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费用的资本化

2024-09-25

研发费用的资本化(精选12篇)

研发费用的资本化 篇1

(1.广东众安康后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36;2.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1.Ankang Guangdong Logistics Group Limited by Share Ltd.,Guangdong Shenzhen 518036;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chang University,Jiangxi Nanchang 330031)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愈演愈烈。研究开发能为企业注入高新技术,能为企业带去好的经济效益,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相应地,企业的研发支出所占份额也越来越大。

1 研发费用的构成及我国研发费用处理方式的变化

研发费用是企业自行进行的研究开发项目产生的相关支出,分为研究阶段有关支出和开发阶段有关支出。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新的技术和知识等进行的有计划的调查,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两阶段的主要差异在于,研究阶段是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的,在这一阶段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开发阶段则具有针对性,形成成果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研发费用作出了重大修改,由之前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改为对研究开发产生的费用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支出中,符合资本化条件予以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不符合资本化条件则予以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备给资产的定义如下:资产是指过去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计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费用,并且也是过去的事项,而研究开发的目的也是给企业带去一定的经济利益,但是这里面却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研究开发成功,便会带去经济利益并且由企业拥有或控制;如果失败的话,便无法进入无形资产,成本也回收不了,产生的费用应当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故企业在进行研发活动之前,应当慎重地进行可行性测试,以免盲目投入给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

2 国际上存在的几种研发费用处理方式及分析

目前,世界各国对研发费用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全部资本化(以英国、加拿大为代表)、全部费用化(以美国为代表)、一定条件下资本化(以国际会计准则为代表)。

研发费用的资本化的目的是更加真实地反应企业资产情况,客观地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更真实地列出资产负债表,传递更为真实的信息。虽符合一致性及配比原则,核算方法简单,便于操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企业的短期行为,但是由于研发活动的高风险性,不宜将全部费用资本化,并且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研发费用支出越来越常见,全部资本化增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提前确认所有的费用,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却不符合一致性原则。报表的使用者就很难从财务报表中了解公司的高新技术含量,也无法了解企业在研发方面是否投入以及投入多少,且不利于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研发活动在起步阶段投入量是相当大的,予以费用化影响企业的利润,予以资本化则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帮助企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但是费用化使得利润下降同时也使得企业的税收负担降低了,这也是企业权衡的问题,所以研发费用很容易成为企业操控利润的一个缺口。而在一定条件下资本化,则避免了全部费用化下不真实反映资产价值的弊端,也降低了全部资本化下企业的经营风险。

3 我国新准则中研发费用处理方式存在的缺陷

尽管一定条件下资本化研发支出产生的费用有前两种方法都没有的优点,并且这种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趋近,有利于同国际接轨,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研究支出与开发支出的划分就相对模糊。何时是研究阶段,何时开始又是开发阶段,对于不懂研究开发技术的会计人员以及审计人员来说,区分复杂的研发活动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会计人员不能明确地记录,审计人员也无法发现在费用划分中存在的问题,企业自身掌握着很大的主动权。其次,新准则规定开发阶段中有关费用予以资本化需满足五个条件,而这些条件主观性太强,实际工作中完全由企业会计人员自身臆断,合理与不合理外人也无从定论。我们知道,国家为了鼓励企业创新,对技术创新企业的研发费用给予所得税前加计扣除。按此规定,企业可能推迟开发阶段支出确认时间等,从而同样给企业操控利润、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乘之机。总之,在处理过程中还会带来以下问题:

3.1 可能产生短期行为

委托代理的存在,使管理者自身效用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并非完全一致,而研发费用产生的效果又具明显的滞后性。作为当期费用,加大投入的结果是当期利润下降,而对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及报酬很大程度上以经营业绩的好坏、实现利润的多少为标准,经营者从自身任期和利益考虑,为提高经营业绩,宁肯降低企业研发费用支出来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也不愿因研发费用的提高而使业绩下降,不想看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结果。因此,目前对研发费用采取一律费用化处理不能鼓励我国企业加大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投入,将极大限制企业研究与开发的能力,不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最终影响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

3.2 无法反映资产真实的价值

如果研究开发成果形成一项技术,这项技术在研究开发后数个年度里会产生经济利益的流入,而开发该技术的研发费用,在发生当期计入损益,而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却并没有体现在企业账面上,形成账外资产,这样就歪曲了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使企业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相差很大。另外,在企业改制、重组中,对企业进行资产评估时,全部费用化处理方式,使得评估机构在企业相关会计报表中,很难查到自行开发专利及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原始投入,只是少量的注册费、律师费,而大量研发费用排除在外,造成评估结果与实际相差甚远,由此造成无形资产的大量流失。

3.3 不符合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

前期研发费用直接计入前期损益,就会出现后期形成的科技产品收入和成本不配比,由此造成科技产品的高毛利,甚至是无成本,导致当期利润虚增的假象。而在开发前期,投入大量研究与开发资金,全部费用化的结果是使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这样的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4 不利于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企业研发能力,直接体现企业发展前景,因而是投资者所需要的最重要信息之一,而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满足投资者决策的需要。研发费用计入当期费用,容易使当期费用受研究开发费用的影响而大起大落,影响利润真实性,特别是高新科技产业,研发费用占总支出的比例特别大。

3.5 新办科技企业并没有真正享受纳税优惠

现行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表面上来看,符合谨慎性原则,可以给企业带来前期纳税的好处,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研发的积极性。但是,由于高科技企业前期投入大量研发资金,大多数科技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前期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并没有真正享受到。

4 对研发费用资本化与费用化存在问题的思考

对于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实施中所碰到的瓶颈问题,笔者作出如下思考:(1)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研究开发阶段的确认细则,由专业技术人员对研究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备案,详细记录项目进程,严格界定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时间,让会计及审计人员有据可循,能够较为合理地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以便进行账务处理。(2)研发费用资本化规定应当与税收优惠政策同步进行。我们知道,研究阶段费用化予以加计扣除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方法之一。那么国家不仅应对研发费用的费用化制定鼓励措施,对研发费用的资本化的鼓励措施也应当进一步完善。既然资本化与费用化都有税收优惠政策,那么企业利用研发费用操控利润的动机就小了,能够一定程度防止税收流失。(3)对企业类型进行划分,对特殊行业进行特殊处理。大部分企业划分为在一定条件下研发费用资本化核算方法,但是如软件开发企业,其研发费用金额是相当大的,可采用完全资本化核算方式。(4)加大审计部门对无形资产中研发费用的审计力度。可进行专项审计或者制定专门的审计程序,评价被审单位研究开发阶段划分、资本化与费用化的准确性。监管企业制定研发费用信息披露的措施,由于研发费用金额较大,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很大,考虑到其重要性,完全有必要向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清晰详细的解释。公司可以考虑除了在年报中进行详细披露外,加大在半年报、季报中的披露力度,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单独出具报告,披露重大的研发活动对公司产生的影响,保证公司对研发费用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健全法律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充分建立社会监督体制。

政府对高新企业的大力支持推动了高新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有所加强。2006年新准则的颁布顺应的就是提高自主创新积极性的趋势,推动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但由于我国企业所处经济环境的限制,使得一些准则的实施遇到一定的困难,制度的完善亦需要一定的过程,只有经过实践的验证以后才会越来越完善。与此同时,我们应当多汲取经济发达国家在实务中的处理方法,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辉.新会计准则下研发费用资本化会计处理的新思考[J].商业会计(上半月),2009,(05):40-41.

[2]鲍亮,唐洋.关于研发费用资本化与费用化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7,(01S):29-29.

[3]鞠亚辉.对新《企业会计准则》内部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探讨[J].商业经济,2009,(14):27-28.

[4]鞠亚辉.现行准则研发费用资本化可操作性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0,(16):81-82.

[5]鞠亚辉.基于会计职业判断视角的研发费用资本化应用[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1,(01):141-142.

[6]杨春霞.对新《企业会计准则》内部研发费用资本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24):135-135,138.

研发费用的资本化 篇2

摘 要:研发费用的资本化一直以来都是个有争议的会计问题,因为资本化处理极易受到盈余管理动因的影响。以选取的意大利上市公司样本为例,本研究探讨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决策是否会受到盈余管理动机的制约。因为意大利会计准则允许将研发费用资本化,所以意大利公司的案例提供了根本性的研究方向,使我们可以利用回归模型来验证所提出的合理假设。研究表明,企业确实倾向于通过费用资本化来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但以资本化降低违反债务契约风险的假设是不成立的。关键词:盈余管理,费用资本化,研发会计,平稳收入,债务契约,意大利公司

简介 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监管机构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者和从业人员能否对研发费用做出适当的会计处理。在国际会计准则(IASB,2004)第38号“无形资产”中,讨论了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在第54章标准中规定,没有经过调查的无形资产研究费用是不能被确认为资产的,这类研发支出应在其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至于企业开发阶段的费用,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第57段指出,当且仅当企业可证明以下所有各项时,开发活动(或内部项目开发阶段)产生的无形资产才可予确认:(1)无形资产的成功开发在技术上是可行的;(2)有意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销售它;(3)有能力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4)该无形资产可以产生可能的未来收益;(5)为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有足够的技术、资金和其他资源的支持;(6)对归集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的计量。虽然国际会计准则第38条允许公司将开发费用资本化,但由于研发过程中所固有的主观性,管理者有权决定是否满足国际会计准则第38条的条件。从本质上讲,国际会计准则第38条赋予管理者在开发费用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

美国会计准则对这一问题有严格的规定,在财务会计准则(FASB,1974)第2号“研发费用”中要求所有的研发费用在当期列为支出。唯一例外的是,会计准则(FASB,1985)在第86号规定,涉及软件开发的费用可以资本化。在国际上,某些国家的会计准则(例如意大利的)规定,当一些条件得到满足的时候允许灵活使用研发费用资本化。这些都是与国际会计准则所要求相似的文件。

