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投资问题(共12篇)
人力资本投资问题 篇1
我国女性约占总人口的一半, 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总体对女性的各方面投资不足, 导致当今女性总体文化素质、劳动生产能力等综合能力相比较男性来说显得较低。本文以女性为研究对象, 结合我国当前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 探究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相关理论
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投资而形成的存在于人体中并能带来未来收益的以知识、技能及健康因素体现的价值。人力资本存量主要是人力资本投资所形成的结果, 凝结于人身上的知识、技能、健康等。女性人力资本就是将人力资本的投资对象为女性, 研究女性人力资本的投资存在的各方面问题。
人力资本投资就是通过对人的投资, 提高人的各方面素质, 如健康、智力、技能、体能等, 以增加人的生产效率与收入能力。
二、我国女性人力资本存量分析
(一) 中国总体女性人力资本存量现状
1985—2010年间, 我国总体实际人力资本存量持续稳定增长, 其中全国女性的实际人力资本存量一直低于男性, 在1996年之后, 男女实际人力资本存量差距愈来愈拉大。
资料来源:根据《2013年中国人力资本报告》资料整理所得
(二) 城乡女性人力资本存量现状
2000—2010年间, 农村男性和女性的人力资本近年的增长速度相对变慢, 而城市男性和女性的人力资本的增长在加快, 差距在不断扩大, 而且女性实际人力资本都低于男性。此外, 农村女性实际人力资本低于城镇女性。
资料来源:根据《2013年中国人力资本报告》资料整理所得
1999年之前, 农村男性和女性的实际劳动力存量都分别高于城镇的男性和女性。之后, 城镇的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高速增长, 农村却一直保持较低的增长速度。从中国整体、东西部地区、城乡三个角度分析来看, 我国男性和女性的人力资本存量差异较大。现阶段, 由于西部地区农村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较少, 女性人力资本存量和劳动人力资本存量普遍较低。
三、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一) 女性教育投资状况
2010年, 在未上过学、小学教育类别中女性比男性多, 在初中和高中教育类别中女性人数比男性人数少, 尤其在初中阶段性别差异较大, 反映出女性的受教育年限仍然低于男性, 如图3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资料》计算所得
(二) 女性就业投资状况
目前, 中国经济活动人口在8亿左右, 劳动参与率约为78%, 其中男性为82.5%, 女性为71.5%, 女性就业比例却较男性显著偏低。
2011年全国各行业就业人数中, 女性只占了36.27%, 第三产业的女性就业人数最多。
(三) 女性健康投资状况
据“六普”资料显示, 2010年我国男性人均期望寿命72.4岁, 女性77.4岁。女性寿命长于男性, 但女性的患病率和就诊率都比男性高, 女性的健康状况相对于男性而言, 其水平较低, 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份《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资料整理计算所得
威胁妇女健康的还有很多的常见病、多发病。2010年全国妇女常见病总患病率为28.8%。
(四) 女性迁移流动投资状况
统计资料显示, 2011年, 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17%;省内流动人口中女性流动人口占48.8%, 跨省流动人口中的女性流动人口占43.7%, 不管省内还是省外, 女性流动率都比男性低。
四、影响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制约因素
(一) 教育投资制约因素
1. 经济欠发达。
经济是教育投资发展的基础, 经济不发达, 教育投资短缺, 受影响最大的是女性。由于家庭投资的偏好、政府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歧视现象等因素, 导致女生失学率大于男生。
2. 教育投资不足。
中国当代的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 一直在3%左右,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2年实现4%的目标, 仍然低于2009年世界平均水平 (4.56%) 。
(二) 在职培训投资制约因素
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培训体系, 模式单调僵硬, 培训方式比较简单, 还缺乏针对性;多数企业培训制度流于形式, 培训效果差, 培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转化率低。另一方面, 根据企业以往经验, 对女性员工进行在职培训的收益比男性低。因而, 在实施相同培训的情况下, 由企业负担成本的培训通常更倾向于男性。
(三) 医疗保健投资制约因素
首先, 在我国卫生总费用当中, 政府的投入偏低, 2/3以上的中国人医疗费用要靠自己支付。其次, 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呈现出高水平、低覆盖的态势, 高新医疗技术、优秀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 卫生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 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与城市的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水平差距明显。再次, 很多调查表明, 女性很少重视自身健康, 健康意识不足, 如在体检比例不高、妇科病治疗意识淡薄、安全意识不足。
(四) 迁移流动制约因素
目前, 尽管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已不受户籍制度的限制, 但是由于户籍所产生的相应影响, 如暂住证的办理、医疗保障限制、子女入学问题, 都是与户籍有关的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限制。
另一方面, 缺乏知识、技能的女性流动人口缺乏竞争力, 不能够承担复杂的技能工作和脑力劳动工作, 只能从事较低层次的工作,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女性流动人口的就业范围, 阻碍了女性劳动人口的迁移流动。
五、提高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分析
(一) 提高女性教育资本投资的对策
首先, 保障女性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法规、政策制定增加性别视角, 落实性别平等原则;加大财政资助, 减少女孩失学率。其次, 提高女性终身教育水平。逐步构建适合女性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再次, 大力培养女性科技人才。建立灵活的女性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女性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最后, 提高学生和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通过教育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 在师资培育课程中增加性别平等内容。
(二) 提高女性在职培训投资的对策
首先, 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权利意识和平等观念, 提高女性主动参与培训的意愿。其次, 企业可以实行弹性工作时间, 允许女性的工作时间适度的变动, 灵活安排个人自主的时间, 促使女性进行自我投资。再次, 家务劳动社会化、科技化。发展家庭保姆、现代化厨房设备有利条件, 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与科技化, 缩短女性家务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最后, 建立和完善职业培训体系, 加强女性劳动力职业培训, 为失业、技能低的女性人员提供及时的职业培训。
(三) 提高女性健康投资的对策
首先, 政府应加强对女性的教育投资, 以提高她们的健康认知水平。其次, 合理有效的配置卫生资源, 增加对偏远贫困地区妇幼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 加快妇幼卫生人才的培养。再次, 努力普及女性生殖健康知识, 为各年龄段女性提供的生殖保健服务。最后, 普及妇女常见病的保健知识, 妇幼机构应定期筛查妇女常见病, 并扩大乳腺癌等女性重大疾病的检查范围。
(四) 提高女性迁移流动投资的对策
首先, 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严格要求企业执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流动妇女的法律保障力度。其次, 针对女性劳动力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劳务输出等就要信息, 建立健全就业信息网络。再次, 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吸纳流动妇女就业的能力, 扩大妇女就业渠道。最后, 各地政府应因地制宜, 发展乡镇企业, 引导和扶持农村妇女就近就业, 鼓励女性劳动力就近迁移。
参考文献
[1]李侠.性别视角下的女性人力资本投资[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10, (6) :30-32.
[2]吕惠兰.我国女性人力资本问题探析——基于教育视角[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 :50-51.
[3]李宝慧.女性人力资本:经济发展的有利保障[J].统计研究, 2011, (6) :64-69.
人力资本投资问题 篇2
1.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利?贝克尔在他的颇有影响的《人力资本》一书中表述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特征时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点在于它的()。
A.货币和物质收入
B.投资回报
C.未来导向性
D.资本贴现率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人力资本投资的重点在于它的未来导向性。参见教材P200
2.将未来的货币折算为现在的价值是一个()的过程。
A.货币增值
B.货币贬值
C.投资回报计算
D.贴现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将未来的货币折算为现在的价值是一个贴现的过程。参见教材P20
13.假如r表示贴现率(r为正值),那么r越小,则未来收入的现值就()。
A.越高
B.越低
C.不变
D.无法预测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贴现率的相关内容。本题中的r贴现率即为利息,r越小则未来收入的现在就相对r较大时所对应的未来收入的现值就越大。参见教材P201
4.通过使收益现值与成本相等来求出利率或贴现率的值,然后再将这种收益率去与其他投资的报酬率(如银行利率等)加以比较。如果最高贴现率大于其他投资的报酬率,则人力资本投资计划是可行的,否则,就是不可行的,这种衡量人力资本投资模型的方法称为()
A.现值法
B.贴现法
C.外部收益率法
D.内部收益率法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内部收益率法。参见教材P20
25.关于高等教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对高等教育投资决策的分析和对一般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分析方法是不同的B.接受高等教育的非货币成本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是不一样的C.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就是因为上大学而支出的学费等成本
D.对任何人来说,接受高等教育都是一种在经济上合理的决策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对高等教育投资决策的分析和对一般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分析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选项A错误。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是指某人因上大学而不得不放弃的收入,在数量上等于此人高中毕业后不上大学而去劳动力市场谋求就业后所可能赚得的收入。所以选项C错误。从纯粹经济上的角度来考虑,一个理性的决策应该是对上大学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若上大学的总收益足以弥补上大学的总成本,应当选择上大学。参见教材P202-20
46.上大学的非货币收益不包括()。
A.对各种娱乐活动欣赏能力的提高
B.社会声誉的提高
C.社会地位的提高
D.劳动收入的提高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上大学的非货币收益包括社会地位或声誉的提高、对各种娱乐活动欣赏能力的提高等。参见教材P20
27.年轻人都愿意上大学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力资本投资进行地越早则()。
A.其净现值越高
B.机会成本越低
C.收入增量流越短
D.收益时间越短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从人的一生看,某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得越晚,则其净现值会越低,因为投资后受益的年限会比较短。参见教材P20
38.经验较少的员工往往通过“边干边学”的方式来获取新的技能,这种方式属于()。
A.正规的在职培训
B.正规的学徒计划
C.非正式的在职培训
D.非在职培训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经验较少的员工往往通过“边干边学”的方式来获取新的技能,这种方式属于非正式的在职培训。
9.通常情况下,特殊培训的成本是由()来承担的。
A.员工个人
B.企业雇主
C.行业协会
D.政府管理部门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通常情况下,一般培训的成本要由员工来承担,而企业则负担特殊培训的成本。参见教材P20
510.从理论上来说,如果员工所接受的在职培训为纯粹的一般培训,则这种培训的成本和收益处理方式应当是()。
A.企业承担全部培训成本,同时享受全部培训收益
B.员工个人承担培训成本,同时享受其收益
C.员工个人承担培训成本,企业享受其收益
D.企业和员工个人共同承担培训成本,同时分享培训收益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由员工自己负担接受一般培训的成本并享有其收益,这种成本和收益安排方式是最有效率的。因此选B。参见教材P206
11.使企业将劳动力从可变投入要素变成半固定生产要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A.一般培训
B.非正式培训
C.特殊培训
D.在职培训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特殊培训是使企业将劳动力从可变投入要素变成半固定生产要素的重要原因之一。参见教材P207
12.雇用关系可以理解为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一种合同,委托人和代理人分别是()。
A.劳动者和企业
B.企业和员工
C.企业和政府
D.员工和领导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雇用关系可以被看成是委托人(企业)和代理人(员工)之间的一种合同。参见教材P207
13.通常情况下,企业和员工双方之间存在的一种潜在承诺,即如果员工工作努力,并且工作完成得好,()。
A.企业会将员工直接提升为企业管理者
B.企业会将员工送到培训地方进行学习
C.他们将会被提升到领导岗位上去
D.他们将会被提升到报酬较高的工作岗位上去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通常情况下,企业和员工双方之间存在一种默契或潜在承诺,即如果员工工作努力并且工作完成得好,那么随着他们的职业发展,他们将会被提升到报酬较高的工作岗位上去。参见教材P208
14.在有些情况下,对员工进行严密监督的做法可以起到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作用,然而,这种做法可能遇到的主要障碍是()。
A.在员工中广泛存在搭便车的现象
B.专业化分工导致监督者掌握的信息往往不如被监督者掌握的信息完整
C.被监督的员工存在机会主义动机
