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向的资本帝国

2024-05-16

万向的资本帝国(精选4篇)

万向的资本帝国 篇1

资本主义在它的发展过程中, 有过辉煌的历史, 也有过近乎死亡的灭顶之灾。它的发展经历着一条从繁荣到衰退的不断反复过程。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 由于强化了内在的“自我调节”机制和实施了有效的改良措施, 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能容纳现实的社会生产力, 而且有新的发展, 突出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危机”也有所缓和。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 深刻总结了《资本论》问世以来资本主义在半个世纪里的发展变化, 揭示了帝国主义形成、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对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 在理论上给予了有力的回击和驳斥。列宁给帝国主义下了一个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的历史阶段。这个特点分三个方面: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垄断代替自由竞争, 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是帝国主义的实质。”[1]

人们对当今资本主义发展呈现的各种现象所提出的种种疑惑问题, 正是来自这些论断。因此, 很有必要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一是就资本主义的“垂死性”、“腐朽性”论断本身;二是就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发展。任何一种理论或者论断的提出都不是孤立的, 它有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 且和论述者本人的其他相关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就资本主义的“垂死性”来说, 不能望文生义地认为就是“行将死亡”、“很快灭亡”的意思。列宁使用“垂死”一词, 不是指生物的生命过程, 而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含义。在《帝国主义论》中, “垂死性”包括过渡性和长期性两个要点。从列宁的论述中不难看出, “垂死”与“过渡”具有同义, 垂死的资本主义就是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因此, “过渡”也就成为资本主义垂死性的基本含义。垂死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 其最终死亡还须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关于帝国主义的“腐朽性”, 列宁认为要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方面, 垄断代替自由竞争, 垄断价格会使技术进步的动因在相当程度上消失, 另一方面, 垄断带来的腐朽趋势并不排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趋势。在他看来:“如果以为这一腐朽趋势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那就错了。不, 在帝国主义时代, 某些工业部门, 某些资产阶级阶层, 某些国家, 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 时而又表现出那种趋势。整个说来, 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2]可见, 列宁所说的“腐朽”, 原意并非整个停滞、不发展的静止状态, 而是一种停滞和发展相统一的动态趋向。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是对当时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表现出的危机状况的深刻分析。列宁以后的苏联领导人并没有全面继承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危机和世界革命的理论, 把对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信念变成了毫无内容的空洞口号, 把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描绘成一个机械的、直线发展过程:矛盾引起危机, 危机引起革命, 革命促使资本主义灭亡。所有的战略和策略的制定都把帝国主义行将灭亡当作出发点和基本指导思想。这种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教条式的理解和对革命形势的盲目乐观, 以及对革命发生急于求成的思想, 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辩证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主要表现为既对立又合作的关系。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 要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 相对于传统形态的资本主义, 现代资本主义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对生产关系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主要表现为: (一) 在占有关系方面, 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的多样化, 从传统形态的私有制向现代形态的私有制转变。这就是现代股份公司的发展。股份制的普遍化, 推动着“私人资本”向“社会资本”的转变。当然, 资本的社会化发展是有限度的, 它并没有改变资本家私有制的本质, 但改变了私有制的实现形式, 突破了传统的纯粹私人占有制的狭隘界限。这是资产阶级对生产力社会化性质的某种适应和顺从,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以及劳资之间的阶级矛盾, 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新发展。 (二) 在交换关系方面, 市场经济的调节和运行体制的更新。随着现代生产力的扩张, 传统商品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 迫使资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既吸取了频繁严重的经济危机的教训, 又吸取了前苏联计划经济的经验, 普遍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和干预作用的功能, 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严重破坏性后果, 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 (三) 在分配关系方面, 西方资产阶级从获取的高额利润中拿出一部分用以调节分配, 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 如对大公司征收超额累进所得税, 确定最低工资限额, 实行低收入补贴, 失业与残疾者保险, 等等, 以缩小财富分配的差距, 缓和资本和劳动的对立, 在客观上维持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同时我们还要看到, 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具有原生的积累优势, 它们巨大财富的积累是建立在经济掠夺和国际剥削基础上的。