研发费用资本化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会计问题。资本化支持者的报告结果表明,研发是一项长期资产未来盈利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Bublitz和Ettredge,1989;Sougiannias,1994;Ballester等,2003);此外,研发费用金额与企业市场价值之间是正相关的(Hirschey和Weyanandt,1985;Shevlin,1991;Sougiannis,1994)。而费用化的支持者相对较少。他们强调研发活动对未来经济利益做出贡献缺乏可靠的证据(例如,FASB,1974;AIMR,1993;Kothari等,2002);或者指出相较于资本化,费用化对信息一致性和可比性的好处。另外,最保守的费用化处理支持者强调了财务信息可靠性和盈余管理政策的要求,特别是费用化提高了财务报表的客观性,消除了因管理人员进行费用资本化处理而产生的研发资产减值的可能性(Nelson等,2003;Schilit,2002)。参考其他文献也可以发现,争议围绕何为最有效的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研究则主要权衡会计信息之间在相关性(即预测能力)和可靠性(即真实性)上的关系(FASB,1980;AICPA,1994;IASB,2004)。到目前为止,研发费用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性的权衡,而甚少提及可靠性方面,这可能使研发费用受到盈余管理的限制。此外,一些研究也表明,研发支出确实受到盈余管理的限制,即企业为了实现其盈利目标而降低他们的研发投资金额(例如,Perry和Grinaker,1994;Bushee,1998;Mande等,2000)。而且,缺乏关于允许研发费用资本化灵活使用的会计处理的研究。测试企业是否通过研发费用会计处理从事盈余管理,可以显著促进全世界对这种费用的最佳处理方法的辩论。近来提出的这种辩论,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逐渐显现。这说明,操纵盈余作为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动机,将使目前美国公认的会计准则坚持拒绝这类费用资本化的立场。相反,也显示出企业不使用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盈余管理,将支持现在的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使资本化在一定条件下是允许的。

这项研究有助于为这一论点提供关于费用资本化动机的经验证据。我们推测,政府决定利用研发支出有两个主要动因:平稳收入和债务契约。我们测试的假设使用的是在米兰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抽样调查数据。多种结果表明:该公司利用把研发费用资本化来平稳收入,虽然目前还不支持债务契约假说。这些结果全面体现了企业内部的各种特征,如企业规模,风险,增长机会,盈利能力,管理特点,产业结构和时间控制。

文章编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了意大利的会计与研发核算制度背景。第三部分讨论以前的文献。第四部分提出了假说,然后第五部分是研究方法。第六部分提出结果,第七部分对研究进行了总结。2 意大利的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制度 意大利会计制度一直允许企业灵活运用研发费用资本化,这与国际会计准则类似。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由会计准则第24号规定,将研发费用区分为如下三种不同类型:

1)“基础研究”,其中包括研究,调查和试验,不涉及具体项目。这种类型的研发费用通常是一个公司的一般效用探索(例如,市场研究,服务更新等);

2)“应用研究”,其中包括研究,调查和实验,是指具体项目; 3)“发展”,其中包括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特定的材料、工具、产品和生产工艺上。基础研究费用应在损益表中扣除。然而,如果满足以下条件,有关研发费用可以资本化:(a)费用明确为产品或工艺的实现所耗费的;(b)费用是可以识别和衡量的;(c)该项目的费用是应用在技术上的;(d)公司拥有必要的资源来完成和利用该项目;(e)通过开发该项目产生的收益,可以补偿费用的损耗。

很明显,由意大利会计准则规定的开发成本条件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类似。事实上,意大利标准下“应用研究”中的定义,也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第38条提供的开发费用的定义。意大利标准不同于国际会计准则之处在于,当发生上述情况时,公司也可以不使用灵活性来进行研发费用资本化。但是,这种差异相当正常。从对一些条件评估的主观性来看,即使在国际会计准则下,当上述条件得到满足时,公司偏好费用化的这种做法也是很明显的。

有关研发费用分摊,意大利的会计准则要求进行摊销的时间为从开始使用最长不超过五年。意大利法典(第2426条)中collegio sindacale(审计条例)提出研发费用的资本化应被审核而且它不能用于支付股息,直到有足够的盈利来掩盖研发费用资本化的账面价值。这一规定限制了利用研发费用增加所支付股息的目的。民商法也要求在“企业管理讨论和分析”部分对研发活动进行讨论。最后,民商法规定,研发费用的摊销时间表等方面的信息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提供。

盈余管理与具体的预提费用

盈余管理的定义是“对外部财务报告过程有目的的干预,以获得某种私利的意图”(Schipper,1989,第92页)。在普遍接受的条款中,盈余管理出现在“当管理人员在财务报告中使用判断和修改交易结构来改变财务报告,向某些利益相关者描述虚假的公司经济表现,或依靠会计报表中的数字来影响合同的结果”(Healy,Wahlen,1999,第368页)。迄今为止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管理人员行使酌情权并且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盈余管理,从而在权责发生制下进行特别交易(即所谓真实的盈余管理)。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诱因包括一些债务契约、奖金计划和平稳收入。债务契约假说认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是为了避免违反债务合同的约定,这是在会计数字或比例方面很典型的说法。奖金计划假说认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取收益。Healy(1985)认为,如果管理层的收入高于或低于奖金计划的范围,他们往往会降低企业收益。相反,当他们的收入在两者之间,谈们往往会增加企业收入。最后,收入平滑假说认为,企业追求利润以减少盈余波动。

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发现支持了在各种环境中的上述动机。许多研究验证了预提费用与盈余管理激励机制之间的关系。(例如,Healy,1985;DeAngelo,1986;Jones,1991;Dechow等,1995)。作为替代方法,其他的研究集中于单一的项目,这表明具体的预提费用与系统的盈余管理激励机制有关。对后者的研究,McNichols和Wilson(1998)认为公司管理其坏账准备是根据奖金计划假说的。Zucca和Campbell(1992)通过审查可供出售的资产减值现象,表明企业使用这些预提费用是为了加强战略或盈余平稳。Francis,Hanna和Vincent(1996)认为盈余管理激励机制在解释商誉注销和重组费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他的研究集中在递延税款津贴(例如,Miller和Skinner,1998;Vincent和Wong,2003),它们提供了各自不同的结果。最后,Dowdell和Press(2004)分析了研发支出减值的过程,但他们没有找到证据支持他们的奖励计划假设。关于盈余管理和具体的预提费用的结论,与上述研究是一致的。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测试当存在灵活性时,研发费用资本化还是费用化是否受盈余管理动机的影响。

企业研发费用的预算管理研究 篇3

从我国改革开放到经济进入新常态,企业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科技企业由原来的粗放型发展转向技术创新驱动。在转型过程中,足够的研发投入和有效的研发活动管理必不可少。但是,由于我国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对研发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业务模块来进行单独管理,大多将研发工作融入企业的日常业务工作中,作为市场开发的辅助工作。因此,加大企业的研发支出投入和加强研发活动管理迫在眉睫,其中研发费用预算作为统筹管理研发活动有效进行资源配置的必要工具。在企业进行研发工作中,对其进行有效的预算管理,可以提高研发活动的工作效率,及时纠正研发活动中的偏差,将稀缺的资源配置到最有价值的研发项目中,以确保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对企业研发费用的预算管理研究必须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

1 企业研发费用预算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的研发费用预算管理工作总体上处于初级水平。2014年,中南大学的学生专门针对企业研发费用预算管理情况对100家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只有71家企业进行了研发费用的预算管理工作,近有1/3的企业没有开展这一项工作;在这些进行了研发费用的预算管理企业中,只有25家企业具有单独的部门进行研发费用的预算管理工作,只占了所有企业的25%左右,而剩下的一大部分企业则是让会计或者其他部门进行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研发费用预算管理工作的企业,很多并没有严格地按照已经过审批的研发费用预算进行管理,预算编制与执行相分离,没有起到预算管理的指导作用。同时,信息化技术利用率不高也是存在的主要问题。

2 企业研发费用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企业对研发费用预算管理的不重视

在我国当前的企业管理中,领导层往往不重视研发活动的管理工作,认为只要加大对研发活动的经济投入,聘请有技术经验的专业人员,就能够研发出企业所需要的创新产品,就能够通过新产品来支持企业的持续发展,这就使得企业的研发活动管理工作严重滞后且低于企业对研发活动的投入水平,造成企业不能在研发活动过程中及时发现研发项目的缺陷,不能及时纠正研发活动中各种不合理的投入,造成企业投入资源浪费。上述调查表明,我国还有很多企业没有进行研发费用预算的编制工作,使研发活动处于失控状态,领导层只是从研发项目进度方面了解研发活动的开展情况,而且信息滞后,出现问题已经成为不可挽回的损失。即使有的企业编制了研发费用预算,只是形式上的管理,没有做到真正的预算管理工作,使其在研发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导致这样的预算管理问题的发生往往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认为企业的经济实力雄厚,在研发过程中稍微多花费一些成本,对企业的发展影响不大,使研发费用的预算管理得不到企业的重视。因此,加强研发活动管理工作成为提高企业研发活动效率,降低研发活动成本的必要工作。而研发费用预算就是研发活动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工具。

2.2研发费用预算编制的方式、流程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企业预算管理都是由财务部门“一手包办”,由于部门之间沟通不畅或信息不对称,造成了研发部门人员不了解项目预算管理,不清楚预算编制、申请等环节的流程规范。财务部门的这种预算编制完全是按照国家会计制度来实行的,研发部门若不懂会计制度管理,将导致制订的研发费用预算不够科学,也很难具体执行。

2.3研发费用预算执行的管理力度不足

很多企业按照标准制定、审批完整的研发费用预算后,在工作中没有将研发活动的实际执行情况与已经审批的研发费用预算进行对比,即使研发费用严重超支,研发成果没有达到公司要求,公司也不能及时行发现问题并纠正,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和时间浪费。

2.4企业研发预算管理信息化程度低影响预算的编制效率和管理效果

传统研发费用预算管理往往采用电子表格(如Excel)模式,研发费用预算管理和电子表格的自身特征决定了传统预算管理模式具有无法突破的局限性。传统预算管理除了耗时长、成本高外,预算编制与预算控制执行脱节等缺点也是阻碍这种模式在企业中继续应用的因素。

在传统模式下,核算体系与预算体系相互脱离,预算管理系统与业务执行系统相互脱离,预算执行过程中无法准确、及时地获取执行数据,预算控制成为空谈,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同时,预算分析数据来源的不准确及信息的滞后使得企业无法进行真正有效的动态分析,从而无法了解企业的资源利用状况。

