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

2024-09-18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精选8篇)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 篇1

摘要:河北农村女性人力资本较男性而言, 存量和质量都较低, 这无疑将影响到河北农村经济和农村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河北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着重分析了河北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 为探讨河北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女性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

目前, 我国从事纯农业劳动的农村妇女比例为82.1%, 比男性高17.4个百分点, 农村妇女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 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河北农村女性人力资本, 较男性而言, 存量和质量都较低。这无疑将影响到河北农村经济和农村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 也必将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河北省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一) 农村女性受教育方面

1、文化程度低, 文盲率高。

2006年末, 全省农业从业人员2, 243.40万人, 其中, 男性占44.0%, 女性占56.0%。2006年国家抽样调查各地区按性别分的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人口, 河北女性的文盲率比北京、天津等发达城市高, 同时比男性高出近两倍, 这些女性文盲多在农村, 而从教育水平看, 整体教育水平不高, 女性的受教育水平较男性偏低。这与发展农业、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 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措施很不适应。

2、农村教育体系不健全, 农村女性未能享受均等的教育条件。

在农村过于强调正规基础教育, 忽视了职业培训, 而未结合当前农业发展实际建立合理的教育体系。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 对农村从业人员的农业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农业推广上, 男性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所占比重是女性的3~4倍。有学者调查显示, 相对于农村男性而言, 农村妇女近3年参加培训或进修的人数比农村男性少5.0%, 而没有参加的比农村男性多5.0%。农村妇女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少于农村男性。

(二) 卫生保健方面。

健康是人体生理机能运转的能力, 是人的劳动能力形成的基础, 是人才资源质量的基本组成部分, 也是人才资源开发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以下将利用2005年河北省妇女发展规划 (2001~2010年) 中期监测统计报告、历年人口和卫生统计资料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调查结果对河北省农村女性的健康状况进行分析。

1、农村孕产妇死亡率高于城市。

2005年住院分娩率为88.55%, 比2000年的85.4%提高3.15个百分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86.13%, 比2000年的82.0%提高4.13个百分点, 2005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83.22%, 其中城市为90.37%、农村为83.31%, 2005年孕产妇死亡率为49.56/10万, 其中城市为14.33/10万, 农村为56.53/10万, 分别比2000年下降17.87/10万和1.57/10万。

2、卫生保健服务环节薄弱。

河北人口众多, 卫生资源有限, 到2001年人均卫生费用仅有403元, 每千人拥有医生1.7人, 每千人拥有床位2.4张,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从总体上说, 河北妇女儿童得到的卫生保健服务还是低水平的, 在广大农村, 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还比较薄弱, 有很多基础性工作需要加强。

(三) 政治素质较低, 政治观念淡漠。

从整体上看, 河北女性的政治素质较低, 妇女参政能力较弱, 男女两性参政比例较大。尽管近几年河北省人大代表中女性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20.87%提高到2005年的22.43%, 提升了1.56个百分点, 省级政协委员中女性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14.99%提高到2005年的19.31%, 提升了4.32个百分点, 但相对于男性来说, 还是比例太小, 同时, 农村女性由于文化层次和受教育程度的限制, 在政治观念方面尤其淡漠, 其参政人数更是少之又少, 在农村基层组织中, 女性的参与率偏低, 因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女性多于男性, 而村委会成员中女性比例偏低, 这对新农村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四) 职业选择狭窄, 社会地位不高。

河北省农村逐渐女性化, 女性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 女性在业人口从事最多的职业是农民。农村妇女从事简单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多, 从事复杂劳动和技术性劳动的少;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455.68万人, 其中男性占75.7%, 女性占24.3%。相对于农村男劳动力来说, 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流动规模是较小的, 尽管其增长速度正在逐年提高。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到城市以后, 在就业和收入方面都表现出与男性流动劳动力不同的方面。她们更多地就业于商贸经营、饮食服务和家政服务等领域, 而这一领域对文化素质要求较低, 这也决定了其社会地位较低, 接受再教育的机会较少, 自身素质难以有大幅度提高, 人力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

二、河北省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投资方面

1、政府投资不足。

2003年河北省科教文卫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26.8%, 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第4位,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3.2%) 3.6个百分点, 但如考虑到人口总量因素, 以人均科教文卫支出指标衡量, 河北的人力资本财政投资水平则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 在31个省市区中处于第22位,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11.4元/人) , 为54.9元/人, 最高者北京是河北的4.7倍。尽管近几年河北省政府在科教文卫事业方面的支出不断增长, 但占总财政的比例和人均水平没有多大提高。

2、家庭投资不足。

2006年31个省区农村家庭收支统计表明, 河北农村家庭在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支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31个省市中排名22位, 说明河北农村居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也不高。居民家庭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强度主要取决于家庭经济收入状况, 而家庭收入状况又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经济发展水平高, 家庭收入就高, 反之则低。家庭收入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高低。河北农村经济不发达决定了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从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就更加不够。农村家庭在女性人力资本投入方面严重不足, 这反过来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 农村女性自身人力资本投资观念淡薄。

农村女性自身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观念也越来越淡薄,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又非常危险的。女性自身丧失了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动力, 农村女性人口的素质将急剧下降, 进而影响到下一代和整个农村的人口素质。传统的性别教育规范根深蒂固并具有极强的传递性, 以至许多女孩自身对上学不感兴趣。农村女性对自身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观念淡薄, 缺乏投资的动力。

(三) 农村职业技能教育薄弱。

河北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 基础比较薄弱, 办学条件较差, 质量不高, 地区发展不平衡, 一些地方职业学校招生困难, 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缩小, 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河北职业教育学校相对河北农村庞大的学生数量来说数量较少, 非教育部门和民办学校比例较小。薄弱的职业技能教育, 使原本就处于弱势的农村女性接受培训的机会更少, 使农村女性人力资本存量更加缺乏。

(四) 河北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严重。

河北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是制约河北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劳动力市场分割并不是说劳动者完全不可能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之间流动, 而是说这种流动有着较高的成本, 劳动者从一个市场进入另一个市场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或者说不同劳动力市场有进入或退出壁垒。在河北, 农村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受到双重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

1、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

2005年全省乡村劳动力达到2, 806万人, 比2000年增加了99万人。其中, 第一产业劳动力1, 565万人, 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高达43.8%, 但其增加值却只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4.4%。农民增收面临的最大困难, 就在于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所面临的困难, 主要是农村劳动力总量大且逐年增加;乡镇企业作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主渠道, 吸纳能力正在逐步减弱;城镇就业空间相对缩小, 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难度相应增加;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 就业能力比较低。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依然存在, 河北小城镇人口比重还只有17%, 该指标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5.3%, 河北农村城镇化水平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东部省份的差距更大。农村劳动力转移难, 城镇化水平低。

2、劳动力市场性别分割。

由于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劳动力市场上性别隔离现象的存在, 使得农村女性劳动者进入城市正规部门的可能性极小, 从而导致很多农村女性放弃了进入城市正规部门就业的努力。对于农村女性来说, 她们要么从事农业生产, 要么到乡村工业或服务业部门就业, 部分也进入了城市劳动力市场, 但她们从事的大都是城市人不愿意从事的脏、累、低工资的工作, 能够进入正规部门就业的十分稀少。她们流动的范围仅限于农村和城市非正规就业部门。同时, 由于进入高收入部门的可能性较低, 她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普遍较低, 这就降低了农村女性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也扼杀了她们提高自身素质的热情。这样, 在农村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五) 农村女性健康程度不高, 农村妇女医疗保健工作不足。

2005年婚前医学检查率城市为1.98%, 农村仅为0.75%, 全省平均1.16%。在农村, 特别是偏远山区, 孕产妇因贫困不能住院分娩, 或传统观念作怪而不愿住院分娩是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同时,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乡镇卫生院的产科基础设施、设备配置、提供服务的能力较差, 也是孕产妇死亡率偏高的影响因素之一。还有就是城镇流动人口、城乡结合部, 孕产妇保健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特别是流动人口妇幼保健工作难以开展, 孕产妇死亡难以控制。

参考文献

[1]王为一.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分享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2004.