其次,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新经济”, 加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造成了西方国家的财富不断增加, 一些矛盾暂时缓和了, 但这并不会改变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这是因为资本的本性没有改变,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无法得到彻底的解决。这些新变化、新特点只能说明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还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最后,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顺应生产社会化方向的改革和调节, 如股份制的普遍化和资本的社会化, 资本主义的国有化和合作制,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 等等, 实质上又在为社会主义提供现实的过渡形式和完备的物质基础, 可以视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胎胞里生长着新社会的因素, 是向社会主义转变这一历史总进程的接近。

当然, 从现代资本主义的实际状况来看, 它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其过渡的具体形式也将不会是单一的。现实的社会主义, 由于物质基础的先天薄弱, 加之发展过程出现的巨大波折, 生长和优越性的发挥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还将在同一个地球上长期并存、竞争。因此,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三、历史地看待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特点

现代资本主义世界显示了新的活力和新的发展, 而世界社会主义则处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低潮。我们应当辩证地、历史地看待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命运。

资本主义社会是不断发展和变革的社会, 它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 从原始积累阶段的资本主义到以自由竞争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以垄断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 二战以后, 资本主义发展到现代形态。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 实质上是一种以广大被剥削阶级和被掠夺国家作出牺牲、遭受苦难为代价的一种历史形态。它的每一个进步和发展过程, 同时都包含着自己历史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第一, 当代西方国家的科技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提高了雇佣劳动强度和剥削程度, 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 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不仅没有改变, 而且在向世界范围扩展。第二, 资本的集中在推动了生产社会化的同时, 也加剧了垄断, 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证券、股票等金融资本畸形发展, 使金融体系与实物经济严重脱节, 加剧了资本主义的投机性和寄生性。第三, 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 加剧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第四, 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是建立在多数不发达国家基础上的。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历史的产物, 必定有其产生、发展直至灭亡的过程。资本主义在当代之所以仍在继续发展, 是因为它的生产关系还有调节余地, 它的生产力还有发展空间, 有发展, 就不会短期内灭亡。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绝不会出现的。”[8]这就是著名的“两个绝不会”的科学论断。

社会形态发展和更替的内在根据和实质, 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这是任何社会形态都具有的表现在物质生产过程的内部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其他事物一样必定是有限度的, 它不会永恒存在下去,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极大提高, 财产的占有方式必定彻底走向社会化的方向, 而这恰恰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致命所在。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看, 它无疑将作出进一步的调节和改良, 以缓解存在的矛盾和出现的危机, 但只要这种调节和改良还是在私有制的框架内进行的, 那么其作用必定有限。

参考文献

[1][2][3][6][7]列宁选集 (第2卷) .人民出版社, 1995:704, 683, 706, 685, 705.

[4]列宁全集 (第26卷) .人民出版社, 1988:36.

[5]列宁全集 (第34卷) .人民出版社, 1985:44.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人民出版社, 1995:33.

万向的资本帝国 篇2

说明:适用于国开(中央电大)本科所有专业学员基于网络的终结性考试(大作业)。

试题: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答: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概括性总结: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

一、军事侵略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它们依仗先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或进行武力威胁,或发动侵略战争,或武装干涉中国的内政,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革命。这种军事侵略是逐步升级的,从骚扰、蚕食中国沿海和边疆,到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直至企图瓜分全中国。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从1840年到1919年,八十年间资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五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资本-帝国主义通过各种手段多次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与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之多。这些不平等条约中最主要的有7个:《南京条约》《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资本-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其表现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直接割占中国领土;直接出兵;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沙俄强租旅顺、大连及其附近海面,把长城以北作为它的势力范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作为它的势力范围。英国强租威海卫、香港九龙新界,把长江流域作为它的势力范围。法国强租广东的广州湾及其附近水面,把广东、广西、云南作为它的势力范围。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资本-帝国主义发动战争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却要中国加倍地承担其战争费用。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强迫清朝地方政府交纳广州赎城费600万元(银元)。其后,更是通过《南京条约》攫取赔款2100万银元。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中国应支付的赔款竟高达4.5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政府4~5年财政收人的总和),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列强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造成了中国严重的财政危机,直接破坏和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拉大了中国与先进国家本已存在的差距。