D.被监督的员工存在道德风险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对员工个人的监督问题。细致严密的监督不仅在某些情况下会摧毁专业化的优势,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也不适用,比如监督者不可能在所有时间中获得所有各方面的相关信息,这使得专业化分工导致监督者掌握的信息往往不如被监督者掌握的信息完整。A选项属于群体的忠诚度问题;C选项属于信息不对称问题;D选项属于根据工作绩效支付工资的问题。参见教材P209
15.在对群体中的员工进行激励时,需要注意防止出现()现象。
A.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不足
B.搭便车
C.劳动力流动率过低
D.工资水平过低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在对群体中的员工进行激励时,需要注意防止出现搭便车现象。搭便车问题越严重,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打击就越大。参见教材P210
16.一般情况下,劳动者的年龄越大、工作年限越长,其流动的可能性()。
A.越小
B.无法确定
C.越大
D.二者无关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一般情况下,劳动者的年龄越大、工作年限越长,其流动的可能性越小。参见教材P21
317.关于在员工的职业生涯早期先“减额支付”,后期再“超额支付”的终身工资支付模式,错误的陈述是()。
A.这种支付模式只有在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才具可行性
B.这种支付模式对劳动者来说具有较高的风险,因而,企业必须提供长期雇用保障
C.企业为了维护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声誉,一般不敢破坏这种终身工资支付模式的规则
D.员工在这种工资支付模式下得到的工资,必须高于完全根据当期生产率支付工资的模式所提供的工资水平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支付工资的“先减后增”模式。在此模式中,员工在职业生涯早期获得的工资要比当期生产率支付工资的模式所提供的工资水平低,而后期则要高。因此选D。参见教材P213
18.下面有关晋升竞赛的陈述,错误的是()。
A.获胜者与失败者的绩效差距可能很小,但结果与收入却差距巨大
B.报酬并不将完全集中于获胜者一人之手
C.获胜者是依据相对工作绩效被挑选出来的D.谁将得到晋升是不确定的【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晋升竞赛。晋升竞赛的特点之一是报酬将完全集中于获胜者一人之手。所以选项B错误。参见教材P214-21
519.企业内部的晋升竞赛是根据()来做出晋升决策的。
A.员工的资历
B.员工的能力
C.员工的相对成绩
D.员工的决对成绩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晋升竞赛的特征。晋升竞赛的特征之一是获胜者是依据相对工作绩效被挑选出来的。因此选A。参见教材P21
4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陈述,正确的是()。
A.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认为,所有的劳动者都是同质的B.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发生在当前,收益产生在未来
C.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总是会超过成本
D.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包括正规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劳动力流动等
E.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个人及其家庭来说,人力资本投资都是越多越好
【正确答案】:B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人力资本投资。A选项是分析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基本原理时的假设,在现实中是不真实的,人力资本投资分析方法否定了这一假设;C选项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不一定总是会超过成本;E选项错在缺乏适度,并不是越多越好。参见教材P200
2.下列属于人力资本投资活动的是()。
A.各级正规教育
B.工作流动
C.加强学龄前儿童的培养
D.寻找工作
E.高强度与高压力的工作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人力资本投资支出的具体形式。不仅各级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活动所花费的支出属于人力资本投资,而且增进健康、加强学龄前儿童营养、寻找工作、工作流动等活动也同样属于人力资本投资活动。参见教材P200
3.下列属于上大学的成本的有()。
A.书本费
B.住宿费
C.学费
D.机会成本
E.心理成本
【正确答案】:ACDE
【答案解析】:住房、伙食等费用不包括在上大学的成本之中,因为无论上大学还是去工作,住房和吃饭的费用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参见教材P20
24.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若(),则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合理性越强。
A.人力资本投资后获得收益的时间越长
B.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越低
C.人力资本投资后收入增加值越大
D.人力资本投资完成后获得收益的风险越高
E.人力资本投资的机会成本越高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关于人力资本投资及高等教育的几个重要结论,主要体现在选项ABC。选项D“获得收益的风险越高”,人们更不愿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选项E机会成本越高,意味着成本越大,人们也不愿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参见教材P20
35.教育所能够带来的较高社会收益包括()。
A.提高国家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B.减少执行法律的支出
C.增加个人收入
D.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E.提高政策决策过程的质量和决策效率
【正确答案】:ABDE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社会收益。选项C属于教育对个人的收益。参见教材P20
46.在职培训可分为()。
A.一般培训
B.正规培训
C.定期培训
D.特殊培训
E.不定期培训
【正确答案】:AD
【答案解析】:在职培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般在职培训(简称一般培训)和特殊在职培训(简称特殊培训)。参见教材P20
57.下列()情况属于在职培训的成本支出。
A.受训者的生产率通过工作思路的开阔、思维能力的增强而逐步得到提高
B.企业在举办技术培训班的情况下所要支付租用培训场地和培训设备的费用
C.因为接受培训导致受训职工往往要提前下班或请假
D.有经验的师傅要给学徒讲授技能导致其工作效率降低
E.在职培训的成本价值主要表现在受训者生产率的提高上面
【正确答案】:BC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在职培训的成本。选项AE属于在职培训的收益。参见教材P20
58.大多数接受过特殊培训的员工通常()。
A.愿意在本企业工作较长的时间
B.被企业解雇的可能性比较小
C.在本企业获得的工资率高于市场工资率
D.流动的倾向会比较弱
E.不可能被企业解雇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特殊培训对于员工行为的影响。参加过特殊培训的员工并不代表着就不可能被企业解雇。所以E选项不选。参见教材P207
9.要使一份雇用合同具有自我强制性,必须解决的问题有()。
A.对员工个人的激励
B.对员工群体的激励
C.非正式的契约
D.信息不对称
E.合同的完整性和明确性
【正确答案】:ABD
【答案解析】:要使一份雇用合同具有自我强制性,必须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对员工个人和员工群体进行激励的问题。参见教材P208
10.企业能够促使员工付出较高程度的努力水平的政策有()。
A.根据员工的资历做出晋升决策
B.让员工自觉地完成工作
C.对员工进行严密的监督
D.根据员工的工作时间支付工资
E.根据员工的工资绩效支付工资
【正确答案】:CE
【答案解析】:企业能够促使员工付出较高程度的努力水平的政策有对员工进行严密的监督、根据员工的工资绩效支付工资。参见教材P209
11.要想根据工作绩效确定工资,就必须使得工资建立的基础能够满足()。
A.企业尽量降低成本
B.用较高的工资来吸引较好的员工
C.将绩效工资与计件工资联系起来
D.必须能够抓住企业的最终目标或者至少是与之紧密相关
E.工资确定的基础必须能够对员工的努力程度作出敏感的反应
【正确答案】:DE
【答案解析】:要想根据工作绩效确定工资,就必须使得工资建立的基础能够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工资确定的基础必须能够对员工的努力程度作出敏感的反应;第二,必须能够抓住企业的最终目标或者至少是与之紧密联系。参见教材P210
12.晋升竞赛的主要特征包括()。
A.谁将得到晋升是不确定的B.获胜者和失败者的报酬差异很大
C.获胜者与失败者的报酬差距不大
D.获胜者是根据工作进步程度确定的E.获胜者是依据相对工作绩效被挑选出来的【正确答案】:ABE
人力资本投资问题 篇3
关键词:知识失业;人力资本;教育深化
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4-0031-02
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高校扩招使得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化,知识性失业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根据就业统计,高等教育的就业率从1996年到2005年分别为93.7%、97.1%、76.8%、79.3%、82.0%、90.0%、80.0%、70.0%、73.0%和72.6%。,总体呈下降趋势。同时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却连年大幅度增加,从2001年到2006年研究生人数分别为46万,62.3万,79.7万,94.5万,117万,127.5万,增幅依次为173%,35.6%,27.7%,27.7%,18.4%,24.1%,8.79%。这其中应届毕业生是考研的主力军,2007年有128.2万报名考研,增幅相对减小,但是人数继续增加。教育的深化和知识失业之间的恶性循环加重了人力资本的浪费。
1我国知识失业的现状及原因
按照国际劳工局的定义,知识失业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是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合理配置的表现。“知识劳动者”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具备一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知识劳动者,他们的失业被成为“知识失业”。在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开发的急需用人之际出现的知识失业是一种“贫穷的奢侈”。
1.1我们国家知识失业的现状
近几年,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义务教育普及,使得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全民的教育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现象恶性循环,使得人力资本成本更大程度地浪费。
研究发现,不识字、小学、初中的失业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并不是说明受教育程度越低,失业率越低,而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得我们国家的受教育程度得到极大的提高,他们的失业率还是高于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失业率,近年来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失业率在不断上升。而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在持续下降,知识性失业问题也将持续下去,知识性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的后果提醒国家和个重新定位人力资本投资行为。不要盲目进行学位的角逐,而应该密切关注市场的需求。
1.2知识性失业的原因分析
首先,知识劳动者的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目前高等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导致结构性失业现象加剧,专业结构的错位。其次,知识劳动力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与市场需求错位。高等教育的内部层次划分界限不明确。专科和本科之间培养目标和特色没有明确,专科类高校为了提高自己的办校档次,和本科教学趋同化而加重了理论教学的投资,使得技术操作的培养特色弱化,造成就业竞争激烈化。第三,知识劳动力市场供需空间结构错位。这种结构性知识失业是指一些地区、部门、企业里知识劳动者由于供求相对过剩,而在另一些地区需求得不到满足。
2知识失业对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影响
人力资本的概念是源于经济学的概念,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首先注意到人力资本问题。在其《国富论》中,初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才能,因为学习而花去的成本,好像已经实现并且已经实现在并且固定在学习者身上,因学习而拥有的财产对于个人是其财产的一部分,而对于社会而言,也是社会财产的一部分。综合人力资本的其他概念,文章对人力资本概念的界定是:人力资本是一种通过投资能够得到的、凝聚在劳动者身上可增加其自身价值的、可用数量、质量表示的资本。
2.1关于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分析
与任何的投资行为一样,人力资本的投资也涉及当前时期以及以后需要付出一定成本以及预期将来能够产生的收益。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将人力资本投资中增加的成本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实际增加费用或直接费用。其中包括学费成本、国家的财政教育支出、书籍和其他物品上的花费等。②国家由于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而放弃其他部门投资的损失和个人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期间因为不能正常工作而不得不放弃的工资报酬。③学习常常是困难而且沉闷的,因此产生的个人心理成本以及造成的社会压力成本。
而人力资本投资的个人收益是更高的未来工资性报酬、一生中的工作的满意程度的提高、从非市场性活动和兴趣中获得更多的享受的心理收益。人力资本投资的社会收益就比较宏观了,可以解释为可以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的和平稳定等。并且这种收益需要进行折现为现值来进行比较。
2.2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
从图1看出,个人受教育的年限越多,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就越大,获取的教育收益也越多。而这只是一种正常情况下的常态,是以宏观经济的问题和充分就业为前提的。
常规下,教育程度越高,净收益会越大,但是由于知识性失业的存在,使得人力资本的投资的风险增加了,并且这种风险随着知识性失业的持续而升高,从而使得教育的预期收益减小。
综上所述,这些因为知识性失业而增加的成本会使得图1中的个人成本曲线向上平移,而因为知识性失业而减少的收益现值却会使得图1中的个人收益曲线向下移动,使得个人成本曲线与个人收益曲线越来越接近,如果知识失业现象持续恶化下去,很有可能导致教育的个人收益小于教育的个人成本(如图1),对于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国情下,必然会对人力资本投资行为产生两种相反类型的影响:①对于家庭收入难以负担的家庭而言,不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知识失业会使得贫穷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心里损失加大,社会心理压力使得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人成本相对要大,而高等教育的差别收益会因为知识性失业而磨灭。当大学毕业后的收入和高中毕业生之间的工资性报酬差距减小,会使得大学入学率下降,也就是他们很可能放弃人力资本投资。②而对于家庭条件可以承担或可以通过各种手段筹措到资金支持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家庭而言,他们将会继续进行深造,进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学习。
