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的运作(精选12篇)
人力资本的运作 篇1
一、引言
人力资本理论是当今人力资源管理学中的经典理论, 许多学者都曾基于该理论研究企业的发展和利益的获得。但是, 学术界对于企业人力资本运作和利润获得之间的微观关系研究并不是很多。本文以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为分析框架从微观角度考察了企业通过对人力资本投资来获得更大利润的过程和方式。这项研究对于企业的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背景和概念
1.人力资源
在古典管理学中, “人”被当作为“经济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中试图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最科学的、最有效的、统一规范的制度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之后, 梅约的“霍桑实验”使我们认识到, “人”不仅是一个“经济人”, 更是“社会人”, 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比较于既古板又不人性化的管理体制更加能够促进员工的工作效率。于是, 大家才把目光投向个人的需要, 建立了许多“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在这样的背景下,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克雷戈的X、Y理论应运而生。
时至今日,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 人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这种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直接影响了企业效率的高低。
对于人力资源的定义, 学术界一直有狭义、广义等多种说法。因为本文是基于企业的角度, 所以本文将人力资源定义为: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 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人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方面的总称。
2.人力资本
其实追溯一下历史, 我们就可以发现, 从经济学理论诞生之日起, 许多经济学家诸如亚当·斯密、穆勒、马克思都以不同的方式阐述过教育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价值。但是正式提出人力资本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1960年, 西奥多·W·舒尔茨正式提出了人力资本概念, 宣告了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舒尔茨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为推动这一领域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西方公认为人力资本理论之父。人力资本的一般定义是:体现在具有劳动能力 (现实或潜在) 的人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 (即知识、技能、经验、体制和健康) 所表示的资本, 他是通过投资形成的。舒尔茨把人力, 人的知识和技能认定为人力资本, 认为这一资本形态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知识和能力由投资和财富转换而来, 其获得必然要通过多种途径的投资。然而人力, 人的知识和技能取得并不是无代价的, 它需要消费资源, 消耗资本投资。因此, 人力的形成是投资的结果。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 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资源中的头等重要资源。
3.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联系和区别
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都是以人为基础而产生的概念, 研究的对象都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 从这一点看两者是一致的。而且,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大多都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根据的;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内容和基础部分;但是这两个概念也有显然的不同。
人力资源是一种资源, 资源的核心属性是价值, 所以人力资源概念更加强调价值的创造, 关注的重点是产出问题。而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 存在于人体中的资本形式, 是形成人的脑力和体力的物质资本在人身上的价值凝结。人力资本具有资本属性, 因此只有把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运作才可以称之为人力资本。然而人力, 人的技能的获得并不是无代价的, 它需要依靠对人进行教育和培训而获得。
三、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分析
1.资本的投资和收益与利润的获得
与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一样, 人力资本是一种新形式的资本。但是人力资本仍然保留有资本的属性。在马克思的经典资本理论中提到了资本的循环流动过程, 这个过程对于我们研究人力资本的运作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在上面的图示中我们看到, 货币1是资本家的原始资本, 资本家支付货币1给劳动者作为劳动报酬, 然后获得了劳动成果也就是商品1, 资本家把商品1到市场中进行交换得到货币2。货币2肯定大于货币1, 货币2减去货币1得到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将含有剩余价值的货币2继续作为资本支付给劳动者获取商品2, 商品2的价值要大于商品1, 因此当商品2在市场进行交换时能获得更大的剩余价值。
在上述资本循环流动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本和剩余价值之间在不停的循环即:
原始资本→剩余价值1→资本1→剩余价值2→资本2……
原始资本在运行过程中得到剩余价值1, 剩余价值1作为资本1继续投入资本运行过程得到剩余价值2, 然后剩余价值2再投入资本循环过程。
资本就是在这样一步一步循环逐步积累的, 这就是资本的循环流动模型, 在这个模型里, 资本家投资的成本是原材料、生产工具和人工费用, 而净收益则是将商品卖出后所得的资金减去成本后得到的, 这就是最初的企业利润的获得。这个模型对于人力资本的运行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模型有两点值得一提。第一, 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是一个商品经济社会中的简单资本运作模型, 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人力资本理论之所以称之为“资本”是因为他们都是在这个简单资本模型中引申出来的, 但是这些新资本理论与马克思的古典经济学资本理论又不属于同一个话语系统;第二, 在马克思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中, 资本仅仅是指积累的货币, 人力并没有看作是资本。尽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曾经谈到教育和培训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巨大的作用, 但是在当时马克思生活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大背景下, 知识和技术的地位还没有像今天后工业社会中体现的如此重要, 教育和培训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没有得到社会广范的关注。在这样社会中, 劳动者不可能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技术要求雇主给他们加薪。所以, 人力缺乏成为资本的条件。当然, 到了今天许多发达国家步入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时代, 人们才清醒的认识到知识和技术成为社会的中轴。因此, 对于人力的教育和培训才显的格外重要, 这才使得了人力转化为资本成为了可能。
2.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分析
与资本相似, 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是企业。根据舒尔茨的理论, 人力资本包括用以形成和完善劳动力的各种投资, 包括数量投资和质量投资。具体说来, 这些投资主要有:
教育培训的投资, 用与发展学习科学技术知识, 提高劳动者的工作能力、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
保健投资, 用于发展教育保健事业, 以减少人们的疾病和死亡,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延长其服务期限。
劳动力迁徙投资, 用于发展劳动力市场行情调研机构, 以提供有关信息, 并协助劳动力流动, 促进解决劳动力余缺调剂和专长发挥。
虽然说人力资本的投资有以上三种投资形式, 但是三种形式在人力资本投资中所占的权重是不一样的。相比较而言, 用于教育和培训的投资在人力资本投资中所占份额较大, 获得的收益也大。所以狭义的人力资本投资一般指的是对人的教育和培训。以下我用一个图表简单的说明其中的关系。
上图中, 对劳动者1进行培训和教育我们把它看作投资1, 投资1相当于成本, 掌握先进技术之后, 劳动者1变为劳动者2, 其创造的价值2要大于价值1。价值2减去价值1再减去投资1, 这样得到的收益就是这次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那么企业是怎样通过培训和教育来提高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呢?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企业需要开发出新的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企业需要培养出高质量的科研人才为企业不断进行产品开发、技术开发。只有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企业才能掌握高精尖技术, 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广大员工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可以普遍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 降低质量原因造成的材料损失, 降低成本开支, 从而可以持久获得更高的利润。
当然, 这只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一个简单理想类型。在现实生活中, 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还由许多复杂的因素决定。
四、企业利润的获得与人力资本投资
1.企业利润的获得与人力资本存量
舒尔茨认为, 迅速扩大人力资本存量, 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起着很大的作用。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实, 舒尔茨强调工人通过在生产或者工作中学习新的技术知识, 能够增加其身上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进企业利润的增长。企业在员工人力资本上的投资主要有数量上投资和质量上投资。一方面, 企业努力的在提高参加教育和培训的员工数量, 使更多的人获得培训和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 企业通过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和技能;人力资本的存量正式通过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投资体现出来的。人力资本的存量越大, 企业可以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可以持久获得更高的利润。
2.企业利润的获得与个人收益的提高
舒尔茨为我们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投资标准, 人力资本的未来收益, 包括个人预期收益和企业预期收益。表面上, 企业对员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后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但是员工在掌握技术和技能后, 也可以要求企业给他们涨工资, 如果员工的要求得不到满足, 员工可以凭借自身的资本另谋高就。这样一来,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同时将要为留住更好的人才增加成本开支从而减少了企业的利润。渐渐的, 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慢慢地造就了一个全新的社会阶层。美国社会学家C·赖特·米尔斯按照私有产权的状况与劳动的性质, 将中产阶级分为老中产阶级和新中产阶级。新中产阶级就是指这些拥有一定的文化技能以薪金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脑力雇佣劳动者, 即白领阶层。由于受过很好的教育和培训, 这些人手中往往掌握着核心的技术和资源, 他们凭借手中的资源, 要求雇佣者提高劳动报酬, 企业主出于企业整体利益的考虑不得不在自己既得的利润中分出一部分给他们。
因此, 企业对于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 也可以给员工自身带来巨大的利益。人力资本的投资造就了一种全新的资本运作模式, 这显然是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无法解释的。因此, 在后工业社会全新的经济模式下, 我们需要对马克思资本模型的进一步改造, 这个改造的核心问题就是剩余价值的重新分配的问题。
由于人力资本的存在, 企业主和掌握核心技术的员工双方就会存在着经济利益博弈。作为企业主来说, 他们代表的是企业以及企业主自身的利益, 对于他们来说, 他们手中握有剩余价值分配的权力, 在囚徒困境下, 他们会在分配薪酬的数量和辞去员工遭受的损失两方面中选择一个使自己利益受到损失最小的一个方面。倘若, 员工要求的天价薪酬远远大于辞去员工遭受的损失的话, 企业当然会选择辞去员工;如果辞去员工遭受的损失大于分配的薪酬时候, 企业会选择给员工加薪。与此同时, 员工也在一种囚徒困境之下, 员工可以选择不加薪或者选择加薪, 如果主动要求加薪又面临着被辞去的危险, 一旦被辞去是否员工能找到更理想的工作。员工会在这几者之间做出一个最有把握实现的并且得到最大利益的选择。
3.企业利润的获得与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指的是为获得不确定的预期效益而承担的风险。它也是一种经营风险。所谓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是指企业为实现一定目标或完成特点任务而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发人力资本, 但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企业投资结果与投资目标偏离的潜在可能性, 即企业在若干年后可能出现投资收益无法补偿投资成本的现象。一般而言, 对于任何一项投资来说风险和收益总是并存的, 高风险也意味着高回报。长久以来, 我们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的研究一直忽视了对投资风险的考察。而事实上, 人力资本投资同其他投资一样也是一种风险投资。如果对人力资本投资没有经过科学的风险管理, 那么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 我们要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进行管理把这种投资有可能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保证企业的利润获得。
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来源于企业的外部环境的风险。这一类风险主要是由于社会政策市场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国家的经济政策改变可能会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向和战略, 市场的瞬息万变可能会使得人力资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人力资本的投资损失。此外, 科技的飞速发展, 技术的不断更新很可能使原有的知识和技术变得落后, 这些人力资本的贬值会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对于这一类风险, 企业需要加强对宏观外部环境的把握, 及时的掌握国家政策和市场变化的最新动态, 并根据这些及时调整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战略。
其次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风险。这一类风险主要在于被投资者:
(1) 对象选择风险
在企业决定对员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是在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后, 员工是否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掌握足够的知识、技能水平。人力资本是一个高成本的投资, 假如被投资者没有潜能在接受教育和培训后达到预期的效果, 那么会使得企业遭受损失。避免这样损失的最好方法是在对员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之前, 对被投资对象做一个考察和评估, 尽量把投资花在那些有潜力的员工上面,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所造成的损失。
(2) 人力资本流失风险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就是A企业花钱培训的人才最终到了B企业, 为B企业效劳。这样对于投资的A企业来说也是一大损失, 自己花费很多成本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 反而跳槽为其他企业服务。对于这种情况, 可以在制度上加以完善。比如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之前, 与其本人签订协议, 为本企业服务多少年限, 如果跳槽要支付多少赔偿等规定, 用合同的方式对这种现象进行约束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一类投资风险造成的损失。
五、结论
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 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对于人力资本的运作管理。人的能力和素质是通过投资获得的, 而更高的能力和素质又是通过培训和教育获得的。获得良好能力和素质技能的员工可以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创造出更大的生产力, 同时也有能力要求企业给予他们更高的报酬。当然, 在人力资本投资运作中, 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还有许多风险需要我们预防。一个合理的人力资本运作机制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对于企业人力资本运作的微观研究对于企业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大的利润都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在企业内部, 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本的投资运作与企业更大利润的获得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为分析框架, 并结合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分析了企业是如何通过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运作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
关键词:企业,利润的获得,人力资本的运作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 (德) .资本论[M].北京出版社, 2007.
[2]石金涛.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9.
