桂粮此前刚从朋友处借来准备购买设备的10万元,不得不转进医院账户变成了医药费。可不到2个月,这笔钱又所剩无几了。

眼看弟弟挣扎在生死线上,曾存粮心如刀绞。无论如何,他得千方百计挽救弟弟的生命。为了筹钱,不善言辞的曾存粮费尽口舌,几乎跑断了腿,把所有的亲戚朋友借了个遍。到后来,他每天白天到经销点收水钱,晚上就到医院交费,艰难地维持着弟弟脆弱的生命。

一次,医生通知曾存粮,曾桂粮急需输血,让他赶快交费。一筹莫展的曾存粮被逼无奈,只好跟父亲说卖掉自己在祁东县城购买的一套新房。闻听消息,已从娘家借了1.5万元的妻子情绪激动地大骂丈夫没良心,并哭闹着要离婚。

2008年5月24日,弟弟曾桂粮在做完手术后,终因脏器衰竭,医治无效身亡。弥留之际,曾桂粮附在哥哥的耳边,喃喃道:“哥,我……欠下的债……”曾存粮会意,紧紧抓住弟弟的手失声痛哭:“你放心去吧,哥会替你打理好一切!”得到哥哥的承诺,曾桂粮含笑而去。

义薄云天,哥哥接下亡弟巨额债务

处理完曾桂粮的后事,在曾存粮的提议下,沉浸在悲痛中的曾家召开了一个特别家庭会议。会议通报:曾桂粮治疗了4个月零8天,治疗费前后共花去43万余元,其中借款27.58万元:在清理遗物时,又发现投资办厂时的借款27万元没有归还。两项合计,曾桂粮一共留下了54.58万元债务。

54.58万元,这对于已经被榨干的曾家来说,无疑是座无法翻越的大山。更何况,曾桂粮尚未结婚成家,没有子嗣,这笔巨额债务到底该如何处理?

而现实情况是,曾家父母住在祁东乡下农村,且年事已高,连生活费都要几个儿子分担,显然无力承担这笔巨债;曾家大哥曾平粮,一家人在永州打工,赚的钱仅够温饱,要他承担也不现实;而对于老二曾存粮来说,虽说夫妇俩都在弟弟的水厂打工,但他们当初进厂时的月薪只有1000元。

基于此,有亲友提议干脆将曾桂粮留下的水厂卖掉算了,卖的钱用于偿还住院期间的借款,至于余下的债务,人死债销,相信也不会有人再来追究了。

这个提议不是没有道理。曾桂粮去世后,曾家连火化的钱都拿不出来,最后用水票从一个经销商那里抵了几千元才办理了后事。而一个老板主动找上门来,愿出价30万元收购飞翔纯净水厂。至于那些债主,有几个主动提出钱不要了,他们说跟曾桂粮生前是好兄弟,现在他人走了,借的钱也就一笔勾销了。

然而,面对这个提议,曾存粮的内心却非常难受。因为水厂凝聚了弟弟的心血,是弟弟留在世上唯一值得纪念的遗产。自己跟弟弟同甘共苦几年,亲眼见证水厂一步步发展壮大,哪能说卖就卖了?另外,弟弟尸骨未寒,他临终前的交待历历在目,自己作为哥哥,岂能出尔反尔,言而无信々

那些天,曾存粮一直处于痛苦的煎熬之中,内心充满了矛盾,脑海里不时浮现出他当初替弟弟奔走借款时的情景。27万余元借款,那可是他亲手一笔笔借来的呀,其中有被拒绝的难堪和苦涩,但更多的是感动和温暖。

到了后期,眼看弟弟治愈的希望日渐渺茫时,跟曾存粮同村的70多岁老人李克友主动来到曾家,将他省吃俭用攒下的1万元积蓄交给曾父,说:“拿去给孩子治病吧,这也算是我的一点心意。”老人的义举无疑是雪中送炭,让曾家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弟弟最后做手术那天,他的一个在外地出差的朋友得知消息后,特意打电话让家人送了2万元到医院……

这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不时浮现在曾存粮眼前,让他无法忘却。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曾存粮最后下定决心,弟弟留下的水厂不能卖,他留下的所有债务由自己独自承担!

当曾存粮把自己的决定告诉妻子时,妻子哭闹着再次拉他去离婚。等妻子哭闹够了,曾存粮才平心静气跟妻子解释前前后后的一切。最后他说:“我们曾家不能让人背后戳脊梁骨,更不能背信弃义,此时如果我不站出来,还能指望谁?”望着眼前的丈夫,曾存粮的妻子只好接受了现实。

第二天,曾存粮——电话通知,将直系亲属外的所有债主请到了家里。他将21张弟弟名下的借款单据收回,然后重新开具,全部换成了自己的名字。最后,他给各位债主深深鞠了一躬,

动情地说:“大恩不言谢,感谢各位对我弟弟生前的信任和帮助,在此我代表他向各位表示深深谢意。俗话说‘父债子还’,今天我在这里郑重承诺‘弟债兄还’,请给我3年时间,这些债务我一定还清,一分不少”曾存粮义薄云天的举动,让在场的债主们无不动容,眼圈发红。他们纷纷表示:“这些钱等到‘飞翔’做大做强再还也不迟……”

情动衡阳,大义哥哥感动百万市民

做承诺容易,可履行承诺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曾存粮知道,3年内要偿还50余万元债务,所有的希望只有寄托在飞翔纯净水厂了。只有水厂赚了钱,才会有机会归还借款。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于是,他决定无论如何要把水厂办好。