也就是说,知识性失业将会使得个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不断上升,而收益却不断下降,可能使得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小于成本。导致一部分人放弃人力资本投资,而一部分人选择继续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即形成两种极化现象。
2.3 知识失业对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其他相关影响
知识性失业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除了以上的成本效益的分析的情况以外,还有其他一些正面激励的影响,虽然这些影响并不能其主导性的。但是却同样重要,值得我们关注。首先,知识失业加重了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迫使他们努力学习,提高全面素质,优化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其次,知识失业可以促进我国人力资本的改革。目前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程度不高,高等教育与整个市场基本脱轨,从而专业设置的脱轨加剧了知识性失业,知识失业问题会促使政府加大改革力度。
总之,知识失业在发展中的中国形成一种强烈的信号,对中国的人力资本市场形成强烈的冲击,加强知识劳动者、高校、政府的警惕心理的同时,也使得他们做出各种应对措施,来优化他们的人力资源的投资。
3知识失业的应对措施
我们国家的知识失业是一种人才相对过剩的虚假饱和现象,这部分的失业者具有很强的创造社会财富的潜力,是社会的潜在资源,他们的失业将会造成人力成本的巨大浪费,对社会的稳定和未来的人力资本投资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造成不利影响。教育深化和知识性失业的恶性循环将导致人力资本投资浪费也在恶化。所以解决知识性失业问题是一项既艰巨又迫切的任务。
3.1加强经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和就业状况之间相互影响,经济的发展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就业状况又影响经济的发展。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高速增长,是解决知识性失业问题的关键。应该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样可以使得市场尽量容纳更多的知识性劳动者,减少知识性失业。
3.2不断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缓解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错位
许多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出现错位,许多高校专业设置具有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各种专业的知识性人才不适应市场的需求。高等教育机构在设置专业时一定要适应市场,专业设置一定建立在未来就业市场的预测上,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控制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使得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精英化,缓解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
3.3加强非正规就业渠道,拓展大学生的就业途径
非正规就业主要指在非正规部门就业或者是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就业,非正规的就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学生的创业,国家应该加强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对非正规就业提供福利保障机制。
知识性失业是一种在其他国家经常出现的社会现象,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资源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应当引起重视的社会问题。希望国家政府与高校协同全民解决或者减轻中国的知识性失业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林荣日.略论教育成本分担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4,(4).
[2] 杨勇,李仙娥.试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知识失业”问题[J].北方经贸,2005,(2).
[3] 吴克明,赖德胜.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经济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2).
人力资本投资会计相关问题研究 篇4
一、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因素
(一)劳动力市场状况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
为了提高人力资源价值,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培训分为一般培训和具体培训。在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一般培训的成本和收益由员工承担,但是具体培训的成本和收益是由企业和员工共同承担的。因为员工接受一般培训所获得的技能适用于整个劳动力市场,但是具体培训所发展的技能仅仅适合特定的企业。一般培训能够产生持续的生产力,并且能促使劳动力的流动,加大了企业投资的风险,企业往往不太愿意对一般性培训进行投资。但是在不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上,一些一般性培训的投资是由企业提供的。因为在不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上,企业对劳动力的能力和技能了解不足。当企业雇佣员工时,他们会搜集其相关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给予企业买方垄断信息优势,因为这些信息不会流传到公司之外。这种私有信息鼓励企业提供并支付员工的一般培训费用。
(二)政府政策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
政府政策同样影响个人和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如果政府为了鼓励企业提供内部培训经费,实施补助企业的政策,那么企业将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支出并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开发和获取所需的技术人员。与此相反,政府政策如果倾向于个人应该承担更多的培训责任,那么个人就更有动力培训他们自己以获得工作机会。和投资一般技能相比,在高就业保障和低失业率的情况下,劳动者会投资更多的专业技能。因为在这两个条件下,对专业技能投资的报酬率会高于一般技能投资。
(三)产权和薪酬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
人的身体是人力资本的载体,人力资本的投资结果与人的身体密不可分,所以人力资本不能像物质资本那样转让、买卖和抵押。人力资本的产权属于个人,它与其所有者具有不可分离性。对企业而言,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并不能获得人力资本的产权。企业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会由于员工的流失而流失。此外,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虽然提高了员工的技能,但是企业也会付出更高的薪酬。只要企业持续运转,雇佣这些高技能的劳动力就会存在一个高水平的固定成本。随着人力资本投资本身变得更加危险,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可能会减少。因此,企业愿意支付的人力资本随着回报风险的上升而下降。
二、利益相关者对人力资本投资信息的需求
(一)投资者对人力资本投资信息的需求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力资本成本反映了劳动力所产生的风险成本,特别从短期来看劳动力成本是昂贵的。是否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投资者需要充分了解投资信息及盈利变化。但是在财务报告中,人力资本投资的信息是有限的,投资者无法从这些信息中预测未来盈利的变化。现有的研究表明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对生产力、盈利能力及股市表现有积极的影响,它关系到公司未来的利益。但是,无形的投资由于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对未来收益的预期也是不断变化的,这些投资的效果可能是滞后的。因此,投资者可能需要及时的信息以保持对市场的充分了解。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实时信息将使得投资者监控任何投资变化。因此,投资者需要对人力资本投资信息进行充分的了解,以便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二)企业和个人对人力资本投资信息的需求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具有很大的风险。因为人力资本的产权属于个人,所以员工离任的成本是昂贵的,而企业也很难预测员工是否离开。因此,企业有必要掌握其人力资本投人与产出信息,最大程度的避免或减少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倾向于自我发展的劳动力会寻找那些规章制度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企业并做出明智的选择。其中,企业对其员工进行的职业培训和再教育是吸引劳动力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员工需要了解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政府对人力资本投资信息的需求
为了设计产业关系和经济政策,政府必须对劳动力市场、投资及经济运行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所以政策的制定者有必要系统的收集有关人力资本及技术创新的投入与产出的相关信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人力资本或技术资本的增长所带来的,而教育是技术和人力资本增长的内在因素。教育能提高劳动力的创新能力并适应新的技术,同时也有利于新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高效运用。我们所需要的另外一个数据信息是分析人力资本投资与就业之间的协同关系。如果在国民经济核算过程中没有把人力资本看作一项投资,那么虽然国家鼓励高等教育通过率的持续高速增长,但是从短期看人均GDP并没有显著增长,对此我们应将那些与教育有关的国内投资所得包括在GDP中。这样,我们把人力资本投资与就业联系起来,以便政策的制定者做出更好的决策。
三、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那些想接触外部资本市场的企业倾向于较高程度的会计披露。对企业来说,外部融资有其自身固有的风险,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和资本成本,外部融资促使企业的自愿披露。国外的一些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较高的披露和较低的资本成本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一披露机制解释信息披露可以减少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因此,一个需要建立强有力金融体系的企业更倾向于信息的自愿披露。但是,企业要权衡人力资本投资信息的披露与否。因为企业对那些敏感信息的披露可能导致企业竞争力的下降,但另一方面,那些对企业的信誉有积极影响的相关信息的披露对企业的发展是有益的。通常,企业认为对商业敏感信息的披露会损害其在产品市场的竞争地位。事实上,人力资本投资信息的披露也可能对企业树立信誉有积极的影响。
四、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信息的自愿披露
由于人力资本与传统物力资本在性质上有较大的差别,目前的会计计量方法与手段难以对其进行适当的确认,所以在财务报表中,人力资本投资没有作为单独项目被强制披露。会计法规往往给予管理者报告单独项目支出的机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选择的做自愿披露,通常是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数额,但实际上很少有关于人力资本投资支出的项目被披露。企业对于人力资本支出的自愿披露,有很多不同的方式,除了会计披露外,还有新闻发布、电话会议、自愿出版物和其他方式等。但是,通过这些渠道所得到的有关人力资本投资的信息并不一定是真实的。
尽管人力资源是企业资源中的关键因素,但是我们不知道企业的管理者对劳动力信息披露所持的观点。没有证据表明企业认为对人力资本投资信息的披露是必要的,并且人力资本投资信息数据的取得也比较困难。即使企业认为对有关人力资本投资信息的披露是重要的,但其度量的困难也可能超过披露所带来的利益。
近年来,企业年度财务报告中对人力资本的披露虽然呈上升态势,但是这种上升的趋势是很缓慢的。目前,只有少数企业在其年度财务报告中涉及到人力资本投资信息的披露。但是,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披露近年来却呈现出很大的上升态势。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投资优先于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是因为企业认为人力资本是其不能拥有的资源,但事实上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拥有是由于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所产生的,所以对知识产权披露的逐渐增加对于提升对人力资本投资信息的披露是非常有用的。
定量披露与定性披露相比,企业也认为定量披露更为可信,因为它增加了对信息披露的事后核查,同时也反映了企业所了解的相关信息。一般的,当人力资本的信息对企业有用时,且从这种披露中得到的收益超过其花费的支出时,企业才会自愿披露这些信息。如果企业认为人力资本的信息是敏感信息,披露将会给那些潜在的竞争对手提供战略信息,其披露的风险将会限制企业的信息披露。另外,当企业所掌握的投资信息的客观性不确定时,也将抑制信息的披露。
五、对人力资本投资信息披露的监督管理
《企业会计准则》并没有对人力资本投资信息进行强制披露,企业可以选择披露或者不披露,也可以选择全部披露或者部分披露相关信息。我们应该对人力资本投资信息披露较少或者不披露的企业进行更全面的会计监管还是对人力资本投资信息披露较多的企业进行更全面的会计监管,目前还是一个尚未解决的争论。现有的研究表明,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能增加企业的价值,劳动力成本在财务报表中的自愿披露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是有帮助的。因此,规范对人力资本投资信息的披露,制定相应的信息披露规则是很必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在不考虑那些重要股东利益的情况下随意的制定披露规则。
六、结论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经济分析 篇5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人力资本 2.决策