根据美国杂志《CFO》公布的统计数据:17%的谨慎观察者一般采用分项预算,各个子系统之间处于非集成状态,主要用Excel 作为预算管理的软件工具或建立系统;46%的跟随者将部分业务子系统与预算集成,做到部分业务驱动,并有功能比较简单的预算管理系统;31%的早期采用者基本实现业务子系统与预算集成,做到部分业务驱动预算并进行动态预测;6%的领导者业务子系统与预算完全集成,做到业务驱动动态预算和预测,并有完善的预算管理系统支持,同时有些企业实现核心企业预算与客户、供应商之间的集成。从国外企业对预算管理应用趋势来看,企业应该选择基于信息技术进行预算管理。

3 加强企业研发费用的预算管理的对策

3.1加强企业对研发费用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

研发费用预算是企业对研发活动战略思想和战略规划的具体体现。企业发展需要有竞争力的产品作为根本保证,不能给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企业生存就无从谈起,更无法发展。研发活动就是为企业开发未来有竞争力的产品,因此,研发活动是保证企业未来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活动。研发费用预算是按照企业已经制订的研发活动的战略思想和战略规划,对各种资源配置的一种中短期规划。该预算对当年研发活动的重点方向、各种资源的配置方案都做了详细规划,以保证实现企业当年的研发活动目标。

nlc202309090120

因此,企业要把研发费用预算作为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挥研发费用预算的纲领性指导作用,引导公司的研发活动按照公司的战略目标展开,满足研发活动足够的资源配置,保证公司既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要调动所有涉及研发活动的部门,重视研发费用预算的编制工作,编制完善的、符合公司战略思想和规划的研发费用预算。同时企业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研发活动部门严格按照研发费用预算的思想来推进各项研发工作,让研发人员的思想统一到公司的研发工作战略思想和规划上来。

3.2按照科学的研发费用预算编制流程编制预算

研发费用预算编制应由研发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参与制订,要体现研发部门的专业思想和意见,要以研发部门为主、财务部门为辅,这样才能真正做好企业研发费用预算编制工作。

3.3加强研发费用预算执行的管理力度

企业要设立专门的研发费用预算执行管理分析岗位。每月将各项预算费用的实际发生金额与预算金额进行比对,确定可接受的差异率,对实际发生金额与预算金额差异超出可接受差异率的费用,与各责任单位沟通,分析数据偏差的原因,形成研发费用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并及时纠正因研发活动部门的主观因素造成的研发活动执行偏差。每月将研发活动实际成果与研发费用预算成果进行比对,审核研发活动实际进度与预算进度的差异,对研发活动实际进度落户于预算进度的项目,要求研发活动责任部门提交情况说明。

企业要制定严格的研发费用预算考核制度。对研发活动实际成果进度较预算提前、实际发生研发费用较预算降低的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反之则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明确的研发费用预算执行考核制度,激励研发活动部门积极工作、主动节约成本。

每半年进行研发费用预算的年中预算调整。对于因时间原因或各种客观因素造成预算假设前提发生变化的,及时将调整后的研发费用预算报请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调整,以保证研发费用预算的可执行性和客观性。

3.4提高研发费用预算编制和预算管理中的信息化水平

采用先进的预算管理软件,与公司的ERP系统软件对接。通过预算管理软件,实现预算编制方式的信息化,提高预算编制的效率和准确率。预算的编制是预算管理的起点,然而,预算控制和激励才是预算管理的重点。ERP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对研发活动的方方面面进行管理,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协同,实现研发活动各环节的信息集成。信息流既包含对物流、资金流的真实描述,也包含对未来期间物流、资金流的预测和计划,而研发费用预算正是对未来企业物流、资金流的预测和计划。研发费用预算管理与ERP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处理能力以及ERP系统能够实现数据集成和共享这两大特点,实现快速、准确地编制和调整研发费用预算;另一方面,在ERP系统中,预算信息与核算信息的集成,便于在研发活动开展的同时实现实时控制和多角度动态预算分析。

4 结语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环境中,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必要的研发活动能够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做好研发活动的战略规划、提高研发活动的管理水平,成为企业能否保持科技创新,为企业不断推出创新产品的必然要求。根据本文的分析与探讨,可以使我国研发费用预算管理工作得到一定提高,使企业在进行研发活动时,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加强了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收稿日期:2016-05-08

内部研发活动中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篇4

1. 研发活动支出的资本化条件。

《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将企业的内部研发活动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的时间段, 该阶段的工作具有探索性, 最终是否形成无形资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所以准则规定研究阶段的支出于发生时记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 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 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的时间段, 该阶段是建立在研究阶段基础之上, 形成成果的可能性非常大, 所以准则规定开发阶段的支出, 在符合资本化条件时, 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成本。准则规定了五条资本化条件, 这五个条件可以进一步总结为三点: (1) 企业能够完成无形资产的开发; (2) 该无形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3) 开发过程中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后面两点符合资产确认要求。

2. 研发活动中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条件。

一般情况下, 企业研发活动的时间跨度比较长, 并且会占用大量的资金。其中, 部分资金可能是企业向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借入的款项。因这些借款而发生的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以及外币借款的汇兑差额等, 是企业研发活动中的一项支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规定, 在研究阶段发生的借款费用, 应当于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费用;在开发阶段发生的借款费用,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当予以资本化, 计入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这里的资本化条件, 除了开发阶段资本化的五个条件外, 还包括借款费用的资本化条件。《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 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购建或者生产的, 应当予以资本化, 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所以, 如果企业研发活动中开发阶段的时间比较长, 则占用借款的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如果比较短, 则可以费用化。准则还规定, 只有在资本化期间的借款费用才予以资本化。所以, 开发活动中借款费用资本化起点须满足三个条件: (1) 借款费用已经发生; (2) 开发活动的资产支出已经发生; (3) 为使无形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生产活动已经开始。当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时, 借款费用应当停止资本化, 此后发生的借款费用, 计入当期费用。在这个期间, 开发活动发生非正常中断, 且中断时间超过3个月的, 应当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将其计入当期费用, 直至开发活动重新开始。企业在处理研发活动中的借款费用时, 应当全面衡量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条件,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 计入无形资产成本, 不符合的, 应当计入当期费用。

3. 研发活动中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金额。

借款费用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因借款而发生的手续费、佣金等辅助费用, 二是会计期间的利息, 包括溢折价的摊销。《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在确定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时, 对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分别处理。当企业为研发活动借入专门借款时, 在开发的无形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之前发生的辅助费用, 应当予以资本化, 资本化金额等于其发生额。在资本化期间, 专门借款的利息资本化金额等于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减去尚未动用部分的利息收入或投资收益。当研发活动占用了一般借款时, 资本化金额不考虑因一般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 而只考虑一般借款的利息费用。在确定一般借款资本化金额时, 首先根据累计资产支出是否超出了专门借款, 判断有没有占用一般借款;然后, 计算占用一般借款的加权平均数和资本化率;最后, 确定一般借款的资本化额。当占用的是单笔一般借款时, 资本化率就是该笔借款的利率。但是, 当占用的是多笔一般借款时, 资本化率是一般借款的加权平均利率。在实务中, 企业也可能通过发行债券或借入外币借款来筹集内部研发活动所需的资金。当企业是专门为开发某项无形资产而发行债券时, 资本化金额要考虑债券的发行费用和实际利息费用;如果企业在开发阶段只是占用了一般债券的资金, 那么, 资本化金额只有实际利息费用。准则规定, 存在溢价或折价的借款, 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对溢折价进行摊销, 以确定实际利息费用。当企业在开发阶段使用到外币借款时, 资本化金额包括利息费用和汇兑差额, 但仅考虑外币专门借款的本金及利息的汇兑差额, 不考虑一般外币借款的本金及利息的汇兑差额。

研发费用的处理方法改进分析 篇5

摘要:新准则对研发费用采用有条件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但这种方法在理论和实务界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在分析我国将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方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将企业按照标准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从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对研发费用的处理进行全面改进。

一、我国研发费用的处理方法面临的挑战

2006年2月15日,我国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将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从以往的费用化处理方法转为有条件资本化处理方法是一个较大的进步,解决了完全费用化方法低估企业价值和财务报告失真的问题。但是新准则所规定的这种处理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着众多挑战:

1.主观估计的成分过高

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有时很难区分,有些费用是应该费用化还是资本化,常常会因时、因地、因对象而不同,人为地硬性规定哪些费用资本化,哪些费用费用化,在实务中既难操作,又有较大的主观性。因此,采用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加大了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

新准则增大了企业,特别是科技及创新类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如果企业管理者为提高当期利润,人为地将应归属于研究阶段的费用列作开发阶段的费用,从而对部分或全部费用进行资本化处理,少计费用,虚增当期利润和当期资产,管理部门将很难发现。反之,如果企业管理者为减少当期利润,人为地将应归属于开发阶段的费用列作研究阶段的费用,从而将全部费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虚减当期利润和当期资产,管理部门也很难查清。同样,由于对开发阶段的费用是否满足准则所规定的五个条件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导致对于同一开发费用,是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还是先予以资本化并在以后期间进行摊销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企业管理者为提高当期利润,可能会人为地扩大可予以资本化的开发费用的范围,从而使当期利润较高,以后随着开发费用的摊销,利润逐渐降低。相反,企业管理者为减少当期利润,可能会人为地缩小可予以资本化的开发费用的范围,从而使当期利润较低,以后期间由于开发成果带来的效益且需分摊的费用较少,导致利润大大增加,使利润的真实性和可比性与实际相差甚远。

3.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

不管是研究活动与开发活动的区分,还是开发活动资本化所具备的五个条件,均需要财务人员作出专业判断,判断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由于研发活动的技术性很强,要求财务人员须具有一定的技术常识,否则很难做出合理判断。故新准则对财务人员的专业判断要求显得很高,财务人员须进一步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否则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财务工作。

4.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真实成本

在这种方法中资本化的金额只包括了一部分开发费用,并不能反映该项无形资产的真实成本,使该信息的价值受到一定影响,同时这种以部分成本为基础的后期摊销的做法也不符合配比原则。