二、政治控制

为了统治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方式,是操纵中国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1.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第一,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实际上,当时西方列强的公使,是以战胜者的姿态进人北京的,他们不是普通的外交官,而是清政府的“太上皇”。外国公使可以在北京直接向中国政府发号施令。1900年,外国公使要求清政府派袁世凯到山东镇压义和团就是一个例子。

第二,享有领事裁判权。外国人在中国横行不法,清政府却无权审判。

第三,把持中国海关。中国海关的高级职员全部由外国人充任,如英国人赫德自1863年任总税务司开始,直到1908年回国,掌握中国海关大权达40余年之久。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一,直接动用陆海军,镇压太平天国。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资本-帝国主义不但向清政府供应军火、船只,而且派外国军官指挥“洋枪队”,甚至直接动用陆海军,对太平军作战。

第二,1870年“天津教案”中,资本-帝国主义进行军事恫吓,迫使清政府判处20名民众死刑,流放天津地方官吏25人。

第三,镇压义和团。1899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后,美国公使康格公开要求清政府派所谓的“强有力”的人物袁世凯去山东进行镇压。袁世凯升任山东巡抚后,立即采取血腥手段屠杀义和团团民。

第四,《辛丑条约》规定,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人任何反对它们的组织的承诺。这说明,资本-帝国主义不仅企图驯服清政府,而且企图驯服中国人民。

3.扶植、收买代理人。

中国人民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和斗争精神使得西方列强意识到,无法把中国变成纯粹的殖民地。为了控制中国的政治,西方列强特别注意在中国政府中扶植、收买代理人。资本-帝国主义把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例如,支持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建立北洋军阀政权;扶植皖系军阀等派系,导致军阀连年混战。

三、经济掠夺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主要是通过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将中国纳人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从1840年到1919年,资本-帝国主义强迫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有20多个。通商口岸是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桥头堡,资本-帝国主义在这些地方享有种种特权,控制了当地的工商、金融事业,甚至设立租界,实行殖民统治。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关税自主权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主权。《南京条约》却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由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这就开了所谓协定关税的恶例,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进出口货物税率的降低,有利于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资本-帝国主义控制近代中国海关,是资本-帝国主义打击和压制中华民族工业,扩张其在华势力的重要手段。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马关条约》签订以前,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投资的最主要部分是商业掠夺性资本。《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自由开设工厂、办银行、修铁路、开矿山等,获取超额利润。但这些资本不是由外国输人的,相当部分是它们在中国通过战争赔款等方式直接掠取的。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在中国的近代工业中,外国资本很快形成了垄断地位。

资本-帝国主义不仅勒索中国的赔款,而且强迫清政府举借外债来偿付这些赔款。它们还通过贷款,来支持中国反动政府镇压人民革命。清政府举借外债,主要是以海关税和盐税等税收作担保的,而这两项收入,是清政府财政收人的重要来源。资本-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了这两项税收,就等于扼住了清政府财政收人的咽喉。

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银行,是它们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枢纽。这些银行不仅经营存款汇款业务,而且进行商业投机、工业铁路矿山投资、高利贷贷款、发行纸币、操纵汇价等。它们凭借各种特权及雄厚的金融实力,逐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中心。