[2]钟涨宝, 汪萍, 李义波.农村妇女教育地位研究[J].理论月刊, 2003.6.

[3]马京奎.中国社会中的男人和女人[R].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 2003.

[4]李杰, 刘杰.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 2006.1.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 篇2

关键词:人力资本;经济增长;实证分析;人力资本投资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466-03

20世纪60年代,西奥多·W·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通过对人的生产、教育、在职培训、卫生保健、迁移的一定投入,使劳动者的质量有所改善,并最终使劳动产出增加的一种投资行为。他通过对二战后美国农业生产增长原因的分析,认为美国农业的增长仅有20%是由物质资本投入引起的,而教育、科技的投入起到了80%的作用[1]。因此,“人力资本”被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并得到了不断充实和发展,其中有不少学者利用计量工具论证了农村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张艳华等将人力资本引入C-D生产函数,证明了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对于产出具有正向的关系,并从教育的角度分析了其贡献率较低的原因[2]。李永宁验证了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缓慢会影响经济增长的利用效率[3]。李勋来等通过我国农村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认为物质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而劳动力投入与人力资本贡献率相对较小[4]。可见,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是存在的[5]。本研究以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为基础,借鉴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Eviews6.0软件对河南省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验证,分析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中的问题所在,为人力资本偏向性制度的设计提供思路。

1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1.1模型的构建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给出了劳动力与物质资本对于产出的贡献。如果把人力资本投资加进去,相应的生产函数形式为:

Yt=AKtαLtβHtγetε。

式中:A为综合技术水平、Yt为t期的总产出,Kt为固定资本投入,Lt为劳动力投入,Ht为人力资本投入,t为时间,et表示除了上述变量以外有可能对Y产生影响的综合因素。α、β、γ分别表示资本产出弹性、劳动产出弹性、人力资本产出弹性,ε为随机误差。

由于不能直接对非线性函数进行估计,为了避免时间序列数据的异方差问题,把上面的函数两边取对数:

lnY=lnA+αlnK+βlnL+γlnH+ε。

1.2指标的选取

按照舒尔茨的理论,将人力资本投资分为正规教育、医疗保健、培训、迁移投资4个方面。但是由于培训主要来源于政府支出和企业投资,单纯农民的投资很少,并且形式多样,很难获取具体数据,因此予以忽略。研究中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仅从农户投资的角度进行分析,选择农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作为教育投资指标,医疗保健作为健康投资指标,交通和通讯作为迁移投资,3者的和乘以乡村人口数量,利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折算,确定实际人力资本投资总额,用H表示。物质资本投资用非农户和农户完成的农村固定资本投资总额来衡量,用K表示,用GDP物价指数平减1995年數据得到真实的数据。由于统计年鉴中没有农村经济增长的数据,借鉴熊启来(1999)估计的方法来计算河南省农村实际GDP,以该GDP值作为被解释变量。数据来源于1996—2013年各期《河南省统计年鉴》《河南省调查年鉴》,数据结果见表1。

1.3数据分析

1.3.1人力资本投资总量持续增长

从表1中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实际总投资持续增加,从1995年的86.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313.7亿元,增加了近3倍,年实际增长率11.7%;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也从1995年的12.38%,增加到2012年的26.59%。由此可见,随着农村经济实力的增强,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也在稳步增加。

1.3.2各项投资所占的比重变化趋势不一

从表1还可以看出,人均教育、医疗、迁移投资都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但2003年以后,迁移投资出现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增幅明显快于教育和医疗保健支出。原因在于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不足,与工业品等其他产品相比缺乏市场价格优势,相同数量的土地和资金从事农业生产所能获得的收益远远少于其他产业,农业比较收益下降,农民被城市高额待遇所吸引,外出打工人员逐渐增多,促进了迁移投资的增加。由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的普及使得健康投资2009年以后增长快于教育投资,但是农民保健意识以及对医疗的渴求相对较弱,因此增速较低。

2实证分析

2.1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时间序列数据的伪回归,需要对于各指标的平稳性进行检验。采用ADF检验法对序列进行检验,原始数据只有k是平稳的,其他各变量都是不平稳的,经过差分变化后数据都是平稳的。通过E-G两步法对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后,发现各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是存在的(表2),因此可以建立回归方程进行计量分析。

[FK(W7][HT6H][STHZ]表2模型中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HTSS][STBZ]

[HJ*5][BG(!][BHDFG1*2,WK5,WK7。2,WK8。2,WK20,WK5W]变量结论变量(d)ADF检验值P值检验形式(c,t,k)结论

lnL不平稳lnL(2)-6.7122100.0015(-0.088715,0.005928,3)平稳

lnH不平稳lnH(1)-5.0774990.0065(0.036191,0.09726,1)平稳

nlc202309040611

lnY不平稳lnY(1)-4.0843380.0293*(0.078933,0.000503,1)平稳[BG)F]

注:(1)检验行中,C为常数项,t为趋势项(0表示对此影响不存在),k为滞后阶数;(2)标量括号中的d表示变量的差分阶数;(3)无*号表示1%的临界水平,*表示5%的临界水平。[FK)]

2.2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整个方程解释了经济增长变动总量的93.07%,说明方程的显著性是存在的。从各要素的产出弹性可以看出,固定资本每增加1%,GDP将会增加0.49%;人力资本投资每增加1%,GDP将会增加0.28%;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增加1%,GDP将增加0.44%,可见,河南省农村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物质资本投资与劳动力存量的增加带来的,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偏低。相关研究也表明,只有当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大于0.45时,人力资本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巨大拉动作用才能凸显,因此这预示着河南省依靠人力资本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很大。

3结论

人力资本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代表人力资本作为直接投入要素对GDP增长率的贡献。GDP的增长总是伴随着人均资本存量的快速增加,中国过去20年的制度安排是一种资本偏向型的制度,曾有力地克服了资本的瓶颈,促进了农村经济高增长[6]。但是,随着相对的生产要素禀赋发生变化,单纯注重物质资本积累为导向的物质资本偏向型制度,已经使得河南省农村经济越来越偏离可持续增长的道路。表3结果亦显示,物质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72%,远远高于人力资本的作用,说明河南省农村经济增长中主要还是物质资本拉动型,真正靠人力资本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没有形成。这可能是由于农业比较收益低下,高素质人才大量流出,形成了农业发展的瓶颈;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导致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低,人力资源总量递减加重;另外由于教育、医疗的回报慢,政府对于农村教育、医疗保险、健康的等民生领域的公共投入远低于城市水平,导致了人力资本总体投资水平过低,从而使人口流动的外部效应流向城市,而成本却附加在农村。

4政策建议

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为了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人力资本积累”带动“物质要素生产率”共同促进经济增长,防止资本边际报酬率下降阶段过早出现,提出以下建议:

4.1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人口素质

一元回归方程的实证结果显示,个人教育投资的收入弹性为1.074,健康投资的收入弹性为1.539,均大于1,说明提高人口素质可大大提高经济增幅。农村GDP的增长、农民收入的提高,又是人力资本支出不断充实的保障[7]。正如十八大《决定》中提出的,要适应农村老龄化的结构变化,加大公共财政、企业、个人对于农村医疗、教育的投资力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以新型农村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公共卫生制度;健全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体系,加快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倡优生优育,促进农村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进行劳动力流动机制的制度创新,完善农村人才市场的助推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力资本投资与利用的结合,对于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4.2加大教育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推动教育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6%~7%,而河南省农村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远远不够,因此,要使农村教育成为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的基础,就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力度,改善教育投资结构,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其次,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推广科学技术的实用人才;最后,加大农村培训投资力度,构建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培养农村经济发展急需人才,加快人力资本的形成,改善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价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3户籍与人口制度改革,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积累

户籍制度改革在短期将带来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在中期将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积累率,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回报率,从而激发农民工内生的教育、培训、健康的需求。同时,开放农村二胎生育政策,有利于改善农村长期人口结构,降低老龄化的风险,对于改善长期农村人力资源存量,确保农村发展的后继力量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崔姹,孙文生.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水平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209-212.

[2]张艳华,刘力.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8):61-65.

[3]李永宁.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相关性分析——以江苏淮安为例[J].农业经济,2009(3):44-46.