5.“一刀切”地将所有企业采用有条件资本化法

如果以研发活动为主要活动的企业采用有条件资本化的处理方法,把研究费用和一部分开发费用作为当期损益,将大大减少该类企业当期利润和资产;而对于研发费用支出不多的企业来讲,这些研发费用不属于其“重要项目”,若采用这种处理方法,将这些研发费用区分为研究费用和开发费用,显然违背了重要性原则。因此,所有企业都采用这种方法并不合理。

二、改进我国研发费用处理方法的设想

基于分析,本文认为研发费用处理应该本着费用化和资本化并举的原则,采用细化企业的方法,将企业按一定标准分为三种类型:以研发活动为主要活动的企业、一般高新技术企业以及规模较大且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企业、一般研发费用不大的企业。根据每种类型企业研发费用的特点,分别设计出不同的处理方法:以研发活动为主要活动的企业采用资本化的方法;一般高新技术企业以及规模较大且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企业采用“实际结果决定法”;一般研发费用不大的企业采用费用化的方法。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所引起的主观判断,也能够适当防止企业管理层操纵利润的情况出现。而且不同的企业可以采取同自身经营情况相适用的会计处理方法,真实反应无形资产的价值,同时,也使同一企业的无形资产的计价方法一致。研发费用处理方法改进设想见下图,下面分别从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这四方面对改进我国研发费用处理的设想加以说明。

1.确认

确认是会计处理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我国现行的无形资产准则对研究与开发活动未进行详细列举,只是简单地做了定义。虽然这些定义尽可能确切、完整了,也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界定,但在实际应用时,对于本身并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人员来说,仍然难以界定。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采用列举法,列举哪些具体内容属于研究与开发活动,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产品的试验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试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研究设备的折旧、与新产品的试制、技术研究有关的其他经费、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

2.计量

应该细化企业,将其分为三种类型,依次针对每类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进行不同的方法进行计量,使每一类企业在研发费用方面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

(1)初始计量

对于以研发活动为主要活动的企业,如软件开发类的企业,可以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全部予以资本化。这类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类似于制造企业生产产品的过程,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直接和间接费用都计入产品的成本中,即使是废品损失,也将其计入产品成本。而以研发活动为主要活动的企业所研发的无形资产就是这类企业的产品,故也应将研究开发费用全部计入所形成的资产价值中,哪怕研发失败也应计入资产项目中。因为即使研发不成功,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人力资源价值比研发前有很大的提高,为以后的研发成功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和物质基础。同时,笔者认为这类企业采用资本化的方法可行且合理,除上文已提到资本化方法的优点外,这种方法还符合资产的确认和计量要求。

对于一般高新技术企业以及规模较大且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可以采用“实际结果决定法”来计量。所谓“实际结果决定法”是指不再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也不是将研究与开发费用“一分为二”,或资本化,或费用化,而是视其研究开发的最后的结果再决定采用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的处理方法。如果研究开发成功,则将其资本化;如果失败,则将其费用化。这样由于划清了成功开发与不成功开发的界限,将不成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列为费用,符合谨慎行原则;同时还避免了将研究与开发活动截然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主观性,较好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且由于对各研究与开发项目进行了成本核算,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自行研究与开发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形成过程。

对于一般研发费用不大的企业,根据重要性原则,将其作为当期损益,全部费用化。

(2)后续计量

对于研究与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不应进行摊销,而是应该定期对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测试,持续地后续计量。对于无形资产的后续支出,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研究开发项目在取得后发生费用需要再一次区分研究阶段费用与开发阶段费用,再确定可以资本化的范围。已确认为无形资产就是承认其能够使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自身存在市场或是生产出的产品具有市场,在这种前提下,对其后续支出时再区分研究阶段费用和开发阶段费用就过于复杂,增加报告成本,可操作性差。对于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后续支出,可以参照上文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几个方面,若属于该范围的费用,则将其资本化;否则就将其确认为当期费用。

3.记录

按照会计处理各环节的顺序,经过确认和计量之后,应对研发费用进行记录。

(1)以研发活动为主要活动的企业

仍然保留新准则新增的“研发支出”会计科目,来核算研发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与研发活动有关的费用,其核算的内容和新准则中是一样的,但是其二级科目是具体研发的某个项目,而不是新准则中规定的研究支出和开发支出。另外,还应增加设置“研发失败准备”科目,由于自行研发无形资产具有一定的风险,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同时研发阶段成果也存在减值的可能,因此设计一个备抵账户――“研发失败准备”。该账户属于“研发支出”科目的备抵账户,期末为贷方余额。每年按一定比例提取研发失败准备金,以规避研究开发的风险,研发项目有大有小,应按项目分类设置明细账。

当发生与研究开发有关的费用时,若该费用明确属于为研发某一项目而发生的费用,则借记“研发支出――××项目”,贷记“原材料”、“银行存款”等科目,若该费用是属于几个研发项目共同承担的,则类似于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制造费用。按照一定的标准在不同项目间进行分配。

在每期期末,企业通过技术分析确定项目研发失败的可能性大小,然后再来决定应计提的研发失败准备的多少,其数额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研发失败准备=总研发费用×(1-期望成功率),而每期期末实际计提的准备额应为当期应计提的研发失败准备减去该科目的贷方余额或加上其借方余额,借或贷记“管理费用――研发失败准备”,贷或借记“研发失败准备――××项目”。

当项目开发结束时,则将“研发支出”转入“无形资产”科目,借记“无形资产――××项目”,贷记“研发支出――××项目”,同时将以前计提的研发失败准备全部冲回,借记“研发失败准备――××项目”,贷记“管理费用――研发失败准备”;若项目研发失败,则按照一定方法将计入该项目下的“研发支出”分配计入成功项目的成本中,不能合理分配的费用,应该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研发失败支出”中,同时冲回该项目下的研发失败准备,借记“研发失败准备――××项目”,贷记“管理费用――研发失败准备。

(2)一般高新技术企业以及规模较大且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企业

这类企业所需增设的会计账户与上一类型的企业一样,需设“研发支出”和“研发失败准备”这两个会计科目。

当发生与研发有关的费用时,借记“研发支出――××项目”,贷记“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等科目。

在每期期末,按照上述计提的方法计提研发失败准备,借或贷记“管理费用――研发失败准备”,贷或借记“研发失败准备――××项目”。

若该项目研发成功时,将“研发支出”转入“无形资产”,借记“无形资产――××项目”,贷记“研发支出――××项目”,同时将以前计提的研发失败准备全部冲回,借记“研发失败准备――××项目”,贷记“管理费用――研发失败准备”;若项目开发不成功,将该项目下的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借记“管理费用――研发失败支出”,贷记“研发支出――××项目”,同时,也应将以前该项目下计提的“研发失败准备”全部冲回,借记“研发失败准备――××项目”,贷记“管理费用――研发失败准备”。如果该项目下的“研发支出”余额较大,也可以分期摊销,首先将该项目下的“研发支出”转入“长期待摊费用”中,借记“研发支出――××项目”,贷记“长期待摊费用――研发失败支出”。在摊销期内的每一期摊销,借记“管理费用――研发失败支出”,贷记“长期待摊费用――研发失败支出”。

(3)一般研发费用不大的企业

在发生与研发活动有关的费用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中,借记“管理费用――研发支出”,贷记“原材料”、“银行存款”等科目。该种方法下不用在期末计提研发失败准备了。

4.披露

会计披露是对簿记信息进行再加工和再转换,将簿记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并输出会计系统,以便于信息使用者分析利用。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报告披露阶段,即通过编制会计报表进行披露,其披露要符合会计信息披露的标准。

(1)表内披露

在资产负债表中,可以在“无形资产”项目下增设“自创无形资产”项目,单独列示企业自主研发的无形资产,以反映企业自主研发的能力;同时增设“研发支出”这一项目,对其计提的项目风险减值准备――“研发失败准备”也应单独列示作为其抵减科目,以清楚地反映在研项目的实际价值。在利润表中,可以在“管理费用”项目下增设“研发失败支出”、“研发失败准备”或“研发支出”项目,单独列示当年计入损益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以和企业的其它管理费用相区别,反映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投入,使投资者对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一目了然。在现金流量表中,研发费用的投入应当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单列“研发活动支付的现金”予以反映。

(2)表外披露

研发费用表外披露的方式主要有:附表和附注。首先,在附表中可以设置“研究开发费用明细表”,用以反映下列信息:研发项目名称、研发项目的技术和经济评价、研发项目开始日期和预计完成日期、目前研发所处的阶段、研发进度、本期费用、累计费用、本期转入无形资产的费用、本期转入其它项目成本的费用或本期转入研发失败准备的费用。另外,为使信息使用者清楚地看到企业研发资金投入的变化趋势,企业还可以采用相对比率来说明其研究与开发的情况。企业还应在附注中设立以下内容:一是披露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确认的标准、分类、计价方法等;二是说明研究开发费用的主要投入方向,研究与开发成功与失败的比例。

参考文献:

研发费用核算的国际化比较 篇6

【关键词】 研究;开发;研发费用;无形资产

顾名思义研发费用,是指研究与开发某项目所支付的费用。目前,各国对研发费用的处理看法还不一致。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费用化观点。即指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时全部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2.资本化观点,即指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时全部予以资本化,作为长期资产分期摊销,计入相关成本;3.择机资本化或者称为有条件资本化观点,即指在特殊项目中进行归集,即未来收益是否存在还没确定之前,将所有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归集在不同于资产和费用的特殊项目中,如果未来收益可以合理地确定,就将其相应支出转换为资产,如果能够合理确定不会产生显著的未来收益,就将其记入费用。基于上述不同观点,笔者拟对研发费用作一比较,希望能够对研发费用的处理有所助益。

一、研发费用规范的方式

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研发费用的规范方式,存在差异。

我国有关制度对研发费用的规范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文件财会〔2006〕3号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二是2007年3月16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前者从会计核算角度规范了企业对研发费用的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方法;后者从税法角度规范企业对研发费用的归集、摊销及抵减企业应税收入进行了规定。

国际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的规范则见于1980年1月1日起对财务报表生效而进行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9号:研究和开发活动会计》。

二、“研究”与“开发”的定义

研发是对“研究”与“开发”的简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规范基本一致,但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并没有对“研究”与“开发”概念进行界定。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七条对研发的定义时,是对“研究”与“开发”分别定义的,并认为,“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的调查”;而“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没有对“研究”与“开发”概念进行定义,只是提出,“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是指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可见,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只认为,“研究”与“开发”是企业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所进行的研究开发,两者可以不加区分。