[3]莫志宏.人力资本的经济学分析[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4]卢福财, 周小亮.人力资源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
[5]窦胜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沈阳出版社, 2000.
[6][美]C.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7]王海杰.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马克思经济学检视[J].当代经济研究, 2009, (1) .
[8]白素霞.人力资本的投资对企业收益的作用机制[J].消费导刊, 2009, (1) .
[9]徐维.应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对策探析[J].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9.
[10]陈菲, 宋绍峰.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及其规避策略[J].企业活力, 2008, (12) .
人力资本的运作 篇2
听了xx老师的讲座,对资本的运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所谓的资本就是用来生产或经营以求牟利的生产资料和货币,广义的讲就是能够带来利益的一切有用资源。
资本运作的概念是指资本所有者或支配者针对资本进行的专业化管理,包括投资和融资两个方面。
专业化的管理就是通过流动、裂变、组合、兼并、托管、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实现资源重新配置,从而达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包括实现利润最大化、扩大市场占有率、降低风险等。
资本运营就是以资本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对资本及其运动所进行的运筹和经营活动。
它有两层意思:
第一,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配置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过资本层次上的资源流动来优化社会的资源配置结构。
第二,从微观上讲,资本运营是利用市场法则,通过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作,实现资本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
1、资本运营的主体可以是资本的所有者,也可以是资本所有者委托或聘任的经营者,由他们承担资本运营的责任。
2、资本运营的对象,或是一种形态的资本,如金融资本,或者是两种形态以上的资本,如运营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房地产资本等。
3、资本所有者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本,才谈得上需要对资本进行专业化管理,资本运营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
4、资本运作必须体现资本所有者或支配者的利益导向和自觉意识,因此资本运作和管理活动必然是有序进行的。
5、资本运作一般包括融资活动和投资活动两个组成部分,体现了资本供给者和资本需求者之间的一种长期资金借贷关系和利益分配机制。
6、在分工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本运作一般通过中介服务机构—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中进行的。
7、资本运作的各种具体形式构成了现代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机构的主要业务内容。
资本运营加快了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优化了经济结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从企业经营方式的角度来看,资本运营可以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可以带动企业迅速打开市场,拓展销售渠道;
可以让企业获得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
可以发现新的商业机会;
低谷的煤化工如何资本运作 篇3
在日前公布的《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中,煤制烯烃、煤制甲醇项目等煤化工产业的名字已经消失不见。这意味着,曾经风光无限的煤化工产业,将不能再享受税收、审批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
在煤炭、钢铁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下挫的重击之下,投资煤化工企业业绩早已被拖入了无底洞。鼓励政策的消失,对这些企业来说不啻雪上加霜。
发展煤化工行业,本身就存在着用水量巨大、碳排放量高等诸多问题。这与缺水且生态环境脆弱的中西部环境,存在严重的矛盾。
首家涉足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先驱”大唐发电(601991.SH),如今几成“先烈”。经过10年时间、600亿元巨额投资之后,大唐旗下三大煤化工项目却始终未实现成功运营。根据其2014年中报显示,煤化工板块亏损共计13.67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4.69%。A股上市公司股价也一度跌至3.4元以下。
其他煤化工企业同样面临类似问题:业绩骤降、股价暴跌。
当A股市场的资本运作如火如荼之际,这些企业尴尬的沉默仍在继续。挽救煤化工行业上市公司跌入谷底的市值,究竟需要怎么做,向谁学习?
威远生化走强的启示
几乎所有煤化工相关企业股价都在跌跌不休的时候,威远生化(600803.SH)却保持着难得的平静,市值水平稳中有升。
2013年以来,公司股价底部企稳并产生了70%左右的上涨。今年第二季度,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富国基金等机构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加仓,特别是富国基金旗下7只产品集中持有,似乎对其前景非常看好。
威远生化之所以能和其他陷入窘境的煤化工企业形成鲜明对比,与企业长期以来的资本运作策略、坚定的转型态度密不可分。作为新奥集团在A股中唯一的资本运作平台,威远生化自然受到了大股东的重视。
2010年,新能(张家港)能源有限公司75%的股权,以及新能(蚌埠)能源有限公司100%的股权,被以收购的方式注入到上市公司中。自此,企业主营业务不再是单一的农兽药原料,增加了煤制二甲醚方面的业务;
2013年是煤炭、化工板块跌幅最大的一年,市值腰斩的企业比比皆是。但新奥成功运作新能矿业注入,使威远生化业务上形成了煤化工——煤资源——农兽药鼎立之势,上市公司规模迅速扩张,业绩突增,股价全年上涨25.1%,在行业中一枝独秀。
今年7月,公司又宣布将启动收购集团旗下另外三家LNG液化工厂股权,向清洁能源领域深度发展态势已非常明确。
在运作注入新能矿业等资产注入的过程中,威远生化和天弘基金、平安大华基金、泛海、联想控股等实力机构密切合作,这些大牌的机构投资人作为公司的股东,更为其未来发展做了背书。
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施光耀向《英才》记者表示,优质资产注入,积极引进优质战略投资者等“加法”,是上市公司推行市值管理的重要方式。但同样重要的,是要让市场知道,在行业的困难时期,企业决策者为让企业走出困境,做出了什么样的努力。
显然,在这些方面威远生化做了不少的工作,但可惜的是,在市值管理愈发重要的今天,A股市场中主动进行市值管理的公司仍是少数,尤其是在像煤化工等深陷困境中的行业企业。
良好的市值管理措施有力保证了威远生化股价稳定,市值走强。截至10月10日,企业市值规模已近140亿元。
会利用资本平台的不多
威远生化的独立行情,得益于“持续性资产注入+引进战略投资者+明确的新经济转型方向”的市值管理组合拳。不过,更多的煤化工企业,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市值管理思路。
百花村(600721.SH)是新疆建设兵团旗下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主营煤炼焦,三年前股价曾一度达到每股26元以上。但整个2013年公司股价跌幅达35%,最低跌至6.17元。大跌背后,是企业盈利能力的雪崩:根据其2013年公开数据,全年经营现金流净额降低98.06%,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下跌了85.38%。
新疆建设兵团坐拥众多农业、农机、矿业资产,完全可以在煤化工低迷的时候,将其他部分优质资产注入到百花村,以维护其市场价值和形象。百花村也曾在年报中表示,将依托新疆和兵团的地缘、资源优势,以兼并重组的方式推进大资源战略。但直到2014年9月底,公司工作人员向《英才》记者表示,目前仍然没有公布任何相关的资产注入或重组、转型的具体计划。
阳煤化工(600691.SH)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阳煤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之一。内外交困之下,成为2013年市值跌幅最大的企业之一。
今年8月底,公司公告了定向增发事宜,母公司阳煤集团带头认购股权;随后,阳煤集团宣布将向阳煤化工注入价值9亿元的资产,包括恒通化工等三家企业的股权。这些措施显示出企业改变现状的努力,股价也迅速脱离底部。但由于其暂时没有形成明确的转型方向,股价虽有起色,却仍难逃煤化工行业整体的颓势。
对此施光耀认为,重组、资产注入做法可以在短期内取得一定效果。但如果想让企业的市值保持良性发展,还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长期的市值管理机制,而不是将各种手段作为临时工具,用完就丢掉。只有这样,才可获得市场的长期认同。
煤化工企业的窘境,是如今高污染、高耗能型传统企业困局的集中体现。如果这些企业想要摆脱目前低股价、低市值的现状,转型是无法绕开的核心议题之一。
实际上,这些传统产业上市公司在转型的过程中,具有非上市公司难以比拟的优势:通过资本市场平台,公司可使用发股、置换等多种方式,对其他企业进行并购,不需要以太多现金为代价;转型所需的资金,上市公司可利用定增、发债等多种方式筹措;另外,上市公司可以用股权激励的方式来挖掘人才,留住人才,在转型过程中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作用。
但遗憾的是,目前对此有明确认知并善于利用的上市公司并不多。对资本运作平台这一资产进行维护和开发利用,是A股煤化工企业亟需提升的能力。
人力资本的运作 篇4
1.1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中, 很多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这都是企业管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如何更好的进行企业管理的解剖, 这是需要进行学习的, 这就需要进行优秀的企业人才管理理念的应用, 保证管理者的自身素质的提升。这就需要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效益的提升, 进行管理新型概念的应用, 明确好当下中小型企业的工作态度, 实现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的提升, 保证其精神实质的优化, 进行本企业实际情况的选择, 保证其养分的汲取, 这就需要进行辨证的分析, 进行人力资源运作模块的剖析, 提升其外部环境的适应力。
人力资源应用过程中, 仅仅注重理论是不够的, 这也需要进行健全的人力资源机制的应用, 从而更有利于进行产品模块及其服务模块的分析, 保证管理体系的健全。为了更好的发展人力资源, 进行作坊式管理的控制是必要的, 这对于长远发展的企业是非常必要的模块, 而不是普通的小工厂模式。这就需要做好相关模块的工作。从而保证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而提升其应用效益。
1.2企业人才管理模块中, 进行企业的整体装备水平的提升是必要的, 这样可以大大进行产品质量的提升, 更好的保证中小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健全, 保证其产品的优化设计, 实现其成本的控制及其优化。保证其效益的提升。这也需要进行管理创新体系的健全, 进行管理技术的引进及其优化, 进行先进式的管理方法的应用, 保证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应用, 这就需要进行新老体制的健全, 保证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开展。这种论资排辈的浅规则在中国早已根深蒂固。这种长于技术, 短于管理;长于质量管理, 短于成本控制;长于直接成本控制, 短于间接成本控制的企业中人力资本的形成是不可能的, 就算形成了也许是畸形。由上述中国的中小型企业管理的现状可以看出, 我国目前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受企业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影响。
2人力资本环境因素的深入分析
2.1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中, 很多的中小型人才并不能进行人才资本的有效了解, 很多人也是仅仅注重学历, 也就导致了企业长期发展的后劲不足, 这是企业管理比较常见的问题。这就需要进行企业的人才资本观念的优化, 保证其循序积极性, 而不是一蹴而就, 空间楼阁式的人才管理模块, 因为上述工作模块, 必然不能带来良好的工作需要。
首先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对人力资本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在招聘时只注重高学历, 多证书。忽视了学历低能力强, 能有这需要引起重视。需要通过企业的投资来实现。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中, 首先是企业的投入。当然企业的投入不仅仅是薪酬, 更重要的是要用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来增强员工的报酬公平感并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尽管员工的满意度是员工实现其对企业忠诚度的重要条件, 但是它不仅仅建立在员工对薪酬福利方面的公平感上, 还有员工所获得的培育和晋升的机会。
通过对未来风险的判断, 更有利于进行人力资源团体的认同感、个人成就感等的分析, 更有利于落实组织的承诺, 保证企业的整体号召力的提升, 让员工更加的喜欢自己所在的企业。这是一个长远发展公司所必须经过的阶段, 从而进行人力资源投资体系的健全, 保证其综合效益的提升, 以满足当下工作的需要。但却是一项高回报率的投资。任何一种资本的投资都是有风险, 人力资本投资也不例外。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做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 由于未来确定因素的变化不能准确判断, 可能引起财务损失的危险, 使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风险较一般资本投资更具有复杂性及不确定性。