当时,因为受弟弟住院的影响,水厂的流动资金几乎被抽干,资金周转十分困难,连水电费都欠了好几个月,工人人心浮动,甚至有跳槽的打算。为此,心急如焚的曾存粮马上召集全体员工开会。他推心置腹地说:“工厂暂时碰到了困难,其实我比大家更焦急,但大家的工资我绝不会拖欠。等将来工厂发展壮大了我一定回报大家,不会让大家吃亏。我先在这里谢谢大家了!”同时,曾存粮还将全体员工的生日张贴在墙上,每当员工生日时他都要亲自买礼品慰问。

人心换人心,曾存粮的举动极大触动了员工的内心。他们记得,当初曾桂粮住院时,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曾存粮就是借钱,都会保证每月18日准时发放员工工资。在这样的老板手下打工,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很快,员工的情绪稳定下来,9名员工拧成一股绳,一个个铆足了劲,工厂的生产也步入了正轨。

与此同时,曾存粮狠抓产品质量关,坚持生产中绝不掺假,不偷工减料。那种在生产中过滤水用的逆渗透膜,价格十分昂贵,按照行规,一般可以使用2到3年。可为了保证水的品质,曾存粮坚持一年一换。这样,从根本上保证了每桶水的质量。

由于工厂事情繁多,又很琐碎,从清洗保养设备、安排送水到洽谈业务,曾存粮每天忙得焦头烂额,成天像旋转的陀螺得不到休息。以前弟弟在世时,业务及销售方面的事情全由弟弟包办,自己只需埋头工厂内部管理即可,可现在里里外外大小事情全由自己一肩挑,其压力可想而知。

炎炎烈日下,曾存粮光着膀子背着桶装水挨家挨户爬上一层层高楼:夜深人静时,他加班加点清洗设备以保证水质。高强度的劳动,致使他的双手结满老茧,有时吃饭连筷子都拿不稳。为了尽早还清债务,曾存粮以最大的毅力苦苦支撑着。最忙的一天,他从早到晚一直忙到凌晨3点,一天送了910桶水。有时,他在开水房等水的间隙,靠着墙壁就沉沉睡着了……受他的感染,妻子主动帮他管理后勤;岳父岳母也不顾年事已高赶过来帮忙。

2008年7月,保险公司赔偿了曾桂粮7万元事故赔偿金。一拿到钱,曾存粮立即赶回祁东老家,第一个归还了同村七旬老人李克友主动借的1万元。本来,他想多给老人100元以示谢意,但老人说什么都不肯要。其余的6万元,他偿还了一个叫刘丽的借款人。刘丽是弟弟生前的朋友,先后借给弟弟11万元。当曾存粮专程来还钱时,刘丽简直不敢相信是真的。她激动地说:“当初桂粮因车祸去世,我就没指望这笔钱能收回。没想到你这个当哥的会主动把债务接过去,如今这世道,上哪找你这样的好人啊!”

这以后,在保证水厂正常经营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只要稍稍有了一点流动资金,曾存粮就会马上拿去还债。一个借给他弟弟5000元的水厂老板感慨之余,硬要将曾存粮归还的5000元退还给他。对此,曾存粮真诚地说:“做人要讲诚信,既然我承诺在先,就不能言而无信。就算我再困难,挺一挺,该还的钱还是要还。”

一次,一位员工从一家水店回收水桶,回厂验收时发现多收了10只水桶,而对方并不知情。曾存粮得知后,当即坐上送货车,亲自送还给对方。得知原委,水店老板感动不已,说:“曾老板的为人,我今天算是彻底服了。从今往后,其他牌子的水我可以不卖,但飞翔纯净水我不能不卖!”

渐渐地,曾存粮“弟债兄还”的感人故事在社会上慢慢传开了。衡阳当地的媒体纷纷对他进行了报道。一位读者在网上发帖称:“曾存粮,大仁大义的诚信英雄!顶天立地的孝老爱亲模范!”

一个政法单位的负责人看到报道后,专程找到曾存粮说:“等我们单位的水用完了,以后就换成你的水。”说完递给曾存粮一张名片,让他以后碰到什么困难就去找他。

衡阳市委书记张文雄获悉曾存粮的事迹后,特意做出批示“曾存粮这样的诚信典型要好好宣传,为打造诚信衡阳营造舆论氛围,要在衡阳倡导一种讲诚信的风气!”

与此同时,衡阳市工商局、衡阳市个体协会向全市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发出了向曾存粮学习的倡议书。倡议书说:“弟债兄偿,需要的不仅仅是良知和勇气,更是一种异于常人的坚强与担当。”

社会的关爱,让曾存粮倍感温暖,也给了他更大的信心和动力。他在积极清偿债务的同时,对自己却极为苛刻,从弟弟出事以来,没有买过一件衣服和一双鞋子。但他的水厂不仅闯过了难关,还得到了较大发展,工人从9人增加到16人,销售网点也由当初的80多家扩大到150多家。一年来,曾存粮已经清偿了22万余元债务。

曾存粮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农家汉子,但他却以常人难以企及的诚信和担当感动着上百万衡阳市民。一年来,他先后被评为2008年度“衡阳市十大新闻人物”、衡阳市首届“青年创业之星”,并入选中央文明办举办的“中国好人榜”。2009年7月,曾存粮被推荐为“湖南省诚信道德模范”。9月20日,他又获得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曾存粮很喜欢哼唱这首歌。歌词的意境,既是他的内心独白,也是他的真情流露。他用自己的真情大爱诠释着一切,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

一个一线施工者的感受 篇4

2015年12月16日

我毕业后回选择到老家,至今,已在中建三局的区域分公司干了四年半的施工。接到文馨的讯息时,刚刚辗转至职业生涯的第三个项目。当时回答的斩钉截铁,内心却是诚惶诚恐。所以只能结合自己的经历来写,片面肤浅但真实。

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趋缓。

2011年毕业后的第一个项目,位于这座省会城市正开疆拓土的新区。当我们项目第一台塔式起重机竖起来的时候,我们就是中心。而两年后,我站在我建的楼顶数了一下,周围立起了100多台塔式起重机。