四、文化渗透

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资本-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活动,有许多是披着宗教外衣、在传教的名义下进行的。一部分西方传教士积极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比如,1832年德国基督教传教士郭士立受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以传教为掩护,在中国沿海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间谍侦察活动,刺探搜集了大量军事情报,并竭力鼓吹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部分传教士霸占土地、建造教堂、剥削佃户、出租房产。有的还包揽词讼,包庇教徒中的不法分子,或者强迫中国教民抛弃中国传统礼俗,甚至公开干涉中国内政。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万向的资本帝国 篇3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帝国主义阶段的形成

世界历史主要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程度上, 各民族国家随着交往和联系的普遍扩大, 打破自身局限, 逐步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社会有机整体的历史过程, 是人从民族地域性的解放走向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历史过程, 它开启于资本主义, 最终指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分析指出, “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其客观的物质基础的, 它是以生产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 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的形成, 是以开拓“世界市场”为基本形式的, 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是帝国主义形成的基础。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得商品和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地安家落户, 与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成了争夺世界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获取高额利润的重要手段, 资本家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自由竞争使得社会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和资本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手中, “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很高的程度, 就会造成垄断”。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 掌握庞大的金融资本的垄断资本家或集团即金融寡头就可以通过参与制和对国家机器的控制来统治资本主义国家, 帝国主义逐渐形成。

帝国主义也使资本主义本身包含的天生的缺陷和不可调和的矛盾扩大:“资本主义的一般特性, 就是资本的占有同资本在生产中的运用相分离, 货币资本同工业资本或生产资本相分离, 全靠货币资本的收入为生的食利者同企业家和其他一切直接参与运用资本的人相分离。帝国主义或金融资本的统治, 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这时候, 这种分离达到了极大地程度。”这种极大程度的分离使得资本家赚得盆满钵溢, 也使资本主义危机不断。

二、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及历史地位

在《帝国主义论》的序言中, 列宁就提到:“我希望我这本小册子, 能够帮助读者去理解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这个基本的经济问题。不研究这个问题, 就根本不懂得如何去估计现在的战争和现在的政治。”列宁正是在揭示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过程中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从而看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

根据分析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及资本主义发展状况, 列宁明确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实质:“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 是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中发展起来的垄断不仅没有消除竞争——它凌驾于竞争之上与竞争并存, 反而使竞争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复杂, 这使各种矛盾和冲突更加尖锐。“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因为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而且正是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 是从资本主义结构向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过渡。”在此, 列宁指出了世界历史的趋势是从资本主义结构向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

分析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是认清当今政治形式的基础。列宁从帝国主义的垄断实质进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同时, 列宁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他提到, 如果以为帝国主义的腐朽趋势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那就错了。列宁并不否定资本主义的发展, 反而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的这种发展是必然伴随着寄生性和腐朽性, 从这种发展中看到了资本主义消亡的必然性。

当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已经从一国扩展到多国, 逐渐形成全球规模的生产和销售体系。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变, 但它同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讲的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所以在认识当今资本主义的发展时, 需要考虑到资本主义在其自身范围内调整生产关系的能力, 认识到世界历史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艰难性和曲折性, 同时也不可武断地否定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三、世界历史中的发展趋势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首先是指向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转变, 这是就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形成中的作用而言的, 但是世界历史的趋势必然导致共产主义。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世界历史推动交往的不断扩大, 国际化、全球化出现, 最大限度地推动人类生产力的发展, 为共产主义奠定物资基础。

其次, 从生产关系和资本的本性来考察, 伴随资本扩张的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必将最终形成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力量, 为共产主义的建立做好准备。列宁就从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分析得出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 它只是过渡性质的资本主义, 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对其发展是致命的。“……这个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现象的经济基础是什么呢?就是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 而这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历史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所特有的。”在这里的世界历史意义的现象是由因资本主义本身的否定力量而导致的。垄断的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这一论断是《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中心论点。揭示了垄断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生活中占据最高统治地位, 进而影响甚至控制资本主义的政治生活, 从而决定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命运。

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 列宁充满信心。他说, 尽管“我们远远还没有实现圣西门的这些预言;但是我们已经走在实现这一预言的道路上……”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从1917起, 这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证实。”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这个论断激励着全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革命进行, 为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在看来,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空间;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改变了生产规模, 使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诸要素及其产业结构、经济形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从而使得帝国主义的发展得以延续。这个帝国主义的“前夜”可能很漫长, 但是共产主义黎明到来的趋势不会改变, 世界历史终将走向共产主义。

参考文献

[1]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88.