2.2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中, 其人力资源所有权都是属于劳动者的, 这也是人力资源的积累主体的展现, 从而满足了人力资源使用过程中的物质资本的应用需要, 体现了物质资本的能动性的需要。并且受到个人特点的分析, 人力资本的发展受到限制, 这包括很多的应用模块, 都导致人力资源的受限。人力资源投资模块中, 其是以某种社会活动展现出来的。投资手段不能够直观的表现出来, 短期内成效不大。人是有思想有选择意愿的, 因此, 是否接受人力资本投资, 以及采用何种方式接受人力资本投资都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个人意愿性, 这种意愿性将直接导致不同的投资行为, 它一方面取决于个人以及家庭的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 另一方面也决定于社会经济因素。
人力资源应用模块中, 其个体及其人力资源是不同的特性, 这受到个性心理、思想、意识等的影响, 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差异变化, 导致其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 这就需要进行人才的有效利用, 从而保证人力资源的良好控制, 更好的进行企业人力资源培养体系的健全, 花很大心思培育的人才最后流向对手企业, 或没有得到预想的结果。对企业来说风险确实不小, 但是有了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减小此类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可是如果不注重人力资源的科学化管理, 对企业的影响就更大了。
2.3企业管理模块中, 管理人员进行人力资源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 这需要进行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应用, 进行人力资本市场体系的健全, 保证人力资源市场机制的优化, 进行人力资源的良好配置, 保证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的控制, 提升其基本的调节机制效益, 这需要进行人力资源的奖励体系的健全, 保证其薪酬奖励体系的健全, 比如进行直观式的奖励方式的应用, 保证其整体的竞争性及其竞争性, 保证人力资源整体绩效评估体系的健全。人力资本的绩效评估模式是对企业已有的人力资本的价值进行评估。只有这样才会对企业人力资本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在提高企业人力资本时有一个参考, 针对优缺点有选择性的进行培训教育。主管提高绩效评估可以识别员工的弱点、潜力和培训需求, 告知员工的发展方向。奖罚分明, 优胜劣汰使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 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同时为企业也创造更多的利润。这也是绩效评估一个重要作用———员工潜力开发。
3结论
资本运作中的尽职调查 篇5
在股票上市、收购兼并、重大资产转让等资本运作中,律师主要是通过参与谈判,审查和起草交易合同、出具法律意见书等工作为委托人提供服务,而尽职调查则是这些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本文旨在对律师尽职调查进行系统和实务性的分析,对于资本市场中的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律师尽职调查的概念
尽职调查是指就股票发行上市、收购兼并、重大资产转让等交易中的交易对象和交易事项的财务、经营、法律等事项,委托人委托律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机构,按照其专业准则,进行的审慎和适当的调查和分析。
在资本市场上,按照调查行为主体的不同,尽职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律师尽职调查、注册会计师的财务尽职调查和投资银行尽职调查等三种类别。“银广夏”丑闻的发生,使得业界对在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中财务尽职调查的重要性和风险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2001年3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并实行了《证券公司从事股票发行主承销业务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在该意见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了担任股票公开发行主承销商的证券公司“应当遵循勤勉尽责、诚实信用的原则,认真履行尽职调查义务”,并对主承销商关于新股发行尽职调查报告的必备内容作了详细规定,为证券公司进行股票发行业务的尽职调查提供了基本的工作指引和规范。
律师尽职调查在律师实务中的应用也比较早,是随着中国大陆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以及资本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发展而出现的。律师尽职调查在实践中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规模较大的收购和兼并、股票和债券公开发行与上市、重大资产转让、风险投资和普通中大型项目投资等,除前述资本运作以外,在近期新兴的企业担保服务和传统的银行贷款业务等企业融资活动中,委托人和律师也逐步地开始进行尽职调查。
但是,律师尽职调查作为一个正式的法律概念在大陆的出现却是在不久以前。2001年3月6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的编报规则第12号-律师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编报规则第12号”),在该规则第5条中规定:“律师在律师工作报告中应详尽、完整地阐述所履行尽职调查的情况,在法律意见书中所发表意见或结论的依据、进行有关核查验证的过程、所涉及的必要资料或文件”。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大陆的法律规范性文件中出现“律师尽职调查”这一概念。遗憾的是,该规则并没有对律师尽职调查给予具体的或基本的工作指引和规范,而在律师行业内部对尽职调查也缺乏足够的研究,缺少基本的工作规范;而在一些重大资本项目中,委托人也往往只重视财务尽职调查而忽视律师尽职调查的重要性,而承担了不必要的法律风险,甚至出现了许多收购、投资和上市失败的案例。
二、律师尽职调查的目的和工作范围
律师尽职调查的目的主要是:
-审核并确定被调查对象所提供交易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协助委托人更加充分地了解被调查对象的组织结构、资产和业务的产权状况和法律状态;
-发现和分析被调查对象的法律风险和问题,以及问题的性质和风险的程度。要作到非常详尽的调查是需要相当多的时间和人力投入的,而这是委托人的交易时限和成本所不能承受的,调查范围过小则不足以达到调查目的,因此,律师尽职调查的工作范围必须明确。律师应当根据具体交易的性质、委托人的具体交易目的、交易时间表、工作成本、对被调查对象的熟悉程度等具体个案因素,与委托人共同协商明确调查范围,并在律师聘用委托协议书中约定调查范围、委托目的、工作时间、委托事项或调查范围变更等内容。
调查范围原则上一般包括构成交易基础的法律问题、委托人尚不明确的事项、可能对交易产生重大影响的法律事项等。根据调查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及时与委托人协商调整调查范围和调查方法,也是不可少的有效工作方法。
三、如何做好律师尽职调查–要点和问题
1、尽职程度的界定
从字面意义上看,尽职调查是要求调查者尽到自己的职责。设定一个是否尽职的标准,并根据调查活动的具体事实评定某个具体调查是否达到该标准,这两者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在这里,我们只能对尽职程度给出一些参考要素:(1)尽职程度或谨慎程度应当按照律师的专业水平来衡量,这里的律师专业水平是以从事此种类型业务的专家律师所具有的一般专业水平为参照物的。不能以一个主要从事民事诉讼的律师的专业水平来衡量从事非诉讼的收购兼并等资本运作业务的律师的尽职程度,也不能参照该类型专家律师的较高水平或较低水平去衡量。
(2)尽职程度应当与交易的性质和交易的重要程度相对应。(3)尽职程度的确定应当考虑法规和政府规章、律师执业规范是否有明确和具体的规范和工作指引。
2、调查资料清单的局限性
调查资料清单是律师尽职调查最经常使用的工具,项目投资、收购兼并、公司股票发行和上市使用的清单不同,但都包括公司组织结构的基本法律文件、重大资产、重大合同、税务、劳动人事管理、重大债权债务、诉讼、仲裁、行政处罚等基本内容。一些律师实务书籍中也有清单范本供参考。似乎形成一种错觉,清单可以标准化,清单适用于各种调查并可以涵盖所有调查事项。
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清单标准化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必须根据每个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设计出符合个案要求的清单;清单有其局限性,使用清单并不能保证调查的质量;在某种意义上讲,清单的设计比使用的难度更大、更重要。
3、调查方法的选择
(1)资料收集与核证
律师的主要调查方法是通过向被调查对象提供调查资料清单的方法,要求被调查对象提供资料,从而收集调查工作所需要的充分和适当的资料。根据调查需要,有时需要律师独立地收集资料。
一般情况下,律师均假定被调查对象或委托人所提供的资料是准确、真实和完整的;但是,对于某些重大事项,律师应当依照审慎原则通过向第三人发核证函、独立调查等方式进行核证,而不应当仅仅依赖于委托人或被调查对象所提供的资料。在这方面有过教训深刻的案例,2000年“杰威国际”公司申请在香港创业板上市,上市申请被批准并成功地公开招股,在上市前的最后关头才被发现是个彻底的骗局,虚假事实之一是该公司伪造了其在厦门的合资公司的工商注册登记资料。如果主承销商的律师自行到当地工商局对合资公司的工商登记进行独立核证,骗局在一开始就会被揭穿,完全可以避免重大损失。
(2)会见
必要时律师需要与被调查对象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关键技术人员和法律顾问(如有)会见,核实一些书面资料无法核证的事实。
(3)实地考察
一般考察对象是公司的主要经营场所、仓库等,目的是熟悉公司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提供方式,观察公司的日常运营情况。例如,在深圳高速公路H股香港上市时,所有中介机构都派人在不同时间全程实地考察了深圳高速经营管理的3条运营公路和1条在建公路,观察了车流量、路面维护状况、土地占用情况、收费站的设置、收费票据、施工进度等。而在“银广夏”事件中,如果对“银广厦”直接实施造假行为的天津子公司的车间、仓库等进行实地考察话,可以提前发现该公司虚构销售收入的问题。
(4)分析和总结
在搜集了足够的相关资料后,应运用专业手段、方法进行分析,确定已核证的事实、待核证的事实、未核证的事实。根据分析结果形成结论性的法律意见,就交易存在的和可能发生的法律问题和风险发表意见,给委托人提供有意义的指引。
4、律师尽职调查与财务尽职调查的关系
律师和会计师是共同参与资本运作中的中介机构,两者的尽职调查工作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并行的,各自承担不同的调查任务和责任,分工和责任划分都是明确的,但在某些部分则是协作的关系。
两者的调查范围不同。律师尽职调查的范围主要是被调查对象的组织结构、资产和业务的法律状况和诉讼纠纷等法律风险;财务尽职调查的范围主要是被调查对象的资产、负债等财务数据、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中国十大资本运作高手 篇6
资本运作概念引入国内企业界也就十来年。一些热衷于搞资本运作的企业家和热衷于鼓吹资本运作的学者连到底什么叫资本运作都不甚了了。记者曾看过一本“专著”,上面列出资本运作方法共有100种,古怪玄奇,无所不包,但其中究竟有多少可供实证,有多少经得起实践检验,令人生疑。中国企业界的资本运作水平就处于如此境界,资本运作“高手”却层出不穷。有时候你很难搞清“高手”和“骗子”之间的区别,要从中甄选出10大高手,还要名符其实就更是难上加难。《科学投资》的标准,一是其人的知名度,至少应该是众所周知;第二是其人资本运作的技巧及方法上的创新,一定是洋洋大观;三是其博取财富的数量,令人叹为观止。除此之外,《科学投资》十分注重案例的借鉴和参考意义,希望《科学投资》的读者能够有所收获。以此标准来衡量,《科学投资》《中国10大资本运作高手》颇值一观。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科学投资》付出巨大努力,但仍难免挂一漏万,如华润宁高宁、新希望刘永好、凯地张海、华立汪力成、中路陈荣等等,都是资本运作高手中之高手,但在本文并无涉及;另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科学投资》《中国10大资本运作高手》,除海航陈峰从一开始便系为股东和国家打工,仰融身份未定外,其余8大高手均是私营企业家,他们都是为个人打工,为自己的企业打工,通过资本运作所带来的巨额财富增值当然也大多归属其个人所有。
控股股东的资本运作文献 篇7
一、关于控股股东的基本理论
1. 控股股东的概念。
所谓控股, 是指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所持股份比例达到能够左右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决议, 从而可以控制公司局面的程度, 而此时第一大股东就成为控股股东。
根据所持比例大小, 控股股东可以分为绝对控股股东和相对控股股东。绝对控股股东是指在股份公司持有51%以上的股份, 此时股东会的各项决议几乎都是第一大股东控制。相对控股股东是指在公司持有51%以下的股份, 但是能够控制股东会、董事会的局面。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 都能够达到对股份公司控制的目的。
2. 控制权以及控制权收益。
一般情况下, 控股股东持有股份公司大比例股份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对股份公司的控制权。控制权是股东拥有对股份公司资源配置权、重要决策制定权以及执行情况的监督权等, 它是通过拥有投票权来实现的。
控股股东之所以要获取控制权, 是因为控制权是有价值的, 能够给控股股东带来收益。由于控制权的存在, 控股股东不仅能够获得控制权的分享收益, 而且还能够获得控制权的私人收益。所谓控制权的私人收益, 是指控股股东由于控制公司而获得的, 而其他的股东所不能获得的收益。
3. 控股股东的控制方式。
绝对控股股东模式是指在第一大股东拥有了超过公司股份总额50%的股权比例, 基本上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而其他股东所持有的股份很小的一种控股模式。控股股东绝对控股结构是一种获取公司控制权的最简单结构, 在这种绝对控股股东模式下, 控股股东的表决权和收益权一般来说是一致的。
少数控股股东模式是指公司的控股股东持有的公司股权低于50%, 但是通过多种方式在公司中所获得的投票权超过了50%, 因为以少量的股权获取了公司的控制权的一种控股股东模式。由于控股股东以很少的股份 (现金流量) 而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所以将控股少数股东拥有的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不一致的现象称为“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的分离”。由于控股少数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所有权更少, 一旦公司亏损, 其所承担的损失比例更小,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控股股东转移上市公司利益的动机要远高于绝对控制股东。控股少数股东获取控制权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式: (1) 双重投票股权; (2) 金字塔持股股权; (3) 交叉持股。
4. 控股股东与资本运作。
资本运作, 就是把参与企业活动的每一种生产要素都看做是要求增值的资本, 通过现代资本市场的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中介, 对企业的各种形态的资本和企业外各种形态的相关要素和资源进行一定方式的有效运营, 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