3.技术和知识资本 4.人力资本的外部性 5.人力资本投资成本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1.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内涵是什么? 2.如何优化企业人力资本项目投资结构? 3.人力资本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25分)1.论述如何进行企业在职培训投资收益的核算?假设某企业对50名质检员进行了培训,培训产生的效果将维持三年,人均培训费用1000元,培训结束后对受训者进行了测试,让这些人对一个有缺陷的标准件限定时间进行检验,找出缺陷零件。同时还选择了50名年龄、教育水平等条件基本相同的员工,但他们没有接受培训,作同样的测试,评价者评分相关程度为0.64,评价效用尺度为0.64,SDY为5000,请采用间接收益法判断企业是否要进行改培训投资。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就是指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和体力等存量的总和,这种资本是通过教育、培训、保健交流及实践总结等途径来获得,是能够使价值增值的特殊资本。2.简单的说,决策就是作出决策。是为了达到某一预定目的对若干可行方案经过分析判断做出选择。具体来说,由以下几个层次构成:
首先,决策是为了达到某一预定目的,即有明确的目标。其次,决策要有若干可行方案,即有两种以上可能的方案。第三,决策要经过方案的优选过程。
3.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可以直接用于生产产品与服务的人力资本。该种资本主要通过专业学习,在职培训以及“干中学”的形式获得。可以分为通用技术和专用技术。4.即当一种新的知识或技能在某个企业或部门运用时,会很快对其他企业和部门产生示范作用,从而形成外部经济效益。
5.为了获得、开发和重新设置企业的员工所需付出的代价。企业必须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进行全面计量,才能未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准确的经济核算资料,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1.一、以企业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
二、投资的客体
从投资目的物来看,以企业全体劳动者为载体,表现为所有在职职工的能力和素质。从投资形式来看,体现在企业为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各项开支。从投资动机来看,体现在企业获得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收益。
三、投资的行为过程
体现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各种实践活动中。
2.(一)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项目之间的结构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项目间的结构优化应遵循重视人力资本开发,加强教育投入的原则。重视招聘工作,适当提高招聘选择投资比重 丰富企业医疗保健支出内涵
重视各人力资源投资项目的互补关系
(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项目内部结构问题分析 注重企业员工的层次性与企业教育培训投资 依据企业生命周期进行企业教育培训投资
根据企业员工知识能力结构需求进行企业教培投资
3.(1)人力资源的计划与配置。通过计划、组织、吸引、招聘、选择、配置等方式,保证供给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力和专业人才,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2)人力资源潜力的发展。通过教育与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员工的劳动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增加企业人力资本积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职业发展生涯。要通过对员工的选拔、任用、考核和奖惩,积极协助和引导每个员工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发展计划,并尽可能地得到实施,促进全体员工尽快成长。
(4)业绩评估和激励。通过工作分析,制定明确的工作说明书和严格的工作规范,并根据评估的结果,运用合理的报酬、福利、提升及其他激励形式,鼓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协调劳动关系。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员工与雇主、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证劳动法的合理实施。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25分)
1.在职培训投资一般由企业承担,有时职工本也负担一部分。这种投资收益,一般由职工和企业分享。职工从在职培训中得到的直接收益是取得了更高水平的技能,它可以带来更多的工资收入。其计算方法如下:
某类在职培训投资的年收益率=(参加某类在职培训的员工人均年收入-未参加某类在职培训的员工的人均年收入)/用于该类在职培训的年人均成本 企业从在职培训中得到的收益,表现为员工的技能提高后,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竞争能力。可以采取两种方法进行计算,直接计算法和间接计算法。
直接计算法对职工受培训后的效果进行直接观察,并加以评价。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是不确定性大,主观性强。
间接计算法是通过对职工在职培训有关指标计算来研究这种投资的收益。总的思路是:首先找出影响在职培训收益的因素-具体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的相互关系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U=T*N*dt*SDY*-N*C 因此,该公司的培训投资的净收益为:
人力资本投资问题 篇6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subject of traditional investment trouble analysis
GengSuoKui the Shanghai sports institute economic management academy,
Private, the enterprise and the government is the traditional subject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In practice, the three kinds of main body of investment are faced with investment dilemma, which affect the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activities.
一、私人人力資本投资所面临的困境
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家庭消费支出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教育投资与医疗保保健为主要内容的私人人力资本投资增长迅速。但以私人为主体的人力资本投资活动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种种影响。
(一)私人人力资本投资规模受到收入的限制
伴随着教育制度改革与个人对于教育、保健等人力资本投资重视程度的迅速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在我国居民个人支出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并逐渐受到了收入水平的制约。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城镇居民用于教育与医疗的人均支出从1990年的137.93元,上升到了2008年的2144.46元,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也对应地由10.79%上升到了19.08%。如果考虑到个人收入不平衡、私人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时间上不一致时,部分家庭人力资本投入占收入的比例还有可能进一步增加,甚至达到入不敷出的境况,最终制约了人力资本投资活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张保庆(2007)表示,中国各类学校的二点四亿在校生中,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在求学的道路上遇到经济困难。
个人财富对于人力资本投资的限制作用,不是我国独有的,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赖武海瑞和韦斯(1974)的研究表明,丰富的初始财富会鼓励人力资本投资,反之,初始财富的不足,会制约私人人力资本投资。
(二)富有家庭私人教育支出比例较低
从经济学上讲,每个家庭在各自的预算约束下进行选择,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在物质消费上是如此,在以教育支出为代表的人力资本支出上也是如此。不仅如此,与物质消费一样,教育支出的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即教育支出的增长比例低于家庭收的增长比率,这种现象在富裕家庭中表现更为明显。有调查显示,富有的家庭并没有在人力资本上花费力所能及的支出,从而导致私人人力资本总投入没有达到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从总体上降低了全社会人力资本投资水平。
(三)私人对于人力资本投资存在认识盲区
充分认识个人自身条件及人力资本的成长与运用的社会环境,是高效率的人力投资的决策基础。但由于受到的时间与精力的约束,个人往往不能掌握进行决策所必需的足够的信息,导致在人力资本投资中采取不恰当的投资决策。
以个人教育投资为例。在个人教育投资中,个人不具有关于其能力和教育质量价值的完全知识,同时加之受到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及投资者对市场认识的不足,投资观念落后于市场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个人在教育投资上盲目跟风,既不考虑实际情况,也无清晰的投资计划,投资效率低下。
(四)投资风险降低了私人人力资本投资的愿望
个人由于受到生命、精力与个人财富的约束,对于未来收入不确定性与投资失败的承受能力较弱,因此,人力资本投资中所存在着的高风险性,降低了私人扩大人力资本投资的愿望。
国外学者在风险对于人力资本的影响方面所做了研究工作证实了上面的观点。在1990年斯诺和瓦闰发表的《不确定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供给》中指出,如果个体表现出递减的绝对风险厌恶偏好,那么作为对收益风险增大的反应,人力资本投资会下降。赖武海瑞、韦斯所得出的结论相似。比如,不确定性增加对教育投资具有消极的影响。亚历山大·瑞勒斯研究后也发现,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不确定性对个人教育努力和经济增长具有消极影响。
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面临的困境
(一)企业人力资本投入水平受企业收入的限制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企业,无论其性质如何、规模大小,几乎都希望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其生产能力,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而从供给的角度来看,由于企业财力的限制等诸多原因,企业顾虑重重,不十分愿意进行这项投资,从而使由企业承担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较低。
即便是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也是有一定的选择性。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指出,在职培训分为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前者具有很大的外部性,相比而言,后者因其外部性小,而成为企业的主要人力资本投资方向。
(二)人力资本投资的外部性,影响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企业投资人力资本时会形成的知识以及由此引起的创新、发明,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公共用品的性质。当这些新知识或新方法在单个企业或部门的运用会很快对其他企业或部门产生示范作用,从而形成外部经济效应。
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在正的外部效应存在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物品供给不足的现象。在人力资本投资问题上也不例外。由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活动的正外部性的存在,导致企业在对于人力资本投资时不能全部取得投资收益,甚至会导致投资成本不能得到补偿而出现亏损的现象,在此情况下,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活动受到抑制,最终造成对于人力资本投资总量不能达到合理的水平。
(三)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存在不愿意承担的投资风险
对于企业在开发人力资本中所投入一定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存在着在未来时间内不能从企业所获收益得以补偿投资的可能,即企业投资于人力资本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会因环境变化、管理制度缺陷、人力资本外流、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不一致而得到加强。
风险的存在,收益的不确定,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时需要谨慎从事,必要时放弃人力资本投资。
(四)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处于两难境界
企业对员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增加了员工的知识与专业技能,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力,并通过提高效率所创造的额外的财富来补偿企业在人力资本开发上的投资。这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动机与出发点。
由于个人是人力资本的天然载体,人力资本不能离开个人而游离地存在,人力资本的运用效果最终是由人力资本的载体,即个人,来决定的。当人力资本投资完成后,企业在与培训后雇员的谈判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企业必须将培训的部分收益给予雇员,减少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可得收益。可见,对于企业来讲,其较强的人力资本投资愿望与谨慎的态度之间形成了一对矛盾,从而使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问题上陷入了两难困境。
由于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企业在人力资本上的投入并没有达到应有水平。南京大学赵曙明教授调查研究就发现,我国国有企业中30%以上的人力资本投资只是象征性地拨一点教育、培训费,大多数亏损企业已基本停止了人力资本投资,部分有能力的企業已放弃或准备放弃岗前或中长期的教育培训。
三、政府人力资本投资面临的困境
(一)人力资本投资规模受到财政能力限制
政府进行人力资本开发与投资的强度取决于政府的财政能力。以我国为例,近年来政府将人力资本开发工作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用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财政支出持续增长,但即便如此,我国教育经费短缺仍是不争的事实。
同世界上其它国家相比,在发展中国家在八十年代中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已达4%的情况下,我国在2008年这一比例也还没有达到4%。即使近期这一比例达到4%,由于我国人均生产率的低下,我国人均人力资本投资强度也同样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无法满足人力资本开发的需要。