[4]李勋来.农村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54-57.

[5]包迪鸿,盛乐.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与分析[J].商业研究,2005(8):24-28.

[6]胡宗义,张杰.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作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85-88.

[7]张文俊,窦学诚.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动态分析——以河南农村为例[J].农村经济,2010(1):101-104.

女性人力资本投资问题探究 篇3

一、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相关理论

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投资而形成的存在于人体中并能带来未来收益的以知识、技能及健康因素体现的价值。人力资本存量主要是人力资本投资所形成的结果, 凝结于人身上的知识、技能、健康等。女性人力资本就是将人力资本的投资对象为女性, 研究女性人力资本的投资存在的各方面问题。

人力资本投资就是通过对人的投资, 提高人的各方面素质, 如健康、智力、技能、体能等, 以增加人的生产效率与收入能力。

二、我国女性人力资本存量分析

(一) 中国总体女性人力资本存量现状

1985—2010年间, 我国总体实际人力资本存量持续稳定增长, 其中全国女性的实际人力资本存量一直低于男性, 在1996年之后, 男女实际人力资本存量差距愈来愈拉大。

资料来源:根据《2013年中国人力资本报告》资料整理所得

(二) 城乡女性人力资本存量现状

2000—2010年间, 农村男性和女性的人力资本近年的增长速度相对变慢, 而城市男性和女性的人力资本的增长在加快, 差距在不断扩大, 而且女性实际人力资本都低于男性。此外, 农村女性实际人力资本低于城镇女性。

资料来源:根据《2013年中国人力资本报告》资料整理所得

1999年之前, 农村男性和女性的实际劳动力存量都分别高于城镇的男性和女性。之后, 城镇的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高速增长, 农村却一直保持较低的增长速度。从中国整体、东西部地区、城乡三个角度分析来看, 我国男性和女性的人力资本存量差异较大。现阶段, 由于西部地区农村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较少, 女性人力资本存量和劳动人力资本存量普遍较低。

三、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一) 女性教育投资状况

2010年, 在未上过学、小学教育类别中女性比男性多, 在初中和高中教育类别中女性人数比男性人数少, 尤其在初中阶段性别差异较大, 反映出女性的受教育年限仍然低于男性, 如图3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资料》计算所得

(二) 女性就业投资状况

目前, 中国经济活动人口在8亿左右, 劳动参与率约为78%, 其中男性为82.5%, 女性为71.5%, 女性就业比例却较男性显著偏低。

2011年全国各行业就业人数中, 女性只占了36.27%, 第三产业的女性就业人数最多。

(三) 女性健康投资状况

据“六普”资料显示, 2010年我国男性人均期望寿命72.4岁, 女性77.4岁。女性寿命长于男性, 但女性的患病率和就诊率都比男性高, 女性的健康状况相对于男性而言, 其水平较低, 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份《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资料整理计算所得

威胁妇女健康的还有很多的常见病、多发病。2010年全国妇女常见病总患病率为28.8%。

(四) 女性迁移流动投资状况

统计资料显示, 2011年, 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17%;省内流动人口中女性流动人口占48.8%, 跨省流动人口中的女性流动人口占43.7%, 不管省内还是省外, 女性流动率都比男性低。

四、影响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制约因素

(一) 教育投资制约因素

1. 经济欠发达。

经济是教育投资发展的基础, 经济不发达, 教育投资短缺, 受影响最大的是女性。由于家庭投资的偏好、政府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歧视现象等因素, 导致女生失学率大于男生。

2. 教育投资不足。

中国当代的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 一直在3%左右,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2年实现4%的目标, 仍然低于2009年世界平均水平 (4.56%) 。

(二) 在职培训投资制约因素

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培训体系, 模式单调僵硬, 培训方式比较简单, 还缺乏针对性;多数企业培训制度流于形式, 培训效果差, 培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转化率低。另一方面, 根据企业以往经验, 对女性员工进行在职培训的收益比男性低。因而, 在实施相同培训的情况下, 由企业负担成本的培训通常更倾向于男性。

(三) 医疗保健投资制约因素

首先, 在我国卫生总费用当中, 政府的投入偏低, 2/3以上的中国人医疗费用要靠自己支付。其次, 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呈现出高水平、低覆盖的态势, 高新医疗技术、优秀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 卫生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 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与城市的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水平差距明显。再次, 很多调查表明, 女性很少重视自身健康, 健康意识不足, 如在体检比例不高、妇科病治疗意识淡薄、安全意识不足。

(四) 迁移流动制约因素

目前, 尽管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已不受户籍制度的限制, 但是由于户籍所产生的相应影响, 如暂住证的办理、医疗保障限制、子女入学问题, 都是与户籍有关的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限制。

另一方面, 缺乏知识、技能的女性流动人口缺乏竞争力, 不能够承担复杂的技能工作和脑力劳动工作, 只能从事较低层次的工作,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女性流动人口的就业范围, 阻碍了女性劳动人口的迁移流动。

五、提高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分析

(一) 提高女性教育资本投资的对策

首先, 保障女性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法规、政策制定增加性别视角, 落实性别平等原则;加大财政资助, 减少女孩失学率。其次, 提高女性终身教育水平。逐步构建适合女性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再次, 大力培养女性科技人才。建立灵活的女性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女性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最后, 提高学生和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通过教育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 在师资培育课程中增加性别平等内容。

(二) 提高女性在职培训投资的对策

首先, 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权利意识和平等观念, 提高女性主动参与培训的意愿。其次, 企业可以实行弹性工作时间, 允许女性的工作时间适度的变动, 灵活安排个人自主的时间, 促使女性进行自我投资。再次, 家务劳动社会化、科技化。发展家庭保姆、现代化厨房设备有利条件, 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与科技化, 缩短女性家务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最后, 建立和完善职业培训体系, 加强女性劳动力职业培训, 为失业、技能低的女性人员提供及时的职业培训。

(三) 提高女性健康投资的对策

首先, 政府应加强对女性的教育投资, 以提高她们的健康认知水平。其次, 合理有效的配置卫生资源, 增加对偏远贫困地区妇幼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 加快妇幼卫生人才的培养。再次, 努力普及女性生殖健康知识, 为各年龄段女性提供的生殖保健服务。最后, 普及妇女常见病的保健知识, 妇幼机构应定期筛查妇女常见病, 并扩大乳腺癌等女性重大疾病的检查范围。

(四) 提高女性迁移流动投资的对策

首先, 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严格要求企业执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流动妇女的法律保障力度。其次, 针对女性劳动力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劳务输出等就要信息, 建立健全就业信息网络。再次, 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吸纳流动妇女就业的能力, 扩大妇女就业渠道。最后, 各地政府应因地制宜, 发展乡镇企业, 引导和扶持农村妇女就近就业, 鼓励女性劳动力就近迁移。

参考文献

[1]李侠.性别视角下的女性人力资本投资[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10, (6) :30-32.

[2]吕惠兰.我国女性人力资本问题探析——基于教育视角[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 :50-51.