万向的资本帝国 篇4

读后感

系别:化工系

班姓学号:日期:

读罢《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本书,心中泛起了一些简单的感想。列宁在这本书中很全面地论述了帝国主义。在相关书籍中看到,后人评论这本书是马克思《资本论》的继续发展。这本书总结了《资本论》问世后半个世纪中资本主义的发展。那个时候,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帝国主义阶段了。列宁就其中几个经济方面的表现进行了系统的精彩的分析,论证了这样一个观点,即帝国主义是一种腐朽的资本主义。列宁在序言中直接点明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从这些角度上讲,这本书不愧为一本思想巨著。

资本主义的竞争发展,最终会形成垄断,资本主义的矛盾达到前所未有的尖锐化。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是“完全的社会化过渡的新的社会秩序”。“生产社会化了.但是占有仍然是私人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仍旧是少数人的私有财产。”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垄断没有消灭商品经济,所以它不能消灭竞争。垄断实际上并没有消灭竞争,却是竞争的另一种形式。占据主导地位的垄断竞争包含了以下形式: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和费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列宁在书中写道,“现在已经不是小企业同大企业、技术落后的企业同技术先进的企业进行竞争。现在已经是垄断者在扼杀那些不屈服于垄断、不屈服于垄断的压迫和摆布的企业了。”

恩格斯在第三章有关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中的论述十分精彩,个人也对这一段比较有感悟。这一章主要围绕着帝国主义的“垄断”展开阐述。它主要说明了金融资本统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最终形成这样一个“帝国”。金融资本是资本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即垄断阶段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到少数的资本巨头手中,货币财富越来越被少数大银行所控制。希法亭对金融资本给出了一个自己的定义,但是列宁批判了这个观点。列宁指出:“生产的集中;由集中生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日益融合或者说长合在一起,——这就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历史和这一概念的内容。”正是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金融寡头的统治得以渐渐形成。少数垄断的巨头们掌握着金融资本,他们用金融武器统治着这整个资本的世界,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甚至掌握国家政权。金融寡头们的统治遍及了整个社会生活。列宁指出:“垄断既然已经形成.而且操纵着几十亿资本。它就绝对不可避免地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去。”

金融寡头们统治、剥削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所谓的“参与制”。一级一级的母子公司控制机构让母公司有能力用较少的资本控制支配比自己大许多倍的资本。如果这样一级级地支配下去.那么也许母公司拥有100万资本,就能控制几千万资本的子公司。金融寡头只要以较少的资本就能控制超过自身许多倍的资本.以致掌握工商业。控制整个国民经济。金融寡头本身的资本实力并没有到绝对的高度,但是这种体制,或者说他们所制定的游戏规则极大地增加了寡头的经济实力,使它们成为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宰。资产阶级的规则制定者们也设定了一些制度,以引导群众的思潮,并维护自己的游戏规则。资产阶级宣扬着“民主化”。这一点表面上看出发点固然是好的。只要你入股,都可以获得公司所获得的一部分利,似乎形成了“资本的民主化”的良好局面。但是看看形成的局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小额的股票可以让公司广泛地收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和货币资本。金融寡头手中的钱越多,他们赚钱的能力就越强,他们就越能掠取垄断所带来的利润。如果说子母公司之间是一个树状图,那么发行的股票就相当于在人民大众之中建立了一张增强实力的大网。如果我们从小额股票的拥有者的角度看,他们觉得这种制度很有利,我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以一定风险来获得一定利润。他们并不会觉得,这种方式其实是在增强金融寡头的势力,让他们可以明目张胆地