在政府的各项人力资本投入中,农村教育投入受财政收入的制约最为显著。在目前情况下,要想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全部免费制,每个县须增加投入的足够的教育经费。现实情况是:据资料表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县级财政赤字面一度高达40%以上,而且越往西部赤字面越大,有的省份赤字面甚至高达60%以上。限于财政能力所限,大部分乡村的中小学校因为严重的经费不足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局。这也就是义务教育虽然提出多年,但却在许多农村地区还不能做到的原因。
可见在财政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片面强调加大政府对于人力资本的投入多少有些勉为其难。
(二)政府人力资本投资方向不具有个人针对性
政府在投资于人力资本时首先考虑到的是整个社会的共同需要,最为关注的是社会对于公平目标的要求以及实现教育的稳定的发展。因此政府投资人力资本的重点在于基础教育和初级卫生保健与另外一些有利于人力资本投资和实现的社会环境、制度建设方面。换言之,这种投资是针对全社会而不是针对具体个人,只是从整体意义上去考虑社会的要求,而不太考虑个人需要的特殊性。
同时,政府的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弥补与补充个人与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的不足,因而,其投资方向也仅限于存在社会需要,而私人及企业不愿意投资的或投资效率相对较低的投资领域。
我们知道,每个人生来就不一样,无论是他的体格、智力、性格,还是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政府这种公平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原则,将无法确保个人潜力被最大程度地发掘出来。
(三)政府人力资本投资选择需要回避风险
人力资本投资问题 篇7
1大学生健康投资问题研究现状
近年来, 经济学家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本健康问题作了许多研究, 内容主要涉及健康人力资本研究、健康资本理论研究等方面。关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健康问题的研究也很多, 但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
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学生活动过度、注意分散、焦虑、抑郁、攻击、退缩等大量具体的心理问题, 揭示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 建立诊断其心理问题的标准与评估工具。探讨个体自身与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及变化的影响, 并发展了许多心理行为问题矫正技术。目前, 国际上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是:重视探讨学生心理健康与其所处家庭、学校、同伴、团体、社区等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强调从个体、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入手, 采用综合干预来矫正学生心理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学者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学业成绩、信心、情绪、智力、焦虑、抑郁等领域, 主要揭示我国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 表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和教育的迫切性。在学生心理健康成因和影响机制方面, 研究者考察了家庭、同伴等对学生焦虑、抑郁、恐惧等内向型心理及对攻击型、违规、适应不良等外向型心理问题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光包括心理健康, 还包括生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即健康的人际关系。以往针对大学生生理健康, 尤其是健康人际关系的研究较少, 而从人力资本角度对大学生的健康投资问题进行研究的则更少, 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进行此研究非常必要。
2大学生健康投资中出现的问题
2.1 健康投资问题缺乏关注
大学生远离家人在外求学, 学费带给大部分家庭较大的经济压力, 距离和经济原因导致家庭对大学生的健康投资问题缺少关注。尤其是一些贫困家庭, 父母本身的健康观念意识薄弱,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健康缺乏教育, 对学校的依赖性高。而大部分高校虽设有心理咨询室等机构, 但效果很差。除了体育课以外, 其他的身体健康投资很少, 尤其是公办院校的学生, 平时基本属于放羊式管理, 学生熬夜游戏, 生物钟混乱现象普遍, 学校缺乏必要的监督。同时, 当代大学生基本属于90后, 认为自己还年轻, 拥有大量的健康资本可以任意支配, 自控能力差, 对自身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关注程度很低, 这也是导致近几年大学生健康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
2.2 健康投资主体不明确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结束少年生活离开父母迈向成人生活跨进社会的过渡时期, 以往的研究表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对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是生育期、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健康投资的主体, 这些时期的投资属于健康存量投资。大学生已是成年人, 学校是其成长生活的主要场所, 成年以后的健康投资属于健康流量投资, 成年人在体力和智力等方面的健康状况已经定型, 对他们的投资只是改变某一时段的健康水平的作用。这个时期的健康投资收益期较短, 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 只有当收益≥成本时, 才认为这项投资是可行的, 加上许多高校主要承担了教学的职责, 而忽视了育人的重要性, 导致学校并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而学生尚未进入社会, 社会对大学生健康投资的作用有限, 刚高中毕业的大学生本人, 还没有形成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对自身的认识不足, 对健康投资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这就导致大学生健康投资的主体不明确。
2.3 健康投资形式单一, 系统性不强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 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过于单一, 常把健康教育工作区别于学校教育的其他工作, 使之游离于学校的其他工作之外, 采取的途径与方法不外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开设讲座等, 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性的教育形式。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咨询机构, 并为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 但相比广大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真实需求, 这些课程的设置远远不够。并且, 大部分学校在课程的定位和授课的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的与思政教育混为一谈, 把心理咨询机构置于思政教育机构中, 将心理健康问题笼统归为德育问题看待, 效果非常不理想。
2.4 弱势群体健康投资不足, 关注少
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之一, 大量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与不贫困大学生相比存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障碍。城乡的差别、不公平的社会收入和社会文化等社会因素, 学校教育中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等学校因素, 家庭教育的不利和家庭经济困难等家庭因素以及贫困大学生主观上存在的某些问题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民办高校的学生囿于社会给他们打上的标签和社会舆论对他们的不公, 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处于弱势地位, 比一般高校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健康问题。这些弱势群体大多不被重视、人际关系敏感、情感脆弱等, 人们对他们的健康问题关注很少, 反而对那些富二代和官二代、211和985等公办高校的大学生关注热情很高。
3解决大学生健康投资问题的对策
3.1 重视大学生健康资本的提升, 树立正确的健康投资观念
健康资本对于人们生产健康时间, 从而获得各类市场和非市场活动的回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是巨大的潜在劳动力资源, 其健康资本的提升对经济发展和全民素质提高至关重要。首先,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个人价值意识、个性意识等比较强烈, 他们完全掌握对自身人力资本的形成、积累、开发、配置、流动、利用或闲置的控制权, 其他任何个人或组织对人力资本的生产、形成、支配和使用并从中获取收益, 都必须获得大学生个体的认同。因此, 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健康投资观念, 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其次, 教育是获得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方式, 学校在教学的同时必须认识到育人的重要性, 重视大学生群体身心健康和良好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再次, 家庭要继续承担大学生健康投资的责任, 学会用成人的方式与大学生沟通交流, 促使其健康成长;最后, 社会对大学生健康问题要引起重视, 加大对大学生群体健康问题的关注和投资力度。
3.2建立以学校为主体, 国家、家庭和个人共同作用的投资体系
教育对健康有着直接的显著的正向作用。大学生求学阶段主要依赖学校提供的资源生活和学习, 而健康的大学生群体也会减轻学校的管理压力, 提升教学效果。另外, 重视健康投资也会使学生对学校产生强烈的情感, 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学校学习, 提升学校品牌影响力, 给学校带来持续竞争力。因此, 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投资体系更能起到实际作用。从社会、政治责任上看, 国家有责任、有义务提升国民的健康水平, 干预大学生健康状态是职责所在, 应通过加大教育投资来促进大学生健康资本的提升。父母是大学生的法定监护人, 个人是健康投资的直接收益获得者, 建立以学校为主体, 国家、家庭和个人共同作用的投资体系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投资收益率的必然选择。
3.3 运用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资形式
健康投资由学校、国家、家庭和个人共同作用。首先, 学校作为投资主体, 必须根据大学生健康需求, 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投资活动。建立一支正规化的高水平心理辅导师资队伍,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同时, 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 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 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重视除文化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教育, 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其次, 国家一方面要继续加强体育课的考核力度, 促其增强体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政治的教育和制定适当的考核方式, 提升他们心理、精神健康水平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再次, 家庭和学校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 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最后, 大学生要重视自我教育, 学会正确地自我认识,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同时学会自我调节, 正确地面对现实, 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3.4 关注弱势群体, 落实投资措施
学校和社会要重视弱势群体的健康问题, 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和民办高校学生, 以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 针对来自不同层次家庭、不同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健康教育, 并且要将具体措施落到实处, 提升健康投资的实际作用。应十分注意加强班级和宿舍的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 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从而消除弱势群体心理上的压力。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人文关怀, 营造团结互助的校园氛围, 积极建立相应的大学生社团。摈弃社会对211、958等公办高校的特殊偏爱, 消除学历歧视, 降低金钱、政治因素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影响, 公平公正的对待来自不同院校、不同层次家庭的学生, 减少给他们心理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大对贫困生和民办高校学生的健康投资力度, 合理分配投资资源。
大学生健康投资收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健康的人力资本又具有显著的时效性, 因此, 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质, 就要把握好有效的方法, 抓住时机, 了解不同层次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 把握侧重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 只有这样, 才能将健康投资落到实处, 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健康资本。
摘要:健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使其健康投资问题备受关注。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 大学生健康投资存在关注不足、投资主体不明确、投资形式单一、弱势群体投资不足且关注少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健康投资观念, 建立以学校为主体, 国家、家庭和个人共同作用的投资体系, 综合运用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资形式, 关注弱势群体等来提升大学生的健康资本, 促进大学生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人力资本,大学生,健康投资,健康资本
参考文献
[1]符晓航, 符晓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学理论, 2010, (20) .
[2]彭银春, 张卫宇.论思想状态、健康资本与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之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7, (10) .
[3]唐咏.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2) .