控股股东的资本运作, 是指控股股东在基于企业控制权的基础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和资本市场, 将企业中可支配的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运筹、谋划和配置, 以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值。
二、前期控股股东的资本运作文献综述
1. 控制权收益的概念研究。
传统观点认为“同股同酬”, 即每一份股票能产生同样的收益, 股东根据其所持股份的比例所获得的相应收益, 被称之为控制权的分享收益。控制权的分享收益已经被不少闻言研究证明其存在。但Dyck and Zingales (2003) 指出, 公司的资源和经营成果并不能为所有的股东按其拥有的股份等比例的分享, 由于控制权的存在, 控股股东不仅能够获得控制权的分享收益, 而且还能获得控制权的私人收益。对于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表现形式, 可以使非货币性的, 也可以是货币性的。控制权的私人收益的概念提出, 使人们开始关注股权集中制下, 控股股东对于中小股东利益侵占现象的研究。
2. 控股股东的控制方式。
Bebchuk根据股东持有股份的多少, 将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模式分为绝对控股股东模式和控股少数股东模式。Bebchuk (1999) 又将控制权控股少数股东模式下, 少数股东拥有的控制权和现金流量不一致的现象, 成为控制权和现金流量分离。对于控股少数股东模式下, 由于现金流量和控制权相分离, 使得少数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动机大大加强。
3. 控股股东和公司治理。
已有文献表明, 控股股东对公司治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利益趋同效应和利益侵占效应。控股股东的利益趋同效应表现在控股股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两权分离所带来的代理问题。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来达到目的的: (1) 缓解中小股东搭便车问题; (2) 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3) 限制经理人员的报仇水平; (4) 挑战外部收购者, 提高收购溢价; (5) 对管理层施加可置信的威胁, 甚至替换不称职的管理人员。控股股东的侵占效应表现在大股东的存在可能会侵害其他股东的利益来获取自己的私人收益。
4. 控股股东与资本运作。
Bebchuk等人对控股股东, 尤其是现金流量权和控制权分离情况下的控股少数股东模式下的资本运作决策进行了系统分析, 指出了基于控股股东利益的资本运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于控股股东利益表的投资项目选择; (2) 基于控股股东利益的扩张: (3) 基于控股股东利益的控制权转移。控股股东通过资本运作, 来对中小股东进行掠夺, 从而取得控制权和私人收益。在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占的方式上,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运作, 来达到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占的目的。
5. 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
王化成以沪深两地上市公司2002、2003年的分配情况为样本分析了控股股东特征对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倾向和分配力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这种影响显著存在且对分配倾向和分配力度的影响趋于一致。
三、最近控股股东的资本运作文献综述
1. 控股股东关联交易的隧道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屡见不鲜。在具体的侵占方式选择上, 由于关联交易具有隐蔽性好操作性强等特点成为众多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首选, 我们称这种行为是关联交易型隧道行为。陈娟娟 (2012) 采用2008年到2010年上市公司的数据, 研究了控股股东关联交易的隧道行为。得出了以下结论:控股股东的股权比例在50%左右时, 其实施隧道行为的概率较大;国有性质的控股股东实施隧道挖掘行为的概率要高于非国有性质的控股股东;其他大股东在监测和预防控股股东实施隧道行为方面并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2. 控股股东与公司价值的关系。
刘星 (2006) 在监督与共谋的视角下分析了大股东之间分享控制权的治理模式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并利用2000—2004年间我国上市会司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公司价值之闻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赵立忠 (2011) 通过搜集2007到2009年上市公司A股市场上的数据, 来研究控股股东的控制权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 并得出如下结论:终极控制人控制权与公司价值呈现倒“U”型相关关系, 当控制权较弱时, 控股股东没有能力对中小股进行利益侵占, 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管理层的监督上面, 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当控股股东控制权达到一定程度时, 控股股东为获取私利而进行利益侵占的能力增强, 公司价值随之下降。
3. 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私人收益。
赵明 (2010) 对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风险水平、资产负债率及公司现金存量与控制权私人收益呈正相关关系, 而公司规模、公司成长性及盈利能力与控制权私人收益呈负相关关系。
吴新春 (2013) 对控制权私人收益内涵与测度研究进行了研究, 指出学界对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常用测度方法有大宗股权溢价法、投票权溢价法和配对样本法, 其中大宗股权溢价法最适合测度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私人收益。配对样本法由于样本量过少而难以进行大样本研究。近年出现的测度新方法有累积异常收益率法和结构模型法, 但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与应用, 未来的研究方向是探索更加科学准确的测度方法。
4. 控股股东与盈余管理。
佟岩 (2007) 研究了关联交易、控制权收益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 在不同控制权收益驱使下, 关联交易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也完全不同, 使用2001、2002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发现, 当控股股东持股在50%及以下时, 更多通过关联交易追求控制权私有收益, 结果降低了盈余质量;而当控股股东持股超过50%时, 偏好通过关联交易获取控制权共享收益, 最终提高了盈余质量。
新华传媒的资本运作及其启示 篇8
早在2003年, 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就开始筹备改制事宜。他们实行了“三步走”战略, 即从国有独资发展到国有多元, 再发展到混合所有制, 最后一步就是上市。由于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启动, 新股发行暂时停止, 公司转道“借壳上市”。
2006年5月22日, 新华发行集团与百联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百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友谊 (集团) 有限公司、上海一百 (集团) 有限公司等签署协议, 以现金收购方式受让上述四家股东合计持有的上市公司“华联超市”11834.58万股非流通股份, 占公司总股本的45.06%, 由此, 新华发行集团成为“华联超市”的控股股东。
2006年8月31日, 华联超市将其持有的除未用完的募集资金47094.63万元以外的全部资产、负债及业务与新华发行集团直接和间接持有的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进行置换。资产置换后, 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由经营连锁超市行业变更为文化传媒产业, 具体为以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 (网络) 出版物、文教用品批发、零售为核心的文化传媒业务, 公司名称也变更为“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2006年10月17日, 这是中国证券史和出版发行史上的一个有着纪念意义的日子, “新华传媒”作为“图书出版发行第一股”在上交所正式挂牌。
借助于上市公司这个平台, 新华传媒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 加大资本运作力度, 进一步打造和延伸核心业务产业链。由于主营业务的转换, 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从原来的投向连锁超市类业务变更为投向文化传媒类业务。
半年后的2007年4月24日, 新华传媒推出它的第二个大“动作”———定向增发股票购买资产。 (1) 向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发行股票购买旗下九个媒体公司的股权; (2) 向上海中润广告有限公司发行股票购买其持有的中润解放的股权。
2008年1月24日, 公司实施定向增发1.24亿股,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中润广告支付的资产对价合计20.26亿元。本次定向增发完成后,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直接持有上市公司约23.49%的股权, 新华发行集团的股本将稀释至30%左右,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新华发行集团作为一致行动人, 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化。新华传媒的主营业务由图书发行扩大到报刊经营、图书发行、报刊发行、广告代理、媒体衍生产品开发等, 使公司向拥有完整产业链的传媒经营上市公司迈出关键性的一步。新华传媒被初步打造成为以文化传播渠道运营为主业的综合性传媒产业集团, 其未来的竞争实力、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后劲大为增强。
通过这次定向增发,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主要经营性资产进入上市公司, 这使得上市公司又成功转型为纸媒企业, 成为了国内省市级党委机关报媒体集团上市的第一股。
二、资本运作带来了什么?第一次资本运作:借壳上市
第一次资本运作, 新华传媒成为我国第一只图书出版发行类上市企业, 这对于我国出版发行行业来说, 意味着一直被政府严格管理的出版行业有了新的融资渠道。
作为一家公众企业, 新华传媒自此一切都需要按现代企业制度和上市公司的要求运作, 从人事到经营, 都要规范、公正、透明, 这是一个企业现代经营理念逐步注入的重要环节, 是企业大发展的前提条件。
在发展上, 新华传媒可以充分发挥连锁经营网络优势、渠道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 在立足既有业务和资产的基础上, 推进机制、业务和管理创新, 大力拓展连锁经营网点, 完善物流配送系统, 发展电子商务, 实现跨地区经营和走向海外的目标。同时, 充分整合利用重组进入的炫动卡通、故事会等五家公司为新华传媒搭建的新媒体发展平台, 发展新媒体业务。用新华传媒总裁李权的话说, 就是“从‘各自为战’到‘联合舰队’了”。目前的新华传媒已成为书业的强势品牌, 各场书市、书展会上的展台格外醒目。
第二次资本运作:定向增发
通过定向增发, 解放日报集团所属的经营性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新华传媒不再局限于上海本地, 而是运用其产业优势、经营优势、人力优势、资金优势, 在全国范围内大展手脚。对于新华传媒来说, 这些公司在业务上与它并没有直接的冲突, 不存在内部竞争的问题, 并与原有的图书、音像制品发行形成“协同发展效应”, 这种渠道互补对双方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
三、我国出版行业的资本运营之路
文化传媒产业由于受到意识形态因素的限制, 一直是政府严格管理的行业之一, 行业内大多是国有独资、绝对控股企业, 甚至是以事业单位形式存在的机构, 在各出版单位“各自为政”的格局下, 日常的经营也无须太多的资金, 因此, 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 我国出版业在资本运营方面远落后于其他各行业。
(一) 集团化
20世纪90年代末, 我国出版业开始逐步向集团化、规模化的经营方向发展, 1999年2月24日, 第一个国家试点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挂牌。此后, 北京、广东等出版集团纷纷“出炉”。各地方政府也忙于“穿针引线”, 串起本地区的出版集团。一时间, 集团化建设在出版业内盛行。这一阶段的集团化大多是形式上的, 一般不涉及重大的资本重组、置换等。
(二) 企业改制
2003年12月31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为出版文化行业指明了资本运作的方向和框架, 打开了吸收投资的相应渠道。
2004~2005年, 一些出版发行集团积极行动起来, 探索与尝试引进其他国有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其他媒体行业的行动速度则要更快一些, 涌现出了与报业相关的主办《中国计算机报》的赛迪传媒, 主办《成都商报》的博瑞传播, 两家公司都是以借壳的形式注入报业相关资产, 但进入上市流通的资产多是媒体的发行和广告业务, 其核心内容 (如编审等) 仍无法进入上市公司。2004年12月22日, 北京青年报社占90%股份的北青传媒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直接上市融资, 为其他同行们开辟了一条新的资本化运作之路。
(三) 深化体制改革
2006年1月12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2006年8月, 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这些纲领性文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2006年12月16日, 中国电力出版社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7年1月9日, 接力出版社有限公司挂牌成立。2007年11月, 广东九州阳光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成功发行并上市。
四、新华传媒资本运作的启示