继续盘剥大众。

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是被资本家私人占有的,这是他们用以剥削的形式,这样他们就可以不劳而获。直到顶峰时,少数金融寡头利用工业资本、金融资本溶合统治着其他一切形式的资本。资本主义也就变成了寄生的腐朽的资本主义。此后的几章,列宁讨论的内容就是金融资本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

之前在我高中时,全球爆发了金融危机。于是为了跟风了解时事的我爸和我也都去买了几本有关金融危机的书籍。其中《货币战争》和《谁来拯救美国》两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货币战争》开篇就向我们介绍了现代金融业的体系是如何建立的。从最早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一直谈到了JP摩根。它特别提到了以美联储的头头格林斯潘为主的一个金融俱乐部。它集合了世界的首富们,而许多人认为这样一个俱乐部是世界经济政策的权威和决定者。金融家们究竟是为什么能如此轻松地赚到如此多的钱?因为他们垄断了一切,他们制定着这场游戏的规则。也许有些是民众所知道的,但是更多是民众所不了解的垄断。也许群众中有的人在这个规则中玩得比较好,大家觉得他是很能赚钱的。但是他只是在规则中的一个玩家,始终不能逃脱这个规则。

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每一场世界重大变故背后,都能看到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身影。他们可以控制经济命脉,他们就可以掌握政治命运,他们可以煽动经济危机,他们可以控制财富分配。正是他们,主宰着人类的财富。

金融危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次资本的再分配。表面上看,似乎大家都倒在了金融危机之中。但是实际金融危机是一场由金融巨鳄们所设计的一场游戏。最终资本通过一次危机,转向了他们的手中。

前段时间华尔街掀起了这样一场声势稍微有点浩大的运动,还是挺发人深思的。这次的经济危机暴露了很多之前掩盖在繁荣的美国经济市场下的问题。而这次轰轰烈烈的游行活动无疑是一次大爆发。在许多人面临失业问题的时候,华尔街上依然是一副繁荣的景象。那些大资本家们依然在享受着骄奢的生活。占人口比例极少数的富人掌握了与之极度不对的的财富。当别人为了一个工作而苦苦寻觅的时候他们却在挥金如土。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的本质就在于对利润的追逐,最初的资本积累是通过对原料进行加工,通过剥夺工人的劳动力,使得资本升值,从而资本家们从中获得利润。随着经济的发展,贪婪的资本家们发现,通过对金融衍生品的投资,比较起发展实业来可以更加轻松的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这样只是对经济的泡沫化,实际上,社会并没有因为这个活动而产生什么价值,就好比炒房的过程中,虽然通过对房价的炒作,可以从中获利,但是那座房子还是那座房子,并没有增加什么价值,这样的社会就会呈现出虚假繁荣。表面的繁荣之后往往就会爆发出经济危机,无论是29年的经济大萧条或者08年的金融危机,都是在虚假的繁荣达到极点后最后爆破,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崩溃。虽然对于像以前因为资本家过度逐利导致生产饱和的现象,国家可以通过不惜财政赤字的方式,修建一些高速公路或者高铁,来拉动国家内需,提高就业率,但是,这些措施无异于饮鸩止渴,虽然解决了眼前的矛盾,但是却为以后埋下了更大的隐患。试想,当所有的可以建设的高速公路都建完了,所有的大型建筑,设施都建完了,或者当国家因为不停地发行国债,导致通货膨胀到极其严重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采用什么来解决因为资本家逐利心理产生的社会矛盾。如此看来,最终为资本家的错误买单的还是普通的大众。这也向我们反应了资本主义必然会衰落的原因。这一点在最初马克斯就曾经提出过。但是由于全球的经济一体化,资本主义的金融体系一旦崩溃必然

会对我们国家内部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一些以出口为主的产业。

上一篇:基建业务下一篇:虚拟平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