2014年,转折突然就来了。虽然公司产值数据依旧不断攀升,但领导讲话时开始频繁提到受大环境的影响,项目上员工的流动也开始变缓。

恶意竞争引发恶性循环。

项目数量锐减,可能是真的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也可能是大环境下常态本就如此,部分业主招标条款愈加苛刻。特别是部分工程招标过程中不合理的工期压缩,资金垫付等成了中标单位恶意竞争的砝码。

以牺牲部分利益换来的中标成果,不仅给现场施工带来更大的阻力,也大大增加了中标单位的履约风险,陷入项目少还难干的怪圈。

拼命扎堆高大精尖工程。

虽有武汉绿地中心等超高层拔地而起,但被拔高的城市天际线,依旧绝大多数位于沿海城市。可这并不代表内地就没有野心,只是囿于地质环境和某个时期内资本环境的因素罢了。

如今,发展中的内陆城市也在向沿海城市靠拢:不断被刷新的地标、大体量的商业中心,尖端科技含量的办公大楼等陆续诞生。当然,这也是具有实力的企业所期盼的,毕竟来说,几乎透明的房建市场已无大利可图。

总承包管理将是大势所趋。

项目的体量和高度都在不断增加,施工工艺的复杂程度也在扶摇直上,总承包管理的口号也喊了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一直以来,从国家建设管理的相关部门、到业主单位、再到施工单位,都是喊得多干得少。

但随着竞争日益加剧,部分企业已开始踏上总承包管理的探索之路。相信在两年之后,总承包管理将会在深化设计、计划管理、科技创新、分包协调、公共资源管理、项目信息管理等方面探索出一条成功之道。

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细节抒情作文 篇5

大自然在和你说话,听到了吗?大自然的每一个成员走过没灭一个角落都散发着她们的气息,闻到了吗?大自然的空间动态一直在更新着,看到了吗?

望着街道上路边渐渐变绿了,随风摆动着那妩媚的身姿的小草在向你招手,希望你在上学的路上也不会孤单;走在路上听到的不止是车的鸣笛声,抬头一望,好像是小草通知的.它来陪你一起;不仅如此,还有柳树在路边站的一排一排的,好像一路在保护着我似的。就这样悄悄地玩耍了一路,增添不少欢笑,学校里的压力也不敢靠近我了,换的一身轻松。春天,它来了。

时间也是会流失的!

不久,蝉则每天光临叔爷爷家,给他老人家“唱戏”,都说老人最好这口了;枝繁叶茂,农村里人多愿意在树下乘凉,坐在一起唠嗑,很惬意不是么?老家一棵乘凉的树边上还有一个水池,里面养着荷花可以欣赏,无意之间又多了一份眼中美景。不过,夏天最少不了的冰淇淋你还记得不?不用猜了,没有人会忘了它的,那也是我的最爱!

疯玩了一个暑假,总算轻松了。但总还是不尽人意!

又是一个开学季,冰淇淋没有了,树爷爷的头发也泛黄了,有的甚至都落下了,换上了秋装。最让人欢喜的还是到了收获的时候了,一家比一家忙,还好有条不紊的完成工作了。

再次往往路边,没有小草鸟儿的陪伴了,只有那树爷爷满头的白发,连鸣笛声都很无情。不,还有那梅花在雪中依然对我微笑,散发着那独一无二的气息。

感受唯美的爱情故事 篇6

对于《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我总的感觉是文采华美,情节错综离奇,直抒胸臆,好几次看到文章高潮部分,忍不住潸然泪下。作者霍达以独特的视角,遒劲的笔锋,唯美的故事情节,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用长达50多万字的话语,向我们娓娓道来,展开了一幅穆斯林文化与华夏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心路历程,刻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力量,引人以共鸣,发人以深思,用真情的流露,强烈的共鸣,深深打动着读者...。

主人公韩新月,有着一双天真无邪的眼睛,学富五车的才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是这位年仅20岁女孩的真实写照。没有一滴的尘世间的污垢,她自强不息,热爱学习,富有爱心,燕园中也曾留下她的身影。兵荒马乱的年代,她的降生时偶然中的幸遇,也是错位爱情中牺牲品(她是她爸爸和她爸爸小姨子所生),她和楚雁潮的爱情,犹如冰天雪地中的篝火炽烈的燃烧,她和她的老师楚雁潮之间有一段凄美的爱情,但无情的病魔摧垮了她的身体,破碎了她的美梦,冰冷的墓穴成了她最终的归宿,病床上的眼中那晶莹的泪花仿佛在诉说她对美好人世间的种种不舍,又仿佛在向无情的病魔做誓死的抗争…。而作为

—1— 燕京大学的助教楚雁潮,他和他的学生韩新月之间本是出于师生之间或者说是朋友之间的情谊。当他发现自己最器重的学生韩新月得了不治之证后,两双清澈的眼睛相互对视,丘比特之箭射向两个年轻火热的心。但是真主安拉并没有将她慈祥的荣光汇聚给他,新月是个回回,他是汉人,在当时那个环境下,是不被认可的。他失望、迷茫、彷徨,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是好,但他依然保留这份爱情,他把它深深地埋到心底。临别之时,新月也没能见他一面,留在的终究是无尽的遗憾...。

有时我也常常在想,为什么人世间会有悲剧,很多人忙忙碌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又是为了什么?也许我想珍惜住现在的一切,也许才能最大程度的提升自己的幸福感,真挚的感情才是人生中的无价之宝。亲情、友情、爱情才能让你对人生充满渴望。才是伴随你一生最主要的东西。岁月的酒经过时间的沉淀才会历久弥香。