我们不能把新华传媒两次成功的资本运作当作模板来进行复制, 但其成功经历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1.争取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
第一次资产重组后, 新华传媒的控股股东是上海新华发行集团, 但它的实际控股人是上海市委宣传部 (其下属集团共持有新华发行集团51%的股权) ;第二次资产重组后, 解放日报入主, 上海市委宣传部即部分控股新华传媒的第一大股东 (持有解放日报集团17.34%的股权) , 绝对控股其第二大股东。不难想象这一实际控股人在二次资产重组所发挥的作用。
2.有目标方向才有大发展
新华传媒成功的最大原因是, 它在有计划地实施资本运营, 起点高, 战略布局长远。我们不能为了集团化而集团化, 为了上市而上市, 最终的目标是让我们的企业能量更充足, 使我国出版业真正强壮起来。
3.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的引进
新华传媒总裁李权并不是出版发行方面的专家, 而是企业管理方面的专家, 他曾在海尔集团营销总公司任大区经理, 在中国欧海家居有限公司任营运总监, 等等。企业管理是一种专业, 职业经理人的引进一定会给出版集团带来更多的新思想。
(四) 公司改制与上市
改制是上市的必要前提。先股改再上市, 还是以有限责任公司的身份折股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这需要集团企业与相关券商投行先行统筹考虑时间和成本等问题。
对于出版发行集团来说, 上市时最有可能出现障碍是集团内的关联交易。目前我国各大出版发行集团的股权结构多为同业内或上下游业务公司间的相互持股, 同业竞争和略失公平的关联交易大量存在, 这一点将有可能成为实际上市过程中一个难题。因此, 在各出版集团改制时, 多考虑跨行业、跨地域的企业是很有必要的。
融资是上市最直接的目的, 募集资金应当有明确的使用方向, 原则上应当用于主营业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后, 不会产生同业竞争或者对发行人的独立性产生不利影响。
(五) 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出版行业的特性造成出版业是最晚实行改制的行业之一, 目前我们还没有太多的样本可以借鉴, 更没有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综合各方面的信息, 以下几个问题将是我们在改制以及其他资本运作中会遇到的问题。
1. 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
资本运营是一种完全市场化的产物。但是在目前我国出版业资本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 行政的协调将是非常好的催化剂和润滑剂。从集团化到改制, 各地政府不断依靠其行政力量推动着出版发行业体制改革的发展和深化。没有这种行政力量的支持, 资本运作之路走不到今天这么远。但这种拉郎配式操作方法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
2.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改制后的出版集团公司, 特别是涉及出版的上市公司, 第一目标是利益最大化, 以给股东们带来丰厚的收益回报。特别是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中, 职业经理人为了其业绩, 将会更多地考虑短期收益。但出版企业每时每刻都不应忘掉自己的社会责任。
3. 集团品牌与个体品牌
人力资本的运作 篇9
海螺水泥成为中国水泥业的龙头之后, 就一直致力于资本运作, 不管抄底同行也好, 投资理财也罢, 其资本运作之频繁, 在国内水泥行业来说, 应是首屈一指的。
如果说, 几年前海螺水泥在水泥行业的资本运作, 还是为资本本身所能产生的直接利益所驱动的话;那么, 时至今日, 在水泥行业严控产能过剩, 以及行业整合接近尾声之际, 海螺的资本运作, 明显有了更大的战略性, 说它是一场水泥行业的资本战争亦不为过。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笔者根据最新数据统计, 海螺水泥现持有北方最大水泥企业冀东水泥18.55%的股份, 为第二大股东;海螺水泥的一致行动人芜湖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合计持有新疆水泥龙头青松建化25.08%的股份, 而青松建化第一大股东阿拉尔统众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的持股比例为26.21%, 仅略高于海螺水泥, 海螺之于青松建化的话语权不言而喻;另外, 海螺水泥还是巢东股份的第二大股东, 同时还是持有福建水泥股权的前十大股东之一。
海螺水泥在业内的地位, 毋须笔者赘述。不过, 虽然海螺水泥在全国乃至全球水泥业都有较大的竞争力, 但是其在国内的北方市场竞争力是不足的, 这是由行业发展的历史渊源决定的。在海螺崛起之前, 冀东水泥就已经雄霸了北方市场, 这一点不可否认。
海螺水泥依托优质矿山资源, 和便宜的水运交通起家, 在南方市场有其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 这也是海螺在南方站住脚跟之后, 敢于北进的坚实后盾。而海螺的北进战略, 似乎又与中国建材的并购重组有所区别, 中建材的全盘收购使其产能瞬间猛增, 组成强势的水泥集团企业。而海螺的北进, 便是通过资本渗透来完成, 目前其大规模持股的两家水泥巨头——冀东水泥和青松建化, 一家是水泥产能近亿吨的北方水泥巨头, 另一家是新疆地区的水泥龙头企业之一, 这给海螺水泥在全国布局又增加了砝码。
之所以说, 海螺水泥的资本运作正在或者已经演变成了一场资本战争, 这是有理可依的。
从2008年谈起
海螺水泥理财在资本界是名副其实的, 2011~2012年期间, 海螺利用融资的40亿元投资理财产品, 备受各界关注, 褒贬不一。
在水泥行业乃至整个制造业高负债的情况下, 海螺一直维系着较低风险的负债率, 另有闲钱用于资本市场, 自有其值得称道之处。
而海螺资本运作频繁于水泥业上市公司之间, 得从2008年说起。
在2008年之前, 海螺水泥仅持有与其密切相关的巢东股份的股份。而至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 海螺便首次展现了其对同行上市公司的兴趣。从第一季度结束, 到第三季度末, 海螺水泥陆续增持了冀东水泥、祁连山、福建水泥、华新水泥、江西水泥、同力水泥等六家公司的股权。
截至2 0 0 8年三季度末, 海螺水泥持有巢东股份 (600318) 合计3938.57万股, 占该公司总股本的16.28%;持有冀东水泥 (000401) 合计9761.38万股, 占该公司总股本的8.05%;持有祁连山 (600720) 合计1962.71万股, 占该公司总股本4.96%;持有福建水泥 (600802) 合计1892.60万股, 占该公司总股本的4.96%;持有华新水泥 (600801) 合计552.56万股, 占该公司总股本的1.37%;持有江西水泥 (000789) 合计980.93万股, 占该公司总股本的2.48%;持有同力水泥 (000885) 合计598.86万股, 占该公司总股本的3.74%。
2008年是中国股市大跌的一年, 水泥股也不例外, 冀东水泥股价从当年3月末的19块左右, 一直跌至9月底的7块一股, 跌幅惊人,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海螺轻松接盘了冀东水泥8.05%的股份。
2008年的海螺水泥, 刚刚经过迅猛大发展, 一跃成为我国水泥行业的龙头。其2008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6.75亿元、实现净利润20.82亿, 分别同比增长28.55%、25.84%。
就在海螺得益于公司产能规模扩大, 销量增加、销售价格上涨的影响, 盈利大增的时候。他们在资本市场显示了其野心, 2008年三季度末, 海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猛增261%, 主要是公司持有或增持水泥行业相关上市公司的股票加大了对相关公司的战略投资。
随后几年, 海螺对于水泥行业的股票买卖, 玩的得心应手, 也在这类资本游戏间, 渐渐地选定了其想得到的资源, 冀东和青松建化, 无疑成了海螺最得意的战果。
蛰伏冀东
从2008年开始, 海螺便盯上了冀东这个标的, 经过5年时间的蛰伏运作, 到2014年初, 海螺水泥已经成为持有冀东水泥18.55%的第二大股东, 海螺所持股票都是通过二级市场竞价买得, 而冀东水泥控股股东冀东发展持股比例为42.94%, 仍有实质性的掌控权。
2008年股市大跌期间, 海螺水泥在第二、三季度购入冀东水泥9761.38万股, 成交价格7~19元, 占其总股本的8.05%。以后两年, 海螺水泥继续增持冀东水泥股票, 至2010年4月27日, 海螺水泥已持有冀东水泥12186.01万股, 占冀东水泥股份总数的10.05%。
自此之后, 海螺水泥在2011年9月~12月, 又大规模增持冀东水泥。截至2011年12月7日, 海螺水泥通过证券交易所的集中交易累计增持冀东水泥6069.30万股, 占冀东水泥股份总数的5%。至此, 海螺水泥共持有冀东水泥的股份数量为18255.30万股, 持股占比达15.05%。据海螺水泥官方披露, 其持有冀东水泥上述股权的投资成本为23.3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 海螺水泥的此次增持多数发生在2011年9月至12月, 其间合计增持冀东水泥4574.35万股。9月以来, 冀东水泥股价大跌后处于相对低位, 股价持续在18元下方徘徊。而海螺水泥的增持价格也基本控制在14.88元至16.51元之间。
正如在2008年市场大跌后持续买入多家同行业上市公司股权, 此次海螺水泥增持冀东水泥仍是在大跌之后。海螺水泥表示, 增持冀东水泥是基于对冀东水泥目前的投资价值判断而作出的商业行为。未来将视冀东水泥的运营和发展状况及其股价情况等决定是否继续增持。
海螺水泥此次并没有对多家同行业上市公司全面出击, 而是选择了颇具投资价值的冀东水泥。
国海证券2012年水泥行业投资策略报告认为, 由于产能过剩、价格下滑等因素影响, 2012年水泥行业平均利润率或下降2%左右, 但整体利润率依然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并对市场占有率较高、议价能力强、业绩弹性较大, 具备向西南市场进军实力的冀东水泥给出了较好的评级。
根据中金公司测算, 当前股价对应的2012年吨企业价值最低的就是冀东水泥, 为367元, 已经低于市场重置成本下限的400元/吨。
中银国际认为, 冀东水泥前期批准建设的生产线在2011年陆续建成投产, 产能在今年仍保持较快增长, 在整体新增水泥供给有限背景下, 公司产能投放对整体供求影响相对有限。展望明年全年, 公司产能逐步释放, 产量的增长将驱动业绩稳定增长。
随后, 冀东水泥股价进入2012年后也是一路下跌, 至6月28日收盘, 冀东水泥收于13.88元, 海螺水泥持有该股的市值约为25.75亿元, 仅比初始投资金额高出2.38亿元。
而进入2013年之后, 冀东水泥更是在6月中旬, 跌破短期底部10支撑, 一直下探至7元左右, 成为水泥业少有的破净龙头企业。也就是在这个时候, 海螺又出手了。
2014年2月28日, 冀东水泥告称, 当日冀东水泥接到股东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通知:自2011年12月7日至2014年2月26日, 海螺水泥通过证券交易系统集中竞价交易买入公司股份共计67376454股, 占公司总股本的5%。截至2014年2月26日收市, 海螺水泥共计持有公司股份数量为249929489股, 占公司总股本的18.55%。
冀东水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称, “海螺水泥在买我们股票前, 并未来公司调研过, 从2008年建仓以来, 尽管买至第二大股东, 但从没提出要向公司董事会派遣董事, 也没有与公司谈及合作事宜。在股东大会方面, 他们基本上是开两次会来一次, 最近一次是上半年的2011年年度股东大会, 但印象中, 在大会上该公司代表并未发言, 也没有向我们透露其在海螺水泥的具体职位。”
上述高管个人分析认为, “水泥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 建生产线、扩大产能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 在目前行业不景气的情形下, 投资其他水泥公司的股票, 应该是基于价值投资的考量, 这种投资, 比投资实业的资金要节省得多。”
而且从海螺增持冀东水泥的路径来看, 几次增持, 都是在冀东水泥股价大幅下跌的过程中, 或者直接在底部完成。另外, 一个有趣的事情就说是自从海螺大面积增持冀东股权之后, 冀东水泥股价表现, 一直落后与同行, 甚至在2010~2011年水泥股大涨的时候, 冀东水泥表现也可以算是很差的。
如果说, 2008年的时候, 海螺买入水泥业多家上市公司股票只是玩一玩, 那么之后几次对冀东水泥的增持就不那么简单了。
众所周知, 海螺水泥的主要生产线, 分布在南方地区, 北方市场相对薄弱, 而在产能饱和的情况下, 到北方建新线, 自然不是海螺想做的。一方面, 新线成本高, 同时新线投产之后会对水泥市场产生严重影响。因此, 通过资本手段, 得到部分企业的股份, 甚至成为第一大股东, 也不失为良策。
强势入驻青松建化
相对于从二级市场购买股票, 逐步成为冀东水泥的第二大股东, 海螺水泥对新疆水泥上市公司青松建化的资本注入, 显得更加直接, 战略意图也更加明显。
2012年5月31日, 海螺水泥与青松建化的实际控制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一师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通过认购青松建化增发股的方式成为后者第二大股东。
6月25日, 海螺水泥宣布公司及其子公司完成对青松建化非公开发行股票的认购, 海螺方面累计斥资近20亿元, 以13.53元的增发价, 认购青松建化1.378亿股, 占达19.99%的股本, 海螺水泥由此跻身青松建化第二大股东。
海螺水泥公告宣称此举旨在与青松建化在水泥主业新项目投资、项目工程建设和管理、收购兼并、水泥市场整合等方面开展合作, 以推进新疆地区水泥产业结构调整, 巩固公司的行业龙头地位;青松建化则表示, 公司利用海螺水泥的管理技术、管理和项目建设等优势, 提供上市公司的整体运行质量。
6月27日, 曾任海螺水泥执行董事、总经理的海螺集团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海螺型材董事长任勇赴任青松建化董事会, 此外, 海螺方面还向青松建化监事会派遣了一名监事。青松建化董事长甘军表示:“我们双方的合作既有经济意义, 又有政治意义。”
在此之后, 海螺水泥又通过二级市场举牌青松建化, 截至2014年1月20日, 海螺水泥连同一致行动人 (芜湖海螺) 持有青松建化股票比例达到25.08%, 海螺水泥持有28472.04万股, 芜湖海螺持有6000.00万股青松建化股票, 离大股东持股36136.76万股, 仅差1500万股 (占青松建化总股本的1.13%) 。
青松建化1月18日发布公告, 截至2014年1月17日, 海螺水泥通过上证所交易系统累计增持青松建化股票6893.96万股, 占青松建化已发行股份数量比例为5%。此次增持后, 海螺水泥连同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达到25.08%。
青松建化一位内部人士表示, 公司此前有派中层管理人员前往海螺水泥学习。一位行业分析师表示, 海螺水泥增持青松建化, 不仅仅只是财务投资, 有战略的意图, 海螺水泥还希望参与青松建化的管理。
青松建化与海螺水泥已经有实际的战略性合作, 海螺水泥在新疆只有一条生产线, 通过青松建化, 海螺水泥可以参与新疆未来的发展;对于青松建化, 可以通过海螺水泥的技术、管理经验输出, 来发展壮大自己, 这种合作是双赢的。
海螺水泥公告表示, 增持青松建化股票是基于对青松建化长期战略投资、以及目前投资价值的判断而做出的商业行为;同时有利于促进海螺水泥与青松建化的全面合作, 发挥各自的优势, 支持青松建化做强做大。
从海螺水泥定增认购青松建化股权来看, 定增价格13.53元 (前复权之后应为6.4元左右) , 这近20%的股权认购, 相对于如今的每股3~4元, 并不怎么划算。那么, 一向精于算计的海螺, 为什么会在较高的位置接盘呢, 笔者认为战略意图更大于股票投资。
事实也是如此, 在完成定增之后, 海螺几乎在底部举牌增持了6893.96万股青松建化股票, 据控股股东仅1500万股差距, 如果海螺欲控股青松建化, 可谓是轻而易举。
行业内某资深人士表示, 不排除海螺水泥将会控股青松建化, 但不好下定论, 因为涉及到国有企业的收购问题, 会比较复杂。但是不管海螺水泥是否控股青松建化, 长期来看, 海螺水泥对青松建化的投资还是会盈利的, 新疆现在虽然有产能过剩的问题, 但未来发展的前景还是可观的。
战争才刚开始?