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优化建议 篇4

如何采取措施改善河南粮食生产条件,夯实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基础,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粮食生产科技支撑,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形成以工促农发展格局,就迫切需要解决粮食生产核心区农民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的突出问题。从战略高度进行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提升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主体力量的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然而,长期以来河南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重视不够,缺乏完善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体系和监管机制,故研究河南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利于实现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战略目标。

一、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意义和渠道选择

(一)河南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意义。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是一种高收益率的资本,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贡献显著。自此,人力资本投资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舒尔茨(美)就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长更重要”。他主张以经济视觉将教育当作投资,把教育投资所带来的成果当作资本,即人力资本。卢卡斯和罗耿也认为人力资本具有“滋出效应”和边际生产率的递增效用,对人力资本的持续投入可以提高一国的长期增长率,即“新增长理论”。因为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受教育训练程度、读写能力和身体素质决定了其劳动的边际产品。同样,内尔森和菲尔普斯通过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存量增加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即“更大程度的人力资本积累的增加导致了产出的增长”。

河南是一个农业人口和农业生产大省,因此如何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变人力资源优势为人力资本优势,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河南来说,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无疑可以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受教育训练程度、读写能力和身体素质,产生“滋出效应”,发挥边际生产率的递增效用。所以,完善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仅能够提高农村平均人力资本存量,而且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型升级、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的综合收入,还有利于实现河南粮食核心生产区建设的战略目标。

(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渠道选择。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渠道的选择上,河南的投资渠道与一般人力资本投资一样应该全面包括农村的基础教育、在职培训、成人教育、健康保健和劳动力流动等五种形式,实现投资渠道的多元化。

农村基础教育主要是指学前教育、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育。政府应从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上着手完善教学条件、引进优良师资,加大教育投入。在职培训,主要是对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业深加工产业人员进行的职业培训。它可以提高其适应市场和产业发展的职业技能。健康保健主要包括抚养子女、营养、衣服、住房、医疗保健和自我照管、锻炼、娱乐等。做好健康保健可以保持人们的卫生与健康,恢复农村人力资源的劳动能力。劳动力流动主要包括劳动力国内和国际的劳动力迁移和流动。

二、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人和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意识淡漠。我国长期的二元结构困境在河南尤为明显,由于受传统观念、经济状况的影响,农村家庭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十分有限。河南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子女留在家里由老人看管,对子女的基础教育(小学、初中)使用“放羊式”管理,顺其自然。特别是学前教育(幼儿教育)根本没有引起农村家长的重视,甚至严重缺失。根据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海克曼研究,从出生到五岁期间,对儿童进行早期培养开发将对其成年后的社会成果产生重大影响。人力资本的早期投资具有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高效特征。由于农村家庭对早期教育投资意识的淡漠,使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输给了城市的孩子,形成了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流动性差→收入低→受教育程度低”的恶性循环。

(二)教育部门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渠道,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河南的农村教育投资与我国的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相比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农村由于多年来的经济发展缓慢,教育基础较差,其中小学教育供给比城市地区欠缺,导致农村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义务制教育完成率要低于城市,而辍学率、失学率要高于城市;其次,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差。与城市相比,农村依然存在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总量不足、师资总体学历偏低、师资外流现象严重等突出问题;最后,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管控机制不完善。在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战略背景下,尽管加大了农村教育投资的力度,但由于传统机制的影响,我们“只见数字不见人”。

(三)农村教育投资的体制弊病导致结构失衡。由于长期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体制弊病,导致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比较低,而且整体质量堪忧。这就使河南农村人力资本呈现出存量不足和质量欠佳的结构失衡。河南农业从业人员中,受过技术培训、拥有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很少。这远远满足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尤其是不能和国家提出的河南要作为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战略相匹配。所以,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体制选择上要打破体制的恶性“路径依赖”,积极利用河南农村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合理引导对城市的外溢效应,努力发挥对农村的内溢效应。

三、优化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建议

(一)提高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意识。河南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意识淡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经济收入的局限、信息获取渠道的单一等。首先,就是要引导农村家庭开阔视野,走出农村的小天地,放眼世界大环境,让农民意识到教育投资是一种收效很大的投资;其次,要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为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创造经济基础。如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产出,引导农业产业化,使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得以提高。这样,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就具有了对自己和子女进行教育等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基础条件;最后,拓宽农村信息获取的渠道,使农民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投资是一种效益最佳的投资。舒尔茨对美国1929~1957年教育投资研究的结论是:“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20世纪80年代末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43%,中学文化程度可提高108%,大学文化程度可提高300%。因此,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前提。第一,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对基础教育投资的主体地位,加大投资力度。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受过四年初等教育的农民比从未受过教育的农民,其生产的粮食产量高8.7%;杂交水稻在中国推广时的实证观察也发现,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民采用新品种,并使产量相应得到提高。”河南的各级政府应把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放到重要位置,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开辟筹措教育资金的多元化渠道,增加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第二,切实加强农村教学队伍建设工作。河南应该积极实施优惠政策吸引那些经过师范教育院校培养的大学生到农村基础教学岗位工作,如在师范类大学生入校时即可自愿签订协议,毕业后到农村支教一定年限,对这样的学生给予生活、工作乃至升迁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对原有中小学教师进行在职岗位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教学业务水平;第三,优化农村教育投资结构。个人、家庭和政府在注重对子女即未来劳动力投资的同时,不能够忽视对现实劳动力的投资。在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战略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可以把以基础教育为主的办学方向逐步调整为基础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训,让初高中毕业生掌握一些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质量。

(三)完善农民的职业培训体系。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农民的职业技术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增加农民就业机会的推动器。于农村劳动力来说,职业技能培训是成本最小、见效最快、最乐于接受的一种人力资本投入积累方式。技能培训的社会收益高于私人收益,故各级政府应该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买单”,将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同时,政府还可以积极引导非政府力量加大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投资力度,构建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方参与的、较为健全的职业培训体系。

(四)增加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投资。健康资本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提高健康资本存量对于农村劳动力获得就业机会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河南对农村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现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和范围;二是完善救济机制。建立医疗救助制度,使农村的穷人和低收入群体获得切实的医疗救助。同时,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开拓农村人寿保险市场,使农民对疾病的风险防范渠道多元化;三是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养和培训,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下工夫,提高农村医疗保健从业人员素质;四是制定河南农村公共卫生长远发展规划,传播农村医疗卫生信息,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设施,提供计划生育服务和母婴保健服务,提高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

四、结语

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满足巨大人口基数对口粮的刚性需求和膳食结构改善对粮食需求的增加,都需要粮食产量的提升。然而,提高河南农业生产产量和农业生产率在当今不能单单依靠土地、劳动力数量或物资资本存量的增加,而应该主要依靠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实现复杂劳动的“倍加”作用,具有收益递增性和消费耐用性。通过采取积极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措施,就能够改善河南农村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使河南成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

摘要:实现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国家粮食战略,就需要提高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率。然而,粮食产量的提升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在当今不能单单依靠土地、劳动力数量或物资资本存量的增加,而应该主要依靠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在分析河南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利用人力资本的累积效应和收益递增效应,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实现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国家战略的建设目标。

关键词:粮食生产核心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策

参考文献

[1]何承金.劳动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6.

[2]尹成杰.粮安天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

[3]杨菊花.只见数字不见人:流动人口职业培训变动趋势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10.

[4]张斌.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体制困境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10.11.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 篇5

人力资本是人本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的综合, 是投资的产物。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体力投资, 即对营养和健康的投资;二是智力投资, 即广义的教育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家庭。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我国实行了高校收费制度改革, 教育投资越来越多地由家庭承担;同时, 由于农民不享受公费医疗, 健康投资也主要由家庭承担。家庭是人力资本投资最直接的投资者和收益者。本文以河南省为例, 对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状况进行动态实证分析。

一、河南省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动态变化分析

教育投资是一个较广泛的概念, 既包括正规学校教育的投资, 也包括在职培训以及生产、劳动技能的学习。教育投资对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最直接有效,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所指的教育投资是指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表1和表2显示了1980~2007年河南省农村家庭年人均教育投资的动态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 农村家庭的人均教育投资呈总体上升趋势, 从1980年的2.8%增加到2007年的7.93%。农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80年的135.51元增加到2007年的2676.41, 增长了19.75倍;人均教育投资从1980年的3.8元增加到2007年的212.36元, 增长了55.88倍。这充分说明, 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家庭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另外,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 在人均教育投资绝对量明显增加的同时, 教育投资的比例存在一定的波动。从图1看, 我们可以依据教育投资比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从1980年到1990年。该阶段农村家庭的教育投资比例较低, 特别是1985年以前, 农村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微乎其微。同时, 恩格尔系数比较高, 农民的收入主要用于食品和衣着。第二阶段, 从1990年到2003年。在这一阶段, 农村家庭对教育的投资比例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97年后, 我国高校招生全面实现并轨, 加重了农村家庭子女的学费负担, [2]增加了农民对教育的投资额度。从1999年起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也激发了农村家庭对教育的投资。10年来, 就全国范围来看, 我国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飙升至现在每年3000元到10000元不等, 而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倍。[3]随着教育投资成本的急速上升, 农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仍是逐年增加, 这说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意识到对家庭成员进行教育投资的重要性。第三阶段, 从2003年到2007年。该阶段农村家庭对教育投资比例波动下降, 从2003年的10.67%下降至2007年的7.93%。高校扩招圆了许多学生的“大学梦”, 但随之而来的是高等教育质量和信誉度的下降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尤为严重, 即使能够找到工作, 由于竞争性的工作环境, 也使得预期的工资收入降低。2003年左右, “新读书无用论”开始在农村蔓延。虽然大多数农村家庭意识到对教育投资的重要性, 希望子女读书、出人头地, 但面对着高额的教育代价以及暂时的“零回报”时, 很容易失去对教育投资的热情。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统计年鉴》 (1981~2000年) 各年数据计算整理。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统计年鉴》 (2001~2008年) 各年数据计算整理。教育投资包括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等投资。