韩新奇作为奇珍斋后来的主人,他从幼年是就是玉坊中的小学徒,靠着智慧和技术得到了地位和成就,他是真正的“玉王”,玉的鬼魅、神奇对于他而言是无法用任何东西来衡量的。一块普通的玉石,在他的手上便能绽放出神奇,魅力夺目。多年的珍藏,对于玉的痴迷,如痴如醉。蹉跎岁月,生死有命,祸福难料,他和他的小姨子找到了“朦胧”的感觉,并且有了“结晶”,然而后来的一切使他非常痛苦,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乱伦是被社会所不齿的,还是那句话,为了生活,仅此而已。而韩新月的母亲玉 —2— 儿(梁君壁),用时间践证了自己的承诺,时过境迁,2岁时她把女儿留在了韩家,18年后,故土重逢,她由一位少妇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千里迢迢,只为见自己的女儿一面。情何以堪,但新月却是永远的离开了这个美妙的世界,两颗浑浊的老泪滴落在坟前,繁华的都市由热闹转为平静,又有平静转变为喧嚣,谁又能为她分担一些无尽的忧愁,陪伴她度过余生的也许这有一位母亲无尽的悔恨和落寞的眼泪。

读完后,我被这部小说里面那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感动着…。因为,霍达以她深刻的内涵塑造出的人物形象都是让人荡气回肠的。我为成熟、漂亮、处处透漏出现代女孩儿特点的韩新月和才华横溢、赋有责任感的楚燕潮的爱情悲剧而深深的惋惜,为梁君壁事事追求完美,吝啬的毁掉两对人命运的行为而遗憾。一个曾经拥有幸福的家庭,有个性的女孩儿,最终却成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孤单的独自漂泊他乡。

穆斯林的葬礼,展现奇异而又古老的民族风情,刻画了栩栩如升的人物品性,是值得大家共同鉴赏的一本好书。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篇7

顾名思义, 与其他题材的文本相比较, 神话最鲜明的文本特征就在一个“神”字上。对于小学的神话故事教学,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感受神话之“神”。

一、关注文题, 开启神奇之门

神话故事的题目一般突出其神奇特点, 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 这些题目中的“逐日”“补天”“奔月”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体现了神话特点。但在平时的教学中, 很多老师对文章题目的关注更多的集中在看得见的内容, 如《女娲补天》一文, 有老师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同学们,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做了什么事?”先不谈这样的问题有没有必要, 也不计较教师这样提问的意图是什么, 单就这篇神话故事来说, 对于文题这样的探讨, 显然是不够的。能不能紧扣神话故事文体的特点, 打开思路, 围绕题目另做思考呢?在实践中, 笔者做了这样的设计。

教师:同学们看看课题中哪个字让你感受到神话?

学生:“补”字让我感到很神奇。

教师:说到补, 我们平常都说补什么呀?

学生:补衣服。

学生:补鞋子。

学生:补作业。

教师:这些都是我们常人能做到的, 而女娲却能补天, 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我觉得女娲很厉害。

学生:我觉得女娲很伟大, 也很神奇。

教师:是呀, 我们常人做不到的, 神话故事中的人却能做到。神话中有许多神奇的人, 会发生许多神奇的事,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奇的神话故事吧!

课堂教学之初来自题目的解读, 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神话味, 为儿童的神思之旅开启了一扇梦幻之门。借助神话的神奇, 可以很自然地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文本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促使学生发挥更加丰富的想象力。

二、梳理情节, 串起神奇之珠

对于故事情节的梳理, 大部分老师在神话教学的课堂上都能关注到, 但大部分落点集中在故事的内容上, 而忽略了情节发展过程中神奇性、趣味性的体验。如教学《女娲补天》, 老师问:“这篇神话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学生反馈的结果是:“天塌地裂—人类遭难—女娲补天—补天成功。”这与一般故事类文章的教学策略无异, 不能体现神话的文本特征。其实, 在教学神话故事时, 教师不必过早地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 尽量让学生心无旁骛地沉浸其中, 让神话故事和人物本身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当学生有了言说的冲动时, 教师适时参与课堂对话,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分享“神奇”的体验。

还以教学《女娲补天》为例, 在学生充分自读后, 教师只需简单地引导学生对话交流。读完这个神话故事, 哪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的抛出, 引发了学生的想象, 神话故事的情节如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在学生面前展现:天塌前, 大地上到处欢歌笑语, 多幸福呀;天塌地裂时, 大火封山, 洪水困人, 太可怕了。为了拯救人类, 女娲求神赐雨, 造船渡人, 寻找五彩石, 挖坑炼石, 多伟大呀;炼好的液体往天上一泼, 天就补好了, 真神奇。这一个个神奇的画面如散落的珍珠, 可以让学生随意捡拾, 在学生阅读体验相关语段的过程中再细致感受。学生凭借感性体验, 对神话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神奇已心领神会,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深入阅读, 便成了学生发自心底的需求。此时, 让学生把这些散落的场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串起来, 讲讲这个神话故事, 这对学生开启思维和锻炼语言能力的价值更大, 学生反馈的内容更具体, 更有意思。可见, 在梳理神话故事情节时, 落点于“感受神奇”之上, 可以让学生最形象地感受神话的魅力, 使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 并且效果显著。

三、品析词句, 领悟神奇之韵

神话题材的课文因富于神奇的想象而充满魅力。这种神奇的想象, 有赖于语言的“诗性”和“灵性”。但在平常的教学中, 我们往往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故事内容的神奇上, 忽视了其语言表达的特色。就神话的口语性特征来说, 要细读的并非那些描写优美的句段, 而是具有神话特点的词句, 那些虚化夸张的语言, 充满神韵的联想和想象, 是最诗性的思维结晶, 与儿童天生的诗性语言系统正好契合, 要引导学生好好领悟。