人力资本投资问题 篇8
关键词:人力资本,教育投资,经济增长,陕西
一、文献述评
西方人力资本投资的启蒙思想是亚当·斯密第一次将人作为资本提出,认为劳动的熟练程度和判断力强弱制约着人的劳动能力与水平,劳动的熟练水平通过教育培训得到提高,教育培训需要花费时间和付出学费。二战结束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迅速恢复,国民财富增速远大于土地资本等耗费速度,该现象引起经济学家们的高度关注,人力资本由此进入经济学视野。西奥多·W.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系统性阐述使其获得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研究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研究[1];此后,加里·S.贝克尔弥补了舒尔茨理论的不足,奠定了人力资本的微观经济学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在新古典生产函数中加入人力资本要素,将人力资本投入模型化;2002年,Byeongju Jeong从产出的角度来测算人力资本,认为总产出除以工人工资就是人力资本投入[2];Fabian Lange和Robert Topel(2006),在人力资本及教育的社会价值方面,特别是教育方面,研究人力资本的私人及社会收益[3]。
近年来,中国GDP增速一直保持在10%左右,表明经济持续较快的增长趋势。外国学者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边云霞(2006)利用有效劳动模型和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对人力资本和异质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分析[4];齐殿伟(2008)对东北地区人力资本形成、存量及对经济的贡献进行讨论[5];陈永东(2010)利用资本收益率方法提出人力资本期望收益率计算方法[6];张苏等(2011)研究了在子女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教育的代际传递作用[7]。此外,郭庆旺(2009)[8]、孙蕾(2009)[9]、毛盛勇(2010)[10]、钱晓蕾(2008)[11]、唐祥来(2008)[12]等也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教育与经济增长,一般是以全国为范围,或是针对人力资本的测度和计量来研究。本文借鉴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将考察范围限定为陕西省,并将人力资本投资的衡量指标定为教育经费,分析陕西省基于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发展经济的对策。
二、模型构建及变量选取
(一)模型构建
资本类型包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与物质资本相比较,人力资本对经济的作用十分重要。人力资本投资是通过增加人力资源从而影响未来物质收入的各种投资活动,一般包括正规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健康保障和劳动力迁移等方面,本文主要考虑教育投资,以教育经费作为衡量教育投资的指标。
为了计算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先要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其基本形式为:
其中,Q表示总产量,K代表物质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投入,α和β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产出的弹性系数,A代表综合技术水平。
在此基础上,根据卢卡斯提出的两部门内生经济生产函数,认为教育对经济增长存在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增加了教育因素。由于文章着重研究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此将上述函数模型变形为:
此处E为教育经费投入,γ为教育的产出弹性。
为了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对函数模型两边取对数变形得:
(二)变量选取
1. 教育经费
教育投资是指一国或地区,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的总和。根据研究内容,需要衡量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且在进行定量分析时教育经费数据方便获取,所以我们考虑用能够直接衡量教育投资水平的教育经费作为指标。
2. 固定资产投资与人力资本存量
对于资本投入的衡量,一般在经济计量学研究中,资产总值表示为固定资产原值加上流动资产。本文以陕西省为例,由于数据资料的不足,故此处采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衡量物质资本投入。
模型中的劳动投入即可看做人力资本存量,选择以从业人员数量作为衡量劳动力人口存量指标。
3.GDP
关于模型中总产出Q,选择GDP进行衡量较为合适,即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它能全面的反应陕西省每年的经济生产总值,且数据在历年统计年鉴中都清楚地列出,容易获取,具有广泛应用性。
在选取各个变量的同时,通过收集1996—2010年间各变量的具体数据,在模型的基础上,利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表1为陕西省GDP、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数及教育经费具体数据。
资料来源:1996—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陕西省统计年鉴》、《陕西省教育年鉴》以及《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三、实证分析
(一)陕西教育投资现状
随着陕西省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政府部门对各级教育也越发重视。从总量上来讲,陕西省预算内财政支出用于教育投资的费用自1996年的24亿元持续增长,2010年达到了377亿元,绝对数增长了15倍多,但相对于同年财政支出,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较小,2008年陕西省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18.5%,2009年占16.8%,相对而言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0.17%,2010年占17%,虽比上年有所增加但总体呈现出起伏不定的趋势。2010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为11 829.06亿元,但陕西仅占3.19%。陕西作为一个教育大省,省内共有普通高校78所,独立学院12所,成人高等学校17所,然而陕西省2009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在全国统计的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排名第十四,2010年排名第十三,有小幅度提升,此前各年均在十六至二十名之间变动,2010年教育经费投入最多的广东省达到921.48亿元,已接近陕西的3倍,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但在绝对数目上确实存在很大差距(如下页表2所示)。
资料来源: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二)回归分析结果
利用上表数据和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见表3):
根据表中数据,得到模型估计的结果为:
(三)模型检验
1. 统计检验
(1)统计检验方面。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R2为0.9979,调整的可决系数为,这说明模型对样本拟合的很好。
(2)F检验与T检验。根据给定α=0.05的显著性水平,当n=15,k=4时,查F统计分布表得到Fα(3,11)=3.59,从上表中可以看到F检验值为1726.657,又F=1 726.657>Fα(3,11)=3.59,F检验通过,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同样,查t分布表得到tα/2(11)=2.201,而LOGK、LOGL、LOGE对应的t统计量分别为4.8092、2.2042、2.14520,前三项的绝对值都大于t检验的临界值,但教育经费的t检验2.1452则略小于tα/2(11)=2.201,说明该变量对产出的影响不显著,即相对于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来说,教育经费对GDP的作用非常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育经费投入金额不足。虽然回归分析中t检验中教育经费不显著,但F检验显著,模型是可用的。由于模型设定的问题,将资本投入、从业人员与教育经费投入相比较,后者显然对GDP影响相对小的多。陕西虽然作为一个教育大省,但经济并不发达,财政支出用于教育经费的部分明显不足,且教育资金的覆盖范围较小,导致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难以显著作用。
2. 教育投资贡献率
从模型的检验结果来看,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教育投入每增加1亿元,GDP会增加0.2184亿元,而物质资本投入每增加1亿元,GDP可以增加0.4659亿元。说明教育投资与GDP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与经验判断是一致的,但教育投入对GDP的影响明显弱于物质资本,从数据上也能看出教育经费数额非常小。
另外,教育投资贡献率需用百分数计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教育经费投资每增加1%,经济产出即GDP则增加0.2184%,则γ=0.2184,即为教育的弹性产出。
要素贡献率=(要素增长率/产出增长率)×要素产出弹性
根据陕西省统计年鉴和P118表1可以得出GDP增长率和教育经费增长率数据,其中教育经费增长率是以上年数据为标准计算的,可概括为表4。
资料来源:《2010年陕西省统计年鉴》。
根据上页表3对每年数据加总平均,可以计算出陕西省GDP和教育经费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64%和22.69%,由上述公式得到陕西省经济发展中教育经费投资贡献率为39.26%。据专业人员计算,1952—2003年中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24.4%[14];此前舒尔茨用美国1929—1957年间的数据计算了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得到初、中、高各级教育的平均年投资收益率为17.27%,教育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占总的国民收入增量的33%。对比上述数据即可看出,与中国平均水平和国外相比,虽然处于不同发展时期,但陕西省教育投资对陕西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确实起到很大作用,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面,教育投资充分的条件下人力资本不足问题也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四、以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促进陕西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重视各级正规教育,加大经费投入
教育经费一般包括各类学校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以及建筑校舍和购置大型教学设备的费用,而这一般多指正规的初等、中等以及高等教育。现今陕西省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免除学杂费,政府计划由2011年开始,开始实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同时加大对“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省属高水平大学以及重点学科建设的支持,并大幅度提高省属高校生均经费,这些举措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及贫困家庭子女的上学问题。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对于人力资本投资有促进作用,陕西省这些年财政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大,但与全国相比还存在差距,仍需不断加强。
(二)为大学生及研究生人才提供良好环境避免人才外流
随着高科技的日渐发展,其对经济的推动力越发显著,科研创新活动需要大量高端专业人才,如研究生与一些大学生就是研发过程的主力人员。陕西省师资力量处于全国领先,建有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本科和大专院校78所,独立学院即三本院校12所,成人高等学校17所;研究生培养单位51所,其中普通高校24所,科研机构27所,独立学院12所,2008年研究生招生24 119人。众多高校培养出相对庞大的人力资本资源其实并没有充分利用,现在很多学生完成学业之后不留在陕西工作,一方面是家庭因素,另一方面也由于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的限制,一些沿海及南方较发达地区学生不愿留在陕西,为吸引人才,政府应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建设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氛围,筑巢引凤。
(三)加强政府部门对人力资本的认知,完善监管制度
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关注的重点也不同,人力资本的概念首先受到西方学者重视。中国经济的发展落后于西方,但我们可以在他们的发展过程中寻找经验,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人力资本投资在物质资源相对紧张的发展时代,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政府不仅要在思想上充分考虑更应在行动上重视。此前发现陕西省有52个县(市、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未达到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还有34个县(市、区)将征收的城市教育费未按照规定用于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政府不仅要加大经费投入,更要在落实经费的运用中加强监督管理,以确保资金合理充分发挥作用,防止出现一边投资一边浪费,杜绝以上挤占教育经费现象发生。
(四)拓展经费使用领域,以就业促发展
人力资本投资问题 篇9
一、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空心化”现象严重阻碍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培育新型农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发展现代农业实质上就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 因此必须发挥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的作用。广大农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 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 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因而, 培育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
第二, 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加快城镇化进程,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客观要求。提高农民素质, 培育新型农民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 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我国有13亿多人口, 其中60%以上生活在农村。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尤其缺乏职业技能。我国35岁以下的青年农民有两亿多, 但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农民的这种受教育状况, 不仅会影响新农村建设, 也会限制农民在城镇中的就业水平, 使进城农民只能在对文化水平要求不高的岗位上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如建筑、家政服务等, 从而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
二、我国农村当前人力资本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 农村现有劳动力数量很多, 但劳动力的文化、技能普遍较低。据统计, 农村劳动力中, 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 初中文化程度占48%,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2%;在技能培训方面, 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 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3.4%, 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0.13%, 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
第二, 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村教育及农业科技费用的投入偏低。一国政府对教育投资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 然而, 我国由于经济发展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 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较少。此外, 每年国家财政性公共教育经费用于农村教育的投入就更少, 各级政府对农村科教事业的低投入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与运用。
第三, 农村中具有较高文化的劳动力外流现象较为严重。由于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持续扩大, 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人数在逐渐增加。自1997年以来, 随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 农民增收十分缓慢, 人均收入增长率与城镇居民的差距越来越大, 于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外流。不仅如此, 据有关资料分析, 农村外流劳动力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5.4%, 比农村劳动力总数中的比重高12.4个百分点。此外, 外流劳动力的技术素质构成高, 外流劳动力有技术特长的占33.7%, 比农村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高16.8%。
三、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培育新型农民的路径选择
我国要结合各地实际和农民自身特点, 借鉴国外经验, 如东亚、西欧、北美等较成功的农民培训模式, 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有文化”是指新型农民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现代思想意识, 讲文明, 有礼貌, 遵纪守法。这就要求在进一步巩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引导更多的农村青年接受正规职业教育, 扩大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范围。
1、要加强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 保持政府教育投资的主体地位。各级政府必须把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 建立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 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 切实抓好农村教育设施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不断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 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强度, 真正由政府承担起义务教育的责任。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综合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
2、要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稳定当前农村师资队伍的同时, 国家可通过实施优惠政策吸引经过正规教育院校培养的大学生到农村中小学工作, 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农民职业培训领域, 要广泛吸纳农业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和优秀农民为兼职教师, 使农民学到的知识更实用。
3、调整农村教育结构。无论是政府还是家庭都相对注重对子女即未来劳动力投资, 而忽视对现实劳动力投资。所以建议农村中小学把以基础教育为主的办学方向逐步调整为基础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 加强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训, 让初高中毕业生掌握一些实用的生产技术。使不能进入高中和大学的人能成为有一定技能的人, 提高人力资本质量。
(二) 加大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力度, 注重实效帮助农民提高技术素质
“懂技术”是指新型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素质, 至少熟练掌握一两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被农民所掌握, 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就要求我国必须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培养农村技能型人才。
1、要根据农民的需要进行培训。要针对农民的不同科技水平和科技需求进行分类科技指导。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把复杂的科学理论变成简单易学的农业科技知识, 使农民一看就会, 会了就能用、就能致富, 以取得最大的实际效果。
2、要提高培训机构的积极性。要借鉴国外在提高农民技术素质方面的成功经验, 通过经济手段, 鼓励、引导农民参加培训。提高企业和培训机构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根据用户的特殊需要及时开设、调整课程, 进行对口培训, 定项培训。
3、要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培训。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和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随着城镇化进程而转移到非农领域, 因此, 要注重提高农民务工的专业技能, 提高他们适应城镇生活的技能。
(三) 加强对农民经营管理能力方面的培育
“会经营”是指新型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素质, 能够合理组织和配置家庭的人、财、物以及土地等资源, 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 获得经济效益。只有让农民掌握一定的经营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才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产业结构。
1、改变农民的经营理念。要改变“重农轻商”、“重产轻销”的传统观念。由于绝大多数农民都没有受过系统的经营管理知识培训, 直接导致了他们无法实现农业效益的最大化。所以, 要积极开展经营素质培训, 提高新型农民的经营素质, 学会判断市场需求, 找准市场需求, 达到既增产又增收的目的。
2、因地制宜, 突出地方特色。我国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千差万别, “经营农业”的方式也应有所差异, 结合本地优势条件或有利条件开展经营, 不搞一刀切。
3、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个体分散经营模式不利于应对市场的变化, 抗风险能力弱。所以, 要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产业化水平, 以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
摘要:人力资本的积累决定着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而我国低素质农村人力资源的“富足”与人力资本的“空心化”是当前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 这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 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做好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 对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新型农民,现状,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 (美) 西奥多·舒尔茨著;吴珠华译.论人力资本投资[M].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
[2]、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 1999.