最初, 海螺投资水泥业股票, 被外界批为“不务正业”, 而正是这样的不务正业, 海螺慢慢实现了其向北渗透的战略计划。
撇开巢东股份因海螺与其渊源颇深不谈, 冀东水泥、青松建化都是海螺水泥北进的竞争对手, 其中素有“南海螺、北冀东”之称, 一方面是对两家公司实力的肯定, 另一方面, 也说明, 海螺如果要大规模北进建新线, 冀东水泥就是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另外, 新疆的青松建化亦是如此, 海螺是最先去新疆建新线的几家水泥巨头之一, 而青松建化是当地龙头, 在一定时期, 亦是对手。
从地理位置看, 冀东水泥主要产能集中在华北地区, 而这一地区主要企业包括金隅、山水、中联等, 海螺的市场布局相对较弱。而冀东水泥至收购秦岭水泥之后, 业绩受累, 发展相对滞后, 相对华新、金隅、华润、台泥等大肆扩张, 冀东这几年除新建线以外, 几乎成绩碌碌。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加之国内控制水泥产能日益严格, 各大水泥集团实力趋于明确, 海螺便在各家上市公司中选中了冀东水泥, 成为其战略布局的标的。一方面, 海螺在北方市场不足, 新建线的方式又不可取, 收购成本过高;另一方面, 海螺本就已经有了部分股票最为基础, 我们不难看出, 近几年冀东水泥股票在水泥股大涨之际表现差强人意, 在下跌之时又是迅猛下跌, 这似乎有故意为之之嫌, 利于更低成本的吸筹。最终, 海螺成了冀东的第二大持股股东, 如此以来, 海螺与冀东在陕西、湖南、四川、重庆等地区的协作可能更好开展。
而青松建化, 更是大手笔, 一次性定增成为第二大股东, 随后逆市吸筹, 使持股比例逼近控股股东, 海螺大有控股青松建化的意思。
从新疆地区的产能分布来看, 天山股份和青松建化无疑还是当地龙头, 其它外来企业尚只是建了一两条生产线而已。截至目前, 青松建化已有水泥产能1620万吨, 另收购南岗建材570万吨产能, 合计水泥产能达2190万吨, 占当地30%以上的产能。
2012年底~2013年期间, 新疆水泥产能集中释放, 水泥价格陡直下滑, 从前期的500~600下跌至200~300出头, 这无疑使当地企业备受压力, 也使得海螺有了可乘之机。随后, 海螺毅然在较高位置出手, 把青松建化20%左右股权收入囊中。
预计, 2014年随着产能释放完毕, 新建线停止, 新疆水泥市场将大幅回暖, 毕竟新疆现在总产能仅6000万吨左右, 对于地域广阔, 政策倾斜明显的地区, 后市还是很客观的。海螺因此获益巨大, 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同时, 目前水泥股价格普遍跌至谷底, 本来也是投资机会。
就整个水泥行业而言, 大规模的并购已经完成, 至少不会再有类似中材、中建材这样的手笔出现了。其一、水泥行业各龙头企业区域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中建材、海螺、华润、山水、中材、华新、台泥、红狮等大企业布局已经基本完成, 后市巨大的并购应少有了;其二、在经过一轮大规模的新线投放, 产能过剩和并购重组之后, 企业的重心转向了精细化管理, 如何实现更多盈利的问题上来了, 因此, 并购将不是今后的重点;其三、现在能被收购的已经重组得差不多了, 有并购价值的资源已经有限了。
物业企业资本运作的风风雨雨 篇10
物业行业洗牌在即:物业企业挂牌上市动机何在?
物业企业将面临行业洗牌, 物业企业将开始形成大吃小、快吃慢的局面。平台型物业企业通过高科技手段、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等手段, 抢夺市场资源, 架空传统型物业服务企业, 剥夺传统型物业企业最后的利润空间。
今年, 各物业企业纷纷启动挂牌计划, 物业企业的挂牌刺激房企龙头不甘寂寞, 扎推涌入物业挂牌与上市大军。
彩生活成功于物业领域掘金后, 万科、保利、中海、碧桂园等企业纷纷表示要抢滩物业蓝海。中海在完成内部一系列资产转让及收购动作后, 于2015 年10 月23 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 股份代号为2669.HK。中海物业的未来发展有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收购实现扩张;二是不断发掘O2O潜在价值, 而这两个方向在未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由于彩生活的成功, 港股平台对于物业企业及社区O2O的故事较为亲睐, 因此赴港上市也是中海物业打通资本市场并且较符合企业需求的一条路。2015 年11 月25 日, 中奥到家也在港交所成功挂牌上市。
到目前为止, 已经有不少物业公司在国内场外资本市场成功挂牌上市 (见下图) 。
东光股份早在2015 年1 月22 日就成功挂牌, 成为2015 年第一个登陆新三板的物业管理公司。截至2015 年6月份已实现营业收入53160098.93 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7.16%;净利润为1385362.33 元, 同比增长了260.59%。开元物业挂牌后, 2015 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37494104.09 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40.51%, 净利润8061436.52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25.97%。丹田股份挂牌后的经营业绩在2015 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7558936.09 元, 比上年度同期增长22.99%, 净利润8581098.06元, 比上年度同期增长391.12 %。
上述公司在公司挂牌后, 经营业绩持续快速稳健增长, 是与挂牌后企业品牌实力、行业影响力得到较大提升是分不开的。
上述物业企业扎堆挂牌的动机何在?
第一类是跟风占位。看到了资本市场的红火, 特别是彩生活的上市刺激了很多物业企业, 他们感觉这是一个机会, 怕错过了会可惜, 先占一个位, 怕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其实自己并没有完全明白挂牌对企业的真正好处和作用, 更没有明白, 挂牌后如何进行资本运作。
第二类通过挂牌进行品牌营销。这类企业, 一方面可能也不缺钱, 不需要融资, 另一方面商业模式陈旧, 自己也明白根本融不到资。但是, 他们看中了挂牌对企业品牌营销的好处。
第三类看中了政府补贴。这类企业挂牌是冲政府的挂牌补贴和挂牌后对拿政府的其它补贴是有好处的。
第四类寻找企业的新出路。有些物业企业活得十分艰苦, 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转型有困难, 缺少资金、人才、模式, 想通过挂牌, 寻找更好的平台或上市企业、拟上市公司并购, 实现曲线IPO和发展。
第五类通过挂牌实现转型。自己已经有了好的商业模式, 想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融智、融资源后加速企业的转型升级。
第六类通过挂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实现企业的规范化运作。在专业机构的指导下先进行股权改革, 明晰公司的股权结构和高层职责。挂牌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比照上市公司进行设置, 很好地促进了企业的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 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后劲。第一代创业者, 可以将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管理、交给社会监督, 实现了平稳的交接班。
房地产业低迷期:房企大力发展物业企业的目的何在?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一批房产开发商开始加大物业服务企业的投入, 使得物业服务行业迎来了最好的时代。万科物业推出社区生活APP“住这儿”;花样年的彩生活集团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社区服务运营商;绿城选择与阿里巴巴合作, 建立社区APP, 将各类生活服务整合到虚拟社区;金地物业创新求变的“五大方针”;长城物业的云服务平台, 与北大资源的优质资源整合等等。
为何这些大牌房企开始付出大量精力发展原本不起眼的物业?他们背后隐藏着的商业目的与资本意图有哪些?
一是利用物业公司的壳挂牌上市, 做大市值平台。目前房产开发企业挂牌上市有限制, 只有借物业的壳实现曲线挂牌上市。对于房企来讲, 未来竞争的重点一定是在存量房领域。而物业管理服务将成为存量房领域重点布局的市场, 也是这些品牌房企构建万亿大平台不可或缺的重要砝码。万科明确未来对包括物业在内的万亿级多上市平台控股集团的目标。万科旨在发力物业服务领域, 巩固自己行业老大的地位。彩生活在香港成功上市后, 股价一路攀升, 充分说明资本市场认可物业公司的未来成长前景。大牌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势必会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整合更多适合自己的物业公司来扩大自己的规模, 打造其万亿市值大平台, 并依靠增值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 并获得一定的盈利。
二是物业企业的轻资产的平台商业模式更受资本市场青睐。房地产开发的行业利润率出现持续下滑成为“新常态”, 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讲, 探索轻资产的平台化模式势在必行。物业企业是很多传统服务企业特别是电商的数据入口和用户体验点。物业企业可以在增值服务收益、商业运营、其他衍生收益以及地产基金等多元地产金融服务过程中提成收益。
三是以物业服务为接口, 建立渡口经济。按照传统的物业企业的商业模式, 单纯依靠物业管理是很难实现盈利的。未来的物业企业是很多传统企业的载体, 是传统企业的渡口, 为了获得更多的客户服务接口即社区业主, 为了更好地把握好C端消费者需求的接口, 从而可以在此基础上为这些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最终获得增值服务收益。可以嫁接传统企业为业主提供日常生活、医疗、养老、教育、娱乐、就业、金融、资产托管等服务。
资本风口上:房企与物业企业并购意图何在?