如《女娲补天》的第一自然段, 我这样引导学生感悟天塌地裂时的情景:先请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找出最能表达这一场景的一个词, 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可怕”这个词。接着让学生再读课文, 画出文中表现“可怕”的词句, 学生很快找出“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黑黑的大窟窿”“一道道深沟”“熊熊大火”“到处是洪水”等词, 这些词句让学生感到既神奇又可怕。然后让学生再读一读这几句话, 看看这几个词有什么共同点?有些学生发现了叠词“远远”、“黑黑”、“道道”、“熊熊”, 如果把这些叠词去掉可以吗?为什么?接着让学生读一读没有叠词的句子, 再读有叠词的, 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从而感受天塌地裂时的可怕场景。这样的教学, 既让学生对女娲补天的起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体悟和积累了语言。

再如, 教学《夸父逐日》中“逐日”的画面:“夸父拿着手杖, 提起长腿, 迈开大步, 像风似的奔跑, 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 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我让学生画出动词“拿起”“提起”“迈开”等, 这几个连续的动词使语言形象生动而又有气势。我引导学生边读边做, 边做边读, 直到他们觉得仿佛自己就是与日逐走的夸父。再让学生找找哪些词让你感受到了神奇, 学生找到了“像风似的”、“一眨眼跑了两千里”, 问:“一眨眼”有多久?让学生做眨眼的动作;“两千里”又有多远呢?告诉学生差不多等于从我们仙游到上海的距离, 自驾车大约要12小时。那是多么神奇的速度, 多么神奇的本领。这种神奇的感受不需要教师的刻意灌输, 只要让学生感性地体察, 神话神奇的魅力自然了然于胸。

总之, 在教学神话时, 教师要注意发掘独特的语言现象, 领着孩子们反复朗读, 在反复读的基础上, 引领孩子们领略并发现语言的规律, 感受和洞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孩子们会在阅读神话的过程中享受美妙的语言盛宴, 感悟神奇的韵味。

四、解读人物, 升华神奇之美

神话表达着人们向往美好的愿望和对真理的追求, 诠释着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这些主题蕴含在故事里, 体现在人物形象上。这些神话故事中的神, 他们身上有神所特有的神性, 即一种超越自然、把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的一种神通。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种神性呢?还以《女娲补天》为例, 在学生读懂课文之后, 问:“女娲所做的哪些事情是我们人类无法办到的?请在文中找出来。”学生通过读、找, 很快就会发现, 女娲创造人类, 求雨神下雨, 用神火炼五彩石, 用五彩石化成的液体补天, 这些都是人类无法做到的, 从中让学生感受到神奇。

神是人塑造的, 所以在神的身上, 除了满足人类盼望的神性, 势必还带有人类本身的特性, 即人性。如《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夸父逐日》《普罗米修斯》等这些神话故事中的神, 他们身上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神的人性之美呢?

我们在教学这些神话故事时, 可以提出这三个问题:他 (她) 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他 (她) 要经历怎样的过程?他 (她) 的身上有什么美好的品质?通过研读, 学生们会发现:这些神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 他们都历经千辛万苦, 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们身上都有人的本质:趋利避害, 追求幸福和欢乐。

通过解读, 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物, 同时也掌握了神话故事的一些特点:它不仅神奇, 而且还闪耀着美丽的光芒:善良、勇敢、智慧。由此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它得到促进学生追求人性的真善美,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感受每一个字的重量 篇8

在20多年前,台湾书市上大部分的书还是活版印刷,这是陪伴严韵长大而让她感觉非常熟悉的东西。当书都转为电脑平版印刷后,她强烈地感觉到两者之间的落差,“电脑排出来的字,我觉得很丑”。

作为翻译者的严韵拥有四十多本译作,而写诗的严韵的历史则可追溯至1997年。诗作累积到一定数量,她开始考虑出书的事情,“活版印刷”也随之出现在脑海里。“当我意识到它已经在消失的时候,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有机会出书的话,我希望用活版来做。这变成我的一个心愿。”

但就像一般读者一样,严韵很熟悉书的样子,但并不了解具体制作过程。透过行人文化实验室总编辑周易正,她认识了台北最后一家铸字行——日星铸字行的老板张介冠,又找到硕果仅存的一台活版印刷机,在咨询自己的预算可行之后,她的“活版印刷梦”才开始慢慢实现。

“怀胎十月”的历程

虽然是自费出版,但严韵希望自己的作品是一个专业的呈现,因此,她请了一位美编朋友先进行前期的设计。她这样向美编描述自己心目中的书:“我希望我的书是一本完成度很高的书。比如说,我不希望它标新立异,它要有一个正常的长相;我不要奇怪的开本;我不要很复杂的版型——有一些诗集会排得很复杂,密密麻麻的,或者东排一句、西排一句;我希望天比较宽;台湾的书是右翻的,我希望每一首诗可以从右边那一页开始,这样可以在两页之内看完,不用翻页……”严韵解释说,因为自己的诗都是短诗,所以会特别强调避免翻页这一点。这就像唱歌,在一个不应该换气的地方换气,旋律就会断掉。这其实是她以往阅读经验累积下来的感受,“台湾很多诗集都不注意这一点。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北岛在台湾出版的诗集。北岛的诗大多数都很短,但是台湾出的很多本,很不幸地将每一首都从左手边开始,每一首都要翻页。很显然,编辑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北岛也鞭长莫及。”

美编用电脑排出了整本书的版面后,打印稿交给日星进入捡字阶段。日星目前保存有4种中文字体(楷、明、宋、黑)、7种大小(初号到六号),每种都有一万多个字,每个字约储存5~6个。所谓捡字,就是按照文稿,从浩瀚如海的架上一一找出每页所需的铅字。严韵说:“常用的字会备份很多,冷僻的字可能就比较少,或者根本没有,需要另外再铸。这是大家看一般的书不会想到的事情,但在活字排版上,每个字都是独立的。这本书你有50个‘的’,你就要用到50个铅字‘的’,它们必须同时存在。”