[3]、胡锦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人民出版社, 2008.
[4]、吴学凡.新时期中国城乡差别问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5]、丁国杰.欧盟三国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极其借鉴[J].世界农业, 2004 (8) .
[6]、瞿振元.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人力资本投资问题 篇10
一、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本质量与存量双低的表现
1. 受教育程度低
2006年9月1日我国开始实行新的《义务教育法》,其核心和灵魂就是要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保证每个人都能上得起学;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指出,2007年要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2007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比2006年增加395亿元。“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元,实施农村初中学校改造计划,地方政府也要相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虽然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是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尤其是义务教育问题,表现在区域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农村地区公民受教育机会明显低于城镇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公民受教育机会低于经济发达地区,不同民族地区受教育程度也有差异,女童失学率明显高于男童。
2.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普遍
贫困人口健康观念落后, 缺乏基本的健康知识, 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风险意识不强, 对疾病缺乏预防意识和措施,导致其发病较非贫困人口频繁, 而就诊率和住院治疗率均较低。据统计, 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病后, 该治疗而未治疗的比例为30%, 该住院而未住院的为33.5%, 65%的病人因经济原因而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期。
3. 医疗保障严重滞后
医疗卫生保障支出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面。然而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由于医疗保健服务网络稀少、缺医少药等原因, 地方病、传染病不断蔓延, 贫困人口身体健康素质极差。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根植于不卫生的生活习惯和卫生科普工作的落后, 另一方面也与较贫困地区区位边远、医疗卫生机构稀少、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设备陈旧落后密切相关。
4. 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常流动困难重重
人口迁移对于提高农村地区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村地区与发达地区收入差距的拉大和由经济不发达所带来的就业机会较少,使得农村地区劳动者、特别是青年劳动者往发达地区迁移具有很大的动力,他们通过到发达地区或城市就业,参与到现代经济活动过程中去,工作能力和特别的技能受到训练和提高;由于异地就业一般会带来收入的增加,使他们的家庭能够慢慢摆脱贫困和落后。但是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城乡有别的二元户口登记制度,与此相关的劳动保障、计划生育、教育等经济社会政策在城乡之间也都存在巨大差距。
二、如何加大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
各级政府和个人要树立人力资本投资的观念。以西奥多·W.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 (Human Investment Theory) 认为,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在社会生产中的大规模应用, 使得人口的质量重于数量, 人力资本重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是“地地道道的源头活水”。一方面应加强广大贫困地区干部对教育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在具体工作中贯彻教育兴乡、科技兴镇的思想;另一方面引导农民及其子女, 使之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是他们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必须学习知识、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
调整教育结构,逐步建立以基础教育为基础,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成人文化技术教育为辅助的贫困地区教育结构。针对现阶段我国贫困地区劳动者文化素质低的情况,农村教育的重点应首先发展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给农民带来的知识效应和非知识效应都很高,其社会收益率高达24%~28%,越是低收入地区,基础教育投资的社会收益率越明显。2006年4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确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等,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其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办好各类农民学校、农业职中和各种农技短训班, 以面向实际, 为农民服务为宗旨, 把学校办成为农民服务的培训中心, 办成农业技术的试验、咨询和推广中心, 积极发挥科技兴农的示范作用。
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民健康水平。首先,要通过各种活动对贫困地区的农民进行健康和卫生知识的教育、宣传,使他们认识到不良的卫生习惯和卫生条件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之一,医疗、保健投资能使健康状况改善,从而改变陋习,更新观念,注重良好的卫生环境的形成和习惯的培养。其次,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的投资,改善医疗设施。从我国的现状来看,改善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状况不能完全依靠国家,要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相结合的道路,这样才能较快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健康水平,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最后,要逐步形成并完善农村医疗保障机制,对贫困家庭应建立重大疾病政府补贴制度。
建立人力资本投资的长效机制。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反贫困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经济价值》和《改造传统农业》两本著作中。舒尔茨认为,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增加的传统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今天的事实,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为重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积累的重点应该从物质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在现阶段要采取多种形式,对贫困地区的农民进行教育和培训,采取多种方式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供基本服务,以此为基础建立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长效机制。着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技术水平和转移就业能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取消户籍制度,允许农民自由迁移,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现行的户籍制度实际上是将城乡隔离开来,对农民实行歧视性政策。农民不能在城市居住,不能与城市居民在相同的职业岗位上竞争,在城市做工的农民子女不能在城市的学校接受教育等,这一切显然限制和剥夺了农民的发展机会。户籍制度严重损害和侵占了农民的利益。因为户籍制度,农民作为外来人员,与雇主的谈判地位完全不对等。结果,一些工厂业主恶意压低劳动力价格,以各种名义克扣农民工工资,迫使农民工超强度工作。户籍制度使农民正常的社会权利在城市得不到保障。农民只能干脏、累、危险等城市居民不愿干的工作,进城就业需要交各种各样的费用,并经常被政府以种种借口强制清退。因此,只有取消户籍制度,允许农民自由迁移,这样城乡间在各个方面才能真正地实现平等。另外,还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劳动力对转移成本、收益、风险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减少因盲目流动而遭受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黄敬宝.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 2004, 5:69-71.
[2]李朝林.安徽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生产与反贫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5, 6:78-81.
[3]文洁.论新世纪人力资本投资对我国农业扶贫的战略作用[J].新疆财经, 2002, 2:61-63.
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篇11
关键词:人力资本 经济发展 实证
一、引言
属于中部地区内陆省份的江西,在长江中下游,东毗邻浙江、福建两省,西连接湖南,处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的腹地,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江西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其中淡水养殖面积41.71万公顷,江西拥有丰富的地下矿藏地,排名全国前三的就有铜、钨、银。因此,江西省的发展,能进一步促进中部崛起,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江西省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
文章选择1999年—2009年时间段,建立生产函数,分析江西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提出了以经济和人力资本协调发展为基础的相关建议。
1、模型的选择
2、江西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择江西省1990—2009年GDP、人均GDP、就业人数以及教育经费投资四个变量的统计数据,各变量的统计数据主要是根据《江西统计年鉴(2010年)》整理所得。对于经济增长指标选择地区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指标,对于劳动力投入指标则选取1990—2009年江西省就业人数来度量,人力资本存量的度量主要采取教育经费法,以江西省教育经费投资来衡量。
(1)单位根检验
对已经对数处理过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即平稳性检验。主要是因为一些非平稳数据变量在建立模型时会产生虚假回归。进行检验后的结果是非平稳的,则要进行长期协整关系检验,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本文采用ADF检验的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其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2)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在于两个变量是否是同阶非平稳单整数列,如果两个变量是同阶非平稳单整数列,则两变量线性组合可能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由于lnY,lnL,lnS都是二阶的单整序列,我们对lnY,lnL,lnS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Johansen检验。 由以上结果可得,各变量与整个回归模型均通过各自显著区间的检验,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基本达到0899,此模型通过统计准则检验,由DW=197可看出,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人力资本的弹性系数0389447,这表明人力资本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江西省GDP将增长0389447%,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十分显著,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江西省的人力资本投入却明显不足,导致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力资本应该做出的贡献。
三、江西省经济和人力资本水平协调發展的政策建议
1、树立符合江西省经济增长方式的人力资本投资理念
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很大成就,经济增长速度也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但是对于人力资本本身具有的保值增值意识很存在很大不足,作为相对特殊的资产,人力资本能够产生巨大的财富。江西省在重视物质资本的投资中,却忽略了人力资本的开发与利用。加之人力资本对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投资是间接性,只有通过长期才能见效。所以江西要运用自身拥有的比较突出的资源优势与人力资本结合,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江西省政府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此为基础来培育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引人、用人的良好投资环境,积极树立和宣传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的观念。
2、积极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提升江西省人力资源水平
教育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在于教育是立国、强省之本。同时,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离不开教育投资,而人口素质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又是重中之重,关键在于对于教育的投资却是增加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江西省政府要把教育投资放在首位,不仅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投资结构的优化,不断增加基础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小学、初中的素质教育。还有要进一步重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投资,加强对大学生、研究生的培养。
3、通过人力资本的提高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目前,江西省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本投入,使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基于目前情况,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指导方针,加大人力资本培养力度,不断增加科技投入,进行科技创新来增强江西省科学技术实力。同时,在提高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的基础上,还要经济建设重点放在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上。因为只有不断加快人力资本培育步伐,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加大教育的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增加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开发,才能使得经济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为集约型。(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 王宇.焦建玲.《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研究》.[J].管理科学.2005.2.31—39
[3] 秦元芳.张亿钧.《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J].经济问题探索.2005.10
[4] 匡素勋.《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J].当代经济研究.2005.4
人力资本投资问题 篇12
一、人力资本理论发展简要综述及其相关概念
人力资本思想起源于对人的经济价值的研究, 最早的人力资本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他在《理想国》中论述了教育和训练的经济价值。之后, 古典政治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也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人力资本思想, 他在名著