另外, 从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构成上看 (见表3) , 2000~2007年农村家庭用于教育的投资呈波动下降的趋势。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从2000年的10.11%下降到2007年的7.93%, 2002~2003年的波动表现得特别突出。但2000~2007年在生活消费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统计年鉴》 (2008年) 数据计算。

支出比例的排名中, 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一直稳居第三位, 仅次于食品和居住。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从2000年的49.71%下降到了2007年38.01%, 恩格尔系数逐渐下降。这表明,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解决温饱问题以后, 对教育的需求依然强烈, 教育投资在农村家庭生活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仅次于食品和居住投资。

以上对河南省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变化状况及投资结果分析表明, 农村家庭对教育投资的绝对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 教育投资增幅较快, 说明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解决温饱问题以后, 对教育的需求增强, 仅次于食品和居住投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 近几年教育投资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 一方面反映了农村教育本身的困境,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为教育投资主体的农村家庭其教育投资意愿的降低。

二、河南省农村家庭健康投资动态变化分析

健康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中最基本的投资, 只有健康的机体才能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从广义上来讲, 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对健康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都是健康投资的组成部分。但这里所讨论的健康投资是指医疗、保健方面的投资, 是狭义的健康投资。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统计年鉴》 (1981~2000年) 各年数据计算整理。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统计年鉴》 (2001~2008年) 各年数据计算整理。

由表4和表5可知, 河南省农村家庭年人均健康投资的绝对值由1980年的4.3元上升到2007年的173.19元, 增长了40.28倍, 健康投资占人均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也由1980年的3.17%增加到2007年的6.47%。从农村家庭健康投资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来看, 自1980年以来一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还应看到的是, 由于农民不享受公费医疗, 且近年来医药价格上涨幅度较大, 因而使得医疗保健支出也相应增加。农村家庭对医疗保健的投资更多是在医疗上而不是在保健上。[4]因此, 可以说农村家庭对健康投资比例的上升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医药价格上涨所致。另外, 从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构成上看 (见表3) , 1980年医疗保健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排第六位, 2007年仍然位于第六位。从这一角度讲, 农民的医疗保健问题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农民收入的限制, 农村家庭的保健支出非常有限, 仅就医疗而言, 农民“看不起病”或“不愿看病”的现象仍比较突出。

三、结论

通过以上对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动态分析可以看出, 从历年人力资本投资的绝对值变化来看, 无论是教育投资还是健康投资, 总体上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新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地区的蔓延, 导致了农村家庭对教育投资意愿的降低。另外, 通过统计资料我们还可以看出, 尽管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与过去相比已经有很大的增幅, 但与城镇家庭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2007年河南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投资为936.55元, 而农村家庭人均教育投资为212.36元, 农村家庭教育投资仅为城镇家庭教育投资的22.67%;2007年农村家庭人均总支出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家庭的34.2%, 而农村家庭人均健康投资也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家庭的27.64%。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 尽管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但与城镇居民的距离却在拉大。尽管农村家庭用于教育、健康的投资比例有所提高, 但仍然与城镇居民家庭有较大的差距。可见, 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状况仍不容乐观。因此, 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

四、对策建议

首先, 通过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能力。在制约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诸因素中, 收入是一个很强的约束条件。分别选取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作为主要的变量建立对收入的一元回归方程, 利用时间序列数据通过Eviews软件做回归, 测算出教育投资的收入弹性为1.074, 健康投资的收入弹性为1.539, 均大于1。很显然, 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大小和收入水平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提高农民收入, 对改善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意义重大。国家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 进行农产品结构调整, 逐步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而多渠道分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 不仅能够较快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含量, 还能增加收入, 提高其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

其次, 从宏观层面上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发展农村教育要重视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实现城乡统筹, 把农村教育放在重要地位。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 必须改善农村的教学条件, 包括校舍、设备、远程教育等。国家必须从财政投资政策上向农村倾斜, 分阶段、有计划地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力度, 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 不断改善农村的教学条件。[5]同时, 要下决心解决农村教育缺乏的问题。农村教师在农村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国家应出台具体优惠政策, 引导、鼓励各类师范院校毕业生去农村学校任教, 逐步改变农村师资力量不足和师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另外, 还应调整我国现行的高校招生制度, 在招生政策和招生指标方面向农村倾斜, 激发农村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第三,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 从而能够就业、生存、为社会服务。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是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满足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6]国家必须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出台具体的引导办法, 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包括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投入, 逐步对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免费的政策。同时,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学科设置要和社会需求相吻合, 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出大批实用型人才, 以适应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最后, 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目前, 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没有广泛建立起来, 农村医疗保障的覆盖率不到10%, [7]面对医疗费用的不断攀升, 农民个人难以承担, 医疗保健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只有建立健全农村的医疗保险制度, 才能为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提供外部保证。因此, 当前迫切的任务是, 尽快在农村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医疗保险制度, 增加对农村医疗卫生设施的投资,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 使医疗费用能够控制在农民的支付能力以内, 从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得性, 促进人力资本的投资。

摘要: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 政府、农村家庭都是重要的投资主体。本文从微观投资主体——家庭入手, 以河南农村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为基础, 收集了大量资料, 较系统地分析了农村家庭教育和健康投资的动态变化状况。针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不足的现状, 本文认为除了通过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外, 还应从宏观层面上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针对农村家庭健康投资低的现状, 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促进农村家庭健康的投资。

关键词: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教育投资,健康投资

参考文献

[1]张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发展生产力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J].特区经济, 2008, (12) .

[2]田雪原.大国之难[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7.

[3]王书军, 李英.农户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约束条件及对策研究——农村中小学高辍学率的经济学透视[J].农村经济, 2007, (01) .

[4]高梦滔, 姚洋.性别、生命周期与家庭内部健康投资——中国农户就诊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 2004, (07) .

[5]赵炳起.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 2007, (11) .

[6]张雅光, 田玉敏.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6, (03) .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 篇6

当前建设新农村的热潮正在兴起,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整治村容村貌、提高农村的精神文明水平,关键是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农民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整体进步的中坚力量,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农村人力资本的开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农民收入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它主要来源于生产性收入和非生产性收入两方面。因此从现实层面上看,增加农民收入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完善农村要素市场,保持农业稳定、持续发展和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就业竞争力以及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非农收入等。

1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指在对全体农村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农民为主的不同人口类群中的质量(知识和技能)差别,同时利用教育、培训等多种渠道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增加农民个人收入的一种投资行为。单纯地从农民收入表面来看,近几年各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持续增长。以四川省为例,大多数市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均在300元以上、增长速度都在8%到9%之间。就目前投资现状分析,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存量和增量不足,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1 大量低素质人口集中在农村,平均受教育程度低

据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年多。一般而言,个人的收入水平与他所受教育的年限成正相关关系。同样,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与劳动生产率也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73。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科技素质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致使经济发展落后。

1.2 我国农村劳动力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普遍偏低

自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来,极少数村民通过科学种田、科学管理使得收入增加。我国的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高达40%,而美、英的这一比例却仅为2%;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不到美、英等国的1/20,其主要原因是农民人力资本短缺,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低,特别是缺乏生产优质农产品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因此,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在于大幅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尤其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保证。

1.3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导致教育投入不足,进而影响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以广元市剑阁县为例,2009年全县总人口由2008年的683464人增加到687809人,而教育支出增长率却由2008年的41.7%降至9.0%,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充分表明:教育投资不足,农业劳动力继而增加,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也随之增加并且在转移过程中大多也只能从事一些手工、体力等简单的再生产操作,就业范围小;就业竞争力加大,农民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降低,总收入减少。