由于日星有义工帮忙,捡字很快就完成了,一万八千多字的诗集,铅字总重34.7公斤。铅字按页数打包好,交给排版师傅,这才是整个制作过程最费时的步骤。“因为现在没有人再把活字排版当作一个职业了,师傅已经在做别的事情,只能利用休假的时候来帮忙,一天排两三个小时。当年活版印刷全盛时期,一本书可能两三天就排完了,这本就排了两三个月。”

对于没见过活字排版的人,可能难以想象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严韵说,不妨把它想象成“积木”。“师傅把捡出来的那堆字一个一个、一行一行、一页一页在木容器(即‘版’)上排好。文字以外的空白处,在版上不是悬空的,都要填上铅块或木条,把整个版填满。”由于产业早已消逝,制造行间距离所需的铅块木条难寻,也是造成排版旷日持久的原因之一。

而校稿时,就是一个重整“积木”的过程。“版是平放的,所以你抽一块出来不会像积木一样散掉。一个字错了,你就把那个字抽出来,放正确的进去。或者那个字排颠倒——因为铅字是一个正方形——就把它的位置调整一下。”“看到排反的字会不会觉得很奇妙?”“其实我以前看活版印刷的书偶尔也会看到排反的字,这是比较有趣的地方。电脑排版不会出现排反的字,这算是铅字排版的一个主要特征。我的朋友开玩笑说,要不要保留一个排反的字,让读者感觉到铅字的特色。但我不能容忍我的诗集里有错字(笑)。帮我写特典的林群盛还说,想把字排得乱七八糟,他当时想要利用这个特色来排列。”

为《日光夜景》完成印刷工序的是日裕印刷厂的最后一台活版印刷机。“这是好不容易才找到的,大部分都已经当废铁卖掉了,真是心内滴血啊,”严韵说,“这也是为什么做这本书那么复杂的原因,因为要把不存在的产业的每一道工序自己想办法再接起来。”

用电脑技术只要一个月就能完成的后制阶段,《日光夜景》却花了十个月,直到最后一步的“装订”,还充满“惊险”。在预定出版发行的前两天,严韵忽然接到一通电话:“你当初有看印出来的样子吗?装订厂的员工说内页印刷出来的效果很差,他们不敢装订!”严韵大惊,跑到现场才明白,原来是装订人员没看过铅字印刷的书,因此她眼中“美丽极了”的浮凸压痕与油墨痕迹,在年轻人眼中都成了“效果不好、被印坏”的纸张。“这也是年轻读者的反应,他们会觉得很新鲜。那跟我年纪差不多或者比我年长的,他们不知道现在活版印刷已经快绝种了,而还有人用它做一本书,就会很怀念。”

活版之为活版,字之为字

《日光夜景》印了1500本,上市一年后市面上仅剩零星,严韵开始考虑再版。

新版有了新的书名《日重光行》,ISBN换了,封面换了,内页由道林纸换成略厚、略黄的采风纸(因此更充分地发挥了铅字印刷的效果),装订也从胶装变成线装,新增了英文诗作和特典,每本还打上流水号。不变的是,依然使用活版印刷。问严韵活版印刷是不是一件让人上瘾的事?她说:“上次分享会读者也问我,下一次出书会不会还是用铅字做?我只能说如果到时候这些东西还在,这些师傅还愿意做的话,我希望继续。这样的排版虽然有点事倍功半,可是如果还能做铅字印刷,我会继续用。这不是上瘾的问题,我完全不推荐大家去做这件事,因为真的很痛苦。”她还说了一个“真相”,“第一次的版还留着我才敢再版。如果重排一次我绝对不干!”

《日重光行》出版后,所有的版就拆掉了,铅字还给了铸字行。严韵说,这也就是“活版”的意义。“我在出《日光夜景》时写过一段介绍性的文字,说:字是活的,因为它们是单独的个体可以随时抽换、任意组合、甚至裁切或镕铸;版是活的,因为材料都可拆散重复使用;过程是活的,因为大部分要靠师傅的手工劳动。版子是拿来印的东西,把它留着就变成死物,就失去它活着的意义了。”

《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受 篇9

历史如镜,兴替之后总会留下痕迹,顺着那些斑斑点点,我们去追寻那个时代的记忆,并憧憬着今天的真理。——题记

如果将历史比作一幅画,那经济可以看作是描绘这幅画卷最神奇的画笔,它沾着资本、土地和劳动等不同的颜料,渗透到画卷的每一个角落,让历史的每一处都精彩纷呈。每个时代都有那么些执着的人们,他们以逻辑为舟,热情为桨,不断地探求这幅画卷的秘密,发出时代最智慧的声音,如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凯恩斯等等。他们仿佛都能从这色彩斑斓的世界中找到一些闪闪发光的东西,他们像对待孩子一样给他们起着各种有意思的名字。“财富”、“看不见的手”、“资本”和“经济增长曲线”等等,而我们这篇文章要讲的是一个叫做托马斯•皮凯蒂的经济学家,他从这些孩子中领养了一个叫做“资本”的家伙,细心地观察着他几百年来的成长,耐心的感悟着它对整个世界带来的影响,谨慎的思考着如何从他那里获得让世界更加幸福的力量。他为它在新时代写了一本传记,名为《21世纪资本论》,许多的经济学家对其大加赞扬,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连续发表评论,称其为“最近十年来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该书主要的理论贡献是使用丰富详实的数据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分析,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存在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事实,并提出收入差距会继续增大。显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与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挑战具有本质差异,然而,本书在给资本主义寻找药方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路和思考,原因很简单: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当前也面临着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其次,本书的理论分析对象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对于发达国家面临经济问题的思考有益于我们规避未来经济中可能会遇到困境。