房地产并购机遇期, 50% 以上的房企进入了调整期, 那些高杠杆、高负债和高资本成本的房企将面临越来越高的债务兑付风险, 如果销售回款不力, 不少房企将不得不选择在产权市场转让股权、债权, 甚至抛售房产、在建项目, 而部分具有雄厚资金实力的标杆房企则会在这股并购潮中谋求逆势扩张。
这几年, 房地产行业在分化, 并购机会就会不断出现。房地产行业和物业管理行业重新洗牌是不争的事实。大部分开发商开发一个小区成立一个物业公司, 这就是十分不利于行业发展的根源。
随着广大业主对物业管理专业化、服务品质化的要求, 物业企业也存在优胜劣汰。通过合并或收购, 在资源上进行整合, 互补互赢, 这有利于物业企业的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合并或收购, 开发商与物业企业脱钩也是时代的必然趋势。
房地产一直是中国资本最热的投资项目, 以前的并购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类硬资产项目, 以后的并购将发生在物业服务类轻资产项目。
花样年控股集团及其上市附属公司彩生活服务集团以总金额3.3 亿元收购开元国际100% 权益, 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内物业管理行业出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宗并购案例。自2014 年6 月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以来, 彩生活在全国范围内频频进行大规模物业并购, 包括斥资662万港元在新加坡收购一家物业公司, 小区扩张速度之快令业界瞠目, 甚至被戏称为小区“收割机”。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宣布, 万科物业业务通过市场化道路及引入事业合伙人机制。万科物业业务未来几年新承接项目将大部分来自非万科开发的楼盘, 同时鼓励万科物业业务通过并购与合作实现快速增长。
并购最主要动机是来源于追求资本最大增值。在物业管理行业, 企业并购至少包括以下几种目的:
一是通过并购会带来物业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通过并购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通过并购可以分享目标企业的经验, 减少企业为积累经验所付出的学习成本, 节约企业发展费用, 物业管理是服务业, 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 经验往往是一种有效的进入壁垒。
二是通过并购扩大市场份额。企业利润的实现有赖于市场份额的增加, 只有当企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在市场上为顾客所接受, 实现了商品和服务向货币转化, 才能真正实现利润。与利润最大化相联系的必然是市场最大化的企业市场份额最大化。通过并购可以实现企业市场份额最大化。
三是通过并购增加企业价值。通常被并购企业的市盈率偏低, 低于并购方, 这样并购完成后市盈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股价上升使每股收益得到改善, 提高了股东财富价值, 因此, 在实施企业并购后, 企业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得到扩大, 控制成本价格、生产技术和资金来源及顾客购买行为的能力得以增强, 能够在市场发生突变的情况下降低企业风险, 提高安全程度和企业的盈利总额。同时企业资信等级上升, 筹资成本下降, 反映在证券市场上则使并购双方股价上扬, 企业价值增加, 并产生财务预期效应。
北京新三板挂牌
浙江开元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珠海市丹田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东光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华仁物业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兴业源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新鸿运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汉博商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东光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市会议中心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索克物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股交中心E板挂牌
甘肃众成义利物业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股交中心Q板挂牌
辽宁国宾物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常州众瑞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上海橘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江苏双洋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上海真贤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河南优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平江县阳光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上海伟煌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巴州兴鸿博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平市宜居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徐州宝润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江苏创美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太仓市华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江苏欣祥物业有限公司
上海夏威颐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前海股交中心挂牌
漯河市源房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深圳市昊创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大庆盛祥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深圳市新东升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深圳市楷腾物业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深圳市好运来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河南炫生活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广州市熾昌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深圳市慧江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深圳市麒镇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重庆昌福物业发展有限公司
深圳星苑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深圳市金管家物业顾问有限公司
广州市美越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中山市新粤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广电集团资本运作观察 篇11
制播分离、改制上市为国有广电传媒集团带来的市场地位提升、管理体制转变、激励机制完善、资金凑集便利、规模扩张有序等有利条件,为其实现生产力的深度提升,更好地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注入了充足的动力。
我国广电集团资本运作发展现状
1994年,第一家国有传媒性质公司——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大文广)控股的东方明珠上市,掀开了国有广电传媒集团资本运作的序幕。东方明珠上市之后,从1994年至2012年的19年间,国有广电传媒集团陆续培育出8家国有控股传媒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另有两家企业上市材料已过证监会批准,三家企业已递材料,处于证监会审核的不同阶段,一家企业即将进入辅导期。具体见下表。
按照中银国际TMT报告的行业分类,截至2012年2月,国有广电传媒集团控股的上市传媒企业约占国内传媒类上市企业的33%,约占我国传媒企业国内与海外上市总数的20%。国有广电传媒集团培育的上市企业数量较少,上市业务类型单一,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有线电视网络”业务上市仍是主流。在目前国有广电传媒集团控股的8家上市企业中,有线电视网络资产与业务上市的企业约占四分之三:4家上市企业(歌华有线、广电网络、天威视讯、吉视传媒)专营有线电视网络业务企业,两家上市企业(电广传媒、东方明珠)正逐步整合和扩张本省市有线电视网络资产。拟上市的两家已过证监会审核企业(杭州华数和湖北广电网络)和一家待证监会审核企业(江苏有线)也均依托有线电视网络业务。可以说,若省市有线电视网络资产掌握在国有广电传媒集团手中,拿它上市应该是十拿九稳了。
近两年,广电总局一直主抓组建国家级有线网络公司,整合各省有线电视网络(包括上市和未上市),各省也纷纷推进整合“全省一张网”。有线电视网络资产在不久的将来很有可能从各地国有广电传媒集团手中剥离出来装入国家级有线网络公司,国有广电传媒集团想借助旗下已上市的有线电视企业作为资本运作平台,将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上海文广、湖南广电两家龙头单位不断尝试打造新平台,江苏广电紧追其后。2008年,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曾尝试通过向电广传媒注入自身核心经营性资产实现整体上市,被广电总局、中宣部多次驳回方案。2009年,上海文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创了业内先河,将原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更名为上海广播电视台,并出资组建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在这种架构下,落实了中央有关领导对上海文广制播分离改革的建议“子公司可以上市,集团作为控股总公司也可以上市”的思路。
2010年初,湖南广电效仿上海文广模式,组建湖南广播电视台暨湖南芒果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原设的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取消,其旗下所有可经营性资产将纳入芒果传媒旗下。湖南广电改革压力较大,目前资产分割和整合仍在进行。
由于我国国有广电传媒集团整体上市尚未破题,上海和湖南两家龙头单位也只能采取“成熟一个,上市一个”的模式。2010年,上海先后有炫动传播、百视通,湖南有快乐购向证监会递交材料。上海百视通于2011年12月顺利通过借壳“广电信息(600637)”成功上市。据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欧阳常林透露,湖南快乐购亦将在2012年内实现上市。2012年6月消息称,江苏广电集团旗下的三家企业启动上市——江苏有线排期上会冲刺主板、幸福蓝海排期上会冲刺创业板、好享购物即将进入辅导期。
业内上市新宠——新媒体。2011年12月,百视通成功借壳上市,打响了国有广电传媒集团新媒体企业上市的第一枪,让沉寂了三年半的国有广电传媒集团经营性资产上市重新燃起了希望(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没有国有广电传媒集团控股企业上市)。此后,新媒体领域企业(网络新媒体、电视购物等)成为了国有广电传媒集团上市新宠。业内人士称,快乐购2012年收入将要实现40亿元,年内争取上市;2011年上海东方购物的收入已超50亿元,也在积极筹备上市。2012年,杭州华数将有线电视网络业务和新媒体业务打包借壳上市,已通过证监会审核。2012年,江苏广电旗下的好享购物已按上市要求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即将进入辅导期。
网络媒体方面,央视CNTV在积极布局,与百视通IPTV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国内IPTV唯一运营主体。深圳广电集团牵头的“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CUTV)也在积极推进,联合近50家城市台组建网络电视联盟,至今城市台、平面媒体股东数量已发展至35家,全力打造地方特色的全国网络主流媒体平台。
国有广电传媒集团上市企业情况表
存在的问题
国有广电传媒集团资本运作两大课题尚未破题:整体上市和传统媒体资产上市。国有广电传媒集团肩负着舆论导向责任,时政新闻、播出控制均是政策内不允许上市的领域,加上部分历史原因,使得国有广电传媒集团在制播分离、改制上市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机遇与风险并存。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启动;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2008年,中共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在《2008年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中文改[2008]1号)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党报发行体制改革和电台电视台影视剧、娱乐、体育等节目制播分离改革”;国家广电总局在《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广播电视要把允许经营的资产、资源和业务从目前的事业体制中分离出来,面向市场进行企业转制和重组,与事业部分分别管理、分别运营”。
接下来,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颁布以及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等一系列支持政策掀起了一轮又一轮传媒投资的热潮。其中,《决定》提到,“选择一批改革到位、成长性好的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集团公司,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其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动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
另一方面,同年(2011年)年初,广电总局在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明确在推进广播电视体制机制改革中,不允许搞垮地区整合,不允许搞整体上市,不允许按频道频率分类搞宣传经营两分开,不允许搞频道频率公司化、企业化经营。这使国有广电传媒集团资本运作之路增加了一定的风险。
经营性资产划分困难。国有广电传媒集团改制上市首要任务是将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划分,实现上市条件所必需的资产完整、人员独立、财务独立、机构独立和业务独立。国有广电传媒集团的业务特性决定了经营性资产的划分是困难的。什么是经营性资产,什么是非经营性资产?通常认为,广播电台、电视台的频率频道资源、编播管理、新闻采编、播出总控等政策敏感性资产归属为非经营性资产;市场属性较强的节目制作(除新闻外)、推广发行、广告经营和衍生业务及其他经营性业务为经营性资产。这些划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少困难。比如,我们都清楚新闻类节目制作属于非经营性资产。实际操作上,新闻与非新闻的节目制作采编设备大部分是共用的,部分采编人员是重叠的,就连办公场所也是连在一起的,划分存在较大难度。电台更是如此,几乎所有频率都自制播出新闻,资产更难划分。又比如,广告收入普遍被认为是经营性资产,但是在江苏、湖北等地,广告收入要全部或部分上缴财政,财政再下拨给集团,这种模式下的广告收入是否归属于广电集团的经营性资产,至今仍有争议。
同业竞争关联交易难以处理。国有广电传媒集团的主要收入来自频道频率的广告创收,主要资产是土地、房产和设备。在整体上市尚未破冰的局面下,培育专业频道走上市场化、资本化道路一直是有实力的国有广电传媒集团试水的重点,特别是政策鼓励的几个领域:影视剧、体育和娱乐,纷纷走向市场化道路。笔者从一次考察中了解到,上海广播电视台及其控股企业东方传媒为打造炫动传播A股上市,将两个动漫频道经营业务和部分广播频率的业务经营权和广告代理权注入了炫动传播,使得炫动传播收入由两大主营业务构成,一块是动漫频道广告收入及衍生产品收入,另一块是广播频率经营与广告代理所形成的收入,这块业务收入的比例高于频道业务带来的收入。所以,炫动传播需处理的问题:一是如何避免炫动传播经营与代理的频道频率广告与控股股东东方传媒其他频道频率广告同业竞争问题;二是如何确保炫动传播与控股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是公允的;三是炫动传播业务上是否严重依赖控股股东。炫动传播遇到的问题,同样是其他国有广电传媒集团制播分离、经营性资产上市面临的问题。2010年,市场上传出炫动传播向证监会提交材料,至今仍无消息。