2 结论、思考及对策建议

2.1 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长期以来,中国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要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加农民就业竞争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进而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最终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

2.2 思考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而众所周知的华西村又是怎样由一个小村庄发展成为“小城市”的呢?40多年来,华西村的各方面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从过去只懂稻和麦,无条件打镰刀,现在能够用电脑。全村现有2.5万名职工,2000多名各类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其中,高级职称28名,中级职称50名,初级职称250名,同时有一大批会讲英、日、西班牙等10多种语言人才,有很多能管理、懂技术、会经营的企业管理人才。近年来,华西有近百名青年到国外留学深造,30多名青年干部到中央党校培训。不言而知,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积累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

2.3 对策建议

(1)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发展现代农业。首先消除农民“读书无用论”的落后思想,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然后分层次组织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人员队伍,不断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选用推广高产、优质、抗病良种,提高农业收入即生产性收入。(2)加强农民工的实用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将受训后的劳动力输送到发达地区务工,通过到科学技术密集的产业打工、学习技术,把先进地区的管理经验、科学技术带回来建设自己的家园,带动、帮助当地农民,最终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机制,提高非农收入即非生产性收入。(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要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首先要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和农村基础教育。在农村发展教育时,可以采取“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义务教育+继续教育”等模式并存的形式,增强农村人力资本的自我循环。

摘要:农民是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农村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上不去,新农村建设就没有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本文将予以分析和讨论,并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本投资,农村经济,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蒋国平.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商业现代化,2005(,12).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 篇7

为了扭转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结构矛盾, 近年来党和政府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缩小城乡差距是新时期党和政府一项紧急而重要的任务。当前,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已到了攻坚期, 而农民在自身建设和发展中存在如下现实问题:一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农村家庭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偏低。二是由于农村医疗保障给付水平较低, 农民对健康保健投资缺乏积极性, 因病致贫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农民对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存在非理性行为, 主要有“读书无用论”和“读书至上论”两种极端思想: 一方面, 表现为只重视子女的正规学校教育, 对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热衷; 另一方面, 却忽视家庭劳动力自身继续教育投资, 对职业技术教育持消极态度。本文基于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提出的“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会议精神, 研究农村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问题, 期望对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绵薄贡献。

二、文献回顾

( 一) 国外文献回顾

舒尔茨为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开创了先河, 其着重分析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把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范围概括为医疗保险、教育培训、劳动力就业迁移等方面。Becker ( 1964) 指出, 个人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医疗等方式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 个体的产出量依赖其拥有的人力资本水平。在对个体教育投资与经济发展间关系的研究中, Easterlin ( 1981) 认为教育的形式很重要, 并结合西班牙教会对教育解禁前后进行了对比研究。Maddison ( 1991) 以1882 年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日本和巴西等国家每万人口中的小学数, 与三十年后该国人均GDP高低具有高度关联性。Mincer ( 1974) 认为, 个人“挣得能力” ( individual earnings) 是其所受教育年限和经验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在个体健康状况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研究中, Spurr ( 1983) 以哥伦比亚6 - 16 岁儿童为研究对象, 经研究指出儿童的营养状况不仅密切影响其当前的健康水平, 而且对长大后潜在的劳动生产率有巨大影响。Basta ( 1979) 以印度尼西亚橡胶种植工人为研究对象, 得出工人身体状况的好坏能极大影响劳动生产率, 从而间接影响收入水平。Bhargava ( 2001) 对一百多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 证明了健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发现健康因素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效用大于发达国家。

( 二) 国内文献回顾

我国大陆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始兴于20 世纪八九十年代, 学者们主要从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发展的作用、人力资本与收入水平的关系等方面来分别做了论证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有: 吴建国 ( 2002) 指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 并经过实证研究计算得出1990 - 1998年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13% - 14% ;闫淑敏、张生太 ( 2003) 认为转变农民陈旧的思想观念和传统的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 提高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 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具有重要作用。张嫘、刘怫翔 ( 2009) 根据辽宁省的农村实际情况, 利用因子分析法, 得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地方财政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和农民自身对人力资本投资意愿对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贡献最大。刘恩伶 ( 2009) 认为家庭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 不仅考虑货币收益, 还更多看重社会地位提高带来的价值最大化。朱韵洁、于兰 ( 2011) 通过省际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也发现农民受教育程度能明显促进经济增长; 翁杰 ( 2012) 利用杭州市制造业调查数据发现, 培训是一种对转移农村劳动力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 且个人培训的效果优于政府培训。在交通迁移投资方面, 刘纯阳 ( 2005) 通过对湖南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家庭调查研究发现, 交通通信支出对贫困地区农村家庭收入的影响居于首位, 且家庭交通通信支出比例严重偏低, 并提出对贫困地区农村实行交通费“半价制”。在医疗保健方面, 王引、尹志超 ( 2009) 在考察了健康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后指出, 热量摄入与农民收入之间呈显著正向关系, 且热量摄入对男性收入的影响大于对女性收入的影响。孙昂、姚洋 ( 2005) 经实证研究证明, 农民家庭中大病冲击与其子女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关系明显呈负相关。

通过文献梳理, 发现大多数学者对人力资本的研究多从政府的视角以及人力资本投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出发, 较少从家庭这一微观主体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进行探析, 尤其对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选取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 且人地矛盾突出的河南省作为研究对象, 对河南省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进行研究, 阐述河南省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和制约因素, 提出了提高现有人力资本存量的政策建议。

三、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基于对已有文献的梳理, 本文对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从教育、医疗保健卫生、个人和家庭用于就业迁移的成本等方面来论述。

( 一) 教育方面

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而得, 其中, 农村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是指农村住户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方面的服务和相关用品的总支出。

(单位: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2各年数据计算整理。

从表1 中可知河南省农村居民家庭每年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水平长期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 在2004 年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80 元, 但随着时间推移呈逐步拉大趋势, 在2011 年两者相差118. 2 元。虽然近年来河南省文化教育投资发展势头良好、速度呈递增趋势, 但相比国家平均水平和周边省份的增速明显偏慢。对比数据可以发现, 长期以来河南省此项消费支出与同位于中部省份的河北、湖北、安徽、山西等六省相比处于垫底的位置。一是河南省人口众多, 家庭规模相对较大; 二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且收入渠道单一, 由于农村家庭财力所限, 普遍对孩子的学前教育不够重视, 整体资金投入不足。

(单位: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5-2012各年数据计算整理。

“生活支出”也叫“居民生活消费支出”, 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等八类。表2 显示了河南省自1995 - 2012 年农村居民家庭对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动态变化情况, 我们可以看出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均对教育支出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人均家庭教育投资从1995 年的63. 53 元增加到2012 年的343. 8 元, 增加了4. 25 倍。尤其是从1995 年到2003 年增长更为迅速, 从占生活总支出的6. 84% 增加到10. 67% , 各年度教育投资的增长均高于生活消费水平的增长; 但自2003 年以来, 此项投资比重却不断下降, 一度在2011 年低至只占生活支出的6. 43% 。究其原因主要是自1999 年以来, 我国高校开始实行扩招政策, 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激增, 但四年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陡增, 让许多农村家庭对教育投资不再信心百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其他农村家庭继续投资教育人力资本造成了负面效应, 导致教育投资比例逐年下降, 甚至部分地区“读书无用论”又有逐渐抬头趋势。

( 二) 医疗保健卫生方面

本文采纳国家统计局对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定义, 指农村住户用于医疗和保健的药品、医疗器械和服务费用, 包括医药卫生保健用品、医疗保健服务费和医疗卫生设备、用品加工修理费等。

(单位: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2各年数据计算整理。

从表3 中我们可知, 河南省自2004 年至2012 年人均/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呈不断增长态势, 但其水平仍处在中部邻省以及黄河中游省份中靠后的位置。2012 年河南省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468. 8 元, 仍和全国平均水平513. 8元有不小差距, 与湖北、河北相比差距更为明显。“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所以, 河南省要实现把人口大省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省的目标, 首先, 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全省的医疗保障水平。其次, 要向农民宣传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人的健康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不能“拖病扛病”, 要加快完善医疗保障网络及其覆盖面。