《国际会计准则9号:研究和开发活动会计》“引言”第三条将“研究”定义为:“是为了获得新的科技知识和理解它们而进行的原始和规划的调查研究”;将“开发”定义为“是在开始商业化生产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转化为生产新的或大幅度改进了材料、装置、产品、工艺、设备或劳务的计划或设计”。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2号——研究及开发费用会计处理》也对研究及开发的内涵及外延给出了类似的界定。而我国既没有给出研究与开发的概念,也没有对研究及开发活动的范围进行界定,这必将造成企业在研究及开发费用确认上的不确定性及随意性,也降低了这方面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三、研发费用的构成

研发费用也就是研究开发成本支出。我国会计和税法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包括内容的规定不完全一致。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十三条规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其成本包括自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四条和第九条规定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支出总额,但是对于以前期间已经费用化的支出不再调整”。从实质上讲,我国财政部门在会计准则中已经明确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而“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证明下列各项时,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1.从技术上来讲,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具有可行性。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3.无形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应当证明其有用性。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对于无法区分研究阶段研发支出和开发阶段研发支出的,应当将其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

可见,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对研发费用的构成虽然没有指明具体包括哪些,但指明了研发费用归集的期间。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9号:研究和开发活动会计》则规定,研究和开发活动的成本包括以下几项:“1.薪金、工资以及其他人事费用。2.材料成本和已消耗的劳务。3.设备与设施的折旧。4.制造费用的合理分配。5.其他成本”等等。

四、研发费用的处理

我国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处理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研究阶段发生的费用及无法区分研究阶段研发支出和开发阶段研发的支出全部费用化;二是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证明符合无形资产条件的支出资本化,分期摊销。

如前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对研发费用要求分别两种情况进行处理,“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可见,在研究费用的处理方面,我国实务界会计处理与纳税扣除的规定也不一致。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9号:研究和开发活动会计》则规定,“研究和开发活动的成本金额应作为其产生期间的费用被记入账内,但达到开发成本第17节被递延的程度时例外”。第17节规定,“一个项目的开发成本如果满足了以下标准,则可以向未来期间递延:1.对产品或工艺方法清楚地加以说明,而可归属到产品或工艺方法的成本能被分别加以鉴别。2.产品或工艺方法的技术可行性已被论证。3.企业的管理部门已经表示了其生产、在市场出售或使用产品工艺方法的意向。4.对于产品或工艺方法有一种清晰的未来市场的迹象,或者在内部使用而不是售出,其对于企业的效用能够进行论证。5.存在充足的资源,以及完成工程项目并在市场出售产品或工艺方法”。可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国际会计准则9号:研究和开发活动会计》对于研发费用的处理与我国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处理基本相同,但与我国税法不同。

五、研发费用的披露方法

对于自行研发成功的无形资产成本,即拟作资本化处理的研发费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二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无形资产的类别在附注中披露与无形资产有关的下列五个方面的信息:……五是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而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法则要求,“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但没要求披露。

《国际会计准则9号:研究和开发活动会计》不仅要求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而且要对“未分摊递延开发成本的发展及其余额应加以披露,对提出或采用的未分摊余额的分摊基础也应加以披露”。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 企业会计准则. 2006.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研发费用资本化国际比较 篇7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资本化的相关规定

财政部2006年推出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 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 必须同时满足相关的条件, 才能资本化, 即确认为无形资产。具体条件包括: (1) 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2) 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3) 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 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 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 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4) 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 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 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5) 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内部研究开发费用的规定, 主要是从谨慎性角度考虑, 由于研发费用的投入往往不能确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 而根据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将研发过程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研发费用中只有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才能资本化。因为符合上述五条标准, 基本能确定研发费用形成的资源未来可以带来可靠的经济利益。

从资产的确认标准来看, 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是合理的。但是从鼓励企业研发投入的角度考虑, 这样的规定尚有待改进。这就涉及到制定会计准则的目的问题了。会计准则的制定不仅要考虑给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真实的会计信息, 同时还应该适当考虑企业对具体会计处理的诉求。由于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条件过于苛刻, 使得当期费用化金额过高。而企业大都具有使得当期利润为正的情结, 当期投入的巨额的研发费用都费用化, 不能在以后期间摊销, 这无疑是不鼓励企业投入研发费用的。

二、国外对研发费用资本化的相关规定

其一,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 SB) 。在IA S9中, 研究与开发成本均应在发生当期费用化, 除非是属于下列条件的特殊项目: (1) 项目清晰定义且相关成本能够确认; (2) 项目已被证明技术上是可行的, 并且管理层倾向于生产并促销、或者是使用对该项目的成果; (3) 能明确表明项目成果存在市场潜力; (4) 存在完成项目的附加资源。如果这些条件能够成立, 开发成本能够向前递延, 并在项目成果预期销售或使用的期限内摊销。开发成本递延净值不应超过其未来能够带来的收益值。IA SB的规定与我国的会计准则类似。对于研发费用主要采用的还是费用化, 只有满足了条件的才能资本化。主要也是从满足资产确认标准的角度出发, 来对研发费用进行会计处理的。

其二, 欧洲经济共同体指令。研究与开发成本被要求按无形资产的分类分开揭示。就成员国而论, 允许将该成本递延和确认为资产。研究与开发成本通常在5年的最大期限内被摊销。在例外的情况下, 成员国也允许有更长的期限, 只要在附注中解释原因即可。相对我国会计准则和IA SB的规定, 欧洲的规定要宽松许多。这其实也和欧洲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分不开, 由于欧洲国家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进行的是产品设计开发的工作, 占据产业链的上游, 对研究和开发重视程度是很高的。准则制定机构也出于鼓励研发的角度, 允许研发费用的资本化, 并在满足披露义务的条件下, 能够延长资产摊销时间, 进一步激发了企业投入研究开发工作的热情。

其三, 日本与韩国。日本规定, 在新产品、新程序和新知识上, 研究和开发的费用如果期待有足够收入弥补这些成本, 可以递延到未来会计期间。在现有的产品和经营上研究和开发的费用应当摊销于发生的期间。从中可以看出, 日本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比我国要宽松一些, 不仅开发费用, 研究费用在期待有足够收入弥补成本时, 也可以递延摊销。韩国原则上规定, 包括间接成本的研究与开发成本, 必须在发生时记为费用。然而, 拥有未来用途的研究与开发成本可以资本化, 并在不超过5年的时间内进行摊销。可以看出, 韩国资本化的条件较日本苛刻一些, 拥有未来用途在实际中有时候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两国对研发费用的资本化金额, 比我国的力度更大一些, 不仅包括了开发阶段的费用, 还包括研究阶段的费用。这其实给人们一个启示, 能够在满足资产确认条件时, 我国在研究阶段的费用和开发阶段不符合特定条件的费用是否能够资本化。

其四, 印度 (ICA I印度特许会计师协会) 。ICA I发布了关于研究与开发会计的第8号会计准则 (强制性的) 。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成本可以作为递延营业支出处理, 然而其他费用必须在其发生年度借记费用。递延研究与开发支出应在资产负债表中“杂项支出”项目下单独披露。印度的规定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启示。其将研究与开发成本作为递延营业支出处理, 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很好的解决了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给企业当期利润带来的巨大影响。同时单独披露也向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有利于报表使用者更好的使用财务报表。另外, 将研发费用作为递延营业支出处理, 还延缓了对研发费用的实际处理时间, 更好的看出研发费用产生的实际效果, 使得企业的会计实务更符合实际情况, 根据产生的经济资源能否给企业带来未来可靠和稳定的经济利益来决定, 相关的研发费用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

三、我国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改进路径

从国外对研发费用的资本化的规定进行了比较研究以后, 也为我国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改进提出了可以借鉴的路径。

其一, 延后资本化的时点。由于研发费用投入到最终确认为资产, 所跨的会计期间比较长, 往往投入也不一定能产生未来的经济利益。所以在研发费用发生以后, 会计期末可以将研发费用确认为递延支出, 在资产负债表资产类科目列示, 同时也对相应的这部分递延支出在财务报告的附注中详细披露。等以后期间, 如果这部分递延支出产生的经济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时, 可以将这部分递延支出确认为无形资产, 按照无形资产准则对其按年进行摊销。如果有确凿证据证明研发失败, 可以将这部分递延支出费用化。这样能尽量考虑到资产的确认标准问题, 同时又避免了当期费用过高, 影响利润的情况, 可以将研发费用的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推迟, 使得企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研发活动中来。

其二, 扩大资本化的范围。由于我国的研发费用只有符合条件的开发阶段的支出才能资本化为资产。从鼓励企业研发热情的角度, 可以考虑将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没有资本化的支出资本化。资本化的时点可以考虑延后, 这样就尽可能消除了投入的支出能否产生资产的疑问。当发生的研发费用形成的资源能够确定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 可以将这部分研发费用, 不论研究阶段的支出还是开发阶段的支出, 全部归集到资产的成本当中, 由未来的经济利益补偿这些支出。

其三, 加大研发费用的披露力度。由于研发费用的金额较大, 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很大。从重要性角度考虑, 必须将研发费用的去向给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做出一个准确清晰的解释。首先, 在研发费用的披露内容中, 要注意对研发费用的投入对象的前景进行说明, 投入对象的进展, 能否资本化的确凿证据, 相关研发费用在财务报告中的列示的具体位置具体金额等。另外, 企业的研发活动存在失败的可能, 由于当期全部费用化, 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的消极影响, 信息披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其次, 在披露的形式上, 可以考虑在年报中进行详细披露以外, 加大半年报、季报的披露力度。必要的时候单独出具报告, 披露重大的研发活动对公司产生的影响。比如重大的研发活动成功的相关可靠证据, 预期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也可以是重大研发活动的失败, 可以预先给市场投资者做出交代, 避免未来信息披露时更大的市场反应。

研发活动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由于我国企业尚处于生产价值链的下游, 研发活动的投入力度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从会计服务经济社会的角度出发, 给企业营造一个鼓励研发的宽松环境是很有必要的。所以, 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者在未来制定相应准则或者是出台相关解释公告时, 可以考虑研发费用资本化处理的松绑, 延后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时点, 扩大研发费用资本化的范围, 加大研发费用披露的力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 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研发费用资本化会计核算应用 篇8