人员分流与改制障碍。人员分流与安置的问题是国有文化体制改革中最难处理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国有广电传媒集团属于事业体制,即使是自收自支单位,也存在部分事业编制人员。在制播分离过程中,随业务进入经营性资产中的事业编制人员,需与制播分离后的主体重新签订劳动合同,那么需解决事业编制身份转换问题。事业编制身份置换及退休后待遇保障等所需花费的成本较高,深圳某单位人力总监透露,100个事业编制人员身份置换所需全部成本可能高达7000万元。再加上部分人员给予改制或多或少的阻挠,一定程度阻碍了国有广电传媒集团资本运作的进程。
地域性造成的规模限制。1983年,我国建立了“四级办电视”的方针。上世纪90年代,取消了县级以下办台的规定。目前,我国仍存在省市电视台各自经营的局面,造成了我国电视台、电台经营上均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对市场规模要求很高,只有某个地方业务的企业较难在资本市场上实现上市。因此,各地国有广电传媒集团纷纷尝试多种形式“走出去”。湖南广电经营“青海卫视”、上海第一财经经营“宁夏卫视”均是“走出去”的例子。有实力的电视台拟通过经营实力较弱的地方频道,实现地域性扩张。然而,2011年初,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曾在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强调“电台电视台改革中,不允许搞跨地区整合”,使得国有广电传媒集团地域性扩张受到了影响。
划拨土地补缴问题。地方政府为了支持地方电台电视台宣传工作与业务发展,会将部分土地无偿划拨给国有广电传媒集团使用。为了符合证监会的要求,保持经营性资产的独立性,国有广电传媒集团需将经营性资产的划拨土地转为出让地,需以市场公允价格向市政府补缴土地出让金。天威视讯上市时,控股股东深圳广电集团曾补缴土地出让金8000多万元。土地出让金每年都在增长,某些大城市,每1万平方米的土地出让金,很有可能高达2至3亿元或更高。为了将划拨地转为出让地,国有广电传媒集团可能需支出好几个亿,从而给业务带来一定影响。还有个解决办法,市政府以土地作为资产作价入股到改制企业中。由于土地价格较高,市政府很有可能成为控股股东,这也是国有广电传媒集团不想接受的。土地出让金的补缴问题也成了国有广电传媒集团改制上市的一道难题。
对策与建议
由于国内整体上市尚未破题,国有广电传媒集团资本运作目前可进行以下部署。
第一,梳理内部资源,整合形成板块化运作。国有广电传媒集团旗下所属企业大多数以单一业务为主各自经营。近两年,整合运营已取得一定成效。百视通整合了上海文广旗下的IPTV业务、手机电视业务、互联网视频业务等新媒体业务;杭州华数运营着互动电视、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在内的新媒体业务;炫动传播整合了上海文广旗下两个动漫频道和动漫衍生产品业务;上海第一财经整合了上海文广旗下的财经频道、财经频率、报纸、杂志、网站、研究所等,还拿到了宁夏卫视的经营权,形成了财经资讯业务大板块。国有广电传媒集团梳理内部资源,整合同类业务板块,不但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在业务和市场规模上都能形成很好的互补效应,是国有广电传媒集团优化管理、改制上市的重要基础。
第二,部署新媒体、影视制作和节目制作业务上市。新媒体、影视制作和非时政类节目制作公司,尚无政策障碍,市场化程度高,存在不少上市的成功案例,如华谊兄弟、华策影视、光线传媒、乐视网、百视通等。这些业务容易“走出去”,形成市场规模,只要条件符合,均可申请上市,并受投资者青睐。这些领域可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文化传媒集团可根据自身力量,选择控股或参股方式,与有实力的社会力量共同经营。
第三,部署娱乐、财经、体育、动漫、交通等专业领域衍生产业上市。频道频率不允许跨地域整合,但是娱乐、财经、体育、动漫、交通等专业领域的衍生产品市场不受政策限制。更重要的是,当娱乐、财经、体育、动漫和交通衍生产业发展起来后,原频道频率制播分离后经营性资产不再成为公司主营业务,不再严重依赖于控股股东,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处理起来就相对容易。上海的第一财经、炫动传播,湖南以天娱为主的娱乐业务板块均试图通过做大衍生产业,等待时机上市。
第四,通过发起与管理产业投资基金,延伸产业触觉,实现投资增值。湖南电广传媒旗下的达晨创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达晨创投成立12年间,管理资金达到105亿元人民币,投资的150多家企业中有26家实现IPO。电广传媒2011年年报显示,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5.08亿元,同比增长23.89%,其中,达晨创投实现净利润1.38亿元,同比增长330%。电广传媒这两年主要靠出售持有的投资企业股权(可处置金融性资产)拉动业绩。2011年一年,电广传媒对拓维信息、圣农发展、蓝色光标等进行了减持,实现了6.07亿元的投资收益。此外,原上海文广(SMG)参与发起的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已成功运作星空卫视、东方梦工厂等项目;据闻,杭州文广集团旗下的文化产业基金也有不俗的表现;深圳广电集团也参与发起了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募集资金目标规模达200亿元人民币。国有广电传媒集团利用自身的行业触觉优势,参与管理行业投资基金,一方面可以优先投资自身较好项目,打造资本平台,另一方面也可积累和学习行业内优秀经验,为己所用。
第五,改革管理用人机制,内部打造专业运营团队。笔者在接触众多风险投资机构过程中了解到,管理团队对于一个项目的引资与估值影响较大。广电经营领域的管理团队一直是市场上紧缺的。主要有两个原因:行业外的职业经理人难以融入、行业内的专业运营团队又少之又少。有效的解决办法可以是内部培养,即国有广电传媒集团可引入“管理培训生”的人才培养机制,这也是普遍为国外多家大型传媒集团、大型成功企业所使用的机制。
人力资本的运作 篇12
关键词:企业资本运作,现状问题,对策
资本运作是企业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是一种更高级的企业经营。它是指企业利用市场运营规则, 通过对资本的灵活应用, 从而实现资本价值的增值, 资本效益提高, 企业运营效益利润最大化的一种经营方式。
一、我国企业资本运作的现状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 我国的资本是市场发生了局大的变化, 从外来资金的流向来看, 外资已经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不断的转变。同时我国的沿海地区的外资正在不断向内陆地区流动, 我国的企业经营结构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企业经营水平不断的提高。尽管我们取得了上述几大的成就, 但是由于我国资本运作时间较短, 同时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 因此在资本运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 现阶段我国企业资本市场功能存在较大缺陷。
我国企业资本市场功能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 资金运作风险评价功能和资金风险定价功能不够完善, 这两项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表现在我国的证券交易市场存在较大的问题, 有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价格的高低并不能完全正确的反应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在企业上市上有一定的误区, 借由企业上市来筹措资金, 甚至进行“圈钱”交易, 同时由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心, 许多企业为了维持高股价不惜作假, 欺骗广大散户股民。其次, 资本融资功能发挥“过度”, 一些企业认为资本市场是融资的重要渠道, 借着上市借机圈钱, 有些企业筹措资金不是为了自身企业的发展建设, 而是过分的强调上市, 同时有些上市企业却通过企业合并, 收购等手段制造舆论话题, 从而抬高股票价格, 制造企业经营良好的假象, 蒙骗消费者。再者, 我国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也存在着很大方面的缺陷, 这具体表现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所占的比重较低。大多数投资者对此重视度不高, 使得长期投资资产的价值难以得到充分的市场认可度, 导致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偏离国家政策轨道, 基础产业发展出现“瓶颈”影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 现阶段我国企业资本市场融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融资运营是为企业资本运作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现阶段的资本市场中, 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有直接和间接融资两种。二者各有利弊, 企业从目标利润最大化出发, 要选择合适比例融资方式才有利于融资效益的最大化。首先应该选择的是企业内部直接融资, 而后才是银行借贷, 外部股权融资。而我国现阶段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采取的是银行贷款这种间接方式, 企业自行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方式应用的很少, 使得我国银行业承担的风险和压力较大, 与此同时银行借贷成本较高也使得企业背上了日趋严重的债务负担, 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结构的完善的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
(三) 现阶段我国企业资本市场机制结构不健全存在严重缺陷
我国资本市场现阶段机制结构还不健全, 存在严重的问题, 导致我国资本运作效率不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我国资本市场缺乏一批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专业知识的中介机构。现有的中介机构缺乏独立的工作氛围, 更谈不上公开, 公正, 客观的对客户进行服务, 服务态度较差, 有些中介机构甚至出现代人“坐庄”等违法违规的严重事件。其次, 我国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相对缺乏, 导致资本市场信息开发严重不足, 信息传播滞后。再者, 信息披露存在较大漏洞, 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存在着严重的差距。信息披露不完整, 信息传递的不及时, 以及信息披露的分布状况都存大着较大的问题。最后, 我国的资本市场监管不力, 市场监管体制不能有效的发挥起作用, 有效的资本监管体制还未完全建立, 在有些方面甚至形同虚设, 证监会的管理或多或少带有着政治色彩。
二、关于我国资本运作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对策
资本运作作为企业经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种方式, 作为企业迅速实现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 实施行之有效的资本运作可以为企业带来满意的外部融资, 满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 同时又能改变企业的内部资本结构, 完善企业资本管理制度, 提高企业资本效益最大化。因此针对我国企业资本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不断的进行探讨和研究。现提出下面几点浅见。
(一) 不断的发展资本运作过程中的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已经成为资本运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企业进入资本化市场的重要条件。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体现在对资本的组织, 管理和运作上, 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同时也是企业资本运作的要求, 这就要求企业有明确的产权管理制度,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完善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和领导机构, 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二) 不断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高成本的资本运作, 不合理的资本结构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控制企业资本运作成本, 才有可能实现企业资本的保值和增值, 从而给企业带来利润, 保证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企业要优化自身的资本结构就离不开资本市场本身的发展变化, 应当以此为依据不断调整企业的融资比例, 利用经济杠杆指标来控制和调整企业的各项资金成本。当前, 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部分偏低, 从长远出发应调整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的比例, 由于债券融资成本低于银行借贷成本, 因此增加债券融资比例, 在使得企业获得大量资金的同时能够减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压力。
(三) 注重人才培养, 提高企业驾驭资本的能力
“人”作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是企业发展和竞争的核心要素, 而目前, 我国上市公司企业中大量缺乏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 导致企业资本运作过程中的资料提供与整理不及时, 影响资金运作的速度和效率。资本运作作为一种高专业的综合性管理手段, 它要去从业者不但要有充分的专业知识以及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能力, 还要求从业者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要不断的加强企业员工的业务能力培养, 从而提高整个企业对资本运作的驾驭能力。
(四) 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市场信托体制
信托凭证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作为我国的新兴市场还不完全和成熟, 其发展规模和市场占有程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应当承认其发展趋势是积极向上的。因此作为进行小规模的融资的重要方式应当被企业充分利用, 这样既能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 又能促进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实现企业与市场发展的共赢。
(五) 不断的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企业的融资方式比较多, 企业应当选择适当的融资方式进行资金运作, 不能局限一种方式, 可以相互合作使用。债权融资可以用于风险较低的项目;而遇到风险较高的项目我们可以采取股权融资方式。
三、结论
资本运作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崭新的经济范畴。企业的资本运作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他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一个复杂的, 长期的工程, 就我国目前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 资金运作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研究过程中的一个新的课题。在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 衡量企业效益高低的指标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随着国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入, 企业竞争优势俨然成为企业实力较量的重要指标,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面临的问题与环境也是越来越复杂, 越来越激烈。而利用企业资金运作盘活企业, 从而实现企业资产的快速保值增值, 这将是各国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韩杰.企业资本运作的风险控制探析[J].经营管理者, 2011 (20) .
[2]张秦牛.我国企业资本运作的方式和完善对策[J].现代商业, 2009 (23) .
[3]缪儒庆.我国民营企业资本运作效率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审计与理财, 2010 (01) .
[4]刘敏, 师晓彦.论我国企业的资本运作[J].经营管理者, 2010 (17) .
【人力资本的运作】推荐阅读:
人力资本的价值发现06-01
人力资本的产权研究08-24
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06-29
巧用公司的人力资本09-04
人力资本专用性的治理10-19
能力是人力资本投入的产出11-19
人力资本指标10-15
人力资本流失05-16
人力资本优化05-19
人力资本质量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