(单位: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5-2012各年数据计算整理。

表4 显示了河南省自1995 - 2012 年农村家庭对医疗保健投资占生活支出的动态变化情况。首先, 可以看出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均对医疗保健支出近十八年来虽然逐年增加, 但其占家庭生活支出的比例依然非常低, 医疗保健整体投入不足。在2005 年以前人均不足100 元,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去甚远, 只有在2011 年和2012 年比例略微抬升, 占到生活总支出的9. 25% 和9. 32% 。这主要是因为河南省农民收入较之于全国平均水平来说依然较低, 农民多以务农为主, 且收入渠道单一, 财产性收入偏低且增收压力较大; 导致在有限的收入水平下对保健支出微乎其微, 就连在医疗上也是“能省则省”, 看不起病或者不愿看病的现象较为突出。其次, 通过在河南省封丘县、原阳县、延津县等地走访农户了解到的情况发现, 农民的健康投资绝大多数是医药看病类支出, 而营养保健、卫生预防等开支所占比例较低; 这凸显出农民保健意识淡薄, 政府应引导农民主动防病而非被动治病, 大力开展农村医药卫生服务宣传力度, 提高农村医保覆盖面和服务水平。

( 三) 农村家庭人均就业迁移成本投资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相较于其在农村务农, 有利于增加其家庭收入、知识才干, 有利于拓展社会人际关系和开阔眼界, 进而提高其思想观念水平。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中“交通通信消费支出”指农村住户用于交通和通信的工具、各种服务费、维修费用支出, 主要指农民进城务工所要花费的交通费、通信费以及在外食宿等费用的总和。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力资本投资中用于迁移的成本投入。

通过对比分析近年来河南省与其周边省份农村家庭年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情况可知, 河南省近年来农村家庭年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增长速度很快, 2004 年该项支出为121. 2 元, 同期国家平均水平为192. 6 元, 与周边省份相比为倒数第一名, 但在2012 年此项支出达到525. 1 元, 居中部六省前列, 远高于湖北、湖南、安徽等省。其中农村居民因外出务工乘坐交通工具和与亲人通信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为该指标迅速增长贡献最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河南省在外出务工方面有人口输出优势, 能使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河南省经济欠发达, 本省吸纳消化劳动力能力不足。有鉴于此, 河南应该在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的同时, 加大对农民群众人力资本投资的宣传力度和政策鼓励, 加强对劳动力培训再教育投入力度, 提高农民群众技能水平; 同时也应加快自身经济建设, 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结合当地实际特色的乡镇企业, 引进劳动密集型龙头企业, 争取让农民就近就业。

四、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制约因素分析

本文基于农民的视角, 对影响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制约因素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为农民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认知状况、预期收益等; 客观方面主要表现为家庭收入水平、社会价值导向、政府政策环境等。

( 一) 增收渠道单一, 家庭收入水平低

家庭是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除政府以外的另一个投资主体, 家庭收入水平将直接影响其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和积极性。河南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 人口众多、资源禀赋不强; 加上河南省农民基数庞大、农民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且短期内粮食单产增收已达上限, 后备耕地资源亦不足, 所以总体发展压力较大。另外, 农业结构不合理, 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 致使农业效益较低。近年来, 上游农资价格大幅上涨, 农业成本不断攀高, 使农产品获利空间备受压缩。河南省乡镇企业发展活力不足, 本地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差, 唯一可以转移劳动力的渠道就是外出打工, 但受后金融危机时代影响, 出口效益疲软, 外出打工就业形势严峻。统计资料显示: 河南省2012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7524 元, 比同期国家平均水平7917 元低近400 元。

( 二) 社会竞争压力大, 农村医疗保健水平差

河南省的基本省情就是人口众多, 人地矛盾尖锐, 工业化水平低。截至2013 年年底, 河南省人口为1. 06 亿人, 人均GDP为34187 元, 全国排名第23 位。分析发现,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相对不足, 缺乏适销对路、紧密结合当地特色产业的乡镇企业来拉动本地经济的发展, 也就无法极大地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造成大量农民抛家舍子、不远千里常年在外打工, 生存压力较大。

另外, 河南省农村现有医疗保障水平较低、医疗人员及设备不足问题较为突出。表5 为河南省2012 年农村医疗保健基本情况。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卫生事业统计年鉴》 (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

从表5 中我们可以看出, 相比于全国平均水平, 河南省在农村每千人医生数和医疗床位数等基层基本卫生医疗资源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对一个承担国家粮食主产核心任务的农村人口来说, 不利于新型农业化的推行和新型农民的培养, 也不利于中原经济区的崛起。

( 三) 投资与回报率偏低

根据收入与成本曲线我们可以看出, 当效益大于成本时, 人们显现出对人力资本投资较强的偏好。回报率在很大程度上激励着农民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尤其是农民在对子女的教育投资问题上更为明显。但目前河南省农村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与收益严重不成正比, 自1999年大学扩招到现在, 加上2008 年金融危机影响至今, 致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 加上河南省特殊的省情, 后一个问题表现更加严峻, 尤其是那些辛辛苦苦让孩子在独立院校就读的家庭更是对教育投资失望。这些现象都给社会带来一种负面效应, 致使后续农村家庭对子女高等教育投资信心受到打击。

( 四) 消极社会文化价值导向影响

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将会激励人们努力工作、辛勤劳动, 对生活越有信心就越倾向于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 消极颓废的价值观将湮灭人们对工作的信心, 进而逐步失去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河南省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省, 农村长期以来受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影响, 至今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读书无用论”和“读书至上论”两种极端思想。秉持“读书无用论”的家庭早早让孩子辍学在家, 出去打工两年就回家结婚, 致使近年来早婚现象又有逐渐抬头的趋势; 这种现象不利于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 不利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秉持“读书至上论”的家庭则表现出一种非理性行为, 对教育认知存在偏见, 鄙视职业技术教育。

从河南省的情况可见一斑, 要解决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问题, 既要改变农民思想意识方面的认识问题, 又要社会舆论做引导, 更要政府在社会保障、教育培训、公共资源享有等涉及民生问题方面向农民有所倾斜。

五、河南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的路径选择

( 一) 广开农村增收渠道, 提高农民家庭收入水平

经过国外学者研究表明, 农村家庭收入与其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呈正相关。农村家庭经济水平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保障, 而人力资本投资反过来又促进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首先, 河南省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加快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创造条件让农民持续增收。鉴于河南省是人力资源大省, 富余劳动力较多, 可以由政府牵头对农民进行培训、组建劳务公司, 打造专业品牌、成建制输出劳动力。其次, 应该建立健全农村资本市场, 完善农民小额信贷制度, 发展庭院经济, 支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土地流转资金扶持; 规范和保护民间自由信贷, 为家庭创业和投资提供安全快捷的农村金融环境, 把农村资本市场这池水搞活, 让创造财富的资源要素充分涌动。再次, 针对河南省农业大省的实际情况, 可以开展多元化的农村保险业务, 降低农民家庭及财产因意外受损而导致的返贫情况, 比如, 可以施行农作物保险、经济林、园林苗圃保险、家禽畜保险。

( 二) 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 我国医疗保险体系已覆盖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但医疗保障水平依然有待提高, 尤其是农村各项医疗设备很落后, 医务人员数量严重缺乏且水平有待提高。各地可以利用当地的医疗卫生资源服务于地方的医疗卫生事业。比如, 河南省可以在河南中医学院和新乡医学院两所医科院校培养农村紧缺的全科医生, 充实农村基层卫生事业需要; 也可以安排乡镇优秀基层卫生人员去市级甲等医院、医学院定期进修, 发扬“传、帮、带”的优良风尚。要建立完善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 减少农民因病返贫的现象, 提高农村医疗补贴标准和完善农村卫生预防体系, 改善贫困地区现有医疗环境, 尤其是豫北太行山区和豫南大别山区等长期贫穷落后地区。政府及媒体应大力宣传健康教育、医疗保健、营养卫生知识的重要性, 让农民树立健康生活的观念, 增强其健康人力资本投资水平。