内部开发活动形成的无形资产, 其成本由可直接归属与该资产的创造、生产并使该资产能够以管理层预定的方式运作的所有必要支出组成。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成本包括:开发该无形资产时耗费的材料、劳务成本、注册费、在开发该无形资产过程中使用的其他专利权和特许权的摊销等, 以及为使该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研发费用。

在开发无形资产活动中其前期先行开发阶段所发生的直接与间接研发费用和该项目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后所发生的维护的改善、设计、试验等研发项目开发费用支出不构成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 应将其所发生的该项目研发支出, 全部费用化处理, 计入当期损益。内部开发无形资产的研发成本仅指在确定资本化的起始点至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前的完成节点, 这一专指开发阶段所发生的开发支出成本的总和, 才能资本化。

二、研发项目资本化前期准备的条件和方法

(一) 内部研究和开发部门的划分区分开发活动资本化项目的部门:

直接部门和间接部门;主要对研发部门组织构成进行定义:直接研发部门、间接研发部门等部门;区分开发活动非资本化対象部门:研究所和研究部门等非资本化对象部门;不包括在资本化金额内。

(二) 确认研发费用资本化的项目 (1) 公司商品研发项目年度计划内容及实施具体资本化研发项目的确定;

研发管理部门年初编制并确定研发项目计划;根据研发项目事业计划汇总上报商品企划委员会管理层审批, 下发最终年度研发项目计划;每年年初, 向财务会计部门提供项目开发年度计划表、项目资本化项目提案计划、商品企划通知书;确认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具体项目。

(2) 统计直接投入开发项目资本化人工工时表;开发管理部门按月度, 编制和报送各项目直接工时表, 确定研发项目"里程碑"表的三个阶段:先行开发的时点、开发资本化阶段的时点、摊销阶段的截止时点, 并向财务会计部门提供。因此, 研发项目管理在内部应建立健全数据信息支持、采集系统;作为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内控数据管理依据和支撑。填制研发直接项目投入的开发人员人工工时表 (见表1) :

每月由项目工程师在研发管理系统按部门、项目内容、时间、月份录入工时。

(3) 编制研发项目资本化“里程碑”数据基础表:主要包括项目资本化项目提案计划、项目完成节点时间表、资本化折旧摊销时间表;研发项目基础数据统计—里程碑表 (见表2) :

(4) 按开发项目资本化直接工时计算分配比率;费用计算资本化时间段:分配到具体的资本项目;区分研发费用资产化的项目阶段:资本化、维护、非资本化;当研发项目计划提案前时:研发项目费用非资本化处理作为先行开发处理。当研发项目计划提案确立后一直到研发项目完成节点时的阶段:研发项目所发生费用全部按资本化处理。当研发项目在所确定的时间节点结束后:所发生的研发项目费用作为维护费用处理不再作为费用资本化处理 (见图1) 。

(5) 研发项目成本内容按五个研发项目内容:试制材料费、业务委托费、劳务费、折旧费、一般经费归集资本化数据;

数据处理:根据研发项目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进行项目工时分配率计算。研发项目分配到具体的资本化项目:依据研发项目“里程碑”表中开发项目研发费用按先行开发阶段、资产化阶段、维护阶段进行划分的识别。编制研发资本化项目“研发费用资本化计算表、资本化汇总表”;按“研发费用资本化计算表”进行开发项目资本化数据汇总并进行会计处理。直接研发项目的试制材料费、业务委托费等项目费用;费用发生当月直接计入研发资本化项目当月成本费用。直接研发部门发生的劳务费 (指直接开发人员的工资及工资性费用) 、折旧费、一般经费 (指技术资料费、学术交流、技术参展、技术评审鉴定、项目调研培训费等) 等;间接研发部门发生的材料费、劳务费 (指间接开发人员的工资及工资性费用) 、折旧费、一般经费 (指水电动能费、水电动能费) 等;均按直接工时比率分摊计入资本化研发费用项目中;费用在资本化研发费用项目进行分配率计算。确定为研究类的、非资本化研发项目发生的费用;不按照项目类别分配到资本化研发费用项目中;直接费用化会计处理。

(6) 研发费用资本化流程图 (见图2) :

三、研发费用资本化的会计处理

建立研究和开发费用的内部会计核算体系;费用核算与归集按照项目管理 (项目订单号) 与项目预算衔接的会计核算流程实施。并在会计核算系统内建立研发项目预算管理类别, 资本化项目费用对应的总账科目为“开发支出”, 实际核算时, 研发项目预算在建立之初每一个项目建一个项目订单号;创建研发项目订单编码;以区分开发项目的管理和费用的归集;并建立转出内部项目订单编码;对应相应的部门成本中心 (主要指具体的研发部门) 。 (1) 研发资本化费用的转出:月末对于开发阶段满足资本化条件所发生的费用转入“开发支出”。 (2) 资本化项目到达SOP点 (研发项目在所确定的时间节点完成) 后, 按项目从“开发支出”贷方转入“无形资产-专利-自制”科目;研发财务部门建立无形资产主数据;按无形资产主数据实施会计管理和维护。 (3) 无形资产摊销:每月由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运行固定资产价值信息系统, 在系统运行无形资产管理程序时, 自动产生无形资产摊销折旧数据 (具体步骤见表3) :

[例1]某企业自行研发三项新专利技术产品, 依据“研发费用资本化计算表”所确认的资本化项目的研发支出; (1) 直接开发费用包括:试制材料费50000元;委托技术开发费10000元;直接开发劳务费 (工资及工资性费用) 20000元;折旧费10000元;一般费用 (管理及保障) 费用10000元; (2) 间接开发费用包括:材料费8000元;劳务费 (间接人员工资及工资性费用) 11000元;折旧费1000元;间接一般经费2000元;当月转出当月研发项目资本化发生额度;并进行第一步的会计处理。相关费用发生时:

[例2]承例1, 某企业自行研发三项新专利技术产品;在确定资本化的起始点至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前的时间节点完成后, 将该项目转入“开发支出”科目的资本化研发费用:转入无形资产, 实施资产管理流程。

[例3]承例2, 在确定资本化的研发项目起始点至项目达到预定用途的时间节点完成后, 转入无形资产的下个月;根据“研发费用资本化计算表”所确认的研发项目“里程碑”表资本化摊销的时点, 按研发项目资本化项目折旧摊销时间为5年 (即国际通行确定时间为60个月) , 不考虑残值的因素, 以直线法摊销预期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进行账务处理:

参考文献

浅谈软件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 篇9

一、软件企业研发费用的产生

研发费用是指企业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 计算机软件技术越来越成熟, 导致软件行业竞争的加剧;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能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人正成为计算机的主人, 由此导致计算机销量的不断增加;加之计算机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 计算机的销量将会与日俱增。伴随着计算机销量的增加, 计算机软件作为计算机的互补品, 其销量也呈现上升的趋势。

但是,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并且随着人们对个性化追求的加深, 市场对软件的需求越来越趋向现代化、个性化。为了占领市场, 软件公司就必须研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软件产品, 并且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

为不断开发新客户, 软件公司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 走出原有的大规模、标准化、大众化的产品研发思想, 转向小规模、定制化、个性化的产品研发思路。实行订单研发模式, 由于其客户数量的有限性, 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企业的研发费用。

总的来说, 软件企业的研发费用, 就是研究和开发软件产品所产生的费用, 但这样讲比较的笼统, 不能够明确研发费用的产生的具体来源和方向。通过上述有关内容, 对于软件企业本文从三个方向界定了其研发费用的产生:一是与计算机相配套的大众化的计算机软件的研究开发费用, 该部分研发费用虽然投入很大, 但是其收入具有长期性, 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持续的盈利;二是满足市场需求, 为实现产品更新换代所产生的研发费用, 其特点主要是长期性、规律性, 需要持续不断地研发投入;三是市场开拓型研发费用投入,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 研发费用与收入不成正比。

二、会计制度关于研发费用资本化的相关规定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内部研发费用进行了较大的修改, 在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有关内容的基础上, 对我国企业有关研发费用进行了规定。新《企业会计准则》将企业内部研发项目的支出分为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

从研究活动的特点看, 其研究能否在未来形成成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企业也无法证明其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的存在, 因此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在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 计入当期损益。

但由于开发阶段相对于研究阶段更进一步, 相对于研究阶段来说, 进入开发阶段, 则很大程度上形成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因此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条件的要进行资本化处理, 不符合的计入当期损益。

但是对于确实无法区分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 应将其所生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 计入当期损益。

由此看出, 涉及资本化的研发费用只是产生在开发阶段, 因此, 对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的研究只需考虑开发阶段的支出就可以了。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在开发阶段, 判断可以将有关支出资本化的条件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从技术上来讲, 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具有可行性;

(2) 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3) 无形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 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 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4) 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 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 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5) 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

需要说明的是, 内部开发无形资产的成本仅包括在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时点至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总和, 对于同一项无形资产在开发过程中达到资本化条件之前已经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的支出不再进行调整。

三、软件企业研发费用在资本化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1、研发费用在资本化过程中易受到管理层的影响

在会计准则的范围内, 企业研发费用是否资本化受管理层的影响比较大, 对于软件公司而言, 其研发费用巨大, 并且在研发阶段的投资在未来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其他效益, 但在时间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 管理层有可能会因为缩短回收期, 而将研发费用直接费用化, 计入当期损益, 可以在税收上进行优惠, 可以及早收回投资。

2、资本化在确认上存在问题

虽然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有关内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和说明,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对判断标准理解的深浅程度不同, 对规定所包含内容的认识也就不同, 使会计人员在确认上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并且软件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 来选择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式。

3、易产生费用化和资本化对拧的问题

在研发阶段产生的费用, 由于主观上的问题, 容易出现企业将费用化和资本化对拧的问题。对于研发费用巨大的软件公司而言, 如果将应资本化的开发费用费用化, 会使企业的盈余大幅下降, 企业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将会被低估。相反, 如果将应费用化的开发阶段的费用资本化, 企业盈余将会大幅上升, 导致资产价值虚高。