19世纪以来,马尔萨斯、李嘉图和马克思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社会财富分配问题,他们都对贫富分化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给与了充分关注,直到20世纪,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库兹涅茨曲线”,该理论认为不平等的程度会随着经济增长自动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实证方面,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30年里也的确出现了不公平程度下降的现象,似乎事实已经给该理论提供了支撑,这个观点似乎也让资本主义国家在与社会主义国家竞争的过程中找到一根“救命稻草”,学术界对于财富和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似乎以“经济增长会自动解决分配问题”的观点为定论,对财富分配问题的研究逐渐沦为枝节。

然而,托马斯•皮凯蒂认为之前的理论支撑只是一段时期的特例,收入分配差距的状况好转并不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加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出现了大规模的再分配调整。依靠数据工具,皮凯蒂分析了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典型国家收入与分配的变动趋势,他指出收入不平等并非倒 u 形曲线,而是 u 形曲线。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21 世纪将回到 19 世纪状态: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尖锐,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战争。

从历史的眼光看,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是极为缓慢的,平均增速仅仅为2‰,与之相伴的是财富资本的高度集中。皮凯蒂以资本(存量)/国民收入(流量)为指标,发现历史上存量资本普遍是当年国民收入的6-7倍,而社会上1%的人占据了存量资本的绝大部分。在人类历史上这种资本的高度集中只有一次例外,1930-1950年,这段时间由于两次世界大战,资本重新分配;两次工业革命导致经济增长率大幅提高;同时国家职能扩张,使得20世纪中期资本分配集中趋缓。但是到了20世纪末,资本再次有集中到极少数人手中的趋势。那么,资本高度集中的根源是什么?这个值得我们深思!

有人说,在经济学的研究中掌握了数据就掌握了发言权,我们必须意识到,数据如水,分析若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拥有详实的数据只是向真理的灯塔迈进的必要条件,数据和正确的分析思路与方法的结合,才是通往真理制高点的充分条件。我们可以看到,大规模详实的数据为作者提出关于收入差距理论提供了可靠的现实支撑,然而,任何一种经济现象的背后必然有其内在的作用机理,洞察这种机理不仅对于我们研究经济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具有导向作用,更是我们解决和规避问题的有效手段。作者为了找出只是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内因,进行了三个层次问题的分析。

首先,资本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的缘由是什么?为分析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两个资本主义定律,资本主义第一定律:资本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α=r*β,(α是资本创造收入的比重,r是资本收益率,β是资本/国民收入);资本主义第二定律:β=s/g,(s是储蓄率,g是经济增长率)。推导如下:第一,资本收益率始终大于经济增长率,r>g。这确实挑战了传统观点“资本收益率是实体产业的平均利润率”。作者认为,如果资本收益率小于经济增长率,持有人倾向于及时消费而不是投资,消费的增长继而刺激产业对资本的需求,需求大于供给,刺激资本收益率的提高。即r>g。第二,资本收入比β=s/g(储蓄率/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g历史上一直呈现极低的增长,3%-5%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新兴国家一旦赶超发达国家后,也会进入低增长的“新常态”,而老龄化的社会将激发储蓄率的提高,由此导致资本收入比β的提高。第三,由于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大于1,即资本的收益率增长远远高于工资收入的增长,这会进一步提高资本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这从更本上否定了依靠劳动缩小收入差距的可能性!

资本收入集中到极少数人手中的根源是什么?以上分析了导致资本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超高比重的原因,为了分析导致资本收入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的根源,作者又提出收益率不平等的概念。第一,更高的资本能够占有更多资源,比如聘用高质量的投资机构;第二,大资本抗风险能力强,在风险中的生存能力和获利能力使得大资本对小资本进行排挤、兼并和取代;第三,当前各国税收体系对于大资本更有利:资本利得的税率远远小于实体经济税率;富人的边际税率小于中产阶级承担的税率。

最后,资本集中到被少数人手中的事实能否有所改善?作者指出,基于以上原因,资本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现行的继承体系,使得资本代代传续,持续的高收益使得继承人成为超级“食利者”。于此同时,作者还发现,美国出现超级经理人,他们的劳动收入毫无理性的远远高于普通劳动收入。超级经理人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淡化了教育、技术扩散带来的收入平等。作者在开篇就提出,有一种强大的机制在交替性推动收入与财富趋同分化,而这力量不会自动减弱或消失。趋同的力主要是知识与技能扩散,而分化要在于 r>g,即资本收益率高于经济增长率,如此看来,现实条件告诉我们分化的力量要远远大于趋同的力量。

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提出了解决资本高度集中的根本途径:推行累进制的资本利得税。作者回顾了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历程,详尽分析了资本无限积累和自我增值的内在特性,指出,仅仅依靠市场力量,在低增长的新常态社会,资本必然高度集中在垄断财阀手中。解决之道就是利用政治强制力量,推行累进制的资本利得税,对极少数垄断财阀征收合理税金,促进教育、医疗、扶贫等公共事业发展。作者的理由是市场力量必然导致资本集中,资本集中导致“食利”,长期以往损害经济活力、阻碍创新。国家进行财富分配的途径主要是以上分析的利用通胀再分配和税收。通胀很难控制,通过税收调节收入是国家应有责任。考虑到欧洲大陆发达国家每年投资于教育的金钱仅仅占国民收入的1%,对垄断财阀、超级富豪7-8倍国民收入的存量资本征税,将有效推动各项公共事业进展。但征税的政策手段需要满足的条件过多,可谓困难重重!