( 三) 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 提高农民文化科技水平

农民是农村建设的重要微观主体, 其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的发展水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进度。然而, 目前农民工技能素质普遍偏低, 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太少, 在就业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且现有初高中提供的课程和教学资源是无力改变这种现状的。有鉴于此, 河南省可以抓住新课改的契机, 针对实际勇于开拓创新, 改善目前初高中课程内容结构, 尤其是对职业技术学校增加实用技术培训, 提高实践能力; 另外, 还要大力开展农村社区教育, 由政府牵头, 县农广校、成人高校、农业职业学校、农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 因地制宜、结合农民意愿和兴趣开展农村特色课程培训, 从而达到提高农民文化技能, 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目的。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开展的特色产业加工生产, 学习“一村一品”特色种养殖经验, 开展厨师、焊工等紧俏工种培训等值得借鉴。

( 四) 树立积极的社会文化价值导向

首先, 要广泛宣传并形成整个社会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 让广大党员干部、政府领导机关人员真正认识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可以尝试把地方辖区内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量化为政府绩效考核标准之一, 从而更加激发政府人员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视程度, 真抓实干, 把政策落到实处。其次, 要向农民群众广泛宣传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 使其转变关键、创新理念。消除农村家庭“读书无用论”和“读书至上论”两种偏激观点, 让农民学会理性、多元化人力资本投资, 除了子女教育, 还要学会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农民可以参加农村社区教育, 学会种养殖技术发展庭院经济,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事实和数据给农民算经济账, 让他们看到真正的效益和好处, 使大家更有干劲, 更自觉地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最后, 政府应千方百计支持大学生就业, 鼓励大学生创业并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重拾人们对高等教育投资信心; 还应引导农民对子女教育投资多元化, 改变传统思想观念, 结合孩子兴趣和实际情况, 理性选择教育类型和目标, 不可对职业技术教育轻视鄙薄。

摘要:在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农民技能素质偏低的河南省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发展的目标, 就必须对农村大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提升人力资本存量, 把巨大的人口包袱变为强大的人力资本优势。在中原崛起的大背景下, 文章通过对河南省近年来面板数据进行分析, 明确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和制约因素, 最后提出了提高现有人力资本存量的政策建议。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 篇8

一、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本投资现状来看,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既存在着人力资源总量丰富、优秀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 也存在着人才层次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1. 农村人口过度增长, 但是人力资本总量和存量不足。

根据表1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乡村人口数为9.3亿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73.2%。2005年, 我国乡村人口为9.4亿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72.6%。可见, 随着乡村人口的逐年增加, 其比重下降非常缓慢, 按照农村目前的生产水平和生产规模, 只能容纳大约一半的劳动力, 而另一部分就成了剩余劳动力。因此, 可以看出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是十分巨大的。

(万人%)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6

另外, 表1数据还显示:2005年农业劳动力人数占乡村劳动力数的比重为59.5%, 比2001年所占的67.3%下降了7.8%, 但是乡村劳动力人数却增加了2158万人, 增长了4.5%。因此, 我国农村劳动力不仅存量大, 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另外, 农业劳动力就业大都集中于种植业, 特别是粮食作物, 农业内部的就业分布很不均衡, 使得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失调, 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农村农民的文化素质低, 文盲、半文盲比例大。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从2001年到2005年, 尽管文盲、半文盲以及小学程度的比重逐年下降,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逐年上升, 但是2005年, 文盲半文盲仍然高达27.2%,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3.7%。农村劳动力的低素质不利于其采用和应用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难以适应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阻碍了农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模式的建立和推广, 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不合理, 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

2004年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对全国19484农户进行抽样调查, 结果显示:在每个农村居民中, 文盲半文盲的0.29人, 小学文化程度的0.81人, 初中文化程度的1.02, 高中文化程度的0.16;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0.11人, 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人数0.17。可见,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结构是一种“小托大式”结构:高智能、高技术劳动力所占比重极小, 尤其是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我国农村技术推广人员与农业人口之比为1:1200, 平均一万亩耕地不足1个农村技术人员。农村高素质人才的短缺, 严重制约了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应用。

(万人%)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6

3. 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落后, 农民的健康问题十分突出。

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的医疗保健和卫生条件十分落后, 尤其是与城市相比, 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床位数和医务人员数都明显低于县及县以上医院和卫生院。根据《统计年鉴2006》有关数据: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 2001年城市为3.51张, 农村为0.81张;2005年城市为3.59张, 农村只有0.78张。可见, 2001到2005年以来, 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均呈减少趋势。

健康资本是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健康资本存量对于农村劳动力获得非农就业机会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6》数据:农村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尽管逐年下降, 但均明显高于城市;我国农村人口病残率为5%左右, 因农业劳动者健康状况导致贫困的农户占贫困户的80%左右, 许多贫困地区因环境恶化、缺医少药等原因, 使得病残人口比例较高。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中, 大约80%的是妇女和老人。妇女和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增长。

4. 城乡人力资本差距大。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表明:2000年, 我国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为7.79年, 城市为9.82年, 农村仅为6.75年, 城市比农村地区人均受教育水平高3年以上;农村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仍达15.18%, 比城市地区文盲率高近10个百分点;农村人力资源构成中有77%为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 加上文盲半文盲总计达93%以上。可见, 我国城乡之间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层次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尤其体现在具有中、高层次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重上。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问题产生的原因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政府职能定位因素。

(1)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政策时, 为了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实施了工业和城市优先发展战略, 造成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深化与长期固化。 (2) 长期以来,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投资制度上表现为“重工轻农”, 没有充分发挥市场在与人力资本有关的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导致人力资本投资在不同地区之间, 在城乡之间, 在进城的农民和城镇居民之间的配置是不适当的, 再加上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严重滞后性, 这都影响了人力资本投资。

2.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体制因素。

(1) 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体制单一, 就业体制僵化, 缺乏合理的人力资本流动机制, 行政的管制过多。在人力资本投资总量一定的情况下, 无论是政府还是家庭都相对注重对子女即未来劳动力投资, 而忽视对现实劳动力投资。 (2) 普通教育投资比重较大, 而职业技能培训投资比重很小, 甚至没有。国家相对重视的农村基础教育属于普通教育, 家庭重视普通教育是希望子女跳出“农门”。至于对现成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政府投资很少或没有, 而农民自己或者没有迫切的愿望, 或者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投资。 (3) 农村职业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的非农化倾向非常突出。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兴办或改建的农村职业学校 (职业高中、中专) , 在专业设置、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等方面都程度不同地脱离了农村的实际。一个总的特征是把农家子弟培养成不会种庄稼的农民, 这种培养方式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但是, 却不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3.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观念因素。

(1) 因为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连续性的特点, 决定了其形成的时间过程比物质资本更长, 从动态发展的角度看, 可能需要几十年, 这就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具有滞后性、长效性和不确定性, 显然对于人力资本投资会产生抑制作用或不利影响。 (2) 农民缺乏投资的动力和能力。个人或家庭也是重要的投资主体, 其是否进行投资及投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 即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从投资意愿来看, 中国农民素有“望子成龙”的传统思想, 他们不愿意在自己身上进行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 却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跳出“农门”, 所以不惜省吃俭用供子女上学。但是, 随着国家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农民市场意识的增强, 他们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投资欲望开始弱化。从投资能力上看,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城乡差距亦愈拉大, 而教育费用又在不断攀升, 许多农民即使有供子女上学接受教育培训的愿望, 也力不从心。

4.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体系问题。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有私人、企业和政府, 目前能够提供职业培训的大型农业企业不多, 我国农业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主要是农民和政府。但长期以来, 农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和中西部落后地区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受收入水平的约束;社会资金投资受体制的限制;政府财政投资应该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主渠道, 但受财政收入的限制。另外, 农村人口数量的过度膨胀, 限制和影响了农村人口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这也造成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总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

参考文献

[1].黎菱菱.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 2006

[2].庞涓.人力资本投资与广西农民增收的途径[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3)

[3].陆华新.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4

[4].黄金辉, 张衔, 邓翔等.中国西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支撑系统施工下一篇:资产管理者眼中的国企