4、软件产品的特性加大了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难度

软件产品在研发过程中会给企业带来许多自主知识产权, 但自主知识产权只有被企业掌握并在生产经营中加以应用和实施, 才能够成为企业的资产。软件产品的研发形成过程具有一体化性质, 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一般不好区分, 并且软件的研发一般是封闭式的, 主要采取团队协作方式, 生产过程不能够准确的划分。软件产品费用发生具有纯费用特点, 研发费用比重大, 主要是研发人员的薪资, 使得企业易将研发费用费用化处理, 导致利润及资产、所有者权益被低估。以上特性加大了对研发费用资本化处理的难度。

四、研发费用资本化的会计影响

1、研发费用资本化体现了会计处理中的谨慎性原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将企业的研发活动区分为了研究阶段和开发两个阶段, 研究阶段由于没有产生经济效益的预期, 因此该阶段产生的费用进行费用化处理;开发阶段的实质在于它是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经过可行性分析, 能够确定其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当这种经济利益能够可靠计量时, 就可以确认为一项资产。这种做法充分考虑了研发投资活动的风险性, 体现了会计中的谨慎性原则。

2、有利于克服企业短期行为, 增强企业的持久生命力

将企业在开发阶段的费用支出进行资本化会计处理, 可以避免企业将研发费用全部予以费用化处理, 而导致企业的经营业绩减少的现象。这样才能使企业经营者有积极性通过新产品开发和旧产品的升级换代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克服短期行为, 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研发费用资本化规定有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原来的会计政策是不要求企业的研发费用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反映的, 这使得大量的符合资产定义的资源不能够在帐内反映, 低估了企业的价值。现行的会计政策, 要求企业研发费用有条件的资本化, 合理的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对收入和支出进行了合理的配比, 能够使企业的财务报表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从而为投资者提供更准确的财务信息, 满足社会的需求。

4、有助于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简化会计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 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 是指企业为了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费用, 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 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 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通过税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 研发费用资本化可以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大幅度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同时, 也有助于以后期间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从另一个角度减少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5、研发费用资本化, 有调节企业利润的负面影响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只有开发阶段的费用, 才能够有条件的进行资本化处理, 研究阶段以及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费用是不能进行资本化处理的。但是在上文我们已经提到, 研发费用资本化确认存在着确认不清的问题, 导致企业的利润被低估或高估, 即有调节企业利润的负面影响。为克服负面影响, 企业需要在加强内部控制上入手, 认真学习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内容, 严格遵循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的确认条件和操作规范, 尽量避免因研发费用资本化问题, 对企业利润产生的调节风险。

新《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内部研发费用资本化的规定是适应当今我国经济发展趋势而颁布的, 因而具有合理性、科学性。从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来看, 软件企业研发费用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 对其不同的会计处理不仅会严重影响企业会计报表的可比性, 而且还会影响一个企业以至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因此, 软件企业研发费用有条件的资本化对于企业自身和行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从2007年起, 企业的研发费用允许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资本化处理。在这一背景下, 本文在新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的基础上, 对软件企业研发费用的产生, 研发费用资本化过程易产生的问题以及产生的会计影响进行了探讨, 希望能对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软件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

参考文献

[1]、 徐茜.新准则下软件上市公司研发费用资本化剖析.会计之友, 2010, (02) 中:34-3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鞠亚辉.对新《企业会计准则》内部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探讨.商业经济, 2007, (07) :27-28

[4]、钟辉.新会计准则下研发费用资本化会计处理的新思考.商业会计, 2009, (03) :40-41

研发费用的资本化 篇10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研究开发费用,费用资本化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对内部研究开发费用进行了重大修改,在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的基础上,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其中,研究阶段的支出,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的支出,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这对进一步规范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与报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可操作性还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地方,笔者拟从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利弊角度出发,对研发费用资本化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研发费用资本化的优点

(一)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新技术已经成为企业之间较量的主要焦点。如果研发支出在无形资产申请注册前全部费用化,研发投入阶段的支出对企业投入期的利润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研发支出较大的企业将直接导致企业研发投入期间利润大减。这样,一些企业为了利润指标考核,可能减少对企业技术开发的投入。而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内部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处理,有利于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避免了管理者为了提高任期内的经营业绩而减少研究开发支出的短期行为,从而追求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二)符合资产的定义

新准则认为,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是在形成无形资产之前进行的活动,当然是一项过去的事项,当研究开发成功时,就可以成为企业的一项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也能够被企业控制,并且在开发过程中的支出也可以可靠计量,显然符合资产的定义。

(三)研发费用资本化能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我国原来的费用化会计政策,不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研究与开发信息,使大量的符合资产定义的资源无法在账内反映。研发费用有条件的资本化,合理的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将收入和支出进行更好的配比,能使资产、费用和利润等数据能更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能更如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研究与开发支出还能向投资者传递有关项目开发进程和成功可能性的前瞻性信息,以满足投资决策的需要。

(四)内部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特点

国际会计准则第9号(ISA9)主张将研究开发费用在一定条件下资本化,本次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近的特点,内部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同样也是如此。新《准则》在将内部研究开发划分两个阶段,开发阶段的支出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条件等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

二、新《准则》中研发费用资本化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支出和开发支出划分比较模糊,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

对于怎样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以及开发阶段的支出予以资本化的条件,新准则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但无形资产的研发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会计人员来说,要想区分研究和开发阶段的界限,判断哪些条件符合资本化,显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准则》应该给出更详细的操作说明。

(二)研究开发阶段的划分和满足资本化的条件弹性较大,给企业操纵利润留下了机会

仅仅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关于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定义,企业在判断哪些活动属于研究阶段、哪些活动属于开发阶段时,常常难以把握。在实际工作中,研究和开发阶段的划分容易受主观臆断的影响,企业有可能根据自身的特殊需要,如进行利润操纵等划分研究和开发阶段的时点。在新准则确定的有条件资本化的处理方式下,无形资产确认标准带有太多的主观性,即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的,这样,只要会计人员主观上认为自己对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进行了合理划分的,就可以决定相应的支出到底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从而给公司操纵利润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按照新《准则》关于内部研究开发资本化规定来确定资本化金额时,与资产的真实价值仍存在较大差别

因为无形资产要在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后,并且往往要在开发的后期才能确定技术上是否可行,在确定技术上可行之前耗时长而费用多,而此后开发费用支出相对较少。因此,只对技术上达到可行性之后的开发费用支出进行资本化确认,不能客观地反映该无形资产的成本。且无形资产开发完成后,预期会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如果按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的经济利益算它的价值的话,那它的价值要远远超过研发费用资本化的金额。

(四)需进一步协调关于内部研究开发资本化规定与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为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财政部颁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88号),对技术创新的企业所得税技术开发费优惠政策如下:对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税的内外资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以下统称企业),其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规定予以税前扣除。对上述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实际发生的下列技术开发费项目:包括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制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买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的折旧,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与新产品的试制和技术研究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企业年度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当年不足抵扣的部分,可在以后年度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结转抵扣,抵扣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按此规定,企业只有将研究开发费用全部费用化才能最大程度地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而新《准则》关于内部研究开发费用部分资本化规定,让企业只有在研究阶段的支出才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由于新《准则》对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规定比较模糊,一些企业可能出于税收优惠政策的考虑,故意推迟开发阶段支出的确认时间或者减少无形资产成本的确认,但这又违背于新《准则》。所以,新《准则》关于内部研究开发资本化规定与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需进一步协调。

(五)新《准则》未规范开发失败后如何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

一旦研究开发结束后项目开发失败,企业将计入研发费用资本化支出的金额转入无形资产显然是不合适的,如果不转入无形资产这一部分资本化支出是一次性计入失败当年费用还是作其他处理,新《准则》都没有说明。

总之,新《准则》关于内部研发费用资本化的规定是适应当今我国经济发展趋势而颁布的,因而具有合理性、科学性。但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目前在我国还不能寄希望于企业的领导人的互相牵制或企业的会计人员的独立性,使各企业能够按照准则初始目的执行,因此要进一步明确《准则》中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资本化的具体条件等相关规定,使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更客观、更真实。

参考文献

[1]鲍洋春,谢华.对新《准则》关于内部研究开发费思考[J].经济论坛,2006,(5).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准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新准则下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研究 篇11

关键词:研究开发费用;费用化;资本化

1 新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及优点

1.1 新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

我国新会计准则就把符合某些特定“条件”的研发费用予以资本化,其他研发费用则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其条件包括:

(1)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3)无形资产产生经济效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和出售该无形资产。

(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

1.2 新会计准则的修订将给企业带来的优势

(1)开发费用资本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开发费用本质上是资本化支出,具有明显的后效性。在开发经费投入后,其效果可能要经过数年才能体现出来。由于管理者的任期并不是永久性的,如果把开发经费支出作费用核算,该项支出的增加必然会引起本期利润的下降。

(2)开发费用资本化能更客观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开发支出为企业的投资者和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关于企业革新活动进展和成功可能性的信息,将开发费用加以资本化后作为无形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可以向投资者传递企业管理层对无形资产预期收益评估的信息。

(3)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新会计准则将企业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分别处理。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显然,开发活动的实质在于它是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经过分析,能够确定其能为企业带来可以可靠计量的经济利益,就可以确认为一项资产。这种做法完全符合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4)符合真实性原则的要求。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将研发费用“有条件”的资本化,能够正确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就能够在资产负债表的列报中了解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资力度、管理层对无形资产预期收益的评估等信息,更加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恰当的投资决策。

(5)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研发费用在研发期间往往金额较大,若按旧会计准则作费用化处理,那么研发期间的利润就会相对偏低;而开发成功后,在受益期间,利润就会相对偏高,造成收入与费用的严重不配比。而新会计准则“有条件”的资本化的处理方法,恰恰体现了收入与支出相配比的原则,其核算的正确性和企业不同期间经营成果的可比性,更加有利于企业对不同期间经营业绩的评价。

2 新会计准则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新准则在一定的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

(1)未严格制定研究和开发阶段的标准。虽然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并理解它们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的调查”,强调其“创造性”;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本或其它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尤其是对于本身并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人员来说,要把企业的研发活动清楚地划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显然很困难。

(2) 操作性不强。企业很难判断哪些活动属于该范围,操作性不强。新准则对开发阶段的支出只有在同时满足相应的五个条件的情况下才能确定为无形资产。但这五个条件往往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出客观合理的判断。企业在判断哪些活动属于研究阶段,哪些活动属于开发阶段时,常常难以把握,导致对研究费用和开发费用的划分也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