《关于国民财富的原因与性质研究》中指出“学习是一种才能, 须受教育, 须进学校, 须做徒弟, 所费不少。这样费去的资本, 好多已经实现并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这些才能, 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富的一部分, 对于他所属的社会, 也是财富的一部分”。新古典的主要代表人物马歇尔 (Alfred Marshall, 1842~1924) 明确指出对人本身的投资所形成的资本是所有资本中最有价值的。他们三人被舒尔茨称为“那些把人视为资本的少数人中的三位杰出人物”。庸俗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国的让·萨伊 (1767~1823) 、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1789~1864) 和英国的约翰·穆勒 (1806~1873) , 他们在各自的著作中都阐述过有关人力资本的一些重要思想。萨伊认为既然技能是通过一定成本获得, 并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率, 应该被视作一种资本, 他创造了“劳动、土地、资本”三位一体公式。美国近代经济学家欧文·费雪 (1867~1947) 在1906年出版的《资本的性质和收入》一书中率先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概念。1960年,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在就任美国经济学会主席时, 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人力资本概念才被正式纳入主流经济学, 同时标志着人力资本理论的正式形成。
大部分学者都接受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定义, 即人力资本是体现于人身体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但有的学者对这个概念作了更深入的探讨。一是认为人力资本分初级和高级两个层次。前者是指健康人的体力、经验、生产知识和技能。后者是指人的天赋、才能和资源被发掘出来的潜能的集中体现——智慧 (周坤, 1997) 。二是认为人力资本具有不同的生产力形态, 提出了异质型人力资本和同质型人力资本的概念。前者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中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后者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中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 (丁栋虹, 1999) 。三是从个人和群体角度来对其下定义, 前者指存在于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后者指存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群体每一个人体之中, 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及健康等质量因素之整和 (李建民, 1999) 。
总的来说人力资本不同于人力资源, 主要是强调对经济增长贡献重大的人力因素——重点是知识、技术、信息、事业心和创新精神等一切具有“乘数效应”的经济资源的总称。人力资本不同于与简单、重复、体力劳动相联系的基本劳动力资本, 而是超越基本劳动力资本, 并与复杂、高级、脑力劳动相联系的高层次劳动力概念。而人力资本投资是指为形成和维护人力资本而进行要素投入的过程, 包括社会提供的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健康投资、劳动者迁移等。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 就是指所得收益与投资成本的比值, 即对人力资本的一定量的投资, 所得收益值越大, 则其投资收益率越大;反之则越小。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低的现状
纵观当代经济发达国家, 如美国、日本、德国等, 其发展的关键不在于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 不在于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或资本存量的增加, 而在于对人的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在我国, 人力资本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再生性要素,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 其地位是不同的。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人力资本的地位从属于物质资本。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资本的地位日益重要, 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作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个层面的人力资本投资战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之一。因此,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有效投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 提高其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生活基本技能, 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首要任务。然而据调查, 中西部省区有约占1/4的科技人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目前西部地区就有344万专业技术人才处于闲置状态, 相当于全国3年的大学生培养量。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讲, 有一定的投资就应该有一定的收益。即投资与收益应该总是成正向关系, 一定量的投资通过乘数效应, 会产生几倍于投资成本的收益。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投资与收益却不一定存在这种关系。明显的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错位:凝聚在人才中的人力资本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大量财力投入, 在现实生活中, 国家或国有部门作为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之一, 其权益得不到保障, 非投资主体“搭便车”现象普遍, 影响了人力资本投入机制的良性循环。中西部人才流失普遍, 国家向中西部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自身向教育的投入以人力资本形式经由人才流动转移到沿海地区和非国有部门, 扩大了地区差距。据有关资料却显示, 西部大省四川现有科技人员150万人, 居全国第一;陕西有自然科学研究人员47万人, 各类科研机构1076个,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1.5万人, 并拥有普通高校40所, 10所军事院校, 不论是每万人拥有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 还是高校教学科研综合实力, 都在全国居于前列, 在西部地区居于首位;西安、成都、兰州三城市的人才密度, 仅次于北京、上海。换句话说中西部付出了一定的人力资本投资, 其中绝大部分是以正规教育的方式对人进行投资。但由于各种原因, 阻碍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导致这种人力资本的各种投资所得收益率不高。再加上在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的强大吸引下, 中西部地区的人才普遍存在着“孔雀东南飞”和“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现象, 特别是一些年纪轻、职称和学历高并且有很强竞争力的科技人员占很高比例, 据深圳市提供的数字, 仅贵州省在该市就有15万人, 相当数量的人属于中高级人才;兰州大学是甘肃省的最高学府, 但这些年, 学校每年都有20~30名博士生和副教授被挖走, 而每年留校和引进的人才则屈指可数, 造成此地投资, 彼地收益。最终结果是中西部地区没能利用好当地的人力资本, 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只能越来越大。
三、造成这种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低的原因剖析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早就指出,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现代产权制度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基础, 作为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力资本产权制度也就成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体制基础之一。市场经济条件下, 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而人才强区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人力资本的投资优化配置。人力资本产权不明晰, 对人力资产权未实行适当的保障和激励, 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本投资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就不能发挥出来。人力资本就不能自发地寻求实现自我的市场。因此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是我国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低的主要因原。但针对我国中西部地区而言, 又有其特殊性。我个人认为以下几点可以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投资收益率的低下作出相应的一些解释。
1. 政策偏颇和体制僵化
中央政府长期以来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倾斜性开放政策, 在沿海城市设立经济特区, 实施出口补贴税等。中西部内陆地区制度创新的滞后, 腐朽体制上的障碍, 投资体制单一;就业体制僵化与人力流动机制的缺乏;行政官僚的管制过多 (周其仁, 1996) , 旧有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人才分配制度, 用人单位以低成本使用着高价值的人才, 对人才的合理要求和合理流动采取"关、卡、压"的管制办法。使人力资本无法得到适当的投资空间。人力资本的自我投资被压抑, 就自然流向东南沿海相对较自由的空间发展。
2. 地理劣势
中西部地区地处于内陆地带, 用于出口的主要通道海运不便利。西部除了高山大沟、荒坡野洼外, 很难看到一望无际的广阔平原和令人赏心悦目的秀丽河川, 且西部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春秋风沙较大, 雨水严重不足, 适合一般人生存的自然生态较差。这明显都成了外商投资这些地区的绊脚石, 导致企业少, 经济落后, 因而就业岗位不足的现象。虽然在此, 国家在教育方面大力向中西部倾斜, 人力资本有了知识投资的环境, 但因就业岗位的不足, 人力资本进入企业的在职培训投资受到了严重阻碍, 后续投资不能继续发挥好。当然也留不住人才, 人力资本的前一部分投资的收益就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人才都往外流出, 那么, 这部分流出的人才所做的贡献就不属于当地的收益, 也就不存在人力资本投资所产生的乘数效应。
3. 人力资本投资的观念浅薄
中西部地区工资待遇低, 人力资本观念落后, 更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的时代开放性和创新性。任何一项投资都是有风险的, 人力资本投资亦如此。人们如果不够大胆, 思想不够开放, 就不敢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这些都桎梏了人力资本继续投资的空间, 挫伤了投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所以造成了不仅“孔雀东南飞”, 就连“麻雀”也一起飞的忧人现象, 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不低才怪。
4. 与其相匹配的物质资本、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影响
专业化人力资本只有与他专业化人力资本相协作, 并具备所需要的物质资本, 才能保值增值, 实现其投资的收益。受滞后的金融制度和市场化体制等方面的影响, 生产规模较小, 融资渠道不畅, 信息资源缺乏, 这些因素导致了一些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并不能实现其高收益的回报。同时, 这个基本规律也解释了中西部地区经济长期处于低水平、人力资本积累 (尤其是教育投资积累) 得不到回报的现状。
四、启示与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知, 提高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收益率, 除了确立了人力资本产权制度, 使产权明晰, 从而更有效、更具体地根据人才资本产权来完善人才资本分配制度、管理制度、保障制度和激励制度之外, 具体到我国中西部地区而言, 在人力资本上关键的问题是应稳定、用好其现有人力, 在对人力资本进行知识投资之外, 还应当创造其在职培训的机会、健康投资, 发挥他们最大能量, 以提高其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中西部地区人力是不多, 但比总量不足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 有限的人力并未得到有效的使用, 人力资本投资得不得一定的回报, 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跟不上脚步。因此, 发展中西部人力资本的重点应是盘活、利用好现有人力资本开始, 进一步完善其人力资本的后续投资。具体来说, 可以通过以下一些具体措施来改善中西部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
1. 转变观念, 认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 有学者提出了人力资本优先投资的观点。
他们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比物质资本投资重要, 人力资本投资产生的乘数效应大于物质资本投资产生的乘数效应;人力资本的投资是一种最基本、最有价值的生产性投资;所以人力资本投资应该优先进行 (于洪平, 1997) 。
2. 健全完善中西部地区人才集聚机制, 这一点是最关键的。
既然人力资本进一步投资的空间缺乏, 我们就应该努力创造人力资本投资的环境, 提高中西部地区人才的经济地位, 解决高层次人才科研资金短缺和硬件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 最大程度地改善现有人才的工作待遇和生活条件。要尊重人才的个性化发展, 把一些特殊的人才放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形成量才使用, 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的局面。从而相应提高了人力资本的价值, 避免人才外流, 尽量做到本地投资, 本地得益, 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
3. 发挥地区政府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主体作用, 并带动社会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负外部性, 会导致市场失灵, 造成投资不足, 而政府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够弥补投资不足, 消除市场调节造成的种种缺陷;保证人力资本形成中的机会均等 (侯风云, 1998) 。财政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极其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4. 实行后发地区的人力资本“借贷策略”。
因为受财政收入的限制, 所以要广泛吸纳社会资本进行投资, 获得人力资本投入与转移中的“后发利益”。通过创造优惠条件吸引吸纳各方人才, 这可以节约实际投入成本, 并产生递增的人力资本扩散和带动效应 (夏业良, 2000年) 。
摘要:人力资本已取代物质资本提升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人力资本的投资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投资, 而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低下成为当今一个重要的不和谐因子。因此稳定和用好我国中西部地区现有的人力资本是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良策。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中西部地区
参考文献
[1]雷震袁春梅:从制度经济学视角看我国人力资本投资[J].商业研究, 2006年第13期
[2]胡锋:国内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理论新干线,
[3]罗辉:人力资本价值与产权制度改革——兼论“动态股权制”动态管理型产权制度安排[J].中国经济快讯周刊, 2002年第15期
[4]贺秋萍:西部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W].http://210.72.51.4/sqzw/zhyd/200702060049.htm
[5]杨云彦:西部开发中的人力[J].决策参考, 2002年第3期
[6]武荣丽赵艳:从人力资本产权角度解决我国收入差距问题目[J].时代金融, 2006年第6期
【人力资本投资问题】推荐阅读:
人力资本投资差距06-20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09-04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研究07-02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09-18
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06-29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05-27
人力资本投资与大学生10-09
人力资本产权保护问题08-27
人力资本指标10-15
人力资本流失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