许多人认为该书所描绘的许多现象在当今的中国有所印证,作者本人也在中国版的绪论中提出:“因为眼下在中国,公共资本似乎占国民资本的一半左右,据估算约占30%-50%。如果公共资本能够保证更均等地分配资本所创造的财富及其赋予的经济权力,这样高的公共资本比例可以促进中国模式的构想——结构上更加平等、面对私人利益更加注重保护公共福利的模式。中国可能在21世纪初的现在最终找到了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之间的良好妥协与平衡,实现真正的公私混合所有制经济,免于整个20世纪期间其他国家所经历的种种波折、朝令夕改和从众效应。”笔者认为,我们在分析《21世纪资本论》对于中国问题的启示时,应该把握的是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方法,这样才能排除数据误差和对中国实际问题错误理解带来的错误观点。

《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感受 篇10

课间活动时,我组织孩子们到操场上去做游戏。孩子们很高兴,有的在玩切西瓜,有的在玩老鹰捉小鸡,还有的在做拍手游戏,场面非常热闹。正当孩子们玩得非常高兴的时候,美美小朋友急匆匆地跑过来对我说:“老师,牛潇涵的鼻子出血了!”我跑过去,只见牛潇涵仰着头,鼻子里的血正在往下流。我边给他处理边对他说:“天气很干燥,以后要多喝点水。”牛潇涵咬了咬嘴唇,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其他的小朋友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样子很神秘,搞得我莫名其妙。

这时,快嘴的齐齐小朋友终于忍不住说了:“老师,牛潇涵的鼻子不是天气干流血的,是被赵航用手打的……”话音未落,另一个小朋友忙制止说:“赵航是老师喜欢的`孩子,你不应该说出来……”

我明白了:小朋友们开始没敢告赵航的状,是因为他们知道老师“偏爱”他,告了状老师可能不相信、不高兴。

是啊,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喜欢那些“表现好”的孩子,并无意中流露出来。时间久了,我们自己便习惯了。但是,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被他们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

我仔细询问事情经过,原来,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时,牛潇涵当鸡妈妈护着小鸡,赵航当老鹰抓小鸡,捉小鸡的过程中赵航不小心用手碰到了牛潇涵的鼻子,引起了流血。弄清原因后,我让赵航向牛潇涵道了歉,并告诉他以后做游戏时要注意安全,即使是不小心碰到别人也要道歉并及时告诉老师。赵航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真诚地对牛潇涵道了歉。

通过这件小事我认识到:对孩子的一视同仁应该是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随时体现的。对表现出色的孩子,老师更应把喜爱之情适当“收敛”,否则不但会使一些孩子产生骄傲心理,也会对其他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

感受爱情 篇11

周四的午后,紫晶在办公室里忙碌着:桌上一叠未改完的周记,电脑旁两张学生成绩统计表还得校对一下,活动课的教案写了一半,另外有四个星期的教后感还得补上。刚才校长来办公室转了一圈,对紫晶罗嗦了半天,要紫晶赶紧把两周后的区级公开课简案写好,真可谓是“雪上加霜”。一旁站了两个高中生,来邀请紫晶去做辩论赛的评委。紫晶一边与学生交谈着,一边在搜寻报纸上的时势专题。

半小时以后,紫晶总算喘了一口气。她站了起来,伸了一个懒腰,冲了一杯麦片。突然,电话铃声响起,同事向她大叫:“嗨,紫晶,佳人有约——”刹那之间,办公室里静了下来,所有的老师都向她投来了意味深长的目光。紫晶跑过去接起听筒,用眼角的余光瞥了一下周围的情况:

两个外语老师正相视而笑;三个语文老师都放下了手中的事,停下来注视着紫晶,好象接下去的谈话关系到国计民生似的;那个历史老师则歪着头向她打了一个手势;一个同学正好来交作业,跑出去之前向她做了一个鬼脸。片刻,紫晶轻柔的声音在整间办公室回响:“喂,是文钧吗?你好,……”

文钧是一个大学同学给她介绍的对象,这件事紫晶瞒着办公室所有的人。两人相交差不多有三个月了,尚未正式确定“恋爱关系”。这不,文钧又来约她了。

紫晶是一位市重点中学高中部的外语教师,一直超课时工作着,她身材窈窕、容貌秀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得应付一大堆“追求者”;文钧是一家外企的部门经理,经常要加班甚至工作到深夜,他相貌平平却洒脱成熟、风度翩翩,自从与紫晶相识后便开始向她发起了猛烈的攻势。

紫晶今年24岁了。她依稀记得:在那遥远的大学时代,自己曾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美丽的“感情漩涡”。那个男孩叫家杰,高大英俊,才华横溢,有灵气,又有幽默感,两人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大学毕业后,家杰出国了,两人失去了联络。工作快两年了,紫晶竟然没有投入地谈过一次恋爱。紫晶发现自己对文钧没有什么很深厚的感情,但是家长、同事的调侃和催促使她迫切地需要一个男友,一个关心她、体贴她的男友,所以她有点犹豫不决:接受或拒绝?何况文钧确实要比那些蜂拥的“追求者”更胜一筹。

周六的下午,紫晶和文钧肩并着肩漫步在上海最繁华的大街——淮海路上。万里无云,温馨的阳光一缕缕地洒在两人的身上,带给人无限的温暖和遐想。淮海路上一面面色彩斑斓的旗帜在微风中飘荡,这里似乎永远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无数年轻的情侣们在这里穿梭着,他们或者光顾琳琅满目的商店、购买价格高档的物品;或者在西餐厅里享受着;或者在茶坊里小憩;或者干脆泡在网吧、玩具吧、钢琴吧等休闲的好地方。紫晶觉得心里忽然泛起一阵暖意,她深深地被这喧嚣的环境与浪漫的氛围所吸引。

文钧的手落在了紫晶的肩头,紫晶没有拒绝。文钧一边小心翼翼地护着紫晶行走,一边低下头说着一番甜言蜜语……紫晶心不在蔫地听着,两眼左顾右盼,她的眼光从商店橱窗的新款羊毛大衣移到了红绿灯,又从红绿灯移到了车站候车的时髦女郎头上的鸭舌帽和脚下的高跟皮鞋。就这样,两人无拘无束地漫步着。

上一篇:关于雪的优美句子摘选下一篇:杨氏之子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