2.2 新准则增大了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

如上所述,新准则中的许多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企业管理者裁决,这样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相当的空间,企业可以依照自己意愿“合理”地把研发费用费用化或资本化,从而达到其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

3 完善现有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思路

3.1 自主选择处理研究开发费用的方法

在中国新的经济环境下,对于新准则的实施,应该根据企业的不同性质进行区别对待,即各个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自主选择对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

(1)对于科技型企业,发展主要依靠研究开发活动的研究成果,通常研发活动比较频繁,所投入的金额比较大,开发时间比较长,应该选择进行有条件资本化的处理方式。

(2)对于传统的企业即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如服务业等,可以根据情况具体选择是进行费用化还是有条件资本化。

3.2 披露研究开发费用

在年末时,应该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研究与开发支出费用的相关信息予以更详细的披露,以便报表使用者了解有关企业前瞻性的信息。但是对于研究开发费用,应根据其重要性加强对相关信息的披露,例如每年研究开发投入的总额及其中计入无形资产价值的金额;无形资产中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资产的金额、所占的比例;研究或开发项目的进度、成功的可能性,研究或开发费用的支出情况,可能获得的收益等等。这种会计处理方法的优点是:更合理,也更符合逻辑性,兼容了全部费用化和部分费用化两者会计处理方法的优点;其所披露的信息更充分,也易于被信息使用者所理解,并充分体现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原则;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增强潜在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

3.3 设置便于会计实务操作的账户

设置“研究开发支出”、“研究开发失败准备”、“主体公积”和“研究成果”四个账户。

(1)“研究开发支出”账户用来反映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支出,该账户应按研究支出、开发支出设置二级账户,按研究、开发项目设置明细账;若无法区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则可按项目设置明细账。

(2)“研究开发失败准备”账户用来反映所计提的研究、开发的失败准备金,是“研究开发支出”账户的备抵账户。

(3)“主体公积”账户用来反映企业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取得成功所产生的科研成果,带来的权益的增加数。

(4)“研究成果”账户用来反映企业在研究过程所形成的研究成果。若企业有接受其他单位委托进行研究、开发时,可增设“科研经费”账户,该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所收到的科研经费及其支用情况。

上述会计处理方法的优点是更合理,也更符合逻辑性,兼容了全部费用化和部分费用化两者会计处理方法的优点,避免了会计人员难以划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支出,也避免了全部费用化当开发成功时不确认为无形资产价值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刘兆萍.无形资产准则的变化及其影响[J].证券市场周刊,2006,(9).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曾爱民.新旧会计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处理之比较研究[J].会计研究.2006,(9).

企业研发费用的处理 篇12

一、企业研发费用处理的政策依据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对研发费用的列支范围做出明确规定。由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立法目标不同, 双方对研发费用的规范存在不同的要求, 这样企业研发费用处理依据相关的会计与税收政策必然存在差异。

会计核算政策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关于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规定和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规定 (财企[2007]194号) 。

税法加计扣除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 (国税发[2008]116号) , 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八个方面的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二、企业会计核算与税务扣除的差异分析

1. 研发费用的确认范围

会计核算列支范围:企业可在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 发生的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等八项费用归入研发费用支出范围。研发费用的会计归集要求区分明细。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发项目的支出, 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企业研究阶段的支出, 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开发阶段的支出, 同时满足规定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企业内部研发项目发生的各项支出, 应通过“研发支出”科目进行归集, 并分别列“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进行明细核算。期末应将“研发支出”科目归集的费用化支出金额转入“管理费用”科目;符合资本化条件但尚未完成的开发费用, 继续保留在“研发支出”科目, 待开发项目完成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时, 再将其发生的实际成本转入“无形资产”科目。

税法加计扣除范围: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 是指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 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 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规定企业发生的研发支出符合八项费用范围的可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 即符合八项费用范围的研发费用可按实际支出的150%扣除, 由于文件没有规定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可以加计扣除, 所以企业发生的一些其他费用虽然与研发活动有直接关系但不可以加计扣除, 如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通讯费、外事费、研发人员培训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用等。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允许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费用和支出项目, 均不允许计入研究开发费用。因此, 需要注意会计政策与税法规定的差异, 企业发生的按会计相关规定可以列入成本费用, 但按税法不可以在所得税前列支的成本、费用, 均不得加计扣除, 如在职研发人员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人工费用、购置的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未能取得合法票据的、发放给在职研发人员的工资薪金未依法履行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的, 均不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2.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

企业研发项目待完成开发任务, 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 应将“研发支出”科目归集的资本化支出金额转入“无形资产”科目。开发阶段支出在资本化后形成无形资产, 而无形资产又会涉及资产的后续计量,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包括摊销、减值测试。

(1) 无形资产摊销期的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为有限的, 应当估计该使用寿命的年限等类似计量单位数量;无法预见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期限的, 应当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摊销;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在持有期间内不需要摊销, 但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减值测试发生减值的, 需要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发生的减值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税法规定“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照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额在税前扣除。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

由此可见, 会计准则并未严格规定资本化研发费用的摊销年限, 由企业根据资产使用寿命自行决定。而税法规定加计扣除的无形资产一律按不低于10年的年限摊销, 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2) 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的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 应依据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来选择。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应采用直线法。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一般应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应当于每年度终了, 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进行复核。如果有证据表明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 应当估计其使用寿命, 确定其价值的摊销方法。税法规定对无形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摊销费用准予扣除, 其价值应在整个使用期 (即受益期) 内逐渐摊入成本、费用, 采用直线法计算摊销。

在无形资产摊销方法上会计与税务的差异主要为, 会计准则规定的摊销方法一般为直线法, 特殊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可选择不同的摊销方法;而税法规定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只能用直线法进行摊销。

(3) 无形资产摊销额确定的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为其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 还应扣除已计提的累计减值准备金额。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其残值应视为零, 但下列情况除外:一是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该无形资产;二是可以通过活跃市场得到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的残值信息, 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还可能存在。税法规定企业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为其计税成本。若该无形资产是外购的, 则计税成本为买价加上购买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 不包括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若该无形资产是自行开发并依法取得的, 应按照开发并取得过程中的实际支出计价。

在无形资产摊销额确定上会计与税务的差异主要为, 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为其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和已计提的减值准备;而税法规定企业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不包括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同时, 由于二者在无形资产原值确认上也存在差异, 故二者计算出的摊销额也会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 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无论在费用归集范围, 还是后续计量, 会计核算与税法规定均存在差异。为准确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企业在对研发费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 应建立研发费用备查台账, 分别记载会计和税法在费用归集、形成无形资产的原始价值、摊销期限、摊销方法及残值等相关信息, 并分期对研发费用的纳税调整进行预计, 包括研发支出形成费用部分在当期的税法加计扣除额, 形成无形资产后分年度会计核算和税法摊销金额差异的调整及加计扣除额的确定。对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测定、摊销方法复核后应对备查台账进行信息调整。

三、企业研发费用处理建议

1. 明确研究与开发阶段划分标准

企业研发活动, 应区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 前者是指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并理解它们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后者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 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 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产品等。企业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在具体操作时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标准。

实际操作中, 由于无形资产研发活动的复杂性、风险大, 要把企业的研发活动明确划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尤其是对并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人员。若没有制订研究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 企业对研发活动阶段划分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包括会计人员在内的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 这样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企业只有制订具体操作的依据, 明确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划分, 才能合理地选择研发费用处理方式。

2. 正确运用新会计准则、合理选择处理方式

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在与会计准则的协调方面比旧税法更为充分、合理, 有效借鉴了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这也成为企业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纳税筹划点。由于税法并没有对研发费用在何种条件下进行费用化和资本化处理做出具体规定, 因此还需借鉴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加以衡量, 具体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因此会计处理的不同可显著提升当期业绩,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费用化或资本化处理, 从而获得货币时间性价值。选择费用化处理, 可以增大当期费用扣除金额抵减税前利润, 减少本期应纳所得税税额, 最大限度地享受税收优惠;选择资本化处理, 可以增加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 扩大企业资产规模, 在削减费用的同时, 所有者权益会增加, 资产结构会发生变化, 权益比率上升, 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也会同步提高。

实质上, 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不单纯是企业内部会计核算问题, 还涉及到企业创新成果的价值转换与合理节约税收的实现。因此, 企业应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健全内控管理机制, 使研发费用的归集更为清晰。同时, 企业会计人员应加强新会计准则学习, 判断研发活动费用支出阶段, 正确运用研发费用确认计量的规定,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会计处理, 避免因后期调整而造成税务风险。

3. 有“条件”的资本化

这种处理办法主要针对规模较大、科研创新活动比较多、产品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企业。这类企业研发投入比较大, 且研发结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比较大, 应该采取有“条件”的资本化进行处理。对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进行改进, 选择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方法, 能够很大程度的降低对当前利润的冲击, 减轻经营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 这样企业管理者也会继续进行研发活动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还可以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增强技术创新而增加企业价值。

但是研发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定存在很大的主观性, 而且税法对资本化的时间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 企业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如果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可以抵扣, 考虑充分利用税收优惠与资金的时间价值, 企业会更多地选择费用化处理, 尽可能只将依法申请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资本化为无形资产, 如果预计近五年内难以产生足够的利润来享受加计扣除带给企业利益时, 企业则应积极创造条件, 将研究开发费资本化为无形资产, 在以后更长期间内摊销加计扣除。

4. 加强研发费用的财务核算管理

企业必须健全研发费用的会计核算才能准确归集研发费用。若承担研发活动的人员还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 应采取合理的方式将人员支出、直接材料、制造费用等费用在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之间进行分摊;每个研发项目应单独核算, 共同费用应合理地在每个具体项目之间分摊, 不能准确地会计核算的研发费用不能加计扣除。在会计核算时应注意会计与税务口径的差异, 税法严格规定了八项费用可以加计扣除, 而会计政策规定可以归集到研发费用的内容范围较广。因此, 企业在对研发费用进行会计核算时, 既要全面核算研发费用, 又要准确归集其中可以税前加计扣除的八项费用。

上一篇:电机定转子模具设计下一篇:建设